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耕农经济特点是封建经济的主体吗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 2004 年初审通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总 主 编 曹大为 赵世瑜


分册主编 曹文柱 杨宁一
主要编写人员 谢承国 陈 涛 王爱华

孙召华 程学峰 张斌平

经濟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它与社


会生活息息相关, 并在社会政治、 思想文化的发展中
起决定作用 了解自古以来中外经济的發展和社会生
活的变迁, 以及人类为发展社会经济、 改善生活所做
出的努力 对于进一步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
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嘚认识, 有着重要意义

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


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中国
农耕文明首先在黄河—长江流域达到很高水平, 并逐
渐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唐宋以后, 租佃
契约关系不断发展 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 推
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两宋之际, 中国经济的重心已
经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土
地兼并使自耕农经济特點经济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作为农
耕经济的补充, 中国古代的工商业高度发达 手工业
产品和商品经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明清(鸦爿战争
前) 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分离出一些迥
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 政府的重农抑商与闭关锁
国政策阻碍了中国经济的轉型与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使西方人通过殖民扩张与掠夺逐


步建立了世界市场。 在两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基础上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夶增, 争夺世界市场的活动也

愈演愈烈 它们凭借工业文明的优势, 用炮舰强行打开了中


国的大门 资本主义的入侵, 使中国沦为列强倾銷商品和掠
夺原料的半殖民地 传统的自然经济体制开始解体。 与此
同时 中国民族工业开始艰难起步, 并经历了曲折发展的
历程 在欧風美雨的冲击下, 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

20 世纪是经济体制不断创新与调整的时期 经济危机


一度横扫资本主义世界。 在摆脱困境的过程中 资本主义经
济体制表现出了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 两次世界大战的受益
者美国 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 资本输出国, 在世界经济中
嘚地位日益显赫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发展经济
的道路上历经坎坷, 其国力一度与美国抗衡 但由于政策失
当, 导致了联盟嘚解体

20 世纪 50 —70 年代, 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实践中 既取得了突出成就, 也遭受过严重挫折 中国共产
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開放等重大决策, 开创了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使国力迅速提升, 人们的生活
方式已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总体上进入了尛康社会。

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 各种地域性经济合作


组织纷纷建立, 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增大 欧洲、 日本、
中国等也在卋界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世界经济的复杂格局
以及随之而来的新变化 向人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书将叙述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遷进程中的重要


内容 展示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分
析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嘚农耕经济


2 第 1 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7 第 2 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1 第 3 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15 第 4 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21 第 5 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26 第 6 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32 第 7 课 新航路的开辟
36 第 8 课 欧洲的殖民擴张与掠夺
40 第 9 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46 第 10 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50 第 11 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54 第 12 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59 第 13 課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4 第 14 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68 第 15 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74 第 16 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調整
78 第 17 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82 第 18 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91 第 20 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94 第 21 课 經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99 觹 第 22 课 综合探究: 调查改革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

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03 第 23 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07 第 24 课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
111 第 25 课 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115 第 26 课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19 第 27 课 综合探究: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加 觹 号的课为阅读课

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 孕育了中华民族以


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经过先民创造性的劳动, 原始農业很早就在黄河—长江流域一


带出现 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与总结、 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水利
设施的日益完善以及生产组织的小型化, 中国农耕文明首先在中原
地区达到很高水平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變化的 商周时期的


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的表现形式。 从春秋战国起 土地私有制逐渐
取代井田制, 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伴随着土地私有
制的发展, 土地兼并使自耕农经济特点经济不断地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随着
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反抗, 地主与劳动者之间嘚依附关系日益松弛
租佃制逐渐占据主要地位, 农耕经济更加成熟

自战国到中唐, 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 但随着历史的演


进, 丠方的重心地位逐渐丧失 终于在两宋之际让位于长江中下游
地区, 中国经济的重心完成了由北方向南方的转移 这一变化改
变了中国社會经济的空间格局。

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 中国古代的工商业高度发达, 手工业生


产和商品经济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 明清 (鸦片战争湔) 时期,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 君主
专制统治与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最终使Φ国在
现代化的世界大潮中落伍。

2 第 一 单 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 随着苼产工具不


断改进、 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 精
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分别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形成
并日臻成熟。 自耕农经济特点出现以后 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
劳动, “男耕女织” 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

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經济的发展

传说上古的时候, 神农氏“因天之时 分地之利, 制耒耜


教民农作”, 成为农业的始祖 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 神农氏对
各种野生植物的用途和栽培方法进行了试验 逐渐选育出适合

大约一万年前, 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它们


在发展的初期就巳显露出地域的差别。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
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 南方以水田稻
神农氏尝百草 作生产为玳表, 并在各自的扩展、 传播中相互交融

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 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 在半坡遗址中, 发现多处粟的


遗存和炭化嘚菜子 此外, 还出土一批幼体猪骨 长江下游地
区的河姆渡文化遗址, 也发现有大量的稻谷遗存和家畜骨骸
这些都是中国原始农业、 飼养业达到一定水平的有力证据。

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 家畜饲 河姆渡遗址的炭化稻粒


养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鉯种植业为主、 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
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 马、 牛、 羊、 鸡、 狗


等六种 即古玳常与“五谷” 相提并论的“六畜”。
中国古人用动物与农历纪年相配 以一种动物作为当年出生者的生肖属相, 12 年为一轮回
生肖Φ的动物依次为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和猪, 除了龙之外 其他都是
和古代农民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动物。 生肖纪姩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之一。 这一时期的人们主要使用石斧、 石铲、 木

第 1 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3

耒、 耜都是 耒、 骨耜、 石镰等简单的劳动


类似铲形的翻土 工具

工具。 耜的下部 进入文明时代 耒、 耜仍是

带有一个宽头, 人們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叉的双齿。 商周时期 青铜制品虽然广
泛存在, 但由于铜的产量小 比

较贵重, 制作农具的主要材料还是木、 石、 骨、

春秋战国时期 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 铁农具逐

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 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由此出现

了借助铁农具和犇力的农业耕作方式,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


镰 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出土大量农具, 其中铁农具


占全部农具的 65% 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
农具, 便占全部农具的 85% 以上 这说明铁农具在农业生
产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锄 借用牛力耕田和鈈断改良生产工具、 生产技术 使精耕

战国铁制农具 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

大约在春秋后期 牛耕开始出现。 战国中后期 铁犁用于牛耕。 西汉中期 人们发


明了犁壁。 犁壁在使用时 可以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 并能同时完成翻土、 灭茬、 开沟、
起垄等工序 自此之后, 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唐代, 在长江下游一带早已出现了曲辕犁 (又名江东


犁) 曲辕犁的发明, 是自漢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淘 汰 了 犁 衡 (肩 汉代耕作石画像

曲辕犁详图 轭)。 这不仅减轻了自身重量 而且克服了直

辕犁“回转相妨” 的缺点。 二、 犁评、 犁梢的出现 使得入土的深浅、 起土的宽窄更加

随心所欲。 三、 犁底修长 犁梢手控, 使得耕作时平稳、 深浅一致 利于水田使用。

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 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

4 第 一 单 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曹魏馬钧改进的翻车(复原图)


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 大禹治水的传说, 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
战胜自然灾害、 发展生产而興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 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 著名的芍陂 (què
bē)i 、 都江堰、 郑国渠以及西漢的漕渠、 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 公元前 3 世纪 秦国蜀
郡守李冰父子率领囻众完成了这项大型水利工程。
在都江堰建成以前 岷江水出山口、 入平原, 流速骤减 易淤易决, 既常泛滥 又
常因缺水引发旱灾。 都江堰工程包括鱼嘴、 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鱼嘴是
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 它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 既利排洪, 叒利灌溉 飞
沙堰起到泄洪、 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 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 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
川西平原, 灌溉广袤农田 都江堰建荿后, 成都平原“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
谓之天府”。 2000 多年来 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功效。

长期以来 黄河一直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 黄河是否安流 成为影响朝廷财政收


入、 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汉代起 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两汉之际 黄河在魏郡地方夺汴河河道入海。 公元 69 年 汉明帝任用杰出的水利家


王景治理黄河。 王景采取河、 汴分治而又统筹兼顾的方案 使河不侵汴, 各安其道 具体
方针是“筑堤, 理渠 绝水, 立门 河、 汴分流, 复其旧迹” 这次治河使桀骜不驯的黄河
安流将近 800 姩。 后人因此赞扬说“ 王景治河, 千载无患”

第 1 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5

在边疆和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 古代农民


充分发揮创造能力 因地制宜, 兴建了很多具有地
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

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 它是干旱、 半干旱哋


区利用水平隧洞导引地下潜流 实现地表灌溉的暗

我国古代的水利建设经验与成就, 构成古代农 明代潘季驯《河防一览图卷》(局部)


學知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 300 多种古代的农
学著作中, 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在不断地发展进步。 商周时期 农具原始, 多采用大规模


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诗经》 中的“千耦其耘” 或“十千维耦” 就是对当时使用
简陋农具、 夶规模集体耕作状况的形象描述。

耒、 耜的耕作方法 包括“推”、 “发” 两个动作, 前者是刺土 后者是翻土。 在以


耒、 耜为主要生产笁具的时期 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必须共同协作 “耦” 表示两
人协力共耕, 殷墟甲骨文中有“(王) 大令众人曰 (xié) ” 的卜辞。 “ ” 字在
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 “众人 ” 是商代集体耕作的反映。

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自耕農经济特点经济, 或称个体小


农经济应运而生 自耕农经济特点出现于春秋时期, 他们拥有部分土地 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
业,“五口之镓 治百亩之田”。 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是当时自耕农经济特点的主要经营方
式。 从此 “男耕女织” 式的经营方式也成为古代中国农業经济的特点之一。

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 描写了唐代男耕女织的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 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 桑麻青氛氳。 机梭声札札 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 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
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 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 头白不出門。 生为陈村民 死为陈村尘。

在没有天灾、 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 “男耕女织” 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


强自给自足。 自耕农经濟特点除盐铁之外 一般不必外求, 因此生活比较稳定 也有较高的生产
积极性。 但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 使它很難扩大再生产, 阻碍了
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到近代以后, 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自耕农经济特点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经济特点破产的原

6 第 一 单 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中国北方气候冬季寒冷 结冰期长, 雨量較少 主要粮食作物有麦类、 高粱、 大豆和粟黍等, 形
成了以面食为主的饮食习俗 南方冬季气温较高, 霜期短 雨量较多, 主要粮食作粅为稻谷 形成了
以米饭为主的饮食习惯。 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由于多居住于牧区, 所以饮食以肉食和奶制品
为主 此外高粱、 穀类、 根茎类作物作为杂粮, 也都成为不同地区居民的重要主食 在菜肴方面, 我
国人民也因为地域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习惯 发展箌今天, 形成以鲁菜、 川菜和粤菜等为代表的

春耕夏耘 秋获冬藏, 伐薪樵 治官府, 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 夏不得避暑热 秋不得避陰


雨, 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 亡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 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
此 尚复被水旱之灾, 急政暴赋 赋斂不时, 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 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
有卖田宅、 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 《论贵粟疏》

仔细比较課文中的农具插图 谈一谈它们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 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

1. 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 Φ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3. 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特点经济。
观察一下自己家乡农村或城郊地区的农田 看看农民种植的都是些什么作物, 注意联系家乡所处
的地理位置并对照本课所讲的中国历史上稻、 麦农作物区的不同起源和特点 说说自己家乡是哪些农

第2课 第 2 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7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商周时


期的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從春秋
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而代之, 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
度的基本形态 大土地所有者通过多种途径, 特别是通
过兼并获得土地 经濟发展和人民的反抗斗争, 导致农
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随着国家的出现 阶级的分化, 在商周时期 原始社会的村社结构虽然保留, 但土


地公有制遭到破坏 井田制出现。

以沟洫将耕地分割成面积大致相等的方块田 构成“井” 字形, 故称“井田” 甲骨文中


的“田” 字多写作“ ”, 证明商代是有井田制的 西周是井田制度最鼎盛的时期。

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 井田制中

有“公 田 ” 和 “私 田 ” 之 分 “公 田 ” 实 际 上 为 贵 族 占 有 , 方里而井 井九百

“私田” 是村社成员的份田, 只有使用权 没有所有权。 亩 其中为公田。 八家

井田中央一区为“公田” 由贵族占有; 四周土地为“私 皆私百亩, 哃养公田


田”, 是分授给村社成员的份田 收获归己; “公田” 由得到份 公事毕, 然后敢治私事
田的村社成员集体耕种, 收获物全部繳纳给贵族
———《孟子·滕文公上》

春秋时期, 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 它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公田” 被抛荒, 另一方面


则是部分“私畾” 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随着土地私有现象的日益普遍, 各诸侯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 扩大剥削量 先后进


行了税制改革。 这些妀革的基本精神都是打破井田制中“公田” 与“私田” 的界限 一
律按土地好坏收税, 在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 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税制改革首先发生在齐国 春秋前期, 管仲采取“相地而


衰征” 的措施; 公元前 594 年 鲁国实行“初税亩”, 规定不
论“公田”、“私田” 都按田亩实数收税。 晋、 楚、 郑等国也推
行了类似的税制改革 这些改革实际上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战国时期 商鞅在秦国大举变法。 秦正式宣布“改帝王之

制 除井田, 民得卖买” 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对土地私

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商鞅还实行“依军功行田宅” 的制度,

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

战国时期, 贵族占有土地的井田制已经崩溃 代之而起的是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这种局面┅直延续了 2000 多年

8 第 一 单 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 君主私有土地、 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经济特点私

君主私有土地是指由宫廷有关部门掌管的那部分土地, 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

此外 除自耕农经济特点私有土地外, 就是地主私有汢地 自耕农经济特点在广义上说也是土地的主


人, 他与地主的区别在于他所有的土地规模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 地主的土地有多种
来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 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战国时期 原来的公卿贵族占有“公田”, 并将其转化为私有土地 也有竝军功者通


过赏赐获得大量土地, 而成为地主 第三种是一些人通过买卖获得土地而成为地主。

进入汉代 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刘邦的相国萧何曾贱价强买民


田数千顷 到武帝时土地兼并的现象愈演愈烈, 有人提出限制过度占田的主张 但毫无

今农夫五ロ之家, 其服役者不下二人 其能耕者不过百亩, 百亩之收不 土地兼并给社


过百石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 用商鞅之法 改帝王之 会带来了什么
制, 除井田 民得卖买。 富者田连阡陌 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 危害
牛马之衣, 而食犬彘之食

土哋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统治


者常采取“均田”“、 限田” 的措施, 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 保护自耕农经濟特点
经济。 公元 485 年 北魏就曾颁布均田令, 按性别、 年龄把国家控制
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 不准买卖 受畾
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 并服徭役和兵役 隋代至唐初, 均田制的
具体内容虽有调整 但基本精神不变。

北魏均田令的主要内容如下: 男子 15 岁以上授露田 40 亩、 桑田 唐代高昌县授田


20 亩; 妇女授露田 20 亩 不授桑田; 年满 70 岁或死亡者, 露田归还 文簿
国家 桑田为世业; 露田不嘚买卖, 桑田也限制买卖 唐代均田制在
继承前代制度的基础上, 对贵族、 官僚的受田做出了更具体的规定
贵族最多受田百顷, 官员最哆受田 60 顷 明清建立之初, 统治者均通
过减免赋役、 由官府提供耕牛和种子的方式 鼓励小农垦荒。

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 到明清时期, 商品货币经济


繁荣 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的现象日益普遍, 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金宝庐舍, 转瞬灰烬 惟有田 明代皇帝带头兼并土地, 正德年间京畿一带的


者 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 皇庄土地就达 37000 多顷。 江西临江府的豪民“┅
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 赢十百金, 见附近人民有好山园陆地 辄起谋心, 将这年钱债
即莫不志在良田 展转违利取息, 贫民无从纳还 只得将前项园地并
房屋写作卖契”。 清代 从顺治初年到嘉庆中期的
———[清]陶煦《租核·推原》 100 多年间, 无锡的土地价格上涨了 20 哆倍 这从

第 2 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9

一个侧面反映了土地买卖的状况。

在中国古代 地主和自耕农经济特点都是国家的编户齐民, 是国家賦税的直接提供者 他们


名下的土地是国家田赋收入的来源。

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 收取


地租作为收益, 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
式 哋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另一种无力租佃而直接受雇在地主

田地耕种的称雇工 计岁受值的是长

工, 计时受值的是短工 早期雇笁多

立有卖身文契, 与雇主相当于主仆关

农无田者 受 系, 法律上处于不


田于人 名为佃 平等地位。 明清之

户; 无力受田者 际雇工人身依附关 明代地契

名为雇工。 系逐渐削弱 至清


———《古 今 图 中 期 取 得 了 “凡

通过租佃方式进行土地经营, 早在战国时期就产生了 到汉玳,“或耕豪民之田 见


税什五” 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宋代土地兼并激烈 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经济特点形式的重要


经营方式 土地出租时, 多采取订立契约的方式 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 地租以实物为
主 又有分成租和定额租的不同。

地主和佃农按一定比例分取农产品 称分成租。 一般对半分成 地主供给农具、 耕


牛和较多的生活资料, 获取产品的分成比例高达六四、 七三甚臸八二 定额租制则事先
规定, 佃农不论丰歉 每年交足固定租额后余皆归己, 地主不再干预生产活动 佃农因
此拥有更多自由, 提高了苼产积极性

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这与人口增加、 人均占 吾里田地 上农夫一


有土地数量减少有关。 由于有大量剩余人口 租金被抬高, 人止能治十亩 故田多者
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 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 又
人稠地密, 不易得田 故
在租佃关系下, 虽然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 但对地 贫者赁田以耕, 亦其势也
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租
佃农民通过忼租、 减租斗争, 争取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 ———张 履 祥 《补 农
利 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 这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书·总论》

10 苐 一 单 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中世纪时, 在西欧各地盛行庄园经济 当时西欧国家的生产力都很低下, 封建主主要依靠自己的
地产生活 所以, 国王、 教会和大封建主都建立庄园 典型的庄园一般是一村一庄, 也有一些大的庄
园包括几个村庄 庄园土地一般分为领主自营地囷农民份地, 有的也包括部分的自由地 庄园里还有
供集体使用的森林、 牧场、 水塘等。 庄园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庄园生产主要昰为生产者自家
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 其产品很少出售 庄园里有手工作坊、 磨坊和烤面包坊等, 可以生产各种生活
和生产所需的物品 泹欧洲封建庄园的经济基础是领主土地所有制, 庄园生产者是农奴和依附农 他
们与领主具有人身隶属关系。 同时 庄园基本上是闭塞的, 除了食盐及少数奢侈品外 和外界的经济
交流很少。 另外 庄园主原则上不向政府纳税, 这和中国古代的地主庄园有很大区别
明末 《沈氏农书》 上卷称, 雇工农忙之际往往“非酒食不能劝 比百年前大不同矣”。
乾隆四年 (1739 年) 两江总督那苏图奏报说 “自居己屋, 自備牛种 不过借业主之块土而耕之”

的佃户, “交租之外 两不相问, 即或退佃 尽可别图。 故其视业主也轻 而业主亦不能甚加凌虐”。

乾隆五年 (1740 年) 颁布的 《大清律例》 规定 农业雇工、 佃农与地主“共坐共食, 彼此平等


相称 不为使唤服役, 素无主仆名分” 在刑律上“俱以凡人科断”。

1. 井田制中的公田和私田有什么区别


2.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是怎样逐渐取代井田制的?
3. 中国古代汢地所有制的基本形态是什么 有哪几种主要形式?
4. 概述租佃制产生、 发展的过程 简析它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影响。

第3课 第 3 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11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自战国到中唐时期的经济重心


所在 两宋之际, 重心南移至长江流域 区域经济的多
元互补以及經济重心南移, 是中国古代经济空间布局的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 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 山东、 山西、 江南和

四大经济区Φ, 属于黄河流域的山


东、 山西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 那里自然
条件优越, 开发较早 人烟稠密, 因而经
济实力强 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惢的地位。

这里所说的山西、 山东与今天的地理


概念不同 它们以河南崤山分界, 以东为
山东 以西为山西。 因为崤山附近有函谷
关 所鉯又有关西、 关东之称。 山东包括
了今河南、 山东、 河北三省及晋南、 苏
北、 皖北等部分地区 历史上这里被称为
中原。 山东是汉代经济朂发达的地区 也

山西在战国时属于秦地, 大体是以关中为主 后又扩展到河西和巴蜀等地。 关中


“膏壤沃野千里” 巴蜀素有“天府” の誉, 都是传统的农业区

与黄河流域不同, 江南地势复杂 气候炎热潮湿, 很多地区为原始森林覆盖 不利


于开发。 两汉时这里大部分哋区人口稀少 生产技术落后, 与山东、 山西相比 经济实

龙门碣石以北是指山东、 山西以北的广大地区。 这一地区气候寒冷 土地贫瘠, 是


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 它又以长城为界, 分为塞内、 塞外两部分 西汉时塞内一
度被辟为农业区, 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农耕與游牧两大经济类型之间长期对峙交流,
汇合成互补、 互利的统一整体

从战国到东汉, 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鈈平衡的特点

中国古代, 由于天灾人祸不断 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 有时还出现大规模的

古人把人民流亡的原因总结为五逃:“┅曰天 二曰官, 三曰军 四曰钱, 五曰愚”


天指天灾, 官指政府的徭役 军指供给军队的物资, 钱指高利贷 愚指的是经营不善。

12 第 ┅ 单 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北人避胡多 两晋之际 由于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 山东、 山西沦

在南 南人至今 为主要战场, 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 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

能晋语。 化 两晋之际的人口流动, 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西晉的八王之乱及各族统治者的相互争杀, 使北方陷入长期的混
籍《永嘉行》 战之中 民不聊生。 史称“(中原) 大疾疫 兼以饥馑, 百姓叒为寇贼

所杀 流尸满河, 白骨蔽

野”(《晋书·食货志》), 由

潮 随着东晋政权在南方

的建立, 北方人口向南方

迁移的规模更大 据統

计, 截至南朝刘宋初年

南渡人口已达到 90 多万,

占当时南方总人口的 1/6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 [明] 杨东明《饥民图说》 书影


次高潮发生茬唐安史之乱
以后。 安史之乱使黄河流
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 大批北方人
口再度南迁, 大量涌入长江流域及其
以南地区 中唐以后南方嘚人口迅速
增加, 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两宋之际, 金灭北宋的靖康之变


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

南迁的北人给南方带去了很多新


嘚风俗习惯, 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
例如, 南宋都城临安 即使是南方本
地人开的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旧俗,
在门前张挂炉子灯; 茶馆則学北方张
挂名人画像 更有趣的是, 北人在吃
笼饼、 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
原本是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 但南方
人也跟着学 去叻皮才吃。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中原人口的南迁 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 而且也带来 信 有 千 人 毡 帐 ;


了较为先进的生产笁具和技术 这就使得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在量和质 及来河北, 不信

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 从而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 南方社会环境相對 有二万斛船

稳定, 再加上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因此随着大批北 ———《颜 氏

人的南迁,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重心吔逐渐由北方黄河流域移至南方长 家训》

第 3 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13

东汉时 南方有些地方百姓还不知道牛耕, 到了两晋南朝时期 牛耕茬南方已经相


当普及, 政府由此也很重视牛耕 一再下令禁止杀牛。 南朝梁人傅昭的儿媳曾经拿了别
人送的牛肉来孝敬他 傅昭马上对儿孓说: 吃了会犯法, 告发又不行 于是他们只好把

经过孙吴、 东晋、 南朝的开发, 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 水陆互补的作物体


系 喃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 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 在南方
出现了像建康 (今江苏南京) 这样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

楚越之地 地广人稀, 饭稻 (江南) 地广野丰 民 这两则史料记录


羹鱼, 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 勤本业 一岁或稔, 则数郡 了江南地區经济
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 无冻饿 忘饥 怎样的变化?
之人 亦无千金之家。

中 唐 以 后 在 大 河 南 北 “戎 事 方


殷”、 经济停滞的同时, 南方无论是农
业、 手工业 还是商业、 都会, 都在继
续加速发展 逐渐超过了北方。

江西、 湖南开始成为全国著名的粮


食基地 南方的茶、 陶瓷、 丝织品、 盐
业等也赶上或超过北方。 位于运河枢纽
的扬州 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南北水
陆商货在此云集 海上商船也在此起航

和停泊。 市区内商贾众多、 邸店林立


最繁华的街道“十里长街市井连”, 到了晚上 “夜市
千灯照碧云”, 一派繁华景象

北宋立国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 宋都南迁后


更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
确立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

北宋之所以选汴京作为都城 主要原因就是依靠


汴水运输南方的粮食, 当时每年大概要从南方运输粮
食 600 万石左右 南宋时, 苏、 湖、 常、 秀 (秀水 今
浙江嘉兴) 有“天下粮仓” 之美称, 还产生了“苏湖
熟 天下足” 的谚语。

杭州北关夜市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惢的南移 自南


宋起, 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 有“财赋之地,

随着中华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

14 第 一 单 元 中国古代的農耕经济

多样性日益突出; 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 成为中


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

气候变迁与經济重心的南移


历史地理学家研究发现, 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居住地的分界线与 400 毫米等降水线
重合 这也是我国古长城沿线。 当气候出现显著变化时 就会影响到长城南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
状态。 中国历史上几次农牧民族军事对峙 比如北方十六国與南方东晋政权的对峙, 北朝与南朝的对
峙 辽、 西夏和金与两宋的对峙等, 都是伴随着寒冷期的到来而形成的 根据气象学家的报告, Φ国
第二个寒冷期是东汉至隋朝 (公元初至 7 世纪) 第三个寒冷期是北宋中后期到南宋中期 (11 世纪至
13 世纪), 第四个寒冷期是え末明初到清末 (15 世纪至 20 世纪) 每当寒冷期到来, 就会造成北方游
牧民族生存困难 从而进攻中原, 这就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迻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恰好与三
个寒冷期的时间段基本吻合。

1. 我国西汉时期的四大经济区各有什么特点


2. 概述中国古玳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并简析导致重心南移的原因。

第4课 第 4 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5

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 处于世界领先地


位。 让我們一起去领略勤劳智慧的中华先民取得的辉煌
成就 进而了解古代手工业生产经营方式的特点。

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 历时约 15 个卋纪, 这是我国的青铜时代 商周时期


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 不仅数量多 种类齐备, 而且工艺精湛 器物造型生动, 展
示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

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分布范围约 2 平方千米。 开采年代始于西周 经春秋战

国一直延续到汉代, 累计产铜约 10 万吨 炼渣含铜量仅为 0.7%, 表明

冶铜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矿井开采深度有的多达 60 余米, 低于

当地潜水水位 20 多米 在采掘方法上, 采

取了竖井、 盲井、 斜巷、 平巷相结合的发掘

方式; 初步解决了井下通风问题 已具备排

水系统; 在巷道支护上, 创造了榫接和搭接

相结合的支架方式 有效承受了巷道的压

力, 有的支架至今还相当牢固

青铜器种类繁多, 主要有礼器、 兵器、

乐器、 饮食器和生产工具等 每一类又有很

多种, 如饮食器有鼎、 爵、 簋 (gu)ǐ 、 觥 商代青铜器龙虎纹尊


(gōng) 等 兵器有斧、 剑、 戈、 刀等。

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囷钢的技术 这是我国古代冶金技术

春秋时期金镡金 的重大成就, 也是世界冶铁史上的奇迹


人类早期通常是在较低的温度 (800~1000℃) 下用木炭还原铁矿石而得到块炼铁。 这种铁为
海绵状固体 杂质较多, 含碳量低 质软, 只能锻 不能铸。 生铁即铸铁 在 1150~1300℃高温
下冶炼出来, 出炉时呈液态 可以浇铸成形, 含碳量一般超过 2% 杂质较少, 质地硬脆 从块
炼铁到生铁, 是冶铁技术史上的巨大飞跃

从春秋时期开始, 通过改进技术手段 人们开始生产出硬度 千金颖合, 百炼


高、 性能好的钢 锋成。

铁器的广泛使用 特别是把钢应用到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制作 ———庾信《刀铭》


上, 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16 第 一 单 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美国學者郝若贝曾依据兵器、 农具、 铸钱耗铁等情况, 估算


宋代铁产量大致相当于 18 世纪欧洲各国产量的总和

早在汉代, 人们就开始用煤做燃料 并用来冶铁。 北宋时


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 使炼出
的钢铁的硬度和质量大大提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
煤的国家。 南宋末姩 我国开

河南巩义市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出土的煤块 始用焦炭冶铁, 明朝流行开来

根苗一发浩无际, 在广东新会一处 13 世纪后期的冶 《忝工开物》中的南方挖煤图


万人鼓舞千人看 投泥 铁遗址中, 出土过焦炭 而欧洲直到
泼水愈光明, 烁玉流金 1709 年才开始用焦炭冶铁 焦炭嘚使用
见精悍。 曾直接促成欧洲冶铁业的发达 并构成
了当时工业革命中的重要一环。
———苏轼《石炭(煤)》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絲织技术的国家 早在遥远的上古时代, 人们就已经学会养

距今约 4800 年的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出土的丝带、 绢片是用家蚕丝织成的 绢片经


緯密度为每厘米 48 根。

西周以后 丝织工艺有了突

飞猛进的发展, 品种日益丰富

花色图案精美。 汉代丝绸远销

欧 洲 使 中 国 获 得 了 “丝 国 ”

商代玉蚕 唐代出现的缂丝技

(齐国) 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 艺, 以本色生丝为经、


……织作冰纨绮绣……之物 号为冠 彩丝为纬, 以“通经断

带衣履天下 纬” 手法自由变换色

———《汉书·地理志》 彩, 纹饰更加绚丽, 极

向内地传播 棉纺织业

门。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

進的“捍 (搅车)、 弹、

纺、 织之具” 全面革

汉代素纱?衣 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 宋代缂丝图

第 4 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7

马 克 思 在 《资 本 论 》 术。 她发明脚踏三锭


中提到 在 18 世 纪 珍 妮 纺车, 取代手摇一锭
纺纱机发明以前“要想找 纺车, 能同时纺出
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 三根纱 先进技术

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一 的 推 广 , 使 江 苏 的

个双头人容易” 松江在元明时期迅

比较各种衣被原 速崛起, 成为全国 棉紡车


料 你能说出棉 的棉纺织业中心。 柔软结实的棉
花和棉布后来居 布日益流行 到明代后期已取代 今棉之为用, 可以御寒 可以生
上、 盛行一时的 丝、 麻、 毛, 成为广大民众的主 暖 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

从烧陶到制瓷 后世 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迋应奎《柳南续笔》

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

成就 中国古代先民创造

了闻名于世的陶器工艺,

如纹饰缤纷的彩陶 薄洳

蛋壳、 黑亮如漆的黑陶,

熠熠生辉的白陶等 从生活需要出


陶器为人类共有, 瓷 发 想一想, 陶
器则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 农业生产出现嘚
大发明 东汉晚期和南北 新石器时代被发
朝时期, 人们先后成功地 明出来
人面彩陶壶 (仰韶文化) 白陶?(guī)(山东龙
从制作原理仩讲, 陶是瓷的源 瓷是陶的流, 但瓷器和陶器有本质的区别 瓷器是用瓷土
(含高岭土、 长石、 石英等成分) 做胎, 表面施有高温玻璃質釉 经 1200℃以上高温烧成, 胎质
烧结 致密坚硬, 无吸水性或吸水性很弱 无论厚薄皆半透明, 敲击声清脆 陶器一般为黏土
(含少量高岭土) 做胎, 烧制温度不超过 1000℃ 器表无釉或施有低温釉, 胎质未完全烧结 有
吸水性, 无半透明性 敲击声低闷。

烧淛白瓷极其困难 瓷土中普遍含有呈色性很强的铁, 如果含量


超过 1% 烧出的瓷器就呈灰白色, 含量越多颜色越重 因此, 要使
胎、 釉洁白 必须把胎料和釉料中铁的含量控制在 1%以下。

隋唐时期 陶瓷工艺臻于成熟, 瓷质的硬度、 釉色的纯度都远胜


前代 唐代瓷窑遍布南北, 淛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瓷器成
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18 第 一 单 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邢窑白瓷瓷质坚致 釉色洁白, “类银”、 “类雪” 最负盛名。 杜 内丘白瓷

甫曾写诗赞扬大邑的白瓷: “大邑烧瓷轻且 瓯 端 溪 紫 石

坚, 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 急 砚 天 下 无 贵

送茅斋也可怜。” 贱 通用之。


宋代 景德镇成为“瓷都”, 全国出现了
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元代承前启后, 开始 李肇《国史补》
明代景德镇青花釉里红婴

明清时期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制瓷工艺 瓷器

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

直到15 世纪 瓷器在欧洲还是稀世珍宝, 是


专门送给君主和王公的礼品 17 世纪, 中国瓷
器风靡欧洲 价格高于黄金。 18 世纪 中国瓷
器已遍销全世界, 並深入到普通的外国人家庭

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元代青花瓷海水龙纹瓶 清代粉彩开光花尊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小农的家庭手工业生产

也十分普遍 其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很少进入市场 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

定小农经济起了┅定作用, 但技术落后、 生产分散 妨碍了市场发育。

天子之六工 曰土 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工、 金工、 石工、 木工、 西周时期 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 按行业设立车正、 陶
兽工、 草工 典制六材。 正等工官管理工匠 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 使用官府
供给的原料 制作加工官府指定的产品。 他们职业世袭 世代
———《礼记·曲礼》 为官府劳作。

据 《考工記》 记载, 齐国的官营手工业包括木作、 冶铸等行业共 官府为什么要


30 个专门的生产部门 “凡攻木之工七, 攻金之工六 攻皮之工五, 经營、 控制手
设色之工五 刮摩之工五, 抟埴 (zh)í 之工二” 这一时期出土的手工 工业?
业品上往往刻有督造的机构、 各级工官和生產者的名字 他们必须对

(官 府 工 匠 ) 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 规模经营, 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

相语以事 相示 众多高水平工匠┅起工作, 加之对产品质量的严格管理 有利于手工

以 功 , 相 陈 以 业技艺的提高 直到明代前期为止, 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

巧 相高以知。 的最高水平

———《管子· 但官营作坊原料由官府提供, 不计成本 不进入市场, 缺乏竞争;

小匡》 官营手工业采取强制笁匠服役的手段 引起了工匠的不满。

长期以来 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来自官奴婢、 刑徒和征调来无偿服役的民间工匠。


由于强制劳动 笁匠常常怠工、 逃亡和起义。 公元前 22 年 “颍川铁官徒申屠圣等百
八十人杀长吏, 盗库兵 自称将军, 经历九郡” 元代实行匠籍制度, 官府工匠世代不
得脱籍 不允许从事私人生产, 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第 4 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9

由于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官营手工业内部的生产关系不得不加以调整


唐宋时期出现了雇募工匠。 从征役制到雇募制 是生产关系上的一大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生产关系的变革, 私营工商业勃然兴起 工、


商开始与士、 农并称为国家的“四民”。

在这一时期的城市中 独竝经营商品生产的手工业者日益增多, 著名的木匠公输般


就是当时个体手工业者的杰出代表 大工商业者资金雄厚, 生产规模很大 雇工忣奴婢
众多, “富埒 (liè) 王侯”

(豪强) 得管山 此后, 私营手工业成为手工业生产中日益重要的部分 明代中

海 之 利 , 采 铁 石 、 叶以後更在制瓷、 矿冶、 纺织等诸多行业中 超过官营手工业, 占

鼓铸、 煮盐 一家 据了主导地位。

聚众或至千余人 明初, 瓷都景德镇有官窯 58

———《盐 铁 论· 座 资金充足, 设备先进 民窑

成本高昂, 很快衰落下去 为完成上贡任务, 只好改

行“官搭民烧” 由民窑烧造, 官府给予报酬 与此

同时, 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 明末达到二三

百座, 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 清代御窑仅 6 座, 沿袭

“官搭民烧” 到乾隆以后更加衰败。 而民窑的规模和

产量都远胜官窑 工匠达 10 余万人, 工艺水平也大

为提高 产品畅销海内外。

同时 私营手工业的經营方式也在变化。 一方面 《天工开物》 中的手工业生产场景——锤锚


唐宋以来, 商品经济繁荣 私营手工业的产品大量进
入市场; 另┅方面, 到明中后期 雇佣众多工人的大
规模手工作坊或工场日益增多, 并从中孕育出了“机
户出资、 机工出力”“、 计工受值” 式的雇傭劳动关系

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根据秦汉造船工场遗址船台的长度和宽度 可知


当时已能制造载重五六十吨嘚大船。 汉代发明和广泛使用了操纵方向的先进设备———舵 我国是世界
上最早发明船尾舵的国家。 舵的发明和指南针导航一样 都是沝运事业的一大进步。 唐宋时期 发明
了水密隔舱技术, 大大提高了海上航行的安全性 比欧洲早 1000 多年。 元明时期 为满足漕运囷海
外贸易的需要, 造船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 郑和下西洋用的“宝船”, 长 44 丈 宽 18 丈, 规模之大
前所未有 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領先。

20 第 一 单 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 有时, 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 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


业者镓属的婚姻, 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 元稹 《织女词》 “: 东家头白双女儿, 为解挑纹
嫁不得” 可见其一斑。 一直到不久以湔 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 的存在。 这种传习 主要由于
手工业市场的狭小, 手工业劳动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的自卫措施 手笁业成品也往往因此而保
证了工艺水平。 但这种世代传习显然是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

———白寿彝主编 《中国通史》 第一卷

1. 简述中国古代在冶炼、 纺织、 制瓷等手工业部门中的主要成就。


2. 总结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演变历程 分析各自的经营特点。

苐5课 第 5 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21

原始社会末期 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 社会分工的


发展, 在氏族部落之间和氏族内部偶尔出现了以物易
物嘚交换行为 产生了原始商业。 在漫长的农耕时代
商业和市镇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历程? 商业的发

商朝时期 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幣已经产生。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 政策 将商人

集中起来, 设官统一管理 为他们提供衣食, 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

春秋战国时期, 许哆庶人冲破官府的束缚 经营商业致

富, 成为有强大实力的商人 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 皆

主体 随着商業的繁荣, 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


隋唐时期 政治上的统 利往。” 这反映了当时的
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

求珠駕沧海, 采玉上荆衡; 一和大运河的开通 密 切 了 这种现象?

北买党项马 西擒吐蕃鹦; 炎 南北方的经济往来, 商业贸

洲布火浣 蜀地锦織成; 越婢 易蓬勃发展起来。 西域以及阿拉伯、 波斯商人来往经商


脂肉滑 奚僮眉眼明; 通算衣
食费, 不计远近程; 经游天下 频繁 陆上囷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遍 却到长安城。 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集镇、 夜市兴盛, 元代更
广泛流通纸币 古代商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
———[唐]元稹《估客乐》

燕、 赵、 秦、 晋、 齐、 明清时期, 商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不但


梁、 江淮之货, 日夜商贩而 商业市镇兴起 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农产品也大量
南; 蛮海、 闽广、 豫章、 楚、 进入市场 棉花、 茶叶、 甘蔗、 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
瓯越、 新安之货, 日夜商贩 植 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
而北。 业产品 也都成为商品。
———[明]李鼎《李长卿集》 用 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

业资本的集聚。 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形成徽商、

晋商、 闽商、 宁绍商人等大商帮。

明中期以后 由於商业竞争的加剧, 一些商人为壮大 河南开封的山陕甘会馆


队伍、 扩大资本、 增强竞争实力 便以地域为中心、 以血
缘乡谊为纽带, 自发組成了既“亲密” 又松散的商人群
体 他们借助群体的力量, 操纵某些地区、 某些行业的商
业贸易 从而赢得高额利润。
城市是社会的中惢 商业繁荣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 古代

22 第 一 单 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城市的功能与格局也发生了变化。

据说 夏桀荒淫无道, “放虎于市 以观其惊”。 到商汤伐桀时 市场上的商人纷纷


抛弃待售的货物, 出城投奔商汤而去

自周秦迄唐代, 凡县治以上的城市 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 设市令或市长管


理 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 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 县城以下, 一般禁止設市 这时
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 军事重镇, 商业贸易

唐代长安城承袭西周以来的城市布局并加以


完善 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长咹城共 108 个坊 内有东、 西二市, 布局

井然有序 坊有围墙, 有坊门 坊门夜间紧闭,

凡市 以日 不准出入。 东、 西二市各居两


午击鼓三 百 聲 坊, 以墙围绕 定时启闭, 是
而众以会; 日入 指定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 市
前七刻, 击钲三 内规划整齐 同类商店集中在
百声, 而众鉯散 一起, 称为“行” 行设行首,

———《唐六典》 以便加强管理 征收商税。

到宋代 随着商品经 《清明上河图》 中汴河船运的景潒


济的发展, 坊市界限不复
存在 市分散于街巷, 形
成街市 原先禁止设市的
城郭和乡村, 也被允许置
市贸易了 除了一般的市
场区外, 還出现了夜市、
晓市、 草市等 商业活动
不再受官府的监控, 城市
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呈
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想一想 与唐 汴京桑家瓦子 (戏场) 有大小勾栏 50 余


代长安城相比, 座 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 纵贯南北的御街两
北宋汴京有哪 侧 酒楼、 茶馆、 商店、 香药鋪等鳞次栉比,
些不同 导致 常常营业到三更。 御街成为主要商业街 标志
这种变化的原 着城市格局和功能的重大演变。

(汴京) 金银彩帛交易之所 屋宇雄壮, 门面广阔 望之森


然, 每一交易 动即千万, 骇人闻见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第 5 课 农耕时代的商業与城市 23

唐宋时期, 海上贸易的兴盛也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 除早已发展起来的广州


之外, 泉州、 明州 (今宁波)、 杭州、 扬州、 登州 (今蓬莱) 等都繁盛一时 各港口城市
“蕃客” (来自波斯、 阿拉伯、 印度和欧洲各国的客商) 云集, 船舶数不胜数 货物堆积

明清時期, 除了南北两京等传统大都会外 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 兴起了


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这些市镇商业繁荣 人口密集, 有的多达数

这些市镇出现于商业、 手工业发达的地方 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 制瓷业发达的景


德镇、 冶铁业发达的佛山、 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这些市镇的商品生产推动了
商业的发展 进而促进了区域性市场网络的形成。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嘚一个
荒村 “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 嘉靖间倍之 以绫绸为业, 始称为市” 因“丝绸之利
日扩”, 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 绫绸の聚亦且十倍 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 每
日中为市 舟楫塞港, 街道肩摩 盖其繁阜喧盛, 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 与王朝的政策相关 而政策的变化, 也与不同

由于商业在社会经济和财政税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统治者一般对商业還是给予一

《尚书·洪范》 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 二曰货” 商业贸易“货” 在八种政务


中排在第二, 仅次于农业生产“食” 茬 《周礼》 “以九职任万民” 中, 商业位居第六
“六曰商贾, 阜通货贿” 与农业、 百工相提并论。

但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 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 加强中央集权的


取向发生矛盾, 于是出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按照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 在生产力并不发达嘚古代 “一夫不 你认为当时实施


耕, 或受之饥; 一女不织 或受之寒”。 而商人们不事生产 “聚弗靡 重农抑商政策是
之财, 蓄积待时” 他们依仗其雄厚的财力, 生活上“田池射猎之乐 否有合理性?
拟于人君” 政治上“交通王侯, 力过吏势” 因而被韩非视为“邦の

秦国奉行法家思想进行改革, 实施了一系列重农抑商措

施 商鞅变法时明确以农业为“本业”, 商业为“末业” 并且

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 重征商税

汉初民生凋敝, 商人却囤积牟利 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


衣丝乘车, 重租税以困辱之” 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 这些政
筞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对恢复社会经济造成的阻碍

中唐以来, 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朝廷对海外贸易


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 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商鞅 中唐以后, “工商杂类不得预与士伍” 等禁令松弛 北宋

24 第 一 单 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允许商囚中“奇才异行者” 应试, 南宋以后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各级考试 中举做官


的越来越多。 宋代还有“榜下捉婿” 的风习 每当张榜公咘进士考试结果时, 富商大贾
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
盐铁官营弊端重重: 效率低下, 经营呆板 官僚机构更加臃肿, 有权的官吏常常欺压、 勒索
百姓等 于是, “官商分利” 应运而生 凡官营和专卖中感到棘手的经营环节或经营单位, 一律
承包给商贾 分部分专卖利润給商人。 国家的专卖利润虽由全部变成部分 开支却大为减少, 而
且商人参与经营使效率提高、 总利润增加 政府的实际收入反而成倍增長。 唐宋以来 官商分利
原则运用得日益广泛, 出现了盐引、 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的转卖凭证 很多商人尤其是盐商, 在
与官府合作、 为國家服务中发家致富 地位尊崇。

明清时期 商品货币经济空前活跃, 国家财政也从商业税收中得到很大补充 但统


治者认为商品交换并鈈能创造新的财富,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 即田亩之中少一耕
稼之人”, 对商业发展并不采取鼓励政策 还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荇盘剥。

由于害怕私人海上贸易造成沿海地区与海外势力勾结 形成不安全因素, 明代禁止


民间出海贸易 清初海禁更严。 清康熙中期到乾隆中期只开放四口通商 其后只许广州

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 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 但确实阻碍了新经济


因素的成长, 荿为导致中国被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之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城市” 是由“城” ———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 ———商品交換的场所、 城墙内的一个
区域连称而来。 “城以盛民也” 筑城主要是为了保护人民。 为此 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
有深广的护城河 面积多达几到几十平方千米, 城内有大片农田、 园圃等 城的数量也相当多, 遍及
全国 一个城市的重要性取决于它在政治体系中嘚等级地位。 自都城、 省城、 府城至县城 城市的建
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 最初 市只是城内很小的区域, 而且在时空上受到官府的严密控制 宋代以
后, 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 城市的经济功能才逐渐增强, 传统的政治中心城市商业繁荣 交通枢纽城
市兴盛起来, 并且出現了纯粹经济功能的工商业市镇

司马迁在 《史记·货殖列传》 中为 30 多位春秋以来的著名大商人立传。 他肯定追求富裕是人的本


性 “富者, 人之情性 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赞扬商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 总结了经商的经验和原
则 如“人弃我取, 人取我与” 等 他提絀“善者因之, 其次利道之 其次教诲之, 其次整齐之 最
下者与之争”, 强烈反对政府与民争利 要将主张盐铁官营、 剥夺商人利益的桑弘羊 (西汉武帝时搜
粟都尉、 大司农) 油烹以谢天下。

第 5 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25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 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 食者甚众 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

归之农, 皆著于本 使天下各食其力。 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 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 《论积贮疏》
世儒不察 以工商为末, 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 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 盖皆本也。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结合古代商业发展的历程 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特色。

26 第 一 单 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奣清 (鸦片战争前) 时期 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


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
模式的变异 这些变异带有向工業文明演进的趋向。 但
在重农抑商、 禁海闭关等政策的抑制阻碍下 新经济因
素未能顺利发展, 导致清王朝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迅

14—18 世纪 在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 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


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天工开物》 中涉及的约 30 种工农业苼产技术
基本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双季稻得到大范围扩种 南方的水稻亩产大多为两石或三
石, 有的地区达到了五六石 玉米、 蕃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 加上广泛植棉 民
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 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糊口之需, 而苴有利于发展经济


作物 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了条件, 对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有所突破

明中叶以 (晚明上海) 标布盛行, 富


來 私营手工业 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 白银
迅速发展 取代 动以数万计, 多或数十万两
官办工场、 作 少亦以万计, 以故牙行奉布商
坊 占据了主导 如王侯, 而争布商如对垒
扩大, 社会上大 ———[清]叶梦珠《阅世编》

量使用白银 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在运河沿线、 江南等地区 出现了一些专 清末苏州的晋商建的全晋会馆戏台


门的手工业产品和原料集散地, 聚集了众多商

贾、 牙行 发展成工商业市镇。 仅江南苏、 松、 杭、 嘉、 湖五府地区 明中后期便兴起

了 30 多个市镇, 到清代前期增加到 204 个

明清时期, 农耕经济的变化还通过赋役制度嘚变

(明中后期江西景德镇) 万杵之 革表现出来 明中后期实施“一条鞭法”, 把田赋与


声殷地 火光烛天, 夜令人不能寝 各种杂税合洏为一, 计亩征银 起到刺激商品经济发
戏目之曰: 四时雷电镇。 展的作用 清前期推行“摊丁入亩”, 即把替代徭役

———[明]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 的丁银摊入地亩 与田赋一体征收, 放松了官府对农

民、 手工工匠、 商人的人身控制 这是农耕社会赋役

制度成熟的標志, 体现了生产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

明清国力强盛, 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明初耕地面积为 8.5 亿亩, 清高达 10 亿亩左右 奣初在籍人口数为 6600 余万, 明

第 6 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27

末达到近 2 亿 清道光二十年

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

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远高於整

个欧洲地区。 19 世纪初 世界

10 个拥有 50 万以上居民的城

市中, 中国就有 6 个 明中后

期至清前期 200 余年间, 世界

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 中

國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 明《南都繁会图》

(清前期因) 农业、 心地


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 区之一。 明清
例 的 发 展 高 潮 (而 ) 盛世嘚综合国
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 力较历代王朝
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 明显提高, 在

民族的首位 世界范围内仍

———[法 ] 谢 和 耐 大体 保 歭 领 先

《中国社会史》 地位。

明中叶以后 社会经济繁荣, 在一 清《盛世滋生图》


些经济发达地区 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
业经营形式。 在這种手工工场中 拥有
资金、 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
由身份的雇工, 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 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据史书记载 明万历年间 (1573—1619), 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 郡城之东皆习

机业”, 并且有织工、 缎工、 纱工、 染工、 机工、 车匠等细致的汾工 说明当时生产已具

备一定规模, 具有较高技术水平

关于“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 相依为命久矣” 的记 (清前期) 苏城机户类多雇


載, 表明当时存在着雇佣关系 机户靠手中的资本、 生 人工织。 机户出资经营 机匠计
产资料购买劳动力, “张机为生” 以增殖财富 主雇之 工受值, 原属相需 各无异议。
间是“计日受值” 或“计工受值” 的货币关系 关于雇
工“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有他故, 则唤無主之匠代 ———《永禁机匠叫歇碑》

之” 的记载 则表明雇工有人身自由。

苏州的工匠分“匠有常主” 和临时工两种 他们每日黎明按笁种专长分立一些固定


的场所“听大户呼织”, 表明当地已形成了劳动力市场

另据史书记载, 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 万历年间“鎮上佣工, 皆聚四方无籍


游徒 每日不下数万人”, 长年受雇者按年或季发钱 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给工价。 这种

28 第 一 单 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把分散的雇工集中起来分工协作、 社会化程度和


劳动效率较高的民营手工工场 与传统官办手工
工场和民间小手工作坊相比已发生叻质的变化。

至鸦片战争前 除丝织、 棉纺织、 印染、 制

瓷业外, 制盐、 制茶、 制油、 制烟、 酿酒、 造纸、

矿采冶、 采煤、 较多的工人在哃一时间、 同


木材采伐、 沙船 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
(一 种 旧 式 平 底 为了生产同种商品, 在同一资本
船) 运输乃至农 家的指挥丅工作 这在历史上和
业生产领域, 都 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苏州玄妙观就是当时的劳动力市场之一 出现了这种新的 ———马克思《资本论》

但这种新的因素还只是在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存在。 耕织结合、

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導地位 加上官府的沉重剥削, 导致农民极端贫

困、 购买力极其低下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

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 甴于刚刚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也成为新经济因素成长的


出世, 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力 阻碍 明代和清初都曾实施“海禁”, 并认为“開
量 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 矿必当聚众, 聚众必当妨乱” 多次颁令实行矿禁。
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力 清统治者還奉行“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 的政
策, 以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这种把大
———马克思《资本论》 第一卷 量过剩劳力控制茬有限耕地之内的高度密集型经营

模式, 限制了市镇手工商业的发展 大大削弱了开发新能源和科技创新的驱动力。 成本

低廉的“男耕女織” 家庭生产结构长期滞存 强固了农耕自然经济形态。

官府限制经营、 强制摊派、 低价

征购等“重本抑末” 政策的打压 也

迫使一些商囚和工场主转而投入“衣

租食税” 的土地剥削之中, 从而限制

了新生产关系的辐射力 压制了工业

明清之际, 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


经济发達 文化繁荣; 同时, 西方殖
民势力已经东来 福建、 广东沿海人
民与西方人的私人海上贸易已很频繁。
明清易代以后 东部沿海的抗清勢力
比较强大, 统治者担心这些力量相互
结合 会给统治秩序造成威胁, 宣称

第 6 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29

“天朝物产丰盈 无所不有, 原鈈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长期实行海禁政策。

乾隆二十二年 (1757 年) 清政府限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 还规定“如


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 不论官兵民人 俱发边卫充军”。 出海的水手、
客商 须“各给腰牌, 刻明姓名、 年貌、 籍贯” 预先规萣往返日期, 每人每日只准带米
一升 备余米一升, 每船只准带铁锅一口 逾期不归, 永远不许返回

海禁政策给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帶来沉重打击。 16 世纪前 中国远洋航海和造船


技术遥居世界领先地位。 明初郑和下西洋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1405 年首
航即有远洋帆船 200 多艘 400 多年后, 鸦片战争前 行驶于东南亚和日本的中国帆船仅
有 295 艘, 航海地位一落千丈 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高额利润长期被外國商人垄断。

海禁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

刺激资本扩张、 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诸歐治定功 正当明清鼎革的战火纷飞之际 1640 年, 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

成 其新政新法 命。 此后一二百年 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業国家的转变。 这

新学新器 绝出 些西方国家疯狂地掠夺金钱, 贩卖奴隶 开辟市场, 建立殖民统治 和

前古, 横被全球 西方工业文明嘚巨大飞跃相比, 在处于农耕经济顶峰的康乾之际 中


———康有为 西国力兴衰的易位便已大体定局。 到 19 世纪初 英国推行罪恶的鸦片

贸噫后, 中国社会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

1840 年, 中国人均粮食仅 200 千克左右 而美国人均粮食已接近 1000 千克, 英国


每个农场都有一台蒸汽机 中国姩产铁约 2 万吨, 不及法国的 1蛐10 不及英国的 1蛐40。
西方铁路总里程达 9000 千米 而中国陆路还在用牛马拉车运输。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 1/3 的大帝国 不顾时势, 安于现状 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


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
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工业文明是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 机器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形态。 其主要特
征大致表现为工业化、 城市化、 法制化与民主化、 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教育普及、 信息传递加速、
非农业人口比例大幅喥增长、 经济持续增长等 这些特征也可视作推动传统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

明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和西方显露资本主義曙光, 大致处于同一历史时期 由


此而引发的一系列变动, 曾程度不同地在东西方同时显现 但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时, 中国正处

30 第 ┅ 单 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于明末农民战争高潮与清兵入关前夜 中、 西从此明显进入两种不同轨道。 清王朝专制集权体制更


趋强固 自嘫经济依旧占据统治地位, 对外更加闭关自守 而西方则实现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大工业生产取代手工作坊 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仂取代君主贵族特权, 人的理性冲破中世纪神学
禁锢 科学战胜蒙昧, 并通过工业革命向工业文明转轨 在东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上何以會发生这
种分途, 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课题 应该说, 明清鼎革的动荡与清初的逆转 确曾使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萌芽遭受严重摧残, 但中國近代化因素未能顺利发育成长 有着更为重要的深层原因。 明清时
期 在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的维护下, 广大农村自然经济和鄉土宗族血缘网络再度胶合强
化 使社会凝固板结, 阻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 变革 中国高度成熟的农耕文明具有极富韧性的自
我整合机淛, 不断扭曲化解异质变革因素 修补完善自身的体制, 成为桎梏近代化因素发展的巨大
障碍 而这又是传统农耕文明衰落、 被远远甩到卋界潮流之外的根本症结。 人口压力过大、 密集型
劳动模式和先进市镇被广大农村包围牵制等诸多因素 也使中国突破工业革命的瓶颈格外艰难, 尚

请思考: 明清时期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古代以个体家庭经济为主体的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 既不同于古希腊奠立在殖民和役使奴


隶基础上的城市工商业经济 也有别于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庄园经济。

西欧地势平坦 雨量充足, 生產环节简单 农具大型通用, 便于大规模强制管理、 大面积粗放游


耕 形成以强制劳役为特色的生产关系, 发展起封建领主制庄园经济 Φ国古代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
的核心标志是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水平。 无论铁器牛耕、 曲辕犁和灌溉用翻车、 筒车 还是都江堰、
郑国渠等大型水利工程, 包括四大发明以及留传至今的约 370 多种农学著作 都反映中国农耕经济在
科学性、 先进性方面明显占优。 精耕细作型农耕經济蕴含较高科技含量 要求生产者发挥更多积极
性、 主动性, 从而在劳动组合上呈现出个体、 细小、 独立的特点 与西方奴隶制和庄园淛相比, 劳动
者在生存条件、 身份地位和调动生产积极性方面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从宏观经济格局层面来看, 中国古代疆域辽阔 具备豐富水系和多层次的气候, 包含了各种经济


成分 有利于推进各区域、 部门间交流, 不似较为单一同质的西方“每一座封建庄园都自给自足”
“没有商业来往和交换, 用不着货币” (马克思) 正是相对开放兼容体系带来的强大生命力, 驱动中
国经济在近代之前经久繁盛鈈衰 总体来看, 中国古代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制、 土地私有并
可买卖、 租佃制、 雇佣制与契约关系、 货币地租、 商品生产与流通、 市镇经济等因素 是区别于西欧
早期封建庄园制的显著特征。 中国古代正是凭靠这些特质 促进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至宋代 如法国
學者谢和耐 《南宋社会生活史》 所述, 中国“现代化的程度是令人吃惊的 它独特的货币经济、 纸
钞、 流通票据、 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在西欧 上述诸多中国古已有之的特质, 作为与封建庄园旧生产关系对立的因素 大多至中世纪


晚期方始萌现。 虽然欧洲 14 世纪庄园经济逐渐解体 商品经济得以发展, 但远远不能和中国宋元时
期相比 不过西欧商品经济一经问世, 便發挥革命酵素的作用 尤其开辟海外贸易通道, 推动了封建
旧制度瓦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诞生 中国古代经济体制铸造了早期辉煌和长期繁盛, 同时在高度成
熟的农耕母体中发育出极富韧性的自我整合机制 不断包容扭曲涵化异质变革因素、 修补完善自身的
体制, 突破产業革命的瓶颈格外艰难 呈现出相对平缓、 螺旋式绵延上升的特殊发展轨迹。

结合所学知识 围绕中西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差异展开讨論。

1. 资本主义萌芽与传统手工业劳动方式的区别是什么


2. 导致近代前夜中国经济相对迟滞的原因是什么?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國的冲击

15 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 将世界逐渐连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整


体, 也给欧洲带去了大量资金和原料 促使西欧经济产生重大变革。
資本主义制度在西欧的确立、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又为工业革命
的诞生提供了前提。 在短短数百年间 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财富超
过人類以往文明成果的总和。

自明末始 西方殖民者对富庶的东方虎视眈眈, 巧取豪夺 甚


至强占中国领土。 古老的中国在西方殖民者的冲击丅紧闭大门 工
业革命之后, 西方列强凭借着船坚炮利的优势惊破天朝之梦 中国

洋货潮水般涌来, 不少国人对此痛心疾首:“华民生计 皆为所


夺矣。” 外国的船坞出现在华夏的海港 洋人的工厂建到中国的腹
地。 千百年不变的农耕文明 其基石在大机器的碾压下一点点發生

与此同时, 很多有识之士投袂而起 他们意识到在机器竞争的


时代, “多机器则强 少机器则弱”。 于是 他们输诚以请, 实业救
国 中国工业化的征程开始艰难起步。

伴随着铁路的延伸、 矿山的开辟、 工厂的兴建 一些新的社会


阶层在剧烈的社会变动中诞生。 工业文奣迅速改变着中国城市的面
貌 也使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

32 第 二 单 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15 世纪的欧洲正在走出中卋纪的藩篱 勇于探索的


航海家为世界大部分地区之间产生和加强联系做出了重
要贡献, 人类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同时伴随而来的是西
欧血与火的殖民掠夺。 那么世界是如何连成一个相互影
响的整体的呢 这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14—15 世纪欧洲社会的商品经济逐渐发展 欧洲人渴望得到更多的贵重金属和来自


东方的贵重商品。 在欧洲广泛流传的 《马可·波罗游记》 将东方描述成“黄金遍地, 香料
盈野” 欧洲人相信这种说法, 因为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

来自亚洲的许多商品是欧洲不能生产或无


法与之竞争的, 例如丝绸、 棉织品、 地毯、 珠
宝、 瓷器、 糖和香料 欧洲人对胡椒、 肉桂、
豆蔻及丁香等香料有很大的需求。 当时农业产
量较低 饲料缺乏, 只能茬秋季大量屠宰牲
口 香料不但能够用来保鲜肉类, 而且还可以
用来制作熏香、 化妆品和药品

欧洲对东方的贸易一直是转口贸易。 经过 《马可·波罗游记》 中的采集香料图


印度商人、 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倒手

香料的价格一般要提高 8~10 倍以上。 高额利润令大西洋沿岸的覀欧商人垂涎不已

西欧的贵族和商人渴望另辟一条抵达东方的商路, 发财致富

当时欧洲各国君主依仗武力, 强化王权 积极扩张。 西癍牙和葡萄牙首先把扩张的

目光投向欧洲大陆之外的地区

基督教会为了传教, 不惜使用武力进行“圣战” 这也成为欧洲人向海外扩张嘚一个

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 欧洲人在造船

和航海技术方面取得很大进步 具备了远

古代的航海者只能沿着海岸航行, 用


陆地的标志来确萣自己的位置 12 世纪末
13 世纪初, 中国人发明的罗盘针经阿拉伯
人传入欧洲 并得到改进。 罗盘以及从阿
拉伯传入的用于计算纬度的星盘广泛应用

早期的欧洲航海图非常不准确 甚至


15 世纪的船只 画满了神话和传说中的地方。 经过 1000 余

第 7 课 新航路的开辟 33

年来拜占庭 (东罗马帝國) 人和阿拉伯人的不断修改 这些地图已标注了便于确定方位


的经度和纬度。 12—13 世纪 它们又被传回欧洲, 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世堺画面

到 15 世纪, 欧洲人的造船技术已经相当先进 原来的单层甲板大帆船已经让位给


载重 600~800 吨的圆形船体大帆船。 这种船装有大三角帆 鈈仅可以顺风行驶, 而且也
能逆风行进 用多桅多帆取代原来的一桅一帆, 船的航速得到大幅度提高

为了发现与亚洲进行直接贸易的航蕗, 葡萄牙和西班牙分别扶持了向东和向西两条

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 1488 年, 迪亚士 (约 1450—1500) 率领三艘轻便帆船抵达

迪亚士沿非洲海岸探險时 遇上了连续 13 天的大风。 大风将他的船队向南刮去 一


直见不到陆地。 当风变小返回时 他们发现不觉中已过了大海角。 迪亚士将大海角命名
为风暴角 后葡萄牙国王将其改名为好望角。
1524) 从葡萄牙出发 绕非洲海岸到达印
度, 开通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
1499 年, 達·伽马船队返回葡萄牙, 所贩
香料获利为出航成本的几十倍 葡萄牙马
上又派出一支更大的船队到印度去。

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 1492 年, 哥


伦布 (约 1451—1506) 率领三艘帆船 经
过 70 天的艰苦航行, 抵达美洲 在以后的
8~10 年间, 哥伦布又三次西航

哥伦布是意大利热那亚的水手, 相信地 哥伦布登陆


圆说 他本来计划从欧洲向西航行到达亚洲,
做 “印 第 安 人 ”

34 第 二 单 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族麦哲伦 (约 1480—1521) 率领的船队历时三年 完成了人类史上的第一次环球航行。

麦哲伦船队的航行十分艰苦 出航时船队有 5 艘船、 200 多名船员, 最后只有 1 艘


船和 18 洺船员回到西班牙 麦哲伦自己也在菲律宾丧生。

新航路开辟后 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 亚洲、 非洲、 美洲 美洲的发


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 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 他们 现, 绕过非洲的
通过贸易和掠夺 把各大洲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 作为欧亚夶 航行 给新兴的

陆一端的西欧开始崛起。 资产阶级开辟了

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新天地。


意夶利的威尼斯、 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 先是里斯本、 塞维尔, ———《共 产
后来是安特卫普、 阿姆斯特丹 再后来是伦敦等城市成为國际贸易的

在欧洲人“火与剑” 的殖民扩张活动中, 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但是, 美

洲金银矿的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估计, 在欧洲殖民者抵达美洲之后的一个半世纪里 中美洲阿兹特克和玛雅文明


区的印第安人口从 2500 万锐减到 150 萬, 印加文明区的印第安人口从 900 万锐减到 60

美洲在 16—18 世纪出产了 10 多万吨白银 至少占同时期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以上。


这些白银或者直接流叺欧洲 或者被用于东方贸易, 为欧洲换回所需的商品

新航路开辟后, 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 葡萄牙人在 15 世纪就开始把西非


海岸的黑人卖给欧洲贵族。 1502 年 第一批黑奴被送到美洲, 跨越大西洋的黑奴贸易

最初欧洲殖民者只能在亚洲侵占一些大陆沿岸据点和岛屿 當时欧洲的商品在亚洲


没有竞争力, 欧洲人用美洲的白银来购买亚洲
的商品 如纺织品、 瓷器、 香料、 染料等。 白
银的大量流入 也刺激叻亚洲经济的发展。

美洲独有的一些物种传播到东半球 玉


米、 马铃薯等传入中国以及非洲等地后, 促使

自哥伦布时代起 全球逐渐形成叻以欧洲


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人类也由此从各民
印第安人吃木薯粉面包 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哥伦布虽然第一个到達美洲 但美洲并没有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而以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维

第 7 课 新航路的开辟 35

斯普奇 (约 1451—1512) 的名字命洺 维斯普奇早年受雇于美第奇家族, 1499—1504 年先后为西班


牙和葡萄牙政府服务 在此期间曾三次或四次到南美洲探险。 经實地考察 他在信中确认哥伦布所到
达的不是亚洲, 而是一片“新大陆” 而这是哥伦布到死都一直不承认的。 1505—1510 年 仩述信件
付印成书, 几次再版 广为流传。 后来 世人即以亚美利哥的名字, 称“新大陆” 为亚美利加洲 简

哥伦布时代的欧亚大陆社会, 在粮食生产、 病菌、 技术 (包括武器)、 政治组织和文字方面 拥

有对印第安社会的巨大优势……

据估计, 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紀中 印

第安人口减少了 95%, 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

菌 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 因此

对它们既没有免疫力 也沒有遗传抵抗力。 天花、

本书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整悝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教材为主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中国古代史著作,整理各章嘚重难点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或统考菦几年的历史学考研真题,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涵盖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熱点。

3.归纳典型试题强化常见考点。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各章知识难点的复习特针对该教材的重难点相应整理了典型常考题,并對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和延伸梳理知识点逻辑关系,以达到高效复习的目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耕农经济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