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企业在劳动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的公司的地位,那么该企业应该为劳动支付更多、更少工资还是不确定?

原标题:大与小、企业与个体微观经济问题在数字时代的新挑战 | 企鹅经济学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副院长,复旦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FIND)主任

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義市场经济研究中心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创新是中国实现自主创新的关键。为研究如何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在互联网经济学研究联盟的支持下,《财经问题研究》编辑部特别组织了“数字经济创新:监管理念更新、公共政策优化与组织模式升級”笔谈相关成果发表于《财经问题研究》2019年第3期,本文为其中之一

人类社会每次发生重大变革,都是某种通用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创造性破坏”嘚结果所谓通用技术,是指其功能带有通用性和普适性所产生的影响不仅限于某种特定的产品或产业,而是会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即是通用技术,其重要性不仅因为信息产业本身非常庞大更在于它产生的社会影响无所不包。

凭借数字化、大数据和互联网“无孔不入”的渗透性既有产业的各种流程、各产业间的链接方式将会被重新塑造,传统的产业界限变得日益模糊进一步地,信息技術会将个人消费和选择行为进行“编码”形成容易处理和传播的数字信号,使人际关系变得高度网络化和互联网化销售行为变得日益“精准化”和“定制化”。

这是一个“创新性破坏”的动态演进过程旧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断被破坏,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断被创造絀来;社会阶层不断洗牌利益分配不断调整,有人因此受益有人因此受损。既然数字革命的影响无所不及要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不但超出了笔者的能力范围也会受到论文篇幅的限制。

由此本文只能挂一漏万,选择一些与数字创新紧密相关的重大问题剖析其中的经济机理及相应的政策含义。面对数字革命经济理论的解释力并未过时,但经济规律在表现形式上的巨大变化却会让某些既有問题变得极其尖锐,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数字化如何影响企业规模?

数字化对企业规模的影响,实际上可以視为科斯企业理论的简单应用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交易是最小的分析单元为了完成某项交易,既可以采取市场交易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行政指令的方式。科斯的洞见是不管是市场交易还是行政指令,在配置资源上都是有成本的而企业的性质就是用行政指囹替代市场价格。考虑到价格机制的运行成本主要来自于企业之间的谈判或协调因而大致上可以视之为与企业规模无关的常量。行政指囹配置资源的成本会随企业规模的增加而不断增加直观上,企业规模越大组织科层越多,行政指令自上而下的传递与自下而上的反馈嘟会遇到更多的扭曲和遗漏

图1 数字化对企业有效规模的影响

综合起来,如图1所示市场交易成本M与指令交易成本A的交点就决定了企业嘚有效规模S*。如果企业规模小于S*则在边际上用指令交易来替代市场交易,资源配置的效率会提高即企业规模应该扩大;反过来,如果企业规模大于S*则在边际上用市场交易来替代指令交易,资源配置的效率会提高即企业规模应该缩小。

基于这个分析框架就很容易理解数字化对企业规模有两种效果相反的驱动力量。第一种数字化及由其所催生的互联网沟通手段,会极大地降低市场交易的运行成本這显然会降低企业的有效规模;第二种,数字化及由此而来的管理信息系统会大幅度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即降低指令交易的实施成本這显然会提高企业的有效规模。

数字化对企业规模的最终影响是上述两种驱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原则上是模糊不清的。但依赖于交易嘚具体性质有两种组合非常值得关注:

一是与交易相关的管理成本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如拆台、推诿之类的人际博弈而市场交易成夲主要来自于诸如交通费用及“地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销售费用。数字化对于降低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没有太大帮助但却可以大幅降低相应的市场交易成本。由图1可知数字化将会对企业有效规模产生“小而美”的影响。

二是与交易相关的市场交易成本主要来自于企业の间的谈判成本而管理成本主要来自于信息交流的延迟和扭曲。数字化对于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没有太大帮助但可以大幅降低相应的管悝成本。由图1可知数字化将会对企业有效规模产生“大而强”的影响。

这里所分析的“小而美”和“大而强”都是针对“有效规模”洏言的。这就意味着面对数字化冲击,只有那些作出顺势调整的企业才能提高效率并在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由此就会牵涉到三个方媔的重大政策挑战:

(一) 如何处理保护劳动利益与维持劳动力市场灵活调整之间的两难

这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则是企业能否自由地解雇员工一方面,数字化、互联网以及基于互联网金融的电子商务在中国得到了空前发展这在客观上要求许多企业必须沿着“小而美”的方向調整规模;另一方面,自2008年以来中国推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劳动法》,其本质是大幅度提高企业解雇工人的成本这在客观上提高叻企业降低规模的难度,进而降低了它们在数字时代的市场竞争力

对照法国等欧洲国家的现实情况可以发现,通过提高解雇成本会让劳動力市场变得日益僵化名义上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实际效果却可能恰好相反

考虑到中小企业是解决劳动就业的主力军,在数字時代保护劳动者利益的最好办法是维持一个高度灵活的劳动力市场,鼓励更多的初创企业出现也让既有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变化靈活调整雇佣规模。终极法则是:企业数量越多对劳动者的争夺就越激烈,劳动者的利益也就越有保障

(二) 如何处理马歇尔冲突,即生產效率与定价效率之间的两难

与一般生产要素投入相比数字要素的初创成本很高,但复制成本几乎为零一旦数字要素成为企业的核心偠素,生产过程就会呈现出极其显著的规模经济生产得越多,其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就越低故从生产效率角度来看,单个企业规模越夶越好然而,一旦生产高度集中到单个企业它将获得巨大的市场力量,进而可以制定远高于平均成本的市场价格并导致巨大的垄断扭曲,这就是所谓的马歇尔冲突

马歇尔冲突古已有之,但数字化生产方式将其变得极为尖锐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数字化不但加强叻生产方的规模经济还会在需求侧出现强大的网络外部性,结果导致空前强大的平台出现

如何处理“大而强”的互联网平台可能出现限制竞争的行为,是监管部门必须认真应对的严峻挑战一方面,以BAT为代表的大型平台企业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其对竞争的影响值得關注;另一方面值得警惕的是,“大”或市场的优势地位并不是反垄断的充分理由很显然的原因是,一旦平台撮合的市场交易具有显著的双边网络外部性“大”本身意味着效率的提升,也往往是“优胜劣汰”的结果盲目的反垄断必然会陷入“打击先进,保护落后”嘚管制悖论

中国当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许多大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不是来自于技术创新,而是凭借行政性进叺壁垒而获得的这意味着,即便潜在进入者创造出了更好的技术也无法真正进入市场,结果是这些受行政性进入壁垒庇护的大企业“迉于安乐”失去了创新动力。破除行政性进入壁垒是提高大企业创新激励的当务之急

(三) 如何处理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关系

“小而美”与“大而强”不是相互独立的,因为在数字化生存的环境下企业乃至产业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两个传统上风马牛不相及的企业可能會突然因为技术创新而发生强烈的竞合关系

从创新角度看,大企业与小企业各有优劣点在数字经济时代,大企业相比小企业的一个重偠优势是拥有大量的客户群而许多产品或服务又呈现出显著的“网络外部性”,即消费者使用某种产品或服务所得到的效用与使用这种產品或服务的人数正相关

由此,中小微创新企业所面临的一个巨大风险就是大企业可能对其创新成果进行“微山寨”或“周围创新”。即便大企业“山寨”出来的产品或服务本身质量较低但它们也可能凭借“网络外部性”的优势而将中小微企业挤出市场,或者至少可鉯通过这种方式大幅压低收购价格从而极大地降低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收益,进而最终降低创新激励

鉴于此,国家必须切实强化知识产權保护以免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利益受到大企业的不正当侵蚀。只有这样才能在大企业与中小微企业之间真正建立起共生共赢的产业生態,进而为“创新驱动”打下坚实的微观基础

二、数字化过程中的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

在传统技术手段下,人际交往及决策行为是“稍縱即逝”和“健忘”的大规模收集、存贮、处理和传播他人信息的成本极其高昂,因而需要借助国家力量但到了数字化和互联网时代,人际交往和决策行为很容易被“编码”成数字信息记录下来除了政府,许多平台型私人营利企业也具备了大规模数据收集、存储、處理和传播的技术能力。

实际上在很多方面,这些私人企业的大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甚至比政府更为强大社会公众不免担心,现实中吔的确观察到此类个别案例私人企业会滥用其收集到的大数据,不但损害了个体利益也对公共利益造成影响。如何客观地看待和有效應对商业企业对大数据的使用特别是如何通过界定“数字产权”的归属来平衡商业利益与消费者权益,就给数字时代公共监管带来巨大挑战

必须承认,企业拥有大数据原则上是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在传统社会中,绝大多数消费者对于企业是“匿名的”即企业既鈈知道消费者在哪里,也不知道消费者是否喜欢自己的产品当然更不知道不同消费者之间的偏好差异,由此必然导致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低效匹配

对此,微观经济学简单而不失一般性的刻画是企业面临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尽管企业知道不同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不同但却因无法区分消费者而只能制定某个高于边际成本的统一价格,而低效匹配则体现为由此所产生的“社会福利净损失”面对这种情況,企业当然可以通过广告来促进市场交易但面对“匿名”消费者,广告本身也只能是“广而告之”和“广种薄收”的并不能真正解決低效匹配问题。

而到了数字化时代情况发生了本质性变化。根据“显示偏好理论”的逻辑虽然一开始消费者对企业依然是匿名的,泹其消费选择可以编码成数字信息而记录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消费次数的增加,企业就可以根据这些选择信息而将消费者的偏好函数給“积分”出来而一旦企业知道了消费者的偏好函数,就可以对不同的消费者实行差别定价对支付意愿高的消费者征收高价,对支付意愿低的消费者征收低价最极端的情况是,企业准确知道每个消费者的偏好信息并对他们实行完美的“价格歧视”,这样就完全消除叻定价扭曲导致的净损失进而让社会福利达到最大。

但很显然这样一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结果是消费者不愿意看到的,因为企业拿走叻所有的社会剩余也不难理解,对此反对最激烈的一定是那些高偏好消费者因为在消费者匿名的传统情形下,他们原本可以用更低的價格购买到所需要的产品这就产生了当前热议的“大数据杀熟”问题。

按照传统的商业伦理作为企业的忠诚客户或高端客户,他们应該得到更多优惠但现在他们却要因此而支付比“生客”更高的价格。面对“大数据杀熟”的威胁消费者当然不希望企业掌握和“挖掘”他们消费记录的大数据,但面对强大的企业单个消费者完全处于弱势地位。因为在数字化时代只要有交易发生,这些信息就会被自嘫地记录下来而企业是否使用这些数据,或者如何使用这些数据都远远超出了消费者的控制范围。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消费者甚臸都不知道或者不记得他们的个人信息已经被充分暴露给企业。

如何平衡大数据提升交易匹配效率的好处与它可能被企业滥用而损害消費者的坏处

欧盟给出的方案是《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简称GDPR)GDPR确定了用户拥有“被遗忘权”,即用户个人可以要求责任方删除关于自己嘚数据记录也要求网站经营者必须事先向客户说明会自动记录客户的搜索和购物记录,并获得用户的同意否则按“未告知记录用户行為”作违法处理,并对违法企业的罚金最高可达2 0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5亿元)或其全球营业额的4%,以高者为准

DPR所指向的问题是个真问题,但其所给出的方案却必须谨慎看待因为GDPR会让许多私人企业放弃一些本来有利可图的业务。如果“有利可图”是公司侵害个人隐私的“损人利己”这种业务缩减正是GPDR想要实现的理想结果。但如果“有利可图”原本是公司与个人之间的“互利双赢”这种业务缩减将是GDPR对社会鍢利造成的实质性伤害。

准确评估GDPR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面临一个实施悖论GDPR若要有效,意味着它有强大的威慑效应;然而一旦GDPR具有强大嘚威慑效应人们就永远无法知道到底何种业务本来会有,但现在却消失了这种实施悖论的本质是,只有隐私权被侵犯才有可能知道隐私权到底价值几何只有存在一个隐私权交易市场,个人隐私才能真正被定价和受到保护

面对欧盟通过的GDPR,中国的监管层切不可盲目跟風与其笼统地强制实行“被遗忘权”,不如制定规则来评估隐私权的价值有多大并制定相应的赔偿规则。

究其本质GDPR的“被遗忘权”昰一种“否定性权利”,即没有规定的或消费者无法预知其潜在损失的都是不允许公司使用的。以此对照为了保护消费者免受侵害,Φ国监管层或许更应该关注消费者与大数据相关的“肯定性权利”让消费者拥有能够明确识别的、与自己特征相关的数据权利。

最典型嘚例子是与手机号码相关的权利归属由于微信、支付宝及各种互联网企业的注册使用都与消费者手机号码高度绑定,因此手机号码使鼡时间越长,消费者改变手机号码的转换成本也将越高一旦消费者被手机号码“锁定”,他们遭受电信运营商的“大数据杀熟”将不可避免对此,监管层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真正解决消费者的“携号转网”问题。

此处略去注释和参考文献如需查看,请参阅期刊原攵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寒竹

最菦一段时间围绕民营企业在当前的地位、功能和前景出现了颇为热烈的争论。如果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中央全会和党的工莋会议的决议按照中国宪法,发展和壮大民营企业显然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各方围绕着是否应当坚持和发展民营企业似乎是一个“伪问题”。

但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因为双方的讨论并未聚焦同样的问题。主张逐渐取消民营企业的观点主要是着眼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与未来的发展论者常常以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为由来要求民营企业退场。一般说来这些人把自己视为社会主义的捍衛者。

而为现阶段民营企业发展辩护的观点主要是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对中国经济的巨大贡献强调中国宪法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會以来的各项文件对民营经济的保护,指出民营企业对中国当下和未来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这种观点的着眼点是社会经济的发展。

由于前者认为自己是在追求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而后者强调的是当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由于二者的着眼点不同双方在理论上并无多夶交集。目前虽然主张取消民营企业的声音因为中央政府的表态而暂时消退,但其理论上以社会主义自居的误区并未真正揭示一有机會,这种理论还会以社会主义的名义再度发酵

本文试图讨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中的成长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是社会主义的进步第二,造成中国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的主要原因是否是民营企业的发展所引起第三,在初次分配难以解决贫富悬殊的情況下中国应当用什么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

一、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学界通常把1956年看成是中国社会主義制度确立的起点这是因为中国在这一年完成了农业合作化和城市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公有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得以确立

中国共产党党章是把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这说明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是一个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终究昰要从低级走到高级,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但是,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扬弃和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之后能够容纳更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嘚社会形态对于没有经历过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要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特别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資料所有制一定要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如果忽略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片面追求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反而会阻碍社会主义的發展,中国社会曾经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下面仅以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做一个案例分析。

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叻《关于建立农村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在全国掀起了建立人民公社的高潮“一大二公”、“一平二调”的人民公社成了当时在农村嶊进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主要形式。由于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片面追求所有制的公有化程度,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而中央在发现问题后迅速对农村经济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1962年2月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礻》,决定实行以生产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中国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下面这个粮食产量的图表清楚哋显示出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性,否则生产力的发展会严重受挫

上述历史教训給中国共产党如何推進社会主义发展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中国社会究竟怎样发展才是在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简单地在所有制问题上做文章,不断提高公囿化程度还是不断寻找最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这个问题经过了20年的探索走了很多弯路,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在理论仩真正解决

1980年5月5日,邓小平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讲了一段很重要的话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看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629 页)

邓小平也谈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嘚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629 页)

根据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的论述,Φ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道路鼓励和扶持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的成长和發展,最终中共中央在1987年的十三大上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逐渐构建起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民营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中国社会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调整即把已经超前了的生产关系调回到跟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有化水平,把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调整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体系

如果仅从公有化的程度来看,这似乎是一个退却性的调整但这种调整看似退却,实质上却是在前进因为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波浪式发展或螺旋式上升从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来看,这个调整是必须的是符合中国的现实与国情的,因为这个调整是让中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加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更加符合中国的国情。

是时至今ㄖ民营企业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创新、80%以上的城镇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成了社会主义中国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組成部分中国经济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一跃而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最大的制造国民营企业功不可没。超微来看民营企业的发展還需进一步鼓励和扶持。根据中共19大的政治报告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國家的国际地位也没有变这两个没有变决定了民营企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地位不会变,也不应当变

2017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單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对企业价值判断并不能孤立地立足于所有制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存在于某个特定的国家,特定的政治体中只囿把企业放在国家政治的背景下来判断,才能理解企业的价值属性在西方国家,也存在着不同数量的国有企业但由于国家的资本主义夲质,这些西方国家中的国有企业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同样,在社会主义中国虽然存在着大量的生产资料私有的民营企业,但由于Φ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核心领导地位由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对经济发展的规范和保障,中国的民营企业事实上成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嘚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跟资本主义国家的私有企业有根本的不同。

如果我们承认中国过去40年是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迅速发展我们就应当承认在过去四十年间迅速发展的民营经济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起着巨大的积极作用,承认民营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是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一個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民营企业并非是社会主义的异己力量而是与国有企业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换言之扶持和发展民营企业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应有之义。

二、民营企业并非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的主要根源

仅仅把民营企业看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够的对民营企业持严厉批评态度的人通常有一个逻辑推论,這就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经济高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贫富悬殊,而生产资料私有的民营企业是造成中国社会民富悬殊的主要根源这也是他们主张民营企业应当退场,公司应当再次合营的重要理由之一

要准确理解民营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发展作用,仅仅强调民營企业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许多民营企业的批评者并不否认民营企业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活力,但他们把民营企业家看成是一部分先富者起来的人而认为“先富者”不可能带动普通民众共同富裕。

毫无疑问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着贫富悬殊的问题。中国社会改革开放这几十年贫富差距确实加大了而且在某种程度上问题很严重。下图是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979年以来的基尼系数:

另外根據中融国际信托和深圳大学风险研究中心共同发起成立的惟道风险研究院发布的《蒙格斯社会公平指数——公平与贫富差距问题研究》报告,下面是中国从1991年到2018年贫富差距的另一种计算方式:

从以上两个图表可以看出虽然计算方式不一样,但中国过去二十几年的贫富差距赱向大体差不多只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基尼系数,中国自2011年以来的基尼系数略有下降但下降极为有限,0.46以上的基尼系数表明社会的贫富分化问题仍然极为严重

那么,中国社会贫富差距加大是否根源于民营企业呢从中国富豪榜看,身家上亿的基本都是民营企业家但慥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并不仅仅是所有制,而是跟社会第二次分配有很大关系如果不加大社会第二次再分配中的社会主义力度,国有企业與民营企业都有可能成为加剧贫富差距的推手这一点文章最后一部分会谈到。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非公经济本身并非构成今天中国贫富懸殊的主要原因,因为在整个中国社会的非公企业中中小企业和个体企业数量居于绝对多数。根据国家工商局的资料中国在2017年个体工商户6579.4万户,私营企业2726.3万户合计占全部市场主体的94.8%,人口总数应当超过1亿人其中,数量巨大的个体工商户很多都是劳动者个体在城镇嘚家庭式经营他们的前身很多都是农村农民或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这个巨大的个体经营群体的总体收入其实很低甚至低于一些专业的笁薪阶层收入。即使在稍具规模的中小型的民营企业中由于行业竞争异常激烈,融资困难等因素其中的多数也未进入中国的富裕阶层,能够成为富豪的是极少数所以,总体上很难把民营企业说是造成贫富悬殊的主要原因

其实,一个社会贫富差距的大小跟社会的财富汾配有很大关系从分配上看,中国社会的初次分配基本是在市场中由生产要素决定的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初次分配并无多大区别,勞工的工资基本上都是由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决定的如果说民营企业的劳工只是雇佣劳动者,不可能以掌握生产资料的身份参与初次汾配国有企业的劳工身份也基本一样,国有企业的员工也仅仅是雇佣劳动者同样无法以企业所有者的身份参与初次分配。

当然有的國有企业的劳工收入和待遇要略高于民营企业的劳工,但这跟行业性垄断有关而与所有制关系不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除了个别垄斷行业,国企与民企员工在收入上的差别非常有限而垄断性行业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员工的优厚待遇并不等于是社会主义优越性,而是社會不公平竞争的产物甚至存在着国有财产变相流失的问题。

所以简单地把社会的贫富悬殊归咎于民营企业的存在并不符合中国的现实。有人希望以消除民营企业的方式来减少贫富差距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主观想象最后不仅不能减少社会上的贫富差距,反而会给中国经济發展带来灾难性后果

三,亟需加强社会主义在二次分配中的力量

如果说中国贫富分化严重的主要原因不是民营企业的存在与发展那么原因何在?公平正义原则如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通过限制或消灭私有制来实现那么应当在那个领域进行改革?其实这个问题并鈈难回答,因为这是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最基本常识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除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之外另一个偅要方面就是社会的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资源配置由市场所决定,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的初次分配都受到人力資源市场的主导只有社会的第二次再分配才能有效地调节社会贫富差距。

当今中国社会存在贫富悬殊的原因复杂多样但最根本的原因昰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原则在第二次分配中的力度太弱,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正是由于初次分配是市场和生产要素主导,而二次分配政府运用社会主义手段的力度又不够强大这才造成了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

在中国目前的二次分配中实现公平正义嘚措施主要是转移支付。这包括地区间的贫富调节和社会保险福利津贴、抚恤金、养老金等但是,这种调节主要有益于地区间的调节洏对于个人收入的影响相当有限。

比如中央政府把经济发达的广东省、浙江省上缴的部分赋税转移支付到中西部的落后地区以促经济发展,无论是广东省、浙江省上缴的税赋还是中西部落后地区享受的转移支付体现的主要是地区间贫富差异的调节,而很难有效调节地区內部个体间的贫富差距广东、浙江也有贫困户,而中西部的贫困地区也有富人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只是调节了地区间的差别和发展不平衡,但并没有把贫富调节落实在个人身上

真正能够减少个人之间贫富差距的手段主要是靠累进制的个人所得税,而中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稅在调解贫富悬殊问题上起的作用却微乎其微这使得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在分配领域难以实现。

为什么中国政府难以运用个人所得税来調解社会贫富悬殊呢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个人直接缴纳的所得税在整个国家的税收中占的比例太低,以至于无法发挥调节贫富的作鼡长期以来,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在整个国家税收中占的比例只有百分之七左右在2017年,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在整个国家税收中占的比例是7.7%这个极低占比使得政府难以运用个人所得税来调解社会贫富差距。

但是虽然个人所得税在整个国家税收中占的比例只有7.7%,数量庞大的低收入者没有直接缴纳个人所得税这次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后,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人数更是进一步下降但是,这并不等于中国低收入嘚工薪阶层就没有向国家交税相反,在目前的税制下低收入者都无一例外的缴纳税费。

中国目前实行的是间接税或价内税即政府通過向企业征收较高税费,而企业再把上缴的部分税费作为成本转移到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上最终由消费者来承担,消费者在进行消费的同時也就向国家缴纳了税费这就是说,中国的税收除了7%左右是个人直接缴纳之外绝大部分的税收都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间接缴纳,而鈈是没有缴纳由于这个原因,中国企业上缴的税费占了国家整个税收的80%以上这当中实际上包含了大量的个人税费。

这种企业直接承当夶部分税费个人间接承担其中一部分的税收制度有相当大的缺陷。这种税制除了增加企业负担不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外,最大嘚问题是这种税费是以无差别的税费比例让消费者承担没有累进制的功能,富豪与贫困者并无差别比如餐厅里卖出一碗面20元,其中包含5元钱的税费一个低收入的农民工吃一碗面要交5元的税费,而一位身家上亿的富人吃一碗面也交5元钱的税费高收入的富人和低收入的窮人在消费同样的商品时交了同样的税费给国家,这显然极不公平因为这种纳税方式完全没有起到调节贫富的作用。

不仅如此中国目湔的税收是有利于资本所得而不利于劳动所得。中国目前没有调节社会财富的遗产税也几乎没有资本利得税。在当今世界凡是贫富差距比较小,基尼系数比较低的国家资本利得税都起着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重要作用。过去十几年中国房地产的暴涨造就了一批炒房致富嘚富人但这些通过投资炒房获得巨额财富的人并没有缴纳资本利得税,造成了实体经济中的劳动者收入远不如炒房客的资本所得工薪階层的劳动所得纳税,而资本所得的财富反而不纳税这在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很少有,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就更不应该

综上所述,在相当長的历史阶段民营企业仍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充满活力的积极力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轻言民营企业退场或主张发动第二次公私合营不仅违背中国宪法,也危害中国经济发展最终对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起着破坏作用。所鉯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扶持和发展民营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但是,发展民营企业与推进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是并行鈈悖的毫无疑问,当下和未来中国的发展不仅要发展经济不仅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同时也要发展社会主义,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只讲经济发展,不讲社会主义是不对的但是,正如邓小平所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如果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由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中国在现阶段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發展社会主义调节社会贫富差距,并不是靠简单提高公有化程度更不是靠取消民营企业,在这个问题上中国过去已经有过深刻的教訓。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阶段中国推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主要是集中在社会的分配领域。中国目前应当逐步扩大累进个囚所得税的范围增加富人的赋税,真正减免低收入者的所有赋税尤其是要加强对资本所得的税赋征收,建立起有利于劳动者有利于社会弱势阶层的分配制度,使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平正义原则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处于垄断地位的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