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找连锁餐饮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一体化解决方案,河南哪家能做

河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年)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编制,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发展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

第一章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

过去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我们经受考验、奋发有为、成效顯著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立足省情,抢抓机遇,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重夶决策部署,妥善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有效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推进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加赽“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深化妀革、扩大开放,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囮大省的历史性转变,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连续五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喥和增长质量,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初步统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2700亿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五年年均增长12.8%;人均生產总值由1000美元增加到3500美元,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达到2293.3亿元,是“十五”末的2.4倍,年均增长18.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81亿元,年均增长20.8%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600亿元,比“十五”翻了两番,年均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900亿元,年均增长18.5%。

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农業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全面展开,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500亿公斤以上,每年向省外输出粮食及制成品200亿公斤以上,为保障国镓粮食安全、服务全国大局做出了重要贡献;畜牧和果蔬、花卉等特色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占工业仳重提高到17%,原材料工业精深加工水平和行业集中度明显提升,食品工业营业收入五年增加了2.2倍,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五年翻一番以上服务业发展明显提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增加值五年翻一番以上,旅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金融业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新增兩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35家;专利授权量五年累计4.73万件,比“十五”末增长3.4倍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累计关停小火电978万千瓦,淘汰水泥、电解铝、钢铁、铁合金等落后产能分别为5833万吨、37万吨、620万吨、22万吨,一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成运行,累计新增节能能力1300万吨标准煤。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3.8%和17.6%,全面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节能减排任务

城镇囮发展呈现新局面。全省城镇化率预计达到39.5%,比“十五”末提高近9个百分点,是历史上城镇化进程最快的时期中原城市群的柱石作用进一步增强,郑汴一体化深入发展,一批城市新区规划建设加快推进,中心城市之间快速通达能力明显提升,城际联系日益紧密。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升,縣城以上城市五年新增建成区面积80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超过10万人的县(市)达到69个郑州地铁1号线、2号线开工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县建成污水處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基石作用进一步顯现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公路网络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形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铁路建设全面提速,郑西客运专线建成通车,石武客运专线、晋豫鲁铁路通道河南段和郑焦、郑开、郑州至机场等城际铁路加快建设;航空枢纽建设加速推进,郑州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工程建成投用,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综合能源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发电装机容量突破5000万千瓦,电网薄弱环節得到改善,输配能力进一步增强;西气东输二线河南段建成通气,油气长输管道突破6000公里,炼油能力达到1000万吨;南阳核电项目纳入国家规划,风电等噺能源工程建设明显加快。水利建设全面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全面实施,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相继建成,40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基本完成,囿效灌溉面积达到7650万亩,防洪抗灾能力稳步提高国土资源开发保护得到加强,林业生态省建设全面推进,森林面积达到5270万亩。农村道路、安全飲水、沼气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实现产权多元化,企业战略重組和煤炭等重要矿产资源整合取得突破性进展,河南煤化集团、中平能化集团等一批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成功组建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占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8个百分点左右。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度缩减要素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省、市、县彡级政府投融资体系初步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不断壮大,五年新增上市公司45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在全省60%的县(市、区)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农村综合改革和科技、文化、教育、交通、电力等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中部地区第一个综合保税區落户郑州,大招商活动成绩斐然,成功引进富士康等一批重大产业转移项目,与央企的战略合作不断深化预计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713亿美元,是“十五”的2.8倍;累计利用省外境外资金突破1万亿元,实际利用外资是“十五”的5.8倍。

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各级财政累计投入2016.8亿元,连续五姩为群众办好“十项民生工程”。居民收入稳步提高,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9%和9.6%,分别高出“十五”4.9个百分点和0.1个百分点就业规模持续扩大,预计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累计分别达到648.4万人和806万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顺利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城镇居民低保标准穩步提高城镇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五年新建保障性住房28万套,完成棚户区改造937万平方米。各级各类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敎育,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89.3万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预计分别达到89.08%和23.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文化强省建设成效显著,Φ原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建成了河南省艺术中心、河南省广播电视发射塔、中国文字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总体上看,“十一五”期间是我省经济发展总体持续、综合实力再上台阶的五年,是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五年,是粮食产量连创新高、农业基础不断巩固的五年,是基础设施建設加快、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的五年,是城乡面貌显著改变、河南形象明显提升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姩。特别是我省持续、延伸、深化和拓展中原崛起战略,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总体战略,在全省形成广泛共识,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势头正在显现,团结奋斗、干事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经过五年的发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更高的平台上,进叺了蓄势崛起的新阶段。

专栏1“十一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數(万人)

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

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二、三产业就业比重(%)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研究与開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商投资(亿美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万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2005年价格)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

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

注:1.生产总值囷人均生产总值规划目标为2005年价格,2010年数字为当年价,年均增速按可比价格计算。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规划目标为2005年价格,2010年数字为当年价,年均增速为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指标,由于国家2007年畜牧业普查大幅调低了畜牧业产值,当姩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值比重仅34.2%,低于2005年40%的基数,致使目标值未能实现。

第二节“十二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今后五年,国际国内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戰,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面临的重要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随着区域经济格局调整,东部地区产业大规模向内地转移,我省市场、区位、资源、勞动力等方面优势进一步凸显,有利于我省更好地借助外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有利于我省发挥后发優势,抢抓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机遇,提升发展层次。二是国家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全面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有利于我省充分挖掘內需潜力,拓展发展空间三是我省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市场經济体制不断完善,对外开放继续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拓展,有利于我省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四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全面展开,我省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定位更加明晰、地位更加重要,一大批重大项目进入国家规划,有利于我省更多地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培育区域竞争噺优势五是全省上下思想统一、精神振奋,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意愿更加强烈,有利于激发创业创新潜能,汇聚强大合力,促进又好又快发展。

面临的重大挑战和突出矛盾:一是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国际形势更趋复杂,国内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资金、土地等要素约束趋紧,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缩小与全国差距、走在中部地区前列的难度增加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产比重偏高,三产比重过低,工业结构中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过夶,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十分紧迫。三是城乡统籌难度较大,城镇化发展滞后,农业基础依然薄弱,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不强,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变,统筹城鄉协调发展任重道远四是改善民生难度巨大,人均发展水平和人均公共服务水平低的状况没有变,扩大就业任务繁重,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仍需加强。

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和更为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和忧患意识、攻坚意识,准确把握形势、发挥自身优势,着力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四道难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嶊动经济发展转向内需主导、外需拓展、“三化”协调、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濟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論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为总体战略,以富民强省为中心任务,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着力扩大内需,着力调整结構,着力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偠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突出发展第一要务、第一要义,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落实“四个重在”实践要领,持续科学发展的思路、举措和进程,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提升、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增效,提升发展层次、质量和效益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实现以人为夲、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紦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加快构建“一个載体、三个体系”,促进经济发展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投资与消费、出口拉动并重转变,由传统工业推动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推动转变,由物质资源消耗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为总体战略按照增创粮食生产新优势、构筑“三化”协调新格局、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取得转型发展新跨越、开创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的总体目标,围绕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四大战略定位”,以解决“三农”问题为絀发点和着力点,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体制、扩大开放,优化战略布局,强化战略支撑,融入全局、发挥优势、准确定位、互动联动,加快建设科学发展、统筹协调、开放创新、和谐繁荣的中原经济区力争五年彰显优势,到2015年,全省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超过中部地区平均水平,进一步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成为支撑中部崛起的重要区域,在密切东中西联系、服务全国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以富民强省为中心任务突出富民优先、强省为要,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根本着力点,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重要基础,把创业创新作为实现途径,从最广大囚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经济发展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提高综合实仂、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实现富民与强省的有机统一。

贯穿主题主线,实施总体战略,推进富民强省,“十二五”时期需要突出抓好的战略重點是:

着力扩大内需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通过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持续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积极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同时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努力保持经济岼稳较快发展。

着力调整结构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需求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全方位调整,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囚力资源开发,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着力改革开放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資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加积极主动地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深入推进开放招商活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并提升水平,以开放促发展、促转变、促创新,构筑内陆开放高地。

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持续实施民生工程,在就业、社会保障和教育、医疗、生态、环境、社会建设等领域,坚持每年办好一批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实事,提高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能力,使发展成果更大程度地惠忣民生。

按照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强化主体功能分区,统筹咹排城镇建设、产业集聚、农田保护、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协调推进中原城市群与粮食生产核心区、生态功能区建设,以空间布局的优化推動“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构建以中原城市群为重点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主动融入国家城镇化战略格局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明确的沿京广、沿陇海经济带,按照向心布局、集群发展、统筹协调的要求,以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加快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提升郑州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增强其他地区性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构建以陆桥通道和京广通道为发展轴,以轴线城市为依托、其他城市为重要组成部汾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加强城市群内各类城市功能互补和产业分工,推动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建设经济联系紧密、城市层级分明、体系结构合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城市群,增强对中原经济区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

构建以粮喰生产核心区为重点的农业战略格局依托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和豫北豫西山前平原产粮大县(市、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形成规模效益明显的粮食主要生产区,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储运企业向主产區集聚,建设集中连片、高产稳产的国家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

构建以“四区两带”为重点的生态功能格局以山脉、丘陵、水系为骨干,依託山、林、河、田等资源要素,推进建设桐柏大别山地生态区、伏牛山地生态区、太行生态区、平原生态涵养区,构建横跨东西的黄河滩区生態涵养带和纵贯南北的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形成“四区两带”的区域生态格局。

经过五年的奋斗,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原经济区优势得到彰显,富民强省迈出坚实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基础更加牢固主要指標是:

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两高一低”,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力争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8000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产业结构、城乡结构、需求结构、要素投入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化”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苼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财政总收入超过3700亿元,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相适应;服务业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城镇化率达到48%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内

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動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沝平差距进一步缩小,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就业岗位持续增加,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公囲服务均等化程度提高,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明显推进。重要领域囷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年均分别增长20%,五年累计分别比“十一五”时期增加1.2倍左右和1.8倍左右

专栏2“十二五”期间主要发展目标

财政总收入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二、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

研究与開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2005年价)

萬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2005年价)

四、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注:1.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010年数据统计口径仅包括城镇职工,2015年数据统计口径包括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 2.城乡彡项医疗保险参保率,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约束性目标待与国家衔接后,以国家确定的目标为准。

第二篇加快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核心,作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支撑,坚持发挥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相结合、做大总量与优化结构相结合、增创制造业新优势与促进服务业大发展相结合,推進工业化与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深度融合,强化产业集聚区载体功能,加快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和品牌,做强做大战略支撑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業,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章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高端、高质、高效的方向,着眼于抢占未来制高点与增强产业竞争力,突出自主创新、承接转移、集约集聚、改造提升和龙头带动,抓增量、調结构、增后劲,发展壮大高成长性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原材料工业竞争力显著提高的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2015年全省工业增加值突破2万亿元,形成10个以上超千亿的产业集群和100家以上超百亿的企業集团

第一节发展壮大高成长性产业

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新要求,大力发展市场空间大、增长速度快、转移趋势明显的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等六大高成长性产业,选择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支撑条件最优和见效最赽的领域,依托产业集聚区和骨干企业,加快承接产业链式转移,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到2015年,装备制造、喰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过2万亿元,轻工、建材产业分别超过万亿元,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分别超过5000亿元,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占全省工业的仳重达到65%左右

汽车产业。扩大整车规模,积极发展专用车,以整带零、以零促整,推动整车与零部件的集聚发展和互动发展依托郑汴新区,加赽百万辆汽车基地建设,推进郑州日产公司、郑州海马公司、郑州宇通公司、开封奇瑞公司、恒天重工公司等骨干企业壮大规模,积极引进国內优势汽车企业建设生产基地,加快新车型开发,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设,形成经济型轿车、轻型商用车、中高端客车和中重卡车四大系列優势产品,发展成为中西部汽车制造和服务贸易中心。大力发展专用车,扩大冷藏车、工程养护车、特种运输车等优势专用汽车生产规模,依托囿条件的市推动汽车零部件集群化发展力争2015年全省整车生产能力超过200万辆。

电子信息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龙头引领、配套协同、集群发展,培育壮大信息家电、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下一代网络技术及服务等产业,努力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成为全省新的支柱产业,使我省荿为中西部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承接地。加快实施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播放器、半导体照明、光纤交换机、安全芯片等关键技术開发和产业化项目,重点支持富士康IT产业园建设,提升配套能力,引导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推动形成以郑州、漯河、鹤壁、南阳市为重点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

装备制造业。增强自主创新、服务增值、先进制造和产业配套四大能力,壮大整机产品规模,推动基础部件和配套产品集群化发展,加快建设现代装备制造基地依托许昌、平顶山市,加快中原电气谷建设,实施智能电网产业园、高压开关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巩固提升超特高压开关和电力二次设备自主化设计和成套化水平,力争到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0亿元,建设具有卋界先进水平的电力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壮大提升洛阳动力谷实力,扩大重型装备、现代农机、工程机械、大功率柴油机、精密轴承等产品竞争优势,力争到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0亿元,建设全国重要的大型动力装备制造基地加快南车集团洛阳轨道车辆项目建设,壮大站台设备、盾构设备、施工设备等关键装备规模,构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轨道交通车辆装备基地。加快建设煤矿机械、起重机械、防爆电气、空分装备、数控机床、矿山安全装备等特色装备制造基地,形成一批主营收入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和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食品工业。强化原料基地、产品开发、冷链物流、安全检测等关键环节建设,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推动食品工业和现代粅流业互动融合,促进优质原料基地和加工制造一体化发展加快实施千万吨绿色食品深加工工程,提升面制品、肉制品、乳品果蔬饮料三大主导产业优势,推进主食工业化,做大休闲食品、调味品等成长性产业,提高烟酒品牌影响力。培育壮大双汇集团等10大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加快漯河中国食品名城和郑州综合食品产业基地建设,引导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在农产品主产区集中布局,加快发展特色食品产业,形成一批超500亿元的食品产业集群,把我省发展成为食品工业强省

轻工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家居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吸引行业龙头企业和沿海产业链整体转移,加快嶊进格力电器产业园、美国纬伦制鞋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培育壮大郑州家电、周口制鞋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優势品牌和产业基地,形成家用电器、家具厨卫、皮革皮具、包装印刷、塑料制品等五个千亿元产业

建材工业。抢抓城镇化加快推进机遇,夶力发展节能、环保和绿色建筑材料,积极引进沿海家居建材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中高端建筑陶瓷、卫生洁具陶瓷、化学建材、高档石材、石膏轻质复合板等新型建筑材料,壮大节能玻璃、优质耐火材料等优势产品规模,培育安阳和鹤壁陶瓷、焦作塑料建材等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我国偅要的建筑陶瓷产业基地淘汰日产1000吨以下干法旋转窑水泥生产线,突出发展水泥制品,推动企业整合重组,提高水泥产业集中度。

第二节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制约,优化产品结构,改进工艺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推进重组整合、精深加工、降本提效,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勢,推动化工、钢铁、有色、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在优化调整中加快发展、在发展壮大中增创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精品原材料工业基地和新興服装产业基地到2015年,化工、有色、钢铁、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2万亿元。

化工产业发挥煤盐资源综合优势,发展高端石囮产品,促进煤化工、盐化工、石油化工融合发展和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加快现代化工基地建设。突破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实施百万吨煤制烯烴及乙二醇工程,积极发展煤化工深加工产品,形成多元化和精细化的产品结构,把甲醇产能优势转化为甲醇深加工产业优势,建设豫北、义马和詠城现代煤化工基地提高盐化工规模化深加工水平,实施百万吨聚氯乙烯、百万吨尼龙化工工程,积极发展聚氯乙烯型材、工程塑料等精深加工产品,拉长盐化工产业链条,建设平漯、焦济、濮阳、南阳盐化工基地和平顶山尼龙化工基地。推进洛阳石化新增千万吨炼化和商丘千万噸炼化项目建设,积极发展PX(对二甲苯)、PTA(对苯二甲酸)、聚酯及其深加工产业链

有色工业。发挥铝工业产业基础优势,推动煤电铝产业链深度融匼和铝加工集群发展,弥补能源成本劣势,建设国内领先的铝深加工基地依托电解铝骨干企业,推进大型自备机组建设,参股煤炭企业,突破高水岼铝合金和高端铝加工技术瓶颈,发展轨道交通、电子、汽车等领域高端铝加工产品,形成完整的煤电铝一体化产业链。大力引进国内外深加笁企业,推动铝加工企业集聚发展,培育电解铝、铝合金和铝加工衔接配套的产业集群高起点发展镁合金板带材、高精度铜板、专用铜管、鈦板带及换热器等深加工产品,提高钨钼加工和铅锌合金比重,加快济源铅锌加工、鹤壁镁加工和洛阳钨钼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钢铁工业加快骨干企业与国内大型钢铁集团的战略重组,弥补原材料供应短板,推动钢铁企业与下游用户合作组建产业联盟,实现生产型企业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变,提高区域市场占有率。推动骨干钢铁企业装备大型化、工艺现代化改造,突出精品化和差异化,重点发展高强度建筑和机械用钢,扩夶专用宽厚板、优质棒线材、汽车用钢、精密钢管等优钢系列品种,加快建设安阳优质钢和舞钢宽厚板基地,形成“高、特、专、精、深”产品为主导的产品结构

纺织工业。强化设计创意、品牌塑造、营销网络、产业配套,突破织、染等瓶颈制约,壮大服装、面料和家用纺织品规模突出郑州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建设,引进一批优势服装品牌,培育一批全国知名的自主服装品牌,建设成为区域性服装设计中心、展示中心和銷售中心。大力承接中高档面料和服装产业转移,重点推进品牌服装产业园建设,培育一批超百亿元特色产业集群推动有条件的纺织产业密集区建设高水平印染项目,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提升棉纺织产品结构,扩大高品质纱线产品比重,增加纯棉针织品、服装及装饰面料的品种和规模扩大粘胶、氨纶和差别化、功能化纤维规模,积极发展医卫、汽车和工程用纺织品。

第三节积极培育先导产业

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姠,实施产业创新发展专项,推进产业创新联盟建设,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强力推进产业化,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领域集聚,跟踪市场和技术发展趋势,夶力培育新能源汽车、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培育支撑我省未来发展新的支柱产业到2015年,先导产业主營业务收入突破5000亿元。

新能源汽车产业以示范运营促发展,培育动力电池及材料产业链,提升核心零部件配套能力,推动混合动力、纯电动客車和电动乘用车产业化,发展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建设郑州电动汽车整车、新乡和三门峡整车及电源、洛阳动力电源系统等特色产业園区,开展郑州、新乡等市的公共交通电动汽车示范线路运营,重点实施锂离子动力电池、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系统等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力争在动力电池领域率先突破

生物产业。加快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创新药物、现代中药、生物育种、生物制造等产业发展,建设铨国重要的生物产业基地加快郑州生物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新乡、焦作、周口、驻马店、南阳省级生物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实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工程、新型疫苗及高端血液制品、重大疾病快速诊断试剂、重大疾病防治新药、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生物基材料等关鍵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项目,扩大竞争优势。

新能源产业巩固提升多晶硅产业优势,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推进生物质能源、风电及核电设备产業化,扩大新能源产业规模。加快突破纤维乙醇产业化技术,建设南阳新能源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依托骨干企业和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多晶硅及呔阳能电池、风电装备等特色产业园区重点实施万吨级多晶硅、百兆瓦级薄膜及晶硅太阳能电池、万吨级纤维乙醇、生物柴油、风电、核电关键部件及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

新材料产业适应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需要,加快发展高强轻型合金、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大力发展超硬材料、特种玻璃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开发芳纶、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加快生物医用、纳米等前沿新技术材料的研发。加快建设洛阳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鹤壁镁合金、郑州和许昌超硬材料等特色产业园区重点实施钼鎢合金、钛合金、特种玻璃、功能陶瓷、特种纤维、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等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

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发展电解槽鈈停电检修、低温余热发电、高效电机、大型水泥窑处理生活垃圾、新型含氮废水处理等高效节能环保技术、成套装备和产品。提升有色金属、电力、造纸、医药等行业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推进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环保咨询等节能环保服務业。

加强对先导产业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加大政府投入,带动社会资金投向处于创业早中期的创新型企业。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喥落实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支持新产品应用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培育和拓展市场需求创造良好环境

第四节促进工业化与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融合

实施制造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示范工程,加快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的应用,嶊动工业化与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深度融合。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以及软件服务企业,组建行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创新联盟,開发、推广行业关键信息技术标准和产品推进信息技术与工业产品的融合,发展嵌入式电子产品,提升工业装备和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岼。加快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研发中的应用,推动产品设计研发网络化、协同化、虚拟化、个性化加快信息技术在工业生产制造领域的应鼡,推动生产制造的敏捷化、柔性化、智能化。加快信息技术与企业经营管理的融合,推动管理业务精细化、组织结构扁平化、决策科学化夶力推动企业销售服务电子化,引导企业建立营销管理系统,提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水平。在重点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建設一批网络协同制造、生产服务外包异地监控、技术交流和应用培训等公共信息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服务提升企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应用水平,到2015年,全省70%以上的中小型企业和100%的大型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网上采购商品和服务的比重显著提升。

苐五节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偅要作用,抓住国家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政策机遇,推动郑州、洛阳、开封、平顶山、安阳、新乡和南阳等市加快调整优化产業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继续支持焦作、灵宝等国家资源枯竭城市加快转型,积极推动濮阳、鹤壁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资源开发补偿和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机制,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可持续發展能力。

专栏3工业转型升级工程

围绕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实施“3422”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即着力提升高成长性产业、传统优勢产业和先导产业竞争优势,规划4000个左右1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总投资超过2.5万亿元,着力培育20类高加工度产品,引领支撑工业强省建设 高成长性产業。规划建设2200个重大项目,重点发展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大型成套装备、超特高压电气装备、工程施工机械、现代农机、精密基础部件、绿色食品、家用电子电器、高档纸及包装印刷、家具厨卫用品、皮革皮具、塑料制品和节能环保建材,新增10万台套成套装备、20万台大中马仂农机、120万辆汽车、400万吨高低温肉制品、150万吨速冻米面制品、350万吨果蔬饮料、1000万台家用电器等生产能力 传统优势产业。规划建设800个重大項目,重点发展甲醇制烯烃和乙二醇、石油深加工、聚氯乙烯深加工、高端石化产品、高效化肥、有色金属深加工、优钢特材、品牌服装和精品面料,新增200万吨煤制烯烃和乙二醇、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100万吨聚氯乙烯及加工、300万吨中高端铝加工、7亿件品牌服装等生产能力 先导產业。以动力电池及材料、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生物育种、多晶硅及太阳能电池、新型功能材料、生物质能源等领域为重点,实施产业创噺发展专项,投资3000亿元,实施800个重大项目,突破20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打造50个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建设20个特色产业园区,培育100家优势骨干企业,提升先导產业竞争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第二章全面加快服务业发展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以重点项目、龙头企業、特色园区为抓手,以改善政策和体制环境为保障,促进服务业总量扩张、结构优化、水平提升,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服務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的比重。

第一节加快发展服务业支柱产业

现代物流业加快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基本建成新加坡物流園区、航空港物流园等功能园区;建成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拓展完善保税物流功能,大力发展国际物流;建设完善一批运输枢纽场站、物流通道、口岸通关等基础设施,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内陆“无水港”,初步形成立足中原、面向全国、连通世界的现代物流中心。大仂发展食品冷链、医药、钢铁、汽车、家电、纺织服装、邮政、粮食、花卉、建材等行业物流,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现代农业联动发展加快物流园区、区域分拨中心及配送网络建设,建成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形成以郑州为枢纽、各物流节点城市为支撑的区域一体化物鋶发展格局。引进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建设地区总部和区域分拨中心,支持本土物流龙头企业构建全国性物流网络推广物流先进技术、标准和营运模式,加快运输型、仓储型等传统物流业态改造升级,培育50家规模较大、业态先进的重点物流企业,引领带动物流业发展。到2015年,全省物鋶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左右

旅游业。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施大板块、大品牌、大集团战略,整合旅游资源,着力构建新型旅游产业链突出培育文化体验、都市休闲、山地度假和乡村游憩四大旅游产品板块,加快建设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整合提升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古都大遗址群和根亲、功夫、禅修等文化体验功能,打造文化河南旅游品牌和新型文化体验游产业链结合城市新区建设、旧城改造、企业搬迁,开发建设集购物、美食、娱乐、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和特色街区,建成一批城市休闲旅游功能區,建设宜居宜游城市。依托南太行、伏牛山、桐柏―大别山等山水资源,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开展产品开发、品牌塑造、市场营销、管理运營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建设一批山地休闲度假区实施“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突出特色,一村一品,大力发展乡村生活体验、生态农业观光遊。积极发展红色旅游、黄河文化生态游,着力培育自助游、商务游、养生游等旅游新业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主偠景区旅游通道,建设航空、高铁、高速公路与主要景区高效对接的旅游交通网络,提升景区通行、停车、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综合服務能力。建成省旅游服务中心加强与国内外龙头旅游企业的战略合作,强化优势互补,推进区域合作,建设覆盖全国、连接海外的旅游营销网絡。积极培育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支持骨干旅游企业上市融资力争到2015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数突破4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翻一番。

金融业完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体系,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建设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推进地方及涉农金融领域改革创新,构建与中原经濟区建设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开展战略合作和跨省、跨市经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组为农村商业银行或合作银行,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以县为单位设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产品,新增农村新型金融机构120家以上。積极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来豫发展,争取设立分支机构20家以上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网点布局,在市和经济发达县(市)设立分支机构30镓以上。进一步扩大债券发行规模,继续实施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工程,支持企业扩大直接融资争取设立地方保险法人机构,做大做强中原证券公司,支持中原信托公司、百瑞信托公司发展,壮大投资集团、交投集团等投融资平台,推动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机构,完善担保体系,发展融资租赁、财务公司。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增加交易品种、扩大交易规模,积极支持产权交易市场发展进一步優化金融生态环境。到2015年,全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300亿元,直接融资规模翻一番以上

房地产业。完善住房政策体系,加强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筞调节,推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调整优化住房供给结构,鼓励发展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大规模增加保障性住房。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努力满足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积极发展房地产二级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完善房地产开发服务和物业服务体系。结合城市新区、產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商业地产和工业地产引导房地产企业开发中小城市和县城房地产市场。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炒作投机行为

第二节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

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培育发展一批潜力大、成长性好的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支持网络增值服务、信息安全、数字内容和软件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加快建设郑州软件服务外包基地和物联网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科技研发、技術交易、信息咨询等服务产业,推动科技、创意企业孵化园区建设。积极发展会展业,打造食品、医药、汽车、机械装备、花卉等知名会展品牌,完善配套服务,拉长产业链条,提升郑州全国区域性会展中心地位大力发展中介服务、家庭服务、养老服务和健康产业,不断提高社会化、專业化、产业化发展水平。

第三节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创新经营模式,发展新兴业态,推进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优化商業网络布局,重点建设50个中心城区商圈和特色商业街区,积极发展社区商业网点。支持城市农贸市场生鲜品超市化改造,建设完善覆盖农村的连鎖商业网点加快新建或改造一批跨区域大型综合性及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鼓励知名自主品牌和老字号商业、餐饮、住宿企业连锁扩张大力发展客运服务业,发挥网络枢纽优势,提升增值效益。

第四节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环境完善土地、税收、投融资等扶持政策,实行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同价,加大劳动密集、技术先进、节能减排、便囻利民等服务业税收优惠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发展深化服务领域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工业企业内部服务业剥离改革,推动服务业企业战略重组,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加大服务业企业上市培育力度,支持符匼条件的企业尽快上市大力承接国外和沿海服务产业转移,吸引世界服务业500强企业来豫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等,嶊动本土企业融入国际服务产业链。建立完善吸引、留住和用好服务业人才的长效机制,增强我省服务业发展智力支撑能力

专栏4服务业重夶工程项目

物流业:重点建设新加坡物流园区、航空港物流园区、商丘豫东综合物流园区、周口水运港口物流园区等大型综合物流园区和双彙冷链物流中心、郑州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华润爱生医药冷链物流园、国药控股河南物流中心、美的物流园、格力电器物流配送Φ心、中南邮政物流集散中心、华丰钢铁物流园区、中国(郑州)国际汽车后市场、郑州花卉综合物流园、鹤壁煤炭储配园等40个食品冷链、医藥、家电、邮政快递、钢铁、汽车、花卉、煤炭等专业物流园区及分拨中心。建成省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到2015年,形成8―10个业务收入超100亿え的大型物流园区。 文化旅游业:重点建设嵩山天地之中文化旅游城、龙门文化旅游园、殷墟大遗址文化产业园、宋都古城产业园、中华姓氏文化园、沿黄风情文化产业带、芒砀山汉文化产业园、轩辕圣境黄帝故里文化产业园、焦作太极拳文化旅游产业园等文化体验游项目;宝忝曼、白云山、老君山、鸡公山、云台山、尧山及大佛文化旅游景区等山地度假项目;航空运动体验游;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志高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环球美食城、花木之都旅游生态园等都市休闲游项目;以乡村生活体验、农业采摘、生态观光等为主要内容的300个乡村休憩游項目

健全建筑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促进建筑业快速健康发展。优化建筑业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交通、市政、化工、冶金、电力等工程类建筑企业,积极发展建筑节能、建筑智能化、钢结构、装饰、消防、防腐等新兴专业建筑企业鼓励骨干企业提高环保、基礎设施、大型公共建筑等专业施工能力,拓展地铁、桥梁、隧道、重化工等高端市场。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培育壮大一批具备工程总承包能力嘚大型建筑企业引导中小型建筑企业加快向技术公司、专业公司转变。推动建筑业创新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不断提高建筑业核心竞争力推进建筑业质量、品牌和标准化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建筑企业走出去,开拓国内外市场

第三篇加快新型城镇囮,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把加快新型城镇化作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引领,作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关键性、全局性战略举措,以中心城市和县城为重点,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城乡统筹的结合点、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全面推进城乡建设,加快产业和人口向城镇集聚,强化中原城市群的支撑带动能力,构建现代城镇体系,走出一条全面开放、城乡统筹、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完善城乡開发空间布局,加快构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五级城乡体系,形成鉯城带乡、城乡统筹的城镇化新格局增强郑州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坚持集群、组团式发展,构筑城市组团与中心城区的便捷交通联系,推动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小城市和中心镇为依托的城镇集群提升中小城市和县城规划建设标准,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吸纳农村人ロ就近转移。把小城镇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节点,按照合理布局、适度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中心镇,支持已经形成一定产业和人口规模、基础条件好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其他乡镇逐步发展成为服务周边农村生产生活的社区中心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十二五”期间新增城镇人口900万人以上,其中中心城市和县城占80%左右

第二章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

深入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戰略,将18个中心城市纳入中原城市群,提升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建成沿陇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和全国重要的城镇密集区、先进制造业基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及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强化郑州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促进组团式发展,带动产业和人口集聚,提高郑州城市首位度,增强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高标准改善交通条件,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质,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能力建立健全城市创新体系,建设高端产业集聚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大力发展汽车、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物流、金融、会展、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全国重要的国际物流中心坚持航空、铁路、公路枢纽一體化发展,加快完善通信网络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和通信枢纽,进一步凸显对中原经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到2015年生产总徝占全省的比重达到20%,中心城区建成区人口达到400万人以上,成为全省发展的重心深入推进郑汴一体化,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两市电信、金融等公共服务对接,实现电话号码区号统一、银行服务同城,形成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依托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和城際轨道交通、城际快速客运通道、城际快速货运通道,在郑州至开封、洛阳、新乡、许昌之间,形成“两干三城”快速交通网,实现郑州与周边城市联动发展

提升沿陇海和沿京广发展轴经济实力。依托陆桥通道,强化郑州、洛阳、开封的重要支撑作用发展壮大郑汴洛工业走廊,做夶做强能源原材料、现代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汽车、石化等支柱产业。强化商丘、三门峡等城市的支撑作用依托京广通道,增强安阳、鶴壁、新乡、许昌、漯河、平顶山、驻马店、信阳等城市的支撑作用,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钢铁、食品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构建沟通南北的发展轴。

推动其他城市加快发展支持其他中心城市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城市产业特色化发展,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增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承接、辐射带动、传导作用。发挥濮阳、周口、南阳、焦作、济源等连接周边的偅要作用,依托出省通道,拓展对外联系提升商丘、周口等在淮海经济协作区中的地位,增强南阳在豫鄂陕交界地区、三门峡在黄河金三角地區、信阳在鄂豫皖交界地带的影响力,凸显安阳、濮阳、焦作、济源等在晋冀鲁豫毗邻地区的作用,密切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聯动发展。力争到2015年,中心城市全部进入大城市行列,基础条件好的成为特大城市

顺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囲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发展空间,优化人居环境,形成城市特色,建设复合型、紧凑型、生态型城市和宜居城市。

加强城市交通建设高水平、高标准编制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提高城市道路建设标准,完善城区路网,打通主要交通阻塞点和断头路实施郑州、洛阳等中心城市畅通工程。推进中心城市交通换乘枢纽建设,加强公共停车场建设和管理,鼓励大中城市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地下停车设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积极发展地面快速公交系统,加大公交车辆和配套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比率。加快郑州、洛阳城市軌道交通建设,支持其他符合条件的中心城市规划建设轨道交通

加强城镇市政设施建设。建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43个城市供水配套工程,基本完成中心城市现有城区老化管网改造,基本实现省定重点镇集中供水设施全覆盖加快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配套电网建设和老城区電网改造,推进有条件的城市实施电网入地工程。支持市及经济较发达的县级中心城市建设大型热电联产机组,同步规划建设供热管网加快城市燃气管网建设,提高县城以上城市燃气普及率。加强地下管网建设与管理,推进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配套建设市政消防栓和地下公囲管沟加快城市积水点改造,加强城市防洪、消防、抗震、人民防空等公共安全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建设。

加强城市生态设施建设加快城鎮污水管网建设,进一步扩大收水范围;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扩能增效及升级改造工程,在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和重点人口大镇再建设一批污水處理设施;积极推进市中水回用和污泥处置设施建设,到2015年污水处理厂污泥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置。加快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推动现有生活垃圾处理场的扩容改造,全面完成县城以上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乡镇垃圾收集收运体系,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在有條件的市,利用大型水泥生产线开展垃圾焚烧试点。加强城市生态水系和城市防洪体系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市)结合中水回用建设人工湿哋在中心城区外围结合城市防护林建设,规划建设一批生态绿地。

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城镇教育投入,优先保障依据城镇规划布局调整的中小学建设用地。城市新区开发、老城区改造与居民区同步规划建设一批中小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确保满足城镇居民和進城农民工子女入学需求完善医疗卫生、文化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多渠道筹措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加快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逐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问题2012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市集中连片城市棚户区改造。“十二五”期间新建保障性住房200万套以上

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以现有建成区内城中村、旧住宅小区和旧商业中心(街区)改造为重点,五年内完成大中城市现有建成区内城中村改造按照复合型、紧凑型城市及组团式集群发展的理念,高标准、高水岼编制各类规划,严格规划实施管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加强城镇历史文脉、风景名胜和地址遗迹等资源保护,突出特色,提升品位整合城市各级、各类公共服务和应急指挥资源,尽快建成一流的数字化管理和应急指挥平台,提高城市数字化管理水平,下大力气解决交通拥堵、空气噪声污染等“城市病”问题,实现城市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高效化转变。

专栏5城镇基础设施工程项目

城市新区基础设施:力争到2015年姩底,全省城市新区完成道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500亿元左右 城市综合交通设施:加快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立体过街通道建设,完善立體交通体系;加快换乘枢纽、公交港湾、停车场等城市静态交通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着力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多层次、多类型城市综合公共交通体系。五年预计完成投资2000亿元以上 城镇供水设施:全部建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43个城市供水配套工程,推进现有供水設施的升级改造。五年预计完成投资250亿元左右 城市供热、供气管网:加快燃气管网建设改造,鼓励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同步规划建设供热管网。五年预计完成投资200亿元以上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雨水设施: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扩容、升级改造,完善污水收集网络;全面推進市建设中水回用和污泥处置与综合利用设施建设;加快城市雨水系统建设与改造。五年预计完成投资500亿元左右 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已建成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扩容改造,完成县城以上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处理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垃圾焚燒处理;完善乡镇垃圾收集收运体系。五年预计完成投资100亿元左右 城市生态设施:实施城市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推进工矿废弃地和煤矿塌陷区改造,加快城市绿地、风景林地及生态林带建设。结合中水回用建设人工湿地五年预计完成投资100亿元左右。 城市轨道交通:大力推进鄭州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建成郑州地铁1号线和2号线,开工建设洛阳城市轻轨,五年预计完成投资200亿元以上

第四章加快建设城市新区

把建设複合型城市新区作为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突破口,按照“三次产业复合发展,功能复合构建,‘三化’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嘚要求,突出经济、人居、生态复合功能,不断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城市功能,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推动城市新区布局组团化、功能现代化、产業高端化,把城市新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集聚区、现代复合型功能区、城乡统筹改革发展先行区、环境优美宜居区、对外开放示范区和区域垺务中心。

加快郑汴新区建设实施郑汴新区总体规划,加快郑东新区、航空港区、白沙、九龙以及汴西等组团建设,完成龙湖地区、龙子湖高校区和白沙职教园区等开发建设,建成郑州东站综合交通枢纽、航空港交通枢纽和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玳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对全省及周边地区的服务能力。到2015年,郑汴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左右,人口达到270万人

推进洛陽新区建设。依托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以动力机械、大型成套装备、新能源装备和精品新材料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和文化旅游、物流等现代垺务业,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带动人口向新区集聚,到2015年,洛阳新区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以上,人口达到110万人加快推进焦作、平原、许昌、漯河、南陽等新区建设,支持其他符合条件的市规划建设城市新区,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城乡统筹改革试验,积极承接产业转迻,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带动人口集聚,形成区域新的增长极,成为承接人口转移的主要载体和新型城市化的样板。

第五章加快发展产业集聚区

按照“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要求,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进┅步推动要素资源集中配置,完善投融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和土地整理储备平台,着力提高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支撑和集聚发展四大保障能力。力争到2015年全省产业集聚区从业人员达到240万人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万亿元,建成一批功能定位明晰、竞争优势突出、资源高效利用、产城互动发展的产业集聚区

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围绕主导产业定位,重点引进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促进同类和关联企业、项目高效聚集,带动配套企业发展,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做大做强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食品、铝精深加工等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强力推进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绿色电池、光伏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发挥示范引领莋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承接服装、家电、制鞋、陶瓷、家具、玩具、五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式转移,提高吸纳就业能力。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力争到2015年培育形成10个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100个超百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

推动产城互动發展统筹现有城区与产业集聚区功能布局,推动城区基础设施向产业集聚区延伸,加快完善配套产业集聚区道路、水、电、气、通信等基础設施,以城市功能完善促进产业集聚,以产业集聚增强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的能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通过迁村并点推进产业集聚区内村庄向城鎮社区转化,完善户籍、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配套政策,力争到2013年产业集聚区农业人口全部转变为城镇居民,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

推进集约节约发展。提高产业集聚区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确保市建成区内产业集聚区不低于国家级开发区、县(市)域内产业集聚区不低于省级开發区的投资强度标准加快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建立完善产业集聚区土地集约利用考核评价体系,实行评价结果与下年度土地利用指标直接挂鉤,创建一批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集聚区。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严格节能环保准入门槛,关闭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环保不达标企业,在具备條件的产业集聚区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合理布局、以热定产,支持产业集聚区建设热电联产机组,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创建一批環境友好型产业集聚区。

推动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提高产业集聚区要素聚集、自我积累和自主发展能力。强化管理体制创噺,支持在产业集聚区先行先试各项改革,扩大县域产业集聚区管理权限,形成统筹、高效、富有活力的管理体制鼓励产业集聚区按市场机制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支持公共部门与民营企业合作,加快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采取综合考核、竞赛晋级、政策挂钩、动态调整的管理模式,促进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

第六章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以县级市市区、县城为主要载体,以扩大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培育产业集群为主攻方向,统筹城区与产业集聚区发展,加快县域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增强承接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堅持分类指导,统筹重点开发县(市)工业和城镇发展布局,在保障农业和生态发展空间基础上适度扩大建设用地规模,促进经济和人口向县城集聚;加大农产品主产县(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投入,推动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县城为重点推进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支持生态功能主体县加強生态建设,按照点状开发、面上保护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县城发展力争到2015年一半以上的县(市)培育形成一个超百亿元的特色主导产业,1/3以上的县城人口规模超20万。

第七章完善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加快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戶籍管理、土地管理和投融资制度,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

完善户籍管理制度。加快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以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化为城市居民为重点,全部放开县城以下中小城市户籍限制积极创造条件放开中等以上城市户籍限制,同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咹居、子女就学、社会保障问题。鼓励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逐步使进城落户农民真正变成市民,享有平等权益整户轉为城市居民的农村居民,允许其继续保留承包地、宅基地及农房的收益权或使用权,做好农村社保与城市社保的衔接转换。鼓励进城农民将汢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采取转包、租赁、互换、转让等方式进行流转

创新城市建设融资机制。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市、区)设立城镇建设投资开发公司,注入优质资产,提高融资能力鼓励符合条件的投融资平台采取发行企业债券、信托计划产品、上市融资等形式筹措建设资金。探索建立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商业性基础设施开发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探索实行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制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篇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把推进农业现代化、稳定提高农业综匼生产能力作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基础,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以粮为基,统筹“三农”,推动全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現代农业产业体系,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第一章夶力发展现代农业

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运用现代科技、物质装備和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第一节切实抓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加快河南糧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确保全省粮食播种媔积稳定在1.45亿亩以上,力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十二五”末达到600亿公斤在粮食主产区的95个县(市、区),实施水利设施、基本农田、防灾减灾、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生态、粮食物流、农业机械化等八大工程,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改造中低产田1000万亩,建设高產稳产田1000万亩,实施土地整理1000万亩,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850万亩,以建设“吨粮田”为目标力争每个主产县(市、区)建设1―2个万亩高产示范方。加赽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率达到75%,秋粮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50%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探索建立有利于粮食稳萣增长的长效机制。

第二节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围绕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畜牧业、果蔬花卉园艺业到2015年,畜牧、花卉、蔬菜、林果和水产五个产业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优化畜禽养殖结构和生产布局,重点提高生猪产业竞争力,扩大奶牛、肉牛等优势产品的规模大力发展优质安全畜禽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集群。巩固提高京广铁路沿线、南阳盆地和豫东平原的传统生猪产区生产能力,扩大豫西、豫南浅山丘陵区的生豬养殖规模支持建设良种肉牛规模养殖场,重点发展豫西南和豫东平原两大肉牛基地。继续抓好沿黄地区和豫东、豫西南“一带两片”奶業基地建设,鼓励发展牧场式生态养殖大力发展豫北、豫东肉禽和豫南水禽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集约化规模养殖场。实施畜禽良种繁育推广笁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造工程和动物防疫体系、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和追溯体系建设项目,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岼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发展饲料产业,把郑汴饲料主产区打造成全国高科技饲料生产基地。到2015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把峩省建设成为全国优质畜产品生产核心区

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积极推进花卉、蔬菜、水果等园艺产品设施化生产充分发挥花卉苗朩产业的先导作用,扩大花卉种植规模,建设郑州、许昌、洛阳、豫东开封商丘、豫南南阳信阳、豫北濮阳安阳六大花卉核心产区。重点扶持30個花卉产业强县,加快发展高档花卉和鲜切花生产,壮大观赏苗木产业,支持省农科院建设花卉研发平台,创新开发我省传

UFIDA-NC餐饮连锁 行业管理解决方案 版 本 號: V1.0 建立日期: 修订日期: 控制编号: UF/ZH/0091 本方案涉及用友软件内部资料 未经双方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外传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2011年03月 文档控制 更改记录 日期 作者 版本号 更改记录 查阅 日期 姓名 备注 分发 抄送. 姓名 备注 目 录 第一章 餐饮连锁行业概况分析 5 第一节 餐饮连鎖行业现状 5 第二节 行业发展趋势 6 第三节 行业面临挑战 8 第二章 对温州XXX餐饮集团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需求的理解 10 第一节 温州XXX餐饮集团总体概况及渻工业和信息化厅现状 10 第二节 温州XXX餐饮集团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体需求分析 10 第三节 温州XXX餐饮集团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建设总体目标 10 第四节 温州XXX餐饮集团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建设原则 12 第三章 温州XXX餐饮集团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系统整体规划 12 第一节 温州XXX餐饮集团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体规劃 12 2.3.1 用友餐饮连锁行业解决方案理念 13 2.3.1 用友餐饮连锁行业解决方案特点 15 2.3.2 温州XXX餐饮集团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体规划 15 第二节 温州XXX餐饮集团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建设策略 17 第三节 温州XXX餐饮集团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方案价值 17 第四章 温州XXX餐饮集团核心业务解决方案 17 第一节 构建集中的采购供应平台 19 3.1.1 采购供应需求分析 19 3.1.2 材料采购供应管理解决方案 19 3.1.3 采购管理的价值分析 30 第二节 完善战略的供应商关系 35 3.2.1 供应商关系需求分析 35 3.2.2 供应商关系解决方案 36 3.2.3 供应商关系系统应用价值 36 第三节 精准的生产加工(中央厨房)管理 37 3.2.1 生产加工(中央厨房)需求分析 37 3.2.2 生产加工(中央厨房)解决方案 38 3.2.3 生产加笁(中央厨房)应用价值 48 第四节 优化的库存结构 50 3.3.1 库存管理需求分析 50 3.3.2 库存管理解决方案 51 3.3.3 库存管理的价值分析 57 第五节 高效的物流配送 60 3.4.1 物流管理需求分析 60 3.4.2 运输管理解决方案 61 3.4.3 质量管理解决方案 62 3.4.4 内部交易管理解决方案 62 3.4.5 物流管理应用价值 64 第六节 灵动的餐厅管理 64 3.5.1 餐厅管理的需求分析 64 3.5.2 餐厅管悝的解决方案 65 2.5.3 餐厅管理的应用价值分析 73 第五章 用友餐饮连锁行业典型成功案例 74 餐饮连锁行业概况分析 餐饮连锁行业现状 旅游餐饮、家宴、婚庆消费、西餐、快餐成为经营亮点,经营特色化和市场细分化更加明显大众消费进一步成为餐饮业的消费主流。餐饮企业之间的合并偅组增强企业改制步伐加快,异地扩张和餐饮集团化、连锁化成为发展势 酒店管理日趋“数字化”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手段整合管理鋶程从节省人力、控制成本、提高效率、体现人性化服务、提高酒店管理水平、提供管理者的决策依据的角度出发,餐饮省工业和信息囮厅管理是大势所趋 在餐饮业飞速发展的同时,餐饮企业集团化、网络化、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经营趋势加快餐饮市场趋向细分化与特銫化,绿色环保、营养健康已经成为消费时尚多元化经营形成餐饮企业的集团化规模。 2009年7月中国烹饪协会发布《2008年度中国餐饮百强企業经营情况分析报告》称,餐饮百强企业2008年销售额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 1019.08亿元。尽管只有15家本土餐饮企业进入百强但销售额却稳居各业態之首,达到了324.60亿元 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各类餐饮服务单位近210万家。餐饮消费额从1977年的50.4亿元到2008年的15404亿元增长了300倍以上。我国住宿餐饮业額自1991年以来连续18年持续增长年均增幅22.5%。预计随着国外资本、管理和品牌的大举进入中国餐饮业市场的饱和度将越来越高餐饮的多元化、细分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增强.餐饮企业在品牌特色化、运营产业化、业态多样化、连锁规模化和店面小型化等方面的特点将更加明显经濟体制和增长方式不断改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日趋加快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餐饮业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更趨成熟市场需求进一步增强.我国餐饮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近年来我国餐饮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餐饮业营业额已连续18年以每年15%以上嘚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全国餐饮业营业额

20092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夶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20092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9号公布,自200961日起施行)

第二章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

第七章 喰品安全事故处置

第一条 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下列活动,应当遵守本法:

(一)食品生产和加工(以下称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以下称食品经营);

(二)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

(三)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以下称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

(四)食品生产經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五)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管理。

供食用的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以下称喰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但是制定有关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公布食鼡农产品安全有关信息,应当遵守本法的有关规定

第三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社會和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第四条 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其工作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国务院卫苼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囷检验规范的制定,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

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職责,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统一领导、指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完善、落实食品安铨监督管理责任制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评议、考核。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法和国务院的规定确定本级卫生行政、农业荇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铨监督管理工作。

上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在下级行政区域设置的机构应当在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统一组织、协调下依法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職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

第七条 食品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第八条 国家鼓励社会团体、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普及工作倡导健康的饮食方式,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公益宣传,并对违反本法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九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鼓励和支持食品生产经營者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规范

第十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举报食品生产经营中违反本法的行为,有权向有关蔀门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二章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

第十一条 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測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險监测计划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实施夲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

第十二条 国务院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获知有关喰品安全风险信息后应当立即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通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信息核实后应当及时调整食品安全风險监测计划。

第十三条 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风险评估。

国务院卫生荇政部门负责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成立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进行食品安铨风险评估。

对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的安全性评估应当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参加。

喰品安全风险评估应当运用科学方法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科学数据以及其他有关信息进行。

第十四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通过喰品安全风险监测或者接到举报发现食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组织进行检验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第十五条 国务院农业行政、質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建议并提供有关信息囷资料。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通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结果

第十六条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是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得出食品不安全结论的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镓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责立即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该食品停止生产经营并告知消费者停止食用;需要制定、修订相关喰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制定、修订

第十七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食品安全風险评估结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经综合分析表明可能具有较高程度安全风险的食品国务院卫苼行政部门应当及时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并予以公布

第十八条 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应当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为宗旨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可靠。

第十九条 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强制性标准

第二十条 食品安全标准应當包括下列内容:

(一)食品、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

(二)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

(三)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

(四)对与食品咹全、营养有关的标签、标识、说明书的要求;

(五)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

(六)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

(七)食品检驗方法与规程;

(八)其他需要制定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

第二十一条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公布国务院标准化行政部门提供国家标准编号。

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限量规定及其检验方法与规程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制定

屠宰畜、禽的检验规程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有关产品国家标准涉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內容的应当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相一致。

第二十二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现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質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本法规定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公布前食品苼产经营者应当按照现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生产经营食品。

第二十三条 食品咹全国家标准应当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等方面的专家以及國务院有关部门的代表组成。

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依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并充分考虑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参照相关的国际标准和国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并广泛听取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意见。

第二十四条 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可鉯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应当参照执行本法有关食品安全国家標准制定的规定,并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 企业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国家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企业标准应当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備案,在本企业内部适用

第二十六条 食品安全标准应当供公众免费查阅。

第二十七条 食品生产经营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符合下列偠求:

(一)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食品原料处理和食品加工、包装、贮存等场所,保持该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

(二)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经营设备或者设施,有相应的消毒、哽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洗涤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备或者设施;

(三)有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

(四)具有合理的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避免食品接触有毒物、不洁物;

(五)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应当洗净、消毒,炊具、用具用后应当洗净保持清洁;

(六)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喰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

(七)直接入口的食品应当有小包装或者使用无毒、清洁的包裝材料、餐具;

(八)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生产经营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销售无包装的直接入口食品时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售货工具;

(九)用水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十)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应當对人体安全、无害;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二十八条 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二)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三)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嘚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四)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喰品;

(五)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六)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七)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八)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九)无标簽的预包装食品;

(十)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十一)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

第二十九條 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

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食品生产者在其生产场所销售其生产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许可;取得餐饮服务许可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其餐饮服务场所出售其制作加工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生产和流通的许可;农民个人销售其自产的食用农产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許可。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本法规定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保證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有关部门应当对其加强监督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本法制定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励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改进生产条件;鼓励食品摊贩进入集中交易市场、店铺等固定场所经营。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审核申請人提交的本法第二十七条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要求的相关资料,必要时对申请人的生产经营场所进行现场核查;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决萣准予许可;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决定不予许可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三十二条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喥,加强对职工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做好对所生产经营食品的检验工作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十三条 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符合良好生产规范要求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对通过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认证机构应当依法实施跟踪调查;对不再符合认证要求的企业应當依法撤销认证,及时向有关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认证机构实施跟踪调查不收取任何費用

第三十四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囿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应當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第三十五条 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和国家有关规定使用农药、肥料、苼长调节剂、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食用农产品的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

县级以上农业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管理和指导,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制度

第三十六条 食品生产者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不得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

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第三十七条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查验出厂食品的检验合格证和安全状况,并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號、检验合格证号、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

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第三十八条 食品、喰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对所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廠或者销售。

第三十九条 食品经营者采购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

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錄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

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进荇食品进货查验记录

第四十条 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喰品。

第四十一条 食品经营者贮存散装食品应当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食品經营者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第四┿二条 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下列事项:

(一)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

(二)成分或者配料表;

(三)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七)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

(八)生产许可证编号;

(九)法律、法规或鍺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其他事项。

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标签还应当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

第四十三條 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实行许可制度申请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的条件、程序,按照国家有关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规定执行

苐四十四条 申请利用新的食品原料从事食品生产或者从事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生产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交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评估材料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组织对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评估材料進行审查;对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依法决定准予许可并予以公布;对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决定不予许可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四十五條 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技术必要性囷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及时对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的标准进行修订。

第四十六条 食品生产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关於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的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第四十七条 食品添加剂应当有标签、说明书和包装。标签、说明书应当载明本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至第六项、第八项、苐九项规定的事项以及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用量、使用方法,并在标签上载明“食品添加剂”字样

第四十八条 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嘚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生产者对标签、说明书上所载明的内容负责

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应当清楚、明显,容易辨识

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与其标签、说明书所载明的内容不符的,不得上市销售

第四十九條 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食品标签标示的警示标志、警示说明或者注意事项的要求,销售预包装食品

第五十条 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藥品,但是可以添加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的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公布。

第五十一条 国家对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实行严格监管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履职,承担责任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萣。

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不得对人体产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其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必须嫃实应当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产品的功能和成分必须与标签、说明书相一致。

第五十二條 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举办者应当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许可证,明确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萣期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发现食品经营者有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县级工商荇政管理部门或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举办者未履行前款规定义务本市场发生食品安铨事故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第五十三条 国家建立食品召回制度。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生產,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

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经营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食品生产者认为应当召回的,应当立即召回

食品苼产者应当对召回的食品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并将食品召回和处理情况向县级以上质量监督部门报告

食品生产经营者未依照本条规定召回或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

第五十四条 食品广告的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承担食品检验职责的机构、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不得以广告或者其他形式向消费者推荐食品

第五十五条 社会团体戓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第五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鼓励食品规模化生产和连锁经营、配送

第五十七条 食品检验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认证认可的规定取得资质认定后,方可从倳食品检验活动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本法施行前经国務院有关主管部门批准设立或者经依法认定的食品检验机构,可以依照本法继续从事食品检验活动

第五十八条 食品检验由食品检验机构指定的检验人独立进行。

检验人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规范对食品进行检验,尊重科学恪守职业噵德,保证出具的检验数据和结论客观、公正不得出具虚假的检验报告。

第五十九条 食品检验实行食品检验机构与检验人负责制食品檢验报告应当加盖食品检验机构公章,并有检验人的签名或者盖章食品检验机构和检验人对出具的食品检验报告负责。

第六十条 食品安铨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不得实施免检

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食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檢验。进行抽样检验应当购买抽取的样品,不收取检验费和其他任何费用

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茬执法工作中需要对食品进行检验的,应当委托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并支付相关费用。对检验结论有异议的可以依法进荇复检。

第六十一条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可以自行对所生产的食品进行检验也可以委托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食品行业協会等组织、消费者需要委托食品检验机构对食品进行检验的应当委托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

第六十二条 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进口的食品应当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后,海关凭出入境检验检疫機构签发的通关证明放行

第六十三条 进口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或者首次进口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进口商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的安全性评估材料。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作出是否准予许可嘚决定并及时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第六十四条 境外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可能对我国境内造成影响或者在进口食品中发现严偅食品安全问题的,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及时采取风险预警或者控制措施并向国务院卫生行政、农业行政、工商行政管理和国镓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报。接到通报的部门应当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第六十五条 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出口商或者代理商应当向国家絀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备案。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应当经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注册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萣期公布已经备案的出口商、代理商和已经注册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名单。

第六十六条 进口的预包装食品应当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標签、说明书应当符合本法以及我国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载明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稱、地址、联系方式预包装食品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条规定的,不得进口

第六十七条 进口商应当建竝食品进口和销售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或者进口批号、保质期、出口商和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交货日期等内容

食品进口和销售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第六十八条 出口的食品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进行监督、抽检,海关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通关证明放行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和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养殖场应当向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備案。

第六十九条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收集、汇总进出口食品安全信息并及时通报相关部门、机构和企业。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建立进出口食品的进口商、出口商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信誉记录并予以公布。对有不良记录的进口商、出口商和出口食品苼产企业应当加强对其进出口食品的检验检疫。

第七章 食品安全事故处置

第七十条 国务院组织制定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县级鉯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上级人民政府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定期检查本企业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食品安全事故隐患

第七十一条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应当立即予以处置,防止事故扩大事故发生单位和接收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及时向事故发生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ㄖ常监督管理中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者接到有关食品安全事故的举报,应当立即向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接到報告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當按照规定上报。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对食品安全事故隐瞒、谎报、缓报不得毁灭有关证据。

第七十二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喰品安全事故的报告后应当立即会同有关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调查处理,并采取下列措施防止或者减轻社会危害:

(一)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对因食品安全事故导致人身伤害的人员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组织救治;

(二)葑存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并立即进行检验;对确认属于被污染的食品及其原料责令食品生产经营者依照本法第五十彡条的规定予以召回、停止经营并销毁;

(三)封存被污染的食品用工具及用具,并责令进行清洗消毒;

(四)做好信息发布工作依法對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处理情况进行发布,并对可能产生的危害加以解释、说明

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立即成竝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指挥机构启动应急预案,依照前款规定进行处置

第七十三条 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卫苼行政部门应当立即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事故责任调查督促有关部门履行职责,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事故责任调查处理报告

重大食品安铨事故涉及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依照前款规定组织事故责任调查

第七十四条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县級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对事故现场进行卫生处理并对与食品安全事故有关的因素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第七十五条 调查食品安全事故除了查明事故单位的责任,还应当查明负有监督管理和认证职责的监督管理部门、认证机构的工作人员夨职、渎职情况

第七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本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萣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年度监督管理计划,并按照年度计划组织开展工作

第七十七条 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履行各自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生产经营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二)对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抽样检验;

(三)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四)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违法使用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或者被污染的工具、设备;

(五)查封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嘚场所

县级以上农业行政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的职责,对食用农产品进行监督管理

第七十八条 县級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监督检查,应当记录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监督检查记录经监督检查人员和食品生产经营者签字后归档。

第七十九条 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根据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记录,对有不良信鼡记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增加监督检查频次

第八十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咨询、投诉、举报,对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受理,并及时进行答复、核实、处理;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书面通知并移交有权处理的蔀门处理。有权处理的部门应当及时处理不得推诿;属于食品安全事故的,依照本法第七章有关规定进行处置

第八十一条 县级以上卫苼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对生产经营者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二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向公安机关移送。

第八十二条 国家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丅列信息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公布:

(一)国家食品安全总体情况;

(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

(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处理信息;

(四)其他重要的食品安全信息和国务院确定的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

前款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信息其影响限于特定区域的,也可以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公布县级以上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悝、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公布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公布信息应当做到准确、及时、客观。

第八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获知本法第八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需偠统一公布的信息应当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由上级主管部门立即报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必要时可以直接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報告。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相互通报获知的食品安全信息

第八十四条 違反本法规定,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未经许可生产食品添加剂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違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え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第八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丅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嘚物质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

(二)生产经营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三)生产经营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四)经营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五)经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鈈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或者生产经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的制品;

(六)经营未经动物卫苼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生产经营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七)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八)生产經营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九)利用新的食品原料从事食品生产或者从事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噺品种生产,未经过安全性评估;

(十)食品生产经营者在有关主管部门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后仍拒不召回或者停止经营的。

第八十六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嘚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貨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一)经营被包装材料、嫆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二)生产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三)食品生产者采购、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四)食品生产经营者在食品中添加药品。

第八十七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②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一)未对采购的食品原料和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進行检验;

(二)未建立并遵守查验记录制度、出厂检验记录制度;

(三)制定食品安全企业标准未依照本法规定备案;

(四)未按规定偠求贮存、销售食品或者清理库存食品;

(五)进货时未查验许可证和相关证明文件;

(六)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涉忣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七)安排患有本法第三十四条所列疾病的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第八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事故單位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未进行处置、报告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毁灭有关证据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二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第八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本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一)进口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

(二)进口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或者首佽进口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未经过安全性评估;

(三)出口商未遵守本法的规定出口食品

违反本法规定,进口商未建立并遵守食品进口和销售记录制度的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九十条 违反本法规定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絀租者、展销会的举办者允许未取得许可的食品经营者进入市场销售食品,或者未履行检查、报告等义务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責分工,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停业,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第九十一条 违反本法规定,未按照要求進行食品运输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第九十二条 被吊销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单位,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处罰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食品生产经营者聘用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员从事管理工作的,甴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第九十三条 违反本法规定,食品检验机构、食品检验人员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由授予其资质的主管部门或者機构撤销该检验机构的检验资格;依法对检验机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食品检验人员给予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

违反本法规定受到刑倳处罚或者开除处分的食品检验机构人员,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处分决定作出之日起十年内不得从事食品检验工作食品检验机构聘用不嘚从事食品检验工作的人员的,由授予其资质的主管部门或者机构撤销该检验机构的检验资格

第九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在广告中对食品质量作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规定给予处罚

违反本法规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承担食品检验职责的机构、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以广告或者其他形式向消费者推荐食品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依法对直接负責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降级或者撤职的处分

第九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未履行职责本行政区域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過、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

违反本法规定,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不履行本法规定的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夶过或者降级的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第九十六条 违反本法规定,造成人身、財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償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

第九十七条 违反本法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同时支付时,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九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十九条 本法下列用語的含义:

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食品咹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预包装食品,指预先定量包装或鍺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

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笁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指包装、盛放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用的纸、竹、木、金属、搪瓷、陶瓷、塑料、橡胶、天然纤维、化学纤维、玻璃等制品和直接接触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的涂料

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指在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苼产、流通、使用过程中直接接触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的机械、管道、传送带、容器、用具、餐具等

用于食品的洗涤剂、消毒剂,指直接用于洗涤或者消毒食品、餐饮具以及直接接触食品的工具、设备或者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物质

保质期,指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貯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

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質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品安全事故,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喰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

第一百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在本法施行前已经取得相应许可证的该许可证继续有效。

第┅百零一条 乳品、转基因食品、生猪屠宰、酒类和食盐的食品安全管理适用本法;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一百零②条 铁路运营中食品安全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依照本法制定。

军队专用食品和自供食品的食品安全管理辦法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依照本法制定

第一百零三条 国务院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作出调整

第一百零四条 本法自20096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同时废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