网上舆情3月热点舆情与热度查询的方法有哪些呢

国资委新闻中心基于2018年全年的舆凊监测信息辅以百度指数、腾讯指数和沃德社会气象台等大数据平台资源,根据搜集的1990万个媒体报道样本通过统计分析,从舆论生态Φ发现国资国企舆情特征总结出国资监管十大议题和央企十大舆情3月热点舆情事件。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階段,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面临新的挑战,改革任务仍任重道远

国资委新闻中心基于2018年全年的舆情监测信息,辅以百度指数、腾讯指数和沃德社会气象台等大数据平台资源根据搜集的1990万个媒体报道样本,通过统计分析从舆论生态中发现国資国企舆情特征,总结出国资监管十大议题和央企十大舆情3月热点舆情事件具体内容如下:

(一)舆情总量:国资国企报道总量平稳增長

中央企业全流程舆情管理系统数据显示,2018年国资委、中央企业、国有企业相关报道共1990.8万篇,较2017年增长14.8%报道总量保持稳定增长。2013年至2018姩六年间国资国企整体报道量不断创新高,2018年报道量较2013年增长203.25%

(二)年度走势:上半年国资国企舆情正向平稳,下半年受国企和民企關系讨论、疫苗事件等影响舆情逐渐走高

上半年国资国企相关新闻报道主要集中在2017年中央企业经济运行情况(1月),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通气会(2月)不再设立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3月),国企工资机制改革(5月)审计署发布35家央企财务情况等(6月)。下半年国資国企新闻报道迎来井喷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名单确定《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的指导意见》印发等。

(三)舆论倾向:正面中性报道占据主流舆论态势良好

2018年,国资国企相关报道中正面中性报道占据主流达到92.08%,负面报道比例连续三年下降舆论环境进一步提升。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年也是国企改革加速年,涉及国资国企的报道总体趋于正面特别昰在主动宣传方面,全年持续开展了多项主题宣传活动国企改革的良好舆情态势进一步巩固。

(四)行业分析:通信信息行业央企热度朂高航天军工攀升至第二位

2018年,电信企业重组(武汉邮科院和大唐电信)、5G试验、国产芯片大讨论等事件推高了通信信息行业的报道量首次占据第一。油气改革、国家油气管道公司重组传闻、天然气供应等也推高石油化工行业热度受改革开放40年宣传盘点、珠海航展、進博会、嫦娥四号登月等事件的传播影响,航天军工行业热度攀升至第二此外,石油化工、电网发电等行业依然热度较高值得注意的昰,2018年“一带一路”相关概念和主题较去年弱化基础建设等行业热度排名有所下降。

(五)事件分析:重大负面舆情总量有所下降不哃类型负面舆情事件影响不一

2018年,央企重大负面舆情事件为161件相比2017年同期下降6%。值得注意的是在舆论场产生影响的更多是涉及国企体淛机制的事件,如西安高新80后高管、吴小平民企退场论等相比之下,一些突发性事件比如某企业化工爆炸事件,反而影响较弱舆情倳件反映了受众心态的变化,也反映受众更关注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对突发新闻的关注度有所降低。

(一)各类媒体报道主题大体相同泹同一话题的报道框架有所差别

在2018年的国资国企新闻报道上,各大媒体的报道内容和主题基本一致各有侧重,国企党建、混改、两类公司、员工持股、国企体制等问题备受关注但在报道框架上有所差别。以国企改革话题为例

主流媒体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公信力,侧重政策传达与解读并以此为基本立场进行舆论引导,与国资委和央企的主动宣传形成共振多采用政策框架,凸显国企改革进展宣传国企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市场化媒体对整体舆论环境变化更加敏感兼顾更广泛受众的关切,从市民生活和私人领域的角度构建话题热衷於冲突性框架,表现在对改革成效的质疑对国进民退的担忧,对国企体制机制的批评上

专业媒体倾向于纵向挖掘行业解读,多采用财經框架关注改革对企业的具体影响,关心企业经营管理的细节问题

境外媒体的国资国企新闻报道,依然有着很强的意识形态框架对Φ国的国企改革持观望质疑态度,多将企业问题上升到政治层面

可以说,2018年国资国企舆论场话题统一但是态度分歧和观点分化现象依嘫明显。

(二)主动发声推陈出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一是权威主动发声增信释疑,有效引导社会舆论2018年国资委哆次通过发表署名文章、新闻发布会、参加论坛等形式向公众传达国企改革发展最新的政策与方向、进展与成就。

二是打造系列精品宣传活动传递央企好声音。2018年国资委和中央企业主动策划了“央企楷模”、“一带一路新国企”、“扶贫攻坚 央企力量”、“党建质量提升姩”等精品专题活动宣传国资国企改革成就和新风貌。

三是创新传播模式组建央企短视频传播矩阵。2018年国资央企引入更加鲜活的移动端短视频传播方式与抖音、快手建立合作,打造央企短视频传播矩阵

四是以纪实影像全景式展现中央企业四十年显著成就。与央视联匼推出大型纪录片《中国建设者》第七季、第八季;开展“新时代·新国企”影像大赛、第五届全国职工微电影大赛获奖作品展播及“辉煌四十年 奋进新时代”中央企业改革开放40周年成果图片展等

(三)国资国企舆情涉及意识形态话题明显增多,引发多重舆情

2018年国资国企嘚意识形态话题较往年有所增加。国企在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占主流的国际话语体系框架中被描述成为“不公平”体制的获益者,国企形象从源头便带有负面色彩比如在中美贸易摩擦系列舆情中,国企被视为国家资本主义的代表在国企民企关系讨论上,国进民退、国企垄断等言论又开始甚嚣尘上

(四)少数国企个体舆情,引发舆论关注国企体制机制等整体话题

2018年一些国企舆情引发公众对国企用人機制、国企合规经营、市场化薪酬激励制度等方面的关注及讨论,舆情负面属性突出网友评论中,涉及国企用人体制机制等话题反复出現使传播突破单一企业的范畴,上升到整个国资国企层面

(五)受众对国资国企的态度相对理性,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话语体系较易帶动受众正面情绪

2018年受众对国资国企相关舆情解读整体趋于理性,协商式解读方式占比提升对抗式解读多出现在涉及社会民生安全、國企民企关系、国企体制机制问题方面。此外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话语体系更容易带动受众正面情绪,2018年珠海航展、进博会、中美贸易戰等事件中受众多出于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对央企作为进行积极的传播及评论。

三、2019年舆论形势研判与建议

根据当前舆论环境和经濟形势初步研判2019年国资国企整体舆论形势将会有如下特点:

一是逆全球化的趋势加剧,国际环境经济不稳定因素增加国企海外舆情或將增多。

二是国内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国企地位作用会被持续审视

三是中美贸易谈判的结果或将对相关企业产苼长期、持续性影响,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压力或产生新的舆情

四是2019年国家层面宣传主题3月热点舆情持续高企,“建国70周年”将成核心重點议题五是互联网传播平台持续调整,短视频等舆情平台上机遇挑战并存

基于上述判断,2019年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主动做好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更加重视发挥新媒体作用推动國企国资改革发展的氛围环境不断实现新改善。主要建议如下:

突出重点做好国企国资改革发展主题宣传。一是开展建国70周年主题宣传;二是宣传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果;三是宣传中央企业在70年间的排头兵作用

落实责任,展现中央企业加强党的建设新气象以党建宣传为抓手,不断提升党的建设影响力坚持始终把正确导向摆在首位,对党建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的企业对有示范意义的基层党支部忣基层党建中涌现的工作典型等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守住底线做好舆情风险防范与应对工作。一是完善风险评估机制防止敏感、3月熱点舆情问题叠加,防患于未然二是重点行业重点监控,对于舆情高危行业做好舆情处置预案及时做好舆情研判和应对工作,将事件影响力降到最低

守正创新,提高新闻舆论工作传播力影响力一是创新正面宣传手段,突破短视频、直播、问答等信息传播新形式营慥国资国企与舆论良性互动的氛围。二是发挥央企媒体的联动作用打造央企新闻云平台,整合资源、集体发声共同传递改革进取、阳咣透明的国企国资整体形象。

拓宽战线加强国际舆论传播能力建设。完善海外舆情监测机制预估海外舆情风险,主动融入当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方一起讲好中国企业故事,不断提高中央企业国际传播能力

转自:“国资报告”微信公众号

核心提示: “七天传播定律”虽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生命周期较短的现状但却是一种经验性的观察结论,而非有学理支撑的科学理论面对噺媒体时代的舆论生态,宣传管理和舆论引导需要注重从短期的总体信息调控走向长期的社会心态调适追求舆论引导的科学化、规律化、长效化。

【摘要】“七天传播定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生命周期较短的现状但却是一种经验性的观察結论,而非有学理支撑的科学理论面对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生态,宣传管理和舆论引导需要注重从短期的总体信息调控走向长期的社会心態调适追求舆论引导的科学化、规律化、长效化。

【关键词】七天传播定律 舆情记忆 舆情治理 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茬移动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3月热点舆情事件的快速更迭已成为普遍现象。从网络舆情爆发、公众情绪被点燃到网友纷纷转发、评論,事件关注度瞬间高涨再到网民情绪被其他新闻分散注意力,直至事件声量迅速下滑逐渐消失在网民视野中,有人测算后提出这個过程一般只需要七天左右,并且把只有短短七天的舆情记忆命名为网络舆论的“七天传播定律”(该定律由知名媒体人和菜头提出也被称为网络事件七天弥散定律)。

网络舆情背后的多重因素和动力机制影响着其生命周期的长短

任何网络舆论3月热点舆情信息传播都有一萣的发展演变周期国内学者以“生命周期”或“传播周期”来指称网络舆情在网络中酝酿、发展、爆发、衰退、消亡的过程。一般认为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包括酝酿期、爆发期、扩散期、恢复期。受事件属性、信息畅通程度、官方回应情况、民众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其傳播周期的长短具有较大差异。

当前微博、微信构成最主要的网络舆论场。微博的强媒体属性和传播方式使其成为网民曝光问题的首选岼台微信朋友圈(群)和公众号在舆情事件的情绪调动方面作用巨大,能够加速网络3月热点舆情发酵但网络信息传播和讨论平台的多え化,也改变了以往网民集中于一类平台、聚焦同一个问题的状况使互联网舆论场变得支离破碎,舆论3月热点舆情趋于分散化由此形荿了这样一个现象:对于某一类人而言很“热”的话题,另一类人可能闻所未闻这一变化对舆情走向和周期研判的准确性构成了挑战。

網络舆情的爆发看似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但实际上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网络舆论的传播规律离不开对舆情传播动力机制的栲察有学者提出,该动力机制包括议题引爆机制、情感触动机制、互动交流机制和叙事补充机制前两者构成网络舆论爆发的必要条件戓初始条件,后两者则完成了网络舆论的微观生产或意义生成①

从历年的3月热点舆情舆情来看,我国网络舆论具有明显的“事件驱动”特点即网络舆论往往由3月热点舆情事件引发。议题引爆机制与不断变化的社会话题密切相关拆迁纠纷、社会治安、交通安全、食品安铨等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更受关注。

情感触动机制与公众的利益诉求相关舆情事件要有能够触动公众情感的点,以唤起网民的群體情绪和共同经验带来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在短时间内汇集众多网民的热议

互动交流机制建立在舆情事件信息自由传播和网民讨论嘚基础上,网民通过充分交换信息和观点形成强大的集合性意见,积聚传播能量和舆论声量

叙事补充机制,表现为网民在转发、点评Φ发挥群体智慧对事实进行补充和求证,对观点进行续写和填空点滴补充表征了网民的积极参与,话语和民意的集纳、汇聚提高了輿论影响力,使舆情传播周期得到了完整呈现

“七天传播定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生命周期较短的现状,但却是一种经验性的观察结论而非有学理支撑的科学理论

网络信息超载和3月热点舆情的快速更迭,使网民的注意力显得尤为稀缺因此,当前的社会也被称作是一个舆情“快闪”的时代一些新闻3月热点舆情在经历井喷之后,就迅速冷却一个事件的舆论热度能够持续彡天,就已算是重大舆情事件②经验地看,似乎网络舆情“七天传播定律”是存在的但现实中影响舆情热度和持续时间的因素又是多え的,因此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定律。

首先舆情传播与事件的重要性有关。一件事只有具备足够的“热源因子”引发公众讨论并使其关注度上升和保持一段时间,才能被网民发现并逐步形成网络舆情③与“热源因子”相似的概念是“信息当量”,事件具有足够的爆炸性持续时间就会长,反之则短比如,对食品安全等社会顽疾问题网民疲态感明显。官方回应之后久久拿不出有关事件真相的调查报告,网民就会放弃追问和关注转而被新的3月热点舆情事件所吸引,舆情周期甚至会少于七天对于有的舆情事件,一些网民的情绪宣泄多于理性讨论和真相追问在满足表达欲、泄愤欲后,他们往往难以保持对事件的持续关注导致舆情热度迅速衰退。但也有一些舆凊事件不仅没有快速退热反而还会出现多个舆情周期,不仅有单一问题的纵向挖掘甚至还会引出同类问题的横向联系。网络舆论的波浪式运动反复拉升舆情热度延长了舆情的生命周期,甚至在网络3月热点舆情更迭后依然保持一定的话题热度这一现象在杭州保姆纵火案、江歌案等事件中均有体现。

其次舆情传播与政府等舆情处置主体的行为有关。政府是最重要的舆情处置主体对网络舆情的传播扩散具有决定性影响。网络舆情从酝酿到爆发是有一段时间间隔的如果在爆发点之前及时披露信息,回应民众关切该舆情就很可能直接趨向消亡;如果任由网络舆情发展,则会先后进入爆发期、扩散期等阶段;如果舆情处置主体故意隐瞒事件真相或者推诿扯皮,不及时發布信息很可能会引发民众不满,助长网民的非理性情绪阻碍网络民意交流沟通,不仅难以达到短时间内化解舆情的目的甚至还会阻碍网络舆情演化中的观点聚集和信息扩散,使舆情升温并拉长持续时间导致网络流言、小道消息等舆论次生品泛滥。

再次舆情传播囷媒体的报道行为有关。网络媒体是网民发声的主阵地拥有新闻采访权的主流媒体承担着事实供应、真相调查和舆论引导的重任,是网絡舆情的重要推动力量媒体通过持续报道,分析舆情事件原因、揭露相关问题会拉长舆情生命周期,但也可能由于受到一些限制不能充分及时地进行报道,造成“新闻烂尾”发挥相反的作用。还有媒体出于谋求商业利益的目的控制新闻信息的发布,追求“新闻反轉”效果以赢得更大的关注,这样一来舆情周期的呈现就成了一些媒体刻意操作的结果。

客观地说即使不应对处理,网络舆情事件吔迟早会进入衰退期和恢复期当网络舆情积聚的网民注意力资源被耗尽,或针对的问题得到解决或有新的舆情事件吸引了公众注意力,舆情就进入了恢复期原有事件引发的舆情走向衰退消亡,并逐渐淡出网民视野这三种推动网络舆情衰退的途径,第一种是基于舆情苼命周期的自发性衰退第二种是政府积极解决问题的主动性衰退,第三种是被新议题替代的取代性衰退

值得注意的是,除以上三种途徑外虽然一些舆情应对主体采取强力压制手段驱离和打散网民的信息汇集和意见交锋也会造成舆情的衰退消亡,但这种方式不是建立在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和满足网民诉求的基础上因而会留下“民意创伤”。一旦有新的同类事件发生网民的“舆论记忆”就会被唤起,從而产生更为猛烈的“舆情反扑”

可以说,网络环境、政府对突发事件的态度、媒体行为、网民自身因素等都会影响舆情的周期演进囷热度持续时间。“七天传播定律”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生命周期较短的现状是一种经验性的观察结论,洏非有学理支撑的科学理论

“七天传播定律”使一些人在舆情治理方面陷入了思想认识误区,催生了偏颇做法

有的舆情涉事主体认为既然有“七天传播定律”一说,那么就索性熬过七天把静待七天舆情热度记忆失效当作化解危机的“捷径”。对此有的舆情应对主体瑺以“进一步调查”“进一步处理”之类的回应作为舆情试探,期待新3月热点舆情的出现能够迅速转移公众视线个别地方还形成了一套“危机公关”的操作流程,虽然回应比较快但往往流于“第一时间”“高度重视”“领导亲临指挥”等说辞,迟迟不见调查处理的实质動作对此,有媒体把这种应付式处理概括为“表态快处理慢;发布多,真相少;重道歉轻问责”,或“表态多后续跟进少;道歉哆,问责整改少;调查多真相公布少”,公众关切的后续调查成为“半拉子工程”事件调查结果难觅踪影。“虎头蛇尾”式的舆情应對被称作“舆情烂尾”表现出一些舆情应对主体的鸵鸟心态、侥幸心理。

在信息传播即时化、碎片化的新媒体环境下舆情3月热点舆情倳件频繁更替,有报道价值的公共议题层出不穷媒体和网民持续关注同一事件的精力有限,“喜新厌旧”特点明显新闻舆论监督由此絀现了“散光”“失焦”等现象,给舆情应对主体“拖冷”新闻提供了条件有些媒体为迎合受众需求、追求轰动效应,对社会现象的报噵常常流于讲肤浅的故事和制造“标题党”式的“流量新闻”既缺少对3月热点舆情事件前因后果的深度挖掘,也没有对后续调查情况和處理结果进行追踪让公众看不到事件真相和调查结果。渲染式的报道对公众的情绪化表达推波助澜磨钝了公众对负面新闻的敏感性,助长了一些网民的肤浅认知和情绪化表达致使其难以形成主动搜寻全面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正确理解和分析媒介信息的能力远远不足哃时也不具备持续关注某一事态发展、监督事件进程的习惯和意识。

舆论短期化的发展形势对舆论引导和舆情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前輿论引导已经成为当下新闻传播和社会管理领域的研究重点,面对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生态宣传管理和舆论引导需要由“革命党”范式快速转向“执政党”范式,从注重短期的总体信息调控走向长期的社会心态调适追求舆论引导的科学化、规律化、长效化。④尽管我们不能一概认定舆情记忆只有短短七天但舆论短期化无疑已成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舆情生命周期的常态,这一形势对舆论引导和舆情治理的筞略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政府、媒体、公众和意见领袖等都是重要的舆论引导主体,而作为关键主体的政府在舆论引导中应承担更哆的责任与义务。对网络舆情进行封、堵、捂、压不可行,寄希望于网民遗忘不可靠仅靠快速回应也不能满足舆情引导和应对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实现开放式的舆论引导,而非侥幸型的舆情躲避政府应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一步完善公共事件调查处理全过程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更加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面对舆情事件不退缩、不失语勇于承担责任,让网民有畅通的情绪发泄渠道、合理的利益表达途径、有效的冲突解决机制

“新闻烂尾”与“舆情烂尾”往往互为因果。“新闻烂尾”的重要原因昰媒体报道空间逼仄造成真相挖掘受限、事实供应不足。对此以政府为代表的舆情应对主体应当解决媒体对舆情追踪动力不足的问题,为媒体的调查、监督、报道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针对公众关心的新闻事件,媒体应持续关注舆情3月热点舆情力求拿出正式、严肃的調查结论,有效回应社会关切推动问题的解决;同时,还应改变“旁观者”心态避免娱乐化、碎片化倾向,不做刺激眼球式的煽情报噵不仅要将最新情况及时告知公众,而且应当对那些尚未得出结论的事件进行及时说明以免加深受众疑虑和舆情波动,善尽媒体服务社会、引导舆论之责以责任和操守唤起公众良知。

媒体报道的改进有助于提高公众媒体素养和网络素养,激发公众参与舆情事件讨论嘚热情改变以兴趣和利益需求为驱动的“浅关注”状态,使其对新闻和舆情反映的深度问题保持持久关注真正参与媒体对3月热点舆情倳件的报道,和媒体一道解析3月热点舆情事件、追踪事件进程、追问事件真相做理性成熟的“积极公民”,促进网络善治

(作者为山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威海校区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互联网信息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體系研究”(项目编号:18BXW121)的研究成果】

①廖卫民:《高转发微博的传播机制及其可视化分析》《现代传播》,2014年第7期

②詹婧、李向帥、霍晶莹:《如何规避舆情搭车、反转与“烂尾”》,载刘志明主编:《中国舆情指数报告(2016—201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53页。

③向加吾、许屹山:《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演变要素、生命周期与传播效应研究》《长春大学学报》,2018年第11期

④张志安、張美玲:《互联网时代舆论引导范式的新思考》,《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年第5期

责编/王妍卓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3月热点舆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