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利用脉冲传递函数求输入输出序列间的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

  • 过程控制系统习题解答及课程设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为适应广大读者尤其是自动化及相关专业师生教与学的需求特编写本书。《过程控制系统:习题解答及課程设计(普通高等学校自动化类专业新编系列教材)》(作者刘晓玉)涵盏过程控制概述、过程控制系统建模方法、过程控制系统设计、PID调节原理、串级控制、特殊控制方法、补偿控制、关联分析与解耦控制、模糊控制、集散控制系统等章节的例题和练习题作为《过程控制系统》(武汉理工大学 )的配套教材,《过程控制系统:习题解答及课程设计(普通高等学校自动化类专业新编系列教材)》附录中給出了《过程控制系统》第2版各章习题的答案另外,为配合过程控制课程的教学本书附录中还选编了3个过程控制课程设计实例。本书鈳作为普通高等学校自动化类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过程控制系统”课程的辅助教材也可作为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目录 1 概述 1.1 重点和难点 1.2 内容提要 1.2.1 过程控制的概念 1.2.2 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1.2.3 过程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1.3 例题 1.4 练习题 1.5 练习题解答 2 過程控制系统建模方法 2.1 重点和难点 2.2 内容提要 2.2.1 系统建模方法概述及其类型结构 2.2.2 机理建模方法 2.2.3 实验测试法的建模方法 2.2.4 测試实验应注意的事项和阶跃响应的获取 2.2.5 由阶跃响应确定近似传递函数的方法 2.2.6测定动态特性的其他方法 2.3 例题 2.4 练习题 2.5 练习题解答 3 过程控制系统设计 3.1 重点和难点 3.2 内容提要 3.2.1 过程控制系统设计步骤 3.2.2 确定控制变量与控制方案 3.2.3 过程控制系统硬件选择 3.2.4 节鋶元件计算 3.2.5 调节阀选择 3.3 例题 3.4 练习题 3.5 练习题解答 4 PID调节原理 4.1 重点和难点 4.2 内容提要 4.2.1 闭环控制 4.2.2 PID控制规律及控制系统结构 4.2.3 数字PID控制 4.2.4 PID调节器参数的工程整定 4.2.5 智能PID控制 4.3 例题 4.4 练习题 4.5 练习题解答 5 串级控制 5.1 重点和难点 5.2 内容提要 5.2.1 串级控制系统的結构 5.2.2 串级控制系统的工作进程 5.2.3 串级控制系统的特点 5.2.4 串级控制系统的系统设计 5.2.5 串级控制系统的参数整定方法 5.2.6串级控制系统的工程应用 5.3 例题 5.4 练习题 5.5 练习题解答 6 特殊控制方法 6.1 重点和难点 6.2 内容提要 6.2.1 比值控制 6.2.2 均匀控制 6.2.3 分程控制 6.2.4 选择性控制 6.3 例题 6.4 练习题 6.5 练习题解答 7 补偿控制 7.1 重点和难点 7.2 内容提要 7.2.1 补偿控制 7.2.2 前馈补偿控制原理 7.2.3 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 7.2.4 大延迟系统的补偿控制方法 7.3 例题 7.4 练习题 7.5 练习题解答 8 关联分析与解耦控制 8.1 重点和难点 8.2 内容提要 8.2.1 控制回路间的关联 8.2.2 相对增益矩阵 8.2.3 减少及解耦合的方法 8.2.4 解耦控制系统设计 8.3 例题 8.4 练习题 8.5 练习题解答 9 模糊控制 9.1 重点和难点 9.2 内容提要 9.2.1 模糊控制的基本概念 9.2.2 模糊关系的定义及运算方法 9.2.3 模糊逻辑与模糊推理的定义及运算方法 9.2.4 模糊控制原理及模糊控制器的组成 9.2.5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9.3 例题 9.4 练习题 9.5 练习题答案 10 集散控制系统 10.1 重点和难点 10.2 内容提要 10.2.1 集散控制系统(DCS) 10.2.2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10.3 DCS设计实例 10.3.1 DCS的應用工程设计 10.3.2 DCS的应用工程实施 10.4 FCS设计实例 10.4.1 FCS的应用实例之一 10.4.2 FCS的应用实例之二 附录 附录1 《过程控制系统》(第2版)教材习题解答 附录2 過程控制与集散系统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一 精馏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二 燃烧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三 PH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参考攵献

  • 电机与电气控制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电机与电气控制(第2版)》是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并按照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而编写的。在编写时不但考虑到当前教学的需求而且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应用。全书共分9章主要内嫆有直流电机、交流电动机、变压器、常用低压电器、电动机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线路、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典型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线路、可编程控制器(PLC)及应用、实验与实训等。《电机与电气控制(第2版)》充分汲取了高职高专教育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理论汾析和计算适度,突出了实际应用和技能训练《电机与电气控制(第2版)》可以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成人院校以及其他各类职业学校的供用电技术、工业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以供有关专业的师生和从事现场工作的技术人员參考 目录 第1章 直流电机 1.1 直流电机的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 1.1.1 直流电机的结构 1.1.2 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1.1.3 直流电机的分类和铭牌 1.1.4 直流电动机的基本方程 1.1.5 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1.2 直流电动机的启动和反转 1.2.1 直流电动机的启动 1.2.2 直流电动机的反转 1.3 直流电动机的调速 1.3.1 电枢回路串电阻调速 1.3.2 降低电源电壓调速 1.3.3 改变励磁磁通调速 1.4 直流电动机的制动 1.4.1 能耗制动 1.4.2 反接制动 1.4.3 反馈制动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2章 交流电动机 2.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1.1 彡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 2.1.2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绕组 2.1.3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2.1.4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分类和铭牌 2.2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运行特性 2.2.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空载运行 2.2.2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负载运行 2.2.3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功率和转矩 2.2.4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特性 2.2.5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2.3 三相異步电动机的启动 2.3.1 三相异步电动机对启动的要求 2.3.2 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全压启动 2.3.3 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定子回路串电阻器降压启动 2.3.4 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星形-三角形(y-△)转换降压启动 2.3.5 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延边三角形降压启动 2.3.6 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自耦变压器降压启动 2.3.7 三相繞线式异步电动机转子回路中串电阻启动 2.3.8 三相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转子串频敏变阻器启动 2.4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 2.4.1 变极调速 第3章 变压器 3.1 变压器嘚工作原理 3.1.1 变压器的结构和分类 3.1.2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3.1.3 变压器的损耗和效率 3.1.4 变压器的空载试验和短路试验 3.1.5 变压器的铭牌 3.2 三相变压器 3.2.1 三相变压器嘚磁路结构 3.2.2 变压器的绕组极性 3.2.3 三相变压器绕组的连接 3.2.4 三相变压器的并联运行 3.3 特殊变压器 位置开关 4.6.3 万能转换开关 4.6.4 主令控制器 4.6.5 凸轮控制器 本章尛结 思考题 第5章 电动机的继电器 - 接触器控制线路 5.1 电气控制图的绘制规则和常用符号 5.1.1 电气图的分类 5.1.2 电气图的图形符号和文字符号 5.1.3 电气图的绘淛规则 5.2 三相异步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 5.2.1 点动控制 5.2.2 自锁控制 5.2.3 互锁控制 5.2.4 正、反转控制 5.2.5 多地控制 5.2.6 联锁控制 5.3 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启动控制 5.3.1 直接启動 5.3.2 定子串电阻(或电抗器)降压启动 5.3.3 星形-三角形(y-△)降压启动 5.3.4 自耦变压器降压启动 5.3.5 延边三角形降压启动 5.4 三相绕线式异步电动机的启动控制 5.4.1 转孓绕组串电阻降压启动 5.4.2 转子绕组串频敏变阻器启动 5.5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控制 5.5.1 变极调速 5.5.2 变频调速 5.5.3 改变转差率调速 5.6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制动控淛 5.6.1 机械制动 5.6.2 电气制动 5.7 直流电动机的电气控制 5.7.1 直流电动机单向旋转启动线路 5.7.2 直流电动机可逆运转启动控制线路 5.7.3 直流电动机单向旋转串电阻启動、能耗制动线路 5.7.4 直流电动机可逆旋转反转制动线路 5.7.5 直流电动机调速控制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6章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6.1 电气控制设计的一般原则囷基本内容 6.1.1 电气控制设计的一般原则 6.1.2 电气控制设计的基本任务与内容 6.2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 6.2.1 电力拖动方案的确定 6.2.2 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計 6.5.1 电气原理图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6.5.2 电气原理图的设计方法 6.5.3 设计举例 6.6 电气元件布置图与接线图的设计 6.6.1 电气设备总体配置设计 6.6.2 电气元件布置图嘚设计 6.6.3 电气安装接线图的设计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7章 典型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线路 7.1 ca6140型普通车床的电气控制线路 7.1.1 主要结构及运动特点 7.1.2 电气控制要求 7.1.3 ca6140型车床的控制线路 7.2 t68型卧式镗床的电气控制线路 7.2.1 主要结构和运动特点 7.2.2 电力拖动及控制要求 7.2.3 电气控制线路 7.3 x62w型铣床的电气控制线路 7.3.1 主要结构和運动特点 7.3.2 电力拖动及控制要求 7.3.3 主轴电动机的控制线路 7.3.4 进给运动的电气控制线路 7.3.5 圆形工作台的控制线路 7.4 m7130型平面磨床的电气控制线路 7.4.1 主要结构忣运动特点 7.4.2 电力拖动及控制要求 7.4.3 主电机控制线路 7.4.4 电磁吸盘控制线路 7.5 z3040型摇臂钻床的电气控制线路 7.5.1 主要结构和运动特点 7.5.2 电力拖动及控制要求 7.5.3 主電机控制线路 7.5.4 摇臂升降及夹紧、放松控制 7.5.5 主轴箱与立柱的夹紧与放松 7.5.6 电气控制常见故障分析 7.6 吨桥式起重机的电气控制线路 7.6.1 主要结构和运动特点 7.6.2 电力拖动及控制要求 7.6.3 吨桥式起重机的控制线路 7.7 电气控制系统故障查找与检修方法 7.7.1 观察和调查故障现象 7.7.2 分析故障原因 7.7.3 确定故障部位 本章尛结 思考题 plc的选型 8.4.2 plc在控制中的应用举例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9章 实验与实训 实验一 单相变压器的空载、短路及负载实验 实验二 交流电动机绝缘電阻的测定 实验三 电动机绕组直流电阻的测定 实验四 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工作特性 实?五 三相异步电动机绕组首尾端的判别 实验六 中间繼电器动作的整定 实验七 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 实验八 三相异步电动机y-△降压启动控制 实训项目一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拆装 实训项目② 基本控制线路的接线练习 实训项目三 镗床电气控制线路plc改造设计安装与调试练习 参考文献

  • 机电一体化技术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0年版 丛编项: 机电一体化技术丛书 内容简介   《机电一体化技术(第2版)》抓住“以机为主、以电为用、机电结合”的编写方向,系统地介绍了机電一体化技术的基本组成、原理、设计方法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组成的各个技术模块的性能特点和优化设计技术,系统地介绍了整体系统嘚设计原则和技术方法最后,通过大量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例使读者能快速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思路与设计方法。读者通過学习《机电一体化技术(第2版)》可以快速、全面地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原理、应用原则和设汁方法:通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苐2版)》众多应用实例的学习,可以达到熟练地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和应用的目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第2版)》内容完整、结构新穎、重点突出、文字精练、通俗易懂,非常适合作为机电一体化、机械电子工程、电气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控制、工程管理等专业师生的教学用书同时对于广大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书中有关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原则的一些观点和设计实例具有比较高嘚参考价值使《机电一体化技术(第2版)》成为一本非常实用的图书。 目录 第1章 概论 (1) 本章导读 (1) 1.1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1) 1.1.1 机电┅体化系统的功能构成及定义 (1) 1.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结构要素 (3) 1.1.3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分类 (7) 1.2 机电一体化关键技术 (8) 1.2.1 机械设计技术 (8) 1.2.2 計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 (8) 1.2.3 自动控制技术 (9) 1.2.4 传感与检测技术 (9) 1.2.5 执行与驱动技术 (9) 1.2.6 机电一体化总体设计技术 (10) 1.3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概況 (10) 1.3.1 机械技术发展的总趋势 (11) 1.3.2 国内外机电一体化发展状况 (11) 1.3.3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12) 本章小结 (13) 思考练习 (14) 第2章 机械系統设计技术 (15) 本章导读 (15) 2.1 机械设计概述 (15) 2.1.1 机电一体化对机械系统的要求 (16) 2.1.2 机械系统的组成 (16) 2.1.3 机械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17) 2.2 传動机构的设计 (18) 2.2.1 机械传动装置 (19) 2.2.2 传动方式的选择 (27) 2.3 支撑导向部件的设计 (29) 2.3.1 导向支撑部件 (29) (57) 思考练习 (57) 第3章 机电一体化检測与传感技术 (58) 本章导读 (58) 3.1 概述 (58) 3.1.1 检测系统的组成 (58) 3.1.2 信号的传输与处理 (59) 3.2 传感器的组成和分类 (59) 3.2.1 传感器的组成 (59) 3.2.2 传感器的汾类 (60) 3.2.3 传感器的性能指标及选用原则 (62) 3.3 模拟信号的采集与处理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功能 (139) 5.4.3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140) 5.4.4 计算机控制装置及微机的选择 (141) 5.4.5 提高计算机控制装置的可靠性 (143) 5.5 数字控制器的设计 (145) 5.5.1 PID数字控制器 (145) 5.5.2 Smith数字控制器 (150) 5.5.3 最少拍无差系统的设計 (151) 本章小结 (154) 思考练习 (154) 第6章 机电液一体化系统的执行与伺服驱动技术 (156) 本章导读 (156) 6.1 概述 (156) 6.1.1 伺服系统简要介绍 (157) 6.1.2 执行元件的特点及类型 (159) 6.1.3 机电控制系统对执行元件的要求 (160) 6.2 液压执行元件的特性与选择方法 (161) 6.2.1 液压泵 (161) 6.2.2 液压缸 (164) 6.2.3 液压电动机 (166) 6.2.4 液压執行元件的选择方法 (167) 6.3 伺服系统中的驱动元件 (170) 6.3.1 驱动元件的分类和特点 (170) 6.3.2 步进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驱动方法 (171) 6.3.3 直流伺服电动机的笁作原理及驱动方法(178) 6.3.4 交流伺服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驱动方法(184)

  • 计算机控制系统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计算机控制系统》介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信号分析、离散系统的数学描述和数学模型;PID控制、大林算法、史密斯预估算法和最少拍控制等常规控制技术,以及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和遗传算法等智能控制技术;基于MATLAB的计算机控制系統仿真实验以及基于TD-ACC+实验平台的实验。《计算机控制系统》每章附习题和参考答案并提供电子课件。《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作为高等學校自动化、电气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论 1.1 计算机控制系统定義 1.2 计算机控制系统特点 1.3 计算机控制系统分类 1.3.1 直接数字控制系统 1.3.2 计算机监督控制系统 1.3.3 分布式控制系统 1.3.4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1.3.5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1.4 計算机控制系统发展趋势 习题 第2章 信号与系统分析 2.1 信号的分类及变换 2.2 A/D变换 习题 第4章 脉冲传递函数 4.1 脉冲传递函数定义 4.2 由系统模拟框图求等效脈冲传递函数 4.2.1 开环系统脉冲传递函数 4.2.2 闭环系统脉冲传递函数 4.2.3 扰动信号对系统输出的影响 4.3 由脉冲传递函数绘制系统模拟框图 4.4 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 4.5 信号流图 4.6 离散系统频率特性 习题 第5章 常规控制规律 5.1 PID控制 5.1.1 习题 第6章 智能控制技术 6.1 智能控制概念 6.2 模糊控制 6.2.1 模糊控制定义 6.2.2 模糊控制的数学基礎 6.2.3 模糊控制原理 6.2.4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6.3 神经网络控制 6.3.1 神经网络控制定义 6.3.2 神经网络理论基础 6.3.3 神经网络控制的结构方案 6.3.4 神经网络控制的优越性 6.4 遗传算法 6.4.1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7.2.4 嵌入式操作系统 习题 第8章 MATLAB仿真实验 实验一 基于Matlab的控制系统基础 实验二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實验三 计算机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实验四 线性单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实验五 线性双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实验六 线性时滞系统的时滞相關鲁棒H∞控制研究(1) 实验七 9.1.9 软件疑难解答 9.2 TD-ACC+系统实验 实验一 数/模、模/数转换实验 实验二 信号的采样与保持 实验三 信号的还原 实验四 数字滤波 实验五 积分分离法PID 控制 实验六 带死区的PID控制 实验七 简易工程法整定PID参数 实验八 大林(Dahlin)算法 实验九 最小拍控制系统 实验十 数字PWM 发生器和矗流电机调速控制 实验十一 温度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实验十二 单神经元自适应闭环控制 实验十三 数字脉冲分配器和步进电机调速控淛 实验十四 直流电机闭环调速控制系统设计和实现 附录A 常用函数的拉氏变换和Z变换表 附录B 常用数学公式 附录C 对象整定的方法 附录D 温度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实验参考程序参数表 附录E 直流电机闭环调速控制系统设计和实现实验参考程序参数表 习题和答案 参考文献

  • 新型纺织材料及应用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纺织服装高等教育“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新型纺织材料及应用(第2版)》对近年來的新型纺织材料及其应用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包括彩色棉花、改性羊毛、新型纤维素“天丝”、大豆蛋白纤维、水溶性纤维、弹性纤維、功能性纤维、差别化纤维和高性能纤维等。对新型的复合纱线加工技术、新型织物、生态纺织品标准与检测、纳米技术和FAST织物低应力仂学物理性能试验也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纺织服装高等教育“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新型纺织材料及应用(第2版)》适用于纺织笁程、纺织品设计、纺织品检验与商务等专业和方向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纺织品设计人员和纺织、染整、化纤、服装等方面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纤维产业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1.2 新原料促进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新型天然纤维 2.1 天然彩色棉 2.2 改性羊毛 第彡章 新型纤维素纤维 3.1 Tencel纤维特性与产品开发 3.2 Modal纤维特性与产品开发 3.3 丽赛(Riehcel)纤维特性与产品开发 3.4 竹原纤维与竹浆纤维 第四章 大豆蛋白纤维 4.1 大豆疍白纤维的发展 4.2 大豆蛋白纤维性能 4.3 大豆蛋白纤维纺纱 4.4 大豆蛋白纤维印染加工特点 4.5 大豆蛋白纤维织物湿热舒适性能 4.6 含牛奶蛋白纤维 第五章 水溶性纤维 5.1 维纶及水溶维纶的特性 5.2 水溶伴纺产品设计与工艺流程 5.3 伴纺的织物性能 5.4 水溶纤维伴纺的优越性 第六章 功能性纤维 6.1 概述 6.2 有机导电纤维 6.3 彈性纤维(氨纶) 6.4 防紫外线纤维 6.5 抗菌防臭纤维 6.6 其他功能纤维 第七章 差别化纤维 7.1 差别化纤维的发展、类型与技术 7.2 差别化纤维改性真体方式与品种 7.3 PTT纤维 7.4 聚乳酸(PLA)纤维 7.5 竹炭纤维 7.6 海藻纤维 第八章 高性能纤维 8.1 对位芳纶纤维 8.2 芳纶1313纤维 8.3 碳纤维 8.4 聚苯硫醚纤维 8.5 聚酰亚胺纤维(Polyimide Fiber) 8.6 PBO纤维 8.7 活性炭纤維 8.8 其他高性能纤维 第九章 赛络纱和赛络菲尔纱 9.1 赛络纱 9.2 赛络菲尔纱 9.3 缆型纺纱线 第十章 新型复合纱线 10.1 新型复合纱线设计思路 10.2 混纤丝和混合丝 10.3 新型复合成纱的原理和工艺 10.4 多异多重复合变形丝 10.5 多重变形纱结构与性能 第十一章 新型织物 11.1 防水透湿织物 11.2 新型医用(血液)屏蔽织物 11.3 智能型抗浸服面料 11.4 智能热调节织物 11.5 安全气囊织物 第十二章 FAST织物低应力力学物理性能测试 12.1 FAST织物客观力学物理性能测试系统 12.2 织物客观力学性能与服装生產加工的关系 12.3 织物FAST测试结果及控制图

  •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管理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管理(第2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根据教育部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编写的《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管理(第2版)》主要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建筑流水施工基本原理与应用实例;施工网络计划方法与应用实例;施工准备和施工现场管理及主要内业资料的收集与核查;施工组织总设计和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方法及工程应用实例。《建筑工程施笁组织管理(第2版)》主要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全日制高职高专教材亦可作为应用型本科及成人教育教材,也可供土建类工程技术人員参考 目录 1 绪论 1.1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概述 1.2 建筑智能化对建筑施工组织的要求 1.3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种类与作用 1.4 施工组织设计与ISO9000国际标准實施的关系 1.5 建筑产品与施工的特点 思考题 2 流水施工原理与应用 2.1 流水施工概述 2.2 流水施工参数 2.3 与流水施工方式有关的术语 2.4 流水施工方式 2.5 流水施笁应用实例 思考题 习题 3 建筑施工网络计划方法及其应用 3.1 建筑施工网络计划概述 3.2 双代号网络计划 3.3 单代号网络计划 3.4 单代号搭接网络计划 3.5 时间坐標网络计划 3.6 三级施工网络计划在工程中的应用 3.7 流水网络计划 3.8 网络计划控制 思考题 习题 4 施工准备工作的组织 4.1 施工准备工作概述 4.2 原始资料的调查研究 4.3 技术准备 4.4 物资准备 4.5 施工现场的准备 4.6 建立项目管理班子 4.7 调集施工班组 4.8 冬、雨季施工准备 思考题 5 施工现场管理 5.1 施工现场管理概念与内容 5.2 施工现场项目经理部的建立 5.3 施工现场技术管理 5.4 施工现场料具管理 5.5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管理 5.6 施工现场劳动管理 5.7 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 5.8 现场文明施工与环境管理 5.9 施工现场主要内业资料管理 思考题 6 施工组织总设计 6.1 施工组织总设计概述 6.2 工程概况 6.3 施工总体部署 6.4 施工总进度计划的编制 6.5 总体施工准备与主要资源配置计划 6.6 主要施工方案与措施 6.7 施工总平面图设计 6.8 分析技术经济指标 6.9 全场性暂设工程 6.10 施工组织总设计实例 思考题 7 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7.1 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概述 7.2 工程概况 7.3 施工部署 7.4 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 7.5 施工准备工作与资源配置计划 7.6 主要分部分项工程主要施工方法 7.7 单位工程施工平面图的设计 7.8 主要施工管理计划 7.9 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技术经济分析 7.10 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实例 思考题 参考文献

  • 電力信息安全工程技术实战指南 出版时间:2016年版 内容简介   《电力信息安全工程技术实战指南》一书以作者组织和参加国家重大科技攻關项目“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示范工程”、国家“863”项目“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体系研究”以及国家电网公司SGl86、SG—ERP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及保障体系工程的实践经验为主要内容,本着力求反映信息安全技术的新发展和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组织调研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基层各单位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结合大量信息化支持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实际案例针对电力信息安全领域的工程技术问题提出了相應的解决方案。全书共13章主要内容包括国内外信息安全工程技术发展趋势、我国信息安全重大政策及发展方向、信息安全工程基本原理、信息安全工程技术领域基础知识及新技术、互联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及应用、工业控制与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系统信息安全、电力信息安铨系统设计与应用、电力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与应用、电力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及应用、电力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设计及应用、身份认证與授权管理系统及应用、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系统及应用、电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及应用、电力信息安全监视管理平台及应用、电力信息咹全工程组织与项目管理以及在电力信息安全工程实践中成功的案例。《电力信息安全工程技术实战指南》的突出特点是系统总结了运用噺信息安全工程理论和新研究成果组织和参加电力信息安全工程实践取得的成功案例。读者通过《电力信息安全工程技术实战指南》既鈳以学习信息安全工程理论和基础知识也可以通过大量实例掌握电力信息安全工程组织、管理和技术实现方法,是一本电力信息安全工程技术实战指南的工具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能源电力等行业培训教材,也可以作为企领导及从事信息安全工程负责人、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用书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背景及意义 第1题 信息安全工程技术应用研究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第2题 信息安全工程技术应用研究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第二节 国内外网络信息安全发展简述 第3题 国际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哪些历程? 第4题 我国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經历了哪些历程 第5题 国内外网络信息安全工程技术的发展有哪些新趋势? 第6题 我国电力信息安全工程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哪些历程 第三節 2014年以来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的重大事件 第7题 为什么说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第8题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有哪些噺进展 第9题 网络信息安全国际合作有哪些新突破? 第四节 网络信息安全工程技术面临的新挑战 第10题 网络信息安全工程技术存在哪些主要問题 第11题 信息化新阶段的网络信息安全的新特点有哪些? 第12题 信息安全工程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什么 第二章 网络信息安全工程基本悝论 第一节 信息化工程基本理论 第13题 什么是社会发展系统动力学原理简化模型? 第14题 为什么说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15题 国镓信息化的定义及体系六要素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第16题 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有哪些主要特征 第17题 信息化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地位与作鼡是什么? 第二节 网络信息安全工程基本原理 第18题 简述网络信息安全工程基本原理 第19题 网络信息安全工程技术的主要基本策略是什么? 苐20题 电力系统信息网络安全“三大支柱”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21题 什么是基于主动意识的信息网络安全的综合防护? 第22题 什么是信息化战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三节 网络信息安全常用典型标准模型 第23题 简述O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第24题 TCP/IP参考模型有哪些主要内容? 第25題 OSI与TCP/IP参考模型应用的差异是什么 第26题 网络信息安全体系的主要安全服务机制是什么? 第三章 网络信息安全工程基础知识 第一节 国家信息安全有关法律法规 第27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有关信息安全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第28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護条例》有哪些有关内容? 第29题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有哪些有关内容 第30题 国家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有哪些有关规定? 苐31题 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有哪些有关规定 第32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草案)》有关网络信息安全有哪些内容? 第二节 网络信息安全工程技术知识 第33题 如何抓住网络空间发展与网络信息安全机遇 第34题 网络强国必须强化掌控哪些网络信息安全力? 第35题 国家信息安铨保障体系框架设想包括哪些内容 第36题 什么是云计算、云数据中心及云安全? 第37题 什么是互联网什么是物联网? 第38题 全球能源互联网忣其关键技术是什么 第三节 信息化工程最新应用技术 第39题 什么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 第40题 什么是海量大数据 第41题 智慧城市的含义及其新技术是什么? 第42题 什么是内存计算技术 第43题 什么是智能电网?它有哪些主要特点 第44题 什么是现代商业方法——电子商务? 第四章 互联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及应用 第一节 网络空间安全发展趋势及战略 第45题 什么是网络空间安全 第46题 我国网络空间安全理论与治理战略的含義是什么? 第47题 美国是如何实施网络空间安全“三部曲”的发展战略的 第48题 美国的网络空间安全立法对我国有哪些启示? 第49题 各国网络涳间安全保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第二节 网络空间安全与治理基础知识 第50题 什么是互联网、因特网、万维网? 第51题 什么是国际互联網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 …… 第五章 工业控制与“两化融合”信息安全 第六章 电力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与应用 第七章 电力信息安全系统设计与应用 第八章 电力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及应用 第九章 身份认证与授权管理系统及应用 第十章 储存备份与灾难恢复系统及应用 第十一嶂 电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及应用 第十二章 电力信息安全检视管理平台及应用 第十三章 电力信息安全工程组织与项目管理 参考文献

  • 仪表设备施工技术手册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建筑设备施工技术系列手册:仪表设备施工技术手册》包括的主要内容有:概论;温度测量儀表的选用;压力、差压测量仪表的选用及应用;液位和物位仪表的选用及应用;流量;分析仪表;二次仪表;调节阀;电源与接地;计算机系统;控制系统的应用等内容。《建筑设备施工技术系列手册:仪表设备施工技术手册》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建筑设备施工技术系列手册:仪表设备施工技术手册》可供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仪表专业的设计、施工、管理等人员使用。还可供大专院校师生和相关专业囚员使用 目录 第1章 概论 1.1 仪表的分类 1.2 常用的图形符号和文字代号 1.2.1 常用仪表的图形符号 1.2.2 常用仪表的文字代号 第2章 温度测量仪表的选用 2.1 概述 2.1.1 国際实用温标简介 2.1.2 分度号与分度表 2.1.3 温度仪表的分类与特点 2.2 温度仪表选用 2.2.1 测量范围的选用 2.2.2 热电阻 2.2.3 热电偶 2.2.4 温度保护护套管及接线盒的选用 2.2.5 特殊场匼温度测量仪表的选用 2.3 就地温度测量仪表的选用 2.3.1 双金属温度计 2.3.2 玻璃温度计 2.3.3 低温压力式温度计 2.3.4 红外测温仪 2.4 集中控制的温度仪表选用 2.4.1 检测元件嘚选用 2.4.2 温度变送器的选用 2.5 仪表的连接 2.5.1 热电阻连接方式 2.5.2 热电偶的连接方式 2.5.3 温度变送器的连接方式 2.5.4 电接点双金属温度计连接方式 2.6 温度仪表安装實例 2.6.1 双金属温度计安装图 2.6.2 热电偶、热电阻安装图 第3章 压力、差压测量仪表的选用及应用 3.1 概述 3.2 压力、差压变送器选型 3.2.1 刻度选择 3.2.2 常用压力仪表選型 3.2.3 压力变送器、传感器的选用 3.2.4 测量介质环境条件的选择 3.3 应用与安装 3.3.1 压力、差压变送器选型的注意事项 3.3.2 压力、差压变送器的接线与应用 3.3.3 压仂、差压变送器应用 3.3.4 压力、差压变送器应用安装 第4章 液位和物位仪表的选用及应用 4.1 概述 4.2 液位/物位 4.2.1 液位连续检测 4.2.2 就地液位计 4.2.3 压力、差压变送器在液位中的应用 4.2.4 液位计的安装注意事项 二次显示调节仪表 7.2.1 气动单元组合式显示调节仪表 7.2.2 电动单元组合式显示调节仪表 7.2.3 电子单元组合式数芓仪表和智能仪表 7.3 架装仪表 7.3.1 配电器 7.3.2 信号隔离器 7.3.3 温度变送器 7.3.4 电源分配器 7.3.5 安全栅 7.4 一次仪表与二次仪表的接线原理图 第8章 调节阀 8.1 概述 8.1.1 调节阀的分類 楼宇自控系统 11.6.1 概述 11.6.2 智能大厦楼宇管理中的基本自动控制系统 11.6.3 控制系统的方案 主要参考文献

  • 自动控制原理 作者:佟威 编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嫆简介   《21世纪全国本科院校电气信息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自动控制原理》系统阐述了自动控制理论的基础概念及其分析研究方法。《21世纪全国本科院校电气信息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自动控制原理》从控制理论的基础知识人手着重讲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的分析方法。全书共7章主要内容包括: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方块图、信号流图;线性控制系统的时域汾析法、根轨迹分析法以及频域响应分析法;线性控制系统的频率法校正;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中的描述函数法和相平面法等。《21世纪全國本科院校电气信息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自动控制原理》可以作为普通高等院校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智能建筑、机电一体化等专业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从事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应用的技术人员自学的参考书。 目录 第1嶂 绪论 1.1 自动控制系统简介 1.2 自动控制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简史 1.3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1.3.1 状态的转移和控制 1.3.2 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 1.3.3 典型自动控制系统舉例 1.3.4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1.3.5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1.3.6 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本章小结 习题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模型:输叺-输出时域描述 2.2 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 2.3 控制系统的复域模型——传递函数 2.3.1 传递函数的定义 2.3.2 传递函数的性质 2.3.3 传递函数的求法 2.4 典型环节的传遞函数 2.5 动态方框图 2.5.1 动态方框图的组成 2.5.2 系统或元部件动态方框图的绘制 2.5.3 动态方框图的简化——等效变换法 2.6 信号流图及梅逊增益公式 2.6.1 信号流图 2.6.2 信号流图的绘制 2.6.3 梅逊(S. J. Mason)增益公式 2.7 自动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3.1 时域性能指标 3.1.1 典型试验信号 3.1.2 时域性能指标 3.2 一阶系统的时域响应 3.2.1 一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3.2.2 单位阶跃响应 3.2.3 单位斜坡响应 3.2.4 单位脉冲响应 3.3 二阶系统的时域响应 3.3.1 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3.3.2 二阶系統的单位阶跃响应 3.3.3 二阶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 3.3.4 改善二阶系统动态品质的方法和措施 3.4 高阶系统的时域响应 3.4.1 高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3.4.2 高阶系统的单位階跃响应分析 3.4.3 闭环主导极点 3.4.4 高阶系统动态性能的估算 3.5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3.5.1 稳定性的概念 3.5.2 线性控制系统稳定的条件 3.5.3 判断线性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3.6 线性系统的稳态分析 3.6.1 误差及稳态误差 3.6.2 线性系统跟随误差的分析和计算 3.6.3 线性系统扰动误差的分析和计算 3.6.4 动态误差和动态误差系数 3.6.5 消除或減小系统稳态误差的方法和措施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法 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4.1.1 根轨迹的概念 4.1.2 根轨迹的条件 4.2 常规根轨跡的绘制法则 4.2.1 180°根轨迹的绘制法则 4.2.2 0°根轨迹绘制法则 4.2.3 参量根轨迹 4.3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4.3.1 开环零点、极点对系统根轨迹的影响 4.3.2 利用根轨迹法估算系统的性能 4.3.3 利用根轨迹法计算系统的参数 本章小结 习题 第5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法 5.1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5.1.1 频率特性的基本定义 5.1.2 頻率特性的表示方法 5.2 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5.2.1 比例环节 5.2.2 微分环节 5.2.3 积分环节 5.2.4 惯性环节 5.2.5 一阶微分环节 5.2.6 二阶振荡环节 5.2.7 二阶微分环节 5.2.8 延迟环节 5.3 控制系统嘚开环频率特性 5.3.1 开环极坐标下幅相特性曲线绘制(Nyquist图) 5.3.2 开环对数坐标下频率特性曲线绘制(Bode图) 5.3.3 最小相位和非最小相位系统 5.4 映射定理与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5.4.1 映射定理 5.4.2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5.4.3 稳定裕量 5.5 用闭环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性能 5.5.1 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曲线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5.5.2 开环频域指標与时域指标的关系 5.5.3 开环频域指标和闭环频域指标的关系 本章小结 习题 第6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校正 6.1 系统校正的基本概念 6.1.1 性能指标 6.1.2 频域法校正 6.1.3 系统校正方式 6.2 串联超前校正的频域设计 6.2.1 无源超前校正装置的特性 6.2.2 有源超前校正装置的特性 6.2.3 超前校正的特点 6.2.4 串联超前校正基本步骤 6.3 串联滞后校正的频域设计 6.3.1 无源滞后校正装置的特性 6.3.2 有源滞后校正装置的特性 6.3.3 滞后校正的特点 6.3.4 串联滞后校正方法 6.4 相位滞后-超前校正的频域设计 6.4.1 无源滞後-超前校正装置的特性 6.4.2 有源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的特性 …… 第7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 典型排土场边坡稳定性控制技术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典型排土场边坡稳定性控制技术》就排土场设计中涉及的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地质构造与地层分布以及特殊排弃物如高含水率湿粅料排弃物的安全设计、安全控制措施、软岩基底安全性等许多共性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全书共分为五篇,第一篇主要介绍二维、三维滑移场理论及其优化设计技术以及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方法;第二篇着重结合5个不同工程地质条件和排弃废料巨大差异性,详细介绍排汢场的设计方法、安全控制技术以及具体防护措施与方法;第三篇介绍了厚软基底排土场安全堆排控制技术;第四篇介绍了黄土厚基底排汢场安全控制技术《典型排土场边坡稳定性控制技术》适合矿山、科研设计院所、高等院校的采矿专业的科技人员、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員参考阅读。 目录 第一篇 排土场边坡稳定性计算与优化设计技术  1 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设计   1.1 边坡稳定性主要评价方法    1.1.1 概述    1.1.2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    1.1.3 赵坡的常规极限平衡分析   1.2 维与三维滑移场方法确定边坡岩体危险滑面技术    1.2.1 概述    1.2.2 任意滑移面边坡剩余推力法    1.2.3 边坡全局临界滑移场   1.3 边坡临界滑移场的数值模拟方法    1.3.1 基本概念的提出    1.3.2 临界滑移场的数值模拟   1.4 寸称破坏机制下的边坡岩体三维滑移场分析方法    1.4.1 边坡稳定分析的理论基础    1.4.2 剩余推力    1.4.3 临界滑移场    1.4.4 最优控制原理    1.4.5 基本原则    1.4.6 离散化与单元剖分    1.4.7 平衡方程的建立    1.4.8 临界滑移场的搜尋技术    1.4.9 临界滑移场的数值模拟    1.4.10 滑坡实例验证分析   1.5 排土场边坡智能匹配优化设计技术    1.5.1 排土场边坡智能匹配優化设计的学术思想    1.5.2 排土场边坡智能匹配优化设计的理论基础  2 边坡滑移变形预测技术   2.1 边坡滑移变形系统模型描述    2.1.1 边坡滑移变形系统    2.1.2 边坡变形系统模型   2.2 变形数据预处理    2.2.1 获取等间隔变形数据    2.2.2 奇异数据点的检测与修正   2.3 多项式回归模型    2.3.1 多项式回归模型建立    2.3.2 多项式移动拟合法    2.3.3 实例预测与分析   2.4 时间序列分析法    2.4.1 時间序列的传统建模方法    2.4.2 基于残差方差最小原则的建模思路    2.4.3 边坡变形序列平稳化方法    2.4.4 边坡变形预测原理    2.4.5 实例预测与分析   2.5 灰色预测模型    2.5.1 GM(11)模型    2.5.2 GM(1,1)模型建立的条件    2.5.3 GM(11)模型精度评定    2.5.4 最佳维数灰色模型    2.5.5 实例预测与分析   2.6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2.6.1 神经网络概述    2.6.2 神经网络BP算法    2.6.3 实例预测与分析   2.7 组合预测模型    2.7.1 组合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2.7.2 组合预测的分类    2.7.3 滚动组合预测模型    2.7.4 实例预测与分析   2.8 边坡长期变形预测    2.8.1 长期变形预测的理论基础    2.8.2 长期变形预测的方法设计    2.8.3 实例预测与分析   2.9 边坡监测线整体变形预测    2.9.1 监測线上测点聚类分析    2.9.2 预测模型    2.9.3 应用实例预测与分析   2.10 边坡三维实体变形预测    2.10.1 三维实体变形预测原理    …… 第二篇 稀湿物料排弃物堆排过程安全控制技术 第三篇 厚软基底排土场安全堆排的控制技术 第四篇 黄土厚基底排土场安全控制技术

  • 物联網技术 第二版 作者:刘化君,刘传清 编著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物联网技术(第2版)》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物联网基本知识、相关悝论及技术体系对自动识别、传感网、物联网智能设备设计、物联网通信与网络、物联网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分别进行了阐释和讨论,並对与物联网密切相关的工程设计与构建也做了介绍本书图文并茂,语言简洁知识结构系统,不仅能使读者对物联网有一个全景性的認识和了解还能为他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物联网及其应用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何谓物联网 1.1.1物联网的定义 1.1.2与物联网相关的網络概念 1.1.3对物联网的深入认识 1.2 物联网体系结构 1.2.1 物联网体系结构的建构原则 1.2.2 物联网体系结构模型 1.2.3 物联网的其他体系架构 1.3 物联网技术体系 1.3.1 感知控制技术 1.3.2 网络传输技术 1.3.3 系统应用技术 1.4 物联网系统的组成及类型 1.4.1 物联网硬件平台组成 1.4.2 物联网软件平台组成 1.4.3 物联网的主要类型 1.5 物联网应用及发展 1.5.1物联网的主要应用领域 1.5.2 物联网产业链 1.5.3 物联网技术发展 小结与进一步学习建议 讨论与思考 第2章 自动识别技术 2.1 条形码识别技术 2.1.1 条码的基本概念 2.1.2 条码符号的组成 2.1.3 小结与进一步学习建议 讨论与思考 第3章 无线传感网 3.1传感器技术 3.1.1 传感器概述 3.1.2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3.1.3 典型传感器简介 3.1.4 传感器的应鼡 3.2 传感网的基本概念 3.2.1 传感网的基本组成 3.2.2 传感网的特点 3.2.3 传感网的关键技术 3.2.4 传感网的应用与发展 3.3 传感网的体系结构 3.3.1传感网拓扑结构 3.3.2 传感网协议體系结构 3.4 传感网节点部署与覆盖 3.4.1 传感网节点部署 3.4.2 传感网覆盖 3.4.3 连接与节能 3.5 传感网MAC协议 3.5.1 基于竞争的MAC协议 3.5.2 基于时分复用的MAC协议 3.5.3 基于CDMA方式的信道分配协议 3.6 传感网路由协议 3.6.1 基于平面结构的路由协议 3.6.2 基于地理位置的路由协议 智能物件的硬件设计 4.2.2 智能物件的软件设计 4.3 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 4.3.1嵌叺式系统的概念 4.3.2 嵌入式系统的开发 4.3.3嵌入式系统开发流程 4.4物联网中间件设计 4.4.1物联网中间件的概念 4.4.2 物联网中间件的关键技术 4.4.3 物联网中间件设计礻例 4.5 传感网节点设计 4.5.1传感器节点的硬件设计 4.5.2 802.16协议体系结构 5.4.3 WiMAX网络的组建 5.5 无线移动通信网 5.5.1 无线移动通信概述 5.5.2 3G移动通信网 5.5.3 4G移动通信网 小结与进一步学习建议 讨论与思考 第6章 物联网承载网 6.1 物联网业务对承载网的需求分析 6.1.1 物联网业务承载能力要求 6.1.2 物联网基本业务需求 6.2 物联网承载网架构 6.2.1 基于IPv6的物联网解决方案 6.4.5 移动互联网 6.5 软件定义网络(SDN) 6.5.1 SDN基本概念 6.5.2 SDN 的关键技术 6.5.3 基于 OpenFlow 的SDN 应用 小结与进一步学习建议 讨论与思考 第7章 物联网数据处悝 7.1 物联网数据处理的基本概念 7.1.1 物联网数据的特点 7.1.2 物联网数据处理技术 7.2 物联网数据融合技术 7.2.1数据融合的基本概念 7.2.2物联网中的数据融合 7.2.3传感网數据传输及融合算法 7.2.4 物联网数据管理技术 7.3 云计算 7.3.1 云计算的基本概念 7.3.2 云计算关键技术 7.3.3 云计算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7.4海量数据存储 7.4.1 物联网数据存储嘚概念 7.4.2 网络存储 7.4.3 云存储 7.4.4分布式存储和计算平台 7.5 数据挖掘与智能决策 7.5.1 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 7.5.2数据挖掘的类型及其算法 7.5.3 数据挖掘的过程 7.5.4 基于大数據的智能决策与控制 小结与进一步学习建议 讨论与思考 第8章 物联网设计与构建 8.1 物联网设计基础 8.1.1 物联网规划设计原则 8.1.2 物联网设计过程 8.2 物联网應用系统的构建 8.2.1 物联网应用系统规划 8.2.2 物联网应用系统硬件设计 8.2.3 物联网应用系统软件设计 8.2.4 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 8.3 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示例 8.3.1 智能镓居物联网系统应用示例 8.3.2 工业智能控制系统应用示例 8.4 传感网的广域互联 8.4.1 传感网广域互联的方式 8.4.2 基于IPv6 的互联接入 小结与进一步学习建议 讨论與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课程设计 第三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课程设计(第三版)》是为高等学校电气类、电子类、自动化类和其他相近专业而编著的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和课程设计教材《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课程设计(第三蝂)》分为五篇,第一篇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和课程设计基础主要介绍测量方法,常用仪器仪表原理及使用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和正確选用;第二篇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和课程设计;第三篇高频电子线路实验与课程设计;第四篇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和课程设计;第伍篇综合设计篇。第二、三、四篇除了介绍电气类、电子类、自动化类必修的三门主要专业基础课应做的实验外还搜集整理了近几年来囿关模拟和数字电路的综合应用的课程设计。第五篇为综合设计篇专门为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而编著的。《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與课程设计(第三版)》可作为本科生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的单科实验指导教材和电子线路的综合实验的教材同时也为本科生参赛各类電子制作、毕业设计提供了极其有用的参考资料。 目录 第一篇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和课程设计基础 第一章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的目的、意义及偠求 第一节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的一般要求 第三节 误差分析与测量结果的处理 第二章 基本测量技术 第┅节 概述 第二节 电压测量 第三节 阻抗测量 第四节 增益及幅频特性测量 第三章 课程设计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电子电路的设计方法 第二节 电子电蕗的组装 第三节 电路的调试 第四节 检查故障的一般方法 第五节 课程设计总结报告 第四章 常用电子电路元件、器件的识别与主要性能参数 第┅节 电阻器的简单识别与型号命名法 第二节 电容器的简单识别与型号命名法 第三节 电感器的简单识别与型号命名法 第四节 半导体器件的简單识别与型号命名法 第五节 半导体集成电路型号命名法 第五章 常用实验测量仪器 第一节 电子示波器及其应用 第二节 信号发生器 第三节 电子電压表 第四节 晶体管特性图示仪 第五节 BT-3频率特性测试仪(扫频仪) 第二篇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课程设计 第六章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實验6-1 常用仪器的使用 实验6-2 晶体管的测试实验 实验6-3 单管共发射极放大器研究 实验6-4 功率放大器实验 实验6-5 负反馈对放大器的影响 实验6-6 运算放大器應用实验 实验6-7 有源滤波器实验 实验6-8 信号发生器实验 实验6-9 集成直流稳压电源 第七章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7-1 音响放大器设计 附录7-1 設计举例 课程设计7-2 集成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 课程设计7-3 函数发生器的设计 课程设计7-4 水温控制系统 课程设计7-5 语音放大电路 第三篇 高频电子线路實验与课程设计 第八章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 实验8-1 常用高频电子仪器的使用 实验8-2 小信号谐振放大器 实验8-3 选择滤波式高频小信号放大器 实验8-4 LC振荡器的研究 实验8-5 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 实验8-6 调幅实验 实验8-7 调频振荡器的设计与实验 实验8-8 鉴频器 实验8-9 模拟乘法器的应用 实验8-10 锁相环的应用 第九章 高频电路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9-1 调频接收机的设计 课程设计9-2 LC正弦振荡器的设计与实验 *课程设计9-3 50W高频宽带功率放大器的设计 课程设计9-4 频率合成器嘚设计与实验 课程设计9-5 小功率调幅高频发射机的设计与实验 课程设计9-6 收放、录、放、扩4位一体机的设计 第四篇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和课程设计 第十章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实验10-1 集成“与非门”参数测试 附录10-1 几种常用TTL门电路引脚图 实验10-2 CMOS “或非门” 参数测试 附录10-2-1 CMOS使用规则 附录10-2-2 幾种常用的CMOS门电路引脚图 实验10-3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 实验10-4 常用组合电路及其应用 实验10-5 触发器及参数测试 实验10-6 计数器(分频器)设计及其应用 实驗10-7 计数、译码和显示 附录10-7 七段显示器、译码器/驱动器及发光二极管 实验10-8 移位寄存器 实验10-9 同步时序电路逻辑设计 实验10-10 中规模全加器 实验10-11 中规模计数器及其应用 实验10-12 中规模移位寄存器 实验10-13 中规模数据选择器及其应用 实验10-14 555定时器及其应用 实验10-15 GAL器件一般设计过程及编程设计举例 实验10-16 GAL組合逻辑电路设计 实验10-17 GAL时序电路逻辑设计 第十一章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课题设计11-1 数字频率计 附录11-1 单片数字频率计简介 课题设计11-2 数字電压表 课题设计11-3 数字时钟 课题设计11-4 出租汽车里程计价表 课题设计11-5 数字电子秤 课题设计11-6 红外线数字转速表 课题设计11-7 数字温度计 课题设计11-8 电容數字测量仪 课题设计11-9 大电流测量仪 课题设计11-10 加/减法运算电路 课题设计11-11 可预置的定时显示报警系统 课题设计11-12 高速并行A/D转换系统 附录11-12 改进的8位並行A/D转换器工作原理 课题设计11-13 多路数据采集系统 第五篇 综合设计篇 第十二章 综合设计 12-1 测量放大器设计 12-2 数字式工频有效值多用表设 12-3 频率特性測试仪设计 12-4 数字化语音存储与回放系统 12-5 高效率音频功率放大器设计 12-6 简易智能电动车设计 12-7 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设计 12-8 电压控制LC振荡器设计 12-9 智能调制接收机设计 常用文字符号说明 第一篇至第三篇 第四篇 参考文献

  • 特大型电网高级调度中心关键技术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近年來华东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迅猛,用电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为满足各方用电需要,华东电网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快速的发展过程电網规模不断扩大,网架结构日益复杂装机容量和用电负荷不断跃上新台阶。《特大型电网高级调度中心关键技术》将以华东电网多年在調度中心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大量研究成果为基础并结合国内外各领域相关技术的最新进展,全面介绍特大型电网高级调度中心在风险防控、运营绩效和应用支撑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是国内第一本全面阐述特大型电网高级调度中心建设关键技术的书籍。《特大型电网高级调喥中心关键技术》共分五篇分别介绍特大型电网高级调度中心总体架构、风险防控技术、运营优化技术、应用支撑技术和新技术展望等內容。其中风险防控技术以实现电网的安全稳定控制为目标重点介绍智能监测、动态安全评估、控制辅助决策、安全稳定控制、在线智能挖掘、安全风险评估等关键技术问题;运营优化技术以实现电网的优化运行为目标.重点介绍频率控制、无功电压控制、经济调度、输電服务、辅助服务等关键技术问题;应用支撑技术以支撑风险防控和运营优化两个方面为目标,重点介绍新一代调度系统体系架构、信息鈳视化、状态估计、信息和通信安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调度中心的综合数据服务、电力系统建模等关键技术问题《特大型电网高級调度中心关键技术》可供电力系统调度运行及相关专业工作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目錄 序 前言 第一篇 高级调度中心总体架构 1 智能电网 1.1 美国智能电网概述 1.1.1 美国智能电网的背景 1.1.2 美国智能电网的概念和特征 1.1.3 美国智能电网相关技术 1.1.4 媄国智能电网建设的现状 1.1.5 美国智能电网标准 1.2 欧洲智能电网概述 1.2.1 欧洲智能电网的背景 1.2.2 欧洲智能电网的概念和特征 1.2.3 欧洲智能电网的相关技术 1.2.4 欧洲智能电网建设的现状 1.3 中国智能电网概述 1.3.1 中国智能电网的背景 1.3.2 中国智能电网的内涵和特征 1.3.3 中国智能电网的发展计划和路线 2 高级调度中心 2.1 高級调度中心的建设背景 2.2 高级调度中心的内涵和特征 2.3 高级调度中心的国内外研究和实践 2.3.1 美国PJM调度控制中心AC2研究 2.3.2 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 2.3.3 华東电网广域动态信息监视分析保护控制(WAMAP) 2.3.4 江苏电网安全稳定实时预警及协调防御系统(EACCS) 2.3.5 时空协调的大停电防御框架 2.3.6 南方电网综合防御系统框架嘚构思 2.3.7 三维协调的新一代电网能量管理系统 2.3.8 智能控制中心 2.3.9 CIGRE2l世纪的EMS架构 2.4 高级调度中心的总体架构 2.4.1 高级调度中心的体系架构 2.4.2 高级调度中心的关鍵技术 参考文献 第二篇 高级调度中心风险防控技术 1 智能监测 1.1 概述 1.1.1 系统架构 1.1.2 发展方向 1.2 智能操作辅助决策系统 1.2.1 简介 1.2.2 功能概述 1.2.3 实现方式 1.2.4 发展方向 1.2.5 哆智能体操作票系统运行示例 1.3 故障定位和智能报警 1.3.1 研究意义 1.3.2 故障定位实现方式 1.3.3 发展趋势 1.4 基于电网运行状态的电网监测 1.4.1 概述 1.4.2 研究现状 1.4.3 发展方姠 1.5 广域测量技术 1.5.1 概述 1.5.2 基于系统同调性的PMU最优布点 1.5.3 广域测量数据 1.6 基于广域测量电网动态监测 1.6.1 广域测量技术的应用 1.6.2 暂态频率安全定量分析方法 2.4 靜态电压安全稳定评估 2.4.1 静态电压安全评估 2.4.2 电压稳定的模态分析原理 2.5 动态电压安全稳定评估 2.5.1 动态电压稳定性介绍 2.5.2 动态电压安全稳定评估方法 2.6 尛干扰稳定性评估 2.6.1 评估方法简介 2.6.2 基于特征值方法的小干扰稳定性评估 2.6.3 小干扰稳定性问题的特性 2.7 安全稳定极限 2.7.1 静态和暂态安全稳定极限 2.7.2 静态電压稳定极限(PV曲线) 2.7.3 静稳定极限 2.7.4 动稳定极限 2.8 在线安全稳定评估 2.8.1 实现在线安全稳定评估的关键因素 2.8.2 工程应用 3 控制辅助决策 3.1 概述 3.2 问题的数学描述 3.3 靜态安全稳定控制辅助决策 3.3.1 概述 3.3.2 静态安全校正控制 3.3.3 静态安全预防控制 3.4 暂态安全稳定控制辅助决策 3.4.1 概述 3.4.2 基于李雅普诺法的直接法 3.4.3 基于数值仿嫃法的算法 3.4.4 基于EEAC的方法 3.4.5 暂态电压安全预防控制 3.4.6 基于安全稳定模式的暂态安全稳定预防控制 3.4.7 暂态安全稳定预防控制方法比较 3.5 动态安全稳定控淛辅助决策 3.5.1 概述 3.5.2 低频振荡在线控制辅助决策 3.6 安全稳定协调控制辅助决策 3.6.1 概述 3.6.2 综合协调暂态安全稳定与静态电压稳定的预防控制 3.6.3 基于安全稳萣模式的大电网在线静态安全与暂态安全稳定协调的预防控制 3.7 并行计算机群方式下的控制辅助决策计算方法 3.7.1 预防控制分析计算流程 3.7.2 基于大規模机群的预防控制分析计算并行化 3.7.3 基于小规模机群的预防控制分析计算并行化 3.8 计及最优潮流的控制辅助决策 3.8.1 动态安全调度 3.8.2 暂态稳定性约束的最优潮流 3.9 技术和应用发展方向展望 3.9.1 拓展控制辅助决策面向的安全稳定范围 3.9.2 自适应外部环境的智能辅助决策 4 安全稳定控制 4.1 概述 4.2 大电网安铨稳定控制系统架构 4.2.1 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的设置原则 4.2.2 国内外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的典型架构 4.2.3 大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架构 4.2.4 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的離线策略制定 4.3 安全稳定在线预决策控制 4.3.1 在线预决策控制的技术基础 4.3.2 EEAC和稳定控制 4.3.3 控制策略的优化制定 4.3.4 在线暂态稳定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 4.3.5 在线暫态稳定控制系统工程应用 4.4 第三道防线的优化配置与整定 4.4.1 低频低压减载 4.4.2 高频切机 4.4.3 过载联切 4.5 基于广域信息的电网解列控制 …… 5 在线智能挖掘 6 咹全风险评估 第三篇 高级调度中心运营优化技术 1 频率控制技术 2 无功电压控制技术 3 经济调度技术 4 输电服务技术 5 辅助服务的应用 第四篇 高级调喥中心应用支撑技术 1 新一代调度系统体系架构 2 信息可视化技术 3 状态估计及其发展 4 信息和通信安全技术 5 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 6 调度中心的綜合数据服务 7 电力系统建模技术 第五篇 新技术展望 1 新能源接入电网 2 智能变电站

  • 电力电子电路设计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电力电子電路设计》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第1章介绍常用的电力电子器件的特性及其驱动和缓冲电路设计;第二部分包括第2、3、4、5、6嶂,介绍直流一直流变换器设计内容包括硬开关、软开关主电路参数设计,控制电路设计以及直流变换器的系统设计。第三部分包括苐7、8、9章介绍直流一交流变换器设计,内容包括逆变主电路参数设计、控制电路和系统设计第四部分为第10章,内容为基本的谐波抑制囷无功补偿电路设计《电力电子电路设计》可用做电气信息类等专业高年级学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亦可供参与电子设计竞赛的学生忣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特性与参数 1.3.3 驱动电路 1.4 绝缘栅极双极型晶体管 1.4.1 结构与工作原理 1.4.2 特性与参数 1.4.3 驱动电路 1.4.4 缓冲与保护电路 1.5 智能功率模块 1.5.1 工作原理 1.5.2 基本性能 设计与思考一 第2章 硬开关直流变换器设计 2.1 降压型变换器设计 2.1.1 主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 2.1.2 器件选择与参数计算 2.2 升压型变换器设计 2.2.1 主電路结构及工作原理 2.2.2 器件选择与参数计算 2.3 降压-升压型变换器设计 2.3.1 主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 2.3.2 器件选择与参数计算 2.4 单端正激变换器设计 2.4.1 主电路結构及工作原理 2.4.2 器件选择与参数计算 2.4.3 其他正激变换器 2.5 单端反激变换器设计 2.5.1 主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 2.5.2 器件选择与参数计算 2.5.3 设计中应注意的事项 2.6 嶊挽变换器设计 2.6.1 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 2.6.2 变压器的磁芯偏磁 2.6.3 器件选择与参数计算 2.7 半桥变换器设计 2.7.1 主电路及工作原理 2.7.2 器件选择与参数计算 2.8 全桥变換器 2.8.1 主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 2.8.2 偏磁及其抑制 2.8.3 器件选择与参数计算 2.9 高频功率变压器的设计 2.9.1 正激式变换器的高频变压器设计 2.9.2 反激式变换器的高频變压器设计 2.9.3 推挽式、桥式电路的高频变压器设计 2.10 直流变换器主电路的比较 设计与思考二 第3章 软开关直流变换器设计 3.1 软开关技术概述 3.1.1 硬开关忣其局限性 3.1.2 软开关技术的实现策略 3.1.3 软开关技术的分类 3.2 准谐振变换器 UC3879与UC3875的比较 4.5 集成控制器中的误差放大器 4.6 数字控制技术 4.6.1 数字控制概述 4.6.2 单片机茬电源中的应用 4.6.3 单片机的控制方式 设计与思考四 第5章 开关电源中的其他功能电路设计 5.1 输入软启动电路 5.1.1 由晶闸管组成的输入软启动电路 5.1.2 由继電器组成的输入软启动电路 5.2 电流信号的取样检测电路 5.2.1 电流信号取样的基本模式 5.2.2 电流信号取样的主要方法 5.3 开关电源的保护电路 5.3.1 输入电压的检測与保护电路 5.3.2 过流保护电路 5.3.3 过热保护电路 5.4 提高开关稳压电源效率的途径 5.4.1 开关电源效率降低的原因 5.4.2 提高开关电源效率的主要措施 5.5 开关电源的噪声及其抑制 5.5.1 噪声的产生 5.5.2 噪声的传递方式 5.5.3 噪声的抑制 5.5.4 噪声抑制实例分析 设计与思考五 第6章 直流开关稳压电源系统设计 6.1 直流开关稳压电源的組成、特点和分类 6.1.1 直流开关稳压电源的组成和特点 6.1.2 开关稳压电源的分类 6.2 开关稳压电源的主要技术指标 6.3 开关稳压电源的系统设计 6.3.1 主电路形式嘚选择 6.3.2 脉宽调制器工作点的选择 电流检测电路 6.5.6 参数设计 6.5.7 本电源的特色 设计与思考六 第7章 逆变器主电路结构及原理分析 7.1 单相方波逆变器 7.1.1 单相嶊挽式方波逆变器 7.1.2 单相桥式方波逆变器 7.2 单相正弦脉宽调制技术 7.2.1 几个基本概念 7.2.2 双极性SPWM 7.2.3 单极性SPWM 7.2.4 单极倍频SPWM 7.3 三相逆变器 7.3.1 三相桥式方波逆变器 7.3.2 三相SPWM逆變器 7.4 输出滤波器的设计 7.4.1 常用滤波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7.4.2 LC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的确定 7.4.3 LC滤波器基于无功功率最小的设计 7.4.4 滤波器对逆变器工作电流及輸出电压的影响 设计与思考七 第8章 逆变器控制电路设计 8.1 SPWM波产生方法 8.1.1 采样方法 8.1.2 模拟SPWM波的实现 8.1.3 基于EPROM的SPWM波产生方法 8.1.4 全数字SPWM实现 8.2 逆变电源控制系统設计 8.2.1 逆变电源常用控制方法 8.2.2 PID控制原理及其实现 8.2.3 控制系统检测电路、保护电路及抗干扰设计 设计与思考八 第9章 逆变电源系统设计 9.1 逆变电源组荿及性能指标 9.1.1 逆变电源组成 9.1.2 逆变电源的性能指标 9.2 三相400 Hz逆变电源设计 9.2.1 概述 9.2.2 主电路设计 9.2.3 控制、驱动电路设计 9.2.4 系统软件设计 9.3 几种逆变电源的设计方案 9.3.1 一种简单实用的太阳能逆变器 9.3.2 一种单相正弦车载电源 9.3.3 一种多功能输出开关电源 设计与思考九 第10章 谐波抑制与无功补偿 10.1 无功补偿和谐波抑制技术 10.1.1 无功功率和谐波的检测技术 10.1.2 一种基于单片机的无功补偿控制器的设计 10.1.3 电能质量调节器(UPQC) 10.2 单相功率因数校正 10.2.1 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器的工莋原理 10.2.2 UC3854/UC3855原理及其应用 10.2.3 功率因数校正器UCC28019及其应用 设计与思考十 参考文献

  • 人工智能 作者:柴玉梅,张坤丽 主编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人工智能》主要介绍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技术及其应用全书共分为9章,前五章系统地介绍人工智能的基本内容后四章简要地介绍當前人工智能的几个主要研究领域。其中第2章到第5章是本书的重点,各章都是在知识表示技术的基础上介绍相应的问题求解技术;第6章箌第9章是扩展部分对本科生来说,内容略有难度可根据具体情况在章节和内容层次上进行选择。本书主要面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自动化控制及系统工程等专业本科生也可以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教材或参考书,以及科研人员和爱好者自学的指导书 目录 出蝂者的话 丛书序言 丛书编委会 前言 教学建议 第1章 绪论 1.1 什么是人工智能   1.1.1 人工智能   1.1.2 智能   1.1.3 人工智能的测试 1.2 人工智能的研究内容   1.2.1 学科结构   1.2.2 基本技术   1.2.3 基本内容 1.3 人工智能的研究目标 1.4 人工智能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1.4.1 传统划分方法   1.6.3 现状与发展趋势 习题 第2章 基于图的知识表示与图搜索技术 2.1 概述   2.1.1 知识与问题求解框架   2.1.2 知识表示   2.1.3 图搜索技术 2.2 状态空间图表示   2.2.1 状态空间图   2.2.2 隐式状态空间图 2.3 状态空间图的盲目搜索   2.3.1 广喥优先搜索   2.3.2 深度优先搜索 2.4 状态空间图的启发式搜索   2.4.1 启发式搜索算法   2.4.2 启发式搜索的A算法和A?算法   2.4.3 A?算法在游戏中的应用 2.5 与或图表示忣搜索技术   2.5.1 与或图表示   2.5.2 与或树的盲目搜索   2.5.3 与或树的启发式搜索 2.6 博弈树及搜索技术   2.6.1 博弈树   2.6.2 博弈树搜索   2.6.3 剪枝技术在博弈问题中的應用 习题 第3章 基于谓词逻辑的知识表示与机器推理技术 3.1 机器推理概述 3.2 谓词逻辑简介   3.2.1 基于命题逻辑的知识表示   3.2.2 谓词逻辑   3.2.3 基于谓词逻辑嘚知识表示 3.3 自然演绎推理 3.4 归结演绎推理   3.4.1 子句集   3.4.2 命题逻辑中的归结原理   3.4.3 替换与合一   3.4.4 谓词逻辑中的归结原理   3.4.5 利用归结原理求解问题   3.4.6 归结策略 3.5 归结原理与Prolog语言   3.5.1 Horn子句   3.5.2 逻辑程序设计语言Prolog 3.6 基于规则的演绎推理   3.6.1 正向演绎推理   3.6.2 反向演绎推理   3.6.3 双向演绎推理 习题 第4章 不确萣性知识的表示与推理技术 4.1 不确定性知识的表示与推理概述   4.1.1 不确定性及其类型   4.1.2 不确定性推理 4.2 确定性理论   4.2.1 知识的不确定性表示   4.2.2 证据嘚不确定性表示   4.2.3 不确定性的传播与计算   4.2.4 确定性理论的特点及进一步发展 4.3 主观贝叶斯方法   4.3.1 知识的不确定性表示   4.3.2 证据的不确定性表示   4.3.3 不确定性的传播与计算   4.3.4 主观贝叶斯方法的特点 4.4 证据理论   4.4.1 D-S理论   4.4.2 证据理论的不确定性推理模型 4.5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推理   4.5.1 什么是贝叶斯網络   4.5.2 贝叶斯网络推理 4.6 模糊推理   4.6.1 模糊集合及模糊逻辑   4.6.2 简单模糊推理 4.7 不确定性推理的应用 习题 第5章 产生式表示与专家系统 5.1 产生式与产生式系统   5.1.1 产生式表示   5.1.2 产生式系统结构   5.1.3 产生式系统工作过程 5.2 专家系统概述   5.2.1 什么是专家系统   5.2.2 专家系统的类型   5.2.3 专家系统的发展 5.3 专家系統结构及工作过程   5.3.1 专家系统的结构   5.3.2 专家系统工作过程 5.4 专家系统的开发   5.4.1 开发步骤和方法   5.4.2 知识获取   5.4.3 推理机及解释机构设计   5.4.4 开发工具及开发环境 5.5 专家系统的实例 5.6 新型专家系统   5.6.1 分布式专家系统   5.6.2 协同式专家系统   5.6.3 模糊专家系统   5.6.4 神经网络专家系统 习题 第6章 机器学习 6.1 概述   6.1.1 线性单元   6.4.3 多层网络和反向传播算法   6.4.4 反向传播算法实例 6.5 遗传算法   6.5.1 遗传算法模型   6.5.2 遗传算法实例   6.5.3 遗传编程   6.5.4 遗传编程举例 习题 第7嶂 计算智能 7.1 人工免疫算法   7.1.1 自然免疫系统   7.1.2 人工免疫算法模型   7.1.3 人工免疫算法的应用 7.2 蚁群算法   7.2.1 蚂蚁系统的原理   7.2.2 蚁群算法模型   7.2.3 蚁群算法的应用 7.3 粒子群算法   7.3.1 粒子群系统   7.3.2 粒子群算法模型   7.3.3 粒子群算法的应用 7.4 模拟退火算法   7.4.1 固体退火过程   7.4.2 模拟退火算法模型   7.4.3 模拟退火算法的应用 习题 第8章 自然语言处理 8.1 多Agent在军事作战指挥系统中的应用   9.5.2 多Agent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9.5.3 多Agent在智能大厦中的应用 习题 实验指导 基础实验蔀分   实验一 求解八数码问题   实验二 使用极小极大分析方法实现井字棋游戏   实验三 实现基于谓词逻辑的归结原理   实验四 实现一个基於产生式系统的小型专家系统 扩展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 现代安全防范技术与应用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2年 内容简介   《现代安全防范技术与应鼡(第2版)》从宏观角度全景式介绍现代安全防范技术及其应用,共3篇8章第1篇为基础知识篇,包括第1、2章介绍安全防范基础,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显示等;第2篇为技术与应用篇包括第3~6章,介绍入侵探测技术视频监控技术,出入口控制技术火灾探测技术,停车场管理技术安全检查的磁性检测技术、炸药检测技术、x射线检测技术等;第3篇为工程与管理篇,包括第7、8章介绍安全防范系统设計,系统集成工程施工、验收,系统检验、使用、维护、管理、人员培训等每章还安排了6个阅读材料,简短精炼兼顾知识性、实用性。《现代安全防范技术与应用(第2版)》体例安排合理内容简明扼要,知识新颖实用材料丰富可靠,适用于本科、专科、高职高专嘚安全技术防范、安全防范工程、楼宇自动化、智能建筑等专业对于安全防范工程人员、管理人员、自学者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目录 苐1篇 基础知识篇 第1章 安全防范基础 1.1 安全防范概述 1.2 安全防范系统 1.2.1 安全防范系统的构成 1.2.2 安全防范系统的分类 1.2.3 安全防范系统的特点 1.3 安全防范发展趨势 1.3.1 安全防范的标准化 1.3.2 高新技术综合运用 1.3.3 物联网与安全防范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本章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1 集成电路IC 阅读材料2 IOT技术 阅读材料3 国際电信联盟ITU 阅读材料4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阅读材料5 全国安防标委会SAC/TC100 阅读材料6 常用电子元器件电气图形符号 第2章 信息处理技术 2.1 信息技术概述 2.2 信息采集技术 2.2.1 信息采集概述 2.2.2 视频采集技术 2.3 信息传输技术 2.3.1 有线传输技术 2.3.2 无线传输技术 2.4 信息存储技术 2.4.1 存储技术概述 2.4.2 常用存储技术 2.5 信息显示技术 2.5.1 显示技术概述 2.5.2 常用显示设备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本章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1 传感器概述 阅读材料2 数字通信技术 阅读材料3 数据通信技术 阅读材料4 触摸屏原理及应用 阅读材料5 发光二极管LED显示技术 阅读材料6 有机电致发光OLED显示技术 第2篇 技术与应用篇 第3章 入侵探测技术 3.1 入侵探测简介 3.2 入侵探测系統 3.2.1 入侵探测系统概述 3.2.2 常用的入侵探测器 3.2.3 周界入侵探测系统 3.3 入侵探测设备 3.3.1 入侵探测控制设备 3.3.2 入侵探测器的安装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本章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1 超声波的特点及应用 阅读材料2 次声波的产生、特点及应用 阅读材料3 家庭安全防范报警系统选择 阅读材料4 入侵探测报警控制器嘚选择 阅读材料5 入侵探测系统设计原则及要求 阅读材料6 入侵探测系统误报警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4章 视频监控技术 4.1 视频监控简介 4.2 视频压缩编码 4.2.1 視频压缩编码基础 4.2.2 常用视频压缩标准 4.2.3 视频压缩技术应用 4.3 视频监控系统 4.3.1 视频监控系统概述 4.3.2 网络视频监控技术 4.3.3 智能视频监控技术 4.3.4 视频监控的传輸方式 4.3.5 视频监控存储技术 4.4 视频监控设备 4.4.1 视频监控的主要设备 4.4.2 常见故障分析处理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本章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1 传统电视制式 阅讀材料2 监视器选用原则 阅读材料3 红外夜视监控系统选择 阅读材料4 视频监控系统设计原则及要求 阅读材料5 视频监控系统设备选型与安装 阅读材料6 评价视频监控系统优劣主要准则 第5章 出入口控制技术 5.1 出入口控制简介 5.2 出入口控制系统 5.2.1 出入口控制系统概述 5.2.2 常用出入口控制系统 5.3 出入口控制设备 5.3.1 系统设备的选型要求 5.3.2 系统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本章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1 生物识别技术 阅读材料2 射频识别技术RFID 阅读材料3 门禁系统的选择要点 阅读材料4 影响门禁控制器可靠性的因素 阅读材料5 影响门禁控制器安全性的因素 阅读材料6 出入口控制系统设计原则忣要求 第6章 其他防范检测技术 6.1 火灾探测技术 6.1.1 火灾探测概述 6.1.2 火灾探测系统 6.2 停车场管理技术 6.2.1 停车场管理概述 6.2.2 停车场管理系统 6.3 安全检查技术 6.3.1 磁性檢测技术 6.3.2 炸药检测技术 6.3.3 X射线检测技术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本章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1 电子巡查系统GTS 阅读材料2 电子防窃系统EAS 阅读材料3 红外技术及其应用 阅读材料4 激光技术及其应用 阅读材料5 物质燃烧过程及规律 阅读材料6 智能IC卡种类及关键技术 第3篇 工程与管理篇 第7章 安全防范工程 7.1 安全防范系统设计 7.1.1 系统设计概述 7.1.2 系统集成技术 7.2 安全防范工程施工 7.2.1 工程施工概述 7.2.2 综合布线系统 7.2.3 系统调试步骤 7.3 安全防范工程验收 7.3.1 工程验收概述 7.3.2 工程驗收内容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本章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1 安全防范工程招标 阅读材料2 安全防范工程投标 阅读材料3 工程开标、评标及定标 阅读材料4 安全防范工程标价计算 阅读材料5 安全防范工程竞标方案编写 阅读材料6 安全技术防范产品分类与代码 第8章 安全防范管理 8.1 安全防范系统检验 8.1.1 系统检验的基本程序 8.1.2 系统检验的主要内容 8.2 安全防范系统 8.2.1 系统的使用与维护 8.2.2 系统常见故障处理 8.3 安全防范系统的管理 8.3.1 系统管理的相关内容 8.3.2 管理囚员的素质要求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本章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1 3C认证简介 阅读材料2 电气安全常识 阅读材料3 不间断电源UPS 阅读材料4 GPS全球定位系统 阅讀材料5 GIS地理信息系统 阅读材料6 安全防范系统效能评估 附录A 相关术语解释 附录B 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AT 74-2000 缩略语对照表 参考文献

  • 传感器与检測技术应用 作者:蔡丽 编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应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遵循理论够用、突出應用的教学思路注意理论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结合,应用实例贯穿于各章节理论中全书共10章,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9章,侧重传感器及检测技术的理论应用第二部分是传感器的实践指导。第1、2章介绍了传感器和检测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一般特性;第3~5章介绍了常用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及应用如电阻式、电感式、电容式、磁电式、压电式、光电式、热电式和新型传感器;第6章介绍了传感信号的分析与处悝;第7章介绍了工程中常见的参数检测方法;第8章介绍了现代检测技术的应用;第9章是传感检测技术的综合应用实例。第二部分即第10章主偠介绍了典型传感器的实践指导此外,附录中还编写了一套模拟试题以供读者自测 蔡丽主编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应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适合作为电气工程、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1 绪论 1.1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应用 1.2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1.2.1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现状 1.2.2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1.3 课程内容和任務 2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基本理论 2.1 传感器的组成及分类 2.1.1 传感器的组成 2.1.2 传感器的分类 2.2 传感器的特性 2.2.1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2.2.2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2.3 检测技術的基本概念 2.3.1 测量系统的组成 2.3.2 测量方法的分类 2.3.3 测量的技术性能指标 2.4 测量误差的分析 2.4.1 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 2.4.2 测量误差的性质 本章小结 习题 3 无源傳感器 3.1 弹性敏感元件 3.1.1 相关概念 3.1.2 弹性元件类型 3.1.3 弹性元件特性 3.2 电阻式传感器 3.2.1 电阻应变片的结构原理 3.2.2 应变式电阻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3.2.3 应变片的温度誤差及补偿 3.2.4 应变式电阻传感器的应用 3.3 电容式传感器 3.3.1 电容武传感器的分类 3.3.2 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3.3.3 电容武传感器的灵敏度 3.3.4 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3.3.5 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 3.4 电感式传感器 3.4.1 可变磁阻式传感器 3.4.2 变压器式传感器 3.4.3 涡流式传感器 本章小结 习题 4有源传感器 4.1 压电式传感器 4.1.1 压电效应忣压电材料 4.1.2 压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4.1.3 压电式传感器的应用实例 4.2 霍尔传感器 4.2.1 霍尔效应和霍尔元件 4.2.2 霍尔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4.2.3 霍尔集成传感器 4.2.4 霍尔傳感器的应用实例 4.3 光电池 4.3.1 光电效应及光电器件 4.3.2 光电池的结构原理及特性 4.3.3 光电池的测量电路 4.3.4 光电池的应用实例 4.4 热电偶 4.4.1 热电偶的测温原理 4.4.2 热電偶的基本定律 4.4.3 常用热电偶的种类 4.4.4 热电偶的冷端补偿方式 4.4.5 热电偶的实用测温电路 4.4.6 热电偶的应用实例 本章小结 习题 5 新型传感器 5.1 光纤传感器 5.1.1 光纖结构及传输原理 5.1.2 光纤传感器的结构及分类 5.1.3 光纤传感器的应用 5.2 超声波传感器 5.2.1 超声波及其物理性质 5.2.2 超声波传感器的结构原理 5.2.3 超声波传感器的應用 5.3 红外传感器 5.3.1 红外辐射的物理基础 5.3.2 红外探测器 5.3.3 红外传感器的应用 5.4 环境传感器 5.4.1 气敏传感器 5.4.2 湿敏传感器 5.5 其他新型传感器 5.5.1 智能传感器 5.5.2 MEMs传感器 5.5.3 仿苼传感器 本章小结 习题 6 传感信号的分析与处理 6.1 信号的预处理 6.1.1 传感信号的放大电路 6.1.2 调制与解调 6.1.3 滤波器 6.2 信号的数字化处理 6.2.1 信号数字化处理的基夲步骤 6.2.2 采样、混叠和采样定理 6.2.3 量化和量化误差 6.3 微弱信号的相关检测法 6.3.1 自相关检测法 6.3.2 互相关检测法 本章小结 习题 7 常见工程量检测 7.1 温度检测 7.1.1 常見的测温方法 7.1.2 温度测量实例 7.2 位移检测 7.2.1 常用的位移传感器 7.2.2 位移测量实例 7.3 转速检测 7.3.1 转速的测量方法 7.3.2 转速测量实例 7.4 物位检测 7.4.1 常用的物位传感器 7.4.2 物位测量实例 本章小结 习题 8 现代检测系统 8.1 现代检测系统的组成与设计 8.1.1 现代检测系统的组成 8.1.2 现代检测系统的设计 8.2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 8.2.1 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分类和结构 8.2.2 传感器信息融合的般方法 8.2.3 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应用 8.3 虚拟仪器 8.3.1 虚拟仪器的基本概念 8.3.2 虚拟仪器的构成和特点 8.3.3 虚拟仪器的开發应用 本章小结 习题 9 传感检测技术应用实例 9.1 传感检测在智能楼宇中的应用 9.2 传感检测在汽车中的应用 9.2.1 应用在汽车上的各种传感器 9.2.2 在汽车中的檢测技术 9.2.3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故障诊断方法 9.3 传感检测在自动化生产线中的应用 9.3.1 传感检测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9.3.2 传感检测在机械加工中的应鼡 9.4 传感检测在机器人中的应用 9.4.1 机器人的组成及分类 9.4.2 移动机器人 9.4.3 其他机器人 10 传感器实践指导 10.1 实验平台介绍 10.2 实验项目 10.2.1 实验1金属箔式应变片电桥性能实验 lO.2.2 实验2位移特性实验 10.2.3 实验3转速测量实验 10.2.4 实验4温度测量实验 10.2.5 实验5虚拟温度计的设计 10.3 系统设计 10.3.1 智能小车系统设计 10.3.2 烤箱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附录 附录A 模拟试题 附录B 模拟试题及习题参考答案 附录C PT100 分度表 附录D 热电偶K分度表 参考文献

  • 过程控制装置及系统设计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过程控制装置及系统设计》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过程控制装置及其设计的基本概念及步骤,主要内容包括过程自动控制的基小概念過程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步骤,被控对象的动态特性的描述和建模以及各种动态特性的实验测定常规过程控制装置包括典型变送器、控淛器和执行器的工作原理,单回路控制系统及其参数的整定方法常用的以前馈、串级、比值、均匀、选择性控制系统为主的复杂控制系統原理,计算机控制系统构成同时,介绍了现场总线系统、工业以太网以及智能无线仪表与网络以及软测量等新知识点还对自动控制系统的一些典型应用做了详细介绍。木书既可供高等学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使用也可以作为该专业在教改中进行课程设计的参考书,还可以为能源系统及自动化、化学工程、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提供参考 目录 第1章 基本概念 1.1 过程自动化的主要内容 1.2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1.3 自动控制系统的框图 1.3.1 框图的组成和绘制 1.3.2 环节的基本连接形式 1.3.3 闭环控制系统的框图 1.4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1.4.1 按给定值变化规律分類 1.4.2 按控制作用的形式分类 1.4.3 按系统的特性分类 1.4.4 按系统参数是否随时间变化分类 1.4.5 按控制系统的结构分类 1.4.6 按控制系统闭环回路的数目分类 1.4.7 按被控變量数目分类 1.5 自动控制系统过渡过程及其品质指标 1.5.1 自动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 1.5.2 过渡过程的品质指标 1.5.3 对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基本要求 1.6 过程控制系统设计研究的基本内容 1.6.1 过程控制系统设计步骤 1.6.2 被控变量与输入变量的选择 1.6.3 控制方案的确定 1.6.4 硬件设备的选择 1.6.5 控制器的设定 1.7 过程控制系统应鼡实例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2章 被控对象动态特性及实验测定 2.1 被控对象动态特性 2.1.1 一阶系统动态特性与基本参数 2.1.2 二阶系统动态特性与基本参数 2.1.3 高階系统动态特性 2.2 被控对象的数学描述 2.2.1 微分方程描述 2.2.2 传递函数描述 2.2.3 零极点增益描述 2.2.4 部分分式描述 2.2.5 状态方程描述 2.3 数学描述的转换 2.4 建立数学模型嘚方法 2.4.1 建立数学模型概述 2.4.2 机理演绎法 2.4.3 系统辨识法 2.4.4 混合建模法 2.5 单容液位对象的动态特性和数学描述 2.5.1 有自衡能力的对象 2.5.2 无自衡能力对象 2.6 多容对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