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全时便利店加盟费多少的空间价值?

  ()“新兵”正在北京冲刺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今年内要达到1000家门店,其中一半来自特许加盟。

  而截至目前,全时创业四年的时间内只在北京拥有150家直营门店。

  风口就会有逐利。初涉加盟就提出暴增200倍的冠绝行业的极速度,全时真的准备好了吗?千店计划是便利()店风口下的蛋糕还是引诱投资者买单的资本逐利陷阱?

  千店计划首“战”北京待考

  自从上周末光顾2015中国特许加盟展会的全时展台后,(化名)的电话就被全时的加盟经理们打爆了。

  一个个不同的全时加盟经理电话肖莉对加盟全时的意向,尽管肖莉明确拒绝,力邀她去全时北京总部做进一步了解的电话仍是不断。

  实际上,肖莉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走进的全时的展台。

  对于多数消费者和投资者而言,全时都只是便利店行业的一个“新兵蛋子”。但全时却提出超前轶后的“五年万店、年内千店”的扩张计划。按照此计划,起码在今年内,全时必须以每天新开超过4家门店的速度“疯狂”扩张,超过目前所有中外便利店企业的扩张速度。

  目前,本土的好邻居便利店在京拥有最多的260多家门店,但其扩张因为北京的高租金而并无详细计划;而截至2014年年底,进京11年的7-11只有173家门店;全家和的北京新店计划都只在双位数左右。

  公开信息显示,全时便利店第一家门店起步于北京,开设于2011年2月28日。在2015中国特许加盟展会上,全时在《全时便利梦想合伙人招募册》上书公开信息显示,其已在北京开设直营店铺150家,累计销售额达8亿元。

  对比全时前四年的开店速度,“五年万店、年内千店”的计划意味着未来同样的四年时间内,全时需要用翻上200倍的极速度将百位数的门店数翻升到万量级。

  而庞大战略的起点被放在北京——这个与便利店行业“阳光产业”的属性相悖离的市场。正如中国商报此前曾详细分析过的报道,北京便利店发展一直圉于街道过宽、冬季过长过冷、商业物业缺乏、政策管控严格等现实环境而呈现与上海截然不同的落后局面。

  在上海,超过6000家的便利店培养出趋于成熟的便利店消费习惯,而在北京,比便利店更多、更为消费者接受的是遍布大街小巷、进入到社区居民楼深处的夫妻杂货店,这倒置进入北京市场十多年的7-11们一直承受亏损。

  不过,北京便利店市场的落后恰恰被全时视为机会。

  北京全时叁陆伍连锁便利店有限公司加盟中心总监卢家安表示,根据数据显示,2013年和2014年,在26个大中型城市的城市便利店综合排名中,北京排名倒数第二,在市场增长率、饱和度、24小时比例及政策支持上均处于中下水平。

  人均占有率方面,按不完全数据统计,便利店发展相对成熟的上海达到每3000人就可以拥有一家便利店,但在北京,约每10000人才可以拥有一家便利店。

  卢家安说,无论从便利店的人均占有率上还是北京便利店门店保有量与上海的差距对比上,都可以显见出北京便利店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北京便利店市场还有很多的空白未被开发,全时快速拓店和推出特许加盟,就是为了迅速占领市场,扩大品牌影响力。”

  “押宝”特许加盟“盈利骨头难啃”

  “特许加盟”是全时实现千店计划的重臂支撑。

  在今年内要实现1000家门店的全时战略计划中,特许加盟店要实现500家的目标。

  但加盟其实是便利店难啃的骨头。就在日前的2015中国便利店大会上,野村综研(上海)咨询有限公司事业经营战略部总监乡裕就指出,特许加盟是国际便利店做大做强的主要方式,但在中国市场,便利店行业加盟店的销售远远落后于直营店。

  日本便利店巨头目前在华最大的“痛点”就是加盟业务一直未达预期。罗森(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三宅示修、7-11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福田达也,青岛迷你岛便利店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藤本明裕都提出,扩大特许加盟是他们在华的最大课题。

  相比对手们,全时能给加盟者更多盈利的可能吗?在全时便利的“梦想合伙人”招募手册中,“销售毛利高达40%,变现快,纯现金回笼;盈利高,平均单店日均营业额在15000元以上”是被加大字号向加盟投资者推介的重点。

中国便利店行业不断出现跨界、融合、资本关注,自2012年被推上风口,O2O和“互联网+”是助推因素。在便利店大会中,卫哲提到便利店不是新零售的风口,而是站在所有新零售变革的门口。本土便利店注重线下流量与智能化零售结合。

  网为代表的斑马资本3亿美金投资便利蜂,京东号称5年内开100万家便利店,两桩“跨界”投资案使得中国便利店行业再次站上资本高度关注的“风口”。

  在罗森和中百合作的大加盟商、区域授权让这家身段更“柔软”的日资便利店开启前所未有的快速扩张版图时,全家5月10日首次披露将借助会员系统开放全国范围内的区域合作,7-11日前频频接触如Today等本土便利店企业,被业内解读为酝酿下一步大动作的前夜。而到5月26日,美宜佳将达到10000家门店,一度向日系便利店看齐的中国本土便利店树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标杆,为便利店未来市场格局新添变数。

  跨界、融合、资本关注,动态的市场变量都在证明中国便利店行业发展越来越有前景。一些人士说,便利店的春天可能真的来了。一些人士却认为,这些都不过是一个1300亿市场走向“寡头整合”前的喧哗和骚动。

  有外界观点说,中国实体零售业,唯一一个能够“让猪飞起来”的风口,落在了便利店行业。

  身在其中的便利店业内人士的感受却颇为不同。

  “资本市场现在对便利店行业特别关注,但是,真正出手的又不多。”厦门见福董事长张利告诉《商业观察家》。

  简单盘点,2012年至今,260家中国连锁便利店品牌、1300亿市场规模中,瓜熟蒂落的便利店投资案屈指可数——3年前,广西Today便利店受注入5000万元;今年上半年,媒体“轰炸”斑马资本3亿美元投资便利蜂。

  梳理便利店行业的发展,“风口”之说始于2012年。

  当年,国内便利店销售额以双位数的高增长,连续三年超过百货、超市、大型超市等所有大型实体零售业态。

  这股风起,有两个关键词:O2O和“互联网+”。从、微信支付在便利店推行手机支付,到京东、爱鲜蜂、本来便利等互联网公司的O2O故事都围绕便利店展开,本质均是希望用互联网的模式“挖掉”一块线下终端渠道,并非投资传统的便利店业务。

  红杉资本在谈到红杉为什么投资Today时说到,便利店是红杉非常重视的线下网络,“最后一公里”贴身消费者的价值巨大,Today会把线上线下打通,从便利商品和快餐鲜食切入,围绕居民日常生活打造合作共赢的生态链,未来将展现出巨大的网络规模效应。

  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公布一个未透露统计来源的数据称,过去12-18个月,大约不少于10亿美元的资本,包括BAT(阿里、百度、腾讯)、京东等巨头有多次要用所谓的互联网模式来“挖掉”便利店。这也是构成便利店受资本高度关注的“风口”的表象之一。

  不过,若把便利店从过去20年前的一个“冷门”的、大卖场补充型的实体零售业态,对比今日之“热相”——投资也好,跨界也罢,融合也罢,便利店总归开始为人所关注。

  从这个维度来看,便利店的的确确又是站上了“风口”。因为,风“起”于两方面:一是零售气候变化了;一是互联网来了。

  这股风能持续多久?没有人能说清楚。目前显露的迹象是,站上“风口”的资本驱动型的便利店企业,都还没有展露出清晰的未来。这让后续准备进入的资本因此处于观望中。

  最先站上“风口”的企业是广西的Today。

  2014年,广西Today便利店负责人宋迎春公开向媒体透露,获得红杉资本A轮5500万元资金注入,红杉资本占股20%,整个品牌估值.c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时便利店加盟费多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