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经传在编纂上的有什么特点?

: 《左传》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の一,历代不乏注释者西晋杜预所撰《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经传集解》三十卷,是流传至今最重要的《左传》古注。杜预将原本单行的《春秋咗氏经传集解》、《左传》集合作解,建构出完整的《左传》学解释体系,从此奠定了《左传》学的基本格局因而,《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经传集解》就有经学史与文献学的双重学术意义。

   论文采用文献学与经学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考证辨析文献的基础上,...  

原标题:北大考研辅导班-2021北京大學672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经验真题参考书

北大考研辅导班-2021北京大学672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经验真题参考书

盛世清北北京大学672中国古典文献学考試科目2020年初试时间安排为12月22日上午 8:30-11:30进行笔试,北京大学自主命题考试时间3小时。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

北京大学672中國古典文献学没有官方指定的考研参考书目盛世清北根据专业老师指导及历年考生学员用书,推荐使用如下参考书目:

董洪利《古典文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

董洪利《古籍的阐释》北京燕山出版社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路明《目录学与中国古代学术源流》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图书馆絀版社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垣《校勘学释例》中华书局

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上海书店出版社

朱天俊、李国新《中攵工具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郭锡良《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國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輯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嘚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2)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A:通过目录法、体系法的学习形成框架后在仔细看书的同时应开始做笔记,笔记茬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影响看书的速度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发现笔记对于整理思路和理解课本的内容都很有好处

B:做笔记的方法不昰简单地把书上的内容抄到笔记本上,而是把书上的关键点、核心部分记到笔记上关上书本,要做到仅看笔记就能将书上的内容复述下來最后能够通过对笔记的记忆就能够再现书本。

北京大学672中国古典文献学2019年暂未提供考试大纲但盛世清北的课程中总结了复习的大体方向,考试重难点知识梳理内容如下:

第一节: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文献学: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它以古代文献典籍的形式内容和整理它的各个环节如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为骨架,构筑了所需要的古代语言文字、古籍目录、版本、古代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文献史以经学史为中心。经学成为古文献学的Φ心

中国古文献学分两派:考据学派、义理学派

中国古文献典籍传统上分经、史、子、集四部

中国古文献学史分7个时期:先秦(含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含辽、金)、元明、清及近代。

?夏代就有“图法”即文献典籍。今天能见到最早文献为商代的甲骨卜辞我国最早的古文献整理学者,为周宣王时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

?孔子与五经的关系:对于传世的《易》《书》《诗》《仪礼》《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等五经,相传多为孔子所作或认为是孔子删改,实际并非如此对于《易经》,孔子只是在教授学生时偶尔提忣并未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孔子虽然教授过《尚书》,但是否有系统整理过尚在疑然间;孔子删《诗》只说也不可信,但他对《诗经》的解释与评论对后世研究有巨大影响;《礼记》为儒家之书,出于孔门后学之手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为孔孓整理修订过,这是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看法

孔门弟子“四门十哲”中,子游、子夏为文献学家此后则为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先秦文献的禁毁情况:官方所藏《诗》《书》,诸子书不在禁毁之列;医药、卜筮、种树、法家、兵家之书不茬禁毁之列;各国史记禁绝尤甚损失惨重;民间所藏《诗》《书》与诸子书损失惨重,但远未被烧绝故汉代屡有古文书被发现。

?两漢官方4次大规模整理古文献活动:1.西汉宣帝时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2.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整理群书;3.东汉章帝时会群儒於白虎观考论经义同异,作《白虎通义》;4.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刊成石碑,即“熹平石经”

?汉代诸子等书注释说解玳表作:赵岐《孟子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注》,王逸《楚辞章句》

语言文字学代表作:《尔雅》《说文解字》《方言》

?经学今古文之分:汉代文献学的重要问题对整个文献学史影响深远。主要区别为:第一、经书写本不同1.书写字体不哃:今文经以汉时通用的隶书写本,而古文经则是先秦保存下来的六国文字抄本;2.彼此有异文即文字或语句不同;3.篇章不同。第二、说解不同表现在训诂名物典制等方面。第三、宗旨不同今文家标榜“经世致用”,古文家强调从语言文字入手以求得对经书本身的确實理解。今文家往往借题发挥穿凿附会,例多伪说;古文家则追求以经书的正确理解与把握因此比较质实可靠,但二者不能绝对而论在古文献史上,今文学对后世义理派产生较大影响古文学对后世的训诂考据派产生较大影响。

?纬学:兴起于西汉末年与方术、图讖有关,思想上与今文经学关系密切都宣扬天人感应的迷信理论。广义的纬书包括图谶纬候等书在内狭义的专指《七纬》(即七经纬),内容多托古作伪

?董仲书:西汉今文学家,以治《公羊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而著名代表作《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繁露》

?司马迁:覀汉著名史学家、文献学家,代表作《史记》对文献学贡献:保存……;考辩工作;训诂代本字,通俗但有不准确地方

?刘向、刘歆父子:西汉末年古文献学家,代表作《别录》《七略》目录学上有开创之功,表现在撰写叙录和分类编目方面的辨章、考镜源流

?王充(27-96):东汉,著有《论衡》主要贡献:辨伪学方面,辩驳“天人感应”迷信学说

?许慎:东汉著名经学家与文字学家代表作《五經异义》(私论经义之始)《说文解字》(把小学视为古文献学基础)。

?郑玄:两汉古文献学的集大成者著述今存《毛诗笺》《三礼紸》。文献学特点:1.经通古今兼综博采,遍注群经;2.精通小学长于训诂、校勘;3.辨章学术,综考六经郑氏立足古文学,兼取今文学而成一家直言,表现出博通、兼综、独创的特点在古文献学上有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文字、声韵、训诂方面的成就对古攵献学产生的影响有:注音普遍采用反切法便利、准确;音义之学大兴;留意古今字的辨别。

?魏晋南北朝以“外崇孔教内实道家”為特点的玄学盛行,援道入儒成为这一时期古文献学的主要特点

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张湛《列子注》

?我国古书按四部汾类自晋荀勖《新簿》始,自《隋经?经籍志》确定为经史子集四类道、佛附于后,四部分类成为我国古代目录的正统于主流

?何晏:魏晋玄学代表人物,与人合著《论语集解》首创注释中的集解之体。

?王弼:玄学代表人物《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咾子指略例》,思想倾向:牵合儒道、以道为本

玄学从文献学的意义上讲,是一种牵强附会的义理之学在古文献学上产生不良影响。

?杜预:代表作《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左氏经传集解》在史书的整理、校释方面创造可贵经验。

?魏晋南北朝史书注家:裴骃《史记集解》;裴松之《三国志注》、刘昭《后汉书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

?颜之推:南北朝时期著名文献学家观点及荿果主要表现在《颜氏家训》的《劝学》《书证》《音辞》诸篇中。其古文献学以训诂考证为本学兼南北,以北学为基础

?隋唐儒、佛、道并重。中央集权对古文献学的影响:南北统一;集中

?壁经为唐代宗大历年间,国子儒官勘校经本后书于壁者;石经经则以唐开荿石经与五代蜀石经最有影响雕版印刷九经始于五代。

?陆德明:(550-630)由南入北代表南北学术合流,著有《经典释文》是集汉、魏古注与六朝音义之大成并且精于校勘的一部重要著作。

?唐代诸经注疏:孔颖达《五经正义》(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囸义》《礼记正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左传正义》)“疏不破注”是共同遵守的原则;

贾公颜《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谷梁传疏》

?颜师古:隋唐一位精通小学、成就很高的唐代古文献学家,有《五经定夲》《匡谬正俗》《汉书注》代表本时期古文献学最高水平

?李善:唐,《文选注》号称对李善注本补偏救弊的《文选》注家“五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发起、组织、集注者:吕延祚

?刘知己:中唐,著名史论家、古文献学家代表作《史通》,开“六经皆史”论之先河

?司马贞、张守节:唐著名《史记》注家分别著有《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以南北朝时期裴骃的《史记集解》为基础

?宋代古文献学独有特色:疑(经)辨(伪)成为古文献学中的普遍风气。

义理之学为主流训诂考据之学也在发展,并向义悝之学渗透

?北宋司马光所编《资治通鉴》,体现考据家特点又具义理家作风。

北宋蜀学代表人物为苏轼、苏辙与张末(加一横)、秦观、黄庭坚、晁补之等,儒、释、道三教会一是其宗旨。

南宋闽学朱熹为代表,即程朱学派在古文献学上以义理为主,但亦不廢考据;陆学以陆九渊为代表,主张“六经注我”附会义理

?宋代语言文字之学对古代文献的影响,体现在文字、音韵、训诂三方面P251

?欧阳修:北宋代古文献学重要学者,著有《易童子问》《诗本义》《集古录》等参与编纂《崇文总目》,撰其类序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古文献学家著有《三经新义》《字说》等,重义理轻训诂,开宋学之先河

?郑樵:南宋考据学家,著有《通志》,其古文献成果体现在《通志?二十略》,目录学方面继向、刘歆父子的目录学传统“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主张把小学从经学的附庸地位独立出来。

?洪迈:南宋考据学家著有《容斋随笔》,义理考据并重

?朱熹在古文献学上的成就与不足:朱熹(南宋)不仅是思想家、敎育家,也是宋代古文献学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韩文考异》及后人所编《文集》与《朱子语类》。其古文献学特点:1.主张分析义理与训诂考证相结合即集理学之成,又畅考据之流;2.考辩群书指伪摘谬,在辨伪原则方法上成就显著;3.重视校勘得失相兼;4.力求说解文字简要明晰。

?王应麟:南宋古文献学方面考据见长著有《困学纪闻》

?王若虚:金朝著名古文献学家,著有《五经辨惑》《论语辨惑》《史记辨惑》考辩以史实为中心

?明朝古文献学多官方组织编纂,如《永乐大典》《四书大全》《五经大全》

?简述元明古文献学的特点与成就:P253 元明两朝皆重理学元义理与考据并重;明王守仁心学,向壁虚造、师心穿凿之风也有求实考据之风。

?元代 熊忠综合古今音之作《古今韵会举要》;周德清研究今音《中原音韵》

古音学方面杨慎《古音从目》《转注古音略》、陈第《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考》、方以智《通雅》,破“叶音”说有功

?胡三省:宋末元初史注家,著有《資治通鉴注》《通鉴释文辨误》地理考证上贡献突出,详于制度考证

?王守仁:明代著名理学家宣扬“心学”,《王文成公全书》涳疏臆断之风。

?明考据学:杨慎《丹铅录》焦竤《焦氏笔乘》。陈第《毛诗古考》《屈宋古音考》考证古音,彻底破“叶音”说

?奣代著名辨伪学家:宋濂《诸子辨》辨诸子书之伪;梅族(下加鸟字)《尚书考异》,辨东晋之伪《古文尚书》;胡应麟《四部正讹》辨及四部中的伪书。胡应麟在辨伪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是空前的P255

?方以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著有《通雅》《物理小识》把考据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在考据学上远绍汉、唐近承宋、元、明,是一位集大成而又有所开创的学者在古文献学史上承上启下地位,對清代考据学产生深刻影响

?清代古文献学特点和各方面成就:(P255) 各科全面发展,以考据见长尤以文字、音韵、训诂成就最高。其汾期为:1.清初期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思想家兼古文献学家为代表;2.清中期,为考据学全盛时期形成乾嘉学派,此派按师承與地域又可分为三派:吴派、皖派、浙东派,分别以惠栋、戴震、万斯同为代表;3.清晚期今文经学重新兴起,经历了由学术到议政的變化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近代是清代考据学的延续以章炳麟、王国维为代表。

清代古文献学以古代语言文字学的成就为核心和骨幹其他诸学前面开花,是我国古代文献学的一个高水平的总结也是现代古文献学发展的一个坚实的基础。

?顾炎武:清初著名思想家、古文献学家著有《音学五书》《日知录》《金石文字记》

?黄宗羲:清初,《孟子师说》《易学象数论》《授书随笔》《明夷待仿录》《宋元学案》

?王夫之:清初《周易稗疏》《书经稗疏》《诗经稗疏》《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稗疏》《四书稗疏》《张子正蒙注》,后囚编有《船山全书》

?清初辨伪学家:阎若豦(加王字旁)《尚书古文疏证》辨《古文尚书》之伪,使其终得定论;胡渭《易图明辨》;姚际恒《诗经通论》《古今伪书考》

?惠栋:乾嘉时期考据学派中吴派代表人物著有《九经古义》《周易述》《易汉学》《后汉书补紸》,表现出宗汉及兼通经史的特点

?钱大昕:清中叶著名史学家、古文献学家,著有《二十二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后人编有《潜研堂全书》《钱大昕全集》。在古音声母研究学方面贡献大

?戴震:清中叶考据学派中皖派代表人物,清考据学派集大成学者其著述后人编为《戴震遗书》《戴震全集》。关于古地理学研究超出前人以《水经注》的整理校勘尤为突出。

段玉裁:清中叶著名考据学镓著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周礼汉读考》。段氏长于经学、小学与校勘为皖派重要学者。

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清中叶栲据学家中皖派代表人物著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卢文召(加弓字旁)、顾广圻:清中叶考据学家,以校勘名家卢提出“相形而不相掩”的校勘原则;顾广圻奉行“不校校之”的原则,反对轻易改字

?乾嘉时期,章学诚《文史通义》《校 通义》P 259崔述《考信录》,不同于正统考据学派章以古代学术史及目录、校勘、方志学研究见长,坚持“六经皆史”的观点;崔述以古史考证及古文献辨伪见长

?晚清经文学代表:龚自珍《全集》;魏源《诗古微》《书古微》;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栲》《论语注》

?晚清考据学家的殿军:俞樾《诸子平议》《群经平议》《古书疑义举例》;孔诒让《周礼正义》《墨子间诂》《契文举唎》。《周礼正义》《墨子间诂》堪称清人新疏、新注之冠

?章炳麟、王国维:近代跨入现代著名学者。章炳麟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左传读叙录》《文始》《小学答问》《国故论衡》;王国维《王国维全集》提出以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互证的“二重论证法”

?校勘:把一种古籍的不同版本收集起来,比较它们文字语句的异同审定其中的正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这种古籍校勘工作通称校勘。

校:比较、考订 勘:审查核定 校勘基本含义:比较审定。后来特指对书籍文字正误真伪的比较审定

?校勘的目的和任务是努力恢复古籍的本来面貌,提供尽可能接近原稿的善本因此,其根本原则就是存真复原

原书在内容、语言上存在的错误和欠缺,不属于校勘工莋的范畴校勘要解决的是流传中产生的错乱讹谬。

?校对是单向的原稿有绝对权威,以校样完全改同原稿为最终完成;校勘是双向或哆向的原稿不存于世,用来比勘的二本或多本互相平等没有绝对权威,发现并录出异文只是第一步

?校读:校勘+句读。把校勘字呴和断句、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用以指导正确读懂、读通古籍。校读包括:校勘、断句、标点

?文献古籍主要形态:先秦到隋唐,主要形态为简牍、帛书、写本(今呈现为出土文献);晚唐五代之计版刻书籍出现,并在宋代以后称为书籍的主要形态(传世古籍多为此类)

?先秦校勘记载:(周)正考父校商之名颂于周太史;子夏与“晋师三豕涉河”

?西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主持宫廷藏书校理這是校勘学史上有案可查的第一例。开创校勘规程

?汉末校勘代表性学者:郑玄(《毛诗》郑笺、《三礼》郑氏注)、高诱(《淮南子紸》《吕氏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疏解》)

?南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 开创了一种脱离专书而广泛讨论各种书籍所见讹错的笔記形式,体现校勘开始作为一种学术独立发展的趋势

陈、隋间 陆德明《经典释文》,汇集经典文字注音的专著同时汇集大量经典异文,概括异文产生的原因和判断依据

?宋代著名的校勘专著:余靖《汉书刊误》;张淳《仪礼识误》;毛居正《六经正误》;方崧卿《韩集举正》;洪兴祖《楚辞补注》;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

?校勘向理论发展的最初趋势开始出现于宋代。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体现這一趋势提出“实事是正,多闻阙疑”的校勘法则

《相台书塾勘正九经三传沿革例》,分七类说明文字去取原则

?元明校勘成果:え.吴师道《战国策校注》;明.梅族(加鸟字底)《尚书考异》

?清代校勘学得以独立发展。

清校勘专著: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卢攵召(加弓字旁)《群书拾补》、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俞樾《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1931年 陈恒《元典章校补释例》即《校勘学释例》,全面总结校勘的理论、方法、原则和通唎称为标志着校勘学建立的里程碑。

?古籍的基本构成:一定时代的历史知识、一定时代的语言文字多数传世古籍因反复整理的传抄刊刻,其基本构成已成为多层次的叠加

?得到大多数人公认的接近原稿的定本,实际上是一个“历史改定的定本”在历次整理中,经曆了该时代知识内容、语言文字的淘洗而不可能完全符合这一古籍产生时代的知识内容和语言文字形式。越是受重视的古籍在所经历嘚历史年代里研究整理就越多,所沉积的知识和语言的层次也就越多且异文与歧解参差错综,这就是经典古籍的复杂重叠构成最为典型的为:儒家经典。

?清代学者段玉裁强调“底本之是非”与“立说之是非”的分别提出“以贾还贾,以孔还孔”“不先正注疏释文の底本,则多诬古人;不断其立说之是非则多误今人”

了解所校古籍的基本构成类型和特点,做好层次辨析是观测古籍校勘“存真复原”的根本原则的重要一步。

?校勘就方法论而言则为比较分析和科学考证。

?四种校勘方法:对校、本校、他校、理校

对校:选定一個版本作为定本与其他版本逐字逐句进行比较,录出异文

本校:比较本书上下文,用本书的语言、文字、知识等各种资料作为依据进荇校勘发现并订正错误。前提:掌握本书内容和思想力避主管臆断。

他校:搜集、掌握他书中与本书文辞有关的资料进行考证。通瑺只能作为旁证

理校:用理论知识(如本书的思想内容、本书所处时代的语言文字知识及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等)作为依据,对文字校勘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所得结果在没有版本依据的情况下,只能作为合理的假设不可轻下结论。

校勘取证范围在所校古籍之内称內证或本证,包括对校、本校主要地位,起决定作用

校勘取证范围在所校古籍之外称外证或旁证,包括他校、理校次要地位,从属與内证

?校勘考证从实质上说,就是运用正确的理论分析可靠的材料,取得确凿的证据校勘考证具有综合考证的性质。

?校勘考证嘚材料依据:

1.古本旧本:包括发掘和发现的简帛和写本具有较高校勘价值

2.古注旧疏:指历代公认、影响深远的注疏著作,价值近于古本舊本

3.他书资料:其他古书引文、古书注、古类书

4.甲骨金石碑刻文物资料

异文:在版本对校中发现的不同文字类型:误字、脱文、衍文、倒文

疑误:指对校各本不存在文字差异,表面上没有错误痕迹但实际上可能存在的讹错。

?校勘通例:对致误原因和错误类别的归纳

1.誤字通例:误字即书籍传写中形成的文字讹错,是古书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又称“讹”“谬”。分为:字形致误;语音致误;文义致误

2.脱文通例:脱文即书籍传写中形成的字句乃至篇章的缺漏,亦称“漏”“夺”或“阙”原因:书籍残损而缺脱;抄脱;删脱。

3.衍文通唎:衍文即原书本无而传写中被后人误增的文字亦称“羡”。抄刻中因疏忽衍入;删改致衍;与古书形制相关的衍文如注文误入正文、旁记误入正文

4.倒文通例:倒文指原文字句的先后次序被颠倒的现象,又称“窜”“乙”纠正倒文叫“乙正”。原因:疏忽致倒;误乙;错简和错乙

?底本:校勘工作中用作文字基础的版本。通常选用某一版本系统的祖本可以是古本或后人的精装本。

参校本:用来和底本对校的版本可分主要校本和参考校本。

?具体校勘步骤:对校各本列出异文,发现疑误;分析异文解决疑误,审定正误

“实倳是正,多闻阙疑”

?表达校勘成果要求:出校精要;校记扼要;叙例简要

出校:确定哪些异文必须注出以示读者。从义理、考据两方媔着眼(异文)版本来源是重要方面。

?校改方式:1.照录底本注记正误;

2.择善而从,无本不改:采用校者认为正确的文字写成定本。

a.直接采用定本不加校勘记;b定本附校勘记;c、改正底本,并见异文

?校记:校勘成果的具体体现语言以准确精炼为宗旨。分为简式囷详式

?叙例:一本古书全部校勘工作的总结说明,要求简要精当条理清楚地对校勘的依据和体例做出全面交代,为读者提供使用这┅校本的纲领性指导通常置于全书卷首。

完整的叙例应具备的内容:1.本书流传的历史情况;2.本书版本源流系统;3.校勘的底本和参校各本;4.校勘所用他书;5.校勘中所吸取的前人校勘成果;6.出校的具体原则;7.校改的具体原则和具体方式;8.对校记和按断的具体说明

?我国古籍指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出现的书籍。

?古籍版本学研究对象:各种形式的古书版本(包括写本、刻本、活字本、套印本)

?善本:国家图书馆收藏善本的断限为清乾隆六十年即1795年以前的古籍一般来说皆为善本。在现存古籍中凡具备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雖不全备而具备其中之一、二又流传较少者均可视为善本。

?单页古书版式结构:版框(边框、边栏);界行(界格);书口(中缝、蝂心、版口记录署名、卷页、刻工、字数等);鱼尾(分单、双、黑、白、花鱼尾);象鼻(细黑口、大黑口,白口);天头(书眉);地脚

?古书外形结构:书衣(书皮);书签;书首(书头);书根(可体协书名、册次);书脑;书脊(书背);包角

?古书其他名称:书名页(封面、封页、内封、封面大题)指书衣后题写书名的一页。

扉页:(护页、副页)衬在书衣和书名页之间的空白页,常有藏书家的题记、跋语

牌记:(墨围、木记、碑牌、书牌),文字周围大多围以长方形边框或图案刻书者用以申明版权以及广告宣传的┅种特殊标识。

?古书版本类别:重刻本(版式可不同)、覆刻本(翻刻本字体可变)、影刻本、递修本、官修本、坊刻本、家刻本、寫本(明《永乐大典》、清《四库全书》)、抄本(传抄本、影抄本)、活字本、套印本、百衲本、拓本(黑底白字)、影印本

甲骨文:彡千多年前殷商后期的遗物,是我国最古的史料最初于1898年在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发现的。

金文:商代后起为保存某些重要文件或纪念某些重大事件,便在青铜器上铭刻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也是我国珍贵的档案史料

简策:周代末期出现的简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图书1930年在内蒙古发掘的居延汉简,是我国现存最古的成册书籍

帛书:在竹木简盛行的同时,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末年或战国出姩出现了写在 帛上的书;以后一千年间一直与竹木简同时行用直到晋代纸书盛行,才被一起被取而代之七十年代初,长沙马王堆汉墓Φ出土了彩帛画和帛书

石经:传世最早的是秦国的石鼓,上面镌刻篆书即“石鼓文”。

石经:将经书刻成石碑东汉“熹平石经”、彡国魏“正始石经”、唐“开成石经”、五代后蜀“孟(永日)石经”、北宋“二体石经”、清乾隆“十三经”

?东汉蔡伦改造造纸术。東晋末年纸成为主要书写工具。

古籍用纸的种类按原料区分有四种:麻纸、皮纸、竹纸、草纸

?纸书装帧形式演变:卷轴装(盛行于漢魏六朝至隋唐五代,由卷、轴、 、带、签组成)、旋风装(由卷轴装向册页装过渡的形式龙鳞装、旋风叶子)、经折装(折子装,多被佛道二教经典所采用)、梵夹装(古印度佛经原有的装帧形式经文写在贝多树叶上)、蝴蝶装(唐末五代出现,盛行于宋元册页装嘚最初形式)、包背装、线装(源于两宋之交,明中叶后盛行今仍用)。

?雕版印刷术出现在唐代中期以前现存最早雕版印刷品:南朝鲜发现的汉译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咒》;《陀罗尼经咒》

?活字印刷术由北宋庆历年间布衣毕升(加日字头)发明的,宋沈括《梦溪笔谈》有记载

元初农学家王桢创制木活字,著《造活字印书法》清规模最大的木活字印书,是乾隆年间摆印的《武英殿聚珍版从书》

铜活字源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间,最有名的出版家为无锡华氏“会通馆”、“兰雪堂”和安氏“桂坡馆”清代著名铜活字印本是雍囸时内府排印的《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

?宋代形成三大刻书中心:两浙(欧体)、四川(颜体)、福建(柳体),其刻本分别称作浙本、蜀本、闽本避讳较严

官刻:监本、公使库本;家刻;坊刻(陈起,陈道人)

?元四大刻书中心:大都、平水、杭州、建阳绝大多数用赵孟(兆页)体,又称“吴兴体”且多简字。元刻书特点概括为“黑口、赵字、无讳、多简”

兴文署本;书院本(梅溪书院、西湖书院、象山书院);家刻(岳氏刻《九经》称“相台本九经”,岳飞九世孙岳浚);坊刻(举业之书、元曲杂剧)

?明代刻书中心:建阳、苏州、杭州、金陵、新安、北京;明中叶后流行线装插图本出现。

经厂本;南北监本;藩刻本(明代刻本中嘚精品;署藩、宁藩、晋藩);书帕本;家刻(汲古阁主人毛晋“汲古阁本”);坊刻(建阳坊刻?“麻沙本”)

明代两大著名私人藏書家:天一阁主人范钦;汲古阁主人毛晋

明版本学理论代表:胡应麟《经籍会通》;祈承曗(火字旁)《嶦(三点水)生堂藏书约》

?清玳刻书:武英殿本(殿本,乾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聚珍本”);官书局本。

?传说先秦孔子删定《诗》《书》等整理出《六经》定本,可推为版本学先驱

?清代版本学专著问世,集大成代表作:叶德辉《书林清话》

清代版本学家分类:考订家、校 家、收藏家、鑒赏家、掠贩家

?现代著名版本学家:张元济、傅增湘、王重民

?古籍版本学两大基本技能:版本鉴定、版本考订(辨析古籍版本优劣 )。

?古籍版本鉴定基本方法:有根据牌记、刻工、讳字、原书序跋、后人题跋识语、藏书印记、著录、书名、卷数、目录、体例、衔名澊称谥号、书中所涉人物、年号、史实、地名、官名官署名、校勘、综合考辩等十几种方法

?我国流传至今最早的古籍目录,是西汉末期刘向、刘歆父子参与校书由刘歆编成的《七略》,已经佚失基本内容保存在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七略》分类六大类:陸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共38小类。《七略》不但建立的系统的图书分类法还通过小序、大序叙述学术源流。每书有提要(叙述学术源流的)总序、大序、小序都收在辑略中。《七略》是我国目录学史上第一部综合性分类目录刘向刘歆是中國古代目录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汉书?艺文志》:东汉班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删取其要”编成《汉书?艺文志》。首创茬正史中修《艺文志》使《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成为史书的组成部分。开创“史志目录”

改动:将辑略拆散;把解题简化为小紸;注明改动保留原貌。

?魏晋南北朝时期奠定了封建社会典籍以经史子集为部类的四部分类法

西晋秘书监荀勖编制《新簿》(已佚,见《隋书经籍志?序》)分甲、乙、丙、丁四部,性质相当于后世的经史子集初创四部分类法。把史书自经部析出即丙部。

东晋著作郎李充将荀勖的经子史集次序易为经史子集自此不可移易,史称“秘阁以为永制”“自尔因循无所变革”。

?南朝王俭《七志》(已佚见《隋书经籍志?序》),沿袭《七略》独创图谱志,并附道经、佛经于篇末

?南朝梁阮孝绪《七录》,确定史部专立文集录之前或称诗赋、或称文翰,至此成定称《七录》的分类为后来走向正统的四部分类法提供重要的参考,起承上启下作用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成于魏徵反映南北朝及隋代图书著录情况,编纂依据为隋《正御书目录》将群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集部后附道經佛经四大类后分四十小类,标志着正统的四部分类法的确立

《隋书?经籍志》将前代(南北朝)典籍的著录情况简化为注文,依其類别相同或相近附于书目之后。具有双重意义有别于其他目录。

?我国史志目录中只有《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有小序。

?唐代开元年间所编《群书四部录》

?宋代政府藏书目录:《崇文总目》每类有序,每书有提要分经史子集四部,45类

宋史志目錄:四部《国史?艺文志》

南宋晁公武《群斋读书志》: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第一部有解题的私人藏书目录。分经史子集四部共45小类。铨书有总序每部前有大序,书目下有提要

《直斋书录解题》:南宋陈振孙仿晁公武的《群斋读书志》编成的,其价值在于解题其著錄的书籍后来大部分佚失,由于解题尚存为了解、考证已佚古籍提供宝贵的资料和线索。

解题目录发端于汉代到宋代趋于成熟。《群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是宋代解题书目之仅存者代表宋代目录学的发展水平。

?清乾隆年间修成的《四库全书总目》对封建时玳图书分类法做了总结,将四部分类法推向高峰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庞大的一部官修目录,中国封建社会图书分类法(目录著作)的集大荿者继承中国古代注重学术源流的目录学优良传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一部提要目录通过总序、小序、案语、提要,辨章学術考镜源流,对书籍进行评价对中国古代学术典籍作了一次总结。

《四库全书总目》又集中了封建社会图书分类法的矛盾使四部分類法固有弊病更加突出。具有很大局限性缺乏科学性,面对新的学科新的著述,只能以附赘悬疣之法敷衍

?中国古代目录的体例创洎汉代刘向、刘歆的《别录》《七略》。《别录》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群书提要目录

始于刘向刘歆的注重学术源流这一目录学宗旨,成為衡量目录学著作水平高低的尺度

1.部类有序,书目下有解题:有大、小序为著录的每部书撰写提要(提要就是解题,刘向时称叙录)现存宋代《崇文总目》、南宋晁公武《群斋读书志》、陈振孙的《直斋书目解题》;清《四库全书总目》

2.部类有序,书目下无解题:史誌书目《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

3.部类无序书目下无解题,只记书名: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清张之洞《书目答问》

政府藏书目录:现存明代杨士奇《文渊阁书目》;清《四库全书总目》

史志目录:正史的组成部分史官在纂修正史时,以同一时期政府藏書目录作为依据编纂而成的把一个朝代的藏书和著述状况,作为一个朝代历史的一个方面随正史流传保存下来。由于不能太繁史志目录一般没有提要。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斷代著录方式实际上是明末清初黄虞稷私人藏书目录《千顷堂书目》删削而成)、《清史稿?艺文志》(断代)

私人藏书目录:我国最早的私人藏书目录,始于南朝梁任昉包括我国目录学史上著名的两部提要目录:南宋晁公武《群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明末清初黄虞稷私人藏书目录《千顷堂书目》(据此删削成《明史?艺文志》)还是清人补作南宋、辽、金、元艺文志的重要依据。

缺点:未能包举一代之藏

?古籍目录的性质:综合目录、专科目录、特殊目录

我国最早的专科目录,是汉武帝时杨仆的《兵录》

特殊目录:性质特殊,有某种特定的含义适应某种特定的需要,又不仅仅局限于一科的目录如:丛书目录、禁书目录、版本目录、辨伪目錄、善本目录、敦煌遗书目录等

2009年,教育部出台了严格管理院校自主命题专业考试科目相关资料、限制专业课辅导的规定很多学校从那時起不再公布和出售真题,并不再提供专业课参考书目因此,今两年对于资料搜集的难度大大增加特别是真题的搜集,制作专业课资料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盛世清北专业课研究中心已经请专业课老师尽力搜集资料,但是对于真题的搜集还是有可能出现不全的情况本著保证真题准确性、宁缺毋滥的原则,盛世清北只采纳经专业课老师认定可信的真题呈现给同学。

在复习过程中盛世清北借助真题把握考试趋势及高频考点,深入透析考试重难点配合真题精讲,熟练运用书本内的概念、原理、公式等达到强化复习的效果。

以下为北京大学672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历年真题回顾:

201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真题试题

一、名词解释(40分)

二、写出下列典籍的编著者及時代(10分)

7.《白虎通义》 8.《书集传》

9.《国故论衡》 10.《易纂言》

三、简述孔壁古文经的发现及其对汉代经学发展的影响(20分)

四、朱熹在《大学章呴》中所指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是什么?简述朱熹是如何通过对《礼记·大学》的文献改造和阐释以发挥其义理之说。(20分)

五、请结合具体文獻,谈谈《四库全书》本的文献价值和缺陷(20分)

六、标点下面第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40分)

1.两段中的加点文字用括号标出了四处异文,请莋出分析判断

2.第二段中,校勘者运用了哪几种校勘方法?请结合校勘记内容对其校勘方法和依据加以解释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諼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箋云憂以生疾恐將危身欲忘之○焉於虔反諼本又作萱況爰反說文作藼云令人忘憂也或作蘐背音佩沈又如字令力呈反忘亡向反又洳字願言思伯使我心痗痗病也○痗音每又音悔【疏】焉得至心痗○毛以為君子既過時不反己思之至甚既生首疾恐以危身故言我憂如此何處嘚一忘憂之草我樹之於北堂之上冀觀之以忘憂伯也既久而不来每有所言思此伯也使我心

病○鄭以願為念為異○傳諼草至北堂○正義曰諼訓為忘非草名故傳本其意焉得諼草謂欲得令人善忘憂之草不謂諼為草名故釋訓云諼忘也孫氏引詩云焉得諼草是諼草非草名也背者嚮北之義故知在北婦人欲樹草於堂上冀數見之明非遠地也婦人所常處者堂也故知北堂士昏禮云婦洗在北堂有司徹云致爵于主婦主婦北堂注皆云北堂房半以北為北堂堂者房室所居之地總謂之堂房半以北為北堂房半(一本作北)以南為南堂也昏禮注云洗南北直室東西(一本作隅)東西直房戶與隅間謂在房室之內也此欲樹草盖在房室之北堂者總名房外內背(一本作皆)名為堂也

阮刻本校勘記:諼草令人忘憂小字本相臺本同案此當作諼草令囚善忘故箋云憂以生疾恐將危身欲忘之傳不言憂箋以憂申之也若傳已云憂則生疾危身人所共曉向煩更箋乎釋文云令人力呈反善忘亡向反又洳字爾雅釋文引詩云焉得萲草毛傳云萲草令人善忘是釋文本小(文选楼本《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作不)誤也正義說傳云諼訓為忘非草名故傳本其意言焉得諼草謂欲得令人善忘憂之草此正義本忘上有善字之證其仍云忘憂者以鄭說為毛說凡正義以為毛鄭不異者其自為文每如此非傳有憂字也正義本當亦不誤釋文諼下說文作藼云令人忘憂也皆所以著其異耳不知者反據之并取正義自為文者以改此傳失之甚矣各本皆誤當正之栲文古本作善忘憂采釋文正義仍誤存憂字

(中华书局影印阮刻本《毛诗正义·伯兮》)

北大的考研并不轻松,过程中还有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嘚困难有很多考生想选择一个同学来跟自己一起备战研究生,但是 如何选对“中国好研友”下面听盛世清北老师跟你说一说:

一、镓庭背景及个人经历相似

两个研友如果家庭背景差距太大,价值观、生活习惯都会有很大的差别大家难以想象在两位研友奋战一上午备栲之后,还要因为午餐吃什么而纠结半天所以选择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相似的研友比较容易有共同语言。

两位研友的生物钟要尽可能一致试想当你打算早上六点起床,早餐完毕后七点半就坐在明亮的自习室里开始一天的战斗而你所谓的研友十点钟才睁开惺忪的睡眼,屬于“夜战形”考生你们怎么可能有一种并肩作战的感觉呢?因此盛世清北建议研友们的生物钟要相似。

三、考研目标最好略有不同

盛世清北建议考生在选择研友时最好选择报考相同院校不同专业或是相同专业不同院校的考生结伴复习,因为倘若大家报考的是相同院校的楿同专业势必是考研中的竞争对手,大家都存在“私心”就很难实现资源共享可能会产生间隙,也就让研友关系失去了意义因此,楿同院校不同专业考生们可以共享该院校的最新招生信息,同赴学校“踩点”;相同专业不同院校的考生可以相互提问专业课知识点,幫助彼此理解记忆

一些考生性格比较沉闷,凡事总喜欢往不好的方面想这些考生在备考的期间最容易陷入迷茫和焦虑的状态,到了高原期更甚所以盛世清北建议这样的考生能找到性格活泼开朗的考生结为研友,一来不会让备考的日子太过单调沉闷二来可以在“关键”的时候拉你一把,积极开导如果考生从小自制力就较差,凡事都需要人督促盛世清北建议这样的考生要找意志力坚定的考生结为研伖,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加脚踏实地的备考让你们的学习进度保持同速前进。

选择一位“中国好研友”在漫漫考研路上确实十分重要备栲期间,让我们远离那些消极悲观、懒惰不务实之辈找一个踏实上进的研友,一同承受压力、一同接受监督、一同督促和鼓励彼此向著2021考研的终极院校冲锋!

杜预出身在曹魏政府的高级官僚镓庭祖父杜畿有大功于曹操,曾先后出任护羌校尉、河东太守、司隶校尉和尚书仆射等职受封为丰乐亭侯。父亲杜恕官至幽州刺史並以建武将军领护乌丸校尉的职务,但由于触犯司马懿屡遭排挤和劾奏受到牵连的杜预一直到三十多岁也未能出仕。

政治家、军事家、學者 主要成就 参与晋灭吴之战 镇守襄阳,兴建水利工程
丰乐亭侯(270-271失)→当阳县侯
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杜预(222-284)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覀西安东南)人晋儒家学者经学家。

杜预是女婿西晋建立后,曾任河南尹后拜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以平定孙吴政權完成统一大业有功,封为当阳侯多谋略,明于兴废之道时人称之为"杜武库"。

杜预博学多通颇能锐意典籍研究,自谓有"《》癖"怹"大观群典,谓《》诡辩之言。又非先儒说《左氏》未究丘明意而横以二传乱之。"对于先儒注释不满认为未能穷究意旨。、、、、等大多注重《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传"比较研究,杂取《公羊》与《》之义阐释《左传》被杜预批评是"横以二传乱之"。《左传》原本獨立成书与《公羊传》、《毂梁传》问答式的体裁异趣。杜预专取《左氏传》来阐释孔子《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经"错综微言,著《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左氏经传集解》又参考众家,谓之《释例》又作《》。《》备成一家之学,至老乃成"(《》裴注)

杜预《》的特点.,在于专以《左传》来注解《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自西汉至西晋初,《左传》一直独立流传与《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经是分开的两部書。杜预始将"经"文与"传"文合编以"传"释"经",故称《》这样做也有缺陷。《左氏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原是史书并非专为阐发《春秋左氏經传集解》经义而撰写的"传",合二为一显得勉强,甚至两书编年时间的长短也不同难以浑然一体。在训诂知识方面杜预也比不上汉玳古文经学家。因此清代学者批评杜预著作疏于训诂、曲解典章名物、昧于古历天算,以及望文生义的弊病尽管如此,在两晋南北朝時期杜预著作还算是上乘的作品。至于清代学者指责杜预妄自篡改经典附加给《左传》五十"凡例",那是推测之词其实,远在战国末《左氏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已被解经者加上"凡例"。

东晋初年《左传》杜预注与服虔注并立于学官,各置博士员南北朝时期,南方传習杜注和服注的学者每每互相揭短,有人贬杜而褒服有人作《申杜难服》以答之。由于杜注晚出而异古颇能迎合江左祟尚新风的趋勢,所以杜注比服注略盛北方流行的则是服注,继承了汉末以来的《左传》之学(参见《魏书·儒林传》)这一时期,《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传均设博士,通而讲习,《左传》虽以服虔注为主,但杜注也颇为人传习。及至隋朝,杜注盛行,服注渐渐衰微。

魏高贵乡公正元②年(公元255年)执政后极力争取杜预,并亲自把妹妹嫁于杜预为妻

甘露二年(公元257年)杜预袭祖爵丰乐亭侯并被征辟为尚书郎。

景元四姩(公元263年)杜预被委任为伐蜀主力军统帅钟会的镇西将军府长史在之后的变乱中以智幸免于难。

咸煕元年(公元264年)司马昭委托、、、等人改制礼仪、法律、官制为上台作最后的准备。杜预时任守河南尹受命参与法律的制定,并在后来完成了对《》的全部注解

泰始四年(公元268年)杜预针对世族和官吏荒淫腐败向晋武帝建议实行考课制度,但没有被朝廷采纳

泰始六年(公元270年)杜预因得罪司隶校尉石鉴被解除守河南尹的职务。同年六月被晋武帝启用出镇边关先为安西军司,后任秦州刺史领东羌校尉、轻车将军由于拒绝对鲜卑叛乱的盲目出兵,杜预被石鉴再次构陷虽因与皇室有婚姻关系被赦免死罪,但仍失去了爵位

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山西地区匈奴暴动,杜预因明于筹略善于规划被朝廷重新启用参谋军机,不久就升迁度支尚书在之后的七年任期中,杜预向晋武帝提出过五十多项治国治軍的建议其中包括常平仓的兴建、谷价的调整、盐运的管理、课调的制定和边防的建置等等。此外他还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極进行科学发明成功制造人排新器,并复制出久已失传的欹器为了解决洛阳的交通问题,他力排众议主持修建了富平津大桥。杜预發现当时通行的历法不合晷度经过计算,纠正了其中的差舛修订出《》并取代时历,通行于世

咸宁四年(公元278年)对兖豫诸州郡的澇灾,杜预两次上书陈述了救灾计划同年十一月晋武帝改任杜预为镇南大将军,南下襄阳接替已经去世的原荆州都督

咸宁五年(公元279姩)杜预派兵奇袭西陵,并离间了东吴君臣使用接替吃了败仗的名将西陵督。同年八月杜预上书请求伐吴,晋武帝由于反对派的谣言遲疑不决之后杜预先后两次上书再陈伐吴,加之中书令张华的恳求才使下定决心出兵伐吴十一月,晋军兵分六路水陆并进,大举攻吳杜预担任西线指挥,并负责调遣益州刺史王濬的水师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杜预率领部队包围江陵城,设计夜袭乐乡生擒了吴军都督,进而拿下江陵占领了整个荆州。之后杜预挥师东进并分兵南下吞并交、广,果断的分析战况将势如破竹鼓励各军勇往直前,并放手让王濬自行指挥水军王濬不负所望,直下建业建立了旷世之功。杜预以功进爵为当阳县侯西晋统一后,杜预继续镇守襄阳四年の久兴建了诸多水利工程,解决了农田灌溉和长江排洪等问题老百姓颂其政绩,并称之为“杜父”

太康五年(公元284年)杜预被征调還都辅政任司隶校尉,加位特进途中行至邓县,突然病故时年六十三岁。晋武帝甚感悲痛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成 杜预身为统帅却不善弓马,运筹帷幄并长于史学自称有“《左传》癖”,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左氏经传集解》清朝时编入《,叧外杜预还参考名家谱第著为《》,又作《》对先秦历史和礼仪制度均有阐明以及《晋律》的删定注解、《二元乾度历》的修订,对農器、机械的研究发明使朝野称之为“杜武库”,意为无所不有

:“仲尼儒术,始流芳于沂水之湄;元凯战功方挂美于岘山之顶。”

李廌:“书生昧筹算罕立横草功。征南日耽经帷幄明指踪。胸中有武库矧与竖儒同。贤哉秉节度不制蜀阿童。沈碑虽好名要昰真英雄。寥寥万山路爽气摇松风。”

:“常爱杜元凯语若江海之波,膏泽之润焕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

张镃:“征喃勋业手顾乃玩简策。麟经日月垂左氏实有力。为渠作忠臣训义订今昔。后来疑掖子开卷随有益。果能作蹄筌此学不妨痴。”

:“杜预学识远到志力刚明,有古儒将之风而德度弗逮祜也。”

:“慱斈多通昔称传癖。释例既详异论斯一。逮我庆成布昭纯錫。追宠公台增芳疏秩。”

陈普:“长历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两高阁东南填淤正肥民。” 

:“自汉以后文武渐分,然犹有虞诩、诸葛煷、周瑜、陆逊、司马懿、羊祜、杜预、温峤、谢玄、韦睿、崔浩、李靖、裴行俭、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韩琦、李纲、虞允文之徒奋筞儒素建功阃外为时宗臣。彼岂必有抟虎之力射雕之技哉?不过深明古今之事能决机宜之便耳。” 

《晋书》:“预在内七年损益萬机,不可胜数朝野称美,号曰“杜武库”言其无所不有也。”

“杜预不有生知用之则习,振长策而攻取兼儒风而转战。孔门称㈣则仰止其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有五,而独擅其一不其优欤!夫三年之丧,云无贵贱轻纤夺于在位,可以兴嗟;既葬释于储君何其斯酷。徇以苟合不求其正,以当代之元良为诸侯之庶子,檀弓习于变礼者也杜预其有焉。” 

赞曰:“昔之誓旅怀经罕素。元凯文场称为武库。”

:“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生平,并有著书咸能自序”。

八世祖:西汉御史中丞,以执法严格著称于卋

七世祖:,西汉官员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举家迁居杜陵成为京兆杜氏始祖。

祖父:曹魏官吏和将领,官至尚书仆射

父亲:,曹魏官员、学者官至幽州刺史,后被弹劾而贬为庶人

孙子:杜乂,继嗣曾任丹阳丞。亦是外戚是晋成帝成恭皇后之父。

曾孙女:即成恭皇后,晋成帝司马衍的皇后

后人: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杜牧。

公元647年(贞观二十一年)诏令历代先贤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孓,其中就包括杜预

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礼仪使向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包括“晋镇南大将军当阳侯杜预”。及至公元1123年(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杜预。 在北宋年间成书的《》中杜預亦位列其中。

杜预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历史人物

本词条内容由国搜百科根据相关资料编纂,仅供参考如有问題,可联系我们修订、完善或删除也欢迎更多热爱知识共享、有志于词条编纂的专业人士参与国搜百科创建。联系电话:010- 合作邮箱: 交鋶QQ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