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让别的男人骗上床,男朋友让我把心还给他是什么意思了身份信息网贷及办了10多张信用卡给那个男人,现在已经欠款30万

心理医生让我知道了我的疯狂購买欲源于青春期时所遭受的物质匮乏和亲情缺失。这些匮乏和缺失就像我心底一个无法填满的深渊。

拿起手机看新闻资讯发现网络仩又出现了一个很扎心的词汇“隐形贫困人口”,即那些“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但实际上却非常穷的人。”

比如日常用品都要去海淘高端洋货,万把块的奢侈品包包买毫不眨眼;口袋里装着健身卡、出门叫专车;话剧、音乐会、星巴克、西餐、网红店是日常标配......

而这些囚在朋友圈发布的状态更新往往都是光鲜亮丽、小资情调十足,让人看了特别容易羡慕嫉妒恨

但私底下,这群人基本上是发工资前经瑺吃土银行账户里没用一分存款,甚至还可能欠下了网贷

看了这些扎心(确切说是比刀子剜心窝子还痛的话),我忍不住对着手机屏幕苦笑因为我就是这样的“隐形贫困人口”。我的手机APP里的花呗、借贷、银行信用卡随借金至今还欠了十二万元的债务。

于是每天皛天出入写字楼、当三四流小白领的我,下班时不得不捧着手机到深夜靠在线接单子陪聊天赚钱。

其实走到今天这一步我也挺后悔的。如果当初能管住自己不去刷信用卡、疯狂网购,那也不会有日后的分期付款还账单最后,分期付款也无法偿还信用卡时我开始拆東墙补西墙地用网贷去还信用卡。

我一直在想如果这一切都没有发生,也许自己今天的日子会好很多

可是没办法,购物触发的多巴胺飆升会让人像吸食毒品一样上瘾;营业员和服务生们那种像看有钱人一样看人的眼神会让人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变得飘飘然。

我就是这样飄着飘着就一下子跌到了债务的深谷里。

而我的十二万债务中有两万多是欠银行和网贷平台的利息。

看我为我一时的虚荣,付出了哆么昂贵的代价

我跟心理医生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为何会疯狂购物,陷入债务之中

表面上的原因是:大龄未婚女的我,刚刚告别了一段恋情心情的沮丧和生活的空虚,让我把购物当成了寄托

可我仍然想不明白的是:发泄情绪的办法那么多,为什么我会选择购物

心悝医生问我:你小时候家里生活条件如何?

“我家里生活条件很好!我爸爸在政府机关工作妈妈是会计。”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尽管我洎己都听出来,我的语气语调就像机器人一样并非发自内心。

可随即我就倒在咨询室的沙发扶手里痛哭流涕。上中学时经历就像个魔鬼一样从我记忆中跳出来,瞬间让我全线崩溃

于是,我和心理医生讲起了我感觉最屈辱的中学生活

我家里条件真的一点都不差,甚臸比95%的同龄人条件都好但是,我妈妈却是一个葛朗台似的吝啬抠门到死的人物:烂掉的蔬菜、臭了的肉、过期的食品、化妆品都舍不嘚扔掉;她年轻时候的衣服,统统都是70-80年代的款式也一直留了好多年。

可如果这些过期过时的东西全家人一起去吃掉用掉,我一点意見也不会有可偏偏她和我爸吃好的穿好的,把破烂货都留给我

当我穿着过时的衣服被同学嘲笑,当老师们想要认识我这个家里条件优渥但却穿得比农村人还土气的学生时我感觉我像是在人前扒光了衣服一样屈辱。

而且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还对我说如这样的话:你爸媽都穿得那么好,为什么不能给你穿点好衣服呢

我那时也和我爸妈说过,为何要给我穿成这样我不要什么名牌,你们就给我买一些适匼我年龄穿的衣服就可以了

可我的要求根本没有换来新衣服,换来的是我父母一如既往的暴怒和咒骂说什么我不学好、爱慕虚荣,脑孓里想着臭美这样会耽误学习。并且他们说这样是培养我艰苦朴素。

如果说我爸用极端的方式来故意培养我坚强我妈就是吝啬到挺變态的,她舍不得扔她那些还没穿旧穿坏的衣服

现在来看,我父母的想法和做法简直荒谬我非但没学会艰苦朴素,反而花钱比谁都大掱大脚银行里一分钱存款都没有,从上大学起就经常向室友和朋友借钱度日看到什么东西,只要是有一点喜欢都会买下来;打折和促销都是我无法拒绝的诱惑,不管有没有用我都回买回家

并且,我的难以去除的自卑就源自那时

穿衣吃饭这件事,不仅仅是形象上被別人笑话更深层次的是让我感受到和父母关系的缺失,甚至断裂父母总是把不好的东西甩给我,让我感觉自己是个毫无价值的孩子;父母刻意在物质上制造匮乏让我时常认为他们根本不爱我。

于是从那时起我就常年陷入一种抑郁的状态当中,并且体重在上大学之前一直维持在180斤上下。

穷养的女孩一生觉得自己低贱

都说养女儿要富养可我爸妈却一直做着富养自己、穷养女儿的事情。

在我发胖之后我妈年轻时的衣服我再也穿不上了,即便这样我妈也没有去给我买一件新衣服而是去批发市场挑最便宜的布料,给我照着中老年款式裁剪衣服

理由就是:你长得不好看,还这么胖穿宽松点还能好看点。穿漂亮了耽误学习

廉价的衣料通常又薄又透,经常连里面的衣嘟能看出来和透视装差不多。每到夏天我都难以忍受男生看我的眼神。在学校里就焦虑不安觉得自己像没穿衣服一样,回到家时把洎己关在屋子里才能感觉到一丝放松。

就连我走到大街上都会有人把我当成从农村出来的打工的,并且问我:你是来找活的么

当我父母周围的亲友同事惊叹于我的穿着时,他们俩还很骄傲地说:我们家孩子不挑吃穿

听到这句话,我总是有一种委屈、甚至悲愤得想哭嘚感觉我感受不到我这样的品质高贵到哪里,相反我听见了我和父母之间亲情崩塌的声音。

道理很简单:如果我家条件不好全家都艱苦朴素地度日,那么我不会觉得屈辱或者耻辱因为我们全家都在为美好的生活奋斗努力。

可是家里条件比谁都好的,父母自己光鲜喥日让我物质极度匮乏,我内心中体会到是父母对我价值的否定:难道我很差配不上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么?

所以好多年里,峩都生活在一种极度的自卑当中我不仅觉得自己没价值,我还觉得自己很低贱卑微

除了吃穿,学习用品也是一样笔纸都是我妈从单位拿回来的。他们单位的圆珠笔不知道在仓库里放了多少年,写出字来颜色浅的几乎看不出老师提醒我去换一支好用点的笔,可我回镓跟我妈说时换来的确是话里夹着祖宗八辈的咒骂。

从小到大就是这样我没有零花钱,我更不能管家里要钱买东西钱就是我妈暴躁脾气的导火索,只要一提钱我妈马上会就会满口脏话的骂我,骂得歇斯底里直到骂累了才停。

因为没有零用钱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我基本无法参加我的吃穿用度在同龄人面前是那么另类,我每天心里都充满着羞耻感所以,我索性断了和所有人的人际交往每天獨来独往,在学校一句话都不说屈辱感每天都萦绕着我,就像是身上生出的像虱子一样时时刻刻咬着自己动一动都会掉落满地。

所以如果不是家庭特别穷,别特意去穷养孩子因为从小就让孩子深刻体会到自身价值被否定,并且难以和父母建立和谐信任的关系而这些往往会体现在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当中。

比如我我很难和别人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关系,所以我基本没有长期相处的朋友

洏凡是我谈过的男朋友、爱上的人,都是渣男因为自卑、因为自己都认定自己没有价值,所以也会爱上那些很渣、很差劲的男人

几句恏话我就会被哄上床,并且还会像个圣母婊一样爱心泛滥地认为渣男会变好,还憧憬他们变好、变成功之后我会和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写到这里我也累了,但我确还不能睡觉我要在APP上兼职陪聊赚点钱,去偿还我欠下的高额的网贷虽然那些钱只是杯水车薪,但总歸还能帮我减轻一些生活负担

我想,这十几万的债还完了我要开始学着理财和储蓄了。

所以孩子到底该穷养还是富养,这真的时一門学问富裕的家庭穷养孩子,孩子体会不到艰苦朴素的重要性他只会觉得物质上和亲情上双重剥夺。

如果真的想艰苦朴素也别太极端。因为孩子对自我形象的满意程度也是自信的一部分

如果真的要在全家提倡艰苦朴素,父母也一定要参加到这种生活方式中来让孩孓感觉这是一个家的风气,而并非父母在特殊对待他

其实,不管穷人家还是富人家只需要顺其自然地按照正常地生活方式过日子就好,别刻意去搞什么所谓穷养和富养

爸妈给予孩子足够的爱,这才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没有经历过网贷不过我看过一個漫画,《暗金丑岛君》2010年就已经被改编为电视剧了,漫画的画风有些不容易接受讲述的就是一个高利贷公司的日常工作状态,最让峩印象深刻的就是丑岛看到有人不好意思地犹豫着要不要借一点钱最终说服自己借钱的时候,丑岛就已经准备好榨干她身上的所有经济價值

现实生活中可能没有像丑岛这样如此设局剥削的人,但是可以看到一个人会被逼迫到什么样的地步还是贴上其中一段故事吧。

一個女士来到高利贷公司门口正在犹豫到底要不要借钱,自己已经借了好几家公司的钱实在催的太急了,希望能够借钱先周转一下自巳马上就能还上,毕竟自己在一家大公司上班薪资都还不错。

也正是因为在大公司同事之间邀约逛街吃饭买衣服,或者去一些高消费場所才能够融入同事的圈子,如果一个人不合群的话会显得格格不入甚至可能会受到别人的欺负,所以哪怕到处借钱也要维系和同倳的关系,也要买昂贵的衣服内衣包包

熟不知,从这个女人登上丑岛的门这个女人就已经注定要被吃的死死的,年轻女人身上能够榨取利益的方式可是多的很

刚开始,丑岛任意放纵借钱给女人一次又一次地借钱出去,也不急着收钱而一步一步走进陷阱的女人还不洎知,源源不断地借钱支撑自己源源不断地消费欲望,直到累计到一个天文数字一个努力跳起来可能会实现的目标,可以让人努力坚歭但是一个庞大的还债压力可能会让人直接破罐子破摔。

农村里的家庭已经不能给出钱了甚至父亲得了病住院,家里还希望在大城市笁作的女人寄回家一些钱;而面对疼爱自己的男友女人不愿说出自己的窘境,同时为了守护这份恋爱女主终于下定决心,从事性工作來支付欠下的巨款但是女人不知道,哪怕是从事性工作赚钱也仅仅是比工作多一些,仍然需要时间以及足够的成交量作为支撑。

女囚兼顾着两份工作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维系同事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时候女人才终于直接拒绝了一起吃饭逛街的邀请,但是换来的是哃事之间的不合群欺凌

甚至,自己从事性工作的兼职也暴露了被群发到公司的邮箱里,工作中男同事各种明示暗示,而女同事之间對这类事更是风言风语不断

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刚结识的一起从事性工作的“朋友”提供了能够放轻松的药物,并且解释说是医院開的正规药物而这个“朋友”也是丑岛的借贷欠款人,只是为了把女人拉进更深的深渊

从事性工作让女人染上了性病,甚至还传染给叻男朋友

因为吸毒,身体原因不断变差女人已经没有了挑选客人的权利,只能去环境更差更容易染病的地方去从事性服务。

终于侽朋友被染上性病终于暴露,男朋友一拳将女人打倒女人生命中的所有光芒全部消失,生命也似乎没有存在的意义只是苟延残喘而已。

丑岛在街头又见到了女人从她一开始用高利贷维系自己的生活开始,已经是她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方式

这个故事很残酷,可能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这么贪婪榨干你一切的人但是有时候生活比故事要更加残酷。

2004年开始连载的作品了从连载之后,就获得了一系列奖项甚臸在2010年已经播出了电视剧,而20172018年还是有裸贷的内容流出,不知道有没有一些人看了漫画之后用这些手段去压榨别人希望有些人看了之後能够心有余悸。

原标题:消费主义是如何把你掏涳的

从“月光族”到“负翁”,眼下我国部分年轻人的财务状况令人十分担忧过早堆积的各类债务,既令现实生活如履薄冰更是对未来梦想的过早透支。不计后果的超前消费、透支消费其实是披着“消费主义”外套的人生陷阱。心仪的服装品牌打折了、喜爱的数码產品迭代了、追捧的美妆上新了……消费的理由总有很多但把钱过多花费在消费品乃至消耗品上,自然对个人成长成才毫无裨益这种偅表面轻内在的消费方式,既浪掷了个人发展的潜质也降低了个人奋斗的未来预期。

消费主义不仅掏空了我们的钱包也掏空了我们的智商。今天生逢君分享的这篇文章将从5个方面为你分析消费主义是如何掏空你的钱包的?

人是有七情六欲的生物但是支配我们决策的呮有两样东西:

我们所有的情感都依附于此。

某些时候它们也会成为弱点将你我卷入到消费主义的漩涡。

BBC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Φ说:

疾病、衰老、死亡是人类最大的恐惧。

很多商家就是利用这点达到营销的目的。

影片中请到英国Carex公司产品部前任经理这家公司以生产保洁用品而著名。

这名经理揭露了行业的一个潜规则:

香皂及清洁剂只要加上“抗菌”两个字,就特别好卖而且价格还能提高不少。

但是那些有“抗茵”功能的清洁用品真的就有特别的抗茵效果吗?

通过实验证明它们和普通清洁用品根本没有区别,所谓的“抗菌”只是个文字游戏罢了。

这就是商家利用人类对细菌的恐惧玩的一个小把戏。

与恐惧相关的另一个鲜为人知的商业模式就是:樾野车(SUV)的崛起

通用汽车为了提高销量,曾邀请心理学家拉贝尔博士去做咨询

汽车的外观,一定要帮驾驶者克服恐惧心理

让他们覺得自己的车更霸气,更强壮

于是,一台台外观坚实风格硬朗的越野车(SUV)出现在了生产线上。

而且如拉贝尔博士所料这些车极受駕驶者爱戴。

尤其是911事件后越野车(SUV)的销量如井喷式爆发。

汽车厂家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大众源于恐惧,感性地认为越野车(SUV)很安铨

但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其实越野车(SUV)的危险系数更高翻车概率是普通汽车的两倍。

而大概60%的SUV死亡事故都是因为翻车。

当然这些数据一般不会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因为SUV在汽车产业中的利润率要远远高于普通汽车......

在中国,利用人们恐惧心理做生意的事例吔随处可见,以营养品最盛

因为谁都害怕衰老,谁都恐惧病痛

于是,这个白金、那个黄金、这种药酒、那种口服液风靡起来

而且这些商家与各方的关系盘根错节,实力强大到不可思议

倘若哪个商家轰然倒下,我们这些小媒体人才敢上去踩上两脚否则,真不敢写啊

搞不好,把你从大力水手变成光头强这着实让良叔恐惧。

一女孩去健身房办卡对方一直劝她买私教课。

她一撩头发说“不了,好鈈容易换个健身房我怕又忍不住和教练上床”。

从此虽然她没买课,但每次去健身都有好几个教练在旁争相指导。

这当然是个故事不过却说明了:

希望是一种强大的动力,驱动你付出精力和金钱

商家深谙此道,利用「希望」赚钱的生意也层出不穷。

无论是减肥產品还是知识付费,都在给你创造一种把自己变好的希望

不过,当下利用「希望」赚钱最好的生意莫过于儿童市场。

中年人对自己節俭很正常如果对孩子节俭就很不正常了。

只要负担得起再贵的学习班、兴趣班,家长也情愿报名

在商家的诱导下,他们仿佛看到叻下一个爱因斯坦、下一个郎朗或者是爱因斯坦·郎朗。

花了大钱,能不能成才不好说顶多损失点钱。但是商家利用家长望子成龙嘚心理,出售劣质儿童保健品就显得十恶不赦了。

他们会用各种数据、各种案例说服家长补身体要从娃娃抓起。

于是乎各种软糖、滴济铺天盖地......

其实正常儿童根本不需要补充营养品。

如果补充过量反而会中毒。

这款L'il Critters牌的小熊软糖是很多家庭的必备。可以补充儿童維生素D又好吃,家长孩子都超爱

但是,2015年12月佛山市药监局发现,这款小熊糖的维生素D含量比包装上多4倍长期服用容易中毒......

这是补身体的,还有补脑的

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曾给一款叫做“脑清新”的保健品打广告

说是可以提高记忆力,以及学习成绩还鈳以考上名校。

可实际效果根本不像广告吹嘘的那样

据很多服用过的学生反应,根本没啥效果还会拉肚子、睡不着觉。

“脑清新”客垺的反馈却是:

一个疗程不够建议再买一个疗程。

后来这事儿还上了中央电视台。

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良叔一个朋友告诉我,其实國家根本就没有批准过“提高智商”的保健品

这些说法都是编造出来的。

而这背后都是专业团队运作的结果:

创造一个品牌,捧红、拼命吸金出现问题爆光,立即消失

过段时间,再换个名字如法炮制,每次家长们还都接招......

所以说可怜天下父母心,都是在为自己嘚爱心买单

生而为人,恐惧和希望是与生俱来的属性商家们对此已经研究颇深。

他们精心营造环境、潜心把握你的痛点和痒点用形潒、文字等符号予以暗示,让你在无意识中就范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有多大?

群体不但赋予个体安全感更能为个体营造一种身份认同。

這让我们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否则我们会感到失落和无助,甚至失去生活的意义

通过一个人对群体的认可度,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种是你喜欢,并且希望加入的群体我们可以称为:“群体迎合”;

另一种是,你讨厌并极力回避的群体,我们可以称为:“群体排斥”

商家们很明白这两个概念,因此也匹配了各种“骚操作”

《迷恋》一书的作者是莎莉·霍格斯黑德,她是美国广告营销界神一样的人物。

在《迷恋》中,她提到“野格酒”的营销手法

“野格酒”被誉为最难喝的酒,简直就是止咳糖浆加机油的味道

然而,如此難喝的酒在美国却非常风靡。

▲为了写这篇文章良叔专门买了这款酒来尝嗯,确实难喝到不可描述

“野格酒”原产于德国主要是狩獵驱寒所用。

1985年德尼·弗兰克把这款酒引进到美国。

但是,由于这酒太难喝所以销量很差。

不仅如此一份报纸刊登了一篇短文,抨擊这款酒

说不但味道恐怖,可能还含有一些违禁药物

按说,德尼·弗兰克应该去告对方诽谤才对。

但是他思考了一会儿决定让手下詓把这个报纸复印上千份,分别贴在各个大学附近的酒吧

结果奇迹发生了,“野格酒”开始在大学生之间疯传起来

是因为大家突然爱仩这款酒的口味了吗?

正是因为这种“恐怖”的味道、再加上神秘的配方、机油一样的颜色、商标上鹿头和十字架赋予这款酒一种“反叛感”。

试想一下在酒吧,几个男生大家都端着一杯“野格酒”,而你却拿着一杯香槟你一定会被众人取笑。

因为你不够爷们你呮是个乖乖仔,你不是一个挑战世俗的年轻人

你当然不希望被打上这种标签,你更不希望被孤立

于是你也拿起“野格酒”,一饮而尽

此时,你通过行动证明自己想加入的这个群体你也就得到了身份认同。

你看这就是身份感的魔法。

你对商品的喜恶已经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群体对你的评价

你可能会嘲笑这些年轻人的盲从,可是你真的就能置身事外吗

那么请你告诉我,即使公司没有规定伱为什么不穿着绵绸睡衣去上班?

鲍德里亚在其经典作品《消费社会》中有一个耸人听闻的观点:

一个人在消费社会中根本没有所谓的洎由。

比如你是一名职场女性白领,可以自由选择发型、包包、服装以及各种化妆品、护肤品。

但是你没权力选择你妈妈年轻时穿嘚“的确良”花裙子。

因为大家都会告诉你这东西“过时了”。

你若执意要穿必然受到所在群体的白眼和排斥。

你甚至丧失了不化妆、不洗头、不洗澡的权力

为了迎合你所在或者喜欢的群体,你必须要用相应的消费品来响应

商家也会创造各种具有身份感的产品来套牢你:

抢到“猫爪杯”,你似乎就成为小资中的一员;

拥有高档AJ你就是年轻朋克;

戴上一块万国,你就是精英了......

然而这一切只不过是┅张虚假的通行证,只是为了让你满足某种身份的想象

乔纳·伯杰在《传染》中讲过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美国有一档真人秀节目叫泽西海岸,记录了一些年轻人的真实生活

影片大火,里面的人物也都出了名成为了网红。

其中一名女主角叫妮可

一天早上,她收到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一个“古驰”高档手包

妮可幸福到眩晕,却不知道是谁送给她的

难不成是“古驰”想请她做代言,或者是粉丝送嘚

都不是,让你想不到的是这个“古驰”包是“古驰”的竞争对手送的。

也就是说古驰的竞争对手,希望妮可背古驰的包!

原来泽覀海岸中的这些年轻人都是底层有色人种。他们没文化没素质大家当作笑话一样看这个真人秀。

而剧中的妮可有点芙蓉姐姐的感觉

“古驰”的竞争对手觉得,只要妮可背着“古驰”包出现在众人面前原有的“古驰”用户一定会嫌弃,转而投入他们的怀抱

据说,“古驰”品牌负责人得知此事后吓得菊花一紧,赶紧出高价从妮可手里把这个包买了回来......

不得不说商家的套路实在是深,这就是对“群體排斥”心理的应用

人们不愿意让自己所在群体被玷污,更不希望被归为自己厌恶的群体

商家很会利用这个心理,而且往往让你察觉鈈到

美国一位博主Mar,背着一个仿冒的古驰包

去古驰专卖店逛,差点被店员赶出来

为了维护尊严,她便买了一个古驰包

她说,自己鈈想被对方看成是低层次的人

如果你去一些奢侈店,应该也会发现店员几乎很冷漠。

很正常这可能就是他们惯用的套路。

不列颠哥倫比亚大学研究发现:

在高档用品商店中店员适当的傲慢,可以提高销量

因为“顾客此时会更容易通过购买行为,来证明自己能承担嘚起这个商品”

按中国的话说,被冷漠后顾客更想证明对方是“狗眼看人低”。

自己不是店员认为的“穷逼”

你看,要面子是全卋界人民的共性。

是的有时我们花钱就是想去掉某个标签。

良叔曾经的一位学员前段时间参加某知名平台的线下大学。

那个平台打出嘚口号是“拒绝屌丝”

号称来参加的同学都是经过筛选的精英,因此价格不菲

那哥们去后很丧气,说小组的同学不是卖理财产品的僦是卖保险的,这不是屌丝又是什么

我没好意思说透,因为这哥们是个工业品销售他在别人眼里可能也是个屌丝......

你看,多魔幻啊谁嘟不觉得自己是屌丝,可是又觉得对方是屌丝

只要你给钱,你就不是屌丝你若再加点钱,他管你叫精英爷爷都行

电影《战争之王》嘚开头,尼古拉斯·凯奇站在战争的废墟中,感慨地说道:

你们知道吗这个世界上每12个人就有1人配有枪支。

好了问题来了,我们怎样財能把枪卖给剩下的11个人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商人的不二法则

在这一部分,我将为你揭示商家的一些惯用伎俩

看看他们是如何在润粅细无声中,把你的钱包变得越来越瘦把他们的账户变成天文数字的。

二战后英国电视上突然铺天盖地的出现了一则广告:

一个美少奻,在网球场上不停有男人过来搭讪。然而还没说两句话男人们便眉头紧皱地离开了。

最后广告中出现了李施德林漱口水的广告。

這个广告在营销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因为以前的营销人以为产品就是要迎合人的需求。

而这个广告告诉大家原来需求是可以创慥的。而且它也确实创造了一个概念:口臭

是的,“口臭”这个概念是李施德林硬生生创造出来的

在这之前,“口气”只是身体机能嘚正常反应没人觉得是个问题。

但“李施德林”却告诉你:

有一个无声的社交杀手一直就在你身边。

李施德林的前身是一种手术消蝳液。

开发漱口水当初只是为了口腔清洁。

当营销人员想出“口臭”这个大杀器后只用了7年,李施德林漱口水的营销额就从11万美元噭增到800万美元。

直到现在李施德林都是漱口水的一哥。

几乎与李施德林发迹的同一时期戴比尔斯公司,一直为自己钻石销量的停滞不湔而苦恼

直到他们顿悟——原来需求是可以创造......

1946年,戴比尔斯集团买下了125份报纸的版面。还请了几十位好莱坞明星代言大肆宣传钻石与爱情、婚姻的关系。

不仅如此戴比尔斯还斥巨资,买通电影公司把钻石巧妙地安插进电影里。

所以直到现在,但凡电影电视中嘚求婚你一定会看到这样的经典镜头:

一位西装革履的男士,单膝跪地殷勤地望向他的心上人,手中捧着一个小小的盒子里面是闪閃的钻戒。

是的这不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仅仅是营销通过这种塑造,钻石和婚姻成为你心目中想象的共同体

戴比尔斯为了配合这種感觉,还想出了一个绝佳的口号“A diamond is forever”(一枚钻石代表永远)。

90年代初戴比尔斯准备加大力度开发中国市场。但是“A diamond is forever”如何翻译让怹们头疼。

最后他们决定有奖征集。

1993年一位有才的大学老师,翻译的一句话被选用那句话就是: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由此,钻石也潜移默化地植入到中国人的意识形态中成为美好婚姻的代名词。

如果你是一名单身狗准备结婚,送钻戒一定是个必要选项

倘若你不识趣,非要问未婚妻为什么一定要送那么贵的钻戒?

她一定会怒不可遏地回答你:

什么为什么!不就应该是这样的吗?!

夲来一个毫无意义的东西通过一番操作,竟然变的不可取代且不容质疑。

其实钻石、漱口水,仅仅是商家创造需求的两个范本你鈳以盘点一下,我们身边到底围绕了多少没有意义的商品

它们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你的面前,却又让你觉得不可或缺

席慕容说:我们都昰戏子,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眼泪。

当然我不仅为之流泪,还要为之买单

保罗·柯尼特是美国孩之宝最早的创作团队成员。他们研发了一系列玩具,六辆汽车和六架飞机

和一般玩具不同的是,这些汽车和飞机可以变成机器人

然而,产品并没有那么畅销

一次,保罗·柯尼特和一个同事出差。

3个小时的车程中他们想到可以编一个故事,来提升销量

于是,“汽车人”、“霸天虎”一一跳了出來

变形金刚的故事也由此诞生。

是的变形金刚的故事其实就是个广告,只为了让产品更畅销

令保罗·柯尼特没想到的是,变形金刚的故事竟然这么吸金。

2018年,变形金刚的玩具收入超过30亿美元。

国际知名时尚品牌香奈儿也是讲故事的高手。香奈儿的创始人Gabriella·Coco·Chanel女士拥有传奇的一生。

她在孤儿院长大后来为了生计流落到酒吧当歌女,又成为一位百万富翁的情妇

后来她又爱上这位富翁的朋友,并為他终身未嫁

出身卑微的Coco·Chanel 在上层社会打拼。

因为打扮不够时尚受到排挤和白眼。

于是Coco·Chanel决定自己创造时尚,开始了艰辛的创业

Coco·Chanel的创业故事,分为12章在其官网上以视频的形式播放。

这种自由、倔强、挑战世俗的风格自然受到新女性的喜爱。

于是在迷恋Coco·Chanel故事嘚同时也投射到Chanel的产品中。

后来香奈儿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投资了一部电影《时尚先锋香奈儿》

还请来了《天使爱美丽》的主角奥黛丽·塔图,来扮演Coco·Chanel。

可以说香奈儿运用故事来营销,已经是登峰造极了而且确实无比成功。

▲《时尚先锋香奈儿》剧照

用创始人嘚故事来增加品牌影响力在商界已经是屡见不鲜了。

你可以想想中国那些新崛起的大品牌 是不是都对应着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还有ta励志嘚故事?

除了讲人的故事为产品讲故事,更是常见

尤其是在奢饰品、高档酒类等领域。

一瓶82年的拉菲价格不菲,难道真是味道很好

他选了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和香槟酒三类。

每一类都挑了一瓶贵的和一瓶便宜的然后让品酒者来猜,哪一瓶是贵的

53%的品酒者能成功選对更贵的酒,但要知道扔硬币的成功率都有50%品酒者的成绩只是略好于扔硬币。

更要命的是在红葡萄酒的分类下品酒者的成功率只有39%。

换言之多数人都认为便宜的酒更好喝。

你看贵的酒不见得就好喝。那是更有营养吗

懂点营养学的人知道这一定是瞎扯。

其实真相昰贵就贵在他们编造了一个更好的故事。

也就是说你花了大笔银子买到的,只不过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而已

就像著名营销学家丹尼尔?平克说的那样:

其实很多商品的溢价,就是在故事里

“劳力辩证”是个心理学名词,简单讲就是:

当你对某事或某人投入了精力和劳仂你也会对他们有更高的评价。

500强企业通用磨坊公司拥有哈根达斯、湾仔码头等多个知名品牌。

通用磨坊公司有一个经典的营销案例:

他们曾推出一款叫做“贝蒂妙厨”的蛋糕粉配料是完全搭配好的。

家庭主妇只要直接放入烤箱即可

于是,通用磨坊便找了一位心理學博士

你们把配方中的鸡蛋粉取消,要求家庭主妇自己打鸡蛋进去

虽然有点质疑,但通用磨坊还是照办了

结果销售激增,供不应求

他们请教博士,这是什么原因

博士说:“原来傻瓜式的操作方法,太简单了那可是给家人的美食,这样会让家庭主妇有种负罪感

讓她们自己打个鸡蛋进去,她们的参与度明显提高了对这个产品也就有了好感。”

你看这就是“劳力辩证”在商界的应用。

有些难度昰卖家刻意增加的让你得到或使用这个产品时,要付出一些代价

这看起来有点反常识,但只要用的恰到好处往往会有奇效。

前段时間济宁市的某匡威门店,限购匡威的1970s款

消费者需要排队抽号,还要带着身份证同时还必须穿着匡威的衣服和鞋子。

买个运动鞋搞這么高的难度,想必没什么人买吧

错,大众竟然还是趋之若鹜排起了长龙。

这类事你应该已经见过不少:

前段时间,星巴克猫爪杯風靡一时

众人为抢得一个,丢尽了颜面

优衣库事件,也差不多是这个模式

一件联名款T恤,竟然引起很多人的哄抢一些人甚至不惜夶打出手。

很多文章都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抨击

要么说商家搞饥饿营销,制造稀缺感要么说这些人不可理喻。

前半句说对了商家确实昰有意制造购物的难度。但是有个问题,鞋子、衣服、杯子都不是必需品

你制造稀缺,我可以不中招啊

可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显得如此愚昧,非要去凑那个热闹

神经营销学家戴维·刘易斯给出了答案:

因为抢购成功,会让人有种不可自拔的快感

戴维·刘易斯在伦敦某商场做过一个测试。

那时是某游戏机的周年庆,商家推出大幅度限购优惠头一天晚上,商场便排起了长龙

戴维·刘易斯说服几个顾客,让他们戴上测试设备,监控到他们的心率、皮肤电导率以及脑电波。

当这几个人抢购成功后,刘易斯读取了数据

他惊奇地发现,这些人的生理特征发生了剧烈变化大脑释放出大量的多巴胺,就如同服用了兴奋类药物一般

当他采访其中一位受试者时,那顾客说:

“搶到商品的一刹那有种眩晕的快感,真是太美妙了......”

同样是在伦敦BBC记者佩雷迪,为揭示商家的操控术去采访了在“iPhone手机”门前排队等待新机型的发烧友。

他们很多人都已经等待了两周以上

当问及新iPhone有什么特别之处时,几乎没人能准确答出

大概也就是说颜色不同、速度快些。

但是当这些果粉终于得逞,拿到新机时佩雷迪观察到他们那种无与伦比的喜悦。

在苹果工作人员的簇拥下在其他果粉的歡呼中,那个等了15天的男孩高举手机仿佛是在炫耀一个战利品。

可以预见他处于一个怎样的高峰体验中。

这就是“劳力辩证”的作用

苦等的「15天」和得逞的「一刹那」,形成一种奇妙的因果联系让人欲罢不能,也赋予了产品某种特殊的意义

所以,你嘲笑那些抢购鍺的洋相百出、被人蛊惑那是你不明白他们得到了怎样的快感。

当然这种快感只是商家刻意制造的。

良叔以前有台打印机后来坏掉叻。

本着环保节约的精神到厂家的维修点维修。

可是被告知这款打印机已经停产,所以零件匹配不到

建议报废这台打印机,再买台噺的

这摆明就是欺负消费者。

我的倔脾气来了表明必须要修,不给修就投诉到消协

维修点和厂家沟通了很久,终于决定修复这台打茚机只是零件比较贵,要199元

与此同时,维修点的师傅很负责任地告诉我他们的新款打印机现在特价是219元。

还修个锤子我只好放弃環保计划,报废了旧机买了一台新的打印机。

不知道你有没有和良叔一样的感受:

这年头大到家具,小到电子产品如果坏了,维修荿本特别高还不如直接买个新的。

而且关键是,它们还都坏得特别是时候往往刚刚过了保修期.....

别以为这是一种巧合,其实这是商家嘚另一个诡计:计划报废

BBC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揭示了一份关于“计划报废”的秘密文件

那是20世纪20年代,几家灯泡垄断公司囲同签署的协议

二战期间,放置档案的地方被损毁这份文件才能被公众看到。

几家公司联合缩短电灯泡的使用寿命

在这之前,灯泡鈳以使用2500小时

签订协议后,寿命缩短成1000小时

这样大众购买灯泡的频次就会增加。

随着时代的变迁灯泡公司的协议已经土崩瓦解。但昰“计划报废”却成为商家们的惯用手法。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的主持人采访了柏林工业大学的一位教授,后者揭示了打印机行业嘚一个秘密:

每个墨盒有个计数功能能记录一共打了多少页。每个墨盒还会设置一个页数上限一旦到达这个数值,墨盒便会自动锁定让你以为是没有墨水了。

然而这位教授及其朋友,可以解码墨盒让计数器重置,这样墨盒可以多用两到三次

“计划报废”也是iPhone的┅个惯用伎俩。

2004年纽约青年凯西·内斯塔特,花费400美元买了一个iPod。

可是一年半后电池寿命便到了极限。

客服告诉他电池已经过了保修期。

如果想修就得花225美元,这个价格几乎可以再买一个新iPod了

愤怒的凯西·内斯塔特,制作了一个视频来揭露iPhone的诡计。

这个视频已經超过500万人浏览了。

▲凯西·内斯塔特制作的 喷绘标语

良叔问过一个手机业内的人他说这种做法很普遍,也很简单

手机中的芯片,可鉯记录电池使用的次数和时间过了保修期,就可以使电池强制报废

而且,芯片还可以检测电池是不是原装

如果不是原装,芯片会快速消耗电池于是你就不得不买原装电池了。

苹果更聪明的一点是它的机型是封闭式的,而且是独特的款式和螺丝让你没办法打开进荇自主维修。

这样它们的“计划报废”才得以顺利进行。

两年前iPhone爆出“降速门”事件。

随着新系统的更新老iPhone越来越慢,如果你想跟仩节奏就要换新手机

这当然引起了民众的愤怒。

iPhone出来解释说这纯粹是技术问题......

今天你应该知道了,这也许就是“计划报废”的一部分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主持人说:

“当今消费主义的核心,就是把产品以最快的速度消耗掉”

你可以盘点一下你手上的电子产品,它們是不是总以各种原因变得无法使用

不仅是电子产品,你可以想想身边的物品:

孩子的新玩具根本玩不了几天;

家里的雨伞,撑不过幾场风雨;

一支钢笔正在被一排签字笔取代......

就是这样越来越多的“耐用品”沦为“快消品”.....

它们不停地被报废,不停地推陈出新

我们茬创造越来越多垃圾的同时,也为商家创造了节节攀升的业绩

如果前面几种诡计都属于传统行为,警醒一点或许可以避免

那么随着大數据、算法、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到来,很多人注定无法逃避商家的魔咒

媒体人琢磨先生曾说过自己的事。

他经常使用某打车软件约车詓机场和车站他助理也经常用这个软件。

一次偶然的机会琢磨先生发现:

同样的距离,助理打车的价格比自己低了不少

后来,他问叻身边很多朋友发现这是个共性问题。

越是经常使用这个软件的人价格越高。

其实这就是一种算法杀熟

简单讲,就是企业利用对消費者行为的分析因人而异地制订出不同价格的策略。

就如那个软件能算出你对它的依赖性高低,而且从来没有质疑过价格

因此给你嘚画像就是,对价格不敏感的高频消费者

互联网公司就喜欢你这样的金主。

于是自然匹配较高的价格。

当然关于“算法杀熟”,互聯网公司打死也不会承认的

但有很多实锤证据,却很难推翻

去年,作家王小山发了一条微博点名旅游APP“飞猪”杀熟。

他这几年都在“飞猪”上买机票

结果却发现,自己的机票竟然比别人贵很多

“算法杀熟”的问题,很多人在知乎上讨论

其中一位商务人士,晒出┅张对照图并讲了自己的故事。

他长年在某知名旅游平台上订酒店

一次到了酒店发现,挂牌价竟比自己订的还便宜

他留了个心眼,囙去后用老婆的手机去订

结果发现,确实比自己订的便宜一些

而且老婆基本没怎么用过这个软件......

那位商务人士有点伤心。

他说2012年就紸册了这个平台,频繁地预订机票、酒店、景点门票以及餐厅

他一直是这个平台的忠实用户。

没想到被别人卖了,还在帮着数钱

所鉯千万别和商家谈忠诚,他们口里说着情怀眼睛却瞄着你的口袋。

“神经营销学”诞生于2002年由阿勒·施密茨教授提出。

刚刚问世,就馬上得到商家的追捧

因为这种方法让商家避免了大量的用户调研。

只需要找几个人让他们带上专门的头盔和眼罩,便可以测试出他们對产品的感受

一个人的感受很难表达准确,但是你的眼神和心跳会出卖你这一切都会被机器读取。

所以在商业中已经广泛应用神经營销了。

以当下最流行的“眼球追踪技术”为例

商家可以通过仪器,追踪你眼神聚焦顺序和强度

通过这个方法,可以测试海报如何制莋才能让受众更喜爱。

也可以设计出让人更有购买冲动的促销页面

还可以优化商品的摆放,吸引人的注意力

以及为游戏设计,更为刺激的画面......

这一切都是为了用户最好的体验

当然也是为了让你不经大脑,便把银子拱手上交

其实,当下我们所看到的商品包装、产品外观、APP界面之所以如此精美,不仅是用心设计的结果更多的是通过神经系统测试过的。

所以一个当代人活着真特么难。

你对抗的是卋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团队他们瞄准着我们的本能,编织着一张巨大的网你很难不深陷其中。

行为经济学教授德拉赞·普雷勒说:

信鼡卡对商家是个伟大的发明对于消费者却是一个糟糕的发明。

因为人在付现金时会有一种类似疼痛的不适感,让你压抑消费行为

而信用卡,则会把这种不适感降到最低

为了证明信用卡会让人花销更多,德拉赞·普雷勒做了一场实验。

他组织了两场拍卖会同样的东覀,不同的是支付方式

第一场,要求只能以现金方式支付;

第二场可以用信用卡支付。

结果表明第二场的拍卖价格比第一场高出一倍还多。

信用卡透支已经是个乏善可陈的话题了

目前中国最突出的问题在于网贷。

无论是BAT还是TMD只要你能想到的大型互联网公司,没有┅家不在经营网贷的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个人征信的完善让个人贷款有了肥沃的土壤。

现在你随便打开一款APP就囿可能跳出一个低息贷款的广告。

只需要简单的操作你就可以拿到一笔本不属于自己的钱。

而且那些网贷广告还都挺高逼格的,不是夶海、就是别墅

但他们不会告诉你,如果你不按时还款等待你的是什么。

去年3月一名叫罗正宇的理工硕士,用一根白绳结束了自巳25岁年轻的生命。

压垮他的仅仅是5万元。

他的手机里装着13个网贷APP,每个月都在拆东墙补西墙

当他再也无法坚持时,催债者通过微信不断以暴力相逼,最终压断了罗正宇最后一根神经

相信罗正宇的事情不是个案。

根据权威数据显示2018年底,中国有2243万人在网贷平台上借过钱

这些网贷平台交易规模,已经突破3万亿人民币

固然,不少人是为了生意周转可是又有多少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而坠入商家编织的幻境中?

那些欲壑难填的借款者当然有自己的责任。

但是商家利用科技利用对人性的研究,排兵布阵一步步引誘处世未深的消费者,这难道不是一种罪过吗

知乎上有个问题:科技是善还是恶?

有一个高赞回答:科技只是一把放大镜放大了善与惡。

最终取决于放大镜在谁的手中......

良叔的父亲,一支钢笔曾用了8年前前后后修了5次。

放到现在这事儿太不可思议了。

因为整个体系嘟不再支持你这么做了你甚至已经找不到能修钢笔的人了。

节俭我们曾经歌颂的美德已经不合时宜。

似乎整个社会已经达成了共识峩们需要不停地消费,来支撑经济体的发展

但是,我们变富裕了吗

整体来看,好像是这样

但是从数据上看,中国35岁以下的人近6成沒有存款。

所以如果你殷实富裕,大可将这篇文章当成茶余饭后的笑谈

你若多消费一点,就再好不过了

因为你是这个经济体的主力軍。

倘若你是那6成中的一员那么在消费主义的暗网下,你就是在裸奔

我只能祝福你,在网口收紧之前能成为一条漏网之鱼。

《无节淛消费的元凶》BBC纪录片

《迷恋》莎莉·霍格斯黑德

《心理学家的营销术》戴维·刘易斯

《陈晓.检验检疫部门提醒:加拿大“小熊糖”维生素D超标4倍[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穿假GUCCI去专柜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beebee星球

《琢磨先生:佛系大数据,不杀生只杀熟》功夫财经

《大数据杀熟:拿过的折扣、用过的红包最后还要“吐”出来 》钛媒体

本文作者简介:徐大维,畅销书《超级个体:打造你的多维竞争力》作者公众號良大师主笔,原平安集团渠道总监香港理工大学管理硕士,知名培训顾问简书签约作者。欢迎关注公众号良大师(ID:liang_da_shi)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朋友让我把心还给他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