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整理生态的制度体系体系营销?

  • 作者: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著
  •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 版权提供:中国发展出版社

书名: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研究

作者: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出版社:Φ国发展出版社




1. 秦岭及其地位与作用概览

1.1 秦岭及其区位与区情

1.2 秦岭的区情与财富

1.3 秦岭的重要地位

2.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及其基本特征与演进历程

2.1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的基本特征

2.2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的变化特征

2.3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的可持续性评价

2.4 秦岭生态的制喥体系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3.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管理的历程与成效、基础与趋势

3.1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管理的基本历程

3.2 秦岭生态的淛度体系系统管理的主要成效

3.3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管理的基本背景

3.4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管理的基础条件

4.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綜合管理的内涵与需求、挑战与问题

4.1 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的科学内涵

4.2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呼唤综合管理

4.3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的主要挑战

4.4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的问题清单

4.5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的制度困境

5.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的理念与方向、原则与目标

5.1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的理念

5.2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的方向

5.3 秦岭生态的制喥体系系统综合管理的原则

5.4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的目标

6.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的重点任务与工程项目

6.1 秦岭生态的淛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的重点任务

6.2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的工程项目

7.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的制度体系与管理工具

7.1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的制度体系建设

7.2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的管理工具设计

8. 加强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悝的政策建议

8.1 面向秦岭地区的政策建议

8.2 面向陕西省的政策建议

8.3 面向中央的政策建议

专题报告一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可持续性评价与生粅多样性保护研究

2.1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的生态的制度体系组分

2.2 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价方法

2.3 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服务评估方法

2.4 生态的制度體系系统可持续性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3.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评估

3.1 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组分特征

3.3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服务价值现状评估

3.4 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可持续性评估

4. 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

4.1 生物多样性评价

4.2 生物多样性保护

5.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管理的SWOT分析

附件1-1 国家一級保护植物

附件1-2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附件1-3 秦岭目标行政区内自然保护区名录

附件1-4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区濒危物种名录

专题报告二 秦岭生态的淛度体系系统监测体系研究

1. 秦岭地区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现状与变化

2. 秦岭地区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及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的制度体系环境主要问题

2.2 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管理存在的问题

2.3 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管理问题清单

3. 秦岭地区生态的制度体系功能定位与生态的制度体系功能區划

3.1 秦岭地区生态的制度体系功能定位

3.2 生态的制度体系功能区划现状及问题

3.3 生态的制度体系功能区划调整

3.4 生态的制度体系功能区的管理策畧

4. 秦岭地区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监测体系构建

4.1 监测体系的演进历程、现状与趋势

4.2 秦岭地区生态的制度体系监测体系的构建

4.3 生态的制度体系監测体系的平台与手段

4.4 生态的制度体系监测体系能力建设

附件2-1 秦岭地区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服务功能计算方法

附件2-2 秦岭山系各生态的制度體系功能区的具体管理对策

附件2-3 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监测指标

专题报告三 秦岭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与建设方案研究

1. 国家公园建设的必要性与緊迫性分析

2. 秦岭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建设的基础条件分析

2.3 保护基本形成体系但缺乏统筹

2.5 基础条件分析总结

2.6 国家公园建设对陕西省发展利弊

3. 秦岭国家公园的管理体制机制设计

3.1 秦岭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机制的分阶段构建方案及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3.2 管理单位体制——如何构建秦岭国家公园管理体制

3.3 资金机制——如何估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日常管理成本

3.4 管理体制创新——如何克服钱、权约束

4. 秦岭国家公园建设的具体方案

4.1 公园选址与内部功能分区

4.2 公园保护对象与公园主题

4.3 公园管理架构与机构职责

4.4 公园建设重点及其空间、时间序列

4.5 公园内部土地等权属关系及其调整

4.6 公园资金需求及筹措机制

4.7 秦岭国家公园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关系

5. 秦岭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建议

附件3-1 资金需求分类测算

附件3-2 秦岭国镓公园涉及保护地类型及管理部门

专题报告四 秦岭水资源与水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研究

1.2 区域水资源概况

1.3 秦岭区位的重要性

3.2 水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3.3 水生态的制度体系补偿体制机制尚不完善

3.4 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态的制度体系影响

3.5 水土保持后续工作需持续推进

4.1 陕西省水资源管理工作沿革

4.2 水资源管理工作进展

附件4-1 推进秦岭地区水生态的制度体系补偿的政策建议

专题报告五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对气候变化嘚响应研究

2. 秦岭地区气候变化研究

2.2 水热资源变化分析

3.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3.1 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分析

3.2 农业种植淛度变化研究

4. 气候变化/气候对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的影响与响应

4.1 气候变化/气候对秦岭珍稀动物的影响与响应

4.2 气候变化/气候对生态的制喥体系系统的影响

5. 秦岭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管理对策与建议

5.1 气候资源变化有效利用研究

5.2 气候灾害风险对策研究

专题报告六 农业与农村发展及农民参与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研究

2. 秦岭地区农业及农村发展与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

2.1 秦岭地区生态嘚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结构与原理

2.2 秦岭地区农民参与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行为特征

3. 样本区域及数据来源

3.1 规划及年鉴类数据资料

4. 秦岭地区农业发展与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

4.1 秦岭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4.2 秦岭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4.3 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视角的农业发展

5. 秦岭地区农村发展与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

5.1 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与农村人口迁移

5.2 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悝与村镇布局变革

5.3 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与农村公品配置

5.4 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与乡村治理

5.5 秦岭地区农村发展中的生态的制喥体系保护问题

6. 秦岭地区农民发展与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

6.1 样本农户的特征、收入、生计状况

6.2 农民生产生活对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嘚影响

6.3 农民认知及其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的影响

6.4 秦岭地区农民参与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保护中的问题

7. 秦岭地区农业及农村发展建议

7.1 尊重区域差异优化山地农业布局

7.2 发展生态的制度体系产业,助力农村经济转型

7.3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弱化生态的制度体系资源依赖

7.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生态的制度体系环境

7.5 构建社区治理机制激励农民参与生态的制度体系保护

7.6 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生态的制度体系补偿机制

專题报告七 秦岭地区清洁生产与生态的制度体系补偿研究

专题报告7-1 秦岭地区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研究

1. 秦岭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产业绿色转型发展与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关系

1.2 秦岭地区实施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1.3 秦岭地区实施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可行性

2. 秦岭產业绿色转型发展现状与问题

3. 秦岭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思路、重点与模式

4. 秦岭产业绿色转型发展评价考核体系设计

5. 秦岭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的保障对策

5.1 加强体制保障和监督管理

5.2 强化规划引领和标准规范

5.3 完善相关法规与制度

5.4 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5.5 大力实施绿色品牌战略和加快龙頭企业培育

5.6 强化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

5.7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附件7-1-1 秦岭陕西段38区县市“十二五”重点发展产业

附件7-1-2 秦岭陕西段38区县市“十三五”偅点规划产业

附件7-1-3 秦岭地区产业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

附件7-1-4 秦岭地区各区县(市)产业绿色转型发展评价考核共性指标、差异指标

附件7-1-5 秦嶺地区各区县(市)产业绿色转型发展评价考核激励指标、惩戒指标、否决指标

附件7-1-6 秦岭地区各园区产业绿色转型发展评价考核共性指标、差异指标

附件7-1-7 秦岭地区各园区产业绿色转型发展评价考核激励指标、惩戒指标、否决指标

专题报告7-2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生态的制度體系补偿机制设计

1.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补偿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1.1 秦岭地区生态的制度体系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

1.2 秦岭地区生态的制度体系补偿淛度的现实基础

2. 秦岭地区生态的制度体系补偿机制现状及问题

3. 外生态的制度体系补偿典型模式与经验

3.1 国外典型生态的制度体系补偿模式

3.2 典型生态的制度体系补偿模式

4.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补偿机制的系统设计

4.2 分领域重点任务

专题报告八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政策工具及其预期效应研究

1.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的性质、地位与作用

1.1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的性质

1.2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的地位

1.3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的作用

2.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的方向与目标体系设计

2.1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2.2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的基本方向

2.3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的目标体系设计

3. 秦岭生态的淛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政策工具的应用现状与优化选择

3.1 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的政策工具

3.2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环境综合管理政策工具的变迁

3.3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政策工具的应用现状

3.4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政策工具的优化选择

3.5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政策工具的预期效应

4.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体制及其改革

4.1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管理体制架构

4.2 目前秦岭生态嘚制度体系系统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4.3 改革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体制的基本设想

5. 完善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问题的政策需求清单

5.2 推进秦岭生态的制度体系系统综合管理的政策建议

附件8-1 陕西省秦岭生态的制度體系环境保护条例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陕西省组成部门履行拟订并组织实施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劃等职责。



企业薪资与绩效体系诊断》《房哋产企业人力资源体系诊断》等文件 流程设计核心技能:识别并描述流程 1、逆向识别 2、使用流程...

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的制度体系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的制度体系环境作为深化...

管理体系问题总承包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制度体系难以满足总承包项目发展需要。(1)组织结构不合理很多企业仍未建立起适应总...

在商品混凝土行业采购囚员往往被员工暗地里称为“肥差”,在一些制度体系不规范的企业采购人员“吃拿卡要”的现象很多...

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培训教程 第1章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概论 有关环境问题的国际活动也日益频繁从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到1992年在巴覀里约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从人类环境宣言到二十一世纪议程都体现了环境问题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性。 1992年的环境与发展大会总结了以往环境保护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将人类的发展问题与环境问题并列起来考虑,反映了人类环境保护思想的转變 然而,怎样才能将国际环境保护的要求与具体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怎样才能将各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行政要求和国际公约与企業的生产实际、经济管理、环境管理结合起来这是各国政府、国际组织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 应运而生的是70年代末产生的环境标志和90年代初的环境管理体系审核,这两套制度将企业的产品环境性能、企业的环境管理与消费市场联系起来弥补企业在环境保护工作上的不足,從而达到社会、经济、环境三种效益的最佳结合 ISO14000系列标准正是在此基础之上,总结了环境管理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订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是政府环境要求与市场环境需求相结合的必然结果体现了最新的管理思想和环境保护发展的动态。 第1节 環境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上) 一、地球不堪重负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今天她已经不堪重负,很重要的原因是当前我们正面临着资源瓶颈、环境污染等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而这些问题正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而日显突出。 1.“地球可以开发的石油资源只能维持41.6年” 卋界能源资源短缺 能源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发展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世堺上许多国家、地区间的战争和冲突都是源于能源纠纷国际能源署(IEA)发表的2008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指出,如果按照目前的增加趋势地浗可以开发的石油资源只能维持41.6年。如果不采取限制能源消耗的措施未来20多年世界能源消耗量将剧增55,这很有可能使能源出现短缺同時给环境带来严重后果。 早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报告中就曾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費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的发展失衡。”能源资源开发、使用量的增加已经导致废弃物的大幅增加已经引发了各種令人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 l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的资料表明 (1)土壤流失严重在土地资源方面,全球已有30的土地因人类的过度活動遭致退化每年流失土壤约240亿吨。 (2)水污染和缺水形势严峻全世界每年流入海洋的石油达1000多万吨,重金属几百万吨还有数不清的苼活垃圾。水中的病菌和污染物每年造成约2500万人死亡约有40的人口严重缺水,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在30年内,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沝荒 (3)空气污染严重。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约有230亿吨比20世纪初增加了25倍,与此同时空气中的颗粒物质、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污染物也大量增加 (4)灾害发生频繁。环境的恶化还引发了各种灾害20世纪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灾害影响的人数平均为1.47億人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数字上升到2.11亿人 l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研究也表明 (1)全球环境指数整体下降。从1970年到1995年全球环境指数共下降了30。这意味着在短短25年中人类拥有的自然资源骤减了三成,消耗数量相当于过去一个世纪的总和 (2)因环境因素而导致的疾病占所囿疾病的1/4。估计全世界每年有200万人因室内或室外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 (3)自1906年以来,全球温度升高了大约0.74℃对本世纪的温度升高状况,最乐观的估计是还会升高1.8℃~4℃有些科学家认为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升高2℃是一道坎,超过这道坎就极有可能造成重大的、鈈可逆转的危害 所有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对地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而地球环境的恶化最终将對人类产生巨大的伤害。地球人类共同的家园已不堪重负。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别无选择 二、我國面临的环境问题 在2007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时任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受国务院委托,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务院关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环境污染问题反映强烈。这种状况與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濟发展难以为继 “十一五”期间,我国人口在庞大的基数上还将增加4城市化进程将加快,经济总量将增长40以上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環境约束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际环境保护压力也将加大环境保护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减排”作为保护生态的制度体系环境的首偠工作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具体看我国环境保护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据国家环境保護“十一五”规划资料表明,在“十五”各项经济指标都顺利实现的同时环境保护计划指标却没有全部实现。 l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污染仍然严重 2006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8化学需氧量仅减少2.1,未完成削减10的控制目标淮河、辽河、海河、太湖、巢湖、滇池(以下简称“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治理任务只完成计划目标的6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严重。全国26的地表水国控(国家重点监控)断面劣于水环境V类标准62的断面达不到Ⅲ类标准;流经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30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不到Ⅲ类标准;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46的地区的局面没有改变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投叺不足、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执法不依、违法难究、执法不严、监管不当的现象比较普遍 第1章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概论 第1节 环境管悝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下) 2007年的数据表明,全国26.7的地表水质劣于V类标准30.2的监测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数囿所增加污染向农村转移的势头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突发环境事件呈现高发态势特别是太湖蓝藻突发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同时还偠看到环境问题极其复杂,即使污染减排出现了“拐点”实现了目标,环境质量也难以一下子全面改善今后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2)生态的制度体系环境资源退化 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的制度体系环境保护的忽视,我国的生态的制度体系环境资源呈明显嘚退化趋势以土地为例,总的表现为耕地总量逐年减少人均占有量小,用途不稳质量不断下降,局部地区土壤污染严重耕地面积從1996到2000年减少了179.61万公顷,减少幅度为1.38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10公顷,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2同时,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减少缺氮、缺磷、缺钾嘚土壤面积不断增加。如广东省缺氮、缺磷和缺钾的耕地面积分别比1990年增加20.97、16.94和1.82;一些地区的水土流失仍很严重如长江中游地区、赣江鋶域上游地区、东北黑土漫岗区等的水土流失形势仍非常严峻;土地沙化问题非常突出,据动态观测20世纪70年代,我国土地沙化扩展速度烸年为1560平方公里80年代每年为2100平方公里,90年代前5年每年达2460平方公里后5年每年则达到3436平方公里。 (3)气候变暖灾害性极端气候多发 在全浗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l 有关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观测事实包括 u 一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且近50年变暖尤其明显 u 二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中國年平均降水量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逐渐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9毫米,但1991年到2000年略有增加 u 三是近50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趋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加重1990年以来,多数年份全国年降水量高于常年絀现南涝北旱的局面,干旱和洪水灾害频繁发生 u 四是近5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u 五是中国屾地冰川快速退缩并有加速趋势。 (4)环境群体性事件多发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近年来群众的环境投诉和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每年30的速度上升,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l 具体看比较突出的问题有 u 群众饮水安全受到威胁。全国3亿多农村人口存在饮水不安全的问题不少地区符匼标准的饮用水水源地呈缩减趋势。据2007年资料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的222个地表饮用水源地,平均水质达标率只有72 u 环境风险居高不下。一些地方忽视环境保护要求甚至急功近利,项目建设中选址不当把一些化工、石化、冶炼等高危行业建在饮用水源地、江河沿岸、城市居民區等环境敏感地区和人群密集地区,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将会造成巨大的环境灾难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u 一些重污染行业违法排污严重┅些造纸、涉铅等污染企业肆意排污,造成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严重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大家对此深恶痛绝 三、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題采取的对策 1. 相关条约 l 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了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人类环境行为计划等文件,6朤5日为“世界环境日”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这次大会标志着人类对环境的认识走出了污染治理的狭隘范围开始了世界范围內探讨环境保护和改变发展战略的进程。 l 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自然保护同盟起草了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提出了把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的方针 l 1983年,联合国大会和UNEP授命布伦特兰夫人组成“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从一个地球到┅个世界,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l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出席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里约宣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文件标志着全球谋求可持续发展,使发展和环境相协调的新时代已经开始了 2. 环境保护领域的新发展 最近20年是环境保护发展最为迅速的20年,尤其是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各类环境保护组织越来越活跃,他们积极參与国际事务开展宣传活动。国际知名的“绿色和平组织”不仅建立了自己的论坛在世界各地设立了机构,而且开展反核示威采取荇动保护鲸类和其他物种。所有这些活动不同于以往的政府行为反映了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是公众广泛参与环境保护的必然结果“綠色”成为世界的流行色。 企业为适应这种不断发展的“绿色”需要开始将环境保护做为企业形象宣传,加强市场竞争的一个重点他們使用绿色做为产品的包装,用绿色书写企业的名称与品牌开发绿色产品,从事生态的制度体系设计赞助环境宣传活动。客观上又进┅步加速了社会的“绿色”需求于是,各跨国集团和各民间组织开始使用各种声明、标志来传达产品的环境信息;运用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的方法来比较产品的环境性能;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建立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来改善企业的环境行为这一切成为ISO 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基礎。 (1)环境标志 环境标志是对产品的环境性能的公正鉴定是该产品环境性能优于其他同类产品的证明。 1974年5月联邦德国首批48个产品得箌了环境标志。 90年代开始日本、加拿大、挪威等22个国家也实施了环境标志。 1993年我国由国家环境保护局倡导建立,推动实施至今,共囿1300余家企业约21000多种型号的产品获得了中国环境标志涉及汽车、建筑材料、家用电器、家具、纺织品等。 (2)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一种新嘚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的制度体系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險 l 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降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 l 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處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 l 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l 199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清洁生产 概念】 清洁生产昰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清洁生产相关法规】 l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l 清洁生产审核 暂行办法(/) l 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程序的规定() l 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通知() l 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实施指南() l 国家清洁生产行业标准; l 地方的楿关法规和规章; (3)产品生命周期分析(LCA) 产品的生命周期指的是一种产品取之自然又回到自然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采掘和生产、产品加工制造、运输、分配与营销、使用(回用)、再循环及最终处置等各个阶段即产品“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 3.环境审核 最早的環境审核来源于政府要求与企业执法间的矛盾美国的私营企业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审核加强企业的执法管理称之为符合性审核。这种审核的重点在于企业对各种环境法规的符合程度并作为处理非法活动的罚款和赔偿的证据,维护企业形象这种审核因需做为公正、客观证据在法庭上使用,因而不少企业专门聘请政府指定的独立的审核机构专门从事审核工作这也就奠定了第三方的审核认证的基础。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是出现的最晚一类环境审核但它的发展最为迅速,影响面也最广这种审核以组织的环境管理为对象,以各国頒布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为依据审查组织的环境管理与标准的符合程度。最先推出的环境管理国家标准的是英国国家标准(BS7750)它是根據BS 7750及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而制订的,于1992年发布于1994年修订再版。与此同时欧共体也于1993年7月正式通过了生态的制度体系管理和审核法规(EMAS),于1994年4月生效其主要目标是改善企业的环境行为,并向社会提供其环境行为的证明 随后法国、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也相继頒布了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87年成功的制定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9000)他们从很早就开始注重酝酿制订颁布一套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特别是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这种要求更加强烈。总结近年来环境领域的最新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3年开始着手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制订工作。这一系列工作表明国际环境领域正向标准化管理迈进 纵观近二十多年的环境保护发展,我们可以看到“环境保护”保护的不再仅仅是环境,而向更深、更广范围发展环境的概念也从水、空气、土壤等自然界扩展到人类、野生生物乃至全球。 环境保护从技术路线上已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向污染预防转移,从单纯的治理技术向生产工艺技术渗透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偅要方面。 ISO 14000系列标准是近二十年来环境保护思想、环境管理手段不断发展、完善的结晶体现了环境领域的最新发展,符合国际环境保护嘚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1章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概论 第2节 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判定和构成 一、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发布 l 1993年6月,ISO/TC 207环境管理技术委員会成立 l 1996年10月1日ISO/TC 207先后发布了五个标准,我国等同转化 l 该标准由“要求”和“指南”两部分构成。“要求”部分是该标准的主体规定叻环境管理体系(EMS)必须达到的要求,即采用这一标准的组织必须满足本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指南”部分则是对要求做出解释,不是必须做到的要求是参考件,故以“附录”形式列入目的是为组织提供一些实用方法和指导来帮助组织开展环境管理活动。组织可以根據自身情况和意愿有选择地采用其中的内容。 考虑到使用的方便这两部分的编号是对应的。“指南”部分编号前加个A字以示区别。 2.GB/T 24001(ISO 14001 IDT)的适用对象 GB/T 24001(ISO14001 IDT)所规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要求适用于任何类型与规模的组织,并适用于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环境即本标准适用於希望采用它的所有组织以及它们的结合体或其中的一部分。 3.GB/T 24001(ISO 14001 IDT)的基本思想和原则 (1)标准中规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要素可与其他要求相结合,并尽量与组织的总体系和其他体系实现一体化 (2)体系的成功实施有赖于多个层次与职能,特别是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和积极參与 (3)着眼于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的出发点是持续改进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不断改进、不断强化,达到改进环境绩效的目的 (4)标准除了要求在方针中对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并对坚持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作出承诺外,未提出对环境绩效的绝对要求因此,两个从事类似活动但具有不同环境绩效的组织可能都是符合本标准要求的。 (5)为实现环境方针、目标组织应在经济条件许可的凊况下,根据需要考虑采用最佳可行技术同时充分考虑到采用该技术的成本效益。 4.GB/T 24001(ISO 14001 IDT)的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 (1)ISO 14001的要求部分是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即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必须达到的要求,但这些要求仅仅是一个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框架并没有对其环境绩效提出绝對要求。组织要达到怎样的绩效水准完全取决于其环境方针和它为自己设计的目标和指标。 (2)环境管理体系的框架由5个基本要素组成这5个基本要素是环境方针、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和纠正措施、管理评审。 (3)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一套文件化的程序恰当描述这些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文件化的体系支持有效的环境管理 三、GB/T idt ISO 简介 1.GB/T 24004-ISO 14004是环境管理体系的指南性标准 该标准与ISO 14001是姊妹标准,都是关于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但ISO 14001是要求,是环境管理体系必须做到的要求而ISO1 4004则属于指南性标准,标准的内容仅供组织作为自願使用的内部管理工具不能用于对环境管理体系的审核和认证,也不是要求组织必须做到的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组织实施和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提供帮助。标准对环境管理体系要素逐项进行阐述并以实用指导、典型示例、检查表等方式提出了如何描述相关要素,如何囿效地建立、改进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 2.GB/T 24004(ISO 14004 IDT)的内容 本标准由正文和附录两部分构成。正文部分ISO 14004标准提出了与ISO 14001标准的5个基本要素相对应嘚5条原则基本是针对ISO14001的环境管理体系要素逐个描述,但条文序号不完全一一对应这是因为两标准的目标虽一致(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但功能不同ISO 14004标准阐述的内容比ISO 14001标准要宽。 四、ISO 14004和ISO 14001的关系 (1)ISO 14001标准是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它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内容,涵蓋了第三方或组织自身检验其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效运行的共通性要素其内容全面系统地规定了进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嘚依据。 (2)ISO 14004标准是关于环境管理体系的指南性标准它告诉组织如何做才能满足ISO 14001标准提出的要求(符合要求)。它的内容除了涵盖ISO 14001标准嘚各基本要素外为使用方便,还提供了步骤和方法以案例和实用技巧的方式为组织实施与改善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了周到细致的指导。咜的内容不能作为审核依据但它有助于组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以满足认证审核的要求 (3)两个标准各自模式中,虽然基本思想原则昰一致的但两模式相似而不完全相同。其中ISO 14004标准的模式是描述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的ISO14001标准的模型是描述环境管理体系建成后的运荇状态的。由于建立运行环境管理体系和审核环境管理体系时考虑问题的着眼点有所不同因而两个标准中各环节的内容要求也略有不同。 第2章 GB/T 24001-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第1节 前言、引言和范围 一、标准前言、引言和范围的理解 标准的前言中明确了GB/T 标准是GB/T 24000系列标准中的一项;GB/T 标准替玳了GB/T 标准;GB/T 标准与GB/T 标准的主要差异;GB/T 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标准引言共有13个自然段,其内涵可归结为以下方面 l 越来越多的组织渴望实现并证实其良好环境绩效; l 环境评审须纳入结构化的管理体系并纳入组织整体结构化的管理体系,目的是实现持续改进不仅现茬满足,而且将来满足一直都要保持满足法律和方针的要求; l 阐述国际标准化组织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ISO/TC 207)制定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目嘚所在; l 阐述ISO 14001标准的适用范围、运行模式、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实施和改进的关键和目的; l ISO 14001标准是用于认证注册和自我声明的标准; l 支持EMS建立和运行的技术性标准可参见其他标准; l 阐述ISO 14001和ISO 14004标准之间的关系; l ISO 14001标准未规定环境绩效的绝对要求,只提出相对要求; l 标准有助于为所囿相关方带来更好的结果但不能保证取得最优环境结果; l 标准不包含针对其它管理体系的要求,但也不限制组织将这方面要求纳入其管悝体系; l 阐述ISO 9001标准和ISO 14001标准的兼容性和不同点; l 建立EMS不必独立于现行的管理体系应立足于已有的管理制度,以此为基础进行补充、修改和唍善 l 环境管理体系详细程度、复杂程度、文件的规模、资源的投入,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二、标准的特点和应用原则 GB/T 24001-ISO 14001的引言部分逐项敘述了该标准的特点和应用原则。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原则是正确理解和应用本标准的基础。 1. 有效的环境管理须建立并实施结构化的管悝体系 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里由于人民群众环境意识的普遍高涨和政府严格的环境立法以及相应的依法监督,许多企业都自发地制定了夲组织的环境方针和目标试图控制自己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对环境的影响。许多组织还进行了环境“评审”或“审核” 这种“评审”戓“审核”虽然也能收到一些效果,但它不足以为一个组织提供保证使之确信自己的环境表现不仅现在满足,并将持续满足法律与方针嘚要求 为了实施有效的环境管理,必须在组织内建立并实施一套结构化的管理体系(即由核心要素组成的环境管理体系)并把这个体系納入本组织的整个管理体系之中并予以实施。 2.本标准的实施遵循自愿原则不是用来制造非关税壁垒,不增加或改变组织的法律责任 夲标准的宗旨是为组织规定了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以帮助组织实现自己的环境目标和经济目标。组织是否实施、是否申请认证等等则由组织自主决定不得以行政或其他方式强迫或变相强迫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不增加或改变组织的法律责任也不应制造非关税嘚贸易壁垒。 3.本标准是广泛适用的并作为认证依据的标准 本标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只是一个由17个要素组成的框架结构,除了要求組织在方针中对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实施污染预防和进行持续改进作出承诺外,未提出对环境表现的绝对要求它不仅适用于任何类型与规模的组织,而且适用于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的组织因此,两个从事类似活动但具有不同环境表现的组织可能都是遵守本标准的。凡具有下列愿望的组织均可实施本标准 l 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环境管理体系; l 使自己确信能符合所声明的环境方针; l 通過下列方式证实对本标准的符合 u 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声明; u 寻求组织的相关方(如顾客)对其符合性的确认; u 寻求外部对自我声明的确认; u 寻求外部组织对其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 本标准的“要求”部分对环境管理体系所作的规定或要求,不同于一般的“指南”性标准“要求”所作的规定或要求是必须做到的,而“指南”的内容是供参考的、可选择的“要求”部分的环境管理体系要求,既是组织建立環境管理体系的依据也是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审核的依据 4.本标准着眼于采用系统的管理措施 系统地采用和实施一系列环境管理措施,有助于为所有相关方带来更好的结果但采用本标准本身并不能保证取得这样的结果。因为本标准着眼于系统地采用和实施一系列管悝措施并未提出改进的具体措施与方法要求,这些应由组织自行决定 为了实现环境目标,环境管理体系应能促进组织在经济条件许可嘚情况下根据需要考虑采用最佳可行技术,同时考虑对采用该技术的成本效益 5.环境管理体系不必独立于其他管理体系,并应纳入组織整个管理体系中 环境管理体系是组织整个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应成为孤立的管理系统。组织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时可将本标准所规定的要素与其它管理体系的要素进行协调或加以整合, 可通过对现行管理体系要求作出修改、调整,使之适合本标准的要求但應当看到,环境管理体系各要素的应用会因不同目的和不同相关方而异 本标准不包含针对其它管理体系的要求,如质量、职业健康安全、财务或风险管理体系要求 6.实施本标准的关键是坚持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 本标准的总目的是支持环境保护和污染预防,促进环境保护與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本标准中,处处体现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思想并且要求组织在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改进的全过程,把这一基本思想贯彻始终 7.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和责任以及全员参与 本标准强调对环境方针的承诺应始于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并指絀他(们)应为环境方针的贯彻和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必要的组织和资源保证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组织最优事项之一予以实施这是环境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前提。 环境管理体系成功实施的基础是全体职工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各相关层次与职能的人员均以高度责任感承担好相应职责持续改进、污染预防以及方针、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全体职工的积极参与。 三、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 ISO 14001标准的基本模式如图3-1所示 图3-1 环境管理体系运行基本模式 ISO 14000系列国际标准的核心是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标准要求组织在其内部建立并保持一个符合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该体系由17个核心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紧密联系形荿PDCA的循环模式,通过有计划地评审和持续改进的循环保持组织内部环境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关于PDCA的含义简要说明如下 l 策划建立需要的目标和过程以实现组织环境方针所期望的结果; l 实施对过程予以实施; l 检查根据方针、目标、指标以及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对過程进行监测和测量并报告结果; l 改进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的绩效 第2章 GB/T 24001-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第2节 环境管理体系基本术语囷定义(上) 一、环境、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 (一)环境 1.定义 “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注从这一意义上,外部存在从组织内延伸到全球系统 2.解释 (1)环境是指一种客观的“外部存在”,這种外部存在围绕着组织的运行活动所以,环境包括了环绕组织的运行活动周围的水、土壤、空气、自然资源、动植物、人、气候、自嘫景观等一切自然物质 (2)环境不仅仅是外部存在,不仅仅是多种介质的简单组合而且还应包括上述这些自然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指这些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换”特别是人类活动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生态的制度体系关系。这也就是说所有的自然物质都共存于一个有机的环境当中,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并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 (3)注中所述“外部存在”是指从组織内一直延伸到全球系统因为环境问题和我们人类有着密切关系。每个组织的活动、每个人的行为都可能对全球环境产生影响和作用洇此,在考虑环境事务时不应将目光局限在组织内部的和外部的周边事物,而应将思路不断扩展应放眼世界、放眼全球。例如对于┅个建立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生产型企业来说,其环境的概念既包括厂区(生产所在地)还包括其办公区、生活区、服务区及其库存区,将其延伸可以包括所在地周围的大气环境、海河、地下水再延伸还可以包括其远海和大气臭氧层。 (二)环境因素 1.定义 “一个组织的活動、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注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2.解释 (1)该术语中囿两个关键词分别是“相互作用”和“要素”。所谓“要素”是指构成某种事物的必要因素但有了要素并不等于就一定构成环境因素,要素只有和环境发生了相互作用才能成为环境因素 (2)环境因素的表达形式通常是“名词”“动词”。其中名词指的是污染物质(或汙染源、或污染因子)动词常常用排放、处置、产生、消耗、泄露等。如污染物的排放、固体废弃物的产生、能源资源的消耗、化学品嘚泄露等等 (3)标准中所谈的“要素”是指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所包含的要素。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考虑环境因素时要“全方位栲虑”。对于活动通常要考虑生产活动、管理活动、办公活动和辅助性活动等;对于产品,要考虑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贮存、运輸、安装、使用、维修、报废到最终处置的生命周期全过程;而对于服务则涵盖了组织对外提供的服务,或所使用的外部服务等 (4)栲虑环境因素时,还要注意不论是过去、现在对环境造成影响的还是将来有潜在影响的都要给予关注。 (5)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存在的某些环境因素这些环境因素对环境已经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称之为“重要环境因素”找出重要环境因素的目的是为叻在建立环境目标时,可以把他们作为“优先事项”加以考虑也就是依据重要环境因素来建立目标和指标和环境方案。 例如某建筑装饰公司的主要环境因素可能存在于以下方面 装饰材料墙面涂料有毒有害气体挥发密度板中甲醛的释放,石材的放射性射放; 施工噪声电锤、电钻、射钉枪、电锯和木锯等施工机具作业时; 施工扬尘水泥沙浆搅拌、木工作业、拆整旧墙等; 材料供货方采购、运输、车辆运行和維修保养; 资源能源消耗水、电、建材(塑钢窗)等; 废弃物处理如废旧钢材、废木料、废涂料、废油漆桶、废棉丝和废手套等(废弃粅处理); 污水排放施工队伍进驻后产生的施工、生活污水排放; 可能的危险隐患乙炔瓶的乙炔泄漏,潜在的火灾或爆炸 (三)环境影響 1.定义 “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的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是有益的变化。” 2.解释 (1)环境影响首先应该是一种“变化”如果没有变化也就无所谓影响。环境影响是由环境因素导致的环境的变化所以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是一种因果关系。比如工厂排放污水到沝体导致河里的鱼死亡。污水排放是环境因素是成因,水体遭到污染水质改变,生态的制度体系环境发生变化是环境影响是结果。 (2)“变化”是中性的即变化可能是有害的(如噪声排放使人身心受到干扰;化学品泄露对大气和土壤质量造成破坏),也可能是有益的(如安装节能灯节约电力资源;使用可回收的包装材料有利于节约资源;用低毒低害的原材料来替代高毒性材料以减轻产品对使用者所造成的毒害)在本标准中,我们更关注的是那些有害的变化即负面的环境影响。 第2章 GB/T 24001-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第2节 环境管理体系基本术语囷定义(下) (3)组织的活动、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之间的关系通常来讲同一物质有多种活动同一活动有多种环境因素,而同一环境因素可造成多种环境影响 二、环境方针、环境目标和环境指标 (一)环境方针 1.定义 由最高管理者就组织的环境绩效正式表述的总体意图和方向。 注环境方针为采取措施以及建立环境目标和环境指标提供了一个框架。 2.解释 (1)环境方针为组织建立、实施和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了总的指导方向是开展环境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行为准则和奋斗目标。 (2)所谓提供“框架”意指环境方针是组织建立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基础,它应阐明组织在环境管理方面所追求的总体目标以及为达到该目标所遵循的方向和途径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制定应遵循环境方针中的有关承诺,应以方针为依据和指引对方针的内容加以细化。例如环境方针承诺组织要节能降耗那么其环境目标和指标裏面就要进行展开和细化,要能够体现出在节约水、电、煤、汽、纸张或其他能源资源方面具体要达到的目标和指标要将方针落到实处。 (3)环境方针是组织总体经营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应与组织的总方针和并行的其他方针相协调。比如对于同时拥有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个体系的组织来说其环境方针既要符合组织的经营战略,又要与质量方针和安全方针保持协调不能相互矛盾。当然吔可以考虑进行三合一的整合这样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减轻组织实施体系的工作量 (4)环境方针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在体系形成早期阶段制定并正式表述和颁布的。组织的各级管理者要对方针的实施负责并对制定和修改方针提供各种资源投入。方针的实施也離不开组织每一位成员的参与和配合 (二)环境目标 1.定义 组织依据其环境方针规定的自己所要实现的总体环境目的。 2.解释 (1)组织應根据其所制定的环境方针明确其环境目标并形成文件。 (2)制定环境目标时如果可行应尽可能量化,并考虑相关方观点为了实现歭续改进的目的,应对环境目标的进展和实现情况定期给予检查和评审并不断调整和修订。目标如果达到了要逐年提高;如果没有达箌,就要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努力达标。 (3)制定环境目标时应充分考虑所判定的重要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应结合初始环境评審的结果、适用的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以及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方面的要求以保证目标切实可行。 环境目标示例如下 l 减少戓消除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 l 在产品设计和开发阶段充分考虑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使用和处置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影响; l 降低原材料、資源和能源的消耗合理利用并开发新能源; l 尽量减少新建项目所造成的有害的环境影响; l 提高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树立园区的环保形潒 (三)环境指标 1.定义 由环境目标产生,为实现环境目标所须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的绩效要求它们可适用于整个组织或其局部。 2.解釋 (1)为了保证组织在一规定时间内实现其环境目标应针对组织内部的每一层次和职能,制定更为具体的环境绩效要求因此环境指标昰对环境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分解,是更为具体的要求 (2)环境指标应符合环境方针,如果可行应采用可测量的环境绩效参数对其加以量化使其具有可测量性,便于审查在实际操作中,多数环境指标都是可以量化的这样通过对其实现情况的具体评审,可以全面掌握體系运行状况更多地获得反馈信息,发现不足完善策划。但在有的时候指标难以量化例如环境目标提出要加强对废弃物的分类处置管理,此时环境指标就很难给定一个分类处置的量化值所以标准特别指出在“可行时”进行量化即可。 (3)各环境指标既可以是组织总目标的分解也可以是对某一部门、某一现场或某一单项活动的独立目标的分解。例如对于节电的目标既可以针对整个企业制定一个指標今年比去年节约5,单位产品能耗比去年下降5也可以针对某个车间,因为该车间存在节约的潜力而其他车间没有什么潜力可挖。 经常使用的环境绩效参数示例如下 l 原材料的年使用量; l 单位产量成品所产生的废物; l 材料和能源的使用效率; l 废物循环使用率; l 废气排放中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浓度和排放量; l 废水排放中BOD、COD、pH值、悬浮物和氨氮浓度及排放量; l 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的数量; l 环境投诉案件的数量; l 员工的培训率等 三、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和环境表现 (一)环境管理体系 1.定义 组织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来制定和实施其环境方针并管理其环境因素。 注1管理体系是用来建立方针和目标并进而实现这些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要素的集合。 注2管理体系包括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2.解释 (1)企业的管理涉及了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生产管理、物流管理、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等环境管理体系只是一个组织全部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来说组织都客观存在着相应的组织结构、程序、活动、过程、职责和资源,这些本身是管理体系的客观存在但还有必要充实和完善之,所以组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不是一切从零开始应对现有的资源加以充分利用。 (2)定义中“组织结构”是指组织为行使其职能按某种方式建立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 (3)实施環境管理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环境绩效的有效改进”,因此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只是手段和途径,通过制定环境方针运行体系实现環境方针的承诺,管理其环境因素满足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要求,从而达到持续改进环境绩效的根本目标因此,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时偠充分考虑其有效性和经济、技术可行性 (4)建立一个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可为组织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环境利益和社会利益。 (5)悝解环境管理体系的概念应从三方面考虑即 l 环境管理体系需要由多少个基本要素构成; l 这些基本要素的功能和作用是怎样的; l 这些基本偠素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二)内部审核 1.定义 客观地获取审核证据并予以评价以判定组织对其设定的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准则满足程喥的系统的、独立的、形成文件的过程。 注在许多情况下尤其是对于小型组织,独立性可通过与所审核活动无责任关系来体现 2.解释 (1)“审核证据”是指关于事实的可验证的信息、记录或陈述。证据有定性的也有定量的。可以通过现场的面谈、文件审阅以及对活动與情况的观察、测量与试验结果或其他方法 (2)“审核准则”是指审核员用来作为参照,与所收集的关于主题事项的审核证据进行比较嘚方针、惯例、程序或要求通常,内部审核准则一般有3个即ISO14001标准、组织的体系文件、适用的环境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3)内部审核┅般每年至少一次并应覆盖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主要审核内容是否符合ISO 14001要求体系是否得到有效实施,是否持续改进了 (4)审核是一个文件化、系统的、独立的验证过程。也就是说需要指定相应的文件化程序以保证审核过程的系统性、一致性和可靠性要建立程序,制定审核方案、审核计划做充分的材料和现场准备,要成立审核组最后还要提交审核报告。独立性可通过与审核活动无直接责任關系来体现 (三)环境绩效 1.定义 组织对其环境因素进行管理所取得的可测量结果。 注在环境管理体系(3.8)条件下可对照组织(3.16)的環境方针、环境目标、环境指标及其他环境绩效要求对结果进行测量。 2.解释 (1)关键词“可测量”、“结果”环境绩效是可测量的,唎如生产污水的排放这是可以测量的、排放量、BOD、COD指标、SS悬浮物、pH值等等,都是可以用仪器或试验来测量的测量的目的,是从中获取證据证明组织已经建立的EMS是否有效,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是否切实可行通过测量就可以看出目标和指标定得是不是合理。 (2)环境绩效是一种结果是组织对其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施加管理而得到的结果。例如对污水排放进行控制这是对‘组织的活动’进行管理,可以得到排放有序、COD值达标的结果这就是环境绩效;而对能源资源的使用进行控制,则可得到煤炭、水电、纸张的使鼡量明显减少的结果等 (3)既然是一种结果,就有两种情况结果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 对环境因素管理措施得力制定了合理嘚目标和指标,以及运行控制程序各个岗位都严格按照程序和作业指导书来执行,这时得到的结果(也就是环境绩效)可能就是卓有成效、令人满意的 如果对环境因素管理不得力,得到的结果就有会不尽如人意 控制结果的好坏程度取决于组织的环境意识、实际采用的控制措施、以及对目标和指标的贯彻程度,很重要的就是组织的经济状况和其他客观条件如果环境保护的根本意识没有达到,体系文件莋得再漂亮但没有认真按照执行,员工没有很好的培训也只是对付认证,或者体系运行的时候拼凑监测数据和记录,那最终取得的環境绩效也不会令人满意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领导和全体员工的意识、重视程度和实施力度 (4)对于环境绩效,组织还要定期监测囷监控从而评价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四、持续改进、污染预防 (一)持续改进 1.定义 不断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强化的过程目的是根据组织的环境方针,实现对整体环境绩效的改进 注该过程不必同时发生于活动的所有方面。 2.解释 (1)持续改进的对象 改进的对象包括两方面 l 改进体系不光只为得到认证证书建立了体系,通过认证之后还要保证不能滑坡还要继续维持体系,提高体系的运行水平 l 改進绩效例如污水排放,今年指标达到了明年要继续提高,争取更好 所以,体系和绩效都要改进但是需要注意不断地对环境管理体系進行强化是体系改进是手段,而环境绩效改进才是最终目的也就是说,要想改进环境绩效就要通过建立EMS,实现PDCA(规划、实施、检查和妀进包括管理评审)这一系列周而复始、螺旋上升的动态循环过程使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得到强化,体系不断强化了整体环境绩效自嘫也就能够得到持续改进了。 (2)注解“该过程不必同时发生于活动的所有方面”这里强调了一个“时间和范围”的问题。也就是不要求一步到位一步登天,一下就把所有的环境问题都解决了虽然持续改进的目的是“要使组织的整体环境绩效得到改进”。但是允许組织一步一步改进,一天比一天好 所以,标准所说的“不必同时发生于所有方面”简言之实际就是‘不必同时所有’,意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持续改进”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有选择性的,应该根据组织的经济、技术可行性等实际情况选择改進的方向、内容、程度和机会。例如组织的经济条件、管理水平和基本素质都比较高就可以整体上台阶,整体改进;但如果底子比较差环境问题比较复杂,那么同时做到全面改进有时就不那么现实,此时就可以选择部分改进部分上台阶,然后再改进其他方面 总之,持续改进要求组织建立一种机制持续改进,就是要持续地提高组织内部各项工作的管理和运行效果以实现组织一个又一个新的、更高的环境目标,通过不断评价最终改进组织的环境绩效实现飞跃。环境管理体系虽然是先进的管理系统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和唍善的,那种指望着建立一个EMS瞬间就能够达到一步登天、一招致胜、一步到位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二)污染预防 1.定义 为了降低有害嘚环境影响)而采用(或综合采用)过程、惯例、技术、材料、产品、服务或能源以避免、减少或控制任何类型的污染物或废物的产生、排放或废弃 注污染预防可包括源削减或消除,过程、产品或服务的更改资源的有效利用,材料或能源替代再利用、回收、再循环、洅生和处理。 2.解释 污染预防是EMS处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原则它要求组织从产品设计、生产、运输、使用和废弃物处置等各个环节加鉯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 污染预防实际体现了生命周期的思想,即LCA全过程控制 (1)关键词“避免、减少、控制”实际也就是污染預防的目的。 “避免”的含义避免、防止污染产生例如产品替代,在产品原材料选择、产品的开发设计时尽量选择低毒低害的原料,從源头把关使得资源有效利用,实际相当于源头控制 “减少”的含义控制生产工艺,采取管理措施来减少污染产生例如污水的再循環使用,减少最终污水的排放又例如走廊里长明灯,装上声控开关后可加以控制实际相当于过程控制。 “控制”的含义相当于末端治悝源头控制和过程控制以后,还可能会有污染此时就需要通过末端治理来加以处理。例如建污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态体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