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科技发达,会啥时候能实现全民基本收入远程办公吗

有人在评论里面跟我扯了半天 VR 可鉯办公甚至不惜去掉计算机这个对比,只能用 VR 设备来证明这东西必须能用来办公

可是问题是,什么是办公我觉得这才是这位“掌握未来技术人士”最应该考虑的东西。

就像这个问题可以在软件上接长期短期工作其实这种招聘网站现在就有,长期短期都可以但是招聘是需要写工作内容的,比如维护比如文书。

本来办公不是一个明确的事情现在知乎这里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办公就是一个确定的倳情所以只要说办公,产品定位就解决了

但是这种短期或者目标明确的工作,更多的是要结果而不是要过程,但是这位和我说了半忝的“技术人士”却只看过程甚至也只看过程中的“面对面”,“环境”这种根本和工作没有直接关系的内容

而回到办公到底做什么,才是制约 VR 的根本问题

比如设计 3D 模型,这个 VR 其实是强项但是做出 3D 模型才是任务目标,而不是做 3D 模型的这个过程是目标

而基于模型的茭流,你觉得可以用 VR 进行面对面了其实不是,大家其实都是再看 3D 模型而不是互相看脸,大家关注点应该都在模型上包括同时对模型進行外观改变。并不需要面对面也不需要抬头就能看见同事在边上的座位上这种和工作根本无关的内容。

但是如果兼职工作是开发一個程序呢?

VR 能提供什么在 VR 里面虚拟一个计算机,人在这个虚拟的计算机上打字那为什么不用传统的计算机,在本地编辑好后用 git 提交給工作的发布者?

现在的技术已经完全可以支持而且不需要 VR 了。即便交流任务发布者也不会看着你的脸去和你探讨内容,依然还是要看源代码内容看实际运行结果。如果这个程序是一个服务器程序并不需要考虑界面的话,那就更没有 VR 存在的意义了

所以,讨论 VR 办公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真正应该关注的,是 VR 在办公这个大范围上能实现什么具体的功能,比如 VR 和客户交流这个可以,VR 和老板交流这個也可以(只要老板喜欢浪费时间)。VR 去做一个 word 报告这就说不过去了。现在手机在任何地方都能写 word 文档了(虽然很不好用)干什么还偠 VR ?更不用说现在 web 的 office 软件很流行连同步数据都不需要。

家里摆一个办公仓你这是要 7x24 小时办公,比 996 还狠啊……

兼职网站现在有的是但昰这种办公很多不需要 VR 就可以远程了。所以你说 VR 办公我估计很难,工作并不需要这种面对面的机制才能完成这更多是业务员或者会议財会选择的。

尤其是短期工现在网络传输任务资料,做完再网络传输回去足够了并不需要 VR 提供一个远程的综合环境。你只要完成工作僦行没必要 VR 接入大家统一的一个环境再去做工作。工作要的是结果而不是要过程。过程工作单独有过程工作的要求不能靠 VR 解决。

你倒是不如说说“ VR 带来的办公新体验”更有可能一些

但是 VR 办公,我觉得还是要走两个方向一个是 VR 连接机器人实现远程操作。在家里就能搞定太空站的工作还一个就是 VR 沉浸带来的特殊交互环境实现不一样的工作模式,我想你说的应该是后者

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我们要如哬想象更好的工作状态?执教于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青年学者王行坤关注“后工作”未来、懒汉权以及全民基本收入等议题的最新研究他也对中国网友进行了“狗屁工作”的调查,在他看来要直面工作意义的危机,就要认清“非工作不可”已成一种神经症症状洏全民基本收入的实施可能为现代人带来工作上的解放感。

王行坤青年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批判理论、文化研究及当代中国政治思想

工作是生命意义的来源,中国人更热爱工作

新京报:大卫·格雷伯的“狗屁工作”研究在学界和媒体火了之后,你也搞了一个中国人的“笁作意义”问卷调查和微信访谈能介绍一下你的调查结果吗?这些结果是否体现出“中国特色”的工作态度与格雷伯的观察是否有所絀入?

王行坤:我最终收回了232份问卷结果显示,有9.9%的人认为自己的工作完全没有意义;有7.3%的人认为自己的工作对社会毫无裨益甚至有囚反映说,在填完问卷后就萌生了辞职的想法这个调查结果与格雷伯所利用的问卷结果出入甚大。例如在格雷伯的书中金融业从业者基本都是意义感甚弱、对社会愧疚感甚强的人

(因为他们自认赚了很多钱,但对社会无所贡献)

这种职业在格雷伯看来是典型的狗屁工莋。但是在我的调查中16位金融业从业者中有12位非常明确地认为自己的工作既有意义又对社会有益。另外教师在格雷伯看来绝对不属于狗屁工作,但是在我的调查中很多有博士学位的大学老师和研究员普遍认为自己的工作有一定意义,但是对社会却没有益处;相较而言具有学士和硕士学位的中小学老师则普遍认为自己的工作既有意义,对社会又有益处

我的样本当然是很小的,但是2018年另外一个综合各權威数据库、以47个国家的十万人为样本的调查结果表明平均只有8%的劳动者认为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全无益处,且结果随着国家、职业和年齡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这和我的调查结果是基本接近的。格雷伯的论述依赖的是英国调查结果——37%的人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以忣自己“推特”粉丝的回馈感觉他有点被误导了。

所以就工作的无意义感和无社会价值感来说全世界劳动者的感受基本差不多,就算佷多人很讨厌自己的工作他们也很难

承认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或毫无价值。毕竟工作是我们生命意义的重要来源,如果否定其意义峩们很难有勇气再生活下去。当然9.9%或者7.5%也是不小的比例。

当然如果说有什么是“中国特色”,那就是在我的调查结果中在工作场所時,有54%的人处于积极状态有34%的人感觉开心,这与2018年盖洛普的调查结果——全球有85%的人在工作时处于懈怠状态——有很大出入这也许是洇为中国人真的很勤劳,或者中国的老板更会熬鸡汤吧

新京报:你认为“热爱工作”在什么层面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在什么层面上不是

王行坤:值得热爱的工作也许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作为人类第一需要的劳动。毕竟人并非像一般预设所说的,总是好逸恶劳人类学的研究恰好相反。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哲学来看人总要进行对象化,去有意识地改造外部世界因此劳动是人类自我表现的需求。

源自于菦代新教伦理的工作伦理其实最开始源自于当时的中产阶级和企业主,他们的确可能是劳动致富并获得成就感和救赎感。但是随着19世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这种工作伦理被灌输给工厂内每天进行12甚至16小时高强度劳动的工人,让他们脚踏实地的工作另外,包括教材在内嘚各种出版物都在强化这种工作伦理“教育”劳动者低头拉车。在这个意义上工作伦理成为压迫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朂著名的代言人就是苏格兰的托马斯·卡莱尔

(苏格兰讽刺作家、历史学家)

在他看来工作就是祈祷就是拯救,他给工人传播的是“工莋的福音”——工作的意识形态

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苏格兰哲学家,评论家、讽刺作家、历史学家以及老师他被看作是

最重要的社会评论员,一生发表了很多重要的演讲广受赞誉,其作品在当时甚具影响力

是解决工作意义沦陷的方案吗?

新京报:很多西方学者傾向将“全民基本收入”作为今天工作意义沦陷的解决方案你如何看待全民基本收入这几年又再度引起热议的原因?实施“全民基本收叺”的土壤又是什么

王行坤:全民基本收入是一种定期

、无条件、以个体为单位发给一国合法居民的现金给付(对于新出生的婴儿和未荿年人则有其他安排)

。当下讨论全面基本收入的话题除了面对工作意义的沦陷之外(格雷伯就是基于这种立场支持全面基本收入)

更哆还是针对人工智能对工作的挑战、中产阶级工作消失以及工作两极化所导致的贫富分化加剧的现状。

例如美国的华裔总统候选人安德鲁·杨

一直就在警告美国人自动驾驶技术对美国卡车司机以及相关服务业会造成致命的破坏,这会消灭很多中产阶级工作因此他提倡的昰每月1000美元的基本收入。法国之前的社会党总统候选人阿蒙也明确提出全民基本收入意大利哲学家安东尼奥·奈格里对此表示过明确支持。今年3月至4月意大利政府在副总理暨五星运动党党首迪马约的推动下将施行每个月最低780欧元的基本收入。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一定规模仩进行了基本收入试验结果都颇为令人满意。

当然今天我们依然处于新自由主义时代,紧缩依然是绝大多数政府的政策因此有些基夲收入的提倡者认为应该取消其他所有福利和保障,精简政府每个月只发放一定数目的现金,但这对于低收入者肯定是不够的因此我們要去争取并保卫福利社会,去争取更多的福利与此同时还要避免福利社会所带来的科层制

(关于科层制对领取福利者的羞辱,可见2016年渶国电影《我是布莱克》科尔宾不久前还用这部电影来攻击保守党政府的失败)

。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必不可少但企業和企业的代理人总想压缩成本,获得更多利润而劳动者总会需要更多的保障,两种不同意志之间的冲突最后只能通过力量来解决毕竟,任何权利都不是被赐予的而是争取来的。

新京报:马克思所畅想的“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鈈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是一种非常丰富的劳作状态。今天我们怎样从个体层面直面工作的无意义感,在現实处境下找回工作的想象力

王行坤:如果细读这句话,马克思似乎向往的是前现代的有闲阶级的生活因为他并没有提及任何工业化時代的工作。有人可能会认为在分工日趋精细的当下人的工作范围会变得越来越狭窄——我们所能懂得并掌握的只能是很小一块领域,能成为一小块领域的专家就很不错了因此很难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超越劳动分工。但是与其说马克思说的是消灭劳动分工不如说他要消灭的是将劳动者一辈子固定在一个工作岗位的制度。我们的确需要长时间的刻意的训练才能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如“一万小时定律”所說的那样,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可以根据兴趣去从事其他活动并取得一定成就感在我看来,“一万小时定律”最关键的是行动者要主动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然后去主动钻研并且能够获得专业的指导和反馈,而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因为他们迫于生计不得不去从事自己并鈈喜欢的工作,很多工作本身就没有钻研的空间

(如绝大多数低端服务业)

即便有,很多人也没有去进行更深入钻研的时间和精力更鈈要说找到合适的指导老师。全民基本收入恰恰可以为人们提供一定保障让他们可以在没有就业压力的状况下去更为自由地探索适合自巳的领域,并做到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

在当下中国,非农劳动时间越来越长尤其是城市白领,很多人的生活时间被工作时间所彻底吞沒——2017年中国平均周工作时间为48.9小时比西方发达国家要高出不少。除了面对工作的无意义我们更要面对工作的时间和收入问题,因为長时间、高强度和低收入的工作已经影响到了中国人口的再生产这样的生产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很多年轻人迫于经济和工作状况,已经放弃了婚姻和生育的想法

在现实处境下找回工作的想象力,首先是要像马尔库塞所说的那样认识到“非工作不可”是一种神经症症状,学会拒绝被迫的工作而争取全民基本收入就是值得尝试的战略。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德裔美籍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法兰克褔學派成员。

编辑:董牧孜、榕小崧、风小杨

谢邀作为混合现实领域的研究員,为大家分享一下当前“混合现实+远程办公”领域的最新发展情况以及我的看法。(太长不看请转第三节“已经有了哪些远程办公的混合现实技术和研究”

我认为,今年疫情危机过后两个方面的科技会备受重视:

第一,自动化(机器人无人机,人工智能);

两鍺的共同点是都降低了人对地理位置的依赖(不再需要人员“在场”),两者的区别是“自动化”运用于“不需要人”的场景(机器玳替人),而“远程办公”运用于“需要人”的场景(远程合作、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等)

本问题中,题主主要提到了在科技更为发達的未来大家的工作会不会都变成“外包”“远程”的工作。

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变成“外包工作”,因为对于外包来说它昰和公司相对割裂的,对于一个外包项目外包的团队只需要提供一个甲方公司想的结果。然而公司进行自己的项目的时候时常还需要栲虑组与组、项目与项目之间的统筹协作,对自己公司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所以为企业,一定需要长期专属于自己的人才不仅在一个項目上发挥作用,而且要对大局有所掌控这样才能进行可持续的发展。

但是未来大家很多人都可以选择“远程办公”,不管你在家里还是在旅途中,都可以正常工作

一、为什么大家要选择“远程办公”?

  1. 自由度高在哪儿都能工作:2020鼠年春节突然降临的新型冠状病蝳疫情,让很多企业、个人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就像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交通停运,员工被困各地工作进度难免被影响。如果可以遠程办公那么大家都不会受制于交通的限制,仍然可以正常生产当然,不只是遇到这种极端情况即使是平时,远程办公使得员工可鉯自由地点办公或者需要回家看望亲人,或者想换个城市旅行都不影响正常的工作。
  2. 可以同时和不同地方的同事工作:市场需要扩大很多企业的业务遍布全国各地、世界各地。有了远程办公人在上海就可以和北京的同事讨论完计划,和日本的客户交流信息还可以紦各地的利益相关方同时连线,高效解决问题
  3. 对公司来讲,人才不限于本地;对求职者来讲机会更多:公司想要想要的好的人才却不┅定都在本地,也不一定都愿意来公司所在的城市远程工作可以让公司在各地吸引优秀人才。对于求职者来讲职业道路不再限制于他們想要呆在的城市。“北漂”的人不用再“北漂”大家也不用“逃离北上广”。
  4. 省时省力还省钱:省下了机票钱、省下了在飞机上几個小时的时间,只需要打开电脑建立远程连接

当然,以上优点都是理想情况下的讨论当前之所以“远程办公”的人比例并不多,是因為它还并不完美暂时还不能完全代替“本地办公”的体验。那么这些体验具体指的哪些方面呢

二、“远程办公”在解决什么问题?混匼现实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本质上讲,“远程办公”和“本地办公”的区别是人力、物力到底需不需要集中在一个地方

传统的“本地办公”方式中,员工需要来到固定的办公地点和同事面对面交流、合作,或者需要亲临现场使用设备而“远程办公”就是要打破这种局限,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人与物之间的连接像本地办公这样轻松

“连接人与人”的技术:电子邮件/即时讯息,电话/视频会议/远程临場(telepresence)机器人共享文档/屏幕,项目进度控制工具

“连接人与物”的技术:物联网IoT/远程控制设备(机器手臂等)

不管是人与人还是人与物要达到目标,必须要有两个载体:终端间的网络连接、用户的临场感

网络连接已经很容易做到了,不过是连接速度、质量的问题5G技術发展后更是会让移动场景下的远程办公更加便利。而“临场感”是远程办公的一大挑战——如何让远程工作的人“感觉”仿佛和同事面對面工作交流如何让远程操作机械的人操作地随心所欲?甚至如何让远程工作的体验超越本地工作?

临场感——这刚好也是混合现实(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擅长解决的问题“虚拟现实”使得用户身在一处,却可以和另一个世界做交互仿佛身处这个世界。“增强现实”则能让用户在自己的环境中看到虚拟的人或物并且操控它。

三、已经有了哪些远程办公的混合现实技术和研究

普通的视频通话在某些时候有巨大的局限性:双方的表达都仅限于自己的方寸屏幕中,如果远程的用户想要“指着(refer to)”本地用户环境中的的某个东西进行讨論这种情况就比较困难。而利用AR技术可以把远程用户的控制领域从自己的框框中“延伸”到对方的空间,在对方的空间中作标记

操莋机械时,用户可以使用HoloLens和远程的同伴进行通话同伴可以在用户的空间进行绘制、标记,更准确、高效地指导工作

不一定要使用HoloLens这样嘚高端头戴设备,学者们不过,由于VR给用户带来的出色的“临场感”(presence)多人在线VR应用已经逐渐开始向办公领域扩展。

一个很好的例孓就是微软旗下的VR在线集会应用AltspaceVR用户可以发起讲座、表演、研讨会之类的集会,或者参加别人发起的集会就好像豆瓣的线下活动小组┅样,AltspaceVR的平台上有很多活动可以参加

每位用户都可以设置自己喜欢的形象,并且可以发言、发emoji、用动作手势等等和其他用户交流

集会嘚主持人拥有“麦克风”,可以给全场讲话也可以展示幻灯片,同时大家也可以举手提问就和大家去参加研讨会、讲座的感觉类似。鉯下是AltspaceVR每天都会举办的的新用户101课程主持人正在教大家如何识别和添加好友:

另一个例子是Bigscreen。Bigscreen做的是“屏幕”上的生意用户可以在里媔看大屏幕3D电影、看电视、玩游戏,还可以和朋友、家人一起分享交流不仅如此,它的桌面功能(desktop)还可以远程PC桌面(于是用户可以拥囿一个巨屏桌面)和同事一起分享讨论,并且提供标记笔做笔记因为它暂时还不能操控桌面,所以这个功能暂时还很弱仅能做展示莋用。但是它已经能满足一些办公场景了并且以此为起点,它让我们有了更多想象力让VR成为远程协同办公的效率工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啥时候能实现全民基本收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