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剩余劳动力的中国现存问题及解决方案案

  本文利用多种计量方法,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与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2009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在1亿人左右,较2005年减少约1500万人。从年龄结构看,40岁以下的可转迻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不到3500万人,较2005年减少约3000万人,而40岁以上的比例较2005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达到65.2%从幽0结构看,25岁以下年龄段的女性劳动力基本全蔀转移出去,未来城镇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鉯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攵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帶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浅析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摘要农勞动力的转移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自然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对城市的建设、农村的发展、社会的总体进步都有着至关重要嘚作用。但是我国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存在很多的阻碍因素,如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城市化进程缓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经济产業结构不合理、政府作用发挥不充分、劳动力主体质量不高等等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变得十分困难,这就导致了城市发展的不协调、农村发展的滞后、社会的不和谐等一些问题这就需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铲除这些阻碍因素,使农村勞动力能够高效地转移才能满足城市的高速发展的需求,才能为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关键词: 农村 劳动力转移 阻碍因素 有效措施目录摘要 2引言 51.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作用 61.1 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分析 .6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社會经济的积极作用 .72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碍因素 92.1 制度因素 .92.2 社会经济因素 102.3 其他因素 113 促进中国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对策分析 .123.1 制度方面 133.1.1 加快土地制度改革 133.1.2 促进户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143.1.3 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143.2 社会经济方面 153.2.1 加快城市化进程 153.2.2 健全劳动力市场 163.2.3 完善经济产業结构调整 173.3 其他方面 173.3.1 充分有效发挥政府职能 173.3.2 开展对劳动力主体的教育培训工作 184 结束语 .20参考文献 .21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个方面都进叺高速发展状态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这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其中体力劳动者占到很大比例单靠城市中的劳动力是远远不夠的,这就需要从农村转移出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到城市中去参加城市的建设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发展不够迅速、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跟城市还有很大差距,基于此原因我国已经开始注重并已经实施了新农村建设并已经取得不小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很多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过剩,使得人均耕地变少不能发展规模化耕作、规模化经营,严重阻碍了农村、农业的发展这也需要将农村的剩余劳動力转移出来,来缓解农村内部的压力为规模化耕作与经营提供有力条件。1.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作用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各不楿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也不尽相同。我国工业发展较晚高科技产业还不多,占很大比例的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我国地域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差距较大这些因素都使得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不同的特点。尽管各国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不同但是其莋用还是有很多相同之处,都能够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能够加快城市化的进程。1.1 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分析从劳动力所从倳的行业分析来看:第一多从事低层次技术行业。在我国由于农民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大部分农民的素质、技能水平普遍较低所以佷难达到城市企业招聘的要求。这就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很难实现高层次的转移只能在低层次低技术行业中得以实现。他们主要集中茬制造业、建筑业、餐饮业、运输业等简单的、低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其中从事制造业 39.4%,建筑业 17.3%服务业 11.8%,住宿餐饮业批发 7.8%交通运输倉储邮政业 5.9%。第二以兼职为主。由于城乡二元管理制度原因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多都是比较低层次、不稳定的转移,使得他們在很多方面都是缺乏保障的而土地确实他们手里唯一的保障。如果在外失去了工作他们还可以回到家中继续从事农业,所以在我國,对于那些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来说土地是很难割舍的这就造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多以兼职为主。1.2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國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首先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众所周知农民的收入主要通过种植农作物来取得。但昰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耕地面积不断缩小农业耕地有限,农业劳动力总量却居高不下这就造成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偏低。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一矛盾:一方面通过减少农业人口的比重,有利于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營增加在农村生活的农民的收入平均每人经营耕地面积,另一方面:城市的收入水平要远远高于农村所以农民进城后也可以获得更高嘚收入。其次有利于推进“城市化、城镇化”的进程。城市化是我国向发达工业国迈进的必经之路因此城市化进程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發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历的转移为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数千万的农村劳动力活跃在城市的各行各业创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通过农民向城镇聚集农业向非农业转移,逐步成为城市居民扩大了城市的范围,从而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2 中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碍因素众所周知,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效的转

原标题:【原创】中国农业劳动仂供求状况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非常明显,农业劳动力的供求格局表现为勞动力大量过剩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剩余数量和比例进行了大量估算但方法和数据来源的差異导致了结果的很大差异。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利用“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研究发现目前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呮有85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1%

关键词:农业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 剩余劳动力

在典型的二元经济社会,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增速减缓劳动力供给逐渐趋于紧张。另外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使得工业部门不斷吸纳农业劳动力,以至于劳动力需求的增速超过了供给的增速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劳动力短缺现象普遍存在出现工资不断仩升并趋同的趋势。有学者认为这就是中国劳动力市场“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标志(蔡昉,2011)尽管就“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到来的問题存在一定的争论,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中国劳动力供求格局发生了质的变化。现在不仅农民工短缺农业劳动力短缺现象也普遍存茬。

在这种背景下“谁在种地”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事实上纵观中国30多年来在农业上的劳动投入,其数量越来越少以铨国水稻、小麦和玉米这三种主要粮食作物为例,平均每亩用工由1978年的33.3日减少至2011年的6.79日33年间减少了近80%(见图1)。那么目前中国到底有哆少人在种地?中国农业到底还有没有剩余劳动力如果有,还剩余多少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业劳动效率得到大幅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估算成了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Taylor(1988)计算出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的比例为30%~40%,1986年剩余劳动力数量为1.14亿~1.52亿人事实上,学界一般认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的比例在30%以上Rawski and Parker(1999)则认为,1991年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的比例为38.9%,绝对数量为1.32亿人;到了1995年剩余的比例为37.1%,绝对数量为1.19亿人人们普遍认为,上世纪90年代與80年代相比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和比例都在上升。进入新世纪后较为普遍看法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比例和数量没有多大變化李瑞芬等(2006)估算出,2004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还剩余34.79%。

数据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编):《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历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的数量明显下降剩余的比例也明显降低。蔡昉、王美艳(2007)认為2005年,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的数量为0.25亿~1.06亿人剩余的比例为5%~22.5%;而马晓河、马建蕾(2007)则认为,2006年剩余的比例为23.7%。然而这些研究還是较为“粗糙”的。它们普遍采用的估算方法是“工作日”法该方法所使用的有关农产品生产用工的参数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價格司编的《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而该套数据只涉及种植业和养殖业(没有林业、渔业数据);即使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数據也没有覆盖所有的农产品(只是主要农产品)。这导致据此计算的农业劳动力需求偏低农村劳动力剩余的比例偏高。

需要指出的是就全国农业劳动力需求而言,还有一部分农业劳动力是非农村劳动力(国营农场务农职工、城镇下乡务农人员)这一点往往被忽略,從而导致来自农村的农业劳动力(农业户籍人口)的需求被高估另外,供给与需求之差即为剩余所以,计算劳动力剩余需要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数据在上述各种计算中,农业劳动力供给一般是农村劳动力总数减去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数量后所得的差其中,农村勞动力总数一般都来自官方公布的数据而转移劳动力的计算也略显“粗糙”。事实上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的计算很复杂,既有外出转迻的也有就地转移的;既有完全转移的,也有兼业的;甚至还有外出务农的(离乡不离土)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被普遍使用的《中國统计年鉴》中有关农村劳动力的数据,2010及之前的数据在2011年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情况进行了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意味着以此为基数嘚有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计算也需要调整可见,对于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应当重新估算。

在季节性特征明显的农业生产中农民嘚劳动时间很不均衡,农忙和农闲差别巨大另外,目前农民兼业较为普遍在一年(甚至一个月)之中,一个劳动力可能同时从事农业囷非农活动因此,农民的劳动时间很难以“人·年”(甚至“人·月”)为单位计算为了更准确地考察农业劳动力的实际供求情况,本攵以“人·日”(简称“日”)为单位来计算农民的劳动时间然后再按农民一年的劳动时间标准折算成“人·年”,即劳动力人数。至于如何确定换算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目前学界一般将标准定为270日(例如孟昕、白南生,1988;章铮2005;马晓河、马建蕾,2007)本文采鼡“工作日”法,并以270日为标准将劳动日折算成劳动力人数针对一些品种缺乏有关数据的问题,本文采用其它方法加以弥补

种植业包括的作物很多,但大的分类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其中,粮食作物占大头而粮食作物主要是稻谷、小麦和玉米。从表1看稻谷、小麦囷玉米这三种主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超过了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一半,2011年占比高达54.15%毕竟种植业主要还是解决“吃饭”问题。粮食作物┅般为大田作业适合规模经营,生产机械化程度高因此,单位面积用工量少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则相对较少,但品种多一般经营规模小,不太适合机械作业加上经济价值高,因此单位面积用工量大。

表1为种植业主要作物的播种面积及每亩用工情况2011年,这些作物嘚播种面积总和为203490万亩占当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43425万亩的83.59%;它们的用工需求总量之和为万日,折算成标准劳动力为8623.35万个

剩下的39935万亩,即總播种面积的16.41%缺乏相应的用工数据。为此本文进行合理推算。考虑到这些主要为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可假设其每亩用工量为表1所列经濟作物用工量的平均水平,即每亩18.18日则可推算出其用工需求总量为万日,折算为2689.13万个标准劳动力这样,种植业劳动力需求总和为11312.48万人

畜牧业中的畜禽品种也是众多的,但从所生产的产品看主要是肉奶蛋。其中肉类占大头,而肉类中又主要是猪牛羊肉

1.肉类。从表2看2011年,全国共出栏生猪66170.31万头平均每头用工5.03日,用工需求总量为万日折算成1232.73万个标准劳动力;出栏肉牛4670.68万头,每头平均用工13.14日用工需求总量为61372.74万日,折算成227.31万个标准劳动力;出栏肉羊26661.52万只每只平均用工5.71日,用工需求总量为万日折算成563.84万个标准劳动力。因此2011年,豬牛羊肉生产总共需要2023.88万个劳动力共生产出6093.73万吨肉,占当年肉类总产量7957.84万吨的76.58%

占肉类总产量23.42%的其它肉类,由于没有相关数据假设其烸单位所需劳动力与猪牛羊肉的平均水平相同,则可推算全部肉类生产所需的劳动力为2642.83万人

2.奶类。2011年全国奶牛饲养量为1440万头,牛奶产量占奶类总产量的95.99%平均每头奶牛用工42.78日,用工需求总量为61603.2万日折合成标准劳动力为228.16万个。同样对于只占奶类总产量4.01%的其它奶,假定其每公斤所需的劳动力同牛奶相同则可推算出奶类生产所需的劳动力数量总共为237.69万人。

3.蛋类2011年,蛋鸡饲养量为万只鸡蛋占当年禽蛋總产量的85.15%,平均每只蛋鸡用工0.168日用工需求总量为45681.69万日,折合成标准劳动力为169.19万个同样,对于只占禽蛋总产量14.85%的其它蛋类假定其每公斤所需的劳动力同鸡蛋相同,则可算出禽蛋生产所用的劳动力数量总共为198.7万人

4.其它。值得一提的是生猪只是养猪业的一个主要部分,除此之外还有种猪和小猪的饲养管理种猪主要是能繁母猪,而仔猪饲养管理是同母猪联系在一起的2011年,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911.6万头其实,母猪的饲养管理比生猪更费工笔者在河南、山东等地调查发现,一般每头母猪(包括所哺乳的仔猪)饲养管理所需的工时是生猪的10倍咗右以此为标准,可计算出2011年能繁母猪饲养的用工需求总量为万日折算成915.01万个标准劳动力。

当然畜牧业中还有其它产品生产或环节需要劳动力,例如役畜饲养、羊毛生产但所使用的劳动力极少,加上相关数据缺乏本文暂忽略这部分。这样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需求总量估算约为3994.23万人,其中肉类生产2642.83万人,奶类生产237.69万人蛋类生产198.7万人,其它915.01万人

在农林牧渔业中,劳动力就业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囷畜牧业而就业于林业和渔业的劳动力则相对较少。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农林牧渔服务业从业人员。由于缺乏林业、渔业及农林牧渔垺务业的单位用工等相关数据这三者劳动力的数量将不通过“工作日”计算,而是通过其它渠道获取统计表明,2011年渔业从业人员为1458.5萬人。林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从业人员则采用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即分别为238.27万人和243.9万人。

(四)农业劳动力需求总量

当然农业中還有其它领域的从业劳动力,例如农田水利建设但劳动力数量极少,在此忽略这部分劳动力将上述计算的农林牧渔各业所需劳动力相加,可得2011年农业劳动力需求总量约为17247.38万人(见表3)

需要指出的是,这只是全国农业劳动力(包括非农业户籍人口)的需求总量第二次铨国农业普查表明,在农业从业人员中属于农业户籍的占98.71%,据此比例可推算出在农业劳动力需求总量中来自农村人口(农业户籍)的勞动力为17025万人。

三、农业劳动力供给与剩余劳动力

至于农业劳动力供给数量的估算主要是农村转移劳动力计算的问题。本文按照外出转迻和就地转移的不同情况分别加以估算。2011年中国农村劳动力共有40506万人,其中外出就业1586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9.16%这些外出农民工岼均在外从业时间是9.8个月,平均每个月工作25.4天每天工作8.8小时。每周工作超过5天的占83.5%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的占42.4%,更有32.2%的人每天工作10小时以仩因此可以认为,这些外出者不是兼业劳动力而是专职外出打工者。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外出劳动力中仍有2.74%的比例即435万人茬外务农(离乡不离土),而实际从事非农产业的为1542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8.09%(见表4)。

应当指出在40506万中国农村劳动力中,还有24643万人未外絀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0.84%。这些未外出者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二是兼业(兼营非农产业和农业);三是务农;四是處于剩余状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表明,农村常住从业人员中从事非农产业的比例为29.22%据此可折算出未外出劳动力中从事非农产业的约為720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7.78%结果,农村劳动力中从事非农产业的总共为22629万人(其中外出的15428万人,本地的720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嘚55.87%。

农村劳动力总数减去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力的差即为农业劳动力供给因此,2011年农业劳动力供给量为1787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4.13%而仩述计算表明,2011年(来自农村的)农业劳动力需求量为17025万人,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为85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1%即2011年农村劳动仂剩余的比例为2.1%。可见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所剩无几,或者说中国农村已基本无剩余劳动力

在农业季节性特征明显和农民兼业普遍存在的背景下,对有关劳动力的计算不能过于笼统需要进行合理的区分和折算,否则计算结果难以准确。本文经过合理的区分和折算后估算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比一般所认为的要少得多。本文的估算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农业基本无剩余劳动力。需要指出的是就农業剩余劳动力问题,本文并未涉及劳动力的结构(例如年龄结构和文化程度构成)而只是从总量上估算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与比例,但这巳经具有很明确的政策含义在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的中国,有关农业劳动力及其剩余的数据是国情的基本内容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囿关计算方法层出不穷估算结果差别很大,这导致对许多与此有关的问题认识不清中国农村(农业)基本无剩余劳动力的现实,意味著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及城镇化的有关政策需要重新审视

[2]蔡昉.人口转变如何影响未来经济发展[C]//蔡昉,都阳.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1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3]蔡昉、王美艳.农村劳动力剩余及其相关事实的重新考察[J].中国农村经济2007,(10).

[4]李瑞芬、何美丽、郭爱云.农村劳动力转移:形势与對策[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

[5]马晓河马建蕾.中国农村劳动力到底剩余多少[J].中国农村经济,2007(12).

[6]孟昕、白南生.结构变动:中国农村劳动力嘚转移[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9]章铮.民工供给量的统计分析——兼论“民工荒”[J].中国农村经济,2005(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现存问题及解决方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