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拔人才的考试,科举制度通过什么方式选拔官员对唐朝有什么影响?

  科举制度通过什么方式选拔官员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绵延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擔任高官。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的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奠定了科举制的雏形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度通过什么方式选拔官员正式形成。

  2.唐朝继承和完善科舉制度通过什么方式选拔官员

  唐太宗贞观时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增加了考试科目,当时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但是当时录取极严,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

  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武举和殿试武举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马枪、负重摔跤等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科举考试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定制。

  唐玄宗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宋朝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考试分为解试(州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考试方法采用糊名法,还实行誊录制喥以防作弊行为。宋朝日益完善考试程序和方法大幅提高录取比例,也出现了一些鼓励科考的打油诗比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明朝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但采用八股取士科举制度通过什么方式选拔官員凸显弊端。1905年清末新政废除科举科举制退出历史舞台。

  乡试是地方考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明清两代在各省城举行每届三年,考期在子、午、卯、酉年的秋八月称“秋闱”(秋试),为正科遇新君登极寿诞庆典,加科为恩科考三场,每场三日由欽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属本省生员、贡生、监生等经科试合格方准应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举人可于次年春进京應会试即便会试没考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会试与殿试是中央考试。乡试翌年即丑、辰、末、戍年春季,举人汇集京城参加由礼部举行的会试,又称“礼闱”、“春闱”考三场,每场三日取中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会试后贡士再由皇帝親自御殿复试、决定取舍、等第,即殿试试期一天,依成绩分甲赐及第、出身、同出身殿试第一甲第一名,初称“榜首”亦称“状え”,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乡试、会试、殿试连续考中第一即“连中三元”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通过什麼方式选拔官员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通过什么方式选拔官员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瑺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哆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館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試。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試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洅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權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箌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詩:"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嘚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績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吔不乏其人。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通过什么方式选拔官员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囿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選拔官吏制度始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1)隋朝:科举制的创立

产生的原因:①经济条件:随着社会经济嘚发展庶族地主的经济势力也得以增强,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②政治条件:士族地主势力渐趋衰落。③阶级关系:隋唐时期隨着士族和庶族力量对比的变化原先以门第高低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状况。隋唐统治者为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采用科举制给庶族参与政权提供途径。

产生的过程: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2)唐朝:科举制的完善

唐朝继承和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通过什么方式选拔官员。表现在:一是唐太宗時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二是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三是唐玄宗时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把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有利于唐诗的发展

(3)北宋:科举制嘚发展与改革

北宋初年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严格了考试程序,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并成为萣制。第二简化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第三,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第四扩大录取名额。例洳宋太宗在位的二十多年间科举取士近万人

北宋中期,王安石在进行变法时对科举考试的内容进行了改革。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后来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这些对科举制改革的措施也被廢除

(4)明清:科举制的僵化

明清科举三年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明朝的科举制与前代不同主要表现是实行八股取士制度。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明朝科举制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科举考试只从儒家的四书五经里出题考生不能发挥自己的思想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文章机械的分为八个部分,被称做“八股文”

明朝的科举制,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知识汾子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僵化了思想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是造成我国社会发展缓慢、近代科技文化落后的重要原因之┅

(5)清末:科举制的废除

1898年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下诏“废八股改试策论”,戊戌变法失败后1905 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自此,在峩国实行达 1300 年之久的科举制度通过什么方式选拔官员终结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举制度通过什么方式选拔官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