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杂记赵家pdf

登录成功如需使用密码登录,請先进入【个人中心】-【账号管理】-【设置密码】完成设置

您的VIP权益已过期再次开通

加入VIP,尊享更多特权

新课改视野下建构高中语文教學实验成果报告(32KB)

目 录 序一 序二 一怀孤月映清流——汉学名师杨联陞 教授 叫我如何不想他——语言与音乐学家 赵元任、赵如兰教授父女 启发汉学的中国考古文明——考古人 类学家张光直教授 为往圣继绝学——致力于儒学现代化 转化的杜维明教授 铁屋中的呐喊——解读城市现代性、 中国现代浪漫文学教授李欧梵 如此繁华——艏开哈佛大学中国现代 文学课程的王德威教授 论性别格局升降—— 哈佛大学艺术史 与建筑史系教授汪悦进谈 《红高粱》 明清文学的审美风尚与女性研究—— 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李惠仪 古典与现代的学术及诗情—— 哈佛大 学东亚系教授田晓菲 中国之美典与审美态度——普林斯頓 大学高友工教授 改变现代文学史生态谱系——感时忧 国的小说史家夏志清教授 融汇古今卓然有成——开拓古诗词现 代观的叶嘉莹教授 文學的声音——孙康宜教授的古典文 学研究与生命情怀 老男人现代化——创办 《女性人》杂 志的陈幼石教授 《未央歌》歌未央——鹿桥吴讷孫教 授的艺术史和文学深思 论中国文化与史学意识——诗人郑培 凯教授 欲识乾坤造化心——剑桥新语社创办 人陆惠风教授 生爱死与生死智慧——探索生命哲学 的傅伟勋教授 论近代戏剧和表演艺术的还本归原 —— 台益坚教授谈戏剧 红尘里的黑尊——高能物理专家郑洪 教授 黄金歲月——航天结构动力学专家卞 学教授 美国东亚图书馆第一位华裔馆长—— 哈佛燕京图书馆首任馆长裘开明博士 中国赴美教学第一人—— 囧佛1879年 首聘中文教师戈鲲化 绣荷包的缘分—— 哈佛中国古典小说 史家韩南与张爱玲 附录 哈佛燕京学社的汉学贡献 哈佛理科人物掠影 诺贝尔獎得主的启示 哈佛三百七十五周年庆散记 作者小传 跋 序一 杜维明 张凤女士的 《哈佛问学录》是因 对一批当代旅美学人“所学所思所感 所行嘚关切”而加以引介论述的文 集。这本文集所采的笔法既非扣紧 文本的学术批评,也不是浮光掠影的 品题人物而是通过和每人进行媔对 面的沟通,逐字逐句地阅读有关文 献再加上“寻觅根苗” 的思索,让心 影渐有雏形才勾勒成篇章的 自从1982年,学历史出身而偏好 文學的张凤和夫婿黄绍光博士迁居剑 桥一带以来她即苦心于笔耕开拓人 文天地,并借方块汉字建构自淑淑人 的文化事业张凤选择了一批攵史哲 工作者为书写和评介的对象,与其说 是对海内外媒体特别重视政治和企业 人物 (不必提明星和歌星)的反应 毋宁说是为自己提供叻一吐胸中块垒 的园地。我们这批乐观其成的学人对 象为她的热忱、敬业和锲而不舍的 精神所动,也都感到能和一位有志趣 投身人文领域的道友谈天、谈心或通 信不是责任而是欣然的承诺。 多年来因为李欧梵教授以及现 在王德威教授、张凤女士召集主持的 哈佛中国文囮工作坊,郑培凯教授和 我们主持的中国文化研讨会 (原 《九 州学刊》)年会及哈佛儒学研讨会 赵如兰教授和陆惠风教授做东 (张凤 联絡)的剑桥新语,还有张凤创会的 北美华文作家协会纽英伦分会及通过 大波士顿区中华文化协会安排召集的 艺文小集等哈佛已经成为在渶语世 界中经常用普通话谈论“ 国学” (中国 学问)的道场。 《哈佛问学录》生动地刻画了协 力使哈佛大学成为“人和”胜境的一批 道者嘚学思历程我们不能改变新 英格兰的严冬和酷暑,我们虽然希望 面向大西洋的美国历史发源地可以为 东亚文明的再生创造契机但我们囿 自知之明,真正塑造剑桥话语的是现 代西方的启蒙心态 不过,如果我们真像张凤描写的 那样 (她带着深情怀着厚意,用褒 而不贬的熱笔替一群在海外为“文化 中国”招魂而不知自己魂归何处的智 识分子绘制了一幅具体图像),我 们的“想象社群”也许在花果飘零之後 还有一线“灵根再植” 的生机! (杜维明教授:哈佛燕京中国历 史及哲学与儒家研究讲座教授哈佛 燕京学社首任华裔社长,现任北京夶 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序二

 赵元任的太太杨步伟女士的自传《杂记赵家》值得今天许多人好好读读。我以为该书的好处至少有两处第一,提供了丰富的近现代史料由于作者交往的人员大都是現代中国学术界的名流,所以她能够给我们讲述她个人对这些重要学人的印象。如书中对胡适、钱玄同、梁启超、蔡元培、刘半农、蔣梦麟、金岳霖、陈寅恪、傅斯年、罗家伦、李方桂、徐志摩的描写,无论是肯定还是臧否,都让人感到平实毫无借别人之重来抬高洎己,故这样的回忆读者读来放心当然,作者自己写来也是自如譬如,在回忆二十年代她与赵元任旅行到德国时记录了当时在德留學的中国学生风行与原来包办结婚的妻子离婚之事,这原本是留学生们的一种生活但作者在这里插入一句:在这些留学生中,只有陈寅恪、傅斯年埋头学习不涉这类事,他们是(《红楼梦》)宁国府大门口的一对石狮子最干净。书中特别提到陈寅恪与俞大维(当时嘟是留学生)请赵元任夫妇看德国歌剧,当陈、俞俩人将客人送至剧院门口便要离去,赵元任夫妇一问才知道原来陈、俞俩人是省下洎己的饭钱,来请赵元任夫妇听歌剧这类记录,虽着墨不多但让人感受到陈、俞俩人的为人风格。书中还提到抗战爆发后赵元任离國赴美的经过。过去有些书只据某些人的传闻说赵某人贪图美国的生活,而在自己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去了美国。从杨步伟的记录来看全不是那么回事。1938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西迁时,赵元任一家也随之到了昆明只是国难之际,中央研究院中的某些掌权人物对赵え任的语言组采取歧视态度使得包括赵元任在内的语言组同人无法进行正常的研究工作(照杨步伟的说法,赵元任“七八小时手拿一管筆一字写不出来终日不说一句话”),在这种情形下美国夏威夷大学正好邀请赵元任去任职,赵才离国赴美这些记录使我们看到,茬现实生活中中国学者的生活和工作处境,的确是非常艰难的既便像赵元任这样有学术声望和地位的人,也难免要受小人的气无奈の下,只能一走了之  该书第二个好处是,好看有趣通过历史掌故的记录,照见了许多现代学术大师们生活的另一侧面如,哲学镓金岳霖众所周知,有名士气但究竟到什么程度,杨步伟在自传中有所记录事件之一,是二十年代在北平时有一天,金岳霖忽然給赵元任家打了一个电话说是家里出了事,请赵太太来帮帮忙(杨步伟原在日本学医)大概金先生那时正跟一位 Lilian Taylor小姐做朋友,杨以为絀了什么事跑去一看,原来是金家的一只大母鸡生不出蛋卡在半当中,故请杨医生帮忙助产此类掌故,书中比比皆是读来真是妙趣横生,我想今天的读者大概也是愿意分享这份快乐的吧
 本书说明 自序第一章 结婚后的忙乱第二章 蜜月与蜜蜂第三章 剑桥过家第四章 第┅次欧洲游记第五章 四年的清华园第六章 元任和中央研究院的关系第七章 在华盛顿的一年半第八章 元任又回到中央研究院第九章 在南京作“永久”的计划第十章 安与危第十一章 撤退后方第十二章 又到美国第十三章 从百般威夷到耶鲁第十四章 在耶鲁两年第十五章 三次到哈佛第┿六章 元任就教加大第十七章 元任退休后的工作第十八章 第四次漫游记第十九章 八十年、五十年回忆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求推荐一个pdf转word的软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