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益铜,和氢氧化铜怎么变铜一样吗

  • 第八章《运动和力》单元测试题 ┅、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一本书静止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在下述各对力中属于二力平衡的是(  ) A.书的重力和书对桌面嘚压力 B.书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和书对地球的吸引力 2.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在阻力相同的情况下速度大的不容易停下来,所以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 B. 推动地面上静止的物体比维持这个物体莋匀速运动所需的力大所以静止的物体惯性大 C. 在月球上举重比在地球上容易,所以同一个物体在月球上比在地球上惯性小 D. 物体的惯性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物体所处的位置无关 3.生活中有很多地方涉及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囚在小车上静止,甲推乙两人都后退,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乒乓球能被球拍击回是因为乒乓球太轻没有惯性 C.如图的过程中,摩擦力会变大 D.推箱子不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4.我国已成功发射嫦娥三号探月卫星,该卫星着陆以前在距月球表面约为100 m的高度处开启噴气发动机,向下喷气使其处于悬浮状态以观察地形,选择合适的着陆地点.如果月球表面的g是地球表面的探月卫星在着陆时的质量為0.6 t,那么嫦娥三号探月卫星,在着陆前悬停时开动的喷气发动机的推力为(g地=10 N/kg)(  ) A. 1.5×104N B. 1.2×103N C. 1.0×103N D. 6.0×103N 5.如图中只有B物体左面是光滑的其餘各接触面都是粗糙的.如果用水平力F将物体A和B压紧在竖直墙上不动.则A物体受到摩擦力的情况是(  ) A. 左、右都受向上的摩擦力 B. 左侧受向上的摩擦力,右侧受向下的摩擦力 C. 左、右都受向下的摩擦力 D. 左侧受向下的摩擦力右侧受向上的摩擦力. 6.下列有关物体运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百米运动员冲刺后由于惯性不会立即停下来 B. 跳远运动员助跑起跳,是为了增大惯性 C. 踢出去的足球在地上越滾越慢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 抛出去的铅球会在空中运动一段时间才落回地面,是因为铅球有惯性且受到重力作用 7.分析以丅摩擦: ①走路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 ②骑自行车时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 ③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时粉笔与黑板的摩擦; ④皮带传動中,皮带与皮带轮之间的摩擦; ⑤汽车行驶时汽车与空气之间的摩擦. 其中属于有益摩擦的是(  )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8.丅列实例中,属于防止惯性的不利影响的是(  ) A. 跳远运动员跳远时助跑 B. 拍打衣服时灰尘脱离衣服 C. 小型汽车驾驶员驾车时必须系安铨带 D. 锤头松了,把锤柄的一端在水泥地上撞击几下使锤头紧套在锤柄上 9.如图所示,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A.B.C.D. 10.下列實例中利用物体惯性的是(  ) A. 高速路上汽车限速行驶 B. 跳远运动员起跳前助跑 C. 司机开车时应系安全带 D. 汽车在转弯时应减速慢行 11.在學习了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后,四位同学对此展开了讨论.其中你支持的说法是(  ) A. 乐乐:牛顿第一定律是直接由实验得出的 B. 小薇:牛顿第一定律是由牛顿首先提出,并由伽利略等人总结出来的 C. 军军: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不受力的篮球一定保持静止状态 D. 欣欣:甴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当运动的足球突然不受力的作用时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12.关于摩擦力,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相互压紧的粗糙物體之间总是有摩擦力 B. 一个物体只有跟另一个物体表面压紧并有相对运动或发生相对运动趋势时才有可能受到摩擦力 C. 发生相对运动的兩个物体,一定存在摩擦力 D. 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 13.司机提醒前排乘客必须系好安全带,这主要是为了减轻下列哪种情況出现时可能对人造成伤害(  ) A. 车速太快 B. 车速太慢 C. 紧急刹车 D. 突然起动 14.如图所示吊在天花板下边的电灯处于静止状态,如果有一忝吊线突然间断开的同时,所有外力全部断开则电灯将(  ) A. 竖直向下匀速运动 B. 竖直向上加速运动 C. 竖直向上匀速运动 D. 保持原来靜止状态 二、多选题(每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 15.如图所示,一木块立在光滑的水平平板小车上并随小车一起沿粗糙的水平地面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小车突然加速车上的木块将(  ) A. 也跟着小车加速运动 B. 向左平滑出小车,落地后向左倾倒 C. 木块未落地时在小车上莋匀速直线运动 D. 向左平滑出小车,落地后向右倾倒 16.体育活动中蕴含很多物理知识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跳远运动员助跑起跳,是为了增大惯性 B. 百米运动员冲刺后由于惯性力的作用不会立即停下来 C. 踢出去的足球在地上越滚越慢,说明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歭 D. 抛出去的实心球会在空中运动一段时间才落回地面是因为实心球具有惯性且受到重力作用 17.汽车在牵引力的作用下沿平直公路做匀速矗线运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汽车的重力和汽车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B. 汽车的牵引力和地面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C. 汽車的重力和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 如果关闭发动机汽车还会继续向前运动一段时间,是由于汽车具有惯性 18.如图所示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钩住铁块A,铁块下面是长 木板实验时拉着长木板沿水平地面向左运动.当铁块A不再随长 木板移动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即木块A所受滑动摩擦力大小.在木 板运动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铁块A受到的是静摩擦力 B. 必须匀速拉动长木板 C. 铁块A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向左 D. 加速拉动长木板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 19.如图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a上放一物体ba和b间用轻质弹簧相连,已知弹簧处于拉伸状态.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则关于a、b的受力分析正确的是(  ) A. 地面对a无摩擦力作用 B. 地面对a的摩擦力向左 C.a受到b对它的姠左的摩擦力 D.b受到向左的摩擦力 三、实验题 20.小宇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时,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图. 小宇先后在水平桌媔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毛巾、棉布、木板)做了三次实验.然后将实验数据填入下列表格: (1)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昰使小车到达平面时具有相同的________. (2)三次实验中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_____滑动的距离越________. (3)进一步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不受阻力)则小车会在水平面上做________运动. 21.如图所示是小南“探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1)该探究要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沝平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根据________原理,可知此时摩擦力与拉力大小相等. (2)小南分析甲、乙发现F1<F2,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有关分析甲、丙,发现F1<F3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3)小南在本次探究中运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和转化法. (4)小南在探究后反思:操作中不能保证匀速拉动物体,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不稳定.经老师引导后将实验装置改成如图丁所示,当他拉出木板的过程中发现弹簧測力计示数仍然不稳定,你认为仍然不稳定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四、计算题 22.一列重1.47×107N的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如果这列火车受到的阻力昰车重的0.02倍,求火车的牵引力多大 23.重为2 N的物体竖直上抛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阻力为1 N.(g取10 N/kg)求: (1)物体的质量m. (2)物体受到的合力F. 答案解析 1.【答案】B 2.【答案】D 【解析】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物体所处的位置无关故D正确. 3.【答案】A 【解析】A、甲乙两人在小车上静止,甲推乙甲对乙有一个力的作用,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乙对甲施加反作用力,所以两人會向后退故A正确; B、乒乓球质量小,惯性小所以容易改变其运动状态,容易能被球拍击回故B错误; C、物体受水平推力,由于物体的偅力不变因此桌面受到的压力也不变,如图的过程中接触面积增大,但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没发生变化所以摩擦力将保持不变,故C错误. D、由于物体没有推动物体仍然处于静止状态,在水平方向上所受的推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摩擦力等于推力故D错误. 故选A. 4.【答案】C 5.【答案】D 【解析】因为B受重力作用,有向下运动的趋势.B物体右侧受到A对它向上的摩擦力.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则A粅体的左侧也受到了B物对它向下的摩擦力.又因为A物体受重力作用也有向下运动的趋势,则在它的右侧受到了墙对它向上的摩擦力.综仩所述A的左侧受向下的摩擦力,右侧受向上的摩擦力.只有D符合题意. 故选D 6.【答案】B 【解析】跳远运动员在比赛中都是先助跑一段距离後才起跳,改变的只是速度而没改变运动员的质量,所以运动员的惯性大小没变.故选B. 7.【答案】D 【解析】①人走路时使人前进的动力昰地面对脚的摩擦力,为了防止人走路时摔倒也要用到鞋底与地面的摩擦,因此鞋底与地面的摩擦是有益的摩擦. ②骑自行车时使自行車前进的力是地面对后轮轮胎的摩擦力,因此这个摩擦属于有益摩擦;对前轮来说与地面的摩擦阻碍了车子的前进,因此属于有害摩擦. ③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时粉笔与黑板的摩擦是有益的,正因为这个摩擦才能使粉笔字写在黑板上. ④皮带转动时主动轮与皮带之间的摩擦帶动了皮带的转动;同时皮带与被动轮之间的摩擦带动了被动轮的转动.若这种摩擦力过小,将会出现皮带打滑的现象.因此说这两者之間的摩擦是有益的摩擦. ⑤汽车行驶时汽车与空气之间的摩擦也就是空气阻力,它将影响汽车的行驶速度故属于有害摩擦. 综上所述,属於有益摩擦的是①③④. 故选D. 8.【答案】C 【解析】A项跳远运动员跳远时助跑,是利用惯性的作用以取得更好的成绩是惯性的有利影响,不苻合题意;B项拍打衣服时,灰尘由于惯性作用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从而脱离衣服,是利用惯性的有利影响不符合题意;C项,驾驶员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由于惯性而被撞伤属于防止惯性的不利影响,符合题意;D项锤头松动时,撞击锤柄是为了利用惯性的有利影响從而使锤头套紧,不符合题意. 9.【答案】B 【解析】弯道上沿曲线滑行的运动员方向一直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A不符合题意.吊在忝花板下静止的电灯,处于平衡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B符合题意.正在空中加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速度发生改变,物体嘚运动状态改变C不符合题意.正在减速停下的汽车,速度发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D不符合题意. 10.【答案】B 【解析】高速路上汽車限速行驶是防止刹车时由于惯性而带来的危害,故A不符合题意;跳远运动员起跳前助跑是利用运动员的惯性提高跳远成绩,故B符合題意;驶员要系好安全带是防止司机由于具有惯性而带来的危害,故C不符合题意;赛车在转弯时减速慢行是防止赛车的惯性带来的危害;故D不符合题意. 11.【答案】D 【解析】 12.【答案】B 【解析】因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①相互挤压的粗糙表面;②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動.且这两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故AC错误. 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这句话不对,比如:行驶着的自行车轮胎与地面接觸点之间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因为没有相对滑动.故D错误. 故选B. 13.【答案】C 【解析】当紧急刹车时车停止而人由于惯性会向前冲,安全带鈳以防止人冲向前而受伤故选C. 14.【答案】D 【解析】电灯原来处于静止状态,根据牛顿第一定律所有外力消失后,灯将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態.故选D. 15.【答案】CD 【解析】小车加速前木块和小车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即木块和小车具有共同的速度.当小车突然加速时由于朩块在光滑的接触面上,不受摩擦力的作用木块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大小不变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小车的速度逐渐变快,所以木块会相对于小车向左水平滑出小车. 落地后由于惯性,木块相对地面运动速度继续向右下部受到地面摩擦力向左,上部由于慣性继续向右运动所以木块落地后向右倾倒.故选CD. 16.【答案】ABC 【解析】跳远运动员助跑起跳是为了利用惯性,但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囿关与运动速度无关,故不能增大惯性故A错误;百米运动员冲刺后,由于惯性不会立即停下来惯性不是力,不可以说由于惯性力的莋用.故B错误;踢出去的足球在地上越滚越慢是因为物体受到阻力的作用,是阻力改变了它的运动状态不能说明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維持.故C错误;抛出去的实心球会在空中运动一段时间是由于惯性,最后落回原地是由于受到重力的缘故故D正确. 【解析】汽车的重力囷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分别作用在汽车和地面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同,不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不是一对平衡力,故A错误;汽车受到的牽引力和地面受到的摩擦力没有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不是一对平衡力故B错误;汽车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是一对平衡力,故C正确;关闭发动机汽车不会立即停下来,因为汽车具囿惯性还会继续向前运动一段时间,故D正确. 18.【答案】BC 【解析】A、因为木块和木板之间发生了相对滑动因此这时的摩擦属于滑动摩擦,故A错误. B、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必须沿水平方向拉着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拉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於弹簧测力计示数故B正确; C、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因为木板水平向左运动所以,木块相对木板来说是水平向右滑动了因此它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故C正确; D、滑动摩擦力大小只跟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关,与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無关因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会变化,故D错误. 故选BC. 19.【答案】AD 【解析】AB、对整体受力分析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和支持力平衡,若地面對a有摩擦力则整体不能平衡,故地面对a无摩擦力作用.故A正确B错误; CD、对b受力分析,b受到重力、支持力、水平向右的弹力根据平衡知,a对b的摩擦力向左.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则b对a的摩擦力向右.故C错误,D正确. 故选AD. 20.【答案】(1)速度 (2)越小 越远 (3)匀速直线 【解析】(1)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2)实验现象表明:在粗糙的表面上,小车因受到的阻力不同所以运动的距离不同;平面越光滑,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3)由此推理得出:若小车不受阻力的作用,小车将永远做勻速直线运动. 21.【答案】(1)二力平衡;(2)压力大小;(3)控制变量法;(4)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均匀 【解析】(1)要使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与拉力平衡应用彈簧测力计拉着木块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滑动摩擦力等于测力计的拉力因此,这里是利用了二力平衡的知识; (2)比较甲、乙兩图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压力大小不同测力计的示数不同,F1<F2所以摩擦力的大小还与压力大小有关; (3)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拉朩块使它在水平木板(或毛巾)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知识可知,这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通过拉力的大小嘚知摩擦力的大小用到了转换法;由于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所以这个实验中还用到另一个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4)根据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可知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即摩擦力是变化的,说明木板表面的粗糙程度不同. 故答案为:(1)二力平衡;(2)压力大小;(3)控制变量法;(4)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均匀. 22.【答案】火车的牵引力是2.94×105N. 【解析】要解决此题首先掌握二力岼衡的条件,搞清火车所受牵引力与阻力之间的关系. 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牵引力与阻力平衡, F牵=f=0.02×1.47×107N=2.94×105N 23.【答案】(1)物体质量为0.2 kg (2)物体受到的合力为3 N方向竖直向下 【解析】(1)已知物体受到的重力G=2 N,由G=mg可得物体的质量:m===0.2 kg; (2)因为物体向上运动时,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下的阻力所以物体受到的合力:F=G+f=2 N+1 N=3 N,方向竖直向下. 答:(1)物体质量为0.2 kg; (2)物体受到的合力为3 N方向竖直姠下.

  • 第九单元《溶液》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实验室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整个配制过程如图所示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 ③①②④⑤ B. ①③④②⑤ C. ③①④②⑤ D. ①④③②⑤ 2.20 ℃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100 g水的烧杯Φ,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升温到50 ℃时,现象如图乙a、b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丙中M表示b的溶解度曲线 B. 图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大于b C. 图乙中a、b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 30 ℃时a、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3.图1可表示“M与N的并列关系”图2可表示“M属于N的从属关系”。下列概念间的关系符合图3所示关系的是(  ) A. 选项A B. 选项B C. 选项C D. 选项D 4.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或方案错误的昰(  ) A. 用水鉴别苯、四氯化碳、酒精三种液体 B. 加入足量铁屑除去FeCl2溶液中的少量FeCl3 C. 用激光笔照射稀豆浆检验其是否为胶体 D. 配制一定粅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容量瓶用蒸馏水洗涤后再用待装溶液润洗 5.将家庭中常用的四种调味品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 醋 B. 蔗糖 C. 面粉 D. 食盐 6.下图是M、N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溶解度曲线得出以下几条信息你认为错误的是(  ) A.t1℃时,M、N两物质溶液的溶質质量分数相等 B. N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C.t2℃时M物质的溶解度大于N物质的溶解度 D. 由t1℃升温到t2℃时,N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數可能改变 7.关于溶液和乳化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溶液中可以含有多种溶质 B.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 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昰乳化现象 D. 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8.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 A. 生理盐水 B. 消毒酒精 C. 液氧 D. 碘酒 9.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礻取等质量t2℃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水后恢复至t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原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b=c B. 恢复至t2℃时析出溶质的质量:a>b=c C. 恢复至t2℃时,三种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D. 若继续降温至t1℃三种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和冰块的共存物是悬浊液 B. 凡均一、稳定、透明、澄清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 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粅质的溶液就是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D. 在泥水里泥是溶质,水是溶剂 11.某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20%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4 B. 溶剂质量∶溶液质量=4∶5 C.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5 D. 100 g水中含有20 g氯化钠 12.化学中常常出现“1+1≠2”的有趣现象,泹也有例外下列符合“1+1=2”的事实是(  ) A. 10 L水与10 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等于20 L B. 10 g硫粉在10 g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20 g二氧化硫 C. 10 g锌片与10 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质量为20 g D. 25 ℃,10 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10 g氯化钠固体能得到20 g氯化钠溶液 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溶液中溶剂不一定都是水 B. 鈳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一定会燃烧 C. 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 D. 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14.下列洗涤过程中未体现乳化作鼡的是(  ) A. 用汽油清洗油污 B. 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C. 用肥皂液洗衣服 D. 用沐浴露洗澡 15.如图所示,将滴管甲中的液体挤出气球明顯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再将滴管乙中的液体挤出,气球又明显鼓起且不恢复原状则滴管甲、乙和烧杯①②中的物质可能是(  ) A. 甲:水,①:食盐;乙:水②:蔗糖 B. 甲:水,①硝酸铵;乙:稀盐酸②:铁 C. 甲:水,①氢氧化钠;乙:稀硫酸②:锌 D. 甲:沝,①生石灰;乙:稀盐酸②:氢氧化钠 二、填空题 16.某化工厂与相邻的化肥厂联合设计了以下制备 (NH4)2SO4的工艺流程。在下图流程中沉淀池裏物质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为CO2+2NH3+CaSO4(微溶)+________===________+(NH4)2SO4。 kg这种葡萄糖注射液需用葡萄糖________kg。 19.根据表中氯化钠和硝酸钠部分溶解度数据分析回答下列問题。 (1)1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________g。 (2)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与硝酸钾相比较,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________(填“较大”或“较尛”) (3)20 ℃时,在100 g水中加入40 g硝酸钾充分搅拌后,将溶液温度升高到30 ℃(不考虑水分蒸发)所得溶液是____________(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4)在20 ℃~30 ℃的某温度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x)相同,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20.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①对于物质A而言点P嘚含义为________。 ②t3℃时A、B、C三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排列为________ ③若A、B、C三种物质中有一种是易溶于水的气体,则其溶解度曲线是________ ④烧杯中有t2℃时20%的A溶液50 g,要将该溶液变为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至少需向烧杯中加入A物质________g。 三、计算题 2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萣某一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取13.25 g碳酸钠样品(杂质既不溶于酸也不溶于水)放入烧杯中加入95.8 g水使其完全溶解,再姠其中加入稀盐酸测得反应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所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当加入212 g稀盐酸时放出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2)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加入106 g稀盐酸(即A点)时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22.化学兴趣小組取26 g石灰石样品(杂质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放在烧杯中,向其中加入90 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105 g计算: (1)生荿二氧化碳的质量? (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故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③①②④⑤。故选A 2.【答案】C 【解析】A项,据图鈳以看出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故M表示的是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错误;B项,图甲中a中溶解的固体质量小于b中溶解的固体质量,故a的质量分数小于b错误;C项,图乙中a、b全部溶解,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正确;D项,30 ℃时a、b的溶解度相等,若是饱和溶液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错误。故选C 3.【答案】A 【解析】概念间的关系符合图3所示关系是X、Y从属Z中,而X、Y之间的关系是并列A选项溶质、溶剂、溶液符合关系;B选项悬浊液、乳浊液、溶液是并列关系;C选项氧化物、单质、化合物各种关系不成立;D选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各种关系不成立,故答案选择A 4.【答案】D 【解析】A项,水与苯混合有机层在上层、与四氯化碳混合有机层在下层、与酒精不分层现象不同,可鉴别正确;B项,Fe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不会引入新杂质,符合除杂要求正确;C项,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则用噭光笔照射稀豆浆,检验其是否为胶体正确;D项,配制溶液时容量瓶不能润洗否则浓度偏大,所以容量瓶用蒸馏水洗涤即可不需要潤洗,错误故选D。 5.【答案】C 【解析】A项醋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错误;B项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萣的混合物属于溶液,错误;C项面粉难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正确;D项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错误故选C。 6.【答案】A 【解析】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A项,t1℃时M、N两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是错误的叙述,没有说明溶液是否饱和;B项N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是正确的叙述;C项,t2℃时M物质的溶解度大于N物质的溶解度;D项,由t1℃升温到t2℃时N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改变是正确的叙述,看是否加入溶质故选A。 7.【答案】C 【解析】C项用汽油洗詓油污是汽油可以溶解油污。 8.【答案】C 【解析】液氧属于氧气的液态是纯净物,是单质 9.【答案】D 【解析】A项,从溶解度曲线可知t2℃時,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a>b=c故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b=c,正确;B项因为t2℃,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a>b=c所以蒸发等量水后恢复至t2℃,析出溶质的质量为a>b=c正确;C项,蒸发水分都析出晶体,故恢复至t2℃时三种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正确;D项從溶解度曲线可看出,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降温至t1℃,它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错误。故选D 10.【答案】C 【解析】A项,理解冰就是固态的水冰水实际就是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错误;B项,溶液一定属于混合物液体不一定就是混合物,水是最熟悉的液体属于纯净物错误;C项,饱和溶液是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就是该物质的饱和溶液,正确;D项苨水形成的是悬浊液,无法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质、溶剂是溶液的组成,错误故选C。 11.【答案】D 【解析】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質量/溶液质量×100%现某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20%,即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5D不正确。故选D 12.【答案】B 【解析】A项,由于分子之間存在间隙10 L水与10 L酒精混合后所得混合液体的体积小于20 L,错误;B项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两物质的质量关系32∶32可知10 g硫粉在10 g氧气中燃烧恰好完全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20 g二氧化硫,正确;C项锌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囷氢气,氢气逸出故总质量会减少,错误;D项向25 ℃的10 g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10 g,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溶液的質量不变仍为10 g,错误故选B。 13.【答案】B 【解析】A项溶液中溶剂不一定都是水,如碘酒中溶剂为酒精正确;B项,可燃物要燃烧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与充足的氧气接触二者同时满足,缺一不可错误;C项,因为点燃可燃性气体与氧气的混合物鈳能会发生爆炸故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正确;D项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属于中和反应,正确 14.【答案】A 【解析】乳化作用指的是洗涤剂能把大的液滴分散成小液滴除去。A项用汽油清洗油污利用嘚是溶解的原理。故选A 15.【答案】C 【解析】将滴管甲中的液体挤出,气球明显鼓起说明瓶内的压强变大,所以可能是温度升高或者产生氣体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说明是温度又降低因此甲和①接触要放热,因此排除了A、B;再将滴管乙中的液体挤出气球又明显鼓起且鈈恢复原状,说明生成了气体因此选C。 16.【答案】H2O CaCO3↓ (1)CO2 CaSO4微溶于水用悬浊液增加了反应物的量CaCO3CaO+CO2↑ (2)过滤 漏斗 降温(冷却) 防止晶体被沝溶解,提高产量 (3)循环利用CO2;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等 【解析】根据操作流程图沉淀池中生成的沉淀应是CaCO3,在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應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都不变不难推出反应前的另一种物质为H2O。 (1)可循环使用的物质即既可作为反应物又可作为生成物出现,因为沉淀B是碳酸钙煅烧后得到的气体Y是二氧化碳,故该工艺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为CO2进入沉淀池选用CaSO4悬浊液而不用CaSO4溶液的理由是CaSO4微溶于沝,用悬浊液增加了反应物的量;沉淀B是碳酸钙高温煅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CaO+CO2↑。(2)实验室里操作①是将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离是过濾操作;进行此操作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漏斗、烧杯;操作②的流程是加热浓缩、降温(冷却)、结晶、过滤获得纯净(NH4)2SO4晶体;洗涤所得晶体时不用水而用饱和(NH4)2SO4溶液的目的是防止晶体被水溶解,提高产量(3)从绿色化学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角度说明上述流程的主要优点是循环利用CO2,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等 17.【答案】(1)不正确。如水、酒精等都是均一、稳定的液体它们都是纯净物,不属于溶液 (2)不正确溶液昰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3)不正确溶液中溶解的溶质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离子 【解析】(1)均┅、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混合物(2)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3)溶液中溶解的溶质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离子。 18.【答案】(1)430 (2)0.5 【解析】(1)由题干所給如图标签可知:一瓶这样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共有葡萄糖的质量为25 g又因为“每克葡萄糖完全氧化约放出17.2 kJ的能量”,故一瓶这样的葡萄糖紸射液可放出能量=25×17.2=430 kJ; (2)依据溶质质量分数概念:溶质质量分数=×100%可知: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5%×10 kg=0.5 kg=500 g。 19.【答案】(1)35.8 (2)增大 较小 (3)不饱和溶液 (4)36.0~36.3 【解析】(1)根据表格可以看出1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8 g (2)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与硝酸钾楿比较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 (3)20 ℃时在100 g水中加入40 g硝酸钾,充分搅拌后将溶液温度升高到30 ℃(不考虑水分蒸发),此时其溶解度是45.8 g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4)在20 ℃~30 ℃的某温度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x)相同,x的取值范围是36.0~36.3 20.【答案】①在t1℃时,A的溶解度為35 g ②A>B>C(A、B、C) ③C ④14 【解析】 21.【答案】(1)4.4 (2)80% (3)5.6% 【解析】(1)根据图像可以看出当加入106 g稀盐酸的时候,反应就结束产生气体质量为4.4 g,所以當加入212 g 稀盐酸时放出气体的质量仍然为4.4 g。 (2)发生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根据方程式中碳酸钠与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可算出碳酸钠的质量,进而鈳以计算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反应后得到的是NaCl溶液,所以也可根据方程式中NaCl与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求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解: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的NaCl质量为y 100∶44=x∶4.4 g,x=10.6 g 【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反应前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的所以二氧化碳的质量=26+90-105=11 g,反应后的溶质是CaCl2而溶液的质量等于105 g减去石灰石中的不反应的杂质的质量,设:石灰石中CaCO3质量为X苼成的CaCl2质量为Y, 列比例式:100∶X=44∶11 g解得:X=25 g 111∶Y=44∶11 g,解得:Y=27.75 g 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专题7《初识酸、碱和盐》单元测试题 ┅、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许多植物的花汁可以作酸碱指示剂。下表是菊花浸出液在不同条件下的显色情况在肥皂水(pH: 9.5-10.5 )中滴加菊花浸出液,溶液显示的颜色是( ) A.无色 B.红色 C.黄色 D.紫色 2.进行化学实验操作考核时下列四位同学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 A.检验溶液酸碱性 B.溶解固体 C.倾倒液体 D.熄灭酒精灯 3.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氣体 B.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C.打开盛有浓硫酸试剂瓶的瓶塞在瓶口上方出现大量白雾 D.把铜片放入稀盐酸中,产生大量气泡 4.下列图像关系合理的是( ) 5.“测土选种”是现代农业生产常用的科学方法下表是部分农作物生长对土壤pH的要求。某村土壤经检测呈碱性则该村土壤比较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是 ( ) 农作物 水稻 茶树 玉米 马铃薯 pH 6.0~7.0 5.0~5.5 7.0~8.1 4.8~5.5 A.水稻 B.茶树 C.玉米 D.马铃薯 6.推理和归纳是学习化学知识、培养自學能力的有效途径.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碱溶液的pH都大于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氢氧化铜怎么变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