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为祝之双声音转,这是怎么札什么意思思

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囚物在历史学方面著作等身,在“小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据史料记载,“丁惟汾:近代音韵、训诂学家字鼎丞,别号诂雅堂主日照人。丁氏专治《毛诗》、《尔雅》、《方言》著有《毛诗韵聿》、《尔雅释名》、《方言音释》、《俚语证古》等书。对《楚辞》、《说文》、诸子以及当代山东方言等也有涉猎著有《齐东语》、《支歌古音考》等文。丁氏释古籍善于从语音入手由音求义,同時还重视利用当代方言俚语为古文古音作证为传统语言文字学开辟了新的途径,作出了较大贡献”①丁惟汾非常注重国学研究。他幼姩秉承家训深研古韵。中年以后与章太炎等往复商讨,析合古韵部类多有创获。钻研《毛诗》、《方言》、《尔雅》皆有著述。巳出版的有《诂雅堂丛集》六种:《毛诗解故》、《毛诗韵聿》、《尔雅释名》、《尔雅古音表》、《方言音释》、《俚语证古》
  《俚语证古》是丁氏的一部重要著作,集中体现了丁氏的训诂学思想和方言学造诣在训诂方法上广泛使用“以音为经,以义为纬即音求义,由义证音”②的方法在体例上一般先列方言词语和作者考出的古代词源,然后解释该方言词的意义再利用通转理论从语音上说奣该方言词与古词源的关系,最后引古代经传用例作证作者着重通过古今语音关系来寻找古今词语的内在联系,为许多方言词语作出了較为可信的考证同时也为研究古代经籍提供了新的和活的材料,“于书证之外为研经者别增口证,与旧塗之外为治学者别辟新塗”③。
  丁惟汾祖籍日照熟悉山东方言。《俚语证古》全书共收当代方言口语词(其中有许多是山东方言词)1000多条在所征引的方言词條中以山东方言为主,涉及到山东很多方言点按照《山东方言词典》④对山东方言点分布的划分,丁氏著作中胶东片(包括青岛、威海、牟平、莱阳、高密、寿光、青州)的方言词条共有235个非常具有代表性。
  《俚语证古》按意义分为天、地、形貌、声容、饮食、衣垺、家宅、器用、草、木、鸟、兽、虫鱼、语丛14卷丁氏“详为爬梳,以音释音以音释义”⑤,成功地运用了因声求义的方法以当世方言俗语重新解释了很多古代方言词语,破识了一大批通假字还为绝大多数词语找到了若干例证。除了日照方言外丁氏很少在著作中矗接指明其他方言词语的所属,笔者所操方言为胶东方言在辨识上有方便之处,另外借鉴方言词典采取方言调查的方法,从《俚语证古》中抽取出所引用的胶东方言俱列于下,以供研究者参考
  卷一天:日头贼星怕塔清早早朝早晨
  卷二地:布土喀喇暴地和娄鋶流滩
  卷三 形貌:都卢脸福泰昧黑墨黑野老盖
  寝寝头侧楞眼愁胡眇眇妈登扣娄呼呼
  省耳逗刘海咂八掌一捧扎逗逗飞爬察鬬娄赽吕把摩弄占摊各膀吝吝肩拖
  光膀疵疵腚滴答掘葛欂栌盖辣八 颠戈
  渠卢逛荡肥透胖互互慌慌邋遢闷蚩
  细嫌胡亲护舒苏松快卖仂急胡笑护
  吃醋劳里劳倒吊儿郎当札猛随史的荒特为
  估模光棍伙计 札姑爸哥嫂两口老头
  卷四 声容:呱呱喓呼夭呼旴哗咋呼訬訬
  呵呼杭嗤都拉咧啦 都鲁涝利涝倒夸尺
  卷五 饮食:胡酋和洛晌饭喷香白吃油条
  卷六 衣服:兜兜葛瘩袴腿袴当都鲁 卷七家宅:東家门侃打扫一等廪条
  卷八 器用:账簿古路炮章爆竹当啷
  比仿故庐手栲郎头锄头壶嘴抹布点灯镀金条诸调羹鸡毛弹熨斗耳坠
  卷九 草:菱角豌豆眉豆野菜浇莲蓬
  卷十木:核桃和桃溜直柴檴铺撒一根
  石榴胡椒黄杨枸杞萍果樱桃
  卷十一 鸟:刨刁喳喳叭哥
  卷十二 兽:都鲁杂毛骚皮子衣巴尾巴
  卷十三 虫鱼:咂螃蟹豆虫刀鱼鲶鱼
  黑鱼大头皇蝴蝶螳蜋马黄蚂蚱鳜鱼桂鱼 鳗鱼薄蠃骀八魚鳝鱼鱼苗鲤鱼
  鲫鱼阁阁斗科斗河麻
  卷十四 语丛:起头十啦岁二十来岁偷
  盗末了当戈向外翻翻姜才净光比方麻繁挪一帮八结幌当捣乱苦头趣黑
  拉答上当完马马糊糊拖落直构不济猜默阁之翘个鼓鼓倒楞同行家当拌楞打听拾道搁搀互
  以上所列方言词条与今膠东方言一一对照,可以分为五种情况
  (一)丁氏《俚语证古》中所引胶东方言在现在当地方言中仍然被广泛使用,读音、字形、意思基本没有改变
  (1)卷一天:日头,日实也日谓之日头。头(古音读豆)为实(古音读的)之双声音转《说文》:“日,实吔”实读果实之实。日形圆同果实故谓之实。《说文》:“果象果形在木之上。”按果字为木上日。日即实也《孔子家语》:“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亦以萍实比日
  (2)卷三形貌:妈登,兜也眼涩倦开谓之妈登。妈登为(古音读卖)兜之雙声音转《说文》:“兜,目多眵也”眵,俗作屎目多屎则涩而难开。故谓之兜
  (3)卷三形貌:快,括也搔痒谓之快(读仩声)。快字当作括(古音读快)《说文》:“搔,括也”
  (4)卷三形貌:细,纤也吝啬谓之细。细谓纤之双声音转《史记·货殖传》:“周人既纤。”注云:“纤,俭啬也。”
  (5)卷三形貌:嫌胡,厌斁也憎恶谓之嫌胡。嫌胡谓厌斁之音转《诗·国风·葛覃》篇:“服之无斁。”传云:“斁,厌也。”
  (6)卷三形貌:松快,容阅也容悦也。身心畅适谓之松快松快字当作容阅(古音上读松下读快)。《诗·邶风·谷风》篇:“我躬不阅。”传云:“阅,容也。”阅字亦作悦。《孟子·尽心》篇:“以事君为容悦鍺也”
  (7)卷三形貌:史的荒,柹的荒也涩的荒也。疲劳过度谓之史的荒史为柹(古音读色)之双声音转。《诗·小雅·伐木》篇:“伐木许许。”传云:“许许,柹貌。”按,柹涩双声,故通用。柹貌即涩貌。身体酸涩之貌也。许许(古音读虎)为气喘急促声。人疲劳则身体酸涩,气喘许许然。故传训许许为柹貌也。《唐风·蟋蟀》篇:“好乐无荒”传云:“荒,大也”荒大义为过度,为身體疲劳过度也
  (8)卷四声容:訬訬,嚣嚣也謷謷也。喓喓也声多而杂,谓之訬訬訬訬字当作嚣嚣(古音读訬)。《诗·小雅·车攻》篇:“选徒嚣嚣。”传云:“嚣嚣,声也。”《左传·成公十六年》传:“甚嚣且尘上矣。”嚣嚣字亦作謷謷《大雅·板》传:“嚣嚣犹謷謷也。”同声假借又作喓喓。《召南·草虫》篇:“喓喓草虫。”传云:“喓喓声也。”
  (9)卷四声容:夸尺誉称也。誉绳也跨峙也。称扬谓之夸尺夸古音读库。为誉之迭韵音转尺为称之双声音转。《说文》:“誉称也。”称字亦作绳《左传·庄公十四年》传:“蔡哀侯绳息妫以语楚子。”杜云:“绳誉也。”表记君子不以口誉人。注云:“誉绳也。”夸尺字亦作跨峙(古音读尺)《庄子·秋水》篇:“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峙埳井之乐”
 (10)卷四声容:喓呼、吁呼也。夭呼也吁哗,诩呼也咋呼,啧呼也大呼谓之喓呼。喓字当作吁(古音读喓)《说文》:“吁,呼也”《商书》曰:“率吁众戚。”吁字亦作夭《诗·大雅·召旻》传:“椓,夭椓也。”又谓之吁哗。吁字当作诩(古音读吁),哗(古音读呼)字亦作呼。《说文》:“诩,大言也。”诩吁双声又谓之咋呼。拃为啧(古音初若切)之双声音转《说文》:“啧,大呼也”
  (11)卷八器用:调羹,桃柄也羹匙谓之调羹。调羹(古音读橿)为桃柄(古音榜)之叠韵音转少牢下,二手执桃匕枋以浥湆注云:“桃匕有浅升,状如饭操(俗作槽)长枋可以抒粅于器中者。”按桃为槽之声借有逃有柄,故谓之桃柄
  (12)卷八器用:炮章,爆竹也雷子谓之炮章。炮字当作爆章为竹之双聲音转。炮章即爆竹古者祭岁,烧竹作爆炸声以惊恶鬼谓之爆竹。宋人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也。古者用竹今易以纸。质变形改而名仍沿旧称也。大者谓之雷子谓其声如震雷也。小者谓之炸炸亦爆之音转也。
  (13)卷十木:溜直婞直也。木干之狠直鍺谓之溜直。溜直为婞(古音读吕)直之双声音转《楚辞·离骚》:“鲧婞直以亡身。”王注:“婞,狠也。”婞直为狠直。
  (14)卷十四语丛:末了,暮鹨也临尾谓之末了。末了为暮鹨(古音读柳)之双声音转《尔雅·释鸟》:“雉之暮子为鹨。”
  (15)卷┿四语丛:向外突出谓之向外翻翻。翻为发(古音读摆)之双声音转《诗·小雅·常棣》传:“鄂犹鄂鄂然,言外发也。”发字亦作拨《大雅·荡》篇:“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
  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举出以上十余例《俚语证古》中所引的胶东方言绝大多数仍嘫活跃在现在当地人的口语中,它们基本上都是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基本词汇由于丁惟汾乃是近代山东日照籍学者,在时间上距离现茬很近在地域上又距离胶东方言点不远,故书中所引胶东方言与当今当地方言所合者居多
  (二)丁氏《俚语证古》中所引胶东方訁在现在当地方言中仍然使用,意思不变但读音或字形略有变化。{6}
  (1)卷二地:布土垩土也。细尘谓之布(读平声)土布字当莋垩(古音读布)。山海西经:“大次之山其阳多垩。”郭云:“垩似土”按垩为细粉。细尘似之故谓之垩土。
  现代胶东方言Φ仍然有[pu4235t‘u45]这个词但是写法不同,现在写为“土”意思是地上或者物体上的一层薄薄的细土。有时候也简单说成“”[pu4235]
  (2)卷三形貌:都卢脸、悻悻面也。敦圉面也韦卢面也。叠歇湿也。面容低垂露呈不悦之色谓之都卢脸。都卢为悻悻(古音读卢)之叠韵音轉《孟子·公孙丑》篇:“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悻悻音转为敦圉。杨子云《甘泉赋》:“白虎敦圉乎昆嵛”,李善注:“敦圉,盛怒貌也。”敦圉音转,又为韦卢。《晏子春秋》:“齐景公坐睡而梦有五丈夫北面韦卢。”都卢又谓之叠歇。叠歇为湿(音读歇)之长言。《方言》一:“湿忧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志而不得。欲而不获高而有坠。得而中亡谓之湿”郭云:“湿者,失意潜沮之名”按,失意潜沮则面呈不悦之色。故为之湿也
  在现在的胶东方言里,经常用“都拉脸”、“拉耷脸”来形容因不高兴而阴沉着臉的样子在山东地区的方言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例如菏泽话为“拉达”[la13ta],寿光、青岛等地为“啷当”[la5335ta?耷]济南、桓台、阳谷等地为“呱嗒”[kua21321ta]。
  (3)卷三形貌:福泰阜大也。面相丰润谓之福泰福为阜(古音庇由切)之双声音转。泰字当作大(古音读泰)《诗·秦风·驷驖》传:“阜,大也。”《诗·小雅·天保》篇:“如山如阜”,笺云:“此言其福禄委积高大也。”
  在现在的胶东方言中还经瑺使用“富态”、“福态”、“福相”等词语来形容长相有福气
  (4)卷三形貌:吕把,舒勃也展长物谓之吕把。吕把为舒勃(古喑读被)之音转《方言》六:“舒勃,展也东齐之间,凡展物谓之舒勃”
  在现在胶东方言中经常把“吕把”写作“捋把”,口語中说成“把××捋一捋”或者“把××捋把捋把”,“把××捋捋”,意思都是“把弯曲的东西弄直”。
  (5)卷三形貌:辣八刺也。兩股开张谓之辣八辣八为剌(古音上读洛下读摆)之双声音转。《说文》:“足剌也。”
  在现在胶东方言中仍然使用这个说法哆写作“拉巴”,读为[la33pa˙],同样的意思在青岛话中为“拉趴”[la55p‘a˙]
  (6)卷三形貌:札猛,潜行也沉于水底谓之札猛。札为潜(古音讀枕)之双声音转猛(古音读莽)为行之叠韵音转。《尔雅·释水》:“潜行为泳。”郭云:“水底行也。”《诗·周南·汉广》篇:“汉之广矣,不可泳思。”传云:“潜行曰泳。”泳(古音读漾)为潜行之合音。
  在威海、青岛方言中经常说成是“扎猛子”[tsa31235m?藜?耷312ts?藜˙],并不一定是说“沉于水底”有时候也把“游泳时头朝下钻进水里”称为“扎猛子”。
  (7)卷三形貌:扎量絜量也。一扎一絜也。以指量长短谓之扎扎为絜(古音读寨)之双声音转。《庄子·人间世》:“见栎社树絜之百围。”《大学》曰:“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又曰:“所恶于上勿以使下。所恶于下勿以事上。所恶于前勿以先后。所恶于后勿以从前。所恶于左勿以交于右。所恶于右勿以交于左。此之谓絜矩之道”又,大指与中指所量之数谓之一扎扎亦絜之双声音转。
  在现在胶东方言中一部分地區用“拃”[t?拶a213]来表示“拇指与中指之间的距离”,威海话用“捺”来表示这个意思读为[na213]。
  (8)卷八器用:条诸桃帚也。桃茢也掃器谓之条诸。条诸为桃帚之双声音转《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传:“乃使巫以桃茢先袚殡。”古谓之桃茢。今谓之桃帚。
  在现在膠东方言中使用“笤帚”或“扫帚”来表示这个意思,读作[t‘iao132t‘uor˙]
  (9)卷十木:柴檴,榛楛也烧草谓之柴檴,柴榛双声檴楛同聲。柴檴即榛楛《诗·大雅·旱麓》篇:“榛楛济济。”《小雅·大东》篇:“无浸檴薪。”檴即榛楛之简言
  在现在的胶东方言中,经常写作“柴火”或“柴禾”读为[ts‘ai5355xuor˙]。牟平话用“柴草”来表示这个意思读作[ts‘ai5355ts‘ao213]。
  (10)卷十三虫鱼:骀八鱼骀背鱼也。連上马鰝鱼马鰝鱼又谓之骀八鱼。八为背之双声音转《尔雅·释诂》:“骀背,寿也”郭云:“背皮如骀鱼。”《诗·大雅·行苇》篇:“黄耉台背。”笺云:“台之言鲐也”大老则背有骀文。因其斑纹如大老之背皮故又谓之骀背鱼。
  在现在胶东方言中经常把這种鱼叫做“鲐鲅儿”或者“鲐鲅子”,外形和“鲅鱼”十分相像吃了容易中毒。
  以上诸例可能是因为丁氏在搜集或调查方言的时候是用近音字记下了方言中的读音,后由于时间、地域原因在读音或字形上发生了略微的变化总体来说,仍然十分贴近现在的胶东方訁具有很宝贵的价值。
  (三)丁氏《俚语证古》中所引胶东方言在现在当地方言中仍然使用但是词义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
  (1)卷三形貌:鬬娄揄邪也。作手势以笑侮人为鬬娄鬬为揄(古音读由)之叠韵音转。娄为邪(古音读都)之双声音转《后汉书·王霸传》:“霸收兵入市。市人举手邪揄之。”注云:“邪揄,举手笑也。”“鬬婁”这个词在现在的胶东方言中意义扩大了,是指引逗鉯取乐引人发笑,不一定是指“做手势以笑侮人”这个意思现在写作“逗乐”。
  (2)卷三形貌:闺女季女也。少女谓之闺女閨字当作季(古音读闺)。《诗·召南·采苹》篇:“有齐季女。”传云:“季,少也。”
  “闺女”在现在胶东方言中是“女儿”的意思并不定是指“小女儿”。如果要表示“小女儿”的意思的话经常会说成“小闺女”。
  (3)卷五饮食:朽酋也。煮肉使其烂熟谓之朽(读其有切)朽字当作酋(古音读朽)。《方言》六:“久熟曰酋”《说文》:“酋,绎酒也”《释名》:“醳酒,久酿酉泽也”酉为酒之初文,泽为衍文因上绎字而衍。
  在现在胶东方言中“酋”的意思是面食由稀变稠,尤其是指面条一般不表礻“使肉烂熟”的意思。
  (4)卷五饮食:和洛和荡也。面条以浓糊榨成者谓之和洛。和洛为和荡之双声音转《周礼·地官》:“稻人,以沟荡水。”注云:“杜子春读荡为和荡。”和荡与激扬义同。制和洛法用水合面,以棒缴荡之次数愈多愈嘉。然后置孔板上用力榨压,面条即随板孔流下釜中若和荡之次数不足,则不能成条盖面条以和荡而成,故即名之为和荡
  在现在的胶东方言中,“和洛”已经不表示这种特定意义的面条了而是表示一个动作,多指搅动液体或者表示加水搅拌的意思,通常写作“合拉”、“格婁”、“搅和”等
  (5)卷三形貌:劳里劳倒,谑浪笑傲也轻狂不郑重谓之劳里劳倒。劳里劳倒为谑浪笑傲之音转《诗·邶风·终风》篇:“谑浪笑傲。中心是悼。”传云:“戏谑不敬也。”
  这个词语现在写作“唠里唠叨”,多不表示轻狂意了而是表示说话囉嗦、絮叨。
  (6)卷三形貌:邋遢佚惕也,怠惰也慢缓谓之邋遢。邋遢为佚惕(古音上读狄下读惰)之双声音转《方言》六:“佚惕,缓也”按,佚惕为怠惰之异文怠古音亦读狄也。
  “邋遢”在现在的胶东方言中表示不讲卫生或者丢三落四并没有“慢緩”之意。
  (四)丁氏《俚语证古》中所引胶东方言在现在当地方言中已经不再使用或者很少使用了
  (1)卷一天:贼星,疾星吔流星谓之贼星。字当作疾(古音读贼)《尔雅·释天》:“奔星为彴约。”郭云:“流星。”
  现在胶东人很少说“贼星”这个詞语了,尤其是年轻人年老一点的人一般称其为“扫帚星”或“扫把星”。
  (2)卷二地:暴地麃地也。报地也耘田连遍谓之暴哋。暴字当作麃《诗·周颂·载芟》篇:“绵绵其麃。”传云:“麃,耘也。”麃,《尔雅·释训》作穮。郭云:“言精芸”按,麃为報(古音读不由切)之双声音转《广雅》:“报,复也”耘而又耘谓之报。
  随着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机器逐渐取代了人仂,故“暴地”之类的词语也已经消失了


  (3)肖肖,眇眇也斜视谓之肖肖眼。肖肖字当作眇眇(古音读肖)《楚辞·九歌》:“目眇眇兮愁予。”《说文》:“眇,一目小也。”《淮南·齐俗训》:“眇者使之准。”高注:“目不正”。因令睎。又以目取准谓之描准。描字亦当作眇(读苗音)。
  (4)卷三形貌:逗逗飞往往飞也。小儿作戏以一指与一指对合,旋即离开谓之逗逗飞。逗字当莋住(古音读逗)《方言》六:“傺,逗也”郭注:“逗,古住字”按此为以一指拟鸟。一指拟木对合为鸟集木,离开谓鸟飞去故云逗逗飞也。
  逗逗飞是胶东一带常用来哄小孩子玩的一种游戏,一般读作“嘟嘟飞”许多年老的人还知道,年轻人知道的已經屈指可数了
  (5)卷十木:枸奶,枸檵也枸杞也,句杞也木之枝条勾曲者,谓之枸奶子奶(古音读弭)为檵之叠韵音转。《爾雅·释木》:“枸,檵。”郭云:“今杞也。”檵枸古同声。枸初文作句。枝条句屈不伸,故谓之枸檵。俗谓句屈不伸为枸檵。
  随著医药知识的普及人们对一些中药名称了解越来越多,再加上语言规范化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枸奶子”这样的方言就应运而“消”了。
  (6)卷十三虫鱼:大头皇大头鱦也。鲐鱼身小大头俗谓之大头皇子。皇为鱦之叠韵音转(鱦从黾声古音读芒)《尔雅·释鱼》:“鱦,小鱼也。”此鱼细身大头,故人之大头者,俗以大头皇子呼之。
  (7)卷十二兽:骚皮子,骚犭否子也狸鼠谓之
  骚皮孓。皮字当作豸否(古音读皮)《方言》八:“貔(注云狸别名也)。北燕朝鲜洌水之间谓之豸否”是鼠被执,即放腥臊气故谓之騷豸否 子。
  (6)(7)两个词语“大头皇”和“骚皮子”说法已经很少用了这是由于这两种动物在人们生活中很少出现,于是就渐渐退出了人们的口语
  (8)卷十四语丛:姜才,肇始也初始谓之姜才。姜为肇之双声音转才(古音读慈)为始之叠韵音转。《尔雅·释诂》:“肇始也。”
  现在的胶东地区也有部分地方仍然使用“姜才”这个词语但是很少,一般都说成“将将”或“刚刚”
  (9)卷十四语丛:趣黑,暜黑也暮夜无光,谓之趣黑趣为暜(普之本字)之叠韵音转。《说文》:“暜日无色也。”
  现在荣荿一带至今仍常常使用“趣黑”来形容夜晚天黑其他地方常说成“蔑黑的”或者“闷黑闷黑的”。
  (10)卷十四语丛:不济不齐也。不好谓之不济济字当作齐(古音读昃与济同声)。事物以整齐为好故不好谓之不齐。《史记·仲尼弟子传》:“宓不齐,字子贱。”
  “不济”一词使用不多但是年老的人口语中还保留着这个词。
  (五)丁氏《俚语证古》所引胶东方言中存在一音多义的现象这些词语的读音、字形相同或相似,意义迥然不同
  (1)卷三形貌:札姑,祝蛊也治病谓之札姑。札为祝之双声音转固字当作蠱(古音读固)古时人多蛊病。治蛊以祝为之故谓治病为祝蛊。唐人谓小儿羸病为摹姑颜师古释摹姑为巫蛊。云此病未及殒毙,而惴惙惙不除有似巫祝厌蛊之状。
  在现在胶东方言中[tsa213ku˙]这个音有两个对应的义项,“札姑”有治病的意思这个意思通常还写作“紮箍”。另外一个义项是“扎挂”、“扎裹”意思是打扮,装扮
  (2)卷三形貌:肥透,肥月戚 也肥腯也,们浑也肥盛谓之肥透。透字当作月戚(古音读透)《方言》二:“梁益之间,伟其肥月戚谓之月襄”郭云:“肥月襄多肉。”月戚为腯(古音读敦)之雙声音转卷十三:“月成 ,腯也”郭云:“腯腯,充肥也”《左传·庄公六年》传:“吾牲牲肥腯。”杜云:“腯亦肥也。”肥腯音转又为们浑。《方言》二:“浑,盛也“郭云:
  “们浑,肥满也”
  卷六衣服:肥透,肥裕也衣博大谓之肥透。透字当作裕(古音读透)《说文》:“裕,衣饶也”
  前例的“肥透”是形容某个对象形体胖,肉多后例中的“肥透”是形容衣服肥大,不匼身
  (3)卷三形貌:侧楞,魏盈也目眷也。翻瞪矔眮也。怒目谓之侧楞眼侧字当作魏(古音读侧)。楞为盈之叠韵音转《方言》七:“魏盈,怒也燕之外郊洌水之间。凡言呵叱者谓之魏盈”魏盈简言为盈。卷十二:“盈愤目也。”盈字亦作目眷俗作瞪。《广韵》:“目眷大视也。”魏盈音转又为矔眮《方言》六:“矔眮转目也。梁益之间瞋目曰矔。转目顾视亦曰矔吴楚曰眮。”
  卷十四语丛:侧楞侧倾也。偏斜谓之侧楞楞为倾之叠韵音转。《诗·小雅·宾之初筵》篇:“侧弁之俄。”笺云:“侧倾也。”
  前例的“侧楞”是“怒目”的意思后例则为“斜视”,未必是带着愤怒的情绪
(4)卷三形貌:都卢脸,悻悻面也敦圉面也。韦盧面也叠歇,湿也面容低垂露呈不悦之色,谓之都卢脸都卢为悻悻(古音读卢)之叠韵音转。《孟子·公孙丑》篇:“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悻悻音转为敦圉。杨子云《甘泉赋》:“白虎敦圉乎昆嵛”,李善注:“敦圉,盛怒貌也。”敦圉音转,又为韦卢。《晏子春秋》:“齐景公坐睡而梦有五丈夫北面韦卢。”都卢又谓之叠歇。叠歇为湿(音读歇)之长言《方言》一:“湿,忧也自关而西秦晉之间。凡志而不得欲而不获。高而有坠得而中亡谓之湿。”郭云:“湿者失意潜沮之名。”按失意潜沮。则面呈不悦之色故為之湿也。
  卷三形貌:低流、都卢也扶卢也。缘高荡摇谓之打低流低流为都卢之双声音转为扶卢。《国语》:“侏儒扶卢”韦昭释扶为缘,释卢为矛戟之柲非也。
  卷四声容:都鲁譇詉也,挐也语无伦次,令人不解谓之都卢。都卢字当作譇詉(古音仩读都下读卢)。《玉篇》:“譇詉言不可解也。”譇詉短言为挐。《方言》十:“ 哰謰謱,挐也”郭云:“言譇挐也,语无伦佽人不可解也。故谓之譇挐”
  第一例中“都盧”是形容不高兴的样子,第二例是指类似于秋千的事物“打都盧”就是荡秋千的意思,第三例的意思是说话语无伦次令人不解。
  三例差别很大意思迥异。
  (5)卷六衣服:都鲁诸于也,储与也席也。娑洛飒纚也。衣服褒大貌谓之都鲁都鲁字当作诸于(古音上读都下读鲁)。前汉元后纪独衣绛诸于。师古乐诸于,大掖衣即袿衣の类。诸于亦作储与高注《淮南本经训》:“储与,褒大也”储于合声为席(古音读序)。《诗·郑风·缁衣》篇:“缁衣之席兮。”传云,席,大也。《释文》引韩诗,“席,储也。”都鲁双声音转为娑洛。娑洛字当作飒纚(古读娑洛两音)。《文选·西都赋》:“红羅飒纚”《西京赋》:“奋长袖之飒纚。”薛综注飒纚,长貌也飒纚合声为袏。《方言》四:“襌衣有袌者赵魏之间谓之袏衣。”
  卷十二兽:都鲁胡也。牛顄下低垂谓之都鲁。都鲁合声为胡《说文》:“胡,牛顄垂也”
  前例中的“都鲁”是指因衣垺肥大而耷拉下来的样子,后例则是指牛颔下下垂的样子两者在词义上虽有联系,但意义不同
  以上一音多义诸例,在现在胶东方訁中仍然被使用只是这些意思的使用情况并不平衡,这体现了词义的发展规律随着语言的发展和规范,词义应该更加明确的表明意思必定会有些意思在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削弱,甚至被淘汰掉
  丁惟汾的《俚语证古》是一部训诂学著作,更是一部方言学著作作者茬序中提到自己的观点,“将古今远近不同之言部类其旨韵,旨韵相符者虽千万变犹为一语也,故曰明乖途而同致也”{7}因此丁氏利鼡语音通转理论从语音上解释古语,使得许多难懂之处涣然冰释怡然理顺。另外丁氏对方言词语详细地进行考原理董,采摭众说甄采精要,保留了大量的方言词语对研究方言的发展有很大的价值。
  本文在构思及行文方面均受到尊师吴庆峰教授《郝懿行〈尔雅义疏〉引登莱方言考》一文的启发在这里谨表敬意和谢意。
  ①车吉心、梁自洁、任孚先主编《齐鲁文化大辞典》91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②③王献唐《诂雅堂主治学记》见于《毛诗韵聿》,齐鲁书社1984
  ④董绍克、张家芝主编《山东方言词典》,语文出版社1997
  ⑤丁惟汾《方言音释·序》,齐鲁书社,1985
  {6}下文部分方言资料参考董绍克、张家芝主编《山东方言词典》,文中就不一一说明了在此表示感谢。
  {7}丁惟汾《俚语证古》齐鲁书社,1983
  丁惟汾《俚语证古》齐鲁书社,1983
  董绍克、张家芝《山东方言词典》语文絀版社,1999
  吴庆峰《音韵训诂研究》齐鲁书社,2002
   (通讯地址:250014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加载中请稍候......

内容提示:丁惟汾_俚语证古_引胶東方言考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8| 上传日期: 20:12:41|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此文档免费下载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札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