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工智能产品有哪些?

昨天,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突然又砸下一重磅人工智能红头文件!文件宣布在接下来的这三年内,国家要重点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集成应用,并且点名重点应用智能网联汽车、服务机器人、AI医疗影像等八大类人工智能产品;重点突破包括AI芯片在内的三大核心人工智能技术;同时完善5G、算法训练数据库等人工智能配套体系,为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制订了详尽的宏伟蓝图!

此外,文件还鼓励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培育一批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并引导多方资本参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进职业学校培养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这份名为《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是继今年7月国务院发布2万字《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后,我国又一次砸下一专门针对于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重磅文件,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后者“三步走”规划中的真的第一步,把握未来三年发展节奏而制订的详细计划——所有目标都带有“到2020年,实现xxxx”这类非常具体、详尽、可执行的计划细节。智东西在此对文件的各个重点内容加以精摘导读,文后将附上全文。

一、重点发展八大人工智能产品:汽车、机器人、医疗……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空间巨大。”

在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新闻稿件中,这样一句描述的确再中肯不过。我国2017年的人工智能产业真可谓风起云涌,好不热闹:不仅在资本市场中频频爆出融资数亿、数十亿的“独角兽”企业,而且从安防到金融、从农耕到互联网,各行各业的大中小企业都在积极参与人工智能这一技术大潮当中。

在本次的《行动计划》中指出,在这未来三年里,我们要点名重点发展八大类智能产品的规模化发展,并在2020年达到带有数据标准的行业发展节点。

发展从平台到芯片、从自动驾驶系统到车辆智能算法的智能网联汽车软硬件一体化平台。到2020年,建立可靠、安全、实时性强的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平台,支撑高度自动驾驶(HA级)。


(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的服务机器人)

发展智能交互、智能操作、多机协作等关键技术,推进智能服务机器人在家用、公共、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到2020年,家庭服务机器人和公共服务机器人实现批量生产及应用,医疗手术、养老陪护、消防救援类机器人实现样机生产,并出现20家以上应用示范。

发展智能避障、自动巡航、高集成度专用芯片等关键技术研发,推动新一代通信及定位导航技术在无人机方面应用。到2020年,智能消费级无人机三轴机械增稳云台精度达到0.005 度,实现360度全向感知避障、自动智能强制避让航空管制区域。

4)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

推动AI医疗影像数据采集标准化,支持典型疾病领域的技术研发,加快AI医疗影像的产品化和临床应用。到2020年,国内先进的多模态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对脑、肺、眼等典型疾病的检出率超过95%,假阴性率低于1%,假阳性率低于5%。

5)视频图像身份识别系统

拓展AI身份识别在安防、金融等重点行业的应用,发展视频监控、图像搜索等典型应用,推进生物特征识别等技术创新。到2020年,复杂动态场景下人脸识别有效检出率超过97%,正确识别率超过90%,支持不同地域人脸特征识别。

在制造、家居等重点场景推广应用,发展语音识别、智能对话、银饰品融合等技术,到2020年,实现多场景下中文语音识别平均准确率达到96%,5米远场识别率超过92%,用户对话意图识别准确率超过90%。

利用机器学习提升翻译准确度、实用性,推动多语言互译、同声传译等典型场景。到2020年,多语种智能互译取得明显突破,中译英、英译中场景下产品的翻译准确率超过85%,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智能互译准确率显著提升。

发展智能传感器、IoT、机器学习等重点技术,推动家电、安防、家具、照明、洁具等产品的智能化,建设推广一批智能家居示范应用项目。到2020年,智能家居产品类别明显丰富,智能电视市场渗透率达到90%以上,安防产品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二、包括AI芯片在内的三大核心技术取得关键突破

上文提到的八项人工智能产品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实体落地,读者们不难发现,在这八项产品的相关技术中,经常不约而同地提到以下三点关键技术:神经网络芯片(AI芯片)、智能传感器、开放平台——《行动规划》中也对未来三年间这三类核心技术进行了发展节奏的详细规划。

1)神经网络芯片(AI芯片)——突破面向云端训练、终端应用的神经网络芯片及配套工具

在机器学习训练方面,发展云端AI芯片,集中在高性能、高扩展性、低功耗特性;在机器学习应用方面,发展终端AI心脾爱你,集中在低功耗、高性能方面。并发展与芯片配套的AI编译器、驱动软件、开发环境等产业化支撑工具。


(AI芯片:华为海思麒麟970)

到2020年,AI芯片技术取得突破进展,推出性能达到128TFLOPS、能效比超过1TFLOPS/w的云端神经网络芯片,推出能效比超过1T OPS/w的终端神经网络芯片,支持CNN、RNN、LSTM等一种或几种主流神经网络算法。

与此同时,实现AI芯片在智能终端、自动驾驶、智能安防、智能家居等重点领域的规模化商用。

2)智能传感器——加快研发并应用高精度、低成本的智能传感器

加快研发与应用速度,推动智能传感器朝着高精度、高可靠、低功耗、低成本的方向发展。推动生物、图像、微型化等关键技术发展,支持基于新材料、新需求、新原等的智能传感器研发。

到2020年,声学传感器、压电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的性能显著提高,在模拟仿真、设计、MEMS工艺、封装及个性化测试技术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在移动式可穿戴、互联网、汽车电子等重点领域的系统方案设计能力。

3)开源开放平台——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软硬件基础

推广面向云端的训练平台、面向终端的应用平台,包括开发框架、算法库、工具集等的研发。支持开源平台、开源社区建、开放计算服务平台等,鼓励龙头企业构建新型产业生态。集中发力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语义理解、自动驾驶等重点行业,

到2020年,面向云端训练的开源开发平台支持大规模分布式集群、多种硬件平台、多种算法,面向终端执行的开源开发平台具备轻量化、模块化和可靠性等特征。

三、5G、网络安全……四大配套设置保驾护航

除了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外,想要人工智能行业健康发展,与该技术相配套的相关设施自然必不可少,《行动规划》从行业资源库、产业评测标准体系、以5G为首的网络建设、以及网络安全这四大角度进行了计划,包括:

1)建设行业训练资源库,推动语音识别、视觉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基础领域数据集共享、并推动开放技术服务云平台。
2)建设人工智能产业标准规范体系,构建人工智能产品的评估测评体系鼓励业界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建成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3)发展以5G为首的智能化网络基础设施,加快高精度导航网、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建设,逐步形成智能化网络基础设施体系。
4)构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针对汽车、家居等重点行业开展安全技术攻关,推进漏洞挖掘、安全测试、威胁预警等核心技术。

四、鼓励政府支持、产学研协同合作

最后部分则是《行动规划》提出的,政府、产业方面为了保障2020年目标达成而制订的保障措施:

鼓励建立健全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和产业联盟、智库等的协同推进机制,鼓励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培育一批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另一方面,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语音、智能传感器、机器人等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并鼓励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建设“双创”平台,

与此同时,鼓励引导多方资本参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以多种方式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支持高等学校加强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推进职业学校培养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结语:落地!落地!产业化!2018拼实干

在7月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我国人工智能“三步走”战略目标,其中第一步表示,到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而如今这篇《行动规划》则可以看作是第一步“怎么走、如何走”的推进计划说明书。整个规划非常全面而详细,所有目标都带有“到2020年,实现xxxx”这类具体可执行的操作细节。

随着目前人工智能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市场上大大小小的各类人工智能公司已经从一开始的拼技术、拼履历、拼大牛,陆续进入到拼行业、拼落地的实干阶段了。这种趋势在《行动规划》中则更为明显,通篇都在强调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与产业化,可见在未来三年内,人工智能技术将进一步无孔不入地渗透到行业的方方面面,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冲击变革。

1、对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有强烈的兴趣,对AI的行业发展和现状有自己独到的认知;
2、有强烈的事业心,自我驱动型;
1、带领产品团队,负责多个产品线的管理,输出需求分析报告、产品规格设计书、研发时间进度表、产品测试文档以及市场竞情分析报告等,协助市场部门进行产品推广等;
2、进行产品、项目技术交流、讲解、引导;
3、配合用户、合作伙伴编写相关项目投标书、方案设计报告、实施方案报告和其他技术方案,负责根据设计方案预估工程量,给出整体预算;对工程实施人员做技术交底
4、指导测试人员编写测试用例,并组织实施产品测试工作,确保产品出厂满足产品规格设计书的要求;
5、指导和安排产品助理的日常工作;培训和指导售前工程师,完成面向客户的售前和推广工作;
6、完成上级交代的其他工作。
1、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工作经验5年及以上产品经理经验;
2、熟练软硬件产品研发管理,有较强的IT技术背景,深刻了解视频视觉技术行业与互联网发展趋势;
3、有智慧城市、平安城市、智能交通、安防相关领域经验优先;
4、思维活跃,专业的沟通及表达能力,精力充沛,极强的执行力与推动力;
5、责任心强,承受能力强,具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激情;
6、能适应短期的全国范围出差。
薪酬福利待遇:工资+绩效奖金+相关福利
1、入职即为员工购买五险一金,公积金按月薪8%缴纳。
2、每年评选优秀员工以及最大贡献奖,除发放奖金外,还将根据奖项调整工资;
3、公司提供带薪年假,国家规定的各种节假日;
4、不定期的团建活动;加班宵夜;
5、每年至少一次调薪机会。
更广阔的平台,更有活力的团队,更大的施展空间,最大化的实现你的自身价值。来吧!如果你对人工智能、互联网、高科技充满兴趣,如果你追求极致、简单可靠,那么,欢迎加入我们!

由华中科技大学资深科学家团队与上市公司营销专家联合创办,将人工智能最前沿技术与产业届实战经验相结合,拥有超过百项专利,黄鹤英才计划和3551人才计划重点创业企业。

领导nice 扁平管理 公司氛围好 股票期权 移动互联网 智能硬件 电子商务

魅瞳科技由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的资深科学家和前上市公司的高管联合创办。
将全球人工智能最前沿的学术理念和工业界实战经验相结合,运用深度学习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视觉算法、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结合机器学习视觉硬件加速设计,推出了机器学习视觉引擎,并拥有数十项发明专利,黄鹤英才计划和3551人才计划

一般 良好 优秀 极好

  •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 经营状态:存续(在营、开业、在册)

武汉洪山区光谷软件园E3栋-7楼

从一个微信端的私人语音助手服务号开始,到之后为阉割了 Google 服务的国行 Moto 360 推出 Ticwear 系统,再到生产出一款销量不错的智能手表 Ticwatch,出门问问这家专注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创业公司,已经探索出了一条将人工智能技术真正落地且产品化的路径。

他们坚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AI),并且深度本地化,集成并优化了几乎所有移动生活相关的 API。另一方面,他们始终面向消费者,不断优化 2C 的场景并落实到 Ticwear 和 Ticwatch 等软硬件,而接下来他们希望继续延续这样的思路,从一款软件开始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车载产品上。

出门问问是前 Google 员工李志飞博士 2012 年 10 月从谷歌回国创立的,前 Google 雷欣在那之后加入担任 CTO,目前为止是拿到了红杉、真格等公司的投资,在去年的年底,拿到了 Google 的 C 轮的投资。那应该也是 Google 离开中国五年之后回归时投资的第一家公司。

出门问问的核心技术在语音识别、语意分析、智能推送、TTS 以及第三方对接垂直搜索数据,拥有全套垂直的核心技术。

作为一家成长型的创业公司,尤其是主打 AI 的一家公司,它跟其他同类的公司有些不同的思考,在出门问问团队看来还是有一些可能跟别人不太一样的尝试。例如,可能很多做 AI、做这种技术出身的公司,会选择做 2B 的这条道路。也就是说有一项很牛逼的技术,然后把它包装成一个 API、包装成一个很好的接口,然后去提供给其他的公司用。

而出门问问则选择了一条比较难的模式,就是希望不光自己核心技术能够自己研发,还希望能直接做到 2C 的消费者产品。

出门问问的产品总监林宜立表示,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都陆续在这个上面做了几个尝试,从最初的微信服务号,到 2014 年底到 2015 年的 6 月,开发的名叫 Ticwear 的智能手表操作系统,同时也发布了 Ticwatch 智能手表。

目前在市面上的这款 Ticwatch 应该是一款真正的软硬结合的体验不错、口碑不错的产品,从发布,到 9 月正式在京东和天猫上卖,到现在卖了将近 10 万块,销售额有 1 亿左右,那这个数可能大家觉得好像一听跟一些手机企业比也算不上什么,但是大家真正去看作为一家人工智能的创业公司,或者说在智能手表这个品类里面,这个成绩是相当不容易的。

刚才举的例子就是说怎么去实现从技术到消费级产品的一条道路,也就是说怎么样把人工智能的这些技术真正做到商业化,作为一个公司你怎么样通过这样的技术转化为产品,甚至怎样能够生存并且活下去,能赚钱活得更好。

由于从使用 AI 技术的微信服务号到 Ticwear 再到 Ticwatch,出门问问成功走通了一条将人工智能技术商业化并且产品化的路径,于是在出门问问的短期未来战略中还是希望复制这样的产品化道路,并且逐渐扩大自己的产品线,所以接下来的一款产品就是进入同样和语音识别技术相关的车载市场。

出门问问的林宜立告诉极客公园,「另外一条线就是在探索语音还有哪些应用尝试,那很自然的我们就想到车载,其实我们很早就想到了,只是觉得差不多了或者是稍微靠谱一点的时候我们再放出来。」

同时出门问问在 AI 技术上会持续开发新的技术,比如说今年会逐渐的上线出门问问的对话系统,在语音合成方面也会有他们自己的技术,所以可能市面上能够把这套完全做下来的创业公司就没有几家了。

「我们跟博世(MySpin)的团队一直在做一些探索,同时今年我们也会跟福特的 AppLink 的这套方案做一些产品化的体验。我觉得这样的尝试,以后会有更多更好的东西出来。」接下来我们看看出门问问的林宜立告诉我们如何将人工智能应用在车载产品上的。

出门问问 产品总监 林宜立)

去年到今年,整个互联网汽车这块的创业公司也是特别火,所以除了手机、电脑还有电视,可能是几个比较主流的互联网品类以外,可能汽车未来会真正成为移动互联网世界的第四块屏幕,所以它非常重要,而且语音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天然的适合车载场景的一个交互方式。

林宜立表示其实首先一点就要理解开车或者说在车载环境里面痛点在哪里,我们也是做了大量的调研,包括跟很多朋友去聊,所以我们自己总结下来可能有这么三点:

当然我说的都是在无人驾驶真正实现之前的车载产品需要这么做,但如果说真的有一天这个车很智能了,那么你的思维和注意力可以进一步被解放出来。可能在这之前,所以的车载产品都要关注和解决这么几个大的原则。

总结下来可能的车载应用有六大领域:导航、娱乐资讯、通讯、安全、用车的、车辆管控,基本上这边应该涵盖了在汽车领域能玩的所有话题,我觉得逃不出这个。

而且其实今天所有要做这种系统集成,或者说你要自己把产品做出来的公司,你都要面对这样的一个困境,就是说第一,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技术和产品环节这些东西都是你的,所以你必然会有一些系统集成工作,但是你又不能所有的东西都是用别人的,就是这样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你的体验肯定是割裂的,尤其在行业的这个阶段,其实很多技术模块的借口都不是标准化的,你本身把它放在系统里面了。

这也是我一开始反复强调的,就是说我们作为小公司,怎么样能够做得跟别人不一样,就是软硬结合、AI 和产品结合,这样一个把技术和产品做重,一竿子捅到底,或者说垂直整个领域的技术,可能是我们最后有机会生存的核心技术和战略支撑。

以「开车问问」为切入点

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我们开始会在某些点上做一些尝试,所以像导航、娱乐、通讯我们认为是更轻的,更容易被切入的一个切入点。

其实在上周,出门问问也开了一个小型的媒体发布会,实际上就是做一个小的产品「开车问问」,是一个安卓手机应用,希望能够把技术先落地到一个车载应用里,看看能帮用户解决一些什么样的痛点。

什么样才是一个比较好的车载 AI 助手应用?我们觉得首先语音交互很重要,这一点必须能够做到它很智能、很自然的跟你去沟通。第二,我们选择一个横频的 UI,因为我觉得在车里面这个横频的 UI 相对来说会比竖频更加自然、更加符合人的这种所谓横向的一个人机交互习惯。最后我们还是来关注一些核心场景,解决一些核心场景的需求。

这边是几个界面,这个看起来也很简单、简洁,非常棒,关键这是我们的一个语音的应用。在这个应用里面,无论任何时候你只要说你好问问(这是我们自己的一个热词),那就不用手去摸这个 App 的动作了,我们的 App 就会被唤醒,然后它能帮你导航、查路况、搜索周边的一些餐厅、一些好的酒店,那么通讯(打电话、发短信)自然是能做的。然后查一些资讯、听歌什么的,这些都可以用语音来完成。

同时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些比较好玩的,或者是更人性化的一些语音合成或者是语音的反馈,因为其实作为一个科技产品来说,有人性化的接触是非常重要的。

出门问问对于车载这个事有什么考虑?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我们敢切入这个领域,那我觉得我们的核心优势有:

  • 优势一:我们的自然语音交互技术,当然我们是一家小公司,但是我们很自豪的就是说,在这个领域我们是完全用独立自主的核心技术,然后全套我们都能做,我觉得这块是有助于我们去快速迭代的。
  • 优势二:软硬结合的产品是我们选择的一个道路,我们这些软件团队和硬件团队非常紧密,会去做一些不同的尝试。
  • 那么本地化的服务,这块也是我们一直在做的,希望通过我们的技术去对接各个垂直领域最好的信息和服务。

那么在前装领域也会找一个比较恰当的形式去切入,当然因为我们也有很多朋友是车厂出来的,包括我自己也有一些经验,可能汽车公司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它的思维和思路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一块我们也不会去做一些太有风险的事情。

(用 Ticwatch 和博世的技术以及搜狗地图一起做了一个叫多屏联动的小的 demo)

有些朋友说为什么要在车里对着手表说话,其实它有几个点:

  • 第一:多屏联动,可能这个表戴在你的手上,它能提供一个很自然的触觉反馈,在你遇到拐弯或者一些紧急情况的时候能提供再多一层的信息提示。
  • 第二:它解决了车载噪音的场景,手表其实是很巧妙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可能你只要轻轻地把手一抬,抬到你嘴巴边上,那么你只要悄悄对它说这个语音指令,它就一定能听懂,并且它的私密性会好很多,目前这是一个小的 demo。

当然未来会有更多的东西,其实这个 App 我们团队当然是觉得非常棒的,我们倾入了很多的想法,也把整个技术和交互落地,但是我们内部觉得会有更好玩的东西,那么在今年的晚些时候,也希望各位一起期待出门问问带来在车载上有一些更新的、体验更好的、更激动人心的产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工智能产品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