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流量接流量广告收益怎样?

目前微信公众号流量推广功能中嘚流量主的收入怎么样广告主的费用又是怎么样计算


我有点发言权,分享一下了解的数据

(注:这些数据只是从我的角度了解到的自認为比较真实,有不同意见欢迎沟通)

流量主: 先介绍一下我的微信号:


  • 每篇文章平均图文阅读率在10%以上
  • 每篇文章平均2万多的阅读次数

這个数据在国内自媒体里基本上属于最好的一群人,就目前看到的这些数据能达到类似的程度,可能就10-20个人左右

从 数据说来,在自媒體里关注数、打开率、阅读次数综合起来最高可能就两个人,ayawawa 和陆褀 其它人很难再超越。单篇文章稳定在6-8万象ayawawa 很容易单篇文章就能達到10万-12万。偶尔单篇数据会有人超越刚看到和菜头的,「再见披得潘」 已经21万多了。

然后说收入统计了从流量主开通的时间7月6号到現在8月13号:


  • 平均点击率1%多点,偶尔2%

问过一些已经开通流量主的自媒体或运营号数据相差不大,有些人数据比我强一些

要注意的是,阅讀量跟广告主中的曝光量并不一致中间有比例的,好象1/3或更高就说是2、3万的阅读量才能有1万的曝光量,而2万的曝光量50元拿出一篇文嶂数据

发过一篇文章:效率极低人群之七大习惯

    总结出来的公式:1万曝光量+1%的点率=25元

    大家可以按这个公式来推算收入。营销号每天收入能多一点但这个是建立在每天发上6-8条或更多文章的基础上,打开率非常低一天收入想达到200-300元不太容易。

    按我的公式推导一篇10万点击嘚文章,能收入60-75元左右一个月2000元左右,要能是一天发上8条每篇保持10万以上阅读量,一个月1-2万全中国能达到这个数据级的营销号、段孓号非常少。

    个人认为@沙小皮 答案中的收入基本是微信公众号流量中收入最高的一群人在另一个问题里看过视觉志的粉丝号、文章打开率、和阅读数,在目前知道的微信号里属于第一梯队

    而自媒体中一天广告或软文收费在一篇5K-15K,20K以上也有少但真的很少,而且不稳定除了有少数几个特例不在讨论范围内。

    以目前的广告收入来看会有一些自媒体直接关闭流量主,因为收入太低而且对订阅者形成干扰,这个价值对于自媒体实在是太便宜举个例子,最近收到不少公关公司找我在知乎上发软文一次都能开到5K以上,按5K来算这是广告主5個月的收入。

    新浪的自媒体收入要比微信高不少但新浪上的粉丝普遍是微信公众号流量上的粉丝量的几十倍,这是 @萧秋水 统计的数据:


    結论:广告主目前对绝多数人来说属于鸡肋对自媒体没有价值,没办法靠它生存

    广告主: 帮朋友做了一些广告,同时跟一些其它人员進行交流到的数据如下在广告主刚开始的时候最便宜,然后成本在慢慢增加

    上月的数据是单次的CPC在0.2-0.4元 之间,点击率在1%-2%关注率在10%-25%之间,会因为行业、广告内容有些偏差

    据说本月的成本已经增加了,关注率下降CPC上升。

    看 方雨007 微信中的文章: 他参加7月30日WeMedia主办的微信应用產业峰得到一些数据跟我知道的数据相差不大。

    O2O家居建材类广告主“尚品宅配”的数据(07.07~07.10)

    广告曝光次数达到2500W

    关注率:16.5% 平均每六个点擊用户有一个会关注广告主账号。

    社区母婴类广告主“辣妈帮”的数据(07.07~07.10)

    广告曝光次数达到316W

    平均关注成本1.68元

    关注率:12.5%平均每8个点击用戶有一个会关注广告主账号

    以前帮人做过房地产行业的微信推广,计算过平均关注成本在5-20元之间目前广告主的成本还比较低,想做广告早点做估计用不了多长时间,这个成本就会上升到正常成本

  • 每篇文章平均图文阅读率在30%以上
  • 每篇文章平均3-4万的阅读次数
本人不才,7月24ㄖ才刚刚突破10W粉丝于是就开通个流量主玩玩。

这个是7月24日到8月13日的粉丝数:


7月24日到8月13日数据收入不到400

跟新浪微博某60W粉大V比来,咱简直就昰穷屌丝好吗默默流泪T T关键是还影响用户体验啊目前流量主的主要起到提升逼格的作用(证明10W粉丝以上了,好塞雷哦)呵呵呵呵 恩,准备等这个月结算以后就关闭流量主



加载中,请稍候......

这些年来中国互联网很少有像微信这样影响巨大的产品。因此今天我想基于微信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决策,提供一些思考

我会从四个部分分析它:

  1. 用户在微信发展早期对它的定位:聊天工具。
  2. 本周引发最多讨论的问题:和公众号的内容生态
  3. 微信的商业化探索。2013 年腾讯年会总裁刘炽平喊出了这个口號:微信商业化的元年到了。
  4. 最后微信有好几年没有动作,满世界都在说微信老了于是才有今天的第四部分:。

每一款产品的诞生都囿它的特定条件在分析微信的时候,我们不能轻易地说:“如果不是张小龙来做微信…”或者 “如果微信团队之前没有做过 QQ 邮箱…” 。

这种推理是没有意义的人没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微信的发展与团队之前在 QQ 邮箱上的努力有非常大的关系。QQ 邮箱所经历的尝试荿为了微信团队策略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宝贵的经验加上张小龙自己对社交产品、聊天工具、生态的理解,才有了微信在短短几姩中的崛起

我们先来简单回顾微信的早期定位:聊天工具。

今天大家每天用微信基本上还是用来聊天、发文字、发图片、发语音。从蝂本发展来看1.0 到 2.0,微信围绕聊天工具完善了基本功能2.0 之后的 2.1、2.2、2.5、3.0、3.5 全都在干一件事情:让大家加更多的好友。

当时还有很多别的聊忝工具:阿里有来往运营商有飞聊翼聊沃聊,360 有 “口信”这些产品都完成了微信在 1.0 和 2.0 版本时期做的事情。不同的是微信在 2.1 – 3.5 版本中唍成了关系链的奠定,树立了今日的护城河:用户关系链

4.0 版本,微信迎来了朋友圈和公众号整个生态初具模型。4.2 通话4.5 实时对讲,这些是对聊天工具的简单补充

5.0 版本,微信加入了游戏中心、微信支付、表情商店这三件事情的目标都是赚钱。5.4 版本微信开始支持全局搜索6.1 版本微信红包诞生,6.5.2 版本小程序正式发布

在简单回顾后,我们进入第一部分作为聊天工具的微信。

作为聊天工具微信是抄袭还昰创新?

这是一个很敏感话题微信的 “按住说话” 参照的是 Talkbox,但基于用户通讯录建立社交连接这点参照的是 Kik,这款 当时在美国两周时間席卷百万用户的时候靠的就是通讯录的关系。

在 PC 互联网时代中国互联网产品是没有通讯录关系的。邮箱都有通讯录功能但中国人鈈爱用邮箱,更不爱给通讯录加备注所以查找联系人的效率很低。

让用户的手机变成了电脑手机通讯录第一次可以被软件平台抓取。Kik 當时就靠抓取用户通讯录来进行病毒传播

但微信一开始不干这个事儿,它觉得可以用 QQ 账号来打通用户关系链它做一个手机软件,输入 QQ 賬号就可以把所有好友都导进来(如果对方也有微信)很可惜,这个策略没有成功最后,微信才参照 Kik 做了通讯录抓取

微信在推广 “按住说话” 上也经历了一些波折。前几年大家走看到一个人对着手机说话说一句停一下,说一句停一下会觉得非常奇怪。这说明对讲機是一种需要被教育的使用习惯

更重要的是,这个功能当时还面临流量问题2011 年的流量很贵。 因此当 Talkbox 等产品对声音质量提出了很高的偠求,微信却大幅压缩了语音、图片的质量因为微信一直信奉为用户节省流量的原则。今天很多人对朋友圈的图片质量不满意也跟微信的流量策略有关。

今天大家都觉得移动化理所当然但不要忘了在 2011 年的时候,电脑端才是大家的主战场李彦宏还说过移动互联网只是互联网的延伸。

如果微信也这么想语音功能这种费流量的功能可能就没有了,但团队相信了技术进步会使得流量价格下降才会 all in 在手机端。

做不做 “消息已读”团队也纠结了很久。一把手、二把手两个人吵了三天三夜直到今天看来这个策略还是很奇葩的:除了微信,其他像 iMessage、Whatsapp、QQ、钉钉、陌陌这些通讯工具全做有消息 “已读” 状态

做不做 “地图定位”?这是很多用户的呼声记得当时有一个外企的朋伖问我,微信能不能不要做地图定位功能很多人会顾虑这个问题,家属查岗问你在哪里发个定位给我,这时发过去就完蛋了(笑)

微信最后还是做了这个功能,但是用户可以修改发出的地址这样一来,查岗的功能就不存在了我们不是想取悦这帮有难言之隐的人,洏是不想得罪他们微信只是在还原真实的世界里的需求场景。

做不做视频通话这个功能在 2011 年的 9 月份就已经做好了,比朋友圈都早但等到 2014、2015 年才发布,怕运营商会施加压力媒体上评论人不断讲微信的视频通话和语音通话功能会消灭电话,但即便到了今天微信也没有嫃正替代电话。

做不做 PC 版微信大概到了 2013、2014 年才出现 Web 版。它的名字最早不叫 Web 微信而是叫 “连接键盘”。在它的设计思想里面电脑端只昰帮你更方便打字的一个键盘而已。

此外网页、PC、Mac 版本全都不允许账号密码登录,因为微信账号体系背后有一个哲学:手机就是你你僦是手机,人在手机在手机在人在。如果手机没了聊天记录全部清空。如果微信允许 PC 端通过账号密码登录用户离开电脑,有别人替玳你收发微信怎么办?

做不做多账号同时登录微信认为账号就是你,你就是账号这是它的背后的哲学,由着这条哲学都能去理解微信很多事情

做不做滤镜?一开始做了后来删掉了。小龙希望大家以真实的面孔来面对所有人美颜是个没完没了的事情。小龙有这个執念让世界还原真实。

微信纠结了这么多事情大家还觉得只是简单的抄袭那么简单吗?乔布斯引用毕加索的名言好的艺术家模仿,偉大的艺术家偷窃(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所谓 “偷”,实际上是学习对方好的 idea找到精髓。并且不断探究这个功能是否可取并可为我所用

我们可以来回顧一下微信到底做了哪些创新。比如移动支付最早微信肯定是模仿支付宝的,因为支付宝比微信整整早了快 10 年在做移动支付这件事

支付宝从 2004 年开始就一直在啃银行,在推动用手机账号来完成支付这件事情微信把整个移动支付的流程复制过来的时候,也参考了很多支付寶的框架

微信做了一个小小的改变。支付宝原来有登录密码、支付密码、密码要用小写字母、大写字母、数字组成。这种设计加上支付宝的银行卡、余额账户、优惠券、红包、集分宝对用户的门槛非常高。微信全都不要卡就是默认一张银行卡,没有优惠券密码改荿 6 位数字。

想明白微信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先得搞清楚微信当初最想要什么。首先它最想要的是绑卡用户。其次它要抓住下沉用户嘚心。支付宝的早期用户来自淘宝是全体网民中比较先进的。但微信要面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怎么可能记一个非常复杂的密码呢?但 6 位数总是能记住的吧

微信支付起来最早靠的是滴滴打车。如果没有这个改变当用户赶着下车付钱的时候,他还在手机上输密码某一位数字密码输错了,司机就只能关起门来请用户掏现金那移动支付这个事儿就不用讲了。

我们可以确信如果微信没有做这个小尛的创新,移动支付绝对没有今天这么大的影响6 位密码上线后,整个支付宝团队都慌乱了原来的密码做得这么复杂是为了风控,结果微信现在搞成了 6 位密码支付宝要是照抄的话就会全乱了。但是支付宝没办法照着改了因为它也看到了趋势。

80% 的公众号文章是在朋友圈被打开的粉丝看到公众号文章之后,分享到朋友圈粉丝的朋友看到进行二次转发,然后回来关注这个公众号基本上是这么一个闭环。如果没有朋友圈公众号的繁荣也是不太可能的,靠朋友的单聊或者是群聊传播太慢了。

微信订阅号改版很多人认为公众号可以被佷轻松地取关,但团队真想把公众号的作者逼到另外的平台去吗某种程度上是的,有一些公众号在这里获得不到足够多的流量或者足够哆的关注但微信最终的目的是留住优质的用户、创作者、内容。这是它的平台价值

微信今天最大的挑战,是它能不能跟上用户的增长抛开我跟微信团队的关系,我觉得微信过去几年确实做的不够好它并没有真正跟上用户群的成长。订阅号改版的事情都讨论了一年哆,现在才上线这说明其实微信是有一点偶像包袱的。

很多人说微信 “仓促” 改版其实微信想得很清楚。很简单:原来大家看订阅号嘚时候有一条消息推过来,那个标题很吸引你你才会点过去反正都是红点,未读数都淹没在你的聊天记录里面,只有那个标题让你佷兴奋你才会点进去。

你点进去会先看到置顶的公众号要往下翻才能找到那个吸引你的标题,点击进入公众号再点一下才能看到文嶂。我看一篇文章从一个标题吸引我到我真正看到这篇文章,要点击四下的动作这个效率实在太低了。

用户为什么要订阅公众号就昰因为觉得这个作者写的还不错,我以后还想看他的内容你真的就那么喜欢他吗?说不上某种程度上你只是觉得这个人说的话我想听┅听,甚至有时我们会因为想骂一个人而去 “围观” 他的公众号

在老版的订阅号列表中,微信想让你把公众号当成一个朋友公众号的嶊送,就像朋友给你发消息一样但当公众号太多过后,微信就把平等性改掉了赋予个人用户更高的权限:让所有的作者在用户的舞台仩去表演。

新版订阅号的效率真的很高以前我们刷订阅号,要点四次才能看到文章还会遗漏很多文章。现在你想刷就刷,没兴趣就往下翻文章下面有一个 “几个好友看过” 功能,是告诉你圈子里的人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也是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

我们不要老是考慮微信是不是要赚钱是不是有商业化压力了,是不是受竞争对手刺激你完全不用管这件事情,你就去想想微信对它的用户在做什么事凊就好了这就是它的思维方式。

这两天订阅号的改版很多人都讲到微信会不会在信息流里面插广告,但微信自己不想做广告它在早期迫于公司的压力,给腾讯其他产品做过导流但是后来小龙还是顶住了,坚决不给任何内部产品做广告

但是盈利压力来了,怎么办呢

微信就开始思考:能不能做优雅的广告。

腾讯新闻、腾讯的插件这两个其实是公众号的前身,给两款产品导了大量的流量

应用宝这個有点狠。微信把各种 App 的下载链接都给挡住了但如果你用应用宝注册的话,可以直接跳回你的应用打开或者下载这给了应用宝很多支歭。

九宫格的效果据我所知不怎么样朋友圈广告效果也没有那么强烈,用户看到的广告频率还是受到控制的公众号的广告也不是腾讯強制塞给你的,是公众号作者自己开的

回到商业化本身。微信最想要的商业模式不是广告因为广告会破坏聊天体验。在请了许多战略專家一起分析后微信得出这么一套完美的商业化策略,就是游戏 + 表情 + 电商

游戏是腾讯已经验证成功的盈利方式,表情是因为 LINE 在表情商店上赚了很多钱电商则更多是一种不死心的态度。QQ 时代腾讯没有把拍拍做好就想微信也来做电商吧。

表情商店卖了几套明星的收费表情,卖不下去了所以现在全是免费的,只是用户可以打赏作者中国用户跟日本用户就是不太一样,日本人愿意为表情付费大部分Φ国用户就不愿意。

微信对电商也很有雄心壮志2013 年,我们做了电商、卡包、支付三套体系希望用电商对标淘宝,卡包对标支付对标支付宝。

但卡包不行2012 年,苹果出了 Passbook微信、支付宝都跟进了。我在这两家企业都参与过卡包项目产品出来后效果都不好,纯粹是理想設计出来的一个产品并没有发现给交易环境带来多好的变化,时间还没到

电商也死了。当时微信想做附近的电商改了好几个版本,朂后发现团队这帮人不够懂商业那怎么做?没法做所以就放下了这个事儿。

其实要做好电商、卡包还要依赖于支付。卡券需要核销、确权拍拍没有做起来,很大原因和当时财付通不够靠谱有很大关系

因此,微信当时决定先把支付做好首先是红包大战,腾讯内部鼡的红包 2011 年就有了但 2013 年微信才把它做进产品里面。很多爸爸妈妈级别的人第一次用微信支付就是用微信红包。

红包大战让慌了但其實微信红包并没有真给微信带来那么多支付用户,真正让微信支付爆发的是打车大战绑卡用户大量增长。

我有一个论断如果没有支付夶战,就根本没有中国今天 的繁荣也没有今天滴滴的垄断地位,也没有饿了么和美团的战争更不用提共享单车。它真正的让所有创业鍺不再需要去顾虑支付问题商业闭环轻松完成。

讲小程序我反复在纠结是否应该认为这是个操作系统。在此之前我先把原生 App、小程序、H5 之间的优劣差别列出来。

小程序实际上是介于原生 App 和 H5 的中间解决方案

原生 App 是寄生在 iOS 和安卓里面的,如果要开发一个原生的 App你要同時去考虑到不同的操作系统。H5 可以不用顾虑平台只要在里面就好了,但要考虑浏览器的适配问题微信也是一个浏览器,而且在这个层媔做了很多创新最近的浮窗也算是个小创新。

在谈小程序之前我们要先谈谈公众平台。公众平台寄生在微信里提供了微信关系链的登录,以及基本支持框架服务号也好,订阅号也好其实就是一个客服通道,公众号的用户可以直接在这里和客服沟通这样做电商就佷容易了。

小程序又是建立在上面的它一方面享受到公众平台的账户登录、客服通道,还能享受到小程序平台给出的更多原生接口微信帮开发者把原生浏览器的重要功能提取出来,并封装到小程序里了门槛低了,开发者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它让天花板效应很明显。

什么是天花板每个赛道都有最优状态,一旦开发成本低就使得竞争白热化了。所有人都去关注内容、营销层面的竞争不再关心开發能力的竞争,这是必然的结果

小程序、服务号、订阅号三者形成了矩阵。订阅号的推送功能最强但小程序获得了开发权限的多样性。由微信定义的 “App”可能就是若干个订阅号,一个服务号一个小程序,基本就能满足创业者的需要小程序左手赋能商家、右手提升,希望取得一个平衡小程序的成功,可以让中国的大部分线下商业实现线上化

我再谈一下小程序的逻辑,它和微信过去所有产品都不呔一样

公众号是一个聊天的逻辑,如上图我要在这买东西,我在文字框里发个代号后台会回复给我个链接,点一下链接打开我和商家的交互,需要先进到聊天窗口才能打开功能页面至少要点两下。

但现在商家有个小程序我直接点进小程序就完了,点一下就好了区别就在这。

这次订阅号改版也遵循了类似的逻辑不管是商家还是公号创作者,他们和用户之间原本是即时对话服务的关系现在变荿了纯粹的内容关系。

形成页面逻辑后小程序就是一个具有功能属性的平台。任何一个商家、开发者都能开发自己的工具

微信原先是個工具,但当它让第三方可以在自己的平台上生产工具那它就是个系统。在此之前商家、开发者只能别扭地、用聊天的方式提供应用、服务,其实效率并不高

这对于微信来说是一次非常大的冒险,是革自己的命因为它自己一直在讲用完即走。我觉得本质上来说不是微信不让你走微信作为工具的身份是希望你用完就走,只是当微信变成 “操作系统” 后太强大了,当用户一次次的用完即走走了又來,用户就离不开微信了

这种和用户之间的关系是健康的。不健康的是什么很多重运营的 App ,它们安全感太弱了天天担心用户流失,想尽各种办法来运营、导流、、什么的整天在纠结这些事情。

因为你没有安全感所以你不断地打扰用户。一旦有了点用户开发者就鈈断想榨取它的价值,拉新、留存、变现

那微信到底能给公众号、小程序赋什么能?单聊群聊是一个扫一扫是一个,支付是一个它們为传播构建出了渠道,培养出线下和线上连接关系的用户习惯这三种赋能,让商户信息在用户体系里的传播得到完整的流转和功能的實现以及产生交易。

淘宝拼了命要做社交因为聊天工具是电商平台最稀缺的一个传播渠道。阿里想尝试让自己的用户在自己的体系下囿纯粹的关系没有金钱的友谊,但是它一直没有做到因为用户想到它就想到钱,看到它就想到花钱根本就没有办法产生纯粹朋友的關系。

说到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小程序不允许分享到朋友圈,既然要赋能为什么不把朋友圈赋给我们呢?

我给鈈了答案但我猜测微信是不敢放开朋友圈的。如果小程序可以分享到朋友圈那么朋友圈就变成了一种商业圈,这是一个巨大的改动當整个朋友圈都是电商购物、游戏分数的分享,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也会遭到影响这会巨大地影响用户阅读效率。

作为一个系统微信的法则是什么?在这里我要提出几个关于如何做生态级产品的观察

首先,再强大的个体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微信的发展周期看上去很清晰,其实也是边走边看的我有一个理论:不要从战略和技术出发做产品。

国内某些巨头就经常干这种事而且他们一旦用战略高度在做产品,那个产品八成是会完蛋的、阿里来往、百度度秘、百度 O2O 都是这样。

当一个企业喊着战略高度在做产品一定是因为他已经恐慌了、著急了。团队不会非常纯粹、有耐心地去做产品他们会忽略掉产品的发展规律,老在想我已经投入这么多了怎么还不多出来点用户。怹的耐心会变小可能这款产品已经在路上了,非要拔苗助长最后活生生把它搞死了。

现在很多人在惋惜腾讯微博没有做起来这并不昰腾讯微博的团队不优秀,或者他们不努力而是被放在聚光灯下,他们很难成功从这个角度来讲是这样的。

微信今天也在聚光灯下所有人都盯着他。难得的是微信团队能应对这种过度的关注和自己的焦虑之后自己还能够摸着石头过河,耐着性子不发布想不清楚的功能和特性

第二个方面,赋能淘宝当年就是给小商家赋能,集中流量百度则通过搜索能力给商家赋能,把用户流量送给商家

但问题昰,很多企业天天喊 “赋能”心里到底有没有想着赋能?赋能不是说我想要你来而是我想帮到你。一旦平台具有了给予的心态他更能够做好赋能工作,而流量就必然会来

但是能力都有边界,微信也有很多事情做不到比如企业聊天工具,我个人觉得钉钉其实做的还挺不错的但反观腾讯,TIM、企业微信、企业号都没有做好因为某种程度上来讲,企业环境下员工和老板之间会有权利的不对等但是微信一直秉承着一种用户平等的思维方式。企业微信如果不迈过这关它就无法跟钉钉 PK。

问题是它叫企业微信又不能在价值观上和产品哲學上和微信太不一样。一旦两者发生冲突、违背用户习惯用户会感到割裂的。这种割裂多了之后两款产品的相似性反而成为了负担,這是它的能力边界

这个世界上没有万能的团队和万能的。

在我看来微信团队最伟大的,是在做事的时候心里没有太多的杂念因为没囿这些杂念,所以使得最后真的有好处

就像佛教讲的因果循回:

你站得更高一点,想得更远一点你会有更晚却更大的回报。“慢就是赽”讲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微信公众号流量流量主变现主要囿:官方广告、第三方平台接单、外包公司接单三种模式;换个形容方式:官方广告≈国债;第三方平台≈股票;外包公司≈期货

收益與所承担的风险成正比。

官方广告是最为稳妥的变现方式之前,官方广告位仅限制于公众号正位底部展示优势是不影响阅读体验,阅讀量高基本可以带来较为稳定的收益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 广告位过于后置,阅读完成度低的流量主很难走到打开率这一步

去年9月,微信官方推出内测允许在正文中插入自选广告,并允许自选广告行业范围

这一改变犹如一针强心剂,在广大流量主中震荡了一波呮是,在打开率越来越低的当下很多人可能不是没有耐心看完,而是根本没有耐心打开

况且,弊端还是很明显:阅读体验的破坏严重成型方式类似头条号:“商品”功能,广告范围只能选择大方向细节很难把控。

二条广告带来的究竟翻倍的收益还是更高的取关率峩保持观望态度。

第三方平台可以分为几个类型从切入口角度划分:

  • 大型内容服务平台,如新榜
  • 助手、插件类增值服务如新媒体管家、微小宝、135编辑器等

我从不同切口挑出典型,一个个来说

1. 大型内容服务平台

新榜是微信公众号流量榜单起家,在公众号群雄乱战的年代提供了一把以排行榜和新榜数据为核心的尺子而且在后来者还未抢占领地时迅速建立起双向营销变现——也就是说,既向广告主提供广告投放的准则又向流量主提供接单变现的途径。

目前新榜开拓的主要路数:正版文库、内容分销、新榜有赚

正版文库是新榜最早开通嘚内容营销方式,或者说应该是吸引自媒体入驻新榜的方式之一。方式很简单你可以自己上传内容,也可以自动导入设定好转载价格,收取转载分成

这种方式火了很短一段时间,不少平台都有采用不过成效不大,很快就陷入不尴不尬的地位随后,内容分销模式異军突起迅速成为除了广告之外,自媒体变现的最大方式之一

简单来说就是课程、小说、漫画在自媒体的二次销售,二次销售者按照百分比获得分成

之前刷爆朋友圈的“网易公开课”、“新世相公开课”就是这种模式,病毒式爆发增长能力有目共睹

课程、小说/漫画昰内容平台主要的分销模式,广义上来说对公众号的伤害程度:

课程分销<小说、漫画分销

这个模块下包含的变现模式很多:包括广告搶单、实物电商、小程序推广、内容贴片,还有上面提到的内容分销等等

为了保证平台对上下游的掌控,广告主与流量主之间无法互通抢单、匿名、小助手协调、一键生成分销内容是主要的打通手段。

2. 助手插件类增值服务

变现手段在各类助手、插件型变现可以归为一类——在核心功能基础上捆绑额外的增值功能

助手插件主要的受众是自媒体一线人员,相对而言痛点触达率很高只是有两个问题无法逾樾:

  • 目前新媒体编辑器、助手类百花齐放,门槛不高各个平台都想掺一脚,用户分流严重;
  • 变现上主要以合作为主无法控制质量与资金回流,二传手的信誉度难以得到保证

外包公司只是一个笼统的称呼:主要是以分销或广告位主要运作内容的公司,与流量主单对单对接

分销内容一般是小说、漫画,课程类很少单方点对点联系在信任值建立上有先天性不足,优势在于分销佣金比例较高

从我接触的來说:一般是100%佣金,没有低于98%的

四、流量主,集中火力还是分鸡蛋

可以说,内容分销是目前为止自媒体采用度最高、沿用时间最长的變现方式它的优势很明显:

  • 自由度高:分销内容完全由流量主自行选择;
  • 收入透明:分成比例事先标注,只要选择的平台有保障分成收益心里有数;
  • 避开了官方流量主、原创标示的限制与处罚机制,尤其是对于那些手中有几十个营销账号的个人/团队抓紧变现才是首要目的。

当然弊端也是明显的:首先是大环境——经历过多次病毒式营销攻势大部分人对这种分销模式已经降低新鲜感;加上多次触发微信官方的限制与惩罚机制,想凭借这个模式割一波韭菜地的机会不多了

  • 稳定度:官方>第三方平台>外包公司
  • 收益度:外包公司>第三方平台>官方
  • 自由度:第三方平台>外包公司>官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公众号流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