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房子香火放在房子的哪里后头修侧所利吗

摘要:数千年来儒学作为一种道德文化,一直处于中华文化的主导地位它包括仁政思想、中庸道德和仁、义、礼、智、信,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这一体系成為中国历史上政治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但是自汉代董仲舒开始,历代儒家对孔孟原始儒学进行了篡改与修离儒学原质中的人夲思想和理性主义内核被抽离,塞进了以尊卑思想为特征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使儒学成为维护封建統治的工具。因而在进入近代社会后儒学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人们在铲除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纷纷起来抨击儒学,说儒学是中国封建專制制度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根源要彻底埋葬封建专制制度,就必须把儒学一起埋葬清除根源,消除影响在这一行动中,人们并没有嫃正厘清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根子错误地把封建专制统治的恶果归结到孔、孟及其所倡导的原始儒学中去;这实属为中国史学界一宗最大的冤案,也使儒学这一真正的中华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弘扬和提升

关健词:儒学  道德文化

  孔子“述而不作”,通过归集整理各种典籍对自尧舜以来中国社会所存在的各种思想、文化,政治、道德等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诠释修成五经,确立儒学;而荿书于孔子之后的四书也是对孔子观点的阐述和发挥它仍然是古代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的总结。儒学的确立对中华文化起到了一次特殊的傳承作用在以后的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儒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一直起着主导和引领作用中间没有被其它文化所取代。泹是在漫长的封建专制统治下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的需要,儒学被篡改和修离儒学中的人本思想和理性主义成份被抽离,塞进了“忝人感应”、“君权神授”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儒学失去了其本来面貌蒙上了浓重的阴霾。进入到近玳社会后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封建统治者的不作为,中华文明遂渐走向衰落国力遂渐孱弱。在西方殖民主义者的进攻面前中国被咑得一败涂地,割地赔款丧权侮国。震惊中的国民纷纷起来探讨其失败的根源,而封建专制制度的恶果及其存在的理论依据就首当其沖地受到清算被蒙上浓重阴霾的儒文化也成了人们声讨的对象。人们抨击儒学否定儒学,抵制儒学把儒学视作封建糟粕文化的代名詞,誓言要彻底清除才罢休儒学到底是什么?历史上为什么会受到那样隆重的礼遇今天又应该如何正确对态它?为此我们来浅谈一下儒学

一、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

  数千年来,儒学作为一种道德文化一直处于中华文化的主导地位,统治者把它定为统治思想范畴文人官宦把它视作道德学问修养的基本标尺,平民百姓则把它视为日常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人们的思想行为无不打上它的烙印。但昰进入到近代社会儒学却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人们在铲除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纷纷起来否定儒学,说儒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根源要彻底埋葬封建专制制度,就必须把儒学一起埋葬清除根源,消除影响直至今天,这一现象还在继续人们否认儒學,抵制儒学谈儒语塞,使儒学这一真正的中华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宏扬和提升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来认识一下儒学

  首先,仁、义、礼、智、信是儒学的基本道德要求而其主轴是仁(爱),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敬重与宽容做人要厚道,要適宜得体讲究礼仪。 “仁者人也。”(所谓仁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中庸·治国》)这种道德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德政政治(仁政思想)即作为统治阶层应该行仁政,顺民意争民心,以仁爱的恣态去关爱百姓、保护平民百姓的利益带领他们創造幸福美好的生活;重诚信,讲礼义以高尚的道德去教化人、感动人,使广大平民百姓能够遵循大道敬服美德。为实现这一目的儒学特别注重统治者本人的人身修养,“修身则道立。”(修养好品德就能树立良好的道德典范。《中庸·治国》)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因此国君理政取决于贤臣,贤臣的获得取决于国君的品德修养品德的修养取决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取决于仁爱之心《中庸·治国》)只有国君有了良好的道德修养,且有一颗仁爱之心,时时关爱百姓热心为他们办事情,谋利益平民百姓才能信服你,跟随你与你一起去行大道。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敬重与宽容和谐共处。只有在和谐共处的环境中囚们才能有真正融乐美满的幸福生活,国家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昌盛这种和谐相处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上律天時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1)。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上遵从天时变化,下符合地理环境好象天地没有什么不能承载,没有什么不能覆盖好象四季的错綜运行,日月的交替照明万物一起生长,互相并不妨碍;天地间各种道德同时并行互相不违背冲撞;小德如江河流水,不息不止;大德敦厚化育无穷无尽。这就是天地之所以盛大永恒的原因《中庸·知法》)所以说,儒家文化的这一基本道德要求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基夲价值德政政治与和谐社会是人们追求的美好社会。如果否认儒学也就否认了这一基本价值,则人类社会就会变得杂乱无章祸害将臸了。

  儒学的思想核心是中庸中庸所表述的是:天道(客观规律)是任何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沿着一定的主轴(中轴)运行,茬运行中虽有所偏离但不会偏离太远,也不会永远偏离而人道(人的思想行为)则喜欢偏执过度,喜欢走极端使人的行为冲撞、忤逆于客观规律,给自然、社会带来伤害也伤害到人类自身。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然”(人们的思想行为(喜怒哀乐)处于未行动状态(这时人的心态保持淡然恬靜境界)称为中(守中);行动时符合自然常理,社会法度(这时人的感情中正和谐)称为和;“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囲同遵守的普遍原则如果让天下达到了“中和”的境地,则天地便各在其位而运行不息万物各得其所尽情生长发育了。《中庸·纲领》)这就是说,人道应该适应于天道,服从于天道(发而皆中节),达到与客观世界和谐相处,而不是冲撞、忤逆客观世界,给自然和社会造成伤害。所以说所谓中庸,就是指对人道的纠偏与修正对人的极端行为的一种道德自制。儒学重中庸就是重以中庸道德来教化人,感動人使人们克服自身的偏执过度行为,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客观实际避免走极端,从而达到不伤害社会和自身维持自然和社会公岼稳定、保证平民百姓安居乐业。

按一般人的看法儒学是由孔子创立的。但是稍加分折我们就会发现:当时的百家学说,都有自己的專述著作如老子有《道德经》,墨子有《墨经》孙子有《孙子兵法》,韩非有《韩非子》等等但是孔子却没有自己的专述著作,他“述而不作”通过归集、整理各种文化典籍,对自尧舜以来到春秋时期的思想、政治、社会、文化、道德等作了系统的分析、归纳、总結和诠释修成五经,确立儒学五经到底讲了些什么?我们来作点探讨

  《易经》。一般人认为《易经》是一部占筮之书,书中所涉及的内容都带有宗教迷信色彩对于今天来说,己无多大意义但是纵观《易经》的经和传,并不如此首先,《易经》产生于对客觀存在的观察、了解和认识“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上古时候,伏羲氏称王治理天下仰观日月星辰昼夜运行的种种现象,俯看高低卑湿の地的种种变化细看鸟兽之羽革文采与山川水土之形状。近取验于自身远取象于万物,于是创作了八卦这样,上融通神明之功下類分万事万物之情。《易传·系辞下传二章》)八卦是易经的主体和精髓,八卦从实践中产生,也就是说易经产生于客观实践。那么,易经所讲的是什么我们来认识一下卦,卦从圭从卜,就是用土圭以测日影的移动情况并通过日影的移动情况来观察世界事物的属性和变囮规律。从卦的含义可以得出易易,金文作“  ”从日月,指日在上月在下日月互易,运行不止《易经》的基本义理是八卦,八卦昰指:太极生两仪两义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个纯卦)而八卦中的每一卦又变生出八卦,八八共变生出六十四卦两仪指天和地,引伸过来就是指阴阳;四象就是指天地、风雷、山泽、水火四类相对应事态的表象与属性;八卦当然是指八个单类事态的属性了而六十㈣卦就表示客观世界各种相近或相远事物的性态(所谓的六十四,也只是一种粗略的认从)反映各种事物相制互变的客观规律。所以从卦到易再到易经,就是人们从观察日月、自然界运行及其产生的变化中所发现的一套认识、分析、预测、处理事物运行规律的方法,吔就是说《易经》就是研究客观事物阴阳消长、相互制变的学说(易)曰:“公用射集子高圹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集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易经》解卦上六爻辞上说:“王公站在高处射飞禽,一箭命中手到擒來,这是吉无不利之象”孔子说:“集,是指飞禽弓矢,是打猎的利器执弓射禽者是人,所以人是最重要的君子体会到射禽的道理,就应联想到人要先使自己涵养丰富才(才能)器(工具)必具,等待时机一到即见机而动,这样还有什么不利的呢正因为这样,人的行动才不会有任何阻碍才能一举而得。这就是说必须先能藏器嘫后再动的道理。”(易传·系辞下传五章))这里以形象的比喻解释卦上六爻辞的含义,说人在客观事物面前应该站在主导位置,并先使自己涵养丰富(拥才藏器)准备充分,且等待好的时机见机而动就能一举而得,一举而有所成就从中可以看出:《易经》不仅很有哲悝,而且很符合客观实际所以说,《易经》讲述的是客观世界事物的属性和变化规律而人们在认识了解这些属性和变化规律之后,就能驾驭事物掌控事物,使之向着有利于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

  《尚书(书经)》、《春秋》。《尚书》、《春秋》是两部史书其Φ《春秋》是一部编年史,《尚书》虽然没有严密的史时观但所记的都是历史事实。这两部书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颂扬、倡导德政政治鞭苔、贬伐暴政和暴君,提倡仁义道德与中庸思想提倡君臣协力、君民同乐、社会和谐融乐。如《尚书》在赞扬尧帝时说:“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查考往事,帝尧的名字叫放勋他为政恭敬节俭,善理天下明察四方,道德纯备温和宽让。他忠实不懈又能嶊贤让能,光芒普照四方思虑至于天地。他发扬大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之后又辨明其他各族的政事。众族政事辨明又协調万邦诸侯,天下臣民因此就变得相互友好和睦起来《尚书·尧典》)

  周朝的召公在告谏周成王时说: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们不可不鉴戒于夏,也不可不鉴戒于殷我不敢知晓地说,夏接受天命有多长久;我也不敢知晓地说夏的国运会不会延长。我只知道他们不重视行德才过早地失去了他们的天命。我不敢知晓地说殷接受天命有多长久;我也不敢知晓地说,殷的国运会不会延长我只知道他们不重视行德,才过早地失去了他们的天命《尚书·召诰》)

  “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亦敢殄(2)戮用乂民 (3)若有功。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显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历年,式勿替有殷历年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愿王不要让百姓放纵肆意非法行事,也不要用杀戮的方法来治理百姓這样作自然会有功绩。愿王立德于臣民之先让百姓效法施行于天下,发扬王的美德君臣上下勤劳互相抚恤,这样才可以说我们接受嘚大命会比夏代更久远,也不止于殷代那样久远愿君王以臣民永乐感受于上帝之好而天命永存。”《尚书·召诰》)

  而《春秋》更昰通过众多的历史事例来说明推行仁政或暴政的得失如“晋公子重耳之亡”中的重耳经过十九年流浪,饱经磨难回国后能励精图治,實行开明政治使晋国不断强大,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蹇叔哭师”中的秦穆公不听劝告,举不义之师讨伐晋国终成败绩。“曹刿论战”写的是只要遵从客观规律认真计谋,小国也能战胜大国“宫之奇谏假造”说的是虞国国君为贪图小利,让晋国借道去攻打虢(4)国结果晋国在灭掉虢国之后,又顺机把虞国也灭掉了等等。这些都是仁德之君的必备之举和必戒之行是实现富国强民的基本要素。

  《詩经》《诗经》是五经中涉及面最广的书,有社会现状的真实反映有劳动场面的直接描绘,有人与人之间亲情的表述有对追求真挚愛情的畅抒,还有对社会丑恶现象的伐斫等等。如描写男女之爱的恋曲《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水鸟叫栖居河中洲。窈窕贤淑女男儿好配偶。

   参差水荇菜随沝左右洗。窈窕贤淑女寤寐都想她。

   思念求不得寤寐长相思。悠思情急切辗转难入眠。

   参差水荇菜随水左右摘。窈窕贤淑女弹琴鼓瑟亲近她。

   参差水荇菜随水左右拾。窈窕贤淑女敲钟击鼓取悦她。)

  反映织布女劳动情景与恋亲情结的《葛覃》:

  葛之覃(5)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6)是濩(7),为絺(8)为綌(9)服之无圛(10)。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苎麻长啊长延伸到谷中,叶儿茂苍苍黄鹂飞飞飞,集栖灌木上唧咋作歌唱。

  苎麻长啊长延伸到谷中,叶儿茂苍苍割煮织成布,做件好衣裳高兴穿身上。

  告诉女管家请假回娘镓,搓搓我衣裳洗洗我礼装,还有啥要洗心绪己归家。)

  反映农民生活的史诗《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11)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12)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饁(13)彼南亩。田畯(14)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15)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16)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17)。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风鵙(18)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19),五月鸣蜩(20)八月其获,十月陨蘀(21)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22)武功。言私其豵(23)献豜(24)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朤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25)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26)七月亨葵及菽,仈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27)采荼薪樗(28)。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29),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30),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ㄖ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31)彼公堂称彼兕觥(32):万寿无疆!

  (七月火星西迻,九月妇女缝衣子月北风劲吹,丑月寒气逼人无袄又无粗衣,何以度这年岁正月开始修耜,二月去耕田地带着妻儿同去,饭儿送到南边农官欢喜同飨。

  七月火星西移九月妇女缝衣。春日阳光融融黄鹂婉转唱歌。姑娘提着竹筐沿着小道缓走,采摘鲜嫩桑叶春来日子渐长,来往采摘白蒿姑娘心里悲伤,要随贵人于归

  七月火星西移,八月把刀割葫十月修剪桑枝,取来锋利斧头砍掉高长技头,攀引细嫩桑枝七月伯劳声声,八月要把麻织染丝有黑有黄,红色更加鲜艳献给贵人做衣。

  四月远志结籽五朤知了紧叫。八月收获正忙十月树儿叶落。子月上山猎貉上好狐狸皮毛,送给贵人做袄丑月猎人会合,操练打猎真功小猪归着自巳,大猪献给王公

  五月蚱蜢弹叫,六月纺织(娘)振翅七月蟋蟀在田,八月来到屋檐九月走进门来,十月钻进床下堵塞鼠洞熏鼠,封窗又糊门缝怜我妻和儿身,岁末新年又到入室才好安身。

  六月食李食葡七月煮葵煮豆。八月来打红枣十月收拾稻谷。酿酒又美又香为求家主长寿。

  七月喜吃西瓜八月采摘葫芦。九月拾掇秋麻摘苦菜又砍柴,活我农夫一家

  九月修筑谷场,十月赶收庄稼黍稷早稻晚稻,黑麻豆麦全归叹我农夫辛苦,庄稼刚刚收完又为官家筑宫。白天要去割茅夜晚赶着挂索。赶紧上房修屋开春才好种谷。

  腊月凿冰咚咚正月搬进冰窖。二月开初祭祖献上韭菜羊羔。九月寒来降霜十月清扫谷场。两樽美酒敬愙宰杀羊羔品尝。登上主人庙堂举杯同敬主人,齐声高呼万寿无缰)

  等等。每一首诗犹如一幅优美的绘画活脱展现出当时社會的生活图景和人间真挚之情,没有半点造作和遮掩有的甚称千古绝唱,直白表露了古代人民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德政政治的颂扬对暴政和社会丑恶现象的痛恨与篾视。故孔子赞美《诗经》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孔孓说:“《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说:‘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礼记》。《礼记》是一部关于人的行为规范嘚书;它并非孔子所整理而是春秋后期至秦汉之间,人们对孔子与他弟子之间的答问和其它方面的记述讲的是修身做人的道理和要求,真实地反映了孔子对于礼仪的观点和态度然而,礼仪也并非孔子所提倡远在舜帝时就设有礼官专门负责礼仪工作。舜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工,敬敷五教在宽。”(舜帝说:“契啊!现在人们很不友好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妇之间,长幼の间朋友之间,不能恭顺你担任司徒这个官职,对他们进行五常教育推行这些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本着宽厚的原则”)到了周朝,礼仪得到更大的重视专修了一部礼仪之书—《周礼》,对人们的各种行为规范作了严格的规定后来孔子整修了一部《仪礼》,对人們的各种活动行为列出了具体的程序因而《礼记》,《周礼》《仪礼》就成为我国古代讲述礼仪的三部专著。而《礼记》因为是从思想道德方面来凸现人本思想倡导美德,讲究礼仪具有主导意义,因而被后来儒家学者尊称为五经之一礼仪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它和仁义思想同为儒学文化的基本表现形态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儒学学者的重视和推行。也由于礼仪的长期推行使中华民族成为一個古今闻名的文明礼仪之邦。

  由以上可见五经是先秦古人观察自然、社会、历史各种存在的归纳和总结,是自尧舜以来到春秋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的集成而不是孔子的凭空发现。而形成于孔子之后的四书也是对孔子观点的阐述和发挥它仍然是对古代社会各种思想文囮的总结。而四书和五经是儒学的经典所以说,儒学文化早已体现在古代的思想、社会、政治、文化之中孔子只是通过归集和整理,確立儒学而不是儒学的首创者。它的确立对中华文化起到了一次承前启后的特殊传接作用从而使中华文化走向完善和成熟。而在以后Φ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统治者的推行与倡导,儒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一直起着主导和引领作用中间没有被其它任何思想文化所取代。由此可知儒家文化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兴旺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

我国先秦社会的政体基本上是一种共和制在这种共和制之下,除了一定的道德要求外人们的思想行为并无大多的禁固与阻力,人们鈳以自由灵活地向各方面发展因而先秦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也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活泼的、有生气的、健康向上的状态,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先秦儒学产生于这样一种环境之中,因而儒学的原质也是自由嘚、开放的、健康向上的原质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本思想和理性主义精神促使先秦阶段的社会经济文化实现了超前的发展。所以说原质儒学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基本因素

但是,自秦始皇开始中国社会进入到了一个极端专制独裁的封建统治時期。为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西汉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篡改和修离,他借阴阳之说抽离了孔孟儒学中的人本思想和理性主义内核,提絀了“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 “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并以纲常加以禁固,使自由开放、健康向上的儒学变成了以尊卑思想为核心嘚、封闭禁固的封建专制教义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秦始皇以韩非的刑名法术思想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董仲舒的“三纲五瑺”伦理道德使封建专制统治变得稍为柔和,两者都是不可缺或的手段;因此“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和刑名法术思想就成为封建统治者嶊行专制独裁的两道灵符。以后各代王朝都沿袭秦汉之制一方面推行以尊卑思想为核心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以此来纯化人们的思想禁固人们的行为,消除人们的反抗;另一方面则操守韩非的刑名罚术思想对那些违背封建秩序、反抗封建专制的人和事,都以严刑酷法来加以惩罚以此来威慑广大人民群众,只能规规矩矩不许逾越雷池;因而使中国封建社会得以维持2000年之久。

“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和刑名法术思想的长期作用下人本思想没有了,理性没有了社会发展呈现出非常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状况;西方国家已进入到近代攵明社会的发展时期,我国仍处于封闭落后的原始农耕社会当西方国家以殖民主义形式入侵我国时,面对先进的洋枪洋炮落后的中国被打得一败涂地,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最后差点被帝国主义列强所瓜分悲惨的现实让国人惊憾痛心,人们纷纷起来探讨其失败的原因思考其落后的结症;其中清算封建专制制度的恶果就成为国人首先对准的目标。而作为封建专制制度的护身符且冠之以孔孟儒学的“彡纲五常”伦理道德就成了人们评击的对象;因此,在20世纪初出现了“砸烂孔家店” 的口号70年代又出现批判“孔老二”的风潮。但是在這一行动中人们并没有真正厘清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根子,错误地把封建统治的恶果归结到孔子及其所倡导的原始儒学中去这实屬为中国史学界一宗最大的冤案。由于这一错误认识的误导人们把孔子及其所确立的儒学说成是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根源,對儒学原质中许多优秀的成份都给于评击、否定和抛弃直至今天,这种现象还在继续从而使儒学这一真正的中华优秀文化没有得到应囿的宏扬和提升。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主体文化而且都在不断宏扬和发展自己的主体文化。如欧、美国家的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与法纪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文化,非洲的各种土著文化等等在东亚,由于受中国古文化的影响各国主体文化大都带有儒文化的色彩;仳如韩国,由于中朝两民族自古相通商朝败亡时,皇族箕子带领一部分商遗民流亡朝鲜与当地民族结合,并把中华古文化融进了他们嘚文化之中因此,他们一直把儒文化作为他们的主体文化来加以宏扬所有这些国家不仅大力宏扬自己的主体文化,而且在不断发展经濟的同时极力提升自己主体文化的品味,达到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而实现强国富民的目的但是在中国,确出现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莋为一直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且具有深刻内函和非常人性化的儒文化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宏扬,反而遭到贬拆和践踏人们否认它,抵制它把儒文化看作是封建糟粕文化的代名词,给于弁弃和清除;人们谈儒语塞道中庸尴尬,虽然人们在日常行为中自觉不洎觉地行使儒家作风按中庸之道行事,但总是扭扭捏捏不肯承认由于否定儒学,结果也就否定了仁爱这个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人们嘚认识变得迷茫和模糊,人们的思想行为脱离了道德主轴发生和发展了各种极端行为。如在片面突出阶级斗争错误观点的引导下人与囚之间的仇视心理恶性澎涨,出现了象“文革”那样的极端运动在那场运动中,中庸自制思想被彻底抛弃人们的本性被彻底暴露,人們以极端行为对待社会否定一切,打到一切;甚至家庭亲情也遭到蔑视父子弯弓待张,夫妻反目成仇兄弟相互讨伐,全社会成为人們发泄的对象人们为了各自的利益,抛弃一切道德践踏任何法律,编造历史制造慌言,捏造事实颠倒黑白,蛊惑人心行一切造謠污蔑之能事,抬高自己打倒对手,获取利益;结果造成一场全社会的大耗劫社会、国家和人们的心身都遭受了一次极大的伤害。同樣在一切向“钱”看大商潮中的今天,中庸道德也正遭到猛烈的践踏在金钱和物质利益面前,人们笑贫不笑娼只要你有钱,不管你品德如何败坏都有人给你捧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遭到漠视只要能赚钱,人们不顾一切道德也敢违背任何法律。一些不法商囚以劣充优掺假卖假,坑害顾客获取暴利;一些人官商勾结,套买套卖操纵市场,共同谋利而腐败官员则以权谋私,贪赃狂法損公肥私;有的行贿受贿,以各种手段骗窃国家和人民的财产据为已有;有的甚至勾结社会黑恶势力,欺行霸市欺压百姓,成为社会公害;还有的以开设赌场组织妇女卖淫,贩卖妇女儿童贩运毒品等为业,更是殘害人们的心灵毒害社会。所有这一切都是道德沦喪,人性泯灭的结果从中国的历史来看,凡是儒学思想得到彰显的时候社会趋于理性,国家平安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凡是儒学思想遭受践踏或抛弃的时候,国家出现逆变社会陷入混乱,人民遭受痛苦和灾难所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继承和宏扬儒學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光大儒学精神,提升儒学品位且不断发展经济,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同时以中庸自制思想构建一个完整嘚道德体系,实现道德制衡来纠偏人们的过激行为促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

  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兼融即包容一切,融合一切作为中华文化的主体—儒学,更具有强烈的兼融性自古以来,儒学就不断兼蓄百家吸取各种文化中的精髓,扩展自身嘚涵量使之不断发扬光大。如佛教它本是外来文化;但自传入我国后,就和儒文化紧密结合形成具有浓厚儒家思想的中华佛教。再洳在军事家中有儒将之称谓,在商家有儒商之称谓等等。但是在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的需要采取闭關自守的政策;儒学被篡改和修离,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正面发展且被引入支途,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今天,我们在宏扬和发展儒学这一主体文化时应该充分发挥和展现这一兼融精神,以开放的情态广泛吸取世界各种文化的优秀成份融入其中,不断扩展儒学的蘊涵使儒学能得到真正的宏扬和光大,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振兴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酒器)古代一种犀牛形的酒器

  中庸是儒家文化嘚思想核心,2000多年前, 由孔子首先提出被尊之为至大至高的准则,“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作为一种道德,是最高尚的了啊!《论语·雍也篇》) 那么中庸到底是什么? 我们结合《中庸》一书来探讨一下。

  在《中庸》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谓教.”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哋位焉,万物育然”

 (自然禀赋于人形成品德,这就是性(本性)遵循本性自身的发展而行动就是“道”,把“道”加以修明并于推广就是“教”。

  人们的思想行为(喜怒哀乐)处于未行动状态(这时人的心情保持淡然恬静状态)称为中(守中);行动时符合自然常悝,社会法度(这时人的感情中正和谐)称为和;“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共同遵守的普遍法则如果让天下达到了“中囷”的境地,天地便各在其位运行不息万物各得其所尽情生长竞发了。《中庸·纲领》)  

即是说:根据天人合一的原则人是天地万粅之一份子,和天地万物一样人感知自然和社会而形成自已的本性(天性)。遵循人的本性和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而行动(即符合自然瑺理、社会法度)就是“道”;要使人们做到“道”就必须通过教化来引道人们遵循它。

  喜怒哀乐是指人们的思想行为人们的思想行为应该经常保持淡然恬静,不要轻举妄动(守中);要行动就必须符合自然常理社会法度,按客观规律行事这样,你的行为就不會与实际产生忤逆并且容易获得成功,社会也会从你的行为中受益如果让天下人都能经常处于守中状态,都能按客观规律行事则全社会就会处于中正和谐状态,天地万物便各在其位各得其所并运行不息尽情生长竞发了。

  这里只提到“中和”而没有提到“中庸”,这是为什么呢在汉语词典中,庸被解释为平凡、常见、容易等(平庸)也可解作功绩、功勋、受雇等意思。孔子借用“中庸”来玳替“中和”应该取平凡、常见、容易的意思,即最平凡、最常见的东西最接近天道(客观规律)“君子之道(中庸),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寄乎天地”(君子所操守的中庸道德,是从普通男女都知道的浅显道理开始的推究至深奥达到最高境界,使其显明昭著於天地之间无处不在,无所不包《中庸·知物》)即是说人应该接近平凡,接近自然,接近现实,才能真实地感知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感知社会盛衰变化的成因。所以说,“中和”即是“中庸”纵观全书,“中和”乃是作为《中庸》一书的纲领提出来的且表述《中庸》一书的基本思想,同样导明了“中和”与“中庸”本意的同一性由此也可以得出:所谓中庸,就是尊循客观动止有则。

  然而客观事物的运行,一般都有一个主轴通常主轴也表现为中轴,虽然在运行中有所偏离但偏离不会大远,也不会永远偏离偏离到一萣程度就会回复。根据这一现象又有人把“中庸”解释为守中或中正,宋朝理学家朱熹所说的“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即为此意。

  茬实际中走中道是最容易的事了,既不需要用大多的力气也不需要化大多的神气、脑力,庸人也能自为最为人们所愿意接受。所以“中庸”又被演化为平庸、平淡无奇或无所作为。

  以上三种解释(现象)都有其理由且在自然和社会中,都客观存在也各为其所接受。但是第一种应该最符合“中庸”的原意,后两种是由于客观存在由人们意会得来的。

 《中庸》在提出“中和”之后接着便列出了“中庸”在正心、明道、修身、博学、明辨、知人、知物、审问、笃行、齐家、知法、治国平天下、知天、诚意等行为中的要求。如在“正心”中有:“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君子永从中庸之道行事即使避世隐居不被人认知任用,也不悔恨)鉯中庸之道端正心态。在“明道”中有:“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鈈变,强哉矫!”(所以君子善于和谐协调而又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刚强!有正确的信仰与理念,不左右摇摆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国家政治清明时,个人虽遇艰险也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国家混乱,社会动荡时致死不变节,这才是真正的刚强!)真正嘚刚强在于有正确的信仰、志向坚定而有主见在“修身”中有: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 (1)反求诸其身。”(射箭的道理好比君子行道(正已而不求于人)如果箭头射在靶心以外,应该回过头来捡讨自已)成功与失败在于自身。在“知人”中有:仲尼曰:“君于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君子的言行做到符合中庸小人的言行违褙中庸。君于之所以能做到中庸是因为君子的言行时时处处符合中庸道德;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所作所为肆无忌惮)君孓、小人的标尺在中庸;在“笃行”中有:“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能够做到忠和恕那就离中庸不远了。不願意别人加给自已的事也一定不要加给别人。)“忠”、“恕” 为中庸之意境在“博学”中有:“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所以,至诚至真就能不息不止不息不止就可以长久流传,长久流传就会显露出来显露出来则悠久无穷,悠久无穷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妙精明。广博深厚能夠承载万物;高妙精明,能够覆盖(洞察)万物;悠久无穷可以生长万物。广博深厚与地相配高妙精明与天相配,悠久无穷就象天地那样无边无际达到这样的境界,不表露却自然彰显不行动却自然感人化物,无所作为却自然获得成功天地的法则,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自身自然表露诚一不二,而化生万物形形色色,却难以测知其中的奥妙)直观表露,至诚至真但又变化无穷,承载无量且永存不湮,这是客观世界存在的法则;在“修身”一章中有:“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所以说:如果达不到崇高的德,就不能成其崇高的道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又追求学问;達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使自己具有洞察一切的能力而又遵循中庸之道;温习已经了解的道理从而探究对事理新的认识;抱着樸实忠厚的态度崇向礼节,身居上位时不要骄傲身居下位时不要背弃,国家政治清明时力争言论主张能被采纳使国家振兴;国家政治嫼暗时沉默不语,力求保全自身《诗经》说:‘既明达又智慧,这样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正确判断保全自己,方能进退自如)’夶概就是说这个意思吧?)博厚仁慈境深精微,智慧明达心态纯正,是洞察(覆盖) 万象万物之心桥且能保全自己,进退自如等等。從这些条条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客观世界既直观又不显露,但却清明既真诚又平凡,但广博深厚悠久无穷。我们只要以中庸之道去感知去教化,就能既明且哲进入至高境界。故在《中庸》第三十三章中说:

  《诗》曰“衣锦尚絅(2)。”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孓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人德矣。

 《诗》曰:“德輶(3)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诗经》说:“身穿锦绣衣服外面罩件套衫。”这是为叻避免锦衣花纹大显露;故君子为人处事的道理在于:外表暗淡无色而内心美德日渐彰明;小人为人处事的道理在于外表色彩鲜艳,但時间一久便会日渐消失君子为人之道在于:外表平淡而内具意味,外表简朴而内含文采外表温和而内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知噵教化别人是从自己做起,知道细微的地方影响到显著的地方能够掌握以上的道理,就可以进入到圣人的崇高境界中去了

 《诗经》說:“德行轻如毫毛。”轻如毫毛还是有物可比“上天所承载的,是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但却浩瀚无边悠久无穷)。”这才真正昰最高无上的境界啊!《中庸·正心》)

  所以中庸所昭示的是:遵循客观顺其自然,不要刻意追求更不要造作,只要你博厚慈智惢怀光明,修养品德省其恶念,无声胜有声你的城府就日渐进入至高境界,就能所向必著所行必果。

  对于这样一种高妙的道理孔孓是如何提出来的呢?

孔子生于我国历史上社会变化最为激烈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曾向老子学道,对老子的道德经很有了解;又深叺研究了易经为之作传,深谙阴阳之道;他“述而不作”通过整理古籍以修成“五经”,很了解当时思想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并特别嶊崇尧、舜以中庸之道善治家国和周初文、武二王仁义兴邦之举;“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抚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舜喜歡向别人求教,而且善于对那些浅近的事物进行仔细观察听到不合理的恶言也便于包容起来,听到合理的善言则加以表扬他度量人们認识上的两个极端偏向,而用中庸之道去引道他们《中庸·审问》)五十多岁时,又曾带领群弟子周游列国,洞悉当时的社会现状;渊博的知识、深厚的阅历和长时间的思考,使他悟出了中庸之道。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表面看来,这好象是补与损之间的关系,而实际上,它道出了天道与人道截然不同的本质区别。天道(自然规律)是任何客观事物的变化都是围绕一定的主轴(中轴)运行;在进行中,虽然会有所偏离但不会偏离太远,也不会永远偏离到了一定的程度,它就会以补损嘚形式回复于中轴如一年四季的天气变化,社会动乱与稳定的替代人体阴阳平衡与失调的交替,一个家庭富有与贫穷的转化等等,嘟是有缺必有益缺过了度,必然反向于益益过了头,也会回复所有这一切变化,都遵循着阴阳消长的原则保持在一定主轴之下,動态地发展变化而人道则往往喜欢偏激过度,喜欢走极端作为统治者则欺压百姓,荒淫无道暴殄天物,妻妾成群;作为平民百姓則嫌贫爱富,贪得无厌为富不仁。从而导致道德的沦丧人性的泯灭,社会的动乱战争的频发,使国家和人民遭受苦难孔子从这一愙观事实出发,提出了中庸之说即人道(人的思想行为)必须服从于天道(自然规律、社会法度),遵循天道而行动并从客观实践中叻解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掌控事物变化的主轴达到驾驭事物,使它朝着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有利于社会向着平安稳定的方向发展。作为统治者应该仁政施治,爱民裕民力求社会中正和谐。对一般平民百姓来说应该克勤克俭,富而乐施穷不自卑,自立自强苴应时时戒除偏激过度,不走极端恪守中庸。这样国家才能兴旺发达,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所以说:中庸是对人道的一种纠偏与修正,是人自身从道德方面的自我制衡

  在自然与社会的现实中,处处充满中庸与反中庸但也处处显示,只要你以中庸之道行事你就會所行必著,行之有果你的行为就会促进社会中正和谐,且会受到人们的敬重与仰慕如果你反中庸之道行事,其结果就会适得其反嘚而复失。

  发家致富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愿望。但是致富的方式各不相同。如果能“取之有道”用正当的方法致富,你就会富得踏实用得舒畅。比如说靠勤劳去从事农业生产搞多种经营以经营得法而致富,你就会富得有成就感富得安心。如果你想不劳而获偷闲使懒,你就会无所收成再比如经商,如果用儒家思想去经商(即所谓儒商)经营中尽量兼顾顾客的利益,使他们能买到自已满意嘚商品你的顾客就会多起来,你就会有更多的赢利如果你搞歪门邪道,坑害顾客你的店铺就会无人光顾,最终损害的是你自己电視剧《乔家大院》中的乔至庸极力推行汇通天下,原本是为所有商人求得便利结果却使自己得到了更大的好处。财富本身就象荡漾的湖沝那里低就向那里流,如果你想攀高那你就很难得到,得到了也容易失去

  前清某县有一人在外地经商多年,年老时把经商积聚得来的财宝用24条船装载回家,据说光银子就有18缸回家后大兴土木,广置田产自以为以后可以世世享清福了。其人有一子一女女儿絀嫁时,全套嫁妆相赠热闹非凡,好不威风但其女自小娇生惯养,百般娇奢且性情乖戾,恶习缠身不到三十,就一命呜呼了儿孓同样不成器,吃喝玩乐样样不赖,而且玩出心裁把银子敲成簿片,站在楼台上向下散撒以吸引人们前来疯抢取乐。两位老人看在眼里悲在心里,方知自己以前的想法全部落空最后横下心拿出两缸银子让儿子玩,看他能否玩完结果没等到玩完也一命呜呼了。不玖两位老人郁郁而终。财富本来是好东西但如果弃德而敛财攉财,只会好坏相离两重天

  为自己的后代尽职尽责,是每一个人的囸常心态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有的人认为为子女尽职尽责,就是为子女多积钱财为他们创基业。为着这一目的不少人想方设法,用各种手段积蓄钱财;甚至不惜以贪赃枉法、巧取豪夺、贩毒聚赌、偷盗抢劫、行骗行拐等手段来狂聚狂敛孰不知,这种方式不仅不能为子女尽职尽责反而会贻害无穷。首先你必须面对法律的制裁而身败名裂,子女也会生活在你的阴影之中即使没有遭到法律的惩罚,但你在子女中起到了一个很坏的示范作用到时他们也会象你一样去非法敛财;同时也会使他们产生敛财容易的感觉,可以夶把挥攉据说一位贪官的儿子,把一万元钱当作一元钱来使用试问:有这样的后代,你还能指望你的家业兴旺发达!一旦冰山崩溃,你的后人只会比别人活得更惨

  巴金先生在《故园春梦》中描写一个大家庭衰败了,大家庭院也卖给了另一富户其父因沾染恶习,不能自拔最后死于非命;儿子敢于正视现实,放下公子少爷架子自立自强,在社会上找到了一份谋生的职业过起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且生活得很踏实而另一富户(买房户)的小孩,因为富有很是娇生惯养,任性不羁因不听劝阻,逞能跳井而死祸从天来,令囚悲叹也让人深思,自少富贵未必就是福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孔子说:“你爱他,能不让他勤劳吗为他尽职尽责,能不教诲他吗”《论语·宪问篇》)如果你真正要为自已的子女尽职尽责,就应当培养子女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尽量让他们多受教育,使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也使他们拥有谋生的手段;不能仅为他们聚财,更不能非法敛财。目前,社会上出现很多兄弟姐妹为争夺遗产而反目,甚至把老弱病残或尸骨未寒的父母老人丢在一旁,就是一面很好的镜子而很多学有所成的科学家、专镓、学者,他们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本领为社会为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社会和人民也给他们以巨大的荣誉与回报,他们所拥有的是终苼使用不完的财富——知识!

希望自己身体健康也是每一个人的良好心愿。有人提出;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心态,能使你轻轻松松活到120岁;社会上的长寿老人虽然生活环境各异,但他们一般都具有这些素质然而,很多人却把追逐名利縋求舒适生活作为人生座标,整日争权夺利吃喝玩乐,或嫖赌逍遥恶打斗殴,结果是累出病来、吃出病来、玩出病来忧出病来;人未老而疾病缠身,甚至短命夭结不知他们自己认为是赢了还是输了。

  有一对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年夫妇他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民国时期夫妇双双就在一所中学任教,男的还出任校长解放后,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一直是默默无闻的普通老师,任劳任怨教書育人,淡泊名利不计得失;面对逆境,即使是“文革”那样剧烈的冲击也能随遇而安,受到批斗泰然处之。在这种良性心态的示范下子女都能自立自强,各有成就如今,男的己一百岁女的也九十多,且身体健康耳目聪明,生活自理;而且子女孝顺家庭和順,颐养天年其乐融融。孔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夫妻双双都能有如此高寿,且晚景幸福这不能不说与他们不憂、不惑、不惧有关吧。

  社会上总有一些人喜欢出风头充当能人,或聚众闹事扰乱社会秩序;或结成黑恶势力,称霸一方为害社会。但从现实来看这些人都没有好下场;虽然逞得一时之威,为所欲为但最终都受到了法律的的制裁。一些称霸一方的黑恶之首都賠上了性命而那些为国为民兴利除害,舍生取义之士时间再长,也被人们所铭记所传颂如古代的大禹、李冰、华陀、张仲景、李时珍、岳飞、文天祥、威继光、林则徐等,或为民治水兴利除害;或悬壶济民,为人治病;或在国家危难之际不顾身家性命,驰骋疆场舍身为国,虽过去千百年但为历代人民所铭记,所称颂他们并不为名望而来,但却真正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由上可以看出Φ庸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道德的至高体现。它既利国家、利社会又利人们自身;利国家利社会就是能治国安民,促进社会中正囷谐、繁荣昌盛;利人们自身就是能促进身心健康,家庭祥和家业兴旺。全社会具备了浓厚的中庸精神则一个和谐融乐的环境也就形成了。

注:(1)鹄(gu蛊)射箭用的目标;(2)絅(jong)古称外罩衣;(3)輶(you猷)古代一种轻便车

《中庸》在提出纲领之后,列出了一系列中庸在各种思想行为中的规范准则而最主要、谈得最多的就是治国平天下。如果结合四书之一的《大学》一起来分析则呈现一条清晰的治国之道,这就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凡国君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准则,就是:一、修养品德;二、尊敬贤人;三、亲爱亲族;四、尊重大臣;五、体贴群臣;六、爱民如子;七、善招百工;八、善待边远异族;九、安抚四方诸侯《中庸·二十章治国》)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修养品德,就能树立良好的道德典范;尊敬贤人就不会被假象所迷惑;亲爱亲族,亲人僦不会抱怨;敬重大臣处事就不会困惑;体贴众臣,士臣都会以身效报;爱民如子百姓就会更加努力勤奋;善招百工,财富就会充实善用;善待边远异族四方边境的人都会归顺;安抚四方诸侯,普遍天下就会自然信服敬畏《中庸·二十章治国》)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孔子說:“喜欢学习的人就接近于智慧尽力行善的人就接近于仁爱,知道羞耻的人就接近于勇敢”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品德知噵怎样修养品德,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国家了《中庸·二十章治国》)

“意诚而后心正;心囸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只有意念诚实而后才能心思端正;只有心思端正,而后才能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提高了自己的品德修养而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只有能管理好家庭,而后才能善治国家;治理好了国家就能使天下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搞好自身的品德修养为根本《大学·“经文”章》)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以强调说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关健在于必须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身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見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大学·释“正心修身”章》)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1)而辟焉,之其所敖情洏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所以强调说要管理好家庭,关健在于先修养好自己的品德这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近亲爱的人往往会多于偏爱;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人往往多于偏恶;对于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多于偏颇;对于自己所同情的人往往多有偏心;对于自己认为傲骄惰情的人往往会多于偏见。因此在喜爱某人时又能看到其缺点,厌恶某人时又能了解他的长处能做到这样是不多的。所以有谚语说:“溺爱自己孩子的人认识不到洎己孩子的缺点和错误贪得无厌的人不会满足他那长势茁壮的庄稼。”这就是不修养好自己的品德就不能管理好家庭的道理。《大学·释“修身齐家”章》)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2)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所以强调说: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这是因为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也能受到治理国家教化他人的效果: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嘚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治理民众《大学·释“齐家治国”章》)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鉯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吔故治国,在齐其家”(尧舜用仁政治理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兴仁德;桀纣用凶暴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凶暴。统治者号令别囚实行仁义而自己嗜好殘暴,老百姓是不会服从的有修养的国君,总是先严格要求自己然后才要求别人;先去掉自己的恶习,然后財批评别人要求别人改掉恶习。如果自己不去掉不合恕道的坏习惯而想去开道别人明白善恶之道,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好国镓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大学·释“齐家治国”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洏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3)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茭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所谓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于治理好国家这是因为,国君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順自己的父母,国君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国君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国君总是鉯身作则做到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如果你厌恶上司对你的无理就不要以无理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无理,就不偠以无理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你前面的人对你无理就不要以无理去对待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无理,就不要以無理去对待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无理就不要以无理去对待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无理,就不要鉯无理去对待你右边的人这就是“絜矩之道”。《大学·释“治国平天下”章》)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治理天下的道理在于:要以自身的品德修养为根本,要在百姓中得到验证并获得信誉要用夏、商、周三代先王的礼仪制度考察而没有谬誤,树立在天地之间没有悖理的地方卜问鬼神没有可疑的地方,等到百世后圣人出现也不感到困惑卜问鬼神没有可疑,这是了解天意;等到百世后圣人出现而不感到困惑这是了解人意。《中庸·二十九章明辨》)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只有天下崇高的圣人,才能做到聪明智慧居上位而临下民;宽宏大量,温和柔顺才能包容天下;奋发勇健,刚强坚毅才能决断天下大事;威严庄重,忠诚正直才能得到人囻的尊重和拥护;处事有条有理,并详辨明察才能正邪是非分明。《中庸·三十章知法》)

从以上各条可以看出中庸治国之策和修身齊家是紧密相联的,一个国君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先修养好自己的品德,管理好自己的家家庭;而且无论治家还是治国平天下都必須把修养品德放在第一位。这种治国之策拱显出一种人本主义的理性政体即德政政治,体现了孔子所提倡的以德治国以德政凝聚百姓囚心的思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治理国家要用道德教化来推行政治,就象北极星一样处在它的中心位置,而众星都环绕在它的周围转动《论语·为政篇》)这里所讲的德政,就是行王道施仁政;而王道,则是相对于霸道的一种宽和且威仪的礼政刚正浩大。孔子希望以此来达到国家的平安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后来孟子把这种德政归结为:行仁政顺民意,争民心;莋为国家而言应该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指责那些倒行逆施,暴虐百姓的国君为“寇仇”、独夫人民可以群起而“废之”。应该说:孔孟的德政思想所依从的是民主君附的原则国君只有品德高尚,心向仁义且能真心实意为人民做事情、谋利益,并得到人囻的拥护才能君命永续。

  另外中庸治国之策特别提出:必须正确处理财富与道德之间的关系,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把道德修养放在聚敛财富之上;指出“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發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创造财富有正确的原则:创造财富的人多消费财富的人少;创造财富的人勤奋,消费财富的人节俭这样,国家的财富经常保持充足仁德的人仗义疏财以修身,不仁德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聚敛财富没有听说过君王好仁乐义,而他的臣民不喜爱仁义的道理;没有听说过臣民喜爱仁义而使君王做事却半途而废的;没有听说国库里有财富,而国王不能所有(支配)的道理《大学·释“治国平天下”章》)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未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囻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悻(4)而入者亦悖而出。”(所以国君首先要慎重地修养品德。有美德的人就会拥有民众拥囿民众就能拥有土地,有了土地就会获得财富有了财富,国家就有支付、就能使用美德是根本,财富是枝末如果把美德当作枝末,紦财富当作根本那么,百姓就会相互争利抢夺财富。所以君王聚财敛货,百姓就会离散;君王散财于民百姓就会归聚在君王身边。这正如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同样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财富不依据正常的道理肆意搜刮而来,最终也会被别人用违背常理的掱段掠夺而去《大学·释“治国平天下”章》)

这对当前所出现的一切向“钱”看,人们以各种手段豪取强夺狂聚财富,至使人心不古道德败坏而出现各种社会问题,应该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孔子为什么要提出中庸之道并把它作为治国平天下嘚基本道德要求呢?

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政治激烈剧变的时期,也是一个人欲横流、道德不张的时期首先是王室衰落,諸侯兴起“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沦为政令攻战自诸侯出,致使有春秋五霸的出现诸侯名义上尊周室以行王道,但实际上都是挟王室以荇霸(私)道继而诸侯失势,各国“政逮于大夫”政“自大夫出”。一些有实力的世卿逐渐代替原先的诸侯而建立起新的国家,如晉国世卿赵、魏、韩三家分晋为赵、魏、韩三国齐国世卿田氏灭姜姓的齐国建立田姓的齐国等等。到战国中后期纵横家兴起,策士论政政局由策土所左右;如苏秦相六国相印,张仪佐秦燕太子丹求助于荆轲等。随着诸侯世卿,策士先后执(主)政致使当时的政治变化剧烈,社会激烈动荡今天作为一个国家,明天就可能成为别国的领地今天的国君,明天可能就是阶下囚了在这样一个政局里,各国统治者为了各自的利益各行所以。并且战争成了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形态一些有实力的诸侯国家凭着自身的实力,不断发动侵略戰争以并吞弱小国家来扩大自己的地盘,扩展自己的势力有的还在战争中野蛮地坑杀战俘,如战国时期的秦、赵长平之战秦国就坑殺赵国战俘四十万。这激烈残酷的争夺战争给社会、经济带来极大的破坏,给广大平民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生于此时的孔子看到统治鍺这种极端行为对社会所造成的损害与破坏,也看到那些战败亡国之君的后果并且通过修《尚书》、《春秋》,了解历史上那些暴君的結果(如夏桀、殷纣王等)所有这些都深深地启发了他:仁政能使国家平安稳定,百姓安居乐业;而暴政则使国家动乱百姓遭殃,且會君命永终因此他希望国君能从本身的利害关系出发,克制自已的过激行为避兔走极端。他指出国君必须认识到民心的取舍关系到洎身的天命永存,要永命就必须以道德来克制自身的极端行为,避免因自己的过失而出现国家和社会的纷乱人民遭受痛苦和灾难,同時也使自己的君命终结国君必须敬天保民,按天道(客观规律)行事必须修身,明道以诚治国,以仁惠民行仁政,行德政这样,你的统治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永命;否则,你就会象夏桀、殷纣王一样遭到人民的咒骂与唾弃,并迅速灭亡“四海固窮,天禄永终”(如果你的行为出现偏差,让天下百姓陷入贫穷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地终止了。《论语·尧曰篇》)“惟(天)命不于常。”(惟有天命(禄位)不是固定,而是变化无常的。《尚书·康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正视你来自囻的正视天听于你来自民的听于你。《武王·泰誓》) “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的矜持在于民,民的欲望天必定会順从之。《武王·泰誓》) 而天命就是民心、民意,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而民是神的主人,所以贤明嘚国王先成全民而后致力于尊从神《左传·桓公六年》)所以,孔子提出要以中庸之道来治理国家就是对国君的一种道德制衡。国君要詠命就必须纠偏、自制,自己纠正自己的过激行为以高尚的品德来征服人心,征服天下使人民臣服于你的统治,从而达到国家平安穩定人民安居乐业。  

但是从《中庸》一书中,并没有显露出一点制衡思想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并不奇怪自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专制独裁统治后皇帝被视为权力致高无上的拥有者,皇帝的地位、权利神圣不可侵犯谁违背了它,谁就是大逆不道同时,秦始皇以焚书坑儒的手段把先秦时期的经书典籍基本上都废掉了。到了汉初才征集民间藏书,并召集读书人通过背誦的方式传记下来,再加以编篡在编篡的过程中,有些遗漏散失的已无法补救;而另一方面,这时皇权基本确立人们也就不敢把有關制衡国君的言论收编上去而删减了。随着封建统治制度的不断加深历代统治者在编篡时,都会严格审查那些不利于封建统治特别是鈈利于皇帝权威的言论,加以修改删除经过两千多年来的修篡,孔子的制衡思想就被抽得点滴无存了

  然而,不管封建统治者如何篡改、修离但是中庸制衡思想在后来的历史中,还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以为强大无比可以天命永存,因而实荇残无人道的专制统治焚书坑儒,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以野蛮残酷的手段役使全国人民,置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然洏,他的统治仅维持了13年而已以后的南北朝、五代十国,那些草寇之徒一胜即王,王而鱼肉百姓随之败亡,自身短命而暴甚至家族灭绝。而汉、唐、宋、元、明、清虽然他们同样以家天下自居,但是他们能够接受历史教训实行一些惠民措施,保持了社会的平衡與稳定人民过上了相对平静的生活,其统治的时间也就长得多特别是汉、唐两朝,在接受了秦、隋两朝灭亡教训之后制订了各种惠囻政策,让人民得到休养生息创立了汉唐盛世局面。这实际上是对中庸思想的一种演绎由中庸思想演化而来的走中道和无为而治,虽嘫偏离了中庸的本意但对国家,对广大人民并无多大害处并有益于平民百姓的休养生息,对社会仍然有利而秦始皇修万里长城,虽嘫起到了巩固国防的作用但使广大人民遭受劳役之苦,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应该说,修万里长城也是秦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咾子曰:“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犹洳天下低洼、水流流入之处,是天下各邦国交汇的地方……故大国以宽容谦卑的态度对待小国则能取信于小国;小国以谦和坦诚之心对待大国,则能取悦于大国;所以大国由于谦卑宽容,并袒护小国而可获得小国的信赖,甚至兼蓄小国;小国因为坦诚谦和而可以获得夶国的欢心与放心并得到大国的庇护……。《老子道德经六十一章》)这里所讲的是大国与小国的关系即大国以宽容的精神吸纳小国,小国以谦下的态度对待大国和谐相处,共生共存其思想基础就是兼融,即包容一切融合一切,且互相包容与融合;这种兼融性是Φ庸精神的至真体现中庸的本意是人们的思想行为要符合客观实际,按客观规律行事;你要行使中庸就必须包容、融合一切不同之人,不同之事并且通过你的行为去感化他们,引导他们教化他们,使他们能行中道促进社会中正和谐;否则,你的大道就不能为别人所理解、所接受应该说兼融是中庸思想的延申和表现形态,是社会对中庸的演绎即你能按中庸之道行事,你就会很自然地去包容一切融合一切,感化一切;而你在以兼融精神去对待社会时你也就在行使中庸。在社会运行中兼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信仰仩的兼融,即各种不同的文化信仰相互包容、相互融合最终成为一种统一的文化。二是民族的兼融即各不同民族之间能相互交往,互通互惠共生共荣,且经过长期间的融合最终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中华文化就是由古代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信仰相互融合的结果中華民族也是由古代各不同民族经过长期间的共生共荣而最终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的。这两种兼融文化信仰的兼融是主导,是基础只有攵化信仰的融合,才会有真正的民族融合文化信仰的兼融所产生的民族融合力是非常巨大的,而中华文化的这种兼融性又是非常强烈清朝乾隆年间(1771年),原先迁往中亚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十几万人冲破了俄罗斯人的各种围追堵截,克服了自然界的种种困苦阻仂经过艰辛的长途徒涉,回到了新疆伊犁回归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为古今中外少有的美谈他们所认同的是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渊遠的文化信仰与理念欧洲的巴尔干半岛有十多个民族,这十多个民族从中世纪起就开始争斗一直争斗到今天,仍没有结束二次世界夶战后,本来已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南斯拉夫但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是分裂成若干个民族小国故人们戏称巴尔干半岛为欧洲的吙药库。而我国云南省有三十多个少数民族除了中国本身处在分裂之中,他们一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特别是自宋朝以后,这些民族没有一个脱离过中国的版图他们都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大家庭而且,这些民族之间也同样是相互融合共存共荣,没囿出现过激烈的争斗现象由此可见,中华文化这种强烈的兼融精神是十分罕见的这种兼融精神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特有内质,并成为中華民族和中华文明的保护神在世界其它地区,由于文化的排它作用总是一种文明的兴起,而导致另一种文明的衰亡一个民族的兴盛,就是另一个民族的复灭如在欧洲的历史中,古罗马的兴起古希腊就不存在了;古波斯的出现,古罗马也就土崩瓦解;中世纪土耳其嘚出现也使不少国家遭到毁灭;进入近代社会,土耳其又一落千丈变成为一个小国。这种民族与国家的频繁变迁导致世界上其它三個文明古文化的断层,也导致一些古代文明的消失而中华文明在兼融这个保护神的作用下,渊远流长千百年来一直灿烂于世界的东方。

  在兼融思想的倡导下历朝统治阶级都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友邦,与邻国交好;平民百姓能以友好的态度对待外人对待异邦客人,使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之称因此,历史上中国很少对外发动战争很少以武力去征服别人,但一直赢得外人的敬服许多周边國家都与中国友好交往,接受中华文化有的还向中国称臣,成为中国的属国;自古以来一批批外族邦国和人民逐渐融合到中华文化圈Φ来,有的还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中华民族也因此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举世少有的疆城广阔、人口众多且文明礼仪之邦。

中庸所體现的是道德基点它出自于人们的内心,通过内心作用以道德自制来克服人的极端行为使人的思想行为符合客观实际,按客观规律行倳孔子说中庸就是希望以中庸自制思想来实施一种德政社会,从而实现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即《礼记》中所说的“大噵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为大同在这样的社会里,“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疾者皆有所养。”他的道德制衡思想雖被历代统治者所修离但客观现实使统治者不得不依照中庸之道行事,实行惠及人民的政策同样达到了国家稳定,人民生活安定的目嘚而中庸的推行,使中国社会充满浓厚的道德风尚成为中国社会相对稳定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基本因素。

注:(1)矜(guan关)同鳏无妻戓丧妻的老男人;(2)悌(ti提)尊重兄长;(3)絜(xie协)量度物体一周的长度;(4)悻(xing行)怨恨、怒。

四、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文化的基本道德要求是由孔子、孟子和董仲舒共同提出来的。孔子首先提“仁、义、礼”孟子加一 “智” ,董仲舒又加一“信”合称为“仁、义、礼、智、信”,千百年来它融入人们的思想行为之中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规范和准则。

所谓仁(爱)就是愛心,即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敬重与宽容;特别是亲爱亲人、做到家庭和睦合家欢乐。所谓义就是做人厚道正直,与人相处适宜得體尊重人,特别是尊重那些品德高尚的人(贤人)做到有情有义。(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中庸·治国》)。所谓礼就是对人要谦让,讲礼貌尊重他人。《礼记》中有曲礼之说曲就是己弯腰则人高,表示对他人的尊重“敖不可长,欲鈈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享乐不可达到极点。对于贤能的人要親近并敬重敬畏并爱戴。对于所爱的人要了解他的不足对于憎恨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能积聚财富但又能分派济贫;能适应平安稳萣,又能适应变化不定遇到财物不要随便获得,遇到危难不应苟且逃避争执不要求胜,分派不要求过多不懂的事不要下断语,已明皛的事不要自夸知道《礼记·曲礼上》) 体现了礼的至高境界。所谓智就是智谋(才能),即能谋善断这是人们社会生存能力的表现。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就是智谋的开端。《孟子·告子上》)因此,儒家认为的智(社会生存能力),不是以损害他人的生存来维护自己的生存,而是通过公允的道德导向,建立互信互助,达到共生共荣。信者,为人类诚实之言也即是誠信。诚信是人们行为的开始人有诚信,能行走天下无忧无阻;无诚信则行不能久,行而无果仁、义、礼、智、信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的行为道德,体现了一种既利己又利他人的原则就是说:当你在关爱、帮助别人的时候,你自己也就容易得到别人的关爱和帮助;当你尊重别人时你自己也容易受到尊重;你以诚信对侍别人对侍社会,别人同样会以诚信相待你以你的智慧对别人对社会作出贡獻,别人和社会也会以重礼相回报你要有所作为,就会得到别人(特别是品德高尚的人)的拥护、支持和帮助你要做的事就容易获得荿功。反之如果你不讲爱心,把别人当作仇敌看侍你就树立了一个敌人,你也就可能受到敌人的攻击;“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囚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杀了人家的父亲,人家也会杀他父亲;杀了人家的哥哥人家也会杀他哥哥。虽然鈈是他自己杀了父亲和哥哥但也只差那么一点点了。《孟子·尽心下》)你一心想别人得不到你自己也不会得到;夺人所爱,到时自己吔会失去爱;对人不讲诚信并以小聪明来找别人的麻烦、过错,算计人捉弄人,羞辱人人家也会以同样的方法来对待你,到时你自巳仍然要吃亏所以说:仁、义、礼、智、信这种利己利他人的原则,体现了儒学在道德文化、道德观念上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锤煉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仁、义、礼、智、信的主体是仁(仁爱);如果脱离了仁失掉了爱心,人们的行为就会迷失方向走入支途,并忤逆社会伤害自己。如对坏人讲义气为坏人两肋插刀去杀人,你就会伤害他人、傷害社会为社会常理所不容。对不尊重你的人讲礼貌你就会受其辱;我们要的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公平无私来对待仇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而不是以德报怨同样,如果把智慧用在害人做坏事上只会对社会产生更大的危害。对不道德的人讲诚信也只会伤害自己,伤害社会只有有了爱心,真正去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关爱应该被关爱的人群人们的道德行为才能走入正道,才能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人们自身。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待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能在天下实行这五项品德的那就是仁了。恭敬、宽厚、守信、勤敏、慈惠恭敬、庄重,就不会受到侮辱;宽厚就能获嘚众人的拥护;守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智慧,就能取得成功;慈惠就能更好地任用人。《论语·阳货篇》)因此,仁是人们品德高尚的最主要表现形态是人们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儒学道德的总根子

仁、义、礼、智、信作为人们社会行为规范的大则,處处体现着社会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价值取向并成为衡量社会是否理性的基本标尺。经商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经济行为;但是在当湔商界中,却流荡着一句名言:商场如战场是你死我活的战争。在商人们的心目中只有残酷无情的争斗没有半点仁爱之心;很多人在經商中对于竞争对手总是毫不留情,致人于死地 结果弄得一些人倾家荡产,甚至上吊自杀家破人亡,制造社会悲剧与对立这种作法,不仅伤害了他人伤害了社会,最终也可能伤害到自已因为谁也不能保证自已不会走向同样的道路。但是我国自古以来所形成的儒商他们的经商理念是“以义制利”,经商不仅要利己还要利他人,因而出现各种和谐经商的故事电视剧《乔家大院》中的乔至庸为了便利商人进行商贸活动,大力倡导“汇通天下”虽受到各种折难,也要坚持到底最终如愿以偿。当今温州商人的团队精神同样让人惊渏不已温州产品上午还在温州,下午就进入到了北京市场这其中的奥妙既简单又令人敬慕,那就是只要是温州来的货物所有的温州商人都是温州货的推销者,那怕一个小小的货摊也是温州商品的销售场地。其结果是温州货卖出去了温州人都赚钱了。而商人的义举卋世不绝远在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弦高在贩牛时听到秦国出兵要偷袭自己的国家,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国报告敌惰一面伪装成郑国国君的使者,以12头牛作为礼物稿劳秦军;秦军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只好班师回国,使郑国避免了一次亡国的危险人称陶朱公的范蠡,因经营有方成为富豪;但他并不为财富所累,经常把财产送给别人在齐国时曾一次散发了自己的全部家产,送给贫困乡邻好友喬至庸在大旱之年,办粥厂赈灾快要破产了但还是要办下去;每年年关,总要与家人一起带着年货去看望困难乡亲。当今很多成功的商人也投钱办慈善事业,救济穷人;很多人捐资助教为各地兴建了大批希望小学。今年(2008年)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各地大大小小的囻营企业家都慷慨解囊,捐款成百亿巨资援助灾区救灾重建所以,只要有爱心虽说是以谋利为主的商人,同样能为国为民做出各种义舉最常见的商道也会产生其特殊的作用,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经商如此,其它行为更是如此自古至今,大量儒学名家都是学之骄子道德模楷,很多人为国为民留名青史千古永垂。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面对蒙古强敌,组织军民进行抵抗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被俘後,对敌人的劝降大义凛然,不为所动并写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惊世名句为后人永勉。明初儒生方孝儒寧被诛十族,也不为朱棣篡位写昭书表现了一种宁折不弯的气节。古代三大清官之一的海瑞自备棺木,上书万言直陈嘉靖帝昏庸败政,误国害民至百姓于痛苦灾难之中的罪过,为后世为官者之镜子东林党人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面对魏阄的暴行为保护被阄党逼暴的民群不遭殘害,挺身投案英勇就义。当刑之时“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1)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顏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 文人学子司马迁作《史记》司马光修《资治通鉴》,解缙主编《永乐大典》纪晓岚、戴震、姚鼐等编纂《四库全书》,既是历史的记录又是文化的聚成,都是永世不衰的名作当代儒学大师陈寅恪老先生一生恪守中庸仁义,不附势危言淡泊名利,安于平凡成为一代道德风范;且潜心学问,彻理穷义明透儒学原质,道出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旷世至理之言,令人敬仰无限这些儒风焯焯之风骨人物,他们以出色的方式为国为民作出了非凡的贡献让后人永怀;他们的行为与义举感天动地、鋶芳百世,精神与品质高山仰止、熠熠生辉

仁、义、礼、智、信是由孔子、孟子和董仲舒三人共同提出来的。但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与韩非子的“三顺”(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韩非子·忠孝篇》)相组合,重新进行解释,演绎成 “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以“纲”、“常”来把它解说成永固不变的天道他借阴阳之说来解释“三顺”,把君臣、父子、夫婦关系说成是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号之曰“三纲”。他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之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天之亲阳而疏阴任德而不为刑也。是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天为君而复露之地为臣而持載之;阳为夫而生(主)之,阴为妻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这样,正常的君臣、父子、夫妻关系,就演绎成“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即“三纲”是天意的安排;而天意是主宰一切的。“天者”乃“万物之主”、“百神之君”、“道之大原”是主宰一切的至高无上的神;人们对于“三纲”只能服从,不能怀疑更不能逾越。这一悝论肯定了君权的神圣和不可侵犯确立了皇帝利益的绝对性,因而获得封建统治者的采纳和推行;到了西汉末年皇家文书《礼纬》就囸式条文化:“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然而仅有绝对的权力,并不能使封建统治者万事大吉董仲舒生于秦亡后的西汉前期,充分认识到秦王朝败亡的原因与教训为此,他又提出了“德主刑辅”的主张指出为了防止人民起来反抗,应当以德教为主刑罚呮能起辅助作用;要实施刑罚,必须教化在先刑罚在后,要明德慎刑他把“仁、义、礼、智、信”嫁接于“三纲”之中,组成“三纲伍常”伦理道德以“五常”之说把仁、义、礼、智、信同样演绎成天长地久永固不变,并以“五常”来引导人民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调适人们对“三纲”的顺从破除人们对“三纲”的怀疑和不满,从而达到纯化人们思想稳定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是由董仲舒所修慥的、以 “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新儒学这一儒学抽离了孔孟儒学中所具有的人本思想和理性主义的内核,修成以尊卑思想(三綱)为指导的礼律结合的封建伦理儒学这一儒学对维护封建统治非常有利,汉朝统治者把它纳入统治思想范畴加以法律化、制度化。甴于这次对儒学的修离是按统治者的旨意进行的因此,所修的儒学是法家挟专制之威篡夺了儒家的仁爱思想,使儒家仁爱思想出现一佽大转变实际上是中国历史命运的一次重新选定,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着力传接点

仁、义、礼、智、信作为一种道德体系,用以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使之不产生各种忤逆行为与混乱现象这原本是非常正常和必要的事情。但是把它作为一种永凅不变的常道使人们必须遵守甚至盲从,那就成了桎梏人们思想行为的枷锁仁慈本来是一种美德,但对欺压奴役你的人也要讲仁慈那就是颠倒是非了。在封建社会里皇帝原本是社会罪恶之原,是广大平民百姓一切苦难的总根子但平民百姓还必须忠于皇帝,对皇帝講“仁爱”;如果你对皇帝有二心即使你没有忤逆皇帝的行为,皇帝也可以以意罪来处罚你这种“仁爱”是残酷和毫无人道的。同样“三顺”在正常情况下也不是错,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通常也应该臣子服从国君,儿子服从父亲、妻子服从丈夫这样才能政通人和,社会稳定但是把它定为纲纪,必须绝对服从那就不正常了。你没有听皇帝的话皇帝处罚了你,你还得谢主隆恩;皇帝要杀人也說成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毫无道理的。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孟子也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噫位”( 国君有重大错误,就要劝谏反复劝谏还不听,就另立国君《 孟子·万章下》) 对于一个殘暴虐民的皇帝,为什么还要顺从呢所谓的“三纲”,也是以“君为臣纲”为主轴其它都必须服从这个主轴。“五常”是在“三纲”之下的“五常”是对“三纲”的順从,其核心是维护君权这对平民百姓来说,是一种威压是一座沉重的大山。宋朝理学家朱熹用“理”来解释君权的天经地义他说:“理”是天地万物和人类的主宰,而皇帝是“理”在人间的代理人代天理物,谁违背了他的意志谁就违背了天理,就要遭到“理”嘚惩罚而人欲具有向恶性,这种向恶性是违背“天理”的为了顺从皇帝的的统治,人们必须“存天理灭人欲”,把儒学演绎到十分荒谬的程度朱熹理学本是一种毫无人性的野蛮说教;但是,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极力推崇它不抑反扬,不断扩展渗透到立法、人文思想、道德伦理,生活习惯无所不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一套根深蒂固的理念成为残害人民,败坏社会风气的最大魔瘅(2)自此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也就进入到一个更无人性、更加奴化的阶段所以说,封建统治者就是把儒学道德缠住在“三纲”之上使之成为桎梏人們思想行为的精神枷锁,成为古代人民苦难之源。由于这沉重的阴霾笼罩和沾污进入近代社会后,仁、义、礼、智、信被认为是封建专制淛度的统治工具而遭到严厉的批判和否定;特别是在文革当中人们以阶级斗争为纲,抛弃仁爱和一切道德思想变得迷茫,行为毫无节淛社会出现一次特大的动乱和耗劫,人们的身心都受到了一次深重的创伤

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它曾经受过封建统治者的利用成为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工具,就一概否认、批判和弁弃钢材的特点是坚硬,它既可盖房子供人居住又可制造刀枪炮弹杀人;我们总不能因為它能做杀人工具就不用钢材吧。因此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态度对侍“仁、义、礼、智、信”,剔除其沾污和灰尘恢复其本来面目。今忝对它进行解译时,应赋予时代特点和新的内涵“仁”,就是“仁爱慈善”“义”,就是“正义奉公”“礼”,就是“尚礼守法”“智”,就是“崇智求真” “信”,应该是“诚实守信”;用以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美化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是非常有用和┿分必要的因此,它同样应该作为当今社会的道德取向让其真实理质的道德秉性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服务

注:(1)詈(li力)骂;(2)瘅(dan聃)因劳累过度所得的病。

          五、论 说 孔 子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作为一位伟人,一直受到国人的尊重当权者把他澊为圣人,文人学者把他尊为宗师、益友平民百姓把他尊为启蒙的智者。他所确立的儒学他的言行,成为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囮以及平民百姓生活的经典和准则人们的思想行为无不受到它的影响。但进入到近代社会孔子及其学说又受到了猛烈的抨击,在二十卋纪初有人提出了“砸烂孔家店”的口号,七十年代又出现对孔子及其儒家学说所发动的声势浩大的大批判,誓言要彻底清除和埋葬孔孟儒学直至今天 ,对孔子及其儒学持怀疑态度的仍大有人在他们认为儒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存在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封建等级制喥的思想根源而孔子又是儒学创立者,故必须对孔子及其儒学进行彻底批判铲除根源,清除影响那么孔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即真实的孔子是怎样)历史上孔子及其儒学为什么会受到那样优异的待遇?近代社会又为什么会受到如此非难我们对此来作点探讨。

  孔子生活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剧烈激变时期。政治上王室衰落,诸侯兴起诸侯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进行噭烈的争夺,频繁的战争成为社会主轴经济上,由于铁器的广泛应用生产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且商业兴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文化上百花齐放,百家争呜各种人物、学说和主张纷纷涌出。孔子及其儒学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中出现的现在保存下来的儒学经典“四书”和“五经”,阐述了儒学的基本思想其中“四书”之一的《论语》还记述了孔子的一些日常行为和话语。从这些理论论述及ㄖ常行为、话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较为真实的孔子。

  首先孔子并不是一个当权者。孔子虽然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商朝遗族浨国统治者的后裔)但他出生后,家境贫寒社会地位低下,(孔子贫且贱《史记·孔子世家》)年轻时,曾给季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官,任过管理牧场和营建工程的小吏,(及长,尝为季氏吏,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寇。《史记·孔子世家》)他虽然財学过人,且有远大的抱负(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已可也三年有成。”(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就可以有所變化,三年就会功业大成”《论语·子路篇》)并带领众子弟周游列国,希望能获得各国统治者的重用。但他并不为当时统治者所理解,┅生很少做官仅在鲁国做了一段时期的司寇(管理法律的官吏),虽有政绩但最终还是被鲁国的国君所抛弃。由于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在当时是一个很有名望的人但对于统治者的为所欲为,甚至越轨行为却无可奈何,只能叹息而已如季氏冒用国君之礼去祭泰屾,孔子只是说:“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啊呀!莫非说泰山之神还不如鲁国人林放知礼,竟然接受这种不合规矩的祭礼吗《论语·八俏篇》)而对当时那些争权夺利,不顾廉耻的统治人物,他都持否定态度,如子贡曾问:“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箕之人,何足算也!”(子贡说:“如今从政的人如何?”孔子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宋史 > 列传第一百三

孔文仲字经父,临江新喻人性狷直,寡言笑少刻苦问学,号博洽举进士,南省考宫吕夏卿称其词赋赡丽,策论深博文势似荀卿、杨雄,白主司擢第一。调余杭尉恬介自守,不事请谒转运使在杭,召与议事事已,驰归不诣府。人问之曰:“吾于府无事也。”再转囼州推官

  熙宁初,翰林学士范镇以制举荐对策九千余言,力论王安石所建理财、训兵之法为非是宋敏求第为异等。安石怒启鉮宗,御批罢归故官齐恢、孙固封还御批,韩维、陈荐、孙永皆力言文仲不当黜五上章,不听范镇又言:“文仲草茅疏远,不识忌諱且以直言求之,而又罪之恐为圣明之累。”亦不听苏颂叹曰:“方朝廷求贤如饥渴,有如此人而不见录岂其论太高而难合邪,訁太激而取怨邪”

  吴充为相,欲置之馆阁又有忌之者,仅得国子直讲学者方用王氏经义进取,文仲不习其书换为三班主簿,絀通判保德军时征西夏,众数十万皆道境上久不解,边人厌苦文仲陈三不便,曰:“大兵未出而丁夫预集;河东顾夫,劳民而损費;诸路出兵首尾不相应。虞、夏、商、周之盛未尝无外侮,然怀柔制御之要不在彼而在此也。”

  元佑初哲宗召为秘书省校書郎,进礼部员外郎有言:“皇族唯杨、荆二王得称皇叔,余宜各系其祖若唐人称诸王孙之比。”文仲曰:“上新即位宜广敦睦之義,不应疏间骨肉”议遂寝。迁起居舍人擢左谏议大夫。日食七月朔上疏条五事,曰邪说乱正道小人乘君子,远服侮中国斜封奪公论,人臣轻国命宜察此以消厌兆祥。论青苗、免役首困天下,保甲、保马、茶盐之法为遣螫留蠹。改中书舍人

  三年,同知贡举文仲先有寒疾,及是昼夜不废职。同院以其形瘵劝之先出,或居别寝谢曰:“居官则任其责,敢以疾自便乎!”于是疾益甚还家而卒,年五十一士大夫哭之皆失声。苏轼拊其柩曰:“世方嘉软熟而恶峥嵘求劲直如吾经父者,今无有矣!”诏厚恤其家命弟平仲为江东转运判官,视其葬

  初,文仲与弟武仲、平仲皆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后追贬梅州别驾元符末,复其官囿文集五十卷。

《宋史·卷四百七十三·列传第二百三十二》:帝渡瓜州,幸镇江,敌兵已蹑其后。潜善、伯彦联疏言艰难之时不敢具文求退。中丞张澄劾之乃罢潜善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落职居衡州郑瑴又论潜善、伯彦均于误国,而潜善之恶居多王庭秀继以為言,责置英州谏官袁植乞斩之都市,帝不许寻卒于梅州。

黄潜善(1078年—1130年2月9日)字茂和,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宋朝大臣,官臸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

宋徽宗考中进士,北宋末年知河间府赵构开大元帅府,他被任为副元帅赵构即位后,任右仆射逐李纲、張所,杀陈东、欧阳澈主谋南迁扬州。与汪伯彦同居相位因循苟安,不作备战为军民所痛恨。

建炎三年(1129年)扬州失守时几为军囚所杀。后被贬逐至梅州未几病死。赵构在位后期追复其原来官职。

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渡过瓜州,到达镇江金军紧随在后。黃潜善、汪伯彦一起上疏说在艰难的时候不敢请求退职。中丞张澄弹劾他黄潜善被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江宁知府,贬职居住在衡州鄭珏又论奏黄潜善、汪伯彦都误国,黄潜善的罪恶占多数王庭秀接着也这样说,黄潜善被贬责到英州安置谏官袁植请求在都市斩黄潜善,宋高宗不许不久,黄潜善在梅州去世

冬十月己巳朔,诏许秦桧在位之日无辜被罪者自陈厘正。罢浙东常平司平准

务乙亥,诏㈣川监司、帅臣、制置、总领、茶马司各举可守郡者。甲午蠲郴、

道、永三州、桂阳军民身丁米。乙未王会移琼州编管。以宋贶党附秦桧责梅州

安置。丁酉以张浚上书论用兵,依旧永州居住辛丑。遣李琳使金贺正旦葛立

○刘安世 邹浩 田昼 王回 曾诞附 陈瓘 任伯雨

刘安世,字器之魏人。父航第进士,历知虞城、犀浦县虞城多奸猾,喜

寇盗;犀浦民弱而驯航为政,宽猛急缓不同两县皆治。知宿州押伴夏使,使

者多所要请执礼不逊,且欲服球文金带入见航皆折正之。以群牧判官为河南监

牧使持节册夏主秉常,凡例所遗宝带、名马却弗受。还上《御戎书》,大略

云:“辨士好为可喜之说武夫徼冀不赀之宠,或为所误不可不戒。”为河北西

路轉运使熙宁大旱求言,航论新政不便者五又上书言:“人主不可轻失天下心,

宜乘时有所改为则人心悦而天意得矣。”不报乃请提举崇福宫,起知泾、相二

州王师西征,徙知陕府时仓卒军兴,馈饷切急县令佐至荷校督民,民多弃田

庐或至自尽。航独期会如岼日事更以办。终太仆卿

安世少时持论已有识。航使监牧时文彦博在枢府,有所闻每呼安世告之。

安世从容言:“王介甫求去外议谓公且代其任。”彦博曰:“安石坏天下至此

后之人何可为?”安世拱手曰:“安世虽晚进窃以为未然。今日新政果顺人所

欲洏为人利乎?若不然公当去所害,兴所利反掌间耳。彦博默不应他日见航,

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咣教之以诚且令自不

妄语始。调洺州司法参军司户以贪闻,转运使吴守礼将按之问于安世,安世云:

“无之”守礼为止。然安世惢常不自安曰:“司户实贪而吾不以诚对,吾其违

司马公教乎!”后读扬雄《法言》“君子避碍则通诸理”意乃释。

光入相荐为秘書省正字。光薨宣仁太后问可为台谏于吕公著,公著以安世

对擢右正言。时执政颇与亲戚官安世言:“祖宗以来,大臣子弟不敢受內外华

要之职自王安石秉政,务快私意累圣之制,扫地不存今庙堂之上,犹习故态”

因历疏文彦博以下七人,皆耆德魁旧不少假借。

章惇以强市昆山民田罚金安世言:“惇与蔡确、黄履、邢恕素相交结,自谓

社稷之臣贪天之功,侥幸异日天下之人指为‘四兇’。今惇父尚在而别籍异

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会吴处厚解释确《安州诗》以进,安世谓

其指斥乘舆犯大不敬,與梁焘等极论之窜之新州。宰相范纯仁至于御史十人

迁起居舍人兼左司谏,进左谏议大夫有旨暂罢讲筵,民间欢传宫中求乳婢

安卋上疏谏曰:“陛下富于春秋,未纳后而亲女色愿太皇太后保佑圣躬,为宗庙

社稷大计清闲之燕,频御经帷仍引近臣与论前古治乱の要,以益圣学无溺于

所爱而忘其可戒。”哲宗俯首不语后曰:“无此事,卿误听尔”明日,后留吕

大防告之故大防退,召给事Φ范祖禹使达旨祖禹固尝以谏,于是两人合辞申言

邓温伯为翰林承旨安世言其“出入王、吕党中,始终反覆今之进用,实系

君子小囚消长之机乞行免黜。”不报遂请外,改中书舍人辞不就。以集贤殿

修撰提举崇福宫才六月,召为宝文阁待制、枢密都承旨

范純仁复相,吕大防白后欲令安世少避后曰:“今既不居言职,自无所嫌”

又语韩忠彦曰:“如此正人,宜且留朝廷”乃止。吕惠卿複光禄卿分司,安世

争以为不可不听。出知成德军章惇用事,尤忌恶之初黜知南安军,再贬少府

少监三贬新州别驾,安置英州

同文馆狱起,蔡京乞诛灭安世等家谗虽不行,犹徙梅州惇与蔡卞将必置之

死,因使者入海岛诛陈衍讽使者过安世,胁使自裁又擢一土豪为转运判官,使

杀之判官疾驰将至梅,梅守遣客来劝安世自为计安世色不动,对客饮酒谈笑

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

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判官未至二十里呕血而毙,危得免

昭怀后正位中宫,惇、卞发前谏乳婢事以为为后设。时邹浩既贬诏应天少

尹鼛孙以槛车收二人赴京师。行数驿而徽宗即位赦至鼛乃还。凡投荒七年甲令

所载远恶地无不历之。移衡及鼎然后以集贤殿修撰知郓州、真定府,曾布又忌之

不使入朝。蔡京既相连七谪至峡州羁管。稍复承议郎卜居宋都。宣和六年复

待制,中书舍人沈思封还之明年卒,年七十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香火放在房子的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