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因为挤兑崩盘的理财平台被挤兑,都究竟是些什么东西

  宣传增信——背书总是必要的

  在宣传费用上,线上线下理财平台都显得极为大方。

  以最近被调查的中晋系为例,其独家冠名了上海老牌节目《相约星期六》,有电视台人士向财新记者透露,一年费用为800多万元。

  除此之外,中晋还冠名了上海国际帆船赛、与东方航空达成合作协议、聘请“九球天后”潘晓婷成为 “中晋合伙人”代言人等。并在人民广场来福士、和平影都等多处设立了户外广告、霓虹灯;在沪渝高速、浦东川沙、唐镇等告诉路段设立大型双面广告。

  从去年的趋势看,上电视做广告也已成为诸多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首选。据公开资料统计,2014年开始至今有多家互联网金融平台斥巨资在央视投放广告,包括信和财富、恒昌财富、翼龙贷、金银猫、银谷财富、金信网、善林金融、中投全球、中赢金融等等。玖富旗下“悟空理财”投放了3800万到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第三季;宜信普惠、国诚金融、晋商贷登上了高铁列车。

  “宣传投入很大,基本上属于预算不上限的。一般在一两百万左右的广告费是很容易批复的。”一家出事平台的公关人员对财新记者表示。另一家出事平台公司员工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感觉公司没有什么是付不起的。”

  相较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一掷千金,传统的基金公司则“节俭”很多。“现在的规定是专户产品不可以公开宣传,但公募产品没有要求,可以通过报纸、广播、互联网等方式宣传,但很少通过电视因为很贵,基金都是小本经营,用不起。”有基金公司高层对财新记者表示,公募基金公司每年的宣传推广费用仅在百万元级别。

  根据各家上市公司披露的旗下基金公司2015年净利润,最高的为易方达基金,但2015年也仅实现了11.9亿元净利润。相较之下,央视2016年“标王”翼龙贷光广告就重金砸下3.7亿元。

  事实上,广告原本不具备背书作用,但在诸多投资人看来,这一方面体现了平台资金实力的雄厚,另一方面是电视台或活动厂商的支持,在他们最后购买产品的决定中无疑起到了“增信”作用。

  而这些平台也深谙投资人的这一心理,除赞助节目,冠名各类活动,互联网金融平台还“积极”与各政府部门、银行等机构“合作”,不断扩大其影响同时起到新增作用。

  同样以中晋为例,根据其官方宣传材料,国太控股集团与中国建设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中国银行等都签署了银企共建协议。并多次获得银行担保授信。

  2015年6月,在上海市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综合委员会纪念建党94周年表彰大会上,中晋系母公司国太控股董事长陈佳菁获得“优秀党建之友”荣誉称号。8月,中晋系成员企业受邀参加第十四届中国互联网大会,成为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金融工作委员会会员单位。

  在办公地点的选择上,各家平台也均设立在寸土寸金之地。中晋系金融公司办公室都设立上海黄金地段,比如浦东陆家嘴环球中心、金茂大厦、国金中心,浦西外滩金融街、静安寺会德丰等,并且多为价格较高的高层区。

  有写字楼出租公司工作人员向财新记者介绍,目前上海环球金融中心70层价格在20元每平米每天,一般一层面积为2800平米,也就是说中晋这一办公室每个月的租金就高达150万元,而中晋资产位于陆家嘴国金中心47层租金更是高达每月205万元。

  全方位的包装下,“中晋系”向投资人展现了“雄厚”的实力。

  更早前出现兑付危机的快鹿集团也同样善于包装。参与《叶问3》项目使快鹿集团声名鹊起,但也是因为随后爆出的大量票房作假直接导致其曝光在闪光灯下并最终陷入兑付危机。

  同行对快鹿集团旗下金鹿财行的评价是:“虽然他们的门店不多,但是每一家都很大,装修也很豪华。”据财新记者了解,“快鹿系”在各类广告及品牌推广活动所用资金非常大,一位“快鹿系”高层承认,管理混乱导致推广费用过高,另外门店的扩张到后期也处在失控状态。

  对于投资人的奖励,各家平台也毫不吝啬。有与中晋同一办公楼的人士表示,经常看到不少中老年人提着油或者大米从中晋办公室走出,“常常满电梯都是拿着这些东西的投资人。”

  更早前被爆出兑付危机的大大集团会在投资者签署合同后给予客户适当的“好处”,开出的条件是投资300万元赠送一辆汽车;投资50万元则获赠70克金条,价值1万余元。

  这一类的宣传往往未有效提示风险,投资者在“无风险”及各种好处的利益诱惑前,又自动选择性忽视常识性问题。

  但据财新记者了解,由于互联网金融风险事件频发,4月中旬,专项整治工作也正式拉开了帷幕,相关企业及产品的广告将成为重点整治对象。

  财新记者从权威人士处获悉,整治广告的工作由工商总局主要负责。4月13日,工商总局等十七个部委出台有关互联网金融广告的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将会同金融监管部门,抓紧制定金融广告发布的市场准入清单,研究制定禁止发布的负面清单和已发设立的金融广告发布事前审查制度。

  这意味着,不管是高铁还是地铁公交车站牌,不管是体育赛事还是各大卫视,所有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都不能随意投放广告,而将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审核和用词约束。耗资近3.7亿成为央视2016年“标王”的翼龙贷,现在就会面临尴尬境地。

  “要明确发布广告的金融及类金融机构是否具有合法合规的金融业务资格,可以从事何种具体的金融业务。”一位知情人士对财新记者透露,这将成为互联网金融广告的硬性门槛。■

  更多高品质报道抢先看,请订阅财新出品的微信公众号“金融混业观察”。

6月21日消息 昨日晚间到今天上午,用户发现联璧金融官网、App无法打开或打开缓慢,联璧金融App内暂时关闭了快速提现,普通提现迟迟不能到账状况。IT之家发现,现在联璧金融官网已经可以正常访问,联璧金融官方已经发布了针对投资者的公告。

联璧金融表示,平台一直稳定运营。但受互联网金融大环境的影响,近日联璧金融投资者出现集中兑付现象较为严重,同时也存在恶意挤兑情况的发生。联璧金融将在6月21日(今天)下午15点给出具体措施和时间安排。

下面是具体公告预告内容:

尊敬的联璧金融投资者:

联璧金融于2015年上线运营至今,在广大投资人的支持与信任下得以迅速发展,平台在此对客户一直的陪伴表示真诚的感谢!

受互联网金融大环境的影响,近日联璧金融投资者出现集中兑付现象较为严重,同时也存在恶意挤兑情况的发生。

联璧金融一直稳定运营。本着金融普惠生活的态度,联璧在发展业务的同时也积极监督项目方的资金回笼,以满足投资者的兑付需求。

但随着善林金融、唐小僧事件的持续发酵,以及部分不负责任自媒体的煽风点火下,造成了市场的恐慌情绪蔓延。请广大投资者放心,联璧金融已经与相关部门积极协调妥善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感谢大家对联璧金融的支持与理解,联璧现向大家承诺,我们会担负起对投资人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并会在2018年6月21日下午3点给出具体措施和时间安排。

以上公告如有任何疑问可咨询平台客服热线:400—699—9211

原标题:挤兑事件:P2P行业最“可怕”的风险终于浮出水面

与此前出问题平台有很大不同的是,目前来看,上恒投资的问题在于出现了“挤兑潮”。此外,上恒资产董事长并没有跑路,据媒体报道,上恒资产董事长目前已到上海某公安机关经侦部门主动报案。

问题理财平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又一家上海理财公司出现兑付问题。

据上海太宥恒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恒资产)的一名投资者表示,其所知的投资人待还金额目前在2000万元以上,截至5月30日,已延迟兑付一周时间以上。

不过,与此前出问题平台有很大不同的是,目前来看,上恒投资的问题在于出现了“挤兑潮”。

5月30日,上恒投资在其官网上发布兑付说明称:近期,大量虚假、欺诈性P2P平台跑路新闻频繁曝出,加之国家相关政策缩紧与媒体舆论影响,投资人对P2P行业信任度急剧下降,受此种种因素影响,上恒资产也发生了大批客户提前赎回资金,造成上恒资产资金兑付流程不能正常进行。在兑付方案公布前,“暂停接收一切提前赎回的要求。”

此外,上恒资产董事长并没有跑路,据媒体报道,上恒资产董事长目前已到上海某公安机关经侦部门主动报案。

上恒资产管理资产已达80亿

上恒资产全称为“上海太宥恒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2010年,注册资金2亿元人民币,法人为舒益龙,公司为法人独资性质。工商信息登记的分公司达到27家,全部集中在上海地区。

上恒资产为上海上恒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后者以及旗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太有乾”都是上海金融信息行业协会的会员单位。上恒集团股东则分别为舒益龙和毕洪江,董事长为毕洪江。

据介绍,上恒集团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多元化企业集团,资产业务横跨金融产业、商业地产、海洋生物产业、供应链产业等五大板块。目前,上恒集团已成立14家独资子公司、4家分公司、50家线下服务中心。企业管理资金规模达80亿元人民币。

上恒集团起步于实业。旗下实业公司包括:北上海生活广场、宝欢汽配城、大有恒、江达实业、全汇寅冷库、何跃实业、同友百货等。今年4月28日,从事水产品贸易的江苏大有恒水产供应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新三板。

工商资料显示,大有恒成立于2004年11月22日,法人代表为毕洪江。该公司今年4月28日正式挂牌新三板。其2013年、2014年、2015年1~7月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482.88万元、2576.49万元、3716.57万元;净利润分别为60.01万元、107.61万元和144.52万元。

除了上恒资产,上恒集团旗下的金融子公司还包括P2P公司、财富管理公司、保理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等。其中,上海太有乾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旗下拥有“太有乾金蟾宝”“太有乾朋贝”两大P2P平台,已为全国数万用户提供在线金融理财服务。

“挤兑风险”到底有多可怕?

对于任何金融机构来说,“道德风险”始终是其最大的风险。《证券市场红周刊》曾将P2P道德风险分为两类。

第一种,P2P平台通过虚构借款方信息诱骗投资者购买,实则资金流向平台企业的腰包,这里特别要提示投资者的是“自融”风险,即指那些有资金需求的人自己成立一家P2P平台为自己融资的情况;

第二种,平台企业采用债权转让的模式,拆分错配,投资者实际和平台公司产生交易,形成债权债务关系。不管哪一种,只要投资者的资金直接转账到该平台的老板或者高管,都暗藏着“老板跑路”的风险。

但是,从外部来讲,最“可怕”的风险却莫过于“挤兑风险”。挤兑英文名“runon banks”。在银行业中为固有名词。

当不明真相的群众聚集在一起时,极容易形成从众心理,被个别人或未经证实的事件左右自己想法,最终整个群体惊恐万分,然后他们所投资的平台“自然而然的同时又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挤兑事件。

举个例子,当一家银行的信用发生动摇,准备金不足,银行券兑现发生困难,就会发生挤兑,挤兑可能使一家银行倒闭。

P2P平台发生挤兑也是一样的,一旦投资人听说P2P平台要倒闭了,就会蜂拥而至的将自己投资的钱赎回来,本来是可以度过难关的P2P平台就被挤兑死了。

给大家打个比方。黑面罗刹理财公司开展业务主要针对人群是跳广场舞的大妈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当地20%跳广场舞的大妈都营销成为其客户,但后来经营不善黑面罗刹理财公司跑路了。但没过多久经营稳健的白面书生理财公司就发生了挤兑。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白面书生理财公司客户定位也是广场舞大妈,它一直希望能够帮助这些不会挑选理财产品的大爷大妈们,让他们放心理财,所以他们定位人群也是广场舞大妈。可黑面罗刹理财公司倒闭后,张大妈、李大妈都投资受损了,好几天都没去跳广场舞,细问之下才知道投资的几十万全部打水漂,这时候其他大妈就坐不住了,心想我投资的白面书生理财公司不会也出问题了吧,听说前两天老张还跟他们业务员吵了一架呢,然后大妈们开始了激动人心的讨论会,此处省略一万字,其杀伤力可以理解为公司八卦乘以十。几天后,白面书生理财公司也因为挤兑倒闭了。

可见,P2P挤兑潮的出现,首先是因为地区性的灾难引起的。投资人在过往的投资经验中,普遍产生一个很不好、影响很坏的破坏性联想,那就是假如某地区集中出现3个以上平台接连倒闭,那么投资人就会很容易地认为“该地区的其他平台都是有问题的”。

其次,由于“中雷”的投资人很多,而短期内,维权毫无进展,有投资人甚至对网贷本身产生怀疑,纷纷撤离,更有极端者宣称,将永远不再碰网贷。而这种恐慌性撤离又波及其他地区的平台,引起了范围更大的连锁倒闭效应。

那么线上是不是就会好一些?其实,正好相反,互联网更像是一个放大器,它会让好的更好坏的更坏,有时候信息传递的过于迅猛导致很多P2P平台都无法应对,舆论所向,人心所向。

平台该如何避免挤兑潮?

挤兑现象,相信是每一个p2p理财平台都不愿意见到的。这不光给平台自身带来较大的伤害,也会给投资人带来一定的不可控风险。那么如何有效的解决挤兑的问题,成了每一个平台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平台出现挤兑问题,主要是平台存在大批不稳定的投资用户。所以p2p理财平台想要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就必然要建立稳定的投资人,大户。一般p2p理财行业存在一个定律,那就是小胡跟着大户走。只要平台通过一些方法将大户抓牢,就不怕小散户们随时撤资。

第二,平台对外必须要做到透明。想要稳住大客户,就必然在透明度上下足功夫。大客户一般有两种特定,第一是有钱。第二是对投资相当不陌生。所以千万不要糊弄他们。他们往往对于p2p理财的了解比你们平台的员工还要深。所以,向他们展示公司业务流程,风控流程,利润点,管理制度及公司愿景等无疑是取悦他们的必要手段。试想你是一个投资人,难道不想绑住一个及安全体验又佳的平台么?

第三,财务制度。p2p理财平台的资金本来就大,建立风险储备金,对平台和投资人实质上没有太大的好处,况且,目前所谓的风险保障金有谁能真真切切的看到?

一个优质的p2p理财平台,善于灵活且充分的利用资金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将回款和备用金挂钩。每天公示此次的备用金额。这样无异于让投资人更加信赖该平台的能力。

第四,垫付制度,一旦出现了逾期,平台必须公布并开启垫付制度。例如,逾期利息补多少一天,逾期15天,平台垫付。等具体制度,不但反映了线下的真实性,也给平台腾出了应对风险和催收的充足时间。

最后,建立自身监管设施。比如投资人入股委派跟单员,因为投资人往往是不信任平台的,所以才会出现大批的不稳定用户存在,但是如果在投资人中挑选出几个声望及经验比较高的人,以他们为代表监管p2p理财平台业务的流程,相必会更加容易吸引其他投资人的信赖。这样以来,不仅会对平台行为进行监督和规范能替广大投资人争取权益。也可以吧平台最真实的一面反映给投资人,增加信心。

此外,对于各媒体来说,应本着实事求是、报道真相的原则进行报道,因为你们是能够左右民心左右舆论的最强大力量,不要为了点击量而杀死那些可能有点小问题的P2P平台。

对于投资人,则应在投资时,对P2P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不要人云亦云被诱导,遇到事情能有自己的见解。

(21财经搜索综合整合自零壹财经、小油菜理、中国商网、每日经济新闻、澎湃新闻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理财平台被挤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