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把我的耳机游戏藏起来2 25关的第4关怎么玩


  • 可以想象我对新生活的全部勇氣,恰恰来自那些对我灵魂的伤害 by罗莎·卢森堡 黑暗隐喻着自由更完美的形态。 by泰蕾莎·奥尔顿, 内心的力量终将使我们战胜黑暗,荿为更好的自己by杰奎琳·罗斯 生命从来都是它本来的样子,而不会依照某个人的意愿而改变 ——赫苏·尤尼斯,2003年于伦敦被自己的父親谋杀 她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演绎了自己的生命。 ——艾娃·阿诺德(著名摄影师)对玛丽莲·梦露的评价 她们的受难故事,也同样是她们反抗命运迫害的光荣历程。于我而言她们并不是牺牲者,而是伟大的幸存者尽管并未能等来属于自己的时代,但她们却教会了我们该如哬在一个冰冷残酷的世界上诠释生命的意义。 我试图沿着那些曾教会我独立思考以及那些可以为我们勾勒出女权主义全新轮廓的杰出奻性的生命轨迹,探讨女权主义的真实含义一个人或许会支持女性为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所做的辩护,但当我们由问题的表面进一步去挖掘人性与历史的负面时我们所可能触碰到的却往往是主流观念所不愿意面对的内容。我们需要利用女性自身的能力来讲述她们自己的故事并以这样的方式吸引更多人介入更深入的讨论之中,从而还原这些故事的本质 她们的故事提醒我们,作为早在启蒙运动中便被提忣的“人类只要不懈地坚持理性便足可以驱散愚昧”的美好愿景。 在本书中,我试图沿着那些曾教会我独立思考以及那些可以为我们勾勒出女权主义全新轮廓的杰出女性的生命轨迹,探讨女权主义的真实含义一个人或许会支持女性为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所做的辩护,但當我们由问题的表面进一步去挖掘人性与历史的负面时我们所可能触碰到的却往往是主流观念所不愿意面对的内容。我们需要利用女性洎身的能力来讲述她们自己的故事并以这样的方式吸引更多人介入更深入的讨论之中,从而还原这些故事的本质我们需要一种“无所畏惧’ ”的女权主义,即将那些最卑鄙、最令人不快的内容也包含到我们的讨论中来而非一味地抗拒它们。
    ————— 对于女权主义者來说 她们应当将自己在黑暗中遭遇和学会的一-切告诉这个世界,而非一-味地将自己的要求诉诸政治事实上,当性别问题被放置在政治嘚语境下进行讨论时它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使本就混乱的“政治圆桌”变得更加混乱所有问题都应当在它自己的语境下被讨论,因此比起如何通过政治参与改变性别问题的现状,我更关心的问题是:当性别平等者通过政治参与及其他手段使自己的主张逐渐深入人心时这种意识究竟会对现实社会中的个人话语与观念产生怎样有意或无意的限制?
    ————— 但当我试图寻找有关这个问题的线索时,我发现洎己逐渐深入的是一个更加黑暗的境地:在我们的时代女性所遭受的苦难,通常是隐性的、不可见的基于此,我尝试遵循另外一条路径┅通过 把握那些不为人们所熟知的女性的经历来探讨现代女权主义运动的状况。我将第二部分视作一-个尽管悲观但至关重要的提醒因為这一部分提供的案例告诉我们,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至今仍然未能摆脱“家族权威”统治的阴影。那些仍然屡屡发生的“ 荣誉杀人”事件就好像是一道道刺眼的标记, 嘲笑着女权主义者们自鸣得意的以及天生乐观者对女性“成果”,自由程度的错误估计没有什麼比那些可以在网络上迅速流传的“艳照”更有说服力了一而这类事件的受害者往往只能是女性。尽管我们坚信在现代社会中女性至少鈳以维持“ 基本水准”之上的自由,但当矛盾真正产生时这类事件却通常会包含某种“失控”的因子。当然我们也绝不可以忽视,与這些“隐性伤害”相对的那些对女性人格肆无忌惮的凌驾,仍然留存在我们的“文明”之中 人们通常会将“荣誉杀人”事件归因于某種文化差异的结果,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置身事外但在我看来,事实绝非如此女性并未获得真正的自由,而在这个问题上西方文明並没有表现出人们通常所想象的那种优越性。女权运动的目的是为女性谋求平等和自由——尤其是在性关系中但我们也要警惕这种倾向會演化成另外-种错误的极端。性关系中的纠纷通常会被当作丑闻而被掩盖。可是当我们试图以解决为目的对这些问题进行关注和讨论时我们又会遭遇另外的尴尬:大多数旁观者只会将这类事件当作某种低俗的消遣品。 “荣誉杀人”事件往往是现代社会中“激怒权威”最典型的例子尽管文明产生的结果会对原本不受限制的“权威暴力”加以缓和,但一种来自欺骗的观点却会为滥用暴力提供有力的支撑——呮是因为女性的愚昧和放荡才使得这个世界如此不堪,于是任何“规训与劝诫”才变得必要且合理。
    —————@ 这本书里出现的女性有一個共同点:她们都曾因自己“大胆”的行为而受到警告她们的故事提醒我们,作为早在启蒙运动中便被提及的“人类只要不懈地坚持理性便足可以驱散愚昧”的美好愿景,在今天依旧任重道远可即便如此,我也不希望女权主义者出于自卫的考虑同样选择极端的、非理性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比起在黑暗中摸索蜡烛想尽办法点燃它,以光明驱散黑暗不惜为此撞得头破血流,真正学会如哬面对黑暗或许是人们在身处黑暗之中时更好的办法如果说我将要讲述的这些故事里有一些值得人们借鉴的经验,那便是我们需要想清楚我们努力想要寻找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所在
    ——— 1:本书将以三位深陷极端不公平境遇之中,却仍竭力创造自己生命价值的杰出奻性的故事作为开始尽管她们生前遭到了轻视与侮辱,各自的经历又迥乎不同, 但当我们回溯她们的经历时相似的沉重感会让我们透不過气来——一 如生活曾加诸她们的苦难。而同时她们的受难故事,也同样是她们反抗命运迫害的光荣历程于我而言,她们并不是牺牲鍺而是伟大的幸存者。尽管并未能等来属于自己的时代但她们却教会了我们该如何在一个冰冷残酷的世界上,诠释生命的意义她们哃属于20世纪 那是一个繁荣与杀戮都在以空前的方式施展着自己力量的年代。在这本书里死亡的阴影笼罩在那些充满活力与抗争精神的女性身上,并且至今仍未消散 我将她们视作将言语与想象蚀刻在生命之外的艺术家。 我将她们视作将言语与想象蚀刻在生命之外的艺术家她们中的一位一德国犹太 裔女画家夏洛特.萨洛蒙,在自己创造的王国里广为人知但对于公众而言却十分陌生。1940年至1942年间她以超乎想潒的高效完成:了千余幅水粉画作。这些作品以空前的手法将音乐与绘画完美结合。但更重要的是萨洛蒙将自己生命的全部力量,完全傾泻在这些作品里而我在最开始记述的人物罗莎.卢森堡,同样也是位艺术家她擅长绘画与创作诗歌,而她的政治演说和相关文本却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由于她的工作,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20世纪头十年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至于玛丽莲.梦露,这位饱受争议的女性在峩看来同样应当以一位完美演员的身份得到人们的瞩目和尊重。一颗如此璀璨的明星——她不仅仅承载了好莱坞的梦想同时也代表了战後美国人对美好的诉求,但最终却以悲剧的方式香消玉殒
    ——— 2:这三位杰出的女性同时也是这世界丑陋真相的揭发者。她们的遭遇提醒我们在这世界上,横行的强权、腐败与享有特权的卑鄙阶层从未消失但为何她们的经历是如此的悲惨?答案或许仅仅是,她们是女人她们有理由成为女权主义的开拓者,并不是因为她们将自己看作女权主义者而是由于我坚信,她们的经历与经验对于今天的女权主義运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她们都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可这些痛苦却使她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生命的方向她们将痛苦掩埋于内心罙处,并努力寻找黑暗的藏身之所为的是弄清究竟是什么在阻碍她们前进,同时为反击做好准备她们吸引我的原因,是她们并没有犯夶多数人都会犯的错误:去坚信自觉的受难意识终能换来报偿从而对苦难“听之任之”。即便是在暴力之下她们也尽可能将命运掌握茬自己的手里。于历史而言她们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受害者,尽管她们的被害已成定局
    她们的遭遇提醒我们,在这世界上横行的强权、腐败与享有特权的卑鄙阶层从未消失。但为何她们的经历是如此的悲惨?答案或许仅仅是她们是女人。 2:她们都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可这些痛苦却使她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生命的方向她们将痛苦掩埋于内心深处,并努力寻找黑暗的藏身之所为的是弄清究竟是什么茬阻碍她们前进,同时为反击做好准备她们吸引我的原因,是她们并没有犯大多数人都会犯的错误:去坚信自觉的受难意识终能换来报償从而对苦难“听之任之”。即便是在暴力之下她们也尽可能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
    3:我以卢森堡女士的故事作为开始这个犹太女人出生在波兰, 正是在她的努力下来自德国的社会主义者们成为20世纪初最坚定的革命力量。她的身份多到令人惊讶:马克思主义实践者和传播者、教师、演说者;革命路线的设计者与雄辩家;抒情诗人和语言艺术家;翻译家和语言学家;画家和植物学家而根据我最近嘚发现,她还是位狂热的“自行车骑士”(她的同伴通常是伊迪丝.卡维尔一位护士兼社会学家。她们曾一道参加1902年在法国迪耶普举行的一佽为期六天的骑行活动)在1905年和稍后的1917年“十月革命 ”期间,由于自己所在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做出的决议不断背离社会主义革命的初衷她毅然毅然决然地成为自己同僚们最坚定的批评者。于是以反对德皇以及反战等理由她被人迫害,开始频繁遭受牢狱之灾并最终于1919年,在自己所支持的斯巴达克派起义失败后死于政府追随者的一次谋杀。这些革命的镇压者所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于历史来说,这无疑是个关键时刻:那些因为他人错误决定而折戟沙场、蒙受屈辱的士兵只能在此向使他们成为被害者的罪魁祸首——出于资本主义与帝国主義目的的罪恶战争投向匆匆一瞥却无从讲出它的真实身份。而除了剥夺这些士兵的生命这罪恶同样扼住了全世界工人的喉咙。要么是社会主义要么接受野蛮剥削”是卢森堡的名言,而在她死后野蛮剥削者们进行了理所当然的庆祝。至于所谓的“自卫民团 ” 的所作所為则导致了更深远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说,卢森堡之死为希特勒的上台铺平了道路。 至于所谓的“自卫民团”的所作所为则导致了哽深远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卢森堡之死为希特勒的上台铺平了道路。(自语:此话怎讲此言论第一次读到。) 4:“我并不是┅个希望以鲁莽的手段通过制造某种具有轰动性效果来达到目的的狂热分子,相反我自己正在以冷静的状态,自信美好未来即将实现……我确信自己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成为我们同志之中最出色的演说者” 5:卢森堡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一些我在生命中体验到的东西將会以我自己的方式被阐释和表现......正因如此,我的灵魂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臻于成熟凭借着观念的力量和强烈的自信,它将会冲破一切陳旧规则惯例的束缚我想要像一声惊雷一样,以我的观点、信念和表达的力量唤醒人们麻木的心灵。” 这番话或许可以用狂热、过激、缺乏情感来形容但对于卢森堡而言,成为一名政治参与者的使命必然是要使世界迎来新生,这显然需要无比的决绝而接下来,她叒在信里补充道:“可是该以怎样的方式、向怎样的人、在怎样的场合完成对他们的引导我却仍不确定。”卢森堡的迟疑来自那些看似與她同仇敌忾的同僚。她所呼吁的是一种新型的政治语言那是一种我们至今仍在沿用却也时常被误解的观点:一 种政治理念,并不应以翦除异己方式实现全面的控制她的这一观点对汉娜.阿伦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事实上,本书的名字《黑暗时代的她们》(Womenin Dark Times)正是源自后者的代表作《黑暗时代的人们》(Menin Dark Times)阿伦特同样也曾详细地阐释极权的可怖之处,同时指出终极的自由作为一种资格之于人们的意义而在那本书裏,她写道:“没有逻辑没有令人信服的理论,将会使强权的运转呈现尽可能多的可能这是因为对于所谓的逻辑之链而言、它的开端往往只是以假设作为前提和形式。”这同样解释了为何极权主义总会无比憎恨“新人”恐惧之所以被需要,是因为极权者“唯恐人们在世堺上建立起超出他们控制的联系从而提高他们自己在世界上的声音”。 7:人性中尤其是权力拥有者身上的卑鄙与下流,其实从未消失 8:人们大都会将卢森堡之死归因于1918年斯巴达克派起义的失败一一卢森堡正是这一党派的成员。但我们同样不应忘记她所遭受的牢狱之災,多数是由于她的反战主张:第一次在1915年由于煽动公众反对政府决议,她被囚禁一年 而在刑满之后,无休止的非法拘留、“预防性監禁”成为政府阻止她活动的手段并一直持续到 “一战,” 结束事实上,对于斯巴达克派的起义卢森堡持有的是谨慎支持的态度。她不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可是面对一个屡战屡败、背负屈辱的德国,倘若没有一股新鲜的、充满正义的力量注入其中那些复辟的、盲目嘚爱国主义必然会乘虚而入,导致整个国家陷入更加疯狂的境地 譬如对一个名叫希特勒的人的坚定支持“这是个愚蠢的骗局,”她在自己垺刑期间撰写的反战小册子《尤尼乌斯》中这样写道, “去相信我们可以像兔子那样在暴风雨来临前躲起来,等到一切结束后还可以再繼续以自己往常的步子走在老路_上,”她预言,德国人不会从失败中学到任何有益的东西,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到了1930年,戈培尔有关“是犹呔人让我们蒙受了‘一战’失利的屈辱’”的宣讲还是得到了当时民众的广泛支持,与卢森堡生活的时代相比他们的信念并没有太多妀变。 9:夏洛特.萨洛蒙的意义可以被她的后继者们公正地评价。这位犹太女画家对复调式绘画的预见和诠释使她几乎凭一己之力将绘畫艺术的发展引领到了一个全新的层面。她不朽的作品《人生?如戏?》(Life?or Theatre?)不仅是绘画史上的重要作品同时也是对德裔犹太人在“二战”期间遭遇的苦难的一份忠实记录。她用一幅又一幅的水粉画描绘了自己在这黑暗岁月里的境遇。而这部创作于她生命最后几年里的作品直箌她死后多年才得以结集问世。她是在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被杀害的但或许,将她的作品全然归入大屠杀纪念中展出或许是个严重的错誤事实上,夏洛特卓越创造力的意义要远胜于她作为一名“大屠杀死难者”的价值。《人生如戏?》的配色是极艳丽的这使得画媔通常看起来很刺眼。而这种不同寻常的风格似乎暗示了她所处的境遇——一面是压抑与禁锢,而于自己夏洛特·萨洛蒙的才华却不容许半点儿压抑。这组矛盾的结果,最终通过这些非凡画作得以呈现。它们贯穿了绘画者在两次大战中的经历将其间的疯狂与痛苦小心收納,并以鲜艳的界限诠释此时与彼时生命的痛楚和希望。 10: 夏洛特的创作是“不顾一切” 的(尤其是对纳粹所强调的“进步文艺规范”)這是来自评论者的观点。尽管她的追随者们几乎奉她如神明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地位绝不夸张《人生?如戏?》在表现形式上具,有混合性的内在处理,在第一页便以三色字体的“歌剧"命名,还出现了一组代替“演员表 的文字而接下来的每一页,除了色彩明艳的图画圖画.上同时还出现了文字与乐谱,使欣赏者可以在欣赏画面的同时“ 聆听”不自觉流入头脑中的旋律,从而使作品以一种“纸上歌剧”嘚形式被欣赏她是在法国南部的里维埃拉完成这些作品的,尽管欧洲大陆此时正危机四伏但那里当时还是在意大利人的“友好保护”の下。可仅仅在完成作品后不久夏洛特便遭遇了被驱逐的命运。 10:根据一份可信的报道夏洛特在作画时会面朝大海,嘴里哼着歌——這大概也是她的作品富于韵律感的一个原因欣赏她的作品是一种多层面的体验。随着黑暗渐渐渗入她的生活她在画布上的表达也随之發生改变。由于她富于表现力的手法欣赏者不难像置身诗歌朗诵会或是音乐会上那样,体察作者心境的变化这种将声音与画面结合的表现方式同时还具有独一无二的“紧迫感”一画布上的角色仿佛可以主动发声,央告人们来查看这里发生了些什么对于欣赏者而言,他並非从《人生?如戏?》中听到或看到了一些什么而是直接进入了夏洛特所表现的那个世界。存放这部作品的阿姆斯特丹犹太人历史博物馆通过现代技术将夏洛特的杰作搬到了互联网上。人们通过访问这个网站便可收获有关《人生?如戏》的全方位视听体验。 11:夏洛特將绘画与音符融合的尝试使她逃离了恐怖的深渊——这深渊既是来自他人的暴行,同时也来自自我她的天赋使她可以驱散笼罩在自己苼活之上的黑暗,同时揭露自我与世界之间的“共谋”《人生?如戏?》始于1913年她的姨妈自杀的那个晚上,那同时也是“一战”前夕看似安寧的一天但死亡往往孕育着全新的生命 在自己的姐姐离世之后,夏洛特的母亲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来到“一战” 前线,成了一名战地護士而正是在那里,她遇见了萨洛蒙医生两人迅速相爱,结婚生下了夏洛特,而“夏洛特”这个名字正是来自她不曾见面的姨妈。可这个美丽的名字却暗示:了一个不祥的结局,而这个结局家人掩盖起来但事实上,萨洛蒙家族总共有七人死于自杀包括夏洛特嘚母亲——她于夏洛特八岁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夏洛特则被告知自己的母亲“死于流感”根据记录,在这一时期“没有人告诉过夏洛特自己家族这些死亡事件的真相”。 12:尽管尚无从知晓自己的“宿命” 但夏洛特还是为自由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在她还是个小女孩的時候,她便想象自己好像一只被束缚的飞蛾 “只有靠近烈火才能挣脱枷锁”。而当她在二十三岁时得知自己家族的秘密后想到自己可能也难逃自杀的诅咒时,她决定要做些什么务必保存好它们,”在完成自己的作品后夏洛特将它们交给了自己的朋友莫迪斯医生,“ 這是我全部的生命"当她坠入黑暗的深渊时,勉强用画笔描绘出那不可言说的可怖景象使她成了那个时代的记录者。这是她谋求幸存”嘚方式——生命可以轻易被磨灭可记忆却能永存。而在这一层面上她又是个不折不扣的榜样。和罗莎.卢森堡以及我们即将谈到的玛麗莲·梦露一样,夏洛特·萨洛蒙全力以赴,对抗这世界,以及自己内心最不安的情状。这恰恰也是我试图论证的关键部分——只有当我们對她们所遭受的苦难有所体会与认同时这些杰出女性的意义才能真正被理解。你永远无法在一场战争中装聋作哑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或者提高耳机音量——像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做的那样,去掩盖由远及近的隆隆炮声 14:这似乎是一个关于世界的根本性问题:这世界本鈈像人们描述的那样危机四伏,而恐惧也不应当成为某类人的生存常态而当我们将恐惧视作一种必要的本能时,它将会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上烙下印记成为一种无法回避的集体认同。对于罗莎·卢森堡、夏洛特·萨洛蒙和玛丽莲·梦露来说,恐惧是她们的“亲密朋友”。由于时常与威胁相伴,她们有关恐惧的经验,更像是一种超自然的能力或是一种特异的知识,使她们有足够的能力来忍耐可怕的黑暗 14:“鈳是我们为何一再地谈论战胜恐惧的经验,而不去追究制造恐惧者的罪责呢?我们或许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一战”后的德国人并没有反省自己挑起战争的责任,反而继续酝酿了下一场战争从恐惧的角度来看,德国人这样做的原因是他们并没有从自己的内心解决自己無法摆脱的恐惧,而是一味地希望可以将恐惧转嫁到别人身上他们甚至不承认自己内心的恐惧——当一个人(经常地)或一个民族(反复地)否認现实,转嫁危机显然是很可怕的事情。”(自语:这段话说的太好了所有的恐惧来自于自己的内心,战胜恐惧的唯一出路就是战胜洎己的内心战胜恐惧的唯一办法就是放空自己。当你认为在这个世上已经没有什么好失去的时候你将会从恐惧中走出来,假若你将恐懼转嫁到他人身上你将会放大恐惧,也许你永远都无法从恐惧中走出来这是我对恐惧的理解。) 14:当夏洛特抵达奥斯维辛时,她已经怀囿五个月的身孕了她的传记作者玛丽.洛文塔尔.菲尔斯蒂娜指出,在奥斯维辛女性往往会先被处决(在奥斯维辛的幸存者中,仅有17%是女性而通常来说女性忍耐极端条件的能力似乎更强),而孕妇的命运则要更加悲惨根据目击者的报告,怀孕的女人们往往会被以提高待遇”嘚名义从队伍中率先被挑出来随后就会被处决。“种族灭绝,”菲尔斯蒂娜这样写道“ 总会将妇女和孩子放在‘优先’ 的位置。”这看姒有些令人震惊却道出了这样的事实:对于敌人来说,女人可以孕育生命的能力是他们最大的恐惧 这种恐惧并非来自怀孕与出生的动作夲身,不同于女性主义用来反驳弗洛伊德那声名狼藉、被看作对女性最严重的诽谤的“阳物崇拜”理论(没有比站在男性视角对女性进行“精神分析”更可耻的欺诈了)的“生殖嫉妒”;并非由于男性对自己那孕育他们生命的身体因亏欠而产生的憎恨;也并非由于受孕意味着所有奻人只能或必须成为母亲,或者是更有争议的观点:这违背了女性原始的自我认定问题的关键在于新生命究竟可能意味着什么,在汉娜.阿伦特看来那意味着不可预知的开端。他的诞生将否定某些人自以为的全知全能”因为新生儿的未来不可被预知。极权恐怖的制造鍺——请允许我再次引用阿伦特的结论:“唯恐人们在世界上建立起超出他们控制的联系从而提高他们自己在世界上的声音。”——不可預知的背后很可能就是不可掌控的新联系。这一观点在当代也继续得到 了支持在关于奥巴马2012年总统选举的评论中,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寫道:“以多种方式来控制女性是极权主义者的一大特征。”(她指的是在选举期间被提及的一项正在个别州酝酿施行的法案该法案涉及違反有关生育权的相关内容。) 由此而言新生命的意义在于给极权者的幻梦提供长期而有效的警告 并没有什么卑鄙的力量可以掌控一切。1936姩十九岁的夏洛特被录取,成为柏林艺术学院唯一的一 名犹太裔学生对于招生委员会而言,将她招入学校似乎意味着某种信任一 -认為她不会对纯正的雅利安血统造成威胁。这是由于他们认为如果给这个天赋异禀的女孩艺术.上的许诺,她便会很好地控制自己的“私生活”纳粹十分担心杂婚的后果,但他们对夏洛特却是放心的这显然是可笑的 似乎极权者有办法对女性的性欲进行控制( 它的基础来源于┅种错误的性学观点)。但在这荒唐观点的背后隐藏的是对女性身体——那不可控制之物——加以控制的企图,这种企图深植于极权者的邏辑之中简言之,女性的威胁性在于你永远不知道她可能会带来什么这显然是莫大的威胁。 16:现代社会对完美的诉求(一切完好没有瑕疵,没有界限没有阴影)消除了普遍意义上的掠夺与侵犯,却更使女性本身成为那些亟须隐匿起来的邪恶企图的理想藏身之所当世界權力的重心于 二战” 后穿越大西洋转移到美国,与权力相伴的压制与强暴也如影随形地来到了新大陆在其中,似乎没有人比玛丽莲.梦露承受了更多的痛苦就像这一时期的美国本身一样,梦露的故事也被深深地烙上了“美国梦”的印记 然而她的美国梦;” 同样也不过是幻夢一场。 17: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将梦露看作美国对于战争的一种回应、一件可供炫耀的“商品同时”她还是冷战中一件时隐时现“武器”。梦露一生中最重要的的时刻之一是她于1954年造访美国驻韩国军事基地进行慰问演出时发生的“ 不愉快”(她随后自称并没有遇到什麼令人不快的事情)。1959年 苏联领导人对美国进行了第一次正式访问。而正是在这次“友好访问” 中赫鲁晓夫主动提出想 见见梦露,” 因为對于苏联人民来说,美国是“可口可乐和梦露的国度”梦露自己对于这些的看法显得很犀利。在她生前最后一次采访中她指出:“我从沒把自己当作一件商品, 可显然有人是这样认为的。 18:在银幕上的梦露展现了美国社会的完美但她自己却并不相信这一点。由于某些訁论她后来成为政府怀疑的对象。在1960年5月时值冷战最严峻的时期,一架美国中情局的U2飞机被苏联击落几周之后,当第二架飞机再次於同样的空域被发现非法侵入时梦露特意向- -名空军副官致电询问原因,他回复她那并不是-次可耻的间谍行为而仅仅是一次海洋勘察。“”我不知道我不信任我们自己。”梦露对此这样回应这个在语法上违背逻辑的句子(“我”显然是包含在“我们”之中的概念,那么咜又怎样才能对“我们”产生怀疑呢?)显然表达了一个强有力的政治观点,引人深思
    ————— 19:“氢弹是我的噩梦,你的噩梦是什么呢?”在1962年的一次采访中梦露曾这样反问道。这些言论和故事都理所当然地被隐瞒起来使得梦露的政治活动更像是一段隐游戏藏起来2 25关嘚影像,被尘封在银幕背后被她自己演绎的、为人们所期待的光鲜亮丽掩盖。这对于女权运动或许同样也是一条可借鉴的经验:女人的名譽往往是由于反复的陈词滥调、 “刻板印象”才被塑造成她们被期望的样子。 19:据我推测梦露的政治活动经历之所以会被隐藏,是由於她对所谓“美国梦”的态度并不坚定而她所坚持的“ 人道主义’却又是那样易碎和危险,这最终使她只能被一些狂热者“热情相待”即便是作为一位明星,梦露的经历也太过近似于她所演绎的故事的反面那些对她的执着有所了解的人们显然知道,她最关注的观众昰那些工人、穷困潦倒者,以及那些将银幕上的她视作全部生活意义而借以逃避现实的自闭者她的母亲曾经是位电影剪辑师,而梦露自巳在孩童时代便已经被雷电华电影公司(RKO)看中她是底层中的幸运儿,却并不满足于自己的幸运用亚伯拉罕.林肯的传记作者、诗人,同时吔是梦露生命晚期的挚友卡尔.桑德伯格(CarlSandburg)的说法“ 关于她的一些民主的东西 ”,始终充满她的生活在1960年,梦露曾给自己的朋友、《纽约時报》的 高级编辑莱斯特·马克尔(Lester Markel)写信对美国政府关于菲德尔·卡斯特罗的政治态度提出了抗议:“莱斯特,我从小便被告知民主的意义,可当古巴人民为了实现民主,在驱逐独裁者巴蒂斯塔的斗争中付出了如此多的鲜血时,我那宣称热爱民主的祖国却对此漠不关心” 20: 民主是一种彻底的变革,它意味着对既得利益者颇具威胁的全部清算在罗莎.卢森堡看来,对待民主的态度是判断一个政权的存在是否合理的试金石当列宁和托洛茨基决定放弃民主道路的时候,她写道:“剔除民主要比假装社会中仍存在的顽疾已被治愈更加糟糕因為它从根本上使得社会的‘自愈能力’失去了空间——因为这一能力要依赖人们自由发挥自己的价值。”梦露同样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茬战后,她用尽全力为民主奔走呼告她早已看清,美国根本不像它自己宣称的那样是民主自由最坚定的拥护者( 美国人的对外政策至今仍在试图证明这一点)。中情局的第一项海外任务 就是在1953年推翻了伊朗的民选总统穆罕穆德·摩萨台(Mossadegh)(这刚好是梦露的第一部电影《紳士爱美人》(Gentlemen Prefer Blondes)上映的年份),扶植之前独裁的伊朗国王继续执政从而使伊朗成为依附于美国的傀儡国家。事实上当有关社会主义嘚事件发生时,美国也往往会摒弃所谓的“普世价值”站到民主的对立面。 (自语:仔细思考梦露写的这段话找时间一定要读她的传記,她在我脑海里已经不仅仅是个影星她有自己的思想,有她自己的政治观点又有她自己的内心痛苦,我知道越是喜欢思考喜欢反思的人,她的内心和精神一定极其孤独她的丈夫阿瑟·米勒,也是一位作家,不知道他早否完全理解过梦露,现在我深刻体会到被人理解也是一种幸福,以前看过梦露和阿瑟·米勒的照片,看到他俩的笑脸,感觉他们在一起的时光一定非常幸福。) 22:本书所探讨的女性没有┅个曾落入因遭到侵犯而放弃自信“自我力量”的圈套之中面对灾难,她们往往有额外并且更出色的想法罗莎.卢森堡以批判权威而闻洺(“一 个守夜人的国家”是她对社会主义革命后俄国的称呼)。但她并不渴望(“ 渴望"[6]是她最喜欢的德文词语之一)以极端的形式实践自己的革命理想比如通过激烈的罢工行动- -她说那就像是汹涌的巨浪,即便可以掀翻敌人之后力量也必然会分裂成各自为战的激流, 化作泡沫,消夨在地球深处(她从未像这样用如此诗意的语言解释革命理论)梦露同样觉得自己是在不同的领域之间游移。她的私人信件和日记显示了她莋为一个女人在自己的私密空间排解由于虚饰的外表而带来的痛苦的努力。而这也仅仅是诸多显示她不只是在对抗生命中阴暗的部分哃时也是在与自己其他内在认知相抗衡例子中的一个。“恐惧、好奇、对外界的疑惑、意外感以及对传统权威的无奈妥协”作为梦露对洎我的洞察,作为生命中不可割舍的部分同样影响着她的生活轨迹。而这种“对传统权威的无奈妥协”则通常是作为诈欺的来源存在的它所引发的结果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但就像是梦露“利用生命中未经历过的经验”的写真拍摄工作生活也同样不可预知(这倒使梦露比其他任何人都要坚定地将表演作为自己的信仰,因为银幕上的一切对于梦露而言是可控的)于是,一旦认清了改变的无所不在和无所不能即便再多约定俗成的理由,也无法阻挡那些不被相信和期待的生活规则被废止质询是格外重要的武器,否则我们只能继续在受蒙蔽的世界里,使心灵蒙尘 23:只是梦露所提供的经验,所代表的是一片不易进入的领域自我剖析难免会使人部分地怀疑自我。“我感觉”梦露曾写道,我所经历的似乎都离我很近,可那些经历这一切的人似乎又不是我。”罗莎.卢森堡则认为生活“不在我之中,也不在我所在之处...…而是在某个遥远的地方穿透了屋顶”。两人这样的共鸣在外人看起来煞是诡异,但解释起来也很容易:当我们罙入自己的内心时我们往往更容易迷失,更容易丢失自我对于萨洛蒙而言,去救赎自己家族“自杀诅咒”的唯一途径 就是放弃自我,去成为“ 其他人”但她却坚定地执着于自我,用尽力量为自我的存在创造出空间那是一条苛刻又奇异的道路,伴随着对生物意义上“利己” 的自我的背叛但她对自我的维持其实是意义重大的。尽管这并不能使她避开两次大战留给欧洲人的普遍创伤大多数人只能像曆史学家托尼.朱特所写的那样,在1945年战争结束后欧洲降下“遗忘之幕”,将死去的“‘异类’抛诸脑后” 才能排解这痛苦而他接下来嘚论证表明,这为避免痛苦而执行的遗忘会成为某种形式下的温床,酝酿着下一次的种族歧视、宗教暴力和移民战争的爆发 23: 尽管涉足这只有通过直面痛苦和剖析自我才能抵达的绝对领域,往往意味着进一步的受难,但这种行为本身却更是一种责任在我所书写的这三位奻性中, 没有一位曾将她们所承受的暴力侵犯看作特例,而去抱怨运气和命运在这一点上,梦露是最为明确的一个“每个人是潜在的施暴者,"1955年她于自己的私人笔记里写道,“我自己也是”这不同于我们所习惯的以“无罪推定”作为标志的理性批判,而其中的原因戓许就像安吉拉.卡特(Angela Carter )在自己的短篇故事集《任性女孩与邪恶女人》(Wayward Girlsand Wicked Women)序言中所说,“女性是极少为难自己的 女人往往也不会冷酷地去为难——以恶意揣测所有人。但现实却需要人们更加冷静地看待他人 24:在我的这本书里,你可以找到许多有关女性的赞美却鲜少能看到那些日渐被女权主义者戏言化的理念:女性确实比男性要更出色。这是由于我所描述的这些女人她们存在的意义是建立在与世界的邪恶以及洇为邪恶而被施加在自己身上的黑暗进行抗争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坚韧是不需要被拿来比较和炫耀的在1907年,当罗莎.卢森堡漫步在伦敦街頭时她突然感到十分困惑。在给自己的密友克拉拉. 蔡特金(Clara Zetkin)的信中她写道,“我已深知我的处境将势必让我自己迷失方向,可我为何還要将自己抛进这危险的深渊之中呢?”“那深渊处似乎有光在诱使我跳进这不见底的旋涡之中。”所以这些杰出女性的经验所提供的昰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悖论:她们对这世界的不公正的控诉,并不是出于对自己无能进行粉饰的考量她们——像大多数女人一样,只是部汾地对自我的精神状况进行宣告她们对自我无意识的清算是一种本能,并不会阻碍她们敏感的幻想 25: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最开始介绍嘚三位女性的经历中或许还有幸运的成分因为她们或多或少在客观.上拥有了表达的余地。但这种余地并不常有男权社会的残酷行为,往往是以一至少部分地是以——扼杀女性全部的精神自由为目的由近亲施加的性暴力往往是手段之一- ,正如精神学家克里斯托弗博拉斯(Christopher Bollas)描述的那样,这种罪恶如同用暴力侵入孩子的世界她无力反抗,并且对自己的力量产生怀疑以致迷失自我。在被送进集中营之前夏洛特.萨洛蒙经历了一段十分不堪的经历:在不得不逃难到外祖母家,外祖母又自杀身亡后她的外祖父就开始纠缠她,要求和 她睡同一张床甚至还伴随着一些其他卑鄙的要求。所以当纳粹将她驱逐出境时她坦言自己不过是从一种隐秘的被侵犯状态,转向了一种可披露的、集体性的磨难——进入了一种“裸露的生活”这个短语启发了后来的哲学家吉奥乔.阿甘本(GiorgioAgamben),他将它用在了描述20世纪屡屡被侵犯的独立囚格之上而夏洛特自己进一步的补充,则进一步深化了“裸露的生活”作为女权主义现象论据的意义:“ 我宁愿在集中营中度过十个夜晚也不愿与外祖父相处一个晚上。”她的传记作者菲尔斯蒂娜指出通过夏洛特的绘画,记录下的是具有颠覆性的、有关纳粹驱逐在法國的德国侨民的历史事实 —— 在尚未得到明确的指令之前女性侨民们便已先行被 “ 妥善处置”。同其他的大约9000名女性犹太平民一道1940年6朤至7月间,夏洛特被送到了居尔——这里是“二战”时期法国最大同时也是最荒凉的女性集中营所在地。汉娜.阿伦特此时同样被关押在這里关于这里,法国导演同样也是“二战”幸存者的路易斯.阿拉贡(Louis Ara-gon)毫不避讳自己的厌恶。“居尔(Gurs)这个词的发音本身就很蠢,像是堵茬嗓子眼里的呜咽声”其他幸存者则回忆,在来到这里时拘押他们的卡车开得飞快,“生怕我们会跳车逃走”但这里和奥斯维辛一樣,是夏洛特自己那份倔强的生命记录《人生?如戏》里不曾被叙述的段落。尽管她所画的自己被羁押在有轨列车中的画面似乎是在暗示這段经历但这段经历从未被正面描述。 26:从逻辑结构的角度考虑或许是时候把我们的目光从这些杰出女性——我更愿意将她们称作“奣星”身上移开,去关注普通的女性“所获得的自由”与每况愈下的时代精神状况之间的平衡”了所谓“ 荣誉谋杀”的发生,通常是由於女性被认为触犯了“ 家族法令”女性被谋杀是为了诠释女性性权利只能被男性族长掌握的“ 原始正义”。针对这样的状况女性主义鍺大多认为,只要革除了这种愚蠢的观念相关的犯罪便不会再发生。但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因为这种特定观念在女性所受到的诸多侵犯中仅仅是一个特定的表现。为什么英国警方对“荣誉谋杀”如此热心却对普遍发生的家庭暴力态度冷漠呢?这里同样隐藏着深刻的曆史文化因素当托尼.朱特探讨欧洲人在战后将死去的‘‘‘异类’抛诸脑后”时,他同样指出这种遗忘也为今天困扰欧洲大陆的种族、宗教纠纷早早地埋下了伏笔。以穆斯林为例他们总会被描述成拖曳着无法被理解的文化习俗背景来到欧洲的鬼魂,搅乱这原本安宁的夶陆1945年之后,欧洲呈现出一种诡异的“稳定”这多少要归功于希特勒和斯大林,因为他们“炸平了 人口中心在那时就奠定了新的、鈈那么复杂的欧洲新局面”。而在今天的德国“荣誉谋杀”事件依旧像是给全体土耳其移民抹黑的道具一这或许也是试图抹杀过去的一種途径(穆斯林世界就好像自始至终都隐藏着污秽的罪恶,他们的受难也就此隐迹)从这方面上说,女权主义者是需要有足够警惕的否则她们很容易被当作所谓西方力量”用来进行非法攻击、加深移民政策的不公平性以及抹杀历史的道具——2003年, 西方打着从塔利班手中解救婦女的幌子入侵伊拉克就是很明显的例子“最重要的问题是 ,”艾曼.易卜拉欣(Eman lbrahim )弓|用约旦裔英国女作家法迪亚.法齐尔(Fadia Faqir)在她关于女权问题的文嶂中写过的话,“西方人及西方媒体究竟有什么资格以所谓正义的方式为他们国境以外的受难者提供所谓的保护?” 27:如果再深入一些,峩们不难看到“荣誉谋杀”在伊斯兰国家并非完全不受限制,将它们发生的原因完全归结到宗教身_上也是不恰当的任何看过戏剧《马爾菲公爵夫人》的观众,都会记得公爵夫人被自己的兄长掐死的悲惨命运她的死看似是由于私下与管家结婚,丧失了贵族高贵的血统實则更重要的原因,是公爵夫人的儿子们即便是母亲改嫁也可以拥有家族财产的继承权,而通过这样邪恶的方式公爵夫人的哥哥才可鉯将全部财产攥在手里(这又验证女性另外一个被攻击的理由,即她的生育能力可能带来不确定的未来)无论发生在哪里,荣誉谋杀事件总包含着某种暧昧的特权揭示女性是如何僭越既定的性秩序,从而为男权的暴力“ 接管局面”提供充足理由这种秩序当然是建立在想象の.上的,但在我们的时代关于性生活的道德规范仍然具有很大的力量。事实上这种基于荣誉施加的暴力在欧洲移民者之间非常普遍,甚至比阿拉伯世界本身的发生率还要高——所以如果把有关“ 荣誉谋杀”发生的原理单纯地归纳成是异文化原始落后的原因显然不够合悝。在现代社会中女性很容易沦为堕落行为的替罪羊,她们也由此陷入现代社会特有的“道德”与愚昧”之间矛盾的陷阱之中在伊斯坦布尔,一位父亲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女儿在接受土耳其女记者爱莎.奥诺尔(AyseOnal)采访时,他宣称自己已:经苦口婆心地告诉自己的女儿“她嘚身体承载了家族的荣誉”,但自己那可悲的女儿却“从未领悟到她成为那样一个女孩是多么可耻的事情”就像是那“麦当娜与娼妓使囚堕落”的陈词滥调,处于荣誉与耻辱之间的女性几乎得不到片刻自由呼吸的机会。 28:在这样的境况下那些关于对抗这种愚蠢的逻辑,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女性的经历显然是值得铭记和探讨的。女人们当然清楚她们的每一次“抛头露面”,在公众面前宣讲自己嘚主张都是相当冒险的事情而在荣誉谋杀”的事件中,公开发表自己的想法很容易使矛盾激化招致杀身之祸。但那还不是最可悲的事凊——这些女孩的抗争很容易被公众更关注的“花边新闻”、有关隐私的流言蜚语所掩盖,使得这些事件真正的意义无人知晓另一个關于话语可置人于死地的原因,是我们的世界正在由一个充斥着秘密和谎言的地方逐渐转变成一个由暴力定义的所在。“罪与罚”因此沒有缓冲之地即便是无辜之人,“莫须有” 的罪过也使得惩罚可以随心所欲瑞典籍库尔德女孩法蒂玛.萨西达( FadimeSahindal)曾在1998年与自己的非库尔德囚男友一同在瑞典的电视节目中亮相,三年后她又参加了一个由瑞典国会组织的女权主义研讨班她在2002年被自己的父亲谋杀,而在那之前她已经深知自己的行为触怒了自己的家庭。她的公开表达具有求救的意味但同时,她也希望自己的话语能够唤醒那些仍在黑暗中沉默著、默默承受着一切的女人由此,对于女权主义者而言即便她们从未对自己的存在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她们无疑是有一个长远的譜系的就像法蒂玛的举动 以公开的方式宣示自己所承受的一切,将一切由黑暗之中带到光天化日之下从而使流言蜚语和恶意诽谤不攻洎破,显然是勇敢、明智且必要的行为同时由这样的行为,她定义了自己作为一个女权主义者的存在我们很难评价她的行为的对错,洇为她最终还是遭到了毒手但她践行了自己的格言:“我要发出声音,我要露出脸庞” 29: 她并不是唯一一 个遭遇这样命运的女孩。但茬“荣誉谋杀”事件之中女孩们通常是很难主动说出真相的,甚至她们的姐妹和母亲在亲眼目睹死亡发生后也会刻意地保持沉默。她們有时甚至会与暴力构成同谋关系即便她们自己往往也是受害者。而“荣誉谋杀”事件中最可悲的部分当属受害人母亲的主动参与。即便没有受到所谓家族权威的胁迫她们也往往会选择“管教”自己的女儿们,遵循自己那残暴无理的丈夫的意见这并不意味着她们分擔了男性权威在事件中的主导地位。男性仍然是施加暴力的主角但这启发我们,需要打破固有的观念来看待类似的问题不能以固有的性别观念来判断无辜与有罪。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窥探到事情真正的面目,为一个美好的未来储备可能这种固有的观念,至少在潜在意义上是长期存在的毕竟倘若没有所谓的父权权威,女权主义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正如我在这本书中所书写的案例,这些身处黑暗中卻仍要坚持发声的女人选择的是一种特定的语言来揭露世界和人心的异常。就像2001年因逃婚被父亲杀死在英国的女孩赫苏.尤尼斯(HeshuYones)在死前给父亲的信中写的那样“我并不想成为那个你想要或者是期盼的孩子。失望只会诞生于期望之中也许你期盼的是一个不一样的我,可我吔无比希望能有一个与你不一样的父亲生命从来都是它本来的样子 而不会依照某个人的意原而改变。” 30:最后我将关注那些以卓越的創造力赋予人们勇气,并将自己的成就书写进历史进而开启历史全新篇章的杰出女性。她们都是伟大的艺术家—位是雕刻家兼影像艺術家,一位是电影制片人最后一位则是画家。她们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录者同时也像我们之前讨论过的那些女性一样,是这世界那鈳悲且愚蠢的“性别壁垒”的挑战者与拆除者当欧洲社会加紧了对移民群体的控制时,让这些少数群体说出他们的故事使他们有能力反抗加诸自己的不公与屈辱,无疑是充满善意的行为因此, 对于在立陶宛出生的雕刻家兼影像艺术家艾斯特.莎莱夫-格尔兹来说,去记录那些处于欧洲城市:法国的马赛、奥贝维里埃英国的布罗姆维奇中的移民与边缘人的生活状况,是她独特的方式——用以完成一 项超越种族與国界的民主表达“最重要的事情是,” 她对她的一位采访者说那些使人与人彼此隔离的东西,往往只会在人们苛求所谓的历史界限時才会被触及”(这是一句断言,同时也是一种辩解 )“ 我曾住在一座被 历史标记出的城市整整六年,它叫作柏林而这名字也正是我居住在那里的原因。”她在英国中西部的城市间穿梭来完成她的作品但那些来自信念坚定的漂泊者的声音,早已传遍全世界 31:对于以色列电影制片人耶尔.芭塔娜来说,“回归”是一件切实却同时也令人不安的事情在我们于这一部分讨论的三位艺术家之中,她或许是对于茬20世纪动荡不安的欧洲历史最有发言权的一位在她的三部曲作品《注定不安的欧洲》(AndEurope Will Be Stunned)之中,她借一个相信世界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隨后却陷入深深的痛苦与自责中的波兰年轻左翼激进分子之口,表达了一个绝无可能却充满历史意义的请求:让犹太裔的波兰人回到自己的镓乡历史通过她的镜头铺陈延展,使银幕前的每一个人都随着光影一道追索那无声的“二战”记忆。一个波兰老妪每当盖着遇难犹呔人留下的被子入眠时,总会被噩梦惊醒梦里反复着这样的场景:“一到夜深,你(犹太人)就会消失不见” 一个年轻对着空旷的广场高喊,“ 而她(被中人)将会整夜噩梦不再有安宁。”芭塔娜明白这不过是一个以危险和悲剧为素材的不礼貌的玩笑但她也意识到其中隐藏嘚一个主题,这个课题也成为她的一本著作的核心:女性应当成为个人或是公共历史的承担者与记录者去将那些心灵无法承受,或者被認为无法承受的内容保留下来使历史保持完整。从而避免人们滑向他们更愿意身处的境地:假装那些残忍与不堪从未降临 31:我最后一位書写的对象是泰蕾莎.z奥尔顿。她拥有一条惊人的人生道:在过去十年里她通过自己的创作颠覆了整个世界。她最初是以“帆布画”成名作品往往很绚烂,同时隐含着对某种“黏性元素”的引导而这种绚烂往往会极致到近乎腐烂的地步,使她的作品从诱人变得令人厌恶这似乎是暴力的某种隐喻- 隐含了--种普遍的、迷人的禁锢。而她最近的作品则更像是对自己早期作品的回应她的画作开始以时间为单位,呈现出近乎摄影作品的细节感以这种方式,她宣告观赏者可以想象自己身处云端从而掌握大地的全部细节。同时作为创作者的她吔将这种感受连同画作本身,升格成有关人类残忍的现代性转变的记录(关于水土流失以及工厂与核电站对自然造成的破坏)而深层次地,莋为一种想象力的迁移她的表达概括了人类的心智所面临的危机:如同支离破碎的世界一样,人原本拥有的与自然联结的灵性正在随着洎己对世界的掠夺与破坏一-道消亡殆尽。“人类给自己制造的麻烦永远要超出人类那自负的控制力之外。” 32:深入挖掘历史和现实并從中保留必要的部分,是人类必然要践行的工作我始终深信,女性所拥有的品质使她们无比适合这项工作。而杰出的奥尔顿女士恰好鈳以证明这一-点“深入挖掘”并不只是个比喻。仅仅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只有以这样的方式,我们才能知晓我们究竟对我们脚下的夶地那不为人知的阴暗处做了些什么向森林深处倾泄垃圾与连根拔除一个社群的罪恶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就像罗莎.卢森堡所说的资本主义“洗劫了整个世界”,“加剧失控"“从不顾及未来的后果”。而奥尔顿的阐释也为我的这部作品做了一个完美的收尾。这不是所謂的多愁善感因为奥尔顿并没有急切地去呼吁什么,也并没有以地球的‘ 监护人”和一个,女人的身份给出怎样的建议但她和艾斯特.莎萊夫-格尔兹与耶尔.芭塔娜一样告诉我们,生而为人我们必须要为自己看到的一切,肩负起相应的责任 34;“我的信念,”罗莎.卢森堡在洎己十几岁时曾写道“是人们可以在一种正确的社会制度的保障下,纯洁而友善地彼此相爱”“但为了争取它和捍卫它,我或许需要先学会如何憎恨”“爱,”病危之时,她在给友人的信里这样写“ 或许曾经是(也许现在也是)一种比起进行实际的传播,更应在象征层面探讨的东西”因为,她接下来又写道“这世界可被改造的空间实在太过有限。”于是卢森堡的政治和情绪轨迹可以作为我们的榜样,提醒我们她虽然决绝虽然冷酷,但她从未将自己的憎恨施加在不必要的地方“ 我认为所有人都必须学会如何憎恨,"1962年在临终前的┅次访谈中, 梦露这样说‘“因为如果人们不学着如何憎恨,他们也不会知道如何去爱他们的生活也就只能在模棱两可中度过。”(此時刚好是阿瑟.米勒编剧、克拉克.盖博与梦露主演的作品《乱点鸳鸯谱》上 映期间片中盖博的角色刚好是一个“不知道如何去憎恨”的好恏先生)在我的这本书里,这些女性的经历所提供的内容也许既不美好也不纯洁,但却是关于这个世界最为真切的事实以及有关我们该洳何面对这样一个不美好的世界的经验。或许总有那么一天女性主义者们可以真正明了自己的身份,可以学会如何以一个女性的身份去談论彼此的愉悦与悲伤而我希望届时,这本书可以成为对那样美好未来的礼赞 39:没有归属感,反倒成了卢森堡思想力量的源泉这种感受使她可以不受束缚,即便被囚禁也依然可以借由思想力量实现精神上的自由。同时这份不安也是她不断深入思考和寻找自我的原洇。 “作为一个女人我没有自己的国家;作为一个女人,我不向往任何国家;作为一个女人我的国家是全世界。"by弗吉尼亚·伍尔芙 39:沒有归属感反倒成了卢森堡思想力量的源泉。这种感受使她可以不受束缚即便被囚禁也依然可以借由思想力量,实现精神上的自由哃时,这份不安也是她不断深入思考和寻找自我的原因我们不难从那些出自她手的信件、革命宣传册以及报刊文章中理清她的思想轨迹(即使是在服刑期间,她仍然笔耕不辍)“她内心热烈的革命激情熔化了束缚她的枷锁,而她的钢铁意志必然可以让她挣脱那罪恶的牢笼” 她的挚友、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者克拉拉.蔡特金这样写道,“(集聚了)关于外部世界的思考与担忧使得那囚禁她的斗室也显得无比宽阔。” 作为一名革命理论家卢森堡展示了一个被压迫的人,尤其是一个被压迫的女人可以酝酿怎样卓越而远大的理想图景。“作为一个女囚我没有自己的国家;作为一个女人,我不向往任何国家;作为一个女人我的国家是全世界。"1938年在面对甚嚣尘上的法西斯主义时,渶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写下了这样的名言而对于卢森堡和伍尔芙这样两位杰出的女性,即使时空隔开了她们但民族主义依然是她們共同的苦难根源。“ 英国人的法律不接纳我们并让我们确信,他们一定会长久地拒绝我们伍尔芙如是说,“他们视我们女人是国家嘚耻辱”尽管卢森堡并没有活到希特勒的时代,但我们完全有理由将伍尔芙视作她的继承者因为卢森堡所看重,并隐约在短暂的生命曆程中有所表现的精神诉求在伍尔芙身上得到了延续和发展——实践对女性地位的强调,并将这种对女性地位的强调与反抗民族极端主義联系在一起 40: 当然,卢森堡最终还是以其革命活动而闻名的由于她的努力,20世纪初的十个年头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这些成就至今仍有回音,振聋发聩在21世纪的今天,如果没有2011年相继发生在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的政治浪潮我们几乎无法想象罗莎.卢森堡是处在怎样的动荡之下提出这些卓越的思想成果的。当我们看到这些在今天仍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聚集到街头以理智戓不理智的方式要求着本应属于自己的权利时,他们好像正走在卢森堡和她的同伴们当年走过的那条老路上等待着这个女人从过去的时咣中复活,来为他们指明方向“一个月之前,一周之前三天之前,”埃及作家阿达夫.索埃弗(Ahdaf Soueif)在《开罗我的城市,我们的革命》(Cairo,My City,Our Revolution)之中這样写道我无法告诉你这里将会发生什么。”而当时同样身在开罗的谷歌高管瓦伊尔.高尼姆(WaelGhonim)则表示“(暴动行为)完全是出自于自发自愿嘚。”这似乎是往昔动荡岁月的翻版——尽管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不曾体验过那段时光对于罗莎.卢森堡而言,那段时光意味着某种脆弱但決绝的紧迫感她深知,无论是在个人生命中还是在公共空间里面任何变化都只有在自发的条件下才能成立。卢森堡时常用自己的私人體验来类比政治理论这表现了她作为一个女性始终坚持的人道主义,以及这背后的坚强意志在这一点上,性别刻板印象的荒谬之处被體现得尤为明显无疑,卢森堡不仅有着卓越的才华而且具有越挫越勇的顽强性格。更重要的是她的政治远见可以穿透当时笼罩在社會上的阴霾,看清事物的本质她把自己体验到的阴霾称作是灵魂的擦伤”,正如我在本书最开始引用的格言“ 你可以想象,”她在1898年給约吉谢斯的信里写道“ 我对新生活的全部勇气,恰恰来自那些对我灵魂的伤害” 41: 2011年,那些在开罗或者其他地方通过激烈方式进行嘚请愿事实.上并没有取得多少实质性的回应尤其是其中日益被明确和亟待解决的女性权益问题仍然无法得到解决。到了2013年7月政府力量洅一次掌握了权力,第二次革命的尝试最终成为这次革命的终结而在这一次骚乱中,更是发生了无辜妇女在解放广场被当众强奸的恶性倳件这几乎会成为每次暴乱的主题。在2011年12月海茵德.芭达维(Hend Badawi)在参与对临时政府的抗议时遭到了强暴。之后她大声斥责了到医院来探望她的陆军元帅、当时埃及政府的实际权力拥有者坦达维(Tantawi):“ 我不需要您的探望,我不是那些忠诚于您的暴徒!”而现今这个勇敢的女孩囸在整个家族的“冷暴力” 侵扰之下,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并试图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芭达维的革命之路也许就此画上了句号泹作为先行者的卢森堡,在与她相仿的年纪时就已经将革命信念深植于内心,并通过实践使之成为生命的核心意义:“ 我将通过参与囿关这个社会的革命,修补我内心中需要变革的部分” 44:用汉娜·阿伦特的话说,此时的她“正保留着自己的波兰犹太人身份,生活在一個自己不喜欢的国家以及一个自己即将鄙夷的政党之中”。而男权主义世界对女性尤其是那些所谓“出风头”的女性的厌恶已经达到叻气急败坏的程度。 45:她在书中指责战争减少了劳动人口时这样写道 这使得“老年人、女人和残疾人”都不得不担负起重体力劳动的责任这使我们不得不联想,她或许是在为“日后的自己”发声——这三个词在若干年后都将指向她自己。卢森堡是从不屈服的当1914年她因煽动反战游行而遭逮捕,并被执行“庭外审判”时她抗议道:“当一桩可怕的暴行发生在眼前,任何人都是有罪的而我这样一个女人卻因为说出了真相而被审判,简直毫无道理”用当时的检察官的话说,她是对自己的无家可归”感到骄傲她无法,更不愿在这样的黑夜中隐藏自己的光芒而她微妙的处境,包括她“局外人”的身份都为她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思考革命的出路问题,尤其是将一种新型的話语置于政治环境中提供了条件这正是我希望证明并长期以来坚信的:女性的身份以及女权主义本身, 最重要、最独特的任务是向社会提供一种不可替代的政治眼光。正是在罗莎.卢森堡的身上我发现了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 45: 什么是政治思想?革命者究竟该被允许在怎样嘚范围内思考?也许卢森堡的生平和著作会证实女性的特质(同时参考过往的经验),往往能克制或驱动她们在那样的时刻更好地扮演自己嘚角色。那些经由卢森堡思考的提议通常会达成某种极限:“近乎于夸张”的或“触及界限”的 在她给约吉谢斯的信里,这两个短语也被看成自己的口号“我们正处在一个狂乱的时刻,” 1906年 她同样是在一 封写于华沙监狱(她的这一次入狱是由于推翻独裁政府的计划暴露)给栲茨基夫妇的信里提到, “‘一切存在都应当灭亡’。”(引自歌德的《浮士德》)但同样革命的危险之处,在于没有人知道推翻一切之后,会有什么幸存下来可在卢森堡眼中,这种危险却同样是“激动人心之物”“革命是高尚的,”在来自1906年的信件里还有这样一句话 ‘一切都将随之重新洗牌。” 46:卢森堡说当一个人身处苦难中时“务必要保证人格的完整性,这要比任何事情都重要”“而这,”她叒强调“要依赖于保持坚定、纯洁和乐观,正确的乐观是抗衡一切的武器因为咆哮是恐惧和软弱的表现。” 但对于卢森堡来说群体Φ的“坚定”往往很容易变成顽固的盲从,进而成为一种使人误入歧途的品质所以在同一封信里,她承认这种保持人格完整的“ 处方”只有在人“孤身一人”时才会有效。然而能量和热忱终究是关键她向自己的密友克拉拉. 蔡特金致意:“那个瘦小脆弱的罗莎,已经拥囿了充沛的能量足以应付一切挑战。”“热忱连同批判性思维是我们成为自己的路径。”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做出了这样的总结。盧森堡或许可以作为“因信称义”的代表因为她的渴望与勇气成就了她一生的非凡与卓越,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她的信仰之上(尽管信仰总會在现实世界中显得“不合时宜”)我斗胆说,大概从没有一个人会像卢森堡这样游走于刀锋之上,只为享受革命信仰带来的荣耀 47:茬卢森堡遇害两年后,蔡特金访问苏联归来在列宁的建议下,她决定要整理卢森堡的遗作并尝试出版它们。尽管卢森堡有一-些“错误”但在列宁眼中,她依旧是出色的“革命之鹰”蔡特金原本被叮嘱要销毁她最著名的手稿《论俄国革命》(无法确定这份指令是来自列寧本人,还是其他苏共政治局成员)可这篇文章最终还是出版了。这份手稿卢森堡写于自己的单人牢房,而她始终将牢狱生涯看成独自思考革命或是个人问题的好机会而她那些从监狱中寄出的信件同样非常有名。[1921年她的《狱中书简》第一次由索菲亚.李卜克内西(Sophie Liebknecht)整理出版]尽管是一篇包含了无比的勇气和相当程度质疑的文章,但《论俄国革命》无疑是后人介入卢森堡内心尤其是她的革命理论的重要通道。这篇文章直到1922年才由她的私人律师保罗.利维, (PaulLevi) (有人认为他们之间曾有过一段短暂的恋情)整理出版利维选择了一个恰当的时机出版这篇文嶂一在此前不久,“喀琅施塔得起义"标志了人们对布尔什维克政权的第一次奋起反抗(在布尔什维克看来这次事件无疑是一场悲剧)。
    ———————
    47:事实上卢森堡对俄国革命的时机选择是大加赞赏的。她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她对战争的憎恶是相伴而生的。在《论俄国革命》的开篇她写道,“俄国革命是世界大战中最重大的事件 “它的爆发,它史无前例的激进主义它持久的影响,很好地驳斥了德國社会民主党官方起初十分卖力地从思想上为德帝国主义征服战争进行粉饰的谎言:德国刺刀担负着推翻俄国沙皇制度和解放受它压迫的各族人民的使命” 通常来说,卢森堡生命中最黑暗的日子是她发觉自己所在的政党最终背叛了革命的初衷,开始倒向支持战争的一方勢力之时这显然使她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根据蔡特金的记录她与卢森堡在那段时间里都曾认真地计划过自杀。显然为了避免成为战爭中“必然的受害者”以及自身的其他利益,是时候让全世界的工人阶级联合起来了作为对德国社民党背叛革命路线的回应,卢森堡以她惯有的犀利反讽通过对《共产党宣言》结尾部分的“改编”,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全世界的工人会在和平时期团结起来——但当战争爆发他们每个人都恨不得要撕破对方的喉咙!”俄国革命最终推翻了沙皇的统治,并且揭露了社民党对于这样一场帝国主 义战争虚伪的和談条约这同时也拷问了德国乃至整个以“ 现代化”“文明”“先进”自居的欧洲大陆,在革命问题上是否需要向他们眼中“落后的俄国”学习正因为如此,“ 讲真话的卢森堡”才会成为众多愚蠢的沙文主义者攻击的对象其中尤以那些来自社民党同僚的攻击为甚。由于盧森堡从不掩饰对俄国人的革命路线的赞赏以及由此阐发的对于社民党自身的批判,她让自己处于腹背受敌的困境之中对于自己那些誑热的昔日同志基于民族主义而宣扬的“ 勿忘逝者之耻",希望借此煽动民众好战情绪的行为,卢森堡则毫不留情地将其斥责为一种“ 杀戮教唆” 48:这同样是属于她的思想特质,同时也是她一种独特的贡献:她对革命的热爱并未经由批判性的调和而变得模棱两可反而更加直接而富于激情。在《论俄国革命》中她提出的两个主要的争议焦点分别是布尔什维克有关给农民进行土地分配的方式(她担心过于简单的配给制度会导致新一轮的土地私有化危机) ,以及革命后俄国的民族自决。她痛恨任何形式的民族主义即使是对于之前处于极端受压迫出境嘚俄国人,他们可能由于解除了 枷锁而 滋生的自豪感同样也是危险的就像她自己亲眼见证的,这种民族情绪只能导致国民的盲目自信朂终导致严重的排外性危机,甚至是战争的再度爆发但贯穿这一危机的,以及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其基础的始终还是民主与自由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卢森堡对平民的“善意”也有所彰显:她认为这种关联性,是由于平民的心智很容易被革命的“继承者”所利用(这不啻她嘚又一次伟大预言)她曾在自己于1905年关于大罢工的文章里劝告列宁:“革命中不应有任何权威者存在。”更著名同时也更早一些的事情,是她曾在1904年指责列宁正在“为守夜人的国度培养一群无脑的好人”。而当她的《论俄国革命》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时列宁“社会主义革命需要同时在人们的心灵层面着手改造”的论断,其中的深意才被人们真正理解但由于抓住了革命的时机,同时也很出色地领导了革命列宁还是赢得了卢森堡长久的青睐。她的批评建议并没有影响他们之间的私人关系, (他们时常会面并建立起了一段深厚的革命友情)。泹在革命问题上她却从不给自己的朋友留任何情面。在她看来列宁的某些方面是“完全错误”尤其是那些“命令、工厂监工的独裁暴仂、严酷的处罚、恐怖统治”的革命手段。后来的评论者认为这种争论,也许只有在这一时期的苏俄政府才行得通而绝不能发生在当時的德国,因为当时德国并没有一位像列宁这样有力的领导人以及一个足够理智的政党,可以确保革命在适度的范围内进行卢森堡也罙知这一点。她从未拥有任何权力 她只是自己的领导者但这并不妨碍她谈论权力以及权力的后果。正如女权主义者需要注意的权威往往会陷入对自己的盲目相信之中。但卢森堡却并未陷入这样的困境正如她的第一位传记作家彼得.奈德尔( Peter Nettl)所写,“ 她从未因自利的目的而縋逐过权力” 50:筹办和进行国民代表大会,始终是布尔什维克所醉心的一部重头戏但随着俄国革命成功伴随的权力获得,人们开始对咜并没有那么热衷了而民主的冒险性在于,它往往会导致一-种“多人合作的错误结果”对于列宁,十月革命后的选举那些“农民选囻”统统都回归到了民粹派[3]和克伦斯基(Narodnik andKerensky)的阵营,而那些非布尔什维克分子及公民大会的支持者也进一步表明民主在革命之后是受到限制嘚。而西方的议会民主制由于人为地制造了一个权力中心同样有悖于工人委员会参与政治的初衷。卢森堡承认议会制的价值但她同样認为这种权力的让渡对于民主是一种损失和背叛,甚至隐藏着令民主流产的危机她援引托洛茨基的话,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即使是囿关民主实践的偶像崇拜也是不被允许的,”而她接着又补充于是社会主义 或者马克思主义的偶像崇拜也同样是荒谬的。”对于卢森堡來说民主的关键在于思想的自由(这便是偶像必须被禁止的原因)。在1907年一场斯大林在场的公开演讲中她描述了一种对《共产党宣言》的吂目崇拜:将其视为一种形而上学的伟大思想。而在某些时刻她认为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像是重病在床的老人,害怕一丁点新鲜的微风都会带来致命的危害” 她始终坚持在不平等漫延的时刻,普遍民主不过是个幌子那样的处境中并没有民主或社会主义的半点存在。她那不可妥协的政治目标也强调了这一点: 托洛茨基和列宁找到的纠正办法即取消一切民主制,却比这一办法应当制止的坏事更坏因為它堵塞了唯一能够纠正社会机构一切天生缺陷的生机勃勃的源泉本身。对于实现民主的目的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始终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嘚积极的、不受限制的、朝气蓬勃的政治生活。 53:“毁坏个人性的目的是为了毁灭自发性从而使人无法创造属于他自己的产物,从而只能将自己作为资源贡献出来” 55:在1904年写给俄国马克思主义者亚历山大·波特列索夫(Alex andr Potresov)的信中,她写道:“如果我们坚定不屈的革命理想在实践中必须和列宁式目光短浅的理论观点相结合,而不是在灵活且宽广的心智下被实践是令人惋惜的。” 55:唯一的革命之路是建立心智上真正的民主自由,从而使一切观点都被定义成“不完美的”与“待完善的”这便使得革命观点的易错性可以成为革命者的一種自觉。任何所谓完美的革命都是容易崩溃的就像雅各·拉康(Jacques Lacan)的观点:“知者易迷失!”——展开来说,就是“任何自以为永远正確的男人或女人其实恰恰正走在错误的路径上”或者“没有错误经验的引导,人寸步难行” 55:革命者应当抱有怎样的远见呢?不夸张地說,卢森堡的远见是可以延伸至无穷远的。1917年英国天文学家沃克利(Walkley)宣称自己发现了宇宙的中心。而这个有关宇宙是个球体(一个巨大的汢豆团子或冰激凌球)的主意一 “当然是愚蠢的”“完全白痴的小资产阶级妄想”在写给露易莎的信里,卢森堡如此评论道“我们丝毫鈈能背离宇宙的无穷性来探讨问题 (她在监狱中的思想深度总是令人惊叹的)。而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还存在着来自地缘政治学角度的局限。这也是促使卢森堡关注这一问题的原因就像资本本身,仿佛从不会停止流动我们可以把她看成最早提出全球化”[或者是按马克思主義地理学家大卫.哈维(DavidHarvey)的提法,“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理论家她未完的遗作《政治经济学入门》,是基于她在1907年至1914年间在社会民主黨学校中做的演讲整理而成的作品有一章的标题是原始共产主义的瓦解:从古代德国和印加到印度、俄国和南非”。她卓越的思考引领叻一个时代—— 地球上的每一部分甚至宇宙的每一组成之间都是彼此关联的。而打破彼此之间的限制将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公囻。道德观念与地缘认知在她的思考中始终构成一个形影不离的整体。 57:不公平的肇因大致有三种:基于精英意识与统治的不公平、继承性的不公平以及由于征服战争带来的理所当然的压迫。 57: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卢森堡的观点则更为激进茬她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旧秩序不仅是自利的,更是盲目的资本本身的日益猖獗恰恰预示旧秩序已经正在走向彻底的毁灭。尽管旧秩序的力量当时还十分强大并一-再地在自己身边兴风作浪,但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卢森堡也没有对这一观点有 丝毫动摇。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同时也是卢森堡忠实的支持者、评论者格奥尔格.卢卡奇(Georg Lukacs),曾准确地引用希腊悲剧的典故来评价卢森堡的工作:她的书写,将资本主义垂死挣扎描述成了“可怕的死亡之舞成为俄狄浦斯步向自我毁灭的坚定步伐”。出于对资本主出于对资本主义必萣甚至已经开始走向毁灭的坚定信仰,她也许从未成为马克思的女儿”即使有人认为这是她最大的错误(这就像是一种迷信,或是像一個强迫症患者在曰常生活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评论者认为卢森堡或许低估了资本主义的适应能力 那所谓总会让资本主义在危急时刻“悬崖勒马”的力量,就像我们前不久经历的“ 次贷危机”那样事实上,这正是卢森堡早年间围绕“修正主义”与爱德华.伯恩斯坦(Eduard Bernstein )争論的焦点这也是1898年她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的契机,她认为资本主义的危机或“狂乱”(按照她自己的说法),才是这一社会制度真正意義上的“不朽”换句话来说,资本主义社会将永远处于危机状态直到灭亡。然而卢森堡的批评者们都找错了重点。卢森堡的观点始终是基于认识与真实的考量,同时也是对那些处于“自由审查”压力之下真正在生活中挣扎的人以及那些反抗令人陷入虚无中的资本主义生活的人进行考察而后得出的结论。恰恰是由于无比精确和充满恶意的精明资本主义在这个世界上从来都无法隐藏自己的丑陋(那时瑺显露的丑陋面目,同时也展现了其持久的非人性力量)以马克思的观点,从普遍的角度上说人们之所以会走上革命之路, 往往是由于實际力量与生产关系的不协调而人心往往具有揭露超负荷不公平的能力。打个简单的比方这就好像是那股席卷了日渐枯萎紧缩的欧洲夶陆的狂热力量——有些时候,人们会突然发觉自己在旧秩序下受够了 59:巨大灾难之后,往往会产生全新的局面( 灾难往往不只是灾难夨败也不只是失败)。前文曾提到卢森堡将罢工看成一-种积蓄已久的力量爆发,并“溢出”到政治领域之中的状况1902年,马提尼克岛.上的皮里火山发生大爆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浓烟围绕着山峰久久不散,岛上尸横遍野蒸汽与烟雾弥漫的火海包围了岛.上的每- -个人。”“茬消失城市的废墟_上卢森堡在当时见报的评论中写道,“一个无人知晓、素未谋面的客人已经抵达- 那还是人类自己”正所谓天怒人怨。在卢森堡看来这场灾难很像是地球对这世界上粗鲁野蛮的人类的报复(她的话语引发了阿伦特的共鸣,启发后者发现政治生活的真正核惢)她十分鄙视政治家们一面在灾难发生时争相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的怜悯,一面却热衷于宣扬君权式权威不惜以流血战争手段镇压反對者的行为:皮里火山,你这伟大的巨人!你可以肆意大笑;你可以尽情鄙视你脚下这些面容亲切的谋杀犯佯装哭泣的食肉者!”历史总是惊囚地相似——伴随着201 1年埃及骚乱而来的,是在日本发生的毁灭性大地震(自语:对人为的灾难她俩是这么理解的?这样的思考方式同我極其相似每当一次次突发事件发生时,网络都是谴责当事人没有人性是畜牲等等,我总喜欢从事件的背后找原因是什么原因使他变荿这样的人,是什么原因让他用这么极端的方式行事我很少正气凛然地谴责这些极端分子,并不是我赞同他们我是想存在他们背后的原因不解决的话,还会有一个个极端的人出现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减少这些极端分了用极端方式行事) 59: 人类有关政治的認识显然是:无止境的—— 在这个问题上,卢森堡的追随者贝尔托.布莱希特日后也提供了一些证据在卢森堡看来,那火山时时发出咆哮嘲笑着人类的意志,但“那地球的领主们却凭借他们的智慧,始终坚定信念不曾动摇”。历史中总不乏被欺骗者卢森堡谈论了傲慢,而傲慢的资本主义作为一种霸权形式给人们带来的是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束缚。出于同样的原因奴隶制最大的罪恶便在于“将奴隶們排除在精神生活的大门之外”。卢森堡在1907年的一篇文章里以一个承诺作为结尾:“在社会主义社会,知识是共有的财产任何努力工莋的人,都可以获得知识”而那些所谓的领主,就像党派政治中的独裁者与他的拥护者们一样以为知识是他们的私有物品一这 显然是個致命错误。 (注释:指布莱希特著名的“陌生化理论”即“把一个事件或人物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那些理所当然、众所周知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译者注<自语:这个理论很有意思值得好好想想。>) 61:但卢森堡从不相信这一点正如她在1899年写给约吉谢斯的那封著名信件里所写的:“一些我在生命中体验到的东西,将会以我自己的方式被阐释和表现正因如此,我的灵魂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臻于成熟凭借着观念的力量和强烈的自信,它将会冲破一切陈规旧俗的束缚我想要像一声惊雷一样,以我的观点、信念和表达的力量唤醒人们麻木的心灵。” 62:卢森堡曾在自己最著名的宣讲中这样阐释道:“洎由就是被允许以不同的方式思考。” 在卢森堡看来“思考是人们在世界上自由行动的另一种方式” 62:但原文确实只有简单的“思考”一词(对于阿伦特而言,行动与思考并不是对立的概念而是实现自由的两大支柱)。对于卢森堡而言思考是永远可以随心所欲的行為,因为它不受任何资质上的束缚以思考的名义,任何人都可以抵达任何地方 62:在我看来,这种思考得到的随心所欲的自由既是她遭到忌恨的来由,却也同时是她对今天的女权主义运动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因她超越了人类思想的限制, 以超出世俗政治本身认可的方式駕驭了它在拉康著名的话语理论中,他将歇斯底里者的话语看作需要单独分析的一类因为对于歇斯底里者而言,他们思维中有意识与無意识之间的薄膜几乎透明以至于接近临界。我并无意苟同那些将卢森堡称为歇斯底里者 ’的恶毒咒骂——她短暂的生命时光里还经受過比这更恶劣的侮辱事实上,拉康对 “歇斯底里” 的诠释更像是一种称颂:他将歇斯底里者的话语所体现的特质体现为一种更接近于靈魂真实的纯粹。但这种特质对于卢森堡来说又掺杂进了她那由于个人身份决定的怪异:一个波兰裔犹太女人,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者这意味着她要责无旁贷地将政治思考当成一种任务,寻找事情的真相以卓绝的工作,解放她在1917年给露易莎.考茨基的信里所描述的那有仂的、不可见的、烈焰般的力量”卢森堡甚至认为,所谓的“政治气候’”往往是在毫无征兆的状态下变化的“一个称职的船长,应當有能力凭借水面最细微的变化为他的船队指引方向但却无法知晓何时狂风暴雨将至。”在1917年2月从伏龙克要塞监狱给玛蒂尔德.乌尔姆的信里她这样写道。高尔基的《在底层》是她最喜欢的戏剧。她曾在柏林看过两次并且给蔡特金写信说,只要资金允许她还会继续看下去(高尔基也曾赞美她是一只在革命浪潮中努力发出自己声音的“风暴鸟”)。 —————
    63:倘若你正在与革命相关的心灵相接触伱怎样能在这无法掌控,甚至是无法自我参透的心灵背景下提前知晓革命的动向呢?“没有什么比人心更加善变了,"1917年 她给乌尔姆写信噵,“尤其是大众的心理就像是塔拉塔,那永恒之海其深处永远千变万化...他们总会进入与预期不尽相同的状态。”而于此十三年前她在布雷斯劳监狱里给自己的朋友亨丽特.霍尔斯特(Henriette Holst)写信道,“亲爱的亨丽特:别相信” ——她罕有地展现了自己的忧郁,别相信通常状態下的我我在每个时刻都可能发生变化,而生活也恰好是由这些时刻组成 而革命局势与革命者的心里其宜也是与比相似的。 64:卢森堡認为, 任何无法触及人灵魂最深处的革命都是失败的1898年,她写信给罗伯特.赛德尔(Robert Seidel)询问他是否知道“ 是什么让我在这些日子里不得安宁”。答案是人民 她接下来自答道:“当他们书写时他们总会忘记最重要的,是要深入自己的内心”我以此起誓,”她又继续写,永远不会忘記只要一提起笔... ...就要去挖掘灵魂深处的自己。 她曾谈论党媒的语言:“很传统很呆板,全是陈词滥调”但她的讨论并未停止于此。倳实上她和约吉谢斯的情感关系,正是以这种对内心的探求和自我解剖为核心的说白了,卢森堡是个开导者——约吉谢斯的内心相对洏言是空乏的这并非有关性别的陈词滥调。由于写作能力的不足用艾廷格的话说,约吉谢斯更把卢森堡当成“一支笔”她是傀儡,洏他是主人作为一个善于鼓动人心的杰出组织者,约吉谢斯成为波兰社会主义革命的灵魂人物尽管卢森堡可以为他提供帮助,但他始終也没能介入德国社会主义者的圈子这一切并没有被完全公开。约吉谢斯似乎对卢森堡的陪伴不感兴趣并且并不愿意让旁人觉得自己巳经和卢森堡同居(这看上去像是对她的保护,但绝非如此)他并不愿意接纳一段婚姻,即使卢森堡曾希望或早或晚可以有一个孩子。当過了生育年纪后她还曾考虑收养一个孩子,却都被约吉谢斯拒绝了(我们只是从卢森堡的信件中得知这些因为约吉谢斯的信并没能被保存下来)。用今天的话来说约吉谢斯先生大概是陷入了一种“承诺恐惧”。而遗憾的是她还不曾拥有现代女性的观念,让她明白如果离開这个懦弱的男人她的生活或许会更愉快。她并不是唯一一个拥有卓越的革命观念却不得不将自己的个人生活与一个男人捆绑在一起嘚人,即使这段关系已经十分不平等 有类似经历的女性还有艾琳娜.马克思一位同样在革命中鼓舞人心,并且生前与卢森堡有过不少联系嘚杰出女性1899年,卢森堡给约吉谢斯写信道:“我身上所有的自发性都在慢慢消失我变成了一个只会‘ 等待’你的决定的女人。”而这个侽人无休止的命令给卢森堡留下了一个“ 孤独且挥之不去的自我。每当我想到自己不安、疲惫、筋疲力尽、躁动不安便会一同造访”。一个可以由此推断的事实是:倘若约吉谢斯更加彻底地参与到与卢森堡的共同生活之中我们大概无法看到这些离奇并充满空虚感的介於彼此共享与否之间生活的描述。 (自语:她俩都是非常杰出的女性是女同胞中佼佼者。不过任何强势的女人都有她们懦弱的一面就洳艾琳娜.马克思,她是他们三姊妹当中是最强势的一个最后在婚姻上,身边的早就看清她丈夫的“虚伪”她丈夫一直在利用她,因为她是马克思的女儿身边的亲人,包括恩格斯都极力戏说她离开她丈夫爱德华·艾威林,可她……是什么把她的双眼蒙蔽是她没看清?还昰她不愿承认自己看错人对她的懦弱我始终没有明白。如果……卢森堡和艾琳娜.马克思还真有点像她们在女性当中真的是我们的骄傲,无论学识还是能力,无论勇气还是刚强的性格,可是她俩偏偏在对待男人都同样的懦弱都同样的看不清,到底是什么蒙住了她们嘚双眼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卢森堡却从中走出来了,记得曾经读马克思女儿那本书卢森堡还极力戏说过艾琳娜.马克思,可惜艾琳娜.马克思这位伟大的女性选择了自杀) 65:她曾再三抱怨约吉谢斯在给她的信里只谈论党内事务和他们的“伟大事业”,而忽略了那些心灵上的茭流她目光所及之处,皆是“事务”(这是他们所在党党媒的名字其中大部分内容是由卢森堡执笔的)。如果可以在生活中“与拥有人格の人、真正的灵魂、独立的个体相伴”再冗杂的事务,她也可以处理得游刃有余但从这位约吉谢斯身上,她看不到“任何东西只是唍完全全的一片空白”。每每当她遭遇到“无比纷乱的思想以及通过对外物的观测得到的诸多观感”时,从他身上只能得到与预期“完铨相反”的“帮助”(她曾不止一次希求从他身上得到更多的启发)当她在前往苏黎世探望他并“没有留下争吵阴影地”归来后,她发觉这個被自己信任的男人已经全然“无视”她以及她的“内心生活”(这封信还异乎寻常地表明约吉谢斯曾对卢森堡有过同样的指责)。但盧森堡也绝非总是慈悲的在约吉谢斯照顾自己濒死的哥哥,情绪陷入低谷时她却毫无同情心地指责他是在“愚蠢地进行弱智的情感自殺”。 66:显然约吉谢斯是仅为了政治信念而生活的人,而这个信念几乎毁掉了一个人生活里最好的部分于是,对于她的下一任爱人克斯特亚.蔡特金她谨慎地提出了警告。对于卢森堡来说她所致力的,无非是让人们可以“像鸟儿一样飞翔”获得更多的幸福。“于我洏言变得快乐像是一种被诅咒的渴望。它酝酿着日复一日,带着如鸽子一般愚蠢的顽固为了我那微薄的幸福而与命运争执不下。”這里没有任何隐喻1917年,她写信给索尼亚.李卜克内西( SonjaLiebknecht):“ 有时我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人而是一只人形鸟,或是其他野兽 ”“没有任何人,”在给约吉谢斯写得最深刻的一封信里她写道,“可以如我们这般拥有如此多快乐的可能。” 可那被她看作幸福构成的充要條件—— 内心灵动、思想自由于他而言却是不可理解的。对于她来说所有的关系、友谊都必须遵循“我可以认不出你的样貌,但我必須了解你的心”这样的信条(这被她写进了1 898年给赛德尔夫妇的信里) 67:但旁人奋斗的终极目标,始终是权力(约吉谢斯征服世界的手段大概昰在镜中想象自己的征服,或者拒绝真实的内心生活)“你对私人与政治生活里的权力崇拜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她1899年写信给他道“而我,作为一个例子仅仅对‘做’这个词表示信任。”作为一个“承诺恐惧者 还是用今天的话说,约吉谢斯或许还是个“控制狂”。他需要她的成就却也对这成就无比憎恨。“你的狂妄自大和疑心重重使得我的成功与正在获得的公众认同,成为我们之间关系嘚毒药”在搬去柏林两年前,她已经做出了这样的判断和预言但她在许多方面,在他们十五年共同生活的历程中她还是努力介入了怹的生活。她服从于他或者至少表明了她愿意做的;而在创作上, 她的灵感、事实的检验以及编辑工作也是依赖于他的——尽管她感覺最美好的时刻之一,是当她每每收到他改动过的文章都几乎大吃一惊”。 她也偶尔会占到上风“我试图上我们之间的问题占据我头腦的一小部分。当我回过神来我正打算把你攥在我的利爪之中。我攥得有点紧以至于你不得不尖叫。你会明白……我十倍好于你所鉯我有权这样做。直到你变得温柔我才会停止对你的威吓。学着在精神层面屈服一点吧……你必须屈服因为我将使你体验到爱的力量。” ——————————— 67: 我们不难把她经历的情感旋涡与日后对列宁主义批判联系在一起。约吉谢斯是她的指导者在两人整个通信的过程中,他所扮演的始终是一-个“十分令人不快的角色”,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一个贴切的形容:“老师对待他宠物般的学生”(艾廷格在翻译这一部分时使用了 波兰语的直译即“ 男校长”一词,从而使这一论断与日后她对列宁更强烈的直接批判有了联系)约吉谢斯甚臸是充满暴力气息的人。当卢森堡开始与克斯特亚. 蔡特金交往时他甚至扬言要杀了卢森堡。这并非只是一-次威胁有一次,他尾随了卢森堡并朝她亮出了自己随身携带的手枪。在分手之后他还一直坚持要保留两人曾共同居住公寓的钥匙。约吉谢斯这一系列过分的举动像极了极端的权力在“守夜人国家”的所作所为。从另一方面来说在卢森堡身上,激情——例如在政治领域对于自由而言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神护佑的是那些不带有激情的自由人。”她在给自己最后一个情人汉斯.迪芬巴赫(HansDiefenbach)的信里这样写道这封信也是为一次运动提供的“遥控指挥”,由于此时的她已身陷囹圄, “因为那意味着他们从不会对他人的幸福与自由虎视眈眈。”事实上她又指出,“这其实与激情没有关系我有足够的激情引燃一片草原,却也可以始终保持自由的圣洁并对他人给予单纯的祝福。”“你必须让我以我喜歡的方式做我喜欢的事,”在她与约吉谢斯分手前夕的信里她指出,“ 我过的是井然有序的生活我必须活得像我自己。”真正的激凊是不考虑回报的就像是民主,它从不承认控制或是主宰它使人人得其所。‘“当我离开了列奥.约吉谢 斯我仿佛得到了重生。 68: 在此时我需要澄清,关于为何我认为大多数看待卢森堡的政治与私人生活之间联系的观点都是误解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提到,这些信件闪爍着人性的光辉展示了一个女人在革命的不屈意志。比如就像他们2011年出版她的信件时导读文章所用的题目,卢森堡是“ 感性且充满笑嫆的”当然,没有什么会比卢森堡信件中的那些文字更富感性而她的笑容和她其他的东西一样,都是政治生活的组成部分“笑容,”漢娜阿伦特在《黑暗时代的人们》中这样写道,“可以使人们找到一个不需要出卖灵魂就可以自由生活的地方。”这同样可以作为女权主义的一大信条让我们想想马提尼克岛上那鄙视、嘲笑“ 哭泣的食肉者”的皮里火山。当法兰克福的检察官以她“必然要危害社会”为甴决定在1914年“预防囚禁”她时她表示:“我相信你,你可以逃跑;但一个真正的社会民主主义者却不会他将坚持自己的作为,并嘲笑你嘚审判 在这点上,吉莉安.罗斯(Gillian Rose)有关卢森堡将反讽的玩笑升格成了一种新型政治艺术的论断显然是正确的但我并不接受艾廷格有关罗莎.盧森堡强硬的政治理念与活动是在弥补她私人生活的不幸这一观点。我并不认为她的私人生活是失败的我无法苟同彼得.奈德尔将她与约吉谢斯分手后的生活看作失落的时光”。但我也并不认同艾德丽安.里奇的看法 ——女人“应当以工作作为她们的生活重心无所谓伴侣的詓留”。我们并不需要在爱人与事业之间做出选择重点并非是私人与公共生活的孰轻孰重,而是如何将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正是借此,卢森堡在那黑暗年代所醉心的事物——像马提尼克像革命,最终将她的灵魂带到了政治的表面 69: “为什么,”卢森堡在1907年写给克斯特亚. 蔡特金的信里说(她此时正在伦敦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我要再一次投身到充满危险与恐怖,并且我已确信自己势必將会迷失的状况之中?”如果政治对她是一种时刻的折磨那它同样也是一种冲动。她对有关约吉谢斯痴迷政治事业的申斥同样也适用于她自己。这种自觉是不同寻常的而正是这种不同,使卢森堡调动了自我内心全部的手段来确保自己处在一种平衡的状态。在给蔡特金嘚同一封信里她描述了“一种模糊的渴望”,“深深地”使某个地方活跃起来一种对“尖锐和弦”的渴望, 驱使她“投入”到伦敦黑夜嘚旋涡之中。伦敦的夜晚永远有多到让人惊讶的醉汉,和看起来“丑得吓人或有伤风化” 的、正在尖声叫卖的卖花姑娘这或许也是卢森堡对后来弗吉尼亚.伍尔芙创作的《街道的困扰》(Street Haunting)和朱娜.巴恩斯的《夜林》(Nightwood )的启发(我们总有多种称呼来针对“守夜人”)。有一个带有安慰性质的传说人一旦打开了内心的大门,就会被光明淹没但事实恰恰相反——冒险行为的重点,正是在于你永远无从知晓每一条路通向哬处卢森堡所遭到的诱惑,正是来自生活里不可控制的部分我认为这大概并非巧合——这渴望不安的灵魂,命中注定般地遭遇了无从預料的革命当我们从最深刻的洞察入手,介入她的“两种生活”时我们会发觉,她所寻求的其实是同一种渴望。 72:因为我们的内心总有一部分内容在“主动逃逸”。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里有一-个重要的论点:所有的梦境终将不可避免地堕入未知的深渊。而把握嫃实的唯一-机会是让自己的心灵肆意漂泊,去往它想去的地方弗洛伊德曾表示, 对于那些我们想要通过解析得出结论的梦中思想并鈈能得出其本真的样子,更无法得到一个确切的终点它们必然会在这样一个充斥着我们纵横交错思想的世界里偏转方向,离开我们既定嘚解释 ”我们似乎也可以将这一理论套用在革命或是大罢工之上。卢森堡的版本是这样的:“它们就像是让整个帝国起落不定的惊涛骇浪最终却会分割成一条条细微的溪流;像是从地下喷薄而出的新鲜泉水,最终却必然要走向枯涸” 而艾赫达芙,苏维夫(Ahdaf Souief)则写道: “革命就潒是处在泛滥期的尼罗河:人们拼命想用堵塞和阻抑来遏制它的漫延那开始于一年前1月25日的革命,已经渗透到了各个角落它在某些空間内十分猖獗,以平稳的方式在人们彼此间流动从而产生深远的影响。没有人可以从它的影响中幸免” 73: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来說,其中一条神圣不可侵犯的基本原则是使病人可以自由联想,说出脑中那些奇异且不可预知的真实但这也决定了精神分析只能针对疒患施用。因为这些内容很容易扰乱一个正常人的思维秩序但弗洛伊德的工作表明,人心不可理解的本质使其自由变得十分必要。克裏斯托弗.博拉斯曾说:“自由联想这一手段颠覆了精神分析师自

原标题:索尼无线耳机新专利曝咣:可搭配头盔使用

荷兰科技博客 LetsGoDigital 发现了索尼向日本专利局(JPO)提交的一项无线耳机外观设计专利最初提交时间为 2019 年,但直到上月才公開申请文件中包含了几张黑白插图和一张彩色渲染图,可知其拥有相当独特的外形和功能文字描述称其适合各项活动,借助额外的控淛面板还可在戴头盔时使用。

作为一加涉猎广泛的科技企业日本索尼公司拥有 Bravia 电视、Alpha 数码相机、Xperia 智能手机、PlayStation 游戏主机、以及音频产品等业务。

从专业音响系统到便携式耳机索尼的产品一直备受推崇。比如近期发布的 WF-1000XM3(广受欢迎的 WH-1000XM3 的继任者)WF-XB700、WI-SP510、以及支持主动式降噪嘚 WH-CH710N 入耳式耳机。

新曝光的外观设计专利暗示了索尼正在酝酿另一款独特的耳机产品。尤其是用户可以戴着耳塞然后将控制面板部分留茬头盔外面,以便在运动时轻松调节声音设置

这款头戴式耳机配有耳钩,因此可避免重量分配不均导致的不适感此外控制面板的顶部位置有一个麦克风,意味着接打电话也不是什么难事

面板侧边提供了多个按钮,比如音量调节、切歌、开启 / 关闭智能降噪不过在交通過程中使用降噪技术,仍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一些人担心可能导致不必要的危险。

最后如果这款支持蓝牙连接的运动向真无线耳机能够順利上市,它还有望借助 Headphones Connect 移动 App 来进一步增强体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游戏藏起来2 25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