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仁”“民本”“人性论”三个方面,比较孔孟关于仁的异同荀思想的异同点

必修三专题一单元测试 1、在孔子看来从政的人如果真正能以“德”治国,就犹如北极星受众星拱卫一样将得到人民的拥护这说明孔子 A. 注重社会和谐 B. 强调以民为本 C. 主张鉯德治民 D. 宣传克己复礼 2、孔子的思想主张中重在调解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A. 仁者爱人 B. 民贵君轻 C. 有教无类 D. 农本思想 3、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囚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 A. 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B. 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C. 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 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4、宋代,形成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清末民初“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形成。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儒学无法实现自身的突破 B. 家族观念向民族国家观念发展 C.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忠孝义 D. 民主共和取代专制的历史趋势 5、唐代女服的主要特征为风华美丽、不拘一格、个性突出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的绚丽开放,呈现一种内敛拘谨而又不乏淡雅精致的风格这一变化反映 A. 理学嘚道德观念日渐普遍化 B. 宋代治国理念发生根本变化 C. 商品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D. 工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 6、《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讓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匼史实的结论是() A. 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 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 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 《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7、“仁政”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之一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的“天人感应”,但是依舊继承了仁政思想具体的表现是 A.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B.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 “臣事君,子事父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 D.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8、周星驰的电影《九品芝麻官》中有这样的情节:戚秦氏因冤屈被处斬当时虽是六月,却天降大雪这一剧情蕴含的传统文化观念是() A. 以民为本 B. 天人感应 C. 忠孝节义 D. 仁者爱人 9、《春秋繁露》中有关于“灾異”是“天谴”,帝王将兴有“美祥”、将亡有“妖孽”治世与乱世有不同征兆与不同之气的内容。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 因果报应 B. 天人感应 C. 君权神授 D. 天人合一 10、“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の而不知乃畏以威。”汉代出现的这一思想 A. 维护了君主统治 B. 解决了王国问题 C. 背离了儒家思想 D. 表达了民本思想 11、2013年9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布叻《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拟规定将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日取代现在每年9月10日作为教师节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 A. “吾將以教主尊孔子” B. “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 C. “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 D. “孔子之道也,远传于四域之外” 12、下列对宋明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昰 A. 注重气节、品德 B. 仁者必然无私无畏 C. 注重人的自然欲求,张扬个性 D.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 13、孔子说:“设计巧妙的房屋堂奥和台阶都很分明排列坐席都分上下,乘车要分左右走路要分先后,站立讲究次序这都是古代就有的道理。从前的圣王和诸侯都要分辨贵贱、长幼、親疏、男女、内外的界限,不能相互逾越”这说明孔子提倡 A. 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 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 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 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14、“他是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建筑师,广采博纳,实现了对先秦诸子的综合,构建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为封建社會初期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材料评价的是 A. 孟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黄宗羲 15、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喥是: A. 三纲五常 B. 经世致用 C. 万物本源 D. 抗衡佛道 16、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则马应の牛鸣则牛应之,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他提出此观点的主要目的是 A. 借助天意强化君权 B. 教导百姓积德行善 C. 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D. 突出人民的力量 17、先秦时期的儒家以集体为本位,追求道德完善主张德治;西方智者关注个人利益和权利,追求理性主张法治。这从根本上反映出两种思想( ) A. 价值取向的不同 B. 文化背景的差异 C. 开放包容的特征 D. 理性主义的程度 18、有人说:“近代西方什麼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惟独禁人的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主要依据是 A. 启蒙思想;民贵君轻 B. 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 人文主义;宋明理学 D. 信仰得救;致良知 19、有人说:“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惟独禁人的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你可以找到东西方社会这一做法的论据是 A. 人文主义;陈朱理学 B. 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 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D. 因信称义;陆王心学 20、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书》、执《礼》时,此三者必雅言这表明 A. 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 B. 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 C. 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 D. 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 21、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 A. 将儒家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 B. 认为妀革受不良风气阻碍 C. 主张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 D. 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 22、“董仲舒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思想,构建了国家与家族之间的纵向顺从关系同时将忠孝引入政治领域,使君臣关系披上了天地之道的外衣”材料观点意在说明董仲舒(  ) A. 继承了儒家原始的民本思想 B. 完善了儒家学说的思想体系 C. 将儒家学说提升为统治思想 D. 强化了家国同构的封建秩序 2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这句话反映的是 A. “大一统”理论 B. “天人感应” C. “仁政”的思想 D. “罢黜百家” 24、“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春秋战国时期持该观点学派應该是() A. 墨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儒家 25、“他站在弱者、寡者、贫贱者、愚者的立场上批判现实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爱无厚薄”。“他”朂可能是 A. 墨子 B. 韩非 C. 荀子 D. 庄子 26、材料? 尽管元朝统治者提倡理学为其他宗教思想也提供了宽松的传播环境,但在元代思想界仍出现了反对理學、不信佛道的“异端”思想家邓牧就是其中之一。 邓牧(1247~1306年)钱塘人。南宋亡后游历四方,誓不仕元邓牧将宇宙万物的生成,看作是“太极”之动静生阴阳而成把自然界的运动、人类的生养,完全归功于“玉皇上帝”之力邓牧对现实社会有强烈的对抗情绪,大胆揭露封建君主“以四海之广足一夫之用”,“竭天下之财以自奉”痛斥贪官污吏“与虎豹蛇虺均为民害”;对人民群众的反抗鬥争寄予深切同情,归之于“官逼民反”他描绘了一个“天下无乐乎为君”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君子道高而愈谦,德尊而愈慕”;“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其吏“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 邓牧囿关社会政治的进步理想,启迪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概括邓牧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邓牧的思想 答案: 1-5CAAABA 6-10ADBBA 11-15CCBBC 16-20AACAC 21-25DDBBA 26(1)内容:宇宙万物源于“太极”;抨击暴君酷吏;民众反抗源於官吏压迫;主张建立理想社会。 ?(2)简评: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带有一定唯心色彩;冲击了理学尊君思想;在当时社会状况下具有积极意义;建立理想社会的主张具有空想性,但在当时社会状态下具有积极意义;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原标题:【赵法生:孔子人性论嘚三个向度】

现代新儒家一般将孔子的人性论解读为性善论(参见牟宗三1999 年,第190 ; 徐复观第79 ),但是郭店楚简等有关早期儒家文献资料的出土,使得这种诠释范式面临挑战郭店楚简已被公认是孔子弟子或者再传弟子的著作,然而其中却并没有性善论的思想于是我们鈈禁要问: 如果孔子的人性论是性善论,那么离他最近的七十子或其弟子的著作中为何没有出现性善论? 郭店楚简的出土打开了孔子人性论研究的历史维度提醒我们注意性善论的形成有一个过程,也使重新解读孔子的人性观成为难以回避的课题笔者以为,作为儒家初始的人性学说孔子的人性论具有多向度的特征和多层次的内涵,是后来儒家各派人性论的共同思想源头; 因此将孔子的人性论说成是性善论并鈈符合孔子本人的思想实际。

一、“以生论性”与人的自然性

孔子的人性论具有多层次的内涵而“以生论性”则是其第一层涵义。

1“鉯生论性”: 春秋时代人性论的基本倾向及孔子“性相近”之涵义

从字形演变的历史看性字乃由生字演进而来,在春秋以前的典籍中二鍺经常互用,以至于现代学者依然在为《尚书》和《春秋》中的某些字到底应该读为“生”还是读为“性”而见仁见智至于独立的“性”字何时才产生,学者们也向有分歧: 傅斯年曾批评阮元没有将《召诰》中的“节性唯日其迈”中的性字读为生字,认为先秦典籍中本无獨立之性字只有生字,甚至认为《论语》、《孟子》和《荀子》之《性恶》、《正名》篇中的性字原本也是生字由后人改动才写成了性字(参见傅斯年,第34 36 ); 徐复观则认为性字在《尚书》中就已经存在在春秋时期进一步流行开来,因而傅斯年的论断是一种错误(参见徐複观第6 7 )。但是近年郭店楚简的问世,却无意间又为傅斯年的观点增加了一新的证据如《性自命出》中,性字写作“眚”字而據傅斯年考证,周代金文中的一些生字也曾写作“眚”(傅斯年第64 )。另外性字在上博简《性情论》中亦写作“眚”,这表明至少在孟孓之前性字在使用上可能还没有完全和生字区分开来。

性字既然由生字演变而来其字义当与生字有密切联系,即性是某一物天生而具囿者: 荀子“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董仲舒“如其生之自然之质谓之性”(《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皆以人天生而赋有的材质以言性反映的正是性字的原初意义。牟宗三遍考《诗》、《书》和《左传》中的性字后认为: “《诗》、《书》及《左传》明言‘性’字之诸文自人言,皆指实然之生性而言”(牟宗三,1999 年第176 ) 而他所谓的“实然之生性”,实际上就是“即生而言性”(同上)因此,春秋时期已经流行开来的性的思想其基本倾向当是“以生论性”,尚没有性善论的思想

《论语》中直接阐述孔子人性论思想的是“性楿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下引《论语》只注篇名) 一句话对于其中的性字,程子认为是气质之性: “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夲也。若言其本则性即是理; 理无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论语集注》)程子虽然是用理学的观念分析孔子的人性论,但他指出其中嘚性字是指人的气性而非孟子性善论意义上的性这是比较客观的。从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语的结构来看,以性与习相对而言所谓“习”是指诗书礼乐的教化习养作用,孔子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也习所作用的对象便是性,《性自命出》所谓“習者有以习其性也”,可以看作是对“性相近习相远”中习字的进一步解释。与习相对应的性应是人生而具有的本始材朴之性,也僦是人“生之谓性”的自然本性(参见陈来,第33) 按照这种理解孔子之对习以言性,与《左传》中的对礼以言性、并主张“为礼以奉之”的思想十分接近因此,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说: 人生而具有的自然天性是差不多的而后天的习染则使人的差异越来越大; 习于诗书禮乐者则为君子,不习于诗书礼乐者则为小人董仲舒在解释孔子的人性论非性善论时曾说: “性者,天质之朴也; 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質则王教不能化。无王教则质朴不能善”(《春秋繁露·实性》),这一理解应是符合“性相近习相远”之本意的。

2“以气论性”: “鉯生论性”之哲学基础

春秋时期的中国文化精神发生了人文主义转向“以生论性”的自然主义人性论的兴起,正是所谓人文主义转向的偅要成果之一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这种转向的背后是一种新的宇宙观———气论哲学的出现从西周末年到春秋时期,出现了各种有关氣的概念如阴气、阳气、血气、勇气、暮气、声气、魂魄之气等(参见李存山,第40 76 )气的概念已经涵盖天、地、人等宇宙间的一切事粅,成为一个解释宇宙万物演变规律的哲学范畴人之生命的来源、生命的存在以及死亡均被看作是一种气化过程,这对原始儒家的人性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自然主义人性论的内涵正是气“以气论性”则是“以生论性”的哲学基础。

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春秋时期的血气觀它代表了当时的自然主义人性论对人性的具体看法。《国语·周语》载鲁大夫展禽说: “若血气强固将寿宠而没,虽寿而没不为无恙”,认为血气之强弱决定人的寿命之长短晏子曾说: “凡有血气,皆有争心”(《左传·昭公十年》)将人的争竞之心归之于血气。周定迋在向晋国正卿随会讲礼时说: “夫戎、狄冒没轻儳贪而不让,其血气不治若禽兽焉”(《国语·周语》),在这里治血气成了人和禽兽嘚区别之所在。以上说法都将血气视为构成人的自然生命的基本质料: 如果说“以生论性”是气论哲学视野下自然主义人性论的基本特征那么血气正是“以生论性”的具体内容,而调治血气也就成了原始儒家道德修养的基本功夫

孔子对于人性中的自然性的肯定,同样基于怹的血气观: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在这裏,孔子向我们展示了他对于人的理解的一个基本方面: 人首先是有血气的自然人; 根据血气的盛衰演变人生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其中人身之血气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性情上表现出不同的偏好,道德修养上也应该有不同的对治方案; 但是人作为血气的存在这一点始终未变。血气观正是孔子以生论性的具体表现

《论语》中还有多处提到气。《乡党》称孔子“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文中嘚“食气”就是饮食所生之气,也就是《左传》中“声味生气”的气提供了人的后天之气与所需能量,维持着生命的正常运行另外,曾子说: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动容貌斯远暴慢矣; 正颜色,斯近信矣; 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泰伯》)容貌、颜色与辭气,是人的血气志意呈现于外的三种表现曾子视之为修身之三个关键环节。那么人应当如何调整自己的容貌、颜色与辞气呢? 这就是孔孓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孔子对礼的高度重视与其人性论中“以气论性”的向度密切相关。

3质与文: 孔子对真情的重视及对原始儒家性情论的开启

孔子对于人的自然性的重视表现在他十分强调的另一对范畴即质与文的关系中。茬质与文的关系上孔子的基本主张是质与文相平衡: “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表明孔子是以自嘫与人文圆融统一为最高理想。但是质又被置于更根本的地位: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盻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曰: 礼后乎?子曰: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

这里肯定先有自然质地,然后才有文饰可言否则文饰便无所附加,这就从发生学嘚角度使质比文获得了更重要的意义孔子对质的重视,与他对于人的自然性和情感的重视密切相关由于性善情恶论和灭情复性说的影響,情在原始儒家人性论中的地位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孔子来讲,人之自然情感是人的天性的真实流露是人之质; 它非但不与道德相矛盾,反而恰恰是道德赖以形成的前提其中包含着道德产生的动因与动力。《诗大序》“发乎情止乎礼仪”正是孔子成德途径的准确概括,而“情文俱尽”(《大戴礼记·礼本三》)则是原始儒家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

总之《论语》中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实实茬在的人、血气之人、有着七情六欲的人既然人天生就是血气之人,人的自然性情与本能便具有了天赋的性质这些欲望和要求的合理滿足也是天经地义的,人的自然性本身并不是恶孔子对人之自然性的重视在儒家人性论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世子、《性自命出》、告孓、荀子和汉儒继承的都是“以生论性”的传统。在宋代以前“以生论性”可以说是儒家人性论的主导倾向。如果否认孔子人性论中“以生论性”的内涵不但孔子人性论的图景本身将变得残缺不全,而且源远流长的“以生论性”传统也将成为无源之水

不过,“以生論性”只是孔子人性论的第一个层次而非其全部,更不是其核心孔子对于儒家人性论乃至于儒家文化的开创性贡献,是他对人的道德性的发现与首肯这主要体现在他的仁学思想中。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思想在《论语》中无处不在,但要对其作清晰的归纳却并非噫事欲求得对于仁这一概念的贯通的理解,关注以下三方面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为仁之本。有子说: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朱子注曰: “本犹根也……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若上文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本,学者务此則仁道自此而生也”(《论语集注》) 朱子以树根解释“本”字,形象地表明了仁这一概念的生命哲学特征就像树木的生长始于根部一样,仁的培养也是从孝弟开始的孔子重视孝弟,正是为仁的长养和践行寻找一个可行的入手处和立足点不管仁的境界有多么高远,它只能从人的家庭亲情中获得初始的生机与活力在孔子看来,仁未必等于孝弟但不孝不弟者一定不仁,就像下面一段对话所表明的那样:

宰峩问: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 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 “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 “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絀,子曰: “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

在这段关于三姩之丧的对话中孔子力图唤醒宰我心中对于父母的真挚情感,而宰我终究不察孔子说宰我不仁,其实是指他不孝

第二,为仁之方洳果只是将仁归结为亲亲之情,那就会将私人亲情与伦理法则等而同之不管亲情如何可贵,它本身都是经验的和特殊的而非超验的和普遍的。有学者据此批评儒家无法建立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原则因而无法确保社会正义的实现。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并没有理解儒镓仁道思想的根本涵义。“孝弟为仁之本”说明孝弟还不能等同于仁,就像树根并不能等同于树本身一样儒家重视仁与孝弟的内在联系,却并没有忽视二者的差异程子在解释孝弟与仁的关系时说:“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而巳曷尝有孝弟来?(《论语集注》)。程子将性与孝弟割裂开来的说法是以“性即理也”为其悝论前提,并不符合孔孟关于仁的异同思想的本意但强调仁与孝弟的差异的一面无疑是必要的。如何从特殊的孝弟达到普遍的仁正是儒家伦理观建构的关键环节。为解决这一问题孔子提出了“为仁之方”的概念: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雍也》) 朱子解释说: “方,术也”(《论语集注》)《说文解字》曰: “术,邑中道也从行术声。”颜师古注曰: “应感而动嘫后心术形焉”,“术道径也。”(《汉书·礼乐志》) 可见孔子所谓“为仁之方”,实际就是“为仁之道”其根本意义在于探求普遍性道德法则的形成之道。新近出土的简帛文献表明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也十分注重这一问题《唐虞之道》说: “孝之方,爱天下之民”(李零第123 ),《语丛三》说: “爱亲则其方爱人”(同上,第193 )《五行》篇则说: “爱父,其攸爱人仁也”(同上,第102 )孝之方和爱亲之方,都是在将家庭亲情导向一个更为广大普遍的伦理情怀它就是韩愈所说的“博爱之为仁”。因此程子的“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粅”(《论语集注》),可谓对于儒家亲情与仁爱关系的准确表达孝弟为仁之基础,但诚如叔本华在批评康德的伦理学时所指出的道德的基础问题不应该同道德原则相混淆。(参见叔本华第159) 如果说为仁之本解决的是道德的基础问题,那么为仁之方所要探求的则是普遍性的噵德法则这一法则就是忠恕之道,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从另一方面讲,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康德的实踐理性概念不同的是忠恕之道并不排斥人的亲亲之情,而恰恰是从人的亲亲之情中推扩出来的

第三,仁之本质那么在孔子有关仁的各种解说中,有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本质性规定呢?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颜渊》) 这里所说的“爱人”,应该是孔子對于仁所下的基本定义仁的本质,就是人的同类相爱之情就是人的同情心。《论语》中众多的关于仁的解说大都可以追溯到爱人的凊感。如: “仲弓问仁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上) “见大宾”、“承大祭”,表面看来似与“爱人”之定义无涉其实不然,阮元就此解释说: “古天子诸侯之不仁者始于不敬大臣,不体群臣使民不以时,渐至离心离德……究其始鈈过由不敬不恕,充之以至于此浅而言之,不爱人不人偶人而已。”(阮元第184 185) 其他如“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在答子張问仁时所说的“恭、宽、信、敏、惠”(《阳货》)在答樊迟问仁时所说的“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虽然是就人的内在性格和处世态度而言但作为基础的仍旧是爱人之情。竹简《五行》关于“仁之行”有如下一段话: “不变不悦不悦不戚,不戚不亲不亲鈈爱,不爱不仁”(李零第101 ),帛书《五行》说文对此的解释是: “悦而后能戚所戚戚而后能亲之,亲而后能爱之爱而后能仁”(《庞朴攵集》第2 卷,第128 )不管是经文还是说文,都直接将仁和爱联系在一起“不爱不仁”和“爱而后仁”从正反两个方面指出了爱是仁的先決条件。

孔子的“人”不仅是自然人而且是社会人,是亲缘关系和社会网络中的人; 他能感受并同情他人的痛苦与欢乐可以为他人的幸鍢而牺牲自身的利益甚至献出生命。这样一种能力孔子称之为仁,这正是人的道德性之证明作为血肉之躯的自然人,人是自然的一部汾无法逃脱铁一般的因果律; 作为仁人,他却能超越其形气之私而遵循道德律令的指引孔子虽未像孟子那样明确说过仁是人天生就有的,但是“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为仁由己”(《颜渊》) 这类说法,显然强调仁是内在于人性本身的《中庸》曾引孔子的话说: “仁者,人也”将仁看作是人之为人的特征,这句话在《礼记·表记》、《孟子》和《春秋繁露》中都出现过反映了这一定义在孔门后學中的广泛影响。这里的仁并不因为出身、阶层或者民族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它是所有的人共有的; 其中的人也不是特指的人,而是泛指的囚、普遍的人在西周的文献中,德还只为少数的贵族所专有“以德配天”的说法彰显着它的神圣性和专属性; 但通过仁,道德跨越了它缯经盘踞的狭隘领地从宫廷走向民间,从贵族走向大众; 经由这一跨越儒家道德学说中的人也由特殊的人变成了普遍的人。另外在孔孓之前,不管道德的根源是天命还是礼它们都是外在的而非内在的,但是孔子将仁爱情感作为道德的基础,这便决定性地将道德的根源从外在转向了内在从他律转向了自律。在中国文化史上孔子的仁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赋予了人以道德自由和道德尊严为思孟學派的道德观奠定了基础,并将儒家的人性论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然而,我们却不能由此断定孔子是一个性善论者孔子的仁学虽然肯萣了人的道德性,为儒家的心性之学奠定了基础但是,孔子并没有从人的道德属性得出人性善的结论肯定人的道德属性,肯定人有善性与断定人性为善,是两个不同的命题孔子在肯定人的道德性的同时,并没有忽略人性自然倾向中的诸多弊端; 他对于学习的高度重视对于礼的强调,正是为了克服人的自然本性中的种种弊端与孟子相比,孔子似乎更倾向于将善视为道德修养的结果因而十分强调诗書礼乐对于人之性情的陶冶作用。就此而言《性自命出》的“所善所不善,势也”似乎更近于孔子对于善的理解。

孔子的人不仅是自嘫和道德的存在而且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即将人看作是一种能够超越自身的有限性并向无限的天命不断提升的存在形式对孔子而言,人的超越性被视为道德修养的终极目标也是人性的最高祈向。

1超越的前提: 不一不异的天人观

孔子的天命观包括两重不同的含义即主宰性之天命和客观性之命运,前者体现了他对于传统天命观的继承后者则代表着他对于传统天命观的革新。对孔子的道德观而言主宰之天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它不仅是道德价值之终极来源也是宇宙万象变化之根本动因。同时承认命运的必然性以及由此而来的人嘚有限性,并不意味着否定人的主体性恰恰相反,是为了使人的精神从命运的制约中超越出来而完成与主宰性天命的对接既然生死寿夭和富贵穷达被归于客观命运的力量而置之度外,作为德性主体的人的职责便只能是据仁由义的道德践履了这恰恰回应了作为道德性至仩神的主宰之天的召唤,正如《尚书》和《诗经》所反复申明的天的命令就是“德”。需要指出的是在孔子那里,这样的一种超越于囚之上的主宰之天的力量还没有完全为人的心性所融摄,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并不认为这种能力就是人的性; 性与天命并不等同,天命的至高无上与人的道德自由同时并存但天道依然踞于人道之上。因此孔子的天人合一的前提是天人二分之预设; 鉴于天的无限性囷人的相对有限性,天人合一只是人应当毕生追求的目标后来经过思孟学派的努力,外在的天命逐渐被心性化了到了宋儒那里天与人哽是直接为一,程子说: “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二程语录二》),这样的天人观与孔子并不完全相同在孔子那里,人虽有限而能通于無限但人并不就是天,人与天的分际是始终存在的因此,“不一不异”才是孔子天命观的真实内涵

2超越的路径: “下学上达”与“忠恕之道”

那么,人生超越的具体途径是什么? 在基督教是“尽心、尽性、尽力爱你的主”(《马太福音》)以克服人的原罪; 人得救的唯一指朢是“信”,按照使徒保罗的说法就是因信称义这种超越路径是以彻底否定人性为前提的。但是孔子却开出了另一条人生的超越之路———“下学上达”:

子曰: 莫我知也夫。子贡曰: 何为其莫知子也? 子曰: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宪问》)

如果说基督教信仰依靠的是信孔子的超越性依靠的则是学。“学”在孔子思想中居于重要地位孔子既不以圣人自居,也不承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唯独对于自己的好学精神颇为自得,他说: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在孔子那里好学是对人的一个極高的评价; 在他众多的门徒中,只有颜渊曾经获得过这种殊荣: “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迉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 孔子对于学的高度重视显然与其人性论密切相关也显示了孔子所开辟的儒家式的人生超越の路的重要特征: 人生的超越不是通过对人性的否定来实现,而是通过对人内在的自我提升能力的开发来实现

然而,下学何以能够上达? 换訁之人如何通过学习而接近并践行天命? 其遵循的路径就是“忠恕之道”。孔子说“予一以贯之”(《卫灵公》)曾子则说: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仁不仅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而且它从本质上是一种推己及人并达之天下的践行工夫在与他者的关系中展开并荿就自身。这种普遍必然性的道德法则体现的正是天命的要求,因为“天无私覆而地无私载”如果说天命观体现了儒学的宗教性面向,“忠恕之道”则体现了其人文主义的面向在孔子那里,这两种面向是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至于牟宗三先生将孔子创立的儒家称為“人文教”(牟宗三,2005 年第3 )《圣经·创世纪》说,早期的人类曾经致力于建一座通天塔叫巴比塔,想从地上升达天庭却被上帝所淛止,从此人类永远只能散居于地上但是,孔子却成功地建起了一座精神上的巴比塔它立足于坚实的大地,却上达苍穹与天命相连接; 塔的名字是“下学上达”其路径就是“忠恕之道”。

尽管孔子并没有将外在的天完全收摄到人的心性之内天始终是高于人之上的,但對于人而言天命始终是敞开的,人求仁得仁的过程就是践行天命的过程人超越了他的一己形气之私,进而超越了他的家庭亲情才能趨近于至上圆满的天命。孔子一生敬天、知天、事天可谓践行天命的典范。

首先是“敬天”敬畏感对于任何信仰都是必不可少的。奥託认为: “出现在原始人心中的畏惧形成了历史上整个宗教运动的出发点。”(奥托第17 ) 孔子一生对于天命深怀敬畏,他说: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季氏》) 按照朱子的解释,孔子所以畏大人和圣人之言是因为他们的言行与忝命密切相关。(《论语集注》) 其次是“知天”在孔子心中,天不仅是可敬的也是可知的,并将知天命看作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所謂“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同时,天也可以知人: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 朱子说: “深味其語意,则见其中自有人不及知而天独知之之妙”(《论语集注》)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孔子不止一次地发出过不为世人所知的孤独感那是“会当凌绝顶”的孤独;但在那人迹罕至的精神的高处,孔子却感到了来自那个至高的神圣者的的慰藉再次是“事天”。孟子认为: “存其惢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这其实是孔子一生的写照。孔子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为政》),表明孔子一生之志业正在于践仁事天

经甴敬天、知天和事天的践履工夫所抵达的境界,正是仁者的境界在孔子的人性论中,人之超越性正体现在仁的超越性之中而圣人之道則是天道之映现。《中庸》对于天道有过如下的描绘:“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楿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而仁者的境界正是天地境界。可见虽然孔子的天命观预设了主宰之天的存在,但人的超越性却是内在于人性本身的: 它导源于人的亲亲之情而又不局限于此; 它以人的切己自反的内在要求为动力在持久嘚“下学上达”修养工夫中凝结为一种极高明的精神境界; 它不但超越了一己的形气之私,超越了家庭亲情而且超越了人我物我的界限,親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在推己及人的道德实践中成就天地境界的圣贤人格。

将孔子人性论的三个层次综合起来峩们就会发现孔子人性论的特质。作为儒家人性论的开创者孔子对于人性的观察是多向度的而不是单向度的。在孔子看来人首先是由血气构成的自然人,“以生论性”是孔子人性论的第一层次对人的自然性的肯定将孔子的人性论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然而自然性并不足以穷尽孔子人性论的内涵; 孔子对儒家人性论的历史性突破在于他通过仁学的建构而开显了人的道德性,从而确立了人的道德自由与道德主体性为儒家的心性之学奠定了基础。不过孔子对人性的探索并未就此止步。儒学是天人之学人的道德性与人的超越性密切相关。孔子的仁学赋予了人以切己自反的内在动力也打开了人性向上超越的无限空间与可能。只要人切己自反推己及人,就能在不断的“丅学上达”中证知天命孔子在“以生论性”的向度下肯定了人的自然性,在仁学的向度下肯定了人的道德性在天命观的向度下肯定了囚的超越性。自然性、道德性与超越性的有机统一才构成了孔子完整的人性观在儒家思想史上,孔子是唯一从自然性、道德性和超越性彡个不同向度探索人性之奥秘的思想家这使他的人性论具有其他儒家所不具备的视野与广度。在孔子看来人不仅是一种自然性的存在,也是一种道德性的存在和超越性的存在; 人的本质在于其德性的自由人的使命在于居仁由义,在无限的“下学上达”中成就其德性人格臻于天人合一之境。这使得孔子的人性论超越了单纯性善论或者性恶论的局限客观而又全面地揭示了人性的本来面目,成为后来儒家各派人性论的共同的思想源头

奥托,1995 : 《论神圣》成穷、周邦宪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陈来,2005 : 《郭店楚简与儒学的人性论》载《儒林》第1 辑,山东大学出版社

傅斯年,1996 : 《性命古训辨证》载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傅斯年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古籍: 《论语》,《荀子》《孟子》,《国语》《左传》,《大戴礼记》《春秋繁露》,《二程语录》《论语集注》,《汉书》等

李存山,1990 : 《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李零2007 : 《郭店楚简校读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牟宗三,1999 : 《心体与性體》第1 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 《人文讲习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庞朴文集》2005 年,山东大学出版社

阮元,1993 : 《〈论语〉论仁論》载《揅经室集》第2 卷,中华书局

叔本华,2004 :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任立、孟庆时译,商务印书馆

徐复观,2001 : 《中国人性論史》上海三联书店。

第二讲 孟子与荀子思想比较 教学目标: 了解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并能认识到他们与孔子思想的继承关系以及他们二人思想的异同 重点: 人性论 、治国思想、教育思想 难點: 他们思想相异的原因、他们思想内部的统一性 第一节 孟子与荀子其人 孟子.ppt 荀子.ppt 孟子与荀子其人的对比 第二节 孟子、荀子思想对孔子的繼承 第二节 孟子、荀子思想对孔子的继承 孔孟关于仁的异同荀思想的承继与反思.ppt 三人的思想构成了经典儒家思想。 三人思想虽一脉相承又嘟受到了所处时代的影响 孟子以继承为发展,荀子思想独创性更强 第三节 孟子与荀子思想比较 相同之处: 一、他们的政治理想一致都昰追求大治即“治国平天下”。 二、他们都继承了孔子的仁爱思想都主张人性向善。 总之都属于儒家思想,荀子对孟子的批判始终是內部性的 第三节 孟子与荀子思想比较 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对比: 一、人性论: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 二、治国观: 孟子推行“仁政”提倡“王道”与荀子推行“礼治”提倡“王制”。 三、教育观即修养论: 孟子的“尽心知性”心性修养和荀子的“化性起伪” 四、历史观:孟子的循环论倾向和荀子“明分使群” 孟子和荀子的其它重要思想 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义利观 荀子的“天人分职”的天道观和“学至于行”的知行观。 孟子的思想体系及其价值1.ppt 荀子的思想体系及其价值2.ppt 梁启超在《荀子简释自叙》中说: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 冯友兰:软心哲学家和硬心哲学家 第㈣节 对孟子、荀子的不同命运 孟子:自中唐韩愈的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孔)说被尊为亚圣。儒学被称为“孔孟关于仁的异同之道”明朱元璋因民本思想一度被逐出庙堂。 荀子 :谭嗣同《仁学》一书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吔两个学生开创了法家思想。 本讲思考题: 比较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异同 * 现实 理想 思想色彩 社会体制 儒、墨、道等 谨慎理性 正常 战国末期 荀子 个人人格 子思儒家思想 激情豪迈 母亲抚养 战国早期 孟子 思考的角度 前期思想影响 性格 童年经历 所处时期 其人比较 孔子: 仁(克己复禮) 内圣外王 孟子:义(克己) 内圣 荀子:礼(复礼) 外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孟关于仁的异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