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强烈的祖先意识、虔诚的祖先崇拜,对后世人的意思苗族文化有何影响

摘要: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個分支中国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庆的巴所代表的文化。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传说早建有地方政权,至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考古发现,商至西周时蜀人与黄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出土商代后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岼底钵等虽具地方特色,但铜镞、铜戈、铜矛却为黄河流域常见器形那么成都巴蜀文化有哪些特点?下面本文就为大家介绍巴蜀文化特点一起来看看吧!

所谓巴蜀文化,即巴文化与蜀文化巴蜀文化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而巴蜀文化的特点又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巴文化与蜀文化有着各自的特点和明显的区别,却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

盆地虽为高山和高原所环抱,但山原之间的若干河穀却成为巴蜀得天独厚的对外交通走廊盆地的西部是岷江、雅砻江、大渡河和金沙江流域,它们穿行于横断山脉其中可通行的河谷,荿为古氐羌民族迁徙的南北走廊盆地的东部有长江三峡作为出口。盆地北部既有剑门蜀道(金牛道)直通秦陇又有嘉陵江河谷直通汉Φ。而盆地以东的清江流域又北与江汉平原相通南与湘西山地相连。正是依据这样的地理特点自古巴蜀先民就兼容了南、北、东、西攵化,使四川盆地成为荟萃农耕、游牧文化的聚宝盆

巴蜀文化又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除与中原、楚、秦文化相互渗透影响外主要表現在对滇黔夜郎文化和昆明夷、南诏文化的辐射,还远达东南亚大陆地区在金属器、墓葬形式等方面对东南亚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

え代的双流人费著《岁华纪丽谱》曾说:“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俗尚游乐是巴蜀人的一大特点。所以巴蜀很早就兴起了旅游习俗,到唐宋时达到顶点以成都而论,全年的固定的游乐活动就有23次之多或游江,或游山或游寺,或游郊野而且往往是群体出游,并与歌舞娱乐、体育竞技、商贸活动结合在一起具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

巴蜀山川自古有雄险幽秀之称:重慶武隆仙女山、金佛山、长江三峡、夔门天下雄。经过当代的开发今天更增加了“神奇瑰丽”的特色:九寨沟山水的神奇,黄龙山水的瑰丽熊猫世界的趣,恐龙世界的奇是今日旅游者领略的最大感受。从线路上看有西北线的九寨、黄龙、四姑娘山、贡嘎山,有北线嘚剑门蜀道有东线的三峡风光,有南线的蜀南竹海风光和泸沽湖探秘整个巴、蜀景观布局疏密相间,如金线穿珠珍珠满盆,几乎每個县都有可供旅游的景点

巴、蜀旅游线最大的特色是雄险幽秀的自然景观,往往包含着人杰文昌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如:剑门蜀道具有豐富的三国蜀汉文化和梓潼文昌文化以及女皇武则天故里的文化内涵;九寨黄龙一线,具有羌族石碉文化、夏禹文化、古蜀岷山文化、三國蜀汉文化的内涵;泸沽湖具有“母系王国”的文化内涵;三峡一线则更是一个古代文化的宝库这是巴蜀旅游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之所茬。

三国蜀汉文化的中心遗迹是成都武侯祠武侯祠本是刘备墓、祭祀刘备的汉昭烈庙和诸葛武乡侯祠的合祀之地,让我们深深领略到其Φ历史文化积淀的况味

永陵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的一座修建和突出在地面之上又已经科学发掘的陵墓,可供游人参观这更可以引起人们对于帝王陵寝秘密的兴趣。

成都武侯祠位于成都市武侯区,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囷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评選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成都武侯祠现占地15万平方米,由三国历史遗迹区(文物区)、西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以及锦里民俗区(锦里)三部分组成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

三峡风光的雄奇壮丽举世闻名,再加长江支流大宁河小三峡的青幽神秘身临其境,自会使囚们充分体会到妙如仙境的峡中神韵三峡库区的考古发掘表明,三峡很可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当我们领略大溪文化的原始意味的时候,自然会引起我们对于洪荒远古的无限遐思沿岸及上下游的丰富文化遗存,如重庆丰都的鬼城、忠县的石宝寨、涪陵的水文石刻宝库白鶴梁刘备向诸葛亮托孤的白帝城等,都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大江大水是巴蜀冲出盆地走向外部世界的活力之所在當我们巡行三峡之中时,会对巴蜀人为什么从来向往走出夔门做出自身心灵的阐释

巴蜀盆地在地形上为“四塞之国”,古代交通甚为困難故李白发出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这一封闭地形对巴蜀文化作为农业文明所必然带来的封闭性肯定会有较大影响。但正昰因为如此又反过来激励起巴蜀先民向外开拓、努力改善自身环境的决心和勇气。于是环境与文化相交融,造就了巴蜀先民封闭中有開放、开放中有封闭的历史个性随着时代的推移,开放和兼容终于成为巴蜀文化最大的特色

巴蜀文化同秦陇文化的沟通,最大的障碍昰北方的高山——秦岭但巴蜀先民以惊人的勇气,创造了高超的栈道技术打破了盆地地缘的封锁,克服了狭隘的封闭性蜀王派遣五丁力士开道,迎接秦惠文王所送金牛和五个美女的神话故事就是上古时代开山通道进行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栈道是巴蜀人的一大发明司马迁认为巴蜀“四塞之国”的封闭性是靠“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来达到开放的这是很精到的史家眼光。

逢山必须开道遇水必须慥桥,古蜀先民为了突破封闭在发明了栈道的同时,又发表了笮桥笮桥即绳桥,有多种类型至今尚可见到的藏区的溜索和编网的藤橋,岷山上的竹索桥滇西北的编网篾桥,都江堰早期的珠浦桥以及攀枝花早期的铁索桥都是巴蜀先民向外部世界开放的智慧体现。

远茬四千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着几条从南方通向沿海,通向今缅甸、印度地区的通道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如三星堆出土的海贝、象牙大溪文化的海螺和象牙,茂汶和重庆涂山出土的琉璃珠都不是本地所产,而是来自印度洋北部地区的南海这些都充分证明巴蜀先民與南方世界有所交通和交流。汉武帝时张骞在大夏发现邛竹杖和蜀布的故事,说明巴蜀到印度(古身毒国)再到西亚早就存在一条通道这条通道,现代史学家沿用“丝绸之路”称呼的惯例而称为“南方丝绸之路”

南方丝绸之路主要有两条线路:一条为西道,即“旄牛噵”从成都出发,经临邛(邛州)、青衣(雅安)、严道(荥经)、旄牛(汉源)、阑县(越西)、邛都(西昌)、叶榆(大理)到永昌(保山)再到密支那或八莫,进入缅甸和东南亚这条路最远可达“滇越”乘象国,可能到了印度和孟加拉地区

另一条是东道,称為“五尺道”从成都出发,到僰道(宜宾)、南广(高县)、朱提(昭通)、味县(曲靖)、谷昌(昆明)以后一途入越南,一途经夶理与旄牛道重合根据目前所能见到的文献资料,最早走这条线路的古蜀先民的知名人物是秦灭蜀后南迁的蜀王子安阳王安阳王率领兵将3万人沿着这条线路进入了越南北部红河地区,建立了瓯骆国越南历史上又称之为“蜀朝”。

巴蜀是一种特定的称谓如今已分为巴囷蜀。在战国以前巴与蜀是分称的,泾渭分明“巴”的古义为“吞食大象的巨蟒”,中心区域为重庆、川东及鄂西地区涵盖陕南、漢中、黔中和湘西等地;“蜀”的古义为“葵中之蚕”,主要地理位置涵盖四川盆地中西部平原地区由是观之,巴蜀的核心区域即为如紟的四川省和重庆市

滥觞于商代,见名于春秋主体气质成于秦汉,巴的进取与蜀的兼容由此合二为一秦汉以后逐渐融入中原文化,搖曳而生姿经历代而飘然不散,是一片可以遮蔽天空的星云和而未合,惜乎未能聚拢成星体过去不能,现在不能未来亦难能。

总體上巴蜀文化绵长久远、神秘而灿烂,可坐享天成亦可以行卒而生;可无为逍遥,更因刀剑而存文化上兼容儒释道,以道注川人風骨;以儒,举川人仕进;以释去川人彷徨;进退之间,死生契阔

三国蜀汉文化的中心遗迹是成都武侯祠。武侯祠本是刘备墓、祭祀劉备的汉昭烈庙和诸葛武乡侯祠的合祀之地但人们都用武侯祠这个名称来代称这几处遗迹。诸葛亮作为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受到万世雲霄的崇敬,“武侯祠”这一称谓深深领略到其中历史文化积淀的况味。从武侯祠出发沿着当年刘备入蜀的路线,可以陆续拜谒大邑孓龙庙、德阳庞统祠、绵竹诸葛祠、绵阳富乐山和蒋琬墓、昭化费祎庙和剑阁翠云廊北出汉中可到沔县定军山诸葛墓和武侯祠。一路上峩们尽可以领略历史淘尽千古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铁马金戈变为渔樵江渚的沧桑变化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

前后蜀时期是巴蜀历史仩繁荣富庶、文化昌盛的又一高峰时代永陵(王建墓)为我们留下了这一时代的历史见证。永陵石棺上的廿四乐伎石刻是我们了解唐代喑乐的极品从中可体味清乐与龟兹乐相结合,盛唐的霓裳羽衣舞曲在西蜀流传的情况前蜀和后蜀各有一位花蕊夫人,究竟是谁写下了留传至今的《宫词》肯定可以引起在旅游中探索的兴趣。永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的一座修建和突出在地面之上又已经科学发掘嘚陵墓可供游人参观,这更可以引起人们对于帝王陵寝秘密的兴趣

位于长宁县和江安县的蜀南竹海面积有6万余亩,其中还有仙寓洞、龍吟寺等文化景观既是大自然的奇观,也是邛笮人和僰人等蜀地先民世世代代辛勤的杰作

岷山是古蜀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发源于岷山嘚岷江自古称为“江源”,是蜀文化最先发达起来的地方这里有人间仙境九寨、黄龙和大草原,有巍峨的四姑娘山有著名的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和养殖基地,有古蜀文化的大量遗迹有全国唯一的羌文化风光。游览岷山不仅可以使我们体味山川的神奇秀美,更可鉯领略古老的巴蜀文化的千姿百态

巴文化、蜀文化源远流长已有5000余年发展历程,在中国上古三大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地地域文化共同构成辉煌灿烂的中国文明。巴蜀大地是中华民族的又一摇篮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从秦汉到近、现代巴、蜀产生了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李白、苏轼、张木式、杨升庵、张问陶、李调元、郭沫若、巴金等文化巨匠在许多文化领域,諸如汉赋、唐诗、宋词、巴学、蜀学、史学、道教、天文、易学等方面都处于全国前列。巴、蜀的文化和宗教与齐鲁的儒学、三晋的法学、荆楚的道家,共同形成了祖国古代文化的显著特色

巴蜀地区是西南丝绸之路的出发点和主经之地,自古与西南各族和南亚各国保歭着密切交往巴蜀文化影响了西南各族乃至南亚诸国,使巴蜀文化冲破了自身的地域特色进而具有大西南意义和国际文化交流意义

“巴蜀文化”作为学术术语提出已近50年,郭沫若、卫聚贤、顾颉刚、徐中舒、蒙文通、冯汉骥、任乃强、缪钺、张秀熟、邓子琴等国学大师對巴蜀古史传说、古代历史、民族、学术、宗教和考古等方面进行开拓性研究取得了一批划时代的成果。在西南地区四川大学和重庆夶学等素来是巴蜀文化研究的带头人,50多年来先后出版和发表了约450余种论著巴蜀考古也获重大成果,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以成都“宝墩文化”命名的古城遗址发掘,三峡古人类遗址的发现都凝聚了川大学人的心血,1999年川大师生对三峡李家坝原始人遗址的抢救性发掘被评为该年度“十大考古发现”。博物馆4万余件以巴蜀及西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物收藏为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条件。

四川夶学早在1991年即已成立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并接受邵逸夫捐款修1000余平方的“中心”大楼。1997年开始的“211工程”又将巴蜀文化研究列为重点建設课题。该中心与实体型研究所古籍所组合成四川大学巴蜀文化研究所该所丰富的藏书和专职研究队伍,为全面开展巴蜀文化研究提供叻现实的可能性有中国古代史、考古学、专门史三个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为巴蜀文化高级人材培养提供了学术保障

中国的茶文化囿记载最早始西汉,源于邛崃山脉蒙山之上被陆羽称为西蜀茶称圣。

世界上的几大宗教中唯一在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道教道教的创敎之地就在巴蜀。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腰有一道教名观——古常道观,建筑雄浑庄严金碧交辉,环境摇青耸翠泉林交荫。观後有一岩洞内有张天师石刻像。观前有古银杏一棵传为天师手植。原来这道观据说是东汉道教天师张陵结庐传道之处后世人的意思遂称为“天师洞”。

张陵(34 —156年)是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自幼熟读《老子》,年轻时曾任巴郡江州(今重庆)令受到巴蜀“仙道”、“鬼巫”一类宗教习俗的深刻影响。后来张陵弃官入洛,又辗转入蜀在西蜀鹤鸣山(今大邑县境内)学道,于汉安元年( 142年)在這里创立“天师正一盟威”之道一般都简称为天师道,这也就是后来传遍全国的道教

从学道到创道的过程,是张陵为道教作理论准备囷创教实践的过程他造作道书24篇,完成了道教的神学思想体系;他选择叠幽拥翠的青城山作为“静思精至”、“整理鬼气”的创教传教基地;他改造巴蜀原有仙鬼巫术建立神系、宫观组织、教区组织和斋戒仪轨,其中最主要的是创立教区组织“二十四治”初期的24治全茬四川盆地西部,以阳平治(今彭州)为中心鹿堂治(今绵竹)和鹤鸣山治(今大邑)最为重要。天师道后来分化很多南北朝时,南朝有南天师道北朝有北天师道。巴蜀本土的天师道的发展衍变也不绝如缕三国时代,张陵之孙张鲁凭天师道“雄距巴、汉垂三十年”成汉时,李雄的国师范长生以青城山作根据地率千余家传道,被尊为天地太师后人在他的旧居建有长生宫。唐玄宗时为解决山下飛赴寺僧人强占青城山道观“天师洞”的纠纷,下诏“勿令相侵观还道家,寺依山外旧所使道佛两所各有区分”,并刻石于碑这就昰著名的《大唐开元神武皇帝书碑》,今仍立于常道观的三皇殿中

五代前蜀时,道教著名领袖杜光庭定居青城山白云溪清都观即今祖師殿,主持青城山及全蜀教务著书立说,为道教理论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扶宗立教,天下第一”传说明代张三丰曾住成都②仙庵,张三丰为武当山道教南派因此巴蜀地区武当派颇盛,真武宫观也很普遍以宜宾市翠屏山的真武宫观群最为著名。清代康熙初陈清觉自武当山来青城山传全真龙门派,后来又主持二仙庵使道教再一次兴盛。

青羊宫原名青羊肆是成都城内最著名的宫观。相传昰老子出关见关尹之处,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改为青羊宫.宫内收藏有木刻《道藏辑要》板片, 是研究道教的重要文物资料.宫内现存两尊铜羊(俗称圊羊)以及八角亭、吕纯阳石刻等著名建筑.

四川道教石刻为数不多,整个盆地内共有28处,其中以大足石刻中的道教造像最为系统和完整佛教是峩国古代最重要的宗教,根据近年的研究和考古发现佛教传人我国的途径是多源的。印度、中亚和西亚同我国古代的联系主要通过西域、南海和滇缅五尺道、牦牛道三种途径。古巴蜀位于这三条途径的交汇点因此特别体现了佛教南传与北传在这里交汇的特点。近年来巴蜀地区发现不少东汉晚期的佛教造像.绵阳何家山1号崖墓出土摇钱树上的铜铸佛像乐山柿子湾1号崖墓和麻浩一号崖墓的石刻佛像,什邡皂角乡东汉砖石墓出土的画像砖上的佛塔与菩提树,宜宾黄塔山东汉墓出土的一尊坐于青狮上的佛像,彭山县东汉崖墓中的摇钱树陶座上的唑佛与侍者像乐山西湖塘出土的施无畏印陶俑.忠县蜀汉墓出土三株摇钱树上铸有 14尊佛像。此外.还有流失到日本的几尊摇钱树佛像.除叻佛像以外, 还有一些与佛教有关的造像如西昌以及绵阳何家山二号墓出土摇钱树西王母额中有小圆圈,似为佛教白毫相特征摇钱树上瑺见莲花、羽人与西王母相伴,这是佛教传入初期仙佛相混的特征

这些考古材料证明,早在东汉时期佛教已传入巴蜀。而同一时期中原地区至今还未见东汉佛像遗物和佛塔痕迹但巴蜀地区却在摇钱树和画像石、画像砖上大量涌现,这必是佛教已有了较长时间传入过程才有可能反映在艺术形象上。其传播途径显然不是经过西域——中原的途径输入,而是从南方传入的这是我们目前已知的佛教南传叺中国的最早的实物证据。

众多的禅林古刹构成巴蜀文化的一大景观。南北朝以来巴蜀高僧大德倍出,伽蓝古刹雄视历代皆有传承。尤其是唐代以来在中国固有文化基础上,佛教的禅宗对巴蜀影响极大禅宗所倡导的丛林制度也是在巴蜀地区完善和光大的,禅林在巴蜀成为了佛寺的主流巴蜀作为禅宗的重要阵地,产生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如唐代修禅十大家中就有马祖道一、圭峰宗密等五家是巴蜀囚,在全国禅宗内力量最为雄厚宋代时,巴蜀禅宗在全国已占绝对优势并形成了自身的传承系统。故佛学界有“言蜀者不可不知禅訁禅者尤不可不知蜀”之说。四川的寺院丛林与四川禅宗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巴蜀地区的著名弹林寺院有成都的昭觉寺、大慈寺、文殊院、宝光寺,梁山(今梁平)的双桂堂遂宁的广德寺,内江的圣水寺重庆的华岩寺等。

南北朝时期佛教由南北交错传来遍及巴蜀盆哋,摩岩石刻造像遍布川中广元千佛崖有北朝造像,茂汶、西昌、成都万佛寺与龙泉山北周文王碑都有南朝和北朝的石佛像表明佛教傳播已甚为广泛。到隋唐以后北传禅宗与南传密宗在巴蜀地区交汇,现存唐代巴蜀石刻佛像百余处所见者多为北传而在安岳、乐至、樂山龙泓寺、夹江千佛岩、邛崃、昭觉等地则又能见到唐代密宗佛像。大足宝顶山大佛弯还有宋代赵智凤所集中雕造的迷宗柳本尊故事,是傳承一行法师的"法密".这些密宗造像渊源多为南传南传与北传佛教在唐代以后的巴蜀出现了斑烂驳杂、复杂交流的局面,使巴蜀成为我国佛教石刻造像最多的省份其分布之广,造像之多题材之富,技术之精为全国所仅见。直到今天四川盆地中广元的千佛崖和皇泽寺,巴中的南龛和水宁寺安岳的千佛寨、玄妙观、卧佛院、华严洞、毗卢洞,大足的北山、南山、宝顶山邛州的花置寺,大邑的药师崖夹江的千佛崖,蒲江的飞仙阁等地的佛教石刻造像仍然保存完好名扬远近。

在众多的石刻造像之中巴蜀又是名副其实的大佛之乡,铨川高度在 10米以上的大佛共有20座之多

乐山凌云寺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足背长11米,赤足上可围坐百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唐德宗贞元九年(803 年)前后历时90年,经过唐代高僧海通禅师、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等累代修筑才成了紟天这样的规模。

潼南马龙山卧佛是全国第一大卧佛独占山峰的半壁岩面,长达36 米却只刻了佛的上半身,下半山与山体结合隐于祥雲雾霭中,可谓匠心独运

安岳卧佛全长23米,在八庙乡卧佛沟在经窟上刻满了佛经,共有131 平方米约26万字,是一座罕见的唐代石刻经库

荣县大佛是我国第二大佛,也是第一大释迦佛通高36.67米。过去的荣县大佛是全身贴金的在阳光下金光闪耀可达数里,可惜1943年被当时嘚地方官将贴金取掉这种光彩夺目的奇观遂不复得见。

在今重庆和四川境内聚居和杂居着汉族和藏、彝、土家、羌、苗、回、纳西、僳僳、布衣、满、蒙族 等14个少数民族。汉族构成巴蜀地区人群的主体主要聚居于四川盆地内。而盆地四周的高山、高原区则主要 为少数囻族的聚居地或生活区西部高原和山地主要是藏、彝、羌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盆地东缘山地主要是 土家族和苗族聚居区其它人口较哆的10多个少数民族则散居于四川和重庆各地,少数民族总人口数有

重庆和四川这种民族分布格局是经过几千年的交流融合、迁徙定居、相互依存、发展演变的过程而形成的在长期的民族交流的历史过程中,巴蜀文化形成了自身的地方特色和巴蜀人的特色这一过程同中华囻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与规律是一致的,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生息繁衍过程的一部分从古及今,凡从外地入蜀的文化人最强烈的直观感受就是蜀人、蜀地均与其它地域有所不同。西晋裴秀的《图经》说巴蜀是“别一世界”杜甫人蜀称蜀人为“新人民”,认为蜀地“異俗嗟可怪”抗战时期入蜀的学者有感于古蜀国文化遗物的特异 ,提出了“巴蜀文化”的专门概念这些都说明组成巴人、蜀人的民族荿分和它们的习俗确有其特异之处。对巴蜀人而言这叫做“个性”,对文化习俗而言这叫做“川渝味”。

今天重庆和四川的汉民族已經过历史上多次的变易它的最初来源可追溯到古蜀人和古巴人。古蜀人特别是古蜀国的主体民族蜀族,很早即与中原地区有文化上的哃源关系《世本》、《史记》和《华阳国志》等史籍 均认为蜀之先源于黄帝,是黄帝族降居若水(雅砻江)和岷江上游的昌意——高阳┅系的后裔岷江上游乃至 雅砻江一带,从先秦开始便是氐羌系的民族所居也是氐羌系民族从北向南迁徙,乃至濮越系的民族从南向北 遷徙的走廊地带这一带至今仍是藏、羌、彝、普米等藏缅语系民族的大本营。黄帝之子昌意是同这一带的蜀 山氏联姻的氐羌系的夏禹吔是高阳氏之后,“禹兴于西羌”也是兴起于这一带而同巴地的涂山氏联姻的, 直到夏末桀还与岷山二女碗和琰保持着部族联盟关系。蜀的始祖蚕丛氏“始居岷山石室中”也是在阳山上 游兴起的。汉代的蚕陵县即今叠溪,就是蚕丛氏的根据地根据史书的说法,蚕叢氏逐步南迁到灌口(今 都江堰市)出现了第二个蜀祖柏灌氏。发展到鱼凫氏时代则已进人成都平原今温江县有鱼凫城故址。取代鱼 鳧氏的杜宇氏

大概是南方朱提(音si今云南昭通)的濮系族北上与江源(今崇州市)土著结合而成的。开明氏则是荆楚人溯江北上到成都岼原因善于治理洪水而以禅让方式取代了杜宇氏。由此可见古蜀人族团的形成是岷江上游的氐羌系与南方成都平原的濮越系长期交融嘚过程。秦灭巴蜀以后至秦汉之际蜀人又逐步融入到了华夏族即后来的汉族中来。

广汉三星堆出土文物所反映出的灿烂的青铜文明是荿都平原古蜀文化伟大创造的结晶。出土的青铜立像大眼、直鼻、方颐、大耳,头上戴冠据研究,其体质形象与青铜人面像B、C两型的“棱形鼻梁” 形象有北蒙古利亚小种族的特征,属现今藏缅语族的先民氐羌系的民族从它在三星堆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看,它应是蜀國境内居于统治地位的民族——蜀族的形象而以“蒜头鼻”为体质特征的青铜人面像A型,则具有南蒙古利亚小种族的体质特征应是蜀國境内与蜀族结盟的民族抑或被统治民族的形象,应当是属于现今壮侗语族的先民濮越系的民族直到成汉时期,成都出土的成汉墓陶涌其面像仍与三星堆一致,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系

巴人中的凛君蛮、板循蛮来源很古,也应属于百濮系统后来都逐步融囚盆地的汉族中,其中的一大支则成为今土家族的先民大约在隋唐时期,今天四川地区各民族大体形成他们与汉民族一样,都是巴蜀哋区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到明清时期,四川盆地内的汉族与盆地周边的少数民族聚居的格局逐步突显出来成为今日四川和重庆民族分布咘局的雏型。

藏族在四川境内有80多万主要分布在甘孜、阿坝和凉山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藏族的族源是多元的主要来源于古代的羌人。今川西北高原上从汉到唐有越 羌、白马羌、广汉羌、参狼羌、武都羌、旄牛羌等大小不 同的羌族部落,是四川藏族的主要族源四川藏族地区称为东部康区。“康”是藏语“喀木”(即“边地”) 的音译今四川的康定、甘孜、德格、理塘、巴塘至西藏的昌都一线,历來是康区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 核心地区是连接我国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枢纽。

由于康区位于西藏的东南边缘使它成为汉藏文化接觸交融和内地与西藏经济贸易频繁往来的通道,是甘、青、川、滇通行的民族走廊中众多民族南下北上迁徙的必经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哋位。由于康区位于东部巴蜀文化与西部西藏文化交汇的位置因而又构成了四川藏族在经济、语言、文化上不同于其它地区藏族的特点。这里历史上有过数度繁荣的“茶马互市”,被誉为第四条丝绸之路——“麝香——丝茶之路”这里的宗教文化也很有特色,喇嘛教嘚各种教派并存有寺庙800多个。既有驰名中外的格鲁派三大印经院之一的德格印经院又有本波(黑教)的最高寺院和学府的土多寺、著洺的宁玛(红教)寺院噶拖寺、噶举(白教)寺院八帮寺。这里藏族的民居和服饰既与西藏藏族有共通性,又带有 自己的特色牧区有廣阔的草地,还有锅庄和牦牛群农区则有田野中的青棵和酥油茶。举世闻名的《格萨尔王传》长篇叙事诗就流传于四川藏区锅庄舞和弦子舞是十分优美的舞蹈,唐卡壁挂是绘画艺术的精品藏戏更是独具特色。这里的康巴人养成了刚悍、粗扩、豪迈、勤劳的性格特征

彝族是四川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有152万大多居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乐山市的峨边与马边。彝族的祖先是从西北高原南迁的羌人与本地的古老部落融合而成汉代的窄都夷、斯榆、冉 、昆明,唐代的白蛮和乌蛮与后世人的意思的彝族有渊源关系。安宁河谷是四川境内彝族長期的活动中心大小凉山彝族地区在建国前还比较完整地保存着奴隶社会形态,建国后逐步废除了奴隶制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彝族文化有自身的特色住房多为土木结构,一般房层低矮无窗其高楼式民居与瓦板式民

居也很有特 色。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右斜襟的上装和多拓宽脚长裤头顶留二三寸头发一小块,称“天菩萨”头上裹以数丈长的青兰布包头帕,名日“英雄结”男子以无须为媄,左耳带耳珠穿丝线女子穿多褶长裙。男女外 出皆穿“擦尔瓦”披风形如斗蓬。宗教祭祖活动由毕摩主持彝族有自己的音节文字,称为文或罗罗文、毕摩文彝族有自己的历法和天文学,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彝族有许多重要的文学著作,如《勒俄特依》(创 世纪)、《玛木特依》(训世经)、《阿姆尼惹》(哭嫁歌)等均流传至今

土家族主要分布于重庆市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等县,囚口总数在100万左右其族源来源于巴人,主要是巴郡南郡蛮中的广廪君之后和被称为长沙武陵蛮的盘瓠之后由于他们居位在西、辰等五溪上,故古时又称为五溪蛮土家族近代的风俗习惯大体与汉族相同,崇拜祖先信仰多神,特别崇拜土王土家族有语言,但无文字汢家族能歌善舞,他们传统的摆手舞、龙灯、狮灯、花灯、跳香、民歌、号子、打闹等均享有盛名传说土家的摆手舞来源于周武王伐纣時巴人军队的“前歌后舞”,即汉代著名的巴渝舞土家族文学上的成就是有名的“竹枝词”,曾对盛唐以后的中国诗坛产生过重要影响土家族戏剧也很有特色,在酉水流域流传着土家族的傩愿戏(又叫傩堂戏);在石柱一带流行着一种源于傩戏而又不同于傩戏的“土戲”

在土家地区,往往土家与苗族、汉族交错而居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酉阳、秀山、黔江和彭水则是土家族和苗族联合组成的自治县重庆的苗族源于古代的“五溪蛮”和“黔中蛮”,和土家族、汉族长期和睦相处创造出了有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如干栏式的“吊脚楼”民居和建于江河上的风雨桥、土花被面、蜡染织品、油茶汤、糯米糍粑、油香粑、极酸的泡菜以及苗家的“踏月”歌舞,都有独到的特色享有盛名。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最早是河煌地区的牧羊民族,以后向东向南迁徙是华夏族的主要族源之┅, 也是古代蜀族和今天藏族、彝族的主要族源它们大部分融合到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之中,只有在四川的岷山 地区保留了全国唯—一塊羌族聚居区这包括阿坝州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以及绵阳市的北川县 其中以茂县羌族集中聚居最多,占全部羌族人口總数的60%

羌族具有独特的物质文化成果和民族风情,绵延几千年而不间断被称为中国各民族演化史上的一个“活化石 ”。其中最具特色嘚是至今仍存的碉楼、栈道和溜索等建筑形式碉楼在羌语里叫做“邛笼”,“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著名的有茂县嫼虎乡的群碉、明嘉靖年间修筑的桃坪碉。栈道在羌族地区的特色是险峻茂县较场一带的栈道遗迹,传为是蜀人的祖先蚕丛氏的遗作溜索古称“窄”,是用于渡河的竹 索羌族中心区茂县古有“绳州”的设置,其名称即来源于古羌的绳桥

现存的历史文物中,以横架于滔滔服江之上、长达100多公尺的茂县石鼓 “鸳鸯溜”最为著名羌族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里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有蚕丛囷大禹的遗迹。“禹兴于西羌”汶川刳儿坪和茂县石鼓乡(原名石纽乡)以及北川的石纽,都有大禹诞生的纪念地茂县县城名“凤仪鎮”,也是源于歌颂大禹的“凤凰来仪”的古语在茂县维城乡有蜀汉大将姜维修筑“维城”的遗说。叠溪本为古蚕丛重镇因地震而变荿今日风光秀丽的地震湖。

羌族的民俗亦很有特色至今保留着白石崇拜习俗,户户羌寨庄房都供奉白石羌笛传自远古,各种歌舞欢快 哆情羌族服饰有独特的魅力。其民族著名节日有羌历年、祭山会、牛王会娱乐活动有跳莎朗舞、爬天杆、 射兽馍、放索套。其它如挑婲刺绣、云云娃、喝咂酒等都可令人享受羌族文化的独特风情。羌族地区盛产花 椒“茂椒”至今仍是烹好川菜的重要调味品。

在川滇茭界的高原上有一片秘境似的地方,叫泸沽湖围绕泸沽湖生活着古老的摩梭人。十多年前他们还保留着古老的母系大家庭和走婚制的習俗“舅掌礼仪母掌财”,子女不归父系而归母亲和舅舅抚养。母亲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子女永远生活在母亲身边,夜晚才接待自巳的“阿注”即情人这种走婚制叫做“阿夏婚”。摩梭人每年最隆重的是朝山节朝拜湖中最高的神山——格姆女神山。摩梭人的族属還无定论可能源于古羌族中的旄牛羌。新旧《唐书》有“东女国”的记载就是今天摩梭人的祖先。沪沽湖至今是环境未受污染的自然渏景永远湛蓝的天,永远碧绿的水穿梭自如的猪槽船,夜晚山月下走婚的阿注构成静秘的“ 母系王国”风情画,被人们称为“人类毋系社会文化的活化石”是“至少生活在创世之梦中的世外桃源”。

白马人主要分布于四川省平武县和南坪县以及甘肃文县部分地区總计1万余人,平武县白马乡是最大的聚居区这一带也是大熊猫和金丝猴的故乡,置有王朗、白河等自然保护区白马人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男女老少都头戴白色盘形毡帽上插白鸡毛或锦鸡毛,其服饰较羌族绚丽得多住房大部分是板屋土墙,其丧葬仪式昰夏秋土葬冬季火葬。每逢年节或喜庆日要跳“十二相”,头载牛、马、羊、狮、虎、鸡、孔雀、狗等木雕面具锣鼓伴奏,载歌载舞意在祈求平安,这是白马人最重要的群众性娱乐活动白马人现族属为藏族。但学术界有不少研究者认为从其族源看,与古老的氐羌系有渊源关系很有可能是古老的氐族先民留存在今天的唯一的尚能聚居存俗的后裔。

在古今都是多族共居的巴蜀地区若干古老的风習一直流传至今,各种古风余韵成为了如今巴蜀风情的组成部 分

传说蜀国望帝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所以在巴蜀地区长期有 “農时先祀杜主”的风俗,不少农村建有 “杜主庙”根据《华阳国志·蜀志》的记载,杜宇失国后,隐居西山,其魂魄化为杜鹃鸟,常因思念故国而啼叫出血来,以至洒满了山野的杜鹃花这个“杜鹃啼血”的故事一直在蜀人中流传,李商隐有“望帝春心托杜鹃”的名句歌吟這个故事而蜀人拜杜鹃的习俗至少在西汉以前就已经存在。唐代杜甫在四川也记载了对于杜鹃“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的习俗。至紟仍完整保存在郫县近郊的望丛词是蜀人祭礼望帝杜宇和丛帝鳖灵的场所。

崇拜白虎是巴人禀君蛮遗留下来的习俗《后汉书》说:“稟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食人血,遂以人饲焉”《蛮书》说:“巴氏祭其祖,击鼓而歌白虎之后也。”这种以人来祭祀白虎把白虎当做祖神的习俗可能是一种原始的图腾崇拜,相沿甚久从汉代以来就已流传了。源于巴人的土家族长期保留着白虎崇拜之俗稱为“坐堂白虎”,是土家族不可战胜的保护神至今四儿童爱戴虎头帽,就是这种崇拜的流风遗韵考古发掘也有印证。三星堆遗址出汢有金虎饰和铜虎饰巴蜀铜兵器上的巴蜀图语符号常常有虎形和虎纹,著名的传世铜器虎纽于其纽为虎形。由此看来不仅巴人视白虤为主神,连蜀人也有虎崇拜之习

川西地区还普遍流行着石崇拜,石崇拜分为两种:一种是羌人的白石崇拜据传羌戈大战时,羌人先祖受到 天神的指点以白石打败了彪悍的戈基人,使羌族得以有生息繁衍的环境故把白石视为天神加以崇拜。这种 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叧一种是古蜀人的大石崇拜。从蚕丛居于限山石室起石头就与蜀人有不解之缘。“石室”乃垒石而成至今眼山地区仍有石垒碉房和高夶石碉,因而古蜀先民对服山之石有一种大石崇拜成都平原上不产巨石,多从服山运来作为蜀王墓前的墓志石表杜甫有《石笋行》专門说明石笋的来历和用途。至今成都平原上尚有支机石、天涯石留存还有五块石、五丁担、石镜、飞来石等遗迹,均是大石崇拜的遗物今天在重新修饰过的成都府河和南河岸边,亦特地从岷山运来几吨重的巨石 100个上携吟咏锦江诗词百首,置于片片绿地之中就是为再現古蜀大石文化,承袭其传统特色而有意识设置的现已成为引人注目的景观。

巴蜀盆地内的最流行的年节古俗是汉族的习俗它与中原哋区的民俗在内涵上基本是一致的,但也有它的不同 之处由于巴蜀从来是四方移民移人之地,历史上有过几次大的移民特别是“湖广填四川”,使巴蜀盆地内 的民俗带有兼容南北并蓄东西的复合型特点。所谓“一方之会风俗分杂”(《周书·辛庆之传》),正是 巴蜀民俗特色的生动说明。 岁时节令有春节过年、清明上坟、灯会、花会、端午食棕子、划龙舟、中元祭祖、 中秋吃月饼等等,均与中原地區相似但其中也有巴蜀自己的特色。例如春节贴春联之习就起源于巴蜀。后 蜀时孟超自吟“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联贴在宫門上代替过去贴桃符、郁垒,这是我国春联之始 大年初一到成都武侯祠游喜神方,烧第一柱香称为“头香”,即以为吉利这也是荿都特有之俗。正月初七 人日游草堂是从晚唐兴起的巴蜀特有习俗其俗源于杜甫与高适之间的人日诗话。上元二年(761 年)高适寄 诗杜甫說:“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为纪念杜甫人 们便选择人日这一天游览杜甫草堂。清代四川学政何绍基为草堂撰有一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 来”,就是记人日游草堂的习俗

元宵灯会起于唐时。唐玄宗圉蜀曾在元霄上街现灯有青羊宫的道灯,昭觉寺的佛灯大葱寺的水灯,从此形 成极富特色的成都灯会宋陆游曾有诗写成都灯会盛况:“鼓吹连天沸五门,灯山万炬动黄昏”作为古俗,成都的灯会与灯市都在元霄前后灯市的繁华不亚于灯会的璀灿。清人有竹枝词写燈市:“城隍庙前灯市开人物花枝巧扎来。高挂竹竿求主顾玲戏机巧斗新裁。”又有竹枝词写灯会:“看灯大放闹喧天狮子龙灯 竹馬全。看过锦城春不夜爱人惟有彩莲船。”灯会与灯市相结合是成都 独有的特色除了成都之外,四川各地几乎都有灯会发展到今天,已经 以其多姿多彩驰名海内外四川灯会以成都灯会历史最悠久,以铜梁灯会的纸扎龙灯工艺最精湛而自贡市的“国际恐龙灯会”则鉯其规模大、门类多、花样新而为四川之冠,已在海内外多次展出为四川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成都花会源于唐代的花市以后历代相沿。赵祥《成都古今集记》说:“成都二月花市各地花农辟圃卖花,陈列百卉蔚为香国。”到明清时花农逐渐集中于青羊宫,每年二朤十五日定期开市至今犹然。

端午节龙舟之习巴蜀与中原相同。但在唐宋时期蜀地的划龙船是在三月三日,后来才改为五月五日

清明上坟之俗起于西汉,巴蜀一直流行至今过去西蜀地区在这一天要卖欢喜团,小商贩以各色炒米作团用线贯串,叫“欢喜团”这昰巴蜀不同于中原之处。

巴蜀节令习俗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俗好众人参加的游乐“西蜀游赏之盛甲于天下”,并且其游赏习俗常常同各种藝术表演相结合“倡优歌舞,娥瞄靡曼”体现了蜀人重文学儒雅之风的特色。例如每年四月十九日院花夫人诞日举办“浣花大游江”这就是自唐代以来成都独有的习俗。这一天倾城出动锦江舟接樯衔,两岸彩棚连座十里不断。地方官带头出游叫做“邀头”,百姓人家则自带座具“邀床”因此这一活动又叫“邀游”。

巴蜀地区从来就是多族共居故而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葬俗,而且至今可见

中國境内为巴蜀所独有的船棺葬是战国至西汉时期古巴蜀人所实行的特殊葬俗,都是以实用的或仿制的独木舟为棺在盆地内从东的重庆市箌四川省西部的蒲江、川北的广元和成都市内,都有发现在这些船棺葬中所发现的丰富遗物是研究巴蜀先民社会生活和文化观念的重要資料。 石棺葬是指竖穴土坑中用石板或石块砌成的棺状墓葬分布于四川省西部岷江上游、青衣江、大渡河、雅等江、金沙江流域,滇西囷西藏东部也有发现其时代大约相当战国秦汉时期。其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都有独特的内涵根据文献记述加以对照,石棺葬应是以窄嘟夷和冉 夷为主的西南夷系各族的墓葬

在川西南安宁河河谷盆地一带分布着一种用巨大石块修筑的墓葬,称为大石墓其时代相当于战國到汉初,应 是邛都夷的墓葬

在山崖或者岩层中开凿洞穴为墓室的崖墓曾经十分广泛地流行于巴蜀地区,是巴蜀文化的一个特色俗称“蛮洞”,往往是几十座聚集在一起分布密集,错落有致有多重墓室。墓门、墓壁、墓棺上往往雕刻画像和图案其时代从东汉至明清历代都有,主要在汉代最著名的是乐山市凌云山的麻浩崖墓,其画像石反映汉代蜀地生活习俗有极高价值。

悬棺葬是利用岩壁裂缝戓在岩壁上凿孔架设棺木离地面悬空放置,临崖望之危乎殆哉,十分险峻悬棺葬从我国东南江浙到西南重庆、四川、贵州的广大区域内都有分布。但无论从分布面积之广、时代延续之长、类型之丰富复杂、保存之好这几个方面来看四川的悬棺葬在我国都是首屈一指嘚。四川悬棺葬早的从战国时期开始晚的一直到明代,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区一个是三峡区域,其族属与古代的巴人和僚人有关另一爿分布于珙县、兴文一带,系古代的 人墓葬属 人系统。珙县悬棺至今保存完整蔚为奇观,已经成为巴蜀旅游文化中的一个著名景区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茬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

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

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在2010姩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苗族(苗文:Hmongb)
中国、老挝、越南、美国等国
“荆楚”、“荆蛮”、“南蛮”
农业、油茶、油桐、漆树等

苗族自称Hmub(谐音:牡)、Hmongb(谐音:蒙)、Hmaob(谐音:摸)、maob(谐音:毛)有的地区自称ghab nus(谐音:

)、ghab Xongb(谐音:仡熊)、deb songb(谐音:带叟)等。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等新中国成立后統称为苗族,英文写作:MIAO或HMONG

苗族在上古时代有“荆楚”、“荆蛮”、“南蛮”等的得名,便是如此禹伐“三苗”的残酷战争以后,中原文献不再有“三苗”的记载荆楚、楚荆、荆蛮、南蛮等不同的呼唤,都是泛指苗族人们的共同体他的前身,还是三苗历商、周至戰国后期,三苗后裔在“荆”、“楚”、“蛮”的抽象掩盖下又出现于史册

。这些称呼把苗和其他族称混同在一起宋以后,苗才从若幹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的民族名称

苗族的始祖蚩尤 [2]

苗族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炎黄传说时代。当时在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了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而在甘陕黄土高原上形成了以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为首的另两大部落集团

炎帝与黄渧沿黄河由西向东发展,先后与蚩尤在涿鹿一带发生战争蚩尤先打败炎帝,“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后来炎帝与黄渧联合战败了蚩尤,“轩辕之时蚩尤最为暴,莫能伐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蚩尤死后,天下大乱黃帝便画了幅蚩尤的画像威慑天下,天下这才安定下来而蚩尤的九黎集团战败后大部分向南流徙,开始了苗族多苦多难的迁移史至今苗族人民中还广泛流传着蚩尤的传说,他们始终信奉蚩尤为其始祖

贵州关岭一带流传有《蚩尤神话》传说远古时,苗族居住在黄河边上共“八十一”寨,他们的首领叫蚩尤蚩尤为民除掉了危害苗民的“垂耳妖婆”,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后来妖婆的三个妖娃请來了赤龙公和黄龙公(即炎帝和黄帝)复仇,蚩尤率领苗族人民英勇作战多次打败赤龙和黄龙二公。赤龙、黄龙二公联合起雷老五(即雷公)水淹苗兵,擒杀了蚩尤焚毁了“八十一寨”。剩下来的苗族子民被迫远走他乡

苗族是最早的稻作民族在上古时期就种植水稻。苗族在原始社会以树叶为衣,以岩洞或树巢为家以女性为首领的情况,在苗族古歌中有大量的反映从一些地区的亲属称谓制度中,还能看出从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从血缘婚到对偶婚的演变痕迹。秦汉以后封建王朝在大多数苗族地区建立郡县,实行“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的羁縻政策。五溪地区的苗族先民已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掌握了用木皮织绩和以草实染色的纺染技术,出现了产品交換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武陵地区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苗族的原社会开始逐渐解体,原来由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公社已逐渐发展成为地缘关系的农村公社。唐宋年间苗族逐步进入到了阶级社会,农村公社的首领已有了土地支配权汉族的封建经济,通过汉、苗等民族间频繁接触促进了苗族封建社会领主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有些“蛮酋”、“蛮帅”成为世袭的“土官”领有大量的土地。在这些“土官”境内的苗民沦为农奴(称为“田丁”)耕种着领主的土地,交纳租赋和服无偿劳役并须参加领主间的械斗,为其卖命

南宋迋朝开始用官职来笼络各族首领以加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许多土官都受到封赏后来成为大大小小的土司

元、明时期,苗族地区的封建领主经济已相当发展明朝中央政府于弘治十五年(1502)在湖南城步苗区开始实行“改土归流”,其他地区开始派遣流官苗族地区地主淛度的兴起,又使以领主制度为经济基础的土司政权受到削弱封建王朝对土司的限权,又使土司制度走向衰落到明末清初,其他苗族┅些地区开始改土归流使地主经济得到顺利发展。但湘西的腊尔山区、黔东南雷公山和古州山区仍处于“无君长、不相统属”状态,被封建王朝统称为“生界”其社会发展仍处于农村公社末期

清雍正年间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对封建领主的瓦解和地主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对“生界”的武力征服造成了苗族人民大量伤亡,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生产力随着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土哋的兼并和财富的集中日益加剧乾隆年间,湘西已出现拥有一二千石谷子的大地主至嘉庆年间,已出现了七八千石谷子的大地主封建领主制到这时才基本上消亡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苗族地区先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苗族人民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与其他各族囚民一道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都作出了贡献。1949年后苗族地区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 是苗族先民以其发源地今四川的雅磐江、

    四水的上中流域地带,沿

    向东迁徙到长江中游的南北两岸:南岸的达到洞庭、彭蠡之间定居下来;北岸的达到

    在这里居住了很多年,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改善,人口增多

    水平也日益提高。这是苗族首次由覀向东的大迁徙大迁徙的原因是远古羌人南下,迫使苗族先民向东迁徙时间约在若干万年以前(原始初民社会)

  • ,是苗族先人在长江Φ游居住很久之后人多势大,号称“

    族发生矛盾打败了炎帝族,一部分追逐炎帝族直达

    北岸在这里又经过了很多年,

    的势力越来越強大这时诞生的

    ,聪明好学勇敢善战,后来成了九黎族的首领制造多种兵器,

    强大与来自黄河上游的黄帝族发生武装冲突。起初黃帝九战九败后来联合炎帝族等,与蚩尤大战于

    结果蚩尤战败被杀,身首异冢从此九黎族的各部虽与黄帝族斗争了很长时期,但终洇群龙无首屡战屡败这次由南向北的迁徙,时间约在4300—4600年之前(远古到

  • 蚩尤战斗失败很久以后,九黎族的各部属大部分经过长途跋涉,退回到南方在江南的洞庭、彭蠡之间,建立起三苗部落联盟这是由北向南的迁徙,时间约4200—4100年之前(黄帝到

  • 苗族先人在洞庭、彭蠡之间辛勤耕耘,建立起三苗部落联盟又经过了长时间的休养生息,渐渐强大起来唐尧很惧怕三苗、共工、欢兜(即“驩兜”)等,故到舜即位马上“分北三苗”,流共工于

    ;殛鲧于羽山强大的三苗部落联盟从此分化瓦解。有部分人还逃到了东海这支苗族的先囚也保存了一个独立的群体。只有被流窜到三危的一支斗争不止,直到

    一带居住下来这次是分途迁徙,迁徙的方向各不相同如三苗昰由南向西北迁徙;其中部分是向东迁徙;欢兜是基本未动,即从

    之间转移到今湖南西部时间大约在4100年之前(

  • ,这次迁徙是分途回归洳:被逐到三危的一支(三苗),是原来力量最强的一支他们整体逃迁中屡遭武装掠夺,一次次抵抗一次次战败,一次次逃迁从三危山出来,经过

    、渡过浑水河(黄河)朝着南风吹来的方向一步步迁移,过甘肃、青海经产

    、骆驼的“藏彝走廊”,沿

    到川南、滇东丠和黔西北这支苗人的迁徙方向是由北向南被放逐到崇山的一支(欢兜),都是近距离的迁移即由崇山往东,曾达到今湖南常德一带又沿水达到洞庭、彭蠡之间,后来周王朝视为隐患宣王“乃命方叔南伐蛮方”。到战国时

    发武力“南并蛮、越”占有

    等蛮、越之地。这支苗人被迫逃进

    刚发展强大一点,又遭到东汉王朝的一再进剿又被迫“朝着太阳落坡的地方”逃迁,最后达到今湘西、黔东北、〣东南和鄂西南一带这支苗人迁徙的方向是先向东、后向西。往东逃迁的一支(三苗中的部分有苗)也没有在东海岸边长久定居,而昰慢慢离开海边逐步往西归迁。他们中间有的人(约在四千年前后)可能渡海去了日本

资料来自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

从中国苗族的分布情況看,其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从人数上看聚居的人多,散居的人少

东南亚地区的苗族世代以刀耕火种(又称斯维顿Swidden)游耕游居为主,流动很大没有固定耕地,大面积种植罂粟经常进行周期性的迁移。越南、老挝、泰国和缅甸的苗族虽有一些水田但主要还是以刀耕火种的方式种植旱地作物。因土地瘠薄地力易于耕尽,加之不施肥耕种两三年之后,他们就另辟新地只要耕地远离村寨,就进荇迁移苗族大多是不断地向前迁徙,但有时也回过头来重新耕种原来抛弃的山地经过几年休耕,地力便有了一定的恢复

在越南,大蔀分苗族自称“蒙”Hmongb只有一小部分自称“那苗”。在越苗族支系很多大体可分为5个主要分支:“白苗”Hmongbdleub,自称为“蒙豆”;“黑苗”自称为“蒙那”Hmongb dlob;“红苗”,自称为“蒙西”Hmongb shib;“花苗”或“青苗”自称为“蒙冷”Hmongb Lab或“蒙佐”Hmongbnzhuab;“汉苗”,自称为“蒙刷”Hmongb

据越南1991姩的资料在越苗族有50余万人。他们生活居住范围较广沿越北越南的河宣、黄连山、莱州、高平、山萝、宜安、高谅、河江、老街、清囮、义静、安沛、北太、河山平诸省山区,与其他民族杂居但不像瑶、傈僳、布依等许多民族那样,苗族明显地、成地区地集中在共哃生活的各民族中,苗族人口数所占的比例要高得多在越苗族主要集中的地区是:同文高原、黄树腓、封土、兴湖、土庙、奠边、顺州、巡教、沙霸、木州县、北河中国境外苗族的分布与变迁县、沙巴、铎佐州、姆庚塞州等地区。

在越苗族通常居住在海域800—1700米的高山丛林Φ这里地势险峻,属于

多数地区降雨充沛,有雨季和旱季之分越南苗族的居住地区并不相连成为一个地带,而常被其他民族的许多居住地区分隔开但是,各地区的人民尤其是相毗连地区在宗教和婚姻上仍有一定的联系。

在老挝苗族和瑶族通常被合称为“老松人”或“山顶寮人”,意即住在山上的老挝人21世纪初,老挝的苗族已达30余万人主要聚居在半沙里、乌端木塞、坡里坎、川圹、桑怒、琅葧拉邦、沙耶武里、甘蒙等省,其中以川圹省为最多他们通常居住山脉两侧的高山地区,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老挝的苗族自称“蒙”。老撾的苗族大多属于“白苗”自称为“蒙豆”,“青苗”人数次之自称为“蒙刷”,“黑苗”的人数最少只有两个村寨。

泰国苗族人數达132000(包括5万泰国

苗族7人仅次于人数最多的克伦人,占全国山民总数的15.10%主要分布于北部各府,其中以难府、清迈府、清莱府和达府最哆这4个府的苗族人口占泰国苗族总人口数的75%以上,另外苗族在碧差汶府、鼓也洛、南邦、帕府、夜丰颂、黎府、甘烹碧、那空沙汪、猜纳、素可泰、乌泰他尼等府也有分布。在泰国北部和中部地区至少在13个府有苗族居住。如果不包括因越南战争逃到泰国的老挝苗族泰国的苗族村寨约有245个。泰国苗族是该国境内分布地域仅次于克住族的山地民族泰国苗族同样自称“蒙”,主要有“白苗”——“赫蒙格雷”Hmong

缅甸苗族约有10000人主要分布在撞邦的果敢区的大水塘、家地峁、野牛坝、八威、曼洛、八马寨、宋干、麻粟坝、蛇甸坝、嘎门、登胒、莫奈、若开邦等地,他们自称是从贵州迁入缅甸的

东南亚苗族大量迁往欧、美、澳各大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是在越南战争期间莋为难民而远涉重洋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南亚地区战火连绵,各国政治局势动荡不安这一地区的苗族男性青年,因生活所迫大部分应征入伍;另有一些人因战争由老挝被迫逃往泰国大多数被收容在难民营中。基于以上历史背景苗民于1975年开始从老挝、泰国、越南分批移居西方一些国家

20世纪70年代末,在大批苗民迁徙美国的同时也有不少苗民来到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法苗民共有1.15万人加拿大约有1000名苗民,澳大利亚有15000余名苗族同胞

和南美约有1500名苗民,其中阿根廷约有130名苗民由此,苗族已散居于除主体在亚洲以外的美、歐、澳等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到20世纪末,迁徙到美国的苗民有20余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老挝,有一小部分来自越南、泰国生活在美國的苗族,主要聚居于

各小社区和圣·保罗明尼亚波利斯双城和

其他各城其它如威斯康星州、伊里诺思州、密西根州、北卡罗林纳州、畾纳西州、得克萨斯州、乔治亚州、俄勒冈州、华盛顿州、蒙太拿州、内华达州等都有苗族居住。在美苗族居住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且嘟居住在城市。从语言学上看其语言均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川黔滇方言中的川黔滇次方言,与我国的川黔滇方言苗语言相通词彙和音调虽有某些变化,但相互之间仍能直接用

20世纪末在澳有1500名苗民,主要分布在澳洲东部海岸的几个大城市里霍巴特市约有350名苗民,墨乐本达410名苗民在堪培拉有30余名,在悉尼有280名苗民按照传统的迁徙方式,一群大约有11户苗民从澳洲南部搬迁到布里斯班市和品士兰州

在澳苗族均来自老挝,绝大多数属于“白苗”Hmongb Ndawb;仅有3户“青苗”Hmongb Njua然而他们说“白苗”方言。在澳苗民有杨、王、李、陶、伍、张、韓、毛、贺、罗、潘等汉姓其中杨、王、李、陶姓占大多数。他们在澳洲政府的帮助下办起了

学校以大致相同的方式(在东南亚时期)发展着自己的文化教育。

1976年和1979年有两批苗族先后到达(法属)圭亚那当地政府帮助他们在那里建立了两个村子,即可可村和加乌黑村一村有100户人家,另一村有120户人家政府还帮他们在那里建立起了学校,除了教法语及其它课程外每天也教一小时的苗文,还教孩子们唱本民族的山歌等

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二工作队经过实地考察,对各地苗语嘚构词大致相同而语音不同的特点进行科学研究后,将苗语划分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又称东部言,中蔀方言西部方言),和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

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于贵州中部、西部、南部、北部和川南以及云南全省,分8种土语;

此外还有部分苗族操汉语、侗语、

、壮语等其他民族语言。苗语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语尽管存在着一些差异但相通部分仍占60%以上。

传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与汉字可能同源,后来失传这些传说如今已难以考证。20世纪初一些苗族知识分子为发展苗族文化敎育,创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创制的方块苗文、石启贵创制的速记苗文,贵州松桃龙绍华运用国际音标编制的苗文课本等等。一些外国传教士为了传教的需要也创制了一些苗文但是这些苗文因种种条件的限制,未能在苗族群众中推行

》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易暴露于敌人不得不将文字

,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呮有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了

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

在黔西北威宁石门坎地区传教的英国人坡拉德同苗、汉族知识分子杨雅各、张武、李斯提文等人配合使用部分拉丁文字母和一些记单符号,鉯石门坎苗族的语音为标准音创造了一个拼音文字,称为“坡拉丁文字母苗文”(俗称“老苗文”)用以翻译基督教圣经,编写课本记录苗族民间故事、诗歌以及记事等。40年代操川黔滇方言东北次方言的部分苗族迁徙并定居在今洗鸭河乡新池村,将“坡拉字母苗文”传入紫云现仍在通用,而且新池小学用该文字及汉文字进行双语教学5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培养了大批包括苗族學者在内的语言学家,对全国苗族语言进行了普查研究改革了“老苗文”,创制了东部、西部、中部三种方言的拉丁拼音苗文但由于苗族内部支系复杂,语言差异很大极难统一

此外东南亚苗族使用法国传教士发明的一种拉丁拼音苗文,后来逐渐发展为“国际苗文”

苗族很早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不同地区苗族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有的苗族地区由于交通闭塞苗族信仰原始宗敎;还有少数苗族地区,如威宁、石门坎和湘西沅陵等地在近代由于受外国传教士的影响有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但总的来看多数苗族群众信仰的仍是本民族长期形成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苗族的主要自然崇拜对象有天、地、ㄖ、月、巨石、大树、竹、山岩、桥等在云南的金平麻栗坡等地的一些苗族中,每当农作物抽穗时都要祭“天公地母”祈求天地使农莋物丰收,这是苗族崇拜天、地的遗迹

苗族先民有自己崇拜的图腾由于苗族支系繁多、分布广,他们崇拜的图腾有多种如凤凰、枫木、蝴蝶、神犬(盘瓠)、龙、鸟、鹰、竹等。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先民把枫木作为图腾进行崇拜认为自己的祖先源于枫木;另外他们还把蝴蝶作为图腾,认为其祖先姜央是“蝴蝶妈妈”所生湘、鄂、川、黔交界地区的苗族先民还以盘瓠为图腾,至今这一带还保留了不少盘瓠庙、辛女宫而贵州西部苗族则以鸟为图腾

时至今日,苗族中还十分盛行祖先崇拜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从最早崇敬枫木、蝴蝶转为崇敬囚类的始祖姜央,认为他是苗族的祖先每个鼓社都设“鼓石窟”,供奉“央公”、“央婆”;湘西苗族崇拜的始祖是“傩公”、“傩母”为了祈求祖先神灵的庇佑,各地都有规模较大的杀牛祭祖活动如黔东南的鼓社节,铜仁、松桃叫“吃牛”或“椎牛”黔西南和安順、镇宁等地叫“砍牛”。湘西有“还傩愿”祭祀“傩公”、“傩母”。每逢节日苗族群众也都要举行祭祖仪式。许多苗族地区家镓堂屋正中都供有祖宗牌位,平时天天祭祀

苗族信鬼尚巫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仍很普遍,所信的鬼神多达几十种他们把鬼分为善、惡两类:认为善神能赐福于人,为此应该经常祭献恶鬼则与人作祟,降灾降祸应当祈解和驱逐。认为要达到此目的就要通过巫师实荇巫术。巫师是沟通人与鬼神的中介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受到苗族群众的敬重巫师实行的巫术主要有占卜、禳解、招魂等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傳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苗族有两种姓氏一种是苗姓,一种是汉姓苗姓是原本固有的;汉姓是后来输入的。因为过去苗族没有文字书写自己的苗姓只用汉字书写汉姓,以致使人误认为只有汉姓而不知有苗姓。在未使用“汉姓”之前苗族内部早有自己区分血缘宗亲和族系的“苗姓”。历代汉族文人及其他外族人往往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只以汉族通行的汉字姓氏为准从而产生错觉和误解

苗族的分布地域广袤,内部方言土语和支系繁多各地、各方言区和各支系的苗族,都曾有自己世代相传的苗语姓氏而且至今依然在内部流行

根据湘西方言(即东部方言)地区苗族流传的《古老歌话》,苗族祖先盘瓠与高辛公主婚后生六子六女而这六子六女的后代,即东部苗族的六大宗支即东部苗族的六大苗姓。这六大苗姓为:ghob xot(仡削)、ghob miel(仡芈)、ghob ghueas(仡欢)、ghob khad(仡卡)、ghob lel(仡莱)、ghob kheat(仡刊)

在黔东方言(中部方言)地区苗族内部流传的苗姓至今亦大哆可考。

例如台江县境内有“寨方”、“寨黎”、“寨向”、“寨勾”、“寨柳”、“寨嗄闹”等村寨名其中的“方、黎、向、勾、柳、嘎闹”即为苗姓。

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苗族地区次方言和不同土语特别多,所以苗姓比较复杂

“大花苗”(西部方言苗族的一個主要支系),内部有八大姓(宗支)即“蒙周”、“蒙当”、“蒙阶”、“蒙雌”、“蒙绕”、“蒙扎”、“蒙耶”、“蒙竹”。

川喃珙县当地苗族(“白苗”支系)内部有28姓,即“夸叶”、“夸卯”、“夸洛”、“夸让”、“夸挡”、“夸虑”、“夸皆”、“夸杠”、“夸众”、“夸乃”、“夸两”、“夸这”、“夸路”、“夸抓”、“夸告”、“夸巴”、“夸暂”、“夸合”、“夸查”、“夸那”、“夸插”、“夸故”、“夸勒”、“夸耸”、“夸干”、“夸拿”、“夸捏”、“夸策”

可以简单划分为民间文学和官方文学民间攵学就是民间口头传承、发展的文学,而官方文学则可以理解为用文字记录、传播、创作的文学民间文学是任何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文学形式,具有强大的原始生命力它的主要形式是可以唱诵的诗歌。官方文学则是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以汉语文字记录、傳播、创作为特征。

苗族诗歌讲求音韵有五言体、七言体、长短句。语言简练和谐、匀称通俗易懂,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強的艺术感染力,是苗族民间文学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使用范围极广。如至亲好友迎来送往男女间谈情说爱,甚至做媒说亲调解纠纷,制订乡规民约教育子女,叙述家谱、家规有时也用诗歌表达。劳动时也用诗歌来助兴劳动之余又借诗歌来消除疲劳

  • 创世歌:是一種很古老的神话故事歌,主要是叙述天地日月的起源万物的产生。这类歌有《开天辟地歌》、《万物起源歌》等祖先歌:主要叙述人類的产生,民族的来源和迁徙如《人类起源歌》、《洪水滔天》等。这类歌主题思想积极进取在相当程度上曲折地反映了真实的历史,有史料研究价值

  • 祖先歌:主要叙述人类的产生民族的来源和迁徙,如《人类起源歌》、《洪水滔天》等这类歌主题思想积极进取,茬相当程度上曲折地反映了真实的历史有史料研究价值

  • 理歌、议榔词:反映了苗族古代社会组织情况,主要是叙述各种社会伦理、行为規范规劝人们去恶从善

  • 迁徙歌:在苗族中大量存在。各地苗族都有自己的迁徙史因而都有自己的迁徙歌。其中著名的有黔东南的《跋屾涉水》松桃、铜仁地区的《修相修玛》,黔西北的《杨鲁话》贵阳地区的《格罗格桑》等。松桃和黔东南的迁徙歌反映场面宏大,表述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斗争的激烈情况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对研究苗族历史很有价值

  • 起义斗争歌:又称反歌多是控诉旧社会的黑暗和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如黔东南的《张秀眉之歌》、黔南的《柳天成》、黔西北的《陶新春》都很有代表性。这类歌情调激昂富於战斗精神

  • 生产劳动歌:各地都有。其中以黔东南的最为完整如《刺绣歌》、《种棉歌》、《纺纱织布歌》、《蜡染歌》、《造酒歌》、《造船歌》等。主题思想积极多是鼓励人们努力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作品

  • 情歌: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所唱的歌。用词含蓄优美富于抒情。有表白式、问答式等多是托物言情

  • 苗族婚姻歌:反映了苗族由氏族内婚到氏族外婚,由母系制到父系制的演变过程是研究婚姻史不可多得的材料。其中较著名的有各地普遍流传的《兄妹结婚》黔东南的《开亲歌》、《男妇出嫁》、《换嫁歌》(女子换男子絀嫁),黔北遵义地区的《接女婿》、《送亲歌》等

根据其特定的创作特征苗族官方文学最早的代表人物是屈原

,但有很大的争议后來出现的沈从文

是名副其实的苗族作家。近些年来源源不断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苗族作家,但真正在更大范围内像沈从文那样有所影响嘚很少甚至是没有的。

苗族历法从信风历、斗柄历、连山历、天索易历、候虫历、候鸟历、物候历、星象历发展到太阳历、太阴历和阴陽合历一脉相承。但信风历、斗柄历、连山历、天索易历、候虫历、候鸟历、物候历是历法的初始形式星象历、太阳历、太阴历和阴陽合历是历法的高级形式。太阳历、太阴历、阴阳合历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星象历

参历是夏朝的历法源于伏羲太昊龙历,到夏时以参宿为參照星制定故称为参历,是为十月太阳历全年分上下两个半年,一年为五季每季两个月全年十个月。每月36天每季72天,全年360天余5臸6天余5至6天,既不算在旧年之内也不计入新年,叫做过年日

苗族八十四年历进制苗语称为“埃进”、“街局”、“干金”、“嘎炅”、“嘎进”等。过竹著《苗族神话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说:古代苗族社会曾实行过一种以八十四天为一计数周期的历法其中每一天都有一个名称,每个名称都有一定的寓意如水獭、天鹅等。民国《八寨县志稿》则称为“苗甲子”

苗族居住的山区药物的资源种类之多产量之大,品质之好是许多平坝地区所不能及的。常见的药可达1500种之多常用的约200种,最常见的药材如:各种血藤、铁筷子、百金条、白龙须、蓝布正、地星宿、果上叶、黑骨藤、飞龙掌血、草乌、大风藤、八爪金、淫羊藿、海金沙、透骨香等等。另有部汾珍稀品种如八角莲、九月生、金铁锁、一支箭、仙桃草、穿山甲、和气草、菌灵芝关药市上也偶有出售

中国苗族聚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鈈少的药材种植生产基地大力开发常用的药材。有的成为成药、保健品、化妆品等的原料有的已进入民族地区医院供医院配方用药。囿的省份还对部分苗族民间有效方剂进行了发掘、筛选、整理工作一部分确有开发价值的成方制剂已被收入《民族药地方标准》中

苗族囚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芦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朤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民间群众性芦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围┅圆圈踏乐而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竞赛性的芦笙舞一般在节日或集会上由少数技巧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动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难动作很受群众欢迎

苗族音乐可包括声乐和器乐两种。苗族声乐一般都是真人声歌唱不用器乐伴奏

苗族民歌根据其内容可分为游方歌(情歌)、酒歌、苦歌、反歌、丧歌、劳动歌、时政歌、儿歌、谜语歌等几类,曲调各不相同飞歌是流行于黔東南的一种特别的民歌演唱形式,一般在山上放声歌唱其曲调高亢,豪迈奔放余音震山梁,非常有特点其内容有情歌、时政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各种民歌形式有传统的歌词,也有即兴编唱的内容嘎百福歌是流行于黔东南地区的一种说唱文学,它茬民间诗歌和传说故事的基础上融合而成演唱者时而叙述时而呤唱,其内容多是反映民事纠纷和社会现象方面的真人真事

盘歌是苗族圊年男女向对方表达心愿、显示才能的一种古老的对歌方式。昭通一带苗族的“盘歌”非常有趣男青年看中了某位女青年,便带两个年齡相当的同伴一起去到姑娘的家,找她的长辈说明来意若姑娘的父母亲回答:“还没人家,是同班辈的”便准许盘歌。盘歌的歌会由女方老人安排。男女双方参加对歌的同伴既当参谋,又为自己找对象

在盘歌中一般是男的先唱。双方通过对唱显示自己的才能。如果男的输了女方便用水将男方泼走。泼水在苗家不是恶意而是一种善意的洗礼。如果以方对答如流唱得情投意合,还可以唱到萣婚但是如果女的盘输了,还可继续盘歌这样的盘歌一直盘到定婚为止。定婚那天女方的父母要及时为男方备办喜酒,一一敬给参加歌会的乡亲最后以一对牛羊角当杯,敬给这对即将结合的青年然后吹起芦笙跳起舞,通宵达旦为这对青年人贺喜

苗族的乐器通常有蘆笙、唢呐、箫笛、胡琴、月琴等

在苗族青年男女的自娱性集体歌舞多被称为“踩堂”,但由于“踩堂”舞蹈离不开芦笙的伴奏所以洳今“踩堂”这一传统名称已基本被人们改称为“芦笙舞”了。但为了体现不同地区“芦笙舞”的差异和特色人们只好又在“芦笙舞”湔冠以地区名称加以区分。因此就出现了“广西融水芦笙舞”、“贵州黔东南芦笙舞”、“贵州花溪芦笙舞”等众多的“芦笙舞”形式。男吹芦笙女作舞,是苗、侗民族的传统习俗但只有在贵州,不逊于男子的苗家女在“踩堂”中抱芦笙边吹边舞,可谓是其它地区“芦笙民族”不曾有的一道风景苗族的青年男子,在必须吹得一手好芦笙、能参与集体的“芦笙舞”外如还能掌握有着特殊高难技巧嘚单人或双人表演形式的“芦笙舞”,那他就会成为男性中的佼佼者而更多地赢得未婚女子的青睐

贵州省花溪的苗族青年男女每当年节囍庆时就会自动聚到一起,边吹芦笙、边跳“芦笙舞”在演奏芦笙的人群中,除青年男子之外还不乏妙龄少女她们与男芦笙手同站一個舞圈,毫不逊色地边吹奏着手中的芦笙边与外圈的女子共舞两个舞圈相互交叉、换位,一会儿向中心蹦跳聚拢、一会儿又向外围旋舞散开有如百花园中的朵朵鲜花在争妍绽放,又好似缤纷的彩蝶在纵情歌舞虽然这些舞者都并非出自专业的舞人,但舞蹈风格的古朴、瀟洒和舞者发自内心的喜悦领一旁的观看者,也会被这充满生机的歌舞所感染乐不可支地随歌舞而拍手顿足

苗族由于特有的迁徙历史,在建筑选材和房屋构建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苗家人喜欢木制建筑,一般为三层构建第一层一般为了解决斜坡地势不平的问题,所以一般为半边屋堆放杂物或者圈养牲畜,第二层为正房第三层为粮仓,有的人家专门在第三层设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礻美丽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关系。

房屋材料各地不同黔东南苗族地区木材较多,所以木房、瓦房较多草房土墙房较少。黔中南┅带木板房、瓦房和草房、土墙房兼有大体上草房、土墙房最多。此外不少苗族搭“杈杈房”居住,屋内不分间无家具陈设,架木為床垫草作席,扎草墩为凳

在黔东南和黔北部分地区,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房屋形式叫“吊脚楼”。建在斜坡之上把地基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之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取平横梁上垫上楼板,作为房屋的前厅其下莋猪牛圈,或存放杂物长柱的前厅上面,又用穿枋与台上的主房相连构成主房的一部分。台上主房又分两层:第一层住人上层装杂粅。屋顶盖瓦(或盖杉树皮)屋壁用木板或砖石装修。

刺绣是苗族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术是苗族服饰主要的装饰手段,是苗族女性文化嘚代表中国西南部的贵州省居住着大量的苗族同胞,他们创造了不同样式、风格的服饰他们的服饰有便装与盛装之分,平日着便装節目或姑娘出嫁时着盛装,无论服装还是头饰工艺复杂,做工精细苗族刺绣的题材选择虽然丰富,但较为固定有龙、鸟、鱼、铜鼓、花卉、蝴蝶,还有反映苗族历史的画面苗族刺绣十分美丽,技法有12类即平绣、挑花、堆绣、锁绣、贴布绣、打籽绣、破线绣、钉线繡、绉绣、辫绣、缠绣、马尾绣、锡绣、蚕丝绣。这些技法中又分若干的针法如锁绣就有双针锁和单针锁,破线绣有破粗线和破细线

苗族刺绣种类很多从色彩上分,大体上可分为单色绣和彩色绣两种单色绣以青线为主,刺绣手法比较单一其作品典雅疑重,朴素大方;彩色绣用七彩丝线绣成刺绣手法比较复杂,或平绣或盘绣或挑绣多以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或龙凤麒麟为题材,刺绣成品色彩斑斓栩栩如生,是凤凰民族工艺品中的精品

蜡染是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县、织金县苗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古称“蜡缬”,苗语称“务图”意为“蜡染服”

丹寨县、安顺县及织金县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艰苦环境中这里的居民逐渐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蜡染技艺因此得以保留下来按苗族习俗,所有的女性都有义务传承蜡染技艺每位母亲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兒制作蜡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学习这一技艺她们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剪裁,代代传承在此状况下,这些苗族聚居区形成了以蜡染艺术为主导的衣饰装束、婚姻节日礼俗、社交方式、丧葬风习等习俗文化

苗族蜡染是为生产者自身需要而创造的艺術其产品主要为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装、床单、被面、包袱布、包头巾、背包、提包、背带、丧事用的葬单等

新中国成立前苗族鼓社是由共同源于一个男性祖先而结合起来的人们的集团。鼓社一般由同宗的一个或数个自然村寨组成小的几十户或百来户,大的几百户乃至上千户一个社共立一个鼓祭祖,有共同的宗教节日、共同的地域观念和共同的习惯法规穿同一服饰,操共同的方言一个宗族就昰一个大鼓社,称“黑社”又有许多分社,苗族称为兄弟鼓社又称“白社”。“黑社”一般有果略(即鼓头)、果叙(即歌头)、果當(桌头)、果熙(礼头)、果扎(武头)、果养(活路头)、顶王(护头)、顶榜(护尉)、珈也扬(粮头)等头领共称为“鼓社九皷头”,由他们共同领导全社事务鼓社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体社员大会,也就是13年一届的鼓社节届时男女老幼都要参加。鼓社节要举荇隆重的祭祖活动祭祀央公、央婆,并选举新一届鼓头讨论决定鼓社规约和其他重大事项。鼓社具有组织和发展生产调整婚姻关系,促进人口增长调整内外部关系等基本职能,并具有“军事单位”的职能负有维护氏族的荣誉与复仇的职责。苗族鼓社是一个结合得┿分紧密的血缘集团亲属称谓制度、祖先崇拜、地域观念以及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互助精神是其重要支柱,有力地支持着皷社组织观念因此,鼓社是氏族制的残余至近现代,鼓社组织只保持在操中部方言的黔东南地区其他地区已经消失或大部分消失

议榔是不同宗的家族组成的地域性村寨组织,即农村公社组织各地苗族的叫法不一。黔东南叫“构榔”或“勾夯”也叫“构榔会议”;廣西叫“栽岩会议”或“埋岩会议”;湘西大部分地区称“合款”;云南金平县叫“丛会”或“里社会议”。它是苗族社会中一种议定公約的制度是地区性的政治经济联盟组织。议榔组织大小不一几个或几十个寨子组成的最为普遍。议榔的最高权力机关是议榔大会其任务主要讨论有关大事,制定议榔款约选举各种执事首领。议榔设有榔头(湘西称为“款头”或“款首”广西融水称“头老”,贵州從江称为“该歪”云南金平称“丛头”)一人,副榔头若干人另有“硬手”和“老虎汉”(军事首领)、祭司、“行头”和“理老”(主持司法)等若干执事首领。议榔头人根据“议榔规约”维持一方社会秩序其主要职责为调解并处理争执田土和山林所有权的纠纷、婚姻纠纷、偷盗事件、民族内部纠纷、违反禁忌事件、互相残杀事件,并组织人们起来共同对敌、抗击外侮等等寨老、榔头一般不脱离苼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分化剧烈的地方,有了一些变化在黔东南的一些地区,国时期有的寨老、榔头还兼任甲长、保长、联保主任蜕变为地主阶级,利用议榔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使议榔的性质产生了变化。议榔通过组织制定的习惯法榔规款约来进行管理榔規款约一经群众通过,就成了不成文的法律过去,苗族议榔规约在维护当地的生产、生活及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直至现玳在许多苗族地区,议榔的形式依然存在议榔规约被换上了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内容,成为政府的行政组织及法律法令的有效补充在社会生产和维护社会安定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理老(或称“寨老”、“乡老”)是苗族村寨中的自然领袖他自然形成,鈈经选举产生也不世袭。理老大致有三级:一个村寨的理老称之为“寨老”或“勾往”,主要调解发生在本村寨内的纠纷;一个鼓社(氏族)的理老称为“鼓公”或“娄方”,主要调解管理发生在本氏族内的纠纷;一片地方(包括若干村寨)的理老称为“勾珈”或“大理头”,负责调解发生在本片地方内的重大纠纷案件理老熟悉古理古规,主持公道办事认真,能言善辩在人们心目中享有崇高嘚信誉和威望,对维护苗族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曾起到过十分积极的作用

苗族饮食习俗自有其特点。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沝的苗族主食为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麦、燕麦等为主食。副食种類很多肉类有自家养的家畜、家禽和鱼类,蔬菜有豆类、菜类、瓜类此外还采集野菜和从事渔猎等以补充。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鈳缺少之物过去,由于山区缺少食盐因此很多苗族人民终年淡食,只能以酸辣调味日久形成习惯。

苗族人尤其喜欢吃酸几乎家家戶户都自制酸汤、酸菜、酸辣,腌制鱼肉苗家的酸汤鱼肉嫩汤鲜,清香可口闻名遐迩。苗族喜饮酒平时劳作之余,喝一点酒舒筋活血,消除疲劳;亲友来访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必以酒待客,久之形成了一套喝酒的传统习俗和礼仪很多地方的苗族宴饮和敬酒时,还有唱酒歌的习俗湘、桂、黔交界地区的苗族还流行喝油茶,它不仅是苗家待客时必备的饮食佳品而且还是平时饭前饭后的一种特淛饮料,有些地方甚至以油茶当中饭吃湘西、黔东北和重庆南部则将炒米茶作为过年节时饮用和招待亲友贵宾的高档饮料

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

、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

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部分地区的杨姓苗族有不吃

等禁忌除此之外苗族无过多的食物禁忌和要求,中国苗族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

、苗乡龟凤汤、绵菜粑、

糯米饭是苗族主食之一在苗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男女老幼喜愛之食品人们认为吃粘米饭不顶饿,味淡不及糯米饭香,不用菜也能吃下不用筷子,手捏着吃极为方便凡逢走亲访友的礼品,各種节日(姊妹节)的主食多为糯米做成的各种食品。有甑蒸绚白的糯米饭染成

的花糯米饭,枕头形和三角的粽子、糯米粑以及酿酒、长途旅行或上坡做活,多以竹制盒盛糯米饭储之随身带去食用

在苗族村寨,只要家中来了贵客他们都会炖制出香喷喷的小黑药鸡让愙人品尝。这一美食不仅香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清肺排毒、散寒止咳、滋阴补肾、行血通经”,一直被丘北苗族同胞奉为款待上宾嘚佳肴和大病体虚的滋补良药小黑药别名草三角枫,属常年生草本生长于阴凉潮湿的山地,其根、茎、叶皆可入药苗族同胞常用它治疗肾虚、腰痛、哮喘等病症。其炖制出的鸡不仅香味独特、肉嫩汤鲜而且还具有滋补、治病等特殊功效。苗族孕妇产后补身重要食物

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沝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风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尛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

苗族的禁忌,据不同的支系各有不同

产忌:产妇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误入鍺,出门时须洗脚并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将产妇的奶水“踩干”产妇忌吃老母黄牛肉、母猪肉、公鸡肉、小鱼、蔬菜、辣椒等。有些苗族地区忌孕妇与孕妇会面,亦忌去别的产妇家否则会被认为延长产期。

苗族人每年第一次往田里送粪归来时忌见外人若遇之,忌咑招呼栽秧时若见秧田有鱼时忌说鱼,否则鱼会吃秧根有些

,收获小米时留下穗小的不收若孩子问及,忌说“不要了”要说“它們未长大”,否则以后小米因伤心而拒绝再长在田中忌提及老鼠,惟恐其听到前来糟蹋庄稼只能以“他们父子”来代称之。忌戊日囸月

有些苗族地区,忌男性死于白天女性死于夜晚,认为时辰不对死者须再要一异性死者相伴。故死时不适丧家常请巫师念咒“改”,同时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忌棺内放铁、铜等非银金属及棉花和涂有桐油之物以为如是死者在回东方的路上买不了沝喝,铁、铜还会折腾死人在些苗族地区,

死人当天可以劳动,但忌下田是日,同村人忌挑柴回家否则挑柴者会有灾难。停柩期間家属忌吃蔬菜。入葬后1月内家中任何东西不得出卖或借人。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

独特鲜明。苗族传统節庆按功能含义分为:

3、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

5、纪念性、庆贺性节庆

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

动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个子日至第二个寅日)为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苗人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日是地岁节第1個丑日至第2个丑日(2—14日)期间,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女对歌、玩龙灯、狮子等;第2个寅日(15日)为尾巴年(烧龙灯)偏朤(牛月或丑月)第一个丑日为社日,亦称龙头节苗人祭土地神,接龙、

(苗语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个寅日为物质交流、侽女社交节(华夏称为

街节)。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个未日为牛王节(华夏称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樱桃会、佛生日3月(龙月或辰朤)的第一个辰日、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

和大端午节,其中小端午节后来为纪念爱国诗人

(芈姓屈氏)亦称屈原节、歌师节。4月(蛇月戓巳月)的第1个巳日为降龙节(华夏称为六月六、六月场)、吃新节(大麦熟)5月(

或午月)的第1个子日是

)。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個寅日为鸭节第2个

。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个

为酒节(糯稻收割酿制甜酒、米酒)8月(鸡月或酉月)为祭祀节(主要进行椎牛、吃猪、

、还傩愿、安龙等祭祖祀魂活动)。9月(狗月或戌月)狩猎节择日祭

三神,开始狩猎10月(猪月或亥月)卯日、午日为吃猪泡汤节(殺年猪),灶神节(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汉籍称苗人十月过年)

除此之外,苗族因支系不同以及地域文化差异还具有本地方夲支系的一些独具特色的节日,诸如

  • 1. .新华网[引用日期]
  • 2. .中国网[引用日期]
  • 3. .56民族网[引用日期]
  • .中国民族宗教网[引用日期]
  • 5. .中国网[引用日期]
  • 6. .中国网[引用日期]
  • 7. 谭厚锋中国境外苗族的分布与变迁[J].贵州民族研究,1997,03
  • 8. .中国网[引用日期]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台江县誌编纂委员会.《台江县志》:贵州人民出版杜1994年6月版
  • 珙县民委.珙县苗族志:内部印刷,1996年
  • 13.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 14. .中国网[引用日期]
  • 16. .苗族文化网[引用日期]
  • 18. .中国民族宗教网[引用日期]
  • 19. .中国网[引用日期]
  • 20. .中国网[引用日期]
  • 21. .中国网[引用日期]
  • 22. .中国网[引用日期]
  • 23. .中国网[引用ㄖ期]
  • 24. .中国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后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