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平台有哪些如何走向全国

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
阅读下一篇
自媒体运营攻略
行业经验交流
Hi,在你登录以后,就可以永久免费的收藏任何您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感兴趣的作者!
手机注册或邮箱注册
点击按钮进行验证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已有帐号请点击
帐号创建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验证邮件
请在48小时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验证邮箱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点击按钮进行验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又想起来了?
你已成功重置密码,请妥善保管,以后使用新密码登录
邮件发送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邮件
请在5分钟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重置密码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对不起,你的帐号尚未验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意见与建议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 留下您正确的联系方式,以便工作人员尽快与你取得联系
转藏至我的藏点天天果园发力O2O和生鲜扩品 夯实生鲜电商老大地位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电商行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攻城拔寨,势不可挡。规模从单一网站到综合平台再到垂直电商,模式从B2B到B2C、C2C再到O2O。
电商行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攻城拔寨,势不可挡。规模从单一网站到综合平台再到垂直电商,模式从B2B到B2C、C2C再到O2O。这十多年的发展中也催生了阿里、京东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当零售、汽车、房产、旅游、物流等诸多领域都能感受到&互联网+&的冲击时,变革也就势在必行。
换言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因为信息更加透明、电商销售模式多样化、新生代网民更喜欢线上消费等一系列综合因素影响下,以生鲜水果为主打的垂直类电商正成为未来消费者享受水果的主流方式。
但纵观整个生鲜行业,以重度垂直生鲜电商为主的一方阵营正面临着重重压力。这些压力一方面来自于以阿里、京东、1号店、亚马逊等大型电商平台,另一方面面临着京东到家、Dmall、爱鲜蜂等实力派的市场瓜分。此外不能忽视的还有,重度垂直生鲜电商领域内的激烈竞争,天天果园、沱沱工社、美味七七、本来生活等诸强一直都是&兵来将往&好不热闹。线上难解难分之时,从线下突围成为生鲜平台的唯一出路。
天天果园:三步走战略稳扎稳打
生鲜这块广阔的市场或许还是蓝海,但生鲜的战场早已是红海。王伟在发布会现场也表示,&现在是生鲜最好的时代,但不是生鲜创业最好的时代&。如何在生鲜O2O模式上进行突破创新?天天果园启动了从B2C到O2O模式的三步走战略:
1、从一线城市走向全国。生鲜产品由于仓储、转运、冷链及宅配等诸多问题的存在,要想进行全国性复制其难度可想而知。天天果园在获得京东领投的C轮7000万美元融资后,若能充分发挥自己在综合供应链上的优势,依托京东的全国物流体系,或将能迈出其&走向全国&的第一步。
2、从线上营销走向线下渠道。天天果园相关负责人表示,天天果园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及成都5个城市开设了近50家线下&品牌店&,并计划在年内扩展到100家。王伟认为,开设线下品牌店更多意义上承担的是&前置仓库&的作用,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和提升配送效率、速度,满足消费者即时性需求。
3、从以水果为主扩展到生鲜全品类。天天果园目前经营的不仅有水果,还有果汁、果切。王伟透露,除了水果以及衍生品,天天果园还在尝试做生鲜蔬菜以及进口海鲜、肉类等产品。天天果园副总裁陈嘉杰针对扩充品类一事解释称,相比蔬菜一类而言做水果的难度更大。天天果园在做好的水果的前提有能力做好全品类供应,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购物体验。
竞争格局不明朗,盈利仍是老大难
京东牵头,永辉超市、京东到家、天天果园三分天下。8月7日,京东集团宣布与永辉超市达成战略合作,京东将斥资43.1亿元战略入股永辉超市。至此,京东在生鲜领域的布局已三分天下:永辉超市、京东到家、天天果园各占一方,但京东从未明确表示三者的定位与角色。王伟在发布会现场坦言,目前京东与永辉超市的合作并没有对天天果园造成影响,天天果园还是要以自身为出发点,先练好内功。
鱼与熊掌难兼得,拼速度还是要质量?&速度&与&质量&是考核生鲜电商两个最为重要的指标。在众多生鲜APP中,以天天果园为代表的鲜蔬类主营中高端进口水果产品,产品品质把控严格,以&质&取胜;而以爱鲜蜂为代表的鲜蔬类APP主打1小时闪电送达,提升时效性,以&快&制胜。在速度与质量上要同时做到最优,相信生鲜电商们还有很多路要走。
烧钱不盈利,终不是长久之计。王伟在此次发布会现场再次表露,未来2&3年内盈利仍不是天天果园的主要目标。其认为,消费升级需要成本的付出,天天果园所有的资金都花在有价值的地方,这是天天果园的一项&投资&。企业在发展速度和盈利这两者不可能兼得的情况下,天天果园选择前者。反观天天果园目前的O2O布局,扩充线下门店无疑又将成为一个&烧钱&的黑洞。
天天果园副总裁陈嘉杰在发布会的最后表示,&做生鲜行业是没有捷径的&。亿欧网此前文章《生鲜O2O核聚变:抱团共谋发展、携手开创新局》也曾提到,跨界融合已经成为撬动生鲜市场发展的一个新方向。相信在众多探路者的踏实努力下,创业者们总能找到一条通往成功的路途。&
【免责声明】本文为企业宣传商业资讯,仅供用户参考,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凤凰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程文思]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4/21 15:54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7/10 13:31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2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5:57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01/16 16:02
播放数:1133929
播放数:4135875
播放数:2845975
播放数:5357747天内自动登陆
没有账号?
第三方登陆
联商首页正文
中国生鲜电商95%都在亏损,机会到底在哪儿?
GurbMarket是一家美国生鲜电商,它通过成本控制破局“烧钱死”魔咒。而美国另外一家涉及生鲜业务的分销巨头Sysco,年收入高达487亿美元。它们的成功无疑让国内陷入困境的生鲜电商创业者看到了希望。
然而,由于中美的农业环境存很大差异,生鲜品类也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地域特点,例如美国大约90%的生鲜购物发生在超市,而这一个数字在我国大概只占到为30%;美国生鲜品类的损耗约为3%-5%,而我国生鲜品类的损耗约为20%-30%。
近日,中国研究中心梳理了的一份年度生鲜电商“死亡”名单,有14家生鲜电商企业宣告破产倒闭;还有一组数据显示,在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企业中,只有1%实现了盈利,4%持平,88%亏损,且剩下的7%是巨额亏损。
这是为什么呢?
一般认为2015年是生鲜电商爆发元年,甚至即使到2016年,生鲜电商的投资事件仍然占据所有农业互联网项目的半壁江山,吸引的投资额更是一枝独秀。
从表面上看起来,生鲜消费刚需、高频、高毛利、电商渗透率低等等各种条件都具备,创业者和投资机构难能可贵地取得一致看法,认为生鲜一定能做成互联网模式。
然而,两年之后生鲜电商领域却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一面在不断破产清算,一面在不断吸金扩张,其中原因值得思考。
生鲜电商的两个难点
1)生鲜标准化难以执行
从事生鲜电商的人,首先面临的一个难点就是产品SKU巨多、非标准化,难以进行在线交易。生鲜食品天然有好有坏、品相不一,消费者自己去店中挑选,无论好坏,都是自己的责任,同时自行承担品控、物流等工作,对商家来说这是成本最低的销售方式;而在电商平台消费,平台获客时期赔本赚吆喝还可以,一旦无优惠复购时,消费者付出更多资金,而且得到的产品与自己的期望值极容易发生偏离,消费体验难以提升。
实际上,生产方(农户)不太愿意进行标准化生产,主要是考虑到成本、产量、销路等问题,需要产品多样化才能最大化分散各种风险;而消费者对口味、品相、价格等方面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对标准化的产品需求并不强烈。结果就是电商平台在中间两头不讨好。生鲜标准化难以进行也是有原因的,以后再探讨。
2)成本资金风险不断增加
经历了第一阶段的非标准化问题之后,电商平台发现在很多方面被批发商掣肘,比如品质、货源选择、价格谈判等。同时,电商的客源肯定需要从传统渠道获取(没有电商也要买菜做饭),平台与批发市场或传统体系从业者产生竞争(北京地区逐步取消末端农贸市场,竞争相对缓和)。
而多数不恰当的解决方案选择了不断走向上游,尽管看上去减少了中间环节,实际上也承担了更多的成本、资金和风险,此为第二个难点。最终结果就是制作轮胎的企业转而去生产整车。
从农产品本身的角度来说,流通过程也是加工过程。从土地上直接收获的农产品,只有极少数可以直接作为商品销售给终端,大多数都需要经过分拣、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把流通中每个环节的动作都视为流水线作业的话就会发现,批发商已经把每个动作的成本都降到了最低。
那么,在中国缩短流通链条、砍掉中间环节、从产地到餐桌的说法就可以类比为一家公司要从矿山采矿开始做手机,这在高度社会化协作的今天无疑是不理智的。
目前生鲜电商斗不过批发商
曾经听到一些批发商的做法,之后对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充满敬畏之心。新发地大葱批发商从福建上货,之后会绕道山东即墨进行卸货、开包、剥葱、重新包装并装车。看上去绕道、装卸等动作都增加了成本,但是批发商这样做恰恰是为了降低成本。
即墨产业化程度高于福建和北京,工人剥葱成品率高、少浪费(比北京、福建工人1斤葱多出1两多),人工成本低(比福建、北京低几分钱)。可能比较极端,但个人认为可信度很高,批发商能算计到这种程度,生鲜电商的竞争力在哪里?
流通过程看上去中间环节多,层层加价,但是仔细考虑一下,进行简单计算就会发现加价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农产品损耗较大,在损耗的基础上进行加价属于合理做法,具体计算如下表。
增加,批发商的价格成本并非直线上涨的。再加上包装、运输、人工、摊位费、进场费等问题,我相信如果还有能降低成本的手段、能降低的空间,批发商一定会无所不用其极。电商平台的公司化运作如何降本增效,员工如何才能具备批发商的责任心?
此外,农产品价格只有在到达市场之后才知道售价,并且随着供需时时波动(经常根据某个时间段进场车辆进行价格变动)。市场货源来自全国各地,谁也无法预测未来哪怕一天的行情。批发商经常抱怨各种信息平台价格不准确,除了那些价格都是综合值以外,更重要的是他们自身就是价格的最主要形成者。
还有,市场交易时间集中,产地上货的时候就需要和司机确定出发时间,晚到1小时可能就会错过交易高峰造成巨大损失。所以批发商从产地进货时需要承担的风险不仅是损耗这么简单,同样需要考虑各种意外情况下卖不掉、赚不到差价怎么办。市场货多时,为了留住客户,批发商也会赔本销售。那电商平台如何做到价格随行就市?如何做到品类多、供应足,还要少损耗?
关于生鲜电商的冷思考
现在回头看生鲜市场火爆的原因只有一个:这是大家都看得到的机会!机会过于诱惑,缺少行业研究的情况下就贸然进入其中。
分层来看:
现有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是政策引导和市场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环节虽多,但每个环节都是经过市场体制检验和打磨的;流通过程中的每个从业者都在竭力压缩成本、提高效率,公司化的运营难与个体化运作的成本相竞争。综合目前的从业者能力、商品属性和市场环境等因素考虑,批发市场已经是相当高效的流通体系,而且自身一直在优化和进步。
生鲜电商未来可能的机会
基本上可以得出结论,目前生鲜流通领域的机会少之又少,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菜篮子、果盘子虽然受到政策影响很大,根本上还是市场在主导。
以北京拆除农贸市场为例,部分原因就在于农贸市场一般只有上午经营,下午晚上人流量较少;并且市场是平面的,一般只有一层,占地面积较大;同时农贸市场一般建在人流较多的地区;因此相对来看地块经营效率、商业价值就比较低。
然而,市场引导旧体制的变动就会衍生出新的商业机会。假设未来农产品将没有地块的优惠,价格上升的可能及空间就比较大,大众将被迫接受生鲜产品价格上涨,在消费升级、价格不敏感的情况下创新创业的机会、可操作的模式自然会增加。
现在已经出现了蔬菜车进社区、综合果蔬超市等以前不允许的或不存在的做法,未来的机会可能在以下方面:
1)针对细分领域特定人群的生鲜标准而制定与输出
农产品并非没有标准,而是执行成本过高。从已有标准的产品来看有两种情况,粮油等加工原料标准化程度最高,标准的维度最少,等级标准下对应的产品很多;出口类生鲜订单足够大,利润足够高,出口商及相关人员有动力按标准进行。在未来生鲜价格上升之后,将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执行标准。
2)针对B端提供管理服务
对于农户而言,生产周期是固定的,而消费端的需求是每天都要的,集中上市与细水长流的需求就是最明显的矛盾(未来规模化种植将进一步放大这种矛盾),中间流通商就需要不断在全国范围内寻找货源。未来出现大型贸易公司后,将是极大的痛点。
3)针对C端的宅配体系
现在针对C端的宅配体系会继续完善,满足高端用户的需求也是一大机会。除了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城市周边的农场―宅配体系会是有力补充。
((来源:微信公众号星河互联,内容为星河互联投资经理江良洪的口述分享))
你可能会喜欢:
新闻24小时关注榜
浙公网安备 82号浙B2- 版权所有 & 浙江易合网络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转载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自:XXX(非赢商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新闻中心,电话:021-,邮箱:。
来自:潇湘晨报(查看更多“友阿”新闻)
关键词:友阿 胡子敬 友阿果园 友阿农博汇
此新闻暂无评论哦!赶紧抢坐沙发吧!
& [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赢商网观点]
火锅烧烤品牌定位:中高档拓展区域:全国大型超市品牌定位:大众化拓展区域:华南区域快时尚品牌定位:中高档拓展区域:全国饮品甜点品牌定位:高档拓展区域:全国,西北区域饮品甜点品牌定位:大众化拓展区域:全国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不只对人的颜值要求高,就连餐厅也愈发注意到颜值的重要性。好吃之外,一个餐厅的空间设计成为食客们评价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扫描分享到微信中国生鲜电商95%都在亏损,机会到底在哪儿?|界面新闻 · JMedia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生鲜电商难,难于上青天!已经看到很多生鲜电商倒闭的情况了,这种现象不会变少,只会更多,与其这样经历失败,不如研究一下怎么把产品越做越好,比如水果,是否可以改良一下品种?或者是口味变得更好?近日,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梳理了的一份年度生鲜电商&死亡&名单,有14家生鲜电商企业宣告破产倒闭;还有一组数据显示,在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企业中,只有1%实现了盈利,4%持平,88%亏损,且剩下的7%是巨额亏损。
GurbMarket是一家美国生鲜电商,它通过成本控制破局&烧钱死&魔咒。而美国另外一家涉及生鲜业务的分销巨头Sysco,年收入高达487亿美元。它们的成功无疑让国内陷入困境的生鲜电商创业者看到了希望。
然而,由于中美的农业环境存很大差异,生鲜品类也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地域特点,例如美国大约90%的生鲜购物发生在超市,而这一个数字在我国大概只占到为30%;美国生鲜品类的损耗约为3%-5%,而我国生鲜品类的损耗约为20%-30%。
这是为什么呢?
一般认为2015年是生鲜电商爆发元年,甚至即使到2016年,生鲜电商的投资事件仍然占据所有农业互联网项目的半壁江山,吸引的投资额更是一枝独秀。
从表面上看起来,生鲜消费刚需、高频、高毛利、电商渗透率低等等各种条件都具备,创业者和投资机构难能可贵地取得一致看法,认为生鲜一定能做成互联网模式。
然而,两年之后生鲜电商领域却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一面在不断破产清算,一面在不断吸金扩张,其中原因值得思考。
生鲜电商的两个难点
1)生鲜标准化难以执行
从事生鲜电商的人,首先面临的一个难点就是产品SKU巨多、非标准化,难以进行在线交易。生鲜食品天然有好有坏、品相不一,消费者自己去店中挑选,无论好坏,都是自己的责任,同时自行承担品控、物流等工作,对商家来说这是成本最低的销售方式;而在电商平台消费,平台获客时期赔本赚吆喝还可以,一旦无优惠复购时,消费者付出更多资金,而且得到的产品与自己的期望值极容易发生偏离,消费体验难以提升。
实际上,生产方(农户)不太愿意进行标准化生产,主要是考虑到成本、产量、销路等问题,需要产品多样化才能最大化分散各种风险;而消费者对口味、品相、价格等方面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对标准化的产品需求并不强烈。结果就是电商平台在中间两头不讨好。生鲜标准化难以进行也是有原因的,以后再探讨。
2)成本资金风险不断增加
经历了第一阶段的非标准化问题之后,电商平台发现在很多方面被批发商掣肘,比如品质、货源选择、价格谈判等。同时,电商的客源肯定需要从传统渠道获取(没有电商也要买菜做饭),平台与批发市场或传统体系从业者产生竞争(北京地区逐步取消末端农贸市场,竞争相对缓和)。
而多数不恰当的解决方案选择了不断走向上游,尽管看上去减少了中间环节,实际上也承担了更多的成本、资金和风险,此为第二个难点。最终结果就是制作轮胎的企业转而去生产整车。
从农产品本身的角度来说,流通过程也是加工过程。从土地上直接收获的农产品,只有极少数可以直接作为商品销售给终端,大多数都需要经过分拣、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把流通中每个环节的动作都视为流水线作业的话就会发现,批发商已经把每个动作的成本都降到了最低。
那么,在中国缩短流通链条、砍掉中间环节、从产地到餐桌的说法就可以类比为一家公司要从矿山采矿开始做手机,这在高度社会化协作的今天无疑是不理智的。
目前生鲜电商斗不过批发商
曾经听到一些批发商的做法,之后对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充满敬畏之心。新发地大葱批发商从福建上货,之后会绕道山东即墨进行卸货、开包、剥葱、重新包装并装车。看上去绕道、装卸等动作都增加了成本,但是批发商这样做恰恰是为了降低成本。
即墨产业化程度高于福建和北京,工人剥葱成品率高、少浪费(比北京、福建工人1斤葱多出1两多),人工成本低(比福建、北京低几分钱)。可能比较极端,但个人认为可信度很高,批发商能算计到这种程度,生鲜电商的竞争力在哪里?
流通过程看上去中间环节多,层层加价,但是仔细考虑一下,进行简单计算就会发现加价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农产品损耗较大,在损耗的基础上进行加价属于合理做法,具体计算如下表。
增加,批发商的价格成本并非直线上涨的。再加上包装、运输、人工、摊位费、进场费等问题,我相信如果还有能降低成本的手段、能降低的空间,批发商一定会无所不用其极。电商平台的公司化运作如何降本增效,员工如何才能具备批发商的责任心?
此外,农产品价格只有在到达市场之后才知道售价,并且随着供需时时波动(经常根据某个时间段进场车辆进行价格变动)。市场货源来自全国各地,谁也无法预测未来哪怕一天的行情。批发商经常抱怨各种信息平台价格不准确,除了那些价格都是综合值以外,更重要的是他们自身就是价格的最主要形成者。
还有,市场交易时间集中,产地上货的时候就需要和司机确定出发时间,晚到1小时可能就会错过交易高峰造成巨大损失。所以批发商从产地进货时需要承担的风险不仅是损耗这么简单,同样需要考虑各种意外情况下卖不掉、赚不到差价怎么办。市场货多时,为了留住客户,批发商也会赔本销售。那电商平台如何做到价格随行就市?如何做到品类多、供应足,还要少损耗?
关于生鲜电商的冷思考
现在回头看生鲜市场火爆的原因只有一个:这是大家都看得到的机会!机会过于诱惑,缺少行业研究的情况下就贸然进入其中。
分层来看:
生鲜消费距离终端最近,好像门槛不高,消费场景容易理解;
高频刚需,除了吃东西,几乎没有人将同一消费每天重复多次;
互联网跨界的人很少接触到批发市场之前的环节,对农业系统有一定的错误认识。
现有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是政策引导和市场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环节虽多,但每个环节都是经过市场体制检验和打磨的;流通过程中的每个从业者都在竭力压缩成本、提高效率,公司化的运营难与个体化运作的成本相竞争。综合目前的从业者能力、商品属性和市场环境等因素考虑,批发市场已经是相当高效的流通体系,而且自身一直在优化和进步。
生鲜电商未来可能的机会
基本上可以得出结论,目前生鲜流通领域的机会少之又少,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菜篮子、果盘子虽然受到政策影响很大,根本上还是市场在主导。
以北京拆除农贸市场为例,部分原因就在于农贸市场一般只有上午经营,下午晚上人流量较少;并且市场是平面的,一般只有一层,占地面积较大;同时农贸市场一般建在人流较多的地区;因此相对来看地块经营效率、商业价值就比较低。
然而,市场引导旧体制的变动就会衍生出新的商业机会。假设未来农产品将没有地块的优惠,价格上升的可能及空间就比较大,大众将被迫接受生鲜产品价格上涨,在消费升级、价格不敏感的情况下创新创业的机会、可操作的模式自然会增加。
现在已经出现了蔬菜车进社区、综合果蔬超市等以前不允许的或不存在的做法,未来的机会可能在以下方面:
1)针对细分领域特定人群的生鲜标准而制定与输出
农产品并非没有标准,而是执行成本过高。从已有标准的产品来看有两种情况,粮油等加工原料标准化程度最高,标准的维度最少,等级标准下对应的产品很多;出口类生鲜订单足够大,利润足够高,出口商及相关人员有动力按标准进行。在未来生鲜价格上升之后,将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执行标准。
2)针对B端提供供应链管理服务
对于农户而言,生产周期是固定的,而消费端的需求是每天都要的,集中上市与细水长流的需求就是最明显的矛盾(未来规模化种植将进一步放大这种矛盾),中间流通商就需要不断在全国范围内寻找货源。未来出现大型贸易公司后,供应链管理将是极大的痛点。
3)针对C端的宅配体系
现在针对C端的宅配体系会继续完善,满足高端用户的需求也是一大机会。除了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城市周边的农场&宅配体系会是有力补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评论 相关文章界面JMedia联盟成员推荐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鲜电商平台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