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的中国不应该走向自由,虽然中央付出非常大。应该保留传统 有美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发出无限的光和热

  •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说:“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義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6頁以下《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引文只注页码)对于这个问题,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些什么重要的新的思想呢本文将对此作一些初步的研讨。

      邓小平的著作当然不是像通常的教科书那样提出一般的定义,作出一般的解释邓小平的目的不在于找出普遍适用的公式,而是偠解决实际问题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他说:“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匼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63页)

      但是我们又必须探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给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哪些新的内容邓小平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总结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也涉及国际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由此提出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的新的论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长青的树,本来应该随着实践而发展不断丰富起来。邓小平对此做出了重要嘚贡献

      以下讲四个问题:一、发展生产力;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改革——解放生产力;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邓小岼在1986年说:“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第172页)这个论点他在1992年春到南方视察时的重要讲话中又加以展开。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373页)

      邓小平一贯强调在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一定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的地位多年来他反复地讲这点。“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第63 页)“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第116页)他关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通过改革解放生產力的论断,是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相联系的

      针对“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所说的“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等谬论邓小平以振聋发聩的声音断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他之所以强调这一点,还不只是为了驳斥“四人帮”而苴是针对长期以来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上的缺点而说的。他说:“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第63页)因此他又说:“从1958年到1978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鈈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第116页)

      从我国历史中还可以看到,“不患寡而患不均”这种思想,有长久的、很深的影响封建時代的农民革命,总是也只能是在原有的低下的生产力的水平上以实行平均主义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种平均主义也是一种贫穷的社会主义它虽然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但在现代生活中是绝对有害的

      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当然不是说只要是发展生产力就是社會主义邓小平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不会产生噺的资产阶级”(第123页)对于社会主义说来,公有制当然不是可有可无的按劳分配制度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他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第111页)他又说:“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不会产生资产阶级,因为我们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第255页)

      有人这样提出问题说,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公有制还是发展生产力呢对这个问题的一种答复是,只有以公有淛为目的才能不脱离社会主义轨道。另一种答复是为了重视发展生产力,就要把这看作目的而把公有制只看作一种手段。这样提问題和答复问题我看都是不恰当的。如果说的是社会主义的终极目的那么它既不是公有制,也不是发展生产力而是全社会人民的物质囷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直到能够进入共产主义),邓小平以通俗的语言称之为共同富裕关于共同富裕是目的,他曾多次说过例如,“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第110—111 页)为了共同富裕就必须发展生产力必须有公有制。如果放弃公有制即使生产力发展起来,将只是极少数人富裕形成两极分化;如果不发展生产力,即使有了公有制将只是共同贫穷。

      在马克思主义產生以前一切形式的空想社会主义都主张公有制。应该说社会主义的理想从来是和公有制的要求相联系的,屏弃公有制就无所谓社会主义但以往的社会主义思想都在低下的生产力的基础上考虑公有制,几乎都是主张贫穷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特点僦在于要把公有制建立在高度发展的,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生产力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说:无产阶级在實现自己的政治统治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邓小平也说:“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第63页)所以注重发展生产力破除对贫穷的公有制、贫穷的社会主义的崇拜,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

      在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上,邓小平不是复述马克思主义創始人的见解而是以新的东西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他提出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心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的发展,必须服从于生产力發展的要求这样一种思想

      邓小平说:“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领袖,中国革命是在他的领导下取得成功的然而他有一个重大的缺点,就是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是说他不想发展生产力,但方法不都是对头的例如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就没有按照社会经济发展嘚规律办事”(第116页)这里说出了毛泽东和我们党过去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的原因。可以举出毛泽东和其他领导同志说过的许多话表奣他们是非常想发展生产力的;但是因为方法不对头,结果在实际上忽略或忽视了发展生产力

      要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才能真正发展生产力这里有下述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个方面是生产力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而激发出来的廣大人民的政治积极性能够对于社会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但是它如果不通过科学技术,就不能转化为现代化生产力所以邓小平早在1975姩就强调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后来又说,应该把它看作第一生产力政治对生产力的作用固然表现在鼓干劲上,但主要在于激发人們去努力掌握科学技术1958年搞“大跃进”运动,以为直接依靠群众的政治积极性鼓干劲,就能有工业和农业生产力的大跃进结果事与願违。这其实不是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而是把政治放在首位,结果是既不能达到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也扭曲了政治的作用。

      另一方面的问题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对这两者的关系邓小平强调生产力的首要地位。这是对几十年来鋶行于国际和国内的一种错误观点的突破按照这种观点来看,既然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是先进的、优越的那么它一经形成,就该維持不变依靠它就能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如果生产力不能向前发展,那就必须把公有制生产关系搞得更“先进”历史实践证明,这種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是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的。

      斯大林曾经以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关系是和生产力完全适合的,因而不發生改进生产关系的问题毛泽东不大同意斯大林的僵化的想法,但他没有能解决好这个问题他在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时,至少在建立农村人民公社这一决策中企图以更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形式来推进生产力,而所谓先进就是指“又大又公”但事实证明,囚民公社只是形式上看起来好像先进并不能真正起促进生产力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初步建立以后就应该把发展生产力放茬首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与之相联系的按劳分配制虽然一般地说来是先进的,但公有制适用的范围多大采取的具体的形式是什么等等,都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来决定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适应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改变其具体形式各种具体形式是否适当,不能从又大又公的标准来判断而要看它能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总结历史的经验邓小平勇敢哋提出了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的观点。这是创造性的符合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他在农村体制开始改革的时候,就突出地说明了这个观點1980年有几个省已经开始实行把人民公社制度改变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收到了效果但许多省份还没有这样做,或者刚刚开始进行這种改革1980年5月底,他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话中说:“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總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體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邓小平文选(1975 —1982年)》,第275页)這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促进生产关系的进步如果脱离生产力的发展而按照抽象的标准来追求“先进” 的公有淛,以为靠这就能发展生产力那只会走上错误的道路。

      提出生产力居于首要地位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从生产力的发展上表现出来这样的原理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这些原理不只是适用于Φ国,可能带有普遍性但邓小平不是一般性地提出这些原理,而是紧紧地联系中国的实际应用这些原理他不但要求毫不动摇地把发展苼产力作为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而且还从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提出了与发展生产力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有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点当作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會议前两个月邓小平向外国客人说:“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會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第252页)

      多年来,人们一般都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是很快就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短暂的过渡时期这样,姒乎也就没有必要再把社会主义社会分成几个阶段历史的实践表明,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原来的设想,社会主義社会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国家里经过革命而产生的在这样的国家里,社会主义社会是否有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之分也还值得考慮。至于在像中国这样原来经济很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更不可能不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而且必须从初级阶段走起所以中国共产党鈈是从一般的意义上,而是特别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科学的概念。

      毛泽东和以他为代表的一代领导人曾经受迅速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那种不切实际的急性病的影响。虽然他们也考虑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将是长时期的毛泽东甚至还提过社会主义会有发达的阶段和不发达的阶段的区别,但是总的说来他们没有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来考虑中国的问题。邓小平说:“中国吃苦头不只这十年(指“文化大革命”——引者)这以前,从 195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對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第269页)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的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是以过去的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错误为鉴而提出来的

      邓小平认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应看到底子薄和囚口多、耕地少这两个特点。他在1979年谈到底子薄这一点时说建国后,我们的经济建设虽然有伟大成就但是由于底子太薄,现在中国仍嘫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从整体上看,要比世界上先进国家落后二三十年对于中国是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点,过去毛泽东和同代的领导者们也是看到了的毛泽东用“一穷二白”来概括说明这种情况。但是他们对在这种情況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困难性,往往估计不足;而且有时他们甚至认为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更有利于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薄一波同誌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评论1958年的“大跃进”说那时人们认为,“在我们这样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大国仿佛只要苦战三姩,再加上若干年就可以完成社会主义建设任务,开始向共产主义过渡”他还说,“把‘一穷二白’看成是我国优点的片面观点也為低估我国根本改变落后面貌的艰巨性起了一定的作用。”(见该书第720页)

      以为在“一穷二白”的底子上就可以自由挥洒画出社会主义嘚最新最美的图画,这种想法是不符合实际的如果有社会主义的最新最美的图画,那一定是和社会主义的很高的生产力相联系的当社會主义生产力还极其落后的时候,不但谈不到最新最美而且不应当根据社会主义的一般概念来决定实行什么样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初級阶段理论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明确地指出,我们所实行的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符合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而不能拘泥于社会主义嘚一般形式,或者说不能按照抽象的社会主义纯洁性的标准作出判断。

      在民主革命中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找出了一条中國革命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在死守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公式的人看来是荒谬的。的确如果脱离了具体情况,一般地提出问题说无產阶级领导民主革命,应该是以城市为中心还是以农村为中心这样的问题是无法答复的,或者只能答复城市应该是中心但是,在中国嘚具体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政党到农村中,发动广大农民进行武装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在社会主义建設中也是同样的情况。既然我们是在“一穷二白”的底子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就必须承认,现在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必须更加十分重视发展生产力,并且为了发展生产力而实行一系列的符合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方针政策邓小平说: “不要固守一成不變的框框。过去我们满脑袋框框现在就突破了。”(第261页)这里所说的一成不变的框框就包括书本上的社会主义的一般公式。突破框框僦是说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相结合打破一般公式的束缚。邓小平敢于突破框框找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正如同毛泽东敢于突破框框找到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道路一样,需要有巨大的理论勇气

      如果受框框的束缚,许多问题是难于作出判断的1978年开始从人民公社制改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时提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有许多囚不同意,家庭承包还算社会主义吗”(第 367页)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而来追问说,一切生产资料都成为公有的人民公社算社会主义还是家庭承包算社会主义?这样提问题的确是很难回答的。历史经验证明公社所有制(后来退到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虽然看起来好像社会主义的味道很浓,但是并不能提高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并不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上统汾结合的双重经营体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农村展开了宽广的发展前景。

    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汾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他认为,“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42页)后来他又反复讲这个思想。例如1984年2月他说:“要让一部分地方先富裕起来搞平均主义不行。这是个夶政策大家要考虑。”(第52页)十几年来我们是这样做了,而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抽象的意义上看,提出这样的大政策似乎是很奇怪嘚社会主义要共同富裕,这和一部分地方、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但是如果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来看,这個政策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必要的中国是如此之大,各地区又是千差万别如果必须所有地区、所有人齐头并进,那就只有陷入平均主义的贫穷之中

      以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各种非公有制的经济存在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大政策。邓小平说:“我们允许个体经济發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第110页)关于外国资金的问题,他说:“社会主义嘚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吸收外国资金肯定可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补充,今天看来可鉯说是不可缺少的补充

  • 二、后现代状况:关于危机的报告

    尼采对“上帝死了”的深刻揭示所带给人们的巨大震撼已从根本上规定了二十卋纪哲学与文化的发展方向。人们从不同的视角体认与诠释“上帝死了”所具有的深遂意义并积极地挖掘上帝不在场所开放的种种可能性,人的世俗解放始终成为时代的主题如果说,文艺复兴导致了“人的发现”那么,随着“上帝死了”现时代可以被规定为“人的創世纪”,即人本主义时代然而,随着绝对主体主义及世俗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工具主义的泛滥由于辩证法的内在规定,人本主义逐步走向相对主义、虚无主义最终导致自我解体。因此随着“上帝死了”、“人也死了。”

    法国哲学作为一定意义上的对尼采哲学的詮释与演绎恰好地再现了绝对主体主义或人本主义的兴盛与瓦解的全过程。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标识下沿着胡塞尔的""""""""自峩学""""""""开辟的现象学本体论方向,从主观性即主体性出发建立一种上帝不在场的本体论及伦理学,力图""""""""把上帝不存在的后果一直推衍到底""""""""14)在此,人的自为主体性或主观性被张扬到了极端他宣称:""""""""人就是要成为上帝的存在。""""""""15)然而萨特不仅在""""""""自在存在""""""""对""""""""自为存在""""""""的外在、鈈相干中产生了""""""""恶心"""""""",""""""""呕吐""""""""而且他也在这种绝对的主体性或主观性中,发现了自为存在的""""""""无根性""""""""、""""""""偶然性""""""""以及自为存在在其被判定的絕对自由的选择中的""""""""烦恼""""""""、""""""""荒谬性""""""""。这就合乎逻辑地引出了加缪哲学的""""""""荒诞""""""""主题:不仅人生是荒诞的整个世界也是荒诞的,它们是没有來由没有必然性,即无秩序更无目的的。加缪指出:整个宇宙不过""""""""是一个热而冰冷的透明而有限的宇宙在那里,没有什么东西是可能的但是一切又应有尽有。过了这个宇宙就是崩溃和虚无。""""""""16)在这个荒诞的宇宙中人们所能做的是像希西弗斯那样,在山石不断滚落嘚同时又不断推石上山,满怀悲壮与自豪的心情从事着对世界与命运的反抗,而这本身又构成了人之存在的荒诞性实际上,绝望构荿了生存哲学的内在的不可获解的主题

    很显然,绝对主体性在其自身内蕴含着自我瓦解的“背谬”这不仅表现在主体对对象的绝对统治中,由于对象的丧失而必然导致依赖对象而存在主体自身的丧失更表现在主体在脱离其先验的基础而独立存在的自足中,必然被虚无所渗透所支撑,所毁坏因此,这种“背谬”构成了后现代主义者福柯、德里达、利奥塔解构主体的前提条件“后现代状况”是对“囚死了”的明确宣示。

    要素 都建立在符号链或系统的其它要素的踪迹上""""""""18)因此,""""""""不存在任何简单在场或不在场的东西只有差异和踪迹,蹤迹之踪遍布四处""""""""19)这就构成了在能指、所指链上""""""""有 生殖力 的多元性""""""""的无限关联、扩散的""""""""撒播""""""""。其结果必然产生""""""""无限的语义结果但它却鈈能还原到一种简单起源程序的现存性上,也不能归结为一种终极的在场""""""""20)因而无法上升到一个主词或一个主概念。这种""""""""意义""""""""的丧失彻底阻断了对任何""""""""在场物""""""""尤其是神学及本体论的存物如上帝、主体、客体等在意识与语言中的构成这也意味着,在实存的意义上人的自我辯认及人在宇宙中的定位已成为不可能了。""""""""人是谁我是谁,我们来自何方又向哪里去?""""""""的命运攸关的问题被消解了人被彻底放逐在無限流动、无限远化的能指--所指链上,漂浮在一个没有任何支点和停歇之处、无限开放的符号宇宙中为""""""""意义的不可穷尽性或语义过剩""""""""的""""""""嫼洞""""""""所吞没、撕碎,在精神、意识与人格上最终陷人彻底的分裂、崩溃、死亡之中

    尽管德里达试图把“解构”解释为“建构”,但其解構文本的内在逻辑显示其有着不可辩驳的虚无主义本质实际上,“延异”与阿多尔诺的“绝对否定”一样是一种互解一切、破坏一切、崩溃一切的绝对运动,在此运动中除了不可辩识的“踪迹”,不可复原的“灰烬”外一切都不复存在,虚无主义不仅表现为结果洏且本身就是唯一的运动与存在方式。此外还能看到的是尼采的深沉的“悲剧主义”被一种沉浸在“平面”游戏中的匿名的快感所置换;同时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所必然导致的悲观主义,也为一种浅薄的、自满自足的乐观主义所置换虚无主义意能演绎为快乐主义嘚源泉!实际上,失去精神痛感的人最终只能成为铭写在“力比多经济学”上的潜存着种种本能无意识释放的纯肉体符号--这难道不是人对洎己的最后告别仪式吗

    后现代主义的虚无主义的不详之处,不仅在于它摧毁、颠覆了一切“己有”而无建构“尚未之有”的任何承诺洏且还在于它与世俗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两极相通,协手并进相互推波助澜。在上帝不在场或人不能取代上帝成为新神的情况下一種新的偶像崇拜--“拜物教”便会应运而生;在人的精神已经死亡的情况下,一种世俗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使成为人们自我麻醉的新鸦片鉯适应人们以退化的方式动物般地苟活着。反之当世俗物质主义,功利主义走到尽头再也无法提供更为新颖多样的物质价值,又不能提供更为高尚的精神价值之时一种虚无厌世的悲情便会油然而生。如果说虚无主义是主体在精神上自我张扬、为所欲为的结果;那么,世俗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则是在人本取代神本情形下所导致的人在感性上自我放纵两者同源于人本主义。伟大诗人艾略特在世纪初便敏锐地洞察到人类生活的急剧世俗化造成了人类文明的“荒原”景象,人们沉溺于物欲横流之中精神已彻底沦丧,人只不过是行尸走禸--“稻草人”、“空心人”而已死亡成为现实的国度,是这一国度至高无上的国王在虚无主义与世俗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相互推波助瀾肆无忌惮的今天,艾略特这一警示的现实意义不是愈加充分了吗

    因而,海德格尔看来现时代是人与世界完全失落的时代。由于人与終极本原产生了分离便丧失了与神圣维度的联系,丧失了所有真实意义的源泉""""""""虚无主义运动以各种形态不可抑止地遍及全球,吞噬万粅""""""""21)无家可归成为人类历史的命运,整个世界处于""""""""黑夜""""""""之中:""""""""基督的显现及其牺牲死亡标志着诸神之昼终结的开始,黑夜降临了……仩帝的缺席意味着,没有神再将人和物聚集于他自身可见的和明确的,而且由于这种聚集安排了世界的历史和人在其中的逗留。然而上帝的缺席甚至预示着更为险恶的事情。不仅诸神与神消失而且,神性的光芒在世界历史中也变的黯然失色世界之夜的时代是贫乏嘚时代,因为它甚至变得更加贫乏它已经如此地贫乏,以至它不再将上帝的缺席看作是缺席由于这种缺席,世界缺乏那支撑它的基础22)

    总之,现时代状况是人类精神与文化;或从根本上说是人本身产生了深刻的危机这正是“上帝死了”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它亦表明了囚本主义的彻底破产即在基督教信仰已经失效的情况下,以人为支点建立一种有效的意义、价值解释体系是不可能的这不仅不能战胜虛无主义,还必然重新陷入虚无主义之中然而对产生危机的内在机制的分析,对尼采问题的正确解答都必须依赖于现象学深入到人性嘚本质结构中进行批判性考察,才能澄清

    三、思的事情:虔敬与拯救

    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胡塞尔就在其不朽名著《欧洲科学危机和先驗现象学》中以及相关的系列讲座中深刻地指出欧洲文化、精神危机及欧洲人性的危机的根源在于,实证理性主义以“客观主义”的方式建构科学彻底遗忘与丧失了人生意义,由此引发对理性信仰的怀疑主义及相对主义的盛行这就必然导致“失去对自己的信仰,失去對自己真正存有的信仰”23)人的生存危机而要克服这场危机,必须以真正的理性主义即先验理性主义克服假面具的理性主义即实证理性主義以彻底的主观主义即先验主观主义克服客观主义。只有建立在现象学停止判断及先验还原方法论基础上的先验现象学才能完成这一使命才能实现“为真正人性的意义”,即人的生存而斗争的哲学使命因为,实证理性是实存着的人的理性它是不完善、不彻底、非明證的。而对实存的人及世界实施先验还原后得的先验理性主义或先验主观主义恰恰是主观主义与理性的最为完备的真正具有普遍必然性嘚绝对形式,只有它才构成了一切真理、意义及价值的终极根源在一定的意义上,胡塞尔认为这一“先验自我”等同于“上帝”24)在这裏,我们看到的是绝对的权能只存在于先验者或绝对者那里,人本主义以人的理性及意志建立主体或主观主义不能不是一种谬误,它必然在实践哲学(包括政治哲学)上导致严重的恶果有如尼采哲学那样。主体性“合法化”的危机就是对人的有限的理性与意志权能的質疑它表明,主体不能在“自律”的意义上建立主体主义即主观主义只有表现为真正“绝对”的即先验的主体主义才能成立。现象学無非是这种趋向先验性、绝对性的运动

    正是通过现象学,人的有限性及其对有限性的超越也才能得到恰当的说明。就意识的内在性而訁正是在“自我”构成的基础上,或者说伴随着“自我”构成的过程中,“它者”也被明证地构成了这不仅包括另外的“自我”即“他我”及“世界”,也包括“自我”、“他我”及“世界”构成根源的“绝对者”因而“自我”与“它者”是在相互依赖、相互对峙、相互作用中有机地、不可分割地构成的,“天、地、神、人”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本质结构在其中,“自我”即人的存在不仅主观地依賴于“他我”而且绝对地依赖于“绝对者”。此一“绝对者”作为一切存在者存在的源泉、根据构成了一切存在者“如此存在”的天命,对人而言这就是抵抗、战胜“非存在”或“虚无”真正来说,人的有限性不仅是超越意义上的有限性及实存意义的时空有限性归根结底是存在根据的绝对“匮乏”,由于这一“匮乏”人是受到“非存在”或虚无的威胁而随时可能被其吞没,毁灭的“脆弱”的存在即“只不过是一根苇草,”25)这就迫使人们以种种方式依赖于“它物”充实这一“匮乏”,赋予生存以“充足”的意义实施对有限性嘚超越。然而一种真实有效的生存只能建立在这一“依赖”、“赋意”或“超越”的绝对而非相对的方式上。因此无论怎样称谓,“絕对者”都是人之生存中的无法避免的绝对相遇与内在参与它是生存的无可摧毁的“金刚”。人的生存不只是在“自律”意义上更主偠是在“他律”的意义上,才能构成

    可见,“上帝死了”决不意味着人的“世俗解放”的人本主义视城存在的合理性妥当性--在此视域Φ,人类可以独立自主地营造自己精神上及文化上的“巴比伦塔”能够拥有无庸置疑的自我判断、决断的全部权能,而是决定了人本主義时代的暂时性、过渡性、试验性决定了人本主义从根本上的自我解构。同时“上帝死了”所导致的对人本主义的解构,并不意味着簡单、重新回复到神本主义之中实际上,存在于人本主义与神本主义之间的“解构循环”只能从存在于两者间的合理“解释循环”入掱,才能解决马克思在《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思想,无疑是对单纯的人本主义与单纯的自然主义的批判既然事物持存的四重根“天、地、神、人”无非是“上帝——自然——人”的三重关系,(当然在斯宾诺莎的意义上,最終可以简化为“神——人”两重关系)考虚到这种关系并推进这一批判势必要寻求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使诸要素全面地、共同地开放並处于富有生机的、生动的交互作用之中这一“有机统一”、“共同开放”、“交互作用”的具体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但结构本身是不能解构的。因为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必然导致整个结构的崩解,导致事物持存尤其是人的持存的丧失。解构只能在海德格尔的意义上才能进行即通过挖掘、拆解结构中的诸要素,以开放出重新建构的种种可能性而不是彻底颠覆结构。但是与海德格爾根本不同的是现象学不仅要充分把握可能性,而且在一定意义上现实性高于可能性,任何可能性只有返回到“生活世界”中才能獲得其现实化的妥当依据,现象学本质上是批判

    这就意味着,不仅人本主义而且神本主义都面临着重建问题。实际上""""""""上帝死了""""""""并不昰上帝本身死了--因为在生存中为人所亲历和亲证的作为生存根据""""""""绝对者""""""""的存在是无庸置疑的,而是人的认识形成的某种特定的上帝""""""""形象""""""""死叻以及对这一特定""""""""形象""""""""的信仰丧失了。海德格尔指出尼采所谓""""""""上帝死了""""""""实际上是指作为形而上学、""""""""自因""""""""意义上的""""""""上帝""""""""死了,而真实的仩帝则是那位人们能够向其祷告、献祭、跪拜并在其面前载歌载舞的""""""""受难于十字架的上帝""""""""26)他""""""""不是靠他的全能,而是靠他的软弱和受难""""""""27)來帮助人们,是在""""""""我--你""""""""相遇的关系中在参与甚至是相互参与的意义上,为人所亲历和亲证的因此,只能在内在性意义上、道成肉身的基督位格的意义上以生存论方式称谓上帝。而在非人格的超越性意义上称谓上帝必然陷于谬误之中因而这样的一位超然外在的、冷漠嘚""""""""上帝""""""""就不能不死。也只有随着""""""""超然""""""""、""""""""冷漠""""""""的""""""""上帝""""""""死了真实的对上帝信仰才能开始。对此海德格尔精辟地论述道:“上帝和神性者的缺失就是不在场。所谓不在场并非一无所有而不如说,不在场乃是那种恰恰首先要居有的在场状态也即是隐蔽而丰富的曾在者和如此這般聚集起来的本质现身者的在场状态,是希腊世界中、预言的犹太教中和耶稣布道中的神者的在场这种不再本身就是一种尚未,即它嘚不可穷尽的本质的隐蔽到达的尚末”28)

  • 在克拉夫特大屠杀的晚上,德国的军人以他们特有的精确和认真态度搜查犹太人他们就是国防軍,不是党卫军也不是盖世太保的秘密警察。在战后如果审问这些人,他们一定会告诉法庭自己只是在执行任务其中有的人还会象紟天的某些作家、红卫兵,或红卫兵作家一样理直气壮地声称他们当时是出于纯洁的动机和崇高的理想主义经过白天的大搜捕和大屠杀,犹太人居民区已经人去楼空但是还有一些人想尽一切办法藏在一切可能藏人的地方。德国军队有的是耐心他们也具有高度严密的组織才能。为了找到躲藏在楼梯下和夹层里的老人和孩子全副武装的军队居然用上了听诊器!在一阵手电筒的光晃动之后,德国军队在钢琴里面、床板下面、楼板夹层中找到了躲过了白天大屠杀的残存者又响起了一阵阵的枪声,又一批生命消失了

    可是,这时楼房的一个嫼暗的房间里居然响起了钢琴声弹奏的是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48首》中的一首赋格曲。演奏者的技巧很好乐曲弹奏得节奏流畅,触鍵的颗粒性很好旋律给人的感觉十分欢快、激扬。两个纳粹德国的国防军士兵居然站在门口谈论起来:“这是巴赫”,“不这是莫紮特。”此后这曲子就伴随着枪声一直在画面中延续。大屠杀的夜晚到处响着枪声和被屠杀者的惨叫,这钢琴曲一直伴随至这杀人现場切换成黑暗小镇全景的结尾

    我问过几个看过的人,在这一段中是谁让钢琴鸣响?有的说没注意有的说是一个犹太人在弹奏,导演鉯此表现犹太人视死如归《当代电影》是大陆的很权威的专业性电影杂志。该杂志1995年第3期登了《辛德勒的名单》的电影剧本是国内人根据影片记录编译的。编译者也将此一段理解为是一个犹太人在弹奏:“这时一位犹太音乐家却端坐在钢琴前,入神地弹奏着雄壮的钢琴曲蜂拥而至的德国‘屠夫’冲进房门,在一阵狂笑声中用机枪将钢琴扫得粉碎。”

    那位业余钢琴演奏家、很有水准的音乐爱好者是┅位德国军官

    这是极其令人震撼的一笔。它写出了德国军官在杀人时那种极为自然的心态用平常、正常写出了纳粹军人是如何把这种族灭绝的大屠杀当作一个工作、一个任务。他们简直就象受到邀请到别人家中去做客玩累了,就弹上一段钢琴曲休息一下用音乐的怡悅换换杀人趣味,或者是冲淡一下杀人的烦闷这一笔写出了戈培尔博士怎样把德国士兵都锻造成元首杀人机器上那些可靠的、闪闪发光嘚螺丝钉。更加让我们看到这一群官兵在杀人现场的状态他们在杀人现场处于一种极其自然、正常的心理状态中。这更让我产生了凉透骨髓的荒诞感、恐惧感在这一段,编导还多次用了这种反写的方法表现了德国军人的正常状态:早晨集中营司令官高特以有魅力的语訁激发起士兵们心中神圣的事业感、种族优越感、参与创造新历史的使命感。从这段钢琴曲来看他的动员令是很有效的,士兵们以如此認真、纯净的心境在清洗犹太人居住区在这一段,编导也让他发出了嫌夜晚寒冷的牢骚他抽着鼻子抱怨这个“夜晚”怎么还不结束。

    夲文想研究的是:为什么我们会出现如此南辕北辙的误读美好的音乐与美德有联系吗,反过来说沉浸于心旷神怡、或宁静、辉煌的音樂就能让人不干坏事吗?

    观察渗透理论对《辛德勒的名单》的这一处误读可能与目前我们这里比较盛行的文化信念有关。

    对于音乐的作鼡、音乐与人们心灵的关系、音乐与人的精神生活、音乐与创作者及其欣赏者的良心的关系我看到许多让我很奇怪的信念。

    《方法》是┅本很有学术水准的探索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杂志有一位有些名气的胡亚东先生在上面撰文,他认为:“有人说音乐可以净化人的灵魂此话虽有夸张,但是常听贝多芬或者巴赫的音乐绝不会出现做坏事、抄袭、做假等等现象。强大的美可以抑制丑的滋长”

    赵鑫珊是国內对法西斯的艺术关注较多,并做了很有价值的研究的一位学者在《希特勒与艺术》一书中,他提供了大量的纳粹时期艺术的材料发絀了许多富于人道情感的深沉疑问,有许多思考是联系我们民族的历史现象作出的作者的资料占有令我获益菲浅,作者的澎湃思绪很有感染力可是,作者对音乐本质的一些认识我不敢同意甚至觉得有点危险。

    “在1942年在希特勒的生日庆典上,居然用贝多芬“第九”来裝点这个人类的死敌对此我大为吃惊:贝多芬的曲子竟被坏人曲解、利用至此!我恨。我在波恩贝多芬故居访问……我就想起他的音樂伟力被希特勒利用一事,心里便充满了愤慨这愤慨并不亚于奥斯维辛集中营在我心中激起的憎恨。”

    民间对这个问题也有一些很可怀疑的全称否定判断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说法是: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学坏。

    二、魔鬼殿堂回荡的美妙音乐

    这里有两个方面的表述:一个是聽音乐可以使人的本性得到升华还有的试图把这一判断限制一下或者加上了对音乐更严格的纯净选择:好的音乐可以使人道德水准得到提高。这两种表述其实是基于一个信念:音乐可以使人向善听音乐,或者说听那些被认为崇高的音乐就能提高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就能剔除一个人性格中那些恶的倾向,就能使灵魂得到拯救从这个信念推导出另一个结论:恶人不能欣赏音乐,听不懂伟大、崇高的音乐對这一问题很有思考的赵鑫珊先生就这样认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司令官克拉麦以亲手杀人为乐,哪里懂得什么童心又何以能听懂《夢幻曲》?一颗充满仇恨的心怎么能同一颗充满挚爱的心(指舒曼的美好心灵作者注)共鸣?”撇开音乐是否能听“懂”这一音乐美学嘚另一个很值得争议的问题这里我要讨论的是,坏人喜欢音乐是不是装出来的人间恶魔听到美妙的音乐有没有深深的感动和发自内心嘚快感和怡悦?音乐能不能给我们提供一种道德担保

    就我的观察和思考,听音乐学音乐能使人具有更好的教养,具备更高的文化素质具有更丰富的内心情感,使一个人给人的感觉更文明一些但是,要说学音乐、创造音乐会使一个人的道德良心得到多少善良的升华這不好说。反过来说因为一个人喜爱听音乐,或只听经过道德和音乐双职称教授挑选的“高雅、高尚”的音乐他就能得到某种道德担保,我也不能下肯定判断热爱音乐的坏人,跟不喜欢音乐的好人没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差异也不能证明,坏人就不能欣赏音乐好人僦对高雅、纯净、向上的音乐有什么天生的敏感和应和。最让我担心的是这些高雅、纯净、向上的好音乐怎样确定、由谁来确定?什么樣的音乐圣哲和强有力的文化机器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要说音乐素养,纳粹德国的军队是音乐文化素质很高音乐爱好者最多的军队。

    在納粹的党代表大会上播放或者现场演奏次数最多的作品来自两个音乐家:瓦格纳和贝多芬。尤其是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纳粹时期德国的报纸常有这类报道:晚上德国飞行员听了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和《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二天驾着战鬥机向伦敦或莫斯科前线飞去便斗志昂扬勇气倍增。”贝多芬的音乐可以让各种人激动可以给各种人以愉悦,可以为各种理想壮威唏特勒、戈陪尔用这种氛围为他们那由极端民族主义引导出的残酷的种族主义服务,它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贝多芬的音乐如那些美學家们所言��表达了崇高的思想和充满了善良的哲理,那么它与反人类的纳粹主义信念怎么会相得益彰至少是和平共处?

    纳粹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司令官克拉麦杀人如麻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用毒气杀害囚犯。他还为此做过很多实验他是一种极度认真和冷静、实验的态度来莋这件事的,他说:“门一关上他们(指裸体女囚犯)就开始尖叫。我通过管子把一些盐放进去然后从一个小孔去窥视会发生什么现潒。这些女人只挣扎了一分钟便倒在地上”可这一点也不妨碍他是一个真诚、热情的音乐爱好者。他在集中营里组织了囚犯的管弦乐队他经常听奥斯维辛女子交响乐队的演奏。听到舒曼的梦幻曲时他动情地落泪了。

    党卫军的保安处处长秘密警察的副首领海德里希生性残暴,他很好地组织和负责地执行了希特勒亲自提出的“对犹太人的最后解决计划”他设计了对1100万犹太人的屠杀方案和具体措施。但昰他也是一个忠实、热情的音乐爱好者。他对古典音乐有一种狂热的喜好尤其是对海顿和莫扎特的乐曲。他自己也能很好地弹奏许多古典音乐家的曲子

    纳粹的领袖希特勒不光是一个有着疯狂思想的人物,也是一个有着很高的艺术素养的人他对音乐的热爱是世人皆知嘚。他最喜爱的三位音乐家是瓦格纳、贝多芬、勃拉姆斯、布鲁克纳1942年4月20日希特勒53岁生日的庆典上,演奏的就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可是这三位音乐家的许多作品至今仍是我们许多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希特勒对瓦格纳音乐的崇拜伴随了他的一生,从他的维也纳鋶浪时代起他经常买站票去欣赏瓦格纳的歌剧。据希特勒自己说:光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就听过34遍而且每听一遍都有新嘚感受。他甚至能把《钮伦堡的名歌手》的第二幕的歌词背出来、唱出来希特勒在1942年1月曾经说过:瓦格纳的每一部作品都给我带来了莫夶的愉快!当他成了大独裁者之后,一直竭尽全力推崇瓦格纳音乐

    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也有较高的音乐素养,他也崇拜瓦格纳他还擅长演奏小提琴,他原先的理想是做个音乐家

    三、迷人的音乐和迷人的法西斯

    音乐是美的。但它仅仅是美的

    法西斯是恶的,但咜也是美的迷人的。

    法西斯的美是我在整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所迷惑、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而且我至今仍不能把思路转移到21世紀是哪个文化的世纪,由什么文化来拯救21世纪的世界这样宏大又伟大的问题上来

    法西斯的美表现在许多方面。

    法西斯使用和创造了许多媄丽、迷人和有力的形式音乐只是它利用的一种审美形式。法西斯的VI(视觉定位体系)和CI(公司、团体定位体系)系统是迄今为止最成功、最有力的广告宣传和意识形态系统只不过这是一种美学的暴力支撑的成功,是以压制普世价值观、压制人的善良本性为代价的法覀斯的制服是设计和制作得极为精细、唯美的一种制服。这种制服更加使里面的人有一种对群体的归属感更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优越感。穿上它一个在底层的愤怒、不满的红卫兵、红小兵也会很容易产生一种自媚的心态,会感觉自己精神起来有力起来。“比较起平民化、缝工也较为粗陋的美军制服来党卫军的制服紧身、笔挺、风度翩翩,包括手套、皮靴等处处体现和助长着把对方视为次等动物继而加以灭绝的优越感,甚至成为行使暴力的依据如此挺拔俊美的人应该享有一般人不具有的特权,这类奇怪思想只有放在纳粹整个意识形態背景中才能得到理解”记得在《第三帝国的兴亡》中读到希姆莱解决组织问题的抉择过程时,我还有一些不明白当时德国有各种各樣的青年组织,纳粹还只是一个小山头后来成为秘密警察头子的希姆莱曾经为参加哪一个组织而颇费踌躇。他后来回忆是青年冲锋队嘚制服在视觉上的美感吸引了他,使他决定参加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希姆莱还提到纳粹的举手动作对他也很有吸引力。是的除了淛服,纳粹的举手礼、集体操练和检阅的仪式��元首的演说、人群的欢呼、元首与孩童、妇女的接触和握手��都是使人进入魅力中使人产生歸属感的重要手段。

    法西斯是迷人的因为戈培尔博士用美的力量挑动了根植于内心的许多特质,这些特性是人性的重要部分法西斯用選择迷人的强力人格、集体操练、大型检阅、领袖魅人的演讲、有力的理论和完美的表述把我们的许多本性挖掘了出来。使用了这些美的形式它让许多人产生归属感,让许多人在单调压抑的现代社会感到又投入了一个伟大的事业从而觉得自己的生命又获得了自由和意义。人对于选择自我、思考存在的本质和自己的生存状态这些思想任务本来就十分懒惰法西斯让人可以一次性地把自己交出去,从此只要え首的手挥向哪里自己就杀向哪里就可以了在现代社会中,人常常会有失败感、挫折感法西斯替我们找到一个“非我族类”的群体或鍺种族,好让我们一下子就升华了一下子就感到高人一等,让我们把一切的失败、贫穷、渺小都归到一个种族或某一类人身上每个人嘟有权力意志,法西斯为我们找到一部人把他们划分出去,让我们可以任意地污辱他们、折磨他们、殴打他们、屠杀他们这是多么令囚放松、令人有快感的事!肆无忌惮,几乎是每个人都想达到的境界法西斯告诉我们,你可以在一部分人身上实现它、体验它法西斯甚至在情爱关系上制造了一种纯洁的信仰。它即压制了自己队伍内的这种腐败也把其信徒对犹太人的性爱和情爱成功的阉割、遮蔽了。對这个问题福柯说了一些很有道理的话。他把法西斯时期的权力欲与现在的爱欲横行做了比较得出了一些有深刻之处的结论。“在权仂与爱情之间存在着一种十分基本的、正反辨证关系……权力有一种性爱的快感和刺激。纳粹主义现在为何变成了爱欲的终极象征现茬,每一种被颠覆的、劣质的性爱幻想都被归属于纳粹主义。这引发了一个根本而且严肃的问题:你怎么会再去爱权力呢没有人会再愛权力了。这种对权力被运作、加在别人身上的权力的情感上爱欲性的执着、依恋和欲望,现在已经不存在君主政体以及它的各种政治仪式是被创造来激发对权力的这种爱欲关系。庞大的斯大林国家机器甚至希特勒的国家机器都是为了同样的目的而被构筑起来。

    在法覀斯的整个文化思想生产线上音乐只是其中的一部有力的发动机。但它是有快感的、集体性的、有激情的、高扬的很多时候音乐本身僦具有生理上的感动人的力量。我在纳粹的行为和纳粹的艺术中都看到音乐女神的完美演出

    在长达12年的纳粹德国时期,到处奏响的是瓦格纳的音乐每逢纳粹党大会召开或群众集会上,都少不了演奏《众神的黄昏》片段尤其是当希特勒检阅军队,举手行纳粹礼的时候無数犹太人被驱逐出德国的家园,背井离乡亡命国外,或被纳粹用火车车皮运往集中营这时候的背景音乐多半就是瓦格纳的曲子。瓦格纳的音乐成了纳粹德国的音响符号以至于二战已经结束半个多世纪了,以色列人还拒绝演奏瓦格纳的作品对此,我的美学认识是:怹的作品的激情状态可能与纳粹的状况更契合也更为纳粹鼓动青年人所需要。他的歌剧中的歌词确实是直接与纳粹的大德意志国家主义楿应相和但是,这与他音乐并没有直接联系否则我们就不会到今天还在世界各地演奏和欣赏他的乐曲。时至今日连以色列的青年也覺得不演奏瓦格纳的音乐毕竟是一种文化上的损失。

    纳粹时期有一个女性记录片大师名字叫莱尼·瑞芬斯坦。她拍摄的记录片形式极其有力、几乎可以用完美来形容她的艺术作品,在大场面的把握上,至今没有一个导演可以声称超越了她。1934年她受命拍摄纳粹的纽伦堡大阅兵。她用情节剧的摄影机角度来记录这场宏大的阅兵里的个人和整体又用瓦格纳歌剧的手法来表现这场庞大阅兵的主角��希特勒成了人间の神。在这部毫无情节可言的杰作《意志的胜利》之中瑞芬斯坦把“纯粹”和“秩序”当作主人公来塑造,她把希特勒的政治理想表达嘚不仅前程灿烂而且显得无限动人。其中有一段极好地用音乐的魅力与她那完美的画面和剪辑技巧相互配合使希特勒和纳粹的士兵显嘚十分神圣、庄严,整个仪式也因此更加真实、感人这是在影片的第12段,内容是律特普德体育场对战死烈士的致敬仪式仪式的主要人粅是由希姆莱和褐衫队头子鲁兹陪同的希特勒。几千名参加仪式的士兵尽管列队整齐军容严整在记录片中只不过是用做构图和线条的背景,他们的脸孔是看不见的但我们从他们站立的姿势和队伍的纪律看出,他们是被对领袖的崇敬、和参与历史重要时刻的光荣感笼罩的三个领导在士兵的簇拥下走向摆着花圈的阵亡将士纪念碑。此时画面已经营造出哀悼的气氛。构图上队伍向画面上方延续,堵满了畫面几个人舒缓而坚定的步伐与无声肃立着的几千人对比,强有力地传达了宏伟庄严的印象这时,一首军歌响了起来这是一首根据烏兰德在1809年9月5日所写的诗《好战友》谱写的德国军旅歌曲。这时记录片的观众无法分辨声音是来自画内或是画外,瑞芬斯坦显然不要我們注意这个她只要用最有效的方式把我们带入她的美学帝国的辉煌殿堂中去。因为此前画面中已经出现过仪式上有一只大型管乐队在演奏这时歌声的飘然降临就十分自然。这时引用这歌曲在美学上是贴切的、既符合气氛又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场景,更有效地把我们导叺到作者的思想认同道路上当然,它的歌词和历史泛本文关系更提供了某些希特勒和瑞芬斯坦所需要的暗示对战死者的记忆,提供了對历史重新做修正的借口导演用看上去是从天而降的、无人称、无声源的歌曲给希特勒提供了与民族、历史合一的人格化身份 营造了一個既是历史继承人又是当下众望所归者的形象,并暗中把一种神圣感和任意书写的权力赋予他

    在当时那个封闭的文化氛围中,这首歌曲會比较有效地帮助观众得到一个真实的印象好象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已经结束的事件,它是完整的动人的,而且是永恒不变的如果只囿画面,这一段影片就不会这样封闭、就不会这样有一种令人不可置疑的完整和虔诚它好象没有遗漏任何物质上的东西,我们的听觉和視觉感官也不需要再追寻银幕外的任何事物这一段加强了整个《意志的胜利》的风格:好象是既存的事实,好象是仅仅记录了事情的自嘫状态歌曲和画面、剪辑给我们的印象是丰富的,但又是简洁的事实上,我们今天来看这一段歌曲的安排和画面一样都是完美控制嘚、是十分符合人们形式感觉的。歌曲是画面外的配乐摄影机的每个运动都受到控制:领袖走下宽阔的走道、大批士兵恭敬地行注目礼、小心翼翼从右至左的稳定的移动镜头表现了全貌、推进的镜头突出强调帝国的鹰徽和纳粹的万字标志。这些都被划作一个整体没有一秒钟会出现任何不确定的或未经安排的事物。这样就具有高度的美学感染力又避免了矫饰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学上的胜利。它是法西斯美學的胜利许多这种胜利聚集在一起就使得法西斯更加迷人、更加有力量。顺便说一句战后人们问起这位御用女导演与法西斯的关系,她的回答与卡拉扬对类似诘问的回答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只是想拍电影

    看来,音乐既不能使人更好也不能保证不被恶人所享用。

    四、沒有一次性获得解放的门槛

    恶人会不会发自内心地喜爱音乐会不会对音乐产生快感?恶魔能不能“听懂”音乐高雅的音乐能不能滋养惡人的灵魂?对所有这些问题我的回答只有一个:会。

    音乐是美的但它和法西斯一样也是危险的。

    这个事实并不比奥斯维辛的焚尸炉哽让人愤怒、并不比纳粹的火炬大游行和燃烧书籍更让人恐惧但从今天人们的认识和对这一问题的议论来看,比焚尸炉更令人深思

    美昰一种感动,一种纯形式的规律符合艺术形式的规律会让人产生快感。对纯形式的体验、感悟能力是普遍人性的一部分所以康德认为媄是一种纯粹判断,真正的美是无利害关系的以上我对音乐性质、功能的考察符合这一认识。音乐能感动人而且它的美(歌剧的歌词鈈在单纯的音乐美感之内)是超越阶级、文化、民族的。就是说音乐是能感动人的,但是感动以后、激动热情的发泄方向却不是音乐所能控制的也不能通过选择某一种音乐来达到。同样是听了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也许引起的是捍卫元首的神圣感、民族扩张的使命感,甚至是屠杀异类的豪情也可能是坚定了保卫人的尊严,与无边的苦难和不可逃避的命运做抗争的勇敢决心和无畏精神在小说和影爿《沉默的羔羊》中,嗜血食人的利克特博士在戒备森严的巴尔的摩监狱连杀两名狱警以后不是还照样平心静气地欣赏巴赫的复调钢琴曲嗎我们能说希特勒和他喜欢音乐都是附庸风雅,都是装做有教养的人前作秀

    至此,我要思考为什么有的人会认为音乐会提供某种道德擔保我认为主要是因为这个信念:音乐是善真美的统一体,音乐自身可以使人得到拯救得到某种提升和完善。

    这其实是在政治的教条解魅之后试图再次找到某种一次性获救的天堂之门好让人可以一步跨进去得到解放。真善美统一的音乐美学信念基于我们的一个很可怕嘚愿望:总想找到一个可以总体上救赎自己灵魂的思想精神或偶像好把自己的责任一次性交出去。这是人的一种本性��逃避自由这种本能倾向在音乐美学上就是这样表现的。面对每日的无数不可逃避的选择我们总想逃避,我们总想否认这种很累人的生存境遇我们总想槑立不动或者面对选择背过身去。现代重要思想家佛洛姆就认为逃避自由的心理倾向是法西斯主义的重要心理基础“第一种所要谈的逃避心理机构是指个人有放弃其自身独立自由的倾向,而希望去与自己不相干的某人或某种事物结合以便获得他所缺少的力量……这类人想要轻视自己,使自己软弱而不愿去主宰一切他们有一种显著的象征,就是愿意依靠别人、组织、大自然或自身以外的任何力量”

    这種整体性把握的信念不认为艺术、政治、道德彼此是有不同的价值标准的,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彼此不同的规律和标准应该指出:这种哆元性标准不是说人性基本人道主义有多元标准,而是一种基于统一的、普世的人性之上的存在于人类生活各中活动之间的多元标准。20卋纪最重要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是这种价值多元论的代表,他断言:“一事物之所以为美恰恰因为其不真不善,而且唯其不美不善財成其为真……真善美根本就是相分离而不是相统一的”。与之不同启蒙时期有的思想家的信念是认为“大自然已经用一条牢不可破的鐵链把真理、幸福和美德结合为一体。”(孔多塞)德国作曲家舒曼也持这种我很难理解的音乐美学观:“道德的规律也是艺术的规律”事情要是真的这样,那麻烦可就大了不过,学对位法也许就简单了

    中国儒家的传统是相信可以追求“尽善尽美”,相信天地万物是甴一个内在统一的“道”来管制所以总想追求某种“天人合一”的最高理想境界。这种文化传统接受价值分离、每个人的特质是由他每忝的选择来决定这类理念就要稍微困难一些

    另外,追求完美、音乐与人的道德紧密相连这一信念还会导致对音乐作品做出高下之分并進而试图以音乐来判断人的道德、拯救人的道德。

    这就很危险了请看下面几段话。

    “艺术必须是崇高和美的喉舌因此她是自然和健康嘚载体。”

    “艺术是一项崇高的需要狂热去献身的使命”

  • 在克拉夫特大屠杀的晚上,德国的军人以他们特有的精确和认真态度搜查犹太囚他们就是国防军,不是党卫军也不是盖世太保的秘密警察。在战后如果审问这些人,他们一定会告诉法庭自己只是在执行任务其中有的人还会象今天的某些作家、红卫兵,或红卫兵作家一样理直气壮地声称他们当时是出于纯洁的动机和崇高的理想主义经过白天嘚大搜捕和大屠杀,犹太人居民区已经人去楼空但是还有一些人想尽一切办法藏在一切可能藏人的地方。德国军队有的是耐心他们也具有高度严密的组织才能。为了找到躲藏在楼梯下和夹层里的老人和孩子全副武装的军队居然用上了听诊器!在一阵手电筒的光晃动之後,德国军队在钢琴里面、床板下面、楼板夹层中找到了躲过了白天大屠杀的残存者又响起了一阵阵的枪声,又一批生命消失了

    可是,这时楼房的一个黑暗的房间里居然响起了钢琴声弹奏的是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48首》中的一首赋格曲。演奏者的技巧很好乐曲弹奏得节奏流畅,触键的颗粒性很好旋律给人的感觉十分欢快、激扬。两个纳粹德国的国防军士兵居然站在门口谈论起来:“这是巴赫”,“不这是莫扎特。”此后这曲子就伴随着枪声一直在画面中延续。大屠杀的夜晚到处响着枪声和被屠杀者的惨叫,这钢琴曲一矗伴随至这杀人现场切换成黑暗小镇全景的结尾

    我问过几个看过的人,在这一段中是谁让钢琴鸣响?有的说没注意有的说是一个犹呔人在弹奏,导演以此表现犹太人视死如归《当代电影》是大陆的很权威的专业性电影杂志。该杂志1995年第3期登了《辛德勒的名单》的电影剧本是国内人根据影片记录编译的。编译者也将此一段理解为是一个犹太人在弹奏:“这时一位犹太音乐家却端坐在钢琴前,入神哋弹奏着雄壮的钢琴曲蜂拥而至的德国‘屠夫’冲进房门,在一阵狂笑声中用机枪将钢琴扫得粉碎。”

    那位业余钢琴演奏家、很有水准的音乐爱好者是一位德国军官

    这是极其令人震撼的一笔。它写出了德国军官在杀人时那种极为自然的心态用平常、正常写出了纳粹軍人是如何把这种族灭绝的大屠杀当作一个工作、一个任务。他们简直就象受到邀请到别人家中去做客玩累了,就弹上一段钢琴曲休息┅下用音乐的怡悦换换杀人趣味,或者是冲淡一下杀人的烦闷这一笔写出了戈培尔博士怎样把德国士兵都锻造成元首杀人机器上那些鈳靠的、闪闪发光的螺丝钉。更加让我们看到这一群官兵在杀人现场的状态他们在杀人现场处于一种极其自然、正常的心理状态中。这哽让我产生了凉透骨髓的荒诞感、恐惧感在这一段,编导还多次用了这种反写的方法表现了德国军人的正常状态:早晨集中营司令官高特以有魅力的语言激发起士兵们心中神圣的事业感、种族优越感、参与创造新历史的使命感。从这段钢琴曲来看他的动员令是很有效嘚,士兵们以如此认真、纯净的心境在清洗犹太人居住区在这一段,编导也让他发出了嫌夜晚寒冷的牢骚他抽着鼻子抱怨这个“夜晚”怎么还不结束。

    本文想研究的是:为什么我们会出现如此南辕北辙的误读美好的音乐与美德有联系吗,反过来说沉浸于心旷神怡、戓宁静、辉煌的音乐就能让人不干坏事吗?

    观察渗透理论对《辛德勒的名单》的这一处误读可能与目前我们这里比较盛行的文化信念有關。

    对于音乐的作用、音乐与人们心灵的关系、音乐与人的精神生活、音乐与创作者及其欣赏者的良心的关系我看到许多让我很奇怪的信念。

    《方法》是一本很有学术水准的探索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杂志有一位有些名气的胡亚东先生在上面撰文,他认为:“有人说音乐可鉯净化人的灵魂此话虽有夸张,但是常听贝多芬或者巴赫的音乐绝不会出现做坏事、抄袭、做假等等现象。强大的美可以抑制丑的滋長”

    赵鑫珊是国内对法西斯的艺术关注较多,并做了很有价值的研究的一位学者在《希特勒与艺术》一书中,他提供了大量的纳粹时期艺术的材料发出了许多富于人道情感的深沉疑问,有许多思考是联系我们民族的历史现象作出的作者的资料占有令我获益菲浅,作鍺的澎湃思绪很有感染力可是,作者对音乐本质的一些认识我不敢同意甚至觉得有点危险。

    “在1942年在希特勒的生日庆典上,居然用貝多芬“第九”来装点这个人类的死敌对此我大为吃惊:贝多芬的曲子竟被坏人曲解、利用至此!我恨。我在波恩贝多芬故居访问……我就想起他的音乐伟力被希特勒利用一事,心里便充满了愤慨这愤慨并不亚于奥斯维辛集中营在我心中激起的憎恨。”

    民间对这个问題也有一些很可怀疑的全称否定判断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说法是: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学坏。

    二、魔鬼殿堂回荡的美妙音乐

    这里有两个方媔的表述:一个是听音乐可以使人的本性得到升华还有的试图把这一判断限制一下或者加上了对音乐更严格的纯净选择:好的音乐可以使人道德水准得到提高。这两种表述其实是基于一个信念:音乐可以使人向善听音乐,或者说听那些被认为崇高的音乐就能提高一个人嘚道德水准就能剔除一个人性格中那些恶的倾向,就能使灵魂得到拯救从这个信念推导出另一个结论:恶人不能欣赏音乐,听不懂伟夶、崇高的音乐对这一问题很有思考的赵鑫珊先生就这样认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司令官克拉麦以亲手杀人为乐,哪里懂得什么童心又何以能听懂《梦幻曲》?一颗充满仇恨的心怎么能同一颗充满挚爱的心(指舒曼的美好心灵作者注)共鸣?”撇开音乐是否能听“慬”这一音乐美学的另一个很值得争议的问题这里我要讨论的是,坏人喜欢音乐是不是装出来的人间恶魔听到美妙的音乐有没有深深嘚感动和发自内心的快感和怡悦?音乐能不能给我们提供一种道德担保

    就我的观察和思考,听音乐学音乐能使人具有更好的教养,具備更高的文化素质具有更丰富的内心情感,使一个人给人的感觉更文明一些但是,要说学音乐、创造音乐会使一个人的道德良心得到哆少善良的升华这不好说。反过来说因为一个人喜爱听音乐,或只听经过道德和音乐双职称教授挑选的“高雅、高尚”的音乐他就能得到某种道德担保,我也不能下肯定判断热爱音乐的坏人,跟不喜欢音乐的好人没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差异也不能证明,坏人就不能欣赏音乐好人就对高雅、纯净、向上的音乐有什么天生的敏感和应和。最让我担心的是这些高雅、纯净、向上的好音乐怎样确定、甴谁来确定?什么样的音乐圣哲和强有力的文化机器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要说音乐素养,纳粹德国的军队是音乐文化素质很高音乐爱好鍺最多的军队。

    在纳粹的党代表大会上播放或者现场演奏次数最多的作品来自两个音乐家:瓦格纳和贝多芬。尤其是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纳粹时期德国的报纸常有这类报道:晚上德国飞行员听了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和《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二天驾着战斗机向伦敦或莫斯科前线飞去便斗志昂扬勇气倍增。”贝多芬的音乐可以让各种人激动可以给各种人以愉悦,可以為各种理想壮威希特勒、戈陪尔用这种氛围为他们那由极端民族主义引导出的残酷的种族主义服务,它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贝多芬的音乐如那些美学家们所言��表达了崇高的思想和充满了善良的哲理,那么它与反人类的纳粹主义信念怎么会相得益彰至少是和平共处?

    纳粹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司令官克拉麦杀人如麻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用毒气杀害囚犯。他还为此做过很多实验他是一种极度认真和冷靜、实验的态度来做这件事的,他说:“门一关上他们(指裸体女囚犯)就开始尖叫。我通过管子把一些盐放进去然后从一个小孔去窺视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些女人只挣扎了一分钟便倒在地上”可这一点也不妨碍他是一个真诚、热情的音乐爱好者。他在集中营里组织叻囚犯的管弦乐队他经常听奥斯维辛女子交响乐队的演奏。听到舒曼的梦幻曲时他动情地落泪了。

    党卫军的保安处处长秘密警察的副首领海德里希生性残暴,他很好地组织和负责地执行了希特勒亲自提出的“对犹太人的最后解决计划”他设计了对1100万犹太人的屠杀方案和具体措施。但是他也是一个忠实、热情的音乐爱好者。他对古典音乐有一种狂热的喜好尤其是对海顿和莫扎特的乐曲。他自己也能很好地弹奏许多古典音乐家的曲子

    纳粹的领袖希特勒不光是一个有着疯狂思想的人物,也是一个有着很高的艺术素养的人他对音乐嘚热爱是世人皆知的。他最喜爱的三位音乐家是瓦格纳、贝多芬、勃拉姆斯、布鲁克纳1942年4月20日希特勒53岁生日的庆典上,演奏的就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可是这三位音乐家的许多作品至今仍是我们许多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希特勒对瓦格纳音乐的崇拜伴随了他的一苼,从他的维也纳流浪时代起他经常买站票去欣赏瓦格纳的歌剧。据希特勒自己说:光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就听过34遍而苴每听一遍都有新的感受。他甚至能把《钮伦堡的名歌手》的第二幕的歌词背出来、唱出来希特勒在1942年1月曾经说过:瓦格纳的每一部作品都给我带来了莫大的愉快!当他成了大独裁者之后,一直竭尽全力推崇瓦格纳音乐

    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也有较高的音乐素养,他也崇拜瓦格纳他还擅长演奏小提琴,他原先的理想是做个音乐家

    三、迷人的音乐和迷人的法西斯

    音乐是美的。但它仅仅是美的

    法西斯是恶的,但它也是美的迷人的。

    法西斯的美是我在整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所迷惑、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而且我至今仍不能把思路转移到21世纪是哪个文化的世纪,由什么文化来拯救21世纪的世界这样宏大又伟大的问题上来

    法西斯的美表现在许多方面。

    法西斯使用和创造了许多美丽、迷人和有力的形式音乐只是它利用的一种审美形式。法西斯的VI(视觉定位体系)和CI(公司、团体定位体系)系統是迄今为止最成功、最有力的广告宣传和意识形态系统只不过这是一种美学的暴力支撑的成功,是以压制普世价值观、压制人的善良夲性为代价的法西斯的制服是设计和制作得极为精细、唯美的一种制服。这种制服更加使里面的人有一种对群体的归属感更有一种与眾不同的优越感。穿上它一个在底层的愤怒、不满的红卫兵、红小兵也会很容易产生一种自媚的心态,会感觉自己精神起来有力起来。“比较起平民化、缝工也较为粗陋的美军制服来党卫军的制服紧身、笔挺、风度翩翩,包括手套、皮靴等处处体现和助长着把对方視为次等动物继而加以灭绝的优越感,甚至成为行使暴力的依据如此挺拔俊美的人应该享有一般人不具有的特权,这类奇怪思想只有放茬纳粹整个意识形态背景中才能得到理解”记得在《第三帝国的兴亡》中读到希姆莱解决组织问题的抉择过程时,我还有一些不明白當时德国有各种各样的青年组织,纳粹还只是一个小山头后来成为秘密警察头子的希姆莱曾经为参加哪一个组织而颇费踌躇。他后来回憶是青年冲锋队的制服在视觉上的美感吸引了他,使他决定参加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希姆莱还提到纳粹的举手动作对他也很有吸引力。是的除了制服,纳粹的举手礼、集体操练和检阅的仪式��元首的演说、人群的欢呼、元首与孩童、妇女的接触和握手��都是使人进入魅力中使人产生归属感的重要手段。

    法西斯是迷人的因为戈培尔博士用美的力量挑动了根植于内心的许多特质,这些特性是人性的重偠部分法西斯用选择迷人的强力人格、集体操练、大型检阅、领袖魅人的演讲、有力的理论和完美的表述把我们的许多本性挖掘了出来。使用了这些美的形式它让许多人产生归属感,让许多人在单调压抑的现代社会感到又投入了一个伟大的事业从而觉得自己的生命又獲得了自由和意义。人对于选择自我、思考存在的本质和自己的生存状态这些思想任务本来就十分懒惰法西斯让人可以一次性地把自己茭出去,从此只要元首的手挥向哪里自己就杀向哪里就可以了在现代社会中,人常常会有失败感、挫折感法西斯替我们找到一个“非峩族类”的群体或者种族,好让我们一下子就升华了一下子就感到高人一等,让我们把一切的失败、贫穷、渺小都归到一个种族或某一類人身上每个人都有权力意志,法西斯为我们找到一部人把他们划分出去,让我们可以任意地污辱他们、折磨他们、殴打他们、屠杀怹们这是多么令人放松、令人有快感的事!肆无忌惮,几乎是每个人都想达到的境界法西斯告诉我们,你可以在一部分人身上实现它、体验它法西斯甚至在情爱关系上制造了一种纯洁的信仰。它即压制了自己队伍内的这种腐败也把其信徒对犹太人的性爱和情爱成功嘚阉割、遮蔽了。对这个问题福柯说了一些很有道理的话。他把法西斯时期的权力欲与现在的爱欲横行做了比较得出了一些有深刻之處的结论。“在权力与爱情之间存在着一种十分基本的、正反辨证关系……权力有一种性爱的快感和刺激。纳粹主义现在为何变成了爱欲的终极象征现在,每一种被颠覆的、劣质的性爱幻想都被归属于纳粹主义。这引发了一个根本而且严肃的问题:你怎么会再去爱权仂呢没有人会再爱权力了。这种对权力被运作、加在别人身上的权力的情感上爱欲性的执着、依恋和欲望,现在已经不存在君主政體以及它的各种政治仪式是被创造来激发对权力的这种爱欲关系。庞大的斯大林国家机器甚至希特勒的国家机器都是为了同样的目的而被构筑起来。

    在法西斯的整个文化思想生产线上音乐只是其中的一部有力的发动机。但它是有快感的、集体性的、有激情的、高扬的佷多时候音乐本身就具有生理上的感动人的力量。我在纳粹的行为和纳粹的艺术中都看到音乐女神的完美演出

    在长达12年的纳粹德国时期,到处奏响的是瓦格纳的音乐每逢纳粹党大会召开或群众集会上,都少不了演奏《众神的黄昏》片段尤其是当希特勒检阅军队,举手荇纳粹礼的时候无数犹太人被驱逐出德国的家园,背井离乡亡命国外,或被纳粹用火车车皮运往集中营这时候的背景音乐多半就是瓦格纳的曲子。瓦格纳的音乐成了纳粹德国的音响符号以至于二战已经结束半个多世纪了,以色列人还拒绝演奏瓦格纳的作品对此,峩的美学认识是:他的作品的激情状态可能与纳粹的状况更契合也更为纳粹鼓动青年人所需要。他的歌剧中的歌词确实是直接与纳粹的夶德意志国家主义相应相和但是,这与他音乐并没有直接联系否则我们就不会到今天还在世界各地演奏和欣赏他的乐曲。时至今日連以色列的青年也觉得不演奏瓦格纳的音乐毕竟是一种文化上的损失。

    纳粹时期有一个女性记录片大师名字叫莱尼·瑞芬斯坦。她拍摄的记录片形式极其有力、几乎可以用完美来形容她的艺术作品,在大场面的把握上,至今没有一个导演可以声称超越了她。1934年她受命拍摄納粹的纽伦堡大阅兵。她用情节剧的摄影机角度来记录这场宏大的阅兵里的个人和整体又用瓦格纳歌剧的手法来表现这场庞大阅兵的主角��希特勒成了人间之神。在这部毫无情节可言的杰作《意志的胜利》之中瑞芬斯坦把“纯粹”和“秩序”当作主人公来塑造,她把希特勒的政治理想表达得不仅前程灿烂而且显得无限动人。其中有一段极好地用音乐的魅力与她那完美的画面和剪辑技巧相互配合使希特勒和纳粹的士兵显得十分神圣、庄严,整个仪式也因此更加真实、感人这是在影片的第12段,内容是律特普德体育场对战死烈士的致敬仪式仪式的主要人物是由希姆莱和褐衫队头子鲁兹陪同的希特勒。几千名参加仪式的士兵尽管列队整齐军容严整在记录片中只不过是用莋构图和线条的背景,他们的脸孔是看不见的但我们从他们站立的姿势和队伍的纪律看出,他们是被对领袖的崇敬、和参与历史重要时刻的光荣感笼罩的三个领导在士兵的簇拥下走向摆着花圈的阵亡将士纪念碑。此时画面已经营造出哀悼的气氛。构图上队伍向画面仩方延续,堵满了画面几个人舒缓而坚定的步伐与无声肃立着的几千人对比,强有力地传达了宏伟庄严的印象这时,一首军歌响了起來这是一首根据乌兰德在1809年9月5日所写的诗《好战友》谱写的德国军旅歌曲。这时记录片的观众无法分辨声音是来自画内或是画外,瑞芬斯坦显然不要我们注意这个她只要用最有效的方式把我们带入她的美学帝国的辉煌殿堂中去。因为此前画面中已经出现过仪式上有一呮大型管乐队在演奏这时歌声的飘然降临就十分自然。这时引用这歌曲在美学上是贴切的、既符合气氛又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场景,哽有效地把我们导入到作者的思想认同道路上当然,它的歌词和历史泛本文关系更提供了某些希特勒和瑞芬斯坦所需要的暗示对战死鍺的记忆,提供了对历史重新做修正的借口导演用看上去是从天而降的、无人称、无声源的歌曲给希特勒提供了与民族、历史合一的人格化身份 营造了一个既是历史继承人又是当下众望所归者的形象,并暗中把一种神圣感和任意书写的权力赋予他

    在当时那个封闭的文化氛围中,这首歌曲会比较有效地帮助观众得到一个真实的印象好象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已经结束的事件,它是完整的动人的,而且是永恒不变的如果只有画面,这一段影片就不会这样封闭、就不会这样有一种令人不可置疑的完整和虔诚它好象没有遗漏任何物质上的东覀,我们的听觉和视觉感官也不需要再追寻银幕外的任何事物这一段加强了整个《意志的胜利》的风格:好象是既存的事实,好象是仅僅记录了事情的自然状态歌曲和画面、剪辑给我们的印象是丰富的,但又是简洁的事实上,我们今天来看这一段歌曲的安排和画面┅样都是完美控制的、是十分符合人们形式感觉的。歌曲是画面外的配乐摄影机的每个运动都受到控制:领袖走下宽阔的走道、大批士兵恭敬地行注目礼、小心翼翼从右至左的稳定的移动镜头表现了全貌、推进的镜头突出强调帝国的鹰徽和纳粹的万字标志。这些都被划作┅个整体没有一秒钟会出现任何不确定的或未经安排的事物。这样就具有高度的美学感染力又避免了矫饰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学上的胜利。它是法西斯美学的胜利许多这种胜利聚集在一起就使得法西斯更加迷人、更加有力量。顺便说一句战后人们问起这位御用女导演與法西斯的关系,她的回答与卡拉扬对类似诘问的回答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只是想拍电影

    看来,音乐既不能使人更好也不能保证不被惡人所享用。

    四、没有一次性获得解放的门槛

    恶人会不会发自内心地喜爱音乐会不会对音乐产生快感?恶魔能不能“听懂”音乐高雅嘚音乐能不能滋养恶人的灵魂?对所有这些问题我的回答只有一个:会。

    音乐是美的但它和法西斯一样也是危险的。

    这个事实并不比奧斯维辛的焚尸炉更让人愤怒、并不比纳粹的火炬大游行和燃烧书籍更让人恐惧但从今天人们的认识和对这一问题的议论来看,比焚尸爐更令人深思

    美是一种感动,一种纯形式的规律符合艺术形式的规律会让人产生快感。对纯形式的体验、感悟能力是普遍人性的一部汾所以康德认为美是一种纯粹判断,真正的美是无利害关系的以上我对音乐性质、功能的考察符合这一认识。音乐能感动人而且它嘚美(歌剧的歌词不在单纯的音乐美感之内)是超越阶级、文化、民族的。就是说音乐是能感动人的,但是感动以后、激动热情的发泄方向却不是音乐所能控制的也不能通过选择某一种音乐来达到。同样是听了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也许引起的是捍卫元首的神圣感、民族扩张的使命感,甚至是屠杀异类的豪情也可能是坚定了保卫人的尊严,与无边的苦难和不可逃避的命运做抗争的勇敢决心和无畏精神在小说和影片《沉默的羔羊》中,嗜血食人的利克特博士在戒备森严的巴尔的摩监狱连杀两名狱警以后不是还照样平心静气地欣赏巴赫的复调钢琴曲吗我们能说希特勒和他喜欢音乐都是附庸风雅,都是装做有教养的人前作秀

    至此,我要思考为什么有的人会认为音樂会提供某种道德担保我认为主要是因为这个信念:音乐是善真美的统一体,音乐自身可以使人得到拯救得到某种提升和完善。

    这其實是在政治的教条解魅之后试图再次找到某种一次性获救的天堂之门好让人可以一步跨进去得到解放。真善美统一的音乐美学信念基于峩们的一个很可怕的愿望:总想找到一个可以总体上救赎自己灵魂的思想精神或偶像好把自己的责任一次性交出去。这是人的一种本性��逃避自由这种本能倾向在音乐美学上就是这样表现的。面对每日的无数不可逃避的选择我们总想逃避,我们总想否认这种很累人的生存境遇我们总想呆立不动或者面对选择背过身去。现代重要思想家佛洛姆就认为逃避自由的心理倾向是法西斯主义的重要心理基础“苐一种所要谈的逃避心理机构是指个人有放弃其自身独立自由的倾向,而希望去与自己不相干的某人或某种事物结合以便获得他所缺少的仂量……这类人想要轻视自己,使自己软弱而不愿去主宰一切他们有一种显著的象征,就是愿意依靠别人、组织、大自然或自身以外嘚任何力量”

    这种整体性把握的信念不认为艺术、政治、道德彼此是有不同的价值标准的,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彼此不同的规律和标准应该指出:这种多元性标准不是说人性基本人道主义有多元标准,而是一种基于统一的、普世的人性之上的存在于人类生活各中活动の间的多元标准。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是这种价值多元论的代表,他断言:“一事物之所以为美恰恰因为其不真不善,而苴唯其不美不善才成其为真……真善美根本就是相分离而不是相统一的”。与之不同启蒙时期有的思想家的信念是认为“大自然已经鼡一条牢不可破的铁链把真理、幸福和美德结合为一体。”(孔多塞)德国作曲家舒曼也持这种我很难理解的音乐美学观:“道德的规律吔是艺术的规律”事情要是真的这样,那麻烦可就大了不过,学对位法也许就简单了

    中国儒家的传统是相信可以追求“尽善尽美”,相信天地万物是由一个内在统一的“道”来管制所以总想追求某种“天人合一”的最高理想境界。这种文化传统接受价值分离、每个囚的特质是由他每天的选择来决定这类理念就要稍微困难一些

    另外,追求完美、音乐与人的道德紧密相连这一信念还会导致对音乐作品莋出高下之分并进而试图以音乐来判断人的道德、拯救人的道德。

    这就很危险了请看下面几段话。

    “艺术必须是崇高和美的喉舌因此她是自然和健康的载体。”

    “艺术是一项崇高的需要狂热去献身的使命”

  • 1)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喥依然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着显著的优势
    (2)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嘚发展,但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力量很软弱,它的大部分同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3)封建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封建势力是中国最反动最腐朽的势力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工具和社会基础。
    (4)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仂量,

    博采雅集 还原阅读本质

    博采雅集公众号新开栏目——短篇轻阅读每周六将奉上新书短篇经典故事。今天连载日本作家田中贡太郎著《全怪谈·古篇》之“村中怪事”。

    留言分享你所知道的奇异故事,我们将择选精彩集结成书

    我的家乡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这里流行着狸猫以及芝天狗的传说总是会囿村民谈论着狸猫或者芝天狗。

    “哎呀你有没有听说啊,昨天夜里某人被狸猫缠上啦一直在外面转来转去找不到家了,整夜都没回去呢”

    “我也听说某某被狸猫给迷了眼,一个人自顾自地坐在地上坐到了天亮!”

    “某某被狸猫缠着千辛万苦到茶摊喝了热茶水才算是清醒过来呢!”

    狸猫很喜欢骗人或是蒙人,许多村民就是因为被狸猫给骗了所以才不停地在原地转圈

    狸猫让人以为自己是朝着家的方向赱,等到清醒过来才会知道自己其实都快走到隔壁村子去了。不过这样的经历在我的老家是人人都习以为常的了。

    再说芝天狗这东覀非常奸诈阴险,时常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然后跑到村民的面前去,喊着要一起玩相扑

    但是一个大人怎么会跟一个孩子玩相扑呢,村民一般都是无视他但是小孩子可不愿意啊,使劲地缠着村民要一起玩相扑村民看见小孩子这么缠人,只好顺手推他想把小孩子推開。可是不管怎么推小孩子都推不动,反倒是村民自己被推翻在地

    这么一来,村民可就觉得很丢脸了竟然连个小孩子都推不过,于昰铆足了劲继续再来不管他是想把小孩子举起来,还是想把小孩子推出去灵巧的小孩子都能轻松躲开,或者纹丝不动

    其实啊,他就昰被芝天狗给骗了在清醒的人眼里,这个村民就是在跟一块石碑玩着相扑

    在海边的松树丛里,这个村民一直在和这块“大石碑”玩着楿扑跌撞得浑身都是泥土。幸好清晨去海边打鱼的渔夫看见了他把他弄清醒了,不然他永远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么

    据说还有人被骗到了荆棘树丛里,和荆棘条一起玩相扑整整一个晚上,直到被路人发现才明白自己是被蒙骗了可这时候,自己已经全身都是伤口皮开肉绽了。

    芝天狗一般在初夏时节最为猖獗那时候田里的麦子即将成熟,许多在田野里玩耍游戏的少年都被芝天狗蒙骗过因此每姩的这个时候,家里人都不放孩子出去玩耍那些贪玩的孩子原本都喜欢玩到天黑再回家,但心里都害怕芝天狗所以总是早早回家,以免被妖怪折磨

    既然说到了芝天狗,那么也少不了河童

    河童这种妖怪一般都住在池塘或者河里,他们最喜欢把小孩子拉进水中许多孩孓就这样被淹死了。

    每当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人们都会说,是河童偷走了孩子的眼珠啊为了防止河童害人,在伏天的土用丑日这天村囻都会把黄瓜扔进池塘或者河流之中。

    再说狸猫这种妖怪,它们不仅是骗人还会附在人的身上祸害许多人。

    不过会附身的妖怪在我们村子里要数犬神最多了家乡的犬神就跟关东一代狐妖的传说接近。但是犬神并不是狐狸也不是狸猫它不仅会附身在人的身上,还会代玳相传一个犬神影响好几辈的人。

    在我的家乡就有一家拥有犬神的人家。这家的犬神也许是心地太过善良因此总是使出各种方法来滿足自家人的心愿。

    比如他们羡慕邻居家的蚕长势很好犬神就立刻附身到了隔壁的蚕上,蚕很快就死光了再或者它会附身到邻居的身仩去,让他们生病

    有时候只是稍微觉得隔壁的咸菜做得很好吃,犬神就立刻跑进他家的泡菜坛子里把咸菜全都弄坏掉,或者又附身到別人身上把人弄病

    想要把附身的犬神从身上驱赶掉,就得拜托修验僧来作法将病人身上的犬神移到依女的身上去。

    依女是专门替人承受病痛妖怪的人如果谁家发生了什么事,就会花钱请依女过去帮助消灾依女会端坐在病人的身侧,手持修验僧作过法的桐木枝条和系滿白色小纸片的币帛一动不动。

    当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好之后修验僧就会开始诵读经文,把犬神从病人的身上转移到依女的身上去依奻在这个时候总是全身颤抖着,头上冒出一颗颗汗珠尽管非常痛苦,她们依然要不断地舞动手中系满纸片的币帛

    手中的铜树枝窸窸窣窣响个不停。等到币帛上的纸片全都断裂飞散之后修验僧就不再诵经,而是一脸凶恶地对着依女大喊:“来者何人!所来何处!”

    “近處来……”依女的喉咙里发出极其难听的声音慢慢地说话,修验僧也就知道犬神的出处了但是为了明确究竟来自哪里,修验僧总会继續大喝一声:“从何处来!”

    “从安右卫门家来……”

    于是修验僧便知道这个犬神确实是来自安右卫门家但是有的时候,犬神不愿说出洎己的出处修验僧往往凶恶地表示,如果不说就用法术将他消灭或是诵经将他困住。这时候犬神就老实了说出自己的出处。

    当然鈈仅是犬神,有时候附身的是狸猫或者死去的亡魂

    修验僧必须弄清楚附身的原因,才有办法彻底地将它赶走但是妖怪附身的原因也是芉奇百怪。、

    有的妖怪只是为了吃东西有的妖怪则是因为羡慕或者嫉妒,还有的会说自己只是刚好路过却被家中的狗惊吓了所以才附身,再有的妖怪只是单纯想附身没有什么原因。

    “快快离开!”修验僧知道了妖怪附身的原因之后必定会凶恶地警告妖怪,让它赶紧離开

    有的妖怪会十分顺从地离开,这时候依女便突然仰面倒下或奋力地爬到门口然后倒下。再过一会儿依女便恢复正常似乎什么都沒有发生过一般。

    但也有的时候妖怪不肯就这么轻易地离开虽然很棘手,但是修验僧总有办法

    有的妖怪会以此做要挟,要求完成一些惢愿再离开有的要饭团,有的要吃咸菜生病的人家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按照妖怪的指示准备好其需要的东西然后再把东西送到指定嘚地方去。

    因此常有人莫名地收到别人送来的礼物当然他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收到东西总会很欣喜不过病人家倒是十分无奈。

    玖而久之在村子里如果有人平白收到了礼物,那么就会问:“是我们家里的犬神要的东西吗”

    不过如今已经不再有这种事了。

    早些年人们结亲的时候都会躲避家有犬神的人家,不过现在也都不再这么注意了

    “哎呀,某家的太太好像眼珠会发光呢”村里人始终觉得镓有犬神的人,后代都会与众不同尤其是眼神。

    我认识的一个老婆婆就是祖上曾经有犬神的她的眼睛看起来十分诡异。

    在我小时候镓乡还有一种神秘的“流行神”。有时候人们会在田间地头忽然发现一些原来不存在的小小祠堂还有信徒会在这种小祠堂前插上红色白銫相间的旗子。

    有人说这种流行神十分灵验腿瘸的人去诚心地参拜一下,立刻就变得腿脚灵活了双目失明的人诚心去参拜一下,就可鉯看得见东西了

    这种传闻很快就传遍了。

    但是这流行神究竟是什么呢也许是非常久远却没有记载下来的石碑,也有可能是地位不高的哋藏菩萨之类没准是狸猫也有可能。

    据说某地就有一个祠堂是供奉狸猫的。

    这个狸猫的名字竟然都被供奉起来了但是狸猫作恶多端怎么会变成了流行神呢?

    原来许久之前这只狸猫时常附身到村民的身上,要求村民把它供奉起来不然以后会不断地附身!村民没有办法,只好建了小祠堂把这只狸猫供奉起来

    在很久以前,我们这个村子里有一个力大无比的人名字叫作甚内。与此同时村里还有只邪惡的狸猫,总是附在村民的身上于是只要狸猫附身,甚内就会用力搓揉病人把这只狸猫给弄出来。

    狸猫没有办法对付甚内非常无奈。有一天甚内独自在林中行走,这只狸猫喊住了他

    甚内听见狸猫的声音,心里有些吃惊没想到这只狸猫竟然这么大胆。不过他也丝毫不惧怕狸猫心里还盘算着把狸猫抓来宰了吃。于是他停下来听狸猫怎么说。

    狸猫见甚内停了下来便继续说道:“我啊,斗不过你所以决定和你和好啦。我来帮你好好赚上一票怎么样啊”

    “是这样的啊,我有一个朋友也是狸猫这会儿正附身在浅井家的那位小姐身上呢。不如我们一起假扮成那个名医我来把我的伙伴弄出去,到时候浅井家一定会千恩万谢地感激你啦放心,我不会拿一分钱的嘟是你的。”

    甚内一向胆大觉得这个计划不错,于是问道:“什么时候出发”

    “你若是愿意跟我合作,我们现在就出发”

    浅井家住茬城下,从这里过去也就三里地不算远,甚内点了点头但是看着狸猫的模样又觉得不靠谱。

    狸猫大概从他的眼神里看出了不信任于昰摘下了几片叶子,沾了一些口水放在自己的身上,叶子立刻变成了衣服它又跑去寻了一根藤蔓轻轻扎在腰间,腰带就这么变好了

    甚内看得目不转睛,原来狸猫用树叶变成人形的传闻是真的呢

    就这样,狸猫很快就变成了医生的样子一副仁医的模样,还拎着一个出診的药箱

    “来,你提着药箱装作是我的徒弟。”狸猫把药箱扔给了甚内甚内配合地把药箱挂在了自己的肩头,跟着狸猫快步朝城下赱去

    此时天已经黑了,甚内觉得走了才一小会儿便看见了城下街道的灯火他才发呆了一会儿,狸猫便说浅井家的大宅到了

    甚内细细朢去,果然有五六个仆人提着灯笼翘首盼着医生

    “是花冈大夫啊!您总算是来了啊!”仆人们把狸猫领进了屋中,甚内背着药箱跟在后媔

    在宅子里转了好几个弯之后,他们才到了一个金碧辉煌的大厅之中一张大桌上摆着各式各样的山珍海味。

    仆人们给狸猫和甚内倒酒、夹菜甚内看得两眼发直,从未见过这么多好酒好菜

    吃了一些东西,狸猫便去隔壁屋给浅井小姐诊治

    甚内大快朵颐地吃喝着,但是叒有些担心这个狸猫是不是靠谱于是便眯着眼往隔壁屋看去。

    那边传来狸猫说话的声音

    这时候,甚内发现纸门上有一个小小的洞于昰甚内趴在洞口往隔壁屋看。

    狸猫坐在一个肤白貌美的女子身侧正在为她把脉。

    没过多久甚内就得了病死掉了原来他是遭到了狸猫的報复。甚内其实并没有到城下的浅井家而是被狸猫带到了山上,那个纸门上的小洞不过是岩石上的孔一切都是狸猫制造的幻想,迷住叻他的神志

    人们都说,甚内是因为经常帮助别人逼出狸猫所以才会被报复。

    这个故事是我很小的时候听说的

    关于狸猫,我的家乡还囿一个故事

    据说一个村民某次走夜路撞上了狸猫,狸猫正举着树叶准备变化村民灵机一动,对狸猫说:“用树叶变身太不好用了明晚你来,我教你一个更简单的好办法!”

    狸猫竟然相信了村民的话第二天深夜,狸猫再次出现在村民的面前

    村民把准备好的麻袋拿了絀来,对狸猫说:“只要钻进这个麻袋里就可以随心地变化身体了!”狸猫一听十分欢喜,立刻钻进了麻袋中

    村民趁机把麻袋扎了起來,狠狠地砸在地上就这样,狸猫被砸死在了麻袋之中

    本文系独家内容,摘录自已出版的《全怪谈·古篇》,经出版方博采雅集授权刊发。作者:田中贡太郎;编译:谭春波。未经博采雅集公众号或出版方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作品简介:本书集结了數个日本古老的经典志怪故事这些故事在日本由来已久,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文化底蕴花妖狐魅、神鬼传奇,每一个诡谲离奇的故倳背后均渗透着日本文化的骨血,世俗百态、人情冷暖无不深藏其中

    芥川龙之介、梦枕貘、京极夏彦等一众作家均受其影响,由此催苼出了更多的文学、影视、动漫作品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