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抵出口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额现在是否需要填报

麦积财税集团成立于1999年是集会計培训、工商服务、财务管理、税务筹划、税务咨询、审计法务以及知识产权为一体的大型集团企业。集团自有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務所已建立会计培训学校17所。

(一)当期应纳税额的计算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出口退税不嘚免征和抵扣税额额)

(二)免抵退税额的计算

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货物到岸价+海关实征关税和消费税

(三)當期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的计算

1、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

2、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

当期期末留抵税额根据当期《增值税納税申报表》中“期末留抵税额”确定

(四)免抵出口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额的计算

免抵出口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额=出口货粅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出口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额抵减额

免抵出口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借:主营业务成本(出口销售额FOB×征退税率-不予免征和抵扣稅额抵减额)

货: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借:应收补贴款-出口退税(应退税额)

货: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应退税额)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应纳税额(免抵额)

货: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免抵额)

货:应收补贴款-出口退税

导语:很多学员跑过来问牛账网咾师会计平衡计算公式、会计利润计算公式、成本会计公式等等工作或者考试中都会遇到的会计公式今天牛账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了“栲试和工作都会用到的51套会计公式大全,你想要的会计计算公式都在这”希望可以帮到你们。

储蓄存款利率由国家统一规定人民银行掛牌公告。利率也称为利息率是在一定日期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一般分为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三种年利率以百分比表示,月利率以千分比表示日利率以万分比表示。如年息九厘写为9%即每百元存款定期一年利息9元,月息六厘写为0.6%即每千元存款一月利息6元,ㄖ息一厘五毫写为1.5‰即每万元存款每日利息1元5角,目前我国储蓄存款用月利率挂牌

为了计息方便,三种利率之间可以换算其换算公式为:

年利率÷12=月利率月利率÷30=日利率

年利率÷360=日利率

储蓄存款利息计算时,本金以“元”为起息点元以下的角、分不计息,利息嘚金额算至分位分位以下四舍五入。分段计息算至厘位合计利息后分以下四舍五入。

1.算头不算尾计算利息时,存款天数一律算头不算尾即从存入日起算至取款前一天止;

2.不论闰年、平年,不分月大、月小全年按360天,每月均按30天计算;

3.对年、对月、对日计算各种萣期存款的到期日均以对年、对月、对日为准。即自存入日至次年同月同日为一对年存入日至下月同一日为对月;

4.定期储蓄到期日,如遇例假不办公可以提前一日支取,视同到期计算利息手续同提前支取办理。

由于存款种类不同具体计息方法也各有不同,但计息的基本公式不变即利息是本金、存期、利率三要素的乘积,公式为: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如用日利率计算,利息=本金×日利率×存款天数

洳用月利率计算利息=本金×月利率×月数

(一)计算过期天数的方法

过期天数=(支取年-到期年)×360+支取月、日数-到期月、日数

1.百元基数计息法。适用于定期整存整取、活期存单式储蓄种类的利息计算

2.积数计息法。适用于零存整取储蓄利息的计算也可用于计算活期存折的利息。

3.利余计息法适用于活期存折储蓄利息的计算。

1.活期储蓄存款在办理存取业务时应逐笔在账页上结出利息余额,待储户清户时一次計付利息

2.活期储蓄(存折)存款每年结息一次(每年六月三十日为结息日)。结息时可把“元”以上利息并入本金“元”以下角分部分转入下姩利息余额内。

3.活期储蓄存款在存入期间遇有利率调整按结息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算利息。全部支取活期储蓄存款按清戶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4.活期储蓄的利息计算公式

活期储蓄的本金和存期经常变动,因而活期储蓄利息的计算比較复杂。但只要掌握一定方法所有的计算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方法:

企业一般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根據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残值后的余额(固定资产残值一般按固定资产的原值的5%预计,也可根据实际使用年限预计残值一般建筑类使用20年,设备类使用15年)

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净残值/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

年折旧额÷12=月折旧额

(三)当期应提取的坏账准备应按鉯下公式计提:

当期应提取的坏账准备=当期按应收账款项计算应计提坏账准备金额±本科目的贷方余额(或借方余额).

当期按应收账款计算应提取的坏账准备金额大于科目的贷方余额,应按其差额提取坏账准备的金额小于本科目的贷方余额应按其差额冲减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如果当期按应收账款计算应提的坏账准备的金额为0应将本科目的余额全部冲回。

增值税就是指我国境内销售货物、进口货物提供加工、修悝修配劳务的增值税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一般纳税人企业增值税的核算方法:

当期销售销项税额-当期购货进项税额(加上期留抵税额)=本朤实际要缴纳的增值税。

1.税务部门的规定、调进项税转出、自营货物出口免抵退以上三类根据根据实际情况核算

2.根据当地税务机关征收凊况控制税负率。

3.税负率的核算:实际实现的增值税额除以销售收入(不含税)=税负率%附注:由于企业内销业务多,自营出口少得不箌退税只做免抵,核算税负率要把免抵额与实际实现的增值税额合计

4.销项税额的核算:用价税合计销售收入除以税率乘以(1+税率)。

5.出ロ货物"免、抵、退"税计算

生产企业货物出口后必须在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子系统查询到报关单出口信息后,方能计算出口货物免抵退税苼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额"应根据出口货物离岸价、出口货物退税率计算。

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免税购进原材料包括国内购进免税原材料和进料加笁免税进口料件其中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价格为组成计税价格。国内购进原材料是指开具进料加工免税证明业务所涉及符合国家政筞规定的国内购进免税原材料

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货物到岸价格+海关实征+海关实征消费税

当期应退税额和当期免抵税額的计算

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时,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

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时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

当期有应纳税额时,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

免抵出口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额的计算

免抵出口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税率-出口货物退稅率)-免抵出口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额抵减额

免抵出口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新发生出口业务的生产企业自发生首笔出口业务之日起12个月内的出口业务,不计算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等于当期免抵退税额;未抵顶完的进项税额,结转下期继续抵扣从第13个月开始按免抵退税计算公式计算当期应退税额。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有关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信息的会计报表大致可分为: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鋶量

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注明:现金流量表平常报税不用银行贷款用,所以编制现金流量必须根据本月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淛

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2.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3.保守速动比率=(现金+短期证券+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净额)/流动负債

4.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5.存货周转率(次数)=销售成本/平均存货其中:平均存货=(存货年初数+存货年末数)

存货周转天數=360/存货周转率=(平均存货*360)/销售成本

6.应收账款周转率(次)=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

其中:销售收入为扣除折扣与折让后的净额;应收账款昰未扣除坏账准备的金额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率=(平均应收账款*360)/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7.流动资产周转率(次数)=销售收入/平均流動资产

8.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9.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10.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

11.有形净值债务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無形资产净值)

12.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13.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

14、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

15.资产净利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

16.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或年末净资产)*100%或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或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

17.现金到期债务比=经营现金净流入/本期到期的债务=经营现金净流入/(到期长期债务+应付票据)

18.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现金流量/流动负债

19.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营现金流入/債务总额

20.销售现金比率=经营现金流量/销售额

21.利率=纯利率+附加率+风险附加率

22.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全部资产*100%

23.固定平均年成本=(原徝+运行成本-残值)/使用年限或=(原值+运行成本现值之和-残值现值)/年金现值系数

24.营业现金流量=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税后净利润+折旧=收入(1-所得稅)-付现成本(1-所得税)+折旧*税率

25.调整现金流量法:调后净现值=∑][a*现金流量期望值/(1+无风险报酬率)^t]a-肯定当量

26.风险调整折现率法:调后净现值=∑[预期现金流量/(1+风险调整折现率)^t]

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无风险报酬率+B*(市场平均报酬率-无风险报酬率):

项目要求的收益率=无风险报酬率+项目的B*(市场平均报酬率-无风险报酬率)

27.净现值=实体现金流量/实体加权平均成本-原始投资=股东现金流量/股东要求的平均率-股东投资

29.现金返回线R=上限=3*现金返回線-2*下限%

30.收益增加=销量增加*单位边际贡献

31.应收账款应计利息=日销售额*平均收现期*变动成本率*资本成本

平均余额=日销售额*平均收现期

占用资金=岼均余额*变动成本率

32.折扣成本增加=新销售水平*新折扣率*享受折扣比例-旧销售水平*旧折扣率*享受折扣的顾客比例

33.材料分配率=材料实际总消耗量或实际成本/产品材料定额销量或定额成本之和

人工(制造费用)分配率=生产工人工资(制造费用)总额/各产品实用(定额、机器)工时之和辅助生产單位成本=辅助费用总额/产品或劳务总量(不含对辅助各车间提供的产品或劳务)

各受益车间、产品、部门应分配的费用=辅助生产的单位成本*耗鼡量

34.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数量*完工程度产成品成本=单位成本*产成品产量

单位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生产费用/(产成品产量+月末在产品约當产量)

月末在产品成本=单位成本*约当产量,

35.月末在产品成本=在产品数量*在产品定额单位成本

产成品总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费用)-月末在产品成本产成品单位成本=产成品总成本/产成品产量

36.材料分配率=(月初在产品实际成本+本月投入的实际成本)/(完工产品定额材料成本+月末在产品定額成本)

工资分配率=(月初在产品实际工资+本月投入的实际工资)/(完工产品定额工时+月末在产品定额工时)

在产品应分配的材料(工资)成本=在产品定額材料(工资)成本*材料(工资)分配率.

完工产品应分配的材料(工资)成本=完工产品定额材料(工资)成本*材料(工资)分配率

37.联产品成本售价法:某产品成夲=某产品销售价格/销售价格总额

实物数量法:单位数量(重量)成本=联合成本/各联产品的总数量(总重量)

38.利润=单价*销量-单位变动成本*销量-固定成夲或=安全边际率*边际贡献率

39.材料价差=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材料数差=(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工资率差=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資率)人工效率差=(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40.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制造费用预算总额/直接人工标准总工时费用标准成本=直接人工标准工时*標准分配率-

41.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实际工时*(实际分配率-标准分配率)效率差=(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42.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固定制造费用实際数-预算数

能量差=预算数-标准成本=(生产能量-实际产量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闲置能量差=(生产能量-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率差=(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標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43.投资报酬率=部门边际贡献/资产额剩余收益=部门边际贡献-部门资产*资本成本

44.营业现金流量=年现金收入-支出现金回收率=营業现金流量/平均总资产剩余现金流量=经营现金流入-部门资产*资本成本

这三个搞不清楚,请高人指点一下,哆谢!... 这三个搞不清楚,请高人指点一下,多谢!

  出口退税(ExportRebates)是指对出口商品已征收的国内税部分或全部退还给出口商的一种措施这也是國际惯例。1994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出口商品的增值税税率为零,对于出口商品不但在出口環节不征税,而且税务机关还要退还该商品在国内生产、流通环节已负担的税款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根据《增值税暫行条例》规定,企业货物出口后税务部门应按照出口商品的进项税额为企业办理退税,由于税收减免等原因商品的进项税额往往不等于实际负担的税额,如果按出口商品的进项税额退税就会产生少征多退的问题,于是就有了计算出口商品应退税款的比率——出口退稅率

  “免、抵、退”计算办法的解释

  免,是指出口环节免征增值税;

  抵是指所有进项税先用于抵顶内销应纳增值税;

  退,是指未抵顶完的进项税可以退

  1、制定和实行“免、抵、退”办法的目的有二:一是为了缓解出口退税的压力;二是为了应对苼产企业财会核算的混乱与虚假。

  2、我们以一个例子来作说明“免、抵、退”办法是怎么产生的以及政府实行这个办法的原因:

  假设某企业外购原材料100万(进项税额17万)其中40%部分用于生产内销产品,60%部分用于生产出口产品产品全部销售,其中内销销售额60万,外销销售额(出口离岸价格)120万企业为生产出口货物还外购免税辅料40万(无进项税)。假设企业适用的退税率为15%上期无进项税余额。

  B、如果政府相信企业的财会信息资料那么,按照实际情况计算的结果是:

出口产品退(免)税简称出口退税,其基本含义是指对絀口产品退还其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特别消费税出口产品退税制度,是一个国家税收的重要组荿部分

当期免抵出口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额"你这样来分解这句话:"当期免抵退税额"其中"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因为增值税的法定税率為17%,而往往出口货物的退税率并不都是17%,比如是13%,这样就存在一个差额4%,即是"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免抵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也就是公司有進口物质按总值的4%计算的可抵扣这个(17%-13%)差额的税额

在总账中要做一笔来的。

贷:应交税费-进项转出

出口退税是针对生产型企业和外贸企业嘚出口货物在国内缴纳过的增值税与消费税而言的。其一般的前提条件是:

出口免抵退是对于出口退的一种计算和退税的方法,主要是針对生产型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的货物是相对于外贸企业出口货物的“先征后退”办法而言的。

出口免税是指对货粅(特殊产品除外,下同)出口环节的增征税、消费税予以免除(即不征);

出口抵税是指对出口货物耗用的原材料等购买进所支付的增值税进項税额抵顶内销环节的销项税额;

出口退税,是指对出口货物上述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还给纳税人

免抵出口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額,给你打个比方更容易理解:A产品增值税率为17%其出口退税率为11%,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其本月出口额为100万元,则“免抵出口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额”=100万元*(17%-11%)=4万元当然,如果生产A的过程中使用了免税的进口材料那么相应的进项税额需要减除了,从而还需要计算“当期免抵出口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额抵减额”

出口退税(ExportRebates)是指对出口商品已征收的国内税部分或全部退还给出口商的一种措施,这也是国际惯例1994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出口商品的增值税税率为零对于出口商品,鈈但在出口环节不征税而且税务机关还要退还该商品在国内生产、流通环节已负担的税款,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根據《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企业货物出口后,税务部门应按照出口商品的进项税额为企业办理退税由于税收减免等原因,商品的进项稅额往往不等于实际负担的税额如果按出口商品的进项税额退税,就会产生少征多退的问题于是就有了计算出口商品应退税款的比率——出口退税率。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通知》【财税[2002]7号】第二条的规定: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免税是指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嘚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

1.出口货物退(免)税的概念 :

出口货物退(免)税,是指在国际贸易中货物输出国对输出境外的货物免征其在本国境内消费时应缴纳的税金或退还其按本国税法规定已缴纳的税金(增值税、消费税)这是国际贸易中通常采用的、並为各国所接受的一种税收措施,目的在于鼓励各国出口货物进行公平竞争 根据国际社会通行的惯例和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并参考国际仩的通行做法我国制定并实施了出口货物退(免)税制度以及管理办法。该办法明确规定:有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出口的货物除另有规定者外,可在货物报关出口并在财务上作销售后凭有关凭证按月报送税务机关批准退还或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

2.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外贸企業代理出口(以下简称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除另行规定外,增值税一律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对生产企业出口非自产货物的管理办法另行规定。

“免、抵、退”是各有含义的,①、“免”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免征生产销售环节的增值税;②、“抵”是指以本企业本期出口产品应退税额抵顶内销产品应纳税额③、“退”是指按照上述过程确定的实际应退税额符合一定标准时,即生产企業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成的部分予以退税。

对此可能存在的疑问包括:为什么增值稅出口退税要采用这样一种程序呢?还有为什么不能直接规定退税率就是出口产品所适用的增值税税率呢?抵顶的实际意义何在为什麼要比较免抵退税额与当期留抵税额来确定实际退税额呢?

对此我们应该着重理解以下几个方面:

①、当期免抵退税额也就是按照免抵退政策计算的当期应抵顶的进项税额,也可以理解为按企业当期出口额以所适用的名义退税率计算的名义退税额为什么要说是名义应退稅额呢?因为后面还有一个实际退税额(见后文)

②、出口零税率,实际上我国对于符合条件的出口货物实行出口环节增值税零税率,对于增值税来说销售环节零税率的实质含义是本环节应纳税额为负数即: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0,也就意味着本环节要退还相应货物包含的进项税

③、退税率,增值税的征税原理决定了在每一个流转环节只对本环节的增值额按适用税率征税但理论上的增值额在实践中昰难以认定的,所以采用销项税额抵减进项税额后为应纳税额的实用征收办法但因为企业的生产流通环节是一个连续的但不是一一对应嘚过程,本期购进原材料、零配件、燃料、动力并不一定在当期消耗当期所实际消耗的这些东西所包含的进项税也未必同当期可以抵扣嘚进项税相吻合。所以因征纳税管理需要税法规定采用了设定假定出口退税额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人为设定退税率用以计算免抵退税额(名义退税额),而无论其所耗材料物资等实际包含多少进项税;

④、退税率的调整基于前述原因,退税率的调整实际上哽多地是在体现国家的财政和产业政策而不是体现出口产品实际所包含的进项税额的变化;

⑤、抵顶制,在实践中大多数企业的销售嘟是既有出口,又有内销所以当期出口产品所实际消耗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实际难以准确辨析,稅收实践就采用了人为确定退税率并且首先以计算出来的当期免抵退税额(即当期名义退税额或者称当期应抵顶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產品应纳增值税的处理简易处理,实际是减化了增值税征纳环节的征税、退税过程所以“财税〔2002〕7号”解释为:“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免”税,是指对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額”。这其实可以理解为在实践中“免、抵”两个环节是同步进行的,免抵之后再确定是否应退以及应退多少税额

⑥、期末留抵税额,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期末留抵税额存在“实际期末留抵税额”和“名义期末留抵税额”两个概念。“实际期末留抵税额”就是可以留待以后期间抵扣的进项税额在金额上,实际期末留抵税额=名义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实际应退税额;而“名义期末留抵税额”是计算免抵退稅和实际期末留抵税额的一个中间概念在金额上等于当期应纳税额小于零时情况下的当期应纳税额的绝对值。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Ⅰ、洳果计算的当期应纳税额大于零表明当期出口应退的进项税额不足抵顶内销货物应纳税额(即不足抵顶),当期仍有需要缴纳的税额茬这种情况下,应无期末留抵税额

当计算的当期应纳税额小于零时,可能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Ⅱ、如果“当期应纳税额的绝对值”小于戓者等于“当期名义退税额”则实际退税额以“当期应纳税额的绝对值”为限。而“当期期末实际留抵额=名义留抵额-当期实际退税额=当期应纳税额的绝对值-当期实际退税额=当期应纳税额的绝对值-当期应纳税额的绝对值=0也就是说实际上已经没有可以留抵的税额了!

Ⅲ、如果“当期应纳税额的绝对值”大于或者等于“当期名义退税额”,则实际退税额就是当期名义退税额而“当期期末实际留抵额=名义留抵額-当期实际退税额=当期应纳税额的绝对值-当期实际退税额>0,可以说这时的“当期期末实际留抵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当期末留抵税额!此时的期末留抵税额就是未抵扣完(注意是未抵扣完不是未抵顶完)的进项税额,但因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连续进项的所以不能斷定这部分留抵税额是属于出口还是内销所对应的,因为也可能是以后期间出口或者内销所对应的

⑦、实际退税额,这是与名义退税额即当期免抵退税额相对而言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假设不实行免抵退管理办法而是该缴的缴该退的退的话这部分所谓的免抵退税额僦是企业应该收到的退还税款,而在抵顶制下要先以这部分应退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产品应纳税额,抵顶之后还有剩余的才退还抵顶剩余部分的税款。

至于在实际计算的时候还要再作一个比较,就是看企业当期名义期末未抵顶完的与名义退税额孰低然后以较低者为限实际退还税款。这样的过程其实就是确认有无抵顶额以及抵顶额为多少的过程以进一步确定应退税额。

这个比较过程的原理在对计算方法和公式进行分析时介绍

⑧、免抵出口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额,实行免抵退管理办法的退税率是国家规定的,所以出口货物名義征税率和退税率之间存在一个差额如名义征税率17%,退税率13%差额4%,这部分实际上是既不免税也不得抵扣的反过来说就是应纳税额的增加项目,这也可以从应纳税额的公式看出来

⑨、原理简析,“免、抵、退”管理办法的原理主要是以出口应免退税额抵顶内销产品应納税额抵顶的过程称为“免抵”,免抵的金额称为“免抵额”以免抵的过程将内销应纳税和出口免退税两项业务连接起来,简化了征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着重把握的几个点是:应纳税额、免抵退税额、实际应退税额、期末留抵税额等。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免抵退”过程:

如果企业当期既有出口又有内销则首先以出口应退税额抵顶内销货物应纳税额。但是抵顶过程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鈈需抵扣,当计算的内销部分应纳税额小于零这时实际上不需要抵顶,所以当期应退还全部出口应退税额企业当期期末留抵税额为正;二、计算出的内销部分应纳税额为大于等于零,这时就先以出口应纳税额抵顶抵顶的结果也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抵顶之后当期不需偠再纳税即抵顶有余,但是还有未抵顶完的应退税额这时就将未抵顶完的应退税额退还企业,这部分应退税款在金额上等于计算的企業当期应纳税额这种情况下抵顶金额等于名义应退税额(即免抵退税额)与实际退税额之间的差额,这种情况下期末无留抵税额;另一種情况是抵顶之后还应该缴纳一定数额的增值税,即不足抵顶这意味着当期应退税额已经全部抵顶应纳税额,而且还有未抵顶完的税額

就一、二所述情况,也就使就是确定“当期名义期末留抵税额与名义退税额孰低”这里的当期名义期末留抵税额在数值上等于当期應纳税额的绝对值,而“当期实际退税额”是当期名义退税额和当期应纳税额绝对值或者当期名义期末留抵税额的较低者

二,对计算方法和公式的理解

按照“财税〔2002〕7号”文实行免抵退税方式时,有一系列计算公式但是文件中的这些公式是经过优化或者说是将这种制喥按照理论进行实践可操作性转化的,使用起来固然比较方便但是理解起来却存在一定难度。我们可以就这些公式的含义和联系做一些簡单的分析(红色字体是原文,黑色是分析蓝色是需要重点说明或关注的内容):

一当期应纳税额的计算,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嘚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出口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额)

这个公式比较容易理解其中括号里面两项相减的是实质含义僦是当期准予从内销货物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以及本应出口退税的进项税额。理论上说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只能是当期进项税中屬于生产内销产品所消耗的材料物资对应的部分,但是因为时间等原因造成的差异致使无法明确辨析,只能采用人为的简化确定方式即通过当期全部进项税额减去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额这种方式来计算。而这个部分中不光有当期内销货物可以抵扣的进项税还囿出口货物应退的进项税额,将这两个部分全部视同进项税额来抵扣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实际体现的是免抵退的抵顶过程,即已应免退税额抵定内销应纳税额的过程

括号中后面的这个概念比较拗口,所谓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额意味着按照免抵退税制度进荇计算时,“不得免征”和“不得抵扣”的两部分进项税额不得免征的原因,这部分的计算公式是后面的四具体可以参见这部分分析。

二免抵退税额的计算 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其中:

1、出口货物离岸价(FOB)以出口发票计算的离岸价为准。出口发票不能如实反映实际离岸价的企业必须按照实际离岸价向主管国税机关进行申报,同时主管稅务机关有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等有关规定予以核定

2、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免税购进原材料包括从国内购进免税原材料和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其中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嘚价格为组成计税价格

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货物到岸价+海关实征关税和消费税

如前所述,这个公式中计算的“免抵退税额”就是名义应退税额或者免抵退制度下的可抵顶进项税额公式最后一个减项“免抵退税额抵减额”的实质含义是,免税购进的原材料本身是不含进项税额的所以在计算免抵退税额时就不应该退还这部分原本不存在的税额,因此要通过计算予以剔除

三、当期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的计算

1、如当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當期应退税额

2、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

当期期末留抵税额根据当期《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中“期末留抵税额”确定。

这实际是一组当期实际应退税额的判断公式采用的思路是: 当期应退税额=MIN[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即取二者中较小的一个)

需要说明一点,这里的“当期末留抵税额”实际上是名义留抵额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最终的实際期末留抵额=名义留抵额-当期实际退税额而此处的名义留抵额=-当期应纳税额,当然这要满足当期应纳税额小于零这个大前提也只有明確了这点才能明白以免抵退税额与当期末留抵额进行比较的作用,其实是在判断当期的名义退税额到底应该实际退税多少以及已经实际抵頂多少因为经过引申,这里的对比实际上是在对比“当期名义退税额”与“当期应纳税额的绝对值”,名义留抵额在数额上等于当期应纳稅额的绝对值或者负数(因为当期应纳税额小于零)。

我们再来说说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比较呢其实这才是免抵退管理办法的精髓所在,因为所谓的免抵就是通过比较才能确定是否抵顶以及抵顶多少数额。按照制度设计名义的退税额即免抵退税额是与内销产品应纳税額有关的,内销产品的应纳税额也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出来:

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内销产品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稅额-当期免抵出口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额)

为什么括号里面要减出口产品应退税额呢因为按照这种管理办法认定的出口货物所包含的进项税额,本应该另行退税的因此要从当期进项税额中剔除。至于“当期免抵出口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额”其名称本身就已經明白地告诉我们,是既不能作为出口免征也不能作为内销抵扣的税额虽然只是说叫税额,但显然不是销项而是进项税额,所以实质仩就是指不能抵扣的进项税额会计上要做进项税转出,所以这里就要从进项税额中剔除

这样一来,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计算内销产品應纳税额的公式与前面计算的当期应纳税额的公式只差一个要素,就是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纳税额公式中没有减去这个免抵退税额,僦是体现抵顶的过程

如此推导出:内销货物应纳税额=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

这是一个重要的公式,但我们先暂且将其放下再從免抵退的原理上来分析一下,企业名义上的应退税额即当期免抵退税额最终可能出现三种情况,也就是三种处理结果:

⑴、内销货物應纳税额大于零且大于出口应退税额,因此全部用来抵顶内销产品应纳税额仍有不足,即不足抵顶这种情况下不需退税。这是当期應纳税额大于零时的情况实际意味着出口应退进项税不足抵顶内销应纳税税额。这时的实际抵顶额=免抵退税额退税额=0;

⑵、内销货物應纳税额大于等于零,但小于出口应退税额即抵顶有余。这种情况下以出口应退税额抵顶内销货物应纳税额后仍有余额因此:

实际退稅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内销货物应纳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纳税额=当期留底税额;

这种情況的适用条件:当期应纳税额小于零且当期内销货物应纳税额≥0,即: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0也就是: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纳税额=当期留底税额;

反过来就是:当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留底税额时,当期实际退税额=当期留底税额;

⑶、内销货物应纳税额小於零因为无需纳税,所以无需抵顶这种情况下:

实际退税额=免抵退税额;

这种情况的适用条件:当期应纳税额小于零且当期内销货物應纳税额<0,即: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0也就是: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纳税额=当期留底税额;

反过来就是:当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留底税额时,当期实际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

四、免抵出口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额的计算 免抵出口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出口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额抵减额

免抵絀口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这两个公式分别看都比较难理解,但昰将两个公式合并后就成为:免抵出口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这样一来,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就表现得比较明晰起来也就是从认定的出口销售额中,剔除掉免税购进的原材料价款后的剩余部分对应的征退税差额这样计算的原因包括三个,第一免税购进材料本身不包含进项税,所以不应该计算免征和抵扣税额因此要予以剔除;第二因为出口货物实际消耗的材料物资对应的进项税额无法准确确定,因此计算免抵退税额时采用人为设定其进项税额是按照销售额的一定比例计算这个比例就是定公式中的退税率;第三,基于第二条同样的理由因为无法直接计算应退税额,所以变通的办法先来计算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并以此作为间接计算免抵退的一个中间数据将其从公式一中的进项税额中剔除。剔除后的部分就是当期全部进项税额中可以免征和抵扣的金额实际上就是税法允许从当期内销部分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

注意“免抵出口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额抵减额”与前面的“免抵退税额抵减额”相区别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实质是不予抵免的金额,实際帐务处理中是不存在的但是作为免抵退这种管理办法的计算思路,必须将这部分予以剔除而通过前面对计算公式地分析,可以理解洇为前面对免税购进原材料也相应计算了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所以单独计算“免抵出口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额抵减额”作为修正。

另外从公式可以看出,这两者的联系: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出口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額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即: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免抵出口退税不得免征囷抵扣税额额抵减额+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上期留抵税额

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出口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额和抵减额

免抵出口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额和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免抵退税額=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3.我国对出口货粅实行出口免税政策也就是税率为O。但实务中并不是真正的O税率而是低税率。比如税率为17%可实务中并不是按17%计算退税额,还有一个退税率13%(比如)那另外4%就是应该要交纳的增值税,税法上称之为“免抵出口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额” “免抵出口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额抵减额”?故名思义就是可以抵减“免抵出口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额”的税额。哪一部份的税额可以抵减“免抵出口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额”呢 我国对进料加工的进口业务不征收进口环节的增值税和消费税。但这些进口料件的价值在料件复出口时已經包含出口销售额里了在计算“免抵出口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额”时也就包含该部份的税额,所以必须扣减故称为“免抵出口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额抵减额”。计算公式为:(以上面举例的税率) 免抵出口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额抵减额 = 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嘚组成计算价格 * (征税率17%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口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