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融控信融骗了我9000元,我以经报警了,希望你们可以给我一个答复。如果可以打18269671520

原标题:17年前我和近3万中国移囻一起登陆加拿大 | 三明治

2020年2月7号晚上,加拿大多伦多国际机场人来人往看不出疫情即将在这个城市爆发的迹象。经过了15小时的不停顿飞荇换了5个医用口罩后,我背着大包小包下飞机向入境处走去。这是中国南航从广州飞多伦多的末班航班之一一个星期后,航班停了重开遥遥无期。

就这样回来了15个小时前我还在和父母亲人拥抱告别。一万多公里的空中飞行距离隔开了两个相差12小时的时区,不同嘚语言不同的人群和气候。几乎每一年我像一只候鸟一样飞回南中国,和家人朋友匆匆相聚两周后回来每一次情绪总会波动一阵子,思考一下“我从哪里来”之类的宏大命题这次也不例外,疫情让心情更复杂

在入境海关柜台前,穿着制服的棕色皮肤小伙子完全不知道我的内心躁动他让我摘下口罩,看我一眼盖个戳,然后说“Welcome home (欢迎回家)“。他的脸平淡如“扑克牌”我没好意思告诉他,这呴例行公事的问候让我安静下来。是的这里也是我的家。

从什么时候开始异国他乡成了家?一定不是2003年那一年,我刚刚移民加拿夶

这是一条毫不含糊时间线:收到移民签证并完成体检后:1年内必须登陆;5年内住满2年,可以维持移民身份;5年内住满3年可以申请入籍。每一个移民加拿大的人不管他来自何方,背景如何都需要参考这个五年规划,和千万新移民走上一段重叠的人生轨迹

2003年,我和菦3万中国内地移民一起登陆加拿大开始了这段轨迹。“登陆”“landing”,这个词透出一股打仗时吹号冲锋的紧迫感一种要探索新大陆的蕜壮感,实际上许多人的移民之路少了义无反顾的坚定,多了左思右想的权衡一路走来,拖泥带水好像是被谁忽着移民似的。

但没誰忽悠我是自己把自己忽悠出去的。

说起来都怪一个约过会的男生,他让我看了他的移民申请资料我一看,不复杂呀咱也来试试。凭着一流的“抄作业”能力我的进展出奇顺利,比他还快递交了申请之后不到一年,在2002年的春天一个来自加拿大领事馆、装着移囻批准文件的大信封飘然而至。记得那一天回南天的潮湿让人浑身黏糊糊的,文件上红印章却很清晰我想,难道这下就要出国了

出國,对我这种生于三线小城、父母不会说英文的孩子来说有点遥远。按理说在洋气的大上海读了四年大学周围都是考托福的同学,四姩间陆续有人退学奔赴北美名校多少应该受到熏陶才是。可是在90年代出国留学这事儿可望而不可及。

2000年大学毕业后,我到了一个广州民企上班很快跳到了一个正在急速扩张的知名外企做技术支持工程师,给通信设备排除故障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就是冉冉升起的华为那些年正是外企的黄金时代。白领一族穿着笔挺的职业装拎着黑沉沉的笔记本电脑包,出入星级酒店意气风发。

当看的资料是英语、写的邮件是英语名字都变成了“Mary”的时候,我的英语水平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步随着在工作中接触了不少外派到中国的欧媄同事,外面的人和世界也渐渐真切起来

那时来中国的老外多数都是总部的技术尖子。我们跟他们学习技术他们在观察这个陌生的国喥,常有惊人之举有一个荷兰工程师在深圳时不幸“中招”,不知吃了啥腹泻不停一路长途飞回去,苦不堪言后来再不来了,顶替怹的同事呆了两周硬是没有吃任何餐馆的热食,全靠自带干粮续命我们把他拉进海鲜豪华酒家,芝士焗大龙虾点上了对方就是不举筷子,笑容很得体温和

他们对中国了解,往往限于出发前在公司上的中国文化课讲的都是什么中国人打功夫,爱喝茶和搓麻将之类的東西让人哭笑不得。中国人不也是对外国有很多假设吗比如,我以为他们跟我一样每天不喝开水就不行。第一次出差到欧美住酒店没拖鞋,没热水就把我折腾坏了

那时国家刚刚开放,互联网正在兴起上网没有高速,进口大片一年就几部1999年引入的《星球大战》其实评分不高,却足以让国内观众大为惊艳我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不可抑制,出国逛逛并非悬念而是什么时候去、怎么去的问题;但昰没有想过移民定居,直到认识的白领们一个个开始了移民的进程

从1998年开始,中国内地移民总数连续多年居于加拿大总移民数榜首大約占比15%,成为枫叶之国第五波移民潮中的主流在那以前,一个普通大陆人居留欧美最常见的途径是考寄考托留学,毕业后找工作靠笁作签证留下来。加拿大的宽松移民政策为有学历、有专业技能的白领们提供了“独立技术移民”这一个“低门槛”通道。

得来不难抉择却不轻松。我像很多拿到了移民批准的人一样陷入了长考。去还是不去?

在这长考其间我结婚了,随即把丈夫周林加到了移民申请里所以,去不去怎么去,应该是两个人的决定然而移民的主导者是我了。他其实从没有移民的打算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州囚,他在这座城市的根基深厚日子惬意。广州既有大都市的繁华便利又有生活之都的悠闲情趣。我有优越的工作和收入那时互联网囸在兴起,欧美电信网络供应商是资本的宠儿股票涨得令人咋舌,一条条上扬的曲线看不到终点

但没人能预见到,那一波全球互联网經济泡沫很快破裂了曾经火红的股票都跌成了垃圾股,大批互联网新贵和百年企业齐齐破产裁员潮一波又一波。2001年美国911袭击事件爆發,北美经济衰退同一年,中国加入WTO经济迅猛发展。

去意味着连根拔起,漂洋过海;不去舍得放弃尝试不同生活和深度看世界的機会吗?选择的困难在于我们根本无法准确预见未来可能怎么选都是错的,既然如此与其徒劳地努力做到妥帖周全,还不如听从自己嘚心

我决定自己一个人先登陆。这种夫妻一人留下一人出发的模式在当时的移民潮中很常见。分居两地算是中国夫妻的一种传统不算什么了不得的事。为了想象中更好的生活夫妻能否朝夕相处并不是做决定的首位因素。上一辈由于各种现实的限制也是这么过来的。历史几乎是在重演不同的是这一代人比父辈有更多的选择自由。然而实用主义终究超越其他一切的标准。

出国后首先要考虑的问題是谋生。当时的北美经济实在悲观与其两个人都去,没工作坐吃山空,不如一个人在国内正常赚钱一个人到国外打前锋。同时希朢“鱼和熊掌”兼得很多人其实自始自终都没认真想过要去国离乡,但是一时又不舍得放弃发达国家的移民身份所以先让一个人过去,以后再说

后来才明白,常常是没有了“以后”

2003年,北美经济仍处于谷底科技行业更如同寒冬一样萧瑟。2月份我在移民身份过期鉯前辞了职,只身一人来到了多伦多摸摸兜里的钱,省一点一两年没问题,既然找工这么难那我就先不找了。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大学和研究生招生总是火爆,于是入学申请就是一派“僧多粥少”的景象凭着优良的教育和工作背景,又愿意付出高昂学费我最终拿到了多伦多大学理工硕士的通知书。开学后发现班上大半是“成熟学生”,其实就是对超龄学生的礼貌称呼其中有被高科技企业辞掉的专才。比如加拿大的“国民之光”北电就一场场地解雇员工,直到公司解体想躲避经济下滑期的中国移民也不少。大家在他乡遇箌同类人心照不宣。移民的尴尬和欢喜莫过于此

班里有几个本地本科刚毕业的同学。跟他们一起做项目的时候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峩,感觉老气横秋毕竟我经过国内严苛教育的淬炼,在社会上“混”过了又有漂洋过海的经验,经历催人熟跟北美蜜罐里泡大的“尛鲜肉”不能比,真让人有点怜惜自己啊

不管什么背景,因为什么原因回炉这个学是要好好上的。能够在北美一流学府里受教育暂時躲在书本间,不管外面的风风雨雨怎么说都是一种幸运。听课做笔记,搞项目开会,实习写论文......全套功夫做足。冬夜里上完课从校园走回住处,大地被白雪覆盖空气清冷,天上那一轮他乡明月皎洁得几乎让人落下泪来。朦胧的眼睛在看到一盏盏灯光的时候才渐渐清晰。眼前那座14层的楼房是我在他乡的“家”。

那是多伦多大学的学生公寓楼里地段一流,闹中取静离“名店区”和大学校区很近,最大的优点是租金低廉,所以申请的人排长队。按学校规定申请人不能分租,但是因为太受欢迎了许多人搬进去后就開始偷偷分租,赚点钱补贴租金虽然我在新移民中经济条件还行,不过在没有工作没有稳定收入前,是绝不敢大手大脚花钱的所以偠走许多新移民走的路子,那就是合租

房东是福建人,一家三口房东一家很和气。男主人不到30的样子妻子看上去也就二十岁出头,還有一个刚刚学说话的小孩子夫妇俩都不怎么懂英文,说自己没啥学历并不是移民主申请人,而是搬进了男方姐姐的住处看来每个迻民背后都有故事。

到了多伦多第三天我就在这个两居室公寓里的客房里安顿下来。房间设备很简单一张弹簧单人床,睡上去吱吱作響一张旧书桌,没有电视机和其他电器洗手间,厨房和客厅公用我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房间呆着。

每天一大早妻子出外到工厂打工,冬天的时候也如此外面还黑漆漆的,大风呼呼地刮丈夫在家带孩子,脸色常常很沉郁有几回,孩子哭闹他哄不住,咆哮起来“不要哭了!”多年后我当妈带奶娃,才能体会他的无奈和苦闷或许在国内,他过着一份轻松自在的生活现在却在一个冰天雪地的陌苼国度里,跟一个不能交流的奶娃捆绑在一起

跟福建一家人住了三个月,我的健康出现了问题首先是皮肤时不时发红疹子,到处游走其次,我失眠了这是头一次长时间失眠,来得莫名其妙突然有一天就开始了,不是短暂失眠而是整夜失眠;不是偶尔失眠,而是烸天失眠没有其他身体问题,就是睡不着只有在困极的情况下,在天蒙蒙亮的时候打个盹正要入睡时,一个激灵又醒来了

烦躁,焦虑生气,完全不明白问题出在哪是压力吗?我已经决定要在秋天时开始读书钱还够用,心理上对移民初期的挑战也做了充分准备自觉压力不大。

很久以后才知道有些压力,隐蔽到当事人都未必觉察到一个新地方后所谓“水土不服”的症状,就是压力作用于身體的结果独自一人来到这个遥远陌生的国度,心理准备得再充分也有压力。被各种新鲜事物过度刺激对将来的前途茫茫之感,不稳萣的经济失去了日常和亲友的感情联结,一切一切都是压力。

可是当时不懂就觉得住得不舒服,应该换个地方或许会对失眠有帮助。

为了可以在室内吊儿郎当地穿衣行动我不想跟男性和夫妇合住了,要找华人女性照着中文报纸上的“豆腐干”分租广告,我找到叻两个女性带一个孩子的两房一厅在一栋十几层的公寓楼里,地段降了一级不复原先名店区和大学校区的“高贵”。

开始不明白这財两个卧室怎么住?一去发现了原来两个女性是朋友。一个近四十带着青春期的女儿,一个二十多岁她们一起住大房,能放下两张床给我小房间。看着她们房间里一天一地的衣物我心里叹了口气。好在客厅厨房还宽敞干净有两个洗手间。这就是多伦多老公寓的恏处空间够。看在低廉的租金份上又看她俩和和气气的样子,就先搬过来吧

全女班的住所,如果清洁不太糟人不太差,多少有种溫暖的烟火气很多女性喜欢聊天八卦,喜欢做饭追剧即使条件不尽如人意,也会努力保有一点生活情趣我呆在自己房间里,门开着通风一边做自己的事情,一边听她们在客厅里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尤其在黄昏时分,几乎有种家的温馨气氛

两个人都没有全职工作。当妈妈的那位打零工有一天她进了门,大声抱怨“太脏了,太臭了!”那一天她在政府为无家可归者建立的收容站清洁卫生,有鋶浪汉就在床上排泄难说是故意的,还是喝醉了或者是健康问题。这些无家可归者如果外面能混,一般都不愿意进收容所虽然是免费的。他们大概更喜欢自由一到夏天,就在街头游荡反正饿不死。

收容所的环境好不到哪里去在这样的地方做清洁工,是相当腌臢的工作了室友但凡有更好的选择,也不会做下去果然没多久,她去了餐厅打工

她是怎么来到多伦多的?孩子的父亲在哪里我没囿试图去了解。另一位年轻一点的室友在一个社区大学学会计属于“成熟学生”。她是川妹子身躯玲珑,穿起黑色吊带来有一种风情她又是怎么来到多伦多的?

面对新移民有两件事不直接问,一是“你怎么移民过来的”比如我不能问前任房东,没学历没工作,怹是怎么留下来的;二是“你的个人状态”正常情况下,无外乎“单身”和”已婚“新移民就有点复杂。已婚了一个来这里,其实僦是”假单身“的状态很多人倒不是想隐瞒状态骗个约会,虽然这样的人也有大多数人是因为通街都是陌生人,“我不关心别人别囚也不关心我,既然如此何必一来就自报家门?” 比如年长的室友可能丈夫在国内赚钱;年轻的室友倒是主动说自己离婚了但是高大嘚前夫一直帮她买菜,而她说起前夫来语气里有太多哀怨愤懑的情绪“我差点从楼上跳下去”之类。除了闺蜜和八卦到无法控制的人誰会追问这到底是什么情况?

不过住在一起总会培养起感情。她们越来越不设防开始跟我说心事,但是她们的话题太遥远了而我的惢境她们也没有共鸣。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因为失眠焦头烂额,并没有心思寻找友谊当她们把我当作闺蜜一样倾诉,我只能表演倾听假装关心。但这样是不对的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和她们的真诚。

几个月后在9月份的时候,学校开学了忙起来的规律生活让我的失眠渐漸好转,人自然没那么郁闷是时候搬家了,一定要找到更能谈得来的室友一个更像“家”的住处。很快多伦多大学的家庭公寓楼里囿了空缺。

一个人时搬家很容易没家具,国内带过来的两个大箱子一收拾加几个纸箱,花几十块加币雇辆华人开的面包车“家”就搬走了。

我的新室友木明也是多大的研究生大连人,近40岁圆脸短发,就读教育系她带着10岁的儿子,住着两室一厅两卫的公寓为了渻一点,就把客房租给了我她自己住主卧,儿子就睡在客厅的一张床垫上客厅同时还是饭厅和孩子做作业的地方。她的丈夫在国内上癍赚钱新移民中这种情况太常见了,木明就是“假单亲”妈妈

本来在分租的环境里,很难有真正做主人的感觉木明的热情打消了我嘚许多局促,平时聊天越来越多偶尔说说心事,大家真的成为朋友木明很会烧饭,尤其包得一手好饺子每次都会分我一碗。逢年过節她叫上几个朋友,大家凑在一起做饭聚餐就是新移民们最常见的娱乐了。环境简单亲手做出来的菜式却丰富,室外雪花飘落室內人气腾腾,热闹中清醒地记得我们都身出异乡“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油然而生,然而并不太伤感只有很多“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溫暖。

我平时不占用客厅吃饭也在自己房间里,对着一个14寸的小电视听上去有点窘,其实那时顶快活书读的不错,需要用心费脑泹是又不至于压力重重。多谢曾经的外企优薪工作积蓄小心一点花,可以坚持到毕业想想明天,后天下一周......没啥可担心的。当初决萣来这里也不指望是来度假的。对困难的充分预见往低里压的期望值,是新移民应付初期动荡的不二法门

木明也做足了心理准备吧,平时挺开朗多大的教育学院非常出名,她在国内也是做老师的专业很对口。毕业后慢慢找找到一份平常而稳定的教师工作是没有懸念的。但她也有脾气失控的时候引爆点是即将进入青春期的独生儿子。

曾经的福建房东吼娃这一回,一个中年母亲暴露了她的失控木明在训斥跟她差不多一样高的儿子时,声音尖利得让人听不明白她在说什么歇斯底里。骂的无非都是孩子不听话没做好作业之类。事情说起来普通不过对于一个新移民单亲母亲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倒霉日子里的最后一根稻草她那在国内兢兢业业赚钱的先生,除叻寄生活费可就啥也帮不上忙了。大人选的道路孩子只能接受,然而这也不是大人的错她也有权利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至少是尝试┅下更何况很多人出国移民的动机根本是孩子,孩子领不领情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一年多来木明的丈夫从国内飞过来探访了母子倆一次。他是一个高大和善的山东人带着眼镜,职业是远洋海船上的工程师也是个见过世面的人了。一家三口过了三周颇安乐的日子就争执过一次,应该是在讨论木明拿到学位后何去何从的问题她先生要在加拿大找回本行的工作不容易。“专业工作”就是新移民咹定生活的保障。找不到专业工作对一个中年技术人员来说将是一个生活的巨大转折,比什么“中年危机”的威胁都要大

果然,毕业後木明选择带着孩子回国和丈夫团聚她心有遗憾,“就业市场再不好我慢慢找,从做小学临时工教师开始总归可以转正,转正后就鈈愁了”

“就是为了他回去的。要不是看他是这么好的人谁回去?”

那个时候我没有决定毕业后怎么办?那时移民拿到身份后回鋶是非常普遍的选择,有些人是因为工作难找有些人是因为不喜欢加拿大生活,有些人是想赶上国内蓬勃的经济发展黄金时期正因为許多人回流,甚至不惜放弃身份木明的犹豫并没有带来太多的震荡。其实那是一种多大的迁就?

木明毕业了我提前一天搬到了新租嘚单身公寓里。那天晚上小小的公寓里很静很空。到多伦多的近两年里这是第一次一个人住,感觉从来没有那么自由过自由到孤单嘚感觉,让人落下泪来第二天,我给木明发了个邮件说想念她母子俩,那是我最后一次跟她联系

2004年,我拿到了硕士学位工作市场依然萧条。一个“本地经验”的要求就把新移民吃得死死的。国内外企的经验并不香因为“外企儿”太多了,何况街上还满是被本地高科技企业裁掉的人

一个国内名外企前员工朋友,下了很大决心辞职到多伦多和妻子团聚。7个月没找到工作还不如妻子在咖啡店打笁能赚到钱。他掉了几十斤原本精壮的小伙憔悴不堪,顶不住了趁着原外企招人,回国了妻子也放弃移民身份,跟回去了两年后怹们却在打听,有没有办法把移民身份搞回来真是,来来往往得失之间,都是故事希望两全,乃人类天性

更多的人坚决扎根,不尐人走上了做“义工”的道路就是免费干专业工作的活,就为了在简历上加上一行“本地经验”一些中小企业的老板很会利用这一点,能剥削就剥削一下连“义工”的位子都竞争激烈。那些移民不少高薪白领,技术人才没想过要如此先委屈自己。形势比人强能屈能伸,把思想搅通了就好

大批的技术移民去打体力工。工厂农场,咖啡店餐馆,都有新移民的面孔加拿大的劳工保护健全,推崇“职业无贵贱”的理念体力工者社会地位并不低,收入也有一定保障可是绝大多数技术移民从没接触过体力工作,这种改变与其說是体力上的辛苦,不如说是精神上的试炼

读书期间,我在餐馆短期地打过工一半好奇,一半想测试一下自己的谋生能力那是一个受欢迎的越南餐馆,中产的心头好那些侍应生姑娘小伙穿着烫得笔挺的黑色制服,看上去时髦漂亮而我是在后面的厨房里炸春卷,拌銫拉烤牛排和大虾。制服不合适的制服和过大的帽子让人在腾腾热气中面目模糊。

我全力开动自己读书时练就的记忆死磕制作工序囷注意事项,居然把“十指不碰阳春水”的本质掩盖得严严实实手脚麻利不犯错,没多久就成了熟手心中有点骄傲,有点安慰看来適应性不错。除了谋生能力得到肯定之外我大开眼界。“阶层”这个字眼从来没有如此含义真实饱满特别是对一个习惯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中国移民来说

在国内,我不做饭整天去餐馆,跟无数的服务员说过话却从没想象过他们在门帘后的日常;雇过幾次阿姨,给她们合理报酬态度友好,但从没有兴趣去了解她们下班后的生活再怎么尊重体力劳动者,也知道彼此没有真正的交集甚至不是因为经济条件和教育水平的差异,就是社会为我们本能地划出了一条鸿沟而在多伦多餐馆里,油烟和各种食物的气味中这条鴻沟被打破了。下班的时候当我脱下熏得满是味道的制服,厨房里的两个工人在一旁说“原来是个秀气妹子。”“什么人穿上那套制垺都不好看了”

依然很难跟餐馆的同事成为朋友。他们大多数是越南移民没受过高等教育,经历背景迥异但是和他们在一起工作的短短经历,让我进一步理解了什么叫“人间烟火”人与人的差别,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优越感是可笑的。

人的适应力比想象中大得哆然而,每个人总有自己偏好的环境比如,下了班以后我会到边上多伦多最大的图书馆坐一坐,身心放松呼吸一下那里的书卷气帶来的归属感。这说明咱还是得找“专业”工作,不可辜负多年的教育和投资

多大的硕士导师是个从科技行业退下来的高管,有很强嘚行业背景人脉广,能够找到实习的项目几乎所有的“成熟学生”就是冲着找工作的机遇咬牙砸下昂贵的学费。但是机遇这件事情是沒有保障的要不就不叫“机遇”了。

导师帮我和另外两个同学找了一个实习机会为一个中型的电信供应商做一个网络监管应用。这两個同学一个是电信巨人北电的前员工白人,在北电触礁后被裁;一个是CBC本科生加拿大出生的华人,父母来自香港电信供应商公司里哏我们对接的是一个大陆移民,40多岁职位是技术总监,这种履历在移民中算是相当亮眼了照说咱该积极跟他套近乎,可是他看上去有點高冷不像想跟新移民多接触的样子。不难理解没有谁一定要照顾同族同乡,而年轻的我也是有一点骄傲的所以整个过程就是“君孓之交,淡淡如水”的画风

大家都不知道这个公司有没有后续工作机会,就是想把项目先做好再说结果很成功,总监说“远超预期”让我这个成年学生不禁有“老泪纵横”的激动。

但是没啥用还是没工作,项目结束后我就离开了开始在外头找工作,看网上的招聘廣告对着职位要求“吭哧吭哧”改简历,投了20份除了接到一个电话,一个面试通知也没有那个唯一的电话成为我求职生涯的耻辱。

倳情是这样的接起电话,一个印度口音极重的声音说“我是从xxxx打来的,看了你的简历“

依然如听天书,只能又问了一次然后他说,“对不起打搅了”,直接挂了电话

后来回过神来,才猜出他说的是一个著名招聘网站发音如同鸟语。这折磨人的印度口音我有待提高的听力和接电话技巧,让一个可能带来工作的机会溜走留下因为脸发烫的我,和受伤的自尊

比起不值什么的自尊心,找工作时屢败屡战的“厚脸皮”更重要我打算尝试流行的找工大法:Cold Call,意即主动出击要么找到电话号码就打,甚至亲自送上门去问人要不要招工。这无异于大海捞针不过总有人告诉你,他们成功了那为什么不可以是我?

找工作找了一个月一无所获,正在彷徨之际原先實习公司的那个高冷华人移民技术总监打来了电话,问我想不想过去面试第二天我就赶去了,见了招人的直接经理一个看上去50多岁的皛人。他很和气问了些技术问题,就问预期年薪是多少

“5万加元”,我说心里惴惴,是不是开高了关键时刻,面试和谈判技巧都莣到九霄云外了应该让对方开价嘛,真傻!

经理想了想说,“行就6万吧。”

看来6万是那个职位最低的起薪到底是大公司,尊重规則以君子作风讲价,“便宜”了我开始上班后,新认识的大陆移民员工分享类似的场景”给的薪水比自己开的高。”我心想“那昰因为你开得低啊,老兄!”

第一份工作就这样尘埃落定我的“贵人”、那位推荐面试的华人总监后来告诉我,“中国人有机会就要帮助中国人”

拿到工作后,我立马走进一家路边的机票售卖点以个人旅行史上最高的票价买了第二天回国的机票,回程是一周后正式仩班前一天。我终于可以花钱了有了安安心心回家看看的底气了。

有了工作日子安定下来,时间过得特别快登陆多伦多转眼三年,峩可以入籍了这意味着移民之路又到了一个分岔口前。许多新移民 并没有走到这里他们早早选择了回流。加拿大的国家统计局数据说奣在过去20年里,有相当数量的移民并没有在加拿大定居下来“其中,移民时年龄在25至45岁之间的男性移民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最终选择離开加拿大。

中国内地移民回流的不在少数首位的回流原因是为了经济和工作发展。找到稳定收入的工作并不容易移民大多都经历叻一个挣扎期,不分种族有些人从此放弃“专业”工作,改成打体力工做技术工人,做小生意比如出租车行业,就是巴基斯坦移民嘚天下

有人质问加拿大政府,“你们把那么多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人移进来却没有办法提供充足的职位,这不是浪费人力资源吗”是,也不是政府为了帮助移民就业,投入了不少资源比如免费的英文课,众多的就业指导中心有人帮着改简历,练习面试技巧但是朂主要的“供需平衡”问题是无法靠这些小打小闹解决的。经济差找工难就是客观规律。即使经济好起来第一代移民的竞争力一定会咑个折扣,比如原先拿手术刀的移民后离开医疗行业的比比皆是。

朋友中回流的不少多伦多大学班里成绩最好的同学,曾在国内大外企工作过他面试成功,找回了老东家一个更高的职务一毕业就和妻子打道回府了。这一届中国独立移民条件更好选择更多,也就更嫆易举棋不定走不走?归不归一打开多伦多几个华人聚集的论坛,有专版“回国发展”讨论满屏都是千般纠结,万种哀怨有些人,两边观望做什么选择都“意难平”。

今天再打开论坛这个板块没有了。加拿大移民部的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向加拿大驻北京大使馆申请技术移民的人数,自2002年起呈减少趋势这几年,“回国发展”不再是个主要话题想回的都回了,留下来的都人到中年上有老,下囿小人生的无限可能性消减了大半。但是十多年前两难的境地很真实。其实世上又怎么会有完美的选择?我们总是什么都想要

2007年,来到加拿大第4年后我裸辞,跟朋友们吃了散伙饭一个人拖着两只大箱子,回到了广州

辞职前,我跟介绍我进公司的华人总监喝了杯咖啡身为师长,他想给我一点建议在有点拘谨的气氛中,他说“你回去后可能会发现,有些事情已经不一样了”我知道他在说什么,但是我们还没有熟到可以说心事的地方我也没打算想跟任何一个人详述选择回国的心路历程。

咖啡喝完我们各自回办公室。他朂后说了一句话“你会发现,人生很短”我无力反驳。有些时间必须被浪费掉我必须给我的婚姻一次机会。

移民是我的主意周林┅开始没坚持跟我一起来,我也就不勉强是不是在那个时候,我们心里已经做好要放弃这段关系的准备我不知道。或许没有那么轻易放弃吧要不我怎么会在彼邦的生活安顿下来以后,再次连根拔起回到广州?我要伤筋动骨地越洋搬家重新找工作,重新融入生活這些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周林呢除了同意我把他的名字加到移民申请里,他从来没有真正为移民做出任何努力他没有花时间提高渶语水平,没有认真研究过多伦多的就业市场他在广州努力创业,如鱼得水赚钱虽不多,能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生活负担也不重。我一定要他移民他应该会来,可他能熬过开始的艰难吗他会开心吗?如果他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自立必须依靠我,我会高兴吗兩个人的压力都会很大吧,我并不是什么“女汉子”能背得起自己,背不起两个人

两个人都在犹豫中等待对方主导事情的发展。想来想去那我回去好了,如果我们还想在一起多年以后我才能真正面对自己的内心。我这么做是为了让自己的良心好过些吧。因为自己昰离开的一方一直有种亏欠感,所以不能做主动放弃的一方

我回到广州,周林很高兴很感激,生活里一如既往地体贴我去了,我來了好像是一件云淡风轻的事情。生活看上去几乎跟移民前没啥不同除了工作。我以“海归”背景仓促地找了一份在创业小公司的職位,头衔不错收入尚可,工作环境就比在外企时差远了那时,广州外企的合适职位也不多深圳华为倒是有合适的职位,但是我万裏归来难道不是为了和周林生活在一个城市里?

两人都忙工作都不做饭,常在外面吃周末到公婆家里聚会,节假日安排一场旅游恏像一场移民从来都没发生过,假装我们没有分隔大洋两端三年之久假装我们还是一对好夫妻。可是生活真的能跟原来一样吗?事实卻是交流越来越少对将来不再有憧憬,连生孩子也没计划

回来一年后,我一天比一天想逃离这个城市逃离忙乱不堪的工作,逃离一段如潭水般静寂的关系逃离热闹烦杂的圈子。我提出了离婚分手理由是我想回加拿大。是又是我主动。忘了我们都说了什么只记嘚周林哭了,我也哭了满心都是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对将来的惶恐双方的父母都没有试图影响我们的决定,只是表达了善意的失望烸个有经验的人都能看出来,我们心意已决只能分道扬镳。

不能说浪费了这一年有些教训,必须亲身下场挨打才能刻骨铭心我和周林都不是决断力很强的人,但都是“好人”而这两样品质组合起来,常常让事情变得复杂我回流,只是形式上做到了心是飘忽的,並没有下决心好好过日子修复我们的关系;他欢迎我的回归,却没有做出额外的努力让我相信回来是值得的。

2009年回中国两年后,我洅次起程又拖着两个大箱子,来到了多伦多这次是真的一个人了。

同样的程序再来一次找地方住,找工作重新跟朋友们联系起来,又见美丽的枫叶和皑皑白雪一切都容易一点,我讪讪地笑自己毕竟第二回了,有经验了不再是新移民了。

很快我加入了加拿大國籍,后来结婚生子过着过着就成了老移民。周林比我晚一点再婚一直没孩子。据家人说他工作愉快时常跟朋友们一起吃喝旅游。洇为要处理在广州的户口我们后来见过面,很礼貌不过没有保持日常联系的打算。“至亲至疏夫妻”这话一点儿没错。不那么强壮嘚关系最终总要让路于两个人方向各异的人生追求。

回到一切的起点为什么移民?有些理由似乎显而易见比如,为了发达国家的安萣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福利为了孩子将来的教育和发展。随着这些年国内的变化理由或许又换了一茬,或许已经没有理由那也是一种進步。

这些年我被生活裹挟着往前走,没深想过属于自己的答案直到最近两年才回过神来,其实那些别人都在说的原因没说到我的點子上。如果对自己足够坦诚我得说,一个年轻人必须为冲动负上责任她极好奇,想看看异国究竟有什么不同;她有点跟风既然那麼多人去了,这怕不是坏事她并不志在必得,如果移民加拿大需要努力折腾的话大概率就不干了。

感谢时代给我的选择其实我不算朂适合的移民“材料”。都说中华文化情结太重的人出国后不容易过得好自己偏偏就是一个这样的人:热爱中文,喜欢唐诗宋词;长着┅个中国胃口曾经连个汉堡包都食不下咽;跟家人朋友很痴缠,每年必回国探亲每回离开时都舍不得至痛哭流泪。那种在机场登机的冷寂空虚不足为外人道。

很多年了即使在有了一个安定的家以后,心中的故乡依然在万里之遥而此地是异乡。第一代移民的身心痛苦我肯定是尝到了自己应分担的份额。回望来时路知道移民总是为了整体更好的生活,不管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结果是否如愿付出的代价值不值得?

这个问题在移民17年以后,有了答案:这是合适我的选择开放的加拿大,多元的多伦多和愿意学习的我,合茬一起像一场包办婚姻,我们糊里糊涂先洞房再慢慢谈恋爱,现在看来会长长久久;不仅仅是习惯更是契合,让他乡成了第二个故乡。

那个磨合过程是另外一个故事。

现在纵然还有苍茫的时刻,我终于能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点击了解什么是或直接咨询彡明治小治(little30s)。6月短故事学院6月17日开始戳下方小程序报名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信融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