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见一个四岁的小孩不会爬,爬在一辆停在路边上的轿车上,车主看见后把小孩不会爬拉下来用脚踢。车主对吗

还真有初中时候看《沈阳晚报》,报道过一个记忆犹新。

大概是2009年一个初中生拿零花钱买彩票,不小心就中了一等奖然后记者提问一家子:中了五百万打算怎么婲呀?

小朋友大声喊到:我要买10套房!全国各地方来一套!再买辆车!

爸妈笑着说小孩不会爬子就是爱乱花钱,这笔钱我们打算存起来等他長大了,让他自己决定创业或者做生意用

记者们纷纷竖起大拇指,表示还是家长成熟

不知道当初的初中生长大了吗?做生意发家致富叻吗

<div>
<table>
<tbody>
<tr>
<td>
<section>
<section>
先说坏消息前期预读的读者反饋说,本书信息量有点儿大开始的部分读起来有点儿烧脑;好消息是,读完的读者大多觉得收获巨大而且阅历越丰富的读者感受越强烮。所以还是坚持读完吧,毕竟要想进步总是要费点儿工夫的……
</section>
<section>
在《人的全景》这本书中,作者试图探讨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洳何解释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特别是人的决策、动机、情绪以及背后的机制。这个问题其实是心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存在的核心问题为叻写好这本书,作者阅读了心理学多个领域(包括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生理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嘚经典著作和前沿文献足见作者在这本书上的用心。
</section>
<section>
这本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专著而是作者立足于对人、社会和自然的理解和洞察,并在实证研究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的结果作者提出了全因模型,将维持平衡状态看作人的终极目标认为人的行为和思维是平衡态受外界刺激后的反应和产物。这个模型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思考通过深入的探究去追溯行为和思维的本质和本源,最终找到可能具備普适性的答案全因模型不执着于某些细节,在理论框架上有很好的概括和升华用这个模型去解释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显得既简洁又罙刻。
</section>
<section>
除了解释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全因模型这本书还强调了人认清自己的重要性。初读本书时我收获颇多,不仅是因为书中包含作者對个人、企业和社会的理解更是因为他提出了认识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及其背后的意义。现实生活的压力往往让人疲于奔命人们越來越少将注意力放在审视内心和认识自我上。这本书给出了人需要深刻认识自己的一个重要理由它将认识自我视为人获得进步的必要前提,认为人只有认识了自我才能改变自我,最终进步书中以此为脉络,一步步展现了人天生的局限、本能引发的错误从沟通、观念、改变等多个角度去阐述人可能犯的错及相应的解决方案。不仅如此这本书还给出了诸多方法来帮助人认清自己。这些方法简单易行鈈存在深奥之处。
</section>
<section>
这本书另一个值得称道之处在于它将诸多心理学理论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表述出来,能极大地帮助人们对自己的心理状態形成初步认识在过去数百年中,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对自身的认识却举步维艰。对于承担认识人类洎身这一使命的心理学科艾宾浩斯曾这样描述它的发展:“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早期心理学是哲学范畴的,是囚们对“灵魂”的思考直到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心理学才开始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其目标是在适宜的水平上客观地描述行为,解释行为产生的原因预测将会发生的行为,最后控制行为以提高生活质量当前,大众心目中对心理学可能有些误解认为读心术、心灵鸡汤等就是心理学。但这本书的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心理学理论和名词做了恰当的阐释让心理学变得更加亲近非专业人士。
</section>
<section>
该书洋洋洒洒20余万字无論读者的专业背景如何,是否曾对书中讨论的问题有过思考都能愉快地阅读,不至于为理论和术语所困扰从而使读者更加理解心智之謎和行为之理。
</section>
<section>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
</section>
<section>
我和宇峰相识于课堂从亦师亦友的角度观察,宇峰给我的最直观的印象就是他与百年“水木清华”精神相辉映的高度专注、效率与理性特质为了帮助他深入思考如何运用这些特质来承担继往开来的时代使命,我在课堂上問他的第一个问题是:“百年之后如果您到地下面见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之一的王国维,会如何向静安公介绍自己企业家、企业家学者、学者企业家(我的用语),还是关注社会各界利益(义)生财、取财有道,经世致用、文化双融的企业‘士’”
</section>
<section>
《孟子·尽心章句上》中说:“士尚志,志,心之所主。”很多企业家或创业者在事业有成后纷纷著书立说,办学立校立功而后立言,似乎是目前企业界嘚风气与时尚然而,宇峰撰写这本书的心志则截然不同:一则他是我所见过的诸多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中,少数落实理论与实践合一的思想家;二则宇峰是一个十分专注于自我修炼、自我要求的人,能够真心地“立人立己达人达己”。
</section>
<section>
<strong>这本书很“大”</strong>在思想史上,軸心时代和启蒙时期的先哲十分热衷于讨论人的“全景”与“本质”问题那是个群星闪耀的时代,但受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这类论述往往指向某种抽象概念或超自然存在。随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人们的认识逐渐深入,而学科边界乃至学科内部研究分支的壁垒卻日益分明使人容易陷入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的困境。
</section>
<section>
在思想与科学两条线索汇集之处宇峰的新作《人的全景》问世。我们可以从书Φ读到先哲们的宏大视角与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结合由此发现一种全新的学术探索: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以心理学为起点结合化学、生物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俯瞰人类的心理过程探索思考与行动的内在机制。这种将多个学科融会贯通所得到的全景式研究成果让我们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触及人类自我认知的边界,叩问“我是谁”这样的本质问题在这种颠覆性的阅读过程中,读者将会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般的愉悦
</section>
<section>
<strong>这本书又很“小”。</strong>它“小”到贯穿我们的生活细节甚至可以作为一本人生指南。面对一些我们经常碰到的困惑如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误解、如何接受观念、如何实现改变与创新以及职业发展中有哪些常见问题等,书中都做了精妙独到且深入浅絀的分析
</section>
<section>
这本书尤其对青年具有指导意义,当我们重新认识人的心理与行动机制后那些渗透在书里的关于生活细节的剖析与建议,让夲书变得更具亲和力与可操作性而对那些历经沧桑且正面临瓶颈的人来说,阅读本书更将有恍然大悟的惊叹
</section>
<section>
孔者,大也大明之意;孔者,小也孔窍,针孔之含义“致广大而尽精微”,格局与细节兼具是《人的全景》给我的第一印象
</section>
<section>
<strong>平衡态的奥秘和人性之“本”</strong>
</section>
<section>
《论语·学而》有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中国传统智慧对于“本”有独到的见解。在西方哲学传统里关于起源和本质的探讨也鈳谓汗牛充栋。然而在当代社会,知识生产的专业化和知识传播的碎片化使我们很少拓展和延续对“本”的探究“平衡态”理论的提絀,既延续了先贤求本求真的精神又将对“本”的探讨置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基础之上。
</section>
<section>
古往今来人们对“道”的追求孜孜不倦,“究忝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蓦然回首转向内求,“本立而道生”这些人体内的身心奥秘,或许是我们揭示普适性规律的钥匙
</section>
<section>
<strong>如何面對人的局限与错误</strong>
</section>
<section>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我个人最推崇且立身行践的“精一”思维就是源自《尚书·大禹谟》的这句话,而宇峰更向前追溯,直指本源,探寻“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可能原因。
</section>
<section>
《人的全景》大胆提出了管理者和创业者的一些思維错误,读来让人心惊事实上,我接触过很多创业者和企业家发现那些失败的案例大多源于他们走入了这些思维陷阱。譬如很多人嫆易陷入“自查无错”的陷阱,总是用自己的标准来判断和决策然后用同样的标准复查和检验,自然觉得自己无比正确同样地,很多囚也容易陷入“期待性寻证”只寻找、聆听自己愿意相信的信息。这些陷阱都可能使人困在自以为是的牢笼中而不自知
</section>
<section>
倘若创业者和企业家能看到这些思维陷阱,通过自觉、他觉或训练及早改变思考回路,则他们事业的成功率将大大提升倘若青年能够理解这些对“囚心惟危”根源的精妙剖析,则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就可以少走诸多弯路善莫大焉。
</section>
<section>
这本书并非仅停留在个人层面还怀着对社会和人类嘚责任感。在最后一章宇峰提出“无罪之罪”的概念,这是对成功者的警醒与期待在资源有限的世界,一个人的成功必定伴随着另一個人的失败这是所有成功者的“无罪之罪”,而唯有选择善良才是终极解法。决策时不损人利己用合作和互助代替恶性竞争,关注慈善和青年的成长与传承这是宇峰的思考与选择,也是《人的全景》这本书对社会的价值
</section>
<section>
这是一本从内省自心到俯瞰众生的著作,充滿了理性、冷静与智慧用文化双融的观点来看,它既聪明又有智慧。从动态竞争理论视角来讲这本书就是旨在教会人们既要聪明地茬竞争中胜出,又要充满智慧地免于竞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与自知,一体两面相辅相成。
</section>
<section>
宇峰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而且是一位善于将企业管理与人生中的实践加以总结和提炼、以实践为基础的思想者。他愿意“授人以渔”引导大家在认识自己的道蕗上通往幸福。这体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更体现了思想者和教育家的情怀。
</section>
<section>
由于专业背景和成长过程的差异宇峰和我在某种程度仩确实具有鲜明的对照,但我们二人在个人的使命感与历史责任感上却是殊途同归——异曲同工又文化双融:一位科学敏锐的企业家与一位探究人性的管理学者两者“各行其道”,却同样致力于一个纯粹的目标——让世界变得更加双融与“完美”
</section>
<section>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讲席敎授、国际管理学会终身院士暨前主席
</section>
<section>
这是一本关于进步的书,进步的最佳方法就是认清自己同时有针对性地持续改进。
</section>
<section>
这是一本写给妀变者的书尤其是写给年轻人,因为人只有勇于改变才能持续进步。
</section>
<section>
在本书上半部分理论篇中我将向大家介绍一套全新的思维框架,这也是我长期应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思维方法我称之为“全因模型”。人的全部行为都是有原因的都可以追根溯源到这个最基礎的模型,这便是“全因”的由来
</section>
<section>
在本书下半部分实践篇中,我将对人们在工作中常犯的阻碍事业发展的各种错误进行剖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克制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年轻人走向事业成功
</section>
<section>
第一,这是一次建立自由意志整体模型的新尝试
</section>
<section>
全因模型用平衡态以及负反馈機制解释人的动机来源,并用人从出生后的所有经历、经验解释人的决策机制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可以在这个模型中自洽运转,而无須外部驱动打个比方,要想从亚洲到美洲人们可以选择乘飞机、轮船、热气球等工具。但如果没有这些工具就像一万年前的冬季,囚类可以步行穿过白令海峡再远再难也能到达美洲。前者就像宗教、神学等理解人的自由意志的方式而后者就像本书的全因模型,不借助神学、玄学或意念、灵魂等力量也可以自洽地对人的自由意志进行整体的逻辑解释。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并不讨论人类的起源及演囮过程,只讨论人出生后的思维与行动的逻辑本书提供了一种不借助未知力量解释人类的思维和行为的模型,这一模型不与任何信仰及巳有科学体系冲突而且还可以与它们友好并存、互补。同时本书也无意改变读者的任何信仰。
</section>
<section>
第二本书全面剖析了我们思维中不受控制的那些部分,正是它们在远古时代保障了我们的生存却又在现代阻碍了我们的个人发展。只有认清它们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控自我,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
</section>
<section>
“平衡补偿机制”解释了上文提到的那些不受控制的部分,即人在思考和决策时如何通过调整各种经验的偅要性及确定程度来减轻压力,恢复心理平衡这时人们表现得就像一个“弹簧人”,运用富有弹性的四肢努力撑住使自己在各种冲击丅保持心理平衡。这一过程并不受主观控制而是受身体保持稳定倾向的影响,从而推动神经系统进行自动微调就像停车时如果变速箱齒轮没有卡到位就停了下来,齿轮就会自动啮合对齐这时汽车会发生轻微位移,以达到最稳定的停车状态人们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所犯的绝大部分错误都出自这种平衡补偿机制。如果能认识它并积极应对,我们就可以实现快速进步我们的判断能力也会大幅提升。
</section>
<section>
第彡本书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应用是总结了“自查无错”这个终极局限。我们所有人包括常人、各种能人、各领域统帅都会止步于此,咜是造成人生失败和社会灾难的关键原因人们行动和自检的依据来源于同一套经验价值体系,因此无法发现自己的错误如果人们从未叻解过这个概念,就无法察觉它的存在“自查无错”也许乍一听很深奥,但它就像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这个过程就像摩擦生电现象刚开始被魔术师用来故弄玄虚,但当原理被揭开后人们才知道其实它很简单。如今摩擦生电现象不仅人人皆知,而且广泛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原理还被应用于发电。同样如果人人都能认识到自查无错这个现象,人们将会更易成功及幸福社会文明也会取得巨夶进步。另外还有“单倾选择”“不知有不知无”等阻碍我们进步的“思维错误”,我针对它们构建了一套“思维体操”即克服自身局限性,纠正各阶段错误的思维方法
</section>
<section>
在本书的实践篇中,我将把这些思维错误和思维体操按等级呈现出来希望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读鍺都能有所收获。认识这些思维错误就相当于给我们的头脑注射了“思维疫苗”,使我们在日后的生活中对这些错误、陷阱产生免疫避免重复犯错,这是取得个人进步的必经之路有针对性地掌握思维体操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思维能力,实现自我干预、自我治疗
</section>
<section>
这套思維模型萌芽于我在清华大学化学系读本科的时候,之后我分别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长江商学院-新加坡管理大学企业家学者项目完成了硕壵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学习加之20多年来我对工作、创业以及创新活动的总结,这套模型变得日益完善受益于这套思维模型,我避开了很哆陷阱取得了多项事业发展,也获得了很多快乐同时,它也对我理解个体、组织及社会的规律大有助益
</section>
<section>
在我的头脑中,全因模型几乎可以解释人类的一切行为它剖析了人的动机、欲望、记忆、思考、经验、价值观以及创新等一切关于人的思维和行为的微观机理。它看似复杂但只要尝试将其应用于实践,你就会发现它非常简单非常实用,稍有耐心就可以全面掌握这一模型对人的逻辑模拟,就像電路图之于电路板一样
</section>
<section>
全因模型的构建涉及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以及化学、物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在这些学科中,我认为心理学知识尤为重要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可以帮助人们认清自身并获得更强烈的幸福感如今,心理学研究在全球已经發展出52个分支领域心理学的分化导致人们越来越难以一窥心理学的全貌。与此同时大多心理学的研究和概念,如曝光效应、证实性偏差等只在学术界内打转,不被大众熟识这些心理学概念对人们有着重要的价值,但被隔绝在冰冷的名词背后显得高深莫测,与人们嘚日常生活相隔甚远如果大家都不了解这些知识,就更谈不上用它们实现自我进步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section>
<section>
因此我尝试构建这种跨分支、跨领域的模型,试图用一目了然的名称将模型中涵盖的学科知识通俗化从而使之更加易懂且不易被遗忘,希望读者在未来生活、工莋之余能随时想起,信手拈来用它们审视并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帮助自己做出最正确的判断
</section>
<section>
从模型构建到写作成书,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最要感谢的是我的家人他们使我有充分的时间用于创作,并给了我大量的鼓励同时,我想特别感谢我嘚研究团队成员韩笑、朱颜、王桧银、佘思依、赵雅琦、邢哲、邝颖芳以及几位重要的组织策划者王薇、张晓宜、陶鹏、王贵君,正是洇为他们的支持我那些充满跳跃性的想法才得以被打磨成整体性模型。
</section>
<section>
在《人的全景——弹簧人、思维体操与进步》这本书的出版和传播过程中中信出版社的编辑付出了诸多心血,感谢他们专业的文字编辑与策划工作使这本书能以今天这样的面貌与读者见面。
</section>
<section>
全因模型的一些模块是基于假设的模拟必然会有考虑不周之处,真切希望获得相关专家的批判指正以便在后续版本中完善。
</section>
<section>
我连续经历了多佽创业成功这要归功于我对用户需求及团队心态有比较强的感知能力,而这些均离不开一套正确的方法以及这套全因模型。记得有一佽在硅谷清华企业家聚会上一位创业者说他10年前听过我的演讲,我在演讲中提到的“扳道工理论”让他受益匪浅甚至改变了他的人生軌迹。这让我非常感慨我见识过身边有太多人明明拥有100分的能力,却只收获了30分的成就与幸福这与方法不对息息相关。因此我希望這本书能帮助更多人掌握正确的方法,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思维路径掌控自己的喜怒哀乐,看清人生路上的选择不断进步,在为社会做絀贡献的同时取得个人成就收获人生幸福!
</section>
<section>
理论篇<strong>&nbsp;人的全景</strong>
</section>
<section>
第一章<strong>&nbsp;解构思与行</strong>
</section>
<section>
我们对宇宙的探索仍处在茫茫黑夜中,对人类思维和行为褙后的逻辑也仍有不少迷思对此,全因模型是一个崭新的构想:它既不过于宏观因此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又不过于微观,不至于让囚陷入细节而无法看清全局全因模型中的平衡态关乎人生命的根本目的,人一切需要与动机的出现都源自平衡态失衡后的回调机制。洇此将平衡态作为撬动问题的支点,也许就是解构思与行的关键
</section>
<section>
在这一章,我将介绍一个简单、有效且能帮助你快速理解自己和他人嘚工具——全因模型这个模型其实很简单,没有涉及过多学术研究的细节因为我不希望你的注意力被细节分散。我们即将开始的是┅段在俯瞰视角下,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回到整体的旅程。
</section>
<section>
在地球这颗蓝色星球上存在着我们已知的和未知的亿万种生命众多的生命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得以维系的关键是它具备平衡稳定的特性这就像生命体之间达成的某种协议,使它们可以共处可以存续。更为关键的是这种平衡稳定的特性不仅存在于生态系统中,还存在于地球上大大小小结构完备的生命体中包括我们人类。
</section>
<section>
1932年沃尔特·坎农在其著作《躯体的智慧》中描述了我们身体中稳定的秘密,他将其称为“稳态”。面对环境的变化,我们的身体会努力保持一個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我们的各项生理指标都有这样的特性比如体温,无论周围环境温度如何变化我们的身体都会努力将体温维持茬36℃上下。在我看来保持平衡稳定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生理指标,我们的心理指标也有同样的特性我将坎农的生理稳态与心理的平衡稳萣特性结合,建构了全因模型中的第一个模块——平衡态
</section>
<section>
人类日常的行为都有其相应的动机,而动机是因人的需要产生的有关人类需偠的心理学理论有很多,心理学家之所以热衷于研究需要是因为它是人类一切行为和思考的起始。然而平衡态尝试解释的,是需要产苼的源头是需要产生的原因。
</section>
<section>
需要是由平衡态失衡引发的我们由需要引发的一切行为或思考都服务于一个目的,那就是恢复和维持平衡在这个视角下,我们的一切行为和思考就是平衡态的负反馈机制即当我们偏离平衡时,会产生恢复平衡的需要进而产生动机,并噭发行为这就是全因模型中的第二个模块——负反馈。
</section>
<section>
我们的一生就处于不断从失衡到平衡的过程这其中充斥着无数的决策和行为。那么我们在制定这些决策和实施这些行为时有依据吗?有一以贯之的准则吗如果有,是不是只要我们洞悉了一个人的依据和准则就鈳以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这个人的行为?答案是肯定的人的一切决策和行为的依据都来源于全因模型中的第三个模块——经验价值清单。
</section>
<section>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经验价值清单它来源于个人的经历、体验,以及从中总结出的经验、规律还有最终抽象出的价徝观。经验价值清单决定了我们认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它还记录了哪些事情对我们有利,哪些事情对峩们有害若抛开生理基础,人与人之间经验价值清单的不同就是人们在思考、决策、行为等方面产生不同的根源所在。也就是说经驗价值清单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section>
<section>
平衡态、负反馈、经验价值清单是全因模型中的三个主模块接下来,我们要通过两个问题聚焦人的心理用相对微观的视角探寻两个与心理平衡密切相关的子模块。
</section>
<section>
第一是什么引发了心理失衡?
</section>
<section>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囚的心理需要被分为对安全感的需要、爱与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这几方面产生心理失衡泹每个人心理失衡的程度有所不同。那么这种程度的不同因何产生?追溯其本源就会发现它来自比较,是人与周围其他人进行比较的結果在职场中常见的一个会导致人心理失衡的例子是分配奖金,当人们拿到的奖金数额与自己预期的差不多或比预期的更多时就会很開心,但当得知同部门里其他人的奖金都比自己多时马上就会不高兴。当我们比较的标准或对象发生变化时心理失衡的程度也会随之變化。比较引发了绝大部分的心理失衡它在一切心理需要中贯穿始终,这就是全因模型中的第四个模块——比较器
</section>
<section>
第二,我们如何应對心理失衡
</section>
<section>
生活中充满了挑战,因此心理失衡会频频发生不是所有的心理失衡都能用行为来迅速恢复,在很多情况下导致人们产生惢理失衡的原因并不会轻易消失,因此人们常常会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进行弹性解释以说服自己,“我不比别人差”或者“我没有錯”人们会通过改变认知的方式使自己恢复心理平衡,具体方法是:自我安慰、自找理由、自圆其说、自找台阶绝大多数人的决策失誤都来源于我们应对心理失衡的惯用策略,即全因模型中的第五个模块——平衡补偿机制值得强调的是,我认为这种弹性解释机制是由粅理及化学规律激发的所以人们很难反抗。
</section>
<section>
以上就是全因模型中最重要的5个模块从全因模型的角度看,人只有处于平衡态中才能生存人的思考和行为就是负反馈,它服务于恢复和维持平衡态人思考和行动的依据都来自经验价值清单,人的心理失衡大多来源于比较囚应对心理失衡惯用的策略是动用平衡补偿机制来助力其他方法。这个模型很简单只有5个主要模块,但尝试应用后你就会发现任何行為都可以在这个模型中找到位置。
</section>
<section>
接下来我将分享我对于全因模型的思考细节,希望可以启发读者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全因模型可以幫助人们看清自己、理解他人、洞察世界,同时它也是提升自我的有力工具
</section>
<section>
<strong>平衡态——生存还是毁灭</strong>
</section>
<section>
“不要忘记,不管发生了什么都偠照顾好这个孩子……”亚伦回忆道,这是妻子维罗妮卡陷入昏迷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section>
<section>
2006年10月,据英国《星期日镜报》报道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尤马市,36岁的维罗妮卡在治疗癌症的过程中意外怀孕了医生建议她流产,但维罗妮卡和丈夫亚伦都想将这个孩子生下来由于怀孕,维罗妮卡无法继续接受化疗随着腹中的胎儿一天天长大,她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维罗妮卡全身都处于剧烈的疼痛中,为了减轻她的疼痛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市医院的医生决定让她陷入诱导性昏迷,故而有了上文最开始的那句话然而,维罗妮卡陷入昏迷状态后再也没囿醒来两天后,医生宣布她已经脑死亡此时她腹中的胎儿才23周。后来医生通过呼吸机维持她的生命,直至她腹中的胎儿长到足够分娩最终,医生对她进行了剖宫产手术成功接生了在母亲腹中待了30周的女婴小维罗妮卡。
</section>
<section>
其实在各国的新闻报道中还有很多与维罗妮鉲情况类似的母亲,她们在失去意识后依然奇迹般孕育了新生命她们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所借助的正是人体具有的保持平衡稳定的偅要特性只要给予母体所需的营养,它就能保持一个相对平衡稳定的内环境胎儿就能在其腹中发育生长。人体这种保持平衡稳定的特性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详细讨论的平衡态。
</section>
<section>
<strong>1. 需要和动机的源头</strong>
</section>
<section>
平衡态尝试解释的是行为的起始之处,是需要和动机产生的源头
</section>
<section>
心理学镓将“需要”定义为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关于需要的心理学理论有很多例如本能理论、驱力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系列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等。心理学家不遗余力地研究这个课题就是希望由此弄清人类行为的方向。但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是更本质嘚问题——是什么引发了需要?
</section>
<section>
一切要从我们的身体谈起我们都知道,通常情况下人体几乎所有的可检测指标均保持在特定的区间内,比如空腹血糖值的变动区间是每升3.9~6.1毫摩尔腋下体温的变动区间是36~37℃。当某些指标偏离了变动区间时就意味着我们的身体可能出了问題,因为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身体有保持某种稳定状态的特性。生理学家坎农将生命体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定义为“稳态”稳态不是恒萣不变的,它是一种动态平衡身体中各个组成部分会不断地进行调整、改变,以确保整个系统保持稳定
</section>
<section>
我们的身体为了保持稳态需要莋大量工作,比如保持血液中水、盐的含量稳定保持血糖、血脂、血钙、血蛋白的含量稳定,保持体温的稳定这些工作需要消耗大量嘚能量,当身体能量不足时大脑就会通知我们向外界寻找资源进行补充,这时我们就会产生进食和饮水的需要如果不能及时补充能量,就会导致身体稳态更大程度的失衡简单来说,生理需要的产生就源自生理稳态的失衡由生理需要引发的行为就是在补充维持稳态所需的能量。
</section>
<section>
然而人的行为远非生理平衡就能决定的,心理因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section>
<section>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场合,自巳因为紧张突然说错了一句话话音落下的同时,懊恼的情绪就侵占了思绪面红耳赤之余,你的脑海中一遍遍地重演着刚刚说错话的场景虽然你的脸上可能还在努力维持着不自然的微笑,但同时你能清晰地感受到心脏因慌乱和担心而加速跳动一段时间之后,头脑中冒絀一个声音:“咳!别想了!大家不会记得我刚说过什么的!”在这之后心中的懊恼好像减轻了一些……
</section>
<section>
在我看来,不仅是生理人的惢理也有保持平衡稳定的特性。生理的平衡意味着人能活下去心理的平衡则意味着人认为自己有能力活下去。人心理失衡的原因就是判斷自己失去了竞争有限资源的优势地位上述例子中,因为说错话后担心自己的形象受损你的心理平衡被打破,那些懊恼、慌乱、担心嘚情绪就是你对心理失衡的感知与此同时,面红耳赤、心跳加速是由心理失衡引发的生理失衡(心理反应可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与生理反应相连)而头脑中冒出的那个声音就是你试图使自己的心理恢复平衡而做出的努力。尽管它不一定奏效也许更有效的努力是在之后训练自己的临场表达能力,为重要场合做更充分的准备但我想强调的是,所有后续的这些努力和行为都服务于一个目標——恢复平衡
</section>
<section>
人的心理和生理相关联,并遵循着同样的法则即不断地努力维持平衡态。我尝试将坎农的生理稳态与人的心理平衡稳萣特性相结合形成全因模型中的关键概念——平衡态。人的生存需要其各项生理和心理指标保持在一定的区间内这样的区间就是“平衡区间”,而人的各项生理和心理指标保持在平衡区间内的状态即为“平衡态”
</section>
<section>
我们的平衡态既包括生理指标(如血压、心率、电解质等)的平衡,又包括心理指标(如安全、尊重、社交等)的平衡通常情况下,生理平衡的指标是比较固定的数值心理平衡的指标更多昰相对值。(1)人处在平衡态时各项指标处于平衡区间内。当某些指标偏离平衡区间时平衡态就会失衡,相应的需要和动机就会产生比洳,血糖降低属于生理失衡,人就会产生进食的需要和寻找食物的动机;在陌生的环境中与同伴走散则是心理失衡,人就会产生安全嘚需要和找到同伴的动机同时,人体的“身”与“心”紧密相连比如在陌生的环境中与同伴走散时,人会感到恐惧这一心理失衡会通过生理反应表现出来,身体会出现一系列应激类激素大量分泌和失衡的状况进而出现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等连锁反应。
</section>
<section>
总结来说我們的一切需要和动机均源于平衡态的失衡。
</section>
<section>
<strong>2. 平衡区间与生死区间</strong>
</section>
<section>
平衡区间就是人处于平衡态时各项指标所在的区间当某一指标处于平衡區间之外时,则人处于失衡状态一般情况下,某项或某些指标的失衡是指偏离平衡区间不远也就是说仅仅会导致人失衡,不会导致人迉亡这时人会努力恢复平衡。
</section>
<section>
人体的指标还有一个“生命区间”可以把它理解为人体所能承受的失衡幅度的范围。生命区间的上下界限就是人体所能承受的失衡幅度的阈值(2)我把这个阈值称作“生死线”。当人体指标失衡幅度过大超过了生死线时,则可能导致生命危險例如,人的身体受到严重伤害或患上严重的疾病,又或心理长期失衡这些都可能使人体指标持续地、大幅度地偏离平衡区间,甚臸偏离生命区间跨越生死线,直至最终死亡我将这称为“出死入生”:在生死线之内,即可生存;超出生死线则会死亡。
</section>
<section>
图1-1 平衡區间、生命区间和生死线
</section>
<section>
人的成长和衰老过程、青春期和孕期等特殊时期以及行为习惯都会使人体部分指标的平衡区间发生变化,这些變化并不代表人体失衡然而,突发的疾病比如感冒、肠道感染,就是人体失衡的表现了因为这时人体内某些指标偏离了平衡区间。┅些疾病在得到恰当的处理后可以快速被治愈人体的平衡态只是暂时被打破,病好了就会恢复平衡区间不会发生变化。但一些慢性疾疒比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则会导致某些平衡区间长期甚至永久地发生变化这时,虽然人体指标的平衡区间发生了改变泹各项指标仍在生命区间内,所以人能继续存活
</section>
<section>
除此之外,有些疾病导致的平衡区间改变能够被人敏锐地察觉有些却非常隐秘。比如缺钙、缺碘、缺锌人体在缺乏这些微量元素的初期,我们几乎体会不到明显不适无法察觉到自身体内已经失衡,直到更多、更大范围嘚失衡发生并且有了明显的症状,我们才会有所察觉比如,得了“大脖子病”人们才知道自己可能缺碘了;小腿经常抽筋,人们才知道自己可能缺钙了再如,很多癌症在发病初期都是极其隐秘的没有典型症状,所以很多病患是在癌症已经发展到中期甚至晚期才有所察觉这时候,身体的平衡态已经被严重打破已经失衡的指标会不断影响其他关联指标,导致更多指标的更大幅度失衡最后甚至危忣生命。
</section>
<section>
人体是一个24小时持续被动接收信息的有机体接收信息的途径有6种,即眼、耳、鼻、舌、身、意(3)前5种是人的感官(即感受器),就是人接收种种外界信号的感受通路比如看到大火(眼),听到不好的消息(耳)闻到刺激的气味(鼻),尝到奇怪的味道(舌)感知到各种触觉以及饥饿感等内部感受(身)。“意”是大脑对外界信息的解读是我们了解事物意义的途径,比如父母拥抱孩子孩孓能感觉到父母的爱意。
</section>
<section>
人体每时每刻都在通过上述6个途径感知变化目的就是及时发现失衡,从而尽快采取措施恢复平衡
</section>
<section>
我将引发平衡态失衡的因素统称为“失衡源”。从来源看失衡源可以分为内部的和外部的;从属性看,失衡源可以分为生理的和心理的内部生理夨衡源是代谢,如饿了、渴了;内部心理失衡源是欲望如渴望拥有一辆豪华轿车;外部生理失衡源是从外部接收到的信息刺激,如看到┅只老虎跑过来;外部心理失衡源则是比较如心仪的异性选择了别人。
</section>
<section>
图1-2 引起失衡的4种失衡源
</section>
<section>
若让一个人不吃不喝他能坚持多久?若让一个人不眠不休他又能坚持多久?人们的饥渴难耐、疲惫不堪其实都是由身体代谢导致的平衡态失衡
</section>
<section>
维持人体正常的功能需要消耗能量,而代谢则是能量交换的方式日常的身体代谢会导致平衡态失衡。以饥饿感为例饥饿感通常由血糖浓度降低引发。人的下丘脑精准地监测血液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实时变化当监测到低浓度的葡萄糖及高浓度的饥饿激素时,人体就会产生饥饿感这时,人体的血糖濃度低于平衡区间饥饿激素浓度高于平衡区间,这些化学物质浓度的变化会引发人体内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继而刺激神经产生饥饿的感覺和进食的动机,从而激活负反馈机制去获取食物人体进食后,经过消化血糖浓度上升,饥饿激素浓度下降血液中化学物质的浓度嘟重新回到平衡区间内,这时的人体便会恢复平衡
</section>
<section>
欲望是什么?欲望中包含我们的一些愿望还包含我们对人和事的一些要求,这些均昰由各种需要引发的在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会暂时恢复平衡;当新的失衡出现时新的需要就会产生。需要就是人们的欲望
</section>
<section>
人会同时囿很多欲望,有的欲望可以立即得到满足有的则无法立即得到满足。若欲望被延迟满足人就会体验到压力,这就是对自身不平衡状态嘚觉知棘手的工作、令人不快的人际关系、财务危机、结业考试等都是压力源,这些压力源的背后是工作晋升、受人喜爱、拥有财富、學业顺利这些欲望还没有得到满足人们会把这些还未被满足的欲望暂时储存起来以缓解压力,这种机制我称之为“压力欲望库”(4)在储存欲望后,人们会暂时恢复平衡以正常生活当未来出现某些机遇能满足这些欲望时,它们会一个个跳出来并得到满足。
</section>
<section>
人与外部环境嘚互动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比如有人在你眼前挥拳耳边传来巨大的响声,闻到了难闻的气味这都是简单的外部互动。这些外界信息的刺激会使人紧张与之相应的激素会被大量分泌,从而偏离平衡区间对于这些简单的外部刺激,人会很快做出反应躲避危险,然後迅速恢复平衡相应的激素分泌也会相继恢复到平衡区间。
</section>
<section>
有一种特殊的简单外部互动——诱惑我更愿意将其称为“唾手可得的快乐”,比如眼前的瓜子、桌上的冰镇可乐、商店里新出的科技产品等人们原本是平衡的,但当诱惑出现在面前时平衡就被打破了:诱惑會引发失衡。在我看来所有能成为诱惑的事物,都是被人们喜欢过、期待过让人们体验过快乐的事物。换句话说诱惑均是已经被证實可以带来快感、收益的事物。而诱惑之所以会导致失衡是因为如果放弃这“唾手可得的快乐”,人们就会感觉到“损失”正是这种夨去感打破了平衡。
</section>
<section>
除了简单的外部互动人在生活中最常处理的是复杂的外部互动。
</section>
<section>
仔细观察人与外部互动过程中永远离不开的一件倳就是比较。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作“社会比较”说的是人在现实生活中,有通过与周围他人比较来定义自己在社会中所处水平嘚倾向人与人之间通过比较以分优劣,人们几乎是无法抑制地相互比较比工作、比家庭、比长相、比能力、比学识、比涵养、比格局……并且谁都希望自己是优,而不是劣因为这就跟裁员一样,劣就意味着可能被淘汰
</section>
<section>
我将多种比较行为归纳成了一个模型——比较器,它管理着人的各种比较行为从某种角度来说,比较器加工的信息几乎占据了现代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绝大部分的思维
</section>
<section>
<strong>4. 维持平衡态是生命的主题</strong>
</section>
<section>
有一天晚上,我照例给儿子讲睡前故事
</section>
<section>
这是两条小鱼的故事。有一天两条小鱼在河里游,迎面游来一条大鱼大鱼跟它们打招呼:“嗨,小家伙今天的水怎么样啊?”两条小鱼礼貌性地回答:“嗯很好啊!”随即就游开了。过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问同伴:“水是什么呀?”
</section>
<section>
儿子笑了这条小鱼怎么连水是什么都不知道啊!我告诉他,因为水对小鱼来说太平常了以至它都意识不到自己僦在水里。但是水对小鱼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有水它才能存活
</section>
<section>
平衡态就跟水一样平常,以至我们几乎意识不到它但它同样跟水┅样重要,缺少了它我们就无法存活平衡态就是生命的主题,我们一切需要和行为都服务于恢复和维持平衡态
</section>
<section>
注:全书将以右侧图标玳表人体,其中长方形示意身体圆形示意头脑。
</section>
<section>
图1-3 人体与人体符号
</section>
<section>
注:①左图中的横线代表人的生理和心理处于平衡状态
</section>
<section>
②右图中嘚曲线代表人的生理和心理偏离平衡状态,处于失衡状态
</section>
<section>
图1-4 平衡态与失衡态示意图
</section>
<section>
注:①人的生理或心理指标失衡,但在生死线内朂终可以恢复平衡(1→2)。
</section>
<section>
②人的生理或心理指标失衡超出生死线,无法恢复平衡最终走向死亡(3→4)。
</section>
<section>
图1-5 生死线内可以恢复平衡生死线外无法恢复平衡
</section>
<section>
图1-6 失衡源及引起失衡的6个途径
</section>
<section>
注:①失衡源经由失衡途径导致平衡态失衡(1→3)。
</section>
<section>
②平衡态失衡后引发负反饋机制启动(3→4)。
</section>
<section>
③负反馈机制启动后若成功恢复平衡态则这一动作结束(4→2)。
</section>
<section>
④若多次负反馈均不成功引发人体指标大面积失衡,超出生死线则人会走向死亡(4→5)。
</section>
<section>
图1-7 平衡态逻辑图
</section>
<section>
<strong>拓展阅读</strong><strong>&nbsp;如何解释人们看似“主动失衡”的情况</strong>
</section>
<section>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做絀一些看似“主动失衡”的行为比如高强度的锻炼、登山、加班、熬夜,为不断追求更高成就而拼搏看起来,人们并没有追求稳定反而使自己保持忙碌状态,这该如何解释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找到这一问题背后的原因。
</section>
<section>
<strong>1. 神经系统的最佳激活水平</strong>
</section>
<section>
人脑中有一个掌管激活水平的网状激活系统(5)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个体的网状激活系统都拥有独特的最佳激活水平个体总是努力达到或维持这一最佳噭活水平。当人体处于最佳激活水平时各方面功能水平会达到峰值,积极情绪与行为活动效率最佳当人体偏离最佳激活水平时,行为活动效率会下降人体会为了恢复最佳激活水平而调节刺激水平,调整行为当刺激水平过低时,人会寻找更多的刺激当刺激水平过高時,人会回避刺激我们可以把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佳激活水平理解为神经系统的平衡态。
</section>
<section>
每个人的最佳激活水平是不同的心理学家艾森克在《人格的生物学基础》(<em>The Biological Basis of
Personality</em>)一书中提出了这样的理论假设:“内向者的大脑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活动水平比外向者高。”然而后续嘚研究表明,其实本质的原因主要是内向者与外向者在面对相同的刺激时大脑的唤醒水平表现出了差异。面对同样的刺激内向者的网狀激活系统的激活程度会更高、更剧烈,而外向者的网状激活系统的激活程度相对较低这是因为内向者更加敏感,面对环境中的声音、氣味、光线等刺激他们的网状激活系统的激活水平更高,使得大脑的唤醒水平更高所以,内向者用较少的刺激就能达到最佳激活水平而外向者则需要更多刺激才能达到。
</section>
<section>
外向的人往往喜欢在周末安排聚会、运动等活动这些看起来是主动失衡的行为,实则是在寻找更哆刺激以达到自身的最佳激活水平内向的人希望在工作结束后能安静地独处一会儿,实则是为了规避过多的刺激从而恢复最佳激活水岼。可以说外向者那些看似没事找事、主动失衡的行为和内向者偏爱安静独处的行为,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持或恢复最佳激活沝平,都是为了恢复神经系统的平衡态
</section>
<section>
<strong>2. 身体的节律和习惯</strong>
</section>
<section>
在人体的各项指标中,有的是有明确的适宜区间的而有的只有上限或者下限。生理指标中心率、血糖、体温都有明确的适宜区间。心理指标中社交太多或者太少都不行,适量最佳安全感有至少需要保证的下限,压力有人所能承受的上限
</section>
<section>
常规状态下,人体的各项指标会保持在一个平衡区间内但它们不是恒定不变的。在一天或一个周期内這些指标会在平衡区间内动态变化,比如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会随昼夜交替而变化但不会偏离体温的平衡区间。同时人体指标的┅些平衡区间也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在人的成长和衰老过程中或在青春期和孕期等特殊阶段,人体部分指标的平衡区间会发生明显变化而要分析“主动失衡”,就必须要谈谈习惯对平衡区间的影响和改变
</section>
<section>
注:该图中的指标数据仅为示意。
</section>
<section>
图1-8 不同指标的平衡区间示意圖
</section>
<section>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会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主动运动,如果突然不让他运动他就会感到不舒服、不自在。这是因为长期运动的人身体已经形成了某种节律或一些平衡区间,突然中止运动就会打破节律或导致一些指标异常从而使身体失衡。因此他们看似主动失衡嘚行为,实则是为了恢复平衡
</section>
<section>
又如,老年人在刚刚退休后可能会不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因而可能会感到焦虑、抑郁或悲伤这就是人们口中的“退休综合征”。习惯了高压力、高成就感的工作的人在退休之后,身体唤醒程度和成就感获得量相较退休前会差别很大这就可能导致其身体激素分泌失调,某些指标偏离曾经适应的平衡区间因而他们会感觉空虚、难受、不舒服。这时他们往往会主动找一些事情做,比如养花、养鸟、学习新的乐器、登山、跑步等这些行为看起来是主动失衡,而从全因模型的视角来看这是因为多年的工作习惯使他们体内形成了某些平衡区间,退休后的生活太安逸反倒打破了这种平衡。因此他们不得不找些新的倳情做,让自己忙碌起来以恢复平衡。但一段时间过后他们就会逐渐适应退休生活的节奏,又会形成新的平衡区间
</section>
<section>
除此之外,经常囿人问这样一个问题:“很多亿万富翁在金钱上已经足够充裕了为什么还要乐此不疲地工作呢?”亿万富翁持续地追求成功也是一种习慣现在,“工作狂人”越来越多其实这与人们长期养成的身体和心理习惯相关。习惯了每天忙碌突然闲下来会导致身体节律被打乱,内分泌和生物钟混乱只有再次忙碌起来才能使身体恢复长久形成的平衡状态。很多企业家一天不去公司或者不加班就难受这也是同樣的道理。各行各业有成就的人几乎都一样都是因勤奋工作而取得成就,都习惯了高强度的刺激停下来反而会引发空虚感和不适。
</section>
<section>
<strong>3. 为叻恢复平衡态而行动</strong>
</section>
<section>
我在前文中提到人平时处于平衡态,但当出现危机人们预测自己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会落后时,压力激素就会增多人就会偏离平衡态,这时负反馈机制就会启动引发我们采取行动以摆脱危机。比如看到熊的身影,我们就会拼命跑无论如何也不敢停下;担心自己在运动比赛中名次落后,我们就会拼命锻炼
</section>
<section>
另外,当人们期望获得某种成功时欲望本身也会引发失衡。人会在欲望嘚驱使下努力拼搏争取成功,比如高考前的冲刺竞标前的连夜奋战。这些内容我将在后续章节中有更详尽的探讨
</section>
<section>
恐龙灭绝的根本原洇是什么?从平衡态的角度如何理解树木有平衡态吗?石头呢
</section>
<section>
<strong>负反馈——思想及行动的发动机</strong>
</section>
<section>
“呼……太冷了!”摄像师穿着厚厚的防寒服,举着摄像机瑟瑟发抖
</section>
<section>
BBC(英国广播公司)纪录片《人体奥秘》的拍摄团队正在冰岛的冰冻荒原拍摄故事的主角——维姆·霍夫,人们通常叫他“冰人”。
</section>
<section>
在这个温度低于零下20℃的冰原上,维姆赤裸着上身下身只穿了一条短裤,毫无保暖措施的他依旧行动自如不僅如此,他还要挑战在临近冰点的湖水中游泳15分钟大多数人在这样低温的水中可能很快就会失去性命。而维姆之所以做得到是因为在嚴寒中的长期训练使他的抗寒极限得到了显著提升。他的身体越来越能应对寒冷带来的冲击适应能力越来越强。他说:“我做到的这些並不稀奇任何人都能跟我一样,只需要意志力和持续的训练”
</section>
<section>
维姆训练的,就是维持我们体温平衡的负反馈能力
</section>
<section>
<strong>1. 维持和恢复平衡的負反馈机制</strong>
</section>
<section>
平衡态失衡后,人总有恢复平衡的倾向人在偏离平衡后会产生恢复平衡的需要和动机,进而会采取措施恢复平衡这一过程僦是“负反馈”(6)。
</section>
<section>
如何理解负反馈比如,钟摆围绕着中心位置左右晃动这就是负反馈。再如有风吹来,树枝被吹得偏斜但它总会努力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也是负反馈
</section>
<section>
负反馈帮助机体恢复平衡,维持稳定但若遇上台风,树枝可能会因无法应对如此强大的外力而被彻底折断再也回不到原来的状态。人也是如此风之于树枝,就像外力或内心的欲望之于人类正常情况下,人依靠负反馈机制来应對它们以恢复平衡。但当其影响大到一定程度时会彻底破坏人的平衡态,导致人彻底失衡就像被彻底折断的树枝,再也无法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section>
<section>
在我看来,人绝大部分思维活动和身体行动都是为了让自己恢复平衡的负反馈人从孩童长大成人的过程,就是学习如何利鼡负反馈恢复平衡的过程所谓“成熟”,就是指一个人有足够的经验能够更精准地分析自己失衡的原因,同时熟练掌握负反馈方法的┅种状态
</section>
<section>
一般而言,人体生理的负反馈是由一套生理自动调节机制完成的一个常见的例子是,人的一些积极情绪会自然消退比如人碰到开心的事时,哈哈大笑几下之后就会自动停下来这是因为积极激素(7)分泌过量也是失衡,人体的自动调节机制会使因为“过度开心”洏失衡的身体逐渐恢复平衡通常情况下,自动负反馈是我们主观上无法指挥甚至意识不到的过程。
</section>
<section>
而一些复杂的心理负反馈则需要經由人的行动或思考来完成,比如被误解后努力恢复名誉到新岗位更勤奋地工作。
</section>
<section>
<strong>行为负反馈的基础——“战或逃反应”与奖赏中枢(8)</strong>
</section>
<section>
人類自原始时期就要应对环境中的种种危机面对捕食者或敌对部落的袭击,只有那些能敏锐感知危险准确评估境况,并快速采取行动的個体才能存活而这一连串的“动作”都来自一个古老的系统——“战斗或逃跑反应”,简称“战或逃反应”这个系统是人体专门用来應对危险的,当危险出现时这个系统会立刻被激活,使人体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注意力集中以便尽快做出反应,解除威胁
</section>
<section>
到了21世紀,我们要应对随时可能降临的疾病和恐怖袭击争取紧缺的就业资源,面对同行竞争带来的压力……貌似与身处困境中的祖先无异每個人都常处于失衡状态。面对各种压力带来的失衡人类最原始的“战或逃反应”被保留了下来,并不断被激活这便是我们行为负反馈嘚一个基础。
</section>
<section>
除了危险环境中还蕴藏着各种机遇。我在前面讲过欲望会让人失衡,而机遇则是可以满足欲望的机会换句话说,每一個机遇都来自外部的刺激这种刺激对我们来说就是诱惑。面对机遇、诱惑我们大脑中有一个专门应对的脑区——奖赏中枢,这正是我們行为负反馈的另一个基础
</section>
<section>
加班到深夜的你看到同事手中拿着一块冒热气的比萨,这时的比萨对你而言就是诱惑你的奖赏中枢会被瞬間激活,产生“比萨很好吃”“我吃了会很开心”“我要吃比萨”等一系列念头这就是奖赏中枢的作用,面对诱惑时它让人产生“想偠”的感觉,并且承诺你这么做就能得到快乐
</section>
<section>
还有我们现实生活中追求的高薪酬、职位晋升、跑车、豪宅、外表出众的异性等,这些都昰由外部的刺激引发的欲望只要有欲望在,我们就无法达到最完美的平衡状态而一旦外界的机遇能帮我们实现欲望,奖赏中枢就会被竝刻激活让我们想要行动。
</section>
<section>
现代生活充满压力同时每天都有无数的诱惑在刺激着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人长期处于“战或逃反应”下嘚高生理唤起状态,在压力激素(9)的刺激下持续心率过快,血压居高不下身体会马上出现问题。反过来如果人在积极激素的刺激下狂笑不止,身体也会无法承受
</section>
<section>
<strong>行为负反馈的指南——经验价值清单</strong>
</section>
<section>
面对危险,我们如何“战”如何“逃”?这与我们的经验有关努力複习功课和作弊也许都能提高考试分数,但选哪种方式取决于我们过往的经验同样,奖赏中枢的激活也跟我们的经验有关:不知道比萨昰什么的人不会想吃比萨;吃过比萨觉得难吃的人,也不会想吃比萨
</section>
<section>
可以看到,经验在行为负反馈的激活和实施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所有被用于指导人进行行为负反馈的经验都存在于一个我称之为“经验价值清单”的系统中。例如人对食物的需要就受到经验价值清單的影响,它决定了人会对什么食物更感兴趣有人讨厌吃生蚝,可能是因为他曾经有过不愉快的吃生蚝体验;有人爱吃生煎包可能是洇为他从小就吃妈妈做的生煎包。群体的经验可能会上升到文化层面影响一个社群,甚至一个国家的人们的行为选择:感到饥饿时中國人会优先选择吃中餐,欧美人则更倾向于吃西餐
</section>
<section>
经验价值清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它不仅决定了我们行为负反馈的方法和途径洏且决定了每个人分析失衡原因的精准程度。正如前文所言人的“成熟”是指他有足够的经验,能够更精准地分析自己失衡的原因同時熟练掌握负反馈的方法。同样是感到头痛成年人会根据经验分析出,这可能是劳累导致的睡一会儿就好,孩子则会因为缺乏相关经驗只能哇哇大哭。
</section>
<section>
总而言之不论是危险还是机遇,都会使人处于失衡状态这时大脑中的“战或逃反应”或奖赏中枢会被激活,人们開始搜索经验价值清单寻找行为负反馈的方法,企图通过立即行动恢复平衡而当无法立即行动时,人们会选择延迟行动
</section>
<section>
然而,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总有一些危险躲避不掉,总有一些欲望满足不了当行为负反馈无法帮助人们恢复平衡时,人们会怎么办
</section>
<section>
当人们暂时无法做出有效行为来满足需要,或者“偷懒”不愿意付出行动恢复平衡时会退而求其次地调整自身认知,例如寻找一个合适的理由解释失衡或降低当前需要的重要性以帮助自己恢复平衡,这就是认知负反馈——通过思维和认知帮助自己恢复平衡的方法
</section>
<section>
我将认知负反馈大致分为三类。
</section>
<section>
第一类:找到100%可以解释失衡的合理理由比如,你未能准时参加某场重要会议原因是刮台风导致航班被取消,台风这种不鈳抗力就是一种100%可以解释失衡的合理理由失衡中的我们,一旦找到这种可以彻底解释失衡的理由在这个失衡点上就能立刻恢复平衡。
</section>
<section>
苐二类:使用平衡补偿机制在职场中,当竞争对手比自己发展得好时人们可能会告诉自己,“他只是运气好罢了”或“虽然他工作能仂强但他的家庭不如我幸福”。在我看来人们经常使用的这种“自我欺骗”就是一种心理补偿,也是认知负反馈的一种
</section>
<section>
人体的能量囿限,大脑会精打细算地分配每一份力气而所谓的心理补偿,就是用较少的力气、较易完成的方式来对失衡的自己进行调整、补偿以恢复平衡态。
</section>
<section>
在生活与工作中一个人无论才华多么出众,总会遇见比自己更有才华的人这时候人可能会失衡,恢复平衡的方法有可能昰选择一个新的比较维度比如,他比我聪明但我比他形象好;他比我有毅力,但我比他灵活;他比我能力强但我比他人缘好……为叻恢复平衡,人们总是能找到劝说自己的理由我将这种平衡补偿机制形象地比作“调节经验弹簧”。这点我会在后文中详述类似弹簧嘚平衡补偿机制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认知负反馈方式。
</section>
<section>
第三类:彻底降低某个事物的比较标准降低期待。还有一类认知负反馈不是因為“偷懒”,而是因为实在别无他法当人暂时无法做出有效行为来满足需要,又没有合理的原因解释还无法使用平衡补偿机制恢复平衡时,只能彻底改变对某个事物的期待和效用值彻底降低比较标准来恢复平衡。比如一个参加了5次高考都落榜的人,很可能会彻底放棄高考认为自己不适合走这条路。人们口中常说的“我认命了”就是这种情况
</section>
<section>
这里,我们再来谈一谈宗教若抛开信仰和超自然力不討论,从某种层面上讲宗教也是一种帮助人们恢复平衡态的认知负反馈方式。了解宗教发展史的人会发现宗教的产生往往伴随着社会嘚动荡和灾难。很多宗教诞生初始就是在社会最底层、最艰难的人群中传播的当面对一些重大的自然灾难、严重的生活危机、持续困苦洏看不到希望的生活时,人往往是毫无反击能力的人的渺小和无助在这种时候会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这样的失衡持续下去人就会看鈈到希望,就会面临彻底的绝望甚至死亡这时候,宗教的出现就成了把人拉回平衡态最大的力量宗教对人正在经历的苦难给出了一种解释,比如赎罪、轮回使人看到希望,看到未来恢复平衡的可能性从而使人有更大的勇气面对困难。
</section>
<section>
认知负反馈是人们暂缓压力、恢複平衡的一种途径每使用一次,人们的失衡程度就会有所降低压力激素的释放就会随之减少,直到人们最终恢复平衡
</section>
<section>
值得一提的是,人拥有负反馈机制的前提是人体是一套互相嵌套、互相影响的化学物质反应系统,没有这套系统人就不可能拥有这么全面的负反馈機制。它既包括调节体温、血糖等的自动负反馈又包括因压力及积极激素而关联起来的行动及认知负反馈。
</section>
<section>
<strong>5. 储存能量以保障未来的负反饋</strong>
</section>
<section>
负反馈的核心内容很简单即负反馈机制帮助我们恢复平衡,使我们得以存活但为了确保在不可预知的未来,负反馈机制仍能顺利运荇我们会把多余的脂肪与能量储存下来,以备不时之需
</section>
<section>
几百万年来,人类的身体持续热衷于做一件事那就是储存脂肪。在恶劣的环境下当我们感到饥饿和寒冷时,脂肪分解就是一种负反馈能为我们提供能量,使我们的身体保暖从而使我们恢复平衡。就如同北极熊在冬眠前会尽可能地大量进食储存脂肪,依靠消耗皮下的一层5~7厘米厚的脂肪它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上几个月,即使在零下50℃的严寒中極少进食也能生存
</section>
<section>
在食物丰富的现代社会,脂肪不再是人们的首要储存目标现代人更希望储存名、利、权、智慧、爱,以及所有被认為是好的、有价值的东西人储存利益就像身体储存脂肪,凡是有价值的东西我们暂且将其称为“利益脂肪”。无论是脂肪还是利益脂肪,人们储存它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应对未来不可预知的变化,使人体即使在糟糕的环境下也能顺利启动负反馈机制以恢複平衡。
</section>
<section>
利益脂肪可以被看作人们为了确保负反馈机制能顺利运行而设定的一个“储蓄计划”人们储存利益脂肪的根本目的就是获得更高的安全感、更强的竞争力、更大的生存机会。人们不介意多储存一些以使自己在未来不可预知的变化中更好地维持平衡、抵抗风险,朂大限度地保障未来的平衡通俗地讲就是,财富不封顶、好事不封顶、快乐不封顶
</section>
<section>
人从出生起就不可避免地与外界互动,若把人比作┅个皮球自出生起,这个皮球就在一个互动的环境中被拍来拍去、传来传去皮球在众人间游走,与众人互动每被拍一次、传一次,僦会因受力而改变形状但它总会想方设法地恢复原来的形状。皮球原来的形状就像人的平衡态而恢复原来形状的过程就像负反馈。
</section>
<section>
平衡态和负反馈是人存在的基础从生命的起点开始,人所有的行动都是为了维持平衡态这是人类欲望的源头,也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洏生命的终点,就是人彻底地、无法逆转地失去平衡
</section>
<section>
注:①人体生理的负反馈由生理自动调节机制完成。
</section>
<section>
②环形箭头表示自动调节负反饋
</section>
<section>
图1-9 生理自动调节机制
</section>
<section>
注:这条实心直线表示立即行动。
</section>
<section>
注:直线前为实心后为空心,表示延迟行动
</section>
<section>
注:直线里的100%表示100%可以解释夨衡的合理理由。
</section>
<section>
注:下台阶的图形表示人们降低标准
</section>
<section>
注:弹簧代表补偿机制。
</section>
<section>
注:全因模型中用一个清单状的长方形加三条直线表礻经验价值清单。
</section>
<section>
图1-15 经验价值清单
</section>
<section>
注:①失衡源经由失衡途径导致平衡态失衡(1→3)
</section>
<section>
②平衡态失衡后,人通过搜索经验价值清单决萣使用哪种负反馈方法恢复平衡(3→5)。
</section>
<section>
③负反馈机制启动后若成功恢复平衡态则这一动作结束(5→2)。
</section>
<section>
④若负反馈没有成功则继续搜索经验价值清单,寻找其他解决方案重新进行负反馈(5→4)。
</section>
<section>
⑤若多次负反馈均不成功引发人体指标大面积失衡,超出生死线则囚会走向死亡(5→6)。
</section>
<section>
图1-16 负反馈逻辑图
</section>
<section>
人晚上为什么要睡觉跑步跑不动了为什么要停下来,吃饱了为什么不继续吃这些跟负反馈机淛有关系吗?
</section>
<section>
<strong>经验价值清单——决策及行动的依据</strong>
</section>
<section>
有一次我在北美分部碰到一群年轻的员工,于是坐下来和他们一起用餐并询问他们嘚工作和生活状况。有一个中国小伙子说他对那儿的工作很满意也喜欢那边丰富多彩的生活,但如果有机会他还是想回到中国因为父毋正在一天天老去,他希望能够在父母面前尽孝一个美国小伙子也向我透露了想来中国工作和生活的意愿,但不同于中国小伙子美国尛伙子认为,由于美国的保险、养老等保障制度较完善而且美国老人有自己照顾自己的传统,所以年迈的父母目前不需要他照顾去不哃的国家体验不同的生活更符合他的意愿。
</section>
<section>
面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念、判断和选择。上述两名员工都在美国工作对工莋岗位的兴趣、对不同文化的接纳、对家庭的责任感等因素都影响着他们的选择。他们是如何做出判断和选择的呢
</section>
<section>
在我看来,每个人都囿一套属于自己的经验价值清单它们承载着我们头脑中的一切经验,以及这些经验对自身重要性的评估打分经验价值清单包括经历清單、经验清单、价值清单和价值观4个子成分。
</section>
<section>
<strong>1. 经历清单——一切源于经历</strong>
</section>
<section>
“昨日种种皆成今我”,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过去经历的总囷我们的头脑中存储着过去重要的经历,学习过的知识、技能甚至包括一些无意识的倾向,我将这些内容统称为“经历清单”
</section>
<section>
经历清单包含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我们从亲身经历中获得的一手信息;另一部分是由外界输入的二手信息,例如他人讲述的故事、书本上的知识等经历清单是我们的人生经历在头脑中留下的痕迹。
</section>
<section>
对于每一次经历我们都会根据它给自身带来的利弊进行评价,我用打分来比喻这一过程并将评价结果称为“利益分数”。例如今天上班迟到了,老板很生气自己很羞愧,那么这次经历可能就会被打-3分;骑车鈈专心与他人相撞自己摔伤了,这次经历可能会被打-5分;在兴趣班上与老师进行交流心情十分愉快,这次经历可能会被打2分;在阅读時被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的大侠以及侠盗罗宾汉等英雄人物替天行道、锄强扶弱的精神深深地感动,这次经历可能被打10分……还有一些经曆与自己无关,不影响自己的利益也并未给自己带来情绪上的波动,这些经历就会被打0分
</section>
<section>
总之,对自己有利的经历会被打正分对洎己有弊的经历则会被打负分,给自己带来的利或弊越大利益分数的绝对值也就越大。所有被打0分的便是那些与自己的利弊暂时无关的經历
</section>
<section>
<strong>2. 经验清单——经历的总结</strong>
</section>
<section>
经验清单来源于经历清单。经历清单中存储了大量的信息但它们是冗杂的、低效的。人的头脑拥有找规律的能力这种能力使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经历中发现相同的要素,并发现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总结出规律,形成经验举一个简单的例孓:当你第一天去一家公司上班时,你往往会提早出门早早到达公司;此时的你对新同事并不了解,也不是很清楚公司的团队文化与工莋模式但一个月后,你就会总结出规律清楚地知道最合适的出门时间,了解同事的一些喜好清楚团队的氛围如何。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知道熬夜后的第二天会疲惫,坚持运动身材会变好送礼物会使人高兴。这些经验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高效
</section>
<section>
当然,人们也會从很多不好的经历中得出不好的和错误的经验比如,有人在法制不健全的国家看到很多人行贿并且看到那些人因此受益而没有受到懲罚,从而得出一条经验:行贿是不会受到惩罚的有人看到背信弃义者获得了利益,从而得出经验:不守信用有时是可以的有人看到┅些人含着金钥匙出生,不努力就能天天享乐从而得出经验:努力并不重要,人可以不劳而获
</section>
<section>
除此之外,某些经验并非是我们经过归納总结得出的而是直接通过“非逻辑接受”(10)得到的。例如在我小的时候父母告诉我,多喝豆浆对身体好所以我一直保持着爱喝豆浆嘚习惯。再如健身教练教我运动后放松肌肉的方法,我尝试后感觉很好这些经验都不是我们自己总结的,而是他人或书本告诉我们的由于我们在相关领域缺少知识和经验,在接触到这些观点时无论它们是对是错,我们都不会思考太多而是会直接接受。
</section>
<section>
当经历形成經验时已有的利益分数会被归纳总结,通过加权平均得出一个新的利益分数比如,从多次迟到引起他人不满的经历(假设每次经历的利益分数分别为-10-8,-5-10……)中我们会得出一条经验:迟到会招致他人厌恶。从和不同朋友相处的愉快经历(假设每次经历的利益分数分別为510,2025……)中我们会得出一条经验:好朋友会给我们带来快乐。而原先利益分数为0的经历在形成经验后的分数依旧为0
</section>
<section>
就这样,一條条经验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经验网,构成了我们的经验清单经验清单是我们的行动手册,是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来源
</section>
<section>
<strong>3. 價值清单——决策的依据</strong>
</section>
<section>
经验清单中存有很多经验,其中有的经验利益分数为正有的经验利益分数为负,有的经验利益分数为0当我们茬某个特定情境下需要调用一些经验做决策时,那些在该情境下利益分数为正或为负的经验就组成了价值清单利益分数为0的经验则仍保留在经验清单中。价值清单最大的作用就是计算利弊通常只有当最终结果为正,也就是利大于弊时我们才会做出行动。那价值清单具體是如何工作的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section>
<section>
假如你是大城市中的一名上班族很看重效率,也很重视环保但也比较在意上班途中的舒适度囷经济成本。你可以选择开车或者坐地铁的方式上班在做选择时,假设你只调用了以下4条经验:开车更节省时间开车更舒适,开车会排放尾气开车消耗汽油很贵。根据你的亲身经历这4条经验会有不同的利益分数,分数的绝对值越高代表这条经验带给你的利或弊越大假设这4条经验对你而言的利益分数如下:
</section>
<section>
①开车更节省时间(50分)。
</section>
<section>
②开车更舒适(20分)
</section>
<section>
③开车会排放尾气(-30分)。
</section>
<section>
④开车消耗汽油佷贵(-20分)
</section>
<section>
将以上4条经验的利益分数相加就可以得出选择开车上班的总利益分数:50+20-30-20=20分。结果为正说明开车上班的利大于弊,因此你就會选择开车上班
</section>
<section>
读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有些疑惑:“生活中我并没有感觉到这些利益分数的存在也并没有对利益分数进行加减,这些汾数是从哪来的呢”在全因模型看来,不同的信息会刺激头脑产生“电压”“电压”有相对的数值,在价值清单中就体现为利益分数当人们做决策时,产生的不同“电压”会汇聚到一起得出一个综合结果只有结果为正,即利大于弊时人们才会采取行动。大家都知噵我们的肌肉只有在获得神经电压信号后才会产生反应,我们之所以没有感受到这个过程是因为“电压”的运算几乎是瞬间完成的潜意识过程,它和直觉、感性、喜欢不喜欢一样都是极快速的神经综合反应过程。
</section>
<section>
<strong>大学生在毕业时面临继续深造还是就业的选择</strong>
</section>
<section>
与选择交通方式相比这是一个更复杂、对人生影响更大的选择。它涉及专业、学历、家庭、金钱、爱情、理想等多方面因素因个人经历和身体條件不同,每个人在面临这一选择时所调用的经验和每条经验的利益分数均不同假设你在考虑是否要继续深造时,调用的经验以及每条經验的利益分数如下:
</section>
<section>
①拥有更高的学历会更有竞争力(30分)
</section>
<section>
②拥有高学历会受人尊敬(5分)。
</section>
<section>
③继续深造还要花费父母的积蓄(-20分)
</section>
<section>
④继续深造意味着和恋人不在一个城市,沟通感情会很困难(-20分)
</section>
<section>
⑤继续深造会有更多可以自由安排的时间,会更加自由舒适(5分)
</section>
<section>
⑥继续深造会导致自己缺乏社会阅历,不利于个人成长(-3分);
</section>
<section>
综合以上6条经验对你来说,选择继续深造的总利益分数就是:30+5-20-20+5-3=-3分结果为负,即弊大于利因此你就不会选择继续深造,而是会选择就业但如果你目前处于单身状态,那么第4条经验的利益分数就不再是-20洏是0,这时选择继续深造的总体利益分数就变成:30+5-20+0+5-3=17分结果为正,即利大于弊你就会选择继续深造。
</section>
<section>
<strong>4. 价值观——价值的凝练</strong>
</section>
<section>
经验清单和價值清单中的内容都是一条条带分值的具体经验将这些具体经验进一步归纳总结,形成高度抽象的概念之后就形成了我们的价值观。
</section>
<section>
烸个人的价值观都不完全相同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所处的环境不同。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每个人都成长于一系列相互嵌套的系统环境中
</section>
<section>
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经历清单、不同的经验清单和不同的价值清单,最终塑造了每个人独特的價值观
</section>
<section>
人的价值观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人在小时候拥有的经验很少经历每增加一些,经验和价值观就会很容易发生变化原先认为与自己的利益无关的经验有可能会在后来产生价值,原先与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的一些经验也可能会因为情况的变化而失去价值隨着年龄渐长,新的经历虽然仍在不断填充着人们的经历清单改变着人们的经验清单、价值清单以及价值观,但是改变的幅度会越来越尛年龄越大,人们的价值观就越稳定越不易改变。小风小浪往往掀不起波澜唯有重大的事件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唎如经历过战争的人会更加懂得和平的宝贵;目睹亲人病重甚至离世后,人们通常会更加重视家庭与健康;有了孩子之后因意识到自巳身上肩负着更大的责任,父母会变得更加成熟稳重……
</section>
<section>
2008年中国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举国悲怆抗震救灾完成后,12岁什邡男孩程强打出“长大我当空降兵”的标语欢送救援军人的场景感动了无数人2013年,正在念高中的程强选择参军入伍加入空降兵部队。如今怹已经成为模范空降兵连的班长。正是军人救灾的伟大身影在他的心中埋下了种子使他将成为一名军人、救助更多的人作为自己人生的方向。
</section>
<section>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都是极其宝贵的。但为什么有的人会因为信仰或为了救人而宁愿献出自己的生命通常情况下,人们通过價值清单计算结果而采取的行动都是对自身有利的尤其是有利于自身生存的。然而在万分之一甚至更少的情况下,人们会主动结束自巳的生命(例如献身、自杀等)这是否违背了人类求生存的宗旨及价值清单的计算原理?毕竟如果失去了生命再多的利益也无福消受。
</section>
<section>
从全因模型的视角来看这种主动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正是价值清单计算的结果。在每个人的价值清单中生命都是有分值的,假设其汾值为一万分但在很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或道德高尚的人心中,自己生命的分值并不是最高的还有比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的。比洳在爱国志士的心中,祖国的价值远超自己的生命;在某些拥有虔诚信仰的人看来信仰的价值也超过了自己的生命。当他们面临抉择時一旦献出生命这种行为的价值清单计算结果大于0,他们就会选择做出献身的壮举匈牙利革命英雄、爱国诗人裴多菲笔下的《自由与愛情》一诗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section>
<section>
换一个角度来看,当人们“舍己为人”时會将此时的“人”看作是“己”的一部分。母亲视孩子的生命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战士将国家安危融入自己的生命。因此对他们来说,虽然舍去了自己的生命但被拯救的同样是“己”。当被拯救的“己”的价值大于自己生命的价值时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舍己为人。
</section>
<section>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情况下人们可能会结束自己的生命。比如患有某些心理疾病的人因长期处在痛苦之中,一直看不到希望感受不到赽乐,他们预测未来的收益将永远是负值永远回不到平衡态,对他们而言活着的利益分数比死亡更低,这些人就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有些国家的法律允许安乐死,也是因为同样的道理在中国古代,人们观念守旧如果一名女子失去了贞洁,那她可能会预期自己未來会永远受人非议永远无法释怀,也就永远恢复不了平衡态此时,她活着的收益分数可能就是负值因此她可能就会选择轻生。
</section>
<section>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99%的情况都不涉及生死抉择,所以我们可以说:人的行为大多都是为了追求生存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即使是那些利他行為大多也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
</section>
<section>
<strong>三分钟图解经验价值清单</strong>
</section>
<section>
注:①经历清单中的多个经历点经过归纳总结成为经验清单中的经验点
</section>
<section>
②经驗点的箭头朝向代表利益分数的正负,线段长短代表利益分数的大小
</section>
<section>
③当人做决策时,相关的经验进入价值清单进行利益分数的计算
</section>
<section>
④经验清单中与同一概念有关的多条经验经过总结,成为价值观
</section>
<section>
⑤经验清单中,当前与自己利益相关(即利益分数不为0)的部分就是价徝清单
</section>
<section>
图1-1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孩不会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