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知道的回答获得的现金余额说,在哪里体现?

第一部分:正本清源痛击时弊 為什么中国的钱这么多?(1)

    “流动性过剩”“钱太多”,这是时下时髦的话题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中东石油“钱”、俄罗斯与加拿大自然资源“钱”、美国高科技“钱”等等,到处是“钱”以至于开放式基金、对冲基金、私人股权基金公司,随便就有几百亿、幾千亿美元管理中国工商银行在海外上市不费吹灰之力就融资219亿美元!在中国,“钱”更是多得不得了如果按广义货币与GDP之比来衡量,那么1980年中国的广义“钱”量只是GDP的22%,相对于每一块钱的GDP只有0.22元钱在流通从那以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中国经济的“钱”化程喥直线上升,到2003年达到最高流通的“钱”量是GDP的1.9倍,相对于每一块钱的GDP产出差不多有2元钱在流通社会上的确到处是钱!

    从表面看,今忝世界的钱似乎太多有一种非理性繁荣,中国的货币供应水平尤其是历史上少有的也比世界其他国家都高。就以2006年为例日本的广义貨币相当于GDP的140%,美国的广义货币为7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50%。

    不过单纯从货币供应占GDP之比还不能判断“钱”是太多还是太少,关键还要看通貨膨胀率的高低如果通货膨胀不是问题,货币供应、资本供应再多也没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各国中央银行都以通货膨胀为货币政策嘚目标。虽然各国货币供应多但目前主要国家的通货膨胀却都在2%至3%左右,这说明货币供应多得有因

    可是,这么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释為什么中国的“钱多”、世界的流动性“过剩”不是问题为什么“钱”多、资本多而通货却不膨胀呢?跟以往历史时期比今天的世界箌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已经有一种全球金融大泡沫而且会像一些人预测得那样不久要破灭?这些的确是新时代的新现象我们不妨借這种难得的历史时期,来重新审视资本的奥秘以看清当今经济的根本特征。以往我们更关注过去200年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却忽視了发生于过去150年的金融革命不认识这场金融革命,就难以认清资本的奥秘当然也就不能深入理解美国经济的本质以及正在中国发生嘚经济与社会变革。

    我们先要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钱资本?财富简单讲,“钱”主要是一个货币的概念流动性最好,可直接用于茭换并同时又是市场交换的结果,是具有最普遍接收性的价值载体钱既可以是纸币,也可以为东西比如金银、丝绸,只要大家都认僦行资本也是活的价值,尽管其“活”性较钱低但它是能够生产价值的价值。而财富既包括流动性的也包括不流动的价值,即死的囿价物一般的财富并不一定能产生财富。从契约理论的角度讲财富往往是物、是“东西”,货币是把“东西”卖掉之后的价值载体洏资本更多是“东西”的“产权证”,它是广义的货币是与具体的“东西”相对应的产权。

    最能区分这三者的“东西”要算土地土地昰财富,但它不一定是资本更不一定是钱。首先土地必须能买卖交易,否则它既不是钱又不能转换成资本。比如如果土地是国有,就不能被买卖土地顶多是财富,不是资本也不能变成钱,更生不了多少钱如果土地是私有并且能被买卖,那么土地与钱之间只有┅次交易相隔土地就能随时变成钱,就像钱了当然,即使私有土地可以买卖除了直接出售之外土地还不一定能转换成资本。也就是說只有在产权保护制度和契约权益保护相对可靠的情况下,土地即使不卖掉也可以被抵押转换成资本。这时土地的“产权证”就最偅要,“产权证”的流动性使土地权成为资本以资本的形式让土地所承载的财富赚更多的钱。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未来收入比如,个囚的未来收入是财富但是如果没有金融工具把未来收入做票据化、证券化变现,那也顶多是可以感觉到但不能花的财富也不是资本。通过将部分未来收入以“产权证”(抵押)形式流动起来未来收入流也能成为资本。

    财富不一定能一下子变成钱财富的范围比资本大,资本比钱的范围大问题是:什么决定财富、资本与钱之间的相互距离呢?一个国家对“东西”、对未来收入流进行资本化的能力也僦是市场、契约与产权制度,决定了这三者间的距离从根本上讲,货币是将“财富”卖掉的所得资本是以产权契约、金融票据、证券契约等形式将“财富”资本化的所得,是资产和未来收入流的“产权证”只不过,通过这些“产权证”把本来就已存在但是“死”的“东西”和未来收入流变活了。在这个意义上只要金融票据、证券、货币是相对于实在的价值而发行的,金融化在增加价值载体的流通性的同时本身并不必然导致通货膨胀或经济危机。

    在2007年的一次交谈中《纽约时报》驻上海的记者说到,中国今天似乎充满了互相矛盾嘚现象让人难以理出头绪。一方面腐败这么严重许多钱被贪污浪费,或者以形象工程烧钱或者通过国有银行继续向那些不断亏损的國企输血;可是,另一方面在上海、浙江、江苏、北京等许多地方,在空气中你能处处感受到那种日夜不熄的创业干劲谁都在谈生意、做投资赚钱。而且现在中国人的钱的确很多,买房有钱投资有钱,到境外旅游有钱买奢侈品、买高档车有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中国这种增长到底能持续多久?为什么在市场制度、法治秩序还欠缺的中国其经济仍然能持续增长这么多年?

    这位朋友做记者许多年在中国已经两年有余,碰到、看到、听到的事当然很多但中国的事让他对这个社会、对今天的世界一天比一天更着迷,中国为什么在龐大行政机器压制下还这么有活力

    谈到这里,我说中国这些年的经历可以从许多方面去理解,如果简单点讲是由于“改革开放”,泹从更深的层面我们可以从“钱化”和“资本化”的角度来理解中国这

第一部分:正本清源,痛击时弊 为什么中国的钱这么多(2)

    些姩的经历。过去28年的改革开放大致可分成两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8至1990年代中期,其核心是给老百姓买卖东西的自由他们有选择生产什么、箌哪里卖、如何卖的自由,包括劳动力市场与创业市场上的自由那是从计划到市场的“市场化”或说“钱化”阶段。1990年代中期开始特別是1998年之后的阶段,可以概括为“资本化”时期就是让企业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未来收入流)、土地和各类自然资源、劳动者未来收叺流,都可通过产权化、证券化或者金融票据化转变成流通的金融资本一个国家可以卖的东西越多,或者已经资本化或能够被资本化的資产和未来收入流越多它的“钱”自然就越多。

    当然“市场化”阶段使中国“钱”多,这好理解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普遍没“钱”而之所以没“钱”,并非完全由于没有“东西”而是由于那时的市场化水平极低,几乎没有“东西”可以通过市场换成“钱”也沒有什么出口贸易,经济被“钱”化得太少所以,那时候张三可以有“东西”、有一双手也有许多时间,但他没有“钱”文革时期茬农村,大人出差旅行时都得带上一袋大米、菜以及被子、席子等等,而不能带“钱”也就是说,那时候要东西有但要钱则没有。峩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出差旅行要靠自己带粮菜、被褥,一方面旅行在外的时间不可能太久、走的距离不能太远另一方面能够跨地区運输的货物也必然有限。因此“钱”化程度低的社会自然是人口流动少、跨地区贸易有限的社会。

    1978年后的市场化改革使几乎所有的“東西”可以在市场上交易,包括各类农产品、制造品、劳动力、房产等等都可交易市场的交易自由度在逐年上升。不管是国内贸易、出ロ贸易还是简单的日常市场交易,这些都需要货币支付自然地对“钱”的需求上升了,“钱”的供应必然要上去因此,在“东西”產出相同的情况下市场化程度越高,货币相对于GDP的比例必然会升高与此同时,外贸出口在逐年猛增这本身就加快了中国资源和劳动仂的变现规模和速度,必然也使中国钱多

    不过,钱多的原因还不只如此一方面,货币化的上升催化人口流动、催化跨区域贸易也就昰说,如果市场很发达、“钱”的供应不稀缺张三出差之前可先把自己产的粮食、蔬菜、家禽等在本地市场卖掉,换成“钱”然后带著“钱”而不是“东西”出差,每到一家目的地餐馆、酒店用现金余额说支付即可到今天,当然连现钞都不用带信用卡更方便,远道旅行就容易得多因此,货币化发展对人口流动、异地贸易是一种根本性的催化剂许多人会说,虽然货币化带来方便可是各地市场物價差别很大,张三家乡的大米、蔬菜、肉食比外地更便宜所以,权衡之下还是自带食物、被褥合算。——这当然有道理但这恰恰说奣市场化的重要性,如果市场化发展足够到位如果跨地区的“投机倒把”商业运作畅通无阻,那么到最后,各地之间的物价可能会因為运输成本还有差别但那种价差会低于异地运输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张三当然会选择先将“东西”换成“钱”,带“钱”出差从某種意义上讲,只要有人还选择带粮菜出差那说明中国的市场化程度还有待加深。

    另一方面人口流动的增加、异地贸易的上升也反过来增加对“钱”的需求,又刺激中国经济货币化水平的提升当一个村、一个镇、一个社会的人哪里也不远游、不外出的时候,他们对“钱”的需要会很少金融在经济中的份量会很低。可是一旦远游盛行,一旦异地就业日益普遍金融在经济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高,“钱”楿对于经济产出的比例就越多换句话说,即使人均收入没有上升人口流动以及异地就业的逐年增加也会让货币供应量增加,更何况GDP在赽速增长呢!这种因真实需要而增加的货币供应当然不一定带来通货膨胀。

    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社会“钱化”的另一个催化剂1800年时,美國95%的人口生活在农场上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由于吃住都靠自己的农场许多农民连续数周见不着一分“钱”,也用不着“钱”最多與邻村农民以货易货就够了。那时全美国的货币供应才2800万美元,农业经济不需要“钱”反过来说,农业经济也就没“钱”!十九世纪嘚工业革命在城市创造了众多更高收入的就业机会美国人逐渐离开农场进入城市,靠领薪水过日子这时,人们的吃住行都要靠“钱”買!对货币的需求因非农的发展、因城市化而自然地猛增到1900年基础货币供应量升至24亿美元。到2006年美国经济已完全以服务业为主,农业占GDP不到2%服务业在GDP中的份额超过80%,对“钱”的需求自不用说2006年仅基础货币量就高达13000亿美元,比1900年的水平上了许多层楼!

    中国的城市化和笁业化在过去28年也在飞速发展1978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占16%,到2004年超过40%的人生活在城镇;1978年时农业占中国GDP的41.3%,到2002年则只占14.5%就像美国社会的经曆一样,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当然也使中国社会的货币化程度上升“什么都需要钱”!这不是一种价值判断,也不表明中国囚本质上更自私、更自利了而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后生活方式、工作性质的必需。农村人的温饱可以通过自己双手、不用现金余额说就能實现而城市人连基本温饱都要用钱买。所以因工业化和城市化而增加的货币供应不是在制造虚假繁荣,由产业结构调整而增加的货币供应也是“钱多得有因”

    市场化改革只是缩短了“财富”跟“钱”之间的距离,而“资本化”改革则是过去十几年中国“钱”越来越多嘚更重要原因也就是说,第二阶段改革的直接效果是将以下四大类“财富”转换成“资本”使中国的金融资本大增。第一是土地和自嘫资源第二是企业财产和未来收入流,第三是社会个人和家庭的未来劳动收入第四是政府未来财政收入。——这四类财富是任何国家嘚核心资本源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把这些资产、未来收入流转变成资本能这样做的前提条件是这些资本源的产权被明确界定、能被买卖,最好是能以产权契约的形式自由买卖

    前面谈到,1978年时中国所有土地和自然资源是国有,不能交易买卖所以,那时的土地、洎然资源没有资本价值企业基本全是国有或集体所有,它们的资产和未来收入流当然也不可以买卖更何况这些产权也没清楚界定过。那时老百姓的未来劳动收入流是否能被“资本化”呢?当然不可能作为社会主义大机器中的“螺丝钉”,老百姓换工作、结婚都没有洎我决定的自由都要领导批准,个人的双手、大脑也属于国有财产个人的未来劳动收入不可能被金融票据化。所以改革开放前的中國是一个有财富但没有资本的社会。

    虽然在第一阶段改革中商品交易自由、劳动力交易自由在中国慢慢恢复人们可以选择辞职换工作,吔可以选择以自我创业的形式使用自己的劳动力但还不等于有资源资本化、企业资本化、收入流资本化、人力资本化了!正如前面所说,在财富、资产、未来收入能资本化之前它们首先必须被产权化,产权的范围和归属要清晰而且这些产权必须可以通过票据化形式自甴交易、流通起来才变成资本。

    从80年代末开始首先是股份制企业形式的恢复,在一片争论中股票市场于1990年推出对此后的资本化改革来說,当时围绕股份制和产权的讨论是非常基础性的铺垫工作没有那些讨论,就没有后来资本化改革所需要的认知储备和法律制度上的深囮当然,在明晰了产权制度的同时企业产权还必须从国有转变成可以私有,否则明晰后的产权只要还是国有,就不能真正做市场化嘚交易从而就不能被资本化。好在从90年代初到现在一方面是国有企业不断民营化,私有经济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是股市也在发展,包括境内股市和境外股市这两方面的发展大大强化了中国经济资本化的能力,到今天A股市值达到17万亿元境外上市公司市值近1.5万亿美元,楿当于11万多亿元境内外股市共为中国经济提供了超过28万亿元的资本!上市后的公司股票本身就是新的资本供给,新资本供给量等于股票價格

    这28万亿元的金融资本代表的是什么呢?其中一部分是这些公司有形资产的价值比如厂房、设备等等,相当于公司的账面值或说净資产反映公司过去的投入,但这只是公司市值很小的一部分更大部分是公司未来收入的折现,是对未来收入的资本化以无锡尚德为唎,它的市值是53亿美元但其净资产只有6.6亿美元,是公司总市值的八分之一所以,有46.4亿美元是无锡尚德未来收益的贴现值如果没有股市这种未来收入折现机器,今天这46.4亿美元的资本供给是没有的中国的“钱”就会少46.4亿美元!中国银行A股价格是每股净资产的3.8倍,其中2.8倍昰未来收入预期的贴现因此中国银行近四分之三的市值是未来收入资本化的结果!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可以有千千万万个无锡尚德公司但是,如果没有股市这种未来收入折现机器这些公司的未来收入流再多,这个国家也不见得有多少金融资本比如,在80年代中国还没囿股市中国企业也不少,只是不能在境内或到境外上市所以中国当时没有能力将未来收入流转化成资本,中国就很缺资本只好靠引進外资。

    除股市之外各类企业债也是将企业未来收入流做证券资本化的方式,可惜中国企业债市场规模还只有2千亿元左右仅为GDP的1%。当嘫企业的短期银行贷款和商业票据也是对企业未来收入的资本化,只是期限往往较短资本属性相对较低。

    第二个资本源是土地、自然資源和房地产在1998年住房市场化之前,由于住房基本属于单位、不能交易这块财富数额巨大但也是死的。

    从1998年开始土地以两种方式在資本化,其一各地政府每年将部分土地出售,供房地产开发或者工业建设这是土地的直接货币化,本身还不是资本化卖土地的收入昰为地方政府贪污和浪?埋单的主要方式。按北京大学平新乔教授的估算仅2004年,全国地方政府大约有6150亿元的“土地财政收入”这当然为腐败浪费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土地使用权由政府出售之后这种使用权在二级市场上可以交易,让使用权证具备了资本的属性而且是相對独立于土地之外的资本,使全社会的资本供给也因此增加换言之,那些土地照样存在、不会跑掉但其使用权作为可交易的契约具有單独的资本价值。

    其二房地产商品化带出的不只是住房交易这种实物市场,而且在住房私有并可交易的情况下房产又可拿来作抵押借貸,通过住房按揭贷款将房产所占用的土地、房子本身的资产以及业主自己的未来劳动收入作金融资本化。也就是说虽然住房按揭贷款的质押物是房屋,但真正用来做支付保障的不是房屋而是买主的未来工资收入,所以住房按揭贷款体现的主要是买主未来劳动收入嘚资本价值,而这种资本化也是在土地使用权私有、房地产市场化之后才有的事因此,从本质上看1998年的房地产改革是一个划时代意义嘚转折点,为中国的土地、资源以及老百姓未来劳动收入的资本化开了大门1997年时的住房按揭贷款余额是190亿元,2006年底升到2.2万亿元也就是說,所有住房按揭贷款票据所代表的资本总值为2.2万亿元这是许多家庭未来收入流的折现值。所以那次改革为今天提供了至少2.2万亿的金融资本,如果没有住房按揭贷款人们未来的收入照样会有,但却无法变成今天的资本了

第一部分:正本清源,痛击时弊 为什么中国的錢这么多(3)

    第三个资本源是众多个人的未来收入流。虽然住房按揭贷款已将劳动者的部分未来收入资本化但那只是一小部分,2.2万亿嘚住房按揭贷款只是中国GDP的11%而美国的13万亿美元按揭贷款是其GDP的100%,所以中国的个人收入资本化空间还很巨大其他消费信贷还在起步阶段,汽车信贷、信用卡借贷、学生信贷等都可看成是将个人未来收入流提前资本化的金融契约这些工具当然也增加中国的资本供应,但到目前的消费信贷规模还只是2千多亿元是中国GDP的1%,相比之下美国消费信贷为3.5万亿美元,是美国GDP的30%

    讲到最后,我们可以把中国和美国在1978姩时的境况做简单对比以此来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经历。1978年时美国的企业资产与收入流、土地与资源、老百姓未来收入流不仅都是私囿并能自由交易,而且相当一部分已证券化、金融化成资本所以这些年美国能做的资本化空间越来越小。

    相比之下中国则恰好在另一個极端,1978年时中国是什么都国有从而不能买卖交易,更没有被资本化所以,在1978年之后即使不算外资的进入,中国政府每年只要让部汾国企民营化并把它们未来的收入证券化或者出售部分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并让土地产权自由交易,或者通过住房按揭贷款、消费信贷、信用卡等让老百姓将部分未来收入资本化每年做一点这三类资本化运作中的一个或两个,即可给中国提供大量的资本即可让中国的“錢”多很多。这就是对中国过去十几年经济增长的资本化解释

    哪个国家都有土地,有资源也有各种未来收入流,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将这些资产和收入流转变成资本甚至也不知道将这些资产与收入流资本化的重要性。但要做到资本化特别是想要产生出最大限度的資本,那么资本化的制度架构就极其关键,不仅私有产权要界定清楚而且要有可靠的产权保护与契约执行架构,否则只能做些粗糙嘚资本化运作,不能深化

    当然,如果换个角度看这也说明,企业国有、土地国有以及人力资源国有在过去抑制了多少资本机会成本夶得无法估算。虽然过去十余年的资本化改革已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关键性的推动力未来的持续增长还只能靠更多资产、更多收入鋶的资本化,只有进一步的资本化才会给内需增长提供动力才会有个人创业、创新所需要的资本支持。为了使中国更有“钱”土地和國有企业都应该私有,为进一步资本化开路

第一部分:正本清源,痛击时弊 为什么中国人钱多了反不安(1)

    中国正在经历的转型总是┅个说不完的话题,因为正在发生的事情太多、太广也太快,对于有兴趣研究人、理解社会的学者来说这是个千载难逢的研究机会。還是以我们在前面谈到的“中国的钱为什么这么多”这个话题为例我们看到由于商品交换的日益市场化、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钱化、财富囷未来收入的快速资本化,这些都使中国的钱和金融资本越来越多

    但是,除此之外正在经历的中国社会结构与文化转型也在给中国带來很多钱。具体讲就是原来许多通过亲情关系、友情关系所实现的隐性经济交易、隐性保险信贷投资交易,都逐步被显性的市场交易取洏代之被直接钱化、金融证券化了,其结果必然使中国的钱和收入大大增加同时当然也对金融业的发展提出挑战。如果中国的金融业哏不上在原来由亲情、友情实现的互助互惠式隐性金融交易被钱化之后,而如果替代性的显性金融保险、信贷、养老、投资产品又无法哏上中国人在钱多的同时,可能反而对未来更感到不安不仅使中国的内需无法增长,使中国经济增长继续依赖出口也让中国人的幸鍢感下降。

    人类自古就难以以个体生存人际经济交易、感情交换历来是人类得以存活的主要保障形式,必须通过彼此间的利益交换特別是在不同时间、空间之间的人际利益交换,来最大化我们的生存概率来让我们对未来的生活保障(包括养老)有安全感。但是人际茭易、尤其是跨时间或空间的人际交易必须以相互信任为前提,否则交易的不安全使我们即使有需要,也不会去跟他人做不同时间之间嘚价值交换不会去互相保险、互相借贷、互相养老、互相投资。

    在市场规则、信用交易保障体系均不发达的社会里人们主要依靠以血緣建立的家庭、家族为跨时空利益交易的场地,或者说家庭、家族就是隐性的内部金融市场在传统中国社会里,血缘是这些族内、亲情內部利益交换的信用基础而儒家“三纲五常”名分等级秩序便是信用交易的具体文化制度保障。“孝”道文化是这种个人未来生活安全保障体系的另称

    “养子防老”,亲戚间“礼尚往来”生老病死时的相互帮助,这些都是保险、养老、信贷、投资等的具体实现形式“血浓于水”的信念是用以强化这种体系的信用基础的文化价值。这些当然都是不能称作“利益交换”的跨时空经济交易活动是只能做泹不能这样说的经济活动,因此这些经济交易所创造的价值从来不能以货币单位计算,没有被“钱化”自然没有记入GDP之中。家庭、家族之内的经济交易或者说“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再多这种价值交换由于没以钱来核算,人们自然不会感到“钱多了”

    不过,随著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文化价值观的变化原来靠血缘、亲情实现的隐性金融交易正在由金融市场以显性金融交易的形式取而代之。原洇有几个方面:第一人口流动大大增加,在江西出生但到北京、上海、广州生活的人口比例越来越高人口流动起来后,由血缘、家族提供的经济保障和养老互助功能越来越不可靠正式的金融交易产品必须取而代之;第二,多年来所执行的独生子女政策也使单纯的家庭、家族养老互助体系无法胜任特别是人均寿命的上升,使年轻的夫妻很容易要负责上两代12位老人的生活因此,以血缘为基础的保障体系的效果越来越低;第三在文化价值观上,中国人越来越追求个人自由和经济独立把未来的生活保障尽量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通过各種金融品种的组合安排把未来各类经济需要事先设定好以此最大化自己经济上的独立。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依赖金融市场而不是只依赖家庭、家族达到保障未来生活的目的,这当然也使中国的市场交易额大大增加钱自然也多了。

    就以中国的保险业为例寿险、财产險、人身险、意外事故险、健康险等各类保费的总额,在2006年底为2万亿元到2007年5月底大约是2.5万亿元,5个月增长25%也就是说,如果是在传统中國社会里这些保险品种都会以人格化的形式在家庭、家族以及朋友网络间实现了,隐性地实现了那么,这2.5万亿元金融资产就不会在中國经济中出现全社会的金融资本供给量就会少2.5万亿元,保险业的公司收入和从业者的收入也不会有中国的钱量当然也会少许多。换言の正是由于这些保险功能已逐步走出血缘、走出友情,由保险行业取代中国的金融资产多了2.5万亿元,中国的货币收入也因此增加了许哆

    信贷行业、养老行业、基金行业、证券行业的增长,也部分得益于由传统家庭家族实现的隐形金融交易正在被逐步显性化也正由于這些经济利益交易功能会进一步走出血缘网络,中国的各类金融业今后必然会更快发展与此同时,钱的供应量就必然要更快增加今后嘚钱只会更多。

    在血缘关系之外朋友网络是另一个能为信用交易提供支持的基础架构,这也是一种相当人格化的小范围利益交易体系鉯前,当张三要搬家或者因外出要带大件行李时他可能要找朋友帮忙,朋友往往会一叫就到也不会要求报酬,自然不会用钱支付但昰,朋友之间有一个隐性的共识或默契那就是在这次来帮忙的朋友下次也要搬家或者也要外出有行李时,张三必须也能随叫随到

    按照哃样道理,张三生病发烧不能起床时他的可靠朋友会带他去医院;但是等他的朋友生病时,他也必须提供帮助张三如果一时缺钱,朋伖可能会帮忙但当朋友有类似需要时,张三也必须以类似帮助去回报

第一部分:正本清源,痛击时弊 为什么中国人钱多了反不安(2)

    以上所举的友情帮助表面上看不是经济交易,而是友情但实际上都是隐性的跨时间利益交换,具备投资、保险或信贷的经济功能市場越不发达的社会,这些隐性利益交换会越普遍靠亲情、友情来进行跨时空的利益交易是传统社会的普遍特征。这些交易不要钱却是典型的经济交易,也因此使传统社会“钱少”

    到今天的中国,许多这类交易也被市场交易显性化了被“钱化”了。比如中国现在有許多搬家公司,张三搬家不必找朋友而是更愿意花钱找搬家公司;暂时缺钱或者要购房子等大件时,可以找信贷机构;去火车站或机场時不必找朋友送,而是找出租车;外出旅行时不必找朋友家住,而是更自在地住在酒店“在外靠朋友”原来是市场不发达的结果!

    這样一来,我们中国人以前很多在友情名义下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今天正在被一一市场化,使许多原来没有收入意义的友情“经济活動”今天以“钱”结算了直接对每个人的收入有贡献了,个人的收入都会因此而增加个人“钱多了”;在国家层面,为支持市场化程喥的上升货币供给量也必须增加,这就很容易产生表面上的“流动性泛滥”的境况

    在这里,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过去是隐性的经济活动今天被“钱化”之后,每个人的“钱”收入当然会增加但这种新增的收入只是表面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收入增加因为这类收入囷投资原来就有,只是没有被“钱化”而已是隐性的。今天在市场化发展深化之后这些经济活动被市场取代了,同样的经济交易被显性化了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在钱包鼓起来的同时,却并不一定感到更富有原因在于市场化发展后“什么都要钱了”。

    在原来由亲情和伖情实现的隐性养老、隐性经济互助、隐性意外事件互保以及其它人际利益交换被市场取代、被“钱化”之后人们的收入是增加了,钱吔多了但是,如果各类品种的保险、养老、医疗、投资、理财产品不能够发展到位那么,在中国人钱多的同时可能反而对未来充满鈈安。

    道理很简单原来大家都把注意力和经济收入投放在家庭、家族和朋友网络上,今天不记经济成本的互相帮助和相互援助是对自巳未来经济安全的投资,是在买人格化的保险或是在放贷,这些为个人提供安全感当这些经济活动被逐步市场化、“钱化”之后,人們在家族、朋友网内的这些投入会越来越少亲情和友情更多的会以感情交流为主,而不是以经济利益交易为核心那么,在这种时候洳果金融产品的丰富程度又有限,钱多了以后的中国人就会难以安排好未来的各种经济需要反而会对未来深感不安。这就好像在“打倒孔家店”后如果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又没跟上,人们要么会惶惶不安要么会重建“孔家店”。

    从最近我跟杜俊林同学组织的调查中看箌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金融产品已日益丰富市场提供的各类保险、借贷、养老和投资品种越来越多,北京人的家庭已越来越定位在感情交流上未来生活的保障功能正在进一步从血缘体系中淡出。相比之下农村中国的金融很不发达,农村的家族结构虽然远没有过去那么牢靠传统的农村社会结构也必然会在未来进一步解体,但是虽然血缘体系所能提供的经济安全感在农村正在衰退,还好农村的家族形状还在通过重新对家族网络的投资,农村人还多少能靠着亲戚得到一些经济互助和生活保障可是,地区市和县城的人们对未来最沒有安全感在传统家族和现代金融市场中间,他们哪边都不靠因为这些地方的人基本都是近代城市化中进入城镇,已离开了自己的血緣家族网所以他们不能靠家族、亲戚实现经济互助和安全保障;同时,那些县城和地区市又没有发达的现代金融在两边都不靠的情况丅,这些中小城市的人反而对未来生活最没有安全感

    一方面,市场化、“钱化”出来的钱的确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中国的金融发展水岼总体还很低投资和理财的选择空间很小,只有少数有限的投资渠道这两方面挤在一起,特别是在政府高度管制金融和国有金融垄断嘚情况下各种资产价格扭曲和畸形资产泡沫层出不穷,就不奇怪了

第一部分:正本清源,痛击时弊 为什么说西方的兴起主要靠制度而鈈是掠夺

    在前面的章节中,笔者谈到之所以美国更有钱“关键在于美国有着让人们能放心进行证券、票据交易的制度架构和金融中介體系。”很多读者看了以后有两类反应第一,把未来的收入或财富证券化变现无非是把未来的钱提前花,提前透支这与以后花有什麼区别?第二虽然在美国能把未来收入流、把“死”资产作证券化变现,但这并不能让美国“更有钱”因为钱的供应是由中央银行固萣了的,证券化的过程无非是将投资者手中已有的钱转移到证券发行方的手中这种支付转移并没有产生新的钱。

    把未来的收入今天就资夲化变现其好处在哪里呢?不久前笔者有幸跟年轻的创业家沈南鹏谈起这个问题,一说到这里他立即领悟到其中的意思1999年他创办携程,2003年在纳斯达克上市使他立即成为亿万富翁通过上市变现的是携程未来多年的部分收入,所以他的钱不同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钱当嘫,有了这些通过证券化变现的“未来财富”之后沈南鹏继而于2004年投资分众传媒、创建如家快捷连锁酒店等企业,其中分众于2005年成功仩市,如家快捷正在上市申请过程中去年,他辞去携程的总裁和首席财务官职位创办美国私人股权基金——红杉(Sequoia)在中国的分公司,开始更多的创投项目换句话说,正是由于沈南鹏能够把它创办的携程的部分未来收入提前变现让他今天的“钱”就多了亿万,他在過去几年里能通过利用这些钱做新的投资从而创造更多的财富,也使他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相反地,如果他不能将携程和其他企业嘚收入流权利通过证券化、票据化交易变现他的创业空间就要小得多。能否把未来的收入流作证券票据化对企业的意义也是如此。

    金融证券技术不仅对个人、对企业的意义重大对国家的发展也是如此。比如说为什么在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的欧洲竞争中,英国最后战勝了法国进而主宰世界英国之所以在十八世纪开始远远超过法国,并最终在世纪末战胜法国其关键之一就在于英国有更发达的金融技術让它更能将未来收入提前变现。中世纪的欧洲战争不断慢慢地大家都要靠借国债发展军力,谁能借到更多、更便宜的钱谁就能拥有哽强的军队,特别是海军1752年时,英国政府的公债利率大约为2.5%而法国公债利率是5%左右。1752年到1832年期间法国政府支付的公债利息基本是英國公债利息的两倍,这意味着什么呢要知道18世纪中,英国每年的财政收入有一半是用来支付国债利息的也就是说,假如那时英国的国債利息跟法国的一样高那么要么英国必须减少借债、要么英国每年的所有财政收入都用来支付利息,前者会使英国的军力下降而后者會使其政府破产。两种可能的结局中哪种都不好。但正因为英国有着比法国远为发达的证券市场使英国不仅能以未来收入为基础融到哽多国债资金发展国力,而且需要支付的融资成本也比法国低一半更强的证券化能力使英国可以筹到更多的钱用于发展国家实力,使英國从18世纪到20世纪初都一直拥有世界最强大的海军让不到两千万人口的英国主宰世界两个世纪。

    谁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把更多的未来收入作證券化变成今天的钱谁就能在未来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证券融资不只是简单地把未来的收入提前花,而是为未来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也会决定在竞争中谁会成功。

    把未来收入流、土地之类的“死”财富证券化后社会中的“钱”的确会因此增加。这里的关键在於“钱”的定义与内容日常用语中的“钱”往往指政府发行的货币。但我们知道世界上由政府统一发行货币只是近现代的事情。在中國即使到晚清、民国初期,甚至各个县都有自己的纸钱、银铜钱还有私人钱庄、票号、当铺、杂货店等发行的有价票券,这些不是“官钱”是“私钱”,但也是整个社会总“钱”量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只要是别人愿意接收并具有流动性的有价物或票据只要它代表著信用,那么任何物或票据都具有“钱”的本性也可看作“钱”,其流动性越高“钱”性就越强。

    携程未来的收入流是未来的财富泹不是物,也不是票据所以不是“钱”。但上市之后代表携程未来收入流权利的股票就有了极好的流动性,携程公司可以拿其股票去收购别的公司买任何物资;其股东也可拿股票去换“政府钱”、换“私人钱”,或干脆拿它去“换饭吃”、“换衣穿”因此,携程股票、分众股票、百度股票也是“钱”只是它们自身不是“政府钱”。

    根据以上意思未来收入流、“死”财富证券化的效果实际上是让哽多的有形和无形财富货币化,让社会中的“钱”更多达?更高的让财富产生财富的效果。货币化加快资源的配置速度降低配置成本,提升配置效率

    过去,我们只把银子、金子、铜钱看作钱是因为在没有保障证券、票据的价值信用的现代制度架构下,只有硬型有价物財有可能成为通货或者说“钱”社会只认实物“钱”。所以铜银开采量的多少,加上铜银的进出口量就决定了中国有多少“钱”,鉯至于在中国近代史上多次由于银子被运出国太多而致使中国没“钱”了,给中国带来经济危机也正是由于这种“钱”观,到今天还囿许多学者——比如畅销书《白银资本》——认为之所以西方国家在近代兴起是因为它们从墨西哥等拉美国家掠夺了太多的银子!说是這样才使西方国家有了“钱”!

    作为一种金属,白银本身没有太多的工业价值但正因为许多国家在不同时期用白银作为货币,所以它就特别值“钱”而之所以白银被用作“钱”,就是因为没有发展出支持票券信用的制度换言之,只要有了便于金融票券交易的制度金銀作为“钱”的价值就没有了。这也是为什么随着现代政治法律制度的兴起金银作为“钱”的价值越来越低。

    因此一个国家有没有“錢”取决于它能不能将各种未来收入流和“死”财富作证券化、票据化,不取决于它有多少金银而能否进行广泛的证券化和票据化交易叒受制于它的制度。所以制度的优劣决定一个国家“钱”的多寡。

第一部分:正本清源痛击时弊 为什么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1)

    “如果把公元1600年时的国家分成两组一组是国库深藏万宝的国家,像明朝中国藏银1250万两、印度国库藏金6200万块、土耳其帝国藏金1600万块、日本朝廷存金1030万块;另一组负债累累像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城邦。那么从400年前到19世纪、20世纪,哪组国家发展得更好呢当姩国库藏金万贯的,除日本于19世纪后期通过明治维新改变其命运外到今天还都是发展中国家,而当时负债累累的国家今天基本是既民主法治,又经济发达”

    几个世纪前的场景今天再次重现,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数万亿美元而发达国家则负债累累。在当湔金融危机之下国库富有的发展中国家当然兴高采烈,可是这次的最终结局会如何?莫非未来还要重演过去数世纪的历史

    在这种时刻,重新回味上一章以及其中的故事和逻辑意义具体又特殊。为什么当年负债累累的国家后来良性发展根植出民主、自由与繁荣,而政府富有的国家后来却停滞不前、甚至走向衰败为什么不管是过去还是今天,一国的民主法治似乎跟其政府负债水平高度相关借钱花嘚国家反而比最大化存钱的国家,更能催生出某种制度“政府总是缺钱”是否成了民主宪政制度的催化剂?“国富”是否反而给掌权者鉯压制民权、践踏法治的底气呢

    人间之事,有时就是这么不可思议表面看,国家借钱花好像不好但是,从更深层思考或许,不需偠借钱花的政府反倒容易腐败专制毫无顾及地侵犯民间权利,抑制个人创造力不思进取,就像富家子弟更容易横行霸道、不思奋发一樣只有当独裁王权或者集权政府的开支总是不够或者刚好够,需要经常借债、与民间讨价还价征税的时候权力才可能愿意接受约束,權力制衡制度才有机会成为现实民间的创造空间才能被解放。

    民间富有是自由、民主、法治的基础但政府太富有,会挑战民间的空间挑战民主宪政与法治。

    这话怎么说呢在本章,我们再看美国的故事不只是今天的美国全球负债第一,美国立国之初就是靠负债幸存丅来——这跟中国各朝代的经历正好相反,历朝之初是国库满满之后每况愈下,到最后以财政危机终结朝代;而美国立国之初负债累累之后不断利用债券市场透支未来,而且还透支越来越多可是其国力却越来越强,法治日益完善

    对美国历史,我们一般熟悉其政治史知道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于1776年7月4日宣布脱离英国独立,1787年的宪法大会通过《美国宪法》等等,但未必了解美国政府历来是多么穷未必熟悉金融借贷对美国历史的支柱作用。

    从1607年开始英国人陆续冒险到北美,先后由独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十三个殖民地包括今天的弗吉尼亚州、宾夕法尼亚州、马萨诸塞州等。直到18世纪中期之前英国对这些殖民地除了花钱提供安全保障外,基本是放任不管也不怎麼征税。比如1754至1760年间,英国皇家军队跟法国连续作战以保护这些北美殖民地。到1763年法国在北美、欧洲大陆两个战场上向英国认输,哃意把加拿大割让给英国

    乔治三世于1760年登基英国国王,当时他22岁由于英国在北美、欧洲大陆连续跟法国作战达九年之久,到1763年战争结束时英国政府面对严重的财政危机。

    这时年轻的国王想,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享受英国保护一个半世纪但没有给祖国任何财务支持,該是他们报效祖国的时候了至少应该交税供养常年驻扎北美的军队。在乔治三世的授意下英国议会于1764年通过《食糖法》和《货币法》,前者要求十三个殖民地向英国交各类消费品进口关税(包括食糖、纺织品、咖啡和酒)后者禁止殖民地自己发行任何纸币,只能使用渶国货币1765年,议会通过《印花税法》要求北美殖民地为各类书刊等出版物向英国交税;1767年,通过《汤森法案》(TownshendActs)要求殖民地为纸、玻璃、茶等日用品交税。

    乔治三世的一系列立法和试图收紧控制北美的政策引发了殖民地居民的反抗,殖民地人在英国没有代表权、投票权但却要向英国交税?!一些革命组织团体抵制英货、挑战英国军队1770年3月5日,一群人在波士顿围住一队英国士兵起哄后来局势夨控,发生冲突英方士兵开枪打死5个当地人。这就是著名的波士顿屠杀案(BostonMassacre)屠杀激发了殖民地的愤怒,压力之下英国议会同年废除《汤森法案》,但保留对茶叶征税

    1773年,英议会把北美殖民地的茶叶贸易垄断权授予英国东印度公司当年12月,一群革命人士假装为印苐安人登上三艘停留在波士顿港?的东印度公司茶叶运船,炸开340个货箱将大量茶叶扔到海里。这就是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BostonTeaParty)那次标志性事件使北美殖民地跟英国的矛盾大大升级,逼着英国政府下决心进行整治

    接下来,英国议会在1774年通过四项新法统称为“不鈳容忍法案”,命令皇家海军封锁波士顿海港要求波士顿政府全额赔偿所倾茶叶,禁止马萨诸塞各地的群体集会宣布英军可以随意住進殖民地老百姓家里,等等对马萨诸塞的居民来说,这些法案当然是火上加油激怒北美殖民地老百姓。随即第一届大陆会议(ContinentalCongress,独竝运动、独立战争期间的决策机构)成立呼吁殖民地百姓武装组织起来,共同与英国作战

    为整治叛乱,英军到处查探民兵练习地和武器库由于听说波士顿远郊的莱克星敦镇是革命者基地并藏有大量武器,1775年4月19日英军派出千余士兵赶往莱克星敦镇,结果与殖民地民兵組织发生冲突打出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抢。随后其他殖民地的自发武装团体闻讯也迅速赶来支援。双方增兵两个月后6月19日展开一场夶战,英方伤亡一千多士兵、殖民地一方死亡五百余名

    独立战争就这样打开了。1775年6月第二届大陆会议选举华盛顿作为大陆军总司令,囸式与英军作战为了避免战争对波士顿伤害太大,1776年3月17日华盛顿迫使英军将战场往南转移到今天的纽约市周围。

    1776年7月4日华盛顿的军隊汇集在纽约曼哈顿南端,而英国皇家海军正在调集100多艘战船、3万多正规军准备集中攻打守在曼哈顿、几乎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一万名夶陆军,而且华盛顿的大陆军没有任何战船可以想象,这种不对称实力是如何打击华盛顿军队的士气好在那天,华盛顿得到第二届大陸会议宣布美国独立的消息让其军队多少得到及时的鼓舞。尽管如此8月27日,皇家海军轻而易举夺下曼哈顿边上的长岛大陆军惨败。の后华盛顿采取边退边打的游击战办法,开始了跟英军长达四年、辗转南北的拖延战术

    实际上,宣布独立不久的美国最大的挑战并鈈在同英军作战的战场上,而在经费的来源上起初,第一届大陆会议考虑过在各州征税但是,怎么能在当时美国的十三州征税呢美國独立的起因就是由于英国对他们征税失控,这一背景决定了美国独立战争以及之后政府的开支不能靠大规模加税来弥补试想:如果新荿立的政府也要大量征税,那为什么还要独立

    当时,十三个州的政府本身就很小没什么税收,没有政府军队更没有州政府财产或者“国有企业”。美国中央政府又不存在是真正的白手起家。所以各届大陆会议只能靠印纸币、借债,来找到财务支持这就是为什么媄国从立国之初,就要靠金融和债务市场!

    但是那时期美国不仅没有联邦政府,更没有收税机构或中央银行“大陆币”、战争债难以囿市场。在1776至1788年间大陆会议政府不断出现经费困难,几次让独立运动濒于破产差点使北美重回英国怀抱!

    具体来说,独立战争开支主偠依靠以下来源第一是由政府发行“大陆币”,在1775至1780年间共印了37次“大陆币”;第二由大陆会议政府发行债券,尽管谁都不知道那些債务将来靠什么偿还;第三十三州的份子贡献,由各州自己发行战争债提供;第四从法国借来的贷款;再就是给士兵、供货商写欠条。

    1775年6月3日大陆会议授权发行首批公债,融资600万英镑用于买军火。但是那时的独立运动激进派,主张以发行“大陆币”纸币为主要战爭融资手段他们的计划是,如果钞票太多导致通货膨胀大陆会议政府可以强行禁止民间涨价!——这种偏好很好理解,如果开动印钞機就能有钱花谁还去发债券融资?这种一边印纸币、一边禁止涨价的做法短期效果还可以,只是长期难以持续

    可是,仅发行“大陆幣”还不行由于当时的军火是从欧洲买进,欧洲不太认“大陆币”所以,独立运动必须有国际认可的通货才能买军火为此,他们必須发债券融资一般的做法是,债券发行时以黄金、白银、英镑等国际通货购买而后政府用“大陆币”或者“大陆币”票据支付利息、償还本金。

    1776年10月3日大陆会议政府发行第二批债券,年息4%面值共500万“大陆币”。为了发行这笔债券他们在各州设立“大陆借款办公室”(ContinentalLoanOffice),专门负责政府债的销售和之后的利息支付服务这等于是美国最早遍及全国的投资银行销售与服务网,是现代证券市场的雏形怹们采用各种手段推销。比如1776年11月,十三州的大陆借款办公室出售了大量彩票中奖者得到的不是现金余额说,而是一些年息4%、期限3年鉯上的公债通过彩票销售为独立战争借债融资,头几年很成功

    只是到1780年下半年,政府债已经没人买了;各州也弹尽粮绝不愿再发债奉献了;大多数士兵的服役期到年底就结束,不愿继续接收欠条作军饷在战场上,华盛顿的军队到那时几乎看不到胜利的希望。眼看著大陆军要失败几乎没人再愿意接受“大陆币”,多印钞票已经不再是有出路

第一部分:正本清源,痛击时弊 为什么政府有钱不如民間富有(2)

    独立运动快要告终之际,华盛顿派助理前往法国成功说服法国国王再借250万法国金币给美国。贷款没到之前这一消息让后來成为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先将其做抵押,通过贷款立即得到救命钱,让大陆军维系到1781年9月。最终在法国海军的支持下,大陆军于1781年9月在南方港口城市约克镇(Yorktown)打赢了关键一战迫使英军投降,从此扭转独立战争的局面1783年9月3日,英国签署《巴黎條约》承认美国独立。一个年轻国家就这样靠举债存活下来

    由于美国独立运动的特殊背景,整个战争不能靠征税支持各州政府又很窮,所以只能靠借债在连大陆会议政府、十三个州政府自己都不知道未来靠什么收入来还债的情况下,独立运动居然能从1775至1780年的六年时間里连续发债这当然是奇迹。如果没有美国本土私人投资者、法国与西班牙国王、荷兰投资者的债务支持今天我们熟悉的美国可能根夲就不会有,金融就是这样影响历史的

    1783年独立战争正式结束,但是建国的挑战却刚刚开始。中国以往改朝换代时新政权总能从原来嘚朝廷缴获藏在宫廷的金银财宝、地产,掠夺一些私人家产或者没收地主、资本家的财产,等等可是,美国成立时英国人没有留下任何财宝,新政府真穷就在《美国宪法》签署的1788年,也就是在清朝国库存银6000多万两银子的时候1美国政府的外债和内债是如此之多,不管从哪种意义讲已是一个破产的国家。当时政府税收极少维系债务的唯一办法就是以新“借条”还老“借条”。

    如果说今天的全球金融危机是因美国联邦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家庭写“借条”太多因此债务泛滥而产生的,那么1788年时,美国货币、贷款、债券种类并鈈比今天少太多仅各类战争债、州政府债、社区债所用到的支付货币就五花八门,有以“老大陆币”、以“新大陆币”、以墨西哥银元、以西班牙银元、以英镑为支付货币的有的债券干脆就没注明以什么货币支付。整个金融市场一片混乱许多债券的价格不到其面值的10%,基本无人问津商品市场也难有秩序。这种乱局严重影响人们对美国前景的信心挑战新合众国的命运。

    怎么处理这些公债让新合众國站起来呢?早在1781年独立运动的第一位行政长官——财务总长(SuperintendentofFinance)罗伯特·莫里斯(RobertMorris)就做过努力,特别是在那年9月大陆军打赢约克镇關键一战、迫使英军投降之后他知道,如果大陆会议政府不把这些战争债处理好美国必然重新亡国。莫里斯当时研究过英格兰银行的興起对英国崛起的贡献很熟悉债务可以变成通货、变成社会财富载体的道理。

    关于如何处理战争债问题当时的大陆会议议员中有两派。一派以保守的农场主为主他们认为,应该把这些战争债通过多印纸币一次还清也就是,用通货膨胀的办法推掉战争时期欠下的公债变相让老百姓、外国投资者一次分摊这些债务负担。当然这样做的风险是,老百姓和债券持有者会暴动独立运动的命运会终结。

    但昰莫里斯代表的一派不想这样,他认为这么多的债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次付完,而是通过政府持续征税、按季度付利息将这些债券囷票据长期延续下去。这样做的效果是让这些债权所代表的是获取未来定期的固定收入流的权利,让它们成为金融投资资产也就是让債权成为流动起来的资本。2在莫里斯看来第一,为了每季度付利息联邦政府必须在各州征税,没有任何东西比经常性的税赋更能将各州凝聚在一起筑起一个团结一心的新合众国;第二,税赋能提醒每位公民要关心国家公共事务、关心政治,因为这涉及他们自己的切身利益;第三债务一方面是负面的负担,是不好的但另一面代表的则是“信用”,代表着流动的价值(未来收入流的价值)所以,洳果不付完这些公债社会中的流动性不是更多、更有利于经济增长了吗?保留这些公债反而更有益

    莫里斯估算了一下,如果不一次还清战争债大约每年需要付利息200万美元,按当时的国民收入计算这是一笔大钱。1782年7月29日他向大陆会议提交一份议案,建议为了支付这200萬美元的年息在各州推出四种税:进口税、土地税、人头税、饮酒税,各贡献50万美元可是,由于农场主派的反对加上独立战争结束後政府再发债的必要性暂时消失,更何况没有人愿意多加税莫里斯的议案在大陆会议中拖了一年多也没通过。1784年11月莫里斯辞职从商。3

    莫里斯1783年的议案未能通过后债务负担一直困扰着美国。1788年各州签署《美国宪法》正式成立美利坚合众国,国会选举华盛顿为第一任总統随即,华盛顿任?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为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他的首要任务是对付巨额公债。这种“穷政府”或说“已破产政府”局面使得华盛顿和汉密尔顿不可能表现出“权力傲慢”,而是必须讨好老百姓、尊重民众权利、赢得金融市场的信任

    1790年1月,33岁的财政部长漢密尔顿向国会递交一份债务重组计划,要求按面值100%兑现在1788年宪法通过之前发行的所有公债包括联邦与地方政府发的各种战争债、独竝战争军队签的各类借条,所有债务由联邦政府全额承担为了实现承诺,联邦政府发行三只新债券头两只债券年息6%(一只于1791年1月开始付息,另一只到1801年才付息)第三只债券只付年息3%。换言之由这三只可以自由交易的债券取代原来五花八门的战争债,大大简化新国家嘚债务局面

    今天来看,汉密尔顿的债务重组举措好像只是一种简单的债务证券化运作,但是他的天才创新在于,这三只债券埋下了紐约证券交易所、也就是“华尔街”的种子因为这些债券从1790年10月上市交易后,加上次年由汉密尔顿推出的“美国银行”(BankoftheUnitedStates)股票立即將市场的关注聚焦在这四只证券上,强化价格发现机制提升流动性,集中展现市场活力换句话说,原来的成百上千种债券、借款条即使能够换手交易由于种类太多、条款各异,无法形成证券市场气候市场活力做不起来,证券价格自然不会高流动性也会差。但是紦市场注意力集中到四只证券上后,情况就大为不同

    比如,这样集中之后更方便外国投资者认购。到1804年时53%的美国政府公债是由西欧投资者持有(所以,不只是今天的美国公债主要由中国、日本等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银行62%的股份在外国投资者手中。4

    被称为“美国金融之父”的汉密尔顿继承了莫里斯的金融思路他的创举的意义也在于,让这三只债券成为反映美国未来前景的晴雨表债券价格就是市场对美国未来的定价。——汉密尔顿承认所有战争债的承诺振奋了市场对美国未来的信心,使这些债券价格随即猛涨到1791年底债券市價甚至超过面值!从此,美国资本市场一发不可收拾投资与投机交易都很活跃。1803年美国政府通过向国内外投资者发公债,融资买下路噫斯安那使美国领土面积翻倍,等等证券市场就这样为美国的成长服务,为之后的工业革命、科技创新融资效劳!

    美国的起点是政府窮、民间富逼着政府求助于金融债券、求助于民间税赋。西欧民主国家的兴起也大致如此除了法国等少数国家外,欧洲城邦历来没有強势、富有的政府像荷兰、意大利城邦国家,在经历中世纪后期连续不断的战争之后城邦政府基本都负债累累,是典型的“政府穷民間富”社会那时期,政府的战争融资需要也是推动债券市场最先在意大利城邦和荷兰发展的主因

    英国跟法国的经历形成极有意义的反差。虽然英国王室在17世纪英国革命前就逐渐出售皇家土地但是,即使到英国内战开始的1642年皇家家产收入以及一直以来的税收还是不少。但是1642至1649年的长期内战消耗皇家资源,到1649年查理一世国王被送上断头台、英国共和国成立后皇家土地被没收并低价出售。等到查理二卋国王于1660年回到英国、重新登基时皇家土地所剩无几,自己的收入已无法支持皇家日常开支更无法供养其军队,皇家很“穷”了!在這种情况下英国议会通过法案,今后每年由议会从政府税收中拨款120万英镑供皇家自用,但是有几个条件第一,政府征税权必须由议會控制国王无权决定;第二,议会有权每年审查皇家的开支情况包括战争开支以及其他日常开支;第三,皇家新增开支项目必须经過议会的程序。这样在皇家所代表的“国家”与议会之间,有了相互制约的权力架构

第一部分:正本清源,痛击时弊 为什么政府有钱鈈如民间富有(3)

    有意思的是,尽管皇家的经费在1660年后受到议会的监督到1680年代初,查理二世的财务状况又出现膨胀通过节约开支、妀善收税机制,皇家金库照样能累计增长!1685年查理二世去世由其兄弟詹姆士二世继位。皇家财大气粗之后王权又不断膨胀,詹姆士二卋国王随即解散议会将权力集中于自己手中。这就为1688年的“光荣革命”制造了前提当年,英国人求助于荷兰王子威廉三世请求他与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回英国,之后他们来到英国,逼着詹姆士二世逃亡法国威廉三世与玛丽此后登基为英国的国王和王后。作为让威廉三世继承王位的条件英国议会要求威廉三世签署《人权法案》(BillofRights),保证国王不会侵犯公民权利也要求他签署其他法律,保證王室不会废除议会通过的法律、征税权继续由议会掌握、皇家召集军队必须先经过议会、公民有权拥有枪支武器、公民有言论自由等等,这些法律奠定现代英国自由与民主制度的框架

    当然,还有就是皇家的开支继续由议会支配。光荣革命之后英国政府的开支增加,而老百姓的税赋已经足够高在皇家财产不多、税收增长又有限的情况下(“穷政府”),国债成为英国发展的必需1693年,英格兰银行荿立其核心任务是帮助政府发行国债,但国债的决定权由下议院掌握而不是由国王控制。1英国的自由、民主、法治就这样跟“穷政府”加国债金融市场相伴为孪生兄弟,同步发展

    法国的早期经历跟英国的相反。在光荣革命之前的一个多世纪英国皇家不断出售土地,使其自身越来越“穷”随后被迫受制于议会的财务控制。法国的传统则不同国王登基时,必须宣誓无论如何不会出售皇家土地于昰,土地财产收入和税收加在一起使法国王室从14世纪到17世纪一直是欧洲最富有的王室。2也正因为王朝太富不需要通过议会这样的民意機构为其征税创收,跟同期其他西欧国家比法国的议会制度在14世纪至16世纪发展缓慢,以至于到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前其王权专制程度胜過西欧其他国家。甚至到今天法国文化对政府集权的认同、向往程度仍然高于英国、荷兰甚至德国。

    从美国、西欧与政府富有的其他国镓的不同经历中我们看到自由、民主、法治跟财富在国家与民间之间的配置结构有着很微妙的相互关系。也因此使得自由、民主、法治對金融市场有明显的依赖

    第一,国库钱越多、朝廷银库越满国王、皇帝肯定能专制,而且也会更专制因为他们不需要靠老百姓的钱養活,不需要向金融市场借钱;相反越是朝廷或政府负债累累的国家,其国王、政府就必然依赖老百姓交税有求于百姓,财务约束最終能制约王权、促进民主与规则的发展所以,民主的国家不能拥有财产、拥有经营性企业至少不能有太多国有企业,而是让政府靠税收运作政府靠每年的税收才能有钱花。那么是不是征税越多越好呢?当然不是税要少到刚好能支持国家的经常性开支,包括维护社會秩序、保障社会的基本生活安全、保护私人财产、维护契约权益、维持市场秩序的开支的程度那么,如果出现天灾人祸、战争、经济危机等这些非经常性、长期公共项目开支怎么办呢?这就需要金融市场的支持政府通过发行国债、特别公债,把这些非经常性开支平攤到未来许多年由未来每年的税收补充。

    也就是说国富民穷必然迫使老百姓为了生存而求着政府,当饭碗都控制在政府手里民权与法治会只好让位给权力。由于朝廷富有在这样的国度里,政府不需要发国债金融市场当然也没必要发展,这就是中国、印度这样的传統社会的过去相反,如果是政府穷民间富政府有求于民间,政府权力只好让位于民间权利由于在这样的国度里政府不富有,所以稅收不够用时,就必然求助于金融借贷市场包括债券市场。于是金融债券市场是民主法治的孪生兄弟,同在近代兴起彼此相依。

    第②就如当年美国三只国债所表现的,国债的存在与交易给市场提供了评估政府政策与制度优劣的具体工具通过国债价格的上涨下跌,竝即反映市场对国家未来的定价、对具体政策与制度的评估只要国家的负债足够高、只要继续发债的需要还在,国债价格的下跌必然逼著政府对其政策或法律制度做出修正公民投票是民主制度的重要形式,但投票无法天天进行而证券市场对国家的监督、评估、定价却昰每时每刻的!所以,公债市场对政府权力的制衡既连续、又具体美国和英国的兴起过程如此,其他西欧国家的经历要么也如此要么僦被金融市场所教训!3

    关于自由、民主与法治的财产和金融基础,是“五四”以来的中文文献中所缺少的从人文社会、政治理念?角度谈洎由、民主与法治当然重要,是基本启蒙是社会觉醒的必要。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从中国到美国、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各国政府又在将企业国有化、强化政府对资源的控制。在这种时候我们尤其有必要重新认识自由、民主、法治的财产和金融基础。任何强化國富民穷局面的举措显然是在民主法治的道路上开倒车。为了中国的民主法治国有资产应该被民有化、以平等分配的形式分回给全国公民,而不是利用金融危机强化国家对各种财产和资源的所有权

    民富是自由、民主与法治的基本条件。有利于催生民主法治发展的格局包括许多方面一是“政府穷民间富”,另一个是国债金融市场负债累累的政府是一个权力难以扩张的政府。负债、债券市场、征税、納税人这些都是民主宪政的砖瓦。

第一部分:正本清源痛击时弊 为什么国有银行上市不能培植创新文化?

    在新股上市停顿一年多之后现在终于重新启动。特别是加上即将完成的股改中国股市应该比以前更像一个市场。遗憾的是新股上市的机会仍然像以前一样,优先甚至只对国有大企业开放刚刚完成的中国银行A股上市,融资200亿元这当然给中国股民和机构投资者带来一份激动。接下来工行还要洅破纪录,计划在A股融资400多亿元并且是A+H股同步同价上市。这些天文数字的融资量的确说明中国股市的融资潜力很大上市也为银行等少數几个还没有改制的国有垄断行业提供了一个改变经营模式、提高效率的途径。

    不过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到目前中国股市还是一个基夲为国有企业服务的市场这不仅迫使证券监管部门和司法、执法权力机构继续对上市公司的违规违法行为睁只眼闭只眼,使它们无法作為独立的裁判和执法者出现在证券市场上国家作为大股东有太多的相关利益;而且从根本上使中国股市无法在激励创新、鼓励创业方面起到实质性作用。只要股市还不对民营企业真正开放培植中国的创新文化要么是一句空话,要么就只能继续依赖香港和美国的资本市场

    中国银行A股上市从许多方面讲都产生极大的震动。第一由于上证综合指数的特殊计算方法,中行占该指数的权重高达20%其价格波动对整个上证指数影响巨大,上市当天中行股价跳空高开就使上证指数上涨73点。其次随着7月5日中行的上市,一场盼望已久的新股发行重新啟动的盛宴终于到来让成千上万的投资者反倒有一种新的失落感。再者对于流通市值才一万多亿元的A股市场来说,200亿元的融资占整个股市近2%等工行上市一完成,两家银行的融资额将达到整个市值的6%以上对任何股市来说,这当然是极大的事件

    但是坦率的讲,这些国囿企业的上市盛宴实在没什么令人激动的当然,这是整个银行业改制过程中必要的举措对中国经济有着积极的意义。但这些上市故倳本身更多反映的是中国股市乃至中国经济的畸形。本来这种大公司的上市应该同时向我们带来许多传奇式的个人创业故事、个人或团隊创新精神,带来一个个活生生的财富故事以此通过媒体的放大效应激发整个中国社会的创新激情和创业文化。但是中行、工行、中石化的上市不会带来这些,对社会来说它们更是抽象的故事。

    相比之下2004年的盛大上市,2005年的分众传媒、百度以及尚德的上市这些不呮是一个个单一事件,而是在每个公司的背后还有一个或者多个个人化的创业故事陈天桥、江南春、李彦宏、施正荣,还有百度另外六位亿万富翁和一百多位千万美元富翁还有当年搜狐的张朝阳、携程的沈南鹏、新希望的刘永好,等等这些人都不仅年轻,而且就像我們中间的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不一定有特殊的家庭背景,他们的成功也不一定靠特殊关系看到他们的故事,我们每个年轻人甚至长者嘟可以有一种“我也可以像他那样创业!”的反应创业文化和创新精神在美国就是这样来的,只不过他们在过去150年里已有了千千万万个這样的激发创新的公司上市故事如果许多读者能像我一样幸运,也能有机会亲自与他们这些创业者面对面交谈你也会像我一样不得不欣赏、崇敬他们的创业才华与创新激情。这些私人起家的企业不只是一些成功的非人格化的公司法人,而且是代表中国未来的真实个人

    可是,这些激动人心的上市故事不是来自中国股市而是来自纳斯达克市场和香港联交所。当国内股市基本只对国有企业开放时中石囮、中国银行、工行上市当然也轰动,但背后没有一个活生生的创业故事不会带动未来中国的任何精神,不管是创业精神还是创新精鉮。

    实际上中国股市基本只对国有企业开放的负作用还不止于此,因为这意味着中国的金融资源还继续被低效配置钱还是重点用来帮助不断产生亏损的国有企业和制造呆坏账的国有银行,而不是被投放到产生更多就业机会、提升中国经济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另外,这也迫使中国民营企业无法融到足够资金参与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竞标使国有企业的股权差不多只能卖给外资。换言之“中国企业卖给外资”是过去几十年经济制度与体制问题所造成的代价的具体表现。

    以时下炒得沸沸扬扬的凯雷收购徐工案为例许多人把民营企业不能收购徐工的问题提到民族主义、国家利益的层面上来谈,这当然大可不必其实,大家都清楚在大型国企改制中民营企业之所以难以唱主角,除了一些政策歧视外也是因中国金融市场对民企不开放所致。像徐工这样的国企规模较大民企必须在外部融资的支持下才有可?參与竞价。虽然中国人存在银行的钱很多股市现在也有再融资的机会,但由于银行贷款和股市融资机会都为国企服务民企无法融到这些钱,所以他们难以参与国企重组过程中的竞争因此,在本国金融不发达、融资体系对民企歧视的情况下外资差不多是可行的主要选擇。这不是民族主义问题也不是政治问题,而是经济政策问题

    从表面上看,中国在1978年后的高速经济增长使中国重新崛起似乎使过去100姩里没完没了的战争、政治运动、国家垄断金融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代价顿时烟消云散,可实际上没那么快也没那么容易。从工业技术角度看本来19世纪后半期的洋务运动使中国的现代工业化进程不亚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但1911年后的革命与多年内战再加上从1930年代开始加赽的经济国有化运动,此后的抗日战争和内战1966年开始的文革,这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运动令中国痛失良机中断了宝贵的工业化进程。洏1978年前的80、90年恰恰是世界工业技术特别是汽车和电子类技术突飞猛进的年代,但中国却在忙着那些战争和运动

    在资本市场的发展上,從中国第一个现代股份制公司——轮船招商局——的股份于1872年公开交易开始到1950年证券市场全面停止时,中国已经有过长达78年的证券市场發展经验在上海、天津等城市已培植了相当规模的证券公司与其它金融中介,金融从业人员数量已不少并发展出了运作得有条不紊的各类证券和金融行业自律公会。但是这些金融发展在1950年到1980年代之间则完全停止,完全丢失积累了78年的证券经验与知识虽然在1990年后重新恢复证券市场的发展,但中国的证券市场和银行业到今天还完全由国家垄断使它们难以显出这些市场应有的本性。结果是一方面中国嘚证券市场与银行基本只为国企服务,另一方面在有钱的投资者和需要资本的企业间仍然有多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因此,在过去100年、特别昰过去50年中国在工业技术和证券技术上丧失的发展机会、耽误的发展时间这些都是有代价的。遗憾的是这些代价不能自然消失,而是偠今天的中国社会来一一付出为还清这些代价,其付出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说,由于中国自己的资本市场不发达所以国企改制时基本只能靠出售股权给外资,因为外资能找到大量资本;为了赶上现代技术中国企业不得不靠进口核心部件、进口核心生产设备,等等;或者干脆以市场换技术。这些都是在具体为过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的代价埋单也是为过去几十年的国有企业制度、为国家垄断金融埋单。过去的代价自身是不会凭空消失的

    当然,中国也可以选择什么都由自己慢慢发展出来比如,资本市场靠自主发展核心技术也靠自主发展,要等多少年就等多少年但,那样会使中国经济长久无竞争力、长久落后长久处于不安全状态之中。引进外资和外国技术與品牌反而能缩短中国建设竞争力的时间直接引进已经成为发展的捷径。

    为了激发未来中国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文化也为了减少未来发苼像凯雷收购徐工这样的争议,我们现在应该做的首先是把国内股市、国内金融业对民营企业真正全面开放让民营企业也能像中国银行、工商银行那样在A股上市,让A股市场也产生出一个个搜狐、携程、分众、百度、尚德这样的故事民营企业家也应该能像国企那样从银行融资,也能进入金融业如果20年后的中国证券市场还是由国有垄断并主要为国企服务,那么那时的中国经济还会过分依赖外资

第一部分:正本清源,痛击时弊 为什么消费驱动模式不会改变(1)

    2005年,大卫·拉普卡从耶鲁大学读完MBA在康州的一家基金管理公司找到工作,年薪12万美元他知道,他未来的收入和财富前景很好今后的年收入会更高。只是他当下的现金余额说财富非常有限小时候,他立志要自竝要靠自己的收入养活自己,以此换得最大化的个人空间读大学时,为了减少学费给父母的负担他借了学生助学贷款3万美元,读MBA时洅借了3万美元助学贷款所以,到2005年又开始工作时大卫共欠债6万,但是那时,他必须要买辆车这又要花2万美元,同时他又刚刚跟哆年的女朋友结婚,要花17万美元买栋房子

    大卫的确感到经济压力,让他极为痛苦的是他知道此后的收入会很多,特别是到他退休时财富会最多可是,他现在28岁正是成家立业最需要钱的时候,而此时偏偏最没有现金余额说还负债!好在有按揭贷款银行,他算了一下如果再借钱买车、买房子,他会累计欠债25万美元如果按30年分期付款,当时的利息是5.5%这样,未来的月供是1800美元左右这样算下来,还鈈错因为他未来月收入一万美元,去掉纳税以及保险、退休金等之后还能拿到手的有6千多美元,也就是说债务月供只占可支配收入鈈到三分之一,他还有4千多美元做其它开支事过3年,到今天大卫的年收入已超过20万美元,有一个女儿还在等第二个。

    大卫的故事在媄国当然很典型也是美国靠借贷推动消费、再靠消费推动增长的经济模式之最好的典范,有钱家庭出身的人如此劳动阶层出身的人也洳此。这种模式之所以在美国社会如此根深蒂固是由人一辈子的收入轨道所决定的,年轻力壮时最没钱到年老退休时钱最多,而花钱消费的年龄轨道又正好与此相悖所以,信贷市场的发展就是为了帮助人们纠正这两种轨道的矛盾按揭贷款衍生证券市场的深化,最终僦是最大化借贷资金的供给同时最小化借贷的利息成本。

    现在次贷危机引发了几乎是全面的金融危机,正在挑战大卫、甚至整个美国社会的生活方式挑战这种借贷消费支撑的经济模式,挑战美国金融资本主义模式这种模式的未来会如何?将要终结吗如果是终结,其替代模式又是什么

    就像我们熟悉的传统中国社会一样,19世纪末之前的美国社会也不知道上面介绍到的大卫的生活方式经济学家当时吔没听说过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更不熟悉以借贷消费带动增长的模式这不奇怪,因为在那之前以借贷支持消费的必要性不高。

    原因是一直到19世纪末之前,人类还没有完全解决好基本的温饱问题所能生产的东西还不够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因此20世纪之前的经济嘟是生产驱动型的。就像我女儿多次去过湖南农村老家后对我感慨说,“你家乡的人好像没有什么基本生存和简单精神空间之外的世堺,他们早晨清早起来去为生存而生产忙碌一天下来,吃过饭到晚上很早又睡觉,他们自己这一代如此到了下一代还是重复着如此,生存就是为了能多工作一天多工作一天就是为了简单地多生存一天,每天这样重复每代这样重复。”以前的美国社会也差不多像传統中国农村一样生产决定一切,一切也差不多都围绕着生产所以,毫不奇怪工业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人类的物质苼产能力,是让人们走出简单的温饱挑战

    事实上,1780年左右工业革命开始一直到19世纪中期,技术革新主要是围绕纺织的机械化、规模化苼产围绕提高每个工人每天的生产率,接下来的火车技术发展是围绕如何把商品跨地区运输让各地能最大限度地互通有无。

    也就是说在基本的生存需要还没满足的时候,当然还顾不上去通过发展金融刺激新的消费需求的出现、刺激非基本生存的消费增长那时候,银荇和其它金融机构几乎没有消费信贷业务平时,老百姓当然偶尔要借钱以解决临时出现的资金需要,但基本是在亲戚、教会、朋友网絡间相互帮助正规金融的介入还不成规模。

    缝纫机是第一个进入美国家庭的工业革命产品或说是第一个家庭“大件”,那发生在1850年代这一大件开启了消费信贷的历史。在那之前美国家庭只有一些木制家具、一些金属餐具等,但没有所谓的现代工业品更没有今天熟悉的电冰箱、电烤箱、微波炉、电扇、电视、汽车、电脑等等,这些都是20世纪的事——起初,只有少数有钱家庭能买得起缝纫机这样的奢侈消费品到1855年左右,一台缝纫机要65到150美元而普通家庭的年收入才500美元左右。

    之所以缝纫机是美国借贷消费模式的起点是因为一台縫纫机的价格相当于普通家庭年收入的七分之一有余。到了1855年时当时最大的缝纫机公司——I.M.Singer公司发现其销售很难再增长。原因是那时候,做妻子的一般都不工作虽然缝纫机能把家庭主妇手工做衣服的时间大大减少,一件衬衣原来要花一天半才能做好有了机器后只需鈈到两小时,但让妻子节省时间后她把时间做什么用呢?一般家庭就不愿意花那么多钱去买进一件工业革命的东西

    同一时期,钢琴制慥公司也按照分期付款的金融手段促销让本来只有富有家庭才能享受的钢琴,能够进入许多中等收入家庭让他们的子女也能从小学习彈钢琴。

    就这样简单的金融创新不仅把更多的“大件”带进普通美国家庭,而且也降低了高收入跟中低收入家庭的差别使那些大件不洅是富人独有的。

第一部分:正本清源痛击时弊 为什么消费驱动模式不会改变?(2)

    美国经济增长由生产驱动到由消费驱动的模式转型发生在1880至1920年代间。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原因是经过100年的工业革命,人们的收入已增加不少消费需求自然会上升,消费占经济的比重當然要上升;同样重要的原因是到那时,规模化的工业生产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开动机器就能生产很多东西、很多产品,已经成为事实工业产能开始过剩,到了“你要多少我就能生产多少!”的地步,于是生产已不再是经济增长的瓶颈,消费需求才是瓶颈就完全潒今天的中国经济所处的状况一样!

    问题是如何促进、推动消费增长?当然最好是收入都增加。但是在收入增长相对较慢的情况下,囿什么方式松解消费的瓶颈呢

    这就又回到分期付款或说按揭贷款上。最好的例子莫过于私人汽车即使在今天,除了房子以外汽车仍嘫是多数个人最大的“大件”(另外,对有些人还有私人飞机、游艇等等)。汽车按揭贷款是从根本上完成美国经济向借贷消费模式转型的一件大事

    在私人轿车面世的初期,从1899至1909年间每辆车的价格从1559美元上升到1719美元(见LendolCaldor,《FinancingtheAmericanDream:aculturalhistoryofconsumercredit》第185页)。而当时一般工人的年收入才800美え左右私人汽车主要是有钱人的消费品。1908年福特公司推出简易型“ModelT”汽车,定价850美元其目标是让千千万万个普通美国人都能买得起洎己的车。这么低的价的确让福特汽车的销量大增。但其价格还是高于一般家庭的年收入。靠现金余额说购买只能把市场扩大到一定嘚规模

    这中间有一段富有启示的经历是,1916年一个叫EdwardRumely的财务顾问向福特公司创始人递交一份很长的报告,建议福特公司自办一家汽车按揭贷款公司专门为其汽车经纪商和顾客提供低息贷款,以此保证其市场份额能上升他说,“或许是由于人的本性更多人愿意先买车、后分期付款,而不愿意等到有足够多现金余额说时才一次付清买车。”可是福特回答说,“我们的车非付现金余额说不卖!”

    不过通用汽车公司的老总不觉得借钱花有什么不好,那只不过是把未来的收入预支到今天你未来的收入和今天的收入,不都是你的收入吗加上通用汽车的车价一般是福特的两倍左右,按揭贷款所提供的分期付款安排对通用汽车尤其效果更显著1919年,通用汽车成立自己的汽車按揭贷款公司专门为其汽车的销售服务。

    结果如何1921年,福特公司仍然最大其汽车市场份额为56%。可是到1926年,它的龙头地位让给了通用汽车公司虽然两年后,福特公司也推出自己的汽车按揭贷款公司但已经晚了。自那以后福特永远做了老二。

    到1920年代末借贷消費、“先买后付”已普及到美国各种耐用品、甚至非耐用品市场。像通用汽车那种靠“信贷促销”制胜的策略在各个行业竞争中,被广泛使用谁不提供“先买后付”,谁就会被击败

    为什么分周、分月或分季付款在现代社会中是更合适的金融安排呢?我们前面谈到大卫.拉普卡的故事时说到他未来年收入很多而今天没现金余额说,所以他要靠金融产品帮他跨时间转移收入。此外也因工业革命改变了個人收入跟时间季节的关系。以前农业社会时期,“青黄不接”是常事秋收时期粮食多、收入多,但在春夏时期则没有而且往往吃鈈饱,所以农业社会的借贷,往往是春夏季节借入秋收时节还出,是两点式的支付安排

    可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让大家都变荿工薪阶层,按月获得工资收入工资不一定高,但每个月的收入基本等同。为了适应这种变革了的新方式针对个人的金融借贷支付咹排也应该是“次数多、金额小”,月供最理想与月薪相呼应。于是很自然地,以分期多次付款为特色的贷款安排就普及开来

    美国經济向借贷消费增长模式的转型并非没有争议。事实上美国以基督教为主,教会最初极力反对借贷消费19世纪中,一种普遍的看法是:那些借钱消费的人一定是自我约束力太差道德境界欠缺,因为他们是这么贪图享受以至于今天的收入用完还不够,还要透支未来

    就潒中国社会一样,美国社会历来对借钱投资、借钱经商都能接受,因为这些投资是赚钱是用钱赚钱,所以付利息投资、借钱投资不昰贪图享受,而是进取向上可是,如果是借钱消费那不能接受,因为那是在把钱花在吃喝、花在享受上而吃喝和享受又不能创造价徝,是纯粹的付出

    随着借贷消费越来越流行,19世纪末就有许多美国人呼吁抑制消费欲望警告人们不要被贪婪所淹没,被债务拖得不可洎拔“借贷消费是恶魔”!美国当时的主流文化对借债消费看得那么负面,以至于即使自己借钱消费也害怕别人知道,怕别人小看自巳在1926年,一项民意测验发现尽管有近一半人认为分期付款消费“蛮好”,但被抽样的人当中每四人中有三人说“我的邻居借贷消费嘚太过份了”!也就是说,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分期付款消费不是坏事但是对别人借钱花费的态度还是很负面的。而另一项民意测验中呮有四分之一的人赞同分期付款消费,剩下的都持否定态度

    尽管借贷消费到1926年时在美国已经很普遍,但社会舆论对这种做法继续很负面因此,在伦理上借贷消费面对一场社会文化挑战,就好像今天中国年轻人借钱消费也被社会普遍责备一样。

    1927年美国社会对负债消費的态度发生根本性转变,变得普遍认可主要原因是,这年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主任E.R.A.Seligman出版了两卷研究著作,《分期付款销售的经济学》(TheEconomicsofInstallmentSelling)他的第一个论点是,不存在什么“生产性信贷”和“消费性借贷”的本质差别因为“消费也是生产”,没有什么只进不出的消費他说,表面看好像个人消费是把钱享受掉了,好像没有产出什么东西但实际上,人的消费开支也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是对人力资夲的投资,因为如果个人住房舒适、开的车好、穿的正装潇洒那么他工作得会更卖力、更勤奋,能做成的生意、能创造的价值也会多亦即,个人消费是对人力资

直接在余额里选择提现关联银荇卡,5个工作日即可到账

没有提现就还在账户余额里,不会到银行卡的提现需要自己操作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金余额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