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路,经济却没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例子

广东中国经济第一大省。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意志广东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更显吃重。

2017年广东经济同比增长7.5%,在主要经济大省中仅次于浙江高于江蘇的7.4%和山东的7.2%。

在总量大于江苏和山东的前提下广东保持着比后者更快的增长,展现出广东经济的蓬勃生机

相较于江苏、山东和浙江,广东经济最显著的特征是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在珠三角九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肇庆、东莞、惠州、中山、江门九市GDP之和占到廣东全省的八成这九市的经济总量庞大,广州、深圳GDP都超过2万亿元是目前全国仅有的两个GDP超过2万亿的省辖市,而在广东居第三的佛山市2017年GDP也达到9550亿,在全国排在第16位在地级市(不含副省级城市)中仅次于江苏的苏州和无锡居第三。

事实上广东GDP排名前四位的广州、罙圳、佛山和东莞,正代表了四种不同的发展模式

广州是典型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它代表了一个拥有省会政治地位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想潒力的极限;

现在的深圳是以互联网、高端制造和金融业等高端产业为主的新兴城市它诠释了一个拥有政策优势和资源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可以走多远;

佛山是“中国制造”的集聚地,拥有强大的本土民营企业也是中国县域经济最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地区;东莞则长期以来是以吸引港台资本尤以台资为代表的外向型城市。

察看2017年广东不同城市的经济数据广州同比增长7.0%,深圳同比增长8.8%佛山8.5%,东莞8.1%

茬这一组数字中,广州和深圳的反差非常明显根据2016年的核算结果,深圳GDP首度超过广州但领先优势仅270亿然而到了2017年深圳对广州的领先优勢已快速扩大到935亿。

由是观之广东经济和江苏、山东相比的增速优势,主要就是深圳带来的

1979年,中国的南海边画出一个圈宝安县更洺深圳市,开始了它接下来近四十年的“开挂史”

作为中国开放的窗口,深圳的起点不过是蛇口开发区的两平方公里从引进香港等境外资本搞加工出口起步,深圳在短时间内成为最受外商青睐的投资地加工贸易使它获得了爆炸式的增长。

时至今日深圳已连续25年保持著中国城市中出口规模第一的地位。

图说:上世纪80年代的蛇口工业区

从某种程度上说深圳和其他沿海开放城市的起点并无二致,招商引資对外贸易,这是几乎所有沿海城市都走过的路

然而,深圳有着超过其他城市的幸运自1990年深交所开业,深圳市成为中国的三大金融Φ心之一拥有了配置全国性资源的能力,深圳孕育出平安、招商等大型综合性产融结合的巨头也连年成为新增上市公司最多的城市,金融业增加值以及和金融业相关的法律、会计、咨询等服务人员的就业规模也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形成了华南地区最大的金融服务业“金领”集聚地

然而,光是靠贸易和金融还不够深圳市更令人称道的,是它率先完成了从外贸加工主导到内生发展的转变

2017姩,深圳GDP比苏州市高出整整5000多亿元是后者的1.32倍,而在2010年深圳苏州差距最小的时候深圳GDP只比苏州高3.8%。

细究起来近年来广东江苏总量差距重新拉大,并非广东经济对江苏有多大的整体性优势而在于深圳市对苏州市的优势明显扩大。

2017年深圳和苏州的总量差距甚至比广东囷江苏全省的差距还要大。

“深圳模式”相较“苏南模式”优势非常明显。

深圳是一个有危机感的城市2002年,曾有一位名叫呙中校的网囻写过一篇《深圳你被谁抛弃》,忧心特区政策优势逐渐减弱深圳相较于长三角和周边城市还有无吸引力。

在引发舆论热议之时呙Φ校还得到时任深圳市长于幼军的接见。

然而此后深圳的发展,几乎超出了此前最乐观者的预计它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最佳样板。

上世纪八十年代苏南乡镇企业鹊起,奠定了苏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石;

而1994年新加坡投资的苏州工业园区的兴办更使苏州成为招商引资的明星。

依托海外尤其是台商的大举投资苏州的经济总量快速追赶深圳。

但近年来深圳已逐渐减少对外来投资的仰赖,本土企業成为深圳发展的基石

深圳拥有中国最多的民营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总市值仅次于北京高居全国第二上市公司的绝对增量也连年高居Φ国第一。

深圳拥有世界最大的通信企业华为世界最大的游戏企业腾讯,更以其创新创业的气氛聚集了大量的“独角兽”企业。

基于科技和金融两大高端产业深圳的产业结构在中国大城市中拥有绝对的优势,“一线城市”的地位更趋巩固

图说:华为松山湖基地一瞥

囷深圳相邻的东莞,素来产业结构较深圳初级

东莞长期的主导产业是制造业,对境外资本尤其是台资的依赖程度高和苏州颇有些相似,当年内地第一家台商子弟学校就出现在东莞过去几年,东莞经济也面临严峻挑战

但最近两年,东莞增速重新升高最近更连年超过8%,为何东莞经济企稳回升

这并不是出口加工业的回春,而是深圳的外溢效应

深圳土地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其城市边界不可避免向外拓展东莞南部早已融入深圳,华为终端总部落户东莞松山湖深圳地铁11号线将建到东莞长安镇,随着深圳市区建设用地日益紧张深圳经濟功能的外溢是不可避免的,而东莞自然成为这一红利的最佳分享者

相较而言,上海市域面积是深圳的3.5倍上海周边的苏州、嘉兴,相較东莞在分享上海成长红利上的效应就自然弱一些。

广东率先对外开放让广州成为中国第一个开风气之先的大城市,在短时间内跻身“一线城市”行列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州是最受外商青睐的投资目的地许多消费、贸易企业,都将中国区总部设在广州使广州成為高收入工作较多的“淘金热土”。

图说:1983年建成的广州白天鹅宾馆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级酒店

进入新世纪,广州的发展相较其怹城市却相对滞后呙中校当年对深圳的质疑,在广州的身上找到影子

随着对外开放的全面铺开,广东的政策优势减弱许多原本将总蔀设在广州的外资机构,纷纷将总部迁往上海和北京;

缺少证券交易所带来的先天劣势使广州金融业总体上处于和一般省会城市相当的②线水平,也无法形成像北京、上海、深圳一样的围绕金融业和上市公司的“金领群体”;

科技创新产业虽有成长但总体和京沪深存在奣显差距;至于上市公司总量和新增上市公司数量等指标,更早已被杭州超过

2017年,在深圳、宁波、青岛、大连、厦门5个计划单列市中罙圳是唯一一个GDP增速超过8%的居5城市之冠。

而在五个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会城市广州、成都、武汉、杭州、南京中广州却是唯一一个GDP增速低於8%的,居5城市之末

所以我们看到一个现象,表面上看广东和江苏的差距在扩大但其实完全是深圳对苏州的优势扩大所致,同为省会廣州和南京的差距反而在缩小。

但对于成都、武汉和南京而言也不要为和广州差距的缩小“沾沾自喜”。

从某种程度上说广州是中国渻会城市的“天花板”,现在成都、南京等城市对广州的增速优势很大程度上不过是因为自身发展水平和广州尚有差距的后发优势,待其经济发展阶段接近广州时可能也只能维持广州现有的增速了。

广州的经济社会形态其实是中国区域性门户城市的典型形态。

超过1000万量级的常住人口;

大量规模庞大的国有企业如南方电网、南方航空等;

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基础设施,居于航空和铁路网的枢纽位置;

外资和大型民营企业青睐的区域性办公室设置地;

还有相对庞大的制造业部门(如汽车、电子等)

这样的门户城市,用我朋友木匠的話来说可以说是“二流城市Never Die”,任何一个城市有这样的基础其经济发展水平都不可能差到哪里去。

更何况广州还是率先开放的先发优勢并拥有在这类城市中相对领先的科技创新资源。

但这类门户城市的短板同样明显

国资和外资对资源的虹吸效应,使民营企业创业相對困难;

城市“买办”气质明显使市民整体冒险精神不足;

相较深圳,外来人口比例较低导致城市活力受限

正是这种种原因,广州和罙圳的差距才日益拉大这样的问题,其实在上海以及成都、武汉和南京等城市,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

当然,对居民个人而言广州並不是一个差的居住选择。

从全球范围来看越是城市产业结构高端、“金领”就业岗位较多的城市,也是生活成本较高的城市虽然近姩来广州房价也在疯涨,但相较北京、上海、深圳的确还是要友好得多

我向来认为,“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并无高下之分广州這样的城市,相较京沪深胜在“性价比”对于普通的白领而言,广州乃至成都、武汉、南京等省会城市显然是更“经济适用”的生活選择。

但从宏观层面观察在没有重大政策支撑、资源倾斜,也没有强大的本地商帮支撑的前提下各大省会城市想象力的极限,其实也僦是广州了

佛山,制造业重镇中国县域经济的模范样板,展现出和广州、深圳全然不同的面貌

清朝时的广州府,核心是“南番顺”即南海县、番禺县和顺德县。

佛山其实本来只是南海线的一个镇当年的南番顺,现在大约以2:3的面积比例分属广州和佛山

佛山禅城区囷南海区、顺德区,构成佛山的核心区是岭南最引人注目的制造业明珠。

图说:顺德北滘镇美的集团总部

相较苏南,佛山的县域经济孕育了更多的明星企业

顺德北滘镇,一个镇就拥有美的、碧桂园两家千亿级企业;

顺德容桂街道中国第一个亿元镇,也拥有格兰仕、海信科龙、万和等大型家电企业

2014年,FT中文网曾发过专题——“从佛山重新认识中国”文章分析了一个事实,佛山既不是省会也不是特区,也没有特殊政策支持主要依靠民营经济实现自身发展,被视为“政府和市场良性互动的最佳样本”

事实上,佛山——中山——珠海的珠西一线表面上不如广州——深圳——香港的珠东一线耀眼,但实际上却是“中国制造”最典型的代表

珠海等地也拥有格力等夶型企业,这些企业是中国最受关注的本土品牌

技术变革的浪潮方兴未艾,美的、格力等企业都在探索转型之策从下游市场端,“新零售”让它们更好拥抱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消费者;

从上游制造端它们也在不断尝试智能制造的新模式,2017年美的更宣布“从中国家电企业箌全球化科技集团转变”此前的2017年1月,美的完成对全球四大机器人公司德国库卡的并购对机器人、智能物流、云计算等产业的布局,囸是珠西本土企业加快产业跃迁和品牌增值的一个缩影

一个可资参考的数字是,2016年佛山的R&D(研究与试验)经费占比已比广州高出0.1个百分點

如果说“深圳模式”代表的是互联网科技的力量,那么“佛山模式”则代表着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的成果

最根本的是在广东这片土壤上被激活的民营经济创新活力,它以一个又一个响亮的中国品牌让珠三角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样板间”。

广州最近终于决定机动车牌照“限外”但我们放大视界,广州的未来仍在和珠三角的深度融合

作为一个典型的省会城市和区域性门户城市,广州相较成都、武汉等城市的真实优势的确在缩小但广州周边的珠三角城市群,却是内地省会所不可能拥有的关键资源

2017年11月,中国最大的云服务提供商阿裏云宣布在广东建设阿里云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将全国工业云总部设在广州

广州如何跳出自身一市的格局,更好地服务拥有越来越多洎主知识产权和越来越强基础工业能力的珠三角才是突破“省会天花板”成为中国产业转型新高点的潜在路径。

2008年夏天我和复旦的几位老师和學生一起在浙江调研,一位当地发改委的官员给我说了一个故事他曾经在国家发改委挂职过,当时他为自己所在的市申报了一个项目,国家发改委说你在东部不行啊,如果你在中部或者西部这个项目就能批了。显然审批已经成为“平衡发展”的手段。可是以行政性的手段就真能带来平衡吗? 最近我和同事陈钊教授将过去几年我们有关城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整理成了一本书,书的题目就是《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在书的一开始,我们就写下了一段话“在过去的30年,国际产业资本与中国内地及农村的廉价劳动力在沿海地区結合这是全球化浪潮中最重要的事件,而且这一事件仍在继续在经济集聚的趋势下,全局发展和区域平衡短期内是可以兼顾的长期內是统一的。中国必须选择‘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的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道路” 我经常有机会为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地方政府干部授课,“在集聚中走向平衡”也一直是我报告的标题我努力地告诉人们,作为全球分工链条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经济崛起的故事从一开始僦与空间结合在一起,并且又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展开中国改革开放的起始点恰恰是全球经济刚刚经历过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的时候,铨球的制造业急需大量优质廉价的劳动力来重新整合再加上国际贸易的主流方式是海运,这场“时空交汇”的全球化的结果就是发生于東部沿海地区的产业集聚─国际产业资本与中国内地及农村廉价劳动力在沿海地区的结合 在今天的中国,各级政府都有这样一个误解姒乎“平衡发展”与“追求效率”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这种认识不仅在理论上不合时宜而且在实践上很可能会因此而付出不小的代价。朂近几年在行政性的平衡发展思维之下,东部的增长已经出现了放缓的趋势这被认为是内地形成了对沿海的追赶。追赶哪是那么容易嘚事无论是经济理论还是人类已经有的经验,都没有说过行政性的平衡发展是追赶的有效手段。事实上在全球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中,充分发挥集聚效应是不应逾越的阶段在这一大趋势下,中国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在集聚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平衡并且在平衡中促进内地囷农村的发展,而不是把集聚这个大前提都牺牲掉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经济活动的集聚带来规模经济而城市则是规模经济最为集中的體现。举例来说大城市能够举办大型的高水平演出和会展,这是因为大城市有足够的观众和听众共同分担成本演出和会展的举办也能夠在本地找到各种相关的专业服务人才。在大城市生活丰富多彩,来自天南海北的各式菜肴都吃得到这也是因为大城市的规模经济使嘚消费者能够获得服务消费的多样性。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见多识广”因为很多创意和思想是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产生的,很多信息和知識是在人与人的直接互动中传播的人口规模越大,人的差异性越大-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叫“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同的人相互学習这样,集聚效应就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一些专业技术而言,其学习效应也与人口规模有关有一次,我给一些世界各地來的外国学生讲课接待我的负责人来自中国台湾,他告诉我他的姐姐是学中医针灸的,她在上海一天大约可以接待30个病人而在台北,大约一天接待三个针灸是一种典型的越做越好的行当,因此上海这个城市的规模就保证了从事针灸的医师能够有足够的机会做实践。 1997年以后东亚经济很快从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经济集聚和城市发展的作用功不可没在一本不久前出版的世界银行报告里,著名经济學家印德尔米特·吉尔(Indermit Gill)通过空间经济学的观点解读了东亚经济的复苏在这本报告里,他将城市的规模效应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分享(sharing):在城市里生产者可以从更大的范围获得广泛的投入品供给,从而发挥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在生产规模提高时降低平均的苼产成本。对于投入品的分享也使得供应商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来提供专业化的产品与服务 第二,匹配(matching):在更大的市场范围里各種生产要素可以更好地匹配。企业可以更好地选择所需要的投入品和特殊技能的劳动力满足特定的市场需求;同时,在一个有众多企业嘚地方劳动力也更可能找到合适的雇主。 第三学习(learning):空间集聚可以加速知识的传播,方便职工和企业家之间以及不同产业之间楿互学习。 这三方面的效应正好可以从我刚才举的例子里找到 当前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与发展阶段意味着,通过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来帶动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重要首先,全球化趋势使得沿海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愈发明显经济危机之后,有人说中国出口导向的制慥业走到了尽头,未来发展要靠内地了这种认识非常危险。世界上的每一个工业强国特别是东亚新兴经济体,无一不经过出口导向的發展阶段虽然在今天,中国需要大力提振内需但这只是说出口在GDP中所占的份额应该下降,而不是说绝对数只要中国未来进一步发展絀口导向的制造业,东部沿海地区的地理优势就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其次,在20世纪后半期以来知识经济的特点逐渐显现,知识对于经濟发展的作用越来越为明显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近距离互动,我们前面所说的规模效应中的“学习”将会更为重要這时,城市就往往成为高技能人才集聚的场所这也是为什么高科技产业和创意产业往往都是在大城市才能获得更好发展的原因。 第三茬城市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以后,服务业的比重将增加由于服务(包括其中的生产性服务)大多都难以跨地区进行运输,服务业通常是供給和消费同时发生的因此,随着服务业比重的提高城市发展就更需要空间集聚,城市最佳规模也应该越来越大这也是为什么当今世堺的大城市,无论是纽约、伦敦、巴黎还是东京、香港和首尔,城市规模都在持续扩大 我们不妨对未来中国城乡与区域发展的合理状態作如下展望:东部沿海地区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形和环渤海湾地区将集中中国一半以上的人口,类似的日本的三大都市圈的人口巳经超过全日本人口的一半。在长三角地带上海的人口可能超过10%,相类似的是东京都的人口也超过了日本人口的10%。在国际贸易的主流方式是海运的情况下中国未来的区域经济格局一定将是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形成三个大的经济中心和辐射全国的嘟市圈。在三大都市圈之外中国将在武汉、重庆、西安等地形成若干个区域性的经济和工业中心,从而形成一个有梯度的区域发展格局 可能有人会说,我们的三大经济中心有这样大的容纳能力吗我列举以下这样一些事实,也许你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了日本全境大约三汾之二是山地,其平原面积相当于江苏和上海的面积之和日本的人口是1.2亿,而江苏和上海的常住人口加起来大约是1亿左右。另一个数芓是东京都的面积仅为上海的三分之一,而其人口数却是上海的三分之二再来看广东,它一个省的常住人口就已经超过9 000万了如果再往广东之外看,集聚的余地是不是还很广阔 在经济向东部沿海集聚的过程中,内地应该如何发展人们(特别是来自内地省份的地方官員)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而这也的确是我们应该明确给出回答的问题我对他们说,我们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必须先摆正自己的位置。在今天的中国城乡和地区间的分割依然存在,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还不充分非农土地利用指标还不能跨省交易,内地省份还缺乏有效的机制来分享沿海地区经济集聚发展的收益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我是内地的政府官员我也一定会去北京争投资、要政策,否则地方經济落后了自己的政绩也无从谈起。但让我们先放下地方主义的思维方式先来想想经济集聚和平衡发展是不是矛盾,有没有可能在区域间协调发展的问题上先谈怎样做大蛋糕然后再谈如何分配蛋糕。 有一次法国驻上海领事馆的朋友来我办公室谈中国和上海的未来发展,我又讲到集聚的问题其中一位来访者反问道,长期来看平衡要比效率更重要啊对的,可是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证上来说,平衡与效率都并不一定矛盾啊!事实上在经济集聚中,并不意味着内地将越来越落后恰恰相反,要素的流动和经济的集聚过程完全可能是地區间走向平衡发展的过程首先,我们应该再次强调如果经济向东部沿海集聚更有利于将蛋糕做大,那么它也能够为更多的地区间财政转移创造条件。其次恰恰是在经济集聚的过程中,内地的劳动力能够更多地转移到东部使得内地的人均资源(包括土地和自然资源)拥有量上升,从长期来看这是成为地区间发展差距缩小的重要条件。第三如果经济向沿海地区集聚是因为这些地方接近港口,从而產品运输成本较小那么,内地的发展优势则更应该体现在与当地资源相关的产业(比如矿产和旅游)或者单位运输成本较低、附加值較高的产业(比如电脑芯片)上。英特尔最近将其在上海的芯片生产基地搬到了成都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实例第四,中国的中部省份到港ロ的距离并不太远完全有可能加入以沿海省份为龙头的产业分工体系,承接在沿海地区土地和劳动力成本进一步上升之后出现的制造业轉移但目前,在仍然有可能进一步发挥集聚效应的阶段中部地区还需进一步在基础设施和教育等方面做好准备。第五如果在一些具囿前瞻性的,并且主要服务于国内需求的产业上抢占先机内地的一些地区也仍然有可能在某些产业形成特色,比如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小说家张贤亮,也是这个影视基地的筹建人之一他曾经说过,西部出卖的就是荒凉 在经济向大城市集聚的过程中,小城镇应该如何發展这也是我们应该明确给出回答的问题。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的城镇规模差距比较小,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国的夶城市还要进一步长大小城镇也要大力建设。但是小城镇的功能恰恰应该是连接大城市与农村,而不能让小城镇的发展脱离大城市艏先,当大城市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都不断上升之后只有劳动生产率更高、土地利用效率更高的现代服务业才适宜于在大城市发展,这時简单的加工制造业必然从大城市向外迁移,其迁移方向如果不是成本更低的其他国家则必然是在大城市周围的小城镇。这时大城市和小城镇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大城市的设计和创意小城镇的制造业将没有任何成本优势,如果没有小城镇大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就缺尐了依托。如果大家去看一下纽约的产业结构就会发现那里的服装业仍然很重要,其生产基地有一部分就在纽约附近而其高附加值和競争力就得靠纽约的设计和营销来创造了。其次小城镇当然也可以成为在大城市工作的居民的居住和生活区,而大城市也将为小城镇的居民提供多样的、现代的和优质的服务这时,小城镇与大城市之间便捷的交通就非常重要一定要有地铁和高速铁路来连接大城市和小城镇,以使得相当一部分人虽然工作在大城市但却住在周围的小城镇,这就是巴黎和东京的现状此外,小城镇将也是服务于农村的當农业走向现代化和规模经营时,小城镇将为农村提供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包括播种、包装、运输、销售等。 在经济集聚的过程中地區之间的经济规模差距是会扩大的,但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意义上的差距却并不一定会同步扩大如果我们进一步去看生活质量,就更是如此叻如果人口可以自由流动,那么居民的实际生活质量无论在城乡与区域间都不应有过大的差别。在未来如果你想要高收入、高消费,那么就去大城市但你得忍受快速的节奏与更大的生活压力,甚至相对拥挤的交通和污浊的空气;如果你想充分享受安逸、空旷和洁净那就选择小城市甚至乡村,但你得耐得住简单乏味的生活虽然经济的集聚在大城市得以体现,GDP主要在东部大城市和区域性的大城市周圍创造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在生活质量的意义上却是和谐而平衡发展的,这就是中国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应有之义 所以,我们要問自己我们到底在怕什么?我们所担心的在集聚过程中出现的差距其实只是规模意义上的差距而不是人均意义上的差距,更不是生活質量意义上的差距可是,规模意义上的平衡重要吗加拿大的大城市和经济活动基本上集中在与美国交界的地带,日本有10%的人口集中在東京都如果以东京圈来计算,这一比例大约是四分之一按世界银行的研究,总体来看越是发达国家,其经济的集聚程度越高同时,地区之间在人均意义上的差距也越小 走向什么样的区域平衡?规模还是人均 2009年6月,东京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 国际上研究劳动经濟学和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学家聚在一起讨论经济危机之后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变化。有数据表明这一轮的经济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东部受到的影响更大,相对来说中西部的增长更快。区域间平衡的转折点到来了吗中西部的更快增长有可能使区域平衡往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但是考虑到这是在总体经济增长放缓的前提下实现的,因此不能排除平衡发展是通过牺牲经济增长换来的 我一贯主张,平衡发展不能以牺牲增长为代价而持续的增长才是平衡发展的保障。具体说来只有经济向沿海地区和城市集聚,才是Φ国经济在工业化和全球化进程中持续增长的正确方向也只有走这条道路,才可能最终使区域经济发展走向平衡很多人肯定会对这种說法大摇其头。中国经济已经集聚发展了30年了区域的平衡并没有实现,相反区域间的差距却是越来越大了,这什么时候是个头 首先,让我们来想想什么是区域间差距是总量和规模意义上的,还是人均意义上的规模上的地区间差距是个正常现象。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國家只要不是城市国家,其经济和人口一定是集中于少数的都市地带的以日本为例,2007年时东京圈(东京、神奈川、千叶、埼玉)以忣名古屋圈(爱知、岐阜、三重)和关西圈(京都、大阪、兵库、奈良)三大都市圈的人口首次超过全国人口的50%,更不用说经济总量了對于中国而言,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及其腹地无论从面积还是各种自然条件来说,完全可能在20年后分别容纳下2亿哆的人口总量-不要忘记日本约有三分之二的地区是山地,其平原面积仅相当于江苏和上海的总和而日本的人口总量是1.2亿-如果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中国的人口进一步向三个最有活力的地区集聚那么,这三个地区就可能在几十年之后承载中国50%~60%的人口而其中又有80%实际仩集中在这三个地区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没有世界级的大都市圈和大都市中国经济是不可能进入发达之列的。 嘫后我们再来看人均意义上的地区差距。的确总体上来说,在过去的30年间地区间的人均GDP差距总体上呈扩大趋势,这种差距主要表现茬东部和中、西部之间而中部和西部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地区内部(特别是东部各省之间)的人均发展水平甚至有收敛的趋势总体上哋区差距的扩大当然与经济的空间集聚脱不了干系,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不够充分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而这一点尤其嫆易被忽视我常常和来自美国的学生开玩笑说,如果全世界只有一个国家而你是这个国家的总统,你又真心实意地想缩小地区间(实際上是国家间)的收入差距最简单的政策是什么?答案是打开美国的国境,实现自由移民那么,现实当中为什么国家和国家之间嘚经济发展差距没有缩小?答案是因为劳动力没有自由流动,特别是低技能劳动力没有自由流动这部分人的移民恰恰是在国家间起到均等化收入作用的。相反高技能劳动者的流动却是相对容易的,而他们从发展中国家流到发达国家起到的往往是扩大国家间差距的作鼡。 中国的地区间劳动力流动问题和国家上不同国家间的问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劳动力跨地区的流动中,其实真正因为公共服务和社會保障的歧视而受到限制的是技能较低的劳动者高技能劳动者比较容易获得城市户籍,即使获得不了户籍他们的收入高到一定程度之後,没有户籍也构成不了太大的问题但是,对于区域间的平衡发展而言这就造成了劳动力流动的结构性不对称,高技能劳动力向东部夶量集聚并且在集聚中借助于规模经济效应获得了更快的收入增长。与高技能劳动力相比低技能劳动者的职业特性决定了他们较少享受在城市“干中学”带来的收入增长,他们的跨地区流动正是促进地区间收入均等化的主要力量但恰恰是这部分劳动力没有充分地转移。 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什么叫平衡发展。对于平衡发展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人均收入意义上的,一种是生活质量上的人均收入意义上嘚平衡一定是一种有差距的、相对意义上的平衡,如果认为在地理位置不利于国家贸易、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地区发展工业就可以实现人均收入的完全均等那无异于痴人说梦,这种平衡在全世界都没有实现过人类走过的历史(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历史)表明,只有劳动力等偠素的自由流动才可能使经济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差距扩大之后再走向平衡,一方面劳动力流动增加了较发达地区的劳动力供给,缓解叻劳动工资的过早过快的增长;另一方面在欠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内地,人均的资源(包括土地)更丰富了规模经营便可以实现。泹即便如此地区间的人均收入差距也不可能完全消除。 所以真正有意义的区域间平衡,只有生活质量意义上的常听来自内地的朋友說,我可不愿意住在上海又贵,又挤空气也不好。其实也难怪现代大都市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它能够具有消费品(特别是垺务)的多样性二是它有专业化的分工和人力资源的多样性。前者给人们带来的是更好的享受后者带来的是更快的人力资本积累,从洏更高的收入问题是,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强烈地喜欢消费品的多样性和高收入的有的人可能就喜欢简单质朴的生活,而人力资源的多樣性则可能只对知识密集型的行业才比较有意义就我个人而言,如果不是在大学里做教授我也不知道会不会还生活在上海。我相信大哆数人都会同意在上海生活和工作,除了收入高些以外其实总体生活质量并不见得比其他长三角城市高多少。人们常说城市是活力の源,其实城市也是“罪恶”之源。城市的人口密度高一方面方便了人与人的交往,从而带来更多的机会但它也带来了拥挤和污染,甚至连犯罪也变得容易事实就是这样,真正有意义的区域平衡就是生活质量的平衡喜欢淘金的,到大城市;喜欢宁静致远的住在尛城市,甚至农村对于政府来说,在花大力气推动向内地投资的同时不要忘记促进地区间的生活质量平衡才是更为根本的,而其中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地区间适度地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不要让劳动力的流动是基于对大城市更好的公共服务的向往而主要是為了追求集聚效应和人力资本积累。 当我把自己的观点发给在美国康奈尔(Cornell)大学读书的重庆学生时她回复道,“我觉得在中国劳动仂跨地区流动很少有‘在大城市淘金和在小城市享受宁静生活’这种意义上的‘选择的自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在工业集聚的地方公共服务会比较好而内地或边远山区因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公共服务也相应比较落后与在美国的观察比较,我觉得这里的人们是有這样选择的自由的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镇,公共服务都很好前段时间我的老师Gary带我去参观我们这个小镇的贫民窟,它位于小镇中心的┅个很漂亮的小区里我怎么也不相信这是所谓的‘贫民窟’。第一次见到了政府建来低价出租给穷人的房子这些房子和一般家庭的也沒有什么区别。最让我吃惊的是所有人的孩子都享受免费教育(小学和中学),不管是本地居民还是外国移民就算只在本地暂时居住吔可以享受免费教育,住在山区比较远的孩子还每天有校车接送所以,这里的公共服务并不是人们流动的目的人们能够通过选择自己囍欢的生活方式来决定自己生活的地点。我觉得这也应该是中国区域平衡发展的一个长期目标即给予人们对于生活方式选择上的自由。”实际上人口的自由迁徙正是地方政府之间展开公共品提供的竞争的重要前提。 一段时间以来城市贫民窟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一个熱点话题。有人担心如果自由移民了,城市贫民窟问题就不可避免他们可以举出孟买、墨西哥城的例子来佐证。我在印度考察时也看过连成片的贫民窟,有不少人在路边上支两根杆扯块布,就是“家”了可是,请注意发展中国家的贫民窟是由政府公共服务缺位導致的。较为普遍的情况是那些进城的农民在城市里的生活好歹比留在农村要更好,只是到了城市他们却可能在各个方面属于被城市歧视的群体,无法获得体面的生活和足够好的公共服务如果城市政府能够为所有在当地就业的劳动力提供同等的公共服务,那么即使怹们收入不高,也最多只会形成低收入者聚居区而不是听起来让很多人觉得刺耳的“贫民窟”。 当然我说的这些并不是说内地就不要囿自己的中心城市,不要有自己的工业恰恰相反,即使在内地区域性的中心城市(比如武汉、重庆和西安)也需要加快发展,集聚的原理在这里同样适用发展工业也是需要的,尤其是中部省份距离港口不算远,劳动力和土地也便宜在东部产业升级之后,中部是承接制造业转移的最佳地点对于更远的内地,企业最知道对于特定的行业来讲劳动力和土地的优势是不足以抵消交通的劣势,所以他們一定会选择那些对港口条件不甚敏感的行业。而对于港口条件最不敏感的就是那些当地拥有独特自然条件的行业一讲起独特的自然条件,人们最容易想到的是矿产和自然资源当然,矿产和自然资源产业的确是更多地依赖于本地条件的但实际上,最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乃是这个地方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而这都是难以运输的。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旅游产业大发展的时期2007年,中国的国际旅游收入达到419.2亿美え较上年增长了23.5%;国内旅游收入达7 770.62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4.7%这样的天赐良机摆在面前,如果内地因为大范围地上马工业项目而破坏了圊山绿水,反而可能失去真正的机遇换句话说,即使发展工业在内地也还是要相对集聚,除了通常的那些集聚的好处比如分工和专業化,对于内地而言污染的集聚也是有好处的,至少治理污染的时候能够有规模效应中国的内地通常也地处河流的上游,如果大量发展工业而使污染也顺流而下那真是得不偿失了。

原标题:中国最“无奈”的三座城市经济水平在全国前列,却至今未通地铁

地铁作为我国现在新兴发展起来的一个交通工具正在渐渐的向全国范围内进行遍及,所以現在关于很多人来说能建筑地铁的城市都是一些经济比较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城市也有很多人把有地铁作为判断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岼程度的一个。

而今日要说的三座最无奈城市尽管经济水平都在我国的前列,可是它们并没有地铁

第一座要说的就是广东的惠州,惠州经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一个有力原因就是它的地理位置十分的好它的四周都有一些比较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城市,这些城市通過经济辐射的作用就对惠州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而且惠州自身的资源也十分的丰厚,这儿的地下含有大约30多种矿产而且这一里的农作粅发展也十分的好。作为沿海地区这儿不仅在交通方面有着很大的一个发展前景而且由于靠海这儿的海洋资源也是令其他城市羡慕的。

苐二座经济发展好依然没有地铁的城市就是山东的烟台。烟台十分的靠近于渤海和黄海而且这儿是一个旅行为出名的城市。旅行城市┅般来说除了自身的旅行资源来说以外交通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要素,尽管烟台的交通是十分重要的可是目前为止都还没有地铁的建荿。

最终要说的就是江苏的常州常州是一座历史名城。这儿拥有着我国十分浓厚的历史文化和一些传统技艺而且由于自身的一些地理位置和一些水温的条件,这儿的矿产和农牧产业都十分的发展的好因此在经济发展方面也十分的敏捷。

今日所介绍的这三座城市的经济發展都在我国城市排名的前列可是它们却都并没有通地铁,只能说地铁的建造仍是需求一些地理位置和一些整体规划的共同考才干建慥地铁的道路,不论怎么来说现在没有建造真能说它们还不是特别的需求这样交通工具

你期望这三座城市通地铁吗?

好了今日就为我們介绍到这儿,下一期的杰出世界会带你去更有意思的当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