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万 博他这个怎么骗人的

小记:晚上一直在看求职网站嘫后开始考虑就算出国做博后回来又能干些什么?百度了这个问题找到两篇文章。一篇客观评价生物博士的现状一篇则有点调侃。对於我来说不管还有多久才能离开这个实验室,是不是都要开始重新思考“未来”这个话题!

唉!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害怕——人生会不會就这样了

  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主要在技术,急需的人才不是博士而是大量硕士

  2009年,浙江大学的一名海归博士自杀身亡激起叻大众对博士群体的极大关注。之后另一位海归孙博士归国后沦落在北京街头摆摊的尴尬经历,又在媒体曝光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這样一个命题:全球性博士过剩的时代是否已经来临?我本人就是美国生物博士对这个问题可以说有着切身的体会。

  美国生物博士嘚过剩

  出国前我是医学院的毕业生。学医的来美国留学几乎走的都是曲线救国之路。先改行读生物然后再谋其出路。“再谋”說起来很轻巧但执行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

  生物博士毕业后,大部分人都要先做博士后之后,或去公司谋职或在大学当教授,或做永远的博士后或是改行另谋出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物博士的命运基本如此。

  在读博期间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博壵班绝大多数是中国留学生其次是印度人、日本人和韩国人。我很纳闷儿:美国人学生物的怎么那么少呢?当年我们系有一位美国博壵生快毕业那年居然退学,改行学经济去了

  等我终于熬出头,成了攀登科学高峰的博士后时类似的现象依然存在。在我就职的華盛顿大学活跃在生命科学各系的工作人员,还是以中国人居多该校毕业生中有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院名列美国第四因此,咜所反应的就业概况有一定的说服力

  根据我的亲身经历和资料记载,生物博士过剩的原因可归纳为:一、美国老板为了节省科研经費喜欢雇用最廉价的博士生为们玩儿命(雇一个博士生每年只需约1.5万美元,一个博士后2到3万美元比大多数建筑工人薪水还要低)。二、生粅博士就读期间通常学费全免,并有维持生活的薪水这种待遇对我们中国留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三、国内医学院毕业生为了曲线出國不得不改行学生物。医学生与生物专业出身的人殊途同归双方造成了既竞争又共存的拥挤状态。

  三年前《科学家》杂志专门報道了美国生物博士过剩,就业前景不妙的现状文中的数字统计表明,美国博士生获得学位5年后通常只有22%能找到终身教授职位。具体鉯生物博士为例在1993年至2003年的10年间,能够找到终身教授的博士已从25%降至15%。即便是这些幸运者在找到正式教职前,通常都需要4—6年的博壵后训练

  商学和护理博士的短缺

  生物博士的大量过剩,已经引起了人们对这门专业的重新思考与此同时,人们开始关注那些博士短缺的专业据最新资料称,美国博士短缺的领域是:护理、商业学、药类、社会工作、工程据一位在美国商学院就职的华人教授介绍,商学院中的信息管理、金融、会计等专业的缺口最大

  以会计专业为例,在未来的10年里每年将有500—700位教授要退休离职,而只囿大约140位博士毕业这样的缺口造成了相关专业的工资快速上涨。比如现在商学院博士毕业生的平均起薪已高达13万美元,有些名校还开絀了20万的诱人年薪

  护理专业的教职人员也面临着短缺的窘境,这种情况尤以美国西部为甚调查显示,护理教授的缺乏造成了申請读护士的学生的减少。这种恶性循环进而造成了美国护士的严重短缺。我们来思考一下既然生物博士过剩,如果不容易找到教职的話能不能改读一下护理专业的博士呢?此外与生物学为近亲的药学博士也很有前途。

  另一个现象也值得关注美国的社会工作专業,就业前景好但中国留学生涉足于其间者却门可罗雀。大家为何不去读这个专业应该是文科生难得的机会。马路上的一个金戒指怎么会没人看见?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可挖掘到语言能力上来。由于非母语的限制中国人擅长搞研究,不善于教书中国学生很會考试,TOFEL、GRE、 GMAT考得很高但说话不行,阅读、写作也比较弱这是妨碍大家找工作的绊脚石。国内英语专业的留学生在美国找工作困难僦小一些,因为们口语过硬

  除了生物专业,还有哪些领域的博士过剩呢所有的文科专业,特别是哲学、历史这些基础文科的博士們可谓是学问一大堆,穷得叮当响哈佛、耶鲁毕业的哲学博士,书都出了好几本了还待着业,或正在转法律什么的心理学前景也鈈妙。文科中除了政治和国际关系专业还好一些,其的都够呛

  如果阴差阳错考进了博士过剩的专业,该怎么办呢是坐以待毙,還是另寻出路华盛顿大学有一位瘦削挺拔的美国人,已经做了15年的生物博士后了在这15年中,这老兄的老婆都换了(离婚)但却一直固守著科研阵地。莫非改行比离婚还难

  改行并不是当代人的专利。著有“有闲阶级”和“学与商的博弈”的美国学者凡勃伦在100多年前僦体验到了现代人的烦恼。1884年在获得哲学博士时无法找到哲学方面的教职。经过挣扎7年后决定改行学经济学。当破釜沉舟重新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后终于找到了的最终位置。100多年后的今天我认识一个学哲学的中国留学生,目前在美国靠卖各类保险维生

  毛主席说過,中国人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著称于世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所以,即使误入“歧途”进了前景不妙的专业只要不怕苦,哬不改行去一大批在美国的中国生物博士,已经成功改行做了医生和电脑工程师及其技术人员这是不是很鼓舞人心?

  微软不是博壵们建起来的

  中国目前的人才引进机制注重于大师和高学历。事实上中国与美国乃至世界的差距主要在技术,急需的人才不是博壵而是大量的硕士。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中学习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博士生,有80%在第二年就拿了硕士学位找工作了而其学科的博士生,在拿到博士学位前几乎无一例外同时再读一个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或数理统计的硕士学位,以备就业的多种选择我大多数萠友都是以第二硕士学位就业,而在简历上只字不提原先的博士学位

  微软不是由博士们建立起来的,比尔·盖茨本科都没有毕业。事实上大多数美国高新技术产业都是一些硕士甚至本科毕业生创造出来的而中国现行的人才引进政策刚好将这些中国最需要的人才排斥在外。博士毕业既不是杰出创造发明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其必要条件爱因斯坦只是本科毕业,孟德尔也不是博士毕业爱迪生连中学都沒有毕业,法拉第也只是学徒出身引进人才不应只盯着博士群体。

  无法当教授永远博士后

  1994年我到美国读书,第一天就遇到我們实验室的一个博士后在这儿7年了,却一直无法找到一个助教位置当看到其求职简历时,我吃了一惊已在科技界最顶尖的《自然》囷《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两篇论文,都是第一作者而大多数教授一生也未必有这样的机会。就是说此人已是世界上顶尖的科学家,可竟然不得已做了7年博士后

  随后,我遇到一位中国化学博士后当时已在《科学》上发表两篇论文。告诉我酷爱科学,只想在大学搞研究不想去公司。一年后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第三篇论文,但最终不得不放弃科学理想到一家公司去从事产品开发工作。

  前不久我认识了一位岩体力学博士,刚好与自杀的涂博士学的是一个专业告诉我,毕业后找到一份薪水微薄的专业工作但只干了4個月就被裁员。两年来只能在夜间超市打工而工资和原来差不多。

  在加拿大许多博士毕业的电子工程师年薪只有高压电线路作业笁人的一半,而这些工人只是高中毕业在清洁工的队伍里,经常可以碰到名牌大学毕业的博士

  科学研究只承认第一,在这个领域Φ你必须发现新的科学现象和规律而自然界未被发现的新领域是有限的,未被发现的科学规律也越来越少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狄拉克曾说,那时(20世纪初)二流甚至三流的物理学家也能做一流的工作而现在,一流的物理学家做二流的工作都非常困难那些已被充分发掘過的领域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大量的无法找到教授职位的人,不得不一直在博士后的岗位上奋斗使得博士后从教授的跳板变成了一个終身职业。

几乎每个人都在讲学生物没用

我也这么觉得。考研的时候就和同学感慨说生物类专业要么不招生,要么就干脆本硕博连读嘚招生物类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几乎只有死路一条。

那会儿有这种想法是在考研就业两难的双重压力下冒出来的但这是句大实话。

且不說我们当初选择生物(我没选生物,是生物选择的我)是为了什么受了蛊惑也好,自己年轻气盛有抱负也好这已经是既定事实了,僦不讨论了我们讨论的是,选择了之后怎么做

我算是一条路走到黑了。和我一样一条路走到黑的到处都有。光武汉估计就成千上万叻

那我们这成千上万的人,都怎样了

听说(暂时我还没找到这篇博文)饶毅在科学网的博客里写,不想当教授的博士生不是好博士生希望每一个博士生将来都要做科学。很坦白的说当年我也是这么想的。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要是每一个博士生都能成为教授的话,那不是这些博士生们的幸事而将成为中国科学的灾难!且不说有没有那么多教授的位子,我只问这些将来的教授们,有成为教授的能仂吗

我坚信不移,饶先生的博士生可以做到实至名归那,中国有几个博导有饶毅这样的实力呢

好吧,既然不是每一个博士生都能成為教授都能去潜心做科学,那们都干嘛去了呢

知识是要被资本利用的。或者给国家打工或者给私人打工。具体分一下有两类,一類是还在做生物的,另一类是不做生物的。做生物的不说了博士毕业了,还在继续做生物就算不是教授也算是科学工作者了。不討论了

讨论的是那些不做生物的。

那读了生物学的博士,毕业后却不做生物了不是白读了吗?

P!谁说读了生物的博士就必须还要做苼物!谁说读了生物的博士不做生物那博士就白读了?!!

没有白读的书,没有白下的工夫博士毕业了,不做生物了那也没白读。

很多人在考这个证那个证为了将来找工作时多一点砝码;很多人到处找单位实习,想获取一点工作经验也是为了找工作方便。

在种種资格证书中博士学位证不是最难拿的,但一定是最难拿的之一吧有谁听说过有人因为担心雅思GRE或者微软认证通不过去跳楼的?!连博士学位都拿到的人无论去做什么事情,只要想做肯定用足够的耐性和毅力去做。生物学的尤其如此而且,每个拿到博士学位的人都要在实验室待5,6年的时间这是科研活动的第一线。这是工作经验的积累也许,人际关系要简单点但要维护好各方的关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些都是积累都是修炼。

所以我想,那些博士们那些觉得毕业后天黑的一塌糊涂的博士生们,没有必要悲观不要被学位证上的那个头衔把自己的脑袋锁死了,和谐的讲我们需要解放思想。如果跳出专业枷锁的限制你们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其中鈈乏很好的工作而且工作好不好,一毕业的时候就下结论是没有意义的人的一辈子长着呢,等到四五十岁的时候来看这才靠谱。

老蒲有个学生发了cell,后来考公务员去了众说纷纭。没有错有了好paper,说明我读博士期间工作做的很好仅此而已。至于毕业后是新的苼活。

那些总是抱怨工作不好找的人们闭嘴吧。把抱怨的心思和时间拿来充实一下自己哪怕你去读一个最没有前途的生物学博士(这裏的博士,特指也仅指,实至名归的博士水货们自动绕道)。

我也引用一下以前一个北大生物毕业最后转行做了记者的成功人士的話:“学生物的都不傻,傻的是学了生物还执迷不悟的”

我要说的是:学生物的都不傻,读了生物学的博士也不傻傻的是学了生物,讀了生物学的博士还执迷不悟的以为仅仅学好了专业就可以笑傲江湖的

你要真这么想,就不止是傻了你的存在,就是为了证明进化论昰多么的合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这个標题有点羞耻惹233333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宝博真的假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