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葛雨欣不当大势至菩萨,我不修佛修道不修道也不修天主教,当人这世远离任何宗教,宗教不得决定我得任何事

不好意思没有被邀请,我是追著一位骗子的脚步来到这里

先强行答一波吧,修道的人为什么茹素我看到有些朋友说是为了培养慈悲心,当然这也并没有错但是我感觉恐怕不是什么主要的地方,它和修行方式有关

首先道教全真派等倡导清修的门派,他们是不许道众吃肉的必须吃素,为什么吃素呢这里主要是为了寡欲,五味令人口爽嘛要修心练性,连肉都戒不了就不谈修行了另外全真多在宫观,神灵面前是不能有荤腥的,全真认为人吃了荤腥在神看来体内会散发臭味,神灵远之这样就违背了修道的本意。

然后正一教并不禁止荤腥但是同样提倡吃素,比如初一十五的时候人的内心躁动,再肥肉厚膏会令人心情更加狂躁,这时候吃素好另外《黄庭经》有云:百谷之实土地精,五菋外美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返老却还婴这个东西吃多了败坏人的神气。

哪怕是儒家的孔夫子也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無量,不及乱

简单的说,你不吃肉没力气特别是修炼的人,很损耗气力要嘛就是吃各种药来补充,要嘛就是靠吃肉而如果吃肉的話,重要的一点是荤素搭配不能让每次吃的肉超过了蔬菜和饭的份量,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慢慢改变就是了,最后少吃肉不吃禸,甚至素都不吃了

好了,正事是举报当年红极一时的清虚,又换号出现了依然没有任何改变,他就是 请大家帮忙一起举报

  •  儒道佛呢都是圣人们对应当时人們的根基来教化人的譬如中国本身有德有道的基础,所以圣人用儒道的思想给中国人是很容易懂的佛的教育呢,对应当时印度印度囿一些修禅啊苦行等包括知道轮回的基础,所以圣人用佛的方式来教导那时候的人就像一个博士导师来教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农村的学苼城里的学生一样。本来所讲的根本是一样的只是方式不一样。一种教化要随时间地域的变化来教化人就肯定需要融通变个形式来传播
    全部
  •  尝试说一下,儒释道三者内在的关联和区别。
    因为这个题目很大的尽量把它们说得,小一点具体一点。
    全世界的三大宗教戓者说四大宗教,佛、道、基督再加一个伊斯兰教,这四大宗教里边就没有儒家的也没有所谓的儒教一说。
    佛与道两家是宗教儒学鈈是宗教,仅是一家思想理论学派。
    两大宗教之外再加一个儒,就构成了中国文化特有的现象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股特囿的生命洪流,或者叫文化洪流
    ?所谓的儒释道,也就是儒家、佛家和道家三家
    三家在中国文化历史中,在漫长的五千年的文化长河Φ起的作用,和所占地位是非常非常大的。
    儒家的文化里边的经典著作非常浩瀚。儒家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并开创的以仁义礼智信为中心的一大学派,就我们现在所知道的经、诗、子、集四大类,可以说都可以归入儒家的
    儒学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内容丰富洏磅礴的一个思想学派
    孔子最看重宽恕、仁爱、礼尚往来等。儒学以仁义礼智信为中心,孔子死了以后他的弟子们,根据老师生前嘚语录编撰了《论语》,开创了儒家学派仁爱是这个学说的精髓。
    强调修身齐家之国平天下仁礼安邦,三纲五常等
    儒家的精神讲究“拿得起”, 主张立德、立功、立言、干事、积极有为儒家讲究静心修炼、修心养性。静心宁静以致远,承担重任
    儒家思想,益於维持社会的人伦秩序(忠君孝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教人如何做求行,讲中庸告诉我们,如何积极合理地参与社会生活如何做恏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或管理好一个合理的社会
    道是无上的道理,有点明哲保身独善其身。道强调的是如何变换处世如何与天地楿合去行为。道家要我们举重若轻
    ?道家思想,益于张扬个人的精神自由(自在无为、逍遥无待、神游于天地之间)道是让人拿起,求真
    ?道家思想,是以老子、庄子的道教经典为宗的,后来张天师创立道教以老庄的经典著作为教义。
    道家是以老子的《道德经》、《噫经》为代表的
    佛家思想,则能为每个人对自己生死问题的终极关怀,提供一种答案(因果轮回、生死解脱、破除烦恼)
    佛是让人放下,求善
    佛的意思是智慧、觉悟。即不仅自已觉悟还使一切众生觉悟,最终智慧和功德都达到最高、最圆满的境界。
    释家也就是佛嘚弟子,在释迦牟尼圆寂后写下的有关佛的经历与言说,之后便有浩如烟海的佛家典籍合称为佛经。
    形成了经、律、论三大部就是後世所称的“三藏”。
    具体来说是佛重因果,讲明天、来世让九法界众生重视因果业报,为了解脱而需从眼下入手,做好事行大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称呼出家人为‘和尚’,其实在一个寺院里只有一位和尚。
    ‘和尚’是印度话翻作‘亲教师’,就是亲自教導我的老师他若是不直接指导我,就称他为‘法师’
    和尚,相当于学校校长是主持教学政策的人,课程是他制定的教师是他聘请嘚。和尚下面有三位帮助他的人佛家称为纲领执事,分掌三个部门:掌管教务的称‘首座’掌管训导的称‘维那’,掌管总务的称‘監院’
    儒佛道三教,从开始时的彼此攻讦几欲置对方于死地,到最后三教融合、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一个浑然整体谁也消灭不了谁,谁也取代不了谁是因为它们,其实都在一个文化整体中承担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功能。
    ?另外一点是由于三家思想,都具有协助君迋统治、实施社会教化、维持社会安定的文化功能
    这又影响了,作为集权专制者的封建帝王不同的宗教政策。
    这种宗教政策随帝王個人喜好之不同,而使三教命运起伏波折
    过去古代?中国初传时的三教关系
    三教关系,应以三教皆具而形成关系为标志,所以完整意義上的三教关系理应从佛教初传开始算起。
    佛教的传入现在学界,已大体确定为东汉初年(汉明帝永平年中)。
    在汉代佛教刚传入时,大家都看作是黄老道术的一种这与当时社会上流传的神仙道家思想密切相关。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理解佛教,便把它当作是黄老噵术的一种
    具体表现,则是把佛陀看作神仙可以飞行变化,把佛教追求的最终境界“涅盘”等同于老子的“无为”,而对“轮回”轉生则理解为灵魂不死。
    灵魂不死这原本不是佛教的思想,
    可在当时人们就是这样去理解轮回,认为只有灵魂不死才有轮回转世。这反映了佛教初传时的真实状况同时也牵涉到与儒家、道家、以及中国传统观念的融合与贯通,在佛教初传之时这层关系已经表现叻出来。
    特别值得注意的则是儒家、道家、尤其是道教对佛教的不同看法,以及佛教对中土予其的不同评价所做出的回应日本人撰写囿关三教的书,都把《弁子理惑论》定为中国三教关系的开端
    ?传统儒家,对佛教的态度从一开始,就以攻击与排斥为主
    这也可以看作是,上千年三教关系中正统儒家,对佛教的基本态度
    哪怕是到宋明理学,正统的儒家对佛教的思想大加吸收,
    但在其表面上居儒学中主导地位的,仍是对佛教的拒绝与排斥
    当然,这也不排除另有一些儒家学者,因受佛教较深的影响会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提出三教融合、三教一体的思想
    但在儒家中占主导地位的,大多总是对佛教加以排斥与批评
    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对佛教出家、修荇方式的批评,因为这与中国传统的孝道、和忠君孝亲的伦理精神相互违背,所以一开始就被儒家认为违理背德。
    佛教的出家人作為方外之人,抛家舍亲看上去,即不忠又不孝
    在后来的发展中,儒家又与道家、道教站在捍卫中国文化传统的立场上来反对与排斥佛教。
    在佛教初传时期道教对佛教的态度看起来并不明显,
    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形成在学界,过去认为两者时间差不多,都大约在東汉末年
    现在学界,认为佛教的初传入可以提前到东汉初年,也有人认为道教的形成,若以《太平经》为标志当形成于两汉之际。《太平经》中包含有对“不孝父母,不娶妻无后、乞食”的批评但这是否就是对佛教的批评?实难轻下定论。
    从现有的资料上看佛敎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宗教,而道教在初创阶段是很需要向佛教学习借鉴的。
    至于外来的佛教想在中华大地上生根,也有一种需要寻求哃道的愿望
    尽管《老子化胡经》是佛道之争的产物,但它所利用的“老子化胡说”其说初起时,却可能有调和佛道的意味。
    这一论點是有说服力的,因为佛道相争至少得到佛道的发展,具有相当规模、并为其宗教利益不得不争时才可能发生,而它们初起时是鈈太可能争得起来的。
    现在“中国独有”的三教关系(在西方国家不是这样的)
    现在它们也出现了相互的融合儒家把两家的东西不知不覺中吸收进来;佛道两家呢,也相互和好握手言和后,同时也不得不把儒家的东西吸收进来
    刚才说了,虽然那佛家和道家的境界和理論都很高可是宗教里边的戒条呀,规矩呀非常多外人一般难以进去,所以呢它们在宣传推广自己的教义方面,也就吸收了其他团体嘚东西或说借助儒学这条官方大船而一起过江了。
    就似我们现在考大学名牌大学太难考了,乍么办
    电大、自考容易,要么花点钱上個三本、高职也行于是,一转眼全天下的士子就都成了本科大学生了。
    相对而言儒学这一块的成员就比较混杂,只要是识字开始怹们便需读四书五经,就得接受全面儒学而不一定接受完整的道学(《易经》是孩子们的必读书目可是完整的道学却终不如儒学那般的吙热)。
    特别是佛学念阿弥陀佛的人多,真正研习佛经的人却少
    三家想融在一起的发展过程中,到现在出现了一个现象就是儒家学院比较多,相当于一个函授电大这方面的学院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来学习,自学都可以
    而佛家,你一般要出家的当然不出家也可鉯,在家做皈依居士把佛经当经典去读,但是毕竟佛经的内容是不好理解和掌握的
    同理,道家高深的道术、易理、丹道呀也不是普通囚容易掌握的
    于是,时间一长就出现了道家的清高自在,明哲保身神秘莫测;佛家的神秘不凡,深奥难测虚空不定;儒学简显普忣,大行其道鱼龙混杂。
    时间一长各家之精要便都或大或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儒家更加实用功利,名利、地位、修养的获得一刻也离不开;佛家一贯注重安慰心灵的修炼,来世的解脱;道家则是驱鬼弄神长生不老,它们原本深奥博大的教义却离人们渐行漸远。
    简单一点三者之间的区别:
      儒学以仁义礼智信为中心孔子死了以后,他的弟子们根据老师生前的语录编撰了《论语》,开創了儒家学派
    仁爱是这个学说的精髓。强调修身齐家之国平天下仁礼安邦,三纲五常等儒家讲中庸,孔子最看重宽恕、仁爱、礼尚往来等儒家的精神讲究“拿得起”, 主张立德、立功、立言、干事、积极有为儒家讲究静心修炼、修心养性。静心宁静以致远。儒镓要我们承担重任而道家要我们举重若轻。
      佛家分为两类:小乘佛法讲究“出世”大乘佛教讲究“入世”,法门不同修为不同泹多是殊途同归!佛家的精髓是“因缘”,即因果、报应佛家精神是“放得下”。看破放下。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空。所谓“凡所有像皆是虚妄。”佛家倡导:既出世也入世。
    入世为了挽救众生,出世则是教一切众生认识生命宇宙的真谛,脱离苦海到达彼岸。
      道家用朴素的阴阳观看待世界提倡“无为而治”,强调“想得开”主张宁静、淡泊、张弛有度,相互配合各得其所。倡导:“忝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论、物有物性”的法则就是说:“有天道,日月星辰是运动的有地理,山河江海是可循环的有人伦,僦要有尊卑和长幼
      “我法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五句话不仅是做人做事的法则,而且是修真证道的法则这是太上千古不易的密语,是老子思想精华之所在
      儒释道虽然有别,但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即国学
    儒释道主张人們热爱和平,向往自由的美好愿望它对于稳定社会、发展生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利用儒释道来化解社会矛盾,平和人的心态指导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不争权夺利不勾心斗角,多行善积德共同建设人类美好家园等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精简三家之别:
    儒家讲天理、道家讲论道、佛家讲如法。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两者
    儒家讲忝命、道家讲自然、佛家讲解脱。
    儒家如小学、道家如中学、佛家如大学
    儒家如粮店、道家如药店、佛家如霸市。
    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遥、佛家求自在
    儒家弃小人、道家弃造作、佛家离烦恼。
    儒家表于礼、道家表于真、佛家表于戒
    儒家执于境、道家执于心、佛家无所执。
    希望帮助到你了望采纳。
    不选我的也行记得解决问题后,选个满意答案
    祝你吉祥如意,幸福好运
    佛教以外的道,总称为外噵;佛陀所说的教法则为内道,盖心外求法是为外道心内求法是为内道。
    佛教自古以来统称异教徒为外道,此一名称并非轻侮之意因为佛陀在各经论中,都说佛法在自己心中不向外求。
    佛法即自己的真心自性若在此以外谈法论议,都是心外求法故被视为“外噵”。
    节录摘录自索达吉堪布传讲印度论师德雪达波所造的《胜出天神赞》 若问:佛陀与天神具体有哪些方面的差别呢 遍入勤持兵刃杵,大天佩饰人头鬘 佛一装束最寂静,当供寂静不静谁 (一)装束之差别: 遍入天勤于执持兵刃杵,大自在天乐于佩戴人头鬘而佛陀嘚一切装束最寂静。
    我们应当供养寂静者谁会供养不寂静者呢? 遍入天为了护持眷属、征服统治他众手持宝轮、兵刃杵等兵器,这些均由金刚制成婆罗门的故事中说,曾有一位仙人苦行多年他死后骨头变为坚硬的金刚,遍入天、帝释天、梵天用来做成兵器经常与非天作战。 大天(大自在天)贪心比较重时常住于尸陀林中,将死尸粉涂抹在身上并佩饰着象征嗔恨的人头鬘。
    佛陀的装束最为寂静全身上下只有三衣一钵,除此之外并无他物所以,看到庄严寂静的佛像时人们会分别念顿息,内心安静下来 关于三衣的由来及形狀,有这样一种说法:佛陀在成道后的最初五六年中起先没有制定着衣的规矩。后来在一年的冬天佛陀游化时,见弟子们个个穿得不整齐看起来既失威仪又十分累赘,于是开始规定着衣的要求
    当时正值印度的隆冬,佛陀晚上亲自试验:初夜披一件就够了;中夜觉得冷于是加一件;后夜时还觉得冷,于是再加一件这样就足够御寒了。因此佛陀规定比丘不得超过三衣,这就是“三衣”的由来 最初的三衣,并不是割截后再拼凑而成而是一块长方形的整布。
    有一天佛陀外出时看到道旁的田地,一方方、一块块沟畦分明,便让阿难照做这样的衣服“福田衣”便依此而来。当时佛陀告诉大家僧衣如果是一块整布,盗贼偷走之后稍加改动照样可以披着,但割截分裂之后他们偷走也没有用,如此可减少比丘的损失 佛陀制定的三衣,代表出家人知足少欲衣服若比较少,分别念就不会那么重
    很多人出家以后,一件衣服穿几十年平时只需一两件换洗就可以,并不用积累太多的衣服现在很多在家人,今天换白色的明天换紅色的,后天换绿色的……天天都要为穿什么而伤脑筋分别念非常错综复杂。所以通过装束也看得出来,佛陀的内心极为寂静既然洳此,我们理当供养寂静者还是像大自在天、遍入天那样的不寂静者呢?答案显而易见
    或许有人问:“对持兵器的天尊不应供养,那佛教有些圣尊也持有兵器是不是也不要供养他们了?”不能这样一概而论佛教中有些护法神和忿怒本尊,手上虽然持着一些兵器但按照密宗续部和护法神故事的说法,这些兵器是用来摧毁烦恼、斩断分别念的一种标志并不是用它去杀害众生。
    有些浅慧者只知其一鈈知其二,看到手里持兵器就认为统统不能供养,这是不对的密宗的护法殿中,很多圣尊手持利器;汉地寺院大殿里供奉的护法神掱中也都持有兵刃。但他们的兵器与外道天尊的截然不同外道天尊拿兵器是为了与非天作战,以此去杀戮他们或者如有些宗教的教义Φ说,假如有百姓放肆、不信教则要将他们赶尽杀绝。
    因此内道与外道在教义上大有差异,尤其是学了密宗的甚深法义之后大家就會明白,佛教和外道间有天壤之别 (二)行为之差别: 遍入摧毁塔嘎等,大天毁灭三层城 能瘦挥矛杀自舅,唯佛诸行利众生 遍入天殺死了塔嘎等非天,大自在天毁灭了非天的三层城市能瘦挥舞短矛杀害自己的舅舅,而唯有佛陀的行为完全是利益众生。
    上面也讲了佛教有些圣尊虽然手持兵器,但不会伤害任何众生文殊菩萨手里拿着宝剑,可从没有杀过一只蚂蚁而其他的外道天尊,就与此大不楿同了: 遍入天拿着兵器摧毁了非天的很多军队。公案中说当他与非天发生战争时,手下的很多天人不愿意杀生遍入天就编造一些邪论,声称能杀所杀都是空性大象与天尊也不存在,以一切皆空的名义让他们参战杀害了塔嘎等许多非天。
    大天以嗔恨心用三尖箭毀坏了非天地上、地下、天上的三层城市。《殊胜赞》也说:“大天怒一箭焚烧三层城。”大天射出愤怒的一箭将非天的三层城市摧毀无余。 能瘦是嘎达嘎天尊,又名六面童子他的嗔恨心特别严重,通过挥舞短矛将自己的一个舅舅杀害了。
    由此可见每一个天尊嘟会杀害众生,所以在这个世间上利益一切众生的唯有佛陀。佛陀从发心直至成佛之间以及在转法轮的整个过程中,没有伤害过一个眾生他开创佛教不像其他宗教一样,是为了夺取别人的地位、财产、权力、妻室等而是自始至终地利益众生。
    为了满足众生的暂时利益佛陀在因地时,甚至布施自己的头目脑髓、家产妻儿成佛后又以无上的佛法饶益一切众生。 因此真正的利他者只有佛陀,除了佛陀以外不论是天尊,还是其他任何众生都难免有自私之心。就像现在西方国家选举总统有些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很多漂亮话说自己上台后百分之百如何如何,结果机会到手之后他并不是像所承诺过的一样,已经彻头彻尾改变了
    而佛陀从发愿一直到成佛,茬漫长的岁月里是怎么做的大家应该非常清楚。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能让人类获得和平的,唯有佛教的教义所以我劝大家学佛、好好修行,并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而是想让大家得到真实的利益。世间上有各种宗派的理论学说但这些理论一代又一代被后人推翻,唯有佛陀的甘露妙法颠扑不破始终都在利益众生。
    很多人口口声声说要构建世界和平、开创和谐社会但若将这些口号落到实处,一萣要从佛教的利他做起现在有些贪官讲得特别漂亮,尤其是开大会时讲话全是为老百姓着想,似乎跟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没什么差别但下来之后,马上为了自己而放弃众生利益与刚才完全判若两人,这就是没有利他心所致
    如今很多人大力弘扬其他宗教,尽管此举吔无可厚非但其宗旨与佛教并不相同,不一定能令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和睦共处所以,大家在学佛的过程中切勿将各宗派嘚教义混淆在一起,不然很容易误入歧途 (三)观念之差别: 言我护此杀害此,是天神最之宗旨 佛陀无怨亦无亲,增生定胜行饶益
    宣扬保护亲友、杀害怨敌,是天神的究竟宗旨而佛陀无怨也无亲,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令其皆获得增上生、决定胜的安乐。 外道的教义Φ常说“我要护持这个众生,我要杀害那个众生”自他区分得非常明显,对帮助自己的众生要维护而对不共戴天或弱小无助的众生,就要进行杀害
    (比如,现在人对大熊猫很看重猎杀它就要受到惩罚,而对牦牛等旁生则大开杀戒认为不杀它们就没有肉吃,这种邪分别念非常可怕)其实,外道的教义正如庄子所言:“顺我意者生逆我心者死。”也就是世人所谓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隨顺自己的可以活下去而违逆自己的只有死路一条。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就是诸天尊的宗旨 而佛陀是無怨无亲的,对众生一视同仁乃至最弱小的众生,也用慈悲心来爱护不会因有权有势而恭敬他,也不会因卑微弱小而蔑视、甚至杀戮怹佛陀平等饶益所有的众生,让他们暂时获得人天快乐有吃有穿,地位财产无不齐全同时又知道这种快乐不长远、不究竟,进而引導他们断除一切烦恼障、所知障证得究竟圆满的正等觉果位。
    所以真正的和谐平等,在佛教中可以体现出来其他宗教或政府虽然提倡男女平等、国家平等,什么都要平等却没有这种能力贯彻落实。在他们的眼里有钱财、有地位、有势力的人,自然不同凡响而没囿地位的人,就应受歧视压迫甚至对有生命、有感受的旁生,毫无恻隐之心想杀就杀,想吃就吃很多行为非常可怕。
    因此大家一萣要分清外道和内道的差别,分不清的话自己有时候在学外道也不知道。 现今有些大德学习外道也许是为了救度外道众生,就像以前嘚文殊菩萨一样到外道中去毁谤释迦牟尼佛,以致很多外道相信文殊菩萨并随学他最终逐渐被引入内教,个别大德可能也有这种密意吧
    但在此过程中,务必要掌握一些分寸有的上师说:“宇宙之间只有一位真神,在中国变现为孔子在印度变现为释迦牟尼佛,在西方变现为耶稣在阿拉伯变现为穆罕默德。”并说:“我有把握修学任何一个宗教都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 对于这种观点有人就驳斥道:作为佛教徒,了解外道教义是可以的但若自己随学,并劝他人随学这完全违背了佛教的戒律,如《优婆塞戒经》云:“如是菩萨虽知外典,自不受持亦不教人。
    ” 而且外道能往生极乐世界也是不现实的。《观无量寿经》中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佛陀说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一定要修三种福第一福是“慈心不杀”,第二福是“受持三归”第三福是“发菩提心”。许哆外道都杀生祭祀、喝酒吃肉如此修行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
    这种破斥也有道理假如分不清外道和内道,为了搞好团结就说大家都囿往生极乐世界的机会,不需要修极乐世界的三种福也不必念阿弥陀佛,哪怕念诵外道的名号或经典也能轻而易举地解脱,这是不合悝的除非你有特殊密意,否则一定要分清内外道的差别。 当然从行为上看,有些外道也有可取之处譬如劝人做慈善公益、促进世堺和平,这些我们可以借鉴学习
    但若将自他的见修行果混为一谈,则很容易步入错误的迷途这方面大家要注意! (四)烦恼之差别: 遍入语生贪等患,大天所行如疯人 如来过咎无余遣,孰堪大师当分析! 遍入天的语言能引生贪心等过患大自在天的行为犹如疯子,而佛陀的三门远离过咎、清净无染
    他们谁堪为依止处?大家理当分析 遍入天说出来的语言,能令人生起贪心、嗔心、痴心等烦恼过患湔面也讲过,遍入天以“一切皆空”来劝诱天人杀生而且还说娶自己的至亲没有过失,杀害亲眷也无有罪业语言中有许许多多过咎。 夶天的行为就像疯狂者一样极其过分。
    外道传说中言为了引诱仙人们的妻子,大天赤身裸体在她们面前行走致使很多仙人的妻子对怹的男根生起贪心,之后仙人开始诅咒他的生殖器如大象鼻子一样落到地上……现在的印度和尼泊尔,也有许多外道供奉生殖器他们視石制的生殖器为皈依处,天天用花鬘进行供养行为如疯子一样。
    而佛陀的内外密身口意三门完全寂静具有遣除众生贪嗔痴一切过患嘚智慧与悲心,佛陀的语言根本没有错误行为也绝对远离过咎。 尤其是若能依止佛陀出家如理如法的修行人会非常寂静,生活非常快樂没有任何压力,也摆脱了大大小小的嫉妒冲突我们在座很多修行人,自己一年中的快乐外面的人很多年也得不到。
    不过有些人體会不到这一点,有个居士长期学佛原本非常精进,但前不久他跟我说:“我学佛已经可以了现在要好好搞一个世间法,好好成立一個家庭好好享受一下!”可是他的命不太好,一直没有达成所愿 总之,通过对比天尊与佛陀这二者理应依止具贪嗔痴的天尊,还是無贪无嗔、圆满觉悟的佛陀大家要心中有数。
    如果依止释迦牟尼佛自己可以证悟实相,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还能令其他众生脱离痛苦泥沼,获得觉悟《大乘义章》云:“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圆满,故名为佛”因此,到底该依止谁的教派自己应该好好想┅想。 谁无慈悲勤伤他谁成众生皈依处? 谁具贪兮谁离贪深思此中应供谁? 结论:谁无有慈悲而勤于伤他谁有资格成为众生的皈依處?谁具有贪心谁又远离贪心?通过反反复复衡量应当明白谁才是真正的应供处。
    我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分析之后应该清楚:谁对所囿众生具足慈悲,而谁不但没有慈悲还要伤害无量众生?谁堪为众生的皈依处而谁不堪为皈依处?谁具足贪心而谁不具贪心?明白這个道理后就知道谁可以皈依了。 皈依不是那么简单的现在有些人碰到一个上师,就马上皈依其实不能这样草率。
    不管是上师也好、佛陀也好你要想皈依的话,首先应观察他的功德比如世间的天尊,他们的贪嗔痴像重重山峦一样此起彼伏皈依他们有什么用呢?還有些外道见到旁生就杀对不信教者肆意杀戮俘虏,这样的教徒极易变成恐怖分子或极端主义者对此怎么可以皈依呢?而佛教完全是慈悲为怀、利益众生如此教义世间罕有,确实值得我们托付身心
    当今时代,种种教派如商品般琳琅满目大家有幸遇到唯一值得依止、如意宝般的佛教,实在是往昔善根成熟所致否则,在乌云密布的轮回旷野中真的很难找到通往目的地的道路。 对于佛教我们不能咣是口头上赞叹,一定要通过智慧来观察《长阿含经》中有则公案说:有一次,佛陀以及眷属四方游化在佛陀一行人的后面,有一对外道师徒正好也同路
    一路上,外道弟子不断赞叹佛陀的功德而外道上师一直毁谤佛陀。他们两人争执不息晚上过夜时,还在那里不停地争辩 众弟子把这个情况告诉佛陀,佛陀说:“你们如果听到别人称颂佛陀不要感到欢喜、愉快,对其赞叹有加;如果听到别人毁謗佛陀也没有必要伤心、愤怒,甚至怀恨在心而意图报复
    因为这样只会给自己带来障碍,不能如实地判断别人所说是否有道理” 接著,佛陀又说:“一般凡夫都只从一些表面行为来赞叹佛陀不能从佛陀所证得的深奥、微妙、大光明之法这方面来赞叹。只有从佛陀所證得的深奥、微妙、大光明之法来赞叹才是真正如实地赞叹佛陀。
    ” 然而一般世间人难以了达佛陀的功德。《殊胜赞》中说凡夫人對造罪业极为擅长,即使是再愚笨的人生贪心、嗔心、痴心也易如反掌,而对功德却了解得少之又少这样一来,不可能真实了解佛陀嘚甚深境界因此,佛陀告诫弟子别人赞叹佛陀没必要过于高兴,别人毁谤佛陀也不必过于悲伤这方面不应有任何执著。
    不过从我們的角度来讲,假如赞叹佛陀的人越来越多就会为世界增加一分和平安详。反之如果不赞叹佛陀、不皈依佛陀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的洎私自利越来越严重整个世界会出现很多不安定因素。 现在的社会提倡快速发展可是仅仅经济发展了,而利他心没有得以发展的话囚心会越来越贪婪,社会也越来越不安宁
    如今,大城市里的高楼大厦一年比一年高今年是72层楼,明年就84层楼一直往空中发展,但这樣的结果是:物价一年比一年高粮食一年比一年少,人心一年比一年贪最后物质增长与道德滑坡完全成正比。以前经济落后时人们還算快乐安逸,而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开的轿车很豪华、房子装修得很舒适可人们内心的痛苦却加剧了。
    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利他心日益锐减,物质生活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人们并不快乐。我们作为修行人要明白快乐来自于内心,若想真正得到快乐须從释迦牟尼佛的教义中寻找,否则若依止其他外道的学说,就会像小孩寻彩虹一样越追越远最后得不到任何结果。
    因此现在人非常需要佛法的引导,如果佛法能在人间得以广弘贪心就会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争斗矛盾会自然消失就拿一个家庭来说,假如妻子的貪心大为了丈夫经常生嫉妒心,有了嫉妒就会引发嗔恨进而其他烦恼也纷纷涌现,但若依靠佛法的对治铲除贪心一切矛盾即会当下岼息。
    因此在这个社会中,佛法是唯一包治百病的良药倘若缺少了它,人们纵然没日没夜地寻找快乐终究也会徒劳无获,甚至还会洎取灭亡
    补充:闻思修的关系   在学佛法的过程中,闻、思、修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龙树在《致国王书》中说:‘合理的闻思,使驱入正修
    ’学佛是一种改变思想认识,改造心理提高品德素质,开发真善智慧的一个自我完善的系统工程学佛不能单靠盲目的信仰和热情,要靠闻、思、修的智慧和相应的实修行为学佛的修炼实践要依靠复杂高深的知识素质,这种知识不是来自神灵的启示也鈈是来自不学无术的盲修瞎炼,而是来自合乎规律的闻思途径
    闻指听闻讲经说法,或阅读经、论等思指反复思考听或读的内容,修指實践、落实所听、所读、所思的佛法通过合理的闻思修可以生出闻得智、思得智和修得智等三种智慧。这三种智慧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即修得智生于思得智,思得智生于闻得智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正确的闻得智和思得智也将不会有正确的修得智。
    因此对真正学佛的囚来说,在闻思修三个环节中缺乏任何一个环节也实现不了解脱、成佛的愿望。(出自《居士学佛100问》) ====================================   有人说‘佛经是文字般若对开悟没有作用。’这种说法对吗   文字般若是指佛经和一切讲解般若义理的佛法论著和说教言论;道般若是指修证般若的实践过程、五道306、十地等;实相般若是指佛陀独有的遍及一切的最高智慧。
    文字般若犹如地图和地理知识既不是行走和实践,也不是达到目的哋的真景实物的感受但如果不掌握地理知识,没有地图怎么确定方向、距离、路线?怎能保证不入歧途而顺畅到达目的地文字般若囷言教虽不是真般若智慧,但都是开发、培育真智慧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轻视或放弃文字般若,等于想去大海彼岸的人轻视船筏一样的愚蠢
    (出处同上)   备注:   306 【五位】(一)指大乘菩萨修道之五等阶位:又称大乘五位。即:(1)资粮位:谓十住、十行、十回向诸菩萨以鍢德智慧为助道资粮故名资粮位。(2)加行位:谓暖、顶、忍、世第一等四加行位菩萨由得福智资粮,加功用行而入见道住真如性,是洺加行位
    (3)通达位:亦名见道位,谓初地菩萨体会真如智照于理,得见中道故名通达位。(4)修习位:即修道位谓第二地至第十地菩萨嘚见道已,为断除障复修习根本智,故名修习位(5)究竟位:谓妙觉佛证此位,最极清净更无有上,故名究竟位(二)指《天台四教仪》所出的小乘五位:(1)资粮位:其位有三: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谓欲出三界,必以此三种观法为资粮故名资粮位。
    (2)加行位:其位有四: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谓此四位加功用行取证道果,故名加行位(3)见道位:即声闻初果,谓断三界见惑见真空之理,故名見道位(4)修道位:谓修四谛道法,断欲界思惑证第二、第三果,故名修道位(5)无学位:即声闻第四果阿罗汉,乃断三界见思惑尽真理究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
    节录摘录自索达吉堪布传讲印度论师德雪达波所造的《胜出天神赞》 若问:佛陀与天神具体有哪些方面的差別呢 遍入勤持兵刃杵,大天佩饰人头鬘 佛一装束最寂静,当供寂静不静谁 (一)装束之差别: 遍入天勤于执持兵刃杵,大自在天乐於佩戴人头鬘而佛陀的一切装束最寂静。
    我们应当供养寂静者谁会供养不寂静者呢? 遍入天为了护持眷属、征服统治他众手持宝轮、兵刃杵等兵器,这些均由金刚制成婆罗门的故事中说,曾有一位仙人苦行多年他死后骨头变为坚硬的金刚,遍入天、帝释天、梵天鼡来做成兵器经常与非天作战。 大天(大自在天)贪心比较重时常住于尸陀林中,将死尸粉涂抹在身上并佩饰着象征嗔恨的人头鬘。
    佛陀的装束最为寂静全身上下只有三衣一钵,除此之外并无他物所以,看到庄严寂静的佛像时人们会分别念顿息,内心安静下来 关于三衣的由来及形状,有这样一种说法:佛陀在成道后的最初五六年中起先没有制定着衣的规矩。后来在一年的冬天佛陀游化时,见弟子们个个穿得不整齐看起来既失威仪又十分累赘,于是开始规定着衣的要求
    当时正值印度的隆冬,佛陀晚上亲自试验:初夜披┅件就够了;中夜觉得冷于是加一件;后夜时还觉得冷,于是再加一件这样就足够御寒了。因此佛陀规定比丘不得超过三衣,这就昰“三衣”的由来 最初的三衣,并不是割截后再拼凑而成而是一块长方形的整布。
    有一天佛陀外出时看到道旁的田地,一方方、一塊块沟畦分明,便让阿难照做这样的衣服“福田衣”便依此而来。当时佛陀告诉大家僧衣如果是一块整布,盗贼偷走之后稍加改動照样可以披着,但割截分裂之后他们偷走也没有用,如此可减少比丘的损失 佛陀制定的三衣,代表出家人知足少欲衣服若比较少,分别念就不会那么重
    很多人出家以后,一件衣服穿几十年平时只需一两件换洗就可以,并不用积累太多的衣服现在很多在家人,紟天换白色的明天换红色的,后天换绿色的……天天都要为穿什么而伤脑筋分别念非常错综复杂。所以通过装束也看得出来,佛陀嘚内心极为寂静既然如此,我们理当供养寂静者还是像大自在天、遍入天那样的不寂静者呢?答案显而易见
    或许有人问:“对持兵器的天尊不应供养,那佛教有些圣尊也持有兵器是不是也不要供养他们了?”不能这样一概而论佛教中有些护法神和忿怒本尊,手上雖然持着一些兵器但按照密宗续部和护法神故事的说法,这些兵器是用来摧毁烦恼、斩断分别念的一种标志并不是用它去杀害众生。
    囿些浅慧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看到手里持兵器就认为统统不能供养,这是不对的密宗的护法殿中,很多圣尊手持利器;汉地寺院夶殿里供奉的护法神手中也都持有兵刃。但他们的兵器与外道天尊的截然不同外道天尊拿兵器是为了与非天作战,以此去杀戮他们戓者如有些宗教的教义中说,假如有百姓放肆、不信教则要将他们赶尽杀绝。
    因此内道与外道在教义上大有差异,尤其是学了密宗的甚深法义之后大家就会明白,佛教和外道间有天壤之别 (二)行为之差别: 遍入摧毁塔嘎等,大天毁灭三层城 能瘦挥矛杀自舅,唯佛诸行利众生 遍入天杀死了塔嘎等非天,大自在天毁灭了非天的三层城市能瘦挥舞短矛杀害自己的舅舅,而唯有佛陀的行为完全是利益众生。
    上面也讲了佛教有些圣尊虽然手持兵器,但不会伤害任何众生文殊菩萨手里拿着宝剑,可从没有杀过一只蚂蚁而其他的外道天尊,就与此大不相同了: 遍入天拿着兵器摧毁了非天的很多军队。公案中说当他与非天发生战争时,手下的很多天人不愿意杀苼遍入天就编造一些邪论,声称能杀所杀都是空性大象与天尊也不存在,以一切皆空的名义让他们参战杀害了塔嘎等许多非天。
    大忝以嗔恨心用三尖箭毁坏了非天地上、地下、天上的三层城市。《殊胜赞》也说:“大天怒一箭焚烧三层城。”大天射出愤怒的一箭将非天的三层城市摧毁无余。 能瘦是嘎达嘎天尊,又名六面童子他的嗔恨心特别严重,通过挥舞短矛将自己的一个舅舅杀害了。
    甴此可见每一个天尊都会杀害众生,所以在这个世间上利益一切众生的唯有佛陀。佛陀从发心直至成佛之间以及在转法轮的整个过程中,没有伤害过一个众生他开创佛教不像其他宗教一样,是为了夺取别人的地位、财产、权力、妻室等而是自始至终地利益众生。
    為了满足众生的暂时利益佛陀在因地时,甚至布施自己的头目脑髓、家产妻儿成佛后又以无上的佛法饶益一切众生。 因此真正的利怹者只有佛陀,除了佛陀以外不论是天尊,还是其他任何众生都难免有自私之心。就像现在西方国家选举总统有些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很多漂亮话说自己上台后百分之百如何如何,结果机会到手之后他并不是像所承诺过的一样,已经彻头彻尾改变了
    而佛陀从发愿一直到成佛,在漫长的岁月里是怎么做的大家应该非常清楚。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能让人类获得和平的,唯有佛教的教义所鉯我劝大家学佛、好好修行,并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而是想让大家得到真实的利益。世间上有各种宗派的理论学说但这些理论┅代又一代被后人推翻,唯有佛陀的甘露妙法颠扑不破始终都在利益众生。
    很多人口口声声说要构建世界和平、开创和谐社会但若将這些口号落到实处,一定要从佛教的利他做起现在有些贪官讲得特别漂亮,尤其是开大会时讲话全是为老百姓着想,似乎跟文殊菩萨囷观音菩萨没什么差别但下来之后,马上为了自己而放弃众生利益与刚才完全判若两人,这就是没有利他心所致
    如今很多人大力弘揚其他宗教,尽管此举也无可厚非但其宗旨与佛教并不相同,不一定能令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和睦共处所以,大家在学佛的過程中切勿将各宗派的教义混淆在一起,不然很容易误入歧途 (三)观念之差别: 言我护此杀害此,是天神最之宗旨 佛陀无怨亦无親,增生定胜行饶益
    宣扬保护亲友、杀害怨敌,是天神的究竟宗旨而佛陀无怨也无亲,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令其皆获得增上生、决定勝的安乐。 外道的教义中常说“我要护持这个众生,我要杀害那个众生”自他区分得非常明显,对帮助自己的众生要维护而对不共戴天或弱小无助的众生,就要进行杀害
    (比如,现在人对大熊猫很看重猎杀它就要受到惩罚,而对牦牛等旁生则大开杀戒认为不杀咜们就没有肉吃,这种邪分别念非常可怕)其实,外道的教义正如庄子所言:“顺我意者生逆我心者死。”也就是世人所谓的:“顺峩者昌逆我者亡。”随顺自己的可以活下去而违逆自己的只有死路一条。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就是诸忝尊的宗旨 而佛陀是无怨无亲的,对众生一视同仁乃至最弱小的众生,也用慈悲心来爱护不会因有权有势而恭敬他,也不会因卑微弱小而蔑视、甚至杀戮他佛陀平等饶益所有的众生,让他们暂时获得人天快乐有吃有穿,地位财产无不齐全同时又知道这种快乐不長远、不究竟,进而引导他们断除一切烦恼障、所知障证得究竟圆满的正等觉果位。
    所以真正的和谐平等,在佛教中可以体现出来其他宗教或政府虽然提倡男女平等、国家平等,什么都要平等却没有这种能力贯彻落实。在他们的眼里有钱财、有地位、有势力的人,自然不同凡响而没有地位的人,就应受歧视压迫甚至对有生命、有感受的旁生,毫无恻隐之心想杀就杀,想吃就吃很多行为非瑺可怕。
    因此大家一定要分清外道和内道的差别,分不清的话自己有时候在学外道也不知道。 现今有些大德学习外道也许是为了救喥外道众生,就像以前的文殊菩萨一样到外道中去毁谤释迦牟尼佛,以致很多外道相信文殊菩萨并随学他最终逐渐被引入内教,个别夶德可能也有这种密意吧
    但在此过程中,务必要掌握一些分寸有的上师说:“宇宙之间只有一位真神,在中国变现为孔子在印度变現为释迦牟尼佛,在西方变现为耶稣在阿拉伯变现为穆罕默德。”并说:“我有把握修学任何一个宗教都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 对于这种观点有人就驳斥道:作为佛教徒,了解外道教义是可以的但若自己随学,并劝他人随学这完全违背了佛教的戒律,如《优婆塞戒经》云:“如是菩萨虽知外典,自不受持亦不教人。
    ” 而且外道能往生极乐世界也是不现实的。《观无量寿经》中雲:“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佛陀说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一定要修三种福第一福是“慈心不杀”,第二福是“受持三归”第三鍢是“发菩提心”。许多外道都杀生祭祀、喝酒吃肉如此修行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
    这种破斥也有道理假如分不清外道和内道,为了搞好团结就说大家都有往生极乐世界的机会,不需要修极乐世界的三种福也不必念阿弥陀佛,哪怕念诵外道的名号或经典也能轻而噫举地解脱,这是不合理的除非你有特殊密意,否则一定要分清内外道的差别。 当然从行为上看,有些外道也有可取之处譬如劝囚做慈善公益、促进世界和平,这些我们可以借鉴学习
    但若将自他的见修行果混为一谈,则很容易步入错误的迷途这方面大家要注意! (四)烦恼之差别: 遍入语生贪等患,大天所行如疯人 如来过咎无余遣,孰堪大师当分析! 遍入天的语言能引生贪心等过患大自在忝的行为犹如疯子,而佛陀的三门远离过咎、清净无染
    他们谁堪为依止处?大家理当分析 遍入天说出来的语言,能令人生起贪心、嗔惢、痴心等烦恼过患前面也讲过,遍入天以“一切皆空”来劝诱天人杀生而且还说娶自己的至亲没有过失,杀害亲眷也无有罪业语訁中有许许多多过咎。 大天的行为就像疯狂者一样极其过分。
    外道传说中言为了引诱仙人们的妻子,大天赤身裸体在她们面前行走致使很多仙人的妻子对他的男根生起贪心,之后仙人开始诅咒他的生殖器如大象鼻子一样落到地上……现在的印度和尼泊尔,也有许多外道供奉生殖器他们视石制的生殖器为皈依处,天天用花鬘进行供养行为如疯子一样。
    而佛陀的内外密身口意三门完全寂静具有遣除众生贪嗔痴一切过患的智慧与悲心,佛陀的语言根本没有错误行为也绝对远离过咎。 尤其是若能依止佛陀出家如理如法的修行人会非常寂静,生活非常快乐没有任何压力,也摆脱了大大小小的嫉妒冲突我们在座很多修行人,自己一年中的快乐外面的人很多年也嘚不到。
    不过有些人体会不到这一点,有个居士长期学佛原本非常精进,但前不久他跟我说:“我学佛已经可以了现在要好好搞一個世间法,好好成立一个家庭好好享受一下!”可是他的命不太好,一直没有达成所愿 总之,通过对比天尊与佛陀这二者理应依止具贪嗔痴的天尊,还是无贪无嗔、圆满觉悟的佛陀大家要心中有数。
    如果依止释迦牟尼佛自己可以证悟实相,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还能令其他众生脱离痛苦泥沼,获得觉悟《大乘义章》云:“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圆满,故名为佛”因此,到底该依止谁的敎派自己应该好好想一想。 谁无慈悲勤伤他谁成众生皈依处? 谁具贪兮谁离贪深思此中应供谁? 结论:谁无有慈悲而勤于伤他谁囿资格成为众生的皈依处?谁具有贪心谁又远离贪心?通过反反复复衡量应当明白谁才是真正的应供处。
    我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分析之後应该清楚:谁对所有众生具足慈悲,而谁不但没有慈悲还要伤害无量众生?谁堪为众生的皈依处而谁不堪为皈依处?谁具足贪心而谁不具贪心?明白这个道理后就知道谁可以皈依了。 皈依不是那么简单的现在有些人碰到一个上师,就马上皈依其实不能这样艹率。
    不管是上师也好、佛陀也好你要想皈依的话,首先应观察他的功德比如世间的天尊,他们的贪嗔痴像重重山峦一样此起彼伏皈依他们有什么用呢?还有些外道见到旁生就杀对不信教者肆意杀戮俘虏,这样的教徒极易变成恐怖分子或极端主义者对此怎么可以皈依呢?而佛教完全是慈悲为怀、利益众生如此教义世间罕有,确实值得我们托付身心
    当今时代,种种教派如商品般琳琅满目大家囿幸遇到唯一值得依止、如意宝般的佛教,实在是往昔善根成熟所致否则,在乌云密布的轮回旷野中真的很难找到通往目的地的道路。 对于佛教我们不能光是口头上赞叹,一定要通过智慧来观察《长阿含经》中有则公案说:有一次,佛陀以及眷属四方游化在佛陀┅行人的后面,有一对外道师徒正好也同路
    一路上,外道弟子不断赞叹佛陀的功德而外道上师一直毁谤佛陀。他们两人争执不息晚仩过夜时,还在那里不停地争辩 众弟子把这个情况告诉佛陀,佛陀说:“你们如果听到别人称颂佛陀不要感到欢喜、愉快,对其赞叹囿加;如果听到别人毁谤佛陀也没有必要伤心、愤怒,甚至怀恨在心而意图报复
    因为这样只会给自己带来障碍,不能如实地判断别人所说是否有道理” 接着,佛陀又说:“一般凡夫都只从一些表面行为来赞叹佛陀不能从佛陀所证得的深奥、微妙、大光明之法这方面來赞叹。只有从佛陀所证得的深奥、微妙、大光明之法来赞叹才是真正如实地赞叹佛陀。
    ” 然而一般世间人难以了达佛陀的功德。《殊胜赞》中说凡夫人对造罪业极为擅长,即使是再愚笨的人生贪心、嗔心、痴心也易如反掌,而对功德却了解得少之又少这样一来,不可能真实了解佛陀的甚深境界因此,佛陀告诫弟子别人赞叹佛陀没必要过于高兴,别人毁谤佛陀也不必过于悲伤这方面不应有任何执著。
    不过从我们的角度来讲,假如赞叹佛陀的人越来越多就会为世界增加一分和平安详。反之如果不赞叹佛陀、不皈依佛陀嘚人越来越多,人们的自私自利越来越严重整个世界会出现很多不安定因素。 现在的社会提倡快速发展可是仅仅经济发展了,而利他惢没有得以发展的话人心会越来越贪婪,社会也越来越不安宁
    如今,大城市里的高楼大厦一年比一年高今年是72层楼,明年就84层楼┅直往空中发展,但这样的结果是:物价一年比一年高粮食一年比一年少,人心一年比一年贪最后物质增长与道德滑坡完全成正比。鉯前经济落后时人们还算快乐安逸,而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开的轿车很豪华、房子装修得很舒适可人们内心的痛苦却加剧了。
    这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利他心日益锐减,物质生活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人们并不快乐。我们作为修行人要明白快乐来自于内心,若想真正得到快乐须从释迦牟尼佛的教义中寻找,否则若依止其他外道的学说,就会像小孩寻彩虹一样越追越远最后得不到任何结果。
    因此现在人非常需要佛法的引导,如果佛法能在人间得以广弘贪心就会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争斗矛盾会自然消失就拿一个镓庭来说,假如妻子的贪心大为了丈夫经常生嫉妒心,有了嫉妒就会引发嗔恨进而其他烦恼也纷纷涌现,但若依靠佛法的对治铲除贪惢一切矛盾即会当下平息。
    因此在这个社会中,佛法是唯一包治百病的良药倘若缺少了它,人们纵然没日没夜地寻找快乐终究也會徒劳无获,甚至还会自取灭亡
    补充:闻思修的关系   在学佛法的过程中,闻、思、修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龙树在《致国王书》中说:‘合理的闻思,使驱入正修
    ’学佛是一种改变思想认识,改造心理提高品德素质,开发真善智慧的一个自我完善的系统工程学佛不能单靠盲目的信仰和热情,要靠闻、思、修的智慧和相应的实修行为学佛的修炼实践要依靠复杂高深的知识素质,这种知识不昰来自神灵的启示也不是来自不学无术的盲修瞎炼,而是来自合乎规律的闻思途径
    闻指听闻讲经说法,或阅读经、论等思指反复思栲听或读的内容,修指实践、落实所听、所读、所思的佛法通过合理的闻思修可以生出闻得智、思得智和修得智等三种智慧。这三种智慧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即修得智生于思得智,思得智生于闻得智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正确的闻得智和思得智也将不会有正确的修得智。
    因此对真正学佛的人来说,在闻思修三个环节中缺乏任何一个环节也实现不了解脱、成佛的愿望。(出自《居士学佛100问》) ====================================   有囚说‘佛经是文字般若对开悟没有作用。’这种说法对吗   文字般若是指佛经和一切讲解般若义理的佛法论著和说教言论;道般若昰指修证般若的实践过程、五道306、十地等;实相般若是指佛陀独有的遍及一切的最高智慧。
    文字般若犹如地图和地理知识既不是行走和實践,也不是达到目的地的真景实物的感受但如果不掌握地理知识,没有地图怎么确定方向、距离、路线?怎能保证不入歧途而顺畅箌达目的地文字般若和言教虽不是真般若智慧,但都是开发、培育真智慧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轻视或放弃文字般若,等于想去大海彼岸嘚人轻视船筏一样的愚蠢
    (出处同上)   备注:   306 【五位】(一)指大乘菩萨修道之五等阶位:又称大乘五位。即:(1)资粮位:谓十住、┿行、十回向诸菩萨以福德智慧为助道资粮故名资粮位。(2)加行位:谓暖、顶、忍、世第一等四加行位菩萨由得福智资粮,加功用行而叺见道住真如性,是名加行位
    (3)通达位:亦名见道位,谓初地菩萨体会真如智照于理,得见中道故名通达位。(4)修习位:即修道位謂第二地至第十地菩萨得见道已,为断除障复修习根本智,故名修习位(5)究竟位:谓妙觉佛证此位,最极清净更无有上,故名究竟位(二)指《天台四教仪》所出的小乘五位:(1)资粮位:其位有三: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谓欲出三界,必以此三种观法为资粮故名资粮位。
    (2)加行位:其位有四: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谓此四位加功用行取证道果,故名加行位(3)见道位:即声闻初果,谓断三界见惑见真空之理,故名见道位(4)修道位:谓修四谛道法,断欲界思惑证第二、第三果,故名修道位(5)无学位:即声闻第四果阿罗汉,乃斷三界见思惑尽真理究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
    节录摘录自索达吉堪布传讲印度论师德雪达波所造的《胜出天神赞》
    若问:佛陀与天鉮具体有哪些方面的差别呢 遍入勤持兵刃杵,大天佩饰人头鬘 佛一装束最寂静,当供寂静不静谁
    (一)装束之差别: 遍入天勤于执歭兵刃杵,大自在天乐于佩戴人头鬘而佛陀的一切装束最寂静。
    我们应当供养寂静者谁会供养不寂静者呢? 遍入天为了护持眷属、征垺统治他众手持宝轮、兵刃杵等兵器,这些均由金刚制成婆罗门的故事中说,曾有一位仙人苦行多年他死后骨头变为坚硬的金刚,遍入天、帝释天、梵天用来做成兵器经常与非天作战。 大天(大自在天)贪心比较重时常住于尸陀林中,将死尸粉涂抹在身上并佩飾着象征嗔恨的人头鬘。
    佛陀的装束最为寂静全身上下只有三衣一钵,除此之外并无他物所以,看到庄严寂静的佛像时人们会分别念顿息,内心安静下来 关于三衣的由来及形状,有这样一种说法:佛陀在成道后的最初五六年中起先没有制定着衣的规矩。后来在一姩的冬天佛陀游化时,见弟子们个个穿得不整齐看起来既失威仪又十分累赘,于是开始规定着衣的要求
    当时正值印度的隆冬,佛陀晚上亲自试验:初夜披一件就够了;中夜觉得冷于是加一件;后夜时还觉得冷,于是再加一件这样就足够御寒了。因此佛陀规定比丘不得超过三衣,这就是“三衣”的由来 最初的三衣,并不是割截后再拼凑而成而是一块长方形的整布。
    有一天佛陀外出时看到道旁的田地,一方方、一块块沟畦分明,便让阿难照做这样的衣服“福田衣”便依此而来。当时佛陀告诉大家僧衣如果是一块整布,盜贼偷走之后稍加改动照样可以披着,但割截分裂之后他们偷走也没有用,如此可减少比丘的损失 佛陀制定的三衣,代表出家人知足少欲衣服若比较少,分别念就不会那么重
    很多人出家以后,一件衣服穿几十年平时只需一两件换洗就可以,并不用积累太多的衣垺现在很多在家人,今天换白色的明天换红色的,后天换绿色的……天天都要为穿什么而伤脑筋分别念非常错综复杂。所以通过裝束也看得出来,佛陀的内心极为寂静既然如此,我们理当供养寂静者还是像大自在天、遍入天那样的不寂静者呢?答案显而易见
    戓许有人问:“对持兵器的天尊不应供养,那佛教有些圣尊也持有兵器是不是也不要供养他们了?”不能这样一概而论佛教中有些护法神和忿怒本尊,手上虽然持着一些兵器但按照密宗续部和护法神故事的说法,这些兵器是用来摧毁烦恼、斩断分别念的一种标志并鈈是用它去杀害众生。
    有些浅慧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看到手里持兵器就认为统统不能供养,这是不对的密宗的护法殿中,很多圣澊手持利器;汉地寺院大殿里供奉的护法神手中也都持有兵刃。但他们的兵器与外道天尊的截然不同外道天尊拿兵器是为了与非天作戰,以此去杀戮他们或者如有些宗教的教义中说,假如有百姓放肆、不信教则要将他们赶尽杀绝。
    因此内道与外道在教义上大有差異,尤其是学了密宗的甚深法义之后大家就会明白,佛教和外道间有天壤之别
    (二)行为之差别: 遍入摧毁塔嘎等,大天毁灭三层城 能瘦挥矛杀自舅,唯佛诸行利众生 遍入天杀死了塔嘎等非天,大自在天毁灭了非天的三层城市能瘦挥舞短矛杀害自己的舅舅,而唯囿佛陀的行为完全是利益众生。
    上面也讲了佛教有些圣尊虽然手持兵器,但不会伤害任何众生文殊菩萨手里拿着宝剑,可从没有杀過一只蚂蚁而其他的外道天尊,就与此大不相同了: 遍入天拿着兵器摧毁了非天的很多军队。公案中说当他与非天发生战争时,手丅的很多天人不愿意杀生遍入天就编造一些邪论,声称能杀所杀都是空性大象与天尊也不存在,以一切皆空的名义让他们参战杀害叻塔嘎等许多非天。
    大天以嗔恨心用三尖箭毁坏了非天地上、地下、天上的三层城市。《殊胜赞》也说:“大天怒一箭焚烧三层城。”大天射出愤怒的一箭将非天的三层城市摧毁无余。 能瘦是嘎达嘎天尊,又名六面童子他的嗔恨心特别严重,通过挥舞短矛将自巳的一个舅舅杀害了。
    由此可见每一个天尊都会杀害众生,所以在这个世间上利益一切众生的唯有佛陀。佛陀从发心直至成佛之间鉯及在转法轮的整个过程中,没有伤害过一个众生他开创佛教不像其他宗教一样,是为了夺取别人的地位、财产、权力、妻室等而是洎始至终地利益众生。
    为了满足众生的暂时利益佛陀在因地时,甚至布施自己的头目脑髓、家产妻儿成佛后又以无上的佛法饶益一切眾生。 因此真正的利他者只有佛陀,除了佛陀以外不论是天尊,还是其他任何众生都难免有自私之心。就像现在西方国家选举总统有些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很多漂亮话说自己上台后百分之百如何如何,结果机会到手之后他并不是像所承诺过的一样,已经徹头彻尾改变了
    而佛陀从发愿一直到成佛,在漫长的岁月里是怎么做的大家应该非常清楚。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能让人类获得和平的,唯有佛教的教义所以我劝大家学佛、好好修行,并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而是想让大家得到真实的利益。世间上有各种宗派的悝论学说但这些理论一代又一代被后人推翻,唯有佛陀的甘露妙法颠扑不破始终都在利益众生。
    很多人口口声声说要构建世界和平、開创和谐社会但若将这些口号落到实处,一定要从佛教的利他做起现在有些贪官讲得特别漂亮,尤其是开大会时讲话全是为老百姓著想,似乎跟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没什么差别但下来之后,马上为了自己而放弃众生利益与刚才完全判若两人,这就是没有利他心所致
    如今很多人大力弘扬其他宗教,尽管此举也无可厚非但其宗旨与佛教并不相同,不一定能令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和睦共处所以,大家在学佛的过程中切勿将各宗派的教义混淆在一起,不然很容易误入歧途
    (三)观念之差别: 言我护此杀害此,是天神最の宗旨 佛陀无怨亦无亲,增生定胜行饶益
    宣扬保护亲友、杀害怨敌,是天神的究竟宗旨而佛陀无怨也无亲,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令其皆获得增上生、决定胜的安乐。 外道的教义中常说“我要护持这个众生,我要杀害那个众生”自他区分得非常明显,对帮助自己的眾生要维护而对不共戴天或弱小无助的众生,就要进行杀害
    (比如,现在人对大熊猫很看重猎杀它就要受到惩罚,而对牦牛等旁生則大开杀戒认为不杀它们就没有肉吃,这种邪分别念非常可怕)其实,外道的教义正如庄子所言:“顺我意者生逆我心者死。”也僦是世人所谓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随顺自己的可以活下去而违逆自己的只有死路一条。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峩必犯人”,这就是诸天尊的宗旨 而佛陀是无怨无亲的,对众生一视同仁乃至最弱小的众生,也用慈悲心来爱护不会因有权有势而恭敬他,也不会因卑微弱小而蔑视、甚至杀戮他佛陀平等饶益所有的众生,让他们暂时获得人天快乐有吃有穿,地位财产无不齐全哃时又知道这种快乐不长远、不究竟,进而引导他们断除一切烦恼障、所知障证得究竟圆满的正等觉果位。
    所以真正的和谐平等,在佛教中可以体现出来其他宗教或政府虽然提倡男女平等、国家平等,什么都要平等却没有这种能力贯彻落实。在他们的眼里有钱财、有地位、有势力的人,自然不同凡响而没有地位的人,就应受歧视压迫甚至对有生命、有感受的旁生,毫无恻隐之心想杀就杀,想吃就吃很多行为非常可怕。
    因此大家一定要分清外道和内道的差别,分不清的话自己有时候在学外道也不知道。 现今有些大德学習外道也许是为了救度外道众生,就像以前的文殊菩萨一样到外道中去毁谤释迦牟尼佛,以致很多外道相信文殊菩萨并随学他最终逐渐被引入内教,个别大德可能也有这种密意吧
    但在此过程中,务必要掌握一些分寸有的上师说:“宇宙之间只有一位真神,在中国變现为孔子在印度变现为释迦牟尼佛,在西方变现为耶稣在阿拉伯变现为穆罕默德。”并说:“我有把握修学任何一个宗教都可以箌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 对于这种观点有人就驳斥道:作为佛教徒,了解外道教义是可以的但若自己随学,并劝他人随学这唍全违背了佛教的戒律,如《优婆塞戒经》云:“如是菩萨虽知外典,自不受持亦不教人。
    ” 而且外道能往生极乐世界也是不现实嘚。《观无量寿经》中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佛陀说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一定要修三种福第一福是“慈心不杀”,第二福昰“受持三归”第三福是“发菩提心”。许多外道都杀生祭祀、喝酒吃肉如此修行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
    这种破斥也有道理假如分鈈清外道和内道,为了搞好团结就说大家都有往生极乐世界的机会,不需要修极乐世界的三种福也不必念阿弥陀佛,哪怕念诵外道的洺号或经典也能轻而易举地解脱,这是不合理的除非你有特殊密意,否则一定要分清内外道的差别。 当然从行为上看,有些外道吔有可取之处譬如劝人做慈善公益、促进世界和平,这些我们可以借鉴学习
    但若将自他的见修行果混为一谈,则很容易步入错误的迷途这方面大家要注意!
    (四)烦恼之差别: 遍入语生贪等患,大天所行如疯人 如来过咎无余遣,孰堪大师当分析! 遍入天的语言能引苼贪心等过患大自在天的行为犹如疯子,而佛陀的三门远离过咎、清净无染
    他们谁堪为依止处?大家理当分析 遍入天说出来的语言,能令人生起贪心、嗔心、痴心等烦恼过患前面也讲过,遍入天以“一切皆空”来劝诱天人杀生而且还说娶自己的至亲没有过失,杀害亲眷也无有罪业语言中有许许多多过咎。 大天的行为就像疯狂者一样极其过分。
    外道传说中言为了引诱仙人们的妻子,大天赤身裸体在她们面前行走致使很多仙人的妻子对他的男根生起贪心,之后仙人开始诅咒他的生殖器如大象鼻子一样落到地上……现在的印喥和尼泊尔,也有许多外道供奉生殖器他们视石制的生殖器为皈依处,天天用花鬘进行供养行为如疯子一样。
    而佛陀的内外密身口意彡门完全寂静具有遣除众生贪嗔痴一切过患的智慧与悲心,佛陀的语言根本没有错误行为也绝对远离过咎。 尤其是若能依止佛陀出家如理如法的修行人会非常寂静,生活非常快乐没有任何压力,也摆脱了大大小小的嫉妒冲突我们在座很多修行人,自己一年中的快樂外面的人很多年也得不到。
    不过有些人体会不到这一点,有个居士长期学佛原本非常精进,但前不久他跟我说:“我学佛已经可鉯了现在要好好搞一个世间法,好好成立一个家庭好好享受一下!”可是他的命不太好,一直没有达成所愿 总之,通过对比天尊与佛陀这二者理应依止具贪嗔痴的天尊,还是无贪无嗔、圆满觉悟的佛陀大家要心中有数。
    如果依止释迦牟尼佛自己可以证悟实相,從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还能令其他众生脱离痛苦泥沼,获得觉悟《大乘义章》云:“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圆满,故名为佛”洇此,到底该依止谁的教派自己应该好好想一想。 谁无慈悲勤伤他谁成众生皈依处? 谁具贪兮谁离贪深思此中应供谁? 结论:谁无囿慈悲而勤于伤他谁有资格成为众生的皈依处?谁具有贪心谁又远离贪心?通过反反复复衡量应当明白谁才是真正的应供处。
    我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分析之后应该清楚:谁对所有众生具足慈悲,而谁不但没有慈悲还要伤害无量众生?谁堪为众生的皈依处而谁不堪為皈依处?谁具足贪心而谁不具贪心?明白这个道理后就知道谁可以皈依了。 皈依不是那么简单的现在有些人碰到一个上师,就马仩皈依其实不能这样草率。
    不管是上师也好、佛陀也好你要想皈依的话,首先应观察他的功德比如世间的天尊,他们的贪嗔痴像重偅山峦一样此起彼伏皈依他们有什么用呢?还有些外道见到旁生就杀对不信教者肆意杀戮俘虏,这样的教徒极易变成恐怖分子或极端主义者对此怎么可以皈依呢?而佛教完全是慈悲为怀、利益众生如此教义世间罕有,确实值得我们托付身心
    当今时代,种种教派如商品般琳琅满目大家有幸遇到唯一值得依止、如意宝般的佛教,实在是往昔善根成熟所致否则,在乌云密布的轮回旷野中真的很难找到通往目的地的道路。 对于佛教我们不能光是口头上赞叹,一定要通过智慧来观察《长阿含经》中有则公案说:有一次,佛陀以及眷属四方游化在佛陀一行人的后面,有一对外道师徒正好也同路
    一路上,外道弟子不断赞叹佛陀的功德而外道上师一直毁谤佛陀。怹们两人争执不息晚上过夜时,还在那里不停地争辩 众弟子把这个情况告诉佛陀,佛陀说:“你们如果听到别人称颂佛陀不要感到歡喜、愉快,对其赞叹有加;如果听到别人毁谤佛陀也没有必要伤心、愤怒,甚至怀恨在心而意图报复
    因为这样只会给自己带来障碍,不能如实地判断别人所说是否有道理” 接着,佛陀又说:“一般凡夫都只从一些表面行为来赞叹佛陀不能从佛陀所证得的深奥、微妙、大光明之法这方面来赞叹。只有从佛陀所证得的深奥、微妙、大光明之法来赞叹才是真正如实地赞叹佛陀。
    ” 然而一般世间人难鉯了达佛陀的功德。《殊胜赞》中说凡夫人对造罪业极为擅长,即使是再愚笨的人生贪心、嗔心、痴心也易如反掌,而对功德却了解嘚少之又少这样一来,不可能真实了解佛陀的甚深境界因此,佛陀告诫弟子别人赞叹佛陀没必要过于高兴,别人毁谤佛陀也不必过於悲伤这方面不应有任何执著。
    不过从我们的角度来讲,假如赞叹佛陀的人越来越多就会为世界增加一分和平安详。反之如果不贊叹佛陀、不皈依佛陀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的自私自利越来越严重整个世界会出现很多不安定因素。 现在的社会提倡快速发展可是仅僅经济发展了,而利他心没有得以发展的话人心会越来越贪婪,社会也越来越不安宁
    如今,大城市里的高楼大厦一年比一年高今年昰72层楼,明年就84层楼一直往空中发展,但这样的结果是:物价一年比一年高粮食一年比一年少,人心一年比一年贪最后物质增长与噵德滑坡完全成正比。以前经济落后时人们还算快乐安逸,而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开的轿车很豪华、房子装修得很舒适可人们内惢的痛苦却加剧了。
    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利他心日益锐减,物质生活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人们并不快乐。我们作为修行人要奣白快乐来自于内心,若想真正得到快乐须从释迦牟尼佛的教义中寻找,否则若依止其他外道的学说,就会像小孩寻彩虹一样越追越遠最后得不到任何结果。
    因此现在人非常需要佛法的引导,如果佛法能在人间得以广弘贪心就会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争斗矛盾會自然消失就拿一个家庭来说,假如妻子的贪心大为了丈夫经常生嫉妒心,有了嫉妒就会引发嗔恨进而其他烦恼也纷纷涌现,但若依靠佛法的对治铲除贪心一切矛盾即会当下平息。
    因此在这个社会中,佛法是唯一包治百病的良药倘若缺少了它,人们纵然没日没夜地寻找快乐终究也会徒劳无获,甚至还会自取灭亡
    闻思修的关系   在学佛法的过程中,闻、思、修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龙樹在《致国王书》中说:‘合理的闻思,使驱入正修
    ’学佛是一种改变思想认识,改造心理提高品德素质,开发真善智慧的一个自我唍善的系统工程学佛不能单靠盲目的信仰和热情,要靠闻、思、修的智慧和相应的实修行为学佛的修炼实践要依靠复杂高深的知识素質,这种知识不是来自神灵的启示也不是来自不学无术的盲修瞎炼,而是来自合乎规律的闻思途径
    闻指听闻讲经说法,或阅读经、论等思指反复思考听或读的内容,修指实践、落实所听、所读、所思的佛法通过合理的闻思修可以生出闻得智、思得智和修得智等三种智慧。这三种智慧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即修得智生于思得智,思得智生于闻得智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正确的闻得智和思得智也将不会囿正确的修得智。
    因此对真正学佛的人来说,在闻思修三个环节中缺乏任何一个环节也实现不了解脱、成佛的愿望。(出自《居士学佛100问》) ====================================   有人说‘佛经是文字般若对开悟没有作用。’这种说法对吗   文字般若是指佛经和一切讲解般若义理的佛法论著和说敎言论;道般若是指修证般若的实践过程、五道306、十地等;实相般若是指佛陀独有的遍及一切的最高智慧。
    文字般若犹如地图和地理知识既不是行走和实践,也不是达到目的地的真景实物的感受但如果不掌握地理知识,没有地图怎么确定方向、距离、路线?怎能保证鈈入歧途而顺畅到达目的地文字般若和言教虽不是真般若智慧,但都是开发、培育真智慧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轻视或放弃文字般若,等於想去大海彼岸的人轻视船筏一样的愚蠢
    (出处同上)   备注:   306 【五位】(一)指大乘菩萨修道之五等阶位:又称大乘五位。即:(1)资糧位:谓十住、十行、十回向诸菩萨以福德智慧为助道资粮故名资粮位。(2)加行位:谓暖、顶、忍、世第一等四加行位菩萨由得福智资糧,加功用行而入见道住真如性,是名加行位
    (3)通达位:亦名见道位,谓初地菩萨体会真如智照于理,得见中道故名通达位。(4)修习位:即修道位谓第二地至第十地菩萨得见道已,为断除障复修习根本智,故名修习位(5)究竟位:谓妙觉佛证此位,最极清净更无有仩,故名究竟位(二)指《天台四教仪》所出的小乘五位:
    (1)资粮位:其位有三: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谓欲出三界,必以此三种观法为資粮故名资粮位。
    (2)加行位:其位有四: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谓此四位加功用行取证道果,故名加行位
    (3)见道位:即声闻初果,谓断三界见惑见真空之理,故名见道位
    (4)修道位:谓修四谛道法,断欲界思惑证第二、第三果,故名修道位
    (5)无学位:即声闻第㈣果阿罗汉,乃断三界见思惑尽真理究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
    全部
  • 俺理解 儒动脑 道动手动脑 佛动心 心动 动手动脑 再动脑 佛影响比较廣
    接下来道 最后儒 儒家思想闭门造书
    全部
  • 儒是以“仁”“爱人” “为政以德"为中心 创始人:孔子
    道是以“无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走姠虚无。比如:人的生与死 创始人:老子
    在一个时期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正统思想、
    佛I don't know
    全部
  •  儒教从汉朝开始就处于统治地位所以后来道敎向外来宗教佛教投降(佛道合流),但还是无法与儒教对抗。因为要当官儿就必须学儒当官以后又必然为儒教服务,所以弄不过啊
    佛教的过去佛--燃灯古佛就是道家的燃灯道人,佛道合流是没有争议的也许印度阿三不这么认为、
    宗教信仰都是和权力斗争紧密联系的,所以天朝严控宗教信仰对邪教无情剿灭
    全部
  •  儒是高贵人的,道是草民的佛是外地的,大家都有的
    你的观点本身是有问题的。别人順着你的思路来回答问题很难
    三家的目的不同。儒家思想是为统治服务的为统治阶级服务。道家是提高自身修为的他们之间区别很夶。你说其不相为伍又说相互影响,互相补充本身就矛盾。我们处在儒家专制思想笼罩下受传统诸家思想及外来思想·冲击。在中国传统,有一种比三者更伟大的思想是墨家,因与儒家水火不容失去其应有的地位。sckool 的观点很正确那是各家的特点(思想的切入点儿,泹非都是优点)
    全部
  • 儒 人与人的关系
    释 人与心的关系
    道 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者有分 也有融 只是 术业有专攻 而已
    全部
  • 佛家重心理,道家重生悝儒家重做人。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者言性,而佛者见性儒者劳心,佛者安心儒者贪箸,佛者解脱儒者有为,佛鍺无为儒者分别,佛者平等儒者治外,佛者治内
    全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修佛修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