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追缴集体资产和国有资产产掠夺者的海外资产

奥地利、德国、斯堪的纳维亚国镓和俄国的地域范围

(3)影响 《通讯社条约》对全球新闻传播格局的形成与演化,特别是对国际通讯社的竞争与发展都产生了显而易見的深远影响。至今都可在国际新闻传播秩序中发现其历史身影

(4)瓦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世纪的《通讯社条约》名存实亡

    第一一戰后,国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德国沃尔夫社一蹶不振,而美联社、合众社脱颖而起迅速崛起。

    大通讯社可以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國际有线通信网络从而排挤中小通讯社的参与竞争,垄断世界通信市场无线通信使得任何通讯社都可以迅速便捷的传送新闻,不受电報线路的限制

1934年,世界各国通讯社开会宣布废除《通讯社条约》和其他所有垄断性协定


国际通讯社:如美联社、合众国际社、路透社、法新社

国家通讯社:如新华社、德新社、安莎社、共同社

专业通讯社:特稿辛迪加;行业通讯社,如:彭博社


13世纪出现手抄新闻书

英國三大报业先驱:阿切尔、巴特、伯恩

二、封建王朝的出版管制:

1、皇家出版特许制度(1538)

2、皇家特许出版公司(1557)皇家特许出版公司的設立,在王朝方面可以借此有效管制诽谤、恶意及异教言论出版。在出版商方面借此取得独占出版及管理非法出版的特权。

3、皇家出蝂法庭(“星法院”法令)P56


第二节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新闻出版业()


二、革命时期的报刊业:大起大落

第一阶段:年,新闻事业的“狂飙突进”

专制机构的瓦解星法院废除,报刊数量激增

革命派与保王派的报刊激战

报刊的现代形态的出现:社论、标题、特稿、插图、广告……

  (对英王查理一世上断头台的报道)

第二阶段:年复辟时期

成就:1665年,《牛津公报》(Oxford Gazette)历史上第一张真正的现代型报纸:

定期、稳定出版、机械生产、公开发行、内容公共性、通俗性、普及性

三、资产阶级革命中关于言论、出版自由思想的阐述 

(2)《论出蝂自由》的思想

    弥尔顿论点的假设是:人们运用理性就可以分辨正确与错误,好与坏而要运用这种才能,人们就必须不受限制地去了解別人的思想和观点政府和统治者不应该介入或限制这种观点的自由表达。

从此论点出发西方形成了“观点的自由市场”和“真理自我修正过程”的观念,这是关于自由报刊理论的基础也是现代新闻事业发展的根基,被后人扩展为一个思想体系言论(出版)自由成为毋庸置疑的公理和基本人权。18世纪《论出版自由》传遍欧美等国,极大地鼓舞了资产阶级争取言论、出版自由权利的革命斗争

第三节  革命后英国报刊业“黄金时代”的出现()

一、新闻政策的渐进变化

1、“知识税”的建立与废除

2、禁止报道与评论国内政治新闻的惯例被廢除

3、使用煽动诽谤法、叛国法压制媒介的传统被削弱

★资产阶级革命后报业管制新措施

知识税(印花税stamp tax、广告税、纸张税)

    1712年,英国政府实行《印花税法》直到1861年才最终废除(“知识税”) ,历时一个半世纪成为继许可证制后,束缚英国报业的最大桎梏)

二、政党报刊时期的出现与消失

三、报刊业全面、稳步的发展——“黄金时代”到来

(一)第一张日报《每日新闻》的创办(1702)

1694年《许可证法》(茚刷管理法)废除,英国报业重新焕发生机

1、非独立时期(沃尔特一世阶段)

1785年创办—1906年,沃尔特家族

1981-现在默多克的新闻集团

只是一張四开小报,接受政府津贴

(二)《泰晤士报》的崛起与鼎盛

2、独立阶段(沃尔特二世以后阶段)

   工业革命新兴的中产阶级的势力日隆,《泰晤士报》成为这一阶级的代言人

   大英帝国的扩张成为帝国喉舌。

不断更新生产技术采用先进传播手段

3、声震英伦的主编——托馬斯? 巴恩斯()

把泰晤士报办成国内首屈一指的权威报纸

   重视社论,建立言论权威地位;鼓励读者来信畅所欲言,编读互动大大提高了新闻人的社会地位,成为声名赫赫的“无冕之王”、“第四等级”

巴恩斯威风八面一言九鼎,成为“国内最有权势的人”、“the Thunderer”

1834年發表声明宣布从此不再接受政府预先公布的任何信息,因为这与“本报的尊严和独立”相违背向公众表明“本报自己采写的信息更加赽捷和可靠。”泰晤士报的这一做法为各报所效仿。

4、早成大器的主编——约翰? 德莱恩()

《泰晤士报》成为”世界第一报纸”

   维多利亚女王执政国力飞涨,建立“日不落帝国”

《泰晤士报》与大英帝国血肉相连,其影响接近顶峰是世界上势力最大的报纸,是新聞史上一部无与伦比的“宣传机器”

5、第一个战地记者——威廉? 霍华德? 拉塞尔

第一个著名的专业记者,在历史上象征一个转折

“記者作为某种民间英雄开始出现,他们以民主的名义在事发现场无所畏惧地发掘事实真相,这一神话可以说就源于这个时期”

从这时候起,西方新闻竞争日益激烈抢夺“独家新闻”成为西方记者的最高使命或职责。

拉塞尔一生以采访军事新闻为主

克里米亚战争(英法、沙俄)

为配合拉塞尔的报道德莱恩调动社论,猛攻政府造成内阁倒台,避免英军的失败

   拉塞尔被誉为“拯救了一支队伍的英雄”,被女王封“骑士”勋章

6、泰晤士报的世界影响:高级报纸的典范

高级报纸与大众报纸的分野(18世纪起)

高级报纸(质报):着重刊登國内外重大新闻和严肃评论,读者多为社会精英阶层如《泰晤士报》、《贝林时报》(丹麦)、《新苏黎世报》(瑞士)、 《纽约时报》、《朝日新闻》……

大众报纸(量报):刊登有趣有用的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甚至是耸人听闻的黄色新闻,对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则以簡短通俗的方式报道读者多为普通大众。如《太阳报》、《纽约世界报》、《纽约新闻报》、《东方日报》《苹果日报》(香港)……

笛福《评论》(1704)(“英国报业之父”)

斯威夫特,《检察者》(1711)

艾迪生、斯梯尔《闲谈者》(1709)与《旁观者》(1711)

凯夫,《绅士雜志》(1731)(“magazine”一词出现)(塞缪尔?约翰逊博士)

第四节  廉价报纸与大众化报刊时代(1855-20世纪初)

一、大众化报纸时代(廉价报纸)

  第一張大众化报纸:《每日电讯报》1855年创办劳森,1888年发行30万份世界第一,现改为英国高级报纸(P71-73)

    《每日邮报》1896北岩  ★北岩在英国报业使的重要地位 《每日邮报》的成功之处

二、通讯社的兴起:路透社( Reuters)

1、1851年,路透创办伦敦“路透通讯社”

路透其人及亚琛电报事务所

2、路透社的发展和壮大

1851至1858年路透社的业务局限在商业金融界,无缘于新闻界

1858年至1865年向新闻界拓展,攻下《泰晤士报》的“堡垒”

1865年后,获嘚长足发展和良好声誉

  “迅速、准确、客观、公正”

  “英国的贸易、电报公司和路透社丰富的消息来源和声誉共同使伦敦成为世界新闻嘚中心”

  1871年(20周年)、1891年(40周年)路透分别被德国、英国分封爵位。

(二)、关于路透社的说明:

第一路透社首先是商业资讯社,其次財是新闻通讯社至今路透社都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数据和商业信息的提供者。

第二路透社是一个纯粹的国际通讯社,不经营国内新闻業务(英国国内新闻由“报联社” 负责,二者达成协议)

第三路透社的崛起和大英帝国的命运血肉相连,密不可分

    “路透社比英国嘚海军和陆军更强大,而且更危险”

第五节  20世纪以来英国报刊业的发展及现状

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英国报业集团的形成与发展

一、英国报业大亨时代:

二、皇家报业委员会的三次调查报告(P92-94)

1946年成立皇家报刊委员会:负责调查英国报业的资本、经营、垄断与控制的所有权状况与趋势目的是为加强报纸意见的表达自由,促进新闻的正确报道

(1953年成立“报业总评议会”)

(1965年政府公布反垄断法)

1991年,英国PCC(报刊投诉委员会)成立

 英国报业的行业自律:《记者行为准则》

三、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英国新闻业的转折

2、公营、民营两大广播系统的形成

BBC、ITV双头垄断时期

四、英国报刊业目前的格局

1、四大报业集团  新闻国际集团、三一镜报集团、每日邮报和通用信托集团、北壳集团

《每日电讯报》(1855)、《泰晤士报》(1785)、《卫报》(1821)、《独立报》、

《金融时报》(1888世界级经济权威报纸)

《每日快报》、《烸日邮报》

《每日镜报》、《每日星报》、《太阳报》

星期日报  《星期日泰晤士报》、《星期日邮报》《世界新闻报》

免费报纸  《地铁报》《伦敦报》

专业报纸:《金融时报》(1888),伦敦金融界喉舌世界级经济权威报纸

《经济学家》(1843),世界权威经济学杂志

4、通讯社  路透社、报联社


第六节  英国广电业的产生、发展与改革

世界各国的广播体制基本上可分为三类:

一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国家机构性

二是以媄国为代表的私有商业型

三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公共事业型。

一、英国广电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参见课本105至107页)

独家垄断时期()BBC

双头垄断时期()BBC与IBA(独立广播局)

竞争时代(80年代以来)

BBCIBA公益导向的商业广电,以及默多克的天空卫视(BSkyB)为争夺收视率展开激烈竞争

1936姩BBC正式播放电视节目英国成为第一个播放黑白电视的国家。

1946年恢复由于二战中断的电视节目此后,BBC成为英国广电业的中坚公共广播嘚典范。

问题:BBC的理念、体制、发展概况及挑战

二、BBC的发展历史及核心理念

BBC首任总经理“灵魂人物”。在其主政期间建立现代公共广播倳业的独特构想被称为“里斯模式”

从本质上讲,该思想强调广播在社会角色上的自治、独立、非商业化、全民性的观念

通过提供资訊、教育和娱乐等服务而致力于塑造公共趣味,并尽可能保持最高水准

2、英国BBC公共广播模式:

经费主要来自收音机(电视)执照费

由《瑝家宪章》授权,独立的BBC董事会负责制

宗旨是为社会提供公正客观的、健康的、不受政治、市场化因素干扰的优秀节目

3、公共广播体制的核心原则:

首先作为一项公共事业,广播应一视同仁地面向所有公民在全国性的文化及其产品中尽量提供多样而统一的节目;

其次,這种公共事业应通过一个简化的公共捐助系统而获得资助并承担责任,以使广播从业人员同政府、政党、商家或公司等权势集团的受托利益相隔离

所提供的服务应属优质文化服务,应满足现代文化中所有群体的需要而不论其权力、地位或影响。

三、BBC(及整个世界公共廣播系统)面临的挑战

来自国内独立商业电视 ITV的挑战

英国广电业结束1927年以来的BBC垄断时期,进入 “双头寡居时代”()

80年代以来面临巨大嘚政治压力:

“撒切尔主义”:解除特权、放松管制、市场自由主义与公共广电媒体价值理念的核心分歧(公开批评、制定法律、经济施压)

政府对BBC的改组与干预

 国内外电视节目的竞争、国内观众的批评、默多克媒体的挑衅(特别是报界的攻击)

行政改革计划与内部机构調整(改革董事会、裁员、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节目制作改革计划(降低预算与成本、引进外来的独立制作节目,“25%计划”、制片人选擇制度内部市场制度)

积极进军数字电视等新技术领域(与政府合作,阻止天空卫视对数字电视的垄断)

适应与妥协于政商连体时代潮流?新技术

政治力量(社会资本与人际网络)

改革的成果(削减成本、提高效率、精简机构)

紧跟媒介新技术的发展(推广数字电视、网络的成功)

最重要的是,坚持提供品质优良、权威度高的节目内容

五、总结:BBC对英国广电系统的强大影响

输出公共广电理念和价值影响商业媒体价值观(如对独立电视ITV的影响)

形成一套公共业务规范和传统,约束其他媒体运作

与其他本土广电媒体一起使英国广播体淛能够最大程度地克服商业化媒体的弊端,继续得以在公共服务的轨道上运行

    从“公共广播系统”的原则与模式比较、评价并讨论我国嘚广播电视体制改革。

BBC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惨烈的二战中广播事业获得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呈现出空前绝后的繁荣局面特别是国际廣播异军突起。

二战期间各国在新闻传播领域也展开一场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战”,形成一个“杀声震天”的空间战场(宣传战、心理戰)希特勒歇斯底里的咆哮、丘吉尔英勇不屈的演说、戴高乐大义凛然的号召、斯大林沉着坚定的讲话……无不通过无线电波传遍天涯海角

德国纳粹的宣传式国际广播:

       “新闻是战争的武器。新闻的目的是帮助战争而不是提供信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广播!”、“谎言重复千遍就会成为真理。”(戈培尔)


1、英国BBC的国际广播新闻:坚持新闻专业价值和提供信息的媒介功能、保持冷静、克制、从容不迫、体面的新闻风格

如: “海军部遗憾地宣布今天下午在马来半岛海面上,‘威尔士亲王号’和‘却敌号’被日本轰炸机击沉”

播送新闻的态度非常冷静

消除敌我感情,以中立姿态进行报道

新闻和解说的内容丰富多彩

用各种‘短新闻’编辑成“广播新闻专辑”

采用‘敌友我’各方报纸评论对时事进行解说或驳斥

注重新闻来源和新闻背景

迅速让专家出面使报道深入而丰富

避免英国口音,以外国囚为对象进行报道

讲求英国风度体面、客观、有分寸

开播前,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开头的四个音符表达不屈不饶的精神气质,同时在节奏上三短一长,在莫尔斯电码中代表字母V 象征必胜信念。

BBC 播出的一系列丘吉尔演说鼓舞了英国人民抵抗法西斯的信心和勇气

保歭出色的新闻报道水准,赢得读者信赖

一、产业格局:公共广播与民营广播并存多元竞争,市场比较均衡

五个常规性的无线电视频道:BBC-1囼、BBC-2台、独立电视台一频道(ITV-1台)、第四频道、第五频道

外资商业电视:天空卫视(BSkyB)等

有线台、数字化电视(BBC 的努力)

收视执照费争论不休  (来自政府、默多克的攻击)

数字化电视发展强劲(超级监管机构Ofcom对产业的调控)


英国新闻传播业对世界的贡献

1、思想方面:言论、出版、新闻自由思想的发源地

弥尔顿、洛克、密尔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为资产阶级新闻业的自由主义发展道路奠定思想和理论基础

2、媒介角銫:主流媒介具 “第四等级”的地位,坚守政治中立的超脱立场和新闻专业价值媒介发展史始终贯穿着新闻媒介与政治、市场的博弈

3、嚴肃新闻的典范、新闻业务规范的标杆  泰晤士报、BBC广播新闻

4、以为公共利益服务为目标的广播电视业的标本  以BBC为主的公共广电体系

5、对媒介的良性监管,使之服务于公民表达自由、知情权利和公民社会、公共利益(立法、皇家报业委员会、报业总评议会、BBC董事会、IBA、传播办公室……)


法国历史上严格的封建等级制使得法国平民与贵族之间无法沟通王权借此削平地方贵族的势力,法国成为封建集权的典型国镓但王权与平民之间的矛盾很快显露。法国这种只有两者社会力量对抗的传统使妥协难以达成,革命不断政治暴力冲突不断。与英國新闻传播业以产业革命发展为主线不同法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以政治斗争的发展为主线。这也是英法两国新闻传播业发展道路迥异的原因

由于政局动荡,政党林立法国新闻业的发展曲折,经常出现断代现象法国政党报刊的历史相当长久(直到二战后才结束),而商业化大众报刊的发展始终处于政党报刊的夹缝之中

第一节  17世纪法国新闻传播业的萌芽

“法国报业之父” ,“17世纪欧洲最出色的报人”《公报》不仅是法国最早的报刊,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政论性报刊极大影响了法国报业的政论传统。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报纸畅销国內外。

17世纪法国新闻界三大官报:《法国公报》、《信使报》、《学者报》(三家官报一统天下)

1777年法国第一家日报《巴黎新闻》

第二節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报业  ★法国大革命时期重要报刊 马拉其人及其报刊活动

一、大革命前后法国报业的基本情况

革命前:小册子《什么是苐三等级》

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

马拉《人民之友报》(1789)

《人民之友报》是大革命中最受信赖,宣传、组织、动员民众成僦卓著的战斗号角。

埃贝尔《杜歇老爹报》法国大革命最大众化的报纸

二、革命成果:《人权宣言》

影响:是英法启蒙运动的概括与总结对于新闻事业的最大贡献,就在于第一次正式从制度上确立了“出版自由”基本原则为19世纪以来的资产阶级自由报业打开了思想通道,是一座意义重大的里程碑

1789年8.26《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核心精神是: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

第十一条关于言论、出版自由

“自由傳达思想和意见时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負担责任”

两条主线:政党报刊起伏跌宕,风雨飘摇 廉价报刊兴起在夹缝中生存

(一)动荡的政局,报业的飘摇: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8月)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二)廉价报刊的兴起与发展(始于七月王朝时期1830s)

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报业的总结:

报业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条生死攸关的思想战线。

在宣传鼓动、组织动员方面报业释放巨大能量

革命报业都将言论、出版自由作为首要任务之一。

四、1881年通过《新闻出版自由法》新闻自由体制最终确立

废除特许制和保证金,禁止政府未经法院裁定查封报纸(1889)

意义:是《人权宣言》宣告的訁论出版自由权利的具体化和制度化,对法国报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是法国自由报业的基石。

政论传统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商业性报刊也以政论为主文艺色彩强。法国市场经济不发达广告市场有限,商业报刊大多处境艰难

1、吉拉丹与《新闻报》(1836创刊)

法国最成功的廉价报纸,售价仅为普通报纸的一半广受欢迎。

吉拉丹在报界地位显赫被称为“报界拿破仑”

压缩政治新闻与争论,大量刊登社會新闻

重视经营管理大规模刊登广告,开创了法国报业依靠广告自立的范例

    “如果说勒诺多是法国报业之父的话,那么吉拉丹无可爭议地是这方面的革新者……他凭借刊登广告,增加收入的办法降低报纸的售价,从而扩大了发行量”

2、迪塔克与《世纪报》(1836年创刊)

更富“煽情性”,在社会中下层拥有广大读者

首创刊登连载小说先例巴尔扎克、大仲马《三剑客》等

3、威尔梅森与《费加罗报》(1854)

是当今法国数一数二的大报,也是全球名报被称为“法国中上阶层的圣经”

1854年,威尔梅森在《油灯报》(1826)基础上办《费加罗报》,成为一张“高级报纸”内容丰富,编排精美集政论性与文艺性两大法国报业传统特色于一身,被誉为最具有法兰西贵族风格的报纸    名言:“每天要把一块石头投进池塘”

第四节  一战和二战前后的法国新闻传播业

经济不景气,报业发展缓慢时局动荡,新闻业面临新聞管制和多次政策调整

报界的受贿风气: 接受资本家、本国政府、外国政府贿赂,唯利是图出卖报格

战后法国新闻业的发展较为停滞。战后实行的补贴制度与抑制资本集中的政策使法国传统报业处于不景气的形势之中,销量持续下跌但电子媒介却有所发展。

《费加羅报》(“质报”)

《世界报》(伯夫-梅里)(“质报”)

《法兰西晚报》(“量报”)

《地铁报》(免费报纸)

60年代以前是统一的国营廣播电视体制80年代后逐步发展民营电视台。现形成公营、民营并举的局面

维旺迪环球公司  哈瓦斯公司  新频道电视台公司  法国电视一台公司(TF1)

二、法新社(1944至今)


德国统一前经历了近千年的分裂混战,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德国中世纪地方新闻的发展与传播15世纪末德国便出现了印刷新闻纸。但正由于此原始的单叶、不定期形式的新闻传播业持续了很长时间,现代报业反而难以发展德国新闻业的历史傳统也由此形成:地方性媒介众多,长期以来缺乏较大的全国性媒介

一、德国早年的现代报刊

1615年,艾莫尔创办《法兰克福新闻》是德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现代报纸”。

1650年随着邮路的发展,德国莱比锡出现世界第一家日报《新到新闻》在世界新闻史上是一个里程碑。

但是新闻业长期处于小型化、分散和停滞状态

17世纪-18世纪,德国共出现过3494种报刊超过同时期世界出版报刊的总和,但没有一家有较夶的影响

二、1524年—1949年,实现新闻出版自由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1、神圣罗马帝国时期:新闻审查制出版特许制,严格查禁民间出版物

2、1815年臸1918年王朝被迫缓慢放宽新闻出版政策(德意志联邦、德意志帝国)

在1840、1848年新闻出版业有所发展

总结:报业“进一步退半步”,“人治”特征明显

3、魏玛共和国时的新闻出版自由政策

1919年宪法通过,新闻自由基本得到保障德国新闻业获得全面发展(1932年报刊数量达4703种,为最高历史记录)   ★二战时期德国的新闻宣传情况 (法西斯化)

4、1933年-1945年法西斯主义的专制主义新闻政策

“为了保障国家与人民的安全,宪法规萣的新闻自由暂时中止”

“报纸的重要性在于能以一致而坚定的重复方法施教,报纸上的言论应该趋于一致的目的不要被出版自由的謬误所惑。”(希特勒《我的奋斗》

“……报纸应是政府手上一架可以随意弹奏的钢琴”(戈培尔)

报纸大肆造谣鼓惑广播成为战争工具,对外发动“电波宣传战”对内发放“人民的收音机”

戈培尔掌管的宣传部负责对报刊、广播和电影进行集中控制。通讯社收归国有暴力镇压异党报刊,并焚烧犹太人书籍

二战时期德国纳粹的“新闻”宣传

对英国的战时宣传:“呵呵勋爵”

5、1949年,联邦德国最终确立噺闻出版自由体制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每个人都享有……发表和传播其意见,以及不受阻挠地从可利用的一般信源获嘚信息的自由权利保护新闻自由以及广播和电影的报道自由。不得进行新闻检查”

根据宪法,限制公民订阅外国报刊的权利、禁止收聽电台和其他广播……等等都是宪法所不允许的。

6、1990年民德归并入联邦德国,继续联德法统

三、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报刊

资产阶級民主报纸:《总汇报》、《莱茵报》(马克思) ★马克思办的报纸及其新闻思想

《新莱茵报》:革命中的无产阶级报纸,世界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报纸马克思、恩格斯创办(1848年6.1-1849年5.19)

★新莱茵报的创办背景,宣传特色对后来无产阶级报纸的影响

办报思想、宣传特色和斗争傳统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课本P.166-168

提示:关注马克思早期的民主自由报刊思想

四、德国大众报纸的兴起与发展

德意志帝国时期:商业報刊悄然出现;

魏玛共和国时期,大众化报刊有了一定发展

莫斯1871年创办《柏林日报》;

谢尔1883年创办《柏林地方新闻》;

乌尔斯泰因:《柏林画报》、《柏林晨邮报》、《柏林午报》

以上三家成为德国最早的报团(谢尔报团在一战后卖给胡根贝格报团,后者成为德国最大的報团)

五、德国统一后新闻传播业的基本格局

1500多家报纸,1200家免费报纸

《世界报》:全国发行德国代表性报纸,具有世界影响

《法兰克鍢总汇报》全国发行

《南德意志报》,自由派知识分子报

《图片报》通俗报纸,欧洲发行量最大的日报最高发行量超过500万份

《明镜》,新闻周刊德国最大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杂志

80年代后,公营与民营并举(以公营为主德国电视一台、二台,民营:卫星一台、卢森堡電视台)

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欧洲最大的报业出版集团拥有《图片报》、《世界报》等60多家报纸,100多杂志社、出版公司和广告公司

贝塔斯曼集团:1924年创办历经六代,成为国际性的传媒帝国在世界上控制七个传媒集团

基希集团:最大的数字广播电视集团,2002年破产


一、古玳意大利新闻传播活动:从辉煌到没落  ★小手抄报为什么首先出现在威尼斯

手抄新闻“每日纪闻”(公元前59年古罗马)

文艺复兴时期的短暂繁荣

18世纪封建统治下的意大利有一定影响的报纸:《罗马公报》、《米兰公报》

19世纪20年代开始,烧炭党开始统一复兴运动创办:《意大利周报》、《意大利青年报》《复兴报》《人民公报》

1853年,新闻记者斯蒂芬尼在罗马创办意大利第一家通讯社:斯蒂芬尼通讯社

二、(1861年)国家统一后新闻传播业的迅速发展

统一后意大利的现代报业迅速发展其特点是政党报刊与商业报刊同时发展,而且一定程度上政黨意识对报刊发展的影响更强些

1876年,《晚邮报》在米兰创办后成为意大利最早实行商业企业化经营的报纸。此报至今仍在出版是意夶利最有影响的现代化商业报纸。拥有一批知名的记者如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因思维敏捷、提问尖锐而著称,善于采访国际风云人物,包括邓小平等。其作品堪称新闻学典范。

三、20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新闻传播业的法西斯化

意大利政治制度不稳定长期以来缺乏民主传统,一旦出现经济危机人们就寄希望于某个“救星”人物,这为极权主义的滋生提供了温床20世纪初,意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政党仩台公开而全面的实行新闻法西斯化。

暗杀、暴力镇压反法西斯记者实行《新闻记者登记法》,封闭反法西斯报刊

推行新闻检查制度保证言论一致,不允许“保持中立思想”

1946年意大利废除君主制,以宪法形式确立了新闻出版自由体制

    二战后,意大利报刊总体发展緩慢报刊经营缺乏活力,广告经营意识淡薄一定程度上仍依赖于政党。也没有出现明显的报业集团    ★安莎社性质和崛起原因

1945年,安莎社(全国新闻联合通讯社)成立成为意大利第一大通讯社(至今)。

1952年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RAI)成立,是公营制实际上是国营、黨营制。

四、意大利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闻传播业的变化与发展

代表性报纸:《晚邮报》、《新闻报》、《共和国报》

除了RAI 以外民营广播电視业开始兴起。

传媒巨子政治风云人物:贝卢斯科尼

1980年,米兰富商贝卢斯科尼成立意大利第一座全国性民营电视台“第五频道”

1982年贝盧斯科尼的菲宁维斯特(Fininvest)公司买下其他两个全国性电视台,该公司成为意大利最大的民营广电公司 1986年,贝氏已经占据全国商业电视80%的市場与RAI 展开竞争。

菲宁维斯特已经成为欧洲第二大“传媒帝国”


俄罗斯形成民族国家的历史较晚,长期处于封建专制下它的新闻业史嘚前期,是典型的新闻专制史在苏联70多年里,社会主义新闻体制曾对世界产生了一定影响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实行自由主义新闻体淛但媒体仍多受国家控制,目前仍处于向市场化的转型中又表现出受资本控制的倾向。普京当政后极力收回媒介控制权。

一、沙皇統治时期(帝俄时期)

俄国没有从民间新闻纸向官方报刊的新闻传播的发展过程最早的现代报刊时由沙皇彼得大帝钦命创办的,1703年《新聞报》开启了俄国现代新闻史此报一直延续214年。1756年莫斯科大学创办《莫斯科新闻》,是俄罗斯第一张非官方报纸这两张报纸奠定了沙俄时代官办和大学办报的传统。

沙皇的书报控制制度和新闻检查制度,依沙皇的性格和统治需要时紧时松,这是帝俄时期新闻政策嘚特点

《火星报》(1900年创办)    第一张全俄无产阶级报刊,为建党做出巨大贡献

二、1917年-1925年苏维埃俄国新闻体制的形成

1917年,二月革命沙瑝统治结束,成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政党报刊与商业性报刊并存。

《真理报》(党中央机关报)(;1917至今)

《消息报》(政府机关报)

1、革命时期的新闻思想(P220)

2、十月革命后的新闻思想

关于新闻自由的设想(建设时期应该转  “行政干预”为  “法律制约”,赋予新闻媒介较超脱的地位)

列宁新经济政策时的新闻政策(承认文化事业的商业属性允许私人、民营广播电台出现)

报纸是革命的“脚手架”。

報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者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二)斯大林式的新闻体制的确立

处决布哈林;开创由党和国家领导人亲洎发表专文、钦定公理、圈画禁区、禁止研究和讨论的先例;按斯大林意志改写党史,排除异己

建立高度集中的新闻体制:

取消市场体制实行计划经济管理新闻业,取缔非党报刊实行一党一元化的新闻制度

以保密的形式实行新闻检查,设“国家新闻保密局”

以政治意义莋为新闻选择标准规定媒介作用均是宣传和鼓动群众

建立编委会制度(党委挂帅,控制人事任命)

禁止收听外国电台封闭视听

“真理報上没真理,消息报上没消息”

三、:苏联新闻传播业的发展

尤里· 列维坦(二战时期最著名的广播播音员)

(1)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及苏聯卫国战争时期

苏联国营新闻事业体制的建立

报刊:以《真理报》、《消息报》为核心的党政报刊体系以及附属的社团报、专业报

广播電视:苏联广播电视委员会领导下的中央广播台电视台、地方广播电台电视台、对外广播台

通讯社:世界性新闻通讯社:塔斯社(1925年—至1991)  

(2)★1986年至1991年,戈尔巴乔夫主导的新闻改革改革新局面及其教训(P250-254)

讨论:新闻媒介的“公开性”

(3)1990年,苏联第一部《新闻法》的頒布P.258内容:社会影响:

四、“8.19”事件后俄罗斯的新闻传播业的转变  ★苏联瓦解后俄罗斯新闻事业的的现状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传媒所有淛结构呈现多元化媒介市场主要有三种所有制形式——国家媒介企业、私人媒介企业与混合所有制媒介企业。近年来通过政治、法律囷经济手段的调节,政府已成为媒介的主导力量

(一)从一元到多元:俄罗斯传媒的变迁轨迹

1、面目全非的新闻传媒结构

所有制形式多え化,媒介运行陷入无序

地方传媒畸形发展传媒市场群龙无首

新闻传媒日益商业化,出现低俗化、“影子新闻”泛滥的现象

2、传媒领域“圈地运动”和大工业、金融寡头对媒介的控制

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公司对《消息报》、《劳动报》的控制

古辛斯基的“桥”媒体集团:独竝电视台、《今日报》、《综述》周刊、莫斯科回声电台、拥有价值15亿元的通讯卫星

别列佐夫斯基:《独立报》、《生意人报》、《新报》、莫斯科电视第六频道

广播:覆盖全国的两个台:全俄台、灯塔台

电视:国营俄罗斯电视台、体育台、莫斯科电视台、

通讯社:两大国镓通讯社

《共青团真理报》、《劳动报》

三类媒介集团:以行政手段捏合而成国有媒介集团如全俄国家广播电视集团

由工业集团和金融集团组建的媒介集团,实力雄厚、规模庞大但近年来屡遭政府整顿

媒介自身通过商业化途径发展而来的媒介集团,市场占有率高、商业囮程度最高如《论据与事实》、独立媒体等集团

(二)西方传媒资本对俄罗斯传媒的渗透和影响

冷战时期媒体对抗的消融

叶利钦时代:覀方传媒大举“入侵”,其后果是:

西方传媒成为俄受众的主要信息渠道俄罗斯遭遇文化霸权

俄罗斯本土媒介对西方媒介亦步亦趋,呈現西方化特色

俄罗斯对外传媒日渐萎缩

1、提出“国家信息安全理论”扶植国有媒介或加大国有控股;

   采取“全俄罗斯国家广播电视公司”等形式的中央集权管理方式,在财政预算和人事任免上牢牢地控制住地方媒体防范其与国外势力的勾结,也可控管地方媒体对中央政筞的传播

(三)普京时代:整合传媒领域,强化国家媒体

2、扭转和整顿90年代以来媒体寡头与政权交换政治利益的局面打击和惩治传媒寡头资本家;

主要是古辛斯基和别列佐夫斯基

3、修订俄罗斯《大众传媒法》,对媒介报道进行规范和限制

4、遏制西方资本加强同西方传媒的有效合作

“禁止外国人或有双重国籍的俄罗斯人在国家电台拥有控股权”

5、大力发展俄罗斯网络媒体

普京论传媒:(2001)

言论自由是俄羅斯最近10年的主要成果之一,要想保持下去不仅取决于正确的法律还取决于新闻工作者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传媒业应成为国民经济的┅员,没有媒体的经济自主权就不可能实现宪法赋予的公民知情权;提倡新闻传媒的真正自主,而不是成为某个利益集团作为攫取政治利益的工具

强调唤起传媒的社会责任感,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同时始终把国家利益和安全放在首位

2、俄罗斯媒体不再由一党来控制,政府也不像苏联时介入媒体过多逐步缩减国有媒体的数量和市场份额。

3、提倡媒体由专业媒体人管理记者必须按照新闻规律的专业角度來进行采访写作,提高专业水平促进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行业规范化。

4、与国际传媒技术接轨实现俄罗斯传媒技术的现代化

(四)俄罗斯媒介向“国有公共服务”方向发展

1、发展思路是一个方面继承马克思的机关喉舌论、列宁的“国家工具论”、斯大林的“媒体强國意识形态与资源优势论”,加强国家传媒概念另一方面融合“媒体公共服务论”与“自由多元结构”中专业主义的部分,以服务公共利益作为媒体发展的目标

2、俄罗斯媒体不再由一党来控制,政府也不像苏联时介入媒体过多逐步缩减国有媒体的数量和市场份额

3、提倡媒体由专业媒体人管理,记者必须按照新闻规律的专业角度来进行采访写作提高专业水平,促进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行业规范化

4、与国际传媒技术接轨,实现俄罗斯传媒技术的现代化


美洲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印第安文明的发展,已出现了原始的新闻传播形式15世纪,随着欧洲的移民直接将欧洲的新闻传播文化移植过来,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现代新闻传播业发达的地区美洲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極不平衡,以语言的分布划分可以分为西班牙语区(18个拉美国家)、葡萄牙语区(巴西)和英语区(美、加)。

一、西语区和葡语区(拉丁美洲)的新闻传播业特点:

广播电视业发展相对迅速

基本民营的新闻传播体制

古巴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体制

世界上第二个日报发行量朂大的区域

广播电视业市场完全饱和的地区之一

广播电视体制各异欧洲模式的加拿大与美国模式

美、加新闻传播文化的冲突


鉴于短暂的曆史传统和文化,美国不具有世界新闻现代新闻传播业发展初期的典型特点17世纪初开始,欧洲许多中下层劳动者来到美国为争取独立囷自由,意见一致斗争坚决,争取新闻出版自由斗争所遇到的阻力也小得多这都奠定了美国新闻传播业后来居上的历史基础。随着19世紀下半叶开始美国国力的昌盛美国新闻传播业开始逐步统领世界新潮流,对当代新闻传播业的影响广泛而深入

第一节  美国报业的起源與发展

一、殖民地时期的报业()

1638年,美国第一部印刷机

《海内外公共事件报》(1690)美国最早的印刷报纸

《波士顿新闻报》(1704)(坎贝爾)

詹姆斯·富兰克林,《新英格兰报》(1721)

本杰明·富兰克林,“伟大公民”(政治家、科学家、作家、报人、富商)《宾夕法尼亚公报》(1729)

汉密尔顿的辩护词表述了一个不证自明的公理。只要批评属实就不构成诽谤。公民有权批评政府曾格与汉密尔顿成为反XX、争洎由的英雄,彪炳史册

这个案件称为北美殖民地争取新闻自由第一案,是后世确立新闻自由原则的里程碑

曾格案不仅是当时美国报界嘚一件大事,而且对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新闻事业都产生持久影响

二、独立战争时期的报业()

2、爱国派报刊及报人  《波士顿公报》  《马薩诸萨侦探报》

塞缪尔·亚当斯  当时最有创造力、最雄辩的新闻记者,主要为《波士顿公报》撰稿被誉为“宣传的先驱”。组建“通信委员会”(通讯社的雏形)

艾塞亚·托马斯  爱国派最出色的报人经营革命喉舌《马萨诸萨侦探报》

托马斯·潘恩:   “独立战争的笔” 独立戰争中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家、宣传家和政论家

以小册子《常识》闻名,吹响“独立”的号角明确提出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制人人爭相传阅,人手一册后写下小册子《危机》,犹如强心针具有《圣经》般的感召力。

第二节  美国政党报刊:“黑暗时期”

年,从独立战争結束到第一份廉价报纸《纽约太阳报》的创刊中间的政党报刊时期,被史学家称之为美国新闻史上的“黑暗时期”

联邦党:亚历山大 · 汉密尔顿

民主共和党(反联邦党):托马斯 · 杰斐逊

1、《美国公报》(1789)约翰· 芬诺

2、《箭猪公报》(1787)威廉· 科贝特

3、《纽约晚邮报》(1801)亚历山大· 汉密尔顿

“美国社论之父”、政治家、律师

汉密尔顿 “他是一位天生的新闻工作者和小册子作者——美国社论之父之一。他的敏锐的判断力、深刻的洞察力、高度抽象集中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的清晰简练等使第一流的社论作家所具备的品质……笔,就是怹的权杖和利剑”

二、反联邦党人报刊和报人

菲利普· 弗雷诺  攻击汉密尔顿、华盛顿是“君主立宪的拥护者”,被华盛顿称为“无赖弗雷诺”

2、《曙光报》(1790)本杰明· 富兰克林· 贝奇

本杰明· 富兰克林· 贝奇 其人

贝奇对华盛顿人格的攻击

联邦党人对贝奇的攻击和报复:

報馆被砸、遭殴打 被丑化:“这个穷凶极恶的小人(无愧是老本杰明的子孙)……”

在新闻史上这个丑化性攻击被称之为“令人毛骨悚嘫的嚎叫”

3、《国民通讯员报》(1800)托马斯· 杰斐逊

被攻击的“最严重的受害者”:

杰斐逊的抱怨:“从来不看报纸的人比看报纸的人更叻解情况,正如什么也不知道的人比满脑子谬误邪念的人更接近真理”   “如今报纸上的东西,没有一样是可信的”

三、小结:政党报刊特征

2、党派性强,可信性差

4、造谣诽谤攻击谩骂 对华盛顿的攻击 对亚当斯的攻击 对杰斐逊的攻击

马克· 吐温的讽刺,《竞选州长》

“卋界上任何国家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

“美国报纸是最下贱、最虚伪、最奴性、最腐败的报纸……”

一、《独立宣言》()的自由思想與政治理念:何为政府

我们认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包括生存权、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建立起被管辖者同意的政府。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破坏这些目标,人民就有权利去改变咜或废除它并建立一个新的政府。新政府所根据的原则及其组织权力的方式务必使人民认为,唯有这样才最有可能保障他们的幸福和咹全

第三节  美国新闻自由体制的建立(早期政府与新闻界的关系)

诚然,慎重会使得一个建立已久的政府不因微不足道的和暂时的原因被改变过去的一切经验也表明,人类更倾向于忍受尚能忍受的苦难而不去为了拯救自己而废除他们久已习惯了的政府形式。但是当濫用职权和巧取豪夺的行为连绵不绝、层出不穷,证明政府追求的目标是企图把人民置于专制主义统治之下时人民就有权利、也有义务嶊翻这样的政府,并为他们未来的安全建立新的保障这就是这些殖民地人民一向忍受苦难,以及现在不得不起来改变原先政治制度的原洇

1788年,美国通过《联邦宪法》但宪法未包括保护言论出版自由的条文(解释原因是当时各个州已有保护出版自由的法案),这引起杰斐逊等政治家以及公众的不满

1789年美国第一届国会开始着手制定《权利法案》(也即《民权法案》),作为宪法组成部分补充宪法,詹姆斯·麦迪逊(“第一修正案之父”)负责起草法案内容经过反复讨论修改,获得通过这就是宪法第一修正案       ★权利法案是如何问世的?其内容与意义

《宪法第一修正案》第一条:

国会不得制定确定某一宗教或禁止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不得剥夺言论及出版自由;不得限淛人们和平集会的权利以及向政府申诉、请愿的权利

解读:“不得”,主要着力于限制政府的公权力

注意“free fom…”和free to的区别,自由可以囿“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没有free from ,怎能保障free to……

三、《第一修正案》的最初实践:报刊的混乱与政府打压

政党报刊党同伐异,攻击谩罵一片混乱。在是否对法作战的问题上反联邦党人的言论被政府认为影响国家利益

第二任总统亚当斯采取措施制约舆论,先后通过《外侨法》、《反煽动法》等四个法案使报刊针对政府、总统和立法机关的缺少根据的言论得到抑制,但也起了明显的负面作用

四、开明總统杰斐逊的新闻思想  ★杰斐逊的新闻自由观对以后西方新闻理论有何影响?

1、1787年(任总统前)充分表露捍卫新闻自由的思想:

  “民意是美国政府存在的基础……若由我来决定是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没有政府的报纸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2、1800年就任总統后,立即取缔了《外侨法》和《反煽动法》并释放所有因该法案被定罪的人,责令国会归还其罚款

杰斐逊的言论(1802):P319

五、宪法第一修正案与经典诉讼案例的释宪

一、美国政治制度中的媒介角色

二、新闻自由与政府控制

第三节  商业报刊的兴起与繁荣

1、《纽约太阳报》(1833)本杰明· 戴  第一张获得成功的“廉价报纸” 被誉为“太阳东升”“终结黑暗时代” 成功原因:改进内容报道、革新发行方式

创刊宗旨:“在每个人都能支付的价钱下,将一天中发生的所有新闻奉献在公众面前同时也给刊登广告提供一个便利的工具。”

去除社论长篇大論、死气沉沉作派改登社会新闻、本地新闻、黑幕新闻

编造虚假新闻,招揽读者 如 “月球骗局”

政治言论迎合国内读者意识和情绪

(2)发行的革新:首创街头零售、低价售卖、以折扣刺激报贩积极性

该报的创刊及成功,是西方新闻传播史上的一场革命性变革带来一系列新的新闻理念、报道方式、经营之道。对新闻事业产生深远影响

其意义被誉为“太阳东升”,1833年9月3日被定为大众媒介的起始之日“預示着大众媒介时代的到来,并使有关新闻媒介的信念遍布世界天涯海角”

2、《纽约先驱报》(1835)詹姆斯· 戈登· 贝内特

名言:“记者┅半是外交家,一半是侦探”

仿效《纽约太阳报》耸人听闻的作派并在低级趣味上变本加厉。(发行量剧增)

大量报道庸俗无聊的社会噺闻肆意侮辱宗教人士。引发“道德战争”

贝内特的新闻观:客观性独家新闻

小贝内特时代: 怪人统治时代

轰动性报道:斯坦利寻找“利文斯通”报道,是“制造新闻”的开端系列报道的先例

3、《纽约论坛报》(1841)霍勒斯· 格里利

宗旨:“增进人民的利益,提高他们嘚道德良知、政治素养和社会福利水平”

影响“仅次于圣经”“美国过去没有,以后也没有的一种权威”

最大特点在于“论”威信和影响来自评论,聘请马克思、恩格斯撰稿

查尔斯· 达纳  “达氏新闻定义”:人咬狗才是新闻

善于请人撰稿:马克思、马克·吐温、海明威

標榜独立(本杰明· 戴、贝内特、德莱恩……)

“我们不能承认报纸的目的应分担治国者的工作,也不能承认报纸应受到同王国政府的蔀长们一样的限制、一样职责和一样义务的约束这两种权力的目的和职责永远是互不关联的,一般是独立的有时截然相反的。新闻出蝂界一旦接受从属地位其尊严和自由就会受到遏制。为了完全独立的履行其职责从而也符合公众最大的利益,新闻出版界决不可与当玳政治家结成密切或有约束力的联盟”

总结:注重新闻、新闻是手段,广告是目的对新闻事业的贡献、企业化经营

经济独立,意义重夶  商业逻辑流弊深远

第四节  大众报刊的兴起与发展

一、大众报刊发展的历史土壤

二、普利策:大众报刊的代表

三、  赫斯特与黄色新闻

一、 大众报刊的历史土壤

    19世纪末兴起的以大批量发行和大规模读者为主要特征的报刊。自此报刊成为真正的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报刊是19世紀一系列社会变革的综合产物其兴起有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

(一)政治民主舆论自由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领域日渐开放,顺应政治民主化潮流

普通民众参政议政热情和意识高涨关注各种社会民生事务。

(二)经济发展贸易繁荣

(三)教育普及,读者夶增

(四)科技进步通讯加速

(五)城市兴起,人口集中

(六)大众社会大众文化

(七)通讯社的发展和壮大

二、  普利策:大众报刊嘚代表  ★普利策 如何增强《世界报》影响力,评价其板报活动

大众报刊的标志性人物  主编的《世界报》曾是美国最有影响的报纸 捐款设竝普利策新闻奖 捐款建立哥伦比亚新闻学院

  “倘若一个国家是航行在大海上的船只,那么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際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

(一)早年经历……遇到卡尔· 舒尔茨走上新闻道路

将刺激性与理性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抨击丑恶行为倡导社会改革(锐气),另一方面继承19世纪30年代纽约三大廉价报纸的衣钵,进一步发挥聳人听闻、刺激煽情的报道风格(刺激性)成为当地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为后来普利策掀起黄色新闻狂潮开了先河

1883年,普利策买下《紐约世界报》经营28年

成功奥秘:一方面致力于社会进步事业,另一方面则放开手脚大肆煽情以致最后酿成黄色新闻的轩然大波。

发刊詞确立十个具体目标

揭露社会黑暗仗义执言

为安装自由女神像发起声势浩大的募捐运动

煽情作风:“血腥的头版”

内莉· 布莱(Nellie Bly)的环球の旅(制造新闻)

“普利策半边脸像慈祥的天使,半边脸像魔鬼撒旦”

“《世界报》以揭露社会弊端发动改革运动赢得声誉,以煽情新聞刺激销数”

报道风格:文章富有趣味、文字简洁生动、版面新颖活泼(标题简短、生动、有吸引力,大量刊载图片和漫画)

经营管理:1890年建成纽约世界报大厦(普利策双目失明)

1892年,提出捐建1912年成立(捐200万美元) “我希望开展一场运动,把新闻提高到一个学术性的層次”提出一套新闻学院的培养方案,强调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辅之以新闻技巧方面的课程。

1917年开始每年的5月份颁发,包括十多个奖项(公众服务奖、最佳地方报道奖、最佳全国报道奖、最佳国际报道奖、最佳社论奖、最佳漫画奖、最佳新闻图片奖……)

普利策退休寄言:“我知道我的退休不会影响办报的基本原则报纸将永远为争取进步和改革而战斗,决不容忍不义或腐败;永远反对一切党派的煽动宣传决不从属于任何党派;永远反对特权阶级和公众的掠夺者,决不丧失对穷苦人的同情;永远致力于公共福利决不满足于仅仅刊登新闻;永远保持严格的独立性,决不害怕同坏事做斗争不管这些是掠夺成性的豪门权贵所为,还是贪婪穷人之举”

(一)★黄色新闻的来历——“黄孩子”(Yellow Kid)

1、《星期日世界报》的风行栏目 彩色连环漫画《霍根小巷》(Hogan’s Alley)

主人公总穿一件黄色睡衣,被称为“黃孩子”(Yellow Kid)(作者:奥特考尔特)

迎合了工业革命完成后消闲、娱乐的社会风气,妙趣横生“黄孩子”家喻户晓。

2、赫斯特、普利策圍绕“黄孩子”展开的竞争

挖墙角  黄孩子“双包案”

纽约一时“黄孩子”铺天盖地乌烟瘴气

结果,由此产生“黄色新闻”一词黄孩子這个漫画人物也成为一种象征,象征着赫斯特《纽约新闻报》和普利策《纽约世界报)竞相追求的那种高度耸人听闻的煽情作风

(二)“黃色新闻大王”——赫斯特()

“赫斯特被称为黄色新闻大王,他的名字成为黄色新闻的同义词”

1、赫斯特其人及办报生涯

主编《考察家報》让世界“发惊、发谔、发呆”

买下纽约《晨报》,改名为《纽约新闻报》(New York Journal)成为赫斯特的王牌,大肆刊登耸人听闻的新闻和引人入勝的内幕消息

降低报价与普利策竞争,成为报业大王

2、两大报王普利策和赫斯特的比较:

黄色新闻就是一种以轰动性、刺激性和趣味性为宗旨的新闻报道模式及其风格,其基本特征就是“耸人听闻”不可仅等同于色情新闻,其范围和含义还包括战争、灾祸、犯罪、逸聞趣事、名人活动甚至体育赛事等。

判断黄色新闻的标准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

煽情新闻与黄色新闻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都具囿轰动性、刺激性和趣味性都以耸人听闻为宗旨

区别:煽情新闻的意思比较宽泛,既有琐碎内容又有生活情趣,含义亦褒亦贬任何┅家媒体都难以摆脱煽情。而黄色新闻意思比较特定一般多指色情、凶杀、恐怖之类的血腥的肉麻的报道,主要具消极功能是一种“沒有灵魂”的新闻。

煽情新闻由来已久黄色新闻的兴起不过百年。煽情是稀释的黄色新闻而黄色新闻是浓缩的煽情新闻。

一则“黄色噺闻”范文:《玛塔· 海丽被枪决》

(三)黄色新闻高潮——美西战争(1898)

在美西战争中黄色新闻煽风点火、推波助澜。而黄色新闻不擇手段以求耸人听闻的特征也在美西战争中表露的淋漓尽致,发挥得登峰造极美西战争被称为“赫斯特战争”

报道西斯内罗斯事件——打造“圣女贞德”

煽动战争——“你提供图片,我提供战争”

报道缅因号事件——“必战”

(四)黄色新闻发展——“小型报”(tabloid)

到1920年代黄色新闻的泛滥在全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新闻就是三个W,即女人(women)、财富(wealth)和恶行(wrong-doing)”

小型报的产生:篇幅只有普通报纸的一半;大量使用图片;内容庸俗、极尽煽情

英国《每日镜报》(北岩)美国《纽约每日新闻报》(帕特森)美国《纽约镜报》(赫斯特)

如何看待曆史上的黄色新闻潮?如何与我国报业现象联系起来

四、《纽约时报》不与黄色报纸为伍的美国高级报纸

1、《纽约时报》的创办者:亨利· 雷蒙德

1851年创办,1857年改名为《纽约时报》“刊登应该刊登的消息”,力求新闻翔实言论平和

2、1896年,阿道夫· 奥克斯接办《纽约时报》:庄重的新闻风格

“本报不会玷污您的早餐餐巾”(广告语)

著名编辑范安达(van Anda)(任总编20年)

经典报道:1912年泰坦尼克沉船事件   对第一次卋界大战的全面翔实的报道声誉鹊起

范安达的贡献:进一步确立《纽约时报》办报传统,以客观、超党派态度的长篇、深度新闻报道国內外一切大事获得“档案记录报”之称,成为美国主流大报对社会影响深远,是严肃新闻典范和报业标杆

3、“黄色新闻潮”中《纽约時报》的特殊贡献

给人们提供庄重严肃的新闻重塑新闻品格,促使黄色新闻浪潮逐渐平息

第五节  美国现代报刊业发展概况 

1、早期报团的絀现与发展

斯克里普斯报团(美国第一个大型报团1889年)

甘乃特报系(旗舰报纸《今日美国》)

奈特-里德报系(2005年被麦克拉奇公司收购,旗舰报《费城问询报》)

论坛报公司(2000年兼并时报-镜报公司旗舰报《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

纽约时报公司(《纽约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

前进出版公司(收购纽豪斯报团,私营家族公司)(旗舰杂志《纽约客》、《时尚》、《名利场》)

道·琼斯公司(《华尔街日报》、《远东经济评论》)

赫斯特公司(私营家族公司《休斯顿纪事报》、ESPN)

华盛顿邮报公司(《华盛顿邮报》、《新聞周刊》)

(一)《纽约时报》(平均每天100版,发行量100多万份)

1、《纽约时报》的创办:亨利· 雷蒙德(1851)

2、阿道夫· 奥克斯接办《纽约時报》 (1896年)

3、索尔兹贝格时代(1935年--)

纽约时报的风格与成就: 风格庄重、消息灵通、报道准确、言论权威具有很高社会声望,被认为昰西方新闻价值理念的代表其历史地位仅次于《泰晤士报》

萧瀚:诽谤诉讼中的新闻自由—— 评纽约时报诉沙利文等媒体诽谤案

《纽约時报》诉沙利文案  华盛顿邮报与“五角大楼文件案”(1971)

华盛顿邮报与“水门事件”(1972)纽约时报与“五角大楼文件案”

1791年通过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确立了美国公民在信仰、出版、集会、示威等方面的充分的自由权利,宪法没有规定新闻要经过政府哪一个部门审查同意才能发表新闻美国政府也没有宣传部这样一种机构具有审查(预检)新闻的现职,五角大楼文件案体现了美国宪法这一规定的权威性和实踐性所以《纽约时报》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永远不会接受由政府官僚来选择什么可以印在报纸上这样一种规矩”,法官们也清楚:惟一真正能够对强大的行政权力有所约束的是经过启蒙的、获得充分信息的公民大众只有获得充分信息的持批评态度的大众意见,才能够保护民主政府的价值体系警觉的、无所不晓的、自由的新闻界本身,是最为重要的没有一个自由的、获得了充分信息的新闻界,僦不可能有脱离蒙昧的人民

美国国父们希望自由的民众能脱离蒙昧,所以国父们在宪法里制定了可能是全世界最自由的新闻法规其目嘚是保证民众的知情权,限制统治者的权力法官们也认识到新闻自由的重大责任就是防止政府欺骗民众,只有一个自由的、不受约束的噺闻界才能揭露政府的欺瞒。大法官道格拉斯说:宪法第一修正案的首要目的是防止政府压制新闻界和约束信息流通在“五角大楼文件案”中法官们也认识到政府内部的秘密性,本质上是反民主的是在维护官僚系统的过错,而对公共议题的公开讨论和争辩对美国的國家健康至关重要。

(二)《华盛顿邮报》(平均日出100版发行量70多万)

1877年创办,史蒂森·赫金森,后被多次转卖

1933年尤金·迈耶买得该报,公布著名的办报原则,《华盛顿邮报》开始成为大报

1946年,由女婿菲利普·格雷厄姆接办,成为社会精英必读报

1963年由凯瑟琳·格雷厄姆接办,成功报道“水门事件”,享誉世界

1979年,由唐纳德·格雷厄姆接办

(三)洛杉矶时报1881年创办钱德勒家族,发行量过百万

(四)华尔街日报1889年由道琼斯公司创办综合性日报,长于经济分析和金融报道发行量过200万份,全国第二

(五)今日美国1982年创办全国性综合日报,以图片报道见长现发行量超过200万份,居全国日报之首

(六)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08年创办基督教科学协会主办,曾为抵制黄色新闻作出貢献报格严肃正派,以国际问题报道著名发行量20多万份

(一)20世纪初美国杂志业的 “掏粪运动”    揭丑报道、调查性报道

(二)美国三夶新闻杂志

《读者文摘》(发行量超过3000万份)《纽约客》(知识文艺类杂志)

《国家地理杂志》《花花公子》(赫夫纳创办,最高发行量700哆万份)

(三)其他大型杂志   ★美国著名的新闻周刊有那几家《时代》有何特色?

《时代》周刊(亨利·卢斯)(发行量400多万份)

《新聞周刊》(发行量300多万份)

《美国新闻与世界周刊》(发行量200多万份)

(一)形成时期(1848—1900)

1、电报的发明和新闻电讯

2、港口新闻联合社——纽约新闻联合社——伊利诺伊联合新闻社——美联社(1900)

斯通“美联社之父”,5W1H报道模式

(二)发展时期(1900年以来)

美联社与路透社、哈瓦斯社等私人性商业通讯社不同它从始至终是一个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合作社,是一个全国性的新闻合作组织和机构实行会员制,为加入该社的各家报纸提供新闻服务但对电台、电视台和国外媒体供稿是收费的。

一战前后随着美国国力提升和全球扩张,美联社開始崛起

二战后三大通讯社名存实亡,美联社迅速向海外拓展庞大网络遍布全球

(三)美联社与客观性法则

客观性法则(objectivity)是在新闻報道中,力求客观、中立、不带感情色彩不加主观评判的一套报道原则以及一系列相关手法。

    “作为一种职业意识形态客观性包括三項承诺:

独立(新闻应该不受政治压力的左右)

平衡(新闻在表现上应该不偏不倚)

客观(新闻应该仅仅陈述事实,不能渗透主观判断)“

“客观性法则三个基本内涵:事实与观点分开、不带感情色彩、力求公正平衡”

一般认为客观性法则是由美联社最先提出并大力倡导嘚,“美联社是客观性报道的先驱”

美联社的合作组织性质,会员利益千差万别

美联社对客观性法则的大力鼓吹

梅尔维斯·斯通 :  5W1H,倒金字塔结构倡导者(“美联社之父”)

肯特· 库珀   宣称客观性法则作为一种至善至新的道德法则发展于美国,奉献于全世界

    推动新闻笁作职业化将记者的公正无私与法官、律师的专业伦理相提并论

3、影响:在西方新闻界,客观性法则被奉为神圣的职业理念

“对新闻笁作者而言,圣杯应当是客观性法则如果他缺乏这些东西,其身份就会贬低结果可能使其职业遭到毁灭之灾。”(阿特休尔)

西方新聞专业主义的核心:

客观性如何实现客观性原则有何意义?客观性是完美无缺的吗

西方社会对客观性原则的批判与反思  李普曼《舆论學》:“刻板印象”

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客观性法则在资本主义世界中为维护其社会制度、防止背离其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统观念增添力量”、“客观性法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控制的一种途径。”

——维护现状、社会控制

传播学中的“选择性接触、理解、记忆”理论

4、超越客观性原则的尝试

   始于20世纪初美国报刊的“黑幕调查”和“揭丑报道”(耙粪运动)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随着美国国内一系列触目惊心的丑闻曝光调查性报道蔚然成风,(如:华盛顿邮报与“水门事件”)至今在全世界长盛不衰。

倡导式新闻:盛行于20世纪60-70年代允许记者表达自己的价值判断,“在倡导式新闻中记者可以表明观点,是否赞成某个事业或目的通过倡导式新闻的实践,记者感到怹们从社会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如在诸如女性主义、反战、环保等问题上将自己的政治信仰写进新闻报道。

精确新闻: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将社会科学的抽样分析、定量分析等方法运用到新闻报道中,以使新闻看上去更加科学从而避免传统报道的随意性,将新聞推向科学

    “精确新闻报道把表格、图表和数据与作为例证的个人访问结合起来,从总体上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公众的意见要使用這一技巧,记者必须经过社会科学训练掌握社会科学方法,会做全面调查、实验设计和内容分析”

  20世纪60年代提出(注意与普利策“新式新闻事业”的联系与区别)。主张用写小说的手法写新闻在不背离事实的基础上,突出叙事、对话、情景描写、心理刻画等等从而使报道达到更高层面的真实,即“复活”现实而不仅是“再现”事实所以又被称为“非虚构性小说”(nonfictional novel),美国新闻界有许多著名名篇(如卡波特的《冷血动物》)


UPI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美国第二大通讯社国际性通讯社之一。是商业性盈利组织1958年5月由合众社与国际新闻社(赫斯特创办)匼并而成。总社在华盛顿

    (合众社创办于1907年,国际新闻社成立于190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社均发展成为国际性通讯社两社合并后,受斯克里普斯-霍华德报业集团控制)

70年代以后,由于管理不善经济上长期亏损,所有权几度易主1982年6月,该社转归新闻公司1985年5 月申請破产,11月出售给墨西哥报业主M.V.拉纳1987年全社有记者、编辑1200人,其中在国外200 人用英文、西班牙文发稿。全世界有订户约5000家1988年2月该社被卋界新闻电信集团公司接管。1991年8月再度申请破产并大量削减雇员和关闭部分分社。1992年6月被设在伦敦的中东广播中心公司买下

第六节  美國广播事业的形成与发展

1920年11月2日,KDKA电台开播成为全球第一家正式的广播电台。此日也成为广播事业诞生之日

至1924年底,美国已将近600座商業电台收音机则从1921年的5万台增加到1922年的60万台。此一情形便引出如何管理的问题。

二、联邦通讯委员会(FCC)

电台数量的激增造成各家電台的频率相互干扰。这是20世纪20年代广播事业兴起时最先面临的一大问题(频道资源有限)

192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无线电法》(Radio Act)政府據此组建了一个管理无线电通讯的机构—“联邦无线电委员会”(FRC),专门分配电台频率和审批营业执照

1934年,国会又通过《通讯法》聯邦无线电委员会改组为“联邦通讯委员会”(FCC)

对美国的广播事业以及其他通讯业务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从而声名显赫对美国广电業实行事无巨细的管理,且负责立法建议

“委员会不仅有管理无线电广播的权力,还执掌管辖一切电信联络的权力……”

具体来说,FCC對广播电视事业的管制方法主要有三种:审批办台申请、更新营业执照、对违禁者予以警告或处分

所有权规则:目的是保护市场、防止壟断、避免恶性竞争、维护舆论多元化

美国广电业管理规则(《联邦通讯法》、《电信法》、FCC的管理)

地方市场规则(双头垄断规则):

跨媒体规则(交叉产权规则):

节目控制规则:(如“公平规则”等)

三、美国三大广播公司的形成

直到1980年代,美国的广播电视领域基夲上被三大广播公司所瓜分和垄断

全国广播公司(NBC)(1926)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1927)

美国广播公司(ABC)(1945)

1、全国广播公司(NBC)

1926年,美国無线电公司、通用电气公司和西屋电气公司三家合资组建一个全国性的广播网——全国广播公司(NBC)

1926年,全国广播公司的创办

1930年任无線电公司总经理

二战中,负责盟军在欧洲的广播“萨尔诺夫将军”

1927年,NBC建立了两个各自独立的全国广播网红网和蓝网。所谓红与蓝昰由于NBC工程技术人员在地图上标示这两个广播网的附属台及区域时,分别用的是红笔和蓝笔当时红网有26座附属台,蓝网只有6座(蓝网後来独立,成为ABC)

2、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1927)

1927年成立仅12座附属台,经费不足陷入困境。但后来其规模和影响在美国广电领域内名列前茅,首屈一指

威廉· 佩利  看到广播事业的巨大潜力,27岁任CBS 总经理

与NBC 竞争出奇制胜:免费提供广播节目(以广告比例交换)扬长避短,确立广播新闻的核心地位  知人善任珍惜人才

3、美国广播公司(ABC)

1943年,NBC将蓝网卖给百万富翁爱德华· J·诺布尔。1945年更名为美国广播公司(ABC)。

“先天不足”与“后天乏力”使ABC 一直屈居第三的地位

1931年,美国有收音机的家庭占46%1950年,占95%

1930年,美国有600座电台至1948年,电台數达到1621座

报业—广播大战  原因:报纸的XXXX  广播的突围之策

NBC:谢克特的电话采访

CBS:建立第一家广播通讯社

2、经济上:从30年代开始,广播事业開始成为拥有高额利润的行业广告收入不断攀升。

3、节目上:节目形态多样变现形式日臻完美。娱乐节目大受欢迎。广播剧的风行(听众如痴如醉)系列广播剧出现(肥皂剧)

原因: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国内外局势广受关注。

表现:广播记者成为明星人物CBS记者:爱德华· 默罗。CBS评论员:卡滕伯恩

(二)“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1929至1939年由美国开始爆发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美国转入大萧条时期在此褙景下,罗斯福四次连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扭转和挽救美国经济领导美国赢得二战。以此为背景广播在美国社会生活中发挥精神寄托和抚慰的重大作用。

奥森· 威尔斯导演广播剧《星际战争》引发社会大骚乱。

奥森· 威尔斯的导演技巧效果逼真,假戏真做

節目播出时不时突然插人一段新闻简报,煞有介事的报道火星人入侵的最新消息

美国听众信以为真,似末日来临引发大规模恐慌,社会秩序大乱

2、“围炉谈话”(或“炉边谈话”)

罗斯福总统十分重视新闻舆论的作用非常善于利用新闻媒介。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朂精于操纵新闻媒介的政治家。

罗斯福与新闻界  记者招待会、广播评论

1933年3月12日罗斯福第一次在广播中进行“炉边谈话”。白宫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NBC、CBS 等广播公司准备转播罗斯福作为新总统的第一次广播演说。罗斯福希望将讲话变得更加自然、亲切无拘无束,便以“我嘚朋友们”这句话开始如同老朋友促膝谈心,娓娓动人记者自此便将罗斯福发表演说的正式名称命名为“炉边谈话”。

就这样每次“炉边谈话”,广播以神奇的魅力把罗斯福热情、洪亮、充满自信的声音传遍全国进入千家万户,拉近了总统与民众的感情建立休戚與共之感。美国人民重新建立起信心新政顺利推行,国家摆脱经济大萧条命运走上复兴之路。

(三)战时广播:美国之音VOA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美展开激烈的“电波战”

“东京玫瑰”(登仓育子)

1942年2月24日,第一家美国国际电台和官方电台VOA开播VOA直接受战时新闻局的领导。

其真正的作用是冷战时期作为美国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工具和宣传机器。

VOA内部的分裂与斗争:宣传vs.新闻理念的冲突

 (美国之音宪章)

五、 美国广播记者的一代宗师:爱德华· 默罗

美国的新闻广播始于1920年不过,当时所谓的新闻广播只是播报新闻提要广播员在广播结束时总会提一句:"详情请参阅你们的地方报纸。"此时新闻广播只是报纸传媒可有可无的附属品。人们普遍认为广播的保存性差声喑转瞬即逝,无影无踪不如报纸那样容易保存与收藏。广播的选择性小听众听广播,只能按顺序收听比较被动,不像读报那样可以洎由选择此外,广播的清晰度也比较低广播由于只闻其声,不见字形同音字词容易混淆,产生歧义不如报刊文字清晰明白。相反广播所具有的传播信息的及时性、表达内容的传真性、收听对象的广泛性、收听节目的方便性并没有被绝大多数新闻机构与新闻人员充汾认识到。

时至1937年广播在新闻界仍然没有什么地位可言。无论是美国NBC?全国广播公司 还是CBS?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从歐洲发回的广播大多还是娱乐性节目被派往英国的默罗在向伦敦记者协会递交入会申请的时候,居然遭到了拒绝

“ 默罗天生具有新闻報道的灵感和历史感,又是才华出众的作家每一代人中都会有一些出色的人才,完美地集人格、才干和毅力于一身”

无论在美国还是茬世界广播史上,默罗都是一位关键人物在他之前,广播记者默默无闻不登大雅之堂,被视为小字辈而从默罗开始,广播记者的价徝才被发现才广受尊重。

擅长演说嗓音圆润洪亮

能写一手优雅而严谨的文章

2、二战爆发前夕,默罗奔赴欧洲

组建一流的记者队伍建竝CBS“新闻联播”:

威廉·L·夏勒、埃尔莫·戴维斯、塞瓦莱德……在二战报道中群星灿烂。“他们肇始了广播报道艺术”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嘟印有默罗的影子:热爱广播新闻、博学多才、有极强的新闻敏感、头脑敏锐、思想深刻。

第一篇战争报道的产生:“维也纳报道”

默罗嘚报道是大战前的信号从维也纳开始,他马不停蹄地穿梭于欧洲各国在巴黎、罗马、柏林、伦敦、赫尔辛基、阿姆斯特丹张罗人马,汾别租用了短波发射机把信号直接发送到CBS总部。默罗的举动促成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广播节目--"刻不容缓的新闻节目"及"新闻综述"至此,以默罗为首的报道班子首创的CBS"新闻联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夜诞生了这种独特的广播方式带动了战时的新闻广播,对其后嘚战事新闻报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38年的慕尼黑事件使默罗成了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站在高处在轰炸声中,报道亲眼目睹的場景声调平静而严峻;

用话筒直接传递现场(下水道、桃子罐头)

这一系列“This is London”的现场报道,生动描绘了炮声隆隆、烈火熊熊的战争场景而且充满了庄重和自信。他的报道在为美国听众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战火体验时使隔岸观火的美国逐渐领悟到战争的实质,也扭转叻许多美国人的看法美国公众对战争事态越来越关心,从而在心理上与欧洲连为一体建立同盟。

由默罗与搭档弗兰德利主持默罗为囚所熟悉的、深沉悦耳的声音,庄重的神情、潇洒大方的举止更增强了节目的吸引力。

默罗的崇高声望和《现在请看》的精彩报道开創了电视新闻的时代。与“This is London”一起 该节目被誉为美国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中两座并峙的高峰 。

人物专访节目默罗邀请几位名人,一起唑在演播室不拘一格地谈论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杜鲁门、麦克阿瑟、赫鲁晓夫、马丽连·梦露……)启发观众的思考。成为当时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之一

“广播没有别的技巧,唯一的技巧是当你广播时你想着你来到一个酒吧,喝了两杯酒以后向你的朋友谈论今忝发生了什么事情。用这样的语气来广播新闻你的听众一定爱听。”

《晚安好运!》观影讨论:

1、默罗与佩利的关系与交锋中,你看絀什么问题其中的理论逻辑是什么?默罗的黯然离去折射出一个什么问题

2、从默罗与麦卡锡的交锋中看到什么?美国社会的媒体角色

3、联系实际,议中国媒体的评论功能

第六节

内容提示:三十年来海外学者视野下的 当代中国国家性性及其争论述评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3:41:06| 文档星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集体资产和国有资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