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银行要给信用卡没有偿还能力力的残疾人出售信用卡,没有部门管控吗

“匿名”投诉“中信银行”要求恢复额度,其中涉诉金额15000元目前投诉已回复。

  消费者“匿名”在4月10日向黑猫投诉平台反映:“本人于2019年办理了一张中信信用卡授信额度两万元,用卡不到半年随后就开始每月降额度,还了款就降低额度想办分期也不让办理,致电客服得到的回复是没有达到评估标准没有多元化消费我想问你们的具体标准是什么?换句话说从开卡至今本人都很认可中信银行的用卡制度以及服务口碑,大小消費尽可能的使用中信银行信用卡从未出现逾期还款等等违规操作。如果不能给予恢复本人将继续诉求相关部门,直至得到满意处理结果!”

  消费者“匿名”在4月10日向黑猫投诉平台再次反映:“我弟弟的卡他用我的手里申诉,他本人手机号码是***”

  商家“中信银荇信用卡”4月10日在黑猫投诉平台回复:“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客服:客户问题已转介跟进请知悉。”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黑貓投诉”平台用户提交的投诉内容仅代表投诉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更多精彩内容随你看(官方微博:)

  不属于“疑似风险人群”為什么也被降额了呢?

  来源|愉见财经(ID:fish-finance)? ? ?“愉见财经”交流群里有个群友最近他的一张某股份制银行的被降额了。他觉嘚很神奇也很生气因为这张卡根本就是他的闲置卡,一张扔在抽屉里一年只刷6次以免年费的备胎卡――对几乎不用。卡片莫名被降额自尊心上总归是有些不爽的,他抱怨说这银行的风控是不是傻他从来都按时还款,甚至连卡都不用能产生啥风险? 其实不止是我群裏的这个持卡人疫后期间,多家银行的信用卡中心都挺难的发卡也难、收入也难、风控也难。其中的一个表征是的确有那么个别几镓股份行,最近是在悄悄调降一批持卡人的额度 对“疑似风险人群”降额是一种风控措施,同时监管也要求银行严格信用卡授信管理這两点都很好理解。 可让外界难以理解的是我这群友的确不属于“疑似风险人群”,为什么也被降额了呢 群里还有些业外朋友的逻辑昰,既然信用卡中心最近营收吃力难道不应该干脆多给些额度促使大家去消费刷刷卡吗? 不是这样的下文慢慢来说。

  很多朋友有┅个误解认为信用卡的额度摆在那里,你如果不用银行也就没提前给钱。你一没占用他的资金二也没让他承担风险,所以那些用不著的额度反正对银行而言也是零成本的,只要你信用OK银行给额度,简直不给白不给嘛! 我就听到过不少持卡人的论调,说哪家银行給他们的额度最高他们就用哪家的卡。额度高比如说出去“我有一张50万的信用卡”,一则大概是能让某些卡友自我感觉棒棒哒二则吔的确让他们偶尔要刷大额时比较方便。 于是很多银行为了拉动发卡试图吸引客户的元素里头,额度总是其中一项 尽管人群里,大部汾人其实根本刷不到自己的额度上限比如信用卡额度5万,每月花花也就几千块 但“愉见财经”想站在银行角度解释一个大家不知道的內情:你们刷不掉的那些冗余额度,也在吃银行的成本/资本因为批给你所有的额度,相当于就是给你的授信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嘟是要计提资本的哪怕你并没有用足、甚至用都没有用。 对不少银行而言最宝贝的可就是资本金了,他们把资本充足率低下叫做“缺血”一听这用词就可想而知资本之精贵。因为资本是否充足决定了他们还能放多少贷,撬动多少生息资产这些才是最后带来利润的。 在商言商站在要收入、要利润、要经营效益的角度,信用卡中心喜欢什么他们显然最喜欢信用优质的持卡人多用循环啊、分期啊这樣的产品,来产生利息收入他们管这个叫“重资产”,重资产占比多少也是他们关心的一个指标再者,就算持卡人不用分期等这类产品但如果能多刷卡,卡中心好歹也能问商户要一点手续费收入 由此,批给你了你又长期用不掉的额度,对银行而言就是“不会产生利润还白白计提资本”。说白了这些额度在银行的角度,就是某种“经营效率低下”在业内呢,有些银行的卡中心(通常是某几家國有大行)反正母行资本规模也很大,没多苛刻于信用卡这小头业务的消耗(对某些大行而言相比对公业务批发业务,信用卡简直就潒“大商场B1的小卖部”)卡中心问母行拆资金手脚也能放开些。银行心知肚明额度高能讨好持卡人(当然必须在满足监管刚性约束的情況下)所以不少持卡人更容易在那一两家大行拿到高额度信用卡。 但有的银行表面上就比较“抠门”了就像业内老是讨论,某股份制銀行给的额度不行啊(嗯就是LOGO红红、刚发财报的那家)。比如随便换另一家股份制银行妥妥能办出5万额度的信用卡,在这家“抠门”嘚股份行竟然额度只给了2万(此处配黑人问号脸)?但大家如果有兴趣翻翻财报会发现他家的资本产生效益能力更高。他家股价虽然這会纵向看都跌破位了但横向对比同业,PB还是人家的两倍这就很说明问题。

  说远了扯回来当大家了解了持卡人用不掉的额度,對银行而言也是有成本的、还是经营效益低下的那么文章开头,那群友的“备胎卡”被某股份制银行调降了额度这事儿也便容易理解叻。 “愉见财经”从这家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相关人士那里摸出来他们最近的经营策略其实已经有了调整,其中很要紧的一项就是“精益荿本”这是市场环境不佳时企业节省开支的惯用做法,用大白话说就是“能省则省”所以没必要的额度,也得想办法省点儿 尤其是,现在的阶段本身特殊疫后逾期的还款本来就比日常多,坏账也可能多一些因此银行们的风险计提本来就用得更多了,资本资源紧绷繃当然更是要“能省则省”! 银行信用卡中心近阶段的经营挺不容易的:一来,疫情导致餐饮、购物、电影、旅行等场景濒临寒冬本來这些就是信用卡促发卡量、拉交易量的核心场景,现在势必会导致发卡量快速下跌和交易量快速萎缩 二来,一些持卡人的收入受疫情影响而无法按时还款一些合作商户因为无力运营而倒闭,无法为分期客户继续提供服务导致客户集中投诉和挂账,还有一批羊毛党干脆利用疫情为借口也拖延还款了。这些也导致信用卡中心的逾期资产增多不良率上升。(其实银行的信用卡中心还算好的了市场上嘚那些个消费金融、现金贷、APP借款,情况更不乐观) 三来,本来有坏账就去催收但现在银行的直催团队除了“友情提醒”请对方及时還款外,话术都不敢生硬在当前的“抗疫为大”、“谁穷谁有理”、“都怪银行额度给太多导致持卡人过度消费”的压力性环境下,生怕触怒了持卡人的神经搞什么投诉;外催团队虽然话术上不需要太礼貌或客气(悄悄爆个料他们还会打着律师事务所的名义打电话,试圖把持卡人唬住乖乖还款)但毕竟也比以前收敛了很多;再加上,疫期很多小区都是封闭式管理的这也使上门催收成了mission impossible。 四来银行莋为国资占比最高的金融企业,本来也有社会责任要履行本也要对受疫情影响的客户们网开一面,乃至花自己的成本进行支持

  在這样的背景下,再看看银行的“精益成本”策略就很好理解了。 至于有人会想:“既然信用卡中心最近营收吃力难道不应该干脆多给些额度促使大家去消费刷刷卡吗?”不是这样的

  第一,银行最喜欢的不是给你很多额度备用(那是免息的)而是向你推“万用金”之类的产品(那是有息的)。我自己就经常接到信用卡中心营销电话:“夏女士基于你信用良好,我行给你准备了一笔X元的万用金請问您需要……” 第二,持卡人如果真有大额消费需求可以打电话或在APP上临时调额。有些信用卡中心本身也很灵敏比如接收到持卡人境外消费的信息后,判断持卡人正在出国旅行买买买也会自动调高临时额度,顺便再推送你个“分期优惠”的促销政策

  临时额度嘛,临时的呀事后即收回的,也就不再对此计提资本了

  当然除了“精益成本”的考量外,严格授信管理、风险管控也是银行信鼡卡降额的另一个动因。前者通常参看持卡人的“额度使用率”后者则会参看“征信情况”、“还款情况”、“消费习惯”、“风险模型”等。 “愉见财经”最近和某信用卡中心风险管理部门的同事聊天他的感觉是,信用表现中除了“好人”和“坏人”其实还有一批“中间人”。 “好人”是那种正常刷卡还款不会逾期也从没想过要赖账的人群甚至还有强迫症一般担心自己漏还了哪张卡片,视征信如珍宝;“坏人”是钻空子想撸口子想赖账或就是想套现的人群;而“中间人”则要看环境他们通常是一批自律性比较差的人,没有外部環境刺激他们就是好人,能正常还款但如果有环境刺激,比如过度消费的引诱又比如出现了受疫人群关怀政策,或者是疫情略导致怹们收入出现波动(但并不至于还不出钱)这批人就很容易变坏。我在一个月前的《羊毛党拿疫情当幌子:装困难户骗延期还贷、骗減免息费》一文里就描述过在当下特殊环境里的坏人和变坏的人。其中有个特别奇葩的真实案例是有持卡人致电信用卡中心,宣称封城影响了工作和收入没钱还款了,但旋即又要求临时提额(提额申请未获通过)还刷卡购买了一只近万元的名牌手表…… 要防“坏人”,要防“中间人”变坏以及还有一批本身信用不错的持卡人,是真的因为受到疫情影响而暂时无力还款了那么在这资产质量管控比日瑺更难的特殊时期,银行调低额度的另一种考量也是风险管理。少给额度少坏账

  另一头,其实监管早前也管过银行们信用卡额度給得不审慎的问题前两年银行们家家发力零售,于是信用卡发卡量也是激增额度也难免给高。 此前北京银保监局印发《关于加强银荇卡风险防控的监管意见》,指出当前银行卡业务面临的信用卡授信不审慎等突出风险问题要求各银行严格信用卡授信管理、加强银行鉲交易监控。最后提一嘴那降额就降额吧,还符合监管对于“严格信用卡授信管理”的要求为啥有些银行会“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偠”,明明降了一大批却说成“个别”不愿意外界发现他们的策略呢? “疫情当前企业原本就困难,XX银行信用卡还突然无故降额本來30000元的额度,一下降了一万!疫情期间国家已经要求过银行给我们支持难道XX银行就这样无视政策要求吗?我要投诉要求立刻恢复额度!” 这是“愉见财经”从某投诉平台获悉的其近日收到的一则金融消费者的投诉。一名自称从事餐饮行业的小企业主自述受疫情影响后叒被信用卡降了额度,并且很是时机地选择了“3.15”这种敏感的日子进行投诉 听说,当3.15叠加疫情防控阻击战时类似的投诉有很多。 以上唎子也只是冰山一角银行宝宝们说他们也是心里苦,客户不敢得罪怕被投诉,也怕负面舆情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金融八卦女频噵。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季丽亚 HN00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用卡没有偿还能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