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建房合同协议书自建房口头协议,包工不包料,一层是框架二三层四大角构造柱层层圈粱层层相淮二四墙和一八墙,成包方

构造柱一层和二层的位置不在一条线_百度知道
构造柱一层和二层的位置不在一条线
构造柱一层和二层的位置不在一条线
不在一条线上符合要求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构造柱一层和二层的位置不在一条线,没关系。
差很远吗?有圈梁吗?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安徽省水利厅 - 专题报道 - 治淮丰碑
治淮丰碑——建设篇
发布时间: <font color="#FF-01-09 11:45:18  阅读次数:<font color="#FF  
赵阳 夏热轩 刘耀祥
  大雨滂沱,洪水肆虐。站在高高的古城墙上,眼前呈现的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古战场。如今这里已是水临城下,东淝河的洪水淹没城脚。千年古城寿县,今年再现了1991年水困老城的一幕。
  每个走近寿县古城墙的人都会感受到它的坚固雄伟。寿县城地势低洼,四水萦门,北濒淮河,东接淝河,南临瓦埠湖,西滨寿西湖,形如“井地”。千百年来,寿县人不知经历过多少次水灾,依托这座周长7147米的城墙,洪水始终没能侵入寿县城内!
  但是,随着岁月的更替,古城墙已经成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社会的发展,也要求寿县人突破古城墙,在古城墙外广袤的空间里寻求更大的发展。寿县不能仅仅局限于方寸古城。无论是从保护文物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发展经济的大局出发,寿县都必须拓展新城区。
  但是,建设新城区,必须解决瓦埠湖洪涝问题。
  瓦埠湖,位居江淮分水岭北侧,贯穿寿县南北,地势东高西低、南凸北洼,是淮河中游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泊,正常湖区面积103平方公里,蓄水位18.00米,库容1.9亿立方米。
  瓦埠湖属淮河蓄洪区。按照《安徽省淮河防洪调度运用办法》,当正阳关以上各蓄洪区都已蓄洪后,淮干水位仍继续上涨,危及淮北大堤及淮南矿区安全时,瓦埠湖将运用东淝闸引水分洪。设计蓄洪水位22.00米,蓄水面积340.6平方公里,库容11.6亿立方米。
  令人尴尬的是,每临淮河汛期来临时,未等启用瓦埠湖蓄洪,湖水便几乎达到或超过了蓄洪水位。就连遭遇特大干旱的2000年,瓦埠湖汛期水位也在汛限水位以上。
  平时,瓦埠湖的功能主要是承接合肥、六安、长丰等地4200多平方公里的地面泾流,并通过东淝闸泄入淮河。东淝闸设计排洪能力800立方米每秒,但因汛期淮水顶托等原因,实际排洪能力往往只在400立方米每秒左右。今年汛期淮水猛涨,正阳关水位最高达到26.80米,为历史最高洪水位,超过1954年和1991年。淮河水位高于瓦埠湖水位,为防止倒灌,东淝闸于6月27日关闭;古城东门和北门也因淝水上涨,于7月2日上午封闭,寿县形成了“关门淹”。
  暴涨的洪水无处可去,瓦埠湖水位越来越高,洪水越来越大。至7月16日,瓦埠湖水位达到23.98米,蓄洪面积达到700平方公里,蓄洪达到27亿立方米。27亿,相当于8座佛子岭水库、30座安丰塘水库的蓄洪量。事实上,瓦埠湖已成为淮河中游一座超大型调洪削峰反调节水库。
  尽管汛期瓦埠湖没有蓄洪,但客观上已经发挥出显著的蓄洪作用。
  瓦埠湖超高水位运行,寿县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承担了巨大的风险。
  寿县沿瓦埠湖共有18个乡镇、313个行政村、近50万人口。洪水发生后,沿湖周边大大小小20多座生产圩堤相继漫破,被水淹没。313个行政村全部受灾,受灾人口达到46.76万人,其中4.37万户17.5万人被水围困。沿湖农作物受灾71.3万亩,成灾63.1万亩,绝收47.2万亩,水产养殖成灾8.9万亩,因灾停产企业11家。初步估算,洪灾给沿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已达8.7亿元。
  面对洪水,为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寿县按照防洪预案,将九里联圩列为“确保”堤坝。县防指主要领导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根据汛情发展,相继安排一、二、三线民工上堤巡守除险。
  九里联圩全长31公里,是瓦埠湖西畔的主要堤防,保护人口19.7万人,保护耕地21万亩,同时还担负着保护寿县城防的重要任务。该堤一旦溃破,不但寿县新城区将成一片汪洋,兴建不久初现雏形的工业园区也会遭受灭顶之灾,还会严重殃及古城的安全。1991年7月6日16时,九里联圩水位达到23.22米时发生溃破,瓦埠湖洪水奔涌而下,围困寿县古城达三个月之久,灾情惊动党中央、国务院。大水后,寿县县委、县政府发动群众进行了复堤加固,工程设计保证水位23.50米。
  瓦埠湖的洪水位已经超过保证水位0.98米。几乎平了堤顶的瓦埠湖,就像一口装满水了的大水缸,顶在几十万寿县人的头上,随时都有倾盆而下的可能。
  如何才能确保九里联圩安全度汛?寿县防汛指挥部合理调配人力物力,在受益区民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下达命令,调上248名县直机关干部参加巡守;随着防汛进入关键时期,县防指又从防汛任务相对轻松点的堰口、保义两乡镇调来400名民工参加战斗。到淮河支持抗洪抢险的武警某部闻讯,也紧急出动200名官兵上堤增援。截至7月17日,九里联圩上堤干部民工3500人,投入防汛资金102万元,共完成土方0.79万立方米,排除险情122处。尽管今年洪水比1991年来势更为猛烈,尽管九里联圩险象环生,但经过全体参战人员的努力,九里联圩水涨堤高,寿县古城安然无恙。
  在全力抗洪抢险的同时,瓦埠湖畔救灾工作也有序展开。根据沿湖灾情,寿县及时派出4个救灾工作组,分片深入灾区组织车船紧急搬迁安置3.8万户15.3万人,下拨救灾款143.5万元,搭建庵棚、帐蓬1.79万顶,使受灾群众临时得到了安置。但从长计议,瓦埠湖区46万灾民以两个月为期,需要口粮、生活用煤和防病经费4358.3万元,而寿县今年受灾人口逾百万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7.5亿元。截至目前,寿县包括国家和地方财政下拨的到位救灾款仅有290万元,即使再加上社会各界捐助的近80万元资金和物资,总数也只有370万元,缺口之大不言而喻。妥善安置灾民工作,正成为当地政府的棘手问题。
  淮河水位开始缓缓回落,但寿县依然暴雨如注。瓦埠湖的水位,仍在持续上升。
  寿县广大干部群众坚守堤防加强巡查,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和放松。抗洪抢险间隙,大伙们常常聚在一起,谈谈瓦埠湖的水,唠唠瓦埠湖的堤。
  寿县干部说,瓦埠湖对寿县经济发展的影响太大了。瓦埠湖是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区,寿县成为贫困县,就是因为瓦埠湖;寿县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看沿湖群众能不能尽快富起来。瓦埠湖,就是寿县的晴雨表。瓦埠湖的振兴,就是寿县振兴。
  如何振兴瓦埠湖泥?寿县县委、县政府向社会各界问计。最终得出结论:加固九里联圩,构筑防洪圈堤,扩建东淝闸加大泄洪量,对瓦埠湖进行综合治理。以此达到根治瓦埠湖水患的目的,将瓦埠湖变成寿县人民的“聚宝盆”。
  专家测算,进行瓦埠湖综合治理约需投资3亿元。这笔资金从哪里来?寿县人从电视新闻里看到了希望:国家今年将进一步加大治淮投入,对淮河进行全面综合治理。
  寿县人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因为,作为国家重点文物的古城墙,早已应该成为被保护的目标,而不该年复一年地被用作抵御洪水的工具;作为淮河蓄洪区的瓦埠湖,也早就应该拥有一条较为完善的防洪堤防,来保护生于斯、长于斯的寿县人民长治久安、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
  瓦埠湖在期待。
  古城在期待。
  寿县人民在期待........
  (来源:2003年7月18日中国水利网)
  ●启用行蓄洪区可避免更大的损失。今年淮河洪水期间,安徽沿淮行蓄洪区内有近60万人临时撤离家园。
  ●对行蓄洪区内的老百姓来说,每一次面对洪水,心灵都在守护和撤离中“煎熬”,守护是一种抗争,撤离是一种无奈。
刘耀祥 &夏热轩
3626.5519541.130.871126.7826.80
19911920021200120107200052728640%70%
717821“”“”
水利史上的丰碑
  1950年10月,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面对多年不治的淮河水害,毛泽东主席就作出了根治淮河水患的决策。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对一条河流提出根治。
  如何根治淮河,经过几十次的研讨、论证,一个崭新的治淮方略诞生了,这就是“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这是在古代防洪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条新的治水方略。对于黄河夺淮造成出口不畅的淮河来说,唯有“蓄泄兼筹”,建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蓄泄结合,综合利用”的防洪工程体系,才能根除水患,变害为利。
  蓄,就是要把淮河洪水按照人们的意志挡蓄在山区各个水库和行、蓄洪区,以减轻淮河中下游通道河水的压力。而第一步所要做的,就是要在淮河上游兴建以大型水库为龙头的山谷水库群。刚刚成立不久的治淮委员会首选的水库建筑地区,就是皖西的大别山区。
  1950年10月,治淮委员会工程部部长汪胡桢来到皖西,就任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库佛子岭水库工程总指挥。
  皖西境内大别山北坡属于淮河水系,在淮河流域图中,被称做淮南山区。千山万壑中汇集成河的大小溪流有1000多条,是淮河流域最大的产水区。流向淮河的主要河流是淠河、史河,每当雨季到来,这两条山河的洪水犹如猛虎下山,闯入淮河,造成水灾。
  汪胡桢面对着产流量丰富的皖西群山,在淠河那碧绿的山水前,他孕育成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修建世界上最先进的钢筋混凝土连拱高坝,减少土坝数,以提高控制洪水能力。在产流量丰富的大别山,在一郯庐断裂带中间的地震多发区,只有利用钢筋混凝土的强度,托住大流量洪水的压力,并利用压在倾斜坝面上的水体重量才能帮助坝身的稳定,而中国传统土坝则无法做到这一点。
  建国前,我国钢筋混凝土建成的水库和拦河坝仅有两处:一处为国民党资源委员会在四川长寿山中建造的水电站,另一处为日本人设计建造的东北小丰满水电站。当汪胡桢在《佛子岭水库计划书》中提出连拱坝的坝型时,全球中仅有美国和非洲的法属阿尔及利亚各有一个成例。在整个淮委和华东水利部的工程技术人员中,也只有汪胡桢和何家濂在美国见过这种坝型。而云集佛子岭的众多专家学者只是从书本中才知道连拱坝的名称,至于连拱坝到底是什么样子则从未见过,这就导致不少人提出不同意见。有的人提出,为了保险起见,还是以土坝、石坝为好,即使采用钢筋混凝土也还是修建重力坝或平板坝。也有的好友对汪胡桢说:“你是不想活了还是怎么的,这样巨大的工程采用如此艰难的工艺,现在还为时太早!”汪胡桢,在青年时代就立志征服江河,为祖国水利事业奋斗一生。他曾留学美国,考察日本,回国后,他下决心要在祖国的江河上建起一座座高大美丽的大坝,在那钢筋混凝土浇筑起来的垛与垛之间,连接着一个又一个半圆形的拱,是他不懈追求着的美妙的梦。30年过去了,但在旧中国他的梦仍然是个梦。
  这一次,汪胡桢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他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一定要让美梦变成现实。
  从1950年深秋开始,汪胡桢就为佛子岭水库的勘测设计奔跑。那时候,从合肥到佛子岭只有一条多年失修的公路可以到达霍山县城,再往前,连大路也没有了。修水库,必得先修霍佛公路,汪胡桢在残匪尚未剿尽的情况下,带着秘书、警卫员,换乘战马,从淠河河滩上进入傍崖的小路,翻山越岭,最后来到打渔冲,测定了公路路线,建立了工程指挥部。然后他到杭州,与浙江省地质局订立协议,由该局派队伍对佛子岭作初步的地质勘探,又经华东水利部等单位联合组成调查队,对佛子岭水库库址进行查勘。淮委又请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工程师谷德振等作了佛子岭水库的地质调查,提出4个可供选择的地址,供进一步钻探。地形测量队对水库区和坝址都作了测量,画了精确的坝址平面及纵断面图.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汪胡桢还爬山越岭,带人亲自勘探。在佛子岭的勘探工作告以段落时,汪胡桢写出了《佛子岭水库计划任务书》,竭力推荐采用连拱坝的坝型,并对各种坝型的比较作了充分的论证。然后,他到蚌埠找到主持淮委工作的秘书长吴觉作了汇报。
  吴觉在听了汪胡桢的设想后,虽然他对工程不是十分精通,也没有见过连拱坝,但是凭直觉,他感受到连拱坝设计中的奇光异彩,他说:“如果对佛子岭采取连拱坝,各级领导没有见过,也难以表态,应该由淮委在佛子岭召集一次国内水利专家会议,听听国内专家们的意见,让各级领导心中有数,好最后下定决心。出席会议的专家人选由你选定。最后,你还可以请中央水利部,请周总理批准你的计划。”
  汪胡桢听了真是又惊又喜,他来到一个安静的房间,拿出笔,写出拟定邀请专家的名单。茅以升、钱令希、黄文熙、黄万里、张光斗、须恺、谷德振等16位国内水利、水力、发电、建筑和地质界著名专家,随着电波的召唤,日夜兼程,由全国各地向皖西大别山中的淠河上游奔来。
  11月12日的佛子岭,已经进入寒冷的天气。这时少长咸集,群贤毕至。这些著名的水利专家群集在大别山中佛子岭下那所以竹子为支架,柴草为房顶,麻秆糊泥为墙的工地会议室里,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面对各种坝型的模型、图纸以及估算表、优缺点比较表,对佛子岭水库的地质、地震、坝型、坝高、设计及导疏、灌浆及经济等问题,经过3天的比较论证,专家们一致认为在多震的大别山区采用连拱坝,在快、好、省等方面占有突出优势,一致主张采用连拱坝。修建连拱坝,几乎成为中国水利专家的共识。
  会后,大家推举担任记录的钱正英,到上海向华东局汇报会议的情况。钱正英向华东局书记曾山谈了中国专家的意见,也谈到了当时最有权威的否定意见:驻在淮委的苏联专家组对在佛子岭修建连拱坝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连拱坝设计与施工都很困难,而且苏联到现在也未建成连拱坝,他们建议佛子岭水库还是象官厅水库那样,改用土坝坝型为好。
  曾山在仔细听了钱正英的汇报后,果断地作出决策:“既然中国专家认为连拱坝方案有道理,有把握,就应当相信我国专家,我决定采用连拱坝设计方案!”当曾山同志的决定用无线电传到佛子岭时,工地上的工程技术人员欣喜若狂。年过半百的治淮元老汪胡桢的心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泪水不知什么时候涌流出来,他跑到佛子岭上,让串串热泪扑簌簌地尽情流下。
  1952年1月9日,佛子岭水库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揭开了治淮史上的光辉的一页。
  佛子岭水库的建设大军纷纷从四面八方会集于工地。其中有六安干部学校来的100多名干部,从淮委调来的几十名干部,从上海交大、同济、复旦和浙江大学、南京工学院来了400多名应届毕业生。5月,在寿县参加土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0师改编为第一坝水利师,由师长马长炎带领来到工地,整个工地达到一万多人。不到一个月时间,山沟沟里便盖满了简易水泥、钢筋、木材、机械、油料仓库、拌和厂、加工厂,宿舍区、学校、邮局、医院、商场、书店、剧场和银行也建了起来。静寂的群山充满了生机,一群群建设者,把佛子岭水库工地变成了大别山中崛起的新城镇。
  先进的设计要求要变为现实,这个距离不是用计算尺能计算出来的。中国水利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展科研,自己武装自己,解决了施工的必要设施。而82万立方米石方,99万立方米的围堰建筑从清基、开挖和最后拆除围堰与还土等工程,硬是靠霍山、六安等老苏区治淮民工肩挑手抬,移山填海,完成了任务。
  1954年6月6日,最后一立方米混凝土浇筑到坝顶,新中国第一座长510米、净高74.8米的钢筋混凝土连拱坝,象巨龙一般横跨在佛子岭和打渔冲两山之间。大坝可拦截1840平方公里的山洪溪流,蓄水库容达4.96亿立方米。大坝刚刚建成,“老天爷”就来验收了。1954年6、7月间,淮河流域连降暴雨,淮河水为陡涨,沿岸告急,有的地方已小范围破堤。7月23日,佛子岭水库首次拦蓄洪水,水位达到69.8米,离坝顶仅5米,大坝却安然无恙,将一次635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消减为600立方米每秒的小洪水,减轻了淮河的灾情,发挥了重大效益。
  佛子岭大坝,她是中国第一座连拱坝!东方第一座连拱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中国的治淮历史,就是从这座连拱坝开始的。她开拓了共和国一段崭新历史,新中国大坝建设开始从这里起步。
  1954年3月,标志着淮河流域治理最高成就的又一座大坝梅山水库大坝动工。
  在淮河另一条支流史河上游修建的梅山水库,位于金寨县境内。按照设计,梅山水库蓄洪量大,拦洪坝高,又在经常发生地震的山区,用一般的重力坝难以胜任。汪胡桢再次提出技术较高的连拱坝,可抵御9级以上地震。大坝于1956年5月1日完工,水库总库容达23.4亿立方米。壅水建筑物为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第二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由15个垛和16个拱组成,两岸接重力坝,全长443.5米,坝高88.4米,比佛子岭大坝高14米,比当时世界上最高的美国巴特连拱坝还高1.05米,被誉为“世界第一高坝!”
  1958年6月,响洪甸水库建成。它是全淮河流域蓄洪量最大水库的重力拱坝,蓄洪总量达26.31亿立方米。
  从1951年开始,皖西群众服从治淮需要,拦河筑坝,又建起磨子潭、龙河口两座大型水库,形成5大水库群。这5座水库犹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崇山峻岭之中,为拦截淮河洪水筑起第一道防线。千百年来桀骜不训的洪水,终于被拦在大别山宽阔的怀抱中。用热血和苦难谱写的历史,往往更能震古烁今,彪炳千秋。从红军革命到全国解放,大别山红旗不倒,巍巍青山掩埋过30万革命者的忠骨。如今为根治淮河水患,修建5大水库,六安地区淹没良田30万亩,无偿移民30万人,再度作出自己的牺牲和奉献!
  在淮河中游正阳关以上的沿淮南岸全为岗地,岗地之间分布着众多的湖泊洼地,霍邱县有城西湖、城东湖、姜家湖,寿县有瓦埠湖,这一系列湖泊群,是黄河夺淮留下的“礼物”,也是治淮专家修建拦截淮河洪水第二道防线的主战场。根据政务院确定的治淮工程及开工计划,淮河中游全部工程的重点,就是在这些湖泊洼地开辟行、蓄洪区,可把大于淮河中游所能承泄的超额洪水部分拦蓄起来,以保证淮河中下游防洪的安全。
  标志着淮河蓄洪区建设最高成就的霍邱县西湖闸,运用城西湖分洪,控制有效蓄洪量达30多亿立方米,成为淮河防汛的一张“王牌”。接着在六安又相继建成城东湖、瓦埠湖进水闸。全淮河流域4个蓄洪区有3个在六安地区,另外还建成姜家湖行洪区,组成了分滞淮河洪水的第二道防线。
  历时41年,以一代人的心血和巨资建成的治淮工程,经受住了1991年特大洪水的考验。在抗御1991年的特大洪水中,皖西山谷水库群拦蓄洪水38亿立方米,城西湖等蓄洪区和姜家湖等行洪区滞蓄洪水40亿立方米。如果没有这么多水库和行蓄洪区的启用,淮河干流堤防将全线崩溃,后果不堪设想。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皖西水库群和行、蓄洪区主要构筑在皖西革命老区。这里的每一座山岗都曾是红军杀敌的战场,每一条河流都伴奏过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旋律,每一座村庄都飘扬过苏维埃的旗帜。而治淮带给这个地区的二度牺牲,更把老区人民慷慨大度、无私奉献的品格展现到了极致。
  五大水库,截断淮河支流的来水;行蓄洪区,吞吐着淮河上游的来水。所有的手段都是化害河为甘霖,一改淮河水利布局。每年汛期,命令与服从,牺牲与奉献,在拦洪与错峰,行洪与蓄洪上表现得最为严肃和彻底。她的一次次淹没是为了淮北大平原一千万亩良田、两淮煤矿、华东火电基地、蚌埠等工业城市和津浦铁路的安全,为淮河抗洪史册谱写了惊天动地的新篇章。
  建造在皖西的大别山水库群和行蓄洪区,是治淮的纪念碑,也是中国水利史上的纪念碑!
  1991年淮河流域大水,长存在中国的历史里,也长存在每个中国人的记忆里。
  一切有识之士都在关注淮河,用深邃的思索,敏感的触角,在探寻与这场大水密切相连的枝节,人类历史习惯从挫折寻找教训,从而坚定走向明天的信心。
  1991年淮河大水向我们发出严重警告:洪水的危害正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口密度的剧增而不段升级。淮河洪水威胁,仍是中国心腹之患,1991年连绵暴雨使皖西地区五大水库,三大湖泊,七大内河,近千座中小型水库,17多万口塘堰水位猛涨,皖西大地顿成泽国。金寨、霍山县城大部被淹,六安市南北两面被水围困,寿县古城被洪水围困长达一个多月。淮河出现3次洪峰,姜家湖行洪,城东湖、城西湖先后蓄洪,百万亩良田被淹,数万间房屋被毁,35万灾民无家可归。
  41年的努力,我们已具备战胜1954年洪水的能力。对超过1954年洪水,则只能靠牺牲局部才能维护大局的安全。淮河,又一次走到历史的十字路口。
  1991年9月17日,国务院治淮会议决定:用5到10年的时间,分两个阶段基本完成国务院确定的治理任务,当前的重点是尽快修复水毁工程,集中力量打通中游的卡口,疏通下游入江入海通道,增大泄洪能力。
  为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到20世纪末,中央和地方将拿出100多亿元的巨资治理淮河,全面提高淮河流域防洪排涝能力。
  中国水利史上崭新的一页,就这样揭开了。
  国务院治淮会议之后,地处淮河上游,深受1991年淮河水患之苦的六安地区干部群众抛却防汛时的疲惫,受灾时的哀伤,相继召开治淮工作会议,成立治淮领导小组和治淮指挥部,再次投入到第二次大规模治淮战斗中去。
  全区百万治淮大军开赴治淮工地,像他们的先辈一样,兴起了声势浩大的第二次治淮热潮,在治淮的历史上再次书写浓重的一笔。老区儿女不屈不挠开拓进取的精神,再次在这里得到最形象、最鲜明的体现。
  一项项重点工程上马了:城西湖进洪闸加固,城东湖进洪闸加固,新建姜家湖排涝站,正南淮堤加固,寿县城墙加固,城西湖退堤,临王段大堤加固,瓦埠湖九里联圩治理,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总投资达3.14亿元,投入如此之大,是改革开放前所不敢想象的。正是这些资金解决了皖西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极大地鼓舞了全区干部群众的治淮热情。
  1991年冬,只要你踏入寿县境内,你就会看到公路上全是拖拉机、小四轮、大板车、手拖车,一路上红旗招展,人声鼎沸,全县20多万大军纷纷向100多公里长的淮淠大堤上开拔,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治淮大会战。
  这次大会战,不分干部群众,不分行业内外,不分受益与否,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是寿县人民合唱的一首治淮新歌。
  在这首治淮新歌中有两个最强音:一个是各级领导。县委书记程世龙、县委副书记康永年率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上堤踏勘调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一次他血丝虫病突发,两腿红肿但硬是坚持不下堤。另一个是工地民工。瓦埠镇近万民工自筹资金304万元,远征120公里开赴治淮工地,他们异地当家乡,甩开膀子干,使全体民工出现比学赶超的局面。安丰乡安丰村村民陈先民,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每天傍晚,当民工都收工休息后,他总是拖着疲倦的身子又上工地下塘清沟、沥水,为第二天施工做好准备。
  有了两个最强音,寿县人民的治淮大合唱唱的更为响亮,在前13年分散整治的基础上,当年治淮民工投资投劳完成129公里防洪堤除险加固,完成土石方近4000万立方米,正南淮堤在全省淮河系统首家达到省一级、部二级管护标准。
  霍邱县城西湖蓄洪面积达510平方公里,蓄洪30亿立方米,历来被称为淮河防汛的最后一张“王牌”。1991年为确保淮北大堤、两淮煤矿及沿淮城市、津浦铁路,城西湖蓄洪区在建成后第三次开闸蓄洪,霍邱人民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城西湖蓄洪区由于当初规划不尽合理,蓄洪区傍河的河道弯曲狭窄,最窄的堤距只有800米,形成典型的肠梗阻,不利于行洪。国家规划的城西湖退堤工程的目的,就是在于拓宽淮河中游河道过水能力,使淮河的城西湖一带行洪水面达到2公里宽。这是一项提高淮河过水能力的效益工程,同时也是一场硬战。共需拆老堤13.29公里,建庄台6座,修筑防洪堤22公里,土方任务1600万立方米,砌石4万立方米,迁安人口2.5万人,占压土地14平方公里,占压耕地1.4万亩,拆迁房屋2.4万间。舍小家、保大家,拆旧房、建新房,是深受淮河水患之苦的淮河儿女多年的愿望。于是沉静的淮河大堤沸腾了,人在动,车在流,史无前例的大搬迁开始了。闸下村数十户农民苦心经营的几十亩蔬菜大棚被拆除了,损失达数万元。闸上村村民屠其安劝说儿媳推迟婚期,率先搬迁。李郢村民办教师田鼎福,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绕膝的幼子,他不畏困难,全家老少齐动手,亲戚朋友来帮助,成为村里拆迁第一户。经过7年的努力,13.9公里长、100多米宽的新的城西湖蓄洪大堤建成了,淮河大堤缩短了13.9公里,雄伟壮观的城西湖蓄洪大堤成为淮河两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治淮要治本,淮河上游山区水土流失严重,自1991年起,金寨、霍山县被列为全国水土流失重点县,淮委每年向两县分别投资100余万元治理荒山。经过多年的治理,昔日的荒山变绿了,由于大力发展经济林果,山区的农民正在脱贫致富。本世纪初,皖西还将在国家支持下投资12亿元,在佛子岭水库的上游兴建白莲崖水库,总库容超过5亿立方米,增加发电量1000万千瓦时以上。运用白莲崖水库拦洪错峰,佛子岭水库的抗洪标准可提高到2000年一遇,佛子岭、磨子潭水库还可提高汛限水位。这不但是一个集防洪、开发水利资源为一体的综合利用水库,还将使皖西的水库成为一个旅游新景点。而淮河大型水利控制枢纽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的上马,不但为六安老区经济腾飞提供一个新机遇,还将彻底改写淮河历史,一代伟人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治淮蓝图将会变成现实!为治理淮河作出巨大贡献的皖西人民,正在为彻底根治淮河水患运筹、策划,一场治理淮河的新战役又将在这块老区的土地上打响。
  (选自《六安沧桑》,2003年)
  淮河在安澜了12年之后,今夏再一次露出桀骜不驯的本性。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淮河防总和沿淮各级党委、政府及防汛指挥部门高度重视,靠前指挥,科学调度,充分发挥防洪工程重要作用,广大军民齐心协力,保证了淮河重要堤防无一溃决,水库无一垮坝,行蓄洪区约70万群众转移无一伤亡,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然而,洪水终究给安徽、江苏、河南三省造成了严重的灾害。初步统计,受灾人口达4911万人,农作物洪涝受灾面积464.8万公顷,成灾面积322.1万公顷。处于中游的安徽,损失最重。
  淮河不安,安徽难安;淮河不根治,安徽无宁日。国务院领导已明确表示,要加大对治淮的投入,力争在3到5年内完成淮河近期治理目标。可以相信,淮河儿女企盼多年的安澜梦不久将能实现。
为何成为“最难治的河”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全长1000公里,总落差200米,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流域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40个地(市)、181个县(市),人口1.65亿。
  1194年的黄河夺淮,带来大量泥沙淤积,使淮河各水系遭受巨大破坏。据水文资料统计,20世纪以来,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的年份有18个之多。以王家坝为例,自1953年建成以来,共有12年15次开闸泄洪。
  淮河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原因可以简要概括成5点:
  一是支流多。淮河上中游水系呈不对称扇形分布,南岸支流众多,均发源于山区和丘陵区。
  二是落差大。淮河总落差200米,而从源头到洪河口的上游364公里河段,落差达178米,占总落差的89%。中下游地势平缓,洪水下泄十分缓慢。因此,中游也成为治理淮河最关键的河段。
  三是河道窄,行蓄洪区多。在上中游的许多河段,由于河道弯曲狭窄,形似鸡肠,支流洪水迅猛汇集后,极易造成行洪不畅。由于人口的增加,不少地方人为占用行蓄洪区,造成洪水下泄不畅。行蓄洪区也是淮河治理的难点。
  四是两头翘。上游基本上是山区丘陵地带,坡大流急,而淮河水系最大的湖泊洪泽湖由于多年泥沙淤积、加高加固,湖底已高于淮河河床,形成“地上湖”。再加上从洪泽湖中渡以下全长150公里的下游,落差只有6米,致使淮河洪水越到下游越缓慢,往往一次洪水过程长达30天甚至更长。
  五是暴雨频。淮河流域处在南北气候过渡带,6、7月份主要受梅雨锋影响,8月份主要受台风影响,暴雨频发。
正视“欠账”、加快治理是根本
  自1951年毛泽东同志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以来,根据“蓄泄兼筹”的方针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淮河流域初步建立起了防洪减灾体系。特别是1991年江淮大水后,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在治淮总体规划框架内,确定了19项治淮骨干工程。通过10多年的建设,治淮工程建设已初见成效。2002年初,国务院根据新情况和新要求,增加行蓄洪区调整等其他7项防洪工程,以完善淮河流域防洪除涝体系。
  但是,取得今年抗洪胜利的安徽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两个蓄洪区、七个行洪区启用,几十万人被迫撤离家园。今年,洪水全面检验了防汛抗洪工作和治淮工程建设,让我们看到了淮河防洪建设存在的不足。
  由于投入不足等诸多原因,淮河洪涝一直是安徽省的心腹之患。防洪体系不完善,抗灾能力不强,特别是行蓄洪区标准低且运用频繁。100多万居住在洼地的群众一遇大水就要舍家搬迁,家园被淹、居无定所成为全面奔小康的羁绊,也给行蓄洪区的运用带来了极大困难,这是当前治淮必须正视而且急待解决的问题。现在,淮河上游防洪标准接近10年一遇;中游淮北大堤在上游水库充分拦蓄、沿淮行蓄洪区充分利用后,防洪标准仍不足50年一遇,部分低标准行蓄洪区的防洪标准仅4年一遇;下游入江水道等都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薄弱环节,难以达到设计排洪能力。有些大、中型水库的安全标准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主要支流防洪标准普遍不足20年一遇,有的河道防洪标准尚不及10年一遇。
  国务院确定的19项治淮骨干工程目前4项竣工验收,3项基本完成,1项尚未开工,其余11项在建。19项治淮骨干工程估算总投资447亿元,其中中央投资308亿元,地方配套139亿元。至去年底,共安排投资198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37亿元,地方配套61亿元),约占总投资的44%,尚需安排投资249亿元(中央171亿元,地方78亿元)。中央、地方皆需加大投资力度,每年约需安排投资50亿元,以完成国务院1991年治淮治太会议确定的任务。
  据安徽省水利厅介绍,1991年至2002年,国家计划安排安徽省治淮总投入170亿元,实际投入74.3亿元,只完成计划43.7%。安徽省配套的22亿元相当部分是农民的出资出劳。沿淮县市经过多年洪灾,财政已入不敷出,无力配套治淮资金。
  从今年洪水考验情况看,治淮骨干工程的规划总体布局是合理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建设步伐,淮委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治淮19项骨干工程。同时,应尽快开工建设行蓄洪区调整和巩固入江水道、分淮入沂等洪泽湖洪水出路工程。
从“人水之争”到“退地还河”
  从淮凤集到洪泽湖,两岸一连串的湖泊洼地,全部蓄洪库容大约有100亿立方米,历来就是淮河洪水天然滞蓄回旋之地。由于人口增长,这些洼地逐渐被围垦并建立村落。目前,淮河中游共分布4个蓄洪区,18个行洪区,现有耕地281万亩、人口153万。今年迎战洪水,共启用2个蓄洪区、7个行洪区,另有多个行洪区也转移了群众,准备启用。这使淮河行蓄洪区再次引起关注,行蓄洪区问题到了必须彻底解决的时候。
  安徽省水利厅厅长吴存荣认为,在防御淮河常遇洪水的过程中,要转移行蓄洪区上百万人的方案越来越难以实现。因此,必须按照给洪水出路、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新理念调整行蓄洪区规划思路,该退的退,该废的废,确需保留的行蓄洪区要提高启用标准,让行蓄洪区人民彻底摆脱经常性作出巨大牺牲的不安定局面。
  1991年以来,行蓄洪区安全建设以修建撤退道路为主,效果显著。下一步目标是行蓄洪区运用时,群众不转移。水利专家建议,要采取行蓄洪区内集中建安全区、人口外迁等办法,把居住在低洼区的群众迁移到保庄圩或安全区集中安置,从根本上解决区内群众平时及行蓄洪时的居住问题,以做到“行蓄洪时群众不搬迁”。
  要树立长远观念,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对淮河中游18个行洪区采取废弃退足、调整合并、改善提高等措施,对标准低、规模小的行洪区,退足堤防还地于河道,甚至可以全部铲平予以废弃,为水让路;对规模较大又相近的行洪区,联堤退建,合并改造为一般堤防保护区或蓄(行)洪区;调整后的蓄(行)洪区增建进洪闸和退洪闸,配套其它设施,改善运用条件和行蓄洪后恢复生产条件。
  人与水争地是一个社会问题,必须强化政府职能,将行蓄洪区有效管起来,控制人口增长,组织人口外迁,制止区内无序建设,解决群众发展问题。此间专家强调说,“行蓄洪区内只能适度发展农牧业经济”。
  善待洪水,充分利用雨洪资源,才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同时又分布不均匀的关键举措。因此,从“人水之争”到“退地还河”,将蓄洪区和行洪区改造成永久性、天然湖泊水库,蓄积水源、补充地下水,才是治水的根本思路。
力争在3到5年内完成近期治理目标
  安徽省委、省政府日前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防洪保安基础设施建设的决定》,要求今后的治淮工程建设必须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及中小洪水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更新治淮思路,调整治淮规划,将行蓄洪区人民安居乐业、进一步扩大中小洪水通道和解决沿淮淮北洼地长期因洪致涝的问题摆到重要位置。
  据安徽省水利厅介绍,根据测算,安徽灾后重建水利应急工程需投资63亿元。截至目前,国家已安排安徽省2003年中央投资计划30.6亿元,主要是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奎濉河治理等治淮项目,预计年底前还将安排投资10多亿元,主要用来灾后重建项目、淮干整治、淮北大堤加固、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沿淮湖洼地及支流治理等,其中移民安置占有很大部分。
  应急工程把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和移民安置工程放在首位。按照“围起来,迁出去,让道于水”的方针,对居住在行蓄洪区、河滩地、湖泊低洼地的近86万群众,实施移民保安工程建设。今冬明春一期应急工程共安排8万户30万人口移民迁建工程,包括建房及基础设施等建设,共需投资15亿多元。
  今后的治淮工程,将把排涝问题摆在突出的位置加以解决。据淮委主任钱敏介绍,从现在起,淮委确定了治淮三大任务,并为任务的实施进度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表。第一,抓紧做好灾后重建工作,用3年时间,解决120万行蓄洪区及淮河滩区群众安置问题。入冬前,先期安置好40万房屋倒塌群众,确保受灾群众有房住。明年汛前,完成行洪区堵口复堤和兴建进洪闸、退洪闸工程,同时完成部分排涝设施建设和险工险段除险加固建设。第二,用5年时间,完成19项治淮骨干工程,到2007年底全面发挥防洪减灾效益。第三,5年内完善淮河流域防洪除涝体系。根据今年洪水暴露的沿淮涝灾大于洪灾的问题,淮委决定提早实施《关于加强淮河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计划到2007年底基本完成淮河干流蚌埠以上行蓄洪区的调整与改造任务,巩固入江水道、分淮入沂工程,对重点平原洼地加强排涝能力建设,提高流域防洪除涝能力。
  钱敏称,如果能在5年内按计划完成上述三大任务,淮河防洪标准将大大提高。届时,在沿淮行蓄洪区充分运用并启用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的情况下,干流中下游的防洪标准将达到百年一遇,部分沿淮洼地和里下河地区也将达到10年一遇。同时,在启用低标准行蓄洪区时,不会再出现大规模转移群众的情况。
  今年的大水过后,国务院领导已明确表示,要加大对治淮的投入,力争在3到5年内完成淮河近期治理目标。可以相信,淮河儿女企盼多年的安澜梦不久将能实现。
  (来源:2003年9月26日新华网)
夏热轩 &范智
  10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关于抓紧淮河流域灾后重建和加快治淮工程建设的有关问题。日前,国务院又迅速召开了治淮工作会议,把治理淮河作为当前水利建设的重点提上重要议事议程。萦绕在安徽沿淮人民心中的“淮河安澜”梦想,不久将成为现实。安徽省审时度势,紧紧抓住国家加大治淮力度的宝贵机遇,早谋划,早部署,确定了治淮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并采取得力措施,动员全省力量,全力以赴投入新一轮治淮大潮中。
  安徽地处淮河中游,境内淮河干流全长431公里。治理淮河,一直是安徽沿淮人民的强烈愿望,也是历届党委、政府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1991年淮河大水后,国务院治淮会议确定在淮河流域四省兴建19项治淮骨干工程,涉及安徽省的有14项。2002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加强淮河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又新增了7项工程,涉及安徽省有5项。1991~2002年,安徽省共计安排治淮投资74.3亿元,其中中央投资52.2亿元,地方投资22.1亿元。安徽淮河防汛抗洪排涝体系进一步健全,并且成为取得今年淮河防汛抗洪斗争胜利的重要基础,充分展现了治淮工程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效益。但洪涝灾害也再次告诫我们:水患不除,安徽难安;淮河不根治,安徽无宁日。
  安徽省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确定了近期淮河治理工作的总体目标:即将《关于加强淮河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确定的2010年前的主要建设任务提前到2007年前完成;中游淮北大堤保护区和淮南、蚌埠城市工矿圈堤在沿淮行蓄洪区充分运用并启用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的情况下达到100年一遇;其他地级市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基本解决行蓄洪区内群众的防洪安全和除涝问题,启用低标准行蓄洪区时无需撤退转移群众,行蓄洪区通过调整改造逐步减少运用机遇,使区内群众安居乐业;淮北跨省骨干河道和流域部分重要支流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3~5年一遇;部分沿淮洼地和排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淮河干流经过治理,中小洪水通道进一步畅通;完成大中型病险水库和大型涵闸的除险加固任务,使其达标运行;建立与防洪工程体系相配套的防汛指挥调度管理体系。
  围绕上述目标,安徽治理淮河的基本任务是:加紧实施灾后重建应急工程;加快实施1991年确定的治淮骨干工程;进一步完善治淮规划,特别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排涝标准,减少中小洪水造成的灾害损失。在建和未开工项目的总体建设安排是:2004年全面开工建设白莲崖水库、涡河近期治理、沙颍河近期治理等工程;2005年基本完成淮河中游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奎濉河近期治理和洪汝河下游河道近期治理等工程,全面完成大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006年完成行蓄洪区安全建设、白莲崖水库等工程;2007年完成淮河干流上中游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涡河近期治理、沙颍河近期治理、湖洼及支流治理和其他工程。
  今冬明春计划开工的项目有:蒙洼圈堤加固、凤台段河道整治、蚌埠闸加固、王家坝闸除险加固、姜(家湖)唐(垛)湖蓄洪区工程等淮干整治工程,淮北大堤饶荆段加固工程,磨子潭、燃灯寺、城北、双河、林东等大中型水库加固工程,涡河、颍河应急工程,颍东洼地等沿淮洼地及支流治理工程,行蓄洪区安全建设等。
  对各类计划开工的项目,安徽省还针对各自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如对已开工项目,提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落实加快进度的具体措施,千方百计加快施工进度;对蚌埠闸加固等9项条件成熟的计划新开工项目,提出力争在今冬明春全面开工建设;对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淮北大堤蚌郊段加固等11个续建项目,提出进一步完善加快进度的保障措施;对白莲崖水库、涡河治理和淮北大堤等争取新开工项目,提出参照长江堤防建设的经验和做法,落实前期工作责任制,全面开放设计市场,动员和组织一切力量全力推进前期工作,确保不影响工程建设。
  要实现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安徽省境内工程尚需投资约190亿元,任务十分艰巨。为加快治淮工程建设进度,安徽省委、省政府早在9月29日就召开了高规格的全省治淮工作会议,对新一轮治淮工作作了全面动员和部署,提出要全力以赴打好淮河治理攻坚战。
  (来源:2003年10月30日《中国水利报》)
夏热轩 &范智
  今年淮河水灾过后,安徽省将行蓄洪区移民建房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实实在在抓落实。目前,全省第一批移民迁建的建设资金已全部到位,落实了移民建房宅基地32188户117393人。
移民迁建计划快速实施
  今年淮河发生了1954年以来最大的一场洪水,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和关心灾区人民的生活和安置,要求切实做好行蓄洪区群众安居等灾后重建工作。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决定对行蓄洪区、淮河河滩地内的群众实施移民迁建。
  对首期计划安排移民的8万户30万人,主要是按照移民安置实施方案中的细则,安置行蓄洪区和淮河河滩地上紧急转移出来的群众。具体移民范围:一是淮河行蓄洪区低洼地转移的群众,包括蒙洼、城东湖、邱家湖、唐垛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石姚段、洛河洼、荆山湖、姜家湖、东风湖和瓦埠湖等12处行蓄洪区的群众。二是居住在淮河干流上的生产圩和河滩地内的6万多需迁移群众。三是滁河的荒草二圩、荒草三圩蓄洪区和巢河、兆河东大圩蓄洪区需迁移的群众。
  按照规定,移民建房的补助标准为每户补助建房经费1.5万元,通过商业银行网点,根据进度发放到户,老房拆除后发放完毕。另外每户补助公共设施建设费0.2万元,由县移民建房办公室统一组织实施。
  为做好行蓄洪区及淮河河滩地移民建房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早日搬进新居,安徽省政府成立了行蓄洪区移民建房工作领导小组,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总指挥、副省长赵树丛任组长,省水利、财政、农业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今年9月22日,省政府召开了全省行蓄洪区移民建房工作会议。会上,省政府与阜阳、淮南、六安、蚌埠、合肥、滁州等6市及有关单位签订了责任书。今年10月27日,省政府又及时召开了全省行蓄洪区移民建房现场会,推进移民建房工作的顺利进行,以确保今冬明春移民建房工作的如期完成。
通力合作重塑温馨家园
  安徽省沿淮各市县政府在全面抓好灾后重建和治淮工程建设的同时,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移民建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沿淮各级政府及时成立了由相关部门参加的行蓄洪区移民建房工作领导机构,落实责任制。由计划和水利部门牵头,财政、建设、农业、国土资源、公安、交通、卫生、供电、审计、监察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移民建房工作。长丰县向沿湖乡镇派出7个工作组,吃住在乡镇,指导、督促、协调乡镇村做好移民建房工作。阜南县从县直机关抽调73名干部,分别进驻蒙洼4个乡镇73个村,协调各村移民建房工作。颍上县对移民建房工作实行定时间、定任务、定人员、定责任的“四定”措施,明确了各级有关部门的责任。
  二是科学规划,有章可循。本着“统一规划、适当集中、兑现政策、自主建房”的原则,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灾后重建和治淮建设总体规划,省水利厅出台了《安徽省行蓄洪区移民建房工作方案》,明确指导思想、职责分工、移民范围、补助标准、资金使用管理以及相关政策等,为行蓄洪区移民建房工作的全面实施,提供了科学的政策依据。阜南县高度重视工程规划,在规划中严把选址、规模、功能配套和房屋单体设计四关,确保迁建户统计核查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
  三是精心组织,充分调动行蓄洪区群众的积极性。安徽省行蓄洪区移民建房工作会议结束后,各市、县迅速研究部署移民建房工作。阜阳市、霍邱县召开现场会,交流推广移民建房工作的成功经验。长丰县建立政策咨询台,公布政策咨询电话,认真解答群众的疑问。通过深入宣传,广大群众对行蓄洪区移民建房的重大意义以及相关政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四是通力合作,确保移民建房计划落实。今年9月底,国家发改委从2003年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中预先安排安徽省8亿元,其中0.5亿元用于移民迁建区的学校建设,7.5亿元用于行蓄洪区移民建房。省计委、省水利厅与有关各市、县就分解落实第一批计划进行专题研究,并下达了第一批移民迁建45802户的计划控制数,明确该批计划必须将22189户的房屋全部到位,同时将淮河外滩地(生产圩)作为重点,并要求本次计划的迁移点必须一次性全部迁出。
  五是以点带面,积累经验,在全省推广。安徽省在11个乡镇进行试点,完成基础开挖1366户,墙体砌筑至窗台以上277户,封顶460户。其中以长丰县瓦埠湖和颍上县邱家湖、唐垛湖的试点工程进展最快,颍上县已落实宅基地2720户9033人,在建房屋1020户,分别占计划的48%和18%;长丰县已落实宅基地4463户17446人,在建房屋953户,分别占计划的73.6%和15.7%。长丰县在宅基地的土地置换中采取“群众为主、村组操作、乡镇负责、县里指导”的做法,以群众在村组内协商自调为主,进行宅基地置换。目前,已从试点阶段转向全面实施阶段。
  六是加快移民建房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安全。按照“房屋全倒的迁建户元旦前完成,其他迁建户明年汛前完成”的时间要求,有关各方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快进度,确保预定目标顺利实现。在加快进度的同时,严格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狠抓工程质量。对移民户自主建房的,派专家组巡回进行技术指导,及时纠正不利于工程质量的做法,同时针对各地实际,选择并推荐行之有效的质量监督办法。对集中建房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质量监督,力争把移民建房工程建成放心工程、安心工程。对移民建房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同时,全方位加强审计督察,确保了移民建房工作的顺利进行。
  (来源:2003年11月10日《中国水利报》)
聂建春  王春夏
“世纪工程”气如虹
  人们习惯上称临淮岗工程为“世纪工程”,这不仅是因为它上马、停建和再上马跨越了两个世纪,还在于它的建成将使淮河中游的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是淮河流域变水害为水利的战略性工程、关键性工程。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沿淮人民遭受了惨重损失。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随即颁发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毛泽东主席挥笔写下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著名题词,新中国治淮从此拉开了帷幕。
  胡庭洪,一位献身新中国治淮事业的老水利专家。1949年,人民接管国民党驻南京的水利机构时,他就开始与淮河打交道:“1950年大水后,我就直接参加治淮了。从1951年就有那个影子,在正阳关以上要再搞个‘洪泽湖’,但方案太大。”
  在正阳关以上再造一个“洪泽湖”,控制和调节淮河中游干流水量,根治淮河水系水旱频繁的问题,这是国家确立“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后,水利工作者朦胧的设想,临淮岗工程的雏形在酝酿。
  1954年特大洪水后,水利部治淮委员会开始拟定《淮河流域规划》,在淮河中上游再造一个“洪泽湖”的方案被提了出来。在经过科学计算的地质勘测后,1958年,淮委选定了在淮河中游正阳关以西建“临淮岗水库工程”,并于当年8月动工兴建。
  临淮岗水库建设时期正值“大跃进”年代,因为自然灾害和“左”的错误,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的困难。从1961年起国家实施“调整”方针,投资大幅减少,再加之淮河上游省对修建临淮岗水库有顾虑,综合多种因素,决定于1962年4月停工缓建。当时,已完成姜家湖大坝、深孔闸、浅孔闸等工程,投资累计6300万元。
  1962年临淮岗水库工程停建后,淮河中游防洪标准未能提高,党中央、国务院对此一直十分重视。1969年10月国务院召开了治淮规划小组第一次会议,明确要求在“四五”期间完成淮河中游蓄洪控制工程。1971年国务院治淮规划小组把临淮岗水库工程改为特大洪水控制工程。1981、1985年国务院两次治淮会议都肯定了临淮岗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付诸实施。临淮岗停工缓建的40年,沿淮人民强烈要求复建,广大水利工作者始终孜孜以求,不断深化论证;历任省委、省政府领导为临淮岗工程重建作出了不懈努力,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积极争取。
  在此期间,一场令人刻骨铭心的特大洪水,加速了临淮岗工程的上马步伐。1991年夏,淮河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灾。大水过后,国务院及时召开了“治淮治太”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九五”期间研究建设临淮岗控制工程。
  1998年,国务院批准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项目建议书,2000年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2001年水利部批准初步设计报告。
  兴建气势如虹的临淮岗特大洪水控制工程,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安徽省委、省政府积极争取的结果,是几代治淮水利工作者不懈努力的结果,是淮河流域省际团结治水的结果。饮水思源,我们无比怀念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高瞻远瞩定下了治淮方略;我们无比怀念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等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是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为工程的复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999年12月26日,时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的回良玉,在霍邱县姜家湖乡的淮河岸边庄严宣布: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下引河工程正式开工。
  2001年12月2日,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正式开工。
  2003年11月23日,淮河截流。
  临淮岗工程提前一年截流,预示着工程将提前一年发挥效益。
全面提速偿夙愿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作为治淮19项骨干工程之一,是整个淮河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治淮史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并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临淮岗工程的建设,使得淮河两岸人民的夙愿得以实现,它标志着淮河治理的重大进展。
  2000年9月,水利部淮委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建设管理局成立,迅速完成了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2001年12月2日举行了开工奠基仪式。
  为了临淮岗工程顺利建设,我省及水利部高度重视,省、部领导多次前往工地视察,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2002年10月,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临淮岗工程进度,确保2003年汛后淮河截流,提前1年发挥工程效益的要求,淮委、省水利厅认真制定了相应的计划。临淮岗工程建设管理局及时调整责任内工程施工总体计划,落实赶工、抢工措施。目前,临淮岗船闸和城西湖船闸有望年底具备通航条件,下引河河道疏浚基本完成,深孔闸已完成了水下工程验收。
  淮委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建设管理局在工程建设管理中严格执行建设监理制,通过公开招标选择信誉好素质高的监理单位,并介入工程招标和合同管理的全过程。在工程建设管理中,各参建单位严格通过合同管理来保证工程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目标的完成。实施过程中严格履行合同条款,维护合同的严肃性。
  省委、省政府广泛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给临淮岗工程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六安、阜阳两市和霍邱、颍上、阜南三县的党政领导为工程征地、移民拆迁安置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保证了正常的施工环境。当地群众舍小家、为大家,毅然搬出了世代居住的地方,为工程让地。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从工程立项开始,各参建单位就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认真把好前期工作质量关,在工程实施阶段,从工期安排、标段划分的合理性上为保证工程质量创造条件。通过公开招标,严格审查监理、施工、设备制造、主要材料供应单位的资格,努力选择质量信誉好的单位参与工程建设。参建单位严格按设计、施工规范、技术标准和合同文件进行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包括项目法人(建设单位)的质量检查体系、监理单位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对工程施工的每一个环节和工序严格进行监督、检查与检测,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档案,做到工程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情况均有明确的文字记载,有据可查。施工中严格实行“三检制”,已完成的工程质量良好,未发生过质量事故。
  截至2002年底,已累计完成投资74051万元。2003年度投资计划主要安排49孔闸、主坝、副坝及穿坝建筑物、与引河有关工程、淹没影响处理工程等,年初至10月累计完成投资21796万元。自开工以来累计完成投资95847万元,完成土方1233.84万立方米,石方2.6781万立方米,混凝土8.0854万立方米,所有工程进展顺利,为2005年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实现提前一年发挥工程效益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效益巨大泽千秋
  临淮岗工程的防洪保护区是正阳关以下的淮北地区和蚌埠、淮南两座沿淮城市。区内有国家、集体和群众财产1000多亿元,耕地1086万亩,1997年人口682万人,粮食产量524万吨,工农业总产值547亿元;京沪铁路、阜(阳)合(肥)铁路和合(肥)徐(州)高速公路纵贯其间,京沪高速铁路正在规划建设;区内还有国家特大型煤矿淮南煤矿潘谢矿区和平圩电厂等大型坑口电厂,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蚌埠、淮南两座城市是流域内的中心城市,区内人口208万人。
  临淮岗工程的设计标准为防100年一遇洪水。工程建成后,当淮河发生100年一遇洪水时,可避免向淮北分洪,减少淹没面积1290平方公里,一次性防洪减灾效益为305.98亿元。具体来说,临淮岗工程每避免淮河洪水向淮北分洪一次,可减少铁路固定资产损失3.68亿元,每天减少铁路停运损失0.57亿元;合徐高速公路免淹一次减少固定资产损失3.24亿元,每天减少停产损失0.4亿元;煤矿免淹一次减少损失84.33亿元,煤矿每天减少停产损失700万元。电厂免淹一次减少固定资产损失50.4亿元,少停产1天减少损失0.4亿元。
  临淮岗工程为淮北地区和蚌埠、淮南两座沿淮城市提供防洪安全保障,防洪减灾效益年平均2.8亿元,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链接: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位于淮河干流中游,集水面积4.22万平方公里,工程跨河南、安徽两省,涉及河南固始和安徽霍邱、颍上、阜南4县,主体工程位于霍邱、颍上两县交界处。它与上游的山谷水库、中游的行蓄洪区、各类堤防及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共同组成淮河中游多层次综合防洪体系,使淮河中游正阳关以下河道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原临淮岗工程于1958年兴建,是具有灌溉和防洪效益的大型水库,1962年因经济困难而停建,停建时已完成了10孔深孔闸、49孔浅孔闸、500吨级船闸及部分主副坝、上下游引河工程。1991年淮河大水后,国务院确定“九五”期间研究建设临淮岗控制工程。1998年国务院批准工程项目建议书,2000年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2001年6月水利部批复初步设计报告,2001年8月国务院批准开工。
  临淮岗工程为Ⅰ等大(1)型工程,工程按淮河上中游发生10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坝前设计洪水位28.41米,滞洪库容85.6亿立方米。1000年一遇坝前校核洪水位29.49米,滞洪库容121.3亿立方米。
  主体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是:加固改建49孔浅孔闸和原船闸下闸首;新建14孔姜唐湖进洪闸(单孔净宽12米)、12孔深孔闸(单孔净宽8米)和临淮岗船闸(500吨级);加高加固主坝7.34公里(顶高程为31.6米)和加高加固并延伸南北副坝约69公里(南副坝顶高程为31.15米、北副坝顶高程为32.22-2.85米);将长14.39公里的上下游引河由底宽45米扩挖至160米。
  主体工程主要工程量为:土方开挖1364万立方米,土方回填1536万立方米,砌石及砂石垫层83.9万立方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24.93万立方米等。工程永久占地1.92万亩,临时占地1.74万亩,规划安置人口27980人。工程总投资22.67亿元,主体工程计划总工期5年。
  (来源:2003年11月24日《安徽日报》)
——写在淮河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截流之际
潘岗  高云才
  对淮河人来说,11月23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人民治淮事业矗立起一座新的历史丰碑——淮河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成功截流。随着中国水电十一局工程车将最后一车石料倾入河中,绵延千里的淮河被拦腰截断。安徽省省长王金山说,淮河截流成功,标志着淮河干流上中游无控制性枢纽的历史从此结束,标志着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这一天,是圆了几代人的治淮梦想的日子,将永远载入人民治淮的史册。
“晒太阳工程”的苏醒,说明淮河的命运同国家紧密相连
  “泥巴凳,泥巴墙,除了泥巴没家当。”这是沿淮人民深受水患之苦的真实写照。淮河地势平缓,相对落差在0.3∶10000米左右,兼之降雨季节集中,洪水难以排出,形成“肠梗阻”,极易酿成灾害。史志记载,淮河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每遇洪水,常不见州郡,舟行于秋禾之上……洪水退去,又见饿殍遍野,庶几难书。”
  新中国成立以后,治淮事业揭开了新的一页。随着国务院“蓄泄兼筹”治淮思想的提出和毛泽东同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临淮岗工程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被列上议事日程。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钱敏说:“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临淮岗工程建设,上世纪60年代初工程停建,是由于经济困难。经过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临淮岗工程终于得以建设。所以,淮河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原临淮岗工程是淮河中游具有灌溉和防洪效益的大型水库,规划方案由淮委在1957年提出。1958年,国务院召集河南、安徽两省和水利电力部、农业部研究临淮岗工程建设问题,同意修建临淮岗水库,同年临淮岗水库工程动工兴建。1962年,因经济困难而停建,停建时已完成了10孔深孔闸、49孔浅孔闸、500吨级船闸及部分主副坝和上下游引河工程。
  40多年来,因为临淮岗水库工程未形成整体规模,根本无法发挥效益,成了“晒太阳”工程,加上管理不落实,其间已完成的临淮岗深孔闸和船闸改建后供城西湖使用,而位于姜家湖行洪区内的主坝也被当地群众占用,给后来的建设带来很大困难。
  1969年10月,国务院召开了治淮规划小组第一次会议,明确要求在“四五”期间完成淮河中游蓄洪控制工程。1971年,国务院治淮规划小组又把临淮岗水库工程改为特大洪水控制工程。1981年、1985年,国务院两次治淮会议都肯定了临淮岗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工程建设一直未能付诸实施。
  1991年淮河大水后,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九五”期间研究建设临淮岗控制工程,以绝淮河水患。1998年,国务院批准工程项目建议书,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作为国家“十五”重点建设项目工程,是治淮19项骨干工程之一,并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在淮河截流现场,安徽省副省长赵树丛激动地说:“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的建设,使得淮河两岸人民的夙愿得以实现,是几代治淮人不懈努力的结果,标志着淮河治理取得了重大进展。”工程所在地的安徽霍邱县临闸行政村支部书记顾元清说:“都盼了半个多世纪了,这一天,终于盼来了。”
防洪标准从5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临淮
&岗工程被誉为淮河上的“小浪底”和“三峡”
  在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鸟瞰图上,只见主坝飞渡淮河两岸,犹如长龙,横亘在烟波浩淼的淮河干流上。为了工程规划蓝图的早日实现,为了及时截流,淮委临淮岗建设局局长汪安南忙得连胡子都没有刮。
  向记者介绍自己引以为豪的临淮岗工程时,汪安南说,临淮岗工程,从淮河防洪意义上讲,就是黄河的“小浪底工程”和长江的“三峡工程”。
  临淮岗工程,地跨河南、安徽两省,涉及固始、霍邱、颍上、阜南四县,主体工程位于淮干中游正阳关以上28公里,地处安徽省霍邱县与颍上县交界处,集水面积4.22万平方公里。临淮岗工程,是迄今为止淮河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整个淮河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使淮河中游防洪标准从5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该工程按正阳关发生10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滞洪库容85.6亿立方米,下泄流量7362立方米每秒,校核标准为1000年一遇,滞洪库容121.3亿立方米,下泄流量17965立方米每秒。
  汪安南说,临淮岗工程防洪保护区是正阳关以下的淮北地区和蚌埠、淮南两座沿淮城市。淮北地区是淮河中游的防洪重点区,区内面积13152平方公里,耕地1086万亩,1997年人口682万,粮食产量524万吨,工农业总产值547亿元。京沪铁路、阜(阳)—合(肥)铁路和合(肥)—徐(州)高速公路纵贯其间。防洪保护区内还有国家特大型煤矿淮南煤矿潘谢矿区和平圩电厂等大型坑口电厂,是华东地区重要能源基地。蚌埠、淮南两座沿淮城市是防洪保护区内两座中心城市,人口208万。因此,临淮岗防洪保护区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工程建成后,对完善淮河流域防洪体系,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临淮岗工程,是淮河上的‘小浪底’和‘三峡’,此言非虚。”临淮岗工程建设局计划科的同志算了一笔账。工程建成后,遇淮河发生100年一遇洪水时,避免向淮北分洪,可减少淹没面积1290平方公里,一次性防洪减灾效益为306亿元。
  据了解,临淮岗工程避免淮河洪水向淮北分洪一次,可减少铁路固定资产损失3.68亿元,每天减少铁路停运损失0.57亿元。合徐高速公路蚌埠—宿州段在涡东保护区内,全长90公里,受淹一次,固定资产损失3.24亿元,停产损失0.4亿元。而淮南煤矿潘谢矿区位于茨淮新河以南地区,规划8对矿井,设计生产能力2860万吨,固定资产336亿元,淮河洪水向淮北分洪,将淹没矿区,煤矿受淹一次,损失达84.33亿元,煤矿停产一天损失达到700万元……
  钱敏告诉记者,临淮岗工程概算总投资22.67亿元,2001年开工建设,按计划2006年建成发挥效益,按1999年物价水平计算,该项目经济效益费用比为1∶26,经济评价合理。
舍小家,顾大家,顽强拼搏,团结治水的凯歌从来就没有停过
  从一个工地转战到另一个工地,淮委临淮岗建设局总工程师张旸已经几个月没有回家看看了。“临淮岗工程建设,涉及方方面面,的确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建设者们流的是汗水,收获的是成功的淮河截流。”
  移民,是临淮岗工程遇到的第一个问题。这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从2001年底到2002年10月,仅霍邱县,就先后移民3万人,涉及姜家湖、城西湖、新店3个乡镇16个行政村。其中,生产安置人口6064人,建房安置人员9321人,拆迁各类房屋9847间,总面积18.39万平方米,工程永久占地9546亩。
  记者走进姜家湖,只见路旁,鳞次栉比的都是移民户的新住宅,新住户虽然舍不得离开故土,但对新环境还是比较满意。这里,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庆发集团董事长姜一勇得知工程占地要拆掉公司的部分建筑,他立即表态:“一切服从工程建设需要,要多少就拆多少。”双井村村民刘晓华苦心经营一家小饭店,他怎么也没想到,刚盖的小楼,就成为首批要拆的房子。他彻夜难眠,最后还是以大局为重,做通了媳妇的工作,第二天请人把楼房拆了。移民的成功,体现了工程区内人民团结协作,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也说明了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细致周到的工作。
  工程建设也遇到了不少技术难题。秋季本来少雨的淮河流域,今年却降下了罕见的秋雨。河水猛涨,给工程施工带来了不少难度。张旸说,这次截流设计截流量为323立方米每秒,实际截流量为390立方米每秒,实际截流量大于设计截流量;地下水接近地表水,土壤含水率高达29%,难以形成理想施工道路,填筑围堰的土料采挖困难。
  面对诸多不利因素,中国水电十一局工程师同淮委建设局的科研人员一起,研究攻关,最后决定采用单戗堤双向立堵合龙。其原理是,每条沉船犹如一个墩闸,船与船之间的孔洞就是闸门,每条沉船用块、串料压镇稳定后,逐步闭气,在安全环境中实施截流。中国水电十一局项目经理王铁山说:“集体的智慧是战胜困难的法宝,我们的探索成功了。”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建设者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十一局拖拉机手孔艳丽,轻伤不下火线;劳动模范冯宏潮带病坚持工作。庆发湖土方机械公司经理任伟,率领职工开动20余部机械,夜以继日地战斗在工地上。在临淮岗新镇移民安置区,承担建设任务的皖西合力集团、霍邱八建、新店等多家建设公司数千名施工大军一直活跃在工地上……终于,淮河提前一年截流成功,临淮岗工程建设全面提速。目前,工程累计投资9.5亿元,累计完成土石方1233万立方米。
  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淮河截流成功作出重要批示,希望临淮岗工程建设者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精心施工,保证质量,确保临淮岗工程在2005年建成,提前发挥效益,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做出更大贡献。
  在截流现场,水利部副部长陈雷说:“淮河提前一年实现截流,是认真贯彻落实今年10月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在新一轮治淮高潮到来之际向党中央、国务院和淮河人民交上的一份满意答卷,为加快治淮工程建设,在2007年前基本完成19项治淮骨干工程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坚定了建设者们实现这一目标的信心和决心。”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离开临淮岗的时候,途经涂山,当年大禹在这里娶涂山氏为妻,矢志治淮。大禹的誓言在人民治淮的今天,正在一步一步地得到实现。从茨淮新河到入海水道的建成,从怀洪新河到临淮岗工程的建设,淮河儿女正在铸造一个又一个治淮丰碑!
  (来源:2003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
  为加强对治淮工程建设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检查,以有效的监督和严明的纪律保证治淮工程顺利进行,安徽省委、省政府批准,安徽省治淮工程建设纪检监察组近日成立。
  安徽省治淮工程建设纪检监察组由省纪委、监察厅会同省发改委、省水利厅、省审计厅等单位组成,在省治淮工作领导小组、省纪委和省监察厅的领导下,具体承担各项监督检查任务。安徽省近期将完成省治淮工程建设纪检监察组的组建工作,落实人员和办公场所,制定工作规则和有关制度,并督促沿淮市、县成立相应的机构。组织省纪检监察组成员集中培训,熟悉有关治淮工程建设的政策法规、制度和业务知识。
  安徽省治淮工程建设纪检监察组将按照治淮工程建设监督检查工作方案,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监督检查。对省管治淮工程项目的招投标进行全过程现场监督,对省治淮重点工程在建工程项目和沿淮9个市的工程项目执行“四项制度”和施工现场“五大员”到位以及实行“双合同”的情况、施工进度进行检查。对治淮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和施工环境进行检查,并选定部分重点工程项目进行跟踪检查。监督检查采取普遍检查与重点检查,重点督查与跟踪督察,告之检查和暗访检查相结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责成有关部门或施工企业限期整改,对严重违法违纪的问题严肃查处。对沿淮各级政府和水利主管部门及项目主管单位履行职责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各有关职能部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有关治淮工作的决策部署,保证有关治淮工作的方针、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据悉,安徽省治淮工程建设纪检监察组还将受理人民群众涉及治淮工程建设的举报、控告和申诉,对群众举报和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认真调查处理。
  (来源:2004年3月30日中国水利网)
  去年淮河大水,让人们记住了蒙洼,记住了安徽境内一个个行蓄洪区;当汛期再次来临,安徽人在思索如何才能——
  提起行蓄洪区建设,就不能不提到安徽。1950~2003年的54年中,安徽共有28个年份运用了行蓄洪区,累计进洪178次,为削减淮河干流洪峰,减轻洪水对淮北大堤及城市工矿圈堤的压力,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目前安徽省淮河干流共有行洪区17处、蓄洪区4处,总面积3048平方公里,区内人口128万,其中洼地人口108万。据专家介绍,淮河行蓄洪区的作用已被计入防洪设计标准内的蓄洪能力之中,而不是当作对付超标准洪水的应急措施,因此行蓄洪区在淮河流域防洪体系中将长期发挥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确保行蓄洪区及时启用、行洪区通畅、蓄洪区有效蓄洪是淮河防洪的一项重要工作。
难,每次启用都是一次艰难的抉择
  行蓄洪区特定的自然条件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决定了行蓄洪区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据介绍,由于资金不足、建设起点低等原因,安徽行蓄洪区仍然存在着启用标准低、安全设施少等诸多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的人水争地,行蓄洪区现有人口数量远大于当年建设时的人口数量。人口多、人口密度大、居住分散,启用前组织撤退转移工作的难度也随之加大。近年来,区内固定资产也增加了很多,启用后,财产损失较为惨重。因此,每次启用,都面临一次艰难而痛苦的抉择过程。
  同时,由于淮河的特殊性,安徽省境内的行蓄洪区使用频繁,防洪任务十分繁重,群众经常避洪搬迁,生产生活不安定,成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比如,正阳关以上行蓄洪区3~5年就要启用一次。
  行蓄洪区防洪控制设施不足,也影响了行洪效果。现有行蓄洪区标准普遍偏低,许多行洪区没有进、退水闸等控制工程,为达到行洪效果,在运用时往往只能采取落后的爆破手段行洪。行洪后进洪量和进、退洪时间难以控制,加上区内情况复杂,阻水障碍多,很难满足及时、适量分洪削峰的要求,通常只能蓄滞部分洪水,行洪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盼,建设人水和谐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历史经验说明,行蓄洪区必须立足可持续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给洪水以出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实现行蓄洪区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加快实施行蓄洪区移民迁建工程。要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人、水、地”三者间的关系,把区内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下决心解决群众安居问题,改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满足人的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继续实施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按照“围起来,迁出去,让道于水”的原则,继续实施安全建设。构建行蓄洪区内外道路交通网,结合堤防加固工程修建堤顶防汛道路,继续实施行蓄洪安全撤退道路建设,通讯报警设施建设,在有条件的行蓄洪区兴建保庄圩,建设保护区,完善庄台护坡和群众饮水安全工程。
  立足防洪,调整改造行蓄洪区。结合淮干整治,根据各行蓄洪区的具体情况,优化行蓄洪区调度运用方案,协调好行蓄洪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关系,提高行蓄洪区的防洪标准。通过退堤、切滩、疏浚等工程措施,扩大行洪通道。采取有退有保、有平有留的方式,取消或减少行蓄洪区,巩固和改建行蓄洪区。通过调整达到洪水下泄通畅,减少行蓄洪次数,确保行蓄洪区运用及时有效。
  兼顾排涝,改造新建排灌设施,提高排灌能力。要切实做好行蓄洪区内和湖泊洼地排涝治理工程规划,采取加固圩堤、更新改造和新建泵站、开挖排涝沟渠等措施,使行蓄洪区排涝达到5年一遇~7年一遇的标准,扩大排涝能力,抢排内水,加快退水,减轻防汛压力和内涝灾害。
  加强非工程措施建设。一要抓紧制订行蓄洪区管理办法,建立完善良性运行机制,巩固行蓄洪区治理成果,充分发挥治理效益。二要建立综合性的管理机构,明确管理主体和责任,实施对行蓄洪区的有效管理。三要不断完善行蓄洪区运用补偿规定,引导群众正确对待行蓄洪区运用补偿问题。四要加强政策研究和引导,减轻政府负担。借鉴国外滞洪区管理办法,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动员社会力量,采取洪水保险、税收政策调节、设立淮河行蓄洪区发展基金等措施,减轻政府负担。
  (来源:2004年6月24日《中国水利报》)
  安徽省建立健全治淮工程建设组织领导体系、管理体系和监督保障体系,在全力加快治淮工程进度的同时,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截至今年6月底,安徽治淮重点工程已有1663个单元工程通过评定,合格率100%,其中1346个优良,优良率80.9%;已评定10个分部工程,合格率100%,其中6个优良,优良率60%。在建的9个项目未发生一起工程质量事故,也未发现重大质量隐患。
  治淮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安徽。1991年国务院治淮会议确定了19项治淮骨干工程,其中涉及安徽的有14项,目前怀洪新河、包浍河治理、高邮湖大堤加固工程已完成,涡河治理、颍河治理和白莲崖水库将于年内开工建设,其余项目均在顺利实施。
  2003年淮河大水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2007年底前基本完成1991年确定的治淮骨干工程。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和繁重的建设任务,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一定要确保高质量如期完成治淮任务,把治淮工程建成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廉政工程的目标,迅速掀起了新一轮治淮高潮,实现了治淮工程建设的良好开局。一是健全组织领导体系。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省治淮工作领导小组,由王金山省长任组长,沿淮各级党委、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和办事机构,以加强对治淮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二是完善建设管理体系。组建了省治淮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作为项目法人,配合淮委实施与安徽治淮相关重点工程,同时承担省直管重点工程的建设任务,沿淮有关市、县也组建了项目法人,明确责任主体,负责实施本区域内的治淮工程建设。三是强化监督保障体系。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省治淮工程建设纪检监察组,制定了详细的监督检查工作方案,进驻省水利厅现场办公,以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
  根据去年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省水利厅进一步细化治淮项目5年建设规划,在项目实施安排、前期工作、建设管理和保障措施等方面都作了具体安排。在前期工作上,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各个阶段的前期工作,保证前期工作经费投入,全面开放设计市场,整合本省设计力量,保证了设计深度和设计质量。在工程建设中,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努力提高建设管理水平。严格规范招投标工作,严禁转包和违法分包,实行工程质量“一票否决”。充分发挥监理作用,层层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加强资金使用管理,严禁虚报、截留或挪用建设资金,确保投资安全和资金使用效益。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建设高质量的治淮工程。
  (来源:2004年7月12日中国水利网)
——怀洪新河续建工程建设纪实
  9月2日,安徽、江苏两省怀洪新河沿线张灯结彩、红旗飘扬,建设者历时10余载辛勤劳动建成的怀洪新河续建工程以优良的质量通过水利部验收。
  怀洪新河续建工程是1991年国务院治淮会议后首批开工的治淮骨干工程。在验收竣工会上,淮委主任钱敏动情地说,怀洪新河续建工程的建设者,寒来暑往十几载,顶烈日冒严寒,把自己的青春和心血献给了怀洪新河工程,用心血和汗水向人民递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作为治淮骨干工程之一的怀洪新河续建工程,是淮河中游开辟的一条综合利用性河道,主要作用是承接茨淮新河分泄淮河干流洪水,扩大漴潼河水系排涝能力,兼顾灌溉、通航等。怀洪新河自涡河下游左岸安徽省怀远县的何巷起,经符怀新河、澥河洼、香涧湖、新浍河、漴潼河,至杨庵附近入江苏省泗洪县境内,由西向东沿北峰山引河接窑河、双沟引河,最后入洪泽湖溧河洼,流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干河全长121公里,其中安徽境内95公里,江苏境内26公里。
  怀洪新河续建工程1991年正式开工,工程完成后,可分泄淮河干流洪水2000立方米每秒,提高淮北大堤及重要城市圈堤的防洪标准,同时解决漴潼河水系1.2万平方公里的排水出路,还兼有灌溉、航运、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
分段实施拓长河
  新马桥,淮河北岸的一个小镇,历史留给它一个难忘的记忆:1991年11月,安徽省在固镇县新马桥镇懈河岸边隆重举行了怀洪新河续建工程开工典礼。安徽实施段在土方工程施工中全线推广机械化施工,加速了工程建设的进程。1996年6月怀洪新河安徽段河道工程全面完成。在土方工程建设如火如荼时,建筑物工程从1994年起陆续实施,湖洼闸、何巷闸、西坝口节制闸等枢纽工程有序展开,还新建、改建了新庄公路桥、李小街公路桥、新马桥公路桥等大型跨河桥梁,保证了京沪铁路交通动脉的畅通。
  淮委实施段工程于1994年12月开工建设,历经8个春秋,至2001年5月共修筑堤防14.44公里,疏浚河道8.47公里,完成土方1414万立方米、石方1.3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1.4万立方米、金属结构制作安装219吨。淮委实施段主要内容有省界以下江苏境内工程长1.8公里、省界以上安徽境内2.5公里及窑河段2.92公里的河道工程;天井湖引河节制闸、新开沱河节制闸建筑物工程及影响处理工程。
  江苏实施段工程于1994年4月开工建设,到2001年6月,全部完成工程建设内容。江苏省界至峰山段工程长10.1公里,主要有河道疏浚、堤防修筑、峰山切岭挖泓、峰山交通桥、峰山水文站拆迁重建、两岸小型配套涵闸、防汛道路和部分堤岸防护及水土保持工程等;窑河段河道工程长12.1公里,主要有河道疏浚、堤防修筑、防汛道路和部分堤岸防护工程、窑河交通桥工程和影响处理工程等。
与时俱进谱新篇
  怀洪新河续建工程规模大、项目多、战线长、投资大、参建单位多,且横跨皖、苏两省,工程管理、综合协调任务相当繁重,根据原国家计委文件精神,工程由安徽省、江苏省和水利部淮委分别组建建设单位负责组织实施。
  为了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安徽省组建了“安徽省怀洪新河工程建设总指挥部”,江苏省组建了“江苏省治理淮河工程指挥部”,水利部淮委组建了“淮委怀洪新河工程建设指挥部”。工程所在地从大局出发,积极支持和主动配合工程建设,相应成立工程建设指挥部,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各负其责,各级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迅速上岗到位,切实履行建设单位的职责。
  工程建设初期,实行的是由指挥部分配施工任务的行政管理模式,1996年,随着“三项制度”的改革,工程建设逐步推行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2000年以来,全面实行了“三项制度”管理。
  工程招标自始至终遵循公开公正、诚实信用、平等竞争的原则,择优评选中标单位,通过规范化的招标投标,对工程建设的工期、质量和投资起到了良好的控制作用。
  建设单位根据职责要求,制定完善了合同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细化各项管理措施和控制手段,不断优化施工环境,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网络,加强对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工作的检查指导。
  在怀洪新河这所新时期的治淮大课堂里,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成为践行治水新思路的实践基地,续写了淮河历史的新篇章。
严格管理出精品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者始终把合同管理作为工程建设管理的核心之一,做到“一切按程序办理,一切凭数据说话”,以质量为中心,以合同为依据,以计划与进度控制为基础,抓住计量与支付这一核心,为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
  工程验收严格按照《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规定的阶段和程序进行,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具备验收条件后,及时组织各阶段验收,工程完工后,及时报请主管部门进行竣工验收。
  加强投资控制与财务管理是管好用好工程资金的重要保障,该工程建设期间在国家历次相关审计稽查中,建设资金管理得到充分肯定,没有发现挤占、挪用建设资金等违纪问题。
  怀洪新河续建工程施工难度大,困难多,时间跨度长,参建各方积极探索,及时总结,在探索中前进,在总结中提高。工程建设期间,始终以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为核心,注重各方关系的协调与处理,做到事前预控和过程控制相结合,严把工程验收关,确保工程质量控制体系和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得以正常运转。
  建设单位内部分级落实质量与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按合同、规程规范和设计要求,对工程质量、安全生产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监督检查;监理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按合同、设计、规范及实施细则对工程质量、安全生产进行严格控制,认真做好“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工作,使得工程质量、进度有了可靠的保证,投资得到了良好的控制;施工单位建立健全质量与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严格实行“三检制”。积极推行以“质量、安全”为前提,以“三控制”为目标,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项目管理模式,狠抓落实措施,根除工程隐患。
  重视文明工地创建不仅能更好地树立水利形象,开展精神文明建设,而且也是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安全生产,促进工程进度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怀洪新河全线各参建单位始终把创建治淮文明工地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目标。建立了由建设单位牵头组成文明工地创建领导小组,不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落实文明工地管理措施,高标准严格管理,通过文明工地创建活动,提高了参建员工的职业素质,极大地推动了工程建设,同时也为治淮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怀洪新河工程建设者向人民递交了一份份合格的答卷。
  如今的怀洪新河闸、桥、涵、站似明珠璀璨,沟、渠、路、航如绿叶红花,洪能泄,涝能排,旱能灌。怀洪新河续建工程经过多年的运用和有计划地分洪,有效地削减了淮河干流的洪峰流量,降低了干流的防洪压力,提高了区域内的排涝能力,降低了内涝造成的灾害损失,加强了对水资源的调控能力,充分发挥了灌溉、航运、养殖等综合效益,年平均效益3亿元,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沿河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善,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2003年汛期,淮河发生了1954年以来最大的流域性洪水,按照淮河防总的统一调度,怀洪新河共分泄淮河干流洪水16.7亿立方米,最大分洪流量1540立方米每秒。怀洪新河续建工程经受了大洪水的考验,为取得淮河抗洪斗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来源:2004年9月7日《中国水利报》)
多亿治淮资金安全“着陆”
王春夏  肖峦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2004年中央和安徽省下拨的30多亿元治淮资金,至今没有发现一起截留、挪用问题。
  今年是安徽省新一轮治淮建设全面实施的第一年,为真正把治淮工程建成德政工程、廉洁工程、优质工程、民心工程,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安徽实行“关口前移”,建章立制,从源头对治淮工程建设进行规范管理。
  省纪委、省监察厅会同水利厅、财政厅等有关单位组建了省治淮工程建设纪检监察组,具体承担各项监督检查任务,各相关市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按计划、有步骤地对治淮工程建设进行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跟踪监督。省治淮纪检监察组先后对阜南县王家坝闸除险加固、蒙洼蓄洪区堤防加固、怀远县荆山湖进退洪闸等29个省重点治淮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工作进行现场监督,共涉及治淮工程资金19.4亿元,节约治淮资金1000万元以上。今年5月,省治淮纪检监察组发现阜阳市水利机械工程公司在承建的淮南市行洪区堵口复堤工程中,没有对工程资金做到专户管理,及时责令其进行了整改。淮南市治淮工程建设纪检监察组对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和监理单位进行了3次全面检查、12次有针对性的检查,发现纠正各类问题100多个。霍邱县纪检监察组今年组织6次检查,发现10个问题,立案查处6件,给予8人党纪政纪处分。对这些问题的早发现、早处理,保证了治淮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各地还积极探索资金管理的新路子。为确保治淮资金专款专用,六安等地实行了“资金不过手,干部搞服务”的做法,受到群众拥护。省治淮重点工程建管局对治淮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治淮工程的资金与财务由建管局统一管理、集中核算,有效地防止了挤占、截留、挪用治淮资金现象的发生。国家发改委稽查办等单位在审计后认为,实行“报账制”能够有效保证资金安全。这一制度在安徽沿淮得到了推广。
  (来源:2004年12月22日中国水利网)
  冒着数九寒冬,春节期间,记者来到位于淮河中游怀远县境内的荆山湖行蓄洪区进洪闸工地上,记者看到,在现场指挥的调度下,起吊机伸出长长的机臂,吊起数吨重的闸门正在进行安装,旁边已经有23孔闸门安装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包工包料建房协议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