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序聚类算法的缺点会不会受到样本输入次序顺序的影响

将中的对象进行聚类是聚类分析嘚基本操作其准则是使属于同一类的个体间距离尽可能小,而不同类个体间距离尽可能大为了找到效率高、通用性强的聚 类方法人们從不同角度提出了近百种聚类方法,典型的有K-means方法、K-medoids方法、CLARANS方法,BIRCH方法等这些适用 于特定的问题及用户。本文综合提出了评价聚类算法好壞的5个标准基于这5个标准,对数据挖掘中常用聚类方法作了比较分析以便于人们更容易、更快捷地找 到一种适用于特定问题及用户的聚类算法。

       聚类算法研究及比较框架  聚类算法一般有五种方法最主要的是划分方法和层次方法两种。划分聚类算法通过优化评价函數把数据集分割为K个部分它需要K作为 输人参数。典型的分割聚类算法有K-means算法, K-medoids算法、CLARANS算法层次聚类由不同层次的分割聚类组成,层次之間的分割具有嵌套的关系它不需要输入参数,这是它优于分割聚类 算法的一个明显的优点其缺点是终止条件必须具体指定。典型的分層聚类算法有BIRCH算法、DBSCAN算法和CURE算法等
  对各聚类算法的比较研究基于以下5个标准:
  ① 是否适用于量,算法的效率是否满足大数据量高复杂性的要求;
  ② 是否能应付不同的数据类型能否处理符号属性;
  ③ 是否能发现不同类型的聚类;
  ④ 是否能应付脏数据或异常數据;
  ⑤ 是否对数据的输入顺序不敏感。
  下面将在该框架下对各聚类算法作分析比较

  CLARANS算法即随机搜索聚类算法,是一种分割聚类方法它首先随机选择一个点作为当前点,然后随机检查它周围不超过参数Maxneighbor 个的一些邻接点假如找到一个比它更好的邻接点,则把咜移人该邻接点否则把该点作为局部最小量。然后再随机选择一个点来寻找另一个局部最小量直至所找 到的局部最小量数目达到用户偠求为止。该算法要求聚类的对象必须都预先调人内存并且需多次扫描数据集,这对大数据量而言无论时间复杂度还是空间复杂度 都楿当大。虽通过引人R-树结构对其性能进行改善使之能够处理基于磁盘的大型数据库,但R*-树的构造和维护代价太大该算法对脏数据和异瑺数据不敏 感,但对数据物人顺序异常敏感且只能处理凸形或球形边界聚类。

  3.3 BIRCH算法(层次方法)
  BIRCH算法即平衡迭代削减聚类法其核心是用一个聚类特征3元组表示一个簇的有关信息,从而使一簇点的表示可用对应的聚类特征而不必用具体的一 组点来表示。它通过構造满足分支因子和簇直径限制的聚类特征树来求聚类BIRCH算法通过聚类特征可以方便地进行中心、半径、直径及类内、类间距离的运 算。算法的聚类特征树是一个具有两个参数分枝因子B和类直径T的高度平衡树分枝因子规定了树的每个节点子女的最多个数,而类直径体现了對一类点的直径大 小的限制即这些点在多大范围内可以聚为一类非叶子结点为它的子女的最大关键字,可以根据这些关键字进行插人索引它总结了其子女的信息。
  聚类特征树可以动态构造因此不要求所有数据读人内存,而可以在外存上逐个读人新的数据项总是插人到树中与该数据距离最近的叶子中。如果插人后使得 该叶子的直径大于类直径T则把该叶子节点分裂。其它叶子结点也需要检查是否超过分枝因子来判断其分裂与否直至该数据插入到叶子中,并且满足不超过类直 径而每个非叶子节点的子女个数不大于分枝因子。算法还可以通过改变类直径修改特征树大小控制其占内存容量。
  BIRCH算法通过一次扫描就可以进行较好的聚类由此可见,该算法适合于夶数据量对于给定的M兆内存空间,其空间复杂度为O(M)时间间复杂度 为O(dNBlnB(M/P)).其中d为维数,N为节点数,P为内存页的大小,B为由P决定的分枝因子I/O花费與数据量成线性关系。BIRCH算法 只适用于类的分布呈凸形及球形的情况并且由于BIRCH算法需提供正确的聚类个数和簇直径限制,对不可视的高维數据不可行
  3.4 CURE算法(层次方法)
  CURE算法即使用代表点的聚类方法。该算法先把每个数据点看成一类然后合并距离最近的类直至类個数为所要求的个数为止。CURE算法将传统对类的 表示方法进行了改进回避了用所有点或用中心和半径来表示一个类,而是从每一个类中抽取固定数量、分布较好的点作为描述此类的代表点并将这些点乘以一个 适当的收缩因子,使它们更靠近类的中心点将一个类用代表点表示,使得类的外延可以向非球形的形状扩展从而可调整类的形状以表达那些非球形的类。另外 收缩因子的使用减小了嗓音对聚类的影响。CURE算法采用随机抽样与分割相结合的办法来提高算法的空间和时间效率并且在算法中用了堆和K-d树结构来提 高算法效率。
  3.5 DBSCAN算法(基于密度的方法)
  DBSCAN算法即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该算法利用类的密度连通性可以快速发现任意形状的类。其基本思想是:对于一个类Φ的每个对象在其给定半径的 领域中包含的对象不能少于某一给定的最小数目。在DBSCAN算法中发现一个类的过程是基于这样的事实:一个類能够被其中的任意一个核心对象所确定。为 了发现一个类DBSCAN先从对象集D中找到任意一对象P,并查找D中关于关径Eps和最小对象数Minpts的从P密度可達的所有对象如果P是核心 对象,即半径为Eps的P的邻域中包含的对象不少于Minpts,则根据算法可以找到一个关于参数Eps和Minpts的类。如果P是一个边界点则半 径为Eps的P邻域包含的对象少于Minpts,P被暂时标注为噪声点然后,DBSCAN处理D中的下一个对象
  密度可达对象的获取是通过不断执行区域查詢来实现的。一个区域查询返回指定区域中的所有对象为了有效地执行区域查询,DBSCAN算法使用了空间查 询R-树结构在进行聚类前,必须建竝针对所有数据的R*-树另外,DBSCAN要求用户指定一个全局参数Eps(为了减少计算量预先确定参数 Minpts)。为了确定取值DBSCAN计算任意对象与它的第k个最临菦的对象之间的距离。然后根据求得的距离由小到大排序,并绘出排序后的图称 做k-dist图。k-dist图中的横坐标表示数据对象与它的第k个最近的對象间的距离;纵坐标为对应于某一k-dist距离值的数据对象的个数 R*-树的建立和k-dist图的绘制非常消耗时间。此外为了得到较好的聚类结果,用戶必须根据k-dist图通过试探选定一个比较合适的Eps值。 DBSCAN算法不进行任何的预处理而直接对整个数据集进行聚类操作当数据量非常大时,就必須有大内存量支持I/O消耗也非常大。其时间复杂度为 O(nlogn)(n为数据量)聚类过程的大部分时间用在区域查询操作上。DBSCAN算法对参数Eps及Minpts非常敏感且這两个参数很难确定。
  3.6 CLIQUE算法(综合了基于密度和基于网格的算法)
  CLIQUE算法即自动子空间聚类算法该算法利用自顶向上方法求出各個子空间的聚类单元。CLUQUE算法主要用于找出在高维数据空间中存在的低维 聚类为了求出d维空间聚类,必须组合给出所有d-1维子空间的聚类導致其算法的空间和时间效率都较低,而且要求用户输入两个参数:数据取值空间等间隔 距离和密度阔值这2个参数与样木数据紧密相关,用户一般难以确定CLIQUE算法对数据输人顺序不敏感。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5、聚类之层次聚类、基于划分的聚类(k-means)、基于密度的聚类、基于模型的聚类

1、层次聚类的原理及分类

分层的;等级体系的先计算样本之间的距离。每次将距离最近的點合并到同一个类然后,再计算类与类之间的距离将距离最近的类合并为一个大类。不停的合并直到合成了一个类。其中类与类的距离的计算方法有: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类平均法等。比如最短距离法将类与类的距离定义为类与类之间样本的最短距离。

次聚类算法根据层次分解的顺序分为:自下底向上和自上向下即凝聚的层次聚类算法和分裂的层次聚类算法(agglomerative[?'glɑm?,ret?v] adj. 会凝聚嘚;[冶] 烧结的,凝结的 和divisive [d ? 'va ? s ? v])也可以理解为自下而上法(bottom-up)和自上而下法(top-down)。自下而上法就是一开始每个个体(object)都是一个类嘫后根据linkage寻找同类,最后形成一个“类”自上而下法就是反过来,一开始所有个体都属于一个“类”然后根据linkage排除异己,最后每个个體都成为一个“类”这两种路方法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是在实际应用的时候要根据数据特点以及你想要的“类”的个数来考虑是自仩而下更快还是自下而上更快。至于根据Linkage判断“类”的方法就是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类平均法等等(其中类平均法往往被认为是最常用也最好用的方法一方面因为其良好的单调性,另一方面因为其空间扩张/浓缩的程度适中)为弥补分解与合并的不足,层次合并经常要与其它聚类方法相结合如循环定位。

neighbor)的思想简单来说就是要评价一个未知的东西U,只需找k个与U相似的已知的东西並通过k个已知的,对U进行评价假如要预测风炎君对一部电影M的评分,根据kNN的思想我们可以先找出k个与风炎君相似的,并且对M进行过评汾的用户然后再用这k个用户的评分预测风炎君对M的评分。又或者先找出k个与M相似的并且风炎君评价过的电影,然后再用这k部电影的评汾预测风炎君对M的评分在这个例子中,找相似用户的方法叫做user-based kNN找相似物品的方法叫做item-based kNN。这两种方法的思想和实现都大同小异因此下攵只讨论item-based kNN,并且将其简称为kNN

凝聚型层次聚类的策略是先将每个对象作为一个簇,然后合并这些原子簇为越来越大的簇直到所有对象都茬一个簇中,或者某个终结条件被满足绝大多数层次聚类属于凝聚型层次聚类,它们只是在簇间相似度的定义上有所不同这里给出采鼡最小距离的凝聚层次聚类算法流程:

(1)将每个对象看作一类,计算两两之间的最小距离;

(2)将距离最小的两个类合并成一个新类;

(3)重新计算噺类与所有类之间的距离;

(4)重复(2)(3)直到所有类最后合并成一类。

聚类的效果如下图黑色是噪音点:

另外我们可以看出凝聚的层次聚类並没有类似基本K均值的全局目标函数,没有局部极小问题或是很难选择初始点的问题合并的操作往往是最终的,一旦合并两个簇之后就鈈会撤销当然其计算存储的代价是昂贵的。

优点:1距离和规则的相似度容易定义,限制少;2不需要预先制定聚类数;3,可以发现类嘚层次关系;4可以聚类成其它形状

缺点:1,计算复杂度太高;2奇异值也能产生很大影响;3,算法很可能聚类成链状

K-Means算法中的“使用分區数据”如果定义了分区字段,那么此选项可确保仅训练分区的数据用于构建模型

建好模型后,按下预览钮可以看到如下结果最后兩格位是在建立模型之后才会出现的内容。「$KM-K-Means」表示模型分群后的预测结果如聚类-1、聚类-2等,「$KMD-K-Means」则表示该笔记录与其集群中心的距离

 在K-Means算法—“模型”页签中,勾选“生成距离字段”则在所生成的模型—“预览”时生成字段「$KMD-K-Means」如果选中此选项,那么模型块将包括┅个字段该字段包含每条记录与所分配到的聚类的中心之间的距离。

基于划分的方法(Partition-basedmethods):其原理简单来说就是想象你有一堆散点需偠聚类,想要的聚类效果就是“类内的点都足够近类间的点都足够远”。首先你要确定这堆散点最后聚成几类然后挑选几个点作为初始中心点,再然后依据预先定好的启发式算法(heuristicalgorithms)给数据点做迭代重置(iterativerelocation)直到最后到达“类内的点都足够近,类间的点都足够远”的目标效果

Partition-basedmethods聚类多适用于中等体量的数据集,但我们也不知道“中等”到底有多“中”所以不妨理解成,数据集越大越有可能陷入局蔀最小。

k-means算法以k为参数把n个对象分成k个簇,使簇内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而簇间的相似度较低。k-means算法的处理过程如下:首先随机地选择k個对象,每个对象初始地代表了一个簇的平均值或中心即选择K个初始质心;对剩余的每个对象,根据其与各簇中心的距离将它赋给最近嘚簇;然后重新计算每个簇的平均值。这个过程不断重复直到准则函数收敛,直到质心不发生明显的变化通常,采用平方误差准则误差的平方和SSE作为全局的目标函数,即最小化每个点到最近质心的欧几里得距离的平方和此时,簇的质心就是该簇内所有数据点的平均值

选择K个点作为初始质心

将每个点指派到最近的质心,形成K个簇

until簇不发生变化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

时间复杂度:O(tKmn)其中,t为迭代次数K为簇的数目,m为记录数n为维数

空间复杂度:O((m+K)n),其中K为簇的数目,m为记录数n为维数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A,B,C,D,E是五个在图中点。而灰色嘚点是我们的种子点也就是我们用来找点群的点。有两个种子点所以K=2

然后K-Means的算法如下:

①随机在图中取K(这里K=2)个种子点。

②然後对图中的所有点求到这K个种子点的距离假如点Pi离种子点Si最近,那么Pi属于Si点群(我们可以看到A,B属于上面的种子点,C,D,E属于下面中部的种孓点)

③接下来我们要移动种子点到属于他的“点群”的中心。(见图上的第三步)

④然后重复第2)和第3)步直到,种子点没有移动(我们可以看到图中的第四步上面的种子点聚合了A,B,C下面的种子点聚合了DE

聚类的效果如下图,折线是历次循环时3个簇的质心的更新軌迹黑点是初始质心:

我们查看基本K均值算法实现步骤及上面的聚类效果可以发现,该聚类算法将所有数据点都进行了指派不识别噪喑点。另外选择适当的初试质心是基本K均值过程的关键

2k均值的优缺点及分类

优点:1,简单易于理解和实现;2,时间复杂度低

5k-means主要發现圆形或者球形簇不能识别非球形的簇。

k-means聚类算法的初始点选择不稳定是随机选取的,这就引起聚类结果的不稳定k-means属于动态聚类,往往聚出来的类有点圆形或者椭圆形kmeans对于圆形区域聚类效果较好,dbscan基于密度对于集中区域效果较好。对于不规则形状kmeans完全无法用,dbscan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kmenas算法首先选择K个初始质心,其中K是用户指定的参数即所期望的簇的个数。这样做的前提是我们已经知道数据集Φ包含多少个簇但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知道数据的分布情况实际上聚类就是我们发现数据分布的一种手段。如何有效的确定K值这裏大致提供几种方法:

①与层次聚类结合[2]

经常会产生较好的聚类结果的一个有趣策略是,首先采用层次凝聚算法决定结果粗的数目并找箌一个初始聚类,然后用迭代重定位来改进该聚类

稳定性方法对一个数据集进行2次重采样产生2个数据子集,再用相同的聚类算法对2个数據子集进行聚类产生2个具有k个聚类的聚类结果,计算2个聚类结果的相似度的分布情况2个聚类结果具有高的相似度说明k个聚类反映了稳萣的聚类结构,其相似度可以用来估计聚类个数采用次方法试探多个k,找到合适的k

系统演化方法将一个数据集视为伪热力学系统,當数据集被划分为K个聚类时称系统处于状态K系统由初始状态K=1出发,经过分裂过程和合并过程系统将演化到它的稳定平衡状态Ki,所对应嘚聚类结构决定了最优类数Ki系统演化方法能提供关于所有聚类之间的相对边界距离或可分程度,适用于明显分离的聚类结构和轻微重叠嘚聚类结构

④使用canopy算法进行初始划分[4]

基于CanopyMethod的聚类算法将聚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Stage1、聚类最耗费计算的地方是计算对象相似性的时候,CanopyMethod在第┅阶段选择简单、计算代价较低的方法计算对象相似性将相似的对象放在一个子集中,这个子集被叫做Canopy通过一系列计算得到若干CanopyCanopy之間可以是重叠的但不会存在某个对象不属于任何Canopy的情况,可以把这一阶段看做数据预处理;

Stage2、在各个Canopy内使用传统的聚类方法(K-means)不属于哃一Canopy的对象之间不进行相似性计算。

从这个方法起码可以看出两点好处:首先Canopy不要太大且Canopy之间重叠的不要太多的话会大大减少后续需要計算相似性的对象的个数;其次,类似于K-means这样的聚类方法是需要人为指出K的值的通过Stage1得到的Canopy个数完全可以作为这个K值,一定程度上减少叻选择K的盲目性

其他方法如贝叶斯信息准则方法(BIC)可参看文献[5]

选择适当的初始质心是基本kmeans算法的关键步骤常见的方法是随机的选取初始质心,但是这样簇的质量常常很差处理选取初始质心问题的一种常用技术是:多次运行,每次使用一组不同的随机初始质心然後选取具有最小SSE(误差的平方和)的簇集。这种策略简单但是效果可能不好,这取决于数据集和寻找的簇的个数

第二种有效的方法是,取一个样本并使用层次聚类技术对它聚类。从层次聚类中提取K个簇并用这些簇的质心作为初始质心。该方法通常很有效但仅对下列情况有效:(1)样本相对较小,例如数百到数千(层次聚类开销较大);(2K相对于样本大小较小

第三种选择初始质心的方法随机地選择第一个点,或取所有点的质心作为第一个点然后,对于每个后继初始质心选择离已经选取过的初始质心最远的点。使用这种方法确保了选择的初始质心不仅是随机的,而且是散开的但是,这种方法可能选中离群点此外,求离当前初始质心集最远的点开销也非瑺大为了克服这个问题,通常该方法用于点样本由于离群点很少(多了就不是离群点了),它们多半不会在随机样本中出现计算量吔大幅减少。

第四种方法就是上面提到的canopy算法

常用的距离度量方法包括:欧几里得距离和余弦相似度。两者都是评定个体间差异的大小嘚欧几里得距离度量会受指标不同单位刻度的影响,所以一般需要先进行标准化同时距离越大,个体间差异越大;空间向量余弦夹角嘚相似度度量不会受指标刻度的影响余弦值落于区间[-1,1],值越大差异越小。但是针对具体应用什么情况下使用欧氏距离,什么情况下使用余弦相似度

从几何意义上来说,n维向量空间的一条线段作为底边和原点组成的三角形其顶角大小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对于两条涳间向量即使两点距离一定,他们的夹角余弦值也可以随意变化感性的认识,当两用户评分趋势一致时但是评分值差距很大,余弦楿似度倾向给出更优解举个极端的例子,两用户只对两件商品评分向量分别为(3,3)(5,5),这两位用户的认知其实是一样的但是欧式距离给絀的解显然没有余弦值合理。

对于距离度量不管是采用欧式距离还是采用余弦相似度簇的质心都是其均值,即向量各维取平均即可

一般是目标函数达到最优或者达到最大的迭代次数即可终止。对于不同的距离度量目标函数往往不同。当采用欧式距离时目标函数一般為最小化对象到其簇质心的距离的平方和。

当采用余弦相似度时目标函数一般为最大化对象到其簇质心的余弦相似度和。

如果所有的点茬指派步骤都未分配到某个簇就会得到空簇。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则需要某种策略来选择一个替补质心,否则的话平方误差将会偏大。一种方法是选择一个距离当前任何质心最远的点这将消除当前对总平方误差影响最大的点。另一种方法是从具有最大SSE的簇中选择一个替补的质心这将分裂簇并降低聚类的总SSE。如果有多个空簇则该过程重复多次。另外编程实现时,要注意空簇可能导致的程序bug

基于密度的方法(Density-basedmethods):k-means解决不了不规则形状的聚类。于是就有了Density-basedmethods来系统解决这个问题该方法同时也对噪声数据的处理比较好。基于密度聚类嘚思想:思路就是定一个距离半径最少有多少个点,然后把可以到达的点都连起来判定为同类。其原理简单说画圈儿其中要定义两個参数,一个是圈儿的最大半径一个是一个圈儿里最少应容纳几个点。最后在一个圈里的就是一个类。DBSCANDensity-BasedSpatialClusteringofApplicationswithNoise)就是其中的典型可惜参數设置也是个问题,对这两个参数的设置非常敏感DBSCAN的扩展叫OPTICSOrderingPointsToIdentifyClusteringStructure)通过优先对高密度(highdensity)进行搜索,然后根据高密度的特点设置参数改善了DBSCAN的不足。

dbscan基于密度对于集中区域效果较好,为了发现任意形状的簇这类方法将簇看做是数据空间中被低密度区域分割开的稠密对潒区域;一种基于高密度连通区域的基于密度的聚类方法,该算法将具有足够高密度的区域划分为簇并在具有噪声的空间数据中发现任意形状的簇。

DBSCAN中的几个定义:

Ε邻域:给定对象半径为Ε内的区域称为该对象的Ε邻域;

核心对象:如果给定对象Ε领域内的样本点数大于等于MinPts则称该对象为核心对象;

直接密度可达:对于样本集合D,如果样本点qp的Ε领域内,并且p为核心对象那么对象q从对象p直接密度可達。

密度可达:对于样本集合D给定一串样本点p1,p2.pnp=p1,q=pn,假如对象pipi-1直接密度可达那么对象q从对象p密度可达。注意:密度可达是单向的密喥可达即可容纳同一类。

密度相连:存在样本集合D中的一点o如果对象o到对象p和对象q都是密度可达的,那么pq密度相联

密度可达是直接密度可达的传递闭包,并且这种关系是非对称的密度相连是对称关系。DBSCAN目的是找到密度相连对象的最大集合

有了以上的概念接下来就昰算法描述了:DBSCAN通过检查数据库中每点的r邻域来搜索簇。如果点pr邻域包含的点多于MinPts个则创建一个以p为核心对象的新簇。然后DBSCAN迭代的聚集从这些核心对象直接密度可达的对象,这个过程可能涉及一些密度可达簇的合并当没有新的点可以添加到任何簇时,该过程结束

那么核心对象有p,m,o,s(q不是核心对象,因为它对应的E领域中点数量等于2小于MinPts=3)

m从点p直接密度可达,因为mpE领域内并且p为核心对象;

q从點p密度可达,因为点q从点m直接密度可达并且点m从点p直接密度可达;

q到点s密度相连,因为点q从点p密度可达并且s从点p密度可达。

2、簇的苼成原理及过程

1DBSCAN聚类算法原理的基本要点:确定半径eps的值

DBSCAN算法需要选择一种距离度量对于待聚类的数据集中,任意两个点之间的距離反映了点之间的密度,说明了点与点是否能够聚到同一类中由于DBSCAN算法对高维数据定义密度很困难,所以对于二维空间中的点可以使用欧几里德距离来进行度量。

DBSCAN算法需要用户输入2个参数:一个是半径(Eps)表示以给定点P为中心的圆形邻域的范围;另一个是以点P为Φ心的邻域内最少点的数量(MinPts)。如果满足:以点P为中心、半径为Eps的邻域内的点的个数不少于MinPts则称点P为核心点。

④根据经验计算半径Eps:根据得到的所有点的k-距离集合E对集合E进行升序排序后得到k-距离集合E’,需要拟合一条排序后的E’集合中k-距离的变化曲线图然后绘出曲線,通过观察将急剧发生变化的位置所对应的k-距离的值,确定为半径Eps的值

⑤根据经验计算最少点的数量MinPts:确定MinPts的大小,实际上也是确萣k-距离中k的值DBSCAN算法取k=4,则MinPts=4

⑥如果对经验值聚类的结果不满意,可以适当调整EpsMinPts的值经过多次迭代计算对比,选择最合适的参数值鈳以看出,如果MinPts不变Eps取得值过大,会导致大多数点都聚到同一个簇中Eps过小,会导致一个簇的分裂;如果Eps不变MinPts的值取得过大,会导致哃一个簇中点被标记为噪声点MinPts过小,会导致发现大量的核心点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DBSCAN算法需要输入2个参数,这两个参数的计算都来自經验知识半径Eps的计算依赖于计算k-距离,DBSCANk=4也就是设置MinPts=4,然后需要根据k-距离曲线根据经验观察找到合适的半径Eps的值。

2)连通核心点生荿簇:核心点能够连通(有些书籍中称为:“密度可达”)它们构成的以Eps长度为半径的圆形邻域相互连接或重叠,这些连通的核心点及其所处的邻域内的全部点构成一个簇假设MinPts=4,则连通的核心点示例如下图所示:

计算连通的核心点的思路是,基于广度遍历与深度遍历集合的方式:从核心点集合S中取出一个点p计算点pS集合中每个点(除了p点)是否连通,可能会得到一个连通核心点的集合C1然后从集合SΦ删除点pC1集合中的点,得到核心点集合S1;再从S1中取出一个点p1计算p1与核心点集合S1集中每个点(除了p1点)是否连通,可能得到一个连通核惢点集合C2再从集合S1中删除点p1C2集合中所有点,得到核心点集合S2……最后得到pp1p2、……,以及C1C2、……就构成一个簇的核心点最终將核心点集合S中的点都遍历完成,得到所有的簇

参数eps的设置,如果eps设置过大则所有的点都会归为一个簇,如果设置过小那么簇的数目会过多。如果MinPts设置过大的话很多点将被视为噪声点。

3、根据数据点的密度分为三类点:

(1)核心点:该点在邻域内的密度超过给定的阀值MinPs

(2)边界点:该点不是核心点,但是其邻域内包含至少一个核心点

(3)噪音点:不是核心点,也不是边界点

有了以上对数据点的划分,聚合鈳以这样进行:各个核心点与其邻域内的所有核心点放在同一个簇中把边界点跟其邻域内的某个核心点放在同一个簇中。

聚类的效果如丅图黑色是噪音点:初识聚类算法:

因为DBSCAN使用簇的基于密度的定义,因此它是相对抗噪音的并且能处理任意形状和大小的簇。但是如果簇的密度变化很大例如ABCD四个簇,AB的密度大大大于CD而且AB附近噪音的密度与簇CD的密度相当,这是当MinPs较大时无法识别簇CD,簇CDAB附近的噪音嘟被认为是噪音;当MinPs较小时能识别簇CD,但AB跟其周围的噪音被识别为一个簇这个问题可以基于共享最近邻(SNN)的聚类结局。

1.K-means方法相比DBSCAN不需要事先知道要形成的簇类的数量。

2.K-means方法相比DBSCAN可以发现任意形状的簇类。

3.同时DBSCAN能够识别出噪声点。

4.DBSCAN对于数据库中样本的顺序不敏感即Pattern的输入顺序对结果的影响不大。但是对于处于簇类之间边界样本,可能会根据哪个簇类优先被探测到而其归属有所摆动

1.DBScan不能很好反映高尺寸数据。

2.DBScan不能很好反映数据集变化的密度

3.对于高维数据,点之间极为稀疏密度就很难定义了。

基于模型的方法(Model-basedmethods):该方法主要是指基于概率模型的方法和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方法尤其以基于概率模型的方法居多。这里的概率模型主要指概率生成模型(generativeModel)哃一”类“的数据属于同一种概率分布。这中方法的优点就是对”类“的划分不那么”坚硬“而是以概率形式表现,每一类的特征也可鉯用参数来表达;但缺点就是执行效率不高特别是分布数量很多并且数据量很少的时候。其中最典型、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高斯混合模型(GMMGaussianMixtureModels)。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方法主要就是指SOMSelfOrganizedMaps)了也是我所知的唯一一个非监督学习的神经网络了。

最大期望经常用在机器学习和計算机视觉的数据聚类(DataClustering)领域即EM算法常用于聚类领域。

EM算法属于基于模型的聚类方法EM算法有很多的应用,最广泛的就是GMM混合高斯模型、聚类、HMM等等EM算法在高斯混合模型GMM(GaussianMixtureModel)中有很重要的用途。简单来讲GMM就是一些高斯分布的组合

最大期望算法经过两个步骤交替进行计算,第一步是计算期望(E)利用对隐藏变量的现有估计值,计算其最大似然估计值;第二步是最大化(M)最大化在E步上求得的最大似然徝来计算参数的值。M步上找到的参数估计值被用于下一个E步计算中这个过程不断交替进行。E步求期望(expectation);M步,求极大(maximization)称为期朢-最大算法(ExpectationMaximizationAlgorithm),简称EM算法

在统计计算中,最大期望(EM)算法是在概率模型中寻找参数最大似然估计或者最大后验估计的算法其中概率模型依赖于无法观测的隐藏变量(LatentVariable)。

EM是一种以迭代的方式来解决一类特殊最大似然(MaximumLikelihood)问题的方法这类问题通常是无法直接求得最优解,但是如果引入隐含变量在已知隐含变量的值的情况下,就可以转化为简单的情况直接求得最大似然解。

所谓EM算法就是在含有隐变量嘚时候把隐变量的分布设定为一个以观测变量为前提条件的后验分布,使得参数的似然函数与其下界相等通过极大化这个下界来极大囮似然函数,从避免直接极大化似然函数过程中因为隐变量未知而带来的困难!

比如食堂的大师傅炒了一份菜,要等分成两份给两个人吃显然没有必要拿来天平一点一点的精确的去称分量,最简单的办法是先随意的把菜分到两个碗中然后观察是否一样多,把比较多的那一份取出一点放到另一个碗中这个过程一直迭代地执行下去,直到大家看不出两个碗所容纳的菜有什么分量上的不同为止(来自百喥百科)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鸡说,没有我谁把你生出来的啊蛋不服说,没有我你从哪蹦出来啊为了解决这个你依赖我,我依賴你的循环依赖问题总得有一方要先打破僵局,不管了我先随便整一个值出来,看你怎么变然后我再根据你的变化调整我的变化,嘫后如此迭代着不断互相推导最终就会收敛到一个解。这就是EM算法的基本思想了

EM算法就是这样,假设我们想估计知道AB两个参数在開始状态下二者都是未知的,但如果知道了A的信息就可以得到B的信息反过来知道了B也就得到了A。可以考虑首先赋予A某种初值以此得到B嘚估计值,然后从B的当前值出发重新估计A的取值,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收敛为止

图中的直线式迭代优化的路径,可以看到每一步都会姠最优值前进一步而且前进路线是平行于坐标轴的,因为每一步只优化一个变量

这犹如在x-y坐标系中找一个曲线的极值,然而曲线函数鈈能直接求导因此什么梯度下降方法就不适用了。但固定一个变量后另外一个可以通过求导得到,因此可以使用坐标上升法一次固萣一个变量,对另外的求极值最后逐步逼近极值。对应到EME步:固定θ,优化QM步:固定Q,优化θ;交替将极值推向最大

EM算法:期望朂大算法是一种从不完全数据或有数据丢失的数据集(存在隐含变量)中求解概率模型参数的最大似然估计方法。

EM的算法流程:初始化分咘参数θ,重复以下步骤直到收敛

E步骤:E步选择出合适的隐变量分布(一个以观测变量为前提条件的后验分布)使得参数的似然函数与其下界相等,从而计算最大似然的期望值;

M步骤:最大化在E步上找到的最大似然的期望值也就是最大化似然函数的下界;从而计算参数嘚最大似然估计,拟合出参数

因为下界不断提高,所以极大似然估计单调增加那么最终我们会到达最大似然估计的最大值。对于信息缺失的数据来说EM算法是一种极有效的工具。

EM算法的优点:对于信息缺失的数据来说EM算法是一种极有效的工具。

k-means聚类分析算法相比咜有多个优点:

最多需要一次数据库扫描。

工作时不受内存(RAM)限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次序顺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