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肿瘤凋亡时一般研究哪些蛋白或者TP53基因突变变?

胶质瘤是指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嘚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胶质瘤分为WHO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胶质瘤,Ⅲ、Ⅳ即为高级别胶质瘤本指南主要涉及低级别胶质瘤、高级别胶质瘤、大脑胶质瘤和室管膜瘤的诊治。

近30年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发生率逐年递增,年增长率為1%~2%在老年人群尤为明显。

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顯率基因遗传突变。

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机神经功能缺失

胶质瘤治疗以手术切除肿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目前胶质瘤治疗效果欠佳。

目前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CT、MRI和PET等

一、胶质瘤影像学检查流程

二、胶质瘤影像学诊断要点

低级别胶质瘤(Ⅱ级)  弥漫性星形胶质细胞瘤信号相对均匀,T1W低信号多无强化,T2W和FLAIR高信号:

少突胶质细胞瘤MRI表现痛弥漫性胶质瘤但信号不均匀,瑺有大块状钙化 PXA多见于额叶,位置表浅有多发小囊变、强化显著和邻近脑膜强化是其特征。 第三脑室脊索瘤样胶质瘤位于第三脑室内 毛黏液样型星形细胞瘤实性为主,常见于鞍上


间变胶质瘤(Ⅲ级)   当MRI考虑的星形细胞瘤或少突细胞瘤出现强化时,提示间变可能性大


Ⅳ级胶质瘤   胶质母细胞流最主要特征为不规则形周边强化和中央大量坏死。强化外可见脑水肿  胶质肉瘤依肉瘤或胶质瘤成分优势,分別表现实性不均匀强化肿块或胶母样表现


大脑胶质瘤病   MRI要求累及2个脑叶或以上。常见T2/FLAIR弥漫信号异常或局部脑灰白质增厚。多数无强化有强化区域提示病理学Ⅲ级或以上。


室管膜瘤   室管膜瘤边界清楚位于脑室内,信号可混杂出血、坏死、囊变和钙化可并存,瘤体强囮常明显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好发于马尾。

三、胶质瘤影像学边界确定

1. CT平扫难以确定肿瘤边界增强CT可以显示部分胶质瘤强化边界。

2. MRI增強后T1强化仅代表血脑屏障破坏的边界不代表胶质瘤浸润的真实边界。

3. MRI T2/FLAIR信号异常:这些异常表现均非特异性需结合其他有关检查,加以鑒别

五、胶质瘤治疗后的影像学评价

1. 推荐使用RANO标准评价治疗反应。

3. 假性进展:常表现为原强化增加需结合临床谨慎判断。

5. 放射性坏死:推荐采用常规MRI增强+多模态MRI辅助判断

第三章  病理学诊断剂分子生物学标记

一、胶质瘤的病理学诊断

胶质瘤是一组具有胶质细胞表型特征嘚神经上皮肿瘤的总称,是颅内最常见原发性肿瘤

1. 胶质瘤定性和分类:

强烈推荐:GFAP(推荐克隆号:6F2)对胶质瘤进行免疫组织学标记。GFAP为膠质细胞特有的一种中间丝蛋白广泛分布与星形胶质细胞质和突起内。具有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特征的胶质瘤及60%~79%少突起胶质细胞瘤对GFAP呈阳性表达(Ⅰ级证据)

强烈推荐:IDH1(推荐克隆号:H09)基因第132位点的杂合突变出现于80%以上的低级别胶质瘤,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細胞瘤和少突星形细胞瘤以及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进一步研究显示IDH1突变型的预后明显好于野生型。因此对于IDH1TP53基因突变变的确定是病理學诊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同时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DH1TP53基因突变变的表达产物mIDH1R132H的特异性抗体,有利于胶质瘤标记和鉴别診断(Ⅰ级证据)

推荐:ATRX(推荐Lot No:E97092,多克隆)在大部分星形细胞胶质和混合型少突星星胶质瘤中表达缺失而在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中未见表达缺失,对鉴别毛细胞型和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在小活检样本时。ATRX突变、联合IDH突变及1p/19q状态有助于高级別胶质瘤患者的预后评估(Ⅰ级证据)。

推荐:少突胶质细胞特异性核转录因子(OLig2)((推荐Lot No:1B-327多克隆)对少突胶质细胞瘤进行标记,但不具有特异性OLig2主要表达在少突胶质细胞核,也较为广泛表达于星形细胞肿瘤采用免疫组化技术与其他抗体联合使用,对鉴别少突细胞及煋形细胞来源的胶质瘤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其表达缺失有助于中枢神经细胞瘤或室管膜瘤诊断(Ⅰ级证据)。

推荐:上皮膜抗原(EMA)(推薦GP1.4)对室管膜肿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在室管膜瘤中,瘤细胞核旁呈特征性的点状阳性表达(Ⅰ级证据)

强烈推荐:p53蛋白(p53protein)(tj DO-7)对星形细胞肿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TP53是一种抑癌基因分为野生和突变2种亚型,其基因的表达产物p53蛋白存在于多种肿瘤组织中TP53TP53基因突变变或缺失是导致肿瘤发生的原因之一。同时p53蛋白也是细胞凋亡的调控因子。在星形细胞起源的胶质瘤或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中TP53TP53基因突变变率大65%以上。P53免疫组化显示10%以上弥漫星形细胞肿瘤细胞呈强阳性表达,高度提示TP53TP53基因突变变(Ⅰ级证据)

推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vⅢ(EGFRvⅢ)对高级别胶质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EGFR过表达和突变体均与肿瘤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基于此优点成为目前肿瘤治疗的新靶点。EGFR突變体广泛存在于肿瘤细胞正常组织不表达。目前发现3中EGFR胞外缺失突变体以EGFRvⅢ最常见由于EGFRvⅢ仅表达于肿瘤组织,采用特异性EGFRvⅢ单抗检测高级别胶质瘤作为靶向治疗的突破口,已应用于临床(Ⅰ级证据)

推荐对高级别胶质瘤进行MGMT检测。MGMT为一种DNA修复酶细胞内MGMT的水平直接反映了它能耐受的DNA损伤程度。一般认为没有或低水平表达MGMT的肿瘤细胞对烷化剂类药物有效;反之意味着耐药。利用免疫组化检测胶质瘤细胞MGMT活性操作简单易行但缺乏特异性,因为MGMT在正常神经元、胶质细胞、淋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广泛表达,需要有经验的神经病理醫生进行观察和计数因此,对有条件单位提倡检测MGMT启动子甲基化与免疫组化 相结合结果更可靠,对临床进行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有一萣帮助然而,对于低级别胶质瘤检测MGMT酶的水平与术后辅助治疗及临床预后无关。

强烈推荐:细胞增殖活性标志物Ki67抗原(推荐MIB-1)对胶质瘤進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Ki67抗原为一种细胞增殖的核抗原,主要用于判断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研究表明,Ki67增殖指数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潤或转移及预后有密切关系是判断肿瘤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Ⅰ级证据)。

推荐:神经元特异核蛋白(NeuN)(推荐A60)特异性地与趋于成熟的神经元细胞核的抗原结合该抗体可以与中枢神经系统多种类型的神经细胞反应,包括来自小脑、大脑皮层、海马椎体神经元、丘脑囷脊髓的神经细胞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抗原性主要定位与神经细胞的细胞核特异性强,对判断肿瘤中的神经元成分具有重要意义主偠用于胶质神经元肿瘤及神经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Ⅰ级证据)。

推荐:最近发现BRAFV600E错义突变常发生于小脑外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及节细胞胶质瘤运用免疫组化检测BRAF(VE1)抗体的表达与BRAFV600E错义突变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BRAF(VE1)免疫标记在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及部分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等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Ⅰ级证据)

2. 胶质瘤分级:强烈推荐:采用2007版WHO分级标准對胶质瘤进行分级(Ⅰ级证据)。

3. 胶质瘤病理学诊断流程

二、胶质瘤的分子病理学

组织形态学改变仍然是病理学诊断的基础

    强烈推荐:⑴IDH1基因第132位点的杂合突变出现于80%以上的低级别胶质瘤,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和少突星形细胞瘤以及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间變性星形细胞瘤突变率约为70%,原发胶质母细胞瘤重金为5%IDH1突变型的预后明显好于野生型。因此IDH1TP53基因突变变是病理学诊断和预后评估的重偠参考指标,已被国内外研究证实并被Cochrane数据库引用目前,检测IDH1TP53基因突变变的表达产物mIDH1R132H的特异性抗体已经商品化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胶质瘤进行标记和鉴别诊断(Ⅰ级证据)。⑵对少突胶质细胞瘤进行1p/191LOH检测1p/19q杂合性缺失的患者对烷化剂抗肿瘤药物敏感,无瘤生长期延长(Ⅰ级证据)目前,检测1p/19q杂合性缺失的方法有PCR、FISH和CGH等有条件医院可选择开展。

推荐:⑴星形细胞肿瘤p5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见湔述)⑵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vⅢ(EGFRvⅢ)对高级别胶质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或PCR测序,EGFR过表达和突变体均与肿瘤發生发展有密切关系(见前述)⑶胶质母细胞瘤的MGMT检测。⑷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区突变⑸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KIAA1549-BRAF融合基因检测。通过FISH或RT-PCR等方法对KIAA1549-BRAF融合基因进行检测在低级别胶质瘤的鉴别诊断中能发挥一定作用。

脑胶质瘤是否实施手术需要考虑下述因素:患者年齡、身体状况、肿瘤数目和部位、新发或是复发肿瘤、复发距离前次手术时间、是否存在其他非肿瘤疾患、手术与非手术的利弊及预计生存期等

弥漫性胶质瘤通常呈浸润性膨胀生长,但局部易受脑沟、脑回的限制多沿白质纤维束走向扩展,手术切除的总原则是最大范围哋安全切除肿瘤即以最小程度的组织和神经功能损伤获得最大程度的肿瘤切除(强烈推荐)。基于胶质瘤浸润膨胀的生长方式及血供特點推荐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及术中导航技术,以脑沟、脑回为边界沿着肿瘤的可识边界作解剖性切除,如果可行则力争以皮质及皮質下重要功能结构为临界做超范围切除

胶质瘤手术活检的推荐适应证:⑴老年患者或患有严重合并疾病;⑵术前神经功能状况较差(KPS

手術切除辅助新技术有助于实现最大范围地安全切除脑胶质瘤。推荐:常规时间影像导航、功能衰竭影像导航、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和書中MRI实时影像神经导航可推荐:荧光引导的显微手术和术中B超影像实时定位;术前及术中以明确肿瘤与周围神经束的空间解剖关系和BOLD-fMRI作皮质功能定位。

脑胶质瘤手术是否全切及切除程度的判断:

对于高级别胶质瘤如果可行,强烈推荐最大限度地安全切除

新手术辅助技術有助于高级别胶质瘤的最大范围地安全切除。

推荐术后72h内进行影像学复查可用于判断肿瘤的手术切除程度。

对于低级别弥漫性胶质瘤如果可行也推荐最大程度的安全切除肿瘤。手术切除目标:明确阻滞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诊断;降低肿瘤细胞负荷为辅助化疗创造有利条件;降低颅内压;缓解神经功能障碍;维持可接受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

新手术辅助新技术尤其是脑功能定位,可以增加患者影像学全切除和次全切除比例减少术后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可能。唤醒手术技术扩大了在功能区实施手术的指征

三、支持推荐意見的证据

高级别胶质瘤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高级别胶质瘤术后放疗可以取得生存获益(Ⅰ级证据)。强烈推荐術后尽早开始放疗(Ⅱ级证据)建议采用3D-CRT或IMRT技术进行肿瘤局部放疗,以总剂量≦60Gy常规剂量分割的方式进行。新一代烷化剂替莫唑胺(TMZ)在治疗高级别胶质瘤中的疗效得到肯定TMZ同步化疗加辅助化疗联合治疗已经成为新制度GBM的标准治疗(Ⅰ级证据)。

1. 放射治疗的时机与模式:

4. 疗效的影像学评估:

本节主要讨论WHOⅡ级胶质瘤放疗放疗是治疗低级别胶质瘤的重要手段,但对术后放疗的最佳时机和远期放射性神經毒性风险一直存在争议通常根据患者预后风险高低来制定治疗策略。

大脑胶质瘤病(GC)是一种少见的原发脑恶性肿瘤2007年版WHO神经系统腫瘤分类中将GC归类于神经上皮组织肿瘤中的星形细胞肿瘤,其生物学行为相当于WHOⅢ级GC的诊断标准:弥漫浸润性的星形细胞瘤,累及≧2个腦叶主要累及脑白质,常侵犯双侧大脑半球可累及脑干、小脑、甚至延伸至脊髓

GC的标准治疗并为确定,外科手术可取肿瘤组织进行病悝学检查和环境颅内压主要治疗依赖于个体化的放疗和(或)化疗。

手术是室管膜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WHOⅡ、Ⅲ级的室管膜瘤术后需要輔助放疗。通常采用局部放疗或全脑全脊髓照射

目前,应用于室管膜瘤放疗后还需要巩固性化疗化疗方案主要包括以铂类为基础的方案,或依托泊苷和环磷酰胺

近来国际大型随机对照研究提示,辅助化疗能延长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时间

1. 胶质瘤化疗基本原则:⑴絕大多数化疗药物作用与增殖活跃的肿瘤细胞,且遵循一剂药代动力学原则即每次化疗药物只能杀灭一定数量肿瘤细胞。当肿瘤体积较尛时增殖细胞的比例最大,化疗效果最好因此,在化疗前应在保留脑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切除肿瘤以减轻肿瘤负荷。⑵术后尽早開始化疗并可与放疗同步进行化疗,以取得较好的肿瘤控制结果⑶联合化疗。⑷充分合理采取最大耐受化疗剂量病以尽可能短的间歇期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⑸合理的化疗疗程并注意保护患者的免疫力。⑹根据病理学诊断和分子标志物检查结果选择化疗药物。⑺某些抗肿瘤药物(如BCNU、顺铂)可能会导致抗癫痫药物的血清浓度降低而诱发癫痫发作。因此要注意化疗药物与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⑻由于抗癫痫药物诱导肝酶活性增强,降低了某些经P-450肝酶途径代谢的抗肿瘤药物的血清浓度(如伊立康唑、洛莫司汀、长春新碱、他莫昔芬、紫杉醇、依托泊苷);在医院这类抗癫痫药物时应酌情调整化疗药物的剂量。

2. 胶质瘤化疗药物概况:目前高级别胶质瘤的主要化療药物有:

3. 胶质瘤化疗应用概况

⑴化疗与放疗同步进行:

⑹动脉用药和骨髓移植:

以往低级别胶质瘤的化疗一直存在争议随着研究不斷深入,化疗在低级别胶质瘤患者中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和肯定主要用于高危新制度或者的辅助化疗和复发后再的挽救化疗。

新发低级別胶质瘤患者的辅助治疗应根据是否存在高危因素实施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高危患者术后辅助治疗推荐:放疗联合PCV方案化疗(Ⅰ级证据)或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Ⅱ级证据),或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同步和辅助化疗但对1p/19q联合缺失的患者可以选择单纯化疗。复发后再的挽救化疗根据患者的情况实施个体化的化疗

4. 支持推荐意见的证据:

手术切除是大部分胶质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对位置深在如脑干胶质瘤鉯及不能全切的肿瘤辅助放化疗有重要作用。

外科治疗主要局限于诊断和减压放疗是GC的主要治疗方法,可以局部或全脑放疗GC化疗可參考高级别胶质瘤进行。

室管膜瘤的治疗原则为手术切除+放射治疗

大多数高级别胶质瘤患者初次治疗后都会复发,胶质瘤复发或进展是指在治疗过程临床症状恶化影像学表现为明显肿瘤增大和(或)出现新的肿瘤病灶。病理学诊断仍是判断复发的金标准目前公认的胶質瘤复发的影像学诊断标准为RANO标准。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如果复发后仍为低级别胶质瘤治疗方案参照低级别胶质瘤治疗,如果复发后进展为高级别胶质瘤治疗方案参照复发高级别胶质瘤治疗。复发胶质瘤治疗较为复杂需要多学科参与,建议采用MDT诊疗模式

1. 复发高级别膠质瘤的手术治疗:

2. 复发高级别胶质瘤再次放射治疗:

3. 复发高级别胶质瘤化学治疗和靶向治疗:

4. 复发高级别胶质瘤其他治疗:

7. 随访内容、時间和间隔:

脑胶质瘤的对症治疗对最终治疗结果十分重要。对胶质瘤伴发的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癫痫、深静脉血栓及精神症状、疼痛等伴随症状进行有效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基础临床状态,提高患者接受手术、放疗和化疗的依从性有助于延长生存时间,保持或提高生活质量脑水肿、颅内压增高是脑胶质瘤治疗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高渗性脱水剂(甘露醇、甘油果糖、高渗盐水和白蛋白等)、利尿剂囷皮质醇类固醇激素是目前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最常用手段

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表明康复治疗能使脑肿瘤患者获得显著的功能进步。

1. 胶质瘤所致的常见康复问题:

2. 胶质瘤所致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MDT是序贯循证地应用医疗技术进行神经肿瘤个性化、系统化合综合治疗嘚组织保障因此,对于复杂的、单一治疗无法解决的脑胶质瘤临床治疗推荐采用MDT模式MDT目标是整合神经肿瘤相关多学科优势,以患者为Φ心提供一站式服务。MDT有医疗相关专科医生和专业人员组成将分散的知识整合成连贯、循证和个性化的治疗原则。指南推荐根据疾病診治的不同阶段以关键临床症状为导向,组织MDT核心成员包括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神经病理、血液病、内分泌、神经心理、神经康复、临床护理、生物样本库、病案库和临终关怀等。神经外科医生是MDT的核心推荐MDT在固定时间组织脑肿瘤会议和联合门诊,可推荐新型移动醫疗模式MDT基于循证医学原则实施医疗决策,引导个性化精确医疗

原标题:港真就因为少了这些個TP53基因,你可能活得还不如大象!

近期美国犹他大学(The University of Utah)Schiffman博士和他的研究小组以大象为实验动物,研究了TP53基因与癌症发作之间的关系

峩们知道,人类癌症死亡率为11%-25%而大象兄弟只有4.81%。为什么人类的癌症死亡率会比大象高这么多Schiffman博士发现大象有38个额外的修饰拷贝或等位基因编码的TP53基因,而人类只有两个等位基因

那么问题来了,TP53到底是什么它会发生怎样的突变?目前有哪些药物可以治疗TP53突变引起的癌症各位看官,请接着往下看

TP53基因又称为P53,是一种抑癌基因该基因编码一种分子量为53kDa的蛋白质。细胞中抑制癌变的基因TP53会判断DNA变异的程度如果变异较小,这种基因就促使细胞自我修复;如果DNA变异较大TP53就会诱导细胞凋亡。

比如夏天去海边游泳,或晒日光浴背上的皮肤容易被晒伤,晒伤的皮肤就会蜕皮实际上这就是一个细胞凋亡的过程。 因为太阳光过度照射皮肤其中的紫外线会引起许多细胞里媔的许多个基因被破坏。

这时TP53会监控这些受损细胞,启动凋亡过程让这些细胞“自杀”,使这些细胞在变成肿瘤之前就先死掉从而發挥了抑癌作用。

TP53作为人体重要的抑癌基因不仅可以阻止肿瘤细胞分裂、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还可以修复正常DNA的损伤因而被称作人体嘚“基因警察”

据统计数据显示75%的癌症患者都存在TP53TP53基因突变变。TP53变异与近一半以上的癌症发生有关包括肺癌、胃癌、肝癌、膀胱癌、食管癌、乳腺癌、宫颈癌等多种癌症。

TP53基因的突变情况

TP53基因的错义突变、插入或缺失造成的失活突变非常常见TP53的TP53基因突变变形式、突變的位点非常复杂,也非常多样性不大可能完全一致,错义突变更多的降低TP53基因的功能而无义突变则可能把TP53基因完整地废掉了。

上面吔提到了TP53基因可以在多种肿瘤里发生不同类型的肿瘤中TP53基因的突变频率不同,最高的是子宫癌肉瘤肺腺癌居中,也达到了60%TP53基因在约90%嘚小细胞肺癌(SCLC)和约50%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发生改变

TP53基因在不同癌症中的突变频率n为检测的样本数目

我们再来看看以中国人群为对潒的相关性研究。

2009年南京医科大学的一个课题组对23篇文献进行了汇总分析,结果显示TP53基因变异可增加亚洲人患肺癌的风险但是却与欧洲人的患肺病风险无关。

2010年浙江大学研究了中国人群中500例宫颈癌患者和800例正常妇女TP53多态性基因型分布,结果发现TP53基因变异会增加中国人患宫颈癌的风险

2010年,第二军医大学对11篇文献进行汇总分析后发现TP53基因变异可增加总人群食管癌的患病风险,并且在亚组分析后发现TP53基因变异与亚洲人群食管癌的患病风险关系同样显著

2012年昆明理工大学对14篇文献进行了汇总分析,结果显示TP53基因变异可增加亚洲人患膀胱癌的风险而与欧洲人的患膀胱癌风险无关。

2014年南京医科大学对15篇文献进行了汇总分析,结果发现TP53基因变异可增加亚洲人和欧洲人患肝癌的风险

需要提醒大家着重注意的是,这些TP53TP53基因突变变和预后的研究都是关联性分析研究其实没有探索清楚里面的机制,权作参考

为什么抑癌基因的靶向药物开发难

TP53TP53基因突变变的靶向药世界仍然是空缺,如果真的有药我估计能拿诺贝尔奖,因为基本解决了世界50%以仩的肿瘤存在TP53TP53基因突变变的难题而且可能成为准“救世主”。

但当前世界各类优秀杰出的药研人员均在此TP53突变药物面前停顿不前 遭遇嘚困难多大可想而知。

影响肿瘤发生的基因分为两类:

一种是原癌基因如EGFR、ALK、KRAS等。这些基因发生了激活突变驱动了肿瘤的增殖。可以將它们比作是汽车的油门正常情况下是轻微踏上,但突变的癌细胞却是一直踏着的而且松不开,因此需要使用相应的靶向药物去阻断达到抗肿瘤的目的。

一般原癌基因的突变只是在特定的点发生突变才能使得蛋白具有更强的活性如EGFR的19del、L858R这些位点,这样这些位点的特萣突变形式才能造成EGFR蛋白特定的构象改变蛋白持续激活。针对这些特定的突变位点开发靶向药物会稍微容易些

原癌基因(汽车油门),抑癌基因(汽车刹车)

第二种是抑癌基因如TP53、BRAC1或BRAC2、PTEN、RB1和APC等,她们负责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就像是汽车的刹车一样。

需要注意的是抑癌基因的突变是比较随机的只要突变导致该基因失去功能或者功能降低,都可能影响到肿瘤的发生这就导致针对某个抑癌基因开发直接的靶向药物非常困难

打个比方一个提前终止导致的抑癌TP53基因突变变,也就是说已经没有了这个基因翻译的功能蛋白了还能有什么藥物能够去阻断呢?现在更多的是在信号通路的上下游想办法找相应的药物靶点。

TP53作用机制示意图

针对TP53TP53基因突变变的药物

目前FDA没有批准任何针对TP53的靶向药物,针对TP53突变的基因疗法、靶向肿瘤疫苗和抗癌药物正处于临床试验早期这些药物包含APR-246(PRIMA-1 MET)、MK-1775、ALT-801、Kevetrin。此外还有研究携带TP53突变的癌细胞对Aurora A激酶抑制剂Alisertib敏感,该药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正处于临床II期研究中

TP53基因相关的靶向药物

以上的靶向药物仅限于参考,但是需要明确的是目前TP53TP53基因突变变确实是没有靶向药物,即便是临床药物也是针对不同的位点。

如APR-246是针对TP53基因的三个热点突变R273、R175和R248如果是一个失活突变,或者不是这三个位点那么选择参加这种药物的临床试验收益可能会打折扣。当然MK-1775这个药物是这对TP53基因夨活突变的

对于这些药物,我们一起期待它们的临床试验结果及早上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TP53基因突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