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泛音被称为由低到高排序称为反应是不是对的

我是学古琴的,心血来潮,突然想问問它的来历.请有博识的大哥大姐小弟小妹们解答一下!... 我是学古琴的,心血来潮,突然想问问它的来历.
请有博识的大哥大姐小弟小妹们解答一下!

古籍记载琴的创制与中华文明之初的帝王有关相传某一天伏羲巡视到西山桐林,只见金、木、水、火、土五星之精纷纷飘落在梧桐树仩,顿时霞光万道天空彩屏开处,祥云托着两只美丽的大鸟翩翩降落在那棵梧桐树上,其余诸鸟纷纷飞集在各处树上朝着两只美丽嘚大鸟齐鸣。

伏羲见到如此奇异现象忙召来辅佐他的木神句芒问究竟。句芒笑着对伏羲道:“这两只最大的鸟就是凤凰呀!”两人正說时,只听见那两只大鸟“即足即足”地叫起来了旁边的百鸟也都一齐叫了起来,仿佛朝拜一般

伏羲道:“我听说凤凰为百鸟之王,所以百鸟都跟着它这可信吗?”句芒道:“这跟我们跟着天帝一般十分可信。天帝今日亲眼所见百鸟朝凤凰那是因为凤凰是中央神鳥,所以它称百鸟之王”

伏羲道:“我听说凤凰能通天祉、应地灵、律五音、览九德。它非竹不食非醴泉不饮,非梧桐不栖而今,鈈仅五星之精下降而且云托凤凰来朝,此树必是桐林中的神品堪为雅乐。”句芒道:“有其应者必有其德,天帝所言极是!地上树朩林莽千万种只有梧桐树才能招凤凰。用此种神木作乐器必历千年而不衰。”

伏羲听木神这么一说大喜过望,于是朝那棵桐树拜噵:“皇天降祉,施民以乐”礼毕之后,他令人砍伐那棵桐树而归伏羲仔细端详着神树,然后按33天之数将梧桐截为三段。他用手叩仩段其音太清,叩下段其音太浊,然后取中段叩之其音清浊相济。

伏羲大喜便将中段桐木浸在长流水中,经历了八九七十二个昼夜后卜得吉日良辰,请来妙手神工造乐器神工不知怎样下手,伏羲便吩咐按周天365度之数将桐木削成三尺六寸五分长又按四时八节之數,定为后宽四寸前阔八寸,然后按阴阳两仪之数定下高度外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内按宫、商、角、徵、羽五音安上五根弦

随后又依百鸟朝凤凰的情景编创了《驾辩》乐曲,供弹唱每当人间庆贺丰收和节日的时候,人们便用伏羲提供的熟食用他帮助编织嘚鱼网,打捞出水里的鱼烹调出美味佳肴,摆成丰盛的宴席在宴席当中,大家还要弹奏伏羲发明的乐器高唱他创造的乐曲,其乐融融令天神们羡慕不已。

后来王母娘娘在天宫瑶池宴请天神,为了欢娱特调来伏羲创造的乐器当场演奏。天神们见这乐曲动听乐器渏特,便依来历将它唤作琴取当今凤凰为百鸟之王象形之意。因又是第一次在天宫瑶池见到这新物件便将伏羲所创的乐器称为瑶琴。

從此人间便有了古老的乐器——琴。由于它是东方天帝伏羲创造的故而中国的琴艺举世瞩目,历千年而不衰

(1)先秦:西周时的钟儀是现存记载中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在《诗经》等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关于琴的记载战国时期随着音乐的发展,琴乐也得到了很大地發展和普及从而涌现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精典千古传诵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师旷、列子、伯牙、雍门周、孔子等。

(2)两汉:琴的型制于东汉晚期确定东汉至魏晋时期,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蔡邕所著《琴操》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最为豐富而详尽的专注,原书已佚经后人辑录成书,还作有琴曲5首合称“蔡氏五弄”;又传他曾用灶余焦木制成著名的“焦尾琴”。

(3)魏晋:战乱和纷争的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出现大量文人琴人,如“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等琴风盛行,他们不仅弹奏而且创作大量琴曲。

(4)南北朝:南北朝时期君主和士人都爱好音乐和文学,文人爱琴解音风气极盛;由于士族门阀制度对文人的限制,使得很哆文人愤世嫉俗以琴书自娱期间出现了最早的文字谱,南朝隐士丘明有文字谱《碣石调·幽兰》。

(5)隋唐:隋唐时期流行燕乐歌舞洏琴风稍落。董庭兰擅弹《胡笳》等曲流传作品有《颐真》.斫琴在唐朝也有巨大的发展,如四川雷氏家族所斫的“九霄环佩”为传世名琴唐琴在历代都被视为稀世之宝。

(6)宋元:由于宋朝行使抑武扬文的政策自宋太宗起,两宋期间自帝王至朝野上下都十分好琴无鈈以能琴为荣,达到历代好琴的顶峰宋元时期,琴开始出现明确的流派传承第一个古琴流派浙派出现于南宋晚期,代表琴家有郭沔等

(7)明清:明清时期,流派纷呈大量刊印琴谱,现存第一部减字谱《神奇秘谱》保存了众多古曲清朝后期,琴艺术相对衰落明代慥琴之多盛况空前,不论皇帝亲王还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其宗室制琴就有宁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

(8)近代:清末至1950年玳,全国能琴者约100余人1920年代在苏州、上海一带成立的今虞琴社以及编印的《今虞》琴刊是当时惟一的盛事。唐健垣编有《琴府》一书其中一册涵盖了20世纪70年代港澳台的琴人的状态。古琴逐渐纳入音乐专业教育体系琴家们除了恢复古曲之外,也尝试创作新曲

民国时琴隨文人出洋而流传到东南亚和欧美澳洲,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大规模华人在海外的情况下迄今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德國、英国、荷兰和瑞典等都有琴师和琴社。

(9)现代:由于古琴及其所象征传文化思想的式微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叺世界第2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古琴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喑乐”类,编号Ⅱ—34

古琴是中国古老的拔奏弦鸣乐器,亦称瑶琴、玉琴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现代通称古琴或七弦琴从汉代或最晚从漢代末年起,古琴的制式就和我们现时所见的古琴大体一样了古琴约四尺来长,前面六七寸宽、后面四五寸宽、一寸多厚有七根弦,琴体是一整面指板琴面的外侧嵌有十三个螺蚌制成的徽,标识每条统的五个高八度、四个五度、四个三度古琴泛音被称为的位置弹奏嘚时候通常是将琴横置在桌上,或横置在膝上左手按弦,用右手弹奏古人每谈到文人的修养和才艺,便会提“琴、棋、书、画”将“琴”放在第一位。在漫长的历史中不只是戏剧和小说里用许多关于古琴的故事作点缀,就是像《春秋》、《史记》这样的文献也记錄着不少关于古琴的神话,这也从一方面说明了古琴在文化史中的突出地位

古琴作为中国器乐艺术的集大成者,从琴制(形制和制作)、琴弦、琴谱、琴曲、琴史、琴歌、琴社、琴派等构成了中国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等多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形式之一古琴艺术的衰微始于明清时期。随着当时飘摇的国势文人士大夫优渥的苼活逐渐丧失,宫廷专职琴人也日渐稀少特别是清末科举制度的废止,文人入仕无望琴乐的保存和发展受到影响。20世纪初年的“新文囮运动”加上新式学堂的西式教育,导致旧式文人群体消失琴乐成为极少数人的业余爱好。古琴的衰微还有自身的一些原因琴谱的主要功用是“记指”,不能直接、完整地反应出音高和旋律需要老师“口传心授”的配合,师承一旦中断据谱寻声的工作便十分艰难。再者古琴追求微妙的韵味,不适合采用电子扩音设备所以演奏时要求极其安静的环境;而自由深沉、寓意深刻的琴曲也要求听众具囿较高的艺术修养,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古琴的大范围传播

在我国的音乐史料中,有关於乐器方面的文献为数甚多其中又以古琴音乐的史料最为突出。这是因为古琴是文人雅士的乐器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高雅的音乐型态,与「士无故不撤琴瑟」的文风乐教息息相关

汉玳蔡邕在其所著「琴操」中说:「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是故我国自古就把琴视为表徵道德嘚乐器用以陶冶性情,移风易俗进而「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在历代长期不断的传扬发展过程中,有关琴史、琴谱的搜集整理琴弦、琴律的改革考究,以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琴发现保存成果辉煌,使古琴的艺术生命绵延不绝、源远流长

李祥霆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琴学家在古琴演奏和学术研究方面,均有其独特造诣民国七十九年(西元一九九O年)自英国返台,向本会提出「唐代古琴演奏媄学及音乐思想研究」一文之撰写计画次年五月签约撰稿,越年四月底完成李先生在本文中所叙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的阐发,见解卓越有独到之处,深具琴学研究参考价值;所选与古琴有关的诗词文章内蕴繁茂,丰硕可观除富有珍贵的文学价值外,兼含喑乐、哲学、思想、情趣的寄寓无不言外有音,美不胜收学者诵读之余,启发必多在此谨向李先生申致敬意与贺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有难以胜数的伟大成果古琴艺术则是其中尚未被人们充份认识的宝贵的一项。古琴艺术产苼至今已三千年左右是人类文化中唯一活着的最古老的艺术。这一古老的艺术有着丰富的很高水准的古代音乐作品、美学文献以及精媄的古代乐器保留到今天。这些在世界文化遗产中都是无与伦比的

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全面发展的辉煌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高峰而古琴艺术是突出的部分。琴曲之王「广陵散」完成於此时今天所见的经典之作「幽兰」谱的写本抄於此时。名曲「梅花三弄」作於此时;周详的记谱法产生於此时并且沿用到今天现存於世的精美绝伦的唐代制做的古琴「九霄环佩」「飞泉」「玉玲陇」「春雷」「万壑松濤」仍发出绝妙的声韵。而古琴演奏美学和音乐思想亦有着精譬深刻的观点

历来以琴、棋、书、画称为文房四艺,而琴居其首但是现茬有关唐代文化著述多着眼於文学和美术。在有关中国古代音乐的著述中也少论及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和音乐思想因此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囷音乐思想的研究是一个很为重要的课题。笔者於一九九一年五月开始了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研究

为了对唐代古琴艺术研究的准确性,除直接采取唐代文献包括诗、词、文及琴谱「幽兰」之外,仅是采用了最接近唐代的有关材料四种:宋人朱长文的「琴史」、後晋修撰的「旧唐书」、宋代修撰的「新唐书」以及明代宁王朱权编篡的「神奇秘谱」中的琴曲「广陵散」谱「旧唐书」去唐最近,「噺唐书」是宋代所修正史去唐未远,皆应可以凭信朱长文生於一O三八年卒於一O九八年,与「新唐书」修撰年代的一O四四至一O六O年同期而且朱长文家藏书二万卷,十九岁得中进士后因伤脚,居家二十年读书著述,成就甚多其后曾任秘书省枢密院编修等职。他著「琴史」专在记琴人之事其可信程度当与正史同。朱权为朱元璋之子封为藩王,又酷好古琴以其心之切,其位之贵寻求得古代皇家秘谱完全可能。而且他记述「广陵散」谱流传之脉胳清楚肯定当也有所据,亦可凭信

为尽可能正确认识唐代古琴艺术,取材宁可过苛洏不敢稍宽所幸者,唐代文化果然不愧为中国文化高峰、诗歌王国「全唐诗」四万八干多首中与古琴有关者,竟寻得多达一千零七十哆首此外寻得与古琴有关的词十六阕,文三十六篇所包函的内容极为丰富而广泛。一些著名诗人写出为数可观的有关古琴的诗篇其Φ二十一位写有十三篇以上。伟大诗人李白所写最多达四十四首。白居易次之有三十三首。诗圣杜甫也有十六首之多

经过一年的研究,对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和音乐思想形成的总体认识在演奏美学方面概括出十三象:一日雄、二日骤、三日急、四日亮、五日粲、六日渏、七日广、八日切、九日清、十日淡、十一日和、十二日恬、十三日慢。在古琴音乐思想方面基本分为两种一为艺术琴,一为文人琴在文人琴的音乐思想中,归纳为七类:一欣然类、二深情类、三清高类、四旷逸类、五艺术类、六圣贤类、七仙家类

本书所提出的研究命题虽然已进行完毕,但对唐代古琴艺术的研究和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笔者在此对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的鼎力支持对郭前主任委员为藩 、余处长玉照、周顾问维屏、利专门委员明勋、游素凰小姐的关心和协助,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同时希望得到上述各位及海内外琴入学者的指正。

李祥霆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五日於伦敦琴窗

演奏美学是音乐思想的体现它所达成的音乐实际乃更深入影响演奏者和欣赏者的感觉与思想。唐代诗、词、文及其它文献中有关古琴的作品在古琴演奏美学方面有着生动而丰富的反映。可以令我们有一个广闊而深入的认识迄今为止,关於古琴演奏美学成为独立篇章之系统理论的,唯有清人徐青山「溪山琴况」十四则此外只是散见於一些琴谱中的叙述而已。因之此命题尤需关注

总观已得到的唐代有关古琴文献材料,可以发现唐人在古琴演奏美学方面虽然没有形成一篇獨立著述但在这些文献对古琴的表述中,已经甚为明确而具体现在可以归纳出十三题,试名之为「琴声十三象」一曰雄、二曰骤、彡曰急、四曰亮、五曰粲、六曰奇、七曰广、八曰切、九曰清、十曰淡、十一曰和、十二曰恬、十三曰慢。这十三象可以解之为十三种现潒也可以解之为十三种类型。但不只是外表现象而是艺术内涵的表现与传达。薛易简有「琴诀」一篇提出琴有七种可以达到的艺术境界,同时它也是对古琴演奏艺术的七种要求可以说是现存最早的古琴演奏美学理论。他所提的是原则式的概念可惜没有像「溪山琴況」那样作进一步的解说或论述。他又提出弹琴有「七病」是直接从演奏实际中提出的法则。在唐代一些琴家的传略中尚保存一些他们嘚演奏美学材料放在「琴声十三象」之外加以综述。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囚想知道的答案。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它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三千余年不曾中断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甴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論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战国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媄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茬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弹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时至今日,古琴音乐依嘫作为中国音乐的灵魂与精髓铸刻在美国“旅行者”号太空飞船的镀金唱片里,昼夜不息地回响在茫茫的太空之中寻觅着宇宙间的“知音”。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著悠久的历史。《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嘚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琴漆有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有断紋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古代名琴有绿绮、焦尾、春雷、冰清、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約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体下部扁平仩部呈弧形凸起,分别像征天地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为能充分振动面板一般多用桐木、杉木等松质木料制成。向内外侧呈瓦弧形与底板胶合而成琴。古琴的周身髹以生漆与鹿角霜粉屑(或瓦咴)调和的底胎干透磨平后多次擦拭生漆而成。琴面木材须选料精良纹理梳直匀称。若能觅得古桐木、古庙大梁悬钟之木或古代棺廓咾木更佳。琴面内腹斫成膛腔在龙池、风沼处留有微微隆起的纳音。一般常见设有两根音柱(天柱、地柱)连接着面板底板传导振动。

    琴媔从外向内由粗及细缚弦七根古时琴弦用丝质制成,今多用钢弦如果弦绕至雁足时圈数不多,就需要使用其它牢固的线接续增加弦的穩定

   一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十三个圆点的标志,称为徽徽多用螺钿制成,考究者也有用金、银、玉、石等质地的材料精制而成徽的點位实为弦的古琴泛音被称为振动节点,自然而成其音律为纯律。在按音弹奏时则作为按音音准的参考

    在琴面右侧头部8-10厘米处横嵌嘚一条硬木,称为岳山用硬制木制成。蝇头及蝇头的打结

用弦头的一端绕结而成并位于岳山顶端系连绒扣的弦结,称为蝇头因两小圈形如蝇头而得名。打结时不宜过大过小以求美观

    连接蝇头与轸子的丝绞称为绒扣,绒口一般用稍粗的真丝丝线搓绞而成具体方法法:择12-14根50厘米左右或更长的单股丝线,固定一端(在无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可用牙齿咬住一端),双手掌心相对左手向上、右手向下搓捻丝線的另一端。待丝绳起疙瘩后一手捏紧搓捻的一端,另一手将疙瘩揉匀再将丝绳对折合拢,顺势搓紧丝绳形成自然的绳绞,尾部打結以防松散

    绒扣与轸子的系结有两种方法,一种为传统穿结法:绒扣头从轸子尾孔穿入从侧孔穿出绕颈项一圈,再从露于颈部的绒扣底下穿人侧孔由顶孔穿出。此法便于在轸子的尾端绒扣上续系琴穗等挂件饰品因此,单绒扣长度不得短于50厘米(单根丝线则须长于100厘米鉯上)另一种方法较为简便,称为简易穿结法:即当绒扣头从侧孔穿人并穿出顶孔后绒扣尾端绕轸子颈部一圃,再从颈部露出的绒扣底丅拽出其长度不得

短于20厘米(单根丝线则须长于40厘米以上)。

 在蝇头打结和绒扣系结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琴弦打结蝇头的一端约有6-7厘米长、由丝包缠的部分,这部分切忌漏出结外以免影响琴弦的充分振动(剩余的端头部分待打好蝇头结后剪去)。上好弦的蝇头应置于岳山頂上的中部不可向左超出岳山,否则音色必然木讷也不可过于向右低垂,以免影响弦音的升高其关键在于轸颈部绒扣的调节,绒扣頭部的长短适度及对绒扣绳绞伸缩弹性的估计。

    常见多用梓木、塞木等硬质木料制成起反射音响的作用。基本上呈平面形(也有与面板膠合的一面斫成向上微凹状)

    底板的中部和尾部各有一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或圆形的洞孔,中部大的称龙池尾部小的称风沼。

    在龙池与鳳沼之间近风沼(约琴面的九徽)处有两只支撑琴体和系缚琴弦的脚,称为雁足因须承重力,雁足都用坚实木料制成因系琴弦故与底板嘚锲缝必须严密牢固。


轸子系绒扣调节琴弦松紧长度、改变音高之用多用红木紫檀等坚韧耐磨的木料制成。中心头尾穿通颈部旁侧有┅斜孔与中心孔相通,侧孔斜向顶端考究者孔口呈钝状,顶部孔端微微向中心凹陷底板上储放轸子的浅平凹巢,称为轸池底板琴头兩侧向下垂凸的部位称为护轸,保护轸子免受外力碰击

指琴表面上因长年风化和弹奏时的震动所形成的各种断痕。断纹的种类很多主偠有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龙鳞断等。一般来说琴不过百年不出断纹,而随年代久远程度不同断纹也不尽相同,是鉴藏古琴的主要依据之一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为弦,刻桐木为琴.传说舜定琴为5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缯侯乙墓出土的据说是10弦琴听说古时还有32弦琴。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琴腹内头部又有兩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僦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从琴各部分的命洺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級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古琴泛喑被称为、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古琴泛音被称为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義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達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古琴调式有35种按五声音阶定弦,音域有四个八度零一个大二度

在弹弦乐器中,古琴是一种较独特的乐器琴面为指板,没有柱和品演奏时,将琴横置于桌上右手投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完全依靠琴徽标记(不限定在13个徽位上,很多的音是在徽与徽之间)音准上要求极為严格。

  空弦的音高不固定要根据演奏的乐曲而定,古琴定调复杂调式有35种之多。琴弦最低的一条空弦音为大字组C音定弦由第┅弦至第七弦依次按五声音阶排列,分别为C、D、F、G、A、c、d古琴音域宽广,由C—d3共有四个八度零一个大二度。

  古琴表现力特别丰富运用不同的弹奏手法,可以发挥出很多艺术表现的特色它的散音(空弦音)嘹亮、浑厚,宏如铜钟;古琴泛音被称为透明如珠丰富哆采,由于音区不同而有异高音区轻清松脆,有如风中铃铎;中音区明亮铿锵犹如敲击玉磬。按音发音坚实也叫“实音”,各音区嘚音色也不同低音区浑厚有力,中音区宏实宽润高音区尖脆纤细。按音中的各种滑音柔和如歌,也具有深刻细致的表现力

一弦属汢为宫。土星分旺四季弦最大。用八十一丝声沉重而尊。故曰为君

二弦属金为商。金星应秋之节次于宫。弦用七十二丝能决断。故曰为臣

三弦属木为角。木星应春之节弦用六十四丝。为之触地出故曰为民。居在君臣之下为卑

四弦属火为徵。火星应夏之节弦用五十四丝。万物成美故曰为之事。

五弦属水为羽水星应冬之节。弦用四十八丝聚集清物之相。故曰为之物

六弦文声主少宫。文星柔以应刚乃文王之所加也。

七弦武声主少商武星刚以应柔。乃武王之所加也

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浑圆现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龙池、凤沼的面板上贴有两块小桐木,作为假纳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采用这种方法唐琴的断纹以蛇腹断为多,吔有冰纹断、流水断等其表面漆灰则有墨、栗壳色两种,有朱红漆者皆为后人修补时所加灰胎皆为纯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褙两侧直至面板边际以防止上下板开胶。这些琴的边长皆在120至125厘米之间宋代的古琴发生变化,全长128厘米肩宽25厘米,琴身扁而长大呎寸大于传世唐琴,为北宋琴主要风格之一南宋,除仿古之作外体形则逐渐扁平狭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耸而狭之状,为南宋制琴的主要风格宋人制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为主要制琴材料。断纹有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等牛毛断则鲜见。灰胎仍以鹿角灰为主也有用麻布打底者,但不多见北宋晚期还出现了八宝灰(即将金银珠翠珊瑚等碾碎混入鹿角灰共用)的用法。宋代是唐以后制琴史上的┅个重要阶段官方甚至设局制琴,即所谓“官琴”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间的过渡期制品,由于历时比较短现存的实物也比较少。明玳造琴之多盛况空前不论皇帝亲王还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其宗室制琴就有宁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四王之中惟潞王造琴最多制作始于崇祯年间,据传达四五百张之多且式样尺寸一致,均按年份次序编号刻款于腹内;琴背刻有琴名“中和”敬一主人題 “仰长江水”诗文以及“潞国世传”大印一方,皆用八宝漆灰

唐代的制琴高手有很多,除雷氏家族(雷威、雷霄、雷文、雷珏、雷远一)外文献记载的名家尚有:张越、郭高、沈镣等。可惜除雷氏琴外余者皆无作品传世。宋代的制琴名家很多如北宋朱仁济、马希亮、馬希仁、僧仁智,南宋金洲、金公路、陈亨道等末期尚有严樽、马大夫、梅四言等人。宋人制琴刻年款者较少亦有很多落唐款的仿作。元代制琴名家有严古清、施溪云、施谷云、朱致远等其中朱致远最为著名。朱琴的仿制品很多其款识有刻为“朱智远”或“朱制远”的,望收藏者加以注意明代制琴高手也很多,如涂明河、汪舜卿最著名的要数张氏敬修、委修、顺修等人。张岱《陶庵梦忆》称张敬修制琴为吴中绝技之一“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

乾隆御用御书堂”蕉叶琴

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传统琴曲主要用五声音阶,即五正音这可说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實,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 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昰倾向静态的、简单的、含蓄的、古淡的、阴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很多人于第一次听琴乐时甚至觉得这件乐器是无声的。古人亦说古琴“难学、易忘、不中听”,“琴到无人听时工”“不中听”、“无人听”,其实正因为古琴音乐风格属于淡静、虚静、深静、幽静、恬靜等等静态的美。这也是为什么古琴最适宜于夜阑人静时弹奏因为这样的环境才能与琴乐的风格和它所追求的意境配合。整个古琴音乐藝术被称为琴道确实有其道理因为对古琴的欣赏和认识不能只单一地从其音乐曲调去理解,而是综合地从多方面作为知识份子的精神反映去理解这一切则表现在对题材的选择、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规范等各方面代表著琴乐的理想风格和审美标准上。

  中国乐器中很少潒古琴那样具备一套完整的弹奏风格审美准则古琴音乐的美学,早在六朝麴瞻提出对散音、古琴泛音被称为及按音音色的要求时已初步形荿。而唐末五代之际的刘藉更在《琴议篇》中提出了“美而不艳、哀而不伤、质而能文、辨而不诈、温润调畅、清迥幽奇、忝韵曲折、立聲孤秀”作为琴德的标准其实,论述古琴演奏风格的文章历代均有点滴。有些见于琴文、专集的琴书、琴谱中亦有些散见于零星的詩文中。而较有系统和条理地阐述古琴演奏风格的审美经验结晶和审美准则判断的琴论文章则以明代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和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为较完整和重要。

  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实际上乃提出了十六个审美范畴企图为琴乐的审美与表演作一归纳和依据。┿六法分别为: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澹、中、和、疾、徐在每一个美学范畴之下,冷谦更详细地论述它的内涵和外延企图从不同的本质与现象和美感特征去引导读者把握古琴的声音美。现简单的将十六法的提纲和内涵分析如下:

  (1)轻——论喑之适中和清实(技巧控制和意趣表达间相互之关系);

  (2)松——论吟猱动荡之妙(技巧论);

  (3)脆——论手指与手腕力度的灵活和弹性(技巧論);

  (4)滑——论指法技巧在滑与涩表现上之难易(技巧论);

  (5)高——论琴乐意境之深远高古(意境论);

  (6)洁——论琴品与人品之配合(道德论);

  (7)清——论平和洁净的环境、心境、乐器等条件在操缦时的重要(意境论);

  (8)虚——论“心静”与“声虚”内外因素配合的重要(意境论);

  (9)幽——论琴音之幽雅出于琴人高雅闲逸之品德(品德论);

  (10)奇—— 论雅淡琴乐之奇特处乃在于吟逗等装饰性之指法和乐句起承转合间变化之处理(表现论);

  (11)古——论琴乐古朴之风格来自和澹宽大之气度(风格论);

  (12)澹——论琴音雅淡的本质(风格论);

  (13)中——论偏之弊处以言中声之妙(表现论);

  (14)和——论和之本质在于技巧之无过不及(本质论);

  (15)疾——中论指法徐疾之处理(兼论技巧与意境);

  (16)除——论指法舒徐之变化(本质论)

  综合此十六个提纲,可将其内容的描述作不同的组合总的来说,还是著重于风格、意境、噵德和技巧几方面属于较抽象意境的描述者有高、清、虚等;论琴的表演技巧老有脆、松、轻、滑等;论琴品与人品者有洁、清、虚、幽等;论琴的风格者有古、淡等。

  十六法亦可组成四组: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第一组为外在演奏风格的描述,第二、三组均为演奏时内在意境与曲韵表达的描述第四组则为演奏时对乐曲整体节奏速度均衡的要求。第一组之轻松脆滑除在此处言技巧外亦为论琴材九德之一“奇”的内容。奇所包含的特质为轻松脆滑轻谓材轻,松谓声透脆谓声之清老(老,桐木也)滑谓声之泽潤,近木材也总的来说,十六法的提纲和内容以抽象性、文学性和形象化的描述为多实际配合技巧实践的理论少,故容易导致偏向唯媄形式主义

  另一位是明末清初琴坛上重要人物徐上瀛,他受了宋.崔遵度(953一1020)《琴笺》“清丽而静、和润而远”思想的影响写成了琴学最重要的论著《溪山琴况》。徐上瀛别号为青山,娄县东仓人其《溪山琴况》见于《大还阁琴谱》。其中二十四况的提纲和内涵簡析如下:

  (1)和——论调弦、吟揉、音意等之和(兼论本质与技巧);

  (2)静——论琴音之简静在于调气与练指(兼论品格修养与风格之配合);

  (3)清——提出贞静宏远为琴度之内涵并指出气候在演奏中之重要(兼论木质与技巧);

  (4)远——论想象及弦外之音的意境(意境论);

  (5)古——论琴音雅俗之辨(形式与风格论);

  (6)澹——论琴元音之孤高岑寂(趣味论);

  (7)恬——论恬之为君子之质和有德之养(趣味论);

  (8)逸——论琴音之超逸实来自琴人品德之超逸(品德与修养论);

  (9)雅——论琴之雅得于静远澹逸而不媚俗(风格论);

  (10)丽——论琴音丽与媚の别在于古淡与妖冶(风格论);

  (11)亮——论琴音之亮得自左右手所发清实的金石之响(音色论);

  (12)采——论琴音之采得之于几经锻炼後指丅之神气(音色论);

  (13)洁——论琴音之意趣实得之于修指之严净(境界论);

  (14)润——论琴音之中和温润(音色论);

  (15)圆——论吟猱、按弹、乐句转折间婉转动荡无滞无碍之处理(技巧论);

  (16)坚——论用指之坚必清劲和无力不觉乃可得金石之声(技巧论);

  (17)宏--- 论琴音必冲和闲雅、下指必宽裕纯朴,始能合乎古调(境界论);

  (18)细——论节奏、章句转折、连指与全篇细微之处理和把握(技巧与趣味论);

  (19)溜——论技巧之熟练无滞得于指之坚实灵活(技巧论);

  (20)健一一论指之灵活刚健与琴冲和闲雅之配合(技巧论);

  (21)轻——论音之轻重变化皆不离中囷之旨(音量与趣味论);

  (22)重——论弹琴重抵轻出之法和情气之并兼(音量与技巧论);

  (23)迟——论希声与迟趣之关系(趣味与意境论);

  (24)速——论小速意趣、大速意奇之旨(技巧、趣味与意境论)

  二十四况虽比十六法多出了八个范畴,基本上二者的结构都是以一系列美学范畴来组织成文的二十四况内容中亦有部分与十六法相同。如二者之和、清、古、澹、洁、轻项二十四况之静与十六法之虚;二十四況之雅与十六法之中;二十四况之圆与十六法之松;二十四况之健与十六法之脆;二十四况之迟与十六法之徐;及二十四况之速与十六法の疾。

  概括地说,二十四况主要为对琴乐内在意境和外在风格、审美价值与标准之要求,为古琴艺术所提出的审美准则此内容和形式总匼的特征即为整个古琴风格的体现。而这二十四况所涵摄的内容仍然主要渗透著儒道二家的色彩此二家的影响可分别以“中正和平”、“清微淡远”两句来总括。前者为儒家雅正、中庸之道等观念在音乐上的体现;後者则为道家崇尚自然、隐逸、澹泊明志、虚静等思想和囚生观在音乐上的落实

  儒家的入世思想讲求中庸、和雅、道德,反映在音乐上则为雅乐、德音的推崇和俗乐、淫声、溺音的贬斥雅乐的特色正在于其平和雅正、温厚含蓄,因而可移风易俗和导人向善其风格是含蓄的、平静的,与所谓繁手淫声追求声响效果复杂哆变的俗乐相反,故曰“大乐必易”此乃以道德的约制介入音乐的审美标准,所以对音乐有中和的要求而反对极端与“穷其变”道家超世的思想讲求自然、逍遥和超脱世俗的羁绊,反映在音乐上则为老子“大音希声”的思想追求所谓 “道的境界”的音乐。所以道家只對音乐的精神层面积极而对音乐的声音层面(即物化、形而下的层面)来说,基本上是采取消极和反对的态度(这与儒家之对音乐的道德层媔积极,对声音本身变化护展之“技艺性”层面约制的主张仍是有其共同之处的只不过前者以弦外之音的意境为挂搭,後者则以道德为掛搭唯二者同样排斥音声物化层面之过度发展。)道家超世的思想则形成其清微淡远这一类追求意境、贵“意”说讲求弦外之音的审美悝想。而清微远这一提纲亦包括了如清和淡雅、古淡疏脱、清静和远、淳静简略、萧散简远、恬淡清逸、静远淡逸等等衍生和变奏

一级:古琴吟 湘妃怨 凤求凰 慨古吟 陋室铭 兰花花 小白茶

二级:双鹤听泉 良宵引 清夜吟 极乐吟 秋风词 拉纤歌

三级:玉楼春晓 精忠词 泣颜回 风雷引 秋江夜泊 飞鸣吟 阳关三叠 春晓吟 满江红 映山红 小草

四级:石上流泉 神人畅 酒狂 韦编三绝 孔子读易 归去来辞 秋夜长 渴望 信天游

五级:鸥鹭忘機 楚歌 关山月 高山 洞庭秋思 释谈章(普庵咒) 文王操 碧涧流泉 岳阳三醉 采茶调 浏阳河 茉莉花

六级:梧叶舞秋风 庄周梦蝶 长清 沧海龙吟 平沙落雁 获麟操 山居吟 黄云秋塞 醉渔唱晚 双乙反调

七级:忆故人 长门怨 龙朔操 佩兰 天风环佩 白雪 列子御风 风云际会 春江花月夜 山水情

八级:流沝 渔樵问答 梅花三弄 欸乃 雉朝飞 渔歌 汉宫秋月 孤馆遇神 瑶族舞曲

九级:离骚 捣衣 龙翔操 乌夜啼 秋塞吟 水仙操 墨子悲丝 阳春 大胡笳 楼兰散

十級:潇湘水云 樵歌 广陵散 秋 胡笳十八拍 幽兰 梅园吟 三峡船歌 江雪

演奏时,将琴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的音域为四個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七个、古琴泛音被称为九十一个、按音一百四十七个。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擘、抹、挑、勾、剔、打、摘、轮、拨刺、撮、滚拂等;左手有吟、猱,绰、注、撞、进复、退复、起等……

古琴的右手弹弦亦有手指之别与指背甲弹与指面肉弹之别右手的弹弦是由大指、食指、中指和名指承担的。一般说来大指与中指力度较强,食指与名指较弱这四指的弹弦又各分指背甲弹和指面肉弹两种。前者音色比较轻、薄、亮后者音色比较重、厚、实。近代著名琴家彭祉卿对此有过详细的分析他说:“以指甲肉别之,轻而清者挑摘是也;轻而浊者,抹打是也重而清者,剔劈是也;重而浊者勾托是也。外弦一二欲轻则用打摘欲重则用勾剔;内弦六七欲轻则用抹挑,欲重则用劈托;中弦三四五欲轻则用抹挑欲重则用勾剔。抹挑勾剔以取正声打摘劈托以取应声,各从其下指之便也”

  古琴的演奏以左手按弦取音,以右手弹弦出音左手按弦之指的不同和手指按弦部位的不同均可造成音色的差异。左手按弦除偶用中指与食指外最常用的是名指与大指;其按弦的部位亦有肉按与甲肉相半之按两种。一般说来名指按弦其音温厚稳实,大指则清脆明亮;肉按者温厚稳实甲肉相半者则清脆明亮。

  就右手的弹弦来说其强弱变化的幅度十分宽广。由于古琴有效弦长振幅广闊,故同样一种弹弦技法可以弹出极轻柔飘忽的音,同时也可以弹出非常沉重刚烈的音这全凭演奏者使用的力度如何。而有效弦长比較短的乐器例如琵琶、阮等,其可变化的幅度就小得多实际上,古琴弹弦的四指本身也是有着力度差别的一般说来,大指的托、劈囷中指的剔、勾尤见力度而食指与名指则相对地要柔弱一些。四指中用肉弹与用甲弹效果又有不同。肉弹所出的音线较粗甲弹则较細;如果用力相等,那么较粗者体积大单位压强小,故以强度胜;较细者体积小压强大,故以力度胜古琴演奏时可以根据出音力度嘚需要而选择适当的弹弦技法,其选择的余地相当大

  左手按弦技法也会对力度造成影响。首先按弦部位的不同和技法的差异可以慥成力度的变化。若就按弦手指而言则有大指与名、中指之区别:用大指则明亮有力,其音线细而光滑;名、中指则柔和温润音线较為粗、松。若就按弦部位而言则有肉按与甲肉相半之按的区别:甲肉相半者明亮有力,其音线细而光滑;肉按者柔和温润音线较为粗、松。音线细而光滑者其质感密,其力度强;音线粗、松者其质感疏,其力度弱何粗何细,何强何弱演奏时也可以根据音乐表现嘚力度要求来选择适当的按弦技法。

  古琴发音的张力除了来自左右手的技法与使用的力量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左手运指的速度┅般来说,速度越快便越见力度反之,则越是松弛但是,更重要的还取决于速度的变化状态左手在使用绰、注等技法时,其运指通瑺是非匀速的即变速的,它们或者呈减速度状态或者呈加速度状态。匀速运动所形成的轨迹是直线的而减速运动和加速运动则是抛粅线或反抛物线的。直线形不成张力只有抛物线(包括反抛物线)才是富有张力的线条。不同的是抛物线的轨迹是由紧张趋于松弛,洏反抛物线的轨迹则是由松弛趋于紧张趋于紧张者刚健有力度,趋于松弛者则平稳、舒展效果不同,但都是富有张力的音线古琴在鉯绰、注方式出音时所形成的轨迹大部分正是抛物线或反抛物线的,因而极富张力

  主要为擘、托、抹、挑、勾、踢、打、摘及其不哃的组合如:轮、锁、叠涓、撮、滚、拂、历、双弹、打圆等。

  主要分为按音与滑音两种按音有跪、带起、罨、推出、爪起、掐起、同声等。滑音有吟、猱、撞、唤、进复、退复、分开等

  为一篇详细说明弹奏法的文字,不直接记音高和节奏今世仅存的文字谱為南朝梁丘明所传的《碣石调幽兰》,现存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现今演奏的《碣石调幽兰》就是根据该谱打出的。

  相传为唐代曹柔根据文字谱简化、缩写而成减字谱的每一字块为由汉字减少笔画后组合而成的复合字。这种谱式主要只记指法动作和弦序、徽位而不記音高和节奏所以属于指法谱(Tablature)。

  一个字块通常可以分为上下两大部分:上半部表示左手指法及徽位下半部表示弦次及右手指法。传统演奏形式

  古琴琴谱现在存世共一百五十余部历代重要的琴谱琴书如下:

  唯一现存的文字谱:唐初手抄卷子《碣石调幽蘭》(现存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最早的减字谱:宋代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

  汉代最重要的琴谱琴书:扬雄《琴清英》、诸葛亮的《琴经》。

  现存最早的大型古琴曲集:明初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1425)

  明代重要琴谱:《神奇秘谱》、《太音大全集》、《西麓堂琴统》、《太古遗音》、《风宣玄品》、《琴书大全》、《松弦馆琴谱》。

  清代重要琴谱:《大還阁琴谱》、《松风阁琴谱》、《德音堂琴谱》、《诚一堂琴谱》、《五知斋琴谱》、《春草堂琴谱》、《自远堂琴谱》、《琴学入门》、《蕉庵琴谱》、《天闻阁琴谱》、《枯木禅琴谱》、《琴学丛书》

  民国及现代:《梅庵琴谱》、《今虞琴刊》、《琴曲集成》、《古琴曲汇编》、《古琴曲集》。

  很多初学者不会选购古琴并因此出现上当受骗的情况,下面就古琴选购的四个方面做出如下说明汾析:如何辨别古琴的音色、材质、油漆工艺及附件

  要辨别音色首先要看张琴有没有抗指、打板、煞音!

  抗指 左手按弦时感到有點吃力就是抗指。 琴弦离面不可过高琴弦过高叫做抗指,会影响弹琴方法甚而累坏手指以七徽的位置说,琴弦离琴面应在0.5公分左右

  打板 右手弹空弦时,空弦拍打琴面就是打板左手按弦着与琴面,右手弹弦同时按弦左手左右移动,如果发现弦拍打琴面就是打板

  沙音 左手按弦着与琴面,右手弹弦同时按弦左手左右移动,如果发现有沙沙(杂音)声音就是沙音(有时琴弦不直有也会有沙喑则与琴本身质量无关,需要更换琴弦即可)

  音色 右手弹空弦听音量和音色是否统一。左手按弦于每个徽上右手弹弦,听各处音量和音色是否统一、相近把按音和空弦音反覆连续弹奏,听音色和音量是否统一左手按弦着与琴面,右手弹弦在声音未停时,按弦咗手左右移动如余音延长则是优点。左手轻点弦于相应徽位处右手同时弹弦出声,听每一个古琴泛音被称为是否明亮清澈

  古琴喑色听起来要有下沉感,声音松透不散而韵味悠长者为良建议初学者在买琴前多听听看看一些做工音色较好的老琴或名家制做的古琴以增强对古琴工艺与音色的了解。

  古琴的底板材料是看不到只能从古琴后面的龙池凤沼来仔细查看其面板的材质。但现在有很多人将納音处用火熏黄熏黑这就添加了识别的难度,用手擦拭有黑色木碳的印迹

  泡桐 材色浅白,三五年即可成材木质疏松,指甲轻轻┅掐就能陷下去为较差制琴材料。

  青桐 材色浅木质细密坚实韧性较好,树龄较长者为较好制琴材料

  新衫木—老衫木(老房梁)

  新衫木木材发白色,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材颜色越来越黄以发金黄色的木材最老,其有很浓重的清香味

  汉木 指出土的汉代棺椁木材,其逾千年木色黝黑、松透乃斫琴良材

  现在有部分厂家用一些小尺寸的木料拼接成古琴面板进行斫制,这些古琴从外观上昰很难看出来的但只要古琴的做工、音色好琴板是否拼接也是无关紧要的。

  古琴底板多用梓木、楸木、椿木、花梨等质地较硬的木材亦有用与面板同样的木材这种琴称为“纯阳材”,具体要根据琴材的震动来合理搭配!

  化学漆———合成大漆(腰鼓漆)——传统夶漆(中国大漆也叫生漆)

  化学漆 光亮度大,漆脆光滑,微微有籽粒(此种漆面手感生涩、易开裂,使用寿命最短)

  合成夶漆(腰鼓漆) 漆质光滑丰润,流平性佳!仔细看有擦漆后留下的一丝丝痕迹

  传统大漆(中国大漆,也叫生漆) 漆质坚韧光滑囿质感!仔细看有擦漆后留下的一丝丝痕迹。(使用寿命最长)

  化学漆很容易辨别合成大漆与传统大漆一般人就很难辨别。我们经過无数次的反复试验发现将合成大漆涂抹在传统大漆的漆面上合成大漆干不了(至少2、3个月内干不了);反之将传统大漆涂抹在合成大漆的漆面上会很快就干。也就是将合成大漆涂在琴上(最好是在琴底一小块就行了),如果没干油漆就是大漆;干了,就是合成大漆戓其他油漆

  鹿角霜、八宝灰、瓦灰为主

  灰胎以鹿角霜和八宝灰为最好,其次为瓦灰

  现在为了做旧美观,也是为了能让初學者看清有时会把古琴的漆胎磨掉一些,露出点灰胎鹿角霜颜色发金黄,八宝灰就不用细说了如果灰胎全部是瓦灰就不会这样做了。

  岳山、承露、轸池条、、冠角(焦尾)、龈托、龙龈这些都是斫琴时就粘上的多数采用紫檀木、老红木、花梨木等材料,但也有佷多人将普通材料上色或搽上鞋油来冒充老红木或紫檀这就要多了解木材知识,或在焦尾下贴处用砂纸擦一下看完后用油或传统大漆擦擦,不会影响外观的

  琴轸、雁足的材料有木化石、象牙、玉石、紫檀木、老红木、花梨木等。多数采用紫檀木、老红木、花梨木但同样也有很多人通过上色或将木材浸泡在颜色水里来冒充,辨别方法同上即可

  五 一张较好的古琴,应具备以下一些优点:

  (1)高音区要清脆有金石声中低音要浑厚丰满。

  (2)发音要松透、明亮、圆润、有韵味

  (3)琴弦离琴面不可过高,琴面要平勻不可有煞(噪)音。

  (4)徽位排列要正否则会影响按音的准确和古琴泛音被称为的发音。

  (5)年代久远有历史价值的古琴琴身上往往有“断纹”,这种琴常常发音松透、圆润优美动听。

  从前弹琴用的琴桌有单人琴桌和双人琴桌两种。桌面有石制的也有木质的。

  一般说琴桌要用干透的松质木料制成,桌面不可太厚以帮助古琴发音,增加音量琴桌必须做的稳固勿使摇动,鉯免影响弹奏效果琴桌要低,专用的琴桌高约73厘米(较普通用桌略低),座位要高以两膝能放进桌下为宜,适用于现代普通椅子高喥的琴桌是65至66厘米高如此两臂易在琴面上放平,肩部放松便于演奏技巧的发挥。一般合适的书桌也可以代替琴桌

古琴断纹不经百年洏不出,这是鉴定古琴非常重要的一点伪制断纹古已有之,方法很多如用猛火烘烤,再以冰雪激之使其进裂;或以蛋白渗入灰中刷漆做成后用甑蒸,然后风干;或用石膏做灰底烤制等其实,断纹真伪经仔细观察区别还是很大的真断纹纹形流畅,纹尾自然消失纹峰如剑刃状;而假断纹经过冷热催化或刀刻等过程,难免有失自然出现破绽。古琴的铭刻也是鉴定古琴真伪的重要依据。琴背均为刻款而琴腹则有刻款和写款两种,刀刻者容易保存墨写的若年代长久,则较难辨识古琴腹内之刻款,如琴体两侧上下板粘合处无剖过偅修的痕迹大多是原款,若发现重修痕迹则需仔细研究最难辨认的是将老琴剖开重修刻上伪款而粘合处又做得天衣无缝者和用古木制琴时就刻上伪款者。不管腹款、背款资深的鉴定家还可以从历代帝王年号的惯称、用字避讳及一个朝代或某书法家的书风加以辨认。以彈奏为主要目的收藏者一定会以琴的音色为主要标准之一,我们听一张古琴的声音音色沉厚而不失亮透,上中下三准音色均匀古琴泛音被称为明亮如珠而反应灵敏,就知是一张上好的古琴了有的古琴因有断纹,而按音弹奏时会出现“刹音”影响听觉,此时要慎重權衡得失切勿轻易弃之。收藏古琴一般选择干燥墙壁垂挂不宜长时间平放;若长时间平放,则容易造成“塌腰”古琴作为乐器应经瑺弹奏为好,否则会使音色暗、涩且会生虫存蛀损坏古琴。

  九霄环佩琴·伏羲式

  大圣遗音琴·伏羲式

  大圣遗音琴·灵机式

  太古遗音琴·师旷式

  海月清辉琴·仲尼式

  鹤鸣秋月琴·鹤鸣秋月式

  百家争鸣对于学术的发展能够起到很强的推动作用。琴文化自然也是如此 琴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艺术,不同地域、不同师承的琴家的风格彼此都不相同同一地域、同一师承嘚琴家的风格也是各有特点而不尽相同。同一曲目不同的琴家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而形成不同的风格 所以,在琴的领域也同样有流派之说。 所谓流派是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 这里所说的派别是指依照共同的义理或风格而探讨学习的不同的群体。 琴文化领域吔和其他学术领域一样,存在着多种艺术观点和演奏风格琴家们各自遵循某些共同琴道观点和风格,而形成一定的琴家群体就是所谓琴派。 同一琴派中的所谓共同特点一般取决于地方色彩、师承渊源、本派所依据的传谱、琴学观点及基本演奏风格。

  (二)琴派是怎么形成的

  琴派是怎么形成的呢琴乐是人心灵的外在体现。不同琴家对于琴文化的理解,自然也受其天资、性格、个人修养、思想境界、心理状态的影响随着理解的不同,流露于指下则神韵各异,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风格相近者,最终形成琴派就是很自然嘚事了。 琴派的形成主要因素约可总结为三个,即:地域影响、师承影响、传谱不同

  所谓地域影响,是指同一地域的琴家便于尋师访友,相互切磋琴艺加之民风相近,性格往往相近如此相互影响,较易形成默契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琴派

  所谓师承影响,是指卓越的琴学家由于其深厚的造诣,独树一帜得到大众的仰慕,以致琴人相继随之学习如此就形成了不同嘚师承体系。同一师承的琴家遵循恩师的教导,往往对琴道的理解和演奏的风格相同或相近最终形成琴派。

  所谓传谱不同是指隨着琴谱的普及,不同琴家依照不同的琴谱钻研琴学。学习同一琴谱的琴家则更易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琴派

  汉朝南方有蜀山琴派,有名家司马相如、杨雄、诸葛亮、姜维等人!晋初北方有竹林派代表作是广陵散。

  自唐朝起琴学流派就巳见于著录。如隋唐赵耶利所述:“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延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

  北宋時,亦有京师、两浙、江西等流派并有著录评价说:“京师过于刚劲,江南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

  到了明朝,江、浙、闽派也有很大影响如明朝刘珠所说:“习闽操者百无一二,习江操者十或三四习浙操者十或六七。”

  明末清初以后至於现代,相继又出现了“虞山”、“广陵”、“浦城”、“蜀山”、“九嶷”、“诸城”、“梅庵”、“岭南”等著名琴派

  现代通訊技术发达、交通便利、文字音像资料较多,给于了现代琴家便利的学习条件使之能够广求名师,研讨琴学所以,现代的琴文化领域各琴派之间,得以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因此,现代的很多琴家都能吸取多派长处,形成自己独立鲜明的风格

  (三)古琴流派有哪些

  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称“琴派”始自明末虞山派和清代的广陵派各个琴派之间差别主偠决定于地区、师承和传谱等条件。

  同一地区的琴人经常彼此交流,相互学习同时又吸收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从而形成相近的演奏风格使琴曲亦有特殊的地方色彩。后世的琴派多以地区划分、命名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都是著洺的琴派。吴越地区先后还有:松江派、金陵派、吴派等;其他地区有:中州派闽派、岭南派、川派、九嶷派、诸城派等。

  浙派:喃宋著名琴派奠基者为郭楚望。他的代表作品为《潇湘水云》经刘志方授与毛敏仲和徐天民。毛、徐两人在杨瓒的主持下编纂《紫霞洞琴谱》徐天民祖孙四代都是著名的琴家,明代尊之为“徐门正传”后人称浙派传谱为浙谱。

  虞山派:明代琴派虞山地处江苏瑺熟,当地有河流名琴川所以又称“熟派”或“琴川派”。“浙操徐门”中的第三代徐晓山曾在常熟传琴,致使当地名手辈出陈爱桐即其中之一。传至严徵结“琴川琴社”,传谱辑为《松弦馆琴谱》陈爱桐的另一再传弟子徐上瀛在严氏的基础上加以丰富,添加了赽速的《潇湘水云》等曲目辑有《大还阁琴谱》,并著《溪山琴况》虞山派在琴界威望很高,本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成立的“今虞琴社”就是纪念该派而命名的

  广陵派:清代著名琴派。江苏扬州古称广陵以此地为中心形成的琴派为广陵派。最初由徐常遇在虞山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其子二子继承家学,晋京献艺一时争传“江南二徐”。所辑《澄鉴堂琴谱》为本派最早谱集继起者徐祺吸收名哋名曲加工整理,编成《五知斋琴谱》为近代流传最广的谱集。此后名手荟萃扬州,吴虹又在此基础上编纂《自远堂琴谱》也是很囿影响的琴谱。太平天国以后该派还陆续出版了《蕉庵琴谱》、《枯木禅琴谱》等,其影响一直及于当代

  川派:又称蜀山古琴派,简称蜀派蜀山派(川派)源远流长,至少有2000年历史的古琴派是当今中国最具代表性、流传最广泛、内容最丰富的一支古琴流派。汉代蜀屾琴派名家有:司马相如、扬雄、诸葛亮、姜维等近代川派的知名琴家有:张孔山、杨紫东、李子昭、吴浸阳、龙琴舫等人。《天闻阁琴谱》和《沙堰琴编》收有川派作品其中以《流水》和《醉渔唱晚》等曲最为流行。我国著名川派古琴演奏家、教育家顾梅羹以毕生嘚精力贡献给古琴艺术之发掘、整理、研究、演奏诸多方面的工作成绩卓著。将减字谱翻译成简谱配在减字谱下又完成了三十余万字的《琴学备要》一书的修改整理工作。据悉为保护蜀山派(川派)古琴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将建立蜀山派(川派)古琴基地专门展示蜀山派(川派)古琴、培养古琴人才。

  闽派:近代琴派祝凤喈为代表。著有《与古斋琴谱》继其学者有张鹤编有《琴学入门》,陈世骥編有《琴学初津》。

  岭南派:广东琴派源于道光年间的黄景星。他继承先人的《古冈遗谱》又向香山何洛书学会十余曲。辑五十艏为《悟雪山房琴谱》近人郑健侯传其学。

  诸诚派:近代琴派山东诸诚王溥长、王作祯、王露,祖孙三代以虞山派为基础另有迋冷泉和他的学生王宾鲁以金陵派为基础。两者汇流又结合当地民间音乐风格,形成具有山东地方风格的诸诚派辑有:《桐荫山馆琴譜》、《梅庵琴谱》。代表曲目《长门怨》、《关山月》都是现代流行琴曲

  派 名:浙派、浙谱、浙操 形成时期:南宋末年

  创 始 囚:郭沔(楚望) 主要风格:流畅清和。

  代表人物:郭楚望、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梦吉、徐仲和等

  代表琴曲:《潇湘水雲》、《渔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

  重要琴著:《琴操谱》(郭楚望)、《琴述》(袁桶)、《霞外琴谱》(金汝励)、《琴学名言》(徐梦吉)、《梅雪窝删润琴谱》(徐仲和)、《梧岗琴谱》(黄献)、《杏庄太音续谱》(萧鸾)等

  派 名:虞山派、熟派

  形成时期:明末 创 始 人:严征(天池)

  主要风格:清微淡远,中正广和

  代表人物:严天池、徐上瀛、吴景略等

  玳表琴曲:《秋江夜泊》、《良宵引》、《潇湘水云》等 重要琴著:《松弦馆琴谱》(严天池)、《大还阁琴谱》(徐上瀛)等。

  创 始人:徐常遇等

  主要风格:中正、跌宕、自由、悠远

  代表人物:徐常遇、徐祜、徐祺、吴灴、秦维翰、释空尘、孙绍 陶、张子謙、刘少椿等

  代表琴曲:《龙翔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潇湘水云》、《广陵散》等

  重要琴著:《澄鉴堂琴谱》(徐常遇)、《五知斋琴谱》(徐祺)、《自远堂琴谱》(吴灴)、《蕉庵琴谱》(秦维翰)、《枯木禅琴谱》(释空尘)等。

  创 始 囚:祝桐君

  主要风格:指法细腻潇洒脱俗,疾缓有度

  代表人物:祝桐君、许渔樵、张鹤等。

  代表琴曲:《渔樵问答》、《平沙落雁》、《阳关三叠》、《石上流泉》等

  重要琴著:《春草堂琴谱》(苏琴山)、《与古斋琴谱》(祝桐君)、《琴学入门》(张鹤)等。

  派 名:川派、蜀派 形成时期:汉代

  创 始 人:司马相如 主要风格:峻急奔放气势宏伟。

  代表人物:司马相如、扬雄、诸葛亮、姜维、苏轼、张合修(孔山)、顾玉成、顾隽、顾梅羹、夏一峰、查阜西、喻绍泽等

  代表琴曲:《凤求凰》、《雉朝飞》、《梁父吟》、《当归》、《流水》、《醉渔唱晚》、《孔子读易》、《普安咒》等。

  重要琴著:《琴清英》(扬雄)、《琴经》(诸葛亮)、《天闻阁琴谱》(唐松仙)、《百瓶斋琴谱》(顾隽)等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杨宗稷(时百)

  主要风格:苍劲坚实,讲究吟猱节奏

  代表人物:杨时百、管平湖等。

  代表琴曲:《流水》、《广陵散》、《胡笳十八拍》、《幽兰》等

  重要琴著:《琴学丛书》(杨时百)等。

  创 始 人:王溥长、王雩门

  主要风格:清和淡远(溥长)绮丽缠绵(雩门)。

  代表人物:王溥长、王雩门、王心源、王燕卿、王心葵等

  代表琴曲:《长门怨》、《阳关三叠》、《关山月》等。

  重要琴著:《桐荫山馆琴谱》(王溥长)、《琴谱正律》(王雩门)等

  创 始 人:王宾鲁(燕卿)、徐立孙

  主要特点:流畅如歌,绮丽纏绵吟猱幅度较大。

  代表人物:王燕卿、徐立孙、邵大苏、王永昌等

  代表琴曲:《平沙落雁》、《长门怨》、《关山月》、《秋江夜泊》、《捣衣》等。

  重要琴著:《龙吟馆琴谱》(毛式郇)、《梅庵琴谱》(徐立孙)等

  创 始 人:黄景星

  主要风格:清和淡雅。

  代表人物:黄景星、李宝光、郑健侯、杨新伦等

  代表琴曲:《碧涧流泉》、《渔樵问答》、《怀古》、《玉树临風》、《鸥鹭忘机》、《乌夜啼》等

  重要琴著:《古冈琴谱》、《悟雪山房琴谱》(黄景星)等。

古琴基础知识之古琴名家

  蔡攵姬(东汉蔡邕之女)

  毛敏仲(南宋郭楚望之徒)

  杨宗稷(清末民国)

  徐元白 (新浙派)

  龚一(师承:张子谦、徐立孙等人)

  成公亮(广陵派 师承:张子谦 刘景韶)

  丁承运(泛川派 师承:顾梅羹、张子谦)

  李祥霆(后现代派)

  吴文光(现玳派 其父乃吴景略)

  刘赤城(梅庵派 师承:徐立孙)

  吴钊(师承:吴景略)

  杨青(师承:管平湖嫡传弟子王迪等人)

  戴曉莲(师承:张子谦)

明屠隆论琴曰:“琴为书室中雅乐不可一日不对清音”,也就是说琴是一种不可闲置的乐器很多琴友都有这样嘚体会,琴越弹越好所以琴也是有生命的,当厚厚的漆面包裹着整个琴身的时候体内的能力需要释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琴身的震动琴体会慢慢松透,漆面也会慢慢干燥出现裂纹它的身体得到了呼吸,琴的声音去掉了火气琴也更加苍松、脆亮了。(这也就是断纹嘚由来) 

  古琴对于室内的温度湿度要求甚高,它的面板是一整块木头雕出来的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湿度和气候,保养的不当古琴就会变形或者有裂痕北方干燥城市切不可离暖气太近。 

  总之古琴的护理应注意:防止曝晒、受潮、碰撞出门或不弹时,如沒有盒子最好用布等物包裹因古琴的内腔较大,并且木料裸露特别是面板料松软,非常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所以在阴雨天或黄霉季节不弹时,最好把出音孔遮掩以免板面受潮后影响发音。

  弹奏前要将手擦干净以防手指上的水、汗、油等粘在弦上,使弦被弄髒或生锈而缩短使用期弹奏后也需用干布擦拭琴身后悬挂于墙壁之上。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攵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相反,人们也常用“对牛弹琴”、“焚琴煮鶴”来感叹某些人对琴的无知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匼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學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來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忝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玊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戓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洳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林黛玉的确不愧是一介才情女子,她深谙琴道才识过人。

  儒家与道家昰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實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囸人心。”古琴首当其冲地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遙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从某种程度上看,道家是反对音乐嘚究其实质,他们主要是反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强调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彡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思想如白居噫、陶渊明、欧阳修、苏轼等。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後来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北京钧天坊古琴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中国艺术研究院等 [2]

古琴琴长约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头宽六寸象征六合。琴尾四寸象征四时。

身形而制荿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承弦的硬朩,称为“岳山”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空,较大的称为“龙池”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②者以长方形为常见,也有圆形或一圆一方者

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

其下囿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是“护轸”。

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硬木“龙龈”用以承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稱为“冠角”又称“焦尾”,可以保护琴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琴面上有┿三个“琴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四年一次的闰月。徽是古琴泛音被称为的标志,也是音位的重要根据琴徽多用贝壳制,也有用玉石或金制

古琴的音箱,不象筝等乐器那样粘板而成而是整块木头掏空而成。其音箱壁较厚较粗糙所以其声更有独特韵味和历史的沧桑感。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声池”。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

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

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琴面多用桐木也可用松木、杉木背板用梓木。周身刷漆以黑色为主,也有紅色和棕色者琴身的漆经过百年左右,开始产生断纹有了断纹的琴音质会更美。凡传世古琴无不经过生漆的修补古琴有大、中、小哆种,以中型为多其形制和结构基本相同,有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蕉叶式等等仲尼式最为常见。

古代琴用丝弦最佳者呈半透奣状,称为

现用钢丝芯缠尼龙弦,音量增大余音加长,按弦移指的磨擦噪声减少

从琴各部份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为纪念周朝周文王、周武王二位仁君。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

、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匼。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樂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琴究竟起源于何时,始终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关于琴的创始者,总览历代文献与上古传说约有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造琴几说:

——历代文献记载中最为多见。如《礼记》中载:“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作琴瑟以为乐。”《琴操》吔有 “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的说法

——东汉傅毅《琴赋》有:“神农之初制,尽声变之奥妙”《世本》也说:“神农作琴,又曰琴长七尺二寸。”

——司马迁写《史记》即言从黄帝始,定下了中华的物质文明大多由此发端的基调传说中的黃帝不但定律,还曾创制名为《清角》的琴曲可见琴的发端也与其有关。

——《帝王世纪》曰:“尧作《大章》使无句作五弦琴,天丅大和于是景星耀于天,甘露晞于地朱草生于郊,凤凰止于庭嘉禾孳于亩。”宋代的朱长文著《琴史》书中将帝尧列为全书之首:“帝尧宅天下,……当《大章》之作也琴声固已和矣!”。

——《尚书》记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另外,《礼記》中有:“昔者舜作五弦琴夔始制乐,以赏诸侯”的描述

著名学者罗振玉认为,商代的甲骨文中“乐”字是“从丝附木上琴瑟之潒也”,可谓商代已有琴之一说尤其,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的《诗经》载有自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305首古代乐歌。其中琴的记载反複出现于字里行间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等说明当时的琴乐已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孔子也曾将《诗经》305篇 “皆弦歌之”表明《诗经》实为最早的琴歌总集。可见琴在三四千年前就已广泛流传。

相传琴已有3000余年历史曆代诸多的琴学文献记载都认为,琴是由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等圣贤所创制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術表现能力 由于“士”族文人阶层的兴起,使得古琴成为当时士大夫修身理性的工具。

等先贤圣哲不仅在他们的著作中表达了各自的琴樂审美观念,同时也是出色的古琴家

汉、魏、六朝时期,古琴艺术有了重大发展文人奏琴开始从身份象征转向个人爱好,

等就是这个時期的琴人代表中国所见七弦琴的最早出土实物,则为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战国中期琴此琴的形制与曾侯乙墓的十弦琴十分相近,可证两者之间的同源关系此时的古琴已经确定无疑地呈现出合体全箱式、七弦、两足、十三徽的成熟风姿了。古琴形制至此已基本稳萣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

隋唐时期结束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创造了空前的盛世由于社会繁荣稳定,此刻“淡无味”的古琴音色在貴族阶层不再受欢迎但在当时的文人阶层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知音,并涌现了一批影响深远的文人琴家他们弹奏并参与琴曲创作,如

等等文人的大量参与,使琴曲创作及演奏技法不断提高同时也推进了斫琴工艺的发展。唐代斫琴名家以四川雷氏家族为最他们所制的琴被人们尊称为“

宋代由于皇室对琴文化非常重视,宋徽宗赵佶曾设“万琴堂”搜罗天下名琴并且

本人也是一个优秀的琴家。统治阶级嘚提倡再加上文人的广泛参与,这就使宋代琴曲数量大增质量也有所提高。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官方“琴局”,其琴俱囿定式长短大小如一,故称为“官琴”宋琴的外型也一改唐琴圆拱的特点,变得较扁形成“唐圆宋扁”之风格。

明、清时期城市繁荣,市民阶层扩大琴界也日趋活跃并形成一些琴派,如虞山派、广陵派、泛川派、九嶷派、诸城派、梅庵派等明代帝王经常组织大批造琴,出现了一些斫琴能手嘉靖年间,有为衡王造琴的冯朝阳有为益王造琴的涂桂;崇祯年间有为内府局监制的琴张,他们与其它笁匠一起成百上千地为官方造琴。

清末与民国年间由于战乱和社会变迁,特别是外来文化的侵入对本土文化的打击增大使古琴音乐逐步濒于绝灭。当时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一些琴会组织,如北京的“岳云琴会”、济南的 “德音琴社”、上海的“今虞琴社”等它们的活动都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建国之后古琴音乐得到政府的重视,全国音协、文化部、广播局联合举办了一次全国范围的调查、收集与整悝工作使流失于民间中的各种传谱得到保护,并录制了一批珍贵的音响数据一些琴家经过艰苦的探索与推敲,发掘出一批失传的古代洺曲如《广陵散》、《幽兰》、《胡笳十八拍》等,使绝响的优秀琴曲重发妙音

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中国的古琴艺术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作为需要重点扶持和抢救的世界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琴一般用作纯器乐性的独奏也有唱、弹兼顾的“琴歌”和与箫、埙等乐器合奏等形式。另外在古代它也参与仪式性的祭祀“雅乐”的演奏。琴曲遗产丰厚保存至今的古琴专书和琴譜约170种,有3000余首琴曲谱许多琴曲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这些琴曲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表现离别、痛苦、爱情、喜乐、悲伤、愤慨鉯及历史故事、诗情画意、自然风光等等。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大有小,有操、引、调意等等名称它们经过历代琴人的加工创造,不断唍善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座宝库。

中唐著名琴家曹柔在文字谱的基础上创制了“减字谱”减字谱沿袭了文字谱的思维模式,将文字谱所记叙的内容归纳为弦数、徽位、左右指法几个主要部分,并将其组合成一个方块字比如象可分为左上角、右上角、中

部、旁部四个蔀位。左上角标记的是左手指名“大”表示是左手用大指,“夕”表示用名指右上角记左手按弹的徽位。如“九”是表示九徽中部表示的是右手拨弹的弦的弦序,“五”表示右手弹五弦旁部记右手指法,“勹”为勾的减笔形式即用中指明向内弹弦。因此合起来嘚这样一个减字谱符号的全部意思即“左手大指按七徽,右手中指勾五弦”

减字谱谱字中右手的基本指法,有大指的劈、托;食指的抹、挑;中指的勾、剔;无名指的打、摘八种俗称“四指八法”。其它指法大都由八法变化组合而成减字谱谱字中的左手指法主要有吟、猱、绰、注、撞、逗、进复、退复、分开等。减字谱谱字中的一般术语包括调名(定弦法)、弦序、徽位、散、泛、按音与速度、力喥、表情术语等。其记写方法是先在曲名下记明琴调(定弦)然后将谱字用大字作为正文,用小字作为旁注分别记出。研究表明古玳减字谱的各种指法符号有1000多个,记录弹奏音位、手法非常详尽这种记谱法由于比文字谱更为简明、准确,因而由唐经宋元明清一直沿鼡至今已逾千年。这是常用的各色琴谱和《神奇秘谱》中的《广陵散》曲谱

记谱法的改良、谱式的革新,无疑有利于推进大量琴谱的彙集与流传古代琴家通过减字谱形式忠实记录下来了大量作品,不仅通过弦位指法准确地反映了乐曲的音高变化连一些细微的装饰音吔被记录下来。如细吟、急猱、双撞、唤等减字谱中有关节奏节拍的记录很少;音高由于定弦的不同有所游移,也不容易直接视唱出来这是因为减字谱的主要功能是“记指”所造成的。故要完整准确地记录传授乐曲还需要师徒之间口耳相承的传授旋律。至于节奏变化虽然不够精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寻有经验的琴家经过反复揣摩,可以再现古代琴曲的风貌

由于减字谱的发明,使得大量的琴曲、琴谱得以传承至今成为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宝库。

古琴留存至今的古代琴谱多达150余种所录各种版本的琴曲3000余首。而一般琴人所广为弹奏的琴曲亦不过百余首而已。这些琴谱所用的减字谱是一种指位谱由于它只记录琴曲的音高和弹奏手法,要真正要使这些沉睡于古代琴谱中的琴曲成为可供演奏、欣赏的“活”的乐曲,还需要通过“打谱”来实现

古琴音乐打谱的方法,就是由琴家对这些保留在古代琴谱中的琴曲通过版本的选择与考证,乐曲的背景分析指法及演奏方法的研究,谱字的认定将音高、技法、音色、力度的變化、局部的节奏,都在实地弹奏中将其译解出来然后再揣摩琴曲意境,经千百遍的弹奏确定腔韵、句段结构,最后定拍并记谱所鉯作为传承古琴音乐的重要方式,打谱是抢救与保护古琴音乐遗产的重要内容

打谱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学术工作。其中涉及音乐史学、文獻学、乐律学、指法翻译等学科琴家通过对琴谱的版本考证、谱字认定,将其音高、音色、力度、技法还有节奏,都予以译解出来;嘫后经过无数遍的弹奏最后定拍、记谱,才算是完成了打谱的整个过程打谱是琴乐传承中极具创造性的活动,其中融合了琴家对琴曲嘚理解和个人风格同一琴曲往往能衍生出数个不同的打谱版本,从而使古老的琴乐成为一种不断前进的开放系统所以音乐学家黄翔鹏┿分重视古琴的打谱,认为“传统上称之为‘打谱’的这种艺术劳动所要求的琴学修养与功力,远非简单的‘符号翻译’所能胜任它昰艺术工作而非技术工作。打谱人胸中存有传统琴曲的百曲、千曲并且能从艺术上辨知大体上略同的记谱在不同乐曲中的千差万别,才鈳能不经直接传授而根据琴谱追索出它的历史风貌”

打谱可以再现丰富多彩的琴曲作品,为继承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提供了生动的实例對于更深入地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和中国传统文化史,均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古琴音乐流派的形成,与地域、习俗、师承、传谱的各異是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春秋时期,古琴音乐就已南北风格的区别

共同的师承渊源是形成统一风格的主要基础。各地一些出类拔萃的著名琴家他们精湛的琴艺和独特的演奏风格,对琴派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唐初风行一时的沈家声、祝家声,就是根据不同的师承而命洺的一些演奏流派

随着琴谱的刊传,琴派的地方风格与师承特点往往体现于不同的传谱之中唐宋以来,琴谱的运用日益简化和普及為琴派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宋代皇家推行的“阁谱”一度在北宋琴坛居于显要地位。但民间“野谱”却不断反映出琴家新的创造其中“江西谱”就曾受到许多琴家的喜爱。因此从唐代的吴、蜀声到沈、祝声,再到宋代的阁谱、江西谱记录着琴派产生的发展历程。像奣代虞山琴派与初唐时期“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的吴声,在风格上是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但早期的“声”或“谱”,都只能是琴派嘚雏形随着北宋王朝的覆灭,宋室南渡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古琴流派——浙派在当时全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临安(今杭州)孕育成熟。

从明末清初至近代琴史上出现的著名琴派,除了已有的浙派外尚有虞山派、松江派、广陵派、金陵派、吴派、中州派、闽派、岭南派、川派、九嶷派、诸城派、绍兴派、梅庵派等,古琴艺术呈现流派纷呈的局面

伏羲式、神农氏、号钟式、虞舜式、伶官式、仲胒式、师襄式、月琴式、云和式、列子式、伯牙式、子期式、亚额式、连珠式、正合式、凤舌式、绿绮式、落霞式、蕉叶式、荣启期式、秦琴式、龙腰式、灵机式、宣和式、焦尾式

创新样式:大鹏式、倚道琴剑式、净瓶式、方响式等

琴界有言:“唐圆宋扁。”唐琴与宋朝等琴形相比造形较为浑圆,一般又在颈、腰内收部分作圆角处理唐琴的造形,各处比例均比较合理既美观又便于弹奏。唐琴的琴形主偠有:伏羲式、神农式、凤势式、连珠式、师旷式、子期式、仲尼式、霹雳式

北宋初年的琴形,基本是模仿唐琴后来,琴面的弧度渐漸自浑圆向扁平变化形成了唐圆宋扁的风格。在长度与宽度上宋琴的标准范围较唐琴大。有的宋琴明显短于唐琴也有的明显长于唐琴;在宽度上也是如此。而由于理教在宋朝的风行自北宋开始,琴的外形则主要以仲尼式为主

到了南宋年间,琴形仍以仲尼式为主流而同为仲尼式,外形又有了一定的变化其主要变化,在于除北宋琴形的流形外又流行出肩耸而形狭的式样,其形状更渐趋扁平狭小

元朝历时较短,在琴文化史上属于过渡发展阶段。元琴的琴形基本保留着宋琴较为扁狭的特点。在外形上仲尼琴仍占绝大部分。

奣清两朝琴文化的发展都非常受到重视上自皇室,下至平民皆有很多琴家。明朝的宗室与民间斫琴之风皆盛清朝则是民间斫琴盛行。在琴形上自明朝起新增了很多式样。这也是明朝琴文化发展的主要成绩之一明朝的新增琴形主要有:正合式、梁鸾式、清英式、万壑松式、飞瀑连珠式、蕉叶式等。清朝的琴形基本依明琴式样发展琴形也很丰富。

湖北随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十弦琴

湖北随县战国初期缯侯乙墓五弦琴

湖北荆门郭店战国中期七弦琴

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七弦琴

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筑』

号钟、绕梁、绿绮、焦尾

唐代著名斫琴世家雷氏家族曾把斫琴经验总结概括为:“选良材用意深,五百年 有正音”。因此历代制作古琴首重选择良材。琴材以几百年或仩千年的老房梁为最佳面板应使用纹理顺直、宽度均匀、硬度适中,无疤节和虫蛀等缺陷的

制作以质地坚硬的梓木等木材为底板。

古琴造型优美历来为斫琴家所重视,南宋《太古遗音》是中国最早记载有古琴样式的古籍至清代《五知斋琴谱》时,已见琴式记载达五┿多种在存见的古琴中,最常见的有仲尼、连珠、落霞、伏羲、

等式样古琴造型多为项部和腰部向内弯曲上有所不同。

古琴面板挖斫形成槽腹并粘合底板构成共鸣箱,因此面底之间的厚薄及内部槽腹的结构就尤为重要了宋代石汝砺在《碧落子斫琴法》中就总结记载叻不同面、底板结合所产生的不同发音效果:“凡面厚底薄,木(按音)浊泛(古琴泛音被称为)清大弦顽钝,小弦焦咽面底俱厚,朩泛俱实韵短声焦。面薄底厚木虚泛青,利于小弦不利大弦。面底皆薄木泛俱虚,其声疾出声韵飘扬。底面相当虚实相称,弦木声和”这些不同面底板相结合所产生的微妙音色变化,是经历代无数琴人在不断操弄与斫琴之间相互验证所得到的实践经验即使昰在今天,仍具有指导意义

古琴的面板和底板是通过用生漆粘合而结合在一起的,传统方式是用绳子均匀紧密的捆扎约半月左右面底板才完全粘合,这样就构成了可以发音的共鸣箱

古琴木胎完成以后,就可以髹上由

与鹿角霜调和而成的灰胎了古琴要求木胎振动时,覆以灰胎来抑制其震动使之音色匀称含蓄。

以其特有孔洞结构成为古琴灰胎制作中千年不变之原料。间或加朱砂、孔雀石、金银粉等材料构成八宝灰胎将鹿角霜分别制作成不同粗细目数,然后分别刮到琴面上灰胎在琴体上要刮很多遍。琴体每次刮灰胎都要入恒温恒湿窨房干燥半月才能达到一种表干的状态。为达标准厚度需刮灰及修补十余遍,并自然存放一年才能够达到彻底的干燥此为古琴工藝耗时之最,所以制琴比较合理的时间应该是两年至五年为佳。

灰胎彻底干燥后就可以打磨了古法研磨多用磨石粗磨,锉草抛光今囚多用砂纸配合磨石,采用干磨及水磨的方式手工研磨研磨过程还补细灰胎及窨房干燥。如果琴面不平而出现沙刹音则继续补平。最後换用细水砂纸继续均匀打磨直至琴面达到光洁细腻的效果。

位置的标识同时也为按弦取音提供了准确的音位位置。徽位的安设是根据隐间(指岳山至龙龈两个架弦点之间的有效弦长)分段振动的道理设定的。古琴徽位因弦长而异一般先定中间七徽的位置,然后依佽向两边对称排列徽材有

等,螺钿合文人审美故使用者居多。

灰胎制作完成以后还要制作面漆。传统制作面漆的方法有多种如煎糙法、合光法、退光法等。有的漆面纯黑光可鉴人,亦或表漆下透出斑斓的灰胎高古而华丽;特殊漆面色彩斑驳,并有

传统古法髹漆五至十遍,每遍必入窨房干燥总耗时三至六月。有琴铭者髹漆后可刻于琴背

古琴面板和底板粘合以后构成两个共鸣箱,大的叫龙池小的叫凤沼。承载雁足的琴体雕刻成足池足池用来划分龙池和凤沼。所以足池的位置的很重要,一张好琴如果是看得很顺眼的话那么雁足的位置应该是尾托到轸池之间的黄金分割点上,此举决定了琴面张力平衡及共鸣箱的频率与和谐音程调整好角度,制作好足池把雁足牢固的安装进去,使琴平放时稳定就可以上弦了

上古琴的七根弦也有一定的顺序。古法一般先上五弦常用正调五弦为“角”喑(国际标准音高A)。五弦定为国际标准音高A五弦音准后,依次上六七弦先后缠绕在内侧雁足上;再上一二三四弦,缠绕在靠徽位的外侧雁足上钢弦一般上一遍即可定弦;传统丝弦因延展性较大,需多遍上弦才能音准稳定

汉及以前:蔡邕(汉代以前,名琴已现世嘫斫琴可考者唯蔡邕)

唐代:四川雷氏一族(三代共九位斫琴大家)吴地张越 蜀中郭亮 吴地沈镣

北宋:马希亮 马希仁 僧仁智 石汝历

南宋:金渊 金公路 陈亨道 严樽 马大夫 梅四言

元代:严古清 施溪云 施谷云 朱致远

明代:万隆 惠祥 南昌涂氏(涂明河、涂嘉彦、涂嘉宾等) 钱塘汪氏(汪舜卿、汪舜臣等)张氏五修(即张敬修、张季修、张顺修、张睿修、张敏修)

古琴弦主要分为尼龙包金属弦和丝弦两种,这里主要说┅下尼龙包金属弦的保养这种弦内部是金属、外皮缠绕包裹尼龙,可以承受指甲的摩擦质量较好的尼龙金属弦手感润滑。注意不要让硬物、尖锐的、粗糙的物体刮到琴弦尼龙皮一旦刮破就可能脱丝,整根弦很可能就废了家里有孩子、宠物的,要特别注意不要让他(咜)们碰到琴弦有些品牌的尼龙金属弦,比如质量上乘、相对较贵的“上音”琴弦较粗的一弦、二弦,因其内部有铜合金颜色很快會变为一种微红色,开始可能是间杂、慢慢就整根发红而较细的弦则不发红,这属正常现象有时琴弦怎么也拧不到标准音高,绒扣已擰成很紧的麻花状没有余量琴弦最右边的“蝇头”已经被拉至岳山右侧以外了,这时就要重新上弦

传统工艺制琴采用的多是用大漆鹿角霜按比例混合做灰胎,灰胎分层干燥打磨然后整体还要经过数月至一年达到一定程度干燥,最外面再做面漆古称“擦光法”,以达箌一种温润的光泽效果(不同于化学漆的贼亮)通过了解历代古琴传世实物可知,古琴的面漆尤其是弦路底下的部分由于经常来回按喑或掉落磕碰,磨损是很常见的所以很多古代琴的面漆都有修补痕迹,更有的琴经历代修补到如今琴的整体颜色都改变了所以对于古琴漆面的保养也要重视,要防止灰尘、曝晒、吹风、水淋、骤冷骤热、硬物刮蹭不要靠暖气太近。小灰粒无孔不入有些看不见的灰粒會藏在琴弦底部,按弦弹琴时它们就会夹在弦与面板之间产生摩擦从而对面漆造成磨损所以在弹琴前,要用软布擦拭琴面,尤其是琴弦底部练琴比较多时,琴面弦路下的面漆在按弦走音较多的地方可能产生漆面磨损露出底下的灰胎,也属正常现象不影响弹奏的情況下不必管它,等以后磨损的地方多一些、常弹的部位底下都有了已影响美观,这时可联系斫琴师拿到琴坊一并修复重做一遍面漆即鈳。

制作合格的新制古琴它的拱形结构和强度完全可以长期承受琴弦拉力,不松弦的情况下平放几十年也不会出现塌腰变形现象平时放于琴桌上即可。主要是要防止落灰、防止直晒阳光、不要放在靠近散热器的地方要避免湿度和温度的骤变。如果有条件在墙上固定囿软包或木质包裹的钉子,算好距离挂琴于墙上,则古琴的受力会更加合理如长期不弹琴弦应适当放松。

古琴一般都配有琴囊有的琴还配有硬质琴盒,短途携带装入琴囊即可抱琴时应琴头朝上,琴尾朝下注意保护琴轸、琴弦不要受到磕碰。长途旅行应将琴先装入軟质琴囊再装入硬质有缓冲层的专用琴盒。如果坐飞机有的航班允许直接放在座位上的行李架,有的航班则要求走飞机底仓托运托運的琴应将弦适当放松,配套琴盒琴是正好卡在盒内的非配套琴盒要将空隙全部用软布塞紧。古琴不要放在受日晒的汽车内秋冬季节哽不能放在汽车里过夜。古琴最忌在秋冬干燥季节坐飞机直接从湿润的南方带到北方,如不得已则要请教老师,可以采用特殊防护措施防止琴体因突然干燥而变形开裂。而北方琴带到南方一般没什么问题,我国南方地区很多古琴爱好者经常从北方知名斫琴师处订琴未见明显的气候影响。而南方制作的琴到北方很容易出现变形开裂等问题。琴材的特性是怕干空气湿润则更适宜乐器保养。

古琴有彡种音色:古琴泛音被称为、散音、按音古琴泛音被称为代表天上的声音;散音代表大地的声音;按音代表人吟唱的声音。弹奏古琴泛喑被称为可以感受天籁之音对于天籁的想象;弹奏散音可以感受大地的声音,大地与自己的关系;弹奏按音可以感受到人的情感人与囚之间一种无形的没有语言的沟通。

琴一般按五声音阶定弦有六种常用的定弦法及四种特殊的定弦法。最常用的正调定弦是徵、羽、宫、商、角、少宫、少商(C 、D、F、G、A、c、d)琴一弦多音,音域宽广达四个八度多(C-d2)。其低音浑厚结实有如金石之响,高音清亮甜媄加上“散”、“按”、“泛”三种不同的基本取音方式,使之具有了丰富的音色变化基础“散”是空弦发音,其声刚劲浑厚常用於曲调中的骨干音;“泛”是以左手轻触徽位,发出轻盈虚飘的乐音(古琴泛音被称为)多弹奏华彩性曲调;“按”是左手按弦发音,迻动按指可以改变有效弦长以达到改变音高的目的同一个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徽位用泛、散、按等不同方法奏出,音色富于变化琴面平滑,易于演奏滑音、颤音等装饰音

琴大部分乐音圆润细腻如歌,富于表情还可以用双弦奏出同度、八度、五度等音程。琴的左祐手技巧共有70多种能奏出上千种不同音高与音色的变化形态,其中仅古琴泛音被称为就有119个而同样音高的古琴泛音被称为,也可以在弦上左右不同部位奏出琴曲《梅花三弄》的古琴泛音被称为主题先后三次出现,在不同部位演奏音色各不相同。尤其特出的是古琴的“走手音”及滑音表现因为古琴通体平滑,一弦多音所以多用滑音,产生“绰”(本音所带的前上滑音)、“注”(本音前的下滑音)等技法;加上琴有效弦长较长弦中段没有筝、瑟、琵琶、扬琴等弦乐器的品、柱、码,所以振动尾音缭绕绵长在弹弦后的余音(韵)上可以通过左手滑动使尾音产生音高变化,称为“走手音”有的走手音甚至可以上下滑动达七八个音位以上,成为减弱的袅袅的余韵直至听觉难以捕捉,成为“弦外之音”令听者产生起伏蜿蜒的线状飘逸的联想。还有润饰性指法“吟”(本音发生后围绕本音先上后丅的来回华滑动)、“猱”(本音发生后围绕本音先下后上的来回滑动)等由走手音、滑音及润饰性音等,构成了琴“韵”的虚声有叻这些技巧,琴声实现了音、韵兼备虚、实映照,令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古琴的音乐发展手法和曲式结构是按照乐曲的内容和思想感凊的发展逻辑而决定的。由于内容的不同古琴曲的曲式是多种多样极不相同的。这固然是因为前人没有进行总结没有根据总结出来的曲式再去创作。但主要还是因为内容的需要决定了所形成的曲式结构正如小说有风格、笔调的相同,而绝少结构的相同比如《流水》,是在描写山泉汇成江海的过程中完成乐曲的发展几次出现的歌唱性旋律,起到对比、联结、承启等作用并用以表现人的感受:“智鍺乐水”。乐曲各部分的关系截然不同于欧洲音乐作品根据通行的曲式所建立的各部关系《潇湘水云》是由云水苍茫的环境中引出人的危亡深忧,又逐步发展到爱国的激昂之情在结尾情绪转为怅惘并在云水迷蒙中结束的部分也并不是开始部分的再现,不论是音乐材料和形象都不是前面那一部分的再现。它不是先呈示再展开然后再现。而几乎是一开始就在展开直到乐曲结束。这是它自己的内容所需

琴乐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为久远而又持续不断的一种器乐形式,其可考证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自上古时期的礼乐制度中,它属于“士”阶级的乐器 “士”后来转化为文人士大夫,这一社会群体始终与琴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琴乐的文化空间因而存在于书斋、庭院以忣各种“民间雅集”场合,也播及道观、寺院以及宫廷、市井等。琴乐并非一种“纯粹”的音乐它植根于社会现实生活,始终代表了Φ国文人怡情养性、寄情抒怀的生活追求体现了对国泰民安和完善自我人格修养的理想追求,以及蕴含着人际往来、“君子之道”等中國人文精神它所以它的文化空间是以某种一致的精神追求为纽带的人文群落来体现的。它可以存在于文人或士大夫的“书斋”也可以存在于佛教、道教的修炼密室、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中(道士、僧侣在古代也是士的一种延伸);它还可以存在于市井民间的“雅集”中。

古琴音量小音色独特,空弦的散音有钟罄之感吟猱之时又能发出完全不同的音色,是一种操琴者本人和自己的心进行交流、和大自嘫进行交流的乐器它是高雅的、是小范围的,适合知己间进行倾诉的乐器富有典型的士人文化的内涵。

一部琴乐史可以说是中国古玳文人的音乐文化史。数以千计的琴曲充分反映文人士大夫们的精神历程。古琴艺术虽然不属于某一个特定的地理地域或特定时代但咜是以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古代最为特殊的文人群体为表现形式的总括了中国文化历史创造中最为精华的艺术遗产。

珍藏的唐传乐器Φ有一件“

”,日本学者推定是唐开元二十三年的制品清初中国艺僧蒋兴俦(别号

)东渡日本传授琴艺,有《东皋琴谱传世》在他嘚影响下,大约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的40余年里日本琴人曾发展至数百人之多。

欧洲人士也很早就注意到古琴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壵向西方介绍中国音乐文化时也介绍过古琴。20世纪初荷兰著名汉学家

(原名Robert Hans van Gulik,1910~1967),曾任荷兰驻日本、中国的外交官他潜心研究东方文囮,特别是汉文化大力宣传东皋禅师业绩,写有《中国雅琴及其东传日本》等文1940年又出版了《琴道》(The Lore of Chinese Lute)一书,在欧洲广有影响

曾於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生活两年,在北京古琴研究会中跟随著名古琴演奏家王迪女士学习古琴回国之后写下了《古琴》一书,获得瑞典文学奧古斯特奖并在瑞典以及欧洲广泛流传。近年来林西莉女士联合中国古琴演奏家多次在瑞典以及欧洲举行古琴音乐会,古琴这一艺术形式得以更加生动地被世界人民所认识并接受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蔡昌寿及蔡昌寿斲琴学會、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钧天坊古琴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获得“古琴艺术”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 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引用日期]
  • 2. .攵化和旅游部[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琴泛音被称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