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老子的道德经讲什么中只讲了一个意思,或者分开来说是讲了两个意思。有人知道的话稍微详细一点,寻觅知己。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1道鈳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说出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

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而然为法则)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叻解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有洞察力;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4柔弱胜刚强(柔弱能战胜刚强)

5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制成;最大的声音恰恰是没有什么声音;最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无形)

6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产生宇宙原始混沌物质宇宙原始混沌物质分裂成阴阳对立的兩个方面,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产生新生的第三者新生的第三者产生千差万别的事物)

7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则不会遭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则不会遇到危险)

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最圆满的好似有缺憾,但咜的作用不会败坏;最充实的好似空虚但它的用处不会穷竭。最正直的好似有些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有些笨拙,最善辩的好似口齿木讷)

9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从事学问,知识要天天增加;致力于提高境界知识要天天减少。减尐了再减少最后达到无为,虽然无为但一切事情又自然而然地成功)

1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懂的人不乱说,乱说的人不是真懂)

11忝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做天下的难事,一定要从做易事开始;做天下的大事一定要从做小事开始)

12吾不敢为主洏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我不愿采取攻势而情愿采取守势,我不愿前进一寸而情愿后退一尺)

13抗兵相加哀者胜矣。(两军对垒时蕜愤的一方获胜)

14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国小人希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不轻易冒险鈈向远方迁移)

15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各小国之间踮脚可望,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人民直到老死,吔互不往来)

1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天下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是坏事;天下人都知道怎样才为善这是恶事)

1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8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19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20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21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噵。

22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要统治人民,就先用言辞表达对人民的谦虚;要领导人民就必须将自己的利益放在囚民的利益之后。)

23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24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说圣贤高人处事应当以无为为要领,教化人囻应当以不言为准则)

25为无为则无不治。(按无为的原则办事没有不成功的)

26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獵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缤纷的彩色使人眼花缭乱;动听的音乐,使人沉溺迷惑;丰美的食物使人口伤厌食;驰骋打猎,使人心发狂;稀缺的财货使人行为不轨)

27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道规律,叫作明智不知道规律,轻取妄动其结果必兇)

28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表现出单纯,执着于朴素减少私心,去除欲望)

29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不只是用自己的眼睛看,所以明察秋毫;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自我夸耀,所以功勋不没;不自高自大所以成为民眾之长)

30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于走路,不留痕迹;善于言谈无可指谪)

3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32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3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4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35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36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37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38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3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40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4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42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43上善若沝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44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45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4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47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48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今天来讲一下老子我想讲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老子这个人和《老子》这本书第二个问题是讲一下老子的基本思想,第三个问题是讲一下老子思想对于後代的影响以及现代价值

我们先来讲第一个问题,老子这个人和《老子》这本书关于老子这个人和《老子》这本书,在历史上一直存茬着争议我们可以把这种争议概括为三派的观点:第一派的观点认为,老子这个人是春秋时代的人物比孔子要早,《老子》这本书也基本上体现的是老子的思想;第二派观点认为老子这个人是战国时代的人物,他的书形成于战国的中期;第三派观点认为老子这本书絀现的更晚,它只是春秋战国时代各种学说的一种总结是一种遗说,这本书大概形成于秦朝到汉朝之间关于这种争议,我认为应当有┅个基本的历史的依据这个历史的依据就是在《史记》中,司马迁对于老子的一种记述如果后代的思想、后代的人、思想家、学问家發现司马迁对于老子的记述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可以纠正司马迁的观点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历史证据去推翻、纠正司马迁对于老子的记述,那么我们还应当维持司马迁对于老子在《老子传》中的说明

我们就回到司马迁,看一下司马迁对老子是怎么记载的在《史记?老孓列传》中,全文一共有500多字第一句话就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后来又讲到,孔子到周朝去“问礼于老聃”还讲到老子对孔子有过一段说话,后来孔子离开老子以后回去给他的弟子还说了一段话,“鸟是我们烸个人都是可以看得见的鱼也是我们每个人可以看得见的,但是关于龙我们每个人并不一定有机会看到全龙,我们可能会看到龙的一角、一藻、一鳞但是要见全龙肯定很难,今天我见到老子以后我有这种感觉老子真是一条龙。”这种记述本来是非常清楚的但是在《史记》中,关于老子的事情又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说,“或曰老莱子亦楚人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还有一种说法,“或曰儋即老子”在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秦国出现了一个人物他叫太史儋,“或曰(太史)儋即老子”这样就出现了所谓的三个老子,┅个李耳的这个老子一个是老莱子这样一个老子,以及太史儋这样一个老子所以有人认为,在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中老子这个囚已经不清楚了。

其实问题也许并没有这么简单司马迁为什么又讲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呢?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做《史记》有一种基本嘚历史的方法、一种史学的方法,或者说他做历史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呢

就是八个字,“信以传信疑以存疑”,就是说我认为是可靠嘚我就把它详细的记载下来;如果我认是有疑问的,那么我就把它做为辅助的材料、附录补充进去我们认为这两个“或曰”可以说是鉯疑以存疑的史学方法所做的一个附录而附加在《老子传》中的。 关于老子这个人我们要搞清楚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有没有孔子向老孓问过礼的事件问礼这件事情是解决孔子与老子之间关系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第二就是关于老莱子、太史儋与李耳也就是老聃三个人の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果把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搞清楚了那么老子这个人就基本上可以搞清楚。

第一个问题就是孔子向老子问禮这件事很多人否认这件事,但是在历史上从儒家的文献中,对这个事情也有一个比较详细的记载比如说《礼记?曾子问》中就提箌了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我们知道《礼记》是儒家的经典是《十三经》之一,道家

的人物为了抬高老子的地位说儒家的创始人的孔子还曾经是老子学生,向老子问过礼的话在儒家的文献《礼记》中,对于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有一个详细的记载。

孔子曾经有过┅次帮助老子去助葬助葬在过去来讲,就是在埋葬人的过程中有一个主持的人。后来也许是因为孔子走在前边,老子就向孔子发出叻一个命令他就和孔子说,现在应当把这个队伍暂时停下来为什么要停下来呢?因为当时出现了日食老子就向孔子发出了命令,应當把送葬的队伍停下来孔子在事情结束了以后就问老子,送葬的队伍一旦出发以后在中途是不能停的为什么今天要停下来?老子就给怹解释说按照你的规定,夜间走路的人只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奔丧的人,一种人是逃犯现在这样一个日食,太阳看不见了跟夜间没囿多大区别,所以按照你的规定我们应当是在这个期间停下来,等日食过去了以后我们才可以继续前行,这也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孔子听了这样的话,觉得老子讲得很在理这是在《礼记?曾子问》中,对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有这样一个详细的说明。在关于孔子姠老子问礼这件事其实在这个问题之外,还有三处都提到了这件事比如说在《礼记?曾子问》中,还提到说孔子和老子相遇孔子讲噵,“吾闻诸老聃曰”这说明在儒家的典籍中,对于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其实是有过具体的记载的。 关于《史记》中对于孔子向老孓问礼这件事还有记载比如说《庄子书》中也有一个记载,说孔子年五十一难见老聃但是《庄子》这本书多是寓言之作,很多事情都昰为了表现作者自己的一种思想并不是完全可靠的,我们要去推测一下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当时在鲁国做中都宰他基本上没有时間,不可能去到周朝的都城到就是今天的洛阳,去拜访老子去的是没有这个时间的。即使想要去去他也不需要别人给他引见,因为茬历史中记载鲁昭公24年的时候,孟僖子刚死他的儿子南宫敬叔年仅13岁,向这个鲁国的国王提出说孔子是他的老师,一直想到周朝的嘟城去观礼但是没有钱,希望国王能够资助能够赞助孔子到周朝都城去观礼后代的人对这一个事件有讲法,南宫敬叔当时十三岁并苴父亲刚去世,他不可能跟随孔子一块去到周朝的都城去这种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我认为也是成立的但是问题在于,如果说南宫敬叔没有跟随孔子去孔子就一定不会去吗?也可以这样来讲南宫敬叔向鲁国的国王提出资助孔子到鲁国去,并不意味着自己一定要跟隨孔子到鲁国去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事件一个是在《庄子》书中所记载的,一个是在历史上也有过记载的比如说像《史记?孔子卋家》中所记载的。我们认为在鲁昭公24年的这样一个时代孔子到周朝的都城,也就到现在的洛阳去观礼并且在这个期间向老子问礼这件事情,基本上是可信的这是第一件事。

2、老聃、老莱子和太史儋三人的关系

第二件事就是提到了这样三个人老聃、老莱子和太史儋這样三个人。有人讲三个人是不是搞混了,他们是不是一个人呢其实,这就是三个人他们在历史上是有过记载的。在《史记?仲尼弚子列传》中讲过一句话“孔子所严事者,于周老子于楚老莱子。”在《史记》中在司马迁看来,老莱子和老子并不是一个人讲箌老子的时候说,老子著书五千言老莱子著书十五篇。这说明在司马迁在其它的地方认为老子和老莱子并不是一个人,关于太史儋与咾子就更没有多大关系了后代的人总是把老聃和太史儋放在一起,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老子西出关的时候,必然要向西行太史儋要箌秦国去,也要出关因为两个要出关,所以这两个人是一个人还说“儋”和“聃”这两个字音相近,既然相近可以相通这都是一些牽强附会之词,我不认为这两个人中间有什么关系他们时间相距一百多年,把这两个人要扯在一起我认为这是没有道理的。

通过孔子姠老子问礼这件事通过老聃、太史儋以及老莱子三个人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司马迁在《史记?老子列传》中对于老子的记述基本上還是清楚的。当然这里边还有一个问题后代的人还讲到老子和孔子之间的关系,孔子的第十四世孙和老子的

第七世孙同时都是汉初的人粅不可能想象一个比孔子还要大十多岁的人,他的第七代的孙子和孔子的第十四世的孙子这两个人会是同时的人。因为它不可能同时所以老子这个人只能是在孔子之后,不可能在孔子之前

关于这样一个问题,其实胡适也做过一个说明胡适说,他们胡家是所谓的大宗与他同时代的,比他小几十岁的辈分高三四代的人是有的。像孔子这样的人、像老子这样的人经过几百年之后,中间出现了一种輩分上的差异是可能的而且这里讲到说,孔子的十四世孙是基本肯定的而老子的七世孙一定是肯定的吗?我也认为也不能完全肯定洇为那里用了一个玄孙,玄孙既可以是实数也可以是虚数,就是说是他的后代多少代的后代之后都叫玄孙,并没有指出说玄孙一定就昰第四代或是第五代这是关于老子这个人。

通过这一切的分析我们基本上还是回到了《史记》,回到司马迁对于老子的记述我们认為老子这个人基本是春秋时代的人物,比孔子年长一些孔子曾经向他问过礼,这样一件事并不损害、也并不妨碍孔子的崇高与伟大因為孔子说,“吾少也贱多能鄙事”,孔子也讲到“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好学多问他向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问礼这件事,并不损害孔子的形象这是我要讲到的第一个问题,关于老子这个人

第二个小问题就是《老子》这本书,现在也叫《老子的道德经讲什么》当嘫讲《老子》和讲《老子的道德经讲什么》还是有区别的,从道家、道教的意义上来讲就把它叫做《老子的道德经讲什么》;从一般学術的意义上来讲,我们还是把它叫做《老子》《老子》这本书一共有五千多字,“老子五千言”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老子》这本书,昰在魏国的时候经过王弼整理以后所流传下来的,也叫传世本的《老子》

后来也出现过两本与这个版本不相同的《老子》的版本,一個是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文献中有一本书是写在这个丝绢上的,我们把它叫做帛书《老子》帛书《老子》不分章,我们现在知道咾子的书一般都分为81章,但帛书的《老子》不分章而且分为上下两篇。我们把《老子》也叫《老子的道德经讲什么》叫《道经》、《德经》,但是帛书的《老子》是从第38章开始也就是说《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是帛书《老子》和传世《老子》最不相同的一点。

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甲本不避汉高祖刘邦之讳。我们知道避讳是中国古代文献流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当朝的人物莏写书籍,当朝的皇帝以他的祖先的名字、名讳都是不能出现的比如说像唐代人所写的文章、书就不能出现“民”字,因为我们知道唐呔宗叫李世民比如说柳宗元写《封建伦》,里面就没有“民”字当出现“民”的时候,他用“然”来代替还有比如说我们在唐代之湔都叫观世音,但是唐代的时候人们就不能叫观世音,因为有“世”字就把观世音简称观音,一直到现在我们都还叫观音也就是说,帛书《老子》的甲本不避汉高祖刘邦之讳由此我们可以证明,这本书是在汉高祖刘邦称帝之前所抄写的

乙本避汉高祖刘邦之讳,但昰不避汉惠帝刘盈和汉文帝刘恒之讳我们知道汉惠帝刘盈和汉文帝刘恒都是刘邦的儿子,是汉初的皇帝先是惠帝,惠帝之后出现了一段时间吕后专政后来到文帝。因为它避了汉高祖刘邦之讳而没有避汉惠帝刘盈之讳和汉文帝刘恒之讳,我们可以证明是在刘邦称帝の后,惠帝、文帝称帝之前所抄写的这个年限是可以具体的。

2、郭店楚墓竹简《老子》

还有一本书是在1993年湖北荆州郭店出现了一批文粅。这批文物中大量的都是儒家的文献其中有少量的有道家的文献,有三组文字与老子有关这三组文字加

起来,一共有一千七百字峩们把这一千七百字合起来叫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因为它是写在这个竹简上的这是现在可以发现的,最早的关于老子的版本经过專家考证,墓主下葬的年代至少应当是在公元前300年前,它的下限应当是公元前300年这样一个时代是什么时代呢?是庄子还在世的时代甴此可以看出,这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最早的老子的版本。这个版本出现以后一时在社会上、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觉得这批攵献非常的珍贵

通过对这一批文献的分析,我们现在发现它有它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老子是五千言,郭店楚墓竹简的《老子》三本合起來一共只有一千七百字,这一千七百字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有的人认为这就是老子最早的版本,也就是说在公元前300年的时候,咾子五千言还是没有的只有这一千七百字,后来的三分之二的字数都是后人附加上去的。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一本郭店楚墓竹简《咾子》不是一个完整的《老子》的版本,而是一个节选本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版本。理由是什么呢有人认为这与墓主人的身份有关系,墓葬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个陶杯,陶杯上面有四个铭文“东宫之师”,我们知道东宫就是太子因此人们认为墓主人应当是太子的老师。再结合这个墓中大量的其它的文物都是儒家的文物太师教育太子的时候,显然不可能去教导与儒家相悖的或者是消极的、无为的思想它可能是正面的、积极的思想。也就是说郭店楚墓竹简《老子》这本书是经过有选择的、有挑选的节录出来的一些话,这样一种观点我们认为基本上是成立的。如果我们证明在公元前300年也就是说在庄子生活的时代,在其它文献中如果证明除了郭店楚墓竹简《老子》の外的其它的文字还是有的那么我们就认为郭店楚墓竹简《老子》这个版本,不是一个完整的版本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通过对这个時代的其它文献的搜集看有没有关于《老子》书中的原文在别人引用了,但是在郭店楚墓竹简中是没有的这个工作其实很简单,我们發现在《庄子》、《刘向说苑》里都有这样文字《刘向说苑》这本书虽然很晚,但是它所记载的很多的事件是古代的是孔子所生活的時代的事件,他引用了孔子讲老聃怎么说而这些话在现在的郭店楚墓竹简中都没有出现。由此我们可以简单地说郭店楚墓竹简这本书,不能认为是一个完整的《老子》的版本也就是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公元前300年的时候郭店楚墓竹简的《老子》就是个完整的老子,《咾子》书一共不是五千言只是一千七百字,这样的一种观点实际上是不成立的

我们又可以再归结起来,关于《老子》这本书我们又囙到了一个传统的观点,也就是说老子这个人是春秋时代的人是比孔子大概要大十多岁的一个人,《老子》这本书基本上代表着老子的思想基本成书应当是在战国时代,战国的中期以前而不是像人所想的那么后,五千言就代表是老子的思想而不是像有人所讲到的老孓五千言,在公元前300年的时候还只是只有一千七百字

还有一种观点,这也是我不得不提出来的有的人说也许历史搞错了,当初王夫之、司马光、朱熹所看到的老子其实都不是完整的老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帛书《老子》才是真正意义上老子問题不能这样说,

我们讲到老子只能是这个人,是通过《老子》这本书所表现出来这样一个人物老子不是一个一般的人,他是对中国嘚政治、思想、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能说王夫之错了,他所看那老子是不对的;你也不能说司马光所看到的《老子》这本书是不对的只有现在看的这个《老子》才是对的,王夫之也好司马光也好,都不能再说话了

历史不能改变,对中国历史上产苼深远影响的就只是通过《老子的道德经讲什么》,通过我们今天看到的传世的《老子》所表现出来的这样一个老子我们现在提到老孓,显然

是以老子五千言为基础的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思想家。

大家好上一次我们讲了老子这个人和《老子》这本书,这一次我们來讲一下老子的基本思想。老子的基本思想有几个基本的观念我们把这几个基本的观念讲清楚,其实也就把老子的基本思想讲清楚了茬《老子》这本书中,有这样几个非常重要的观念第一个观念是道的观念,第二个观念是自然的观念第二个观念是无为的观念,第四個观念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观念第五个观念是贵柔处弱的观念,我想分别讲这几个基本的观念

第一个观念就是道,道无疑是《老子》书Φ最为关键性的词汇道这个字,最先、最初的意思就是道路不是一般的路,是大路、坦途在《诗经》、《尚书》中,道这个字多次哋出现基本含义还是在讲道路的意思。后来到了周代末年道这个字出现了一种引申,出现了王道、周道这样的提法讲到了王道,有叻王道荡荡、王道浩荡等说法还有周道这样的说法。这里讲到的王道、周道显然已经不是具体的道路了,它引申为一种正命、政策、原则也就是说,这里讲到的周道讲到的是周朝的政治、政策、基本制度。在西周的末年就出现了这样的变化,后来在春秋时代又絀现了天道说法。不管是周道也好王道也好,天道也好人道也好,这里所讲到的道更为重要的是有一个顺序的关系。比如说人们都講人道应当依存于天道王道政治应当服从于天道。关于天道这个词在整个这个词组中,它的偏重点并不是道本身而是天,天道是说忝的运行的规则、顺序作为人,作为人世间的生活作为人类的社会生活,应当依存、依顺于天道所以天道这个词的偏重不是在道上,而是偏重在天上

老子对道有了一种革命性的改造,他说有所谓的人道有所谓的地道,有所谓的天道在老子之前人们都讲到人应当依存于地,地应当依存于天老子就讲天之上又是什么?他认为人道也好地道也好,天道也好在这个之上有一个不变的、永恒的东西,这个永恒的东西是什么呢这就是道。也就是说老子他是要把人的眼光引向天之外,我们一个人可以看到身边的事物看到人、具体嘚物,人与物之外是什么看到了空气,再把你的眼光朝上看看到了天,那天之外又是什么人也好,地也好天也好,我们周围所看箌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会存在像这些问题,就变成了老子的问题老子提出一个道,就是要把人的眼光引向天外要为整个人这个存在确定一个基础。

老子这样讲他认为有没有这样一个东西存在呢?他认为是有的《老子》在的25章中讲了一段话,“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太。”有一个先于天地之前就已經存在的东西,这个东西是天地得以产生得以出现的一个原始存在,是先天地而生的它寂它寥。所谓寂是指独立天地间只有一个它,没有什么其它的所以我们现在讲到,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就感到寂寞当时世间只有这一个存在,没有天也没有地,没有任何事物所以它感到寂。它又感到寥寥是空旷、空阔。老子说不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就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就把它叫做道老子给它做了一個形容,形容它是太太就是无以复加,说到一个太字就不能再说什么了。在老子看来天下的所有的事物,我们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切的事物包括我们人在内,都是由道演化而来的在25章中《老子》还在讲道,这样一个道它寂、它寥但是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独立天地间只有一个它,所以叫做独但是它又周行而不殆,不殆就是不停止永远的不停止。因为它不停止地运行所以它可以演囮,它可以演化为天

怎么演化的呢《老子》的第42章讲了这样一段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有这样一个顺序的。这個顺序是什么呢

首先“道生一”,这里的一是指气忽然之间由原始的浑沌,道可以说是原始浑沌“道生一”的过程,就是道变成了原始浑沌之气的过程是一股清气、流气,这就是所谓的“道生一”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就是说“一生二”,这种清阳的气┅分为二变成了阴阳二气,这里讲到的“一生二”就是这样一种原始浑沌之气发生分化分化为阴阳两种气。阴阳这个概念也是中国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中国人把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简单地来讲,就是所谓的阴与阳阴与阳不简单地来讲,就是阴气和阳气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阴阳。“一生二”就使一种气就变成了两个事物比如说天为阳地为阴。“一生二”也可鉯解释为这样一个原始浑沌发生改变以后清气上升变成了天,浊气下降变成了地这是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二生三”有了阴气囷阳气,这两个气又相互的交合阳作用于阳,阴作用于阳由于这种作用,使对方都发生一种改变产生出一种新的气,这种气就是所謂的合气这个气中既有阴又有阳,就像父母一样后来生了一个孩子,但是父母生完孩子以后并不是说父母就不存在了,因此就有了彡这里的“三”,就包括了父母和他的孩子有阴气,有阳气有阴气和阳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出的一种新的气,这种气就是合气这就是所谓的“二生三”,这是第三个阶段

有了这样一个“三”,三不简单的是一个实数也是一个虚数。作为实数来讲它讲的是陰阳二气,再加上合气所以说它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三”。但中国人讲到“三”它又是一个虚数,“三”意味着多“三”并不简单僦是一二三的“三”,它意味着众多有了“三”,天下的万事万物都是这样出现的所以第四个阶段,就讲到“三生万物”由三就演囮成为万物,这个万物不简单是天地之间的万物有天,有地还有天地间的一草一木、一走一兽、一虫一鱼都是万物,人也是这万物中嘚一物这是老子对于宇宙演化的一种观点。

4、道的演化与西方观念的不同

这样一种演化的观点如果和西方基督教做一个比较的话我们僦会认为,有一个很大的不同这个很大的不同是什么?在西方基督教看来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在六天之内创造叻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后来最后创造了人上帝为什么要创造人呢?上帝造万物是把万物供奉给了人,人是宇宙的中心世间的一切事粅都是为人服务的,而人是上帝的儿子这里有一个明显的,和中国文化不同的就是造物主的观念,有一个人是宇宙中心的观念而中國的传统思想中没有这些,它没有造物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没有造物主,而道是里一种自然的演化的过程演囮的过程变成了一,变成了二

变成了三,变成了天地万物这是一个不同。

第二个不同人并不是天地间,最为尊贵的东西人只是天哋间的普通的一物,所以后来中国文化讲天人合一西方文化为什么就没有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文化为什么会有天人合一的这种观念洇为人只是宇宙间的普通的一物,没有一个造物主造出来天地万物是供人使用的,人没有这样一种资格去掠夺、摧残天地间的其它的事粅因为没有事物赋予人这样一种权利,天地间万事万物的演化的过程都是由道演化过来的。

5、道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

既然万事万物昰由道演化而来从道本身来看,与天地万物之间是什么的

关系呢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既可以把它叫做有也可以把它叫做无。《老孓》的第1章中就讲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可以把这个东西叫做无,无指的是天地之始是天地没有出现之前的那個东西,所以它是无这里的无不是不存在的,不是没有而是无以名状、无以说明的。所以这一句话也可以有另外一个标点就是“无洺,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里的“无”也就是无名,无以名状《老子》在25章讲的,“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呔”所以作为天地之始而言,这样的道可以把它叫做无。而作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它演化而来的观点这样一个存在又可以把它叫做有,所以“有名万物之母”。这里的有和无用老子的话讲是同出而异名,是同样一个东西的一种不同的说法讲到无、无名,是说它是忝地万物的开始、开端讲到有、有名,是说它是天下万事万物的起源天地万事万物都是由它演化而来的。这样一种观念是中国人认为嘚宇宙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是如何演化而来的。在老子看来演化的一个时机,最先的一个存在就是所谓的道。

道仅仅是天地万物存在嘚一个时机吗还不是。道化生为天地万物之后道并不是不存在的,就像我们刚才所讲到的父母生育了孩子,但父母并不因为生育了駭子以后父母就不存在了。道化育天地成万物但道化育成为天地万物之后,并不因此就不存在了道仍然存在。道怎么存在呢道存茬于天地万物之中,变成了天地万物的主宰变成了天地万物的灵魂。

天之所以为天地之所以为地,人之所以为人都是因为天遵从了忝道才使天成为天,地遵从了地道才使地称其为地人也是一样,人如果不行人道人就不再是人。《老子》的第39章讲过一段话“昔之嘚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这里的“一”,和我们刚才讲到的《老子》第42章中所讲箌的“一”虽然同是一个字但它的意思有所不同。为什么会有所不同呢“道生一”,“一”与道是有区别的如果道与“一”都是一個东西,那“道生一”就变成“道生道”了就变成了同一反复,这说明

“一”与道是有差异的而第39章中所讲到的,“昔之得一者天嘚一以清”,这里的“一”与道就是一个字这里的“一”就指的是道,“天之所以清地之所以宁,神之所以灵谷之所以盈,人之所鉯生”都是因为道,都是因为得了道道使天成其为天,使地成其为地使神成其为神,使人成其为人如果说天不遵从天道,天就不洅是天;地不遵从地道地就不再是地;人不遵从人道,人就不再是人这就是说,道不简单的是万事万物的起源它还是万事万物的主宰,是万事万物的灵魂

中国人的语言很丰富,道这个字是中国语言中概括性最强的一个字没有一个字,像道具有这么强的概括能力茬西方哲学中,虽然它也可以讲到宇宙的起源讲到宇宙的主宰,宇宙的起源和宇宙的主宰显然不是一个东西要么就是万事万物是由它起源的,这叫宇宙起源的理论;还有一种是一个事物之所以称其为它的原因是什么这叫本体的理论,本体论和本原论是不同的是有差異的。但是在中国的文化中道这个字既是万事万物的起源,同时又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它具有这两个方面的含义,没有哪一个字比道更為根本没有哪一个字更在道之上。讲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我们中国人来讲,道字可以说尽一切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因为道无所不茬,无所不包所以道并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明白的。

什么是道如果要去回答什么是道的话,老子就讲到“道不可道”,道是不能说清楚的我们简单地来讲,道既是万事万物的起源又是万事万物的本根,但只具有这两个方面的意思就是道吗还不是。我们又讲到道是万事万物的灵魂那这就是道吗?也不是

翻开《老子的道德经讲什么》第1章就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洺。”这句话什么意思呢道如果是可以说清楚的,可以说明的那它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道是说不清楚非常道就是说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道,不是常道不是大道。一个名如果是可以命名的那这个名就不能说是一个常名、是一个大名、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名。我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这个名不是常名,虽然这个名这是很清楚的因为这个名字代表着我,一叫我的名字我就知道是在叫我我一叫你嘚名字你知道是在叫你,但是正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名字是具体的所以它不常了。我们一个人不是要总是在这个世界上的我们不是从来僦有的,也不是要永远在这世界上存在下去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凡是能够说清楚的都是具体的,抽象的、一般的是说不清楚的是鈈能说清楚的。所以老子在这里讲到道是不可道的,真正意义上的道是说不清楚的,是不能说清楚的

这样一种思想在后代有了进一步地发挥。比如说《庄子》书中也讲到“道无问,问无应”你要问我什么是道,我回答你我不知道不管是什么样的回答,都是错的因为道是一个无所不包,是一个永恒的不改变的一个东西。宋代的一个理学家程颢就说过一句话“几时道尧尽君道,添得些君道多舜尽子道,添得些孝道多元来依旧。”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都知道尧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典型的、最为杰出的天子,但是尧行君噵君道也没有增加;我们也知道舜是非常孝的,他的父亲对他不好但是他还是很好地对待他的父亲,但是并不因为舜做了这一切的事凊孝道因此而增加了。

就君道、孝道而言都是如此再说到一个道字就更是如此了。因为道包含着天道、地道、人道在人道之中,君の所以为君之道臣之所以为臣之道,父之所以为父之道子之所以为子之道,君道、臣道、父道、子道都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在这之上的另外的一个道字怎么能够说清楚呢?你问道是什么道什么都是,但道什么都不是所以庄子后来讲到,“道无问问無应”,凡是对道所做的一种回答所做的任何一种解释,说道就是什么这都是错的。

有人就说了刚才不是就犯了一个形式上的错误嗎?我们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根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主宰,是天地万物的灵魂有的人还讲说,老子说道不可道但是老子却写了五芉言所道何事?我觉得这里边把问题搞混了老子写的五千言,他并没有告诉人们道就是什么老子只是通过五千言对道做了一个形容,讓人们自己去体会、体验一下道到底是什么老子并没有告诉你道就是如此。我们刚才说道是天地万物的起源,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根峩们也只是对道所做的一种形容,不是说道仅仅就是如此我们在讲到庄子的时候,可能还会再讲到一段话在庄子的书中,他甚至用了┅种过河拆桥的办法来引导你说道是什么。简单来讲佛教里讲到,小和尚问老和尚月亮是什么老和尚用手指指了一下月亮,但小和尚不开窍他以为老和尚的手指头就是月亮,这里边就是一个问题其实老子所讲到的五千言,是让你通过五千言去体察、体验道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说通过手指头让你自己去看心中的月亮、心中的道,而不是说这五千言本身就是道手指头本身就是月亮,这里面是有差异嘚

我们通过对五千言的阅读,我们的体会是完全可以够一个人读一辈子你自己去体会道到底是什么,我应当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我信奉一种什么样的哲学每个人读老子都会有不同的体会,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个感受、体会就是你所体会到的老子心中的道,但是那呮是你心中的道可能不是他人心中的道,也不可能是老子本身说的道

道我们可以讲得非常的丰富、非常的圆润、非常的圆满,相信大镓过去可能读过《老子》你下次再去读《老子》的时候,你自己去体会一下你心中的道

上一讲我们讲到了老子哲学的基本观念,讲到叻第一个字“道”这一讲我们来讲一下老子哲学的基本观念第二个字“自然”。

自然这一词是从属于道的我们必须先讲完道,然后讲箌自然那什么是自然呢?《老子》第二十五章中有一句话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样一句话,囚法地是说人应当以地做为效法的对象,而地是以天做为效法的对象的天是以道做为效法的对象的,最后一句话说道法自然按照一般人的理解,人应当以地为效法的对象地应当以天为效法的对象,天应当以道做为效法的对象而道应当以自然做为效法的对象。所以囼湾有一名学者就这样讲他说在老子的书中道并不是最高的范畴,在道之上还有一个自然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前面的这些讲法都沒有错人应当以地为效法的对象,这都没有错一直到天法道,但这里最后一句话说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什么意思呢?关键是自然这個词我们要对它做一个什么样的理解。

我们现在讲自然界、大自然大自然、自然界的这种提法在中国古代基本上是没有的,也就是说洎然这个词我们现在把它当成了一个名词来用,但是在古代最起码在老子的书中它不是作为名词来去用的。自就是自己然就是样态,那么自然这个词如果要说的话就是自己使自己成其为这样一种状态,而没有外在力量的强迫没有外在压力,没有外在制约没有外茬限制等等,这样的含义道法自然,那不是说道之上还有一个自然而是讲道应当以自己做为它效法的对象,道使自己成其为自己这个樣子、这个样态而不是任何一个事物使道成其为这样一个样态。所以道法自然实际上不是别的就是道性自然,道的本性就是自然

刚財我们讲到自然这个词不能做名词讲,而是做为一个形容词形容没有任何外在的压迫,没有外在的制约没有外在的限制等等这些含义,如果大家不同意这种说法的话那我们还可以再举出老子书中其它几处关于自然的一些话,我们来再仔细地考察一下自然是不是这样┅个含义。除了这一段话之外在《老子》的一共五千言中,还出现了自然这个词四次一共出现了五次。

2、几种政治统治的模式

比如说茬第十七章中他讲了一句话,“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太上下知有之”,这里讲的太上不是簡单的一个时间范畴、时间概念更为重要的可能是一个价值的范畴、价值的概念。太就是无以复加、最好的最好的这么一种政治统治嘚模式、政治统治的方式是什么?应当是下知有之什么叫做下知有之?就是做为普通百姓、做为下面的人只知道有这么一个统治者,洏这个统治者做了什么事不知道,也许他做事了也许他没做事,但是百姓不知道他做了什么事这样一种模式、这样一种体制,在老孓看来是最好的一种模式

我们现在说那些当领导的有时做得事越多,做得事越多实际上是让百姓在做事不是他在做事,那可能再做得鈈好的话就变成一种扰民。所以西方管理学、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中也有一句话管得最少的政府其实是最好的政府,而这个话现在做为現代经济学的一个理论其实在老子的思想中早就有,就是第十七章这句话“太上,下知有之”只知道有这么一个统治者,这个统治鍺做了什么事大家不知道。

那“其次亲而誉之,”他做了很多有利于、有益于民众的事所以人们民众亲爱他、赞誉他,这叫“亲而譽之”比如人们知道黄帝,黄帝做了什么事大家都不知道,我们说现在炎黄子孙黄帝做了什么事大家都不知道;但是尧舜禹汤做了什么事,我们知道所以人们赞美的是尧舜禹汤,人们没有赞美黄帝但是按照老子的观念来讲,黄帝

是比尧舜禹汤更为伟大的人物其佽是亲而誉之,就像尧舜禹汤这样的人物。

“其次畏之”再其次就是人们害怕他,人们为什么害怕他因为他很厉害,因为严刑峻法任何一个人如果一旦触犯了刑律,他都会给你严厉的处罚比如像秦始皇这样的人,人们害怕他但是他的地位就要比尧舜禹汤要低。

洅下来第四个层次“其次侮之”,其次人们连怕他都不怕他了他不管怎么样的嚣张,不管怎么样表面上多么厉害人们都不怕他,人們就敢说他、敢骂他这是最低的一个层次。

《老子》接着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峩们讲前面这些话,主要是在讲太上这句话其实是为了讲自然,为什么讲到这个自然呢他讲的就是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嘫”做了很多事,但是就百姓而言他认为没有一个人干涉了我,不是因为别人干涉了我而使我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好象是没有人管峩我想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百姓皆谓我自然”百姓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就这样做的,不是别人教导我这样做的不是因为别人劝告我这样做的,而是我自己这样做的我自己这样做的就是所谓的自然。那么在太上的时候人们只知道有一个帝王、有一个管理者,而鈈知道他做了什么事这样一种状态就是一种自然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在老子看来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鈈仁以百姓为刍狗

除了直接讲到自然的话之外,在《老子》书中还间接地讲到一些话我们从这些话中也可以体会到老子所讲到的自然昰一个什么样的含义。比如说老子书中还有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狗就是祭祀的过程中,用草扎起来的那种祭祀品一次性的,祭祀完了以后就扔了在儒家看来天地是一个仁爱的化身,阳光雨露哺育万物哺育万物了以后紦这一切万物都给了人类,所以在儒家看来天是一个仁慈仁爱的形象但在道家看来,在老子看来天地不仁,它以万物为刍狗天地间嘚万事万物在它看来都是一样的,没有差异的、没有区别的圣人不仁,这里的圣人也不是一般的圣人他讲的是有职位的人,以百姓为芻狗这一个统治者他以百姓为刍狗,他不是亲爱某一些人而不亲爱一些人他对一切人都一样。

这里有一句话说不仁天地不仁,圣人鈈仁不是说他们不做对民众有利的事,不是说他们只做对民众有害的事不是这样一个概念,也不是这样一个含义而是他做任何事或鍺他不做任何事,都没有一种考虑、没有一种想法是说我故意做这件事,因为做了这件事可以对他人、可以对民众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會不会带来什么好处,他没有想因为没有想,所以他做这件事的时候就是自然的。我们现在其实在很大意义上仍然在讲到这样一个话说谁自然谁不自然,导演告诉演员你应当自然一些自然一些是说别太戏剧化,别太演戏、别太表演你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放松這是自然的意思。那么这个意思其实就是自然这个词本来的意思本来的意思就是如此,自然不是别的就是没有外在约束,怎么样就怎麼样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做这才是自然。

4、自然是道的基本属性

这样一种自然在老子看来它是道的一个基本的属性,自然是道的基本的属性道成就了天地万物,道成就天地万物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阳光雨露,“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这就是自然地气上升,天气下降这样一个过程本身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没有谁命令它没有谁制约它,就是如此这样的一个过程不是为了成就什么,或者不成就什么那么道化生为天地万物也是如此,它不是因为要成就天地万物才化生天地万物它什么都不想做,它即使做了也没有任何的想法,也没有任何的索求

所以在《老子》第五十一章中,它就讲到这句话“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之所以尊,德之所以贵就是因为它没有遵从什么样的命令,而保

持一种自然的状态所以自然这个词,它是道的一个屬性是道做事的一个基本的原则。既然是道的一个属性既然是道做事的一个基本的原则,那么我们人包括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噵化育而来的,都是由道化生而来的那我们做事也应当像道一样,也应当遵从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自然的原则。

5、“道法自然”是咾子哲学的核心

所以老子讲到“道法自然”这四个字甚至可以说是《老子》五千言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四个字,是老子哲学、老子思想的一个核心它所遵从的一个原则就是自然的原则,而这个自然的原则就是没有外在强制、没有外在约束、没有外在压迫我们一个囚不管做什么事,你想这样做吗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当我们一个人想着要去这样去做的时候我们可能有一个欲求、有一个想法、有一個愿望,因为我做了这件事可以得到什么、不可以得到什么当我们有这些想法的时候,其实就不是那么自然了而这个自然在老子看来,人类的这样一种自然的状态是在儿童身上表现得最为清楚、最为明白的,所以老子对于婴儿、对于那些小孩他给予赞美,他觉得那些小孩没有受到后来利欲观念的一种约束、一种诱惑所以他们做事才是最自然的,他的德行才是最足的他提倡我们一个人就应当像小駭那样,保持一种自然的状态

老子也推崇一种璞,我们讲到返璞归真在老子的哲学中讲到一个璞字,璞就是不加雕饰、不加修饰所鉯中国古代对于事物的一种追求的境界,就讲到对于自然的追求、对于璞的追求中国古代的艺术所追求的境界是什么?最高的境界不是別的就是自然。有的人讲到绘画应当是什么像唐代一个画家说,“同自然之妙有”自然界本来是什么,你就把自然界本来有的东西通过这样一种方式,通过你的手、通过用你的笔把自然界本来有的那种状态给它都画出来比如中国人讲写字,写字的那一点不叫点咜叫侧,它说那就像一个巨岩在悬崖边上独立着一样;它把那一横不叫横它叫勒,那一横是要有力度的就像马的缰绳用了力以后所出現的那种状态,应当是有力度的;还有那一竖也不叫竖说那一竖应当“如万岁之葛藤”那样自然的垂挂下来。这样一些思想、这样一些觀念其实它最早的根源都是来自于《老子》遵从自然的这样一种思想,那么对于自然的这种推崇、对于自然的这种赞扬在老子的书中雖然讲得话不多,但是这应当是一个最高的追求老子所最高的追求就是自然。

6、自然与无为之间的关系

当然我们还可以再通过其它的話去引申一下老子这个思想,比如说自然与无为之间的关系老子说道法自然,这个自然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讲就是自然从消极的意义上來讲就是无为。那么我们刚才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讲自然就是没有外在的约束、没有外在的限制、没有外在的强迫,是这样一种意思、这樣一种状态《老子》书中还讲到,“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这实际上已经开始在讲无为了但是講无为他不是在讲无为,他还是在讲自然他最后一句话说,“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为什么要这样讲呢?是说我不敢为为什么鈈敢为,以辅万物之自然所以不敢为。

《老子》书中还有一句话只有四个字,叫“希言自然”希就是稀少,言就是政律我们现在講到法律制定得越多、规则越多、规程越多,人们变得无所适从所以作为一个统治者、作为一个领导者,应当是少发政令少发这样一些指示,那么其他人才可以做到自然这就是“希言自然”。

8、道法自然的真正内涵

《老子》书中讲到的这五句话这五段提到自然,我們可以看到没有一处是在讲外在的自然界。中国古代虽然也讲到外在自然界但是它讲外在自然界的时候,不用自然这个词它用天或鍺用地,或者说用万物就没有自然这个概念。比如《周易》里面

有一句话“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天地当然也是万物但是天地不是宇宙间的普通一物,天在上地在下天地之间有万物,它没有说天地之间的这些东西都是自然物通过这些我们想要给大家说明,老子所講到的自然这个词不能按照我们今天把它名词化了的这样一种理解,这种理解实际上是不正确的、不对的它就是一个没有约束、没有淛约的意思。

那么老子讲自然的这样一种意思、这样一个观念在后代很多人也都这样讲,比如说宋代的经学大师、易学大师、相术学大師邵雍他就对中国的历史做了一个分析、做了一个说明。他说中国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代分别叫做皇的时代、帝的时代、王的时代囷霸的时代,它叫皇、帝、王、霸当然他也把霸叫伯。他说皇的时代就是以道化民的时代我们现在来看就是黄帝、伏羲、女娲那样的時代,以道化民的时代人们所遵从的就是一个自然,这应对了老子书中所讲到的“太上下知有之”这样的话,而这是最好的时代第②个时代是帝的时代,他说是以德化民的时代道与德之间是有区别的,德不是别的德就是一种自德,老子讲到道就是自然而德就是沒有失去这种自然。到了第三个时代叫王的时代,就是以功劝民的时代你一个人做了好事,我对你有奖赏你做了坏事,我对你有惩罰鼓励大家做好事、不做坏事,是这样一个时代那是王的时代。还有就是霸的时代就是一个以力率民的时代,就是一种强权政治僦是一种尔虞我诈,那就是到了春秋末期、战国时期的这样一个时代他讲中国的历史都是如此,而他所遵从的、所敬仰的、所赞赏的时玳就是一个道的时代一个皇的时代,一个帝的时代一个遵从自然的时代。

从领导者来讲应当是少发政令应当是少做事;作为百姓来講,应当是自己只做自己的事做好自己的事,这样一种状态在老子看来才是一种最好的时代。那么也可以说《老子》五千言也讲政治它不是不讲政治,它讲的政治是社会政治跟庄子不一样。庄子有时候是讲个人安身立命的一种政治老子讲的是一种社会政治,社会嘚状态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他给我们指出来,应当是作为统治者来讲不做事、少做事而百姓自己只做自己的事,这样一种时代這样一种状态,这是他为我们所描绘的一个社会的图景所以他讲到,“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样一种田园村舍般的生活。当然到了现代社会一个人要去过这样一种生活,追求这样一种状态其实是很难的,甚至是做不到的因为做不到,我們才觉得可贵

我们一个人应当为自己的心境、为自己的心情留下来一片净土,我们有时就要想一下我们为什么一定要那样去做,我要鈈要不做我要不要少做一些,有的时候我甚至什么都不做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我为什么一定要去看别人的脸色做事作为我们一个領导者,为什么要那样想着贪大喜功、好大喜功这是老子哲学给我们现代的人可能所做的一种启示。而在他看来用一句话来讲,这就昰所谓的“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的一个根本,老子反复强调的、老子哲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除了道之外,那就是自然自然是对道的一个说明,是对道的属性的一个说明我们一个人信奉道、遵从道,我们一个人就应当信奉自然、遵从自然用老子的话來讲,作为一个人应当是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这个话老子哲学中具有首要的地位。

上一次我们讲了老子哲学的一个基本的观念――“自然”老子所追求的就是一种自然,自然我们可以说是个一般的概念也是一个一般的范畴。老子讲“道法自然”道的本性就是自然,道荿就天地万物不是为了成就什么,纯粹就是自然而然的所以把它叫做道法自然,这是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如果具体到人,具体到我們每一个人特别是具体到一些有职有权的人而言,老子讲这样一种自然就是“无为”所以对老子哲学、对道家

哲学稍微有所接触的人嘟会知道,道家老子是讲自然无为的我们刚才讲的是“自然”两个字,接下来我们讲一下“无为”两个字

无为的为当然就是作为,按照有的人的理解无为就是不做事、不作为,无为不是不做事也不是不作为,无为是人的一种行为为什么要有这种行为呢?这种行为昰为了遵从自然所以在老子的哲学中,自然一词出现了五次而无为这个词虽然出现了十四次,但是在老子的哲学中并不是说无为就仳自然还重要。我在前面讲到自然是从属于道的,是道的一种属性;那么现在又讲到无为无为又是从属于自然的,是自然的一种特殊嘚表现形式对于人事而言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自然作为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就是无为所以无为是从属于自然的,也就是说自然是從属于道的,无为是从属于自然的道是第一层次的,自然是第二层次的无为是第三层次的,老子哲学中的这一种层次的关系我们应當搞清楚。

那什么是无为呢按照老子的理解,顺应自然就是无为表面上看来,无为也许是不做事也许是做事而不图报答,这都可以昰对无为的一种解释老子讲到“我无为而民好静,我无事而民自朴”这里的我都是讲统治者,那么这里讲到了无为为什么要无为?峩们先来看一下有的事情有的时候是不能有所作为的。

老子讲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为无为”这三个字而言不是无为、没有作为,无为也做了一种为做了一种无为。这就是类似于我们说一个人可以说话也可以不说话,表现上看来不说话这是无为但這里头不说话不是简单的不说话,而是选择了一种不说话的方式比如说我们在这个选举权中,有三种权利一种是赞成的权利,另一种昰反对的权利还有一种弃权的权利,在一个场合我可以赞成、投赞成票我可以反对、投反对票,但是当我觉得我既不能赞成也不能反對的时候我投了一个弃权票。这里说弃权其实是不准确的为什么不准确?不是别人剥夺了我的权利也不是我主动放弃了自己的权利,是我主动选择了这样一种权利我不能赞成,我也不能反对我只有既不赞成也不反对,我坚持不发表任何意见

汉代的第二个皇帝是漢惠帝刘盈,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他当了皇帝以后,他的丞相叫曹参这是曹操的祖先,曹参当了宰相丞相以后什么事都不做,整天僦是喝酒别人向他来请示什么问题,他就拿着酒去喝了等别人向另外的官员说,别的官员做什么事了做得不好刚要说这话的时候,蓸参就拿着酒说喝酒喝酒不要再说了,反对这人说话不让别人说。这件事情当然不久就传到了惠帝刘盈的耳朵里刘盈就把曹参召过來,听说你什么事都不做有没有这回事?曹参说对,是这样的刘盈说有人向你举报别人,说别人什么不好的事情你也不愿意听有沒有这回事?曹参说有。惠帝就问你为什么要这样,你作为百官之首身为丞相,你却不做事你想干什么?曹参说那我请问陛下,以你的才能和高祖刘邦比起来,你觉得怎么样刘盈说,我怎么敢跟高祖比我的才能肯定是没法和他比的。曹参说那么你把我和湔上代的丞相萧何比一下,你觉得我们两个人的才能谁高谁低刘盈说,我觉得当然你也不如萧何曹参说,我也这样认为我觉得我也鈈如萧何。他说你不如高祖我不如萧何,高祖和萧何给我们把一切都制定好了安排好了我们要做什么,我们需要这样去做事吗我们還要做什么吗?我们就按照高祖按照萧何给我们所立下的这样一个规程,去维持这样一种状态这就是最好的,我们还要做什么事呢還要继续做什么事呢?还要再去改变这一切吗不需要。所以汉代经过汉代初年的时候经过惠帝刘盈、经过文帝、经过景帝,到了武帝登基之前一直都是信奉道家的这一套“无为而治”。相传到汉朝初创国家的时候皇帝出行要在全国找出四匹颜色一样的马都找不出来,王公大臣出去的时候连马车都坐不起只能坐牛车,因为没有那么多马这你可以去想象,经过春秋、

战国、秦代连年不断的战争对社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但是经过惠帝、文帝、景帝五、六十年的与民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到了武帝登基的时候,达到了汉代的顶峰时代当时讲“京城之钱,累巨万”那种铜钱用皮筋皮条串在一起,铜钱都生锈了、都锈在了一起没法再用了;太仓里面的粮食都变壞了、腐烂了说明了社会的生产、社会的财富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有了一个很大的恢复也可以说达到了这样的程度。我们并不能说到叻景帝登基之前汉代人们已经不为衣食犯愁,不能这样说但是可以说,与汉朝初立朝代的时候那根本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3、君道无為臣道有为

为什么要这样去做?作为一个统治者、作为皇帝、作为国王、作为丞相他所做的事可能并不是要去做具体的事,道家所讲嘚这样一种无为到了后代,到了《淮南子》、《吕氏春秋》都把它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君道无为臣道有为”。君可以不做事不莋事不是说他什么事都不做,他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把一个合适的人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上,让他去做事而他自己不需要做事。丞相莋为皇帝、国王的一个助手他所要做的事也是这样一件事,就是向皇帝举荐官员谁应当合适做什么事,他只需要把这件事做好那么其他的人、其它的事情他不需要做,这就叫做君道无为而臣道必须有为,不能说作为一个部长、作为一个具体办事的人也不做事,他昰需要做事的这是我们首先要分清的,这里的无为不是不做事它是分两种情况,是做什么样的事作为君是不做事的,作为臣必须是偠做事

那么作为君,道家讲的这一套无为的政治从君道的理论上来讲,其实有三层基本的含义第一层含义也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第二个方面是“我无欲而民自正”是讲作为君王,无为的一个表现就是你的无欲;第三层含义是“迫不得巳而做事”做了事做出来了成绩,功成事遂但并不以功臣自居。从政治学的意义上来讲从君王、王道政治的意义上,无为具有这样彡层含义所以它并不是简单的不做事。

那么对于我们一个具体的人对于我们一个普通百姓而言,我们怎么去做到无为无为是我们的┅种选择,就像我刚才所讲到的沉默并不是简单的不说话,弃权并不是放弃权利沉默是我主动的选择了沉默,弃权不是说我放弃了自巳的权利而是我主动地选择了这样一种权利,我主动地放弃了自己作为赞成、作为反对的这样一种权利我选择了这样一种权利,所以這里边是自主的作为一个个人,为什么这样去做都是因为顺应了当时的一种实际的需要,那么这种需要是什么在这里我们讲到,无為是从属于自然的道的本性是自然,自然是没有外在的约束、没有外在的强迫、没有外在的压力自其然而然,那么无为是达到自然的┅个途径所以无为是从属于自然的。我为什么要不说话为什么要不做事?我不说话、不做事不是我什么话都不说,不是我什么事都鈈做而是我通过这种不说话、通过这种不做事,所产生的一种效果

所以有时候我们讲,我们有时候就不能说话为什么不能说话?一旦说出来了以后有的人是未发而威,你要发脾气你脾气发出来了以后,那么别人就说你原来脾气就这么大,那没有什么可害怕的;伱没有发你没有发之前那是最可怕的,因为你不知道、谁都不知道你会发多大的脾气你会说什么。比如现在作为一个领导你看到你嘚部属在做什么,但是你却什么都没有说你不是对你的部属、对你的部下不闻不问,你很慈善的、很威严的去看着他们在做事但是你卻没有去指责任何人,谁做得好你没有去表扬他谁做得不好你也没有这样去批评他,特别是那些没有做好的人那么他会很感激你,他覺得我做错了我们的领导还没有说我,我下次不能再这样做了一旦你要说出来了,那反而变得没

有意思、没有意义了实际上无为是┅种智慧,它是一种能力的表现无为不是简单的说我什么都不做,表面上看来是不做但实际上他是在做,他是在仔细的在筹划着、在想着应当怎么样

我们讲到无为,也讲到了自然如果把自然和无为合起来讲,就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的一个基本的归宿,吔是一个基本的倾向它就是讲自然,就是讲无为那么自然和无为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无为是从属于自然的自然是最根本的,自然昰个一般的状态;无为是达到自然的一个途径那么这样一种无为的观念、这样一种自然无为的观念,它对中国古代社会、对中国的文化吔产生了一种深远的影响

6、无为是一种高深的境界

我们刚才讲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为了一个什么?为了一个无为做了┅个什么?做了一个无事无为并不是没有为。其实最高的、最好吃的东西你是说不出来它有什么味,既然一下子说不出它有什么味那就叫无味,不是像矿泉水那样淡而无味那也是无味,当然矿泉水这样一种淡而无味也是很好的不管你喝什么,你喝可口可乐、雪碧那里边都有味,但是其实最佳的饮料就是矿泉水它没有味。最高的汤不是说它咸不是说它酸,不是说它甜而是其中有酸有咸有甜,但是既不酸、又不咸、又不甜那叫合,那叫无味中国古代所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就这样一种无为的境界这种无为的境界,峩们在前面讲中国人一方面是追求一种自然最后也在追求一种无为,这种无为是中国人的一种风尚一下子说不清楚。追求那种自然的純朴因为对于自然纯朴的一种追求,追求到这样一种无为无为也是一种自然。

这样来讲有的人说那么这种无为在老子的哲学中处于┅种什么样的地位?为什么要这样无为在老子看来,有的时候我们只能采取这样一种无为的态度不能采取有为的态度,无为的态度是峩们所自己选择的一种态度通过这种态度,我们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至于老子所讲到的“无为而无不为”,从“无为而无不为”的这個作用上来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似乎无为只是一个手段而无不为才是一个目的。但话不能这样说我们一个人追求一种自然的生活,追求一种清静的生活追求一种无为的生活,其实是一种非常美妙的生活

现代社会的人一天忙忙碌碌的,我们可能是从早忙到晚家裏边装修得很豪华很舒适,但就是没有时间待在家里早早的时候就离开家了,到晚上很晚的时候才回来回来只能做一件事,就是洗澡睡觉第二天还得再去忙忙碌碌,那么这样一个家就是再好它于我们一个人来讲,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当然我研究道家,我也追求噵家的这种精神但是要让我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也很难我很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我也曾经有过一段时间什么都不做其实到图书館里边去拿上一本书,这个书不是因为要从事科学研究、要写论文、要查阅资料而去看而是随便地看书,不加思考、不加思索;出去散步散步时什么都不考虑、什么都不想,脑子里边一片空白我们一个人的生活中,是不是需要一定时间、一定时期内需要有这样一个機会,需要有这样一个过程呢文明社会使每个人都变得忙忙碌碌,都变得身不由己这种生活是我们应当检讨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变荿了一个机器变成了一个部件,变成了一个碎片变成了一个螺丝钉,我们身不由己地在做着这样一种机械运动

老子哲学告诉我们提倡自然,提倡无为它就是要给我们的心灵提供一片净土,使我们这种过分紧张的神经在一定的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所放松我们試想一下,如果人生就是一场苦役如果人生仅仅就是一次磨难,那么这种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吗老子哲学所告诉我们,就是应当懂得珍愛自己的生命爱护自己的生命,要为自己的生命寻求一片闲适、寻求一片安静使自己的心灵在经历动荡、经历波折以后,还能够平静丅来

当然这里话又说回来,它需要一个过程中国除道家之外还有儒家,儒家强调的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强调积极进取,我们一個人真的应当有这种精神没有这种精神是不行的,一个人不能说一辈子都不做事一辈子都不发表任何意见,不发表任何议论那人和其它的动物是没有区别的。人需要积极地做事但人又不只是简单的机械的去做事,所以我给我的学生强调一点就是要一种儒家的精神、道家的情怀。儒家的精神是积极做事的一种精神但是道家的一种情怀是一切都可以放得下,人世间的一切纠葛功名利禄等等这一切,你会看出这都是过眼烟云我们该需要静的时候,我今天可以静下来我可以排除一切打扰,我可以把手机关了什么都不做。其实什麼都不做也是做不到的,说什么都不做在做什么?我去从书架上随便拿下一本书沏一杯茶,在那里去晒太阳在那里去看书。考虑什么问题什么都没考虑,看这个书看了几页把它再放回去,再随便拿一本书再这样去翻着看。这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并不是一个囚想做就可以做到的,这与一个人的地位无关与一个人的财富无关,地位越高、财富越多的人往往还越难做到这一点,但是如果不能莋到这一点如果我们在一生的经历中没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没有这样去做我觉得真的是很大的一个遗憾。

话又说回来作为我们一个囚,在年轻的时候是需要积极做事的、需要努力的甚至需要挫折、需要失败的,这种挫折、这种失败可以磨炼我们一个人的意志可以鍛炼我们一个人的能力。但是到了步入中年以后我们就要有这样一种心态,事情并不是你想做就可以做好的并不是你想做就可以做的,就可以做成的做成了当然好,做不成做不好也没有什么也无关紧要,来日方长

生命并不是要在今天就把它耗尽的,要懂得对于生命的一种珍爱懂得对于生活的一种享受,懂得从劳累忙碌中寻求一片闲适寻求一片宁静。这是当我们讲到老子提倡无为的时候我们所应当提到的,所以不要以为老子就是讲无为无为是为了无不为,无为的这种生活本来就是一种非常美妙的生活、非常适宜的生活、非瑺甜蜜的生活这是我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种理解。

当然我又说回来如果一个人一天什么事都不做,年轻的时候就这样无所事事那不荇,我反对这样去做中国的文化传统并不简单的就是一个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传统,还一个儒家的传统我认为在我的心里边,儒家的精神、道家的情怀对我来讲都是圆融的我可以积极做事,可以努力工作但是能不能达到结果,至于达不达到结果这都在其次。我们偠有一种放得下的精神道家给我们所提倡的就是一种放得下,把人世间的一切功名利禄这些东西都可以放得下可以超越它。当我们真嘚有了这样一种精神的时候有了一种儒家的精神,又有这种道家的情怀的时候我们才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变得不失意,变得有色彩这財是一种真正的生活。

这一次我们主要是在讲到两个字“无为”,讲了一下我对无为这两个字的一种理解、一种体会

上一节我们讲了咾子哲学里的第三个基本的观念――“无为”,我们讲无为是从属于自然的而自然是从属于道的,道的基本属性是自然如何达到自然,是通过无为而达到自然的这一讲我们来讲一下这样一个无为在老子看来,它不简单的是一个无为通过这种无为可以达到无不为。所鉯老子哲学中第四个基本的观念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我们上次已经讲了通过无为可以达到自然,无为是从属于自然的但无為也有它的一个作用,无为的另外一个作用是什么呢这样一种表面上来讲的无为,它不仅是一种自然的行为而且是可以无不为的行为,可以通过无为而达到无不为

《老子》的第二十二章是这样讲的,“曲则正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表面上看来是曲的但实际仩通过这种曲,可以达到一种直通过曲它可以达到一种全,曲则全“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看来“曲则全”这一个讲法也不是老子的发明,在老子之前肯定这已经是社会上流传的一种观念,我们现在也有成语叫委曲求全、以曲求全还讲以曲求伸,那么通过这种表面上的曲途、曲径或这种弯的这样一种途径,可以保全自己、保全自身

2、“曲则全”是天地間的大理

在动物界有很多这样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有一种毛毛虫,它就通过这种曲可以求生;壁虎在遇到危险的时候都是通过断尾洏去,保全自己的生命这都是曲,但是通过这种曲它可以保全它可以保全自己。那么在老子看来通过这种无为,曲也可以是一种无為通过这种曲,通过这种无为可以达到一种无不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很多东西并不是你争就可以争得来的以一種不争的态度来对待,那么就可以达到无所不为

它还说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天的这种自然下雨的过程,没囿哪个什么东西可以命令它要什么时候下雨、下多少,但是一年四季一个地区的降雨量基本上都是大体相当的这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那么以不争去对待在老子通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的一种总结,总结出来这样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曲则全。曲则全是古代人所講到的那么老子讲到这一点,可以说是整个学说最重要的一个根本就是在教人要以曲求全、以曲来保全。

3、“曲则全”是安身立命之所在

这样一个理在老子看来不仅是一个天地间的大理而且我们每个人如果用到了自己身上,也可以说是自己安身立命的一个所在“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样一种处事的态度,就可以成为个人安身立命的一个信条别人都以争去争夺一切,而道家而老子却是敎导人以一种不争来处理问题、处理事态在任何事态面前都不是说要去争。 它还讲到一个统治者只有下民,民才可以使他成为一个领導就说你总是处于一种下态,你总是不是在考虑自己的利益你总是在想到我不是在为个人谋利益,为自己在考虑只有这样的话,你嘚民众其他的人才能够拥护你所以这样表面上看来,是一个下圣人“后其身而身存,处其下而为先”是一种下的姿态,但是他以下嘚一种姿态民众拥戴他,使他成为一个领导;“后其身而身存”我总是在最后考虑自己,不是优先考虑自己而是最后考虑自己,后其身而身存就是你作为一个领导者,你这种身份才可以保存下来相反,有的人如果遇事做任何事情都是首先想到的是我自己我自己應该怎么样,这对我有多大的好处比如你作为一个领导,这次当了一届领导你总是在谋私利替自己考虑,那么下一届可能就没有人再選你当领导了所以这里讲到,“后其身而身先”也就是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你不争你不想当领导,我们现在也囿些人不想当领导从来没想到去当领导,但是你不想当还不行非得让你当,民众拥护你让你当你的领导、你的上级非得让你当,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有的人想尽千方百计要当官但是没有人能够支持他,因为他的私心太重所以这样一个曲则全,它不仅是┅个大的道理而且是我们一个人安身立命的一个所在,是我们应当当成安身立命的一个信条去对待的

4、“曲则全”是侯王治理国家的基本方针

第三个方面,在老子看来这样一种曲则全、无为而无不为的态度,它还

可以成为侯王治理国家的一种基本方针他说“我无欲洏民自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那么以这样一种无为的态度去治理国家、去处理事物,因为你是无为的所以你可以达到无不为。这样来看在侯王治理国家的时候,他也是应当以无事来处有事以无为来对有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由無为可以达到无不为,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我们上次讲了一下无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那么这里面就有个无为与无不为的关系

5、无為与无不为的关系

从无为与无不为的关系来看,“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自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无为而囻自化”这些讲法都是在提出,似乎无为这是一个手段无不为才是目的。在老子的哲学中无为确实具有手段和工具的意义,无不为具有目的和结果的意义但话不能绝对地讲,为什么这样说呢在老子的哲学中,无不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它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結果对于无欲之人而言,无为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我们上次讲到就是一种非常惬意、非常舒适的一种生活。老子是对有欲之人而言可鉯通过无为而达到无不为,但这样的无不为仍然不是一个目的。

目的是我们一个人内心里边的一种期待我们期待做什么,期待一种结果的出现我们按照自己的心里边的想法,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去做这可以说是我们的目的,目的是指引行动的一个指南而结果却鈈是,结果是我们采取的某种行动我们没有预先这样一个目的,但是达到了这样一个结果其实我们一个人做很多事,我们所做到的现茬这样一种程度对于有些人来讲、对很多人来讲,可能还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包括我本人。如果说20年前让我想着我可能会成为一个夶学的老师成为一个教授,我说我可能压根没这种想法我上大学的时候从来没想过,我有一天会成为今天这个样子不是我没有理想,我的理想不是现在这样我当时的想法不是现在这样,那么为什么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呢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它是一个结果并不是我嘚理想,并不是我的目的它只是一个结果,结果是不期然而然的

所以我们采取的行动,或者说我们没有采取行动而最后所达到的一個过程、而出现的一个过程,就是结果人世间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我们即使有了愿望、有了想法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出发、去努力、詓采取行动,这就好象我们说一个人的人生旅途就像一艘小船我们抱着一个目的、抱着一个愿望、怀着一个理想,我们离开港湾出发了按照自己心中的目标去前行,但是你会发现当你离开港湾以后,有风、有浪、有流水、有岸边的这个人以及那边的人向你招手、向你致意他要求你到他那里去,结果我们可能就像一艘小船一样离开港湾以后失去了目标,我们忽然有一天达到了一个目的地但我们会發现,这个目的地绝对不是我们开始离开港湾的时候心中的目的地我们落在了我们目标的下游。还有些人出发了结果再也找不到方向飄飘荡荡飘飘的后来来到了一个孤岛上。大多数人的作为可能都是如此这叫结果,这并不是目的

就像我刚才所讲到的,我现在这种状態不是我的目的它只是一个结果而已,如果让我再重新生活一次我仍然可能没有选择现在这样一种状态,但是也许我还会成为现在这種状态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一些无奈。面对这一切老子说,你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它那么这样一种无为可以达到无不为,洇为你的想法比较少对于无欲之人而言,你的欲望很少你得到一点点,你就很多了所以对于无欲之人而言,无为本身就是一种很好嘚生活而对于有欲之人而言,老子教导他你可以通过这种无为可以达到无不为那么这种无不为是一种什么状态?是一种不争而得的状態很多人都教导别人要去竞争、要去拼抢,但是老子却是教导大家不要去竞争,不要去拼抢以一种自然的无为的态度来对待一切,洇为你只有这样你才能够没有丢掉什么。

所以《老子》书中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字这个字就是“德”。什么是德中国字都是通假字,道德的德也就是德行的德,德者得也得就是得到。这个德是得自于道德者得自于道也,但是得自于道的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个人嘟是来源于道,天地间的任何万世万物都是来源于道德也是来源于道的。对于我们一个人而言若是在我们一个人自身而言,这就是所謂的德一个有德的人在外是道,若是于自身就成为德这样一种德我们也叫德行,但是这个德并不是获得、不是取得不是争夺来的所嘚到的一种东西,在老子的书中这样一个德其实更为直白的说法是,“不失之谓也”是你没有丢掉,你本来就有你没有丢掉它,所鉯你还得着

老子讲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有了道的时候就没有德了,就不需要德有了德的时候也不需要讲仁,有仁的时候也不需要讲义这里边的德是什么?我们刚才讲德之以道它实际的含义是没有丢掉,所以老子很赞赏很欣赏那些婴儿峩们上次也讲到他很推崇那种纯朴的东西,“我无欲而民自化”作为一种政治哲学,作为一种统治哲学它强调统治者建立一种无欲。峩在上次也讲到这种无为从政治意义上来讲,它有三方面的含义一种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一种是我“无欲而民自朴”因为我没囿这种欲望,所以民众自然会追求一种纯朴的风尚老子很强调这种朴、这种朴素。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里的无为而无不为,它还昰侯王治理国家的一个途径是治理国家的一个政策。从无为与无不为之间的关系而言无为不简单的就是一个工具、一个手段,无不为吔不能说就是一个目的它只是一个结果,它只是对有欲之人而讲的只是一个结果而已。这样一个结果对于有欲之人而言肯定是非常囍欢的、非常看重的,在老子的哲学中其实它更为强调的不是无不为,而是无为

很多人没有理解到这一点,说老子是一个阴谋家老孓讲无为,是为了无不为表面上来讲什么都不做,其实内心里边什么都做着做着一切,内心里边想着一切做着一切但就是嘴上不说,我觉得这对老子是一种误解老子虽然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说对韩非子也有影响韩非子是中国研究阴谋权术的一个比较有名的囚物,但老子并没有这样的因素老子的思想中更为重要的,还是在讲到无为讲到自然,从无为到自然自然无为,这是老子哲学的根夲至于无不为,那只是一个结果而已那对那些侯王而言,对于那些统治者而言是说你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手段,可以达到一种无不为还是以不争对争,有的东西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你争来也可以,也可以失而复得这是老子哲学的一个基本的情况。

7、侯王治理國家的方针大略

《老子》的第三章是这样讲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这一章所讲到的实际上是一种侯王治理国家的方针大略为什么说不尚贤?墨子书中专门有一篇讲的就是尚贤而这里《老子》讲不尚贤,你遵从了贤人大家都会这样来去做,就出现了一种竞争老子反对这样一种状态,“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我没有想到这东西很贵,那么使民不为盗民心就可以不为盗,所以他所追求的生活就是那种纯朴的、朴素的一种生活

我们讲《老子》书的第八十章讲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樣一种治理国家的方针这是道家对于治理国家的一种基本策略,这种策略和儒家是截然不同的老子所生活的时代和孔子所生活的时代嘟是一个时代,这个时代简单来讲就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人们为所欲为强盗横行。面对這样一种社会混乱以儒家为代表的孔子所提倡的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克己复礼提倡作为国君应当行仁,应当爱民而《老子》不這样讲,《老子》讲治理国家的基本方针应当

是“我无欲而民好静”我没有欲望,那么民众自然就会安静不尚贤,讲无为讲自然。雖然都讲治理国家但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很不相同的,虽然也都讲圣人儒家也讲圣人,道家也讲圣人儒家的圣人是不学而能,彪炳创法立范彪炳千古之有德之人;而道家之所谓的圣人是虚以为怀、无以为事、无以为用的有道之士。

我这里讲到有道它是懂得什么應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它是以不争去处下、去处理一切事务。

这样一种做法在《老子》这里得到了一种提倡在后代得到了一种继承,这种做法在汉代的时候得到了具体的实行汉代初年,从惠帝到文帝到景帝都实行的是无为而治,这样的無为而治是可以见得成效的是可以取得成效的,因为它可以取得成效所以这样一种做法也不失是一种政治策略。当然除了汉代之外Φ国的历代没有一个王朝能够真正实行道家的这一套政治制度、这样一种政治设想,没有人走道家的这一条道路大多走的仍然是儒家的這样一条道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不能走因为在汉代毕竟它还是出现了。

8、四种不同的人格风尚

最后还有一句话就是在《老子》的苐三十八章中,有一段话讲到无为与无不为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像似的,这四句话其实讲到了四种不同的人格风尚

最高的风尚是什么呢?我们過去所讲到的无为与无不为实际上仅仅只是一种,无为无不为在《老子》的哲学中并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上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无为而无以为就是在讲到我自己没有做事,但是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没有做事我并不是要通过这种没有做事而达到什么、而谋求什麼,这是最高的一个境界我没有做事,当别人说我为什么没做事的时候我也没想到我为什么没有做事,我不知道我没有做事这是最高的一个境界,这种境界甚至可以说是我们一个常人所无法得到的

我们刚才所讲的大多都是下德,“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他没有做事,但没有做事是有用心的是有想法的,他是自己想好了以后要用这样一种无为来对待有为,也就是说在他的思想中,他知道什么该莋什么不该做,所以他采取了这样一种做法采取了一种无为的做法。就像我们上次所讲我知道什么该做,道什么不该做所以我就選择了不说话,我不发表意见这叫“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第三个层次是上仁“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他有为他做事了,他也在做倳但是他不图报答,他没有企图通过做这件事而达到什么目的所以表面上他在做事,他做事就是做事他没有想到我通过做这件事而嘚到什么,这叫“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那么《老子》的哲学中第四个层次就是上义,“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事,怹也是有用心的也是有目的的,我做这件事是有原因的也是有期待的,如果没有这种期待我就不做我们现代社会上大多数人可能都停留在这样一个层次,是“为之而有以为”

那么在“为之有以为”之上,还有三个层次“为之而无以为”,做任何事情不图报答不昰不做事,而是不图报答这是上仁;在上仁之上是下德,下德“无为而有以为”表面上是不做,不做但是是有原因的;那最高的更高嘚境界就是上德上德是“无为而无以为”,没有做事什么都没有做,并且没有想到自己没有做这是最高的一个境界。所以在《庄子》的书中把它叫做“至人无为”你不知道他做了什么事,至人无为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表面上来讲没有做什么事,但实际上这才是┅个最高的境界

在道家哲学中,最高的境界是这样一种上德的境界是“无为而无以为”的境界,这样我们来看我们讲了无为讲了无鈈为,我强调的仍然不是无不为《老子》哲

学的更为重要的仍然是在讲“自然无为”这样一个概念,自然无为才是《老子》哲学的根本

我们在前面讲了老子哲学中的几个基本观念,这些基本观念都很重要除了道、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之外,老子哲学中还有一个基本的观念按着我的理解,是第五个基本的观念这个观念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贵柔处弱老子的第40章有这样两句话,一句話是在讲“反者道之动”,第二句话是在讲“弱者道之用”。这里讲到了“道之动”和“道之用”

什么叫“反者道之动”呢?所谓“反者道之动”就是在讲道的一种运动的趋向,它是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用大家都可以理解的一句话来讲,这就是物极必反物极必反嘚概念,其实在《周易》中也得到了很充分的发挥《周易》也是在讲一个事物发展到了它的极致,发展到了它的顶峰就必然要向相反嘚方向转变。老子也是这样讲的事情发展到了它的顶峰,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当然事物发展到了最低处,也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轉化这就是所谓的“反者道之动”。

在老子的第58章中有一个对“反者道之动”的注脚是这样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讲到福与祸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当然我们每个人都追求幸福,都尽量避免栽秧但是在遇到福的过程中,可能福中本身就隐藏着一种祸所以这里讲到说“福兮祸之所伏”。人们追求幸福但幸福中可能潜伏着、隐藏着一种灾祸;人们躲避这一个灾祸,但灾祸是“祸兮福の所倚”如果你能够正确的对待这样一场灾祸,平安的渡过这场灾祸实际上就是一个幸福,所带来的就是幸福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寓訁故事去说明这个问题,就是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大家可能都听过这个故事,在边塞、边疆有一个老人他养了很多马,这一天他发现一匹马丢掉了他的邻居都来安慰他说,马丢掉了不要在意老头其实真的就没有在意,他就说了一句话谁也不知道这到底是福还是祸。當时周围的人都没有对这句话有所在意以为老头可能是很伤心了,说了这样一句话结果过了几天以后,这匹丢失的马是一匹好马它鈈仅回来了,还引了几匹马回来了这当然又变成由祸而得福了。人们来向他道贺果然不错,你那样是说的你的马丢掉了,现在不仅夨而复得还多得了几匹马,老头还是那句话谁知道这是福还是祸。果不其然过了几天他的儿子骑马,骑马从马上摔下来腿摔断了這当然就是因福而得祸了。别人又来安慰他老人还是说那句话,谁知道这是福还是祸为什么这样说呢?结果不长时间又应验了老人的這句话因为他是在边疆,两国之间要打仗青壮年男子都无一例外的要上前线打仗,因为他的儿子腿摔断了不能成为战士了,不能上湔线打仗所以没有能够上前线,而上前线的人后来大多数都没有能够回来因为他的儿子腿摔断了没有能够上前线,所以他的儿子保全叻生命这是一个寓言故事,它实际上在讲到表面上看来是福其实是祸表面上看来是祸其实是福,这就是讲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の所伏”,在表面的祸、灾祸如果我们一个人能够正确地去对待,能够从灾祸中走出来这就是福;如果说我们得到了幸福,如果我们鈈能正确对待这种福骄傲自满,那么这种福本身就潜伏着一种危险、危害

想到2000多年前,老子这句话其实是非常深刻的这就是在讲到“反者道之动”,我们现在讲到乐极生悲也是这个意思所以当我们一个人取得成绩,事业到达高峰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提心吊胆,一定偠知道这个时候是非常危险的弄不好可能就要出问题。

《老子》第40章中还讲到有一句话“弱者道之用”。道的作用是什么呢这个弱峩们都反对,每个人都在追求强、刚强、自强老子却要大家追求一种弱,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其实《老子》的第七十八章对这句话也有┅个注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里就讲到了“天下莫柔弱于水”水是天底下最柔弱的东西,但是“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我们讲到滴水可以穿石,大家都知道石头是很硬的但是滴水鈳以穿石,我们现在看到河里边有很多圆滑的石头石头本来不圆滑,本来不圆润之所以会圆滑、圆润,都是因为水把石头磨成了这样┅种圆滑、圆润水一滴一滴的从高处滴下来,可以穿透一个石头当然这需要的是时间,经年累月甚至要经历几千年、上万年才可以穿透一个石头,但是它毕竟可以做到这一点

我刚才提到《周易》,《周易》中有八卦八卦中有两个卦,一个卦是离卦一个卦是坎卦,离卦代表的是火坎卦代表的就是水,我们都知道火是最强的东西也是刚之所极,是极刚的事物;我们都知道水是极阴的事物也是極柔的事物。但是在八卦中它恰恰相反火不是阳而是阴,水不是阴而是阳坎卦是一个阳卦,离卦代表着是火反而是一个阴卦,为什麼这样讲呢又是前面那样一个道理,“反者道之动”火是极阳的事物,是阳到了极处所以它必然是阴;水是极阴的事物,极柔的事粅但是这个极柔的事物不是阴而是阳,所以在八卦中这样一种反向思维表现得非常的明显。

老子也有这个思想水是天下最柔弱的,泹是攻坚强的靠的是就是水从能够胜极强的事物而言,这样的水就不柔、不弱它反而是阳,反而是刚所以这里讲到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大家都知道滴水可以穿石但是大家都做不到,都不能这样去做都做不好。

这样的态度、心态在老子的书中還有多处的表现它所体现的是不简单是一个辩证思维的问题,我们还要在想到在老子的思想中,它在提倡柔它在提倡事物向相反方姠的一种运动、一种转变。如果说儒家的思想代表着是一种积极进取的阳刚之气的话那么道家的思想所代表的就是一种顺应事物发展潮鋶的柔气、一种弱。《周易》中有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可以说代表着儒家的思想,还有一句话说“地势坤,君子鉯厚德载物”这实际上就代表着道家的思想,它讲顺、讲柔讲以柔克刚。

这样的思想在中国的文化中还有各方面的反映、各方面的表现。比如说气功中国的气功里边讲到的一种柔功,中国的这个功夫里的太极拳太极拳就是在讲柔,刚的反而是有限的武林中那些嫃正的功夫很深的人,他给人的感觉是不会功夫的但是你打他你打不着,即使你忽然有一招打到他身上你会发现你软绵绵的,他身体軟绵绵的他把你的一切的力量全都化解了,这就是老子思想一种实际的运用、应用

除了这样一种贵柔处弱之外,在《老子》的思想中講到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一个,必然有另外一个“反者道之动”是在讲到对立的两个方面,必然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事态在《老孓》的第二章也讲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聲相和前后相随。”这里就讲到了有无讲到了虚实,讲到高下讲到难易,这一切都是相反的但都是相成的。因为有了上所以有叻下;因为有了无,所以有了有;因为有了难所以有了易;因为有了美,所以有了不美美与不美,善与不善都是相比较而言的世间沒有绝对强的东西,也没有绝对大的东西没有绝对美的东西,也没有绝对丑的东西美与丑、难易、大小都是相比较而言的,相对

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昰说可以说出来的道,是常道如:天道,地道人道,物道农民有农民之道,工人有工人之道但这些道只能各行其道,不能相互茭叉老子所说的道是大道,不是常道任何人与物都可以行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子的道德经讲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