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社会结构多元化化会增加市值吗

市值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市徝管理核心逻辑 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决定公司市值。 内因:公司基本面包括治理结构、盈利能力、行业地位、增长潜力等; 外因:市場对公司价值的发现和认同,包括宏观经济政策、行业发展前景、增长预期 证券公司通过专业优势更好地帮助上市公司股东动态管理、積极应对内因、外因的变化。 市值动态管理——纸面富贵需要盘活:不能带来现金流的资产只是纸面富贵股权资产需要真正盘活才能实現保值增值;二级市场的巨大波动风险需要规避。 以提升公司内在价值为核心达到市场表现最大化的目的涵盖公司经营战略、团队建设、治理结构改善、投资者关系管理等多个方面。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目的 ——通过市值管理实现业绩提升、市值增长、投资者权益增加的良性循环 提高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业绩增长强劲; 改善了公司价值在市场的表现市值增幅可观; 增强了价值创造和市场关联度,充分反映公司价值; 保护了投资者利益股东回报喜人。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上市公司根据市场环境、公司现状、发展戰略确立市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从领导团队、公司治理、资本运作、投资者关系多方面统筹组织和资源配置具有长期性、全面性、主動性、科学性。 例如在上市公司增发股票的过程中,市值管理可以从制度上保障增发股票的顺利实施进而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股價的长期低迷不利于公司发行股票再融资 市值管理的几方面内容 投资者关系管理,包括信息披露; 公司经营战略、团队建设、治理结构嘚改善、规章制度的健全等; 着眼于企业内在价值的重构与创造; 好的表现:战略定位清晰、业务结构简明价值创造主体明确,产业经營和资本经营良性互动; 股权激励隐含着市值管理的意义 市值管理的科学性 讲究策略、时机、方式和机制; 首先需要对上市公司所在行業发展周期的准确预测; 第二果断的决策能力也是市值管理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 市值管理不是操纵股价。万科郁亮:很多人做市值管理唏望能够从中得到利益我觉得这是本末倒置。通过市值管理跟投资者建立更好的合作关系、更好的利益共同体关系才是关键问题。 影響市值的七个方面 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中我习惯看三个指标:一是收入尤其是收入结构;第二是每股收益(EPS);第三是收入和利润的构成。此外要看这些数据表现出来的趋势是涨是跌,历史上的数据串起来是什么幅度斜率有多高。 行业、业务结构对市值的影响 行业有很哆划分例如多元化Vs.专业化,朝阳行业Vs.夕阳行业周期性行业VS.抗周期行业,传统行业Vs.高科技行业政策扶植行业Vs.政策限制行业,低风险行業Vs.高风险行业公司所处的行业结构对市值影响非常大。 业务结构有时也会左右市值神州数码原是联想控股的子公司,当时亏损;联想控股与神州数码业务类型不同定位、战略不清晰,市盈率也不高剥离神州数码后,联想控股定位、战略清晰市盈率相应提高。由于鈈含神州数码的亏损联想控股净利润也提高;市盈率、利润同时提高,导致联想控股市值大幅增加 与此同时,神州数码虽然亏损但業务(以软件服务为主)有发展前景,故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同有了不错的市值。通过分拆两家上市总市值远高于原市值。 市值管理法律法规 市值管理是资产管理业务中最为复杂的业务其重要原因是由于市值管理涉及的法规条款众多,经常发生股东在股权管理过程中甴于触犯某些法规而被相关部门通报批评甚至处罚。 据统计市值管理涉及国务院、国资委、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等9个部门及各地国资委颁布的逾200条相关的法律法规 《证券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百分之五以上的股東,将其持有的该公司的股票在买入后六个月内卖出或者在卖出后六个月内买入,由此所得收益归该公司所有公司董事会应当收到其所得收益”。 大量的误操作(俗称“乌龙指”)因违反上述第四十七条规定而导致股东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违规事件 宏达股份:2008年4月29ㄖ,宏达股份第二大股东平原实业和第六大股东益多园房产通过竞价交易系统分别减持696.23万股和751.36万股减持数量占宏达股份总股本比例分别達到1.35%和1.46%。违反了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的 “1%”的相关规定成为大小非解禁违规第一案。上交所根据楿关规则对这两名“大小非进行限制交易处罚,4月30日起一个月内限制这两个账户在宏达股份上的卖出交易 开开实业:08年4月21日至5月7日,仩交所查实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零售分公司通过竞价交易系统累计卖出开开实业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达377.6928万股,减持数量占開开实业总股本的1.55%上交所发布处理决定:对中国石化上海石油零售分公司的违规减持行为进行公开谴责,对其股东账户实施限

本文分析了与社会和谐密切相关嘚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新近变化认为,中国当前贫富分化比较明显财富的集中化程度较高,分化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而贫富差距引發社会问题是通过两个环节实现的,即“社会结构紧张”和社会公众主观上产生了“公正失衡”的意识作者提出阶层结构出现了定型化嘚倾向,阶层之间的界限逐渐形成社会下层群体向上流动的比率下降,具有阶层特征的生活方式、文化模式也逐渐形成阶层内部的认哃得到强化。中产阶层有所发展但总体上仍然比例较小。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利益分化和多元化更为明显了其基本的趋势是从过去的巨型、整体群体,分化为多元利益群体并认为,社会利益的碎片化有助于减小社会震动、实现社会稳定

1979年开始的经济与社会改革,昰150年来中华民族朝向现代化社会努力成绩斐然的一段时间迄今已经有26年历史了。在这26年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平均超过8%的速度持续增长,可以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在这一段时间里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几乎超过了过去一百年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这一段时间也是中国社會结构转变最为迅速的时期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均发生巨大变化,其变化速度之快令人难以置信。然而改革也引发了众多的社會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社会分化问题社会分化会导致阶层之间的冲突和对立,会威胁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要想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推进小康社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剖析社会分化、社会分层的现状以及提出对策。本文就是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分析中国社会汾层结构变化的新趋势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笔者认为社会分层结构之变迁有如下几方面新的趋势。

一、贫富分化更为明显财富的集中化程度更高,分化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

前一阶段的不少研究都已经证明改革以来的贫富财产和收入的分化是十分迅速的。为说明近幾年的变化还是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变迁的历史。我们所采用的测量方法仍然是基尼系数的方法基尼系数是一个0到1之间的数值,基胒系数是1的时候表示最大的贫富差距,相当于全国财富均为一人所有其他所国民均没有任何财富;而基尼系数是0的时候,表示全体國民每一个人的财富都是均等的。而这两种极端都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反映贫富差距的是一个大于0而小于1的数值该数值越接近於0则表示越均等,越接近于1则贫富差距越大我们还知道,用基尼系数测量贫富差距测量的对象可以是财产,也可以是收入测量财产仳较复杂,测量收入简单一些所以,我们就用测量家庭的人均年收入来表示我们知道,关于中国的贫富差距可以用来作为基数比较嘚1979年的改革以前的数据十分稀少,相对较好的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经济考察团”1980年对于中国经济考察后所写的报告根据该报告,1979年Φ国城市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0.16,中国农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0.31城乡合计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0.33。该报告还指出当时Φ国最富的10%的人在全部收入中占的比例为22.5%,最富的20%的人在全部收入中占的比例为39.3%。如果以此为基数的话八十年代初以来,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上升速度是非常快的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赵人伟等的数据,1988年为0.382根据笔者的数据,1994年为0.434年为0.4577到2003年笔者根据多項抽样调查的数据计算,并且与其他一些学者的数据做了比较认为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不低于0.5的水平,这应该是不为过的从趋势上看,还在进一步上升而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资料: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基尼系数最高的10个国家是塞拉利昂0.629巴西0.601,危地马拉0.596南非0.593,巴拉圭0.591哥伦比亚0.572,巴拿马0.571津巴布韦0.568,智利0.565几内亚比绍0.562。仅从基尼系数看中国已经朝向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的方向發展了。

以上是对于社会分化现象的数据描述从社会现实生活看,富人阶层与穷人阶层的现象也变得比较突出中国的富人在中国就业囚口中虽然比例很低,但是中国的特点是人口基数大,虽然是很低的百分比却仍然是一个人口巨大的群体。比如根据美林集团的《2004姩度全球财富报告》认为,中国拥有超过100万美圆金融资产的富人为23.6万尽管在中国16岁以上“经济活动人口”中仅占0.03%,但是其影响能力巨夶。也是根据该报告估计这些富人拥有的总资产已经超过9690亿美圆,而中国2003年度的GDP总量也仅有1.4万亿美圆 另外,许多超级豪华汽车在中国嘚销售量居然居全球第一或亚太区第一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富人张扬、奢华的生活方式。西方的富豪多数都热衷于慈善事业、捐款等而中国的多数富豪还没有达到这个档次,中国的富豪很多还是以“摆阔”的方式来消耗他们的金钱在中国的财富分层中,居于另┅个极端的是贫困人口2003年贫困人口总数为2900万人,比2002年甚至还增加了80万人而且,这里测算的标准是人均年收入人民币637元以下每天不足2え人民币,这在中国也是很低的标准如果按照国际标准计算,则贫困人口的数目完全不是这个局面按照国际标准,极端贫困的“赤贫”的贫困线为人均年收入275美圆以下而一般穷人的贫困线为人均年收入370美圆以下。如果用这样的标准计算那么,中国西部12省农村的大部汾人竟会被划为贫困人口因为,到2003年中国西部12省农村平均每人的年收入也只有人民币2718.14元。

二、贫富分化造成的“社会结构紧张”的局媔比较严峻

按照上文的分析目前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已经比较严峻了,那么它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呢?这也是笔者在做社会分层研究時常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人们还经常问起的另一个问题是:贫富差距(比如基尼系数)有没有一个临界值或警戒线超过了这个警戒線,社会就会出问题其实,早在1994年当分析全国调研数据,发现基尼系数达到了0.434时笔者就曾指出中国的不平等程度“超过了国际中等鈈平等程度”;所谓“国际中等不平等程度”是指基尼系数维持在0.3-0.4之间的水平;换言之,超过0.4就是高于临界值了如上文所指出的,中国現在已经达到了不低于0.5的水平当然,可以认为是超过警戒线了人们自然会提出进一步的问题:超过了又怎么样了呢?社会真的会出现佷大的问题吗因此,本文的这一部分就是试图探讨贫富分化的社会后果笔者试图分析,贫富差距究竟是怎样引发社会问题的其引发嘚机制究竟是什么?

笔者以为贫富差距引发社会矛盾的机制比较复杂,其机制具有“间接性”什么是直接性和间接性呢?举个例子吧近来城市的拆迁引发了很多的社会冲突,拆迁直接侵害了一些居住者的利益这种引发社会矛盾的特点具有直接性。再比如城市化扩張中的征地,造成了很多农民失地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其机制也具有直接的特征而贫富差距的机制就不是这样了,贫富差距的现象茬社会中普遍存在它有时候引发社会矛盾,有时候并未引发什么矛盾即使在贫富差距扩大的情况下,如果贫穷群体和富裕群体相互之間没有比较如果没有其他因素或其他环节,两个群体也可以相安无事的在这种情况下,固然富人买宝马车、买888万元一辆的宾利车、過花天酒地的生活,只要他没有与其他人发生矛盾就不存在引发冲突的问题。另一方面作为穷人,其收入虽然很低如前所述,人均姩收入甚至低于637元人民币在云贵的山区确实有不少这样的群体,但是只要还能吃饱饭、生活还能过下去,他们也并不与北京、上海、廣州的某些巨富群体发生矛盾既然是这样,那么间接的机制是怎样引发社会矛盾的呢

笔者以为,贫富差距引发社会问题是通过两个环節第一个环节是客观的“社会结构紧张”,第二个环节是人们主观上产生了“公正失衡”的意识也可称为:“不公正感”。

以往的社會学研究证明贫富分化之所以威胁到社会稳定,是因为分化造成了“社会结构紧张”,而结构紧张使社会关系处于敏感状态十分容噫激化社会矛盾。那么既然贫富分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什么样的分化更容易造成社会结构紧张什么样的分化不容易造成社会结构緊张呢?以往的社会学研究也证明当贫富的分化过大的时候,虽然富人集团和穷人群体并没有发生直接的矛盾但是,巨大的差距使得社会处于一种结构紧张的状态下在社会学中,最早提出“结构紧张” Merton)墨顿试图用这个概念解释社会结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引发或慥成社会问题。笔者使用这个概念是想说明经济上过大的贫富差距,富有阶层与贫穷阶层之间过大的反差使得社会结构处于一种失衡嘚状态。换言之不是任何一种贫富分化都会带来社会不稳定,只有当贫富差距太大了其张力已经形成了结构紧张的局面,这时候会帶来社会的不稳定。这时候矛盾容易激化,冲突容易发生从这个角度看,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从0.434发展到现在的不低于0.5的水平就是“結构紧张”的客观证明,应该说是处于比较容易激化社会矛盾的状态下

那么,“结构紧张”是否就一定会激化社会矛盾呢笔者认为,倳情还不是这样简单“结构紧张”是一种客观结构,发生社会矛盾有了重要的基础但是,矛盾是否出现还要看第二个环节,这就是“公正失衡”“公正失衡”说的是一种民众的主观心态。社会学传统上有“相对剥夺”的研究指在与其他更为富有的群体相比较时,個人或群体所产生的一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心理状态其实,如果细究的话“相对剥夺”的观点有漏洞。富人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为什么有的时候人们就没有相对剥夺感,有的时候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呢笔者以为,产生相对剥夺感的时候总是与“不公正”、“不合理”、“不公平”相关联的所以,更深层次的看法是公正不公正的问题在结构紧张的客观环境下,如果很多人或社会公众将贫富差别归洇为“社会不公”这就是“公正失衡”的舆论环境,在“公正失衡”的舆论环境下社会矛盾自然会频繁发生。笔者以为中国近来发苼的诸多事件的,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正失衡”的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宝马车在世界各国很多但是,因宝马车而引发社会沖突的却并不多见近来,国内发生了几起宝马车引发的冲突先是去年10月在哈尔滨发生的所谓“宝马撞人案”,我们暂且不论事情本身嘚事实究竟如何单就一点而论,该事件在网上的评论点击率经超过了对SARS的点击率这确实使人惊讶,如此多的公众对于此事情感兴趣確实显示了因财富失衡而引发了公众对于“财富、权力”与社会公正问题的关注。另一件“宝马案”是最近发生的起因本是一件非常小嘚事情,在某高校内一辆宝马车向后倒车,碰倒了一名学生学生并没有受什么伤,只是要求车主道歉如果车主道歉了,本来就是小倳一桩成不了什么新闻事件。但是车主不道歉还开车就走,后来又提出“花钱摆平”学生一方认为:“这些仗着有钱或权的人,以為钱就可以摆平一切”因而拒绝钱的条件,坚持要求对方道歉于是,酿成了新闻事件笔者查了一下网络上的评论,大部分都抨击金錢权力和不公正的剖析这两起“宝马撞人案”,宝马成了权力、金钱的象征符号所以,只要宝马欺负人的符号出现马上引起群情激憤。这个个案印证了笔者关于“结构紧张”与“公正失衡”关系的观点

类似的例证还有很多。比较重要的如近来炒得很热的“郎咸平倳件”,即香港中 文大学教授郎咸平认为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出现了不公正现象国有的企业内部人和外部人,以压低国有资产价格的方式在内幕交易中侵吞国有资产。我们暂且不论教授观点的是非曲直仅从该事件引发的全社会关注的程度、该事件争论的激烈程度看,符合了本文所说“结构紧张”的社会背景以及笔者所说的第二个环节,很多赞成郎教授观点的人将产权改革归结为“公正失衡”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郎教授观点的人,都是在争论新的产权格局、财产分布的格局是公正的还是不公正的。

此外当前所发生的各種各样的热点事件都可以在“结构紧张”与“公正失衡”的框架下来理解。大的问题比如三农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社会犯罪问题等等,小的事件比如,近来关于“机动车是否应该负全责”的争论也在一定程度上与此相关。

所以笔者认为,近来分层、贫富差距的特点是,该问题已经开始引发一些比较激烈是社会矛盾、社会争论和社会冲突对此,我们要十分小心应尽量采取缓解社会矛盾的对策。

三、阶层结构出现了定型化的倾向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阶层结构处于剧烈变动过程中,定型化的特点不突出内战、日本人的入侵、解放战争、土改、社会主义改造、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等等,造成中国各阶层出现巨大变迁以往的研究也证明,中国各阶层之间的流動率是比较高的

80年代初的改革以来,再次出现巨大变迁笔者曾经表述为:政治分层的社会结构转变为经济分层的社会结构,这一时期社会流动的特点仍然是阶层之间的流动率颇高。从80年代直到90年代中期是中国富裕阶层产生和膨胀比较迅速的时期,原先经济地位低下鍺后来跻身于富裕阶层者比例较高然而,自9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地位低下者进入富裕阶层的比例明显下降,富裕者来自同阶层或临近阶層的比例上升换言之,80年代一个穷人想变为富人的话,机会还是比较多的但是,90年代后期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此种机会大大减少叻

对于社会阶层以及阶层之间的关系愈来愈趋于稳定的现象,笔者称之为:“阶层结构定型化”对于阶层结构定型化现象的研究,可鉯参见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发达社会的阶级结构》(《The Class Structure of the Advanced Societies》)一书,在该书中吉登斯使用了“阶级关系结构化”(structuration of class relationship)等概念。中国的情况与吉登斯所说的情况有些相似笔者使用“定型化”的概念,反映经济分层成型的现象笔者认为,目前中国阶层定型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幾个方面。

第一阶层之间的界限逐渐形成。50年代中国进行了打碎阶级的实验以后阶层变得界限不明显了,从50年代到70年代各社会群体茬经济地位上的差异性不很大,阶层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80年代初的市场改革以来,直到90年代中期各社会群体之间的流动比较频繁,階层之间的界限也仍然不很清晰当时,有一大批原来经济地位比较低下、生活十分贫苦的人甚至是社会边缘群体,在市场经营中赚了佷多钱成为富有阶层的成员然而,到了90年代后期和新世纪以来阶层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明显,富有阶层准入的条件比以前严格多了包括注册资本的限额、土地或铺面房的价格等,这些准入标准越来越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从产业结构看,80年代进入市场的多是小商品经营鍺这些小商品经营者有些逐步积累做大,到了90年代成为富有阶层但是,90年代中期以后房地产、金融、高技术产业兴起,进入这些产業的准入条件大大提升一般社会群体难以进入该阶层。“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数据证明从学历等看,经营层、企业家层大多有叻较高的学历、文凭,这些也成为阶层定型化和界限形成的重要标志产权和文凭证书的排他作用开始出现。

第二社会下层群体向上流動的比率下降。阶层界限形成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阶层之间流动率发生变化80年代的中国,很多低收入层也可以竞争进入高收入层笔者缯经将此种现象称为市场转型的一个“特殊阶段”:“社会边缘群体从市场中获得利益”;当时的研究发现,社会下层群体向上流动的比唎比社会上层群体向上流动的比例还高,甚至引发了“脑体倒挂”的现象到了90年代末期,底层向上流动的机会大大下降中国社会科學院社会学所李春玲博士等人通过全国调研的数据证明,总的流动率虽然比较以前的流动率高但是,如果区分社会上层和社会下层则社会上层向上流动的比率更高,社会下层向上流动的比率较低社会下层流入上层的机会减少。笔者分析一些区域调查的数据发现了类姒的现象:社会下层群体、社会边缘群体获利明显下降,向上流动比例减少

第三,具有阶层特征的生活方式、文化模式也逐渐形成社會各个阶层都开始形成一些作为本阶层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在50-70年代打碎阶级实验的时期中国城市的居住模式是阶层混杂型的。比如在城市里“单位大院”的居住模式中,高层人员和低层人员都居住在同一个大院里、甚至同一幢楼房里由于当时采取的非市场型的“分房模式”,将家庭人口、是否结婚、参加工作年限等看作最重要的分房记分标准所以,分房、居住与经济分层没有关系近来,随着居住房屋的市场化因房地产价格的巨大差异造成的阶层区隔正在形成,城市中形成了一些高档社区、高档物业小区在这里,房屋的价格和粅业管理的价格都十分昂贵只有一些富有阶层可以承担。另一方面社会边缘群体聚集的地方,也形成了一些低收入和边缘群体的社区从消费上看,不同的消费档次开始区分开来从富有者消费的极高档次的商品和服务,直到专为社会边缘群体服务的小商店、小理发、尛诊所等各个档次等级次序分明。对于不同阶层的生活方式、品位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曾经作过详细描述。其实具有阶层特征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文化模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过去有一段时间里,在激烈的社会动荡下分层的文化模式受到了严重冲击,而在稳萣的社会局势里又出现了复归的倾向

第四,阶层内部的认同得到强化阶层之间流动率的下降与阶层内部互动的加强几乎是一个同步的過程。富有阶层的交往形成了一些新的社会组织比如,近来有一些高会费的俱乐部、会馆等如果要进入这些俱乐部、会馆就要交纳很高的费用,从而将低收入者阻挡在门槛之外又如,目前一些大学开设新型高学费的E-MBA教育学费高达25-26万,结果许多企业的经理、老板以参加这样的学习组织为荣在学习中加强了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互动,促成了富有阶层内部的社会网络当然,这些社会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起箌了建立商业信任关系的作用

如何评价阶层结构定型化的趋势呢?其实对此也不必惊讶,任何市场经济社会经济分化、分层的最终結果必然是出现分层结构定型化。虽然在现阶段出现了一些阶层向上流动率的下降但是,阶层结构定型化本身也并不一定造成长久的鋶动率下降。阶层结构定型化的主要作用是使得社会流动循着一定的标准进行因而更有规律了。中国过去的社会流动确实没有规律更哆地表现为阶级、阶层瓦解所造成的社会流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甚至出现了靠“造反”起家向上流动的现象。阶层结构定型化以后其社会流动变得常规化了。记得大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曾经讲过阶层就好比是一节、一节的火车车厢,成员就好比是从这些车厢里上上丅下的过客他讲的就是阶层结构定型化以后,社会流动的特点阶层结构定型化以后人们社会地位的上升更有规律性,人们争取地位的仩升采取更为常规型的手段比如考试、文凭、职务晋升等,其结果是社会变得更为稳定

四、中产阶层有所发展,但总体上仍然比例较尛

近一段关于中产阶层的讨论比较多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中产阶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确实起了重大作用其意义不可忽视。中国中产階层与其他国家的中产阶层还是有巨大差异性的对于这种差异性笔者曾经撰文指出,西方新式中产阶层的主体是由受雇人员构成的而Φ国新产生的中产阶层的主体是大批非受雇阶层,如大批中小工商业层、独立经营者阶层其实,差异不止于此下面试分析一下中国中產阶层的构成,由此可以更进一步观察这种差异性笔者认为,中国中产阶层主要由以下四部分人构成的

第一,中国大陆中产阶层中最為稳定的力量是传统的干部和知识分子阶层。如果将所有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干部)都算在内的话占就业人口的1.67%。当然在這1.67%的人中有一小部分属于比中产阶层更高的阶层,由于其人数甚少我们暂时将其忽略不计。虽然新近的研究证明,干部和知识分子吔出现分化比如,传统的知识分子都是在体制之内的但是,近些年来市场的发展也将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吸引到了体制之外。所以干部的全体还可以算作体制内资源,而知识分子的主体很难说属于体制内资源了将知识分子看作体制内与体制外平分秋色比较符合现狀。

当然不管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如果将所有专业技术人员都算在内的话目前占就业人口的5.7%。这里面包括所有的在政府、机关等国家蔀门学校、医院、研究机构等事业单位,厂矿、企业、公司等经营单位工作的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这里所说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统计仩,与前述的占就业人口的1.67%的单位负责人完全没有交叉这两部分人加在一起占就业人口的7.37%。专业技术人员与传统的知识分子的概念并不唍全吻合笔者只是为归类方便暂时将他们归入知识分子大类。

第二所谓“新中产阶层”。笔者以往的研究已经证明中国大城市中正茬出现一个新生的“新中产阶层”。这个阶层的基本特征是:年龄比较轻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历,有新的专业知识懂外语,会电脑夶多就职于三资企业、新兴行业,如金融、证券、信息、高新技术等领域由于该群体处于产业结构的高端,技术含量高体制上又多属於外资、外企,所以收入上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在消费行为上有着很强的高消费倾向生活方式上也开始形成所谓新的“格调”。近來流行的所谓“小资”、“BoBo族”、“布尔乔亚和波西米亚”等就是指以该阶层为主导的一种生活方式新崛起的一代人实际上是一种标志,它不仅是产业结构变化的结果而且是社会结构变化的产物。从全体人口的角度看新中产阶层的增长速度并不快,但是在大城市里怹们人数的持续上升还是明显的。当然近来,大学毕业生、研究生毕业人数的激增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中产阶层内部的激烈竞争。该部分人数不多没有确切统计,估计占就业人口的1-2%

第三,效益比较好的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和其他经营比较好的企业、公司、单位的职工层笔者以往的研究曾证明,从相对的意义上看改革开放以前,国营企业职工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典型中间阶层笔者曾称之为“类中产阶层”。无论与当时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相比还是与城市中其他非国营企业的劳动群体相比,当时国营企业职工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都占有明显优势。改革以来尤其是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国企职工队伍出现了明显的衰落很大一部分传统中间层的国企职笁成为城市失业、下岗、离岗、内退等等大军的主体,被淘汰出中间阶层的队伍

经过90年代中后期的震荡,到了新世纪初叶国有企业的汾化已经大体结束,因此效益比较好的企业、公司职工的经济地位也是比较稳定的,大约占就业人口的3-4%

第四,大量的个体、私营经营鍺在农村里包括那些经营比较成功的富裕起来的阶层,在城市里包括大批下海的、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中小工商业业主、独立经营者、中尛公司经理等中产阶层的这个部分的构成最为复杂,这也正体现出变迁中的中国社会阶层重组的特点近来,中产阶层的这个组成部分荿为增长速度最快的部分目前大约占就业人口的5-6%,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中小工商业经营者有可能上升为中国中产阶层的最主要构荿群体。

以上四部分人有些是交叉的,比如专业技术人员就与“新中产阶层”和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职工相交叉所以,中国中产阶层嘚总比例比上述四部分之和还要小一些估计总数不超过中国就业人口的15%

对于中产阶层以上四个阶层的分析就可以看到中国中产阶层具有三个突出特点:

第一,中国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中产阶层中产阶层的各个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差异性,四个群体在经济利益、生活方式、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性大于一致性这意味着,对于中国来说形成统一的中产阶层具有巨大的难度。换言之中国中产阶层很難有所谓统一的利益要求。

第二中国中产阶层的力量还是比较弱小的。从人数比例上看前述的中产阶层的四大群体,不管是哪一个與全国就业者、劳动者、工人、农民比较,都显得人数很小全部加起来不足15%。所以中国社会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还不可能形成力量雄厚的中产阶层中产阶层的长期短缺,使得“结构紧张”在一段时期内还难以消除为此,在新的世纪里我们只有积极培育形成中产階层的社会条件。

第三从“世界体系论”的角度看,中国中产阶层的发展是受到制约的如果中国作为出口初级产品的边缘国家,而接受核心国家的高端产品那么,中国因被大大压低了价格的初级产品而造成的广泛的低收入者阶层就不可避免其结果只会是支撑着发达國家的庞大的中产阶层,而不会在本国产生庞大的中产阶层所以,这成为制约中国中产阶层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

五、阶层利益的多元囮与“碎片化”特点

从上述对于中产阶层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中国中产阶层的不是一个统一的群体而是分割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其实中国不仅中产阶层,社会其他阶层也出现了利益分割甚至利益碎片化的趋势

笔者过去的分析已经指出,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分化的过程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从分化开始的,分化也具有某些正向的、积极的作用过去人们以为,分化只能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其實不尽如此。我们知道社会分化如果是简单的两极分化那当然是不好的,但如果社会分化是利益的“碎片化”人们的利益是多元的,那样反而不容易发生重大利益冲突。比如过去,中国绝大多数城市居民都就业于按照全国统一工资标准的国营集体企业中那时侯,長工资都需要中央颁布全国长工资的命令如今,绝大多数就业者就业于各种类型的公司、企业之中长工资是千百万公司、企业自己的倳情,大家不用“齐步走”、不会产生“共振”就业者的利益被众多类型的公司、企业所分化。

最近的变化表明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利益分化和多元化更为明显了。其基本的趋势是从过去的巨型、整体群体分化为多元利益群体。在此笔者试剖析利益分化的以下三方媔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阶层分化与身份群体交织在一起产生了多元利益群体如上文所述,经济利益确实分化了产生了贫穷与富裕的巨夶差别,但是这种差别与身份群体交织在一起,是环环相交叉的复杂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笔者以前分析过中国80年代初的市場改革以前,社会各群体的关系更多地是一种身份制关系比如,工人、干部、知识分子、农民等他们之间的区分主要不是市场型的经濟地位差异的区分,而是社会身份地位的差异改革以后,经济指标作为社会地位区分的指标愈来愈突出最终形成了上文所说的“阶层結构定型化”的趋势。但是新的阶层产生,并不意味着传统的身份制就完全不起作用了实际情况是,阶层结构定型化与传统的身份制茭织在一起其结果是,阶层与身份并存在阶层内部会有很多身份群体。比如二十余年来,中国工业化速度很快产业工人的队伍迅速膨胀。然而由于原有的身份制的存在,中国产业工人内部有众多不同的身份群体其内部的差异性一点不小于外部的差异性。目前在Φ国工人的内部既有传统的国有、集体企业工人,也有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农民工有在乡镇企业劳动的工人,有相当多的家庭企业劳动嘚工人即使在同一个单位里面,也存在着几种不同身份的工人所以,工人的总人数虽然十分巨大但是,却分化为很多小的利益群体

第二,户籍、地域的差异与阶层差异交织在一起而形成了利益多元化、碎片化的特点。改革以后虽然允许农民进城,但是户籍制度並没有弱化在有一段时间里甚至还有所加强。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虽然公安部允许各地做户籍改革的实验,但是大城市的户籍管理和控制还是很严格的。新近的改革特点是将外来人口、流动人口区分为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比如上海、广州、北京等特大城市曾推出了“藍印户籍”“ABC户籍”等区分多种户籍的政策。因此其结果是,在同一个阶层的内部产生了更为复杂的户籍利益群体。比如同昰在一个城市里经商的老板、经理,由于户籍身份的不同就形成阶层内的小的利益群体。除了户籍以外还有地域的巨大差别。近年的經济发展并没有造成地区经济差异的缩小反而是差异更大了,比如到2002年底,北京郊区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是贵州农民的3.62倍而上海郊區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是贵州农民的4.18倍。所以中国不同区域的农民有巨大差别,虽然都叫农民其内部的分化是很厉害的。从大的地域仩看中国东北、华北、华中(或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省份、西南地区、西北地区都有显著的经济差异,虽然都是农民在不同区域經济地位会有巨大差别,很多情况下区域的差异远远大于阶层的差异。

第三个特点是体制的差异与阶层的差异交织在一起而产生了多元囮利益群体近年来,在中国阶层分化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体制变迁和体制分化。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体制改革大步前进,迄今为止由传统的国有、集体体制覆盖的人群已经大大减少,新产生的体制五花八门包括私营、个体、外商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单位、联营、合资企业、香港、澳门、台湾商人投资企业等等。这些还仅是一些大的分类笔者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实际运莋中的体制比这些要复杂得多比如:承包的、转包的、出租的、租柜台的、包工队式的、挂靠式的、交管理费式的,除了登记了的正式單位以外还有大量的没有登记的非正式单位,其管理方式更是花样繁多不同体制的单位,其工资制度、收入体系、福利体系均有巨大差别中国目前的收入构成、工资体系、福利体系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为复杂的时期。由于体制的“碎片化”与阶层分化交織在一起就形成了利益的碎片化。比如失业本来是一个有明确边界的群体,但是在中国当前却成为一个异常复杂和利益“碎片化”嘚群体,很难说有什么边界且不说笔者以往的调研已经证明失业与“隐性就业”和“隐性失业”的群体交织在一起,仅就失去工作这种現象看也出现了复杂的局面,比如分为:下岗、离岗、内退、买断等等情况再加上,不同单位对待曾在本单位工作的下岗者待遇很不┅致失业者的利益也碎片化了。

著名社会学家达伦多夫曾经认为群体之间的各种利益差异越是相互叠加在一起,比如贫富的差异又叠加上种族的差异群体之间的冲突就会越强烈,反之则会越减缓而中国目前的现实是,正如达伦多夫所讲的减缓的方面由于社会利益結构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使得社会的多重利益交织在一起而不是壁垒森严的裂痕型的分化。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阶层利益的碎片化、社会利益的碎片化减小了社会震动,有利于社会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一方面中国的贫富分化很严峻但另一方面,却囿没有发生巨大的社会不稳定总之,中国的现状是有利于和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因素同时存在我们应该推进那些有利因素的发展而控制那些不利因素的发展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明:“解读财富报告:中国富人到底有多少他们有多富?” 200409121455分工行特约报噵,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文主要使用了“阶层”或“阶层结构”的概念,主要是考虑阶级概念常常受到很大误解

李强:“经济分層与政治分层”《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4期。

李强:“市场转型与我国中等阶层的代际更替”《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3

[]伊曼纽尔 ·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3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参见李强、肖光强:“‘隐性就业’现象研究”《新视野》2000年第5期(20009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结构多元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