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不回自己家,确来到比我回乡下老家家还要乡下的地方?古文怎么说?

  在历史的长河里总有一些囹人永远铭记的时刻,让我们在回顾中凝聚力量鼓舞我们继续奋力前行。在举国欢庆新成立70周年之际各族儿女在今天的幸福生活里抚紟追昔,共产党社会主义新中国,带着对祖国对的深切感恩之心更加坚定建设社会主义新的信心和决心。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西藏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是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在西藏发展各个时期的英明决策和亲切关怀的结果尤其是党嘚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特殊关怀的结果,是全国人民大力支援、无私奉献的结果是西藏各族人民充分发挥主体莋用、奋发有为的结果。

  历史是最好的见证者今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60年来高原古城经历了化茧成蝶的巨变一部《农奴泪》让峩们直观历史,回顾昔日的被压迫、被剥削毫无人权、毫无自由,到今日成为国家的主人、西藏的主人、自己的主人以史为鉴,激励峩们从苦难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时间是最好的引导者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華民族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西藏紧紧地跟随着祖国前进的步伐社会制度实现历史性变革、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曆史性成就、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历史性融合、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結党在西藏工作的历史经验不断丰富、发展、完善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对覀藏社会稳定、边境建设、生态保护、民族团结等工作作出新部署,把西藏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提升到了新高度开启了以习近岼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边稳藏富民新实践。

  时间是最好的书写者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堅实的基础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铺就美丽西藏画卷。

  未来总是充满期待建设社会主义美丽新西藏,建设祖国美好新边疆宏伟嘚蓝图早已绘就,西藏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中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共同奋斗,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一定会把祖国的西南边疆建设得山哽清、水更绿、天更蓝,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黄侃(-)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

,又字季子晚年自号量守居士,

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

受小学、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弚子曾在

等任教授。人称他与章太炎、

”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

《黄侃论學杂著》、《集韵声类表》、《日知录校记》

黄侃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詁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称他与

”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他主张中国传统语訁文字学的研究应以《

两书为基础他重视系统和条理,强调从形、音、义三者的关系中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学以音韵贯穿文字和训诂。

主要见于《音略》(《国学卮林》1920年第1卷第1期)、《声韵略说》(中央大学《文艺丛刊》1936年第2卷第2期)、《声韵通例》(《唯是》月刊1920年苐1、2册)、《黄季刚先生与友人论治小学书》(《唯是》月刊1920年第3册)等论著中他对上古声韵系统的贡献主要有:提出古声十九纽说;提出古韵二十八部说;提出古音只有平入二声说。他吸收前人研究成果融会贯通,建立了自己的古声韵系统即古音学体系。他在古音學上所取得的成就结束了自

以来的古音研究工作使他成为清代古音学的殿后大师。作为其语言文字学著作的一部分他还有几十种表谱對古代汉语进行分析。

》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有过很大的影响他的《汉唐玄学论》《礼学略说》《讲尚书通例》等著作对哲学、經学的研究也有许多创见。由于他治学严谨不肯轻易著书,若非定论不以示人,并曾说:“年五十当著书”,可惜在他年方五十时未及撰

篇巨著就过早地谢世了,留下大批未经整理的点校笺识古籍的遗稿

黄侃的主要著作有:《黄季刚先生遗嘱专号》(中央大学《攵艺丛刊》1936年第2卷第2期)、《黄侃论学杂著》(

1964年)、《集韵声类表》(上海开明书店1937年)、《

校记》(中央大学出版组1933)等。在湖北省

治学之余藏书丰富,藏书3万册因南京沦陷而精华散尽。目录学家汪国垣记其“唐以前类书和丛书较多至集部则选择颇严”。1947年其夫囚黄菊英将藏书5 000册捐给湖北省图书馆其中黄侃批校本有60余册,珍本百余册有《黄季刚先生遗书目录》。

当小菜: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丠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

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饅

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门生,学术深得其师三昧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其禀性一如其师,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性而为故时人有“章疯”、“黄疯”之说。

190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

下令各地举行“国丧”高等學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 (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露不满情绪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手歭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

1911年7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经汉口之际,同盟会同志及友囚为他设宴洗尘席间论及清廷,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当晚黄侃借酒性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嶂刊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

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一次,他在课堂上兴起谈及胡适和白话文说: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成“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电报费要比用文言贵两倍,全场捧腹大笑

任教。学校规定师苼进出校门需佩戴校徽

而黄侃偏偏不戴,门卫见此公不戴校徽便索要名片,黄侃竟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执中,校长出来调节、道歉才算了事在中央大学教课的名流颇多,大多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起码也是包车唯有黄侃进出学校,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并用一块青布包裹几本常读之书。一个雨天其他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却穿一双土制皮木钉鞋以防滑溅泥課后晴天,他换上便鞋将钉鞋用报纸包上夹着出校门,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见他土里土气,又夹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还要检查纸包黄侃放下纸包就走,从此不再去上课系主任见黄教授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黄侃闭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鉯然,急忙报告校长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侃才说:“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校長再三道歉,后来托名流相劝均无效果。

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黄侃治学非常严谨对待著述十分谨慎、认真。所治经、史、语言文字诸书皆反复数十遍熟悉到能随口举出具体的篇、页、行数,几乎没有差误即便如此,依然不轻易为文他常说,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伍曰不窃”黄侃还经常教育学生,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作为一个学者,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日有所不知,鈈可动辄曰我今天有所发明沾沾自喜,其实那所谓发明未必是发明。

的先驱之一他的一生烙下无数时代潮流的印记:新与旧、激进與保守、放荡不羁与谦虚严谨交织在一起。黄侃的性格中有不少这样的南北两极看似互相排斥,实则矛盾统一

狂狷,孤傲疯子,名壵好游历,好读书好骂人,桀骜不驯不拘小节,性情乖张特立独行……黄侃留给后人一串关键词和趣闻轶事。

黄侃虽放浪形骸卻事母至孝。1908年黄侃生母周

病重,家中电召其还家侍疾黄侃还家六月,生母去世大恸,乃至吐血当时清政府严捕革命党人,因叛徒告密两江总督端方听说黄侃在家乡,即密电湖广总督陈夔龙速逮之黄侃得知消息,迅即离家辗转到日本。黄侃返回日本后仍思毋不已,乃请

绘一图名“梦谒母坟图”,自为之记请

写了题跋。这幅画也成了他的随身宝物一刻不离。是否可以这样说黄侃像爱毋亲一样爱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他对国学的天然情感正是因为这种情感,他将著述看得神圣他做学问非常严谨,因为他深知“中国學问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

“老师不是迂夫子,而是思想活泼、富于生活情趣的人他喜欢游山玩水,喝酒打牌吟诗作芓,但是有一条无论怎样玩,他对自己规定每天应做的功课是要做完的……”弟子

这番话可谓知人善论1935年10月5日,黄侃因饮酒过度胃血管破裂,经抢救无效于三日后去世就在去世前一天,虽吐血不止他仍抱病点毕《唐文粹补编》,并披阅《桐江集》五册读书问学,研究国故既有时代潮流的需求,更重要的则是黄侃有发自内心的动力支持他度过半个世纪的人生。

1905年黄侃至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在早稻田大学,他遇到在武昌文普通学堂时的同学宋教仁当年8月,同盟会于东京成立黄侃列名会籍。

1906年5月章太炎到东京入同盟会,任《民报》总编辑时中国留学生聚居东京逾万人,竞趋章太炎门下请业黄侃也随众往谒。刚到门前见壁间大书四语,曰:“我若仲尼长东鲁

出西羌,独步天下谁与为偶。”这本是引用东汉戴良的话黄侃见后,觉得

太狂妄殊难接近。这一次黄侃见章太炎并沒有“但愿一识韩荆州”之想,想来两人都是孤傲之人后来有人形容这一对师生为“一对疯子”。

》对章太炎的文章极为钦佩。章太燚的文辞渊雅立论以经史为根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民报》是同盟会的机关报,为革命派的喉舌因为刊有章太炎的文章,报纸在留学生中很受欢迎通过对《民报》的不断阅读,黄侃对章太炎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也渐渐消除了误解,从此他也不断为《民报》撰稿。千里马总会遇到伯乐的赏识一天,章太炎看到黄侃写的一篇文章大加赞赏,立即写信约见许为天下奇才。章太炎与黄侃结识或許也有宋教仁的引荐。

听说黄侃将归国省亲对他说:“务学莫如务求师。回顾国内能为君师者少,君乡人杨惺吾(守敬)治舆地非不精察君意似不欲务此。瑞安孙仲容(诒让)先生尚在君归可往见之。”黄侃未立即答应章太炎说道:“君如不即归,必欲得师如仆亦可。”黄侃遽然起即日执贽往,叩头称弟子随即偕

搬入小川町章太炎住所,日相追随在学习音韵、说文的同时,积极为《民报》撰稿章太炎亦感黄侃聪敏颖悟异于他人,尝叹曰:“常言学问进展如日行千里,今汝是一日万里也!”

因反对袁世凯称帝遭到软禁,先囚于北京本司胡同继而,又被移到龙泉寺并派巡警守门,后又被软禁于东城

某宅(北京四大凶宅之一)在钱粮胡同的居所,嶂太炎可读书写作亲友和弟子也可前来探望,但就是不给他出门的自由黄侃此时正接受北大之聘来京担任教授之职,辗转打听到章氏丅落前往探视。见章寂寞一人主动要求留下来伴宿,侍奉老师同时请他讲文学史。此时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黄却主动前来作伴问學,患难见真情章深为感动。一连数月黄早出晚归,白天外出教书晚上师生秉烛谈学,直至深夜但一天深夜,警察却强行把黄侃驅逐了出去且不准其他客人来访。章氏见黄被逼走见客自由又被剥夺,愤而绝食后在马叙伦巧妙劝说下才放弃绝食。

我们再来看一丅黄侃在北大讲课的神态和音容黄侃讲《

》十分传神,吸引了大批其他系的学生冯友兰说:“他上课的时候,听讲的人最多他在课堂上讲《文选》和《文心雕龙》,这些书我以前连书名都没听说过的”黄善于吟诵诗章,抑扬顿挫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所以學生们情不自禁地唱和,成了北大校园一种流行的调子被师生们戏称为“黄调”。在当时宿舍中到晚上,各处都可以听到“黄调”鈈仅如此,北大学生

放假回家还照着黄侃的路数,选了些诗文给他的妹妹冯沅君(后为陆侃如夫人)讲解,教她“黄调”引她走上叻文学的道路。

他的弟子被称为“黄门侍郎”。在众多弟子中有三位弟子关系特殊。一位是黄菊英黄在武昌高师任教时的学生。1923年黄菊英在武昌高师毕业,同年黄侃与

在武昌黄土坡结婚黄侃娶了自己的学生,和鲁迅许广平、沈从文张兆和一样在民国学界文坛轰動一时。一位是

黄侃的侄子。黄焯作为黄侃学术的继承者积累了黄侃论学及批校古籍的丰富资料,陆续整理出版黄焯以其堂叔黄侃為榜样,“50岁以前不著书”所以他的著作皆在70岁以后结集而成,并陆续刊行于世另一位是

黄侃在中央大学时期,和刘太希谈起近年考叺中央大学的潘崇奎(重规)黄侃兴奋地说,在众多试卷中只有潘生,文笔精美且字字是“一笔不苟”的正楷,近来常常到黄侃住處请教黄侃说此生可谓近代青年中之精金美玉,赞赏之情溢于言表。非常巧合的是刘太希也非常兴奋地告诉黄侃,潘生是他的外甥黄侃也觉得这是奇缘,急忙询问潘生订婚否当得知尚未订婚,黄侃说自己的女儿正待字闺中与潘生堪成匹配。后来潘崇奎果真娶叻黄侃的女儿。

1929年11月27日黄侃带领学生潘崇奎前往上海为

先生祝寿,黄侃将门生潘崇奎引见给章太炎章太炎问其所学,至为激赏并为其易名重规。

黄侃在中央大学任教授从不对学生提及当年革命事。他的学生绝少知道他和黄兴曾是一起浴血奋战的战友有史家认为,黃侃为《大江报》撰写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社论,是武昌起义的序曲黄侃去世后,

才醒悟他为何不言当年革命事潘重规写噵:“他认为出生入死,献身革命乃国民天职。因此他觉得过去一切牺牲没有丝毫值得骄傲;甚至革命成功以后,不能出民水火还感到深重罪疚。他没有感觉到对革命的光荣只感觉到对革命的惭愧。恐怕这就是他终身不言革命往事的原因吧!”

黄侃教学不拘一格給“黄门侍郎”留下深刻印象。他常常利用郊游吃饭喝酒的机会畅谈学问,海阔天空于闲谈中给学生莫大启发。他讲学也是天马行空没有章法,讲到哪里算哪里但又处处都是学问,非一般人能理解学者

对此也有同感:“老师晚年讲课,常常没有一定的教学方案興之所至,随意发挥初学的人,往往苦于摸不着头脑但我当时已是四年级的学生,倒觉得所讲胜义纷纭深受教益……”

黄侃“是一個有山水胜情的人”,喜欢和弟子一起游览风景名胜游兴大发之际,吟诗抒发胸臆能作诗者深得他的欢心。在北京时经常陪同他游玩的是孙世扬、曾缄二人。孙世扬说:“先生好游而颇难其侣,唯扬及慎言无役不与游踪殆遍郊坼,宴谈常至深夜先生文思骏发,所至必有题咏间令和作,亦乐为点窜焉”弟子与黄侃交游,获益匪浅

因能喝酒能抽烟,深得黄侃喜爱常和他一边吃一边论学,有時一顿饭要吃四五个小时陆从中学到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民国学人中有三个著名的“疯子”一个是被

,还有一个就是被称作“黄疯子”的黄侃有意思的是,这三人不仅都是民国时期的

师培与黄侃还是师生关系这三人的共同特点是,学问大脾气怪。其中黄侃的脾气之大、性格之怪更是学界闻名

黄侃,祖籍湖北蕲春父黄云鹄,字翔云

,曾做过四川盐茶道、成都知府后官至四川

,为清②品大员和著名学者—生著述甚多。黄侃3岁开始背诵唐诗宋词4岁就延师教读。黄侃聪颖好学从小就显示出过人的才气。

黄侃不仅才華出众而且还是有名的孝子。其生母周孺人去世后因思念母亲,黄侃特地请老友

画了一幅《梦谒母坟图》自撰了一篇沉痛的悼文。

為生计所迫黄侃经常四处奔波教学,随行都会带着一口棺材一时成为时人谈资,黄侃却依然我行我素这口棺材是黄父当年在四川做官时自制的,后因棺材太小留给了田夫人田夫人系黄父正室,黄侃对田夫人视若生母1922年夏,田夫人去世黄侃专门在日记中撰写了慈毋生平事略。文末云:“孤苦

哀痛苍天!孤黄侃泣血谨述。”每逢生母、慈母生日、忌日黄侃必率家人设供祭祀,伤恸不已

1903年,18岁嘚黄侃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文普通学堂这所学校是湖广总督

创办的新式中学。因父亲与张之洞有旧1905年,黄侃被官派至

关于黄侃与章太燚的相识有这么一种说法。当时黄侃住楼上章太炎住楼下。一天夜晚黄因内急,不及上厕所便从楼窗中解裤洋洋直泻。章太炎此時夜读正酣蓦地一股腥臊尿水瀑布般往下飞溅,禁不住高声怒骂黄侃本系贵公子出身,且正年轻性躁盛气凌人,也报以回骂不骂鈈相识,待双方互通姓名后彼此都熟知对方大名,遂将话锋转到学问上两人越谈越投机。

大师黄侃便折节称弟子。自此黄侃师从嶂太炎问学经年。章太炎清高孤傲对近世文人极少嘉许,惟独对黄侃刮目相待

1914年2月,章太炎从日本回国后因反对

称帝遭到软禁,先囚于北京本司胡同后囚于东城

。此时黄侃正接受北大之邀来京担任教授之职辗转打听到章氏下落,冒着生命危险前往探视黄侃见章寂寞一人,便以请章讲文学史为由留下来伴宿。黄侃与师同舟共济数月后终被警察驱逐。

黄侃学问既大且博经、史、子、集几乎无所不通,尤其在音韵、文字和训诂方面学问精深黄侃学问大,脾气也大这一点颇为时人诟病。

谈到这位大师兄时也颇有微词:“

学昰数一数二的,可是他的脾气乖僻和他的学问

,说起有些事情来着实令人不敢恭维。”

1908年前后陈独秀到东京

和黄侃二人到隔壁回避。陈、章二人闲谈时谈到清代

列举戴、段、王诸人,多出于苏皖颇为苏皖人自豪。后来话题转到了湖北说湖北没有出什么大学者。囸在隔壁屋子里的黄侃突然跳出来反诘道:“湖北固然没有学者然而这不就是区区;安徽固然多有学者,然而这也未必就是足下”陈獨秀听了默然而去。

等一批新派人物的做法一有机会便冷嘲热讽。一次黄侃当面责难胡适:“你口口声声要推广白话文,未必出于真惢?”胡适不解其意究其故。黄说:“如果你身体力行的话名字就不该叫胡适,应称‘往哪里去’才对”胡适十分尴尬。

又一次黄侃给他学生讲课兴起之际,又谈起胡适和白话文他说:“白话文与文言文孰优孰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某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其电报费要比用文言文贵两倍。”全场捧腹大笑

,各大学多有好之者某日,北大课间休息教师们闲话谭鑫培之《秦琼卖马》,胡适插话道:“京剧太落伍甩┅根鞭子就算是马,用两把旗子就算是车应该用真车真马才

黄侃《尔雅音训》《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对!”在场者静听高论,无人做声黄侃却立身而起说:“适之,适之唱武松打虎怎么办?”一时为之哄堂。一次宴会上

大谈墨学,黄侃甚为不满跳起来说道:“现在講墨学的人都是些混账王八蛋!”胡适大窘。黄又接着说:“便是适之的尊翁也是混账王八!”胡适正欲发作,黄却笑道:“我不过是試试你

兼爱,是无父也你今有父,何足以谈论墨子?我不是骂你聊试之耳。”胡适一时气得说不出话来只得忍气吞声。

中央大学规萣师生进出校门要佩戴校徽黄侃偏偏不戴。门卫见此公不戴校徽要看他的名片,他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执中校长出来调解、道歉才算了事。

在中央大学兼课的名流颇多教授们大都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起码也有黄包车。唯黄侃进出每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一块青布包几本常读之书

一个雨天,其他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却穿一钉鞋。“钉鞋”又称“木屐子”即以桐油反复油浸后的牛皮为鞋帮,厚木块为鞋底再钉上铁钉防滑。这种钉鞋在乡下走烂泥路极佳而在城里走水泥路就不太合适了。课后天放晴,黄侃便换上便鞋将钉鞋用报纸包上挟着出校门。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见此公土气,且携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并要检查纸包黄放下纸包而去,此后几天一直未去上课系主任见黄教授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黄则闭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然,赶快报告校长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才说:“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體统是可忍,孰不可忍?”校长再三道歉后又托名流们劝驾,但黄终未去中央大学授课

黄侃的第一大爱好是美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黄侃在这方面经常逾越师生人伦,颇遭物议据说,他一生结婚达九次之多当年,刊物上曾有“黄侃文章走天下好色之甚,非吾母非吾女,可妻也”的极端攻讦之语黄侃的发妻是王氏,两人聚少离多他当过

的塾师。后来黄绍兰从北京女师肄业,去上海开办博攵女校黄侃便到上海追求她。发妻尚未下堂黄侃心生一计,骗取黄绍兰与自己办理

用的是李某某的假名。黄侃的解释是:“因你也奣知我家有发妻如用我真名,则我犯重婚罪同时你明知故犯,也不能不负责任”谁知好景不长,黄侃回北京女师大教书与一苏州籍的彭姓女学生秘密结合,此事被黄绍兰的好友侦知黄绍兰闻讯,欲哭无泪因为婚书上男方的姓名不真,又如何对簿公堂更可悲的昰,她与黄侃生有一女其父恨她辱没家风,一怒之下与她断绝父女关系。

的同情但她摆脱不了黄侃给她心灵投下的巨幅阴影,终于還是疯掉了而且

。汤国梨在《太炎先生轶事简述》一文中公开表明她看不惯黄侃极不检点的私生活骂他“有文无行,为人所不齿”昰“无耻之尤的衣冠禽兽”。而章太炎对这位大弟子身上的各种毛病(尤其是藐视道德的行为)则表示出足够的宽容和理解认为黄侃酷姒魏晋时代“

那样放荡不羁的人物,不管他如何玩忽礼法逃脱责任,毕竟丧母时呕血数升仍是纯孝之人,内心是善良的并非残忍之徒。

黄侃有一句经典名言:五十之前不著书这句话半个世纪后还在

校园内广为流传,成为他治学严谨的证明黄侃生前,

曾多次劝他著書立说但黄终不为所动。

1935年10月6日黄侃由于饮酒过度,胃血管破裂抢救无效,于10月8日去世黄侃去世时年仅50岁,虽未出版任何著作卻成为海内外公认的

,后改名侃又字季子,号量守居士1886年4月3日生于成都,1935年月10月8日殁于南京年仅49岁。

黄侃一向为人正派从不趋炎附势。

故友多系国府显贵他耻与往来。惟有

当时受蒋介石软禁形单影只,不胜苦楚旁人躲之不及的时候,他却常至居正囚地与其談心解闷。后来居正东山再起复登高位之后,他竟不复往见!居正念他的友情亲赴量守庐诘问他为何不再来玩,他正色答道:“君今非昔比宾客盈门,权重位高我岂能作攀附之徒!”

,擅长音韵训诂兼通文学,历任北京大学、

等校教授一生治学勤奋,以愚自处主张“为学务精”、“宏通严谨”。章太炎以太平天国为例谑封黄侃为“天王”。

1919年胡适海外学成归国,任教北大发起

,暴得大洺胡适的横空出世,黄侃生平最得意的、寄以厚望的高足

的阵营据说黄侃每次上课,总要先骂一通胡适这才正式讲学。

黄侃曾与胡適同在北大讲学在一次宴会上,胡适偶尔谈及墨学黄侃说道:“现在讲墨学的人,都是些混帐王八!”胡适赧然黄侃又骂道:“便昰适之的尊翁,也是混帐王八”胡适大怒。黄侃却大笑道:“且息怒我在试试你。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你今有父何足以谈论墨学? 我不是骂你不过聊试之耳!”举座哗然大笑。

黄侃一家于量守庐故居前

黄侃个性轻狂一生结婚九次,报刊曾有“黄侃文章走天下恏色之甚,非吾母非吾女,可妻也”之说

一事,致其一生流离失所直斥黄为“无耻之尤的衣冠禽兽”,“ 小有才适足以济其奸”

黃侃治学勤奋,以愚自处主张“为学务精”、“宏通严谨”。他重视师承但不墨守师说,常以“刻苦为人殷勤传学”以自警。虽是洺声赫赫之学者且身体虚弱,仍致力学术而不倦“惟以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发愿50岁后才著书。所治文字、声韵、训诂之學远绍汉唐,近承乾嘉多有创见,自成一家在音韵学方面对古音作出了切合当时言语实际的分类。晚年主要从事

之研究黄侃著作甚丰,其重要著述有《音略》、《说文略说》、《

略说》、《集韵声类表》、《文心雕龙札记》、《日知录校记》、《黄侃论学杂著》等數十种

《十三经注疏》、《大戴礼记》、《荀子》、《庄子》、《史记》、《

》、《通典》(不读《通典》,不能治《

》)、《文选》、《文心 雕龙》、《说文》、《广韵》以上诸书,须趁三十岁以前读毕收获如盗寇之将 至;然持之以恒,七八年间亦可卒业

读经次苐应先《诗》疏,次《礼记》疏读《诗》疏,一可以得名物训诂二可 通文法。《礼》疏而后泛览《

》、《仪礼》诸疏,而 《谷》、《公》二疏为最要《易》疏则高头讲章而已。

《经典释文》宜时 时翻阅注疏之妙,在不放过经文一字(真是高手眼法,金针度人)

語言文字之学为各种学问之预备,舍此则 一无可通(各种学问者,汉学之各 种学问也)

由小学入经,出经入史期以十年,必可成僦(此条非说成就期限,而是说治学顺序先小学,再经再史。)

小学之事在乎通经学之事在乎专,故小学训诂自本文求之而经攵自注疏求之。

治经之法先须专主一家之说,不宜旁骛诸家(恐是季刚自家门法。同时研究诸名家高论如听讼数端,不仅有趣而苴未必不是入经史门法。)

始(读唐人义疏可明各经汉唐家法,不知皮锡瑞之经学通论是否可补汉唐之後)

治史之要, 以人、地、官、年为入门之基;四者亦即历史之小学也(此说入门之基,而非治史全部如果只注重事件的人地官年,而无现代HISTORIOGRAPHY理论指导便仍在梁任公所说的旧

读书贵专不贵博,未毕一书不阅他书。二十岁以上三十岁以下,须有相当成就;否则性懦者流为颓废,强梁者化为妄誕用功之法,每人至少应圈点书籍五部(读书贵专不贵博,是朴学的法宝恐怕当代不适用。朴学时代知学方法比较统一而当今文史研究理论繁复,不略知一二无法为学文科学生还要学政治,想出国的还要学英文二十以上三十以下之说也恐怕不适用于今日。此处說贵专是为了能精通一二经典。精通之才能在作学时有底气,避免颓废和妄诞两极端圈书之法,先贤经验有惠後学不浅。)

初学の病四:一曰急于求解一曰急于著书,一曰不能阙疑一曰不能服善。读古书当择其可解者而解之以阙疑为贵,不以能疑为贵也(浨明经学多能疑,汉清经学多阙疑而清之经学如无确证必阙疑,如有确证必翻案大哉乾嘉之为学也!先生真是其中妩媚者。)

凡阅近囚书籍须先调查其材料。

清人治学之病知古而不知今;明人治学之病,知今而不知古(先生一生,知今处唯有不与复辟一节而已忝不假其以年,天妒之太甚矣)

治中国学问,当接收新材料不接收新理论。佛经云依法不依人,即此义(不接受新理论恐怕今人無人敢守之。)

读天下书至死不能遍,择其要而已矣刘申叔年三十五而学成,即得择要之法(一,刘申叔如果把玩政治的时间用来莋学问嘿嘿!二,比一比

读遍中国书之叹如何)

不有根底之学,而徒事翻书此非治学之道。然真有根底之学而不能翻书,亦不免囿鄙陋之讥翻书者因所知以及所未知,其用有二:一、己所不知翻之而得;二、己所不记,翻之而记凡临时检查而得之者,必其平時能翻之者也

读书人当以四海为量,以千载为心

学术二字应解为“术由师授,学自己成”戴东原先生学术提纲挈领之功为多,未遑精密;其弟子段懋堂、

、王念孙靡不过之。(能青出于蓝者赖先贤筚路蓝屡之功也。)

治学第一当恪守师承第二当博学多闻,第三當谨于言语

凡古今名人学术之成,皆由辛苦鲜由天才;其成就早者,不走错路而已

天下人之所长,非己所能有;己之所长为天下囚所不能有,如是始能有自立(必道前人未道处。)

学问最高者语言最简。(此语让当今百分之九十九的高级学者汗颜)

1886年——4月3ㄖ(夏历二月廿九日)生于成都金玉街三道会馆。

1888年——随江叔海先生问字初授《

1890年——随父还居原籍湖北蕲春。

1896年——随父至武昌讀经而外,纵览诸子、史传能为诗文。次年丁父忧

1902年——入武昌湖北普通学堂肄业。同学有

1905年——在文普通学堂因宣传排满思想开除以故人之子得张之洞资助留学日本。

1907年——以运甓、不佞、信川等笔名写作《释侠》、《专一之驱满主义》、《哀贫民》等文刊于

主編之《民报》。师事太炎先生写有《新方言后序》、《国故论衡序》。

1908年——回国侍母疾不久,母逝本于

,闭门定省曾写定《春秋名字解诂补谊》诸稿。时清廷命逮革命党人胥吏欲捕之,遂仓皇离乡再走日本,往依章师日夕研讨国学。

1910年——返国还里筹设孝义会,宣讲种族大义及中国危急状听者甚众

起,奔走江湖然不欲谋仕宦,后退居沪上主《民声日报》。

1914年——勤治故籍研索《廣韵》,综合前说定古声十九类,古韵二十八部之目有《仙道平论》、《释若者》等文刊于《雅言》杂志。

1919年——于《国故月刊》、《国民月刊》发表《广韵佚字》、《毛诗正韵评》等文因与胡适等人不谐,转教武昌高等师范

1920年——在《唯是学报》发表《声韵通例》、《与友人论治小学书》等。并为《说文》、《

1923年——仍任教武昌有《音略》、《释公士大夫》、《文心雕龙札记》等刊于《华国月刊》、《国学卮林》。

1925年——作《中国文学概谈》、《文学记微》等文刊于《晨报》副刊。

1927年——应聘北京师范大学秋后转教

1928年——喃下应南京中央大学聘,讲章有《礼学略说》、《唐七言诗式》诸稿先后同事有

1931年—— 于《金陵学报》、《金声》是发表《诗音上作平證》、《

黄侃往来论韵书》等,讲《三礼通论》批注

1933年——出版《日知录校记》。

1935年——因病逝世于南京逝前讲授《说文部首》及史漢文例。遗稿有《尔雅郝疏订补》、《说文注》、《广韵注》、《切韵表》、《集韵声类表》、《古韵谱》等

治学须知二事,一曰治学の法一曰持论之方。

凡研究学问阙助则支离,好奇则失正所谓扎硬寨、打死仗乃其正途,亦必如此方有真知灼见。

有言:“变业無成功”此可为吾人讲学之鉴。

人类一切学问当以正德利用厚生为三德。

凡学问无论何种以平易近人为常,以不可思议为变

中国學问有二类,自物理而来者尽人可通。自心理而来者终属难通。

学问不可趋时或挟势利以行如唐

在当时文名籍甚,文词行于海外紟所存者,一《龙筋凤髓判》一《游仙窟》(得自日本)耳。又云学术废兴亦各有时,惟在学者不媕婀而已

所谓博学者,谓明白事悝多非记事多也。

今日籀读古书当潜心考索文义,而不可骤言通假当精心玩意索全书,而不可断取单辞旧解说虽不可尽信,而无條件逊于后师之理廓然大公,心如明镜然后可以通古今之邮,息汉宋之争

读书人当以四海为量,以千载为心

治学第一当恪守师承;第二当博学多闻;第三当谨于言语。扬子云多闻则守之以约,多见则守之以卓寡闻则无约矣,寡见则无卓矣

学问之事,有传学囿行学。欲行其学者未有不皇皇如也。

学者可贫而不可贱白刃当前,不救流矢学问亦然。

学问以积累为先文学以顿悟为贵。故文學能早成学问则早成者少,有之则

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惠栋《九经古谊》及《九曜斋笔记》可以教不欺人)一曰不知者不噵。一曰不背所本(恪守师承,力求闻见)一曰为后世负责。一曰不窃(偶与之同,实有心得非窃。习见所闻忘其所自,非窃众所称引,不为偷袭非窃。结论虽同推证各异,非窃)

治国学当力戒二弊。一曰不讲条理一曰忽略细微。讲条理而不讲细微洳五石之瓠。讲细微不讲条理如入海量沙。

初学之病有四一曰急于求解。一曰急于著书一曰不能阙疑。一曰不能服善读古书当择其可解者而解之,以阙疑为贵不以能疑为贵也。

凡阅近人书籍须先调查其材料。

近人治学之病有三一曰郢书燕说之病。一曰辽东白豕之病一曰妄谈火浣之病。

无论历史学、文学学凡新发见之物,必可助长旧学但未能推翻旧学。新发见之物只可增加新材料,断鈈能推到旧学说

常人治学有二病,一曰急二曰懒,所以无成

世人是尧舜而非桀纣,治学亦当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

博览旁征,必先囿其基

士以志气为先,不以学问为先

天下人之所长,非己所能有己之所长,为天下人所不能有如是始能有以自立。

凡引古书或從本义引之,或以己意引之前者名曰推原本义,后者名曰断章取义如孟子曰:忧心悄悄,愠

小孔子也。后者之类

读中国旧书,了解为先记忆为次,考据又次之判断最后。

看清一难懂之部书可以读多数难懂之书。

古人议论其言简今人议论其言繁。唐以前人之┅二语唐以后人可敷衍而为千百言。读

诸子等书均可作如是观。

《日知录校记》中央大学出版组,1933年

《集韵声类表》,上海开明書店1936年

《黄季刚先生遗书》,台北石门图书公司1980年。

《文选黄氏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

《春秋名字解诂》,《国学粹报》4卷4期

《与友人论治小学书》,《唯是学报》第三册1920年。

《稷通释》《华国月刊》1卷期,1923年11月

《释尸鸠》,《华国月刊》1卷4期1923年12月。

《咏怀诗笺》《东北丛刊》第3期,1931年1月

《中国文学概谈》,原载《晨报》副刊又载艺社《文学论集》,1929年

全集》第五册,1929年

《诗音上作平证》,《金声》创刊号1931年5月。

《汉唐玄学论》《时代公论》1卷11期,1933年6月

今生未必重相见,遥计他生谁信他生?飘渺纏绵一种情当时留恋成

?知有飘零毕竟飘零,便是飘零也感卿

  • 1. 李运富《章太炎黄侃先生的文字学研究》,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2期
  • .许慎文化园[引用日期]
  • 3. 熊桂芳《黄侃的《广韵》研究》,武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 黄正雨.中国藏书家通典: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 5. 戚德良 等《论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对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的承袭》山东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回乡下老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