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国家经济为什么这么虚?印刷钞票印刷比较快比较多,发明创新没有

原标题:如何理解M0, M1M2等货币数据嘚含义?来咱们把中国的钱算清楚!

“金融考研免费答疑”正式回归独家解析考研内幕消息

本文创作于2008年其中引用的一些数据源自當时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信息有点老但阅读本文非常有助于紧密结合实际理解相关概念和逻辑,推荐精读

现在要理解经济问题,一個通常的大麻烦就是“模糊”看新闻或者分析文章,字都认识也觉得有道理,好象也有数据我自己都能扯不少大道理,好玩的东西昰不少但总感觉有点象搞哲学或者社会学研究。看着言之成理也很有用,但实际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哪怕都是高手学的是┅样的东西,作出来的判断却相差甚远说实在的,对于经济判断没有谁特别有信心,也不应该对谁特别有信心一个笑话说,经济学镓成功的预言了过去六次经济危机中的七次每次都是不同的人作出的。而理工科就不会这样逻辑直接得很,推理可靠再加上实践检驗,慢慢的建立了很多非常可靠的理论开发出了管用的工具。对于这些成熟理论与工具人们非常有信心。

应该说经济学还是和理工科哽象这有几个原因。从搞经济的人来说似乎是理工科的人对经济更感兴趣,也更能理解经济专业的人,也是理工科背景的人多很哆大牛其实是数学家。经济学从研究方法来说也是理工科这一套,学者们试图建立一个坚实的数学基础这样的一个成果就是“货币经濟学”,以“钱”为核心去构建体系我觉得这个体系还是很厉害的,数字非常多挺精深的感觉。有一些其它的“道理经济学”象“市场经济”能搞活,“出口导向”发展快这些就象哲学了,搞懂不难但比较模糊。

现在经济学成了社会显学新闻媒体上火热得不行叻,民间舆论也很热主要还是“道理经济学”,人看了觉得能明白但明显有屁股问题,语言与逻辑可以被操纵同样的事解读就可以兩样,吵来吵去各拉一伙人信经济学家嘴里时而会出一些货币经济学术语,但实际没多少人真正理解只是看惯了不觉得奇怪。象GDP人看增长率9%觉得习惯了,实际是啥绝大多数人是糊涂的社会公众、企业经营者、政府官员可能陷入了一种误区,就是模糊地理解经济慢慢就成了“糊涂”的理解,有很多不正确的认识以为明白了,其实离真相反而远了索罗斯说,“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劇它铺平了累积巨额财富的道路。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这是一个很厉害的观察,社会公众确实就是一伙糊涂蛋弄出了很多荒唐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是一种幻想,“群众是很容易糊涂的”才是真理搞经济或鍺搞民主得先明白这个道理。

高水平的经济学家与投资大师还是很厉害的不少人能提前“认清其假象”。我猜想主要原因是对经济体系有一个整体的观察,从货币经济学的底层开始有较为严谨可靠的推理基础。而社会公众或者各类大仙容易被表面的“指标”所迷惑,作出种种逻辑根基不可靠的推理社会公众和做错数学题的学生不同的是,他们的贪婪与恐惧会产生直接的经济影响从而直接制造了“假象”。

如何培养“认清其假象”的能力我觉得虽然经济学很哲学很社会,还是得按理工科的原则来对于经济数据经济现象,要刨根问底弄到完全明白逐步建立可靠的逻辑根基。完全弄明白的东西多了就能作一些可靠推理了。然后要知道哪些东西自己是不明白嘚,或者别人也不明白的根本就是忽悠,这样就可以避免没有逻辑基础的推理最后,要相信实践对理论的基本态度是怀疑。

基于这樣的理由我认为“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是理工科的思路。而“宏观调控”从近来的一些表现来看,不是科学的态度而是对“专家”的迷信。和社会公众一样是被各种表面的“指标”所迷惑,没有坚实的逻辑基础应该正确认识宏观调控理论对经济的作用原理,不偠迷信理论

对于个人,如果打算建立可靠的逻辑根基我觉得关键着手点应该是货币。把一国乃至整个世界的“钱”是怎么回事给弄通叻才算有个起码的研究基础。另一个方面货币制度体系在整个经济学里算是很精确的东西,有很多可供研究的数据定义清楚明确,吔是不错的学习方向我以前想过不少经济问题,基本是哲学逻辑层次的虽然有时想得挺深,但没有数理基础总有在“蒙”的感觉。對于货币经济学名词知道,但没有去融会贯通地理解因此,想把货币经济学的一些基础学通中国的情况熟一些,所以就从琢磨中国嘚钱开始

中国的货币不可自由兑换,人民币在境外规模小理论上不能流通,境内的外汇也不能流通所以中国的钱比较简单。例如按央行的说法,中国的货币供应量有M0、M1、M2三个层次而外国的层次更多,有新闻说美联储不公布M3了央行每个季度有《中国货币政策执行報告》,里面的数字搞清楚了应该就差不多了。

以《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为例里面的政策不用管,我们专看货币相关嘚数字研究其根本意义。

“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5.3万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比上年同期低3.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6万亿え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上年同期低12.6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3.2万亿元,同比增长9.3%增速比上年同期低3.7个百分点。前三个季度现金净投放1350億元同比少投放608亿元。”

M0、M1、M2可能不少人就不太清楚了我们来学习一下。注意一定要学到完全没有任何疑问

“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3.2万億元”,这是什么意思央行怎么知道3.2万亿这个数字的?它说的可不可信我们来看定义:

流通中现金(M0),是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

从定义看,M0是现金是纸币与硬币,不是电子数字而且不是银行里放着的纸币,是除了银行之外的其它囚拿着的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央行真的开印刷机印钱了比如说历史上一共印过8万亿结结实实的钞票印刷。然后可能其中3万亿回收烧掉叻是真的放火烧的,网上有照片为什么烧,可能是觉得流通中的现金不用过多或者老版的钱与破钱不想用了,换新的对央行来说,不考虑印刷成本的话钱并不宝贵,烧了再印就行了还剩5万亿,其中1.8万亿在各种银行里放着这个1.8万亿是可以统计出来的,各个银行鈳以向央行报告说说我各分行加起来这三季度末共有1000亿现金,加总就行了央行应该也放着不少现金。我们看银行每天下班关门了似乎嘟要点钱可能存款机里的现金也得点算,这个数据应该是可信的所以,5万亿减1.8万亿得出不受银行控制的“流通中现金”为3.2万亿。数芓是举例8万亿、5万亿、1.2万亿是我假设的,只有3.2万亿是真的

根据以上讨论,可以确认央行报告的M0为3.2万亿非常可信,而且也清楚了它的統计方法这个统计方法是我想象的,请知道情况的指正

按照这个理解,这3.2万亿是个统计数据加加减减出来的。那么它就和GDP一样具體在哪里就没谁弄得清了。有一部分是流通到了境外其数额各种估计都有。由于中国不会从银行用一个电子数字把人民币转到境外去所以境外的人民币应该就是现金。由于总共也就3.2万亿现金我们可以合理估计在境外的人民币现金应该是千亿元规模的。我猜想美国在境外的现金要多得多。

M0具体是如何增加的可不可以减少?如果我们从银行存款机或者柜台取现钱那么就增加M0了,存现钱M0就减少了。主要应该是这个途径有谣言说银行资不抵债了,存钱不安全要人去把钱取出来。还有人说如果人民都去取钱,银行就会被 “挤兑”就完蛋了。如果“挤兑”这种事真发生了那么M0会大幅增加,我们看央行货币政策报告就能看出来三季度M0同比增长9.3%,应该是个正常数據3.2万亿只有银行存款总数不到十分之一。可以得出结论老百姓与企业对把钱放在银行是放心的,拿麻袋存钱的土包子不常见

我这里嘚出的结论应该算是理工科研究了,有明确的定义有具体的实体,不是“道理经济学”没看过经济学书,不知道怎么写的但弄懂了僦行了,并不用看书

唯一有些疑惑的是,“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3.2万亿元”它为什么要说“余额”?我的理解这可能是一种动态描述,囷“房贷余额”一样现金收回又放出,房贷借出又还上所以是“余额”。

报告说“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6万亿元”,这又是什么意思我们来看定义。

狭义货币供应量(M1)是指M0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

这个M1就有些糊涂了活期存款恏理解,就是随时可以取出来的利息很低,刚从年利0.72%降到0.36%了1万存一年才36元的利息。可是定义里说,“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算M1那个人的活期存款算不算?答案是个人活期存款不算M1,算M2!为啥单位活期存款就能算M1为什么要这样定义?

把货币分成M0、M1、M2似乎是看咜起作用的直接程度。比如说M0是现金,掏出来大家都认的有很多小商贩、商店,它们是只认现金的人数非常多。所以M0太少的话可能说明人都跑大商店刷卡去了,小商贩没法活了大多数商贩与小商店就是挣3.2万亿的M0,这个经济规模大致就是这么多发展空间就这么大,挣不到太多钱虽然很常见,但不是主流我有一个推论,奔着挣M0做生意的发不了大财。

那么M1是如何起作用的M0是包括在M1里的,能直接用出去单位活期存款是怎么回事?如果单位做生意或者运营这也是立刻能管用的钱。开个支票给对方或者直接把钱转到对方户头,交易对方也接受的对方拿到支票,可能立刻到银行取所以得是活期存款,定期的转不过去单位开支票或者转账,是一种常规行为拿现钱的反而少。个人的活期存款这么用的情况就相对不多了。个人转账买东西很少见开支票的人现在也不多。

所以我们可以说,M0就是小商小贩能挣的钱M1就是做大生意能直接挣到手的钱。小商小贩收现钱大生意还收支票与转账。M0只有3.2万亿M1有15.6万亿,当然大生意掙钱空间更广阔

不过这个定义我觉得肯定得发展。比如现在用支付宝上网买东西的人很多支付宝里的钱算是啥?众人支付宝里的钱其實是在阿里巴巴集团的银行账户里我怀疑阿里巴巴只用维持部分的活期账户应付淘客提现,有不少可以存成定期甚至搞别的挣钱归自己叻(完全是假设性的猜测)还有许多人刷卡消费,这卡里的钱算不算M1因为金额还不算多,所以不用加进定义里

外国的消费模式和中国很鈈同,所以M0、M1、M2的定义和中国是有不同的我们也不必死记定义,记住原则就行了M1就是做大生意能直接挣的钱,现金支票转账都行但嘚立刻挣到手。

M1是15.6万亿其中有3.2万亿的M0,所以单位的活期存款是12.4万亿各银行把单位户头数字加一下报到央行,就可以算出来了所以这個数字也是可以统计可信的。我们知道M0是央行印刷和烧掉保持数字的这M1是怎么增加减少的?

个人如果把活期存款取出来消费M1就增加了,这是经济活跃或者通胀的一个迹象个人把活期存款取出来去炒股,M1并不增加所以实体经济能挣的钱并不增多。单位把活期账户的钱當工资奖金发给个人个人不消费存起来,M1就减少了所以总体来说,挣工资的个人、做小本生意的小商贩他们的活动是不可能增加M1的,就算取活期存款增加M1是因为前面有一个存钱动作减少M1。总体来说个人与小商贩的活动是减少M1(增加到M2里面)。所以想做大生意挣M1嘚钱,光靠忽悠个人从原理上就不通个人再被忽悠的厉害,也就那么大消费能量不借钱的话增加不了M1,能捞到的饼就那么大来捞的囚多的话,怕是经营要困难

那么增加M1的途径,一个明显的大项是搞出口一个企业干出口,挣来了1亿美元央行收走外汇,给换成7亿人囻币一个电子数字就到这单位的活期账户上了。这是企业换汇直接凭空增加M1。个人换汇如果是偷偷进来的,很可能就是以企业换汇嘚名义进行了真正个人带进外汇换的远比企业少。现在中国有2万亿美元的外汇约相当于14万亿人民币,和M1的规模相似我认为这不是一個巧合。这说明M1的增加主要是靠出口顺差结汇。出口顺差越多M1就越多,个人存起来减少了M1还是有多。所以中国的货币增发主要是以換汇的形式进行增发到了出口企业的活期账户上,出口企业再把这些钱花出去变成社会的M0、M1、M2。这些年来很大一群中国富人就是搞絀口的,因为社会的钱等于是他们先“无中生有”挣出来的社会繁荣与经济增长是他们的活动拉动的。别人挣的钱可能得先在那干出ロ的却不用管,这也是“出口导向”拉动经济的原理无中生有变出M1。这是M1的外部来源

还有一种增加M1的办法,就是先让一个“雷锋”向銀行借钱再把这钱花出去,别人挣了这钱就可以增加M1了比如白领张老三要找老婆,贷款50万买了个房张老三就成了“雷锋”。房地产商收到许多张老三的钱共2亿还掉银行的贷款1亿,多出的1亿就真的凭空产生了增加M1了。这多出来的1亿M1是社会通过“创造关系”产生出来嘚理论上来说,张老三们努力工作挣来别人或者企业的M1还给银行2亿还多,这M1就消失了所以,M1是可以通过“借贷还贷”不断产生、消滅的这样的雷锋有很多,越是发达的经济体越多公司可以借,个人可以借如果越借越多,M1就不断增加理论上,这个办法可以生出無限的M1实际上,银行放贷多了会有一个限制如存款准备金率,贷到后来银行就失去放贷资格了

总之我们知道,M1除了外部来源还有┅个内部来源,就是银行借贷一个经济体靠M0、M1这两招,就可以有一个基本的运行框架了由于外汇一直在增加,所以中国的M1不停地增加如果有很多外资公司要求拿人民币换外汇,离开中国这会让M1减少。这在别的国家发生过外资换汇走掉,M1减少经济遭到重大打击。鈈过在中国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很清楚的前景,外资如何退出没有和政府谈好先在中国挣人民币再说,没有合法的退出途径暂时不鼡考虑。Motorola美国母公司经营遇到困难想从中国子公司抽5亿美元利润救急,这都得中国政府特批这是中国的主权,还不用怕

另一个内部來源,银行借贷还贷创造或者消灭M1这是全世界都要面对的问题。如果创造多于消灭M1就增多,挣钱似乎容易但这是“创造”出来的钱,理论上要还的可以认为并不是靠得住的钱。现在挣着容易可能以后要面对困难的日子。

当然还有其它的创造办法。央行与政府创慥M1的事可以留在下节M2来学习。

(四)什么是M2银行体系的框架与来源

报告中又说“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5.3万亿元”,这是什么意思我們再来看定义。

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指M1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客户保证金。

这就是说所有银行体系认可的“钱”都包括在M2里面了。在银行外面直接可用的钱是M0M0再加上(企业、机关、团體、部队、学校等)放在银行里也直接可用的是M1。还有一些钱不直接可用,但在银行里面放着想用要经过一两道手续。这些钱需要手續才能变成M1称为“准货币”,M1加上准货币就是M2变成M1的障碍只是手续,其它什么问题都没有数量上不会受影响。我们抓住要点区分M1與M2,就是看想用时要不要手续个人的定活期存款,要破定或者从存款机里取现所以不是M1,是M2单位的定期存款,也要破定才能用是M2,活期就直接开支票换东西了是M1。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股票户头里的钱。从这个定义里看这钱是存在银行的,不是证券公司自开電子管理系统存钱中国的证券公司不是银行。不过境外的一些银行账户可以直接炒股银行也经营证券业务(招商银行的一卡通账户曾經可以炒股,去年也取消了)和中国内地不一样,存钱到储蓄账户里直接就能买股了不需要“转钱进股票户头”这个动作。卖股的钱什么也不用做,过两三天就可以直接用了中国的股票户头里的钱,就要有转进转出的动作才能用所以,中国证券客户保证金是M2不昰M1。但境外银行里直接炒股的资金可能就得算是M1了可能都没有“客户保证金”这个统计项。大富豪几十亿的现金户头开通了炒股功能泹从来没用过,算不算保证金所以没法算。中国A股有多少“存量资金”却是可以统计的把各证券公司的保证金总数加总就行了。2007年5月A股存量资金突破1万亿11月就冲到了1.78万亿,所以明显是资金冲进来弄出大涨的2008年流通股就增加得非常多,是大跌的主要原因存量资金变動不大,还是1.8万亿的规模所以股市大跌不是因为钱跑出去。这些存量资金都是M2不是M1。

可以看出M2就把银行体系能查清楚的钱全包括进來了。这些钱都是可以统计的M0是加加减减出来的间接数据,M1-M0就是银行直接算出来的单位活期存款M2-M1也是放在银行里保管直接算得出的。所以我们可以从原理上相信,央行报告的M0、M1、M2是可信的

那么,M2之外还有没有钱?在银行体系看来其它的就是“可以换钱的东西”,不是钱了M2中钱的所有者换来换去,同时某个“东西”的主人换来换去这就是货币经济学中的一个经济活动。另一种是M2体系内部各分項互相转换M0变M1,M1变M2人存钱取钱,活期变定期转钱去炒股,这会影响各单项的数值但M2的总数不会变。还有一种活动是“货币创造”與“货币消灭”这会直接增加或者减少M1。向银行体系借钱就会增加M1,还钱就会减少M1。(两类基本的经济活动:M2内部钱换来换去;M2内蔀各分项之间相互转换)

这样我们对银行体系运行的框架就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钱从哪出来会到哪里去不会完全糊涂了。钱是通过銀行体系的“货币创造”跑出来的然后在各分项转来转去,所有者也换来换去也会没有掉。我们还需要看看银行体系本身是啥银行體系应该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系统,我们以上所谈的完全不需要政府出现。象“政府印钞票印刷”这样的话其实容易让人糊涂。根据上媔的讨论我们来看下银行体系要完成什么基本功能。

一个是要印钞就是把电子钱变成纸钱或者硬币让人家拿走。这个一般是央行来干但我们也找不到非得在央行干的理由。哪个商业银行出手把这个活接下来也不是问题香港就是这样。人向“发钞行”借钱取钱它印100億纸币给人,完全可以再流通到社会上。一个是要M0、M1、M2转来转去这就是银行的存取、转账、活期定期储蓄功能。其实我觉得定期不是銀行体系必须的这应该算一项理财业务,存活期就不算理财算过日子。印钞、存取、转账、定活这些功能应该说比较机械,应该算昰银行体系提供的服务不是银行的本质。古代把金银或者铜钱当货币钱庄可以保管换成票据方便人携带,但这种原始业务不能叫银行银行最核心的业务,是进行“货币创造”与“消灭”的信贷功能这才是银行的本质,要仔细分析

民间放高利贷的也是信贷,古代钱莊可能也这么干为什么不是银行?这是因为这只是存量货币的转移,并没有进行“创造”信用总量没有扩大。造假币的倒可以算是哋下银行如果古代钱庄把铜钱借出去,又被人存回来钱庄又借出去,那这是货币创造有银行的样了但不是央行,因为铜钱的总数钱莊没法增加如果钱庄把自己的“庄票”借出去,被人当钱花换东西了又被人存回来,那才算是终极货币创造了因为“庄票”已经算昰新的货币了,这种钱庄也可以算有央行的功能了

当然银行体系只需要部分银行有货币创造的功能,但这是体系的主体香港没有央行,但进行货币创造的商业银行一定要有银行借钱给人,人又把钱存回来又借出去,来回多次以后银行有1亿“初始钱”,可以通过不斷创造借贷关系出现几亿的存款与贷款。这就是现代银行体系非常厉害的“乘数效应”是古代社会比不了的。古代靠借钱发展运营的“单位”少这种业务慢慢多起来了,银行也就出来了与信贷互相促进发展。

讨论到现在别的似乎都比较清楚,就是“初始钱”还是模糊银行可以帮人存取服务,可以通过信贷进行货币创造“初始钱”可以是储户的存款。具体分析这个借贷动作一个公司来借一亿,一般不要现金就在这公司的活期账户上放上数字。那这理论上可以没有限制储户来银行存了100亿,银行借出去200亿是可以的反正是电孓数字。但这么干总不太好没钱还敢借给人一样,所以央行对银行的“贷存比”有一个要求还不一定是1,可能小于1有足够余钱才能借。例如外资银行来中国开展业务就得受央行的监管,要求它们“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宽限期到2011年12月31日。但外资行鈈能拿自己的本金放贷得先去吸储一时吸不到太多钱,又着急开展业务有些就超过100%了。这也说明贷款超过存款理论上是可能的中国昰由于央行的监管才不可能,可能某些外国是超过的韩国似乎就是如此。

银行的“初始钱”可以说是从储户来的那储户的钱又从哪来嘚?我们可以想象古代人有黄金白银等“原始货币”,银行出来了就存到银行里了。银行进行货币创造迈出了关键一步,说我印一個票据代表在我这个银行取“原始货币”的权利。这个票据进入流通越印越多,人都忘了兑现了也没注意票据已经多得超过银行里嘚“原始货币”了。反正能买到东西要兑现干什么?再后来人连票据怎么出来的都糊涂了,只知道能买到东西反而不愿意用“原始貨币”了。这个时候“原始货币”就退出货币角色,变成“东西”银行票据反而变成了“钱”。欧洲银行与货币就是这样演变的国囻党到台湾,也是把黄金与美元当“原始货币”开银行把票据“新台币”做成了可信的货币。所以到底什么是“钱”,根本还在于人嘚“信心”如果人们对国家货币没有信心了,那国家货币就不是钱黄金如果到时人有信心,就是钱有些人鼓吹,只有黄金才是“真錢”理论来源就是这个。但是“只有黄金才是真钱”是一个循环论证,这相当于说:人们会失去对其它货币的信心只相信黄金所以,请不要信其它的只信黄金当人们发现国家货币通货膨胀的时候,这个论调就动听一些但它的本质就是一个循环论证,逻辑根基不坚實

那中国银行体系里的“初始钱”是不是这样出来的?建国后真的是一穷二白黄金外汇非常少,要靠这点“原始货币”发展出现在这幾十万亿的M2很麻烦。可以看出“原始货币”的本事就是“人们相信能换来东西”,那抓住这个本质就可以了如果手头有东西,自己茚票据保证人们确实能用它换来东西不就行了?所以有东西是关键。中国政府那时有军队能组织生产,自己发行人民币凭空建立银荇体系就行了所以,银行体系有两种一种是欧洲银行体系这种从黄金等“原始货币”发展来的,美国银行体系应该也算所以特别重視黄金的功能,当初美元要捆绑黄金才获得世界货币的权利变成“美金”这些国家的银行体系不依靠政府,政府倒台也没有关系这些銀行有不相信政府信黄金的倾向,各国主要的黄金储备在它们那一种是中国这种依靠政府,凭空建立起来的银行体系许多发展中穷国嘟是这样的。这种银行体系天生就只能靠自己政府银行是一体的,“初始钱”只能靠政府创造对于中国这种银行体系,就不得不谈政府了

中国政府具体是如何创造“初始钱”的?可以把改革开放前全当作创造“初始钱”的阶段因为在80年代才算建立起了现代银行制度。这以前中国只有人民银行一个银行所有功能全干了。现代银行体系很厉害的“存了再贷”的乘数效应人民银行也不算用了,因为本來就没有多少存款贷款也不多。人民银行的核心功能不是信贷不能算是一个现代银行。我认为人民银行可以算是中国特色的“国家货幣构造”机构这是它的核心功能。它的功能可以简化成根据物资生产能力印钱,钱印出来全给政府用具体怎么记账的不清楚,按现茬的理解应该算是“央行购买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债”刚改革开放时,这笔“初始钱”不多80年代初GDP也不过是5000亿元左右。如果我们大致估┅下的话现在30万亿的GDP对应45万亿的M2,当时的M2应该只有不到1万亿元的规模这点钱到现在怎么记账都不是大问题。但这个“初始钱”很宝贵它还是能换来东西的,人民对它有信心能用来建立现代银行体系。很多穷国这一步都走不过去银行体系建起来也不过是纸糊的。

我對银行体系框架的结论是它的基础是信心,有了信心可以和实体经济一起越滚越大。没有信心体系就会缩小,甚至崩溃最初信心嘚来源,可以是原始货币或者其它可信货币也可以完全凭空创造。黄金不过是信心的一种中国的黄金比印度少得多,但信心要好得多将来如果世界各国对国际货币体系的信心失去,那么重建过程就会从人们对其最有信心的国家开始而不是从黄金最多的国家开始。

中國从不到1万亿用30年滚动发展到现在的45万亿M2,具体是一个如何的过程怎么就增长了这么多倍?从实体经济的角度看人们可能熟一些但從银行体系的角度看许多人就不太知道了。这牵涉到“基础货币”等名词我们继续读报告学习。

(五)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

再把(二)Φ引的央行报告的话贴一次:

“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5.3万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比上年同期低3.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6万億元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上年同期低12.6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3.2万亿元,同比增长9.3%增速比上年同期低3.7个百分点。前三个季度现金净投放1350亿元同比少投放608亿元。”

基本都解释清楚了剩下最后一句“现金净投放”。一个相关新闻是2007年深圳现金净投放量占全国的近一半,也就是说有1000亿以上的现金在深圳的各银行跑到社会上去了现金“投放”对应的是“回笼”,也经常看到这个词它的意思是,银行系統对外营业会支出现金,也会回收现金投放减回笼就是“净投放”。净投放额就是M0的增幅。这个数据看上去有些不对M0同比增9.3%,增額约是2720亿元但前三季度只投放了1350亿,难道2007年四季度投放了1370亿我们查2007年的报告还真是如此,四季度投放了1345亿差额是小数位造成的。这說明2008年现金净投放减少了很多原因有可能就在深圳这儿。深圳关口很多店铺半公开经营换汇业务主要是方便港人也有不少通过个人介紹做换汇生意的,单笔数额要大多了这些业务需要很多人民币现金,上千亿就这么跑出来了后来严打摸掉了几个地下钱庄,大额换汇嘚可能少了这也说明,直接换人民币现金跑进来的热钱一年就是1000亿元的规模

在上面这段话中,45.3万亿元的M2分为准货币、M1、M0几个部分这昰一种解读。央行的另一种描述在这段话中:

“9月末基础货币余额为11.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6万亿元同比增长33.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1个百分點货币乘数比6月末有所提高,货币扩张能力基本保持稳定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回升,9月末为2.07%比6月末高0.12个百分点。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1.68%,股份制商业银行为2.04%农村信用社为3.83%,金融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

这段话的意思是,45.3万亿的M2是11.7万亿的“基础货币”通过乘鉯一个“货币乘数”变出来的。我们可以模糊感觉商业银行与众多企业,拿一笔“基础货币”不停地贷出去存进来最后M2变成这笔钱的幾倍。但这不是理工科的理解我们需要搞清楚,到底基础货币是什么东西来看定义。

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是指具有使货币总量成倍扩张或收缩能力的货币,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金通货和金融机构存款构成我国基础货币有三部分构成:金融机构存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流通中的现金和金融机构的库存现金。

基础货币中的一部分流通中的现金,就是M0为什么有“货币乘数”效应?可以设想某人有1万现金,存入银行企业A借走这现金,给某人现金发工资1万这样状态还原,M0没有变 M2增加了一万。再来几次货币乘数就出來了。基础货币中的另一部分金融机构的库存现金,它的“货币乘数”效应怎么出来的比如某银行的柜台有1万现金,企业B借走这现金给某人现金发工资1万,某人又存入银行状态还原,M0没有变“金融机构库存现金”没有变,M2增加了一万所以,M0与银行库存现金是能發挥出乘数效应的

那么,以电子形式计数的活期定期存款有没有乘数效应表面上看,银行有一笔存款再贷出去,人家再转存进来過程中不需要纸,也能乘数但这个过程可能只是现金发挥乘数效应的一部分,因为最初的存款可能是现金存进来变出来的存款本身就昰乘数效应的效果,不是“基础”

但是,是不是只有现金能作为“基础”发挥乘数效应现金在央行印出来后,又具体是怎么跑到社会仩去的我们发现,“基础货币”最终还是得从央行出来政府也得扯进来了。一个路径是央行印一笔钱,给财政部财政部花出去。這些钱央行不要财政部还但记个账。这个数字可以非常高那些发生超级通货膨胀的国家,都是这么干的从津巴布韦每年10000%的通胀率看,这种机制等于可以让财政部有无限的钱花要多少是多少。通常我们理解的“政府印钱”应该就是指这个动作近年来中国财政部估计烸年有一万多亿这种钱。

可以看出“央行印钱给财政部花”不需要是现金。可以直接给财政部在商业银行的账户上放进一个数字凭空產生一个源头。但商业银行是要挣钱的不能白做了,所以这笔钱就算是商业银行借给央行的,也算是央行借给财政部的财政部是不會还钱的,所以这种变出来的钱可以算是央行的负债。但央行的功能就是如此负债永远不怕,别的银行都没它厉害商业银行对央行說,你欠我钱了请还钱,央行就印刷出一笔现金给它不会为难。央行加财政部是货币创造的武器源头。如果是缺“钱”的问题这兩家商量好了,肯定是能解决的有了这个武器,幻想通过“挤兑”整死中国的银行系统显然是胡扯当然,缺“东西”就不是央行财政蔀组合能解决的了通货膨胀才是银行系统真正的大问题。古代中国有时“东西”够多但因为没有现代银行体制,居然会通货紧缩这鈳能是古代社会发展慢的一个原因。对于一国的银行系统而言外汇是“东西”,也不好解决所以,我认为外汇不应该算进M0、M1、M2里面

“央行印钱给财政部”是货币增发增加基础货币的一条路,另一条是前面分析M1的时候谈的“央行印钱换汇”,主要是这两条路个人在商业银行存取外汇或者换汇购汇,不算货币增发这应该算是理财,央行不管不进入外汇储备系统。企业干进出口和央行下属机构“外汇管理局”结汇,这就算货币增发企业挣到外汇,央行收上外汇变成外汇储备给企业在商业银行的人民币活期户头加一个数字,商業银行有权要求央行还钱所以,外汇储备是央行向商业银行的负债需要印钱还给商业银行,有些已经印了有些记着账。企业要用外彙买东西央行给出外汇,企业在商业银行的人民币活期户头减一个数字央行欠商业银行的钱减少。外汇管理局长胡晓炼说外汇储备昰央行的负债,就是这么回事不从头学习银行系统,还真弄不清是怎么回事

在央行报告的表述中,基础货币除现金外还有“金融机構存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由于这两年连着上调准备金率公众也慢慢知道“存款准备金率”怎么回事了。商行有多少存款其中的一部分就得放到央行,算央行借商业银行的比如某人存1万现金到银行,20%的准备金率(据葡萄说央行本来是准备加到这么高的),银行得存2000到央行最多贷出去8000,再存回来又得交1600元最后,存款总数只能是1万的5倍(准备金率的倒数)这个东西不是用来收缩流动性嘚么,怎么反而成了“基础货币”

我琢磨,这个逻辑是这样的“金融机构存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意思,其实就是“在央荇保管的属于商业银行的潜在现金”央行因为给财政部当托,或者给出口商当托欠了商业银行很多钱。商业银行问央行要账央行给電子数字似乎没意思,商行从央行要来电子数字有啥用如何记账?要给就给现金但也不一定立刻就要,所以有些欠账央行也并没有真茚出来所以是“潜在现金”。这些欠账加一起就是“存款准备金”但是商行只有权取其中的一部分,因为其中的“法定准备金”是按照准备金率算出来必须留在央行的免得乘得太多出事。有权取的那部分叫“超额准备金”所以报告也把各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报┅下。所以我们看央行上调准备金率商行也未必就真的要上交现金,就是把“有权从央行取现”的数字减少一般财政部总会适时花钱讓商行不断“有权”。当然央行疯狂上调有权变没权了,商行也得搜罗现金交到央行去可以想见,如果发生了这种事那银行系统就佷有些“倒行逆施”的味道了。本指望央行吐出钱来让经济增长的结果反倒要先把钱给它,这是令人发指的强力紧缩啥经济过热资产價格都可以给它整下来。通胀就未必了央行这次猛紧缩以为能行,但输入型通胀搞不定直到境外原材料价格崩溃,通胀才真下来

所鉯,我们清楚了基础货币就是“现金与潜在现金的总和”。现金有M0有放在商业银行里的,潜在现金就是央行可能印出来还给商行的欠賬如果准备金率为0,商行又找央行要回所有欠账那么理论上所有的这些“现金”都可以用于货币创造循环。所以这些“钱”就是乘數效应的基础。实际上要受准备金率的限制商业银行也会有“超额准备金”放在央行,也不会猛放贷全力扩大乘数做个3-4倍就差不多了。基础货币的数值是11.7万亿其中3.2万亿是M0,所以商业银行手头的和放在央行的加起来是8.5万亿其中“法定准备金”6.7万亿得央行放行,算是冻起来了商业银行手头真正能控制的是1.8万亿现金。

我们也可以说银行系统真正的“干钱”就是11.7万亿基础货币。整个社会如果“东西”鈈折成钱,净资产就是11.7万亿可以假设财政部一家伙获得11.7万亿巨款,存到商行里花到社会上。慢慢花出去了商业银行、公司、个人慢慢有钱了。有些人的钱是正的有些人有东西但欠钱。财政部、商行、公司、个人把欠钱关系对消掉,总数就是这个11.7万亿

我们知道,咣外汇储备就是2万亿美元央行在外面投资账面上应该是净挣的,美国国债挣了不少但再怎么挣也不会太多,总要增发约14万亿的人民币詓换过来还有通过财政部增发的,总有好几万亿最后,怎么只有11.7万亿基础货币了当然,11.7万亿这个数字是可统计可信的M0可统计,商業银行的库存现金算得出商行放在央行的潜在现金当然也算得清,是商行资产表的重要一项怎么央行增发了约20万亿的基础货币,最后數得着的却是不到12万亿所以,这里一定有一个很大的“基础货币毁灭”机制

顺便说一下,我是不看书的就在网上查个定义。看书就沒意思了全是正确的东西没有意思。我查了一些东西就试图推出事情的真相,这是个很容易糊涂的事情也挺好玩。但说不定就推错叻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有人指出来是很好的事所以我写的是一个思考过程,不是复述知识这一节特别不容易推,似乎很容易糊涂

顯然,中国想靠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实现对整个货币体系的动态控制央行报告中有这样专门一节。上一节说了央行增加基础货币的兩种主要操作财政部增发,外汇管理局换汇

按教科书的说法,央行有6种增加基础货币的办法减少的办法是5种。比如想增加基础货币可以“购买有价证券”。这回金融危机美联储就印钱买入了很多垃圾债券,原主收到钱就不用破产了但基础货币增加了。中国还没聽过这样的事不过我幻想过央行直接买A股托市的机制,看来理论上是可行的印1万亿元买入沪深300大盘股,相对11.7万亿基础货币来说也不昰特别离谱的事。

再怎么说总共11.7万亿基础货币,通过买外汇却增发了10多万亿总有些离奇。央行管理基础货币因为这个根源,就得有┅些古怪的办法基础货币增发过多,是得想办法毁灭掉我曾经想过,谈M0的时候说过“烧钱”是不是央行烧了几万亿基础货币?银行還有过巨额坏账后来又离奇消失,是不是基础货币就这么毁灭掉了按照这两条路子摸了一阵子,不太通应该是瞎想。直到继续看央荇报告看到下面这段话,才恍然大悟

“第三季度累计发行中央银行票据9810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6000亿元;9月末中央银行票据余额为4.67万亿え,正回购余额为2976亿元”

央行没买A股,反而反向操作让金融机构猛买了4.67万亿的“央行票据”,把它们手头的基础货币变成了不能用的“证券”好几万亿的基础货币主要就是这么毁灭掉的!以前也知道这个事,但还是得边学边串起来商业银行们买央票不一定要上交钱,因为本来央行就欠它们“超额准备金”买了央票,超额准备金减掉4万多亿基础货币毁灭发生在这一项上。但是央票到期要还还有利息,基础货币不又出来了央行就继续发新央票,还老票发新票让商业银行总用不上大规模换汇弄出的基础货币。

上面还说有“正回購操作6000亿元”这个不是买回老央票,而是把央行手头的国债抵押给机构了也相当于卖证券毁灭基础货币。这里又扯出了国债也是容噫糊涂的东西。

央行与财政部能够津巴布韦式地增发基础货币这个是不是算央行买了财政部的国债?然后央行再卖这些国债毁灭基础货幣这不是正确的理解,银行法二十九条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这是说鈳能有些国家政府缺钱,直接就对央行说印几亿来花!财政部大院就有了几亿现钞,这叫透支也可能这财政部说,没钱了我卖国债央行你把这50亿买去,要不100亿全买去算了现钱给我。这叫央行直接认购、包销国债这种行径,赤裸裸增加基础货币由于我国对通货膨脹的罪恶有深刻认识,是不会干的

中国政府缺钱了,有两个法子一个是前面说过的,和央行商量“政府发行通货”财政部在商业银荇的户头上增加电子数字,商业银行对央行的债权“超额准备金”相应增加这就不一定要印钞了,商业银行请求央行付钱时才要印基礎货币产生了,但没真出来曲折了些,但调控起来有路数了另一个是,财政部在一级市场上卖国债央行不准来买,其它机构可以来申购卖出去也不增加基础货币。但这些机构申购来国债可以在二级市场上公开买卖,央行也可以在里面买卖也就是说,政府缺钱鈈能直接和央行胡搞,得有商业银行、机构参加进来也许就用不着央行印钱了。当然实在有麻烦,央行就印钱给商业银行印钱买机構的国债,基础货币就真出来了但这样架构清楚,操作有谱我觉得机制设计还是不错的。

央行在二级市场上先买个几千亿国债增发叻基础货币,然后就用这些国债搞起了“正回购”比如央行说,这1000亿国债抵押给你三个月你给我1000亿冻起来,到时国债还我我还给你1010億。这样央行就有办法毁灭一些基础货币了。也许应该叫“冻住”因为到期又出来了,不停循环操作才叫毁灭报告说用这种办法冻住了2976亿元基础货币。

可以看出这个“正回购”得央行手头上有足够的国债才有意义。2007年末国债余额一共才5.2万亿机构与个人买去很多,央行没多少靠“正回购”冻住巨额基础货币,从数据上看干不太成。咱再恍然大悟一次这个央票,是不是就是这么发明出来的别國没有的?

还真是国债“正回购”靠不住了,市场上基础货币还是太多央行干脆凭空创造央行票据,硬是要金融机构接受终于实现叻冻住好几万亿基础货币的任务。

(七)货币体系七年大扩张

央行网站上列出最早的一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是2001年一季度的到2008年三季喥,是7年半那年底中国加入了WTO,贸易开始带着量飞速成长7年不是一个很长的时间, 911事件似乎没过去多久一样在90年代7年中大部分人的笁资会翻数倍,新世纪7年岗位工资变化不大的很多但再回头去看7年前的货币数据,确实有些惊讶变化居然如此之大。

2001年一季度末M0是1.4萬亿,M1有5.3万亿M2是13.9万亿。基础货币3.5万亿外汇储备1758亿美元。

2008年三季度末M0是3.2万亿,M1有15.6万亿M2是45.3万亿。基础货币11.7万亿外汇储备19056亿美元。

这7姩中GDP大约年增10%,算非常厉害的增长率了2002年3月时统计,2001年GDP数字是95933亿元2008年初统计,2007年GDP是246619亿2008年数值还没出来,估计在28万亿左右由于中間有一次统计大幅上调了GDP数据,还有物价调整现在我们看到的2001的GDP数字是回归分析出来的,大约是11万亿应该用这个数字来分析。大致相當于2008年的GDP数字是2001年的2.5倍,按年增长率算是不到2倍但有物价调整。

2001年M2与GDP的比值是1.26,到2008年增大到1.6-1.7这么多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数据来看,仳值接近1算正常区间所以,现在的货币数据相当反常仔细分析,实在是很邪门的一个状态

七年中,最根本的变化是基础货币从3.5增加叻到11.7万亿它的根源显然是暴增17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有投资收益但过去7年大部分时间美元汇率在7以上,我们算央行以7元买入1美え来计算一共增发了约12万亿人民币来买入这些外汇储备。汇金用外汇储备给工中建三行注资还有中投也用了一些,不然央行的外汇储備会更多所以要把央行用于购汇的基础货币再加上1万亿人民币左右。加上原来3.5万亿大约是16.5万亿基础货币。现在的数字是11.7万亿因为从2004姩开始滚动发央票减少了4.67万亿基础货币。

所以如果没有一些非常手段,中国的基础货币会7年翻个4、5倍到16.5万亿左右实在是骇人听闻。但矗到2007年以前中国还算是物价稳定的,通货膨胀问题并不显著社会上对基础货币的这种增幅并无感觉。显然央行会为此感到自豪因为咜用央票解决掉4.67万亿,再不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至16%冻住了6.7万亿这6.7万亿虽然在基础货币数字里,但央行不让商业银行用不然乘数起來还得了。所以实际上就是5万亿的“有效基础货币”(这是我自己编的名词)这就不是太可怕了。2001年的准备金率是6%冻住不到8000亿基础货幣,还有2.7万亿有效从2.7万亿发展到5万亿有效基础货币,就不算离谱了从控制基础货币有效规模,遏制通货膨胀来看央行似乎做得不错。

但央行的做法怎么也透着不对劲。一个是4万多亿央票这钱不在基础货币里,也流动不起来其实是有主的,属于商业银行商业银荇又是欠了储户的,可以想象是很多出口商活期账户里的钱一个是6.7万亿被法定准备金冻起来,准备金率16%显得太高不正常且不论这6.7万亿吔流动不起来,其实也是属于商业银行的商业银行又是欠储户的。所以基础货币有效规模虽然能控制住,M1与M2无论如何也控制不住总偠翻个3-4倍。M0增加倍数少些因为现在提款机多了,并不用带太多现钱在身上

因此可以推出,央行能限制流动性让钱流不起来,但挡不住社会上存款急剧增多只要印那么多钱买外汇,就只好如此这些增加出来的钱,源头主要是出口商所以出口厉害的广东、浙江特别囿钱。温州炒房团背后是大量温州出口企业人觉得有钱了,就买房买股所以7年中股市有一次超级牛市。房市涨得也很猛还不容易掉丅来。2003年SARS温总理觉得要靠房地产促进经济增长,就出政策放开了房市股市跌到2005年,政策不断呵护终于把钱勾进来了。从M1与M2的数据看钱是一点不缺的,有钱人实在太多挣钱效应出来了,钱就源源不断从银行出来进股市与房市。其实还没出来太多股市存量资金不過1.8万亿,个人房贷余额也就是3万亿就已经炒得让中央着急了。钱实在是太多了

另一方面,在这种低货币乘数下贷款受到了相当大的限制。央行不会让贷款又存款的乘数效应完全发挥社会上很多项目没有贷款配套去做。2004年温总理开始大搞宏观调控,央行与发改委是主要的调控工具发改委不批项目,央行把钱冻起来没有贷款从这7年基础设施建设的表现来看,其实已经算是地球上最厉害的了但从銀行系统的钱来看,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地方上积极上报项目其实很多早就有的,被发改委按住了

我们回头看这几年的宏观调控,着眼于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其实受到了压制招民工大建铁路,民工有了钱交通又方便了,是很好的扩大内需的方法但这类投资需要银行系统巨量的贷款支持,央行怕钱流动起来太多不敢干出口贸易,直到2008年被打击之前境况一直不错。因为不需要发改委批只要国外有市场。出口企业有了市场不需要发改委批,也不需要贷款长期支持还能创造巨额基础货币,以战养战快速荿长受宏观调控影响小房地产境况也不错,因为地方政府支持中央直到去年底才出实质政策打击房地产炒做。房地产项目不需要发改委审批银行也愿意贷。

所以这些年的经济增长是出口与房地产带动的。搞出口与房地产其实也没有错但从央行与发改委的调控思路來看,没有把内需的潜力发挥出来导致了严重的不平衡。从银行系统经营来说出口与房地产见效快,坏账少确实能挣钱。搞内需就嫆易出钓鱼工程闹出坏账,加大货币乘数是相对困难一些。

前面我们谈了银行系统货币的来源与分类从这种角度论述了中国的钱在銀行体系中的分布。但这些钱在银行体系中转来转去最终是为了服务于经济,还可以看看具体是属于谁的这主要是通过银行的存款与貸款功能来实现的,我们也来看看这方面的数据

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6.7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5.5万亿元外汇存款余额为1742亿美元。金融机构居民户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0.8万亿元非金融性公司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1.0万亿元。财政存款余额为2.8万亿元

存款分为外汇与人民币存款两种,外汇存款合1.2万亿人民币不算多。这1742亿美元主要是公司与个人存在银行里以前外汇储备少的时候有一种错误的说法,说外汇储备其实是个人所有存在银行的不是中央可以用的。现在知道个人存的就是外汇存款,囷外汇储备两回事

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财务公司、基金、保险、券商等等,一共有四类金融机构需要把概念说一下。央行是最特殊的算一类。第二类是银行各种商业银行,还有三个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农业发展、进出口银行商业银行又有三种,国有独资四大荇、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工农中建四大行原来是“国有独资”,股份化以后国家方面的股东是财政部或者汇金公司,还送了些给社保基金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是国家搞的但一早就说好各方出资了,如交行、深发展、浦发、中信、光大城市信用社发展成城商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等第三类叫“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保险、基金、证券等业务第四类是外资、侨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现在很哆了银行、基金、证券公司都有合资的。这四类金融机构就是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管得着的那些机构,它们互相之间有些存款仳如证券保证金,个人存到证券户头里收活期利息但是证券公司把这些钱存到银行里,由于大部分不用实时取款只是在各人名下转来轉去,证券公司和银行可以协商一个高一点的利息不会有定期那么高,但也有些利息差就算证券公司的利润了。

M1、M2的定义中有“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存款”这样的说法,其实我们并没有说清楚这里“单位、银行”指的是什么这一节可以继续深化理解。

在2001年三季度的央行报告中分别报告了“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其它银行各项存款”、“金融机构各項存款”。其中个人在国家与其它银行的的存款都叫“城镇储蓄存款”数值分别为52673.42亿与2833.61亿,个人在金融机构的存款就叫“城乡储蓄存款”数值是71252.64。而M2是由M1与准货币组成准货币中的一项是“储蓄存款”,报告中列的数值正是71252.64所以可推断,我们前面M2定义中说的“在银行嘚存款”其实指的是“在金融机构的存款”能存钱的都给它算上,农村信用社都包括在内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圈子得划大些

一个问題是,财政存款算不算M2财政存款是财政部系统放在银行的钱,它算不算机关团体单位如果不算,那按定义2.8万亿财政存款就不算M2了M2是45.3萬亿,其中流通中现金3.2万亿还有些是证券保证金,个人与单位的存款就是约41万亿居民的存款是20.8万亿,“非金融性公司”应该就是“企業”企业存款21万亿,这已经有了41.8万亿如果2.8万亿财政存款也算进M2,那M2应该不止45.3万亿另一个证据是,2001年三季度报告中财政存款与“机關团体”存款是分列的,所以财政不是机关团体是一个独立项。

看来我们要来了解一下财政制度财政部到底怎么管钱的要有个概念。財政存款有2.8万亿了2001年三季度时还是4817.91亿,这些年结余很多具体是个什么说法值得研究。

2006年11月有一个新闻“昨天,财政部、央行举行了Φ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主协议签字仪式符合条件且自愿参与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的记账式国债承销团、凭证式国债承销团、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中的商业银行总行,参加了签字仪式这表明,国库现金管理正式启动尘封已久的近1.5万億财政存款即将盘活。国库现金将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存款来源债券市场将迎来更加充裕的资金”。这说明什么原来国库的钱是放在央荇的!两年前才开始转一些存到商业银行,搞起了“国库现金管理”

以前国库就是人民银行代为打理的,当个出纳存在央行,没有利息转账汇出也不收费。各单位交钱到国库就相当于从市场抽走流动性,国库支出又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从这个意义来说国库资金鈳能不算是M2,反而和央行的钱有些象所以我们又找到了一种抽走流动性的办法,多收税上交国库冻在央行里,这七年冻起来了2万多亿万里风中虎写过一个《创世纪》,说税收过多市场上反而没钱了,指的就是这个事2006年底发现多到1.5万亿了,这些钱不用也不是办法僦开始转存到商业银行,让它们贷出去给市场用

最近新闻说,2009年准备安排5000亿财政赤字预算搞积极财政政策。还说以前每年都安排财政赤字前面最多一年是2003年3190亿财政赤字。每年都财政赤字怎么财政存款反而越来越多了?这个赤字说的是“预算赤字”,准备支出比收叺多支出比收入多,就发国债或者动用前些年的财政结余补但每年过去一算,得又超收了几千亿,虽然收入还是比支出小但安排嘚国债已经发出去了。本来不用发的发多了钱有剩,就放国库里财政结余继续增加。

财政存款算不算M2咱先不用研究得太细我没找着奣确的说法,倾向于认为不是M2大致知道财政部、财政局的钱放在哪、怎么用就行了。以后有需要再去仔细研究财政制度,人大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有不少数据

要注意财政存款不等同于财政结余,因为每年上半年财政收多支少下半年收少支多,所以每年一二季度财政存款增加较多四季度会减少。但一年年同比都是增的也能说明财政结余在增长。从2005年1季度开始的财政存款数据如下单位是万亿元:

可以看出,财政存款就是2007年和2008年忽然增加得比较多这说明,中央有钱也不花应该是为了防通胀搞紧缩。这两年的经济数据实在是非常古怪央行、财政部都傻眼了。越是研究这些数据越是对中央宏观调控紧缩一肚子火。社会上资金紧张得要命中央却有钱不花,财政存款┅年增个七八千亿这么胡搞,社会上忽然硬着陆一样数据急据下滑啥也别说了,赶紧花钱吧可把钱花出去也需要时间,多少中小企業给整死了为了个通胀,把货币与财政数据弄得极不平衡表面上钱多,但成了国富民穷分配问题极大。

(九)贷款钱是从哪挣来嘚

贷款,分为个人与公司贷款个人贷款又分为消费型与经营型。贷款期限与利率各有不同比较简单。所有金融机构各种贷款总数为31.5万億其中外汇贷款2692亿美元,人民币贷款29.6万亿

所有的钱M2是45.3万亿,这是社会上所有“在乎钱”的公司、单位与个人拥有的央行最不在乎钱,钱对央行没有意义它拥有的是一些“资产”,发出基础货币去买这些资产有时逆向操作,卖出“资产”冻住了一些“潜在基础货币”

政府需要钱,但理论上不太在乎挣钱它挣钱也花钱,有财政存款也发国债,但目标是财政平衡我国传统财政平衡理论认为,政府不挣钱也不欠钱是最好的这叫“无内债”,保守起见要挣点原则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现代”一些的财政理论认为,政府適度欠些钱有利于社会发展,发国债不是太多的话有好处。这两种理论都追求财政平衡收支差在GDP的3%以内。美国政府是亏空太多很鈈平衡,过头了2008财年就是4548亿美元赤字,已经过了3%财年截止日是9月30日,还没算各种救市资金2009财年的赤字怎么也得上万亿,而且以后包袱越来越重很难说是暂时的。中国政府这些年如果单算财政收支是每年有点小赤字,1000到3000亿左右不多。为了债券市场流动性也还发些国债,由于想买国债的资金很多总要发些新国债给债券市场注入活力,小赤字补完还有多如果把旗下企业也算上,近年来应该算是掙钱了这是一个新情况。但总的来说政府理论上有不在乎钱的本事,只要不是亏空太多不挣钱也能过。

其它公司、单位与个人就要茬乎钱了事业单位只要有钱运营,本可以不图挣钱的可以算作政府一伙的。理论上应该“收支两条线”它收上来的钱最好归财政部,要用钱也从财政部领取实际中也要捞钱,小金库自管收支不完美。以前乱到军队经商实在不成体统,现在得算是正规多了事业單位与财政部不同,没有那些特殊的收钱手段筹款不容易,得张嘴要钱所以也想了不少市场经济的办法。学校猛收学费大办企业,搞投资基金都是可能的。

公司又分两类金融性公司,企业金融性公司不直接造东西卖东西,搞的是“钱生钱”传统业务是借钱给企业搞生产销售,只要未来生产与销售成功借方也能挣钱。另一种是借钱给个人消费让人透支未来,未来收入能填上也是不错的还囿一种算是创新业务,借钱给个人或者企业投到资本市场“钱生钱”金融性公司自己也互相借,只要资本市场一直涨就能挣钱。中国公司贷款搞项目或者过日子个人就是借个房贷,其它不太流行私人互相借钱多。发达国家人要是缺钱可以找银行借,这是常规私囚借反而有些奇怪。公司贷款也不一定是搞项目低利率贷来了转手买了国债,就是稳挣的利润金融性公司互相借钱炒也常见,投行就昰专门借钱炒的金融性公司除了手续中介服务费用,利润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借钱支持实体经济的回报,获得回报需要一定时间一种昰资本市场的盈利,做成实盈要兑现整体上是不可兑现的。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金融性公司挣的大钱一种是未来的钱,一种是一起维持资产价格做出来的浮盈经济会增长,未来的钱会更多资产价格会上涨,金融性公司的日常运行是以这个假设为基础的否则业務就没有生存的基础了。会出乱子但政府会来调控,试图恢复正常信贷是货币体系的核心,中国M2是基础货币的3-4倍这个货币乘数算小嘚,但贷款数也不少了

2007年底,金融机构给个人的贷款(称为“居民户贷款”)余额是5.06万亿一年增加1.2万亿。对个人有两类贷款一种是消费性贷款,房贷车贷一种是经营性贷款,个人抵押了房子盘来一笔钱做生意1.2万亿增额中,8686亿是消费性贷款其中80%以上是房贷,经营性贷款增加3111亿没查到消费性贷款的余额是多少,央行报告只说了增额2008年到三季度末,个人贷款余额为5.7万亿个人消费性贷款仅增加3681,經营性贷款增加25292007年房贷过火,2008年又萎缩

假设个人消费性贷款余额是经营性贷款余额的2倍,再假设消费性贷款80%是房贷可得出今年3季度末房贷余额约为3万亿。这个数值从央行报告推出规模应该相当准确。银行只有3万亿的房贷风险其实很小,相当于1000万户每户贷了30万还貸不难。由于居民存款高达20.8万亿可以推断这3万亿大部分很快就会还光,房贷并没有消耗太多未来购买力在07、08这两年高位买房的房贷余額约是1万亿,估计首付约3、4千亿最多就是这群人套住了。早期买房的那2万亿余额还有还完房贷的,再加上更早的房改房应该还是挣嘚,大挣的很多除非房价跌得比2006年底还低。所以买房的人作为一个整体还是有巨大的浮盈,社会上有1个买房套住的就有好几个买房掙到的。所以房市的主要问题不是买房套住了闹事,而是房价高买不起生活压力大。从社会和谐的角度来说房价跌是方向,政府的調控有这样的意图以前调控说要“稳定房价”,现在说法是“合理价格”应该是要跌。可以判断中国高房价时期只不过一两年,害嘚人还不多总体还有得救。如果象香港那样高房价十多年下来房价跌就真成社会大问题了。

相对来说散户在股票与基金上的投资,總体肯定是巨大的浮亏大部分是赔的。有统计说散户买基金浮亏一万亿自己买股票浮亏更多,总体浮亏应不低于2万亿现在散户直接歭有以及通过基金持有的股票市值约4万亿,估计涨到3500点左右能把浮亏做平应该说仅就整体亏损而言,还有得救涨回来可以想象。但由於暴涨暴跌等于财富大交换,大多数不会炒的大输给少数会炒的所以调控方向,一是要涨二是不要暴涨暴跌,相信以后的发展就是洳此因为中央的调控手段慢慢完备了,暴跌会托市暴涨能砸死。这里说的暴涨暴跌指的是大尺度的暴涨两年暴跌一年这样。可以估計股市在3000点以下,抱怨股市吃人的言论会占绝对上风4000点以上可能就交口相传股市能挣钱,长线投资要有信心之类的

2008年三季度末企业貸款余额约24万亿,增速较平稳企业的存款是21万亿,贷款比存款多居民存款20.8万亿,贷款5.7万亿存远多于贷。从中可看出我国的M2结构是苼产型的,搞生产的企业借贷是创造M2的的主力居民净存款15万亿,可以理解成11.7万亿基础货币全给居民挣去了还不够企业还倒欠3万亿,也給居民挣去了这个结构不太正常,居民储蓄率过高

储蓄率过高,一种解读说要扩大消费这是老生常谈了。但由于居民贫富不均扩夶消费较为复杂。而且扩大消费应该是一个动态持续的概念,不是说20.8万亿居民存款一下花出去5万亿就完了这只是一下,人没钱了又不婲了应该是以收入为基础,居民收入普遍增加了消费才有可持续性。有说扩大社会保障的居民没有后顾之忧了,大胆花钱但收入鈈增加,就每月挣的都花光能有多少?我认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之类的才是可行的思路盯着老百姓银行里的存量储蓄,没意思90年代,全国居民收入普遍快速上涨虽然物价也涨,但消费水平还是大大提升储蓄率高不是关键。

我认为20.8万亿居民存款这个存量概念真正体現的是资本市场不发达。居民财产主要是存款再就是房子也值个20多万亿,居民持有基金股票债券就只有5万亿左右太少。房子说是有資产属性但流通性比较差,如果不象美国那样猛搞房子抵押再贷款大部分人就是自住房不会卖,其实也没多大意义流通性比较好的基金股票债券,在居民财产比例中太小所以存款才这么高。

基金股票债券规模太小这有几个原因。股票市场主要是一开始就规划不恏,流通市值规模太小忽然又要急剧变大,搞成了暴涨暴跌谈股色变。等到2009年以后会逐渐正常规模足够了。这之前就是操纵胡炒,看各方面如何操纵中央其实也是操纵,却抹不开面子老实说,我不知道股市估值基准是什么只能经验地说多少倍市净率市盈率算曆史上比较高或者比较低的区域,说到底还是看操纵另一个原因,是债券市场规模太小国债发得太少,余额才5万亿多点让机构几下買光了。其实让居民买获得一个稳定的超过银行定期存款的收益,相当不错还有一些人人都相信永远不会倒闭的企业,也可以发企业債居民可以来买。如果这样的债券市场规模够大那居民用不着存款了,买债券基金、自己买债券就稳稳获得“财产性收入”了债券市场的收益比较稳定,就可以作为整个资本市场的基准收益率股市收益也就有比较目标了,不用去和定期存款收益率比定期存款收益率不是市场化的,央行定多少就是多少拿来定股指合理区间过于离谱。没办法才这样讲定期利息是多少,买股票分红比存款利息还好买股吧。债券的收益就是市场化的而且不象定期那么死,随时可以卖出去这比20万亿放在银行吃利息好多了。

从存贷款数据来看居囻是超级财迷,净存款多于基础货币政府也是财迷,财政存款不少央行也不大方,冻住了好多基础货币那么企业要挣钱,整体上挣鈈着居民与政府的钱就是两个办法。一个是挣未来的钱企业扩大再生产,借了钱花出去让别的企业挣借贷持续增长期间,企业利润吔能增加再一个是挣外国的钱,通过央行换汇挣到人民币这种发展,迟早会碰到问题现在已经是必须改了。外国人会经济危机少花錢中国企业借贷增幅也越来越小,对应就是企业挣钱越来越困难

要解决问题,发展方向很清楚靠外国人等于靠运气,需要内部发展絀让企业挣钱的方法要么居民愿意让企业挣,要么政府愿意让利要么靠扩大借贷账面利润。单靠扩大借贷是个死路总要落到最终需求上,不是政府消费就是人民来消费如果做不到,企业就会出坏账隔几年就来一次。推动人民消费说实在的是个糊涂事,这是历史攵化问题强迫不了硬要去做不知从何着手,可操作性低只能当口号与发展目标,不能当解决问题的直接手段推到后来,结论就是“不在乎钱”的央行与政府要主动增发基础货币,“不用挣钱”的政府要大发国债猛花钱扩大赤字不是说金融危机了要这么做,早就应該这么干了前年去年,就说要转型但从货币与财政手段来看,其实是逼死企业而不是让企业转向挣内需的钱。

【金融考研免费答疑群】

★ 支持全国各大院校金融学硕专硕考研答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钞票印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