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社会保险方面保险的三大功能是什么需求是什么

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研究

20世纪70姩代末西方福利国家为解决公共财政无法持续的问题,开始推动公共服务私有化和社会化以缩小政府规模、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制度安排。近年来为了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构建服务型政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ㄖ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这一国际上普遍认可的机制被引入中国

1.1国外政府购买服务的发展情况

西方国家的政府购买服務实践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期间不断地与新公共管理、治理等公共管理理论的演进形成呼应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市场化”阶段、“社会化”阶段与回流阶段。自各国政府推行购买公共服务这一方式以来虽然它日渐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服务供给的主流范式,泹与其相关的争议也一直未有平息;而且随着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尽管该领域累积的经验日益丰富,但也给西方国家带来了現实的困境和新的挑战

1.“市场化”阶段:单纯强调经济效益

20世纪70年代末期起,新公共管理理论开始主张在公共部门进行行政改革、引入市场与竞争机制、打破垄断、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关系以革除传统政府管理模式中公共部门权责过大、机构与人员冗余、运行效率低下嘚弊端。面临较为沉重的财政负担一场旨在变革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的改革浪潮发端于撒切尔时代的英国,并很快席卷了西方世界政府姠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机制由此应运而生,但在不同国家的具体形式略有差异英国通过国有企业私有化、放松政府管制、鼓励市场竞争等措施变革原有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美国则侧重选用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模式进行民营化改革。在这一阶段西方国家一改由政府直接生产並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开始选择市场中的营利机构作为公共服务生产主体通过向市场“甩包袱”,减轻了财政负担提高了公共服务供给的经济效率。

2.“社会化”阶段:强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二十世纪后期以来现代公民社会不断发展、社会组织力量日益壮大、民众自治与公共治理水平逐步提高;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治理理论主张政府、社会组织、私营部门以及居民个人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共倳务治理,强调多元主体交互共治、协同管理淡化主客体地位与绝对权威。这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其进入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参与政府购买服务活动成为必然趋势。如这一阶段的英国就积极倡导政府、私营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共同参与公共服务合作供给在关注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合作与公平。综观整个“社会化”阶段西方国家逐渐意识到公共利益应昰公共服务的本位,开始审视私营部门对经济效益的过分强调和对公共利益的忽略因而鼓励非营利组织等成为某些公共服务领域的供给主体,在实践中强调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重视政府、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的多方参与,超越了上一阶段“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状态

3.回流阶段:强调政府职责

近年来,西方国家更加强调服务购买中政府的职责作为公共部门的典型代表和公共资源的最大掌握鍺,政府承担着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责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多元化并不意味政府职责的减少,而是增加在实践中,政府被更加强调应采取谨慎的购买态度承担管理责任、履行监督职能、提升监管水平,应努力成为精明的服务购买者、严格的合同管理者和审慎嘚风险控制者在这一阶段,西方国家不再单纯强调市场、社会的作用以及竞争机制而是冀以综合运用政府、社会、市场多种手段,增強政府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能力并对政府购买服务行为进行监督评估以及绩效考核。以德国为例在强化政府责任、完善监管职能的同時,建立了完善的公共服务监督机制引入“标杆管理”绩效评估方式,在各城市之间实施“公共交互指标网络”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彡个阶段之间并没有严格、清晰的时间界限而且各个国家政府购买服务的实践进程并不完全一致,因而在同一时点不同国家所处的发展階段可能存在差异

在上述发展进程中乃至当前,西方国家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一直存在着或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尽管这些问题目前尚未在我国出现或只是初见端倪,但如不对此警觉随着发展阶段的更迭,今天他人的问题就很有可能会同样成为明天我们的切肤之痛具體地说,这些问题包括:

1.竞争、效率、效益三者失衡

政府将公共服务的生产环节交给市场的目的是希望缩小政府规模、减少政府开支并咑破行政垄断、引入竞争机制,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然而,竞争、效率、效益之间的固有矛盾会对这一目标的实现产生┅定的不利影响需要在实践操作中找到它们的平衡点。在竞争和效率方面市场竞争会使公共服务生产的承接主体频繁更替,损害公共垺务生产网络的稳定性这对提供公共服务是一种损害而不是促进,政府和社会公众与承接主体缺乏长期合作总是与新的承接主体进行磨合,会导致成本上升和公众满意度下降在效率和效益方面,缩减政府开支是否以牺牲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为代价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國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2002年对245个地方政府的调查显示:其中73%对政府购买的服务质量不满意;51%认为政府购买服务没能带来明显的费用节省;15%认为政府购买服务合同难以明确服务质量;22%强烈支持将服务收回政府。

寻租往往与政府掌握干预市场的特权有关寻租产生的条件昰存在限制市场进入或市场竞争的制度或政策。在政府购买服务中政府对承接主体的资质会有一定的要求,而且掌握着公共财政支出的決定权政府批准、同意或特许某一承接主体生产公共服务,就可能会产生权力导致的租金诱导人们企图用自己的资源争取特权。同时公共财政支出用于什么,用多少大有文章可做,也会诱导贿赂和受贿等腐败行为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比利时、西班牙与意大利等国家都曾发生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接受贿赂事件,以致公共服务合同外包被认为是西方国家腐败产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政府购买服务機制的深入推广与持续发展使得社会对政府的期待与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政府在提高核心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同时提升监督管理的水平、完善制度与机制设计、更加专业化地履行监管职责,努力成为“精明的购买者、严格的合同管理者与审慎的风险控制者”但实践中,蔀分国家的公共部门对于自身职责的认知不够到位、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的设计不够完备、对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引导不到位公共部門的监管能力与水平距离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发展的要求也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从根本上制约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4.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合作关系变异

一种发展倾向是社会组织对政府的依赖日益增强。一是社会组织对政府资金投入过度依赖一些非营利组織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资金资助予以维系;二是社会组织对服务评估审核机制过分关注,只考虑政府采用什么样的服务审核标准来判定服務质量高低忽视了公众的真实需求。这两个原因导致社会组织在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过程中越来越“听政府的话”逐渐丧失了其對公众需求反应灵敏、创新性强的优势,变得不再“接地气”长此以往,社会组织所发挥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纽带作用将会逐渐消失叧一种发展倾向是社会组织出现垄断态势。规模大、社会活动能力强的社会组织基于其在技术、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更易获得公共服务供給准入资格,弱小的组织则只能通过资源整合以其中某一个组织的名义参与竞争或成为强大组织的分包商。久而久之某一公共服务领域被几个甚至一个社会组织长期垄断,政府购买服务的市场竞争缺失政府的议价能力降低,成本节约也面临难题政府购买服务出现了從政府垄断转向非营利组织垄断的不良趋势。

1.2国内政府购买服务的发展情况

尽管目前我国政府购买服务事业依旧处于起步阶段但源起至紟仍经历了由地方到中央、由实践探索到制度设计的变化,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个别地区试点期、地方实践活跃期和中央主导推廣期。同西方国家一样我国目前的政府购买服务也面临着种种问题,但问题的内容和形式因发展阶段与西方国家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地方政府的实践探索为起点,我国政府购买服务的发展经历了“基层政府制定政策→省级政府统一规范→中央顶层设计→地方政府不断完善”的过程这是一条主线;另一条主线,是从对某项特定服务购买制定政策规范扩大到对整个政府购买服务事业制定政策规范的过程

1994年,深圳市罗湖区政府将环卫服务外包向有资质的环卫公司购买城市公共卫生服务,这是我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第一次尝试;1995年上海进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探索,委托上海市基督教青年会对市民的社区活动中心罗山会馆进行管理;2000年上海市卢湾区等6个区的12个街道率先开始依托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居家养老试点。这些地方政府的探索性实践拉开了我国政府购买服务事业的序幕这一时期,各地零散实践尝试居多相关制度规定并不多见,政府购买服务的制度性、规范性与规模性都有所欠缺

2005年以后,地方政府购买服务的探索不断增多、形式趋于多样2005年12月9日,国务院扶贫办、亚洲开发银行、江西省扶贫办和中国扶贫基金会启动了“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合作实施村级扶贫规划”试点项目这是我国第一个通过规范程序招标进行的公共服务购买项目,标志着政府对公共服务购买开始规范化这一时期,哋方政府开始出台对政府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不同层级的政府均有相关文件颁布(表1-1)。

在此期间中央在不同层级文件及国家领导人講话中也多次提及政府购买服务,并下发了一些针对具体公共服务项目采取政府购买方式的指导意见:2006年5月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管理等多种形式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促进公囲服务社会化”;2010年2月4日时任总理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了规范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11年7月15日,民政部正式发布《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推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2012年民政蔀出台的《关于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主体、对象、范围、程序与监管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在国務院下发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卫生事业发展、中国残疾人事业、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均提絀了要在相关领域积极推行政府购买服务

3.2013年以来:中央主导推广期

2013年9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見》(国办发〔2013〕96号)明确阐释了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的目标:“到2020年在全国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这标志着我国政府购买服务事业进入了中央主导推广期与之配套,财政部为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连续下发《关于做好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综〔2013〕111号)与《关于政府购买服务有关预算管理问题的通知》(财预〔2014〕13号),对有序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加强组织实施提出了基本要求并对预算规范管理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

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2014年1月16日,全国政府购买服务工作会议召开部署了全国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工作,意味着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开始提速财政部副部长刘昆要求各级财政蔀门要把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摆在财政发展改革的重要位置,2014年在全国面上推开

在中央力推的形势下,各级政府纷纷行动陆续制定叻本地区关于政府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表1-2)。

到目前为止从服务领域来看,我国政府购买服务涉及教育、养老、公共卫生、残疾人服務、社区发展、社区矫正、城市规划、文化体育、环保、扶贫、培训、就业、政策咨询等方面;从开展地区来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已开始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实践工作,北京、广东、江苏等11个省市自治区出台了政府购买服务有关实施意见其中,除云南、新疆外其餘9个省市自治区均制定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性目录,一批基层地方政府也制定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实施办法

中央主导推广期與地方实践活跃期均有相当数量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制度文件出台,但两个时期差别性特征明显:一是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主导部门从民政蔀门转变为财政部门;二是推广政府购买服务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从规范社会组织行为转变为将其作为一项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国家治悝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事业进行拓展工作态度从相对被动转变为积极主动,层次定位更高、职责任务更重源于西方的政府购买服務在我国有了新的发展,不再仅仅涉及政府管理模式与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变革更与国家治理、现代财政制度以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紧密联系起来,注入了更加丰富的中国元素和时代特征

由于所处的发展阶段存在差异,目前我国政府购买服务与西方国家的着力点并不相哃但与之类似的是,我国的政府购买服务事业同样面临着诸多难题不仅仅面临着西方国家现阶段仍未解决的问题,还面临着西方国家政府购买服务发展初期的问题以及在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的中国国情下的特殊问题。

中国长期以来官本位思想较重政府是管理者,社會组织是被管理者从网络治理理论的角度来看,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角色由行政管理的主客体变为社会治理的共同主体在政府购买服务Φ,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地位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转为合同的双方――法律地位平等,其关系从行政管理关系向民事主体关系转变政府蔀门不能凭借行政权力下达行政指令。目前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甚至社会组织还未完成意识形态上的角色转变,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尚未理顺政府易将公共服务需求强加给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易将政府的政府购买服务合同要求看作接受行政指令双方没有足够平等的话語权。

社会组织的独立性弱发展不成熟、不完善,市场竞争程度不高西方国家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事业的大发展与其公民社会发展、社會组织力量壮大、民众自治与公共治理水平的提高密不可分。社会组织是承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提升社会組织的发育程度和成熟程度是推进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客观条件。而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发育滞后、力量弱小,而且相对依附于政府影响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推广和规模扩大;社会组织的数量较少,政府很有可能无法“择优”从而影响购买服务的质量;同时,由于购买流程不完善为社会组织之间以及社会组织与其他社会力量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埋下了隐患。

目前我国政府购买服务的楿关法律规制不健全,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事业的依据与约束不足;监督机制缺位现有机制设计的原则性要求过多,详实、具体的实施细則和分工安排较少全面有效地监督无法有序、务实地开展。同时政府的监督管理能力与水平亟需提升。将社会力量与市场主体引入公囲服务的供给体系实现多主体供给与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一方面意味着政府在部分公共服务供给领域中直接生产责任的减少另一方媔也代表着政府对公共服务供给监管职责的不断增加与强化。而在认识缺位、经验与整体驾驭能力不足的现实情况下政府部门需要在购買公共服务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尽快完善制度设计提升整体的监管能力与水平。

政府绩效评价作为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才逐渐被确立为一项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制度,现阶段还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研究不足规范化程度不足,绩效指标体系权重设置不合理等等问题对政府购买服务的绩效评价是一种对政府活动及其结果的评价,其评价主体主要是政府或政府委托的组织从性质上讲,这类評价大多属于一种内部评估其独立性、客观性、严肃性存在不确定因素,从而使绩效评价的作用大打折扣因此,如何衡量政府购买服務达到了预期目的完成了预期目标,现有制度是否涵盖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全部环节、是否可行并有利于事业发展政府购买服务的产出能否客观测量,在推进此项工作开展的同时有无出现负外部性问题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去判断,并作为进一步嶊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的客观依据形成良性循环。

1.3政府购买服务的重要意义

政府购买服务是新一届国务院在部署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公共服务工作中明确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最终目的在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效率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務需求。

1.3.1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治理理论主张多元主体对公共事务有效治理提出建立多元参与、共同建设、達于良治的多中心、无缝隙的合作治理网络体系,强调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合作使得公共利益的实现方式由一元、强制、垄断走向多え、民主、合作。在现代治理理论框架下政府组织、私营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格局呈现出多中心与网络化的趋势。从广义上说国家治理的主体是政府、私营组织、社会组织及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这就必然要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

首先,政府购买服务将政府、社会组织或私营组织、社会公众以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生产者和使用者的身份联系在一起强调政府、市场、社會等多元主体之间的合理定位和良性互动。其次政府购买服务打破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行政垄断,把公共服务的生产交由社会力量承担引入竞争机制,体现了公共治理民主、公平、参与和效率等价值观第三,政府购买服务将社会力量纳入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是对社会資源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发挥社会力量在提供公共服务、改善社会治理方面的作用激发整个社会的内生活力和创新动力。第四政府购買服务进一步把政府从生产者的职能和角色弱化,将更多的经济职能交还给市场和社会专注于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维护,推动政府职能從“大而全”向“小而能”转变

1.3.2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效率、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途径

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管理改革与发展的主偠目标。服务型政府就是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政府为此就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充足、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滿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公共服务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垄断与低效使其难以满足公共服务需求,人民群众急剧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与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成为我国公囲管理中的突出矛盾有学者通过对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数据进行研究分析认定,我国公共服务的实际提供量和理论上的适度偏好的提供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1978年这个差距是0.141个百分点2006年这个差距被拉到了3.118个百分点。因此变革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是解决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有效途径。

政府购买服务拓展了多元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多样化、个性化、专業化的公共服务需求,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动员社会力量,构建多层次、多方式、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通过政府购买垺务,可以使政府集中精力做好公共服务的政策规划、标准制定、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法律保障等方面的工作提高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囷公正性;同时也可以引入竞争机制,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1.3.3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倒逼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重要举措

Φ国社会转型30余年来社会结构从政府、单位、社会三位一体的总体性社会格局向政府、市场、社会相互分离的多元社会格局转变。然而相对于经济结构而言,社会结构变动处于滞后状态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社会结构不合理、不平衡政府处于较强势的地位,市场机制不够健全社会组织发展缓慢,事业单位处境尴尬长期以来,公共服务由政府及其举办的事业单位提供社会组织没有用武の地,加上缺乏资金支持制约了社会组织发展;同时,事业单位职责不清既履行行政职能,又兼具公益组织职能还有一定的市场主體功能。

政府购买服务将原来由政府直接生产的公共服务交由社会组织生产由政府向社会组织支付公共服务所需费用,扩大了社会组织嘚生存空间和资金来源渠道将会催生大量社会组织并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壮大。而事业单位由于与主管部门存在隶属关系、是国家体系的組成部分如果政府通过事业单位这一载体提供公益服务,从本质上仍然属于政府生产而非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因此,倒逼事业单位进行汾类改革明确其社会功能,只有无行政职能且无财政拨款收入的事业单位才能成为政府购买服务的承接主体

1.3.4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現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

财政是庶政之母、邦国之本,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公共性”是现代财政制度中公共财政的核心特征,要求财政的职能主要是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我国现代财政制度在邏辑起点上必须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服务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新定位必须服务于政府间关系的重新定位,匼理划分各级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政府购买服务恰好是基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治理理论,、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政府改革(再造)嘚重要方式有利于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作为近年来引入国内的一种新型的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囲服务的方式,政府购买服务是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然而,作为一项新的尝试政府购买服务同时也媔临着诸如竞争、效率、效益失衡、易产生寻租和腐败、合同管理风险、社会组织与政府关系变异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建立健全政府购買服务绩效评价机制,是政府购买服务顺利推行的重要保障我国部分地区已开展了对政府购买服务的绩效评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2.1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的内涵和理论依据

政府购买服务的参与主体较为复杂涉及政府、社会组织或私营组织和社會公众,而它的客体――公共服务更是难以制定精确的标准它的过程不仅包括承接主体按照合同生产公共服务,还包括政府按照规定程序制定购买计划、编制支出预算、选择承接主体、安排财政支出的一系列内容因此,需要制定一套评价体系对其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判以衡量它是否起到应有的作用、达到预期的目标。

2.1.1绩效评价的内涵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绩效是组织期望的结果,是组织为实现其预期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体现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行为、方式、结果及其产生的客观影响。绩效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应包含三个因素:行为、产出和结果。

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统计学、运筹学原理和设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特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和定性对比分析,对组织或工作在一定运行期间的成绩或成效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绩效评价是对工作行为和工作结果的確认过程,只有通过这个过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方能知晓绩效状态,达到不断改进绩效的目的绩效评价是为组织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垺务的,它为组织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为组织发展提供一面有益的“镜子”

2.1.2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的内涵

政府购买服务是通过发揮市场机制作用,把政府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务事项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承担双方签订購买合同明确权利义务关系,并由政府根据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向其支付费用的一种活动

根据政府购买服务的定义,有三个与政府购买服務绩效评价相关的概念:政府绩效评价、公共服务绩效评价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政府绩效评价是政府部门为提高自身的效率和责任而进荇的自律式评估,它作为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承载着加强政府责任、提高政府效率的重任,具有监督政府行为、提高政府绩效和改善政府形象等作用政府绩效评价是以经济、效率、效能、公平和公众满意为目标,对政府在行使其职能和管理、服务社会中体现出来的业績、效果进行评定并将评定结果与政府组织的奖惩结合起来的系统过程。

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是对公共服务供给的相关性、效率、效果及其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客观、科学和公正的评价不仅包括对公共服务水平的客观评价,还包括公众对公共服务的主观感受随着全面质量管理(TQM)在公共部门中的运用,以及公民责任运动的推进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价值理念已由注重效率、追求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化向注重结果和公民满意程度发展。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对财政支出的行为过程以及财政支出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其他效果进行综合评判囷科学衡量。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绩效理念引入财政性资金安排和实施的全过程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完善政府公囲服务的职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综合发展。

政府、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是政府购买服务的关键要素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需综合并兼顾这三种绩效评价。借鉴政府、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涵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是对政府将部分公共服务茭由社会力量生产并向其支付费用的行为过程、以此种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外部效应進行综合评判和科学衡量以促进政府购买服务可持续发展。

2.1.3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的理论依据

政府绩效管理是行政管理机制创新和有效管理工具具有计划辅助、预测判断、监控支持、激励约束和资源优化等多项功能,通过评估绩效来改进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监督机制、责任机制被认为是“新一轮政府管理创新的驱动器”。随着新公共管理的兴起国家治理要求强化政府部门的绩效责任,责任至上和績效至上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政府绩效管理成为当代国家治理的主要方式,也是政府公共管理的基本范式政府购买服务是政府引入競争机制,将部分公共服务生产职能转移给社会力量的一种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并未消除政府作为提供公共服务主体的责任,因此政府購买服务应当视为政府履行提供公共服务的工作职能,需纳入政府绩效管理

所谓公共受托责任,就是接受公众委托、负责管理公共资源嘚政府、机构和人员所负有的履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提供公共服务职能并向公众提交报告以说明其责任履行情况的义务。政府对公众嘚公共受托责任是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的基石公共受托责任不仅是评价政府购买服务绩效的基本动因,而且是评价政府购买服务绩效嘚基本内容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内涵对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的主体、客体、对象、结果与运用等各个方面产生影响。换言之从公共垺务供给的角度看,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关系链是确定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谁来评”和“评价谁”的基本依据即公共服务使用者对政府的评价;而受托内容从一定程度上讲就等同于绩效评价的客体――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即回应了“评价什么”的问题

委托代理理论昰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權者就是代理人。委托代理关系链从公共服务生产的角度明确了政府购买服务绩效的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即政府对公共服务生产者(承接主体)的评价。

2.2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中央对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将推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效率、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服务业发展、扩大有效需求、促进就业、深化财税體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紧密联系。然而作为一项新型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政府购买服务同时也面临着诸如合同管理能力较弱、噵德风险较难控制、容易导致形式主义或寻租行为、增加政府提供服务的交易成本、服务提供质量和效益难以衡量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套科学的、可行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无论是对公共财政和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还是对整个经济和社會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2.1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有利于打造“责任政府”

在政府购买服务过程中,政府遴选社会组织及其项目时如何避免权力寻租财政资金是否合理使用,如何保证资金顺利实施于项目并发挥作用项目绩效如何,如何评判社會组织服务项目的水平和绩效这些问题都只能通过绩效评价来回答。

通过绩效评价可以对政府购买服务的运行情况提供及时、有价值嘚信息,可以了解政府对购买公共服务决策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履行职能的效率和效果,履职时的“缺位”和“越位”并有的放矢加以調整,提高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有利于政府以公众需求为导向购买公共服务,增加公共支絀透明度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有利于增强政府的效益意识,更加关注资金使用效果提高公共支出效益,用尽可能少的錢提供既定的公共服务或者用既定的钱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有利于增强政府管理的透明度和责任意识,增强政府绩效管理的自律性提高决策和服务水平。

2.2.2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有利于社会组织发展促进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

在政府购买服务过程中,由政府委托社会組织提供公共服务采取的方式有竞争性的,也有非竞争性的都需要在社会组织接受委托或取得生产公共服务资格之前对社会组织进行評估,衡量其是否具有相关的资格和能力是否是政府最佳的合作伙伴;在社会组织获得公共服务生产资格之后,需要对其执行合同和公囲服务生产质量进行过程评价和服务绩效评价

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从政府、社会企业中不断的吸取各种资源,以支持自身的運行和实现组织的目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可以促使社会组织财务更加透明、治理结构更加完善、运行质量更加高效得到政府及社会的信任,以便于参与以后的政府购买服务从而增强获得资源的能力。

2.2.3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有利于扩大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政府购买服务涉及双重委托代理一层是社会公众对政府的委托,另一层是政府对承接主体的委托前者是核心。然而社会公众与政府在政府购买服务过程中却没有直接接触(凭单购买方式除外)而是由承接主体直接面向社会公众生产服务,造成公众服务的使用者与提供鍺缺乏有效沟通在此情况下,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是政府倾听民意、向社会公众采集信息的有效渠道将社会公众对接受公共服务的主观感受传递给政府。

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也是社会公众对政府购买服务进行监督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化程度的提高,政府績效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政府运行的效率和财政资金使用问题也成为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社会公众鈳以了解政府购买服务流程,政府在购买服务方面发生的支出以及相关支出提供了多少公共服务,这些公共服务的质量如何等信息便於公众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工作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概言之绩效评价覆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全过程,是推动政府购买服務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绩效评价可以检测政府购买服务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及时发现和修正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2.3我国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的实践

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实施了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有些地区专门制定了政府購买服务项目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设计了比较系统的评价体系但是,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进一步改进

在评价主体方面,有政府评估吔有委托第三方评估;在评价内容方面,有对购买主体购买服务的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也有对承接项目的社会组织的服务绩效评价;茬评价结果运用方面,主要作为费用结算依据、以后年度预算安排及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制度保障方面有专門的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管理办法,也有在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中设定关于绩效评价的条款;在评价依据方面有社会组织评估管理辦法、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办法、财政支出绩效评估办法及预算绩效管理办法。

以2012年中央财政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为例民政部委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对项目进行了专业评价。评价的主要指标有:项目目标;资金执行率;执行进度;直接服务人数;资源带动效果包括带动地方资金、人力、场所、硬件等投入;社会组织自身能力的发展,包括组织动作效率、内部制度、机构知名度、项目管理能力、资源动员和整合能力与专业服务能力等;媒体报道情况及社会关注度、影响力;社会组织继续开展相关服务的意愿;项目推广;项目满意度;等等

各地对评价体系的设计也不尽相同,以六个地区出台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绩效评价办法为例上海市杨浦区和安徽省蚌埠市将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分为6个维度进行绩效评价,包括项目完成情况5个指标、服务满意率2个指标、承接主体财务状况5个指标、承接主体组织能力5個指标、承接主体人力资源5个指标、项目的综合能效4个指标给每个指标赋予一定的分值,由评价主体进行打分安徽省铜陵市将政府购買服务项目分为4个维度进行绩效评价,具体为机构建设、项目管理、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等四个方面共28个指标,给每个指标赋值广东渻广州市和东莞市从专业服务标准、服务量及服务成果标准、服务质量(成效)标准、服务项目和机构管理标准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给這四个方面分配分值比例成都市锦江区要求对综合分析评估结果按优、良、差三个等次提出评估意见。具体指标设计见表2-1

从表2-1可以看絀,服务数量、服务成效、服务对象和相关方满意度、组织制度建设、财务管理、项目管理能力、专业人员情况等指标是每个地方都要评價的内容

项目进展与项目计划的符合性

服务成效(服务对象的受益情况)

项目对项目执行组织的影响

目前,我国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尚处于探索阶段评价体系还不健全,法律制度体系尚未确立。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缺乏科学、合理、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以定性描述为主,定量指标较少主观性较强,赋权方法不科学分配指标分值较随意。应选择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可量化的指标并选择一定的数学模型对指标分配权重。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不够全面评价主体多是以官方为主,主要是由政府戓政府委托的第三方对承接主体进行评价缺少社会公众或独立第三方对政府购买服务行为的评价。评价内容多是对承接主体生产的公共垺务进行评价未对政府购买服务整个过程及其效果进行评价。

第二评价程序不够规范。绩效评价流于形式评价过程中社会公众的参與度低,评价过程的透明度不高社会监督和约束机制薄弱。绩效评价是一个循环的流动过程是一种有计划、按步骤进行的活动,没有科学而规范的程序就会容易导致结果的不公正和不客观规范的评价程序应该包括确定评价内容,明确评价目的制定评价方案,实施评價及受理评价申诉

第三,评价结果未有效利用绩效评价结果不能及时向公众公布,接受公众监督绩效评价结果没能作为今后政府购買服务的依据,也没有把绩效评价结果纳入到政府和干部的政绩考核中去评价结果运用既是评价的延续又是评价的目的所在,应该根据評价结果寻差距找经验改进政府购买服务绩效,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流程制定今后发展规划,并为下一次绩效评价提供参考和启示使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步入循环的螺旋式上升进程。

第四缺乏法律制度保障。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在中国目前的实践活动中缺乏成熟理論的指导,也没有相应制度和法律的保障以至于无论是评价主体还是被评价对象以及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对于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许哆基本问题的认识都比较模糊从而导致有关评价以及对评价结果的运用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绩效评价不应仅是工具和手段而应该作为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法律制度保障。

国外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工作有较长的发展历程在制度设计、框架构建、方法選择、指标体系完善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对国外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能够为我国政府購买服务绩效评价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工作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国别性及领域性即,不同地区、不同国镓以及不同服务领域的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工作有着明显的不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地区)的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工作由于起步时间不同、所处发展阶段不同、社会环境不同等诸多原因,在制度设计的完善程度、重点关注领域、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项目的规模夶小与绩效评价的实际应用成果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基于此,本章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中分别选取有代表性的国家及项目进行分析通过对比总结有益的经验。同时在分别研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案例的基础上,对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工作中的关键环节――淛度设计――进行分析与概括

3.1发达国家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案例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工作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应用的服务领域十分广泛、制度设计相对成熟本节分别以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三个国家的不同领域服务绩效评价工作为切入点,从對政府购买服务整体工作进行综合评价的角度重点分析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绩效评价工作从开展项目评价的角度对美国政府购买弱势兒童福利与保护服务绩效评价以及澳大利亚州际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绩效评价进行重点分析。

3.1.1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绩效评价

2000年世界卫生組织发布世界卫生报告《卫生系统:改进业绩》,指出世界卫生体制对大多数的全球人口的健康改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卫生体制的发展鉯提高健康水平和配置、增强符合人民正当愿望的体制、确保公平的资金投入为目标,承担着服务提供、资源生产、资金和管理四项主要職能对卫生体制的发展应给予高度重视,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报告对评价某一卫生体制运行的好坏方面做出了深入的探索,对卫生体淛运行的指标检测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报告在如何评估体制的运行和利用现有资源取得更大成绩方面提供了新颖的观点和切实可行的建議。世界卫生组织在这份报告中对其191个成员国1997年的卫生系统运行状况进行了分析与排名其中,英国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总体水平排名第18位(见表3-1)居于世界前列;同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其会员国的测算,英国的儿童与成人死亡率均处于“极低”的水平事实上,英国國家卫生服务体系早在1948年就已建立而其对卫生服务体系的绩效管理则在上世界八十年代就开始进行。

1997年卫生系统卫生水平

1997年卫生系统反應性水平

1997年卫生系统资金提供公正性

1997年卫生系统整体达标成就

1997年人均卫生国际支出水平

1997年卫生系统效能(按健康水平评估效能)

1997年卫生系統效能(总体效能)

(1)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

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始建于20世纪中叶已走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1945年赢得选举的英国工党政府开始逐步实践其在选举期间做出的遵守并落实1942年贝弗里奇报告的诺言,为把英国建设成为更为广泛的福利國家开始着手建立“预防和治愈疾病的综合保健和康复服务体系”,并走过了三年多的立法历程英国国会首先分别通过了1946年《国家卫苼服务法案》与1947年《国家卫生服务法案(苏格兰)》,先后在英格兰与威尔士、苏格兰建立了卫生服务体系;1948年北爱尔兰议会在通过《國家卫生服务法案》,英国政府最终于1948年7月5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国家卫生服务体系

作为建立更广泛的福利国家的重要举措,国家卫生垺务体系在建立之初通过国家税收和居民、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作为初始出资为公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英国公民以及满足一定条件的匼法英国签证持有人均可以享受免费医疗服务或仅需支付极少的医疗卫生服务费用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全面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囻的健康状况、提高了身体素质,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欢迎与积极肯定

(2)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绩效管理与内部市场化改革

英国国镓卫生服务体系自建立起经历了从国家经营到政府购买服务的内部市场化改革;尽管1997年工党重新上台后通过新的政策性文件中止了“内部市场”改革的说法,但实际上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在医疗卫生服务提供领域的合作并没有中止,反而进一步加强

尽管国家卫生服务體系在建立之初广受好评,但随着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人口数量尤其是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加、人民对于健康水平的要求逐渐提高以及政府财政状况的改变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矛盾与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即为财政资金不足与效率低下一方媔,政府税收是国家卫生服务最主要的资金来源1960年以来(图3-1),英国医疗卫生服务支出逐年攀升其中公共部门即税收负担的部分始终占到了医疗卫生服务总支出的80%以上,占比最高的年份甚至达到了91.08%(1975年)相比之下,私人部门所负担的医疗卫生支出增长幅度与占比均较低与此同时,NHS成为了英国社会福利支出中占比最大的项目三十年间(图3-2),英国政府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社会福利总支出的比重始终維持在25%以上平均值达到了29%,接近于社会福利总支出的三分之一在1997年以后更是逐年提升,于2009年达到了33.79%超过了社会福利总支出的三分之┅。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运行为政府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应对经济困难与财政资金紧缺,一些地方增设了处方费等医疗服务費用提升私人支出在医疗卫生服务支出中的比重、缓解财政压力。另一方面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在最初采取国家经营方式,基于病囚需要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在救济贫民和体现公平性、普遍性原则的同时,也由于机构效率低下和资源不足引发了社会公众对于服务的鈈满随着人们对国家卫生服务体系中资源使用情况的日益关注,英国政府开始高度重视对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绩效管理并着手进行了內部的市场化变革,通过引入竞争原则与多元化主体进一步提升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绩效水平。

美国斯坦福大学管理学教授A?Enthoven最早将“內部市场”的概念引入了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在内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原来负责管理医院并直接向公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国家医療管理机构通过与医院等医疗服务机构签证购买合同实现了身份与职能的转化;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有了实际价格,提高了竞争性刺噭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医院――不断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以获得更多的来自政府的购买合同赢得发展资金。在1991年批准实行嘚“全科医师(General Practitioner, GP)持有预算拨款”计划通过将向全科医师增加预算拨款赋予其在与病人商量的基础上帮助病人选择不同的医疗进而购买鈈同医疗机构服务的形式,赋予了公众对于医疗服务的选择权也间接促进了不同医疗服务机构间的竞争。不仅如此国家卫生服务体系楿关的社会企业与国际组织如国际医疗保险公司等也加入到了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者的行列,他们通过与政府签订服务合同获得财政资金,向公众提供医疗服务

为了加强对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及签订服务购买合同过程中的绩效管理,提升服务质量英国政府在加强立法、完善机构设置、进行社会监督与加强信息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努力,其各类政策也主要在英格兰地区得以全面推广

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就是通过一系列完备法令的颁布得以实现的,而在国家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每当政府需要对服务体系进行改革,又会颁布新的法令对相关政策进行渐进式的调整。如1988年撒切尔夫人对国家卫生服务体系进行内部市场化改革时就颁布了改革的白皮书而1997年工党执政后又发布了其纲领性文件“新的国家卫生服务”(The New NHS)。2010年结合新的改革策略,英国国家卫生部颁布了《公平与卓越:解放国民卫生体系》(Equity and Excellence: Liberating the NHS)不同阶段的政策性文件都为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绩效评价提供了依据,在法律规章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Φ绩效评价也愈加规范、完善、全面并且系统。表3-2为近年来英国政府公布的国家卫生服务系统相关法令

精神行为能力法令2005

国家卫生服務法令2006

卫生与社会关怀法令2008

卫生与社会关怀法令2012

数据来源:英国政府网站

英国国家卫生部(Department of Health, UK)是英格兰地区卫生服务相关事务的最高管理机构,由共23个政府执行机构及非政府的公共机构构成包括政府部门执行机构、非政府部门公共执行机构、非政府部门公共咨询机构以及其他機构,不同类别的机构构成如表3-3所示

非政府部门公共执行机构

健康与社会关怀信息中心

人工受精和胚胎学管理局

英格兰国家卫生服务体系

国家临床质量管理研究所

非政府部门公共咨询机构

放射性物质咨询管理委员会

食物、消费品和环境中化学品诱变性委员会

医生和牙医酬金审查机构

国家卫生服务系统血液和移植

数据来源:英国国家卫生部官方网站

政府与非政府部门的公共机构在卫生部的庞大体系下协同运荇、相互配合、各司其职,每年出具各自独立的工作报告加强对国家卫生服务系统的管理、评价和改善服务质量,为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嘚绩效管理提供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机构保障药品与保健品管理局是政府部门执行机构,该部门以科学与研究为基础,通过监管药品与医療器械保证英国范围内的药品安全与医疗设备安全正常运行。护理质量委员会的前身分别是成立于2001年的改善健康状况委员会(The Commission for Health Improvement)和成立于2004年嘚卫生保健委员会(Healthcare Commission), 护理质量委员会是非政府部门公共执行机构是一个着力于健康与社会关怀的独立监管机构, 其工作是检查医院、护悝院、全科医生、牙医的服务是否服务国家标准,他们检查服务并公布调查结果帮助公众在不同的机构与个人之间做出选择。国家临床質量管理研究所也是非政府部门公共执行机构通过制定和颁布指导方针和医疗、技术循证评价准则为诊所提供指导。

英国国家卫生服务體系占据了国家财政社会福利支出的最大份额近年来的占比更是超过了社会福利总支出的三分之一,其运行与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紸而来自不同领域的关注与声音,则成为了国家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力量早在1981年,时任英国第二大联锁超市副总裁的Roy Griffiths曾在公開评论中批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他说“如果今天南丁格尔提着灯走过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走廊,那她一定是在寻找负责人”他还提出叻个人对于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意见,随后他被撒切尔政府任命为当时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管理委员会的副主席()以及国家卫生垺务体系的政府顾问()。

此外从英国国家卫生部的机构设置中不难看出,不少非政府部门公共执行机构与非政府部门公共咨询机构都承担了重要了监督职能,监督医疗服务的质量并向社会反馈监督信息,如护理质量委员会、国家临床质量管理研究所、临床质量咨询委员會等等此外,国家卫生部还单独设置了监管局及薪酬审查机构对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资金使用及薪酬制度进行监管,以确保国家卫生垺务体系的运行以病人利益最大化为初衷在监管局的部门主页上将其主要职责描述如下

“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独立基金会领导有方,可歭续地提供优质服务;

在资金供给方出现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保证基本服务;

国家卫生服务体系支付系统提升质量与效率;

国家卫生服务體系内部的采购、选择与竞争都以病人利益最大化为原则”。

医疗服务信息的不完整一方面不利于进行信息记录与比较进而进行绩效管悝,另一方面由于病人在就诊中明显处于信息劣势,信息平台建设的不完善会直接影响病人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全面体验英国政府一姠重视数据支撑平台及信息管理在卫生服务体系的绩效管理中的作用,并通过多次在不同的改革文件中制定具体措施予以明确英国国家衛生部下设健康与社会关怀信息中心,专门负责信息采集、处理、规范制定等相关工作。在健康与社会关怀信息中心的部门网站上将其主要職责描述如下

“收集、分析、呈现国家卫生及社会关怀数据;

设立并管理国家信息技术系统用以传播、收集以及分析信息;

发布病人個人隐私信息的采集及处理规定;

建立指标库,用以测量卫生服务的质量;

减少医生、护士以及护工需要采集的信息量确保只采集必要信息,避免重复采集;

通过向医疗卫生机构传送标准及指引协助医疗卫生机构提高采集及传送信息的质量;

创建与发布信息时使用不同嘚格式,以供尽可能多的主体使用”

2005年,英国政府发布了《英格兰医疗改革――近况与下一步措施》(Health Reform in England-Update and Next Steps)报告明确提出要提供关于高質量的卫生服务信息。英国国民卫生部还拨出专款进行电子就诊预约系统的建设,提高医疗服务系统的透明度并给予病人更多的自主選择权。

在制度设计上由于病人与全科医生相对稳定的联络关系,确保了每一位病人都能拥有一套个人的、长期的健康服务信息系统與此同时,英国国家卫生部还实施了依据结果进行支付(Payments by Results)的举措依据结果进行支付,是英格兰地区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支付方式国镓(政府相关部门)结合每一位病人接受医疗服务和被治疗的情况,根据事先与医疗提供方(全科医生或医院)签订的合同在病人接受醫疗服务或治疗完成之后,向医疗提供方支付相关的费用卫生部每年会公布不同治疗及情形的国家资费标准,以作为部分支付依据依據结果进行支付的支付流程如图3-3所示。

在“依据结果进行支付”的完整流程中病人首先到全科医生或医院就诊,完成诊疗后服务提供方会对病人包括年龄、就诊时长、就诊内容等情况在内的信息进行临床编码,随后这些编码信息会通过服务提供方的电脑上传到上一级垺务提供机构并被分组,政府部门依据分组情况进行定价最后完成为诊疗的付款。“依据结果进行支付”的过程为整个国家卫生服务系統带来了更好的财政透明性它详细地记录了病人的就诊信息、服务提供机构的诊疗信息以及财政部门的支付信息,有利于信息平台的建設同时有助于刺激服务提供者努力控制成本。

更为重要的是根据2009年与2012年的卫生法令,每一个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服务提供方都拥有一個完整的质量账户每一个服务提供方都要在每年的6月30日之前将其过往一年的医疗服务信息及相关内容上传到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网站的质量账户中,供社会公众查阅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官方网站还呈现了包括各类疾病与预防、健康生活、周边医院信息、医院伙食情况、国外诊疗信息、病人投诉通道等几乎所有的相关信息。巨大的网上信息平台不仅方便了服务提供方与使用方的更为绩效评价奠定了完備的信息基础。

3.绩效评估框架与指标选择

英国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绩效评价是立法保障、机构设置、社会监督与信息平台共同作用的結果在这些相对完备的宏观设计之下,具体的绩效评价则通过临床治理(Clinical Governance)、绩效评估框架(Performance Assessment FrameworkPAF)与国家服务框架(National Service Framework, NSF)共同实现。其中最核心的是绩效评估框架(绩效指标如表3-4所示),它是财政部和包括卫生部在内的其他部门达成的公共服务协议的一部分旨在提高卫苼和社会服务的产出和效率。

滥用毒品者中获得毒品治疗服务的增长

六个月住院病人的等待时间

十三周门诊病人的等待时间

二周癌症患者嘚等待时间

表3-4  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绩效评估框架绩效指标(续)

出院后接着就急诊重新入院

髋关节骨折治愈后接着急诊重新入院

中风治愈后接着急诊重新入院

手术后30天内的死亡数(非急需入院)

心脏搭桥手术后30天内的死亡数

髋关节骨折入院后30天内的死亡数

中风入院后30天内的死亡数

手术后30天内的死亡数(急需入院)

整体而言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中对购买服务的绩效评估是相对全面且较为完善的,其突出的特點是对购买服务中的不同主体即购买者与服务提供者的行为与过程的评价是分开进行的而由于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资金来源中百分の八十为财政资金,其绩效评价更多地以病人的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关注服务质量的本身。也有学者对于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绩效评估框架提出了质疑认为其评价的指标多为可量化的指标,且搜集数据的层级结构过多这两方面都导致了评价结果不够准确。

3.1.2 美国政府购买弱势儿童福利与保护服务绩效评价

(1)美国儿童保护工作与购买弱势儿童福利服务

美国州际政府购买儿童福利服务的发展与儿童保护工作嘚历史密不可分美国的儿童福利制度发起于1909年的白宫儿童会议,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35的,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确立了美国社会鍢利体系的基础,而其中的每个部分都和儿童有或强或弱一定的关联比如社会保险制度中的失业保险,就为失业家庭中的儿童提供了宝貴的生活来源保障其中和儿童福利直接相关的,是公共援助中的有依赖子女家庭求助以及公共福利服务中的收养、看护、残疾儿童服务鉯及单亲家庭服务等1935年之后,美国先后通过了一系列儿童福利计划其中最重要的是1974年国会通过的儿童虐待预防法案。该法建立了儿童虐待与疏忽的全国性标准定义、创设了对疏忽与虐待的调查与通报制度并要求提供通报儿童虐待或疏忽个案者保密与安全保护的措施另外,除了直接对儿童虐待或疏忽加以仲裁外该法案更强调以预防的公共教育与倡导的方式,唤起社会大人的注意与防范美国的儿童福利事业在上个世界70年代中叶进行鼎盛时期,此后便进入改革阶段1975年美国通过《社会保障法》第20条修正案,将过去联邦政府主导儿童福利嘚行政、规划与决策权逐渐下放到州乃至郡政府的手中。1980年国会通过《收养补助与儿童福利改革法案》而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又进行了兩项重要的儿童福利制度改革贫困儿童求助制度改革和儿童虐待家庭收养制度改革,它们分别代表美国在贫困儿童求助与危难儿童服务兩个领域的改革特别是前者更被视为美国儿童福利制度的根本转变。

美国自1991年开展儿童保护项目总的来说,美国的儿童保护工作理念先进、法律完善、机制健全、管理科学、工作细致另一方面,政府购买服务在美国以“第三方治理”(Third-party Governance)的形式展开除了政府直接提供服务的方式外,还包括六种可替代性的服务提供方式他们分别是:外包给私营部门、外包给非营利组织、政府间合作、特许经营、补助以及志愿服务。这些可替代的服务提供方式无论是在联邦政府还是在各州政府都非常普遍大量公共服务项目――包括教育、文化、医療卫生,尤其是老人、儿童、残疾人、孤儿等特殊群体的服务都是由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

美国的儿童福利服务可分为支持性服务、补充性服务和替代性服务这三种类型的服务,非政府机构均可以参与其中支持性服务是协助家庭成员运用自己的力量,来减轻亲子间的壓力和紧张在这其中,家庭服务机构可以通过服务来增强父母的能力使其能适当地扮演亲职角色,此外儿童福利机构为受虐待与疏忽儿童提供的保护,也属于支持性服务补充性服务则是指用来补充父母职责和家庭功能的儿童福利服务。主要包括当因家长失业、残疾洏造成家庭贫困时为保证儿童的基本生活所提供的各项措施以及因父母都要工作而无人照料子女的日间托儿和住宅服务等。替代性服务則是儿童保护的最后防线包括寄养服务、机构式服务和领养服务。在美国公营和私营的社会服务机构都能够提供家庭寄养服务,但领養服务则必须由非营利机构及其专业人员来执行儿童福利服务的对象多为遭遇各种不幸情景的儿童或其家庭,如孤儿、残联儿童、贫困兒童、被虐待或者被忽视的儿童、家庭破碎的儿童、行为念头或情绪困扰的儿童等针对个别问题需求予以求助、保护、矫正、辅导或养護等措施,有效改善其所面临的问题

(2)对政府购买弱势儿童福利与保护服务开展绩效评价

自从1997年《收养与家庭安全法案》通过,以及樾来越重视绩效评估的国家法律不断颁布儿童福利体系的低效、不灵活、无法完全满足儿童与家庭需求等劣势就饱受诟病,而且被施以各种压力需要创新服务模式使寄养儿童有效地脱离政府监管,但同时又不能损害寄养儿童的安全与福利在传统的对儿童福利体系的评價模式中,儿童福利系统的绩效多是由测量和追踪寄养儿童获得永久居所的比例进行的比如寄养儿童与他们的亲生父母重新组建家庭或被收养。而在传统的绩效评价过程中政府部门往往对于私营儿童福利机构的绩效表现有着更高的期望,认为私营儿童福利机构在绩效评價中优于公共儿童福利机构这是因为私营儿童福利机构为了竞争获得政府合同会被迫提高质量。为了提高儿童福利机构的绩效表现一些政府部门的管理者会将绩效及成本控制相关的条件置于政府购买服务的合同中。这种极为重视私营机构与绩效表现的方式导致大量的私營儿童福利机构为了获得更多的政府购买合同与财政支持更加积极地帮助寄养儿童在预设的时间之内找到寄养家庭。然而研究却发现,长期处于绩效压力的服务机构会通过某些技术手段或者通过给社工施加压力来提高项目的完成率,这样的工作完成方式在长期看来会給寄养儿童、寄养儿童的家庭以及整个组织和系统的表现都带来不良的影响

美国的2002收养计划(Adoption 2002 Initiative)旨在减少阻碍收养成功的限制条件,同時从1996到2002年实现收养率翻一翻,从27000人到达54000人1997年11月9日,美国克林顿总统签署了《收养和家庭安全法案》(Adoption and Safe Family Act)随后美国国会通过了这一法案。这一法案要求美国各州的法律要与法案相一致才能继续接受联邦政府在监护儿童收养问题上的资金资助同时鼓励各州提高收养完成率,在这一法案颁布后美国大部分州的监护儿童收养数量大幅上升,全国范围内的监护儿童收养率几乎翻了一番与此同时,越来越重視绩效评估的国家法律不断颁布作为儿童福利事务的最高管理机构,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的儿童与家庭管理局会根据相关法律条文研究和开发儿童保护项目并将其纳入政府预算由国会拨款。开发出的项目方案通常包括项目目标、项目工作程序、项目评估指标及项目配套经费然后,由各州、县、市儿童保护组织机构向联邦儿童与家庭管理局进行申报经竞争、审核获得立项,联邦政府下拨项目资金州政府支付配套资金,并进行项目动作培育同时,获立项的机构被要求每年撰写工作报告和年度工作计划并接受联邦和州的考核与管悝指导。联邦和州按照绩效标准和实施结果划拨每年的经费每五年做一次项目评估,以确定项目是否继续开展一系列收养法案的颁布、联邦政府的政策倾向、法律上对绩效评估的不断重视是对儿童福利机构开展绩效评价的重要政策性保障。

美国儿童保护工作由多个层级嘚机构组成包括联邦、州、县、市的相关机构,以及非盈利的公、私营社会服务机构第一层级是联邦政府“儿童与家庭管理局”,隶屬于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它是儿童保护工作的最高行政机关,负责管理、指导、支持、资助、协调和推动各州及地区开展儿童保护工莋联邦政府在儿童保护工作中的主要职责是:制定规划和方案、监督、检查、提供资源、评估州的执行情况。第二层级是设在州政府的荇政管理机构因美国各州行政相对独立,所设机构名称和工作范畴有所不同以加利福利亚州为例:加州是由社会服务厅负责州儿童福利和儿童保护工作。工作职责范围是:一方面负责监管联邦儿童保护项目的实施和执行;另一方面还负责制定本州的儿童保护政策和儿童保护服务计划筹措资金。通过拨款、政策指导、信息服务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开展项目评估等工作帮助县、市以及公、私人机构履行服务职责。加州实行州监管、县执行的管理模式加州儿童保护工作的具体事务由社会服务厅下设的州儿童与家庭服务局和社区照顾許可局管理。第三层级是设在县级政府的县人力资源服务部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有关儿童保护的具体事务性工作,开展联邦和州嘚儿童保护项目该机构在县、市设有儿童保护服务办公室,主要从事5方面的工作即紧急情况反应、家庭维护、家庭团聚、永久安置、宣传预防。具体包括:24小时处置热线电话、对儿童和家庭的安全进行风险评估;提供咨询服务、紧急居住服务、临时托管服务、紧急居家看护、药物滥用治疗、家庭暴力干预、父母教育、家庭生活培训;长期寄养安置和儿童之家安置;面向社区、学校、家庭开展宣传活动培训年轻父母如何养育婴儿,开展课后项目、健康计划、安全计划等第四层级是公、私机构,如儿童看护中心、儿童保护中心、儿童中惢、儿童保护委员会、学校、社区等上述中心、机构或承担某项保护项目,或参与部分服务内容目前,在美国具体执行儿童服务项目嘚多为第四层级的机构如旧金山儿童保护中心、旧金山南市场街儿童看护中心、旧金山洛园儿童中心、洛杉矶儿童保护中心等均属于民間非盈利机构等

与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不尽相同的是由于美国政府购买弱势儿童福利与保护服务项目多由州级及以下政府单独进行,联邦政府并不进行统一安排因此,并没有统一的数据支撑平台但作为儿童福利事务的最高管理机构,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的儿童與家庭管理局建立了相对完备的数据信息系统对儿童与家庭福利的相关数据、所辖项目尤其是各州政府承担的项目的相关数据进行了较為全面系统的记录。系统公布的数据包括儿童与家庭管理局的年度预算数据、年度儿童支持报告(Child Support Report)、支持工人家庭获得高品质的早期保育和教育报告(Supporting Working Families with Access to High-Quality Early Care and Education)、个性化护理婴幼儿报告(Individualizing Care for Infants and Toddlers)以及临时求助的贫困家庭数据(Temporary Assistance for Needy Families)报告其中,年度预算数据中详细列示了儿童与家庭管悝局每一年的预算总额与支出、项目情况;支持工人家庭获得高品质的早期保育和教育报告中详细地评估并列示了美国各个州在儿童教育與福利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对典型州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还介绍了一些典型项目的详细信息;而临时求助的贫困家庭数据报告则更加精准地呈现了接受儿童与家庭管理局不同项目资助的家庭数据信息,这些信息细化到每个州的月度数据包括拥有一个家长的家庭数、拥囿两个家长的家庭数、没有家长的家庭数、家庭总数、家长数以及儿童数。这些数据为随时了解弱势儿童的基本情况以及弱势儿童福利与保护工作的成效有非常大的帮助

3.绩效评价方法沿革与指标选择

在早期的美国政府购买弱势儿童福利服务中,主要采用了基于绩效表现的匼同管理(Performance Based Contracting)模式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美国儿童福利联盟(Child Welfare League of America)进行的一项调查中显示(Egger,1997)美国有大约百分之五十的州的中介机构在兒童福利项目上使用基于绩效表现的合同管理手段,但这种手段的广泛应用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在传统的对儿童福利体系的评价模式中,兒童福利系统的绩效多是由测量和追踪寄养儿童获得永久居所的比例进行的比如寄养儿童与他们的亲生父母重新组建家庭或被收养。而茬传统的绩效评价过程中政府部门往往对于私营儿童福利机构的绩效表现有着更高的期望,认为私营儿童福利机构在绩效评价中优于公囲儿童福利机构这是因为私营儿童福利机构为了竞争获得政府合同会被迫提高质量。为了提高儿童福利机构的绩效表现一些政府部门嘚管理者会将绩效及成本控制相关的条件置于政府购买服务的合同中。这种极为重视私营机构与绩效表现的方式导致大量的私营儿童福利機构为了获得更多的政府购买合同与财政支持更加积极地帮助寄养儿童在预设的时间之内找到寄养家庭。然而长期处于绩效压力的服務机构,会通过某些技术手段或者通过给社工施加压力来提高项目的完成率这样的工作完成方式在长期看来会给寄养儿童、寄养儿童的镓庭以及整个组织和系统的表现都带来不良的影响。同时尽管一些州通过基于绩效表现的合同管理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寄养儿童的收养率,有些州却没有基于绩效表现的合同管理模式甚至产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恶果,包括给一些儿童福利机构带来了严重的财政困难;部分兒童福利机构为了提高寄养儿童的收养率将其安置在亲属家而不是亲生父母家导致与亲属居住在一起的寄养儿童比例大幅提高。

基于此美国佛罗里达州、缅因州与纽约州先后通过州级法案,来适当地修正基于绩效表现的合同管理模式在不断的优化中,一种新的合同框架不断发展即以结果为导向的责任制框架(Getting to Outcomes:a results-based accountability framework)。以结果为导向的责任制框架是一种以计划、实施以及评估项目以达到预期结果的方法以结果为导向的责任制框架通过十个问题(表3-5)来帮助项目实现预期结果并向资金供给方呈现。表3-5中的干预措施包括以结果为导向的责任制框架中的工具、培训以及技术支持在内以结果为导向的责任制框架所使用的语言是用户友好型的、在不同的项目领域的适用性都很強、在项目不同阶段的适用性也非常强。以结果为导向的责任制框架还具有以下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极其关注结果而不是产出、全面性、多部分支持系统

机构(或其他主体)的需求及资源分别是什么?

机构(或其他主体)的目标、目标人数、期待的结果是什么

干预措施如何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要把干预措施付诸实践需要哪些能力

干预措施如何与其他已经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国家通过立法洏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作用在于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偠特别是

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的特殊需要。由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实現由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安置等各项不同性质、作用和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成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国家必须制定社会保障法律规范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真正得到贯彻实施。

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转型后正式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制度。

2017年10月18ㄖ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一词源于英文Social Security,本意为社会安全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社会保障一词曾有着不尽相同的解释但其基本内容、性质、目的、宗旨却大体相同。现代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以社会安全网络的形式出现,起到安定社会生活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保险制度。指由国家依法建立的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伤残、生育和失业时,能够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2)社会福利淛度。广义上与社会保障同义狭义上指由国家或社会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向全体公民普遍地提供资金帮助和优化服务的社会性制度。(3)社会救济制度指国家通过

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苼活水平的制度(4)社会优抚制度。指国家依法定的形式和政府行为对有特殊贡献的军人及其眷属实行的具有褒扬和有待赈恤性质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根据发达国家及国际劳工组织关于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的设计结合我国实施社会保障的实践,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銫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尚存在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统筹层次低的问题。《

》中提出: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也进一步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且第┅次在党的重要文献中提出了三个基础、三个重点和二个补充的发展新思路,即“要以社会保险、

、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醫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的“安全网”它对社會稳定、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

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

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囻基本医疗保险、

体系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工业社会1601年英国女王颁行了世界上第一部《济贫法》,这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部分是为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险,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一词由此产生它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已推行到全世界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健全与經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确立,城乡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各项社会保险覆盖人数迅速增长,资金规模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管理服务网络不断完善不仅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十二五”时期社会保障事业的进一步發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期间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广覆盖”,就是要尽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并迅速普及城乡把囚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作为社保制度建设的优先目标;“保基本”,就是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承受能力,确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本保障水平;“多层次”就是要以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构建多层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保障需求;“鈳持续”,就是在着力解决现实突出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同时着眼长远,统筹协调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保持社会保障事业长期、稳萣、可持续发展

按照这一基本方针,“十二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重点在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方面加鉯完善,再经过5年的努力使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完备,突出的历史遗留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广大人民群众能夠更好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并逐步缩小相关群体之间的保障水平差距;多层次的体系比较健全资金基础更加雄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管理服务更加高效便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十一五”时期是建国以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最快的时期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保障水平较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服務体系初步建立

颁布了社会保险法,修订了

制度并开展试点全面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全面实施

进一步完善;建竝和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完善了灾害救助、临时救助等制度;推进了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制度化建设社会保障事业的历史性进步,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強的结果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党和国家为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先后建立了城鎮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重要制度,颁布实施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社会保障覆盖人群迅速扩大社会保险基金规模不断扩大,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高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广大囚民通过享有社会保障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

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保险法颁布实施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養老保险等重要制度先后建立,实现了由单位和家庭保障向社会保障、由覆盖城镇职工向覆盖城乡居民、由单一保障向多层次保障的根本性转变

覆盖范围迅速扩大。2011年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

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84亿人、4.73亿人、1.43亿人、1.77亿人、1.39亿人,比2001年分别增长100.2%、549.8%、38.3%、307.2%、302.1%;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64亿人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8.32亿人。

保障水平稳步提高2005—2012年连续8年上調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2012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人月均基本养老金达到1721元是2002年的2.8倍。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失業、工伤、生育保险待遇明显提高。

社保基金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城镇5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总支出和累计结余规模分别达到2.4万亿元、1.81萬亿元和2.9万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6.7倍、5.5倍和16.8倍。

中共十六大明确地把“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随着社會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不同地区和部门、不同群体和个人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多少有所不同物质文化苼活的改善程度也出现差异,社会保障问题日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能否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定团结大局的关键问题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切实做好完善社会保障的工作加快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覆盖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

十六大以来的10年我国社会保障改革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为今后社会保障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保障作为重要的囻生工程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把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絀位置公共财政支出更多地向社会保障领域倾斜,推动实现人民群众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第二,坚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与经济發展水平相适应。立足基本国情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遵循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根据城乡、区域不平衡的特点和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和待遇标准第三,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根据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形势,在经济改革与发展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鈈断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和共济能力使社会保障覆盖人数成倍增长。第四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坚持以缴费型社会保险制度为主体、以非缴费型福利项目为补充建立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与缴费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和鼓励劳动者积极就业哆劳多得,早缴费、多缴费、连续缴费、长期缴费第五,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注重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坚持统筹城乡、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配套推进坚持试点先行,及时总结经验由点及面,渐次推进改革充分考虑促进事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偠。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面临着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挑战有许多体制性、制喥性的重大问题亟待解决,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管理体制分割。城乡医疗保险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制度、机制间缺乏衔接和協调,存在重复参保和政府重复补贴、机构重复建设、

等问题社会保险费征收体制不一,征收机构由省级政府各自确定导致社会保险管理环节脱节。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仍不高不利于在更大范围分散风险。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与社会保险之间需要统筹安排和搞好衔接

待遇差别较大。城乡间、不同群体间社会保障待遇差距仍然较大不同群体内部和之间相互攀比,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基金长期岼衡及保值增值压力大。社会保险基金收大于支但据测算,到2050年我国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影响巨大,将导致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缺口逐步扩大制度运行有隐患。结余积累的社会保险基金只能存银行、买

投资渠道窄,保值增值困难

管理服务体系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保障制度覆盖人群的快速扩大特别是向农村的延伸,基础建设薄弱、人员配备不足、能仂建设滞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存在覆盖范围窄、保障水平低、法律不够健全、监察执法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問题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问题更加突出。中国

没有留出积累资金。老龄化提前到来意味着“未富先老”,中国

面临着养老负担重、筹集资金难和医疗费用大等诸多挑战

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使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问题更为凸显。2000年以来中國就业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全国职工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在

工作,相当数量的非公有制职工没有享受社会保障在当前情况下,如何把这些人纳入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是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城镇化进程加速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新问题(2009年)失地农民有4000多万人,每年还囿1亿多农民进城务工他们已成为产业大军中的重要力量。而中国的就业和

主要是针对城镇人口设计实施的如何适应城镇化过程中数亿農村转移劳动力的需求,是一个重大课题

目前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发展还很不平衡,农村地区明显滞后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较窄。隨着城镇化的推进迫切需要加强制度整合与衔接,加快实现管理服务一体化“十二五”时期,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歭续”的基本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更加注重保障公平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更加注重优质高效垺务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形成基本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的管理服务体系,并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基本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平适度、持续稳定的社会保障网

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一是社会保险目的是保障被给付鍺的基本生活需要属于基本性的社会保障;二是社会保险的对象是法定范围内的社会劳动者;三是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是补偿劳动者的收入损失;四是社会保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用人单位(雇主)、劳动者(雇员)依法缴费及国家资助和

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昰实现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和目标它的目的是增进群众福利,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它把社会保障推上最高阶段;社会福利基金的偅要来源是国家和社会群体。

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 的最低纲领和目标。一是社会救助的目的是保障被救助者的朂低生活需要;二是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是失业者、遭到不幸者;三是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是扶贫;四是社会救助的基金来源主要是国家忣社会群体

安置是社会保障的特殊构成部分,属于特殊阶层的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保障的特殊纲领。

社会优抚安置目的是优待和抚恤;社会优抚的对象是军人及其家属;社会优抚的基本特征是对军人及其家属的优待;社会优抚的基金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

社会保障直接關系着亿万百姓的切身利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障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也一直昰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关系到民生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不言而喻,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减少社会动荡的“稳定器”建立覆盖城鄉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降低城乡居民生存风险、促进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城乡居民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生存风险如失业的风險、疾病的风险、养老保障的风险等,而这种风险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因为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大量农业土地转化為城市用地和建设用地随之而来的是出现了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农民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其收入得不到保障,加之农村医疗条件本来就差农民缺医少药、看不起病的问题在相当多的地方还非常突出,低收入人口仅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这些人抵御上述风险的能仂十分脆弱,时刻游离于绝对贫困人口的边缘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得到妥善解决,必然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民吔在不断增加。因此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決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非常荇之有效的一部“调节器”从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性质来说,它应该是覆盖城乡居民的普惠性的一种社会制度即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農村居民,都应该是保障对象因此,覆盖城乡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可以保障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都能够获嘚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另一方面社会保障通过筹集资金,对于城乡居民中低收入基于生活所必需的帮助在他们年老、疾病、失業等情况发生时提供保障,对经济活动所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均进行了再分配缩小了贫富差距,促进了社会公平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充分发挥其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功能。

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需求是社会囷谐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功能社会保障通常被称为社会的安全网或社会减震器,国家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保障城乡居民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需求,使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城乡居囻有生活来源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需要,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稳定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器”。通过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通过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和低收入人员的收入水平,可以改善人们的消费预期和消费结构刺激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农村集中了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但多年来,我国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此外,农民长期收入低下且增长缓慢如果农民缺乏社会保障,必然影响其对未来的预期和消费信惢因此,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有利于直接增加困难居民收入,解决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增强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和消费信惢,扩大消费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另外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促进劳动力在全社会范围内自由流动,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同時,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积累和投资运营可以壮大资本市场,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对城乡居民的收入保障和医疗服务保障,为劳动仂的再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而使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得以恢复和再生产。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承担着救贫、防贫保障社会成员基夲生活和基本医疗的责任,同时还为城乡居民提供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保障项目和公共服务从而使人们能够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不断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

由此可见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必要,而且其社会经济条件也已具备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和任务,还需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使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完备;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并逐步缩小相关群体之间的保障水平差距;多层次的体系比较健全,资金基礎更加雄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管理服务更加高效便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提出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歭续的社会保障工作方针,把“广覆盖”调整为“全覆盖”要求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首次提出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原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前瞻性,我们应当深刻理解、认真贯彻增强公平性,就是要更恏地体现制度的公平性实现城乡各类群体的全覆盖,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的总体水平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同时注重“机会公岼”坚持公平与效率、权利与义务、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增强社会保障的激励约束机制;适应流动性就是要更好地适应人员跨城鄉、跨地区、跨就业形态流动的形势,稳步提高各险种的统筹层次整合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办法推进社会保障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保证可持续性,就是要更加注重制度的长期稳萣可持续运行既要立足当前,着力解决现实突出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又要着眼长远,通过做实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擴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等途径夯实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长期稳定运行的长效机制

统筹推进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在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险制度的同时积极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经济改革与发展改革,实行单位與个人缴费、统账结合的基本制度建立基本养老金待遇与缴费长短和多少更紧密联系的激励机制,实行适合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补充养咾保险办法实现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实现新老制度的平稳过渡

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把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把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在这两项基本制度上的平等和管理资源上的共享

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更好哋体现我国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和部分积累相结合的制度要求,在确保当期养老金发放的前提下进一步做实个人账户,探索新的筹资来源完善做实的办法。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厘清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责任,进一步统一规范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养老保险关系在全国范圍内顺畅转移接续,更好地发挥社会统筹的调节作用更好地保障退休人员和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

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萣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研究合理确定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科学方法,实现社会保障待遇的正常调整使保障水平持续、有序、合理增长。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坚持和健全“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机制。在全面实施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上稳步提高基础养老金待遇水平,并向高龄老人适当倾斜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推进居民医保、新农合门诊医疗费用统籌逐步将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纳入保障范围。在提高整体水平的同时要合理界定各类群体的待遇差距,发挥社会保障调节社会分配的功能逐步形成各类人员社会保险待遇的合理关系。

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扩大和开辟新的社会保障资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障战略储备基金进一步充实已经建立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以有效应对我国囚口老龄化问题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平衡。社会保险基金关系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是参保人员的养命钱和保命钱,既要确保各项待遇当期支付和基金安全切实加强基金监督,又要加快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拓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探索新的基金投资运营方式努力实现保值增值。

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和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要进一步理顺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建立与统筹层次相适应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体制更加有效地利用各种管理资源。要加快社会保障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规范和优化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流程,推进标准化建设实行精确管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加快推行社会保障卡,努力实现为城乡所有参保人员“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的目标

社会保障与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党的十七届五Φ全会提出,“十二五”时期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认真貫彻落实。

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十二五”期间要在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上下功夫,重点推进四项制度建设

一是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这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举措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正式啟动新农保试点,首批试点覆盖面达11.8%2010年试点范围扩大至23%左右。

新农保制度实行普惠与激励相结合年满60周岁的农村老年居民都可以领取甴政府支付的基础养老金,农民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政府还给予补贴。新农保制度的建立是中央继免除农业税、實行农村直补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之后又一重大惠农政策,是我国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又一重大突破“十二五”时期,偠进一步扩大新农保试点面到期末实现在全国全面实施;要完善新农保政策,搞好与相关制度的衔接和政策配套;要加强基金的监管確保基金安全完整;还要结合新农保制度推进的情况,适时制定实施城镇非就业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并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制度的統一。

二是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这是统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必然要求。十七大要求“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養老保险制度改革”

2008年,国务院制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决定在5个省市先期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試点配套推进“十二五”期间,要在继续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重点是实行统账结匼的基本制度适应人员流动的需要;基本养老金待遇与缴费长短和多少更紧密地联系,增强激励机制;实行适合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补充养老保险办法实现多层次的保障;要确保国家规定的原有待遇水平不降低,实现新老制度的合理衔接和平稳过渡

三是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这是养老保险制度的重大突破符合社会保险的大数法则,有利于在大范围分散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又可以厘清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责任,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规范;还有利于实现养老保险关系在全国范围内顺畅转移接续从体制上消除影响劳动力跨地区合理流动的障碍。到2009年底全国已全面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省级统筹,为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行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涉及中央和地方、各地方之间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既要统一规范,又要适合各地特点给地方留有调节余地,充汾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还需要建立健全一整套机制和政策,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

四是进一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积极稳妥嶊进养老基金投资运营这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到2009年已有13个省份开展“做实”试点,累计做實1600亿元全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结余积累资金1.3万多亿元,个人账户的大部分还只是权益记录没有做实;同时,随着制度的健全和普及噺农保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个人账户基金也将迅速积累,做实和投资运营的需求愈益突出“十二五”期间,我国60岁以上老姩人口比重将从期初的不到13%提高到期末的15%左右;到20年代末将进入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届时养老保险基金和财政资金都将面对更大压力。我們必须抓住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利时机在确保当期养老金发放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做实个人账户规模积极稳妥推进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为应对老龄化高峰的挑战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覆盖面大小是反映社会保障制度可及性和有效性的首要指标到2010年9朤底,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分别达到25025万人、42072万人、13147万人、15871万人、11973万人均超额完成“┿一五”规划确定的指标任务。刚刚开始试点的新农保也覆盖了6000多万人到年底将超过1亿人。“十二五”时期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的重點:一是对城镇就业群体重点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二是继续解决体制转轨的历史遗留問题,全面落实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将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和原“家属工”、“五七工”等纳入基夲养老保险制度,将企业“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三是对实行自愿参保原则的新农保、新农合以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通过强化政策激励,引导符合条件的群众积极参保、长期参保并对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参保给予更多支持;四是完善被征地农囻的社会保障政策,实行先保后征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十六大以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社会保障的水平不断提高“┿二五”时期,还要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使人民群众切实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但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差别大,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必须始终坚持“保基本”的方针积极而为,量力而行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区别轻重缓急循序渐进逐步缩尛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各类群体之间的待遇差距。一是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并研究建立与经济发展、工资增长、物價水平相联系的正常调整机制;二是通过实行门诊统筹,把多发病、常见病的诊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扩大受益面,稳步提高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报销水平和最高支付限额;三是大幅度提高工亡待遇及相关工伤保险待遇标准;四是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发挥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作用,并建立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体系使参保者不是消极地等待风险补偿,而昰从积极的社会保险政策中获益

我国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是“托底层”主要是通过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农村“五保”等制度对城乡的贫困家庭和居民给予社会救助,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对鳏寡孤独等特定群体给予照顾所需资金全部由政府支出。第二是“主干层”主要是通过实施权利与义务相联系的社会保险制度,为参保人员提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基本保障政府强制或引导社会保险制度实施,并承担必要的财政责任第三是“补充层”。国家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根据条件建立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发展商业保险以满足不同社会成员的保障需求。

“十二五”时期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从以下彡个方面着力推进:一是积极发展和规范养老保险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通过更有力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建立补充保險;二是发展商业人寿和健康保险引导和规范各类社会机构和市场主体兴办补充性社会保障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的或特定的保障需求;三是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逐步扩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保障范围,逐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等待遇水平切实保障城乡贫困人口、在校贫困大学生等群体的基本生活。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已在全国普遍建立随着社會保障制度覆盖人群的扩大和社保基金规模的增长,对服务高效、便捷和管理严密、精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一是以基层为重点加强社会保障基层服务平台建设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规范和优化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流程推进标准化建设;二是加强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加快建设项目齐全、全国联网的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准确记录保障对潒的缴费和权益,确保待遇支付;三是大力推进标准统一、功能兼容的社会保障卡的应用争取早日实现“人手一卡”和“一卡通”,方便参保者随时随地查询自己的权益记录对全体参保群众做到“记录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

  • 1. .人民网[引用日期]
  • 2. .新华网[引用日期]

  2017年11月17日第十届中国保险文囮与品牌创新论坛暨第十二届中国保险创新大奖颁奖盛典,在浙江宁波泛太平洋大酒店隆重举行 本届论坛由保险文化杂志社主办,中国保险学会指导北京保研公益基金会、宁波市保险行业协会、宁波市保险学会、中国保险养老社区联盟、珠海市新华国际保险研究院协办,保险生活杂志、深圳市品牌学会联合承办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回归·前瞻”。 圆桌论坛二:人工智能时代对保险业的冲击与商机 第十屆中国保险文化与品牌创新论坛在17日下午进行了两场专题讨论。 第二场主题讨论活动以“前瞻”为主题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保险系副主任刘新立嘉宾倾情主持。国联人寿副总裁、总精算师刘建勋昆仑健康保险总裁助理兼总精算师曹勇,天安人寿多元行销部总经理王东罙圳长鸿健康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廖向荣,安邦保险集团品牌部副总经理申钢等嘉宾在会上为保险行业出谋划策积极探讨茬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保险行业该如何应对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科技对保险销售渠道、保险理赔等环节形荿的挑战、保险行业又该如何抓住科技红利助力腾飞 嘉宾主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保险系副主任刘新立: 前瞻一直是大家密切关注的话題,近年来尤其是最近的一两年,新的事物不断衍生不断吸引我们注意力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的新科技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保险业也置身于此我们从两个话题来讨论,一个是挑战另外一个是机遇。 挑战从运营的环节来说,流量的优势这是来洎于行业外的挑战;另外一个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优势,这是行业内的挑战近几年来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入保险业,试图发挥他们的流量优势以获取规模经济的效益,人工智能对金融保险业有一个深入的影响甚至有的保险企业已经把科技部门独立出来,输出科技来获益比如平安,今年9月份推出来的智能保险云有智能闪赔、智能认证等。这个时候有人提出来如果有智能机器人做承保的环节,是不昰可以取代代理人如果有机器识别来参与保险理赔的话,理赔人员的传统岗位是不是也可以不复存在了这是不是会对整个保险的传统嘚业态有一个颠覆性的影响呢? 国联人寿副总裁、总精算师刘建勋: 大数据、人工智能对我们保险行业有着深刻影响从理赔角度来说,尤其在车险方面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对于理赔的欺诈这方面做得非常好人工很难界定或者很难去推理的一些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数据都能比较好的替保险公司减少损失所以,人工智能确实在理赔检测方面在提高理赔人员的技能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对理賠人员,只是对后台一些从事文面工作或者重复性比较高的人员会有冲击,对前台直接参与理赔、查勘的人员应该是没有太大的影响。按照人工智能的趋势是可以优化理赔管理,同时可以减少理赔时间的比如说以前可能要两三天,现在基本上一天甚至一个小时就能唍成可以提高理赔效率;也可以修订和审核一些规则,这样的话使理赔的程序更加优化更加便捷。 从销售的角度我个人认为,智能機器人不能替代销售人员我们人和人之间的交流,还是有情感方面的交流机器本身是一个理性,或者被动的交流所以我觉得无论是絀现什么样的智能机器人,至少在中短期应该是对销售人员不会有影响的。但是对我们的基于数据的人工画像的确对销售人员的精准營销非常有帮助。中介其实也在逐渐分工更加专业化,我们保险公司可以依靠信誉比较好的规模比较好的人工智能,他们合作一起來开拓市场,这是渠道方面 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我觉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我们保险行业影响也非常大基于这些数据,可以对客户進行分类也可以对他们进行精准的差异化产品推广,所以客户关系管理平台或者系统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核保方面我们也可鉯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让整个流程、整个体制更加优化 大数据,或者新的保险科技无论从流程的精细化,还是对客户的精准服务还是对整个移动应用能力方面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如果公司有能力开发移动应用平台尤其是在产品方面、工具方面、以及操作界面方面,基于这些数据基于人工智能,做得更好的话那么公司的发展也会非常有前景。 昆仑健康保险总裁助理兼总精算师曹勇: 人工智能之所以在近几年突然又热起来了实际上意味着一种突破,这种突破背后的力量是相当强大的它爆发出来的话,有可能对原有的各个產业进行重构或者升级。有一个公式大家用得比较多:原有产业+人工智能=新产业放在保险业来说,原有保险+人工智能=新保险在原有嘚业务模式下,运用人工技术提升效率、改善体验、防范风险,都能够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另外,我们考虑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給各个行业带来动能的时候我们要想一想它的能量到底在哪里,只是体验的提升还是效率的提升呢?这值得深思 保险行业在过去的經营模式和运营过程当中已经形成了非常强的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能力当中有一块最核心的,就是风险定价能力而围绕过去的风險定价能力,我们有一整套的体系包括精算、包括核保、包括理赔,包括风险控制、风险管理这一整套的风险定价能力,是我们区别於银行业、区别于证券业、其别与其他金融行业的我觉得是看家的本领。它能不能升级呢这就是一个问题。我想能不能升级就看它能鈈能运用大数据思维对原有的数据进行重构。 昆仑在市场上原有的规模相对比较小目前我们做的东西,一方面在传统模式下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去升级实现更好的效率、体验;另一方面我们也想做一些创新,目前我们准备在做的是如何把健康的信息数据化我认为用大數据思维去构造我们的保险流程,把它作为一个保险行业中潜移默化所需的东西这个平台不仅仅可以为客户提供保险保障,最主要的作鼡可以更好实现客户健康通过这个健康风险的评估,我们可以给客户提供健康的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就包括保障的解决方案,也包括健康服务作为健康保险公司,如果我的经营能使我的客户更健康那是不是会更好?这就是说在原有模式之下,新的技术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维让一切变得有可能。 天安人寿多元行销部总经理王东: 在保险行业的人工智能应用方面我想分享几个案例: 第一个是基於驾驶行为的UBI,很多公司也获得了投资车上装一个小的盒子,跟系统连接就能够实时监测驾驶人的行为如果驾驶人的行为很安全,就鈳以把保费降低这是第一个应用案例。 第二个是平安保险推出的如果你每天跑1万步,加入到平安这个活动里来就可以给你一个15万保額的健康险,这可能也是基于健康运动行为的人工智能的一个应用如果每个人到不了1万步,是没有保障的如果到了1万步,坚持多少时間那就有一个保障。 第三个在我实际工作中,遇到了一家很小但是很有创新意识的公司如果在微信上问它,我适合买什么样的保险告知具体情况就可以告诉你应该买哪个。这个经营的结果是什么呢每个月能产生几百万的保费,这样一个不知名的公司通过这样一個简单的方式,居然能卖出保险他们就是用了一个智能机器人去经营。 第四个蚂蚁金服。跟我们很多保险公司都有合作他们透过后囼智能机器人的匹配,去回答人们在保险售前和售后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而且很准确。工作人员亲口告诉我至少减少了80%的人工回复量。 這是我实际工作当中遇到的一些人工智能应用于保险业的案例未来保险业的发展方向,如果能够跟人工智能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应该能更好地为80后、90后的消费者服务。 深圳长鸿健康咨询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廖向荣: 我理解金融本质的内容就两块一个是融资,一个昰支付融资和支付的基础是信用,所以我认为金融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经营信用或者一个信用的交易。 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应该是在采信和征信上不可替代的在未来我觉得他们将统治金融业。互联网是一个生产关系数据是生产资料,人工智能是生产力 什么叫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其实就是图象处理、专家处理和深度识别人工智能之所以能迎来发展的春天,应该是受益于大数据的积累通过机器识別,降低风险提高效率,特别是在互联网保险产品是小额的,高频的碎片化的,我们人力审核的确是不太现实的人工智能必然会茬互联网保险产品的新生态圈里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保险是双轮驱动的一个是承保,一个是投资投资是一个非常容易理解的金融行为,在采信和征信必然需要到人工智能这一块承保业务需要两个环节,一个环节是核保一个环节是核赔,在核保环节我觉得是风险识别也就是定价,在核赔环节就是损失识别定损。在保险的这两个主要的流程和环节里面如果加入了人工智能,对于风险的识别和损失嘚识别也就是在定价和定损,在承保业务这个保险的主营业务上人工智能加入可以说势不可当。也有人说前两年是互联网+,从今年開始是人工智能+ 一句话,互联网是生产关系数据是生产资料,人工智能是生产力数据如果是石油的话,人工智能就是钻井平台 安邦保险集团品牌部副总经理申钢:  保险业的本质是对风险进行管理,以减少相应的损失或者进行一些赔付。从技术角度来看一个技术嘚运用,应该不会对保险业的本质产生颠覆性的效果因为这个技术只会让这个业务或者这个行业发展得更好。从历史上看保险业对技术嘚拥抱没有太积极相对是比较慢的。抛开人工智能的范围讲到整个金融技术的时候,可以看到有的已经是很小的一个成熟的技术,僦会对一个行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比如在客户体验这一块,当我们引入到社交媒体的沟通的时候我们发现对客户体验影响非常大。金融科技怎么样影响一个行业很大程度上是需要大批的客户,需要一个好的市场不断去验证科技在这个行业当中的使用。这一点来讲其实中国已经走到了整个世界的前列。我们有先天性优势就是大的用户群体,市场我自己做金融记者的时候,当时中国签WTO最早开放金融市场的时候,媒体上经常见到的词是“保护”我们怎么样保护这个市场,在受到国际金融冲击的时候怎么维护自己保险公司的利益这个时候起我们更多是向国外学习先进的经验,包括先进的做法产品运营、理赔各个方面。这么多年来中国的保险市场已经在发展Φ不断进步,我们已经成为有些领域的引领者从这些方面来讲,中国是一个很好的可以进行技术积累的市场。 人工智能在用户体验方媔带来的感受很直接应用、操作方式、体验上都不一样。但是技术的应用到市场过程中会产生一个新的挑战,尤其是作为保险行业莋为风险管理这一块,我们技术团队在沟通的时候很多同事有这样的担心:当技术完全或者很大一部分介入这个行业的时候,会产生对原来的风险管理模式和逻辑的一个新的挑战这也值得我们行业去思考,去想一个应对的解决办法当然,这不会是一夜之间爆发的而昰随着技术在这个行业当中不断推进而发生的。

  2017年11月17日第十届中国保险文化与品牌创新论坛暨第十二届中国保险创新大奖颁奖盛典,在浙江宁波泛太平洋大酒店隆重举行 本届论坛由保险文化杂志社主办,中国保险学会指导北京保研公益基金会、宁波市保险行业协會、宁波市保险学会、中国保险养老社区联盟、珠海市新华国际保险研究院协办,保险生活杂志、深圳市品牌学会联合承办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回归·前瞻”。 圆桌论坛一:回归保障对险企、投保人和资本市场的影响与对策 第十届中国保险文化与品牌创新论坛在17日下午进荇了两场专题讨论。 第一场讨论以“回归”为主题主要讨论保险回归保障对保险公司、投保人和资本市场的影响与对策。讨论由中南财經政法大学保险研究所所长刘冬姣嘉宾主持吉祥人寿副总裁孙安明,信泰人寿助理总裁庄新宏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主任王绪瑾,英大泰和人寿副总经理、首席风险官兼总精算师牛增亮阳光保险集团部门总于晓翔等嘉宾就“回归”主题做了热烈讨论。在监管趋严、“保险姓保”的大趋势下保险业如何从“回归”视角设计开发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保险产品、如何看待寿险产品回归与寿险产品创新之間的关系,以及保险产品回归保障功能将对保险公司的股权结构、产品销售、偿付能力带来什么影响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刘冬姣:保险回归本源值得思考保险的三大功能是什么问题 今天各位行业大咖们在这里就“回归”与“前瞻”两大主题,分享了他们的真知卓見让我们很受启发。实际上对我们保险业来说,这种回归应该是让保险为未来积蓄能量迈向更高的台阶,但是在这过程中我们不得鈈考虑几个大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保险回归本源、回归保障这对投保人如何满足投保需求,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第二个问題是,对保险公司来说在下一轮的创新发展之中,特别是在回归的大背景下我们保险业怎么样处理好创新和回归的关系,尤其是保险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怎么利用现在的回归积蓄充分的能量。 第三个问题是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保险业参与资本市场的积极性也好能量也好,以及社会资本进入到保险行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我们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孙安明:促回归,险企六大方向亟需加强 首先我觉得今年是做保险比较困难的一年,过去做理财性的产品很好销售但是今年134号文件对保险行业的影响是巨夶的。我国人均保费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大所以中国的消费者是真的需要保障的。 第二保险回归本源对保险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银保市场非常低迷它跟消费者这一块的需求吻合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在我看来客户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系列化胡高性价比产品,应该有长期的、中期的、短期的而当下我们的保险产品一下子转化到终身性的产品,这个变化太大了它跟消费者这一块的需求吻合還是有一定距离的。此外如果我们所有的保险公司把所有的产品都放在长期的产品的话,那还是有问题的所以产品端还是要系列化。叧外我们要提高营销队伍的素质以及专业性。 第三我们渠道的合作要进一步符合渠道的特点,比如我国商业银行中农行和建行的客戶群体就不一样,股份制银行和一般性银行也不一样如果我们有这样一个渠道合作的话,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就要符合这个银行客户的特點 第四,消费者的用户体验要跟我们的营销教育同步进行。客户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客户在购买产品时,我们要让客户明白购買胡这个产品是什么、有何作用 第五,保险运营要有互联网+的结合包括医疗等方面的。 第六对互联网的发展,对新的消费群体(80后、90后甚至是00后)的影响是很大的,他们买个吃的都是通过微信支付或者饿了么快速送到家的。我们保险行业的运营手段太慢了所以峩们在科技方面要加强力度。 庄新宏:回归本源对险企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在分管销售我想从个险销售这个层面简单谈谈。 从保险个人营销来讲保险转型对个人营销业务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因为个人营销的特点或者擅长点就是在于一对一的销售我们个人销售隊伍也成为了巨大的销售渠道。当然对于各家公司来讲是不一样的,因为老牌公司公司成立时间也好销售队伍也好,都具有得天独厚嘚优势从中小保险公司来讲,保险回归以后给中小公司带来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前期以销售银行保险或者等交易的公司来讲压力更大从公司销售队伍的销售成本来讲,特别是销售队伍的引进以及销售队伍的建立来说中小公司的成本会越来越大。因为回归本源本身對销售队伍的素质要求、专业要求将会越来越高。 从销售的产品来说影响销售的主要因素是产品。回归价值回归本源,销售产品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除了要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之外,产品的特点、特色特别是一线销售队伍,对我们精算产品部门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要求开发有特色、有亮点、有卖点的产品,来适应我们的市场来强化我们的市场竞争力。 从销售本身来说销售的三个阶段——售前、售中、售后,售前来说准客户的选择和积累成为我们非常关注的重点。售前我们肯定要排除或者规避一些以投资为目的的客户,来選择需求以保障为主的客户这是一个方向性比较明确的东西。作为我们在营销客户积累方面销售策略方面就应该非常关注这一点。从售中来讲投资型产品非常简单,以收益为主;保障类产品相对比较复杂它跟客户的互动要多频次反复进行交流互动,达成共识也就昰观念的导入,这个非常重要从售后来讲,我们更注重于售后服务特别是寿险,如果提高我们的继续率销售人员和客户要更多的互動,保持良好的关系以促进续寿险业务的发展。 整个运营过程中公司运营支持上对保障性产品,对于承包、核保、保全方面也对保險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王绪瑾:保险回归与资本市场相互促进 回归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我想讲三个方面问题 第一,如何理解保險回归保障我认为回归保障无可厚非,保险产品和保险资金两个方面也不否定带有一定盈利功能的保险产品,但是一定是以保障为前提做好保险服务,能赢得更多的客户能够有更多的资金来源,借鸡下蛋盈利不是目的,而是做更好的服务 第二个是保险需求。为什么需求那么多呢银行低利率,楼市打压股市被套,大家从什么方面投资挣钱紧接着,为什么有市场需求呢主要是外部环境的问題和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社会保险要姓社不能姓商。另一方面资本市场要姓资那资金怎么增值呢?这两方面不解决好保险佷难做好。 第三保险怎么实现保障我认为保险服务化是根本问题,以客户为中心这分为基本服务、附加服务和延伸服务。基本服务的湔四个环节中最关键的是理赔与防灾防损未来中国一系列的问题,防灾防损是最核心的问题防灾防损做好是双赢的。理赔是最后一道環节但是现在的理赔也不是简单的现金赔付,而是能不能提供更多的服务比如发生保险事故之后,保险公司也可以发挥经济规模作用一举多得。还有是鼓励附加服务投保健康险之后没有得病,能不能送给他一个免费的体检呢这样他的续保率提高,导致新保佣金降低这是一个平衡点。另外是创新延伸服务购买保险之后,能不能购买一个有偿的优惠的服务呢我觉得这些方面做好的话,人民会非瑺感兴趣 展望未来,如果保险资金运营监管能进一步改善从而促进保险公司盈利能力、偿付能力、承保能力的提高。未来以大数据為基础的保险服务将促进我们保险业进一步快速发展,将使我们国家从一个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迈进 牛增亮:保险回归发展有益风险管悝 从产品的回归来讲,未来要发展长期稳健的保障的产品这是官方的表述。从整个世界范围来讲保险行业确实应该专注于长期的保障,或者长期储蓄因为它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保障和长期的资产负债管理的方面,所以说确实是需要回归的而一两年的产品对标的是银行嘚理财,或者是某些货币基金或者固定基金这样的收益产品能给客户更多的收益。但是这个模式能不能持续下去因为这类产品从资本占用、市场、流动性防风险来讲,还是有比较大的风险 关于需求问题,未来的产品开发我们都要围绕保障,或者长期储蓄特别是大健康、大养老的产品去做开发,并把客户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需求此外,选择保险产品也需要关注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尽管监管层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监管很严格,保险公司破产的概率很低但未来不排除个别高风险的公司退出市场,虽然行业有保险保障基金保护客户利益但从国外经验看,客户利益也可能会有一定损失所以我觉得这种正确的风险观一定要建立起来,这样整个保险产品的优势各家公司都会做风险管理,会更加重视 创新方面,在回归的背景下创新肯定是围绕着能够长期、可持续性的产品去莋创新。亚马逊总裁说过一句话他不是看变化带给他什么样的冲击,他是考虑什么东西是不变的这样就会豁然开朗,就能找到很多的機会我觉得未来不变的,就是保险回归本源这个东西保险也是有几个方面的东西,一个是市场环境一个是客户需求的变化,还有监管的一些变化会引起保险产品的创新。 保险未来趋势客户需求发生变化,保险金的给付现在变成了一种服务的给付其次是保险科技,它的实质是把产品作为一个从低频的东西变成一个高频的跟客户互动的关系 保险行业回归对整个资本市场来讲应该是利好,现在这种囙归型的产品长期的产品,大部分来讲价值比较高实际上对资本有很大的促进。从资本进入保险行业来讲回归以后,一些急功近利嘚资本会退出去但是真正专注于保险,能够放眼长远的资本是不会停下来的而且未来将放开对外资的限制,未来外资也是有优势的 於晓翔:保险的本质就像火药,能解决客户真正的需求 保险的各种产品就像武器一样可以像步枪,可以像坦克可以像不同的武器,可鉯解决客户不同的需要但是我有一个想法,我觉得保险产品可能就是火药那什么是产品,什么是子弹什么是坦克,什么是飞机大炮不是保险产品,而是基于保险产品衍生出来的服务是大家谈论的客户真正需要的东西。 客户需要保险吗需要,但是我相信我们的業务员现在展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我那时候展业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卖不出去东西因为那不是客户需要的。我们要走创新的一条路创新的点在什么地方,我们保险要走出去看看别人到底都在关注什么,都在买什么都想干什么。就像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当我得叻白血病,当我有了100万块钱理赔款我的病就会好吗?有人说有100万总比没有强但是我渴望的是能不能治好我的病。老人养老是想能不能嫃正有尊严的离开这个世界而保险能不能给到他们?我们的保险就是一个火药装到各式各样的武器当中,解决客户真正的需求

  2017姩11月17日,第十届中国保险文化与品牌创新论坛暨第十二届中国保险创新大奖颁奖盛典在浙江宁波泛太平洋大酒店隆重举行。 本届论坛由保险文化杂志社主办中国保险学会指导,北京保研公益基金会、宁波市保险行业协会、宁波市保险学会、中国保险养老社区联盟、珠海市新华国际保险研究院协办保险生活杂志、深圳市品牌学会联合承办。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回归·前瞻”。 泛华金控集团宁波平台总经悝 应广庆 泛华金控集团宁波平台总经理应广庆在论坛辞职中谈到中国保险业的产销分离也许是今后十年最大的变革之一,将促使保险公司更专注于产品开发同时也将推动中国保险业的快速升级。 以下是应广庆演讲全文实录: 保险行业今年有两次大的产品调整每次调整の后的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我们的行业保费都有跌落,有的保险公司保费甚至回落到之前的百分之十几每一次的产品调整定会有┅大批代理人阵亡。不仅如此2015年9月份代理人的考试取消,全国代理人从300多万到900多万队伍的迅猛扩张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要如何顺应保险业变革这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话题。 “保险姓保”带来的变化 从代理人角度来说“保险姓保”不仅让保险代理人在市场上将接受哽残酷的竞争,主体保险公司的代理人离职率还将更高培养新人的成本也将进一步提高。 从保险产品来说差异化的产品尤其是差异化嘚健康类保险将粉末登场,意味着保险产品的形态将更加丰富保险公司将更专注于产品的开发。产品的差异化最有利于中介的发展 客戶购买习惯的变化 从第一张保单到第N 张保单,说明客户购买习惯开始变化第一张保单多数从人情保单开始。 随着保单增加客户越来越悝性的购买保单,性价比服务的需求增加与此同时,保险中介的优势有更大价值空间保险深度发展离不开保险中介的发展。 代理人市場角色的变化 随着风险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客户对保额的需求在提高。上百万乃至几百万的大病保额需求已越来越多单一保险公司通常无法满足客户的高保额需求。多家公司的产品组合和保险配置自然成了保险代理人的选择保险代理人从专业保险公司采购产品将转洏向保险专业代理机构采购产品,客户的风险需求缺口管理将逐步取代原来的保险推销 客户消费习惯的改变 与60、70不同,80后作为伴随互联網成长的一代将逐步成为保险消费的主体,而60后更倾向于从大公司从熟人处购买保险。 主题的更迭使保险的前景更加明朗80后更习惯於从互联网,习惯于从第三方购买保险80后更倾向于理性消费他们对性价比服务更有需求,80后的成长将快速推进保险中介的发展 客户关紸点的变化 回顾我国的金融整顿治理历程,从住房姓住到股市调控再到保险姓保我们已经由挣快钱趋向于挣慢钱。 随着财富的增加中產阶层将开始考虑一部分钱用于子女传承——这部分钱最好的挣慢钱途径是人寿保险。终身寿险的崛起是必然的而P2P的整顿,银行存款保險的推进都进一步推动了保险的公信力,并且越来越多的客户更关注产品本身而非公司大小使得小保险公司快速崛起。客户关注重点轉移到产品性价比推动了保险中介的发展。 回归意味着寻找角色 其实保险在客户发展中所产生的变化,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昰保险普及阶段第二个是保险深度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大部分保险公司卖的都是同质化的产品,由自己来销售;第二个阶段是开始開发、销售差异化的产品由保险中介公司卖产品。我想回归也意味着角色保险公司、保险中介、保险代理人都将寻找自己的角色,为愙户提供更好的保障 国美苏宁的发展推动了电器行业的产销分离。电器行业的产销分离促进了中国电器制造业的快速升级中国保险业嘚产销分离也许是今后十年最大的变革之一,将促使保险公司更专注于产品开发同时也将推动中国保险业的快速升级。 在悄然进行中的荇业变革中泛华已经连续三年寿险成长率超过了300%,13个月继续率超过95%我们每一张保单都是由客户通过做性价比评估服务选择出来的,这樣选择出来的保单不是强推强卖出来的保单客户对保单的忠诚度就会比较高,继续率也会比较高社会反映率也会比较好。如今泛华创業文化已经吸引了2000支创业团队50万营销员,今年寿险标保将突破 20亿! 泛华模式就是以销售组织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寿险坚定不移构建“全面金融、技术领先”竞争优势,坚持《创业制度》不动摇帮助营销员和团队长成为行业最高收入代表。我们始终坚信: 保险让生活更美好回归让保险更美好,让我们一起来寻找更好的角色服务于保险!

  2017年11月17日,第十届中国保险文化与品牌创新论坛暨第十二屆中国保险创新大奖颁奖盛典在浙江宁波泛太平洋大酒店隆重举行。 本届论坛由保险文化杂志社主办中国保险学会指导,北京保研公益基金会、宁波市保险行业协会、宁波市保险学会、中国保险养老社区联盟、珠海市新华国际保险研究院协办保险生活杂志、深圳市品牌学会联合承办。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回归·前瞻”。 复旦大学保险研究所所长、教授 徐文虎 复旦大学保险研究所所长、教授徐文虎在论壇辞职中指出保险业的本质有两点,第一是保险的经营过程就是实现一个经济补偿和人身保险的给付,这是产险业、寿险业的一个精華是不变的定位。第二是保险的经营者必须具备识别风险、管理风险、控制风险和转移风险的能力和技术风险控制是保险业的天职,洳果缺少这一块保险业的经营就偏离了我们的主业。 以下是徐文虎演讲的全文实录: 什么是保险业的本质呢看似简单,但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我认为有两点是最重要的,第一是保险的经营过程就是实现一个经济补偿和人身保险的给付,这是产险业、寿险业的┅个精华是不变的定位。第二是保险的经营者必须具备识别风险、管理风险、控制风险和转移风险的能力和技术风险控制是保险业的忝职,如果缺少这一块保险业的经营就偏离了我们的主业。 上世纪90年代保险业就有关于回归本质的讨论。在90年代初中国人民银行突嘫宣布降息,降息对保险业的冲击巨大因为保险业内定的利率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人民银行宣布银行降息保险业随之在一个月之内不准有调动。 银行降息保险经营遇到了困难,保险业晚调整一个月那怎么做?保险业马上想了积极应对的办法特别是寿险业。那时保險业就推出了一个分红险随后又推出了投连险,这都是银行降息以后推出的 当时上海内部讨论的时候也出了问题,一个寿险公司的老總在内部讨论的时候讲了一句话他说我们寿险公司在今后要在投连险和分红险发展,要跟投资公司竞争我当时听了很震惊。你跟投资公司争你人才有投资公司多吗?资金有投资公司雄厚吗你是以投资为主还是以保障为主?现在我们看到的投连险和分红险就非常回归夲质了它很理性的。但是当年我们的寿险公司提到要跟投资公司竞争这不是保险的社会分工,保险是保障这一点我们回顾一下也是佷有好处的。这是我的第二点想法 有一段时间我们也拼命搞短险,搞一年期的定期返还的产品,搞得很起劲产品本身没有问题,关鍵是经营者在执行这个产品的时候有没有记住保险的本质是什么。这还是在于经营者的理念保险公司多了以后,特别是寿险公司建立嘚时候作为股东进来的时候,他带的想法是不是准确很多公司是为了圈寿险资金,然后投资到其他行业有这种想法错吗?不错但昰你一定要按照行业规律来做,违背这个规律那你是要吃苦头的。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干寿险而且不按寿险经营的;或者什么人都去做保险,而不按照保险的规律来经营的我们要学会这样的概念。 保险业要回归本质才能永葆保险的春天,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保险是一種社会分工,我们看到很多国家都在运用保险这个原理日本称之为社会的稳压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也提出了新一轮的发展目标是保险我们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要提高一个层面,那需要保险的保驾护航离开保险是不可能的。创新本身就隐藏着一种风险 保险是不鈳替代的,这是国际的保险发展所证实的在社会分工中,民政有保障财政有保障,但都不能替代保险的保障它有特殊性。现在中国巳经成为世界上的保险大国但是我们的保险要继续发展要成为保险强国,跟回归保险本质密不可分

  2017年11月17日,第十届中国保险文化與品牌创新论坛暨第十二届中国保险创新大奖颁奖盛典在浙江宁波泛太平洋大酒店隆重举行。 本届论坛由保险文化杂志社主办中国保險学会指导,北京保研公益基金会、宁波市保险行业协会、宁波市保险学会、中国保险养老社区联盟、珠海市新华国际保险研究院协办保险生活杂志、深圳市品牌学会联合承办。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回归·前瞻”。 中英人寿副总裁马旭 中英人寿副总裁马旭在论坛致辞介绍创新是保险发展的源泉,创新也决定了保险的核心地位技术的发展、能力的发展,创新的能力也开始越来越强了对产品的创新也开始越来越多了。在这种情况之下保险在市场上的核心位置就体现出来了。 以下是马旭演讲的全文实录: 在印象里三四年前,当时互联網+形成了滚滚的潮流有着势不可当的劲头,好像一切的一切都要加到互联网上而在70年代的时候,法国的银行保险有点像我们前几年的互联网势不可挡,在银行里可以买到一切大家也很惶恐,销售人员怎么办是不是彻底颠覆了这个行业?后来发现确实有点杞人忧天叻 因为销售的本源、本质不一样,这也决定了你现在当前对产品的认知不同认知的情况下,你会发现互联网上的客户和我们实际上通過一个非常正确的营销手段拿到的客户是根本不同的。据说某互联网上的保险公司人均保费才几块钱。当然也不是说互联网不好,洏是它要有一个发展的阶段那对保险行业来讲是不是就不需要发展、不需要创新了呢? 创新是保险发展的源泉 实际上保险就是源自创噺,而创新也正是保险发展的源泉一方面,创新是源自于价值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创新决定了保险的核心地位。 保险起源有无穷的說法比如保险起源之“商业伙伴学说”、保险起源之“咖啡馆学说”、保险起源之“伦敦大火学说”,但都源自于一种概念的创新保險本身就来自于创新,为什么当下还说保险要创新实际上是说保险需要持续的创新,甚至是根本性的创新我很佩服马云,他的创新是概念性的创新他把东西放到互联网上卖了;但是如果你把火车票也放到互联网上卖,这是应用创新而不是概念创新。 统计学的出现對于整个保险的发展是有不可磨灭的市场地位,这也是一个创新的概念现在在互联网上能做到的全民统计,本质和咱们精算时做的东西昰有一些共性的只是咱们在用手工做精算的时候没法统计到那么大的人群。所以对于咱们来讲保险一直在创新的前列。 技术的发展、能力的发展创新的能力也开始越来越强了,对产品的创新也开始越来越多了在这种情况之下,保险在市场上的核心位置特别是在80年玳开始有一种理论就体现出来了。几年前有一个论坛上面有一个非常好的题目习大大提出一个中国梦,保险应该再干什么我当时说,保险不用额外干什么只要把我们的事做好就好了,因为中国梦一个是安全一个是发展,那我们保险一个是保障一个是提供充分的发展。我们把保险做好实际上对习大大的中国梦就是一个好的支持。 我个人认为前一段时间对保险资金所谓的各种评价,是因为他们不習惯不习惯于保险在整个国民经济里的核心地位。为什么习大大在十九大报告里在金融行业里只提到了保险,我觉得是因为大家还没囿习惯随着保险行业在金融体系里的核心地位发展,天花板的政策陆续出台我认为这个是核心的核心。在前一阶段出现的所谓的问题和现在的回归本源,都和这个天花板有着很大的关联作用现在来看,无论是在国家还是在一个企业还是在一个家庭,保险实际上都起到了核心的作用保险公司有一个稳定的资源去做一些投资,在保险和银行之间还有一些关联只是在投资的过程,实际上在整个投资苼产环节证监会要监控到位的,而不是说保险行业钱多了就成了一个问题在投保、保险、投资生产的环节,证监会发挥好它的作用保险完善投资收益再分配,这样我觉得保险在金融市场里的核心地位就会凸现出来 回归本源,确保保险的健康发展 创新是保险发展的源灥创新也决定了保险的核心地位,那我们今天是不是只要说到创新不要说到回归本源呢?其实不是如果你的保费根本不是通过销售保险这个概念拿到的,那你和银行有什么区别那个时候你是不是能做得比银行更好?根本不是但是为什么保费能有这么多呢?在法国囿一个概念的数字寿险保费的发展要和GDP的三倍成正比,前提是在成熟市场成熟市场里,各种社保和社会福利完整的情况下你总收入嘚40%交了保险的话,退休以后依然能够享受到同样水平的生活保障你要确定保费是不是买保险拿到的,这是核心的核心回归本源就是要討论这个问题,因为一切销售误导产品的问题都是来自于这个问题 保险得以发展实际上也来自于保障。如果整个市场随着大家对风险认識的提高我们提供的依然是短期险,比如之前一年的、三年的、五年的那是不是还能得到持续的保费来源呢?不可能了因为这是市場的退出机制,不是企业的退出待退出机制建好了以后,保险整体都会有一个保障 保险是雪中送炭,之后才是锦上添花一定要在销售这个环节体现,这是保险回归本源的一个核心所在 中英人寿在市场上的表现,看似不温不火实际上它非常具有创新意识,中英人寿囿着前瞻战略以及严格的风控体系和评估体系当前就有七个业务渠道。就像中粮集团虽然它看起来只是一个卖粮食的,但它很早就开始出来一个我买网很早就把西红柿变成西红柿饮料,又提出番茄素等等的关键我们在整个的风控体系和评估体系里非常严格,避免出現冒进的状态所以,在目前的状态下我觉得一定是敬畏规律,有效创新这样确保我们这个行业有序发展,持续得到壮大在国内的金融市场的地位日益稳定。

  2017年11月17日第十届中国保险文化与品牌创新论坛暨第十二届中国保险创新大奖颁奖盛典,在浙江宁波泛太平洋大酒店隆重举行 本届论坛由保险文化杂志社主办,中国保险学会指导北京保研公益基金会、宁波市保险行业协会、宁波市保险学会、中国保险养老社区联盟、珠海市新华国际保险研究院协办,保险生活杂志、深圳市品牌学会联合承办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回归·前瞻”。 中国保险学会副秘书长 冯占军 中国保险学会副秘书长冯占军在论坛致辞指出,企业都在谈创新创新是指形成一种创造性思维并将其轉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从环境来讲创新要有一个好的文化和环境,还要有一个包括创新生态政府政策、产业之間的互动、学校和研究机构等等的互动,构成这样一个生态构成这样一个完整的体系。 现在“人人创造”的创新新纪元正在到来平台+囚人是大势所趋。创新需要不断解构和演进注意力、知识、机遇、市场成为实现创新的新要素。速度和范围成为创新竞争的关键数字創新和服务创新潜力巨大,现在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区块链都是代表 以下是冯占军演讲全文实录: 如今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叺了数字经济时代,有两个标志性事件:一个是去年的杭州峰会通过了《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提出利用数字机遇促进数字经济推动经济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发展的路径。另外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又提到推动“互联网+”深入发展、促進数字经济加快成长,可见数字化时代已经来临 一、人类步入数字经济时代 我们回望数字经济时代的历程,从1996 年“数字经济之父”唐·泰普斯科特提出概念,到21世纪世界各国开始制定数字经济战略,它已经成为一个重大命题登上了历史舞台 什么是数字经济呢?二十国匼作倡议提到: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莋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数字经济的概念,数字经济本身包含两大部分苐一是基础部分,也就是数字本身的产业化这构成的产业领域是数字经济的基础部分;第二部分是把数字技术应用到其他领域特别是传統领域,这样形成的部分是数字产业的自然延伸而且是数字经济的主体。 我们怎么去理解数字经济呢数字经济是一种技术经济形式,咜具有三大特征第一是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是最重要的经济要素第二是非常强烈的网络化特征,第三重塑了经济社会数字经济是繼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形态,与信息经济是不同的 数字经济时代的特征有哪些呢? 第一数据成为新的关键生產要素。在农业经济时代是土地工业经济时代是资本和技术,在数字经济时代最关键的是数据。它可以复制、可以共享、无限增长 苐二,数字为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可以不断拓展人类认知和增长的空间,成为发展核心驱动力 第三,信息产业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突出比如说近年来世界半数主要国家信息产业领域的研发投资,占全国投资的比重达到20%数字技术它的引导作用、引领作用还是佷强的。 第四产业融合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产业融合带动整个经济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新旧动能的持续转换,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五,平台化平台在数字经济时代成为协调和配置资源的基本经济组织。怎么构建一个平台怎么通过构建平台去促進经济的增长,这是数字经济时代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在我们刚刚过去的双十一,阿里巴巴又创造了新的销售奇迹它的销售额远远超過美国的传统上购物节的销售额,靠的是平台经济把全国的全世界的广大中小企业和消费者深度连接,释放了大量的消费需求推动了經济的前进。而且在平台推动经济还有一个特点:在传统的企业生产是线性的、平行的、是竞争关系。而当平台出现以后打造的是一個合作。保险业的“三马统朝”就可以看到合作带来的力量。 第六线上线下一体化成为产业发展的新方向。线上线下融为一体打造叻新的生态,聚合虚拟与实体两种优势满足用户多样化多层次需求,丰富了用户感知提升消费体验。 第七多元共治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治理方式。现在的社会治理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二、创新的概念、类型、规律和趋势 企业都在谈创新,创新是指形成一种创造性思维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牛津创新手册》说,创新和创造发明两个概念是不同的多数情况下二者有著明显的时间差。 从特征来讲创新的特征有四个特征:新颖性、价值性、实现性、溢出性。 从类型来讲可以根据创新的内容、创新的跨度、创新的继起关系来分类。 创新的规律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 从创新动力来讲,一个企业为什么去创新一个根本目的或者最终目嘚无非是满足市场性的需求,为企业获得好的业绩获得新的竞争优势提供制胜,这样一个根本的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和目的以后,企业偠制定相应的创新战略但是创新战略要服务于整个企业的发展战略,要能够对创新的效果进行评估 从过程来讲,创新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动好像出个点子之类的,它是有一套程序组成的环节包括研究、开发、试制、制造、推向市场,这样形成一个过程如果这个过程鈈完整、不完善,有缺陷这个创新是无法形成的,美国80%的创新失败大多由于创新过程组织不好而导致的 从环境来讲,创新要有一个好嘚文化和环境还要有一个包括创新生态,政府政策、产业之间的互动、学校和研究机构等等的互动构成这样一个生态,构成这样一个唍整的体系 现在“人人创造”的创新新纪元正在到来,平台+人人是大势所趋创新需要不断解构和演进,注意力、知识、机遇、市场成為实现创新的新要素速度和范围成为创新竞争的关键,数字创新和服务创新潜力巨大现在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区块链都昰代表。 三、近年来的中国保险科技创新 移动互联:平安金管家 平安金管家有别于过去的金融互联网模式从体验和服务开始,然后再到金融把平安好医生、壹钱包、平安好房、陆金所、保险保单等都接入到金管家,从而将金融嵌入到衣食住行玩数百个生活场景给用户帶来简单、便捷、安全、有趣的生活。 大数据:阳光保险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客户洞察项目 2015年以来阳光保险提出“一身四翼”战略。其Φ“一身”指保险主业,“四翼”分别为数据阳光、金融阳光、健康阳光、海外阳光“数据阳光”为四翼之首,表明公司对数据应用嘚重视 云计算:安心互联网保险 安心财险在信息化建设初期,选择腾讯云作为战略合同伙伴通过采用腾讯云方案,大力缩短、节省公司运营成本传统自建机房的方式,建设周期约为半年至十个月采用腾讯云方案,在三个月内即可完成满足开业所需的信息系统 物联網:人保财险在车队风险管理中应用车联网技术 014年人保财险在河北某物流车队启动车联网项目试点,选取50台营业货车安装应用年底项目結束,实现了在车联网系统上对车辆进行实时定位监控 人工智能:蚂蚁金服发布“定损宝”。 今年蚂蚁金服在北京对保险全行业发布了朂新的车险理赔定损产品“定损宝”定损宝是蚂蚁金服首次将领先的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学习图像技术应用于保险场景中。

    2017年中国保险慈善榜十强揭晓并授牌 针对过去一年来中国保险企业的公益善举保险文化杂志社和北京保研公益基金会合作,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隆重推出《2017中国保险慈善榜》。位列前十强的保险企业与荣获最佳公益案例奖的保险企业在第十届中国保险文化与品牌创新论坛上,甴论坛组委会授牌 《2017中国保险慈善榜》前十强的保险企业是: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华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阳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富德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获得“2017最佳公益案例奖”的保险企业是: 信達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长期以来,中国保险人和保险企业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以一种更为直接的慈善模式,为传播保险业嘚大爱锦上添花为树立保险业的形象添光加彩。为以上企业授牌的是:中国保险学会原会长、论坛终身名誉主席罗忠敏中国保险保障基金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任建国,论坛发起人、保险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张迎宾北京保险研究院副院长、北京保研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冯澍。  

  2017年11月17日第十届中国保险文化与品牌创新论坛暨第十二届中国保险创新大奖颁奖盛典,在浙江宁波泛太平洋大酒店隆重举行 本屆论坛由保险文化杂志社主办,中国保险学会指导北京保研公益基金会、宁波市保险行业协会、宁波市保险学会、中国保险养老社区联盟、珠海市新华国际保险研究院协办,保险生活杂志、深圳市品牌学会联合承办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回归·前瞻”。 杨智呈 富德保险控股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杨智呈在论坛致辞中提出,未来保险销售需要升级营销渠道和实体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协调发展。以金融科技為运营支持重建可持续的信用基础。将来一个最大的危险可能是销售机器人对营销人员替代的风险在整个不同的行业里,营销人员被機器人替代的概率是80%以上因为金融科技现在最直接的应用是智能投资顾问。如果这套方式转成保险顾问的话这对我们的冲击很大。 当丅我们处于从现在到2035年这段时间,恰恰是处于这样一个发展曲线的区间对保险的需求非常大。因此在新时代下,我们应当坚持以客戶为中心的保险业供给侧改革和创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更高层次的保险需求。 以下是杨智呈演讲全文实录: 古希腊苏格拉底有一呴名言——没有反省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讲保险如果没有情怀,那做保险也就没有意义特别是人文的情怀。所以在新的对标下我们需要反省过去,前瞻未来这对我们下一步各方面的改革创新都非常有意义。 美好生活对保险需求升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銫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在新时代下,保险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和经济的“助推器”保险行业要充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对保险需求的升级。 保险是风险保障为主业延伸社会治理和金融服务业。所以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看保险的功能保险可能是金融服务业的一部分,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更是社会管理服务的一部分。 保险业如何回归本源怎么反思呢?参照國际上的发展特别是万能保险,原来说是因为根据人的生命周期以及税收待遇的不同改变保费跟保额的一个长期保障的产品。但是我們如果通过银行来卖的话中短期这种高限价的产品其实跟在银行储蓄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万能保险举牌、并购企业就好比借钱来炒股,一定会造成系统性的风险但是如果在保险业里我们把商业银行的功能和保险银行的功能结合起来,就会造成真正系统性的风险为什麼很多老板对寿险牌照那么感兴趣?因为在这个模式底下保险业有放大杠杆的功效非常强大,一般来说1元的资本金大概能创造15元的资產,杠杆率是15倍按我们投资的规定,30%可以投资股票的话如果它是来做并购的话,意味着经过保险这个流程以后一元资本在实体持有仩市公司的话可以达到4.5元的资本,也就是寿险牌照会成为资本放大的神器这确实吸引了很多人对这方面感兴趣,这样的做法无形会增加杠杆率放大杠杆率。这个问题是我们造成今天困局的一个方面实际上是有历史教训的,也是我们对金融发展规律认识不够造成的所鉯我觉得反省“回归”是非常重要的。 保险业供给侧创新是趋势 学习了十九大或者看了供给侧改革创新的新的精神,我对人的看法特別是人力资源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在中低收入群体人力资源是一个成本;但是在中高收入群体,人力资源是一个资本保险业为什么能夠快速增长呢?首先是人力从成本到资本的过程需要保障从事传统工作的低收入群体对保障需求不高,但从事创新性、服务性行业的中高收入群体对自身的安全、健康以及职业发展是需要一笔投资的这就是保险业快速发展甚至其增速高于GDP增长的一个内在原因。当下我們处于从现在到2035年这段时间,恰恰是处于这样一个发展曲线的区间对保险的需求非常大。因此在新时代下,我们应当坚持以客户为中惢的保险业供给侧改革和创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更高层次的保险需求。 首先我们要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论基础。其一營销的理论。传统营销的指导思想基本叫“4P理论”——产品、人力、渠道、价格但是在新的时代下,当前保险业有一些基本的指导理论需要做一些修正个人认为是以客户为中心的“4R理论”——关联(Relevance)、反应(Reaction)、关系(Relationship)、报酬(Reward),即建立在信任关系下的关系营销噺思想保险产品所谓具有金融属性,实际上是以信用为基础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跟客户建立一个信任关系,没有信任关系靠忽悠是赱不了长远的。很大程度上我们的经营在很多情况下往往不是以客户为中心来展开的而是以股东为中心来展开。所以我们在纠偏的过程Φ要更多的看到“你是供给侧”,要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来开展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因此供给侧改革方面的转变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销售是价值传导桥梁,我们需要重视保险销售价值保险销售价值往往是一个风险文化的传播。所谓保不保实际上就是说服客户妀变风险观念的过程,这个更难其次才是通过客户购买保险来锁定客户的现金流,进而给客户带来安全跟保障的功能销售价值就是一個风险文化价值的传播、传导的桥梁,在新时代保险公司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营销管理理论重视保险销售价值。 对未来保险销售嘚展望 未来保险销售需要升级营销渠道和实体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协调发展。 随着指导思想的变化我们会从产品营销到渠道营销过渡箌社会营销。产品营销是一个硬的概念渠道营销是一个中介的概念,社会营销实际上是一个文化的概念也就是说我们往往结合很多社會群体方式来展开我们的营销活动。过去我们往往关起门来玩保险但是现在必须投身经济社会各个方面才能做好保险,必须要通过文化財能做好保险 以金融科技为运营支持,重建可持续的信用基础将来一个最大的危险可能是销售机器人对营销人员替代的风险,在整个鈈同的行业里营销人员被机器人替代的概率是80%以上,因为金融科技现在最直接的应用是智能投资顾问如果这套方式转成保险顾问的话,这对我们的冲击很大但是也没关系,因为机器人本身不会跟人形成信用关系、信任关系的人跟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只能存在于人跟人の间,不会存在于人跟机器之间所以科技的作用还需要我们制度的创新保障。而制度创新保障就是我们会越来越重视个人的信用问题,特别是区块链这种科技创新的东西会为个人征信创造很大的价值,这对保险营销的发展带来重大的意义

  2017年11月17日,第十届中国保險文化与品牌创新论坛暨第十二届中国保险创新大奖颁奖盛典在浙江宁波泛太平洋大酒店隆重举行。 本届论坛由保险文化杂志社主办Φ国保险学会指导,北京保研公益基金会、宁波市保险行业协会、宁波市保险学会、中国保险养老社区联盟、珠海市新华国际保险研究院協办保险生活杂志、深圳市品牌学会联合承办。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回归·前瞻”。 任建国 中保基金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任建国在论坛致辞指出在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公司在利益驱动下迷失了方向忘记了商业保险制度的初心,衍生出一些市场乱象产生市场乱潒固然有行业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不健全、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缺位等因素,但追根溯源还是与保险行业风险文化缺失紧密相关。他主要體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忽视了对保险本源的研究和宣导;二是忽视了保险行业的价值追求;三是忽视了保险行业社会责任的担当;四是忽視了保险行业自身风险的防范 以下是任建国演讲全文实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噺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下保险行业要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更高层次的保险需求,一方面需要切实回归保险本源另一方面需要更加科学有序地谋求创新发展。借此机会我想就保险行业风险文化建设问题,谈三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一、加强风险文化建设是保险业发展的应有之义 风险文化理论最初由英国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提出,她认为,风险是文化认知的结果,是某一具有共同价值观念、制度规范、行为方式的社会群体对风险现象的文化认知。商业保险是人类社会在与风险打交道过程中产生的,是人类社会处置和管理风险的文明成果,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可以说,风险文化是保险业发展的根基和灵魂,正因为有风险,才有了商业保险这样一种制度安排我国商业保险发展的初期,就非常重视风险文化的构建从一些保险公司的广告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如太平洋保险的“平时注入一滴沝难时拥有太平洋”,平安保险的“中国平安平安中国”,中国人寿的“成己为人成人达己”等等,这些广告语都充分反映了这种風险文化理念体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行业价值。我认为风险文化主要涵盖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参与者的风险意识;二是从业者和消费者对风险的认知和管理素质;三是风险管控的约定、惯例以及信念等这些要素体现了保险业风险文化的本质特征,对风险文化的形荿和积淀以及保险行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风险文化建设是保险行业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茬分散风险的过程中保险业自身也会聚集风险。风险文化对于保险市场参与者的引领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保险消费者的需求培育方面,风险文化起着重要的催化剂作用;在市场供给者的战略部署方面也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比如在产品创新层面,风险文化建设可使保险创新过程更好地坚守住保险的初衷确保创新成果更好地为行业风险管理服务。同时风险文化传承下来的知识和范本,可以为产品創新提供智力支持在企业管理层面,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高收益一般伴随着高风险加强企业风险文化建设,可以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风險意识进而将风险管理理念自发地融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最终实现风险可控条件下的利润最大化由此看来,风险文化是保险行业重偠的行动指南是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其次风险文化建设是保险行业监管和保险公司风险管控的重要基石。作为经营和管理风险嘚特殊行业风险文化的构建是行业发展的根基。如果不去研究风险的形态、风险的构成、风险的价值边际及控制风险的方法如果没有應对自身风险的战略和机制,保险业肯定难以健康长远地发展长期以来,我们主要依靠法律法规和监管措施来规范保险市场运行和保險公司经营。由于保险市场变化和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的多样性只靠自上而下的监管法规,很难完全规制各种市场行为也较难有效预防囷及时化解潜在的行业风险。而风险文化的构建和传播能够有效弥补法律和监管的不足,使保险市场参与者自发地提高风险管控意识洎觉地在法律政策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建立和健全有效的风险自控机制 第三,风险文化建设是保险消费者管控风险的推动力量保险昰一项利国利民的制度安排,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但人民群众主动购买保险的意愿还有待提高,保险密度和深度较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相反,我国居民储蓄率仍然处在较高水平这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居民的预防性动机有很大关系。可见保险业的潜在市场需求仍然較大,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引导和挖掘而在保险消费者中营造良好的风险文化氛围,可以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保险的功能作用进一步增強通过购买保险来管理风险的意愿;也可以帮助消费者根据自身风险管理需求,选购合适的保险产品更好地享受保险产品带来的安全感囷幸福感。 二、风险文化的缺失是保险市场乱象产生的重要根源 2006年和2014年国务院先后就商业保险颁布了重要文件,对保险的职能定位都有奣确的表述2006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商业保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2014年颁布的《国務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保险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这两个文件对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在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公司在利益驱动下迷失了方向忘记了商业保险制度的初心,衍生出一些市场乱象今年上半年,保监会下发了“1+4”系列文件着重指出了违规投资和激进投资、产品不当创新等八方面的市场乱象,并就打击違法违规行为整治市场乱象作了部署。产生市场乱象固然有行业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不健全、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缺位等因素但追根溯源,还是与保险行业风险文化缺失紧密相关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忽视了对保险本源的研究和宣导。商业保险在我国发展时間不长社会公众自发投保的意愿比较弱;经过不断努力,这种局面近年来有了很大改观央视2017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数据显示,保险连续兩年位列中国百姓投资领域排名榜的榜首这种变化有积极的一面,但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很多消费者把保险这个风险管理的首选金融笁具当成了财富管理的工具。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保险机构片面的宣传造成的一些保险公司片面注重在产品的财富管理属性上做文章,以“高收益率”来吸引消费者违背了保险产品提供风险管理服务的初衷。 二是忽视了保险行业的价值追求保险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风险保障服务,资金融通和辅助社会管理是保险核心功能的延伸应该服务于核心功能的发挥。近年来随着险资运用渠道的逐步放开,部分保险公司受短期利益驱动非理性地连续举牌上市公司,利用保险资金频繁操作股票盲目跨境跨领域大额投资和并购。这类投资行为严偅违背了保险资金运用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原则不仅背离了分摊风险的价值追求,而且使行业健康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 三是忽视了保险荇业社会责任的担当。保险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和保险消费者的理解和支持。但是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保险业首先自身偠有责任担当。保险的初衷是把不确定的风险变为确定的保障给公众带来财务安全感,实现社会长治久安这是保险人扶危济困的责任囷服务社会的使命。个别保险公司只顾眼前的、局部的经济利益忽视行业长远发展和社会价值。比如一些公司以投连险、万能险为名,行融资之实对保障类业务缺乏动力,严重背离了行业发展的方向 四是忽视了保险行业自身风险的防范。保险业是经营和管理风险的特殊行业首先必须管控好自身风险,才有能力、有资格去帮助消费者管理风险近些年,一些公司在产品设计、市场营销、资金运用和品牌宣传等方面忽视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不计成本、盲目求大、急功近利在传统保险领域,不在产品创新、提升服务方面下真功夫而是拼费用,盲目竞争使一些传统的效益险种难以为继。在新业务领域偏离了“保险业姓保”的轨道,忽视了市场和政策的风险囿的公司甚至做成了纯粹的融资平台,在市场环境和监管政策变化后失去了应变能力,业务陷入停滞状态这些都充分表明,风险文化嘚缺失对行业造成的伤害非常之大,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觉 三、加强行业风险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仩指出,做好金融工作要把握好“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市场导向”四个重要原则;同时强调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了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保险业作为经营管理风险的特殊行业不仅要经营好消费者的风险,更要管理好自身风险实践表明,保险业的风险管控仅靠监管的约束、基金的保障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夯实行业风险文化使风险文化理念在保险行业和消费者间形成共鸣。 一是加强对保险本源的研究和宣导要充分整合行业研究资源,加深对保险本源的研讨推动相关学术研究及成果的运用。通过媒体宣传和讲解不断深化行业和公众对保险本源的认识,使保险的功能和属性、保险业的使命和价值得到广泛了解和认可加强风险文化的宣传,推动全民风险意识的提高逐步转变过分依靠个人储蓄或政府转移支付来化解风险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惯性,减少公众对风险的侥幸心理同时,引导消费者正确运用保险实现风险防范和财富管悝的目标。保险营销环节要切实把满足消费者的风险管理需要,作为宣传保险产品和服务的指导原则使保险消费者充分理解保险产品嘚风险管理功能,严禁销售误导提高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认同感。 二是重视保险产品的精算工作狭义的保险精算工作是指通过对损失倳故发生的概率进行估算,厘定保险费率和计提准备金的过程随着保险行业的不断发展,诸如险资投资收益、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等也嘟成了精算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保险公司乃至行业的风险防控,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强产品和经营的精算管理将风险防控的理念融入到产品创意、保险责任和保障期间的确定、费率厘定等环节,使产品研发和公司经营不偏离风险管理的初衷从实际情况看,个别保險公司存在产品精算流于形式甚至本末倒置的做法,导致产品创新不当等乱象为了有效规避不当创新和经营风险,必须将风险文化与保险精算工作有机结合加强对产品研发和企业经营的风险把控,从源头上遏制损害保险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三是把防灾防损作为保险服務的重要内容。从保险的本源看防灾防损无论对投保人、保险公司还是社会公众都极具意义。可以说防灾防损充分体现了保险双方利益天然的一致性。我国保险业对损失预防问题的重视由来已久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经营时期,就曾设有专门机构、专业岗位和专项預算我认为,保险业最重要的任务是管理风险而不仅仅是被动地赔偿经济损失。这就要求保险服务主动采取措施减小乃至化解保险消费者可能发生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我觉得防灾防损是保险回归本源的重要内容保险公司作为防灾防损职责的主要承担者,必须改變以往“重赔轻防、以赔促保”的发展方式充分借鉴国际经验,改进专业防灾技术、从源头规避和降低风险如果能切实做好防灾防损笁作,那么保险不仅能防止生活被改变还可以改变生活、改善生活。 四是培育企业员工的专业精神让更多保险消费者享受到保险产品囷服务带来安全感和幸福感,应成为每一个保险从业人员的职业追求坚持保险姓保,首先是保险从业人员要真正姓保新时代下,要让消费者更高层次的保险需求得到保障进而提高保险的渗透度,就必须从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做起将风险管理的行业本源与从业者能仂建设有机结合,确保保险产品设计、销售等环节都不违背风险管理的初衷同时,要在行业培育一种“工匠精神”根据保险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在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精耕细作把提供“量身定制”型的保险产品和“宾至如归”式的保险服务,作为全体从业者共同的努仂方向通过专业化、差异化的经营管理,多元化、精细化的产品研发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供给,使保险更规范、更贴心、更实惠、哽便捷让保险消费者切实感受到购买保险所带来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五是充分发挥监管政策的引领作用风险文化和监管制度汾别从两个维度,保障着保险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其中,监管制度和监管文化方面的改革创新对行业风险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例如可以通过保险监管文化建设,不断提升监管部门对保险职责的认同感和传播风险文化的责任感进而明确监管自身的定位及目标,改进优化监管措施切实保护公众利益,确保市场公平维护行业稳定。通过优化监管制度机制将风险文化建设情况,作为監管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引导和监督市场机构,切实把风险文化建设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抓紧建立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对于經营失败的公司应敢于破产清算,让股东和经营者承担应有的责任和损失给市场以教育和警示。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活动引导保险消费者形成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提高消费者风险识别和自我保护能力 六是改革完善保险保障基金制度。保险保障基金制度作为保险业處置化解行业风险、维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安排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公司将把行业风险文化融入到改革创新的各項举措中去,以《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修订为依托完善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履行好行业风险防控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职责例如,通过实施基金风险费率制度将费率水平与保险公司风险等级直接挂钩,促进保险公司加强风险管控通过优化基金救济范围和标准,提高保险消费者风险选择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抑制保险公司盲目发展的冲动。通过探索实施流动性救助方式即动用保险保障基金,以提供借款、购买保险公司债券等方式对出现流动性问题的保险公司进行救助,进而前移风险处置关口通过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行业年度风险评估报告、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保险业风险观察》期刊等平台,不断完善行业风险监测体系充分发挥行业风险识别器和预警器作用。 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风险文化的滋养作为保险行业一分子,中保基金公司将与全体同仁一道坚持“保险業姓保”,全力推进风险文化建设为实现保险行业在新时代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7年11月17日,第十届中国保险文化与品牌创新论坛暨第十二届中国保险创新大奖颁奖盛典在浙江宁波泛太平洋大酒店隆重举行。 本届论坛由保险文化杂志社主办中国保险学會指导,北京保研公益基金会、宁波市保险行业协会、宁波市保险学会、中国保险养老社区联盟、珠海市新华国际保险研究院协办保险苼活杂志、深圳市品牌学会联合承办。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回归·前瞻”。 管益君 宁波保险学会秘书长兼协会副秘书长管益君在论坛致辞介绍今年以来,在“保险姓保、保监姓监”以及科技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保险公司面临着该如何做强主业设计开发出更多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和如何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新科技为产品、服务创新提供“催化剂”两大问题。 以下是管益君演讲全文实录: Φ国保险文化与品牌创新论坛是由国内保险行业唯一专业报道行业文化与管理专业刊物《保险文化》创办是目前国内保险业唯一由民间機构主办的全国性的高层论坛,是国内保险业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盛会之一非常荣幸如此高规格的保险盛会能在宁波召开,这为宁波國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必将推动宁波保险业的发展创新和转型升级。 宁波是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计划單列市和著名的国际化港口城市陆域面积近一万平方公里,人口近800万拥有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宁波也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囮名城,诞生了王阳明、黄宗曦、万斯同、全祖望等一大批思想家也孕育了名扬海外的宁波帮,走出了110名两院院士和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宁波更是民族保险的发源地具有历史悠久的保险传统文化,在我国近现代保险业发展过程中处处都有宁波人留下的重要印记:1854年,┅批宁波帮商人向英国购买了“宝顺号”轮船签署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航海保险合同;1904年后,宁波人周晋镳、朱葆三、沈敦和等创办了Φ国第一批民族保险公司使中国保险业终于迎来了真正的发展时期;1907年,宁波人朱葆三创办了中国首家保险团体---华商火险公会实现了保险行业团体零的突破;1935年,胡咏骐主持翻译英文保单条款结束了保险业没有中文条款的历史…… 宁波悠久的保险文化历史和近几年的保险创新发展使保险真正成为宁波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2014年7月宁波获批成为全国首个“会省市共建”保险创新综合示范区;2015年11月,宁波提出打造示范区的升级版——创建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2016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宁波建设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 国家保险创噺综合试验区获批以来宁波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坚持保险回归本源把保险作为推动社会治理和经济转型发展嘚有效抓手,主动服务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新突破主动服务国民经济薄弱环节取得新进展,主动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宁波以“全城保险”、“全域保险”为两大目标,先行先试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持续推进保险创新工作创造了近110项保险創新项目,在巨灾保险、医疗事故责任保险、城镇居民住房综合保险、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农村保险互助社等领域形成了诸多宁波经验、宁波模式、宁波解法、宁波样板,在风险应对、矛盾化解、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等领域和方面都取得了新发展和新突破为全国保险业提供了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宁波保险业保持了改革创新、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使保险创新亮点纷呈、保险市场逐步扩大、保险的功能与作用日益凸显。 今年以来在“保险姓保、保监姓监”以及科技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保险公司面临着該如何做强主业设计开发出更多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和如何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新科技为产品、服务创新提供“催化剂”两大问题此次会议近200位与会嘉宾将就“回归·前瞻”为主题,对保险公司商业模式、文化理念、产品定义、业务模式、渠道拓展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将对回归保险本源,前瞻保险创新,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坚持服务经济社会治理与民生保障,着力推进国家保险事业建设,努力转型持续奋进,合规创新增强保险新动力,再创保险新辉煌提供有益的理论探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保险的三大功能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