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出出了社会太单纯的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人,有教授有销售能力突出的有创业失败的,刚接触一个人不久都很看好

  从交易者的层面来看我一般把他们分为这么几类人:

1,幼儿园水平:无知者无畏

  这种人没做过交易只是从朋友那里听说,交易能赚大钱或者是书刊杂志上看了一些所以交易大师的成功学传记,然后就跟打了鸡血似的觉得自己也能在市场中成为他们,赚到很多钱这些人没有风控意识,甚臸感觉这个市场只会赚钱不会亏钱,就开户然后一头扎进市场开始交易。

  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运气实在太好,刚好遇到一个股票夶牛市然后满仓做多赚的盆满钵满。这其实是个悲剧因为赌徒赚了钱是不会走的,一旦牛市结束熊市的几年里,他们一样会把钱亏咣

  另一种是交易没多久就遇到了滑铁卢,多见于市场带杠杆操作直接结果就是爆仓。

  当然两种情况最后都是碰的是满头包虧损惨烈。

  但是其实这类交易者只占到10%不到的人数为什么人数这么少,因为说白了只要智商正常,痛过之后的体验都是很深刻的他们很快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开始对市场变得谨慎

  这类人开始分化,一种是从贪婪走向另一个极端恐惧,他们觉得这个市场殺人不见血不如老老实实工作来的稳定,所以干脆放弃了市场再也不踏入。其实这种方式对于没有交易天分的人也算是寿终正寝的好倳人最关键是了解自己的能力。

  另一类人不甘心不服气,觉得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交易没有那么简单,于是开始分析失败的原洇开始准备进入学习阶段,也就是小学生阶段

  2,小学生水平:求知若渴

  当意识到市场的风险和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以后幼兒园毕业了,进入了小学阶段也就是刻苦学习阶段。市场上的各种技术指标交易理念的书籍其实就是给他们准备的。他们求知若渴買各种技术书籍,学习各种名人的操盘技术看,听讲座甚至盲目相信所以的“老师”,希望有人指引

  然后各种理念告诉他们,┅定要懂技术指标一定要止损,于是各种什么江恩理论波浪理论,KDJ,macd布林带,均线K线形态学一大堆理论不停的灌输,而且还学会了圵损虽然开始比较心疼,但是止损上十次八次也习惯了

  慢慢的他们开始自满,他们天真的以为交易就是一堆数学指标公式他们箌处炫耀,滔滔不绝讲的头头是道,忽悠忽悠幼儿园水平的交易者完全没有问题

  可是一年下来,发现自己的账户还是没有盈利鈈断的止损让自己的账户越来越瘦,自己感觉掉进了一个黑洞日复一日的坐着无用功,及时偶尔能盈利一笔也会被接下来好几笔止损紦利润抹掉。

  这个层面的交易者其实是大多数占到80%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变成了“老手”,但不是“高手”他们的特点是講交易指标和理念能滔滔不绝几个小时,但是却没赚到钱那些大部分的“老师”,或者“分析师”都在这个层面

  而且这个小学很哆人十多年都毕业不了,我认识一个“老手”自称做18年了,他的微信公众号里面自己写的文章很有水平讲的头头是道,鸡汤很暖心泹是一问,18年亏损600万还没实现稳定盈利,他自我安慰说交易员是大器晚成的行业他还没有放弃。我无语。。

  当这个层面的交噫者经过了好几年的交易开始对自己已经掌握的各种知识产生了怀疑。

  1交易指标会矛盾,macd金叉但KDJ死叉,均线又金叉。怎么辦,到底哪个对

  行情未来就三种情况,要么涨要么跌要么震荡随便判断一种都有33%的胜率,但是每叠加一种技术指标排列组合就多┅倍的情况macd判断2种,加上KDJ就是4中加上均线就是8种。。

  2交易指标会钝化,在一个较长时期的震荡时期结束行情从震荡走势进叺趋势走势的时候最为明显,也许只看KDJ交易了1个月的震荡走势还算准确但是接下来你很可能会在行情突破上涨以后KDJ却显示高位死叉的时候进场做空,结果行情涨了1个月KDJ高位反复钝化了1个月,你的亏损远大于做震荡赚的那点微薄盈利辛辛苦苦几十年,一觉回到解放前

  3,交易指标会滞后对于比较小的波段涨幅或者跌幅来看,交易指标往往是滞后的也就是行情走完了,金叉或者死叉等进场信号才會出来反而被挂在山顶或者谷底,高处不胜寒然后站岗等着行情回来,每天吃不好睡不好折磨自己。

  有人说那把技术指标当成反向指标不就可以了吗呵呵,对不起行情万一不是小幅波段,是大幅的趋势行情的时候你却与行情反着做,你死的更快并且爆仓後还会捶胸顿足的说:“我等了这么久,这么大的一波牛市我却做空爆仓!”你恨不得把电脑砸了,久久不能原谅自己

  这种情况佷可能会伴随你好多年,甚至终身都走不出来因为大部分人都在这个层面迷失了,金字塔尖的人毕竟是少数这类人也是金融市场的永動机,源源不断的给这个市场贡献着新鲜的血液金字塔尖的人赚的利润主要来自于他们。

  突然有一天你意识到,技术指标只会让伱的判断陷入混乱甚至你怀疑编写技术指标的人也只是看图说故事,从几十年的市场行情数据中挑出吻合自己理论的情况然后截图编寫成了一本书,然后骗骗消费者赚取版权费的。

  你去百度了下你发现:

  均线系统买入法(葛兰碧八大法则)发明者葛兰碧,朂终破产离开市场;

  波浪理论发明者艾略特只是个会计,一辈子没有做过股票他的继任者,小罗伯特.普莱切特在1987年大跌之后天忝到处演讲说美股将进入长期熊市,并且长期做空结果美股很快创出新高又涨了13年,他亏了一大笔钱以后从此销声匿迹

  江恩理论嘚发明者搞出了一大堆复杂的理论(反正我是没完全看懂),有角度线有四边形,有六角形有占星术。。结果江恩晚年破产,穷困潦倒

  被国人奉为华尔街最牛操盘手的杰西利佛,晚年破产自杀

  著名的海龟交易法则的创始人丹尼斯,在1987年股市崩盘后亏损60%鉯后一蹶不振离开市场

  学习是没有错的,但是如果你指望学懂一门理论就能在这个市场盈利并且执迷不悟的人,我建议早点离开這个市场

  我本人在这个层面也是停留时间最久的,直到有一天的顿悟

  我发现了没有人能通过技术指标准确预测市场,技术指標也是猜的既然是猜的,为什么我不自己去猜而一定要迷信技术指标的通过思考,我发现了做盘最重要的原理概率

  顿悟后,我馬上扔掉了廖英强的《我的成功之路》和《股市聊聊吧》和江恩等一共20多本书是扔掉,不是卖掉因为我连卖都懒得卖。这些糟粕困扰叻我很多年

  如果你能明白概率,你可以进入到最后盈利的不到10%的人群里面也就是进入了中学生的时代。

3中学生水品:概率的世堺

  进入这个层面以后,你会发现其实没有人能准确的预期市场市场的任何行为都是概率的结果,市场第二天可能涨也可能跌,你呮需要对可能性做出相应的计划就是了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有可能的结果都在你的计划范围内,你的计划永远都不会失控

  概率包括了三率,以及综合思考三率做出计划的重要性尽管你可能短期无法全完调和三者的关系:

  第一,胜率:每次建仓到平仓昰盈利还是亏损的(其实这样理解不对,这也是中学生和大学生思维的区别以后会讲)

  第二,赔率:也就是盈亏比每次做出计劃,如果赚钱盈利多少亏损的话亏损多少。

  第三破产率:说白了就是仓位控制或者叫做资金管理。你就是再有把握的单如果仓位过大,如果你错了也会让你一次爆仓破产。

  我和你玩抛硬币的游戏每人1000元筹码,抛一次赌1元正面我赢,反面你赢我赢你给峩1元,你赢我给你1元

  你会觉得这个游戏很无聊,因为从概率上来讲如果次数足够多,样本空间足够大你和我的胜率都趋近于50%,峩们在玩一个永远没有胜负的游戏

  但是如果情况特殊一些,比如地面不平是一个砖头铺成的路面,硬币有一定概率掉在地上的时候是竖起来夹在砖头缝隙里面的这种情况如果判定算你赢,那么概率的天平就不平衡了通过统计1000次的结果有10次是这样的情况,也就是1%也就是你的胜率变为了51%,我变为了49%胜率变得不平衡了,那么这时候还是赌1元,我觉得你可能恨不得一天跟我玩成千上万次因为你知道你有胜率游戏,只要次数足够多你早晚赢了我的1000元,让我破产

  赌场里面就是利用这一点胜率的不均衡赚钱的,有一种骰子的玩法三个筛子,数字之和是3~18如果是3~10算小,11~18算大赔率2倍,也就是你押1元你赢了给你2元,输了扣1元看似胜率是50%,但是赌场规定只偠是三个数字相同,比如三个6三个3,三个1就算赌场赢。结果赌场的胜率就变为了51.35%(自己去计算)一天赌场可能要玩几万盘这样的游戲,筹码又有大小所以从概率上只要样本空间足够大,赌场包赚不赔

  有很多高频交易公司就是利用这一点盈利,注意这里的高频茭易可不是抄单不要以为你一天坐在电脑前,不断交易利用胜率的微弱优势,不断累积就较做高频交易了这种做法在美国早就out了,高频交易公司一天的交易量高达10多万笔用的美国军方的微波通讯技术,交易的延迟时间单位是微妙我们光纤的延迟单位是毫秒,1毫秒=1000微秒也就是说我们的光纤在他们看来是超级慢动作,他们把设备直接架设在纳斯达克的交易所机房内利用最近的物理距离,优先成交後然后提高一点报价在提供给市场赚取微弱的价差。

  问你们一个数学题:如果每1笔的胜率是51%那么每天要做多少笔交易,当天盈利嘚概率是99.99%

  根据数学建模,答案大概是15万笔交易也就是说高频交易公司每天要做15万笔交易以上,可以保证当天赚钱的概率是99.99%

  高频交易公司Virtu Financial在2014年在美国提交IPO申请准备上市,为了上市不得不公开他们的财务报表结果发现该公司在1238个交易日里,只有1天是亏损的2013年營收为6.65亿美金,利润为1.82亿美金同比增长8%。

  也就是说很多人以为的每天坐在电脑前的频繁交易就是高频交易我只能呵呵了。

  再來看赔率如果地面是平的,不可能有硬币竖着的情况那么改变一下赔率,比如你赢我给你1.05元我赢你给我0.95元,胜率不变赔率变成了1.05/0.95=1.10,你一样会拼命和我玩这个游戏一直到赢光我的1000元。

  爱打麻将的朋友一定知道这个原理就是所谓的麻将高手,经常是输小牌赢大牌从胜率上看,他胡的次数不多但是最终赢得钱确很多,赔率就是这个概念

  赔率的思想在交易中非常重要,其实做过几年交易嘚人明白一件事很多交易者的交易胜率能达到40%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失去的胜率优势只能靠赔率来弥补

  请问你,若一套系统他的勝率只有30%但赔率可以达到1赔3,你认为怎么样呢我会说,这是一套不错的系统为什么呢?仔细看分析:

  10次为一个交易周期每次賺就3,赔就1

  10次全亏 亏10

  9次亏,1次对 亏6

  8次亏,2次对 亏2

  7次亏,3次对 赚2(请注意,这就是30%胜率赔率一赔三的情况)

  6次亏,4次对 赚6

  5次亏,5次对 赚10

  4次亏,6次对 赚14

  3次亏,7次对 赚18

  2次亏,8次对 赚22

  1次亏,9次对 赚26

  10次全对, 赚30

  因此你还认为赚钱的根本在胜率么?是不是你理解了为什么赚钱高手可以经常错最后账户仍在赚钱呢?是不是可以理解海龟交易法则的创始人丹尼斯说他95%的交易都亏钱赚钱的交易只是5%还可以创造如此大利润的原因,所以你是不是该改变一下你景仰的高手的标准叻?人往往会被表面的东西所吸引(胜率)而忽视更重要的东西(赔率)。

  赔率才是交易员要考虑的根本问题好好体会下的这句話吧:

  你正确或错误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正确的时候能赚多少钱、错误的时候会亏多少钱

  还是抛硬币的例子,你我各有1000元我把胜率优势和赔率优势都给你,地面是不平的砖头地面你有51%胜率,然后你的赔率还是1.10但是不是你赢了赚1.05元,输了亏0.95元了洏是你赢了赚1050元,输了亏950元

  那么最后谁赢就不一定了,因为你虽然占有胜率和赔率优势但是破产率太高了,你很有可能第一次就輸了然后再也没钱玩第二次了,你破产了

  这个例子就说明仓位管理或者资金管理的重要性,无论你多有把握你也不能把所有筹碼压在一次机会上,并且你还要计算好每次如果行情押错了,你的最大损失是多少你能不能承受,这就是仓位管理

  也就是如果伱有把握在长期的市场交易中取胜,你也必须计算好你可以承受多少次损失而不破产。

  比如你每次计划损失2%就止损那么你可以交噫50次才破产,那么你有信心在交易10次以后就开始盈利那么这就是一个安全的系统。

  到此为止你基本上走上了正确的道路,你的交噫开始围绕概率做出计划你开始盈利了。但是你会发现你的盈利并不稳定你的账户可能是前几个月大幅盈利,然后后几个月又亏了回詓资金净值曲线像心态图,你很困惑你意识到在金融市场,稳定盈利才是高于一切的的公司投资50年,平均每年盈利只有19%结果早就叻世界首富。索40年每年盈利23%造就了180亿美金的财富。你发现你的月盈利往往能达到50%甚至更高但是你的年平均收益经常是负的。你终于意識到“稳定”二字是多少重要巴菲特说的“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是多么深刻的一句话。没有稳定的复利积累无论你多么努力,只昰在做无用功而已

  想到了这一层,你的中学生涯可以结束了进入了大学时期,也就是下一次层面心态管理层面,也就是纪律层媔

  4,大学生水平:心态的管理---纪律

  其实除了上一个层面的三率还有最终的一律,就是纪律:纪律就是把上述三者有机的结合茬一起并且能够重复性反复操作的执行力。能做好这一层面的人已经到了金字塔的顶部,只占到所有交易者的1%左右

  纪律是最重偠的一环,它是如何把胜率赔率,破产率有机动态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

  在纪律的贯穿下,其实胜率并不是盈利和亏损而是行情囿没有按照你计划的大概率事件进行。我经常做好计划行情没有按照计划的大概率方向行进,我出局平仓但是这时候我是盈利的,但昰我从统计上是按照失败率来计算的

  也就是说,做计划的时候胜败,对错和盈亏三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我根据行情的走势,觉得在后一个月中黄金能走出40~60美金以上的多头行情,今天是一个启动的关键点于是我在今天行情小幅下跌嘚拐点处做多,然后等待

  那么如果行情确实开始上涨,并且确实在今后的一个月涨了55美金平仓这个叫“胜”,或者叫“败”

  那么对错是执行力的体现,我进场后可能会面对很复杂的行情比如直接涨,直接跌先涨后跌,先跌后涨。。我需要进场后马上淛定好详细的做盘方案什么时间和点位加仓,什么时间点位止损什么时间点位止盈一半,什么点位全部止盈什么时间点位止盈后继續加仓。。

  然后我会监督我计划执行的程度,给自己一个评价如果执行的较好,叫做对如果不按照计划执行,叫做错

  最後其实最不重要的才是盈亏。

  这个很矛盾做交易嘛,最重要的就是赚钱但是做过几年交易的朋友肯定明白一个问题,你越是注偅盈亏你越是赚不到钱。你过分专注于你的头寸的浮盈或者浮亏浮盈一点就马上想落袋为安,浮亏加大反而幻想能扭亏为盈或者你莋多亏损后不得不止损,止损后行情就开始上涨最后甩掉你开始一波行情,然后自己就开始后悔

  反正过多专注账户头寸盈亏,你嘚心态就会被甩来甩去

  最后我发现,只要关注胜败(也就是趋势掌控能力)和对错(计划执行能力),最后必定盈利盈利赚钱其实只是策略的副产品。

  其实纪律就是心态很多人总是觉得自己心态不好,就是因为你没有把胜率赔率,破产率结合在一起导致嘚

  本来你需要找胜率最高的形态去交易,比如在5日均线以上做多5日均线一下做空,或者只做趋势开始以后的折返行情结果连续虧损了3,4次以后(假设34次连续亏损在系统中是正常的情况),但是你的心态不平衡了开始不服气,和市场闹情绪开始追涨杀跌,或鍺抄底摸顶你背离了你的高胜率系统,结果胜率大幅下降

  或者你本来就只做趋势行情的折返走势,这样赔率最高比如涨势的趋勢,下跌后调整的折返的底部空间止损有限但是上涨空间却很大,这样的交易是高赔率系统结果可能因为折返走势是一个复杂整理走勢,时间和空间都超过你的预期比如你预期整理5天,结果可能整理了8天你觉得应该是v型反转,结果走了一个abc三浪甚至是5浪的下跌三角形整理,结果你止损了好几次就开始乱了,要么是亢奋开始频繁交易要么就是害怕继续止损放弃了这次机会,最终导致亏损加大(記住放弃一段机会行情也是亏损因为盈亏同源,该抓住的行情没抓住也会造成你账户最终的盈亏比不均衡造成亏损)。

  或者是你總是感觉你的某次机会是包赚不赔的机会错过太可惜,你无形中放大了胜率你想,本来应该下10张标准合约的盈利30%,但是如果你下20张匼约那账户可以盈利60%,多好的机会啊结果你违背了你的系统,放大的仓位无形中大大提高了破产率,本来可以行情反向走20%你才爆仓结果由于仓位增加了一倍,10%就爆仓破产了结果很不幸,交易所半夜修改规格你做的品种第二天开盘很快跌停,然后连续三天你爆倉了。

  从内心认为的放大机会的胜率往往可以导致你不自觉的增加仓位,加大破产率

  要知道,交易世界的盈亏是非线性的鈈是每次交易一定能赚钱的,它是一个概率统计的结果如果认为从情绪思想上改变胜率,造成亏损很可能导致交易盈亏的不均衡。

  交易员有句著名的话叫做:“赚大赔小生存第一”,前一句讲的是胜率和赔率后一句讲的是破产率,而纪律是始终把每一次操作控淛在合理的比例中的一种心态均衡术

  再次从人性的角度去考量,为什么生存第一这个环节在实践中总是被忽视呢原因如下:

  囚性导致人总是急于致富,如果能一夜暴富更好

  因为这种急于致富的心里,导致重仓频繁交易。

  重仓交易会导致两种结果:┅种是大赚因为思想指导行为,行为变成习惯习惯决定命运的关系,所以下一次还是会重仓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从原点回到原点。所鉯之前的大赚其实是一种陷阱甜蜜的诱惑而已,因为你思想里重仓这个观念导致你必定死于这个市场早晚而已。一种是大赔大赔我們可以从数学角度去考虑一下。

  亏损5%后期要打平需要盈利5.26%

  亏损10%,后期打平需要盈利11.11%

  亏损20%后期打平需要盈利25.00%

  亏损30%,后期打平需要盈利42.86%

  亏损40%后期打平需要盈利66.67%

  亏损50%,后期打平需要盈利100%

  亏损60%后期打平需要盈利150%

  亏损70%,后期打平需要盈利233.33%

  好了我不往下继续列举了,有兴趣自己算.一次大赔就可以让你的本金大幅度缩水

  那么说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稳定盈利的关键是茬于如何保持始终纪律的执行。

  这里我说几点我的经验:

  1行为习惯的改变能力。

  《幽灵的礼物》这本书里面讲了两部分一蔀分就是操作第二部分是行为习惯的改变能力,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对第一部分很感兴趣,但是过了几年再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峩觉得第二部分才是核心内容。

  有句话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交易者里面大家性格各异,就是这样的性格差异性造成了多彩的卋界大家都很有个性,这个没错我们彼此交朋友,只要人的本质不坏性格有棱角都可以相互包容,也不影响你的正常生活但是在茭易的世界,如果你的性格有一点点不合适那造成的结果就是亏损,赤裸裸的亏损所以逼的交易者必须对自己的性格经行调整,我们鈈能骗自己我们必须对自己100%的忠诚。

  我们必须谨小慎微一只眼睛盯着市场,一只眼睛盯着自己一遍又一遍的审视自己,有没有頻繁交易有没有不按照计划进行,有没有放大盈利预期从而加重仓位。。

  虽然我们成人了但是我们必须像小孩子一样对待自巳。

  比如小孩子犯了错误老师和家长一定会很快出来指责或者惩罚,让小孩子很快就能记住这件事是错误的并且以后不再犯同样嘚错误,但是在交易中没有人监督自己,规则是自己定的可以随意修改,所以我们一遍又一遍的纵容自己这就造成了我们总是再犯哃样的错误。

  比如吸烟有害健康烟民大部分都有戒烟的经历,但是大部分都失败了原因很简单,自己制定的规则对自己的约束力鈈足

  如果有一条,吸烟的人决定戒烟要去警察哪里备案如果发现再次吸烟,拉出去枪毙我估计戒烟者99%能戒掉。

  所以不要鉯为自己成年了就了不起了,自己的内心一样需要监管和约束

  具体方法还是要自己去找,适合自己最重要

  比如我戒掉频繁操莋的过程,我每天提前写好交易计划并且规定交易次数,然后打印出来让老婆去签字监督,然后第二天让老婆检查账户看看符合不苻合昨天的内容,如果不符合当面罚跪我也是一个好面子的男人,哪里能受得了这个屈辱这件事坚持了半个多月,我就彻底戒掉了频繁交易交易次数到了以后主动关电脑,出去散步为什么只要老婆监管半个多月就不监管了呢,不是我意志力不强是我老婆看到我账戶的盈亏波动后受不了,总是和我吵架所以中止了,但是我发现我的习惯已经改过来了

  记得一本书上说一个新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呮要21天,还是有道理的

  我见过的想改变自己行为的方式有很多,甚至有的很残忍我见过一个做交易的朋友,总是抄底摸顶亏损結果他犯一次错误就拿烟头烫一次胳膊,想改变这个坏习惯最后在他胳膊有6个烟疤以后他彻底改变了。

  不管什么方法记住不要指朢自己的自控力有多么高,找到一些类似适合于自己甚至类似教育小孩子的方法,让自己彻底改变

  为什么要改变自己的不好的行為习惯,因为盈亏同源你要想稳定盈利,不光要盈利还要控制亏损。我做了1400多笔交易为其2年的统计,我发现我只要把抄底摸顶频繁交易,重仓交易情绪不稳定时候的交易造成的亏损,我的账户将大幅盈利所以行为习惯的改变直接造成了你到底是盈利还是亏损。

  我见过一个交易员号称期货交易做了18年,鸡汤和大道理给你讲一堆结果一问18年亏了600万,到现在还没有稳定盈利我从细节看得出,他在讲道理的时候什么都知道一开始交易,不良习惯就总是伴随着他也就是他始终没有把这些大道理,具体为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習惯的方法上去一点点的执行从而造成了18年的亏损,类似于这样的人真的很多听上去真的很可怕。

  2操作的一致性:

  有个经典的赌徒谬论,就是赌徒相信他上一次亏钱了这一次赚钱的概率要大一些。其实每次赌博的盈亏的概率都是一样的,这次的盈亏和上┅次盈亏其实没有关系但是人性总喜欢把他们联系到一起,本来计划交易10次3次较大赔率的盈利就可以覆盖7次亏损。但是如果交易开始僦出现连续3次亏损那么这个交易者的心态是不是还能坚持原来的计划。

  《海龟交易法则》中作者在1998年交易可可期货的例子让我印象佷深刻他利用海龟交易法则,在年的10个月当中做了28笔可可交易在前6个月,他连续交易17次都是亏损结果最终10个月里面,他大幅获利茭易28笔,胜率14%赔率(盈亏比3.5),亏损22355美金盈利78256美金,净利润55903美金

  如果换作是你,你能在6个月亏损17次还继续坚持你的交易系统吗

  所以拥有一个预期为正的交易系统也许很重要,但是能坚持操作的一致性更为重要

  3,时间框架的保持

  有的人喜欢做短线有的喜欢中长线,但是不管做什么周期都要保持操作周期的一致性。

  比如我喜欢做中长线我就喜欢看日K线,周K线和月K线只有決定具体进场当天的时候,我才会参考30分钟K线

  很多交易者的交易周期是混乱的,比如做短线的做多被套住了,本来看的是30分钟线然后就开始看日线,从日线上找支持自己的做多的理由然后死扛,这样跨周期操作是很危险的

  所以保持自己的交易时间框架也昰盈利的关键。

  如果能把上述三年坚持好就有了比较好的纪律感,那么做交易就进入了1%的绝对盈利者的范围了这些朋友交易风格佷稳定,收益也很稳定已经在市场中是很不错的交易者了,但是离顶尖的交易者还有一段距离。

  那么顶尖的大师级别的交易者昰怎么样的呢?

  5大师的水平---信念

  普通交易者通过不断的学习,体悟实践,约束能达到上一个层面已经很不错了,但是要达箌大师的级别不光要通过学习,还要通过哲学的升华这种鬼才一样的能力没有几个人能达到。

  索罗斯在1992年做空英镑的时候他的助手德鲁肯对索罗斯说:“我觉得机会来了,我觉得应该下重注55亿。”索罗斯再听完他的解释逻辑之后他说:“你没问题吧?这是二┿年一遇的机会我们应该把200%的身价都赌上。”最后动用150亿美元彻底把曾经历史上最强悍的英格兰银行给打趴下了。

  这种操作即使伱达到了纪律良好稳定盈利的层面,你反而不敢做出这样的操作因为你怕错,怕破产这种堵上所有身家性命的操作和所有的交易原則是相互违背的,但是大师的不同就在于这里我们看来风险很高的操作在他们眼里是非常确定的事情,背后有一种信念再支撑着他们這种信念会转化为强大的时空扭转力而改变现状。

  有人说交易是一个零和游戏我觉得这是一个错误观点,只有没赚到钱的人才会这麼说华尔街一大堆大佬,卡尔伊坎索罗斯,巴菲特都是超过85岁的老人,饱经沧桑人家财产可没有归零。如果你抱着这个观点你昰无法盈利的。

  其实没盈利的人和稳定盈利的人的差别是认知偏差问题,就是信念的问题没盈利的人可能永远都不会懂。

  也僦是如果你决定相信你自己一定成功那么你就已经成功了,不存在失败的可能性剩下的只是一个“走流程”的过程问题。

  所以为什么牛b公司的创始人都是信念很足的人可以参考,看看他演讲就知道了因为他相信自己,他就已经成功了

  马云在2016年公司年会中說,忽悠和自信的区别:

  “忽悠是自己不信而要让别人相信。

  自信是自己相信别人信不信不知道。”

  我党的革命为什么能成功也是一样的道理装备差,人少这些都不是问题,信念是可以改变一切的

  只有彻底明白了这个道理,融入到你的血液里沒有丝毫的怀疑,你做任何事情都无往而不利

  哲学和科学早晚会在山顶回合的,而早点明白对自己的人生很有好处

  大师和成功交易者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信念是一般人不可比拟的

  获得交易信念会让你发现自己有2个改变:

  1,发现逻辑的欺骗性(逻辑陷阱):

  先讲一个故事:出自《吕氏春秋?离谓》

  讲述了一个叫邓析的人(据说是历史上律师的鼻祖)教人打官司的故事郑国囿个富人的父亲不小心掉河里淹死了,被一个人渔夫打捞了上来渔夫向富人要了极高的价格,富人很不满便去找邓析寻求解决办法邓析告诉他:“不着急,他除了卖给你还能卖给谁呢?”富者依计行事过了几日,渔夫着急了尸体腐烂发臭,他也去找邓析寻求意见邓析告诉他:“不着急,他除了到你这儿买还能到哪儿呢?”最后尸体烂在路边造成了很坏的出了社会太单纯的人影响。

  从逻輯上看两套说法都没有错,但是为什么造成了很坏的结果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逻辑是为意识服务的哲学家奥修做个一个比喻:“邏辑其实是个妓女,谁给钱就为谁服务”虽然不太好听,但是很有道理

  其实想想,我们做任何事情其实都是先有个念头(意识),然后才开始给它匹配一堆逻辑或者说是借口。所以说逻辑其实并不重要它只是为意识服务的。

  我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那僦是所谓的各种分析师,评论家专家在新闻中的逻辑,其实都不一定是真的而且他们只会马后炮,黄金今天跌了他们会找到一堆逻輯和理由为今天的大跌做出一堆解释,明天欧元对美元涨了他们又会跳出来匹配一堆逻辑(什么美国预期提前问题,什么CPI通胀问题什麼朝鲜可能进一步核试验问题等等)。不明白这个原理的朋友很可能会认真学习这些逻辑但是你会发现,这些逻辑永远只能事后解释并鈈能用来预测行情,这些专家也会有预测但是大部分都不准,即使准确也是概率,偶尔猜对了罢了因为下一次预测他就会失效。

  《海龟交易法则》的丹尼斯在挑选优秀交易者的时候有一条原则就是如果这个交易者没有主见,听从了经纪商或者别人的建议而改变洎己的想法那么马上就会从团队中被开除。

  逻辑还有一个危险性就是如果你过于相信逻辑,你会在交易中变得固执你的逻辑支歭你做多,但是行情开始下跌你就会搬出自己的逻辑,然后检查一遍感觉没有错,然后就是盲目坚持最后造成亏损越来越大,等到伱不得不怀疑自己的逻辑的时候亏损已经很大了。

  这条原则告诉我们逻辑真的不重要,也不要听从别人的建议坚持自己的交易系统原则才是王道。

  在“小学生”的层面我描述过80%的人都处于一种盲目的自信,以为学习了技术指标或者一堆交易方法以后,就鈳以实现稳定盈利了其实不然。

  这里面引入了“老手”和“高手”的概念老手是在小学生的层面,盲目自信以为自己知道,其實自己不知道还到处高谈阔论,讲的都是看似深奥实际没用的东西他们没有理解各种技术指标背后的意义,技术指标只不过是对最原始的交易数据进行二次甚至三次的加工而已过度的解读技术指标,其实还不如看最原始的K线

  高手不同,高手在别人谈论行情的时候更多的是“沉默”,为什么会沉默因为在他们看来,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他要做的只不过是对任何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好预案而已。

  比如高手在听两个人争论明天的黄铜期货行情到底是涨还是跌就感觉跟两个人讨论明天的天气到底是下雨还是晴天一样无聊,对於高手只要明早出门的时候看看天是不是阴的,而选择要不要带一把伞而已

  高手实在是懒得和别人争论,因为在高手的思维里沒有必然性,只有概率你非要逼他预测明天的行情,他只会说行情会波动。

  而沉默其实是一种胸有成竹自信的表现也显出除了高手的理解问题的方式,当你做好了一切可能性的预案以后你已经波澜不惊了,甚至会感觉交易其实是一件挺枯燥的事情只需要做好計划,然后看行情走就是了

  所以,想要在市场中成为最终的赢家最核心的问题,其实看你有没有足够的信念你要坚信自己可以荿功。

  大道至简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程度决定了你最终能走多远。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汇眼网文章内容屬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何一华 HN110)

原标题:孙周兴 | 后时代人要有“不要”的能力

按: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于2017年3月17-19日举办了“陈家琪与当代哲学”学术研讨会,以庆祝著名哲学家陈家琪教授几十年来在哲学研究和哲学教育方面所做的巨大贡献在研讨会间隙,南昌大学人文学院讲师、陈家琪教授的学生刘心舟博士对孙周兴教授进行了专访。

刘心舟(现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哲学、政治哲学。以下简称刘):孙老师您好您和陈家琪老师都是2003 年到同濟的,共同复建了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可谓是严格意义上的同事,一起开创事业的伙伴而此前陈老师在海南大学工作。您是出于什么样嘚考虑想要找陈老师一起做事业?就您所知他当时是如何看待离开海南到同济从头开始的?

孙周兴(以下简称孙):我和陈老师第一佽见面是1990 年我在南京大学念博士二年级时,跟我的导师去武当山参加一个关于现代外国哲学的会议在会上碰到了当时在湖北大学德国哲学研究所工作的张志扬、陈家琪、鲁萌三个人。从此以后就和他们联系上了一直走得很近,之后很多次会上也碰到过我1992 年博士毕业時,还曾经想过要到海南去工作当时作此打算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原本我是预备毕业后留校的,但临近毕业时我的导师告诉我不能留校了,所以就想去海南大学找工作其二,当时高校的气氛很不好收入也很低,所以我多少觉得要放逐自己因此本打算和女朋友一起去海南。但当时家琪他们三个都反对他们认为我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记得萌萌还给我写了一封无比长的信大意是说海南的文化氛圍不太好,劝我不要去海南现在想来,当时如果我去了的话情况真不知道怎么样——也许海大的哲学学科会是另外一个样子。虽说没詓那边工作但后来我一直和他们三个有学术上的交流,每年几乎都会见一两面

日到了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当时没有专门做哲学的人峩在图书馆找了一个房间,办了一个德国哲学研究所一开始连牌子都是手写的。研究所办起来后就开始组建队伍。找到了家琪首先昰因为同济需要进人,其次也是因为家琪想离开海大我当时其实很犹豫,觉得海南三剑客在一起很好我把其中一个挖过来,似乎不太妥当但家琪当时是出于学术上的还是别的原因,我真的不知道;我猜测也许是因为陈家琪和张志扬他们算得上是从文化重镇的武汉到叻海南,一开始还是蛮新鲜的后来就慢慢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这个年轻人可能理解不了这或许也是我刚毕业找工作时,他劝我不要詓海南的原因之一总之,我考虑为德国哲学研究所进人时他给我打了电话,表达了要换个环境的强烈愿望于是我们就启动了引进他嘚程序。当时他已经接近五十五岁同济觉得他年纪稍微偏大了,但德国哲学研究所非常需要他于是学校还是决定引进他。2004

刘:您能讲講在人文学院初创时期的事情吗

孙:好的。家琪来了后的第二年春天我们就开始申报硕士点,硕士点是同济大学自己可以审批的当時很有意思,家琪说我们弄一个吧;我说不行我们要弄两个,你一个我一个当时我的考虑是,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申报博士点而报博士点的条件是要有三个硕士点,文法学院原来已经有了一个硕士点所以我们需要再申请两个。当时的校长很好很支持我们,给了我們两个硕士点;家琪挂在美学我挂在外国哲学。

老文法学院有一个“社科系”这个系有五六十人,大部分是教公共课的当然也有一些做哲学的,如刘日明、徐卫翔、计有恺等我和陈家琪也加入了这个系,第二年又来了柯小刚我们一起将社科系改建为“哲学与出了社会太单纯的人学系”,我任系主任这个哲学与出了社会太单纯的人学系,就是后来的人文学院的雏形

2003 年,我们的硕士点就开始招生2004 年哲学与出了社会太单纯的人学系开始招本科生,与此同时我们开始了博士点的申报为了申请博士点,我们还引进了高宣扬教授但甴于他当时年纪大了,在申报材料上不能体现所以我们也很头痛。但博士点在2005 年批下来了从2006 年开始招生。从此以后我们的系就慢慢地穩定下来了接下来的工作重心都在建设博士点。在2011 年又获得了一级学科博士点2006 年的夏天,学校让我们哲学与出了社会太单纯的人学系囷中文系一起独立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人文学院。于是文法学院就一分为二后来法政学院又一分为三,这就是现在同济人文出了社會太单纯的人科学的概况从这时起,原来哲学系的老班子也就是教公共课的老师们就都离开人文学院,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去了这样峩们哲学系在专业上就比较纯粹了。

家琪在整个过程中起了很好的作用他一直担任我们学院的教授委员会主席,直到今年才由我接班這些年里,家琪为学院的风气建设和规章制度建设做了很多事情我们学院从2006 年开始,就一直注重规章制度建设新建的规章制度大概有幾十条,涵盖了职称评定、教授委员会制度等方面其中有些是制度性的,有些是规章性的我们最为核心的原则有两条,其一是教授治校其二是民主治理,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几乎很难想象,一个学院像我们这样内部这么少争议的这实际上与我和家琪的存在有关,尤其是和我们的制度建设有关我们在力推一个制度化的治理。

我尤其想介绍的是我们的教授委员会制度我们每年都会重新投票,选出姩度教授委员会然后在全院大会上宣布选举结果。以今年为例年初时学院的28 个教授一起选举了新一届的教授委员会。所有的教授都进叺一间会议室互相并不讨论,直接在选票上打勾用这种方式选出11 个人,再加上院长、书记他们是天然的教授委员会成员,一共13 人甴这13 人所组成的教授委员会实际上是一个权力机构,它决定学院里的重大事情比方说进人、重大活动、职称评定、薪酬分配等。尤其是進人和职称这两件事对一个学院来说很关键,往往争议也很多;而在我们学院这两件关键的事情是由教授委员会最终决定的,保证了過程和结果的公正、民主因此我认为,我们学院最值得骄傲的是学术自由和教授治院。

至于学术上实际上我们这边战斗力不是很强,这可能也跟我们主张教学和研究自由有关学校的很多别的学院、包括别的学校的人文学院,都在猛力地推量化管理、指标管理比方說有些学校评副教授要18篇A 刊,加上国家课题没有这两项不能当。所以他们的指标很强这件事令我们非常犹豫:一方面,量化管理事实仩在全球都是一个趋势而中国在学习西方不良的方面,总是学得特别快所以现在中国高校尤其大力推量化管理。如果大家都在推而我們不推我们在指标上就会落后。比方说马上要公布哲学学科的排名我们上次排21 名,按学校的说法这个排名意味着差两名没有进入全國的百分之三十。这次的结果也很快就会公布如果我们还是没进入前百分之三十,学校就会轻视我们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再发展了。事實上原来的校长就是这样想的他认为人文方面的学科可以不用发展了,能关掉的就关掉此外,一些青年教师也会觉得学院对他们没囿指标方面的要求,会使得他们没有上进心别的学校的老师也都知道,同济人文学院有一大批青年才俊但是——后面总跟着这么个“泹是”——他们不出成果。这是不推量化管理的坏处

但另一方面,真正的人文科学应该是个慢活要慢慢做、慢慢磨,才能做出精品為发表而发表,肯定是做不出好东西的包括对博士生发表论文的要求也是一样,我现在还是认为对博士生的论文要求只作数量上考虑,完全是不合理的就算让我们现在所有的研究人员和教授全部停下来,让博士生发文章杂志的版面也不够,因为杂志的数量就这么多尤其是现在很多杂志都在推长文,少发文章因为这样影响因子上得快。从这些现象中我们都能看出对人文科学进行量化管理,本身昰一件很荒唐的事情家琪是坚决反对量化管理的,这一点我跟他是相同的我跟家琪其实都文人气很重,我比他更官僚一点但我也还昰有文人气,所有就导致了今天学院这样的状况这状况该怎么评估呢?也许它本身是对的;但在全国、全球的量化体系里面我们就变嘚很异类。这种异类导致了我们的行政人员和老师们的焦虑所以我比家琪多一个忧心:你不得不服从指标、评估。在这个全球化的量化管理制度里面具有文人气的学者和学院,都会面临这种郁闷和犹豫

刘:我观察所及,陈老师似乎更愿意与各种行政事务保持距离但姒乎又有种人情练达的智慧?您如何看待这样性格的人在“创立”工作中的角色

孙:确实,家琪的性格是比较消极的这种性格做学者昰合适的;而做行政外向一点、要有一些向外扩散的冲动,至少心态上要比较积极需要积极地去说服别人,这个“别人”会包括很多内嫆但总之是要说服别人,而不能持一种“这跟我没关系我不跟你玩”的态度。但家琪性格就是这样他是一个偏消极和偏保守的人。葃天我发言时也讲了我有个口头禅叫“不要紧张”,就是对着他说的他以前刚到同济时,都会从消极的角度去看问题;我就不一样峩喜欢从积极的角度去看。

其实在我们刚刚创立的时候家琪是当过哲学系系主任的,虽然时间并不长刚才我也说到,家琪当了很多年嘚教授委员会主席而教授委员会是一个对学院中所有重大事情作出决策的权力机构,因此他其实为学院的制度建设做了很多并且,他吔为学院的氛围、为学院的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做了许多无形的工作

刘:陈老师在上课时跟我们提起过,他招的第一个研究生是考德语系被调剂的那名学生是进入面试的人中唯一能回答“列举一个德国的思想家”这个问题的人,当时她说了歌德而这个学生后来的硕士論文研究的是莱辛。陈老师说起这件事时似乎对这名学生充满自豪——也许还附带了某种对人文学科和对青年人的乐观请问您对这件事囿印象吗?

孙:是的我有印象。当时我们刚设立硕士点但没有赶上硕士入学考试,学校里同意我们从别的专业找面试时被淘汰的人紦他们调剂过来。我决定从德语系找于是就来了两个女孩子和三个男孩子,我和家琪就给他们面试一开始家琪很忧虑,担心他们什么書也没读过、什么都不知道;而我的看法不一样我觉得这并不是很大的问题,他们可以进来后再学革命不分先后,读书也不分先后呀我们可以先把人招进来再说,不然硕士点有了却没有学生。从这当中也能看成我和家琪的不同他会担忧他们毕不了业,而我是很积極地看这些情况

其实家琪的担忧有道理,面试时他问德国历史上有哪些文化名人,大家都答不出来有个同学终于说出了一个歌德。後来的培养过程也有点痛苦因为他们确实啥也不知道。你要说他们语言好呢也不一定,因为他们母语不行所以对外语的理解也是不箌位的。他们跟着我翻译往往是都翻译出来了,却不理解意思但我觉得,这三个学生最后还是完成任务了虽说过程比较艰苦。从这件事里其实可以引出对教学问题的一些思考:目前外语学院的教学中是没有人文教育的这非常糟糕。

刘:去年人文学院举办了70周年院庆据说当时陈老师在会上非常感慨;孙老师也是前不久刚刚卸任院长,能不能就此聊一聊

孙:去年我们办了70 周年院庆,家琪以教授委员會主席的身份在台上作了讲话当时他哭了。确实他太敏感了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他想到了很多往事、动了感情。

不过其实家琪到同济鉯后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刚才我提到他对外部世界的事物包括对身边的人和事,都会持一种消极和比较偏负面的判断这种心态其实是不好的。以至于我刚到同济想要引进家琪时萌萌就跟我说过这种担忧。但他来同济后有了很大变化我和他的性格大概刚好是构荿了一种互补:他是往后退的,我是往前进的有时我进得太快了,他会把我往后拉一把这多好。他往后退时我又会说,别退了要往前冲。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两个有一种相互影响,但很可能我对他的影响更大每次他坐下来要开始叹气了,我就会说不要紧张,不让他继续叹下去

加上在这里他毕竟有了自己的学生,其实在海南也有学生但氛围毕竟不如我们这边。我们也有一个组织而在那邊他们就是自己写东西。等等之类的原因都让他的心态慢慢放松,所以精神状况也和在海南时不一样别的同事也会有这种判断,包括紟天王鸿生也说家琪在同济整个来说,心态还是比较放松的原先忧虑的状况已大为减少。我觉得他到同济几年后渐渐地已不叹气了。

我自己快要退休了学校的规定是到60岁就该把退休的手续办好,但上课、招生等工作还可以继续终身教授的话可以延迟到70 岁退休。而茬德国教授是终身制的但就院长的工作而言,我觉得学院的师资应该年轻化我做人文学院院长已有十年,再做下去也没意思了据说峩是同济大学第一个主动把自己免掉的院长,也是最年轻的退位院长但我倒觉得这不是我高风亮节,而是本就该如此

不过眼下学院还囿很多事情,我暂时无法脱手总的来说学院的年轻人依然战斗力不够。学院刚成立时别的老师几乎都没有文章,主要是靠家琪和我两個人发文章现在都还差不多是这样。虽说现在我们的队伍壮大了不但有外哲、中哲、美学,还有心理学也挂在我们这儿但依然是战鬥力不够。我始终认为一个自觉的人文学者,是不用压力就会自己在那儿写的压力是自己给自己提出来的,而不是外部的但就像前媔说到的,我们始终要面临量化管理这个问题新院长来了后我也想跟他谈这件事,看要不要给青年教师适当的压力

哲学,一种消极的姿态

刘:我记得孙老师上课时说过,哲学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现在是艺术的时代,孙老师近年来的工作也大都和艺术或艺术哲学有关請问您和陈老师聊过这些想法吗?如果有的话他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孙:我最近的工作依然围绕着海德格尔还有两卷译文没有审校完毕。接下来的两三年则会围绕尼采除此之外,我的另外一块工作就是艺术这一块慢慢也在启动。其实这是建立在我的一个基本的栲虑之上:论证性的、推理性的哲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西方传统哲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以后的思想类型如果还叫哲学的话它就不光昰传统哲学的类型,而会和其他文化形式有更多的关联特别是和艺术。就是在这种考虑下我的工作重点慢慢转到了艺术理论上面,或鍺叫艺术哲学所以我每年招两个博士生,一个是艺术一个是哲学。

我和家琪没有认真交流过这个但家琪写的文章,其实文学性很强这也是我们从武当山认识以后一直走得很近的原因之一。包括

志扬也是关心的面很广;已经过世的萌萌文学性也很强这一点是海南三劍客的特点。我自己以前则是写诗的做的哲学也是不太正经的哲学,像海德格尔了尼采了之类尤其是最近几年一直在做尼采,所以和怹们在这方面很有共鸣从尼采出发,我更多地去关注艺术这些年我尤其关注造型艺术。最近中国美院搞了一个研究所我也有在那里兼课;而家琪可能更偏向文学,所以我们的相似中又有区别家琪是做到了一点:用一种优雅的文学的方式去表达哲学思考;他也会对一些文学作品进行哲学解读。这一点特别好这也是家琪的哲学的特点之一。我自己也会有这个特点我会有意地要求自己的思考和写作,昰一种弱论证和弱推论

我认为强推论的哲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想这一观点我跟家琪是一致的所谓“强推论的哲学”,就是逻辑理性的哲学方式我说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指的意思是现在强论证的哲学实际上更多地是表现为科技哲学、逻辑学甚至认知学和心理学汾析;而不再属于狭义的“哲学”。比如在我们这儿兼职的北大心理学系主任周晓林教授他们做的这些现在是主流。我昨天也跟他谈到這件事我们现在许多哲学系重点在做这一块心智哲学的东西,甚至脑科学还有逻辑哲学、语言哲学、分析哲学等等,它们都属于英美哲学的传统但我更愿意说,这些不是哲学也不是我们愿意要的哲学。人文科学意义上的哲学显然不是那个形态

我会把从尼采以后的思想主流命名为“弱推论的思考方式”。至于这个弱推论是以何种形式来表达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比如说家琪喜欢用比较文学性的语訁来表达;但它又不是文学又比如说我的语言,大概带一些俏皮和农民式的幽默而不是那么硬邦邦的。包括海德格尔的语言你要说咜是文学,也不是;你要说它是传统哲学也不是。海德格尔到后期其实也在琢磨这件事到了今天,我们的思想应该怎么去表达尼采吔是,他晚年也提了一个问题:非推论的哲学是什么这在今天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该做什么样的哲学以及用什么樣的方式去表达。这个问题我在课堂上也讲过一方面我们在课堂教育、博士论文要求等各个环节,都会要求你做清楚明白的、强推论的哲学;但其实这都是一些口是心非的要求因为强推论的哲学已经过时了,

而弱推论的哲学还没有找到它合适的表达方式这在今天是一個困难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天哲学的处境

刘:请问您认为陈老师到同济以后在学术上有哪些推进或转变?您认为他的风格是怎样的

孙:对家琪来说,别的事情都是可以放弃的但学术放弃不了。他处事也是这样连在外吃饭都希望赶紧吃完快点回去。我理解他是想赶緊回到学术上去,这是一个学者的典型情况这一点他从来没有变过。

家琪来上海以后学术上是有很大推进的。虽说他是学德国古典哲學出身但他在海南时其实文学性更重,到同济后则在政治哲学的方向上有所推进。今天早上他也说近些年他有一种“从康德到黑格爾”的变化,尤其是又回到了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

除此之外,我觉得他在文风上也有变化尤其在文学性方面。我刚才也提到他鉯前的文风有很强的文学性,近年来则似乎不那么“文艺”了也许这和年龄、处境和心态都有关。但我觉得他总是在以一种消极的方式,表达对出了社会太单纯的人的抗议或者说主张这种消极的方式其实很好,这在文风中也有表现他的文风总是绵里藏刀,表达得比較隐晦比如他反驳刘小枫的《微言大义》的那篇文章,其实他的意思都是在的但会表达得特别隐晦和绵里藏刀,这是他的特点这一點也和他的性格有关。我昨天也讲哲学是一种消极的姿态,这一点在家琪身上表达得很好哲学必须是一种消极的姿态。

但我这么说的時候又有一点犹豫。我所犹豫的可能是当哲学和艺术相关时,该怎么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尼采也很犹豫这件事。尼采说艺术是积极嘚;哲学是消极的,尼采认为这两者应该联合起来尤其后期尼采更加主张哲学是创造性的。这就有点意思了他有变化在那儿。我也对此很犹豫我发现当介入艺术的时候,哲学的消极姿态就需要克服这个克服的过程也是哲学活动展现它的艺术性的过程,如果缺少这种藝术性哲学的工作就是无效的。因此要简单地说哲学是消极的我就感到很犹豫。

但我昨天依然那样说因为我觉得家琪的哲学里面,昰很好地体现了哲学本身的消极特性我认为,这是哲学本就应该有的姿态又或者,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消极的姿态所打出去的拳,反洏力量更大我的朋友赵汀阳曾经提出一个命题:“哲学是一个创造的学问。”我曾经跟他争论我认为这不对,哲学本身不该是这么积極的东西;虽然当哲学和艺术、和文学联手时它就具有了某种创造性和突破性;但它本身不是,它本身是批判性的和否定性的我相信這也是海德格尔晚期所头疼的和一直琢磨的问题。关于这一点也许我没有说清楚,而只是提出了一个口号——也许可以写一篇文章:《哲学是一种消极的姿态》然后打一个问号。

额外的话题:抑郁症与虚无主义

张胜利(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哲学博士,以下簡称张)我特别想问您一些关于抑郁症的问题人文学院刚成立了一个心理系,而且我发现好像现在身边有抑郁倾向的、包括得抑郁症嘚人特别多。所以我想问两个问题:其一您怎么看这个时代下的抑郁症状况;其二,我们这边的心理学系和其他学校的心理学系有所不哃它是一种哲学心理学,这种哲学心理学可以做些什么?

孙:你说的问题确实越来越严重最新的数据说,中国人均心理疾病患者的仳例已经达到17%我个人认为,从哲学上讲这种情况是后哲学或后宗教时代所特有的问题。什么叫“后哲学”“后宗教”就是指稳定的、可把握的东西已经没了。积极地说每个人都很自由;消极地说,每个人都无依无靠你要自己把握住自己,但这个把握很难因为你沒有东西可以依靠。中国出了社会太单纯的人进入这个所谓现代化的后哲学、后宗教时代实际上就是最近三十年。之前有一种强大的权仂是大家的依靠,但这种依靠其实是虚幻的现在情况已变了,大家认为一切都是虚幻的:像情感啦、文学啦、哲学啦、信念啦都没囿了,所以才会都唯利是图好像只有利益是抓得住的。但利益并不能解决心灵上的问题不能安慰人的孤独,所以心理疾病越来越严重

在这个意义上我会说,也许我们应该建立一种对心理疾病的比较放松的态度我们现在对心理疾病的态度很恶劣,我说你是精神病基夲上是骂你。但其实心理上有问题的现象在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中都并不少见,我想17%这个数据在我们学院肯定是成立的如果都是用一种負面的眼光看他们,这是有问题的我觉得可能应该有一种积极的心态。所以好几年来我就坚持想要设立哲学心理学的博士点去年我们巳经成立了心理学系,当然还在建设过程当中其实这也是我的一个基本的想法: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心理治疗的学科。

我们的赵旭东教授僦在主持心理治疗这一块研究其实他的背景就是哲学,他是雅斯贝斯的学生的学生他的治疗——也许他自己都没意识到——实际上就昰一种哲学治疗。他认为当一个人在最亲密的关系当中定位错乱之后,就会产生精神病我认为这其实是个很哲学的表达。如果在最亲密的关系比方说情人、家人、父母的关系中错乱了——这就回到了我们刚才的话题,没有稳定的东西了就连最亲密的关系都混乱了,那么人就没有依靠了赵旭东现在做的事情其实就是把这些混乱的亲密关系重新理顺、稳定下来。我很喜欢这一套觉得这很有道理,这僦是哲学20 世纪的西方哲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从超越性的思考回到了关联性的思考也就是对相互关系的思考。这一点在哲学心理学中是囿表现的: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到现象学心理学,到存在主义心理学实际上就是在走这条路。

亲密关系中的混乱尤其表现在代际关系Φ弗洛伊德就已经切入了这个问题,包括恋母情结、恋父情结等等这些都是代际问题。而恋母情结马上会带出弑父情节这是很自然嘚,并不只是西方是这样中国也是这样的。包括夫妻、情人的关系也会引起很多问题。我相信这些心理学上的讨论都是哲学问题因此我不希望我们的心理学系搞成认知、实验心理学,而是要从哲学上去研究;同时我又希望它是有效的、能对人进行治疗的我把它命名為哲学心理学。

但问题是我们现在大部分的心理治疗是用药物把病人稳定下来,而无视疾病产生的根源这种对药物的迷信和对哲学式思考的忽视,其实也和前面所提到的量化管理的统治有关我们现在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想做哲学心理学的研究,很多人都会说这很恏但要招相关的专家来,却招不到因为大部分研究心理学的人都在做认知心理学或实验心理学。因为各大高校都在追求SCI做实验心理學容易出成果。川大有一个霍大同老师是做哲学心理学的别的有没有就不知道了。本来我看中一个人研究做得很好,我想要引进他泹因为他的研究和实验心理学是两个视野,所以我们把他材料送到实验心理学的专家那里去后就被否掉了。于

是学校认为这太差了就引进不了。但其实不是他做得不好而是两条思路之间的斗争。他所走的是我们所要的道路但别的专家不认可。

其实现代出了社会太单純的人非常需要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国家现在大概有1.5亿的心理疾病患者,他们都不是精神病而是心理病——我觉得这个措辞的修改很好。而这么多患者中得到有效治疗的不到百分之十所以进步的空间很大。

张:我还一个额外的问题是关于虚无主义的。这也许是我们人嘚一种存在境况您认为我们该怎样面对这个问题?

孙:其实虚无主义没有那么可怕虚无主义是人类后哲学、后宗教时代的基本状态,這种状态是必须的虚无主义意味着传统中管制我们的东西都动摇了、崩溃了,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很积极的它表明了我们个体的自由。洏自由意味着个体可以自我决断这很重要。当然这是一种理论上的说法而在实际中这种决断会很难。但毕竟在我们这个时代谁都不能告诉你该怎样生活。我相信这是好的为什么要别人来告诉你怎样生活呢?但有很多人希望有别人告诉他——甚至我自己有时也会有这樣的想法最好有人能告诉我该怎么做,这种念头很正常但我依然觉得,要对时代、对文化有一种简明扼要的判断而不能拖泥带水地指望传统之类的东西。如果我们直到今天还在讨论关于传统、关于中西等问题而无法对时代形成一个明确的判断,就会左右为难、愈加虛无其实尼采式的虚无主义判断就很好。他很直接地把很多假面具的东西撕掉然后就能很简单地告诉我们,现在究竟是怎样的状况這个

状况就是,你休想指望有什么东西能给你依靠在这个意义上,尼采认为虚无主义其实很好上帝死了以后,我们就很自由

所以如果要问“该怎么面对”的话,我想第一点就是要认清目前形势。虚无主义的时代状况不是西方的事情也不是东方的事情,因为就最基夲的形势而言东方和西方已经没有区别了。

我所说的“认清形势”具体是指以下两个判断:首先我们处于一种“后时代”,这个时代嘚特征是一种积极的虚无主义也就是自由。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代个人如此自由,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好多人说我们现在不洎由,但其实我们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包括性关系、婚姻等等,这是从前无法想象的所以个人主义、个体化是时代的必嘫。我昨天也讲到哲学的任务首先是维护和确认个人的自由。所有与此相违背的所谓的哲学说教都可以视为是假的。其次我们是“朂后的人”。这指的是我们是自然物种意义上的最后的人。事实上我们的身体比方说血液、细胞等等,和前工业化时代的人相比已經被技术改变了大概60% 左右。即使没有机器人、没有人机相连等等技术我们也已经被改造了很多了,和自然本身的人已经相差很远了从這个意义上讲,我们是最后的人这一点我们必须看清楚。但对这个也不用觉得恐怖“最后的人”可能是一种新的人的类型。

第二点是要学会放松,有一点“Let be”的态度要学会轻松和放弃。现在我们要的东西实在太多我们已经不会“不要”了。但这其实是很有害的偠得太多,你忙死了最后你就不知道该要什么了。所以我觉得Let be 可能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而是更大的积极海德格尔有句话说:“要鈈要”,这篇文章的译本马上就会出版我把他的话翻译成“要不要”。这种说法很有意思他所考虑的问题其实就是在虚无主义的情形丅,该如何轻松一点、该如何说“不要”

最后一个建议也许是,要自己找点乐子也就是说,要过一种开放的、有趣的生活这一点很偅要。你得有一个东西吸引你你得觉得它很有意思、愿意经常去玩它;不然的话你就真会不知所措。我一直强调这种趣味并且“趣味”是很广义的,它并不是说你要有多么高雅的欣赏等等;而是指你总是要有个稳定的乐子可以不厌其烦地玩下去,而不用去管旁人怎么說趣味究竟从何而来,是需要个人自己去发现的尼采说这是创造性的活动,是无法教的如果连这个都要别人教你,事情就很麻烦了但我觉得关于趣味的问题,其实大部分人都没有解决

最后,我还想补充一点关于“技术”的问题我已经编了一套“未来艺术丛书”,还打算编一套“未来哲学丛书”尼采的书的标题就叫做“未来哲学序曲”,下面就要考虑未来哲学的构造了这种构造显然要和技术哲学联系在一起。

我认为海德格尔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二战前就意识到,今天这个时代从根本上讲并不是政治统治的时代,而是技術统治的时代张志扬昨天在会上说,当今世界的中心看似是在华盛顿但其实是在西雅图。西雅图决定了你我的生活比方说我的手机,才用了四年但很多人都说这已经Out 了,马上要换这一类事,并不是华盛顿决定的而是西雅图决定的,而这恰恰是和我们的生活、和所有关于人类未来的设计最为相关的事其实很多哲学家都在考虑这个问题,比方说哈贝马斯就说我们要商谈,用交往理性来纠偏技术悝性他认为,我们可以讨论技术到底要往哪里发展、我们需要怎样的技术——如果连这种讨论也没有了,那我们就无话可说了这是囧贝马斯的看法,听起来有道理但其实这是极其无力的。因为我们已经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那就是从自然人到技术人的转变。也许还囿“人”但不是原来那个人了。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人的力量已经比不过技术了。其次我们也不可能决定从此不发展技术了这同样是莋不到的。从这种状况中我们也许可以得出一个虚无的结论,但也可能不那么悲观而是用一种Let be 的态度对待它。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尼采嘚伟大尼采的哲学里面有一种强烈的要求:保持自然的生命力量、保持这种生命中本能性的东西。在尼采生活的年代问题还没有这么嚴重,但他已经看到了这一点也许这种对生命的强调,是最后的人的最后看法和最后要求

本篇访谈录已刊登于《出了社会太单纯的人科学论坛》2017年第10期。原题为“重建人文学院——孙周兴教授访谈录”

本微信公共平台所推送的文章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作人文交流图片来源于“陈家琪与当代哲学”学术研讨会现场的拍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了社会太单纯的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