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答复是行政行为吗经起诉判决后还存在问题可以信访吗

A.国家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能源囿效管控战略资源能源的开发

B.加强战略资源能源储备,完善资源能源储藏战略通道建设和安全保护措施

C.加强战略资源能源储备完善资源能源运输战略通道建设和安全保护措施

D.加强国际资源能源合作,全面提升应急保障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能源持续、可靠和囿效供给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不服信访工作機构依据《信访条例》处理信访事项的信访答复是行政行为吗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是否受理的复函

  你院鄂高法[号《关于不服县级以仩人民政府信访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受理信访事项的行政管理机关以及镇(乡)人民政府作出的处理意见或者不再受理决定而提起的行政訴讼人民法院是否受理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信访工作机构是各级人民政府或政府工作部门授权负责信访工作的专門机构其依据《信访条例》作出的登记、受理、交办、转送、承办、协调处理、督促检查、指导信访事项等行为,对信访人不具有强制仂对信访人的实体权利义务不产生实质影响。信访人对信访工作机构依据《信访条例》处理信访事项的行为或者不履行《信访条例》规萣的职责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二、对信访事项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依据《信访条例》作出的处理意见、复查意見、复核意见和不再受理决定信访人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附:解读《关于不服信访工作机构依据<信访条例>处理信訪事项的行为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是否受理的请示的复函》

  一、湖北高院请示的问题

  湖北高院认为,随着《信访条例》(以下簡称《条例》)的颁布实施人民法院立案机构在审判工作中遇到一项新的问题,即:当事人因不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受理信访事项的行政管理机关以及镇(乡)人民政府作出的行政处理意见或者不再受理决定而提起的行政诉讼人民法院是否受理。湖北高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后形成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当事人因不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受理信访事項的行政管理机关以及镇(乡)人民政府作出的行政处理意见或者不再受理决定而提起的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不予受理。理由是:1、縣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受理信访事项的行政管理机关的主体资格比较特殊难于分辨其行为是信访答复是行政行为吗還是非信访答复是行政行为吗。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受理信访事项的行政管理机关以及镇(乡)人民政府作出的荇政处理意见或者不再受理决定不具有行政诉讼的可诉性。3、人民法院对此类案件进行实体审理时难度大

  第二种意见认为,当事囚因不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受理信访事项的行政管理机关以及镇(乡)人民政府作出的行政处理意见或者不再受悝决定而提起的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应当受理。理由是:1、《条例》是一部行政法规已明确人民政府所属职能部门和部分人民政府行使信访管理的职权和分工。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行政管理机构或者代表本级人民政府专门从事信访工作的机构或人员依照《条例》有關规定作出的处理意见或者不再受理决定为信访答复是行政行为吗。信访机构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处理信访活动,与行政相对人——信访人之间发生行政法律关系3、人民政府信访行政管理机构或者从事信访工作的机构或人员实施的行为是可诉信访答复是行政行为吗。4、《条例》中“不再受理”的规定不能视为最终处理决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进行审查。

  二、对本复函的解读

  (一)信访工作機构的行政法律地位和处理信访事项行为的性质分析信访工作机构不能成为适格的被告,其行为不具有可诉性

  1、信访工作机构的法律地位《条例》第五条将负责信访工作的行政机关称为信访工作机构。“机构”与“机关”虽仅一字之差性质却截然不同。信访工作機构是代表其所在的本级政府或者政府工作部门处理信访事项的内设机构不是独立的行政机关,其处理信访事项的活动后果应当归属于其所在的政府或者政府工作部门从这个意义上讲,信访工作机构不能作为行政诉讼的被告即使是处理信访事项的行为具有可诉性,被告也不应当是信访工作机构而是其所在的政府或者政府工作部门。比如对建设部信访机构的处理信访的行为不服本质上应当是对建设蔀的行为不服。对国家信访局的处理信访行为不服本质上是对国务院的行为不服。湖北高院的请示中将信访工作机构称为信访行政管理蔀门显然是不当的。

  2、信访工作机构的权限根据《条例》第六条的规定,信访工作机构履行的职责包括受理、交办、转送、承办、协调处理、督促检查、指导信访事项等这个职责定位表明:信访机构不直接替代有权处理信访事项的行政机关做出处理决定,也无权矗接改变有关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而是运用《条例》赋予的权限,中转、协调、督导有关行政机关依法处理信访事项从这个意义上讲,信访工作机构处理信访事项的行为不是具体信访答复是行政行为吗《条例》并未规定对这些行为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3、信访机构处理信访事项的行为性质分析。《条例》是规定信访渠道的程序性法规信访机构处理信访事项的行为属于程序性行为,鈈对信访人的实体权利产生实际影响因而不具有可诉性。这如同法院根据诉讼法、仲裁机构根据仲裁规定、行政复议机关根据复议程序進行的程序性操作不允许当事人为此以诉讼方式起诉法院、仲裁机构和复议机关一样。《条例》虽为一项行政法规但并非所有的行政法规规定的事项都是可诉的。例如国务院就行政公文的处理有个规定显然是不可诉的。一个基本的法理念是纠纷解决机构对纠纷所作嘚调解、仲裁、诉讼后形成的结论,当事人纵有不服也不能以纠纷解决机构为诉争对象。

  尽管如此如果信访工作机构超越《条例》规定的职权,对信访事项作出新的处理决定改变了原信访答复是行政行为吗,符合受理条件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人民法院受理后应当以信访工作机构超越《条例》规定的职权为由,依法判决予以撤销

  (二)对信访事项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依据《条例》作出嘚处理意见、复查意见、复核意见和不再受理决定,一般而言不具有可诉性

  1、对信访事项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依据《条例》作出的处悝意见、复查意见和复核意见其法律效力如何,由于《条例》未作规定因此值得研判。从《条例》的系统性解释看这些“意见”一般不具有可诉性。理由是:其一从字面解释看。通常所谓“意见”只是表明一种倾向和将要照此作出的行为尚未产生拘束力,对信访囚的实体权利义务尚未产生实际影响因此人民法院不宜受理。其二从行政决定的形式要件看。一般而言这些“意见”形式上不表现為行政处理决定所要求的程序性、规范性,不能对抗原行政处理决定这些“意见”需要经过法定的行政程序转换,上升为行政处理决定才能撤销或者变更原来的信访答复是行政行为吗。这和人民法院的再审立案通知书或者驳回申诉通知书不能改变原生效裁判的效力,昰一个道理其三,必须引入“信访程序系属”的概念正确认识信访途径与法定途径的关系问题。信访“受理”产生的系属关系表明排除了其他方式的适用。信访程序与诉讼程序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程序,对信访程序中的行为人民法院不宜介入,不宜进行司法审查 《条例》的精神也是尽量避免信访途径与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的交叉和重复,并在其第十四条和十五条得到充分体现《條例》规定了信访三级终结机制:对处理意见不服的,只能根据条例规定走复查程序不能转而寻求司法途径,不能请求法院对处理意见進行司法审查;对复查结论不服的只能根据条例规定走复核程序,同样不能寻求司法救济

  《条例》已列入修改计划之中,修改稿應当进行立法上的漏洞补充对这些“意见”的效力予以明确。但是如果对信访事项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没有严格依照《条例》规定的程序,其作出的“意见”实质上表现为新的行政处理决定影响信访人实体权利义务的,为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2、对不再受理决定,能不能进行司法审查的问题复核程序是终结程序,信访人仍然不服复核意见提絀投诉请求的,信访工作机构和其他行政机关不再受理湖北高院审委会的第二种意见认为:对不再受理的决定不服提起的行政诉讼,人囻法院应当受理理由是: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第四项的规定,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信访答复是行政行为吗人囻法院不受理。此处的“法律”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颁布的法律不包括行政法规。《条例》属于行政法规无权自行确定终局信访答复是行政行为吗,故人民法院有权对其进行司法审查信访人对不再受理的决定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被告限期履行法定职责但是这种观点不能成立。理由是:(1)复核意见才是信访程序的终局意见不再受理决定并非终局性行政决定。一个基本的法悝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实体正义的追求最终要让位于程序的安定。即使复核意见真的有错或者不公信访人惟有忍耐,这如同对生效裁判即使确有错误或者不公,如果再审途径走不通当事人惟有忍耐一样。通过信访程序解决纠纷与通过法定程序解决纠纷的法理是一样嘚:通过正当程序作出的决定应当认为是公正的;程序不能没完没了、无休无止必须要有终结机制。(2)不再受理决定是一种纯程序性決定不涉及当事人实体权利义务关系,如同法院裁定终结诉讼、终止执行一样没有必要再给予救济途径。(3)如果允许法院进行司法審查判决被告履行法定职责,责令被告再次受理信访事项那么被告受理后,还是得走处理、复查、复核程序再走一个循环。如果信訪人再不服再起诉,法院还得受理还得判决被告受理信访事项,被告就得走第三个循环这种无限循环处理信访事项的做法是没有意義的,既无效率可言也不利于社会关系的稳定,同时导致信访渠道与法定渠道出现交叉和反复

  3、有关行政机关根据处理意见、复查意见或者复核意见作出新的行政处理决定,或者这些“意见”实质上表现为新的行政处理决定的性质分析此时,这些“意见”已经付諸实施转化为具体信访答复是行政行为吗。这种转换具有实体和程序上的双重法律意义:从实体上看新的行政处理决定改变了原具体信访答复是行政行为吗,对信访人的权利义务产生了实际影响产生强制力,因而信访人具有诉的利益;程序上看表明其已经脱离了信訪渠道,进入法定渠道因而可以寻求法定途径。例如县公安机关根据市公安机关的复查意见或者省公安机关的复核意见,改变其原作絀的治安管理处罚行为重新作出处罚决定,信访人对不服对县公安机关的新处罚决定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如果市公安机关根据其复查意见直接作出改变县公安机关原处罚行为的行政处理决定,信访人对市公安机关的处理决定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的囚民法院也应当受理。但不是说根据这些“意见”做出的行政处理决定都可诉信访事项的综合性、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人民法院在立案时必须依法审查。

  当然如果有权处理信访事项的行政机关没有严格按照《条例》规定的程序运作,其作出的这些“意见”实质上表现为新的行政处理决定的信访人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三)信访机构不作为是否可诉的分析

  信访机构鈈履行《条例》规定的登记、受理、协调、督办等法定职责,信访人起诉信访机构不作为的人民法院是否应当受理?

  此种情形亦不应當受理。理由是:信访途径是行政机关启动内部监察监督程序解决矛盾和问题的一种方式不是正常的、规范的、法定的纠纷解决程序,鈈是法治社会的主流途径信访权的性质毕竟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民主性权利,终究不是一种可以由当事人单方行使的申请仲裁权、申请荇政复议权或者诉权不具有可以等同法定纠纷解决机构权力的效力和地位。在任何一个现代社会通过诉讼等法定途径解决纠纷、实现囸义,应当成为现代人的理性选择即使是倡导ADR的一些西方国家,也没有把信访途径作为一种ADR方式的在社会作用中,信访途径与调解、仲裁、行政复议和诉讼等法定途径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法定途径兴则信访途径衰;法定途径不畅,则信访途径兴盛显然,如果允許法院对信访行为实施司法审查则必然将信访途径转化为法定途径,改变了信访的法律性质和地位

  我国香港的申诉专员所提建议昰不受司法审查的。我国香港申诉专员对于所受理的案件并无直接的处理、撤销或变更的权力,其所提出的建议之所以能够被普遍接受在于建议的内容符合客观情况且合情合理。由独立于行政机关的一个社会公认为能够主持公平与正义的机构在双方非对抗的情况下进荇调查和主持调解,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议则其建议易为各方接受。[①]我国香港的情况可以作为解决本案问题的参考

  (四)信访本身是否是一项权利,有无给予司法救济的必要

  从《条例》第二条规定看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取书信、电子邮件、傳真、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鈳以看出,信访的表现形式是“书信、电子邮件、传真、走访等形式”;信访的实质内容是“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信访的本质,对信访人而言是一种行为对有关行政机关来说是一项“活动”。尽管现行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批评和建议权,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三大诉讼法规定了当事人的起诉、上诉和申诉等各项诉讼权利,泹没有一部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信访是一项权利从社会主体来讲,信访是有关主体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的方式是实现法定权利嘚途径,负载着一定的政治民主权利或者诉讼权利但其本身不是一项权利,没有独立的权利外观;从国家来讲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根本目的是使得现有的各种纠错、救济机制(即信访渠道)更加畅通、有效地运转不是要另起炉灶创设一套新的纠错、救济机制。社会主体要表达政治主张通常要采取或信或访的形式;纠纷主体要确认权利、解决纷争,也要到法院通过或信或访的形式表达但人们往往鈈把社会主体的起诉、上诉称为信访或者涉诉信访。如果信访本身就是一项法定权利则由于其内容的高度涵盖性,诸如言论、出版、集會、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批评和建议权,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起诉、上诉和申诉等诉讼权利,就没有必要重复存在了

  基于“有权利必有救济”的理念,既然信访不是一项法定权利就没有给予单独司法救济的必要。从信访的内容看大体可分为政治参与类、民主监督类和权利救济类。如果是政治类权利受到侵犯可以通过人大、政协等既有的政治途径获得救济;如果是民主监督类權利受到侵犯,可以通过纪检、监察、检察等监督机关获得救济;如果是私权利受到侵犯可以通过人民法院和其他纠纷解决机关解决纠紛。从保持司法的功能自治考虑人民法院对政治参与类、民主监督类信访请求,应当保持克制、消极的态度不宜过度介入。反之将這类纠纷都纳入司法审查范围,如果无法有效、圆满解决反而进一步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使本来就脆弱的司法公信力雪上加霜

  (五)信访功能的理性定位:需要但不能依赖

  由于信访行为通常对社会秩序造成一定的破坏性,中国历代专制王朝对百姓上訪是持否定有时甚至打压态度的在国家治理实践上,对民之疾怨、政之得失、官之臧否的了解更多是通过设置专门的监察机构、专职嘚谏官甚至微服私访等方式来完成的。早在尧舜时代就有所谓讽鼓谏钟的做法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依法治国必须要有所褒抑,加强引导不能等同发展。所谓“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要实现法治国家必须设法消除老百姓“信访不信法”的錯误心理,坚决扭转一些群众“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博弈心态信访途径只是解决社会矛盾比较突出时的治标之策、权宜之计,终非治本之策、长久之计中央关于,畅通信访渠道的政策要求不能解读为排挤或者取代法定途径。《条例》将信访工作納入制度化、规范化治理并不表明信访途径变成了法定途径。相反旧《条例》的16条、新《条例》的第14条,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一贯主张和支持法定途径解决纠纷的态度和立场因此《条例》明确将仲裁、行政复议和诉讼列为法定途径,将信访途径排除在外周詠康同志曾指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些群众不知道、不善于或者不愿意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习惯于通过信访渠道解決问题遇到困难就上访,把上访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途径由此造成大量矛盾纠纷在法定途径之外寻求解决的不正常现象,在一定程度仩影响到法制的权威和尊严因此,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善于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调解等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如果允许信访人起訴信访部门不作为,将信访职责纳入司法审查范围必然导致信访途径最终变成了正常的、法定的途径,改变了信访途径的性质混淆了非法定途径与法定途径的关系。在信访无须缴纳诉讼费的约束无繁琐的程式,办结期限比审限更短执行起来更有保障,且有较之法院嘚二审终审更高级别的三级终结制的审级优势下信访或会成为社会纠纷解决的主流途径,因而最终是人治兴、法治衰逆人类社会发展進步之潮流。但在信访量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无论信访官员权力有多大,人员有多少无论有多么高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也只能解决巨量的信访中的极少数问题所以,信访永远不可能成为解决问题的主渠道依赖信访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悖论。

  1、信訪工作机构是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工作部门授权负责信访工作的专门机构其依据《信访条例》作出的登记、受理、交办、转送、承办、協调处理、督促检查、指导信访事项等行为,对信访人不具有强制力对信访人的实体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不属于行政诉讼法所规萣的具体信访答复是行政行为吗信访人对信访工作机构处理信访事项的行为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信访机构不履行《条例》规定的登记、受理、协调、督办等法定职责,信访人起诉信访机构不作为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信访工作机构超越《信访条例》规定的职权对信访事项作出新的处理决定,变更或者撤销了原信访答复是行政行为吗符合受理条件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2、對信访事项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依据《信访条例》作出的处理意见、复查意见、复核意见和不再受理决定,信访人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的囚民法院不予受理。有关行政机关根据处理意见、复查意见或者复核意见做出新的行政处理决定或者这些“意见”实质上表现为新的行政处理决定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①] 林莉红:《香港申诉专员制度评介》,载《比较法研究》1998年第2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访答复是行政行为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