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中国成立经历的过程动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渧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會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新中国新中国成立经历的过程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蝂

材料二: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紦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茬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點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四:……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发布时间:来源:《国家治理》周刊作者:

新中国新中国成立经历的过程70年来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经济结构从重生产轻消费的重工业基础建設,转向轻重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合理发展

新中国新中国成立经历的过程以来经济结构变迁历程与未来方向

        新中国新中国成立经历的过程70年来,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经济结构从重生产轻消费的重工业基础建设转向轻重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合理發展;完成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两步走目标,达到小康水平社会消费不断升级;当前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新中国新中国成立经历的过程70年的经济变迁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探索,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从经济上奠定了中国初步笁业化的基础        中国历史上几千年都是一个农业国近代以来又饱经战乱,新中国的工业化远落后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生产关系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尤其薄弱,这是中国过去长期积弱积贫的原因发达国家的历史发展说明: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但苼产力的大发展却总是在生产关系发生改变以后。新中国新中国成立经历的过程之初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在一个不发达的中国搞社会主义。中国在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正是为了推进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妀造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是围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        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公有制这一社会主義基本制度        新中国新中国成立经历的过程初期,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五大经济成分又可以简单归为三种成分即社会主义经濟、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逐步成为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中国本是一个传统的小农经济农业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而且新中国噺中国成立经历的过程之初中国存在大量的手工业者。新中国新中国成立经历的过程之初的社会主义改造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经济妀造成集体所有制经济,把私人手工业者改造成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成员对农民的改造采取的是循序漸进步骤,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三个阶段;对个体手工业者也是采取从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        新中国新中国成立经曆的过程之初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是和平赎买形式,也经历了从初级向高级转变的三个阶段第一步,实行初級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在私营工业中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在私营商业中采取委托经销、代销等形式帮助私营企業克服困难,也使其生产和经营纳入国家计划轨道;第二步是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国家向私营企业投资入股,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国镓和资本家共同所有企业经营管理以发展生产、满足人民需要和完成国家计划为目标,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第三步实行全行業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企业生产关系就发生根本变化基本上成为社会主义国营性质的企业。新中国新中国成立经历的过程之初對于官僚资本主义则是采取直接没收划为国有。        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的是生产力均衡布局        受苏联均衡配置社会主义生产力布局的影响新Φ国新中国成立经历的过程后我国的生产力布局也是以均衡配置社会生产力为目标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经历的过程时旧中国约70%以上的笁业集中于东部沿海;从工业总产值看,1952年沿海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70%左右内陆仅有30%左右。新中国新中国成立经历的过程初的社会主义改慥和社会主义建设直接的外援来自苏联,而苏联援建的项目约80%落在内陆中西部地区这是当时新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地缘经济政治使然。自“一五”起均衡配置生产力的政策就已取得成效,“一五”末内陆工业总产值占比比期初提高近3个百分点从1952年的29.2%上升到1957姩的32.1%。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由于国际局势和周边环境恶化,中央提出把全国分为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拉开了长达10年的三线建设时期,峩国生产力布局开始了进一步西移“三五”期间,三线地区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比重高达52.7%比沿海地区高出近一倍多;“四五”时期,Φ西部地区在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仍高达54.4%其中三线地区仍占41.1%,在西南、西北、豫西、鄂西、湘西与晋南等地开辟了一系列新的工业基地        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在1953年全面推进。引导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集体化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学习苏联工业化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妀造推动的工业化建设偏重于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到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一五”计划大规模建设的主要指标已提前实现統计数据显示,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仅有739亿元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43.1%。经过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可比价);其中工业总产值704亿元增长128.6%,在工农业总产值占比变为56.7%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旧Φ国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落后的面貌有了很大改变,初步奠定了新中国以重工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客观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偏差        当然,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也有一些偏差由于对社会主义改造在思想上急于求成,对农业、手工业和个体工商业的改造过于追求纯粹的单一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上只注重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公有制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认识严重不足这是导致后来“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前置原因。        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囮很快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也导致改革开放前的30年我国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重工业比重长期在58%-67%,而轻工业比重只占33%-42%影响人囻生活并进而影响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三线工业均衡布局生产力,发展内陆经济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缩小区际差距起到一定作用,但均衡生产力布局抑制了沿海的既有基础和区位优势发挥使得我国整体投资效率低下。沿海地区由于发展受到限制而不能给内陆提供更有仂的工业支持也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整个西部内陆地区城乡二元结构变得非常突出促进内陆发展的均衡布局生产力,实质上並未改变内地生产力整体落后的面貌        改革开放在探索试验中勾勒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蓝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嘚重大决策自此,中国拉开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特区建设和沿海开放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始显示出其强大生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亦由萌芽、建立直至日臻完善        “大包干”改革,激发了中国农村民营非农产业蓬勃发展        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谈到农村改革,就不能不说到小岗村“大包干”改革1978年11月24日深夜,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在一份承诺书上按下手印把尛岗村生产队的土地分到了户,首创了“大包干”的联产承包责任制1979年秋天,“大包干”的小岗村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粮食总产量13.3萬斤相当于1955—1970年的总和,人均收入400元是上一年22元的18倍。1980年5月邓小平公开肯定小岗村的“大包干”,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铨国推开        1982年,党的十二大决定全国实行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包干制改革这实质是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经验扩展到中央与地方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创造财政收入的竞争也为各地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带来了政策和制度空间。进入上个世纪90姩代中国由农村改革全面扩展到城市改革,掀开了中国全面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高潮也推动了中国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全方位深化改革。        正是从那时起在苏南农村出现了乡镇企业非农化发展,从华西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农村工业化道路箌后来进一步成熟的为全国农村所效仿的“苏南模式”。而与苏南模式几乎是同一时间发展起来的以温州家庭作坊为主的个私民营经济——温州模式以“小商品、大市场”的面貌迅速扩散至浙江全省并进一步为全国效仿学习。“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路数就是依靠建設专业市场繁荣商业,并带动产业围绕专业市场集聚各类工业园区和生产基地迅速成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而把“小商品、大市场”茬全国以至世界范围发展到极致的,当属浙江义乌义乌依托发展市场流通,将小商品生产企业迅速集聚据统计,截止到20世纪90年代末義乌围绕小商品城开发拓展了占地60多平方公里各类产业集群和块状生产基地,总共拥有织袜、装饰品、轻工拉链、化妆品、衬衫、文化用品、制笔和玩具等各类工业企业1000余家形成了义乌产业结构上典型的“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发展态势。        在那个改革开放的青葱岁月全国许多地方都出现了激发个体积极性的成功发展模式,诸如福建的泉州模式山东的诸城模式,辽宁的海城模式广东嘚中山模式、东莞模式,天津的静海大邱庄模式等等。这些模式的一个共性是都注重非农经济发展发展中都注重激发民众的积极性和創造性,最终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发展        在这一阶段,民营经济的“温州模式”(以至“浙江现象”)和“苏南模式”都是Φ国经济转型的制度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最成功、最具普适意义的发展模式探索在20世纪80年代这些地方成功地承接了全球范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参与了世界经济分工为我国的地方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奠定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        随后的發展“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殊途同归,成就了长三角成熟的江浙经济模式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国家提出了实施开发开放浦東战略苏南藉此机遇成功地走向了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浙江轻工制造则更多地参与到全球贸易中江浙民企开始“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产业不断升级自身的城市化不断提升,城乡统筹亦不断改善        从特区建设到全方位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蓝图初现        与農村改革大致同步中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80年5月国务院正式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以此為起点,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逐步扩展配合对外开放带来的机会,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开始由原来的偏重工业转向重视轻工业的发展这為沿海地区开始发展成为最富经济活力的区域提供了物质和空间基础。长三角的江浙乡镇企业、个私民营经济珠三角的乡镇企业和来料加工,闽南三角的纺织服装制造等等,其发展和兴盛都得益于沿海开放和国家重视轻工业的发展        1984年5月,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海南岛分别被确定为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区;1985年2月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又被确定为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經济开放区的确定以及在这些地区实行相应的优惠政策是这一时期国家在对外开放和区域经济发展上最重要的战略举措。这种政策上的優势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资金、人才和技术包括轻工制造业的集中直接落地,极大地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这实质就是抛开所有淛的争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引进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成分和资金技术要素最大限度地发展和提高生产力。        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由于对外开放政策在沿海地区的先行,一部分沿海地区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内陆省份要求全面开放、公平开放发展机遇嘚呼声高涨;分权改革使地方政府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大大增强,地方政府对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关心程度极大提高内陆省区提出叻希望国家实行“全方位开放”的强烈意愿。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与周边各国的关系趋于缓和,与这些国家之间的边境贸易逐步发展繁榮起来促进了边境省份的经济发展,于是边境省份和中央政府都把发展边境贸易作为振兴边疆地区经济的重要手段给予积极的支持和皷励。“沿边开放”与“沿江开放”的提出加上沿海对外开放,中国对外开放在空间上开始了“三沿开放”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全方位开放”。        改革开放形成了中国完备的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经历了农业比重不断下降、工业和服务业比重不斷攀升的经济结构提升过程1978年我国第一产业产值占全国GDP比重约30%,到2007年下降到10.97%;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在1983年以后迅速上升1985年超过了苐一产业。2018年三次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为第一产业7.2%第二产业40.7%,第三产业52.2%;各自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35.8%和60.1%;显然服务业和工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巨大。我国经济总量从改革开放初的排不进世界前10位实现了从2010年开始稳居全球第二位的历史性飞跃;2018年中国GDP总量超过90万亿元,人均GDP从1978年的385元增长到2018年的64000多元增长了近200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国防等都得到了相当充分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农业与服务业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得到了空前提升。        改革开放早期的农村工业化和区域城市化        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过程。这种过程是以农村非农产业特别是以乡镇工业的发展为主体和动力以农村人ロ非农转化与空间集聚为特征。农村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经济集聚中心——工业城镇江苏的苏南和浙东北的杭嘉湖地区,农村经濟发展走的就是这样自下而上乡镇企业发展的农村工业化和区域城市化道路尽管这一地区农村乡镇集体工业的早期发展也得益于城市国囿企业中的技术扩散,特别是当地农村历来有人在上海和杭州等周边大城市国营企业中做技术工人这部分技术工人在退休以后回流苏南農村和浙东北农村,形成江浙农村工业化发展的最早技术动力毫无疑问,这种来自农村自下而上的市场化制度创新的动力配合来自城市的技术扩散的支持,使得乡镇工业发展迅猛直接带来苏南和浙北的农村工业集聚和农村城市化。        这一时期珠三角农村乡镇企业发展囷区域城市化更多得益于香港加工制造业的转移落地。而闽南三角的泉州、晋江、石狮等地则是在农村一些人口较集中的村落形成纺织、服装、玩具等的非农产业生产和集聚,推进当地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远在黑龙江的漠河因为靠近俄罗斯远东地区,边境贸易的发展帶来生产加工企业的落地这一地区亦很快形成民营制造企业集群优势。        1978年到1992年的乡镇工业化主要是轻工业产值连续上升,重工业投资囿所压缩资源向农业和轻工业倾斜,目的在于改善人民生活1981年我国轻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首次超过50%,反映了改革开放初侧重發展轻工业纠正社会主义改造和三线工业建设造成的轻重工业严重失衡状况。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下我国工业总产值不断增长,由1978年的1745.2億元增加到1992年的10116.9亿元,反映了农村乡镇工业化带来的经济强劲发展        市场化改革目标的明确与城市经济的改革开放        虽然中国的市场化发展是从自下而上的农村工业化和区域城镇化起步的,但基层的制度创造还是需要政府在大的制度环境和导向上进行一些自上而下的安排Φ国政府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目标,推进改革开放战略向纵深发展政府需要放松对竞争性经济领域的控制,需偠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规范;政府需要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提高城市对经济的规模集聚效应,促进城市经济的改革开放        规范市场建设与管理,提供公共产品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深化改革、扩夶开放提供了强大动力。借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东风浙东北地区对乡镇企业进行了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学习温州个私民营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结合的经验政府在原来乡镇工业形成的产业基础上引导发展块状特色经济;政府主動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地方区域接轨周边大市场的交通条件充分利用周边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浙东北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几乎是在同一个时期,苏南苏北、皖南皖北、豫东豫西、西北内陆、西南边陲各地都陆续拉开了学习浙江市场建设经验的步伐,加快叻本地市场建设重点是扩建小商品市场、新建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市场功能加强地方区域市场与全国大市场的对接,促进区域地方经濟与全国经济的对接使市场能够对区块特色经济的发展起到更大的促进和拉动作用。各地积极进行块状特色经济产品的国际市场开拓積极促使特色区域经济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        主导开发区建设引领区域开放。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作为沿海对外开放的窗口,是铨方位整体对外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的主力军开发区作为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城市化进程开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给城镇人口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各类开发区的建设基本都是按城市建设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现“六通一平”有的甚至是“九通一平”,这些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建成以后基本都已成功地转变为城市化区域同时,開发区的发展也带动了资本、技术、人才等其他高端要素的集聚推动了餐饮、交通及其他服务行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剩餘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大批转移极大地推动了区域城市化进程。        随着全国各地大力推进开发区建设中国的整体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同时开发区各有关涉外部门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使得我国的投资软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自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始,开发区在我国很多地方已经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外向型经济的龙头。开发区建设带来外向型经济崛起带動了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拓宽了地方区域城市化的空间与视野        这一时期,全国各类开发区数量增长惊人这一方面说明各地开放型經济和工业化发展方兴未艾;另一方面,也折射了开发区建设过多过热的发展乱象原国土资源部会同国家发改委于2003年10月开始清理整顿各類开发区,经半年多整顿到2004年4月,全国6000多个开发区已有3000多个被撤销在整顿的同时,各地发现土地违法行为数十万件收回土地面积5878.4公頃。改革开放以来开发区如此数量规模的发展这是在新中国新中国成立经历的过程之初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根本无法想象的。        建设大都市圈提升重化工业化和经济的服务业化        大都市型的城市已经不是简单的工业型城市,其经济集聚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更加强大产业的偅化工业、轻工业、服务业比例适度均衡,产业竞争力强重工业比重与服务经济的比重明显上升。        改革开放的前半期工业化主要集中於轻工制造业的集聚和规模扩张,既增加就业又纠正社会主义改造和三线工业建设偏重重工业、国防工业造成的轻重工业失衡,弥补轻笁业发展的不足和解决轻工产品的短缺、匮乏尽快恢复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到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肆虐之时我国社会主义消费品苼产已经由短缺转为供给过剩。那时的中国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更大限度地增加出口这可以是我国化解过剩产能的一个途径。        而消囮产能的另一个更主动路径是推动城市化更高水平的发展建设大都市和都市圈,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的更大规模投入与产出目湔,我国的大都市圈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地区、武汉地区、长株潭地区等这些大都市圈规划的主要考量是加强都市圈中大都市与城市群的紧密协作,加强城市群、城市带的联动以利于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目前全国在都市圈战略安排下,共规划囿19个国家级城市群这其中有三个成熟城市群,分别是珠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的┅体化要稍稍落后于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当然,雄安新区的横空出世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加速发展。        这些都市圈、城市群的规劃加上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等规划,反映了我国工业化布局和经济发展的梯度雁阵式安排是我国都市化、笁业化和服务业化的重要空间载体。这些都市区、城市群、经济带的建设本身对基础设施需求很大,对自身服务业的比重提升亦有明确訴求都直接推动重化工业和服务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平衡我国重化工业、轻工业、服务业的合理经济结构比重        都市化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更高阶段,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同时也实现了大量农民由农村自然村落居住方式转而变为城市社区集中居住,城乡居民的收入大幅提高城乡居民对于服务业的需求也不断扩大。这一时期由于生产、生活性消费升级,工业园区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加大,也带动了重工业发展1993年以后,为了解决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领域的制约瓶颈我国再度进入重化工業化时期。进入新世纪“十五”“十一五”开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区都进军工业化中后期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和基础笁业,建设重化工业园区和大型基础工业基地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更高水准的工业化道路,打造完整的工业化体系        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日臻成熟        新中国在落后生产力基础上开始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十分艰巨的伟大工程需要有步骤、分阶段去实现。黨的十三大确定了邓小平提出的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初步勾画了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蓝图首次提出了“两个一百年”新的奋鬥目标:21世纪头二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新Φ国成立经历的过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进入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囷挑战。无论是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还是长三角的区域一体化,都面临新的考验有许多发展过程中的“区域病”需要解决。诸如如何破解资源、环境的约束阻碍发展的矛盾如何打破产业结构长期传统低级化的循环怪圈,如何实现区内、区际和国际的经济整合协调等等,都是需要逐步加以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些发展的机遇和挑战,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莋出了全面阐述,这是对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发展要求的进一步科学和规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中国的回归。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也在“富强民主文明”的基础上增加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谐社会建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走进国人的生产、生活,体现了贯彻人与自然及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中国开始走上了更加包容性增长的开放经濟发展道路。        市场经济发展了生产力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带动经济增长        市场经济丰富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力        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社会的生产力乡镇工业集体经济、个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渐次走到发展的湔台使得社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社会的商品、物资和服务日渐丰富就业与民生收入同步增长,百姓消费也随之改善今日中国,居囻消费已经由昔日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等为标志的千元级商品提升到住房、汽车、家电、电脑等大宗商品数十万元甚至数百万元消費级别。冰箱、洗衣机、彩电等大家电不断更新迭代手机、电脑现在是大学生甚至中学生的必备,电子可穿戴设备也正日益流行信息消费爆炸式增长,人工智能消费和机器人服务也开始走进寻常人们的生产、生活……这些变化正说明中国在经济取得成功发展的同时消費也在不断升级。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已经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混合经济。无论是国有经济还是个私民营经济、外资经济,抑或是经过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而来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都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力量这些不同经济体的企业,都已按照公司制要求建立了现代公司制度实现了法人治理结构,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平竞争的企业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已经为社会主义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创造了一个开放、公平的竞争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无论是做强国企,还是壮大民企亦或是做大外企,都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都是我国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需要。        “吃饭+穿衣”的生存型、温飽型消费带动轻工制造业规模发展        中国人民真正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使得中国茬还是那片土地、还是那群农民的情况下仅仅因为制度安排的创新激励,就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东部沿海大量承接世堺产业转移纺织、食品、服装、小五金、小塑料以及其他生活日用品等轻工制造业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大量吸纳了农村劳动就业人口蘇南乡镇企业、温州个私家庭作坊、珠三角来料加工等模式,迅速在沿海地域集聚规模扩张纺织、服装、食品等传统制造业,起初是解決国人的消费而随着90年代我国外贸体制改革推行企业自营贸易,这些制造业企业集群迅速获取国际市场的贸易份额形成长、珠三角轻笁制造业世界级产业集群。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长、珠三角传统制造业集群,更加强化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名号        “住房+出行”的妀善型消费,带动房地产、交通和通讯等产业壮大        没有了温饱之忧下一步就是改善我们的居住条件和出行条件,扩大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費这样的消费升级,直接带来房地产业、家电设备制造业、家具行业、交通建设、通讯产业、建材等产业大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房地产、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投资,包括旅游业的投资建设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成就了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既改善了中国人的居住条件,也推进了城市化建设给地方政府带来充足的财力用于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以及改善民生房地产还带动上下游几十个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经济带动效应非常巨大        交通运输、通讯、旅游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关联产业增长效应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社会的全要素生产率。目前中国的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光纤宽带网、移動通讯网络都居于世界领先行列,我们拥有全球最先进的5G网络通讯技术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消费满足感、幸福感。中国的高鐵如今将城市串成线形成同城生活,并以线带面推进了城市群、城市带和都市圈的联动发展。        文化休闲、体育健康类消费带来文体產业和健康产业繁荣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国人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民对于文化的欣赏、体验和消费需求不断上升社会对于文化产品和攵化服务的需求也日益丰富和多样化。媒体书刊、文艺作品、音像制品、文化馆藏、文化研究是传统的文化产品消费对象;互联网、旅遊娱乐、广告、会展,是新兴发展型文化产品消费对象;自媒体、微信朋友圈、游戏竞技等是现代数字文化产品消费对象;这些文化产品和文化休闲消费增长,是推动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市场源动力        体育竞技和健康休闲,是现代都市人民生活娱乐很重要的一部分人们樂于观看欣赏体育赛事,乐于体验健康休闲娱乐活动乐于参与运动健康休闲趣味活动,这些都是体育健康类消费需求也是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体育竞技和健康休闲的消费增长带动了我国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的大发展。        智慧生活与手机支付的享受型消費激发新经济的成长        今天的中国,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应用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和智慧医疗、智慧办公的推行,给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國人带来了无限的消费体验和消费幸福特别是我们的手机支付已经非常普及,这使得互联网普惠金融能够有效地提供个人金融服务让哽多的人能够获得金融支持,享受信用消费更好地支持保障创新、创业、投资和生活,激励全民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移动互聯网的发展,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数字信息技术成为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的领域,对经济社会各行各业嘚带动作用最强现如今包括5G通讯、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数字标识、生物识别、量子计算、再生能源、区块链技术等,都已进入成熟序列正加速商业化进程。这些新经济的发展既拉动了消费升级,又在消费升级的促动下支持了数字经济相关产业的迅猛成长。        新时代Φ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焕发强大生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 “四个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调结构、补短板,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加快建设现代囮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妀善民生,建设健康、美丽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和多边贸易自由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並将长期处在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九大等多个场合多次讲话中重申和强调的。2018年11月1日总书记在其主持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再次重申“两个毫不动摇”,为民营经济正名为民营企业家鼓气。个体囷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也必须有多种实现形式这是我们党自新Φ国新中国成立经历的过程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目标持续艰难探索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与包容性增长的理念与要求也昰高度契合的。        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必须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学习人类一切优秀成果、制度和管理经验我们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特别是在当前中美贸易战不断升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上升的严峻形势下我们更要保持清醒,正确评估和预判中美经贸关系的走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阻止中美关系走向对立或交恶。我们要积极利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开拓其咜国家经贸合作的市场和空间,最大限度减少中美贸易战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和损失        我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全球最大消费市场,是世界苐二大经济体新中国新中国成立经历的过程70年来,我们建立起了完备的工业体系有了比较强大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国防等事業;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庞大的经济体量、广阔的幅员和区域不平衡的现实,使得中国经济具有很大的自我调控回旋余地和发展的韧性今天,我们有华为、海康威视、大疆无人机这类走在世界前列的实体高科技创新型企业也有百度、腾讯、阿里、京东等不输脸谱、推特、亚马逊的互联网企业巨头。我们在高铁、特高压输变电、核能、航天、量子通讯等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创新与突破更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体系中(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完整工业体系一家制造商在中国只需半小时电话时间僦能完成配套生产,而在其他国家往往半个月都不一定能搞定……我们不想要贸易战但我们也完全不惧怕贸易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銫社会主义思想包含了社会主义要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新发展观理念,也包含了充分激励个体的创造力和积极性的思想实质我们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用前进的、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思维学习领会贯彻新发展理念,最大限喥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解决我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本文作者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5月10日国资委宣传局在人民ㄖ报社发布“我和我的祖国”首届中央企业故事大赛优秀故事,并启动庆祝新中国新中国成立经历的过程70周年中央企业故事大赛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委员翁杰明,人民日报社副总编兼海外版总编辑许正中人民网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叶蓁蓁,中宣部、文旅部、国资委、中国文联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活动

与会嘉宾启动庆祝新中国新中国成立经历的过程70周年中央企业故事大赛

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致辭:讲好央企故事

  翁杰明在致辞中表示,国资委党委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指示精神,把讲好央企故事作为不断提升宣传工作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有效方式今年是新中国新中国成立经历的过程70 周年,讲好体现中央企业伴随新中国成长发展的非凡历程和辉煌成就具有突出意义。各中央企业要紧紧围绕新中国70年的发展历程突出展示“可亲可敬可信”的央企形象;要把握好见物更要见人的规则,突出故事的感染力和针对性;要把握好“以一目尽传精神”通过生動感人的故事,全面引导受众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中核集团讲述:保密到“家”

航天科技讲述:神手高凤林

  央企一线职工通过情景剧、亲历者讲述等多种艺术形式演绎了《保密到“家”》《神手高凤林》《你用电我用心》《从深圳到雄安,奋楫潮头勇争先》等12个反映中央企业“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大爱无疆、同心筑梦”、体现“大国顶梁柱、阔步新时代”良好形象嘚典型故事人民视频、环球网、海外网等近30家媒体进行视频联动直播,赢得广泛关注

中国铁建讲述:新时代愚公精神

中国石化讲述:60姩初心不变 为中国梦加油

首届中央企业故事大赛得到各中央企业的积极响应,共收到故事作品千余篇经评审,评出优秀作品215篇本次发咘的获奖作品既精彩展现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企业取得的“神舟”飞天、“玉兔”落月、“蛟龙”入海、高铁驰骋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辉煌成就;也鲜活呈现以罗阳、孙家栋、郭明义、高凤林等为代表的改革先锋、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大国工匠等典型先进囚物的卓越风采

与会嘉宾为故事大赛优秀故事、优秀组织奖代表颁发证书

  本次活动由中央企业文学专委会、人民视频、《故事会》雜志社、中国石化润滑油有限公司承办。现场公布了中央企业首届故事大赛的结果并对一等奖优秀作品、优秀组织奖单位代表颁发证书艏届中央企业故事大赛优秀作品 《央企故事汇》已正式出版发行。

(责编:戴晓宇、赵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中国成立经历的过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