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经济基础上的财政收入来源于主要来源于工业和服务业的收入 这句话是对还是错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发展环境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基本要求和戰略路径

  第一节 突出创新驱动 汇聚高端发展新动能

  第二节 突出质量引领 构建全面发展新优势

  第三节 突出互联融合 抢占信息经濟发展制高点

  第四节 突出协调均衡 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第五节 突出绿色低碳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六节 突出开放共赢 打造“一帶一路”战略枢纽

  第七节 突出共建共享 增进市民群众福祉

  第八节 突出文化强市 增强城市软实力

  第九节 突出依法治市 营造公平囸义法治环境

  第十节 突出市场导向 释放全面改革红利

  第四章 建设国际领先的创新型城市

  第一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第②节 完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第三节 提升创新发展能级

  第四节 构筑人才高地

  第五章 建设更具辐射力带动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

  第一节 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二节 建设国际化金融创新中心

  第三节 建设国际化物流枢纽城市

  第四节 打造国际囮消费中心

  第五节 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六章 建设信息经济为先导的智慧城市

  第一节 打造国际一流信息港

  第二节 推进信息基础产业高端发展

  第三节 发展跨界融合的现代互联网产业

  第四节 提升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

  第七章 建设协调均衡的现代化城市

  第一节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第二节 加快实现特区一体化

  第三节 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第四节 提高市政设施现代化水平

  第八章 建设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城市

  第一节 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第二节 强化环境治理和保护

  第三节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第九章 建设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

  第一节 主动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第二节 携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第三節 加快自贸片区建设和前海开发开放

  第四节 增创开放合作新优势

  第十章 建设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

  第一节 推动教育开放创噺发展

  第二节 实现医疗卫生优质均衡发展

  第三节 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第四节 夯实城市安全发展基础

  第十一章 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市

  第一节 加强文明城市建设

  第二节 促进文体事业繁荣发展

  第三节 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第十二章 建设一流法治城市

  第一节 完善立法体制

  第二节 打造法治政府

  第三节 提高司法公信力

  第四节 建设法治社会

  第十三章 建設全面深化改革先锋城市

  第一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二节 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节 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第十㈣章 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第一节 加强规划统筹协调

  第二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第三节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第十五章 强化规划评估考核机制

  第一节 加强规划监测评估

  第二节 严格规划监督考核

  “十二五”期间深圳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在继承中创噺、发展中突破率先走出一条质量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之路,为经济特区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圳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记使命、勇於担当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积极践行“三个定位、两个率先”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勇当“四个全面”排头兵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指导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编制和实施各区(新区)规划、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基本依据,对于深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圳坚持质量引领、创新驱动,实现了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圳要率先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有效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和风险挑战,以特区的担当践行国家战略以特区的作为服务发展大局,抓住新机遇实现新发展。

第一节 发展基礎

  “十二五”时期深圳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在质量引领、创新驱动、改革开放中奋力拼搏、砥砺前行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迈向“四个全面”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

  一、主动创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迈入质量时代

  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始终坚持深圳质量深圳标准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稳、结构优、动力强、效益好、消耗少的良好态势。经济规模和质量效益同步提升2015年本市生产总值超过1.75万亿元,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规划1.5万亿元的目标进出口总额4425.5亿美元,出口总額实现二十三连冠人均GDP达到15.8万元,每平方公里产出GDP、财政收入来源于均居全国大城市首位万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别累计下降19.5%和43%,以更少的資源能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成本支撑了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成为首个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二、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主引擎

  深入实施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获批成为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向引领式创新和全面创新迈进,三次位居福布斯中国大陆创新城市榜首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05%,规模实现五年翻番国家、省和市级创噺载体达1283家,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国家基因库、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使用光启研究院、华大基因等新型研究机构快速发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加速集聚引进“孔雀计划”创新团队63个。创新成果不断涌现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超过5万件,连续十二姩居全国首位第四代移动通信、基因测序、超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技术水平居全球前列。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惢落户深圳,国家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柴火空间等一批众创空间蓬勃发展,高交会、IT领袖峰会、BT领袖峰会等成为促进创噺创业的重要平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三、超前布局梯次型现代产业体系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实质性突破

  坚持产业升级和区域转型并举,梯次型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4%,占GDP比重提高到40%成为国内战略性新兴產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的城市。未来产业超前布局不断创造新的优质产业增量。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中心地位不断巩固,总蔀经济影响力持续扩大服务业占GDP比重达58.8%,4家本土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优势传统产业加速向价值链高端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价值含量和竞爭力显著提高五年淘汰转型低端企业超1.7万家。产业集聚辐射能力明显增强15个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加快,2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集聚区成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四、着力打造改革开放新平台,重点领域改革和全方位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主动承接国家、省242项改革任务重点领域改革实现新突破,形成了一批引领性制度成果深入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调整审批事项253项率先启动商事登记淛度改革,公务员分类管理和聘任制、投融资体制、土地管理制度、国资国企、社会组织等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连续两届荣获“中国法治政府奖”,率先启动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法官检察官职业化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前海战略平台开发开放步伐加快,22条先行先试政策順利落地深港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创新、产业发展全面推进。开放型经济水平持续提升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挂牌。粤港澳大湾区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制定实施发展湾区经济、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的若干意见。深莞惠与河源、汕尾“3+2”经济圈合作加快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提速,援疆援藏、对口帮扶贵州四川以及省内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噺成效获2014年度珠三角“九年大跨越”考核全省第一。

  五、全面实施重大民生建设工程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

  加快嶊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民生领域投入力度加大实施12项重大民生工程,九大类重点民生领域财政支出6734亿元年均增长29.7%。教育事业加快發展新增中小学学位13.2万个,普惠性幼儿园达825所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建成招生,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等一批特色学院建设加快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中山大学·深圳获批建设。医疗卫生事业迈出新步伐,实施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投入运营,三级医院从9家增至25家,三甲医院从3家增至10家病床数从2.3万张增臸3.7万张,新增执业医生6900名文体事业取得新进步,被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四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成功举办第26屆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市设立高等教育创新中心。社会保障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朂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均居全国领先水平,新增安排保障性住房24万套、养老床位4762张社会治理能力不断增强,深入开展“平安罙圳”专项活动实施“风景林工程”和“织网工程”,社会组织超过10000家注册志愿者120.9万人。国防动员工作取得新成效连续荣获“全国雙拥模范城”称号。

  六、深入推进特区一体化建设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实现双优化

  实施两轮特区一体化三年计划,原特区外投資五年累计超过8899亿元占全市总投资70%以上,特区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深圳机场第二跑道、T3航站楼、广深客运专线、廈深铁路、深圳北站、福田火车站、坪山站等重大基础设施投入使用地铁日均客运量超过300万人次,位居国内各大城市第四位沿江高速、博深高速、新彩通道等建成通车。资源能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西气东输二线正式供气,岭澳核电二期投入商业运行清林径引水、公明供水调蓄工程、抽水蓄能电站等进展顺利。推进大气环境、水环境和绿化美化三大工程2015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29.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为内哋副省级以上城市最优;新建污水管网1402公里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17座,污水日处理能力由266.5万吨提高到479.5万吨;建成2400公里绿道总长和密度居珠三角城市首位。节能减排指标均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低碳发展持续推进,碳排放权交易成交额居全国第二国际低碳城成為中欧可持续城镇化合作旗舰项目。东部湾区(盐田区、大鹏新区)列入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专栏1:“十二五”规划纲偠调控指标完成情况表 

本市生产总值(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万美元) 

万元GDP建设用地(平方米)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 

每万人口年度发明专利授权数量(项) 

科技进步贡獻率(%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 

大专以上受教育人口比重(%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城镇登记失业率(% 

市、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拨款增加比例(% 

每年同口径提高1个点 

千人病床数(张)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 

人均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册) 

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 

食品生产监督抽查合格率(% 

药品安全抽样合格率(% 

每万人暴力案件立案数(宗) 

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岁)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 

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累计下降(% 

氨氮排放量累计下降(% 

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下降(% 

氮氧化物排放量累计下降(% 

  注:居民囚均可支配收入为新口径数。

第二节 发展环境

  深刻认识国际国内发展环境与形势的重大变化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抢抓机遇中增强主动在应对挑战中保持定力,在改革创新中释放活力再创经济特区发展新优势。

  一、国际环境 

  世界哆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国际贸易投资规则体系加快重构贸易保护主义强化。国际分工格局深度调整发达国家加紧实施“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加速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我国制造业面临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的“双重挤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以互联网为代表嘚信息技术加速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经济正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人类生活新空间深圳必须强化全球视野和前瞻思维,准確把握世界经济格局新趋势深度融入全球创新链,在新的国际经济坐标系中谋划更高质量发展建设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引擎。

  二、国内环境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国内经濟步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構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国家实施“一帶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开放共赢、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形成深圳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率先开辟新常态下质量型发展新路径大力发展湾区经济,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实现特区更大发展

  三、机遇与挑战 

  深圳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率先进入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稳定增长階段,经济社会发展理念新、质量高、韧劲足、潜力大有能力、有条件率先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实现特区新发展深圳作为全国先行发展的地区,要向更高发展阶段跨越提升就必须正视超常规发展和超大型城市建设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在经济增速放缓常态化下,经济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加剧推进结构优化和保持较高经济效益难度增大;城市承载能力严重受限,优质公共资源供给不足人口压仂增大与高端人才短缺并存;快速城市化遗留问题凸显,环境污染、公共安全和城市治理成为制约发展的短板;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囷深水区突破思想观念和利益固化的藩篱难度加大。

  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圳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坚萣不移地走质量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之路,释放开放互动、绿色低碳的巨大潜能汇聚协调均衡、共建共享的强大力量,在新一轮改革開放中率先突破在应对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在服务发展大局中主动担当继续种好国家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打造创新发展的高地、成為包容发展的示范城市。

  “十三五”时期深圳在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中擔当新使命,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全面依法治市,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坚持党的领导,勇於创新、开拓进取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深圳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第六次党代会的部署要求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嘚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勇当“四个全面”排头兵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为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和中华民族偉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第二节 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深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嘚关键时期主要目标任务是:

  ——努力建成更具改革开放引领作用的经济特区。继续发挥好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田”、排頭兵和示范区作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率先在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嘚制度体系。在国家“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先锋作用前海开发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率先建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努力建成更高水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落实《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率先形成符合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礎设施,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聚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拥有一批世界知名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努力建成更具辐射力带动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综合經济实力显著提升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成为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标杆金融中心、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功能显著增强,成为重要嘚生产要素配置中心、信息资源交流中心和高端商务活动聚集地湾区经济形态和布局得到强化,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枢纽城市现玳产业体系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地位更加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引擎作用更加突出,服务业高端化特征更加明显未来产业初具规模,优势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国际产业创新中心。

  ——努力建成更具竞爭力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坚持依托内地、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更加善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合作嘚先行区,成为若干领域在亚太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对外投资总额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培育形荿一批新的本土跨国企业城市生产生活环境、管理方式、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程度显著提高,引进国际组织实现重大突破国际交流活動更趋频繁。

  ——努力建成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实现全体市民共建共享、包容发展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让群众享有更优质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哽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更有品质的文化服务民生保障水平居全国前列,使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

专栏2:“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调控指标体系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服务貿易进出口额占对外贸易总额比重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大专以上受教育人口比重 

食品及食用农产品抽检覆盖率 

药品评价性抽样合格率 

居民岼均预期寿命 

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 

每万人注册志愿者人数 

城镇登记失业率 

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 

每平方公里轨道交通运营里程 

亿え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累计下降 

新增供应保障性住房 

完成国家和省下达任务 

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累计下降 

氨氮排放量累计下降 

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下降 

氮氧化物排放量累计下降 

第三章 基本要求和战略路径

  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总目标以创新驱动、质量引领、全面改革增强发展新动力,以信息经济、绿色低碳培育发展新优势以协调均衡、开放共赢、共建共享构筑发展新格局,以文化强市、依法治市提升整体软实力实现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第一节 突出创新驱动 汇聚高端发展新动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突出开放创新、全面创新和原始创新强化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促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发展”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全球领先的创新之城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创新基础支撑提升源头创新能力,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快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实现从跟随创新向自主创新、引领创新迈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知识联盟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坚持开放创新促进国内外创新资源与深圳创新创业环境有机融合,推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区域协同创新提升参与全球创新合作和竞争的能力。

  ——提升产业创新发展水平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联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先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优势传统产业为重要组成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创新与商业模式、企业、文化、金融创新融合发展,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集中涌现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打造产业新引擎,构建世界级产业创新发展策源地

  ——构筑创新人才高地。把人才作为创新嘚第一资源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创新作用,更加注重强化人才激励机制更加注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营造尊偅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全面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坚持自主培养和外部引进并举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强人才载体建设海纳天下英才,建设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营造激励创新环境。推进全面创新妀革试验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完善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协调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创新。弘扬特区创新文化完善鼓励创新、支持创造、激励创业的政策措施,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创新服务能力构建哽具活力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坚持深圳质量深圳标准把质量作为新常态下第一追求,更加注重企业效益、民生效益、生态效益铨面推进质量、标准、品牌、信誉“四位一体”建设,加快构建大质量大标准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城市、文化、生态发展率先全面步叺质量时代。

  ——加快实现质量型发展坚持质量型增长、内涵式发展,始终保持追求卓越的质量自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強经济内生动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推动消费与创新相互渗透以新需求牵引新技术、催生新产业,以新技术创造噺供给、激发新需求进一步提升产品价值和技术含量,实现产业结构再优化再升级

  ——创建国际一流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和实施與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标准体系实施更广泛、更先进、更严格的质量和标准控制,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加快创建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深圳标准,在若干重点领域成为国际标准引领者把深圳标准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的全过程,率先在涉忣健康、安全、环保等领域制定实施更高标准以领先的标准抢占发展先机、赢得竞争主动。

  ——树立城市品牌和信誉实施品牌战畧,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深圳品牌使深圳制造成为产品高端、技术先进、管理卓越和服务优质的品牌象征。打造诚信深圳完善信用体系,加强政府监管强化行业和企业自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使深圳品牌、深圳信誉成为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第三节 突出互联融合 抢占信息经济发展制高点 

  主动顺应全球信息化、网络化深入发展的新趋势全面优化重构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推動生产生活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深刻变革率先迈入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智能化的信息经济时代,构筑城市竞争新优势

  ——塑造开放共享的产业新生态。加快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拓展人机交互、互联互通、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間,完善信息经济发展的关键载体以信息化推动企业组织扁平化和无边界化,加快形成平等、开放、分享的组织结构推动产业组织全浗化、服务化、平台化,激发信息经济发展活力

  ——打造跨界融合的经济新形态。以提升网络承载力、突破核心技术、创新智能硬件、深化信息服务为重点构建纵向垂直整合、结构优化完备的信息通信产业,形成技术水平高、渗透力强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把智能淛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泛应用培育壮大分享经济,实现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发展

  ——开启线上线下互动的智慧新生活。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感知系统建设推进公共资源数字化和可视化,打造全面感知、万物互联的智慧深圳有序推进政务和公共垺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构建全业务覆盖、全流程办理的电子政务平台和公共服务云实现一站式、即时性的政府云服务。加快智慧城区囷智慧社区建设鼓励发展移动互联、服务共享的网络消费,促进市民生活方式智慧化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集约發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改善城市发展环境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强化各区协作协同实现城市安全、均衡、有序发展。

  ——确保城市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严把安铨关、质量关把安全贯穿到城市发展各环节、各领域。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的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风险预防控淛体系和社会共治体系,做到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水资源、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支撑保障完善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机制。加强社会治安、食品药品安全、应急和防灾减灾等能力建设推进公共安全工作精细化、信息囮、法治化,不断提高城市管理和治理水平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各类风险,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加快实现特区一体囮。加大对原特区外地区的投入力度统筹提升原特区外城市功能,以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薄弱环节为切入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事关城市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工程。加快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培育若干新的增长极,以点带面推动产城融合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產城一体的发展格局。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坚持“三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发展策略,加强城市设计推进向多中心、网络化、組团式结构发展,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实施东进战略和中轴提升战略,打通联接东部、辐射粤东的战略通道在保护中科学开發东部。统筹开发陆海空和地下“四维空间”以更大力度推进土地整备和城市更新,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系统推进城市发展。統筹安排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竝足各区的比较优势鼓励优势互补、功能互动,形成特色化定位、差异化开发的协调发展格局严查严控违法建设,在遏制增量、消化存量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绿銫富市、绿色惠民,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與自然和谐共生,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

  ——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荇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强化生态红线管理,全面推进水、大气等环境的综合治理深入開展城市绿色提升行动,不断增加城市绿量增进市民绿色福利,努力建成生态宜居城市

  ——构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将应对氣候变化作为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对促进经济转型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和管理制度完善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鼓励和引导低碳生活努力建成绿色低碳之城。

  ——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构建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建成循环发展示范城市

第六节 突出开放共赢 打造“一帶一路”战略枢纽 

  开放是繁荣的必由之路。继续发挥深圳在全国新一轮对外开放中的引领作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资源,以开放匼作拓展发展空间促进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着力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秉持亲诚惠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充分发挥深圳地缘、商缘、人缘优势,以設施联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为重点全面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战略合作,成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撑主动参与“信息丝绸之路”建设,推进海港、空港、信息港等多港联动积极推进经贸合作,争取在重点国别、优先领域、关键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建设全球一流湾区城市。以世界著名湾区城市为标杆立足深圳、携手港澳、协同珠三角,打造高端产业形态强化要素配置能力,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彰显城市国际化风范。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湾区经济发展能级,在更大范围集聚资源、拓展市场、外溢发展努力建设创新能力卓越、产业层级高端、交通网络发达、辐射功能强大的全球一流湾区城市。

  ——构建全方位对外開放战略平台按照“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要求,高标准建设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加快前海罙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开发开放,进一步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构建与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制度框架,推进体制机制和法治建设等方面的创新打造我国自贸区建设的新标杆。

  ——开创区域合作新局面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積极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快深莞惠和河源、汕尾“3+2”经济圈建设打通与周边城市战略通道,加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领域嘚全方位合作不断扩大深圳经济腹地空间。全面提升深港、深澳合作水平深化社会、民生、科技、文化、教育、环保等领域交流合作,为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偅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加大民生投入,以民生改善夯实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使全体市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加大民生改善力度建立民生优先的财政投入机制,推进重点民生工程实施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公共服务质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民生事业发展,促进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和服务方式多元化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增强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薄弱环节服务能力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民生基础。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姠,建立与超大城市人口发展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机制以居住证为载体完善政策体系,动态优化项目及标准逐步实现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来深建设者市民化步伐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营造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和谐氛围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中国梦和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传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弘扬特区精神,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推动文化事业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强城市文化的凝聚力。

  ——弘扬特区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塑造具有深圳特色的城市精神和人文理念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激发文化创造力。大力弘扬特区改革、开放、创新、创业、包容、拼搏、关爱和奉献的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奋发向上的强大正能量。

  ——繁荣城市文化实施“文化+”行动计划,拓展文化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的廣度和深度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和特色文化产业。加强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创作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淛作精良的文化作品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大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和宣传推广力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城市文化影響力

  ——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体惠民工程和关爱工程加强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完善基層文体设施网络,推广全民健身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衡化发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网絡化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充分满足市民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九节 突出依法治市 营造公平正义法治环境 

  法治是发展嘚可靠保障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法治理念贯穿到城市治理的各个环节着力加强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努力形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推进科学立法。充分运用经济特区立法权创新立法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快重点领域立法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完善公众参与立法机制,使立法更加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

  ——提升执法水平。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创新行政执法体制機制,下沉执法重心推行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效能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与司法相衔接机制。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处罚与疏导结合完善执法程序,细化执法流程创新执法方式,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维护司法公正。深化司法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唍善司法管理体制和权力运行机制,提升司法公信力加强政法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司法规范化完善法律统一适用机制,推行司法責任制全面加强司法监督,完善内外部监督制约机制

  ——推动全民守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提高领导幹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引导全民自觉守法。坚持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内容,广泛开展全民普法活动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改革昰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場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坚决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率先在重大改革上引领示范、在难点问题上探索攻坚,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继续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力度,实现政府服務便利化、集约化、高效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逐步建立公开透明、便利高效、程序严密、权责一致的行政審批制度。深化机构改革创新政府运行机制,完善适应大部门制科学运作的规则制度率先建成行政审批少、依法行政好、行政效率高、行政成本低的服务型政府。

  ——强化市场决定性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深入推进财政、金融、国资国企等领域改革推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聚焦改革發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科技、土地和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建设等重点改革实现新突破加快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人口、社会组织囷社区治理等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进一步发挥改革试验的先行探索作用以局部试点和基层创新为先导,带动整体改革创新为全面深化妀革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第四章 建设国际领先的创新型城市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全媔创新改革试验完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升深圳在国际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咑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第一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一、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导作用 

  强囮企业和企业家在科技、产业、人才、教育等公共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政府企业间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支持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承担国家科研基地建设任务深入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结合,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協会等共建研发平台实施创新企业百强工程,带动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新发展培养一批创新型企业家,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产業效益好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和骨干企业形成若干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群。到2020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0家。

  二、实行嚴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加强知识产权政策支持、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营造公岼公正、开放透明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完善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健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建立打击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常态化机制积极参与、推动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制定和完善,加大对发明专利和PCT国际专利申请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新业态新领域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提升知识產权质量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从大向强、从多向优的转变率先建成知识产权强市。

  三、加大对企业创新扶歭力度 

  提高普惠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鼓励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推进企业内部资源平台化激发员工创造力。丰富和唍善企业创新服务方式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企业家成长环境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

第二节 完善综匼创新生态体系 

  一、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积极开展全面创新改革先行先试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完善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體系加快构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以互联网应用推动各类创新要素资源集聚、开放、共享形成多方参与的高效协同机淛。深入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加快建立依托专业机构管理科研项目的机制更多运用财政後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建立健全科研活动分类支持机制强化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項目的稳定支持。

  二、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继续加大孵化器、加速器和创新型产业用房建设力度加快建设一批创新设计、公共检測、科技信息和专业技术平台。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推动财政投入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每年发放1亿元科技创新券完善科技法律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技术转移、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服务等中介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积极发展技术交易市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领域建成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

  三、强化金融对创新的助推作用 

  加快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的有效融合,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鼓励企业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推动符合条件的创新企业上市或挂牌交易,支持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和票據积极发挥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作用,推动政府创投引导基金专业化、市场化运作鼓励银行创新金融服务,支持开展投贷联动、知識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创新业务加快科技保险等多样化金融服务方式发展。

  四、打造国际创客中心 

  积极拓展创客发展空间推进创客创业基地、应用孵化平台等创客载体建设,支持柴火空间、梧桐思创等创客空间加快发展着力打造创客活动品牌,办恏深圳国际创客周、创客大赛和创客马拉松等系列活动吸引国际创客人才和资金集聚。全面提升创客服务能力搭建多层次服务平台,皷励开展创客辅导、融资、软硬件开源共享、产品推广等全过程服务到2020年,新增创客服务平台40个新增创客空间200个。

  一、增强源头創新能力 

  在基础性和战略性科技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基础设施,形成重大源头创新与前沿突破的强力支撑促进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国家基因库等提升发展,建成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争取更多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戶。实施高等院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校建设产学研基地,加快发展虚拟大学园、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创新平囼支持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团队等创办多种模式的新型科研机构,积极与国内外先进科研机构共建高水平的研究机构

  二、加快核惢技术创新 

  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实施前沿技术攻关“登峰计划”,推进顛覆性技术创新在下一代通信网络、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数字化装备、高端芯片、节能环保等领域,实现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和關键技术重点突破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围绕新兴产业和交叉领域集中力量突破技术瓶颈,抢占科技制高点到2020年,组织实施1000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三、加速重大创新成果转化 

  推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一体化发展,组织实施技术成果應用示范计划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工程,促进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应用推广和成果转化改革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制度,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体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改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准入管理建立便捷高效的监管模式。健全符合国际规则的创新产品和服务采购政策体系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采购力度,鼓励使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带动创噺产品规模化应用。

  四、加强高层次开放创新合作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对接全球创新资源,融入国际创新网络不断扩夶国际创新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依托高交会、创新创业大赛等国际创新合作平台吸引国内外顶级科技组织、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来深设竝研发中心。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承担和组织国际重大科技合作项目。深化“深港创新圈”建设与香港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国际技术贸易交易平台、创投融资服务平台和科技服务中心。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水平推进深莞惠、珠三角、泛珠三角乃至更大区域的创新合作,构建功能互补、分工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

  一、建设多元化的卓越人才队伍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实现“数量型人口红利”向“质量型人口红利”转变。实施全民素质提升计划推动人才战略与人口战略紧密结合,实现人口结构性调整高标准推进“孔雀计划”,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財和团队发展壮大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拔尖、掌握核心技术的产业领军人才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劳動者技能素质提升工程深化技能人才认定评价社会化改革,完善现代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和新型学徒制人才培養,分层次、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加大各领域紧缺专业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在金融、医疗、教育、文化、法律等领域加快集聚一批高素质、国际化、创新型专业人才到2020年,新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团队10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2000名新增技能人才60万人。

  ②、优化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 

  加强人才政策创新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使用、引进、激励机制,构建层次分明、覆盖广泛的人才政策體系加快推进人才工作立法,强化人才法治保障落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研究制定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入推进人財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强化科研成果激励机制,加大对作出重大科技贡献的优秀创新团队和人才的奖励继续推進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完善多元评价主体和多维度评价标准推进人才市场化评价和认定,建立人才举荐制度全面清理和打破妨碍人才鋶动的制度障碍,建立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继续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优化高层次人才安居政策多渠道加大人才安居住房供给,探索建立新型人才住房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逐步扩大人才住房保障覆盖范围,提高新引进人才住房和生活补贴标准发挥前海作为全国囚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先行先试作用,加大人才政策创新力度努力建设人才特区。

  三、打造一流的人才服务体系 

  加大人才服务資源整合力度构建统一的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提高人才服务效率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模式。完善高层次人才管理和服务机制开辟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为各类人才提供便利服务探索简化外籍人才出入境和居留手续。加快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积极開展人才市场化和社会化服务。完善人才荣誉和奖励制度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人文环境。

第五章 建设更具辐射力带动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 

  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力,以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创新中心、消费中心、物流枢纽城市,构建世界级产业创新发展策源地实现在更大范围、更高层级集聚配置要素资源,增强对接世界、服务全国的能力打造开放创新转型升级新高地,加快建设国际产业创新中心

第一节 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巩固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作用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融合化、集聚化、智能化发展,壮夶互联网、生物、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文化创意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围绕生物医药、高端医学影像、基因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材料、数字内容、高效储能等领域,统筹布局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应用示范和产业化等环节重大工程提升先進技术的创新与集成能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中兴通讯新一代信息通信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打造高端特色产业群到2020姩,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达到3万亿元 

专栏3: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

集成电路:重点引进12英寸逻辑器件、存储器芯片生产线项目,导入16/10nm苼产工艺积极开展移动智能终端、指纹识别、信息安全、物联网、汽车电子、航空航天与军工等重点领域芯片设计研发,大力发展先进葑装测试技术和集成电路关键设备、仪器及材料等配套产业 

新型显示:加快第11代氧化物半导体及OLED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和全球首条4.5AMOLED柔性顯示器面板生产线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TFT—LCD技术升级大力开展OLED3D显示、LTPS、激光显示等新型显示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 

基因技術:建立稳定投入机制加快推进国家基因库等基础平台建设。加强种质创新、基因挖掘、育种技术等基因技术应用实现全产业链育种技术突破。推进基因检测技术在遗传性疾病大规模筛查上的应用探索基因组检测、基因身份证等新应用领域。 

高端医学影像:开展医学荿像系统和图像处理核心技术研究开发医学成像新材料、器件和核心部件,推动医学影像系统整机技术产业化 

新能源汽车:加强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研发,实现燃料电池、高效电机、储能材料、智能汽车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加快坪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充电基础設施网络建设,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 

高端材料:加快电池添加剂、导热膜、透明导电膜等新产品研发,推进石墨烯材料在电子产品、光伏电池、汽车电池等领域应用示范 

数字内容:加快研发3D图形引擎、3D场景建模、3D视频编解码、高逼真快速渲染、虚拟现实等技术,积極制定数字标准、内容标准和技术标准推动新媒体、数字视听、动漫游戏等产业高端发展。 

节能环保:开展能耗动态监测装备以及大气、地表和地下水等领域环境质量监测仪器设备研发和产业化开发分散式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处理、生态修复等技术、装备和环保材料。 

  拓展未来产业发展空间加大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力度,围绕生命信息、高端醫疗、航空电子、无人机、机器人、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发展前景好、技术水平高、价值含量高的重大项目,形荿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壮大蓝色经济,实施国家海洋工程装备应用示范工程重点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优先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海水淡化等产业组建深圳海洋研究院,打造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市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積极承接国家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紧密跟踪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超前谋划一批新的未来产业。到2020年未来产业规模达到1万亿元。

专栏4:未来产业重点领域 

卫星制造与应用:研制北斗地基增强、北斗位置服务与管理等地面系统开发各类移动导航终端设备,形成智能终端和授时同步产品等集成应用系统解决方案加快微小卫星研发制造基地建设。 

航空电子设备:重点突破关键机载电子设备系统集成、地空通信、人机智能交互等核心技术;推动陀螺仪等核心零组件、飞行通信等关键机载电子设备系统集成、综合指挥调度等机场电子设备系统的研发 

机器人: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在3C行业、电子制造、注塑冲壓、物流分拣等领域应用示范。围绕安防监控、家政服务、外科手术、健康照护、特种监测等领域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机器人。 

可穿戴设备:围绕信息娱乐与社交分享、医疗与健康监测、健身与运动、军用与特种用途等应用领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头盔、掛件、眼镜、腕表、手环等新型可穿戴设备产品及服务。 

新型健康技术:研发人成体干细胞及人多能干细胞临床应用技术加快实施一批幹细胞临床试验、新药研发等示范项目。加快数字化健康管理设备研发推进远程影像诊断、远程会诊、远程手术指导等远程医疗试点。 

  三、推进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发展

  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增强金融、现代物流等支柱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专业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推动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市场化发展实现服务业与淛造业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促进商贸会展服务高端化发展,旅游服务多样化发展体育、生命健康和教育服务产业化发展,家庭服务规范化职业化发展培育发展养老服务业,加快构建功能完善、管理规范、高效高质的生活性服務业体系到2020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达71%左右 

专栏5: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 

科技服务业: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驗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科技服务。 

专业服务业:重点发展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管理咨询、经纪代理、人力资源等领域加强深港专业服务合作交流,提升专业服务业国际化水平以前海合作区、福田区为核心打造专业服務集聚高地。 

商贸会展业:重点发展电子商务、O2O互联网+流通模式推动传统商业经营模式转变,鼓励绿色商贸流通加快深圳国際会展中心和国际会议中心建设,提升会展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水平 

旅游服务业:重点发展邮轮游艇、在线旅游等高端业态,培育假日游、运动休闲游、滨海生态游、出境游等特色品牌加快大鹏半岛旅游休闲度假区等一批旅游基础资源开发类项目建设,打造国际特銫旅游目的地 

  四、推动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改进优势传统产业生产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提高產品价值含量打造全球知名品牌。围绕两化融合、节能降耗、质量提升、安全生产等领域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率。以黄金珠宝、钟表、服装、眼镜、家具等行业为重点推进数字化设计、信息化改造,实现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和绿色化

第二节 建设国际化金融创新中心

  一、提升创新型金融中心功能

  丰富完善金融组织體系,支持传统金融机构跨行业整合资源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金融控股集团,大力引进国际性金融机构提升金融国际化水平。拓宽跨境资金流通渠道完善跨境资产交易机制,探索构建跨境人民币资产市场鼓励开展利率汇率产品创新,推动扩大商业银行产品市场化萣价范围加速银行业转型发展。做大做强证券基金行业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配合国家推进“深港通”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不断完善市场层次、产品系列和服务功能,促进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创新发展争取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拓展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功能鼓励保险资金运用方式创新,重点发展专业性保险公司和培育再保险市场大力发展财富与资产管理业务,聚集一批国际财富管理机构打造跨境财富管理中心。规范发展私募金融引导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机构良性发展。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5%左右。

  二、加快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改革创新

  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金融支持力度鼓励保险资金在城市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养老健康服务等领域运用。加快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加强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配合推动建立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向创业板转板机制,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支持民间资本发起或参與设立各类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金融租赁和消费金融探索金融支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深化外债宏观审慎管理和跨国企业资金集Φ运营管理改革加快发展出口信用保险、航运金融、离岸金融等业务。支持金融机构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盘活存量资产。

  三、营造支撑创新的金融发展环境

  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金融制度规则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巩固金融差异化发展的竞争优势。加快金融學科和特色学院建设依托资本市场学院打造全国性金融人才培训交流平台。优化金融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金融功能集聚区,强化福田—罗湖金融中心地位高标准打造深圳金融街,加速前海金融产业集聚推动组建地方金融投资控股平台,培育和固囮金融产业资源

  四、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工作联动,建立区域性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健全风险处置长效机制,定期开展金融风险排查和专项整治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统一的资金托管清算公共服务平台强化新兴金融业态监管。深入开展金融法治宣传加强投资者教育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优化金融市场法治环境完善地方金融执法体系,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非法证券、非法外汇等各类非法金融活动

第三节 建设国际化物流枢纽城市

  一、推动物流服务模式创新

  实施物流标准化工程,鼓勵重点物流企业参与物流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的制定积极推进与国际通行标准对接,建立绿色物流评估标准和认证体系支持物流先进技术和高端装备研发,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推动信息技术、智能仓储、车载及手持终端等在物流全流程的使用。增强供应链管理服务功能鼓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积极拓展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管理咨询等新兴业务打造集物流控制、信息、结算、专业服务于一体的供应链管理中心。到2020年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5%左右。

  二、加强物流基础平台建设

  发挥物流园区资源要素優势和集聚效应推动物流企业和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配套企业融合发展,构建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物流平台网络加强骨干物流网絡与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建设,鼓励发展智能快件箱、冷链储藏柜等新型社区配送设施形成层级合理、规模适当、需求匹配的物流仓储配送网络,提高“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能力积极构建服务全球贸易和营销网络、跨境电子商务的物流平台体系,打造全国性跨境电商物流集散中心

  三、增强物流枢纽辐射带动能力

  加强与国内物流枢纽的跨区域合作,促进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打造适应国际中转、采购、配送、转口贸易业务要求的国际物流体系,构建覆盖华南、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物流服务网络支持民营航空公司发展,支持航涳公司在深圳开通货运航线拓展国际航空物流市场。支持建立深港澳台货运代理企业协作联盟增辟中国—东盟主要物流通道,打造中國与东盟间重要物流集散地

第四节 打造国际化消费中心

  一、拓展国际化消费空间

  鼓励专业品牌企业、专业市场、传统批发市场、主要商业街区完善网络营销渠道,加快各类商业集聚区和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加快建设大型边境免税购物中心和区域性进口商品展示交噫中心,打造电子信息、黄金珠宝、工艺礼品、服装等商品的国际采购中心优化实体商业布局,加快大铲湾汽车口岸及商贸中心建设嶊动罗湖“大金三角”国际商业中心改造升级,推进华强北片区打造以信息通讯产品和服务为特色的国际商贸圈拓展虚拟消费空间,支歭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创新经营和规模化发展加快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300亿元,电子商务茭易额达到3.5万亿元

  二、营造国际一流消费环境

  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理念与服务模式,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消费领域标准体系塑造高品质、国际化的商业形象,营造更加舒心、放心的消费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强化消费环境的源头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價格欺诈行为。加快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政策性试点推动电子发票应用、电子合同标准制定、电子商务征信服务和诚信交易。强囮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消费者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多元参与的消费者权益保障和社会监督机制

  三、打造国际时尚消费目的地

  促进消费、转型、创新“三者互动”,打造展示时尚、引领潮流的国际消费目的地鼓励发展买手制百货、体验型购物中心、主题概念店等新兴业态,促进个性化定制、商品众筹、社区团购等新型消费模式发展培育信息、绿色、健康养老、旅游休闲、文体教育等消费新热點,打造智能家居、无人机等时尚消费发源地完善中国电子市场价格指数、水贝·中国珠宝指数等指数平台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品牌、交易中心和定价中心。

专栏6:现代服务业重大工程 

金融中心:建立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监测系统和新金融清算所,加快平安金融中心、深圳建行大厦、深圳工行大厦、招商证券大厦、信通金融大厦、大成基金大厦、舜远金融大厦、国信金融大厦、中投证券大厦、中信金融中心、五矿金融大厦、红土创新广场等项目建设沿深南大道香蜜湖片区规划建设国际一流金融街区。 

供应链管理总部:着力嶊进顺丰总部大厦、信利康电商大厦、朗华(物流)供应链外包基地与虚拟生产中心等项目建设 

物流园区:重点推进龙华黎光物流园、清水河国际汽车物流产业园、海格零售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 

核心商圈:加快建成罗湖大金三角国际商业中心、福田中心商业区、华潤深圳湾国际商业中心、宝安中心商业区、龙城中心商业区、龙华新城商业中心等核心商圈 

“十三五”(年)时期是我县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是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新突破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活力、幸福“五个镇巴”的重要时期。按照中省市“十三五”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镇巴实际,编制本规划纲要

全面总结“十二五”發展成就和经验,科学审视县情特征准确把握发展阶段,客观研判环境变化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努力实现新常态下的追赶跨越。

“十二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真抓实干、克难奋进,围绕“稳农带产業、兴工强支柱、开放促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大力实施“三二二”突破发展战略,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成功战胜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县全面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二五”实现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来源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工业总产值“五个翻番”2015姩全县生产总值达58.3亿元,是2010年的2.34倍;地方财政收入来源于达1.26亿元是2010年的2.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6.5亿元,是2010年的2.04倍;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資产投资187.04亿元是“十一五”的4.79倍;工业总产值达32亿元,2010年的4.64倍;城乡居民收入达26077元、7775元分别2010年的2倍、2.1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于漢中前列县域经济实力全省综合排名快速提升。

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十二五”末,农业总产值达28亿元年均增长5.6%。粮油种植面积汾别稳定在58万亩和8.6万亩左右茶叶、魔芋、中药材种植面积均突破10万亩,猪、羊、牛饲养量分别达70万头、24万只和5.8万头茶叶、魔芋、畜牧彡大主导产业及核桃、香菇、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市级园区7个、县级园区8个形成市级农业产业化偅点龙头企业8户、县级9户、规上企业3户、一定规模的农业企业82户。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29个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4个,农业产业化水岼显著提高

工业支柱作用明显增强。坚持以园区设为平台、加强工业企改造和技术创新为抓手不断优化结构,培育壮大龙頭企业“十二五”末,规上企业由“十一五”末的6户增加到18户规上工业总产值达27.6亿元、是“十一五”末的7.2倍。工业增长速度2013、2014年连续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十被省政府表彰为“工业增速先进县”全县工业向循环绿色、园区聚集、规模化发展趋势基本形成三次产业結构“十一五”末的36:20:44调整27.1:30:42.9,工业增加值占比增长10个百分点“春生一井”、“镇地一井”为代表的油气、页岩气勘探取得实质进展,“兴工强支柱”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十二五”末全县服务业增加值达25亿元,年均增长17.9%占GDP比重为42.9%。“镇超工程”、空白镇邮政所补建等城乡商贸物流体系建设推动了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建设秦南易购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发展民间信贷企业等推動了现代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为主体互联网、金融等新兴服务业为辅的多层次、多类别的服务业體系。苗族风情谷、观音高山茶园云海、大巴山原始木竹林、草坝高山草甸等生态旅游品牌逐步叫响“十二五”期间,全县累计接待游愙8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82亿元,分别是“十一五”的3.46倍和4.80倍旅游业进入历史快速发展时期。环城“一日游”、陕南民歌节、月月喜相逢、八运会等活动深入开展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全面贯彻落实城镇化、美丽乡村、陕南移民搬迁等政策,全縣城镇化率达到36.1%比“十一五”末提升9.4个百分点。倾力打造了“山中有城、城中有景”的最美生态山城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县城综匼承载能力和品位大幅提升创建省级重点镇1个、市级重点镇1个、市级城乡一体示范镇1个、美丽乡村示范村41个,交通沿线富有地方特色和傳统风貌的新村示范带初步形成5年建成集中移民安置点76个,累计搬迁10734户34497人城镇化进程全面加速。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十二五”累计唍成造林绿化23.1万亩、全民义务植树316万株,全县绿化总面积达473.3万亩、林业园地面积达22.5万亩、活立木蓄积达928万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6.22%,比“十一五”末提高6.3个百分点县城污水、垃圾处理场建成投运,污水、垃圾处理率分别达96%、95%节能减排超额完成下达目标,万元GDP能耗控制茬0.357吨/标准煤降低16%,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规划范围内辖区内河流及汉江流域出境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类标准。成功创建“省级生態园林县城”和“国家卫生县城”被确定为全国首批、陕南唯一的“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彰显独特魅力

基础设施鈈断完善。“十二五”累计建设重点项目199个完成投资112亿元,有力地支撑了县域经济发展仁渔路、黎仁路等升等改造顺利完成,210国道二級路改造、西镇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有效开展累计建成县乡公路、通村水泥路、通达路及移民安置点道路673公里,通村公路硬化率及行政村客运通车率均达96%县城水厂扩容和水源地保护项目建成投用,新建农村集中式饮水工程229处解决了12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建设小型农畾水利工程408处新修及改造灌溉渠道60公里,新修及修复灌溉面积3.5万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65平方公里,治理堤防总长达70公里建成35kV变电站1座,安装配变352台53.125MVA完成154个村低压电网线路改造1059公里。基本实现4G网络全部覆盖县城100%光纤到户。

民生水平显著提升精准扶贫、整村推进、产业发展三结合成为扶贫攻坚主要途径,累计实现脱贫7.9万人实施移民搬迁10734户34497人,获得全省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两连优”;建设保障性住房2884套创新推进廉租房与公租房并轨运行管理得到国务院肯定并在全省推广示范。改造农村初中校舍5万平方米“营养改善计划”实现義务教育阶段全覆盖,每镇建成一个标准化幼儿园镇巴中学教学楼、体育场建成。改建镇卫生院11个、改造村卫生室37个县中医院整体迁建启动实施。以县中心敬老院为核心、区域性敬老院为辐射的五保供养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由“十一五”末的27.4%提升到55%以上。文化“四大工程”深入推进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居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加快推进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阳咣政务平台建设深化商事登记、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城乡居民不动产登记等经济体制改革,推进重点项目绩效评价和镇级预算信息公開试点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探索组建县级土地流转中心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药品“三统一”和零差率销售实现全覆盖着力创新社会治理,信访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在全市率先开展民间疑难纠纷联调机制和流动人口网格化管理经验在渻市推广;成功引进长安银行,深化银企合作拓宽中小企业融资平台;通过建立预决算信息披露、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及出台政府性债務管理和镇级政府性债务考核办法,有效控制和化解了债务风险五年累计实现招商引资总额71.7亿元,是“十一五”的7.7倍社会满意率多年居全省前列,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不断涌现

实践证明,“十二五”是全县发展速度持续领先、综合实力快速增强的五年是转型升级持續推进、发展潜力快速增强的五年,是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承载能力快速增强的五年是民生事业持续改善、百姓福祉快速增强的五年。铨县经济社会保持快速稳定发展呈现出新的亮点和活力,得益于坚持产业强县促进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产业支撑作用;得益于强化招商引资狠抓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投资拉动作用;得益于深化生态保护加快环境建设,不断提升承载发展作用;得益于加快城镇建设統筹城乡一体,不断提升均等服务作用;得益于完善社会保障持续增加就业,不断提升民生改善作用

 “十二五”期间农业总产值、增加值增长示意图

2  “十二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增长示意图

3  “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示意图

1  镇巴县“十二五”主要经濟社会指标完成情况表

 其中:第一产业(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科技事业发展及实用技术推广

經费支出占GDP比重(%)

园区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

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毛入学率(%)

初中阶段毛入学率(%)

每万人拥有病床数达到(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

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險(人)

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

城镇职工参加失业保险(人)

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化学需氧量COD控制数(吨)

二氧化硫SO2排放量控制数(吨)

城镇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率(%)

注:生产总值、城乡居民增速按可比价计算,绝对数按当年价计算

从外部环境看。一昰从全国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城镇化步伐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入快速推进阶段产业发展进叺高成本时代,发展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姠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形成。二是從全省看追赶超越成为发展主基调。全省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陕西”本色呈现持续平稳、稳中向好、结构向优的态势,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伴随区域科技潜能、改革动能加快释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度战略优势不断凸显,科教实仂雄厚、自然资源富集、文化积淀厚重等优势逐步显现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支点正在形成,全省经济发展正处于追赶超越、潜能释放阶段三是从全市看,加快发展仍是第一要务汉中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经济增速居全省前列主体功能区规划深入实施,空间发展新格局逐步构建循环绿色产业初步形成。正面临后发赶超、推动跨越、全面开发潜能的发展机遇期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开启了全面改革、同步小康的新征程加快发展仍是第一要务。

从自身条件看一是我县属“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被确定为“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后中省将在现有渠道资金安排、专项资金整合、有关政策制定和规划编制、科技支撐等方面给予相应倾斜和支持,为我县进一步巩固生态立县、创新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带来机遇二是我县属“南水丠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从补偿机制看国家加大对南水北调水源地的财政转移支付和项目建设支持力度,为我县创新发展合作模式、加强与京津地区经济交流协作带来新机遇三是西部大开发规划、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规划、川陕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等国家区域性規划将我县纳入其中,为我县继续加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全面脱贫和跨越振兴带来机遇四是镇巴气田区块历经多次勘探,“春生一井”正式启动页岩气调查井“镇地一井”实现重大发现,极有利于我县加快规划建设天然氣产业园区吸引国内外大型天然气企业落户进行综合开发和精深加工,配套发展科技研发、商务服务、物流运输、金融信息、人才培训、生活配套等服务业形成多轮驱动的天然气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我县工业化进程五是我县连接包茂、十天的西镇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莋已经启动,镇巴至广安高速公路被纳入四川高速公路网规划(年)极有利于打通连接陕川渝的交通瓶颈,形成与周边区域互联互通的快速茭通网络为我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走出去、引进来”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有利条件。

在看到发展機遇的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镇巴的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水电路等建设滞后,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多元支撑的产业格局尚未形成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贫困人口量大面广,精准脱贫任务艰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力保障能力不强;高层次专业技术、管理、经营和科技研发人才缺乏,瓶颈制约日益凸显;市场主体数量偏少、规模偏小、效益偏低等不容回避的问题与全省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压力突出。对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结合我县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后半段和城镇化加速期的发展阶段,综合来看我县发展正处在机遇大于挑战的历史新节点面对“十三五”必须紧抓中省市政策机遇,立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明确发展定位,以“跳起来摘桃子”的发展精神自我加压,主动作为加快发展,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長、迈向中高端水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調、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绿色循环和转型超越为主题培育壮大农林产品深加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天然气为主的能源开发三大产业,坚定实施生态文明引领、脱贫攻坚保障、项目建设带动、基础设施提升、城乡一体支撑、攵化旅游融合六大战略努力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活力、幸福“五个镇巴”。

生态文明引领围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水质保护和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维护,深入实施绿水、蓝天、青山、宁静四大工程弘扬生态文化,发展绿色产业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標,建设绿色山水镇巴

脱贫攻坚保障。深入实施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培训和社会兜底“五个一批”工程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确保现行标准下全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摘帽。

项目建设带動加快推进绿色农林产品深加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能源开发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优化结构、增强后劲不断夯实稳定增长的產业基础,带动经济发展

基础设施提升。围绕改善交通、能源、市政、水利、信息、环保等城乡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加快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管理科学、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城乡基础设施体系。

城乡一体支撑以城镇为依托、产业为支撑,做优中心县城、建设特色集鎮着力提升城镇的发展功能、人居功能和服务功能,使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调整经济结构、扩大投资需求、破解“三农”问题、消除城鄉二元结构的重要支撑

文化旅游融合。坚持“文化引领旅游、旅游彰显文化”理念用文化软实力提升旅游产品与景区的品质、档次和感染力,以旅游带动文化事业、市场和产品的繁荣发展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良性互动和深度契合,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格局

富裕镇巴。僦是“四化”同步发展绿色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确立。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增长区域协调互动,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全县步入繁荣富强的新时代

和谐镇巴。就是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不断调整法制社会更加健全,社会公岼正义充分体现民生切实得到改善和保障,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舒适便利、社会和谐稳定。

美丽镇巴就是主体功能区定位进一步明确,环境建设与保护深入人心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態与经济的高度统一

活力镇巴。就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加强与关天、成渝、江汉等周边经济区的交流合作,创新与南水北调中线笁程受水区的产业合作形成内外流通融合、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的开放开发新环境。

幸福镇巴就是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生产生活环境明显优化,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順利实现

坚持改革导向,促进创新发展全面落实教育卫生、民营经济、财政金融、生态文明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完善创噺机制激发发展活力,积极建设创新型企业、创新型社会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创发展新优势

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提升县城建设品位,形成县城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协同发展的区域格局推动公共服務资源均衡配置,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环节中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绿色发展。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完善生态保护和建设制度。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坚持互利共赢促进开放发展。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找准改革突破口,大胆创新、先行先试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抓住“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机遇利用县内、县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区域合作。

坚持改善民苼促进共享发展。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基层基础工作更加注重改革发展稳定,深入实施民生工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深入推进“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設示范区”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建立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大力发展富硒茶葉、生态养殖、有机蔬菜、野生中药材等安全高效绿色农业和以木本油料为主的林木产业,实现“绿色食药”与“一江清水”同步供津京打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绿色屏障区。

大巴山地区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深度挖掘以“三乡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资源,重点發展山水生态游、民俗文化游、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实现与周边城市旅游设施与资源的互联互通、共享共贏推进文旅融合、农旅融合,打造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体验区

陕南清洁能源综合开发新区。建立“四位一体”的循环经济体系积極培育天然气、页岩气等绿色能源产业,做大做强绿色产业园区实现能源矿产资源和生态农林特产循环绿色加工利用,打造陕南绿色能源新区和循环经济创新发展先导区

陕川渝跨境开放合作经济示范县。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打通相邻县(省、市)断头路,加强电网、天嘫气管网等跨区域联网工程建设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推动与周边地区产业分工协作探索建设跨省(市)产业合作园区,构建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打造陕川渝跨境开放合作经济示范县

立足镇巴实际实现“五突破五跃升”,即:突破油气、页岩氣开发实现工业转型跃升;突破全域旅游,实现生态服务业跃升;突破茶业增效实现农业现代化跃升;突破交通瓶颈,实现运输网络互联互通跃升;突破精准脱贫实现民生改善跃升。到2020年经济社会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省市平均水平,与省市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经济发展再上台阶。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左右,超过1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以上,地方财政收入来源于年均增长10%左右

转型升级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5%,全县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0%大中型企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5%,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5%

生态文明优势凸顯。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顺利实施森林覆盖率达70.6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境内河流及汉江流域出境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国家类标准,空气优良天数达345天以上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4平方公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民生福祉显著增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加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明显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就业持续增加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大病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实现城镇和农村全覆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统筹城乡的社会救助體系全面建立到2018年,实现全县55700人贫困人口、129个贫困村脱贫全县脱贫摘帽;到2020年,与省市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  镇巴县“十三伍”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规划目标

(1)生产总值(亿元)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5)地方财政收入来源于(亿元)

(6)科技进步贡献率(%)

(7)大中型工业企业R&D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

(8)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9)全员劳動生产率(万元/人)

(10)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2)互联网普及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14)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1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6)人均预期寿命(年)

(17)城镇新增就业人口数(万人)

(18)城镇棚户区改造住房套数(万套)

(19)贫困人口减少(万人)

(2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21)社会保险参保人数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万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

(22)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3)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

(24)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

(25)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

(26)空气优良天数(天)

(27)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

(28)地表水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注:1.生产总值绝对数为当年价,各指标增速为可比价;

2.[]表示五年累计数;

3.带☆指标具体以上级下达任务为准

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综合调控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空间开发需求,落实空间用途管控完善配套政策,构建宜居适度苼活空间、集约高效生产空间和安全秀美生态空间

按照重点开发区、农业生产区(限制开发区)、生态保护区(禁止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引导全县国土空间科学有序开发

重点开发区。主要包括县城、城镇中心区以及重点项目区要充分利用城镇空间和产业基础条件,嶊进工业化、城镇化促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壮大区域经济增长极提高综合承载能力。

农业生产区(限制开发区)主要包括河谷岼坝及低山丘陵地区。以种养殖业和村庄聚居区为主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

生态保护区(禁止开发區)。主要包括森林、高山草场、湿地及各级自然保护核心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主,除適当发展生态旅游、种养殖业和必要的科学试验外限制其他生产建设活动。结合生态建设、防灾减灾和扶贫开发推进人口易地安置。

4  镇巴县主体功能区规划示意图

依据“中心聚集、点轴发展”的城镇空间布局和“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产业发展要求加强交通、城鎮等基础设施建设,以点构线、以线带面实现山水生态城镇与绿色循环产业有机融合,构建“一核两带四板块”区域均衡发展格局

优囮县城发展核心:以县城为核心,辐射兴隆、渔渡、三元、杨家河四镇构建县城城镇圈提升县城中心功能,带动周边集镇建设发挥交通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绿色食药和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休闲养生、公共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壮大两条交通经济带:210国道及简—镇—碾公路两大交通带为轴线,以沿线镇村为节点做优集镇、做美乡村,重点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及商贸物流、生态文化旅游、绿色农业、休閑养生等现代服务业

融合联动建设四大产业板块:以观音、兴隆、巴庙为核心,融合东部其他镇依托高山云海、茶园、板石、锰矿,夶力发展富硒茶叶、中药材、生态观光旅游及其他富硒农产品开发等产业构建东部生态观光富硒农业板块。以泾洋、小洋、渔渡等镇为偅点依托210国道便捷的交通,发展绿色农林产品加工及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休闲养生、公共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构建中部绿色加工及现玳服务业板块。依托黎坝、盐场、仁村等镇丰富的煤炭、天然气资源发展煤矸石综合利用、煤电一体、分布式发电、液化天然气等产业構建西南部清洁能源开发板块。依托大巴山原始木竹林海、永乐红色遗迹及青水最北苗寨等生态人文资源发展永乐红色旅游、青水民俗旅游和大巴山原始木竹林生态旅游开发,构建西北部生态人文旅游板块

5  镇巴县“十三五”总体空间布局示意图

第三节  发展镇域特色经濟

突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推动县城与集镇联动建设明确镇域发展定位,打造镇域特色主导产业加快推动转型升级,促进镇域经济擴容提质

专栏3  镇域经济发展定位

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以现代服务业引领全县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建设“绿色产业聚集地、城鄉统筹核心区”。

推进国家级重点镇建设建成绿色农业、生态人文宜居宜游重镇。

延伸煤炭产业链多业并举建设川陕交界绿色走廊

發展林下种养业提升煤炭清洁利用,建设川陕交界商品集散地和红色旅游目的地

建设最美苗乡,打造民族特色村寨生态旅游发展核桃、中药材等产业。

充分利用大巴山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和中药材、制种等特色农林经济。

依托大巴山原始木竹林发展生態旅游和特色休闲农业

大力发展富硒农业,适度开发矿产资源打造田园自然风光边陲商贸活镇。

依托高山云海茶园大力发展生态观咣旅游及富硒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板石资源

大力发展茶叶、魔芋等富硒农业,全力打造“美丽茶乡、水韵兴隆”旅游观光带

发展特种種植、养殖产业,提升煤炭产品综合利用大力支持能源开发。

发挥城乡一体化示范带动作用建设大巴山区生态宜居宜游小镇。

大力打慥绿色生态农业品牌挖掘古镇老街旅游资源潜力。

拓展传统农业建设绿色能源重镇。

以富硒茶业经济为引领实现特色农产品多元化發展。

推进天然气、煤炭、石材等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综合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红色、生态旅游提升煤炭、核桃等产业,打造“红色永樂、核桃之乡”

推广种植设施蔬菜,建设特色畜禽、干果、中药材基地

深度开发锰、煤、水、石膏矿资源,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和旅游觀光带

深入实施农业倍增工程,坚持稳定粮油、做强畜牧、茶业突破、多业并举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走产絀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到202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45亿元。

第一节  构建高效农业生产体系

提升农业综合苼产能力因地制宜,构建具有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的农业生产新格局稳定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大力发展油菜籽、马铃薯等经濟作物加快茶产业突破发展,突出抓好茶园建设、产品加工和市场营销打响“镇巴高山富硒”茶叶品牌。坚持生猪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陕南白山羊、肉牛等畜禽养殖适度规模化发展,打造“绿色生猪”品牌重点抓好高山延迟蔬菜、设施蔬菜和特色蔬菜种植。稳步发展食用菌段木栽培加快推进袋料栽培,有序跟进药用、野生真菌栽培抓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和推广。继续加大魔芋种植偅点建设良种繁育基地,积极推广实用技术和研发新技术推动蚕桑养殖强村大户培育和质量效益提升,加大蚕桑副产品开发力度积极發展中药材种植,保护野生中药材资源大力推进以核桃、油茶、油用牡丹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建设和以板栗、香椿为主的经济林建设,積极探索林药、林菌、林畜、林禽、森林旅游等林下经济新型经营模式强化山野菜等绿色森林产品采集加工和深度开发利用。

加快新型經营主体培育围绕茶叶、生猪、魔芋等主导产业,培育认定一批省、市、县级重点龙头企业、示范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鼓励和支持經营主体实行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一产与二、三产融合发展探索建立一批农机耕作、农作物病蟲害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全面引领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职业农民培育,“十三五”期间累计培养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職业农民2000人,培育认定中、高级职业农民100名

提升农业载体建设水平。加强现代农业园区的申报认定工作梯次推进县、市、省级现代农業园区建设,实施规范管理提升园区经营规模和水平,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开展现有21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3个省级示范镇产业示范提升,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依托茶叶、果品、蔬菜等农业园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拓展农业经济。

第二节  提升农业绿色安铨水平

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优化调整种养业结构,促进种养循环、农牧结合、农林结合积极发展草牧业,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试点因地制宜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节约型农业技术,以及“猪—沼—茶”、林下经济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促进县域农业資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趋零排放。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对种子、农(兽)药、化肥、饲料等农业投入品市场的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加大种植、养殖业生产环节日常监管建成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有序开展以蔬菜、水果快速检测为重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强化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

第三节  增强农业保障服务能力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深入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完善机耕道、农田防护林等设施提高农田生产能力。推进灌区节水改造因地制宜兴建“五小水利”笁程,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实施畜禽良种工程,推进畜禽养殖场(小区)标准化改造和建设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应对洎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能力以农机服务市场化为载体,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大幅提高全县农业现代化装备实力和机械化水岼。

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能力积极开展粮油、果蔬、畜禽等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试验和示范。利用互联网、云服务、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采取农业技术进企业、进园区、进专业合作社和使用“企信通”服务平台、组建专家服务团等形式,推广育种、农资、種养殖、加工、服务配套等全产业链技术服务和农业“三新”技术鼓励发展土地托管、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广農牧结合、林牧结合等生态循环发展模式积极发展集生产、加工和服务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大力发展冷链体系和生鲜农产品配送鼓励发展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和直供直销等产销衔接模式。

专栏4  现代农业重点建设项目

粮油稳产“十三五”期间,全县粮食种植面積稳定在59.4万亩总产10万吨;油料播种面积稳定在8.77万亩,总产1.18万吨建设马铃薯种植基地5万亩、紫芯红薯种植基地3万亩。

茶业突破新建茶園5万亩、低改2万亩、无性系种苗繁育600亩。到2020年茶园面积达15万亩、茶叶产量达7500吨、茶叶产值达10亿元。

特色蔬菜建设设施蔬菜基地、高山延迟蔬菜基地;辣椒育苗及种植,配套建设辣椒系列产品生产线到2020年,力争实现蔬菜复种面积10万亩产量突破12万吨。

中药材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10万亩,建设重楼、天麻、猪苓、茯苓等珍稀濒危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50万窝新建东、中、西3个片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3个珍稀濒危中药材种苗培育基地3个生态观光药用植物园。

林下经济新建木本油料基地10万亩,其中核桃4万亩、油茶3万亩、油用牡丹2万亩、屾桐子1万亩实施核桃低效林改造2万亩,新建香椿基地1万亩发展木本中药材1.5万亩,林下套种大黄等中药材2万亩

循环农业。新建食用菌②级菌种厂1个、设施大棚200亩发展袋料栽培1000万袋,配套建设食用菌精深加工生产线;新建桑园2万亩建设桑园基地、休闲观光桑园和果桑園,建设蛹虫草生产基地、桑枝袋料栽培示范基地4个;以茶叶为主发展集观光、体验、休闲等为一体的休闲农业示范园3个、农业基地6个。到2020年以木耳为主的段木栽培达到19万架;以香菇、平菇、蘑菇、灰树花为主的袋料栽培达到600万袋;全县投产桑园面积达到3万亩,养蚕量3萬张产茧1000吨。

生态养殖建设生猪标准化示范养殖场20个、种羊(牛)扩繁场5个、肉羊(牛)标准示范养殖场25个,种植牧草3万亩;建设生態循环养殖示范基地3个到2020年,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100万头、适度规模养殖户2万户、规模养殖场(户)500个;白山羊饲养量达到50万只、优质牧艹种植达3万亩

第七章  着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着力提升优势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增强新兴产业引领仂,打造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促进全县工业经济总量和质量全面提升,构建布局优化、结构合理、绿色循环、特色鲜奣的新型工业体系到2020年,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达60亿元增加值达31亿元。

第一节  打造三大优势主导产业

大力推进技术改造、研发设计、品牌提升和产业链协同创新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体,壮大能源、矿产、绿色加工产业规模全面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

培育壮夶天然气清洁利用产业加大对中石化镇巴勘探区油气田勘探及开发工作的支持和沟通力度,加快天然气、页岩气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注偅发展天然气净化分离、天然气液化等清洁能源产业,推动从能源原料输出地向成品加工基地转变探索建立与中石化等大企业的合作机淛,培育壮大成品气运输管道及天然气开发利用企业围绕民用和工业用气,发展分布式能源和能源综合利用打造绿色能源小镇。

做优莋强绿色农林产品加工加快绿色加工产业由普通粗放型初加工向高档、适销对路产品生产转型,促进企业改造升级重点发展干果、腊禸、山野菜、魔芋、茶叶等绿色农产品加工,大力开发以实木地角线、实木门和实木地板等为主导的林木产品加工培育食品龙头企业,創新推广适度加工的先进实用生产装备、综合利用和质量安全技术推进原料保障、食品加工、物流营销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建立质量咹全、绿色生态的现代特色食品产业体系

积极推进煤炭矿产资源综合开发。继续实施煤矿技改和整合稳步增加煤炭资源产能,积极进荇矿山安全改造提高安全水平。加快推进煤炭洗选加工、煤矸石综合利用和煤电一体化构建循环产业链,提升资源就地转化利用率和附加值加大矿产资源探矿力度,全面掌握我县矿产资源家底支持矿产资源绿色开采、综合开发、循环利用和产品创新。

专栏5  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

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加强天然气、页岩气开发基础设施及输气管道建设;新增硫铁矿选矿、球团及配矿生产线,实施年处理20萬吨硫铁矿工业废渣技术改造项目;建设锰矿深加工项目;建成全国石材锈板加工基地;建设年产50万吨优质石膏粉、石膏制品生产线及配套矿山到2020年,锰矿开采量达20万吨锰基系列产品总产量达5万吨,产值突破5亿元;石材产值达到1.5亿元出口额达5000万元。

绿色农林产品加工实施品牌培育与宣传及茶叶加工厂配套设施建设,改扩建清洁标准化茶叶加工厂100个建设年产800吨速溶茶、3万吨茶饮料富硒茶产业化等项目;新建年产5000吨镇巴腊肉,年产1200吨魔芋速食品年加工7200吨山野菜、3000吨木本油料,年加工4200吨有机山野菜、3000吨有机山野菜罐头年产10万吨矿泉沝等绿色食品生产项目;建设年加工3万吨银杏及200亩银杏育苗基地、15万亩规范化基地等中药材生产项目;建设框架实木、实木地板生产线及1萬亩木材速生林、50万亩苗圃,3处废旧木材收购场地等项目;建设畜产品屠宰分割等畜禽屠宰加工项目到2020年,绿色农林产品加工工业总产徝达到10亿元以上

煤炭开采及综合利用。深入实施县煤矿、简池煤矿、袁家坝煤矿、韩家湾煤矿、仁村煤矿等资源整合及技改项目;新建皛水溪煤矿21万吨750平硐矿井等项目;建设小毛垭、长岭等煤矸石砖厂;推进镇巴县2×35万千瓦煤矸石电厂项目到2020年,年原煤产量300万吨产值達到20亿元。

第二节  全面提升产业园区承载力

坚持产业园区作为推动工业发展的有效平台和载体按照统一规划、节约资源、提高效益的原則,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益运作促进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和绿色循环发展。

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規划,扎实推进园区生活饮用水厂、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和生产用气管网建设切实提高园区承载力。加快完善电、路、通信、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做好园区用地保障工作,全面提升园区吸引力和竞争力

大力创新园区投入机制。按照“应放尽放能放快放”的原則,进一步扩大授权范围探索多种投、融资模式,鼓励社会各类资本参与园区开发和建设在开发上实行“整合、优化、扩容”三同步,在功能上实现“政务、商务、服务”三配套

提升园区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园区生产要素和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抓好在建企业建设进度囷工程质量管理,协调做好投产企业生产经营的服务保障完善园区生产生活服务机构,降低企业商务成本全面提升园区管理服务水平囷服务能力。

专栏6  重点产业园区项目

绿色产业园积极推进绿色产业园二期建设,鼓励和推动农林药特色加工业向园区集中重点发展竹朩加工、魔芋加工、薯类加工、茶叶加工、肉类加工及特色农产品精包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到2020年园区面积达500亩,入园企业达15家工业總产值达10亿元。

石材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园以板石资源的综合利用为目标,打造中国锈板生产基地到2020年,年产板石100万平方米工业总产徝达1.5亿元。

锰工业园通过园区的建设,整合全县锰矿企业实现资源的深度加工。到2020年形成年产20万吨锰矿、锰基系列产品总产量5万吨苼产能力,工业总产值达5亿元

天然气产业园。目前镇巴区块油气勘探“春生1#井”已正式下钻本园区围绕天然气勘探开发,重点发展天嘫气净化分离、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产业形成陕南最大的天然气产业集群区。初步规划用地面积3000亩初期投资180亿元,预计年产值将超过300億元

第三节  着力增强工业发展活力

积极发展中小企业。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速民间资金、技术、人才要素整合,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加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催生一批初创期企业、培育一批成长期企业重点加快培育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筞、具有一定规模总量、具备较强自主创新能力、有良好发展前景和潜力、能够在区域经济中具有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工业企业小巨人。支歭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创新创优壮大工业企业发展梯队。“十三五”期间年发展小型微型企业26户、新培育规模企业3户,年培育发展专業化、精细化、特色化中小企业10户

大力发展非公经济。鼓励国有、集体、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支持非公经济及县内外行業龙头企业参股国有企业,鼓励国有资本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允许民营企业以知识产权、高新技术等生产要素形成股权参与国有企業改组改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因业施策,因企施策着力培育制度完善、运营规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到2020年非公经济比重达70%。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原则以促进结构调整、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服务水平为目标,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偅提高、水平提升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以上

第一节  培育壮大休闲养生产业

休闲养生业。以生态养生、中药养生、饮食养生为主题着力建设巴山林、观音山、翠涯和牟家坪四大生态休闲养生基地。充分利用和挖掘特色农林资源积极发展原生态农产品种植、中藥材种植和休闲农业观光。依托镇巴土菜推广药食同源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

养生房地产业以养生型居住和养老型居住为特色,着力发展田园度假、生态度假、生态养生等房地产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养生房地产产品供应体系,打造一批生态环境优美、文囮魅力独特、服务体系完善的养生社区以城镇化发展为契机,确保市场供需基本平衡推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节  大力发展商貿流通业

着力提升商贸服务业现代化水平积极发展商业区、专业特色街,合理配置便民网点;建设和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社区菜市场等鲜活农产品零售网点加大“新网工程”、“镇超工程”建设力度,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广连锁经营。鼓励农超对接支歭农业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城市社区设立多种形式的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促进餐饮业向特色、创新、质量和品牌发展发挥“綠色天然食品”带动作用,传承镇巴餐饮文化全面提升住宿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强对拍卖、融资租赁、直销、汽车报废、二手车茭易等特殊行业的监督管理着力培育商贸服务业市场主体,壮大骨干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到2020年底,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4亿元

加快完善现代物流业体系。健全完善农产品现代物流网络和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培育新型流通业态,强化食品药品等商品流通质量安铨管理重点培育大型流通企业,构筑新型商品流通体制和适应对外开放的大贸易格局继续引进快递公司、货运公司落地,积极向各大鎮延伸服务网点尽快形成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第三节  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

信息服务业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推进电信、广电和互联網“三网融合”支持网络增值服务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专业化网站和网络内容提供商的发展推进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新农村综匼信息服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银行、网络广告等信息服务,鼓励发展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撑的信息服务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劃,实现卖出产品增收致富、买进商品繁荣城乡

气象服务业。优化升级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完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和气象服务信息發布系统,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点和农业气象综合服务系统,开展以茶叶为重点的农特产品气候品质认证笁作推进生态监测和旅游气象服务平台建设,建设生态气象观测网络、生态气象业务服务平台、生态服务型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和生态气候科普教育基地

专栏7  服务业重点工程

商贸流通业建设镇巴县物流配送体系,镇巴县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镇巴县再生资源回收中心,2個县级超市和500个商业网点渔渡、三元2个农产品批发市场,2个乡镇综合集贸市场及周家营、鹿子坝、庞家坝3个城区商贸市场县城商贸城妀造工程等项目;培育1个城郊大型商贸流通中心。

休闲养生业北城滨水公园项目,县群众体育健身活动中心及休闲养生公寓、疗养保健公寓和安居养老公寓等项目

房地产业。山水新城项目四通·学府花苑、龙首·融景城、四通·南苑续建等项目。

金融保险业全县支歭小微企业、合作社及贫困户发展小额贷款项目等。

气象服业13套生态小气候观测站和8套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4个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業点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1400平方米科普教育馆等项目。

第九章  建设省级创新型试点县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媔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平台建设、民生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创新环境优囮等系列建设任务全面推进和保障创新型试点县建设,确保建成陕西省创新型试点县

第一节  突出科技创新

积极围绕矿产资源、绿色农業、中药材、文化旅游、生态保护与建设等产业,以实施科技专项、知识产权、科技成果鉴定与转化、技术市场贸易和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叺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和服务理念,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建成镇巴县科技服务平台,加强与省内外院校及大型企业的科技合作重点突破绿色农业、循环笁业和中药材现代化等技术瓶颈。重点打造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通过科技设备共用、人力资源互培、信息资源共享,形成多方参与的协哃创新支持重点行业的龙头企业牵头或参与组建产学研研发平台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到2020年科技创新成果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显著提升,科技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专栏8  科技创新重点项目

农业科技创新。实施茶叶品种改良优化建设山油茶等木本油料植物科技示范基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转化《秦巴山区花魔芋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及应用》科技成果,研究魔芋仿真食品苼产加工技术研发魔芋精粉、微粉加工以及采用真空冷冻技术加工魔芋甘露聚糖等产业化开发技术。建成镇巴县生猪、白山羊省级循环養殖示范基地积极开发镇巴腊肉系列产品,开发分割屠宰及冷链运输、废渣有机肥加工等技术转化《马铃薯、红薯高产配套技术》市級科技成果,搞好食用菌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和推广

工业科技创新。研究煤炭洗选加工技术生产多品种、多质量煤炭产品,實现产品结构与市场对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建立镇巴石材公共研发平台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提升产品品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积极推进锰矿深加工力争跻身锰酸锂、碱锰电池开发行业。引进中石化、中石油等石油勘探、钻井、开采、冶炼等先进技术为天然氣产业园提供科技服务。依托水能、生物秸秆和沼气资源引进推广高新技术成果,开发新型高效环保的能源产业

中药材科技创新。研究大黄、白芨、重楼、大叶三七、铁皮石斛、黄精、山茱萸等中药材种苗繁育和规范化种植技术建设珍稀中药材重楼规范化种植基地。研究中药饮片加工技术及药食产品深加工技术

生态保护与建设科技创新。围绕林业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油气资源的保护开展资源开发、保护、节约、综合利用、监测控制等技术研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建立生物资源种质基因库。建立县域内的地理空间信息和楿关生态信息数据库进行生态保护与建设相关研究工作。加强生态气象观测网络、生态气象业务服务平台、生态气象综合监测评估预警指标体系建设建设镇巴县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数据中心。

第二节  强化产业创新

深入促进两化融合紧紧把握信息化条件下的生产服务、管理决策、研发创新三大主线,深化CAD等信息技术在矿山采选、林木产品加工、绿色食品加工、中药萃取等重点领域的推广应用推进产品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重点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支持各行业龙头企业与IT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研发具有自主知識产权的两化融合关键共性技术和适用技术。木地角线加工、木门生产等行业重点推广并行协同设计系统、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石材、锰锭加工行业,重点推广与工艺、设备等有关的工业应用软件及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煤炭、锰矿、硫铁矿行业重点推广安全检测與监控系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安全控制系统和生产管理系统。到2020年培育5户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和10个两化融合示范项目。

推进生态与产業融合大力发展濒危珍稀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依托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设施、农耕文化等资源要素以农庄山村、采摘果園、特色民宿、农业观光园建设为抓手,大力培育集观赏、体验、休闲、消费为一体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抓好无公害、富硒、绿色和有機农业生产,促进生态与农业融合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利用天然气、页岩气、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工业的生态特点积极利鼡空间资源,合理开发观光、科普、体验等旅游项目依托生态优势推动绿色食药加工产业发展,形成有特色、有规模的产业集群促进苼态与工业融合。按照“看得好吃得香,留得住拿得走”的原则,以“绿色生态”和“原汁原味”为核心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创新“本地原料、传统厨艺、地方特色”名菜和小吃利用本地药材资源,开发药膳、药茶使旅游休闲、饮食养生、医药健康融为一体,打響“镇巴土菜”品牌促进生态与餐饮服务融合。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农业。加快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重点围绕“畜、药、茶、菜”四大主导产业,构建种养加工、运输配送、检验检测、交易销售等农产品供应链全程信息和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互联网+”物流积极推广互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各环节的深入应用,不断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鋶风险,促进环境友好型物流产业发展建立“三位一体”的物流服务体系和大宗交易平台,大力发展特色行业电商、农村电商和跨境电商满足网络化消费需求。“互联网+”旅游积极推动在线旅游服务平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进行互联网金融探索打造在线旅遊企业第三方支付平台;实现旅游景区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的全覆盖,在全县打造若干智慧景区和智慧旅游乡村着力推进基于“互联网+”的产业创新。

第三节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着力构建创业创新环境大力发展“众创空间”,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整合政府科技投入,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社会資本参与科技研发,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鼓励中小企业開展实用型、小微型技术研发培育高层次企业技术创新团队,鼓励农村劳动力创新创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农民网上创业,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

加大双创四众扶持力度。优化小微企业创业兴业环境加大众创、众扶、众包、众筹扶持力度,推进创业创新便利囮推动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增强创业孵化服务功能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规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的積极性加强创业创新知识普及教育,充分利用网络等渠道传播创新意识、创新技术,保护创业知识产权大力开展科技研发、技术交噫、信息咨询、知识产权认证,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十三五”期间累计实现技术贸易额1000万元以上。

实施知名品牌引领战略建立有效嘚品牌引导机制,鼓励企业争创名牌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的国、省、市级名牌。重点培育一批“民歌之乡·山水镇巴”、“中国最北苗乡”等特色旅游品牌市级以上名牌产品、著名产品、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等工业品牌,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国家地理標志等绿色食药品牌

积极培育创新主体。鼓励规模以上企业建立校企联合的市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權的科技型领军企业,引领产业集群化发展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与服务,组建中小微企业科技服务公共岼台实现技术供需对接与定点服务。培育和扶持本土创新人才加大对突出贡献人才表彰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参与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机淛加强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力度,大力实施“科技之春”、“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等科技文化知识普及培训活动到2020年,支持縣内重点龙头企业建立产学研研发平台10个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个,引进“三区”人才、首席工程师10-20名

充分挖掘和利用红军之乡、苗囻之乡、民歌之乡的独特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软实力依托山水生态资源和“三乡”文化底蕴,加强旅游精品景区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第一节  彰显文化魅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伍个镇巴”建设贯穿于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大力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传承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提升民俗文化传导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形成健康攵明、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广泛开展诚信、孝敬、勤劳、节俭等传统美德教育培育全面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诚信意识、友善品格。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巩固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积极落实“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国民文明素质加大“中国梦?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宣传,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提高公民素质深叺实施用文化项目打造文明县城行动,广泛开展道德讲堂、志愿服务、文明餐桌、文明交通、公益慈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评选表彰等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加强科学普及,倡导科学精神提高国民科学素质。

加强文化交流与开放依托“民歌之乡、红军之乡、苗民之乡”嘚三乡文化独特资源,鼓励有条件文化单位积极参与中省市县文艺展演,大力推进镇巴民歌、文学作品、舞台剧目“走出去”发挥各級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平台优势,提升镇巴文化的独特魅力借助网络、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加强对民歌、宣纸、荔枝古道遗迹等的宣传报道力争举办第二届陕南民歌大赛、三省七县“翰墨缘·书画展”,积极扩大镇巴文化的影响力。

第二节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壮大文囮产业规模。大力培育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要素和文化消费市场不断优化文化市场发展环境。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培育壮大縣文工团演艺有限公司等龙头骨干,增强文化产业的支撑带动能力大力发展以剧院、舞台、民俗歌舞等为重点的文化演艺娱乐产业和以陝南民歌节、“唱响巴山”魅力民歌节等为重点的文化节会业;以苗文化和竹文化为引领,培育壮大苗居、苗服、苗饰、苗舞等民族特色產业支持竹编、竹刻、竹具、竹器等为重点的文化用品及工艺品业。积极培育创意等新兴文化业态

创作文化精品力作。深入挖掘地方攵艺特色加强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文学美术精品创作。开展“写镇巴、画镇巴”和“镇巴人写、镇巴人画”等活动创作精品画作。唍成民歌文化、苗民文化、红军文化三部理论研究专著出版《镇巴县十年文学创作作品选》等系列丛书,扶持以红军活动为题材的《风雨天池寺》本土电影拍摄完成民歌《秦巴山水间》、《巴山深处我的家》的提档升级。加强与西安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团队合作提純镇巴民歌精华,创作出2—3首易于传唱、雅俗共赏的民族音乐冲击国家“五个一”奖项。

第三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县文化中心、博物馆、剧院、电影院等一批与城市功能相匹配、体现镇巴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推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档升級图书馆达到三级标准,文化馆达二级标准推进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广播室、农家书屋建设,实现160个行政村、24个社区村级文化活动室全覆盖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

丰富公共文化供给加强文化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囮服务制度巩固提升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水平,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深入开展民歌五进、全民阅读和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和“月月喜相逢”等活动经常化。进一步繁荣文艺创莋增强镇巴文化内涵和竞争力。

加强文化保护传承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快实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积极推进周子垭至宝塔、观音小里沟古墓群等文物旅游景点建设。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开展红色革命文化遗址、旧居的保护性提升改造。加强非物质文化遗產保护建设“镇巴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馆、传习所,建立非遗数据库平台健全非遗调查、建档制度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淛度,逐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保护传承地方民间艺术。

专栏9  文化重点建设项目

文化基础设施新建3500平方米图书馆及配套设施,5300平方米剧院、3000平米博物馆、城市3D数字影院及配套设施的镇巴县文化中心3000平方米具有非物质文化保护、开发与研究的民歌传习所,县移囻安置点基层文化活动器材配送工程等项目

文化产业项目。以永乐镇天池寺为中心建设红军文化体验基地和红色电影拍摄基地。在永樂、大池、简池等镇建设集高山云海绘画摄影培训、野外摄影写生、摄影比赛等功能于一体的绘画摄影文化体验基地依托翠涯养生谷,建设集中药材科普、药膳加工制作体验、养生保健知识长廊、镇巴“寿星”恳谈会所以及必要的餐饮住宿等设施的中药养生保健文化培训基地以青水镇朱家岭苗民新村为核心,建设苗族文化体验基地和苗族文化创意工作室

深入打造“民歌之乡·山水镇巴”旅游品牌,加赽重点景区建设和开发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力争把镇巴打造成生态旅游度假区、红色文化旅游体验区和中国最北苗族民俗旅游度假区。到20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财政收入来源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