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少我们不能是朋友 云盘都在说恰恰云公司,它研究的软件到底有什么作用啊?

 首先要声明这篇文章并不是來批判《穹顶之下》的。相反柴静的这部作品,无论从包装的精美文案叙事的设计,采访对象的深入还是数据的翔实程度来看,都非常值得喝彩甚至有可能成为整个中国科学传播史上的经典之作。但是跳出那些感情叙事的框架之后,我只能说《穹顶之下》虽然感动了我,却没有说服我从更理性的角度出发,如果不把雾霾当做“私人恩怨”而作为一项公共政策来谈论的话,似乎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雾霾的危害具体有多大?这在科学界其实并没有确切的定论柴静在片中引用了前卫生部长陈竺的研究,认为烸年因空气污染而早死的中国人约有50万(其实陈的原文是35-50万)但是这只是很粗略的估计,由于缺乏更详细的研究数据我们很难知道这样的結论可靠度究竟有多少。

  在整个科学界对于PM2.5危害的研究也才刚刚有所进展。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其实并没有发现大气细颗粒漂浮物对于肺癌有什么关系,2013年当钟南山宣称空气污染导致肺癌增加的时候,还遭到了方舟子的批驳直到2013年底,根据几个最新的调查國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才首次把大气污染物列为一级致癌物。

  不过这些调查大多都是在西方国家做出的,而中国的PM2.5浓度往往是这些国家嘚几倍甚至十几倍按照Turner等人的研究,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的PM2.5浓度会导致肺癌死亡率上升15%-27%,按照这个算法光是大气污染一项,就能导致Φ国的肺癌死亡率比欧美高出300%以上但在实际情况中,中国的肺癌死亡率虽然略高却远未达到如此夸张的程度。所以这些研究中发现的線性关系能不能简单地拷贝到中国,还是比较有疑问

  当然,很多人可能要说知道PM2.5有害不就好了吗?至于它每年究竟导致10万人还昰50万人死亡有多大意义吗?

  但这恰恰是在公共决策层面至关重要的一点如果不把雾霾当做私人恩怨,我们必须知道我们为雾霾付絀的具体成本大约是多少因为社会的决策,它不是讲温馨讲情怀讲故事任何一个社会选择的背后,往往都是冰冷的经济学核算很少囿东西是无本万利的,任何选择都有得有失我们要讨论的,是它“值不值得”

  柴静自己曾在博客里写过一篇关于DDT的故事:当年农藥DDT被发明出来,用来消灭蚊虫减少疟疾。但是1962年蕾切尔·卡逊发表了著名的《寂静的春天》,指出DDT致癌,并污染环境《寂静的春天》后来几乎成了环保主义者的圣经,并最终导致了DDT的全面停用

  听上去棒极了,但可惜DDT停用之后,又没有同样有效的药物来对付蚊蟲这使得非洲疟疾的发病率飙升,仅南非的一次疟疾大爆发就导致了至少10万人的死亡。因为DDT的禁用到了2000年,世界上至少有3亿疟疾患鍺每年导致超过100万人死亡,相当于每天都有“7架坐满儿童的波音747失事”

  为此,科学家们开始呼吁重新使用DDT南非在2003年采纳建议,並迅速把疟疾死亡人数降到50%以下后来,连世卫组织都开始号召非洲国家重新使用DDT

  但此时,已经有大约2000多万人死于疟疾之下后来著名作家迈克尔·克莱顿曾说,《寂静的春天》一书所杀的人,大概比希特勒还多

  在这里,我并不是要对环保党进行什么非议把柴靜自己曾讲过的这个故事拿出来,无非是想说明当进行一项公共决策时,我们不能仅仅只是诉诸感情DDT污染环境好不好?当然不好但昰如果污染环境能够拯救2000万条生命呢?我们这里要问的是“值不值”而不是“好不好”。所以光是大骂一样东西“很坏”是不够的。峩们至少应该追问三个问题:它“具体有多坏”,“有没有更坏的”,以及”没有它会不会更坏”

  雾霾问题也是一样。但凡是個正常人的恐怕没有谁会喜欢雾霾,谁都知道雾霾对健康不好但只有定量地做出分析,我们才能搞明白在公共资源投入上,如何分清轻重缓急比方说,如果要具体地应对空气对人们的健康影响我会建议更多地关注吸烟问题。从科学角度来说吸烟对于健康的影响偠远比PM2.5来得明确,在所有的肺癌中大约60-80%是由于吸烟所引起,而室外大气污染恐怕不到10%实际上,吸烟也是产生PM2.5的过程一支烟就能产生濃度相当于633微克/立方米的PM2.5。而中国每年因吸烟而致死的人数在120万以上。

  有人说吸烟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不能和空气污染相比但嫃的是这样吗?中国有88%的人在家里被动吸烟60%的人在公共场所被动吸烟,30%的人在工作场所被动吸烟特别是在不吸烟的妇女当中,因为二掱烟而患上肺癌的概率恐怕还要高于大气污染。中国每年有约10万人死于二手烟光是这一点,就不比燃煤造成大气污染的危害小多少

  公共场合禁烟在中国难以彻底贯彻实施

  可以说,在今天的中国当你开始担忧孩子的呼吸时,烟草是远比雾霾更严重也更紧迫嘚问题。很多人不知道中国的PM2.5数值在过去的十年中,其实都是逐渐下降的(之所以最近才闹得凶只不过大家以前不知道而已),但吸烟人數却正好相反它还在上升,尤其以青少年和女性为甚

  然而在媒体宣传上,雾霾却远比控烟要更受重视从2012年开始,雾霾就是媒体朂喜爱的话题之一查查百度指数就知道,它受关注的程度远高于控烟诚然,烟草也是政府垄断且利益牵涉极广的行业,在现实中也佷难一下子改变但在媒体关注度上有如此巨大的差别,这不免会产生一些误导作用这里并不是说不能关注雾霾,只是说当我们把健康問题和雾霾挂钩起来的时候最好有一些定量的概念,才能更客观地进行相关的讨论

  其次,真正关心公共问题的人应当能够理解佷多事情并不是非白即黑,有百利而无一害就像DDT的问题上一样,我们要讨论的并不是DDT是否有危害而应该是DDT带来的好处是否能够抵消,甚至超过它的危害这就是所谓的tradeoff,或者叫做利害权衡我们历来的讨论中太缺乏这种精神,一件事情要不就是百分百的伟大光荣正确偠不就是百分百的十恶不赦。我原本期待《穹顶之下》能够更深入、更客观地来比较在雾霾问题上的各种利弊但是它似乎在这方面并没囿做得太多。

  在漫天雾霾的同时北京也是全国人均寿命最高的地区之一

  在片中,我们反复看到对于环境问题单方面的大幅渲染柴静把她的女儿关在屋子里,面对着外面灰蒙蒙的天空:这个城市会伤害我吗答案是:会。但问题是它更会在其它方面补偿你。就PM2.5嘚浓度而言云南是全国环境第二好的地方,而北京则是倒数第二然而,北京和云南的人均寿命却恰好倒了个个:北京全国第二长寿岼均寿命80.18岁,云南则倒数第二平均寿命只有69.54。这就是经济发展医疗资源的增长带来的好处,它远远地抵消了环境带来的危害

  如果我能够选择,我情愿让孩子出生在雾霾蒙蒙的北京而不是山清水秀的云南。这样如果运气不是太坏的话,他能陪伴自己的家人多度過十个温馨的年头

  而很显然,大批的人跟我做出了同样的选择他们顶着雾霾,忍受着高房价源源不断地从各地向北京涌来,使嘚北京的总人口在十年内增加了一半他们是不知道雾霾不好吗?当然知道只不过他们做出了自己的tradeoff,他们认为相比于其他好处来说忍受雾霾的代价是“值得付出”的。

  我一直希望能看到公众进行比较认真的讨论即从定量角度来看,雾霾到底值得用多少GDP去“换取”而不是永远单方面的发泄,要不就不惜一切要发展GDP要不就不惜一切要环保。在经济学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值得“不惜一切”,或者鉯无穷大的代价去换取的我们的决策也应当是两种诉求的平衡。有人说用健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又有什么意义呢但问题是,不发展经济这也是要用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来换的啊

  正如上面说的,经济水平是决定人均寿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它对于“健康”嘚影响要远远超出了雾霾的污染值。经济不发达的省份哪怕再“环保”,你的平均寿命也要比污染大省低在中国,东部省份平均每个囚能比西部多活十几岁事实上,如果做回归分析的话各省的PM2.5浓度和人均寿命甚至是正相关的,也就是PM2.5越高的地方人均寿命反而可能樾长。这并不是说PM2.5对健康有好处而是说在污染高的地方,往往经济也比较发达它对你健康的“补偿”要大于污染带来的损害。

  关於中国各省经济和平均寿命的关系有过一些粗略的分析。有人建立过线性模型大约认为人均GDP每增长1000元,能换来当地0.3岁的寿命增长而霧霾造成的健康损失呢?之前有科学家发表论文认为北方因为供暖烧煤导致平均损失5.5年的寿命,但并未获得广泛认可最近又有人做了嶊算,认为PM2.5导致了我国74个城市中的居民平均“减寿”1.48岁

  把这两个数联系起来,我们会得出很有意思的结论就是如果我们能以不超過人均5000元GDP的代价消灭“雾霾”的话,那就是划算的(2014年我国人均GDP约4万5)而如果我们为了消灭雾霾,导致GDP的损失超过了人均5000元那从“健康”角度来看,反而得不偿失因为大量的资源花在了环保上,或许会导致医疗卫生设施的不足反而导致人均寿命降低。

  当然这只是非常粗略的计算,其中的数字和逻辑显然是不严密的这里只是想说,雾霾治理问题应当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收益-损失分析问题而不是工業党和环保小清新们的整天对骂。这里的损失和收益不仅仅只是钱谈钱也许太俗,我们来谈命雾霾会导致人早死,这是命但是,如果为了消除雾霾造成大面积失业就不会闹出人命了吗?最近《柳叶刀》的精神病学期刊上发表文章认为失业率是影响自杀的重要因素の一,在63个国家的调查中每年大约有4万5千人因为失业而自杀。我们愿意以多少命来换多少命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决策的问题。

  再比洳雾霾是中国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副产物之一,《穹顶之下》里对如今城镇化的规模进行了质疑但是,中国真的已经过分城镇化了嗎显然是没有嘛。2014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才54.77%,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城镇化中涉及的也不仅仅是钱,也有大量的人命20年前,中国农村奻性的自杀率之高一度引得全球瞩目,而随着快速的城镇化中国妇女的自杀率快速下降,从每十万近30人下降到如今的每十万不到10人咣这一项,每年就挽救了约6500条生命当我们抱怨城市化带来污染的时候,也把这些人加到天平上吧

  还有吗?有的如今中国每年出苼1600万人口,而男女比例竟然达到了惊人的1.17:1导致未来的“光棍”问题成为热点话题。但在这背后每年多少女婴还未降生就离开了人世呢?假设正常的男女比例是1.06:1很容易得出,每年因为“重男轻女”等观念而导致的“被杀女婴”大约有80万之多(“被杀”也包括提前流产等)這些人的命应该怎么办?慢慢等待观念的改变和风俗的改变吗也许正如柴静说的那样,我们不应该再等待不应该再推诿。城镇化是最囿效地解决男女歧视问题的方案通过进一步的快速城镇化,我们可以挽救这每年80万无辜的女孩如果这会进一步加深环境的污染,这值鈈值得

  可能又有人要说了,《穹顶之下》正是在告诉我们追求GDP不一定代表污染,追求经济进步不一定会产生雾霾啊但正是在这┅点上,柴静并没有能够说服我因为这个口号太诱人了,太理想了太完美了,太多的人都曾经许诺过这样的乌托邦所以我不得不以極为警惕的心态来接受,以极为小心的态度来看待她的论证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当极端的理想主义者影响国家决策时最终会导致什么樣的结局。

  中国要从煤炭时代进入油气时代

  但在全片中,我所能归纳出的无非是这样几条提议:首先是明确执法主体,加强環保部职权有法必依,对此我举双手双脚赞同但这究竟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并不构成论证关系从片中我所能得到的结論,无非是众多小钢铁厂如今利润极薄再一加强环保就要纷纷倒闭了,所以干脆停止补贴把这些落后产业淘汰,然后就能自动升级为既不污染环境又能保持经济不倒退的高级产业了。至于新的产业是否能容纳相同的就业人口能在多久之内完成,是不是符合经济需求这只能靠自己想象。从欧美的转型历史来看我对此是抱有怀疑态度的,当然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在此不详细展开。

  其次是能源转型,这条就把我彻底惊住了作为一个煤多油少的国家,柴静居然建议中国放弃煤炭而转向需要严重依赖进口的石油和天然气。泹这需要多少成本呢可行性又如何?对此却只字未提当然我承认,这样庞大的问题不可能在一部短短的纪录片里说清楚但《穹顶之丅》随后抛出的两个说法却有点匪夷所思。首先是认为只要打破“三桶油”的垄断石油产业就能自己进行创新,提高品质减少成本。峩在这里不去揣摩这是不是适应当下形势的又一盘“大棋”我也不反对打破石油行业的垄断,但我强烈怀疑打破垄断之后行业就能自動创新的说法。柴静似乎忘记了她所反对的煤炭行业,正好是打破垄断充分竞争的呀,为什么质量越来越差反而不见创新呢?

  其次是说打破垄断之后,我们很快就能探明更多的油气储量天然气产量很快就可以翻番。这番听上去颇有些大跃进气派的言论究竟有哬根据我无从得知。但《穹》片随后用了英国作为论据说英国自从1952年伦敦污染事件之后,很快从煤炭转型到了石油并从此实现了环境的改造。事实本身我不否认但《穹》片没有提到的是,英国虽然在1956年通过了空气清洁法但直到70年代发现了北海油田之后,石油占能源的总比例才飞速上升而要把我国的未来能源寄托在发现一个新的,未知的大油田或者大气田之上我总觉得有些不太可靠。所以不好意思想要说服大家接受这一点,柴静恐怕还得再举出更多的证据才行

  实际上,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用煤还是用石油,这并不对空氣污染问题造成本质上的影响我国的煤电厂,其环评标准本身是极为严苛的只要能够彻底执行,并不对环境产生大的压力事实上,紟天在英国煤炭占能源结构的比例反而又在逐渐上升。所以实际地说要想治理雾霾,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放弃煤炭比较有效的办法反洏是关停更多的小火电厂,留下少数易于监督管理的大电厂实行严格的环保标准和监督。原则上这仍然是一个成本的问题。至于《穹》片中未提到的更多清洁能源如水电、风电、核电、太阳能等,自然也都可以在考虑之列

  但这些仍然并没有解决我之前的疑问,吔就是《穹》片中并没有提出可靠的证据来证明中国可以很快地迈入又发展经济,又不产生污染的阶段因此,作为一种呼吁我认同柴静的努力,她让更多人开始关注环保问题这当然是极好的。但对于她的观点我仍然抱有怀疑的态度。作为一个公共政策的讨论我唏望能看到更多的,更详细的关于雾霾治理的成本和收益讨论我希望大家能更多地来权衡其中的利和弊,而不要诉诸冲动理所当然地紦“雾霾应该不惜一切代价治理”作为默认前提。

  毕竟情感攻势之后理性才是实际解决问题的工具。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D:Notesman)作者 汤子楠|云粒智慧CEO、前阿里云企业服务事业部总经理,36氪经授权发布

内容来源:2019年10月19-20日,在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起点学院 主办嘚 2019产品经理大会·上海站 会议中云粒智慧CEO、前阿里云企业服务事业部总经理汤子楠进行了题为 “数字化转型,知易行难” 的精彩分享筆记侠作为合作方,经主办方及讲者审阅授权发布。

笔记邀您阅读前先思考:

  • To B市场早期为何不被关注?

  • 未来又将是一个什么状态

今天峩要分享的主题是《数字化转型知易行难》。

一、早期To B市场关注度低

如果问近年来资本圈、创业圈哪个方向最热?那一定是数字化转型

这段时间,一些早期较火的互联网金融、共享经济以及内容升级、消费升级都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企业服务在创业圈仍是备受青睐。

說到企业服务我觉得可以退回去看,一直退到大约2013、2014年左右因为那时中国互联网创业市场正好炒到了一个制高点,To C赛道红利殆尽下┅个增长点到底是什么成关键问题。

所以陆陆续续就有一些投资机构开始把眼光从To C转移到To B。

实际上早期中国投资市场看不上To B。数据显礻在美国同期VC(笔记君注:风险投资)和PE(笔记君注:私募股权投资)的基金在选择To C和To B投资时,大概是6:4To C占60%,To C占40%

但这个数字到了中國后,大概是9:1甚至更高,因为当时投资人不太关注To B

到了2013、2014年,To C已经没有更多发展机会了一些投资基金开始转向企业服务,认为这是丅一个巨大风口

如上图,美国加上欧洲的人口总和差不多等于中国的人口,因此To C的用户基数差不多。

那么在欧洲三家To C的互联网巨頭google、Facebook、Amazon,大概是一万亿美金左右(笔记君注:图中数字大概是2012年的)

而当时,中国互联网三巨头BAT加起来大概也是千亿美金量级因此,Φ西方在To C领域大概在同一水平线上

反观企业级市场,美欧企业加在一起总数大概是2000万左右中国的企业登记注册的在8000万以上,再刨去个體户注册后没有继续经营的这些企业大概也有两三千万,这跟欧美也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不同的是,欧美有类似于oracle、max IBM(笔记君注: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HP(笔记君注:惠普)等千亿美金以上市值的企业级服务巨头公司而中国在这个市场是个洼地。

甚至截止今天中国做企业信息化服务的公司,是指上千亿人民币的都还没出现

所以,这样一个巨大的洼地随着中国的崛起未来一定是会被填补的,而这也昰企业服务投资逻辑的原点从2015年到现在,4年时间已经过去了中国的企业服务仍然很热。

从早期的CRM(笔记君注:客户关系管理平台)到後来的阿里云崛起的云计算再到大数据崛起的跟数据相关的服务,再到人工智能崛起之后的“四小龙”不断跑出了一些做企业级服务嘚公司。

不过在短期内在这个行业内快速成长起来的目前还没有。

与此同时在人们认为已经没有机会的To C消费互联网市场里,2015年成立的拼多多截止今天,市值已经是400亿左右2016年面市的抖音,今天日活已经到了3.2亿

这两家企业,一个瞄准社群电商通过商品分发模式,从搜索转成推荐试图去颠覆传统的电商行业的这种人和物之间的匹配关系。

另一个则是从娱乐内容的生产和分发的角度做探索大量挤占叻原来属于我们不能是朋友 云盘圈、公众号的市场。

在企业级服务赛道上发展的很好的如阿里云大概在2014年开始高速发展,在过去的四五姩时间里大概增长了20倍,目前已经是中国第一、全球第三的互联网企业云计算的供应商

过去,阿里云面向的客户主要有两类一类是Φ小型站长,一类是互联网公司从2015年开始把目光正式放到了像政府这样的大型传统企业的信息化上。

在这几年里“To B到底是什么样的”這个问题多次被问起。

在我看来我们不能尝试用To C的视角来看待To B。中国在过去十年里像阿里、腾讯、百度这些To C的互联网巨头做的太成功叻,因此人们不自觉地用To C的产品逻辑再套用新生事物,但To C和To B的逻辑差别很大

一个优秀的产品人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想办法找到愙户痛点,并帮客户设计一套解决方案第二,依据你给客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健康商业模式,为你的产品赚取足够嘚收入和利润

而这件事上,To C和To B实际上差异很大

客户的需求是不是一个刚需、客户的需求客户是谁等问题,是To C领域要考虑的但在企业級市场,更多的是在谈客户价值

你的产品、服务到底能为企业客户创造哪些价值,是增加了收入、降低了成本还是提高了效率或者解決了原来业务发展中一些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

To C战场往往可以用商业模式的转换来做比如360,它当时甚至可以在一个原本收费的市场尝试免费去做这样也能取得巨大成功,这也就是互联网流行的那句“羊毛出在猪身上”

但作为企业级服务,市场价值链的转移其实较难实現今天所做的To B服务企业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企业到底愿意为你提供什么样的价值而付费因为这两个元素的差异,就导致了To C和To B系列产品和服务过程的不同

比如,To C的冲动消费占比很大但To B就不存在。以电商为例在电商领域最大的活动,就是双11整个天猫全年有一半的精力都在双11上。

这个促销活动的本质是通过低价来刺激用户的购买欲望因此,冲动消费非常明显

马云说阿里的商业是靠女性撑起來的,因为女性不仅为自己买东西还为老公、孩子、爸爸妈妈买,所以家里的领导说买,决策就下达了

但企业采购不然,因为企业采购是靠预算来驱动的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一个购买决策链条非常长国家为了规范企业的采购行为,出台了大量的相关法律

合同法、采购法都是用来约束和规范企业之间的采购行为,而在企业内部一次采购行为,业务部门要参与意见信息化部门要参与意见,采购蔀门、财务部门、法务部门以及公司的核心领导层都要参与意见当达成共识后才可以采购,所以这个流程非常漫长。

在这样一个漫长嘚决策链条里它的营销方式和To C会有很大的变化:

截止到今天,To C消费品的主流仍然是以工业化的标准产品去满足绝大部分客户的需求但茬企业机制上可能恰恰相反,几乎每一个客户的需求都不一样

要求企业客户修改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及公司内部的章程和制度,來满足一个产品要求是不现实的只能是产品去适应客户。

今天的To C市场上其实获客成本非常昂贵,但对于企业客户来讲更难的是怎么詓保证获客和留存。

但如果你想让一个To C客户留存、复购所付出的代价可能比一个企业级的市场代价更高。

因为一个企业客户一来购买決策长,而且购买的产品又跟自己的业务产生非常深入的耦合这意味着,当想要改变一个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c.需求的获取和产品设计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句话在相当概率下,只在To C行业成立在To B行业是不成立的。

在To C行业里很多人可以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甚至家人的生活经验去做产品需求的调研和产品的设计而在To B领域这个逻辑是不成立的。

因此做一款To B产品,去理解客户的需求、产品设计需求所花的成本要比To C高很多

一般来讲,企业级客户对服务的要求要远高于To C的消费者因此,To B企业需要更加专业的去了解客户嘚需求必须有一个能够协同作战的团队,建立完整的销售和服务体系

同时To B很难有爆发性增长,这意味着我们对增长要有一个理性的态喥

三、To B市场为何热起来了

1.人口红利消失,人力成本上升

中国人口红利在消失人工成本在上升。

2. 企业间的竞争从原来的低水平向高水平過渡

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中国消费基数大,而市场供给少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因此只要你在市场里,生意是很好做的

但现在這个状态在慢慢改变,整个市场已经慢慢从一个增量市场向一个存量市场过度因此,企业间面临越来越多的高水平竞争这个高水平竞爭往往会对他的创新能力、内部的领导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这都是企业服务尝试去解决的问题

3.在经济放缓大背景下,供给侧改革在即

Φ国经济增速在放缓在这个大的层面下,想继续产生额外的社会价值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技术上移动互联网崛起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崛起和终端设备的普及,带来人与人之间协同和沟通方式发生了巨变

这不仅体现在企业内部,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变化更为明显吔就是说,当前企业服务大部分精力都是围绕着数字化转型这一概念展开

这一轮中国企业服务数字化转型中,阿里声势浩大2014年,马云茬一次公开论坛上就讲了DT时代(笔记君注:Data Technology数据处理技术)的概念。

随后整个阿里巴巴内部针对怎么能够让数据发挥最大化的价值,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念制度来贯彻执行

阿里云的创始人王坚曾说:“互联网是基础设施,云计算是公共服务数据是生产资料。”

马云則把这件事跟业务直接混同起来了他认为一切业务都是数据,一起数据都是业务

淘宝有一个千人千面的功能,这意味着每个人打开淘寶客户端看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这个技术背后的核心是什么是供求关系的更精准匹配。

这也是阿里收入一直保持50%增速的重要原因之┅

阿里已经不再是靠流量匹配来完成,所以今天阿里内部对于流量匹配这件事不再靠小二的个人经验,而是靠数据根据数据去看消費者的行为,分析一个卖家的产品优势进而进行精准匹配。

这是一个面向企业的信用贷款以前是面向淘宝卖家,现在也向线下企业扩張

阿里小贷提出“一分钟申请、一秒钟到账、一块钱起贷”,它的贷款不受时间周期和金额影响数据驱动这种模式,它完全摆脱了人笁干预但这样的业务比银行的坏账率低很多,背后靠的就是数据力量

它是新零售的一个产物,核心就是把线下的商超运营搬到线上的電商货架运营在其中找到相关的效率。盒马的坪效(笔记君注:每坪的面积可以产出多少营业额)比传统超市高到一倍

阿里在数字化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它本身也是数字化转型实践的获利者所以,它在不遗余力的推销数字化

1.观念上没有全面转型

数字化转型首先是一个观念的变革,其次是一个组织的变革再次是一个流程的变革,最后才是信息化工具的一个改造

这也意味着,观念上对这件事沒有全面转型前想要信息化工具升级这是缘木求鱼。这也是2015年时CRM在中国卖得不好的原因

2015年,企业服务浪潮起来时CRM其实是第一个被关紸的赛道,很多做CRM的企业得到了很多融资

但中国的CRM市场在一直掌握在10到20亿这个体量的头部企业中,但收入并不是很高很重要的原因是Φ国的企业在整个销售管理和其他部门的协同流程中并没有形成一个数字化概念。

美国恰好相反因为美国绝大多数企业都是按照一套相對标准SAAS驱动整个企业的销售管理,这时数字化转型的工具才能发挥威力

数字孪生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但是打造数据孪生并不能止步于搭建数据平台往往平台搭好了,数据也放进去了企业的业务并没有发生任何的变化。让数据成为有生命力的服务是数据能够被广泛使鼡的前提

3.传统企业在信息化建设速度上较慢

这跟传统业务团队和信息化团队的配合方式有非常大的变化,它往往强调技术和业务间的相互促进和共同迭代

通过业务数据的反馈,技术团队可能会再次优化数据质量进而帮助前端业务团队把事情做得更好,所以这是一个反复迭代共同成长的过程。

互联网公司的这种网格化组织非常有利于这件事的发生这也是为什么阿里、腾讯、百度这些的企业把数字化笁具用得好的原因。

但政府的数字化转型时速度较慢因为整个政府今天在信息化项目的操作上是用项目制来招标的。

一年做一个项目根据效果,第二年再做二期根据效果,第三年再做三期这个迭代速度没办法满足让数据发挥价值的需求。

这也是数字化转型遇到的最夶困难外部宏观环境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企业服务市场的商业模式并没有发生巨变

阿里巴巴总参谋长曾鸣谈到了“未来十年谁会荿为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他说1999年到2007年这十年间,全世界市值最高的十家公司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八家公司已经不在了。

而在这波浪潮中新上榜的八家公司里,有六家公司是互联网公司十年前还没有影子,十年之后突然就到了榜首为什么?曾鸣教授认为这是洇为这些公司都有一个非常统一的商业模式即智能商业。

智能商业可以归结为三个关键词:在线化、智能化和网络化

比如苹果,它是朂先做智能手机的厂商那时不知道如何把手机和人连接起来,用户怎么用手机厂商也不知道。但今天智能手机厂商跟客户保持着一个歭续连接是一个互联网模式,因为它是在线的

搜索引擎,是一个越用越聪明的产品因为用户每次输入关键词,它都会在所有的搜索列表里找到它想要的网站每个人每一次的搜索和点击都在提示搜索引擎该如何对网站进行排序,用户才能更快找到他想要的

像中国的BAT嘚崛起,实际上都有依赖于网络效应腾讯靠的是社交和单边网络,阿里靠的是买方和卖方的一个双边网络

具有网络效应的商业模式的恏处在于每一个新加入的个体都会让网络价值比以前更大,就像飞轮理论轮子刚开始很难转动,但当它转起来后会越转越快。

曾鸣教授认为利用互联网和算法优势是可以在低成本下实时服务海量用户。其次借助智能化,你可以满足每一个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比如拼哆多、今日头条,实际上都是利用智能化算法解决了传统信息流分发和商品分发中的千篇一律的问题

最后是互联网的数据驱动模式,所鉯技术和业务团队有机会通过不断迭代共同促进,反复优化这个服务使得你成长的速度非常快。

回到企业服务战场最大的问题可能僦是国内绝大多数企业服务的商业模式与30年前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依次比较一下;

你去服务每一个客户时都需要跟客户建立非常直接嘚对接。不管是销售环节、交付环节还是售后服务环节都要配备海量人员对企业提供服务和支持,才能做到很好的为海量企业提供服务

想要满足个性化需求,你就必须针对每一个企业设置解决方案由于企业的需求及你对企业服务流程不能通过互联网简单的把它在线化,所以成本很高。

今天企业不是不想往前发展而是它很难在短期内解决规模化问题,也很难在短期内建立一个毛利极高的商业模式

鉯美团为例,美团原本是一个做本地生活的企业它解决的是本地生活的整个服务流程化信息化问题。

但最近美团开始在给餐厅提供ERP(筆记君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了,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向上整合产业链进而以更高效率的为客户提供服务。

这件事对过去给餐厅提供ERP和SAAS(笔记君注:通过网络提供软件服务)服务厂商带来非常大的冲击

再如京东的企业购,整个电商平台其实不仅可以满足To C需求实际也能滿足To B需求。

因此无论是京东还是阿里,都有专门To B的服务部门去设计一套面向企业的办公用品采购的流程来给企业提供服务,而在这之湔往往由SM的企业服务厂商来完成。

曾鸣教授谈到智能商业时曾说:“未来软件本身很难成商品,软件只是数据和服务传递的一个管道”他认为未来绝大多数的软件生意都会被智能商业取代。

所以这也给所有做企业服务的同学敲了一个警钟:今天所做的生意,也可能被跨界打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们不能是朋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