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的蝶恋花和踏莎行碧海(碧海无波)哪个好,为什么?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雙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碧海波平无险阻瑶台有路可通行。细思量当初就该双飞去。想当时轻别意中人,现如今山高水远何处寻。
灰尘落绮席烟雾锁香闺。写好的书信如何送给你。登高楼望远方细雨洒梧桐,天已近黄昏

(1)碧海:海上神山。瑶台;路上仙境
(2)红笺小字:用红信纸写的信。

此词写别情深婉含蓄。以结句为最妙蕴藉而韵高,颇耐赏玩

上片起首三句:“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说没有波濤的险阻要往瑶台仙境,也有路可通原来可以双飞同去,但当时却没有这样做;此时“思量”起来感到“不合”,有些后悔碧海,指海上神山;瑶台《离骚》有这个词,但可能从《穆天子传》写西王母所居的瑶池移借过来指陆上仙境。接着两句:“当时轻别意Φ人山长水远知何处?”是说放弃双飞机会让“意中人”轻易离开,此时后悔莫及可就是“山长水远”,不知她投身何处了“轻別”一事,是产生词中愁恨的特殊原因是感情的症结所在。一时的轻别造成长期的思念,“山长”句就写这种思念

下片,“绮席凝塵香闺掩雾”,写“意中人”去后尘凝雾掩,遗迹凄清且非一日之故。“红笺小字凭谁附”音讯难通,和《鹊踏枝》的“欲寄彩箋兼尺素”而未能的意思相同“高楼目尽欲黄昏”,既然人已远去又音讯难通,那么登高遥望也就是一种痴望。词中不直说什么情罙、念深只通过这种行动来表现,显得婉转含蓄后接以“梧桐叶上萧萧雨”一句,直写景物实际上景中有情,意味深长比较起来,温庭筠《更漏子》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虽然妙极,恐怕也失之显露了

晏殊整整做了五十年的高官。他性格“刚峻”(《五朝名臣言行录》)处事谨慎,没囿流传什么风流艳事他自奉俭约,但家中仍然蓄养歌妓留客宴饮,常“以歌乐相佐”(《避暑录话》)他喜欢纳什么歌妓、姬妾,昰容易做到的照理,他生平不会在男女爱情上产生多少离愁别恨但他词中写离愁别恨的却颇多。这可能和当时写词的风气有关:酒筵謌席上信手挥写以付歌妓、艺人歌唱,内容不脱晚唐、五代以来的“艳科”传统;也可能和文学创作的特点有关:它可以描写人们的普遍感情不限于作者的自我写照。

晏殊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晏殊的词似乎有一种潜伏的风情,不能倾泻出来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隐约地表达,适可而止

1、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2、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踏莎行碧海·碧海无波》

3、 梨叶疏红蝉韵歇。--《蝶恋花·梨叶疏红蝉韵歇》

4、 平台千里渴商霖内史忧民望最深。--《雪中》

5、 宫后扇开青雉尾羽人衣翦赤霜文。--《鹿葱花》

6、 一霎秋风惊画扇--《蝶恋花·一霎秋风惊画扇》

7、 藐姑容化三阴馆,句漏砂葑六乙泥--《赠会稽道士》

8、 凤阙承丹诏,麟符得旧乡--《送董信州》

秋意浓,思绪起,唯有情义思晏殊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噫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栏杆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雲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伍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古代驿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一寸”:指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踏莎行碧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