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有人在刷问题,不知道是慕课怎么快速刷完用户多了还是有人

2016:慕课不再“慕”了
[ 亿欧导读 ]
越来越多的课程在慕课运行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与传统课堂的结合将大大提升教学效果。高水平的慕课越来越难产,高质量的混合式教学课堂将是慕课与传统课堂最佳出路。
群雄逐慕、慕无所在
回顾慕课(MOOC: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发展的4年,从一开始的一门课同一时期选修人数16万到现在那些选修人数不到100的也称之为“慕”课。这些确实失去了慕课之本意:慕(大规模)。
慕课失去慕之后还保留了在线和开放(绝大部分课程可以免费学习),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的高校最求“慕”的目的就失去了,更多是将课程在线运行与线下课堂相结合,而这是否回到了LMS(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在线学习管理平台)时代,但好像又不是,因为学习者来自各地,学习时间和学习目的不一。
在这个时候,我们该如何认识和理解“慕”课?
平台之争让慕课失去了“慕”
Udacity已经放弃了大学高校的合作,开展计算机或新技术领域的培训或系列课程建设,并推出了多款“纳米学位”(Nanodegree),这与之前一直在“慕课”界低调盈利的Udemy类似,第一个xMOOC平台开始转型。Coursera的联合创立者Andew Ng(吴恩达)和Daphne Koller(达芙妮·科勒)相继卸任并开始从事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等行业前沿科技的研究与实践工作。(Andrew去了百度、Daphne去了Google创立的Calico)。
MOOC领域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似乎还不足以让两位科学家坚持下来。这似乎也在说,慕课的慕失去了一开始的绚丽。edX一直在不瘟不火中成长,不过,因为平台够高大上,以至于更多的慕课学习者选择了Coursera。英国的FutureLearn是一个以严谨教学过程和高完成率为特色的全球英语慕课平台,不过学习者人数仅与国内学堂在线相当。
国内平台除了三大公益慕课平台: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之外还有几个公共服务平台也办得红红火火:智慧树(zhihuishu)、超星泛雅(MOOC.chaoxing.com)、慧科(高校邦)、优课联盟(UOOC)、慕课中国(mooc2u)在大规模扩展,这些平台几乎走遍了国内高校,高校教师都听到了“慕课”两词,单很少见“慕课”,也很少学“慕课”,只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杯安排了选修“慕课”。
学堂在线是一个以中文学习者为核心的中国本土平台,也是国内发展最快的公益慕课平台之一,但整个学习者的人数还远远不及预期,中国在线学习用户为1亿,慕课学习者到2016年底(去除重叠)不到1000万。
中国国内各省市慕课平台或在线课程联盟平台在2016年进入了新一轮的“圈地”运动。继陕西三大平台发布以来,重庆市教委发布联盟平台(CQOOC),福建发布联盟平台(FOOC),而这些平台都把“慕”去掉了。
浙江省发布联盟平台(摩课书院:moocollege)。云南省慕课平台,四川省慕课联盟,等停留在平台合作阶段。学堂在线、爱课程、超星、智慧树等超级慕课的平台“服务商”为各省市搭建了公共服务平台,各高校传统的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等被改造为“慕课”发布,但是绝大部分课程的选修人数停留在百人左右。
在这场平台之争中,除了省市教育厅/教委开始建立联盟外,高校也建立了自己的“慕课”平台,各学科、行业也相继成立联盟,还有中小学、高职、中职、培训机构、继续教育机构、企业大学也纷纷成立慕课联盟或平台,有的机构仅有其名,有的机构仅有其形,有的机构将LMS改建为慕课平台,也有利用现有商业平台搭建慕课门户,更多的是依附于几大慕课平台,建立了独立的网页门户。
平台需要瓜分掉一些优秀的课程,平台的运行也将影响优秀课程的选课人数,越来越多的平台仅有个位数的课程拿的出手,我们是否为了某一门课程开一个平台(哈佛大学的《Justice》)?,不过有了edX后,Justice就成了edX中的一门课。但是有一些课程,确实可以一门课抵一个平台(如:Coursera上的《Learning How to Learn》选课人数超百万)。
平台越来越多,学生选课也是将数据从教务系统搬到A平台、B平台、C平台,有一些高校甚至提供五个平台给学生选课,学生无暇顾及各个平台的学习要求,总是在考前来突击刷视频。
2012年是慕课的元年,同样也是中国“互联网+汽车”的元年,随着“互联网约车”的合法化,但互联网约车平台所剩无几,规模效应明显,慕课也在2016年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官方认可,由教育部组织的“大规模在线课程建设及应用“大会也首提三大“公益慕课平台”。越来越多的平台恍惚看到了慕课的未来欣欣向荣,但也应意识到慕课之“慕”即将逝去的危机。
慕课之所以区别于传统的在线课堂就在于大规模的学习产生了规模化效应带来的优势:学生在线讨论及时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学生可以在互评中相互学习不断提升、学生可以24小时在线学习。
今天的,从选课规模来看,被称为慕课的在线课堂的学习者人数已经从数十万缩小到数万,数千,甚至数百人,再往下走,慕课与传统在线课堂就没有区别了。我们需要清晰认识到,慕课的平台不应太多,十个以内的慕课平台即可服务全国学习者。
百家讲坛于2000年左右走入交大拍摄“胶体”,该课程由我校知名教授授课,正是在这场报告中我对神秘的“凝聚态”物理有了认识,可能太“高冷”的原因,这一期的百家讲坛并未在社会中广泛传播,但随后的几年,易中天的《三国》、阎崇年的《清史》、于丹的《论语》等精品的出现找准了百家讲坛的定位。可如今,关注百家讲坛的人数越来越少,这到底是因为老师们讲授不够精彩还是新的模式出现替代了传统的单向视频媒体?
自2012年慕课发布以来,Machine Learning(机器学习)和Learning how to Learn(学习如何学习)等为数不多的几门被Coursera奉为经典的课程,选课总人数升至数十万上百万后就逐步淡出“慕”课,而新的“神”课的发展也越来越艰难。在国内,几大慕课平台中一些课程的选课人次达数万甚至数十万后也开始淡出学习者的视线。
这时我们应该从慕课本身入手再找找原因。
慕课中的马太效应
随着慕课课程不断增多,最有名的慕课还是2013年建设的那几门,因为最早出现,最早宣传,课程制作、课程运行、课程服务都让这些课程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慕课”。但是后来的课程,课程质量和教学投入下滑:
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2、教师积极性出现问题;
3、同类课程数量增加;
4、学习者的不认可。
慕课标准已深入人心
虽然我们没有看到国家甚至全球统一的“慕课”标准,但很多方面大家都有了共同的认识。早期的“慕课”先入为主,我们对慕课的定义也就有了:在线、全球化、高质量、高互动、大规模。因为认识相同,所以慕课的标准就逐步深入人心。
课程出现同质化,大量雷同的课程出现,数学相关的课程在国内平台几乎都有,有的平台甚至多门数学慕课。后来的慕课只能沿袭模糊的“标准”,而这些课程存在大量课堂搬家的痕迹。如:课时与学分需要有对应关系、知识点与课程教学目标要一一对应、教学互动将作为考核要求……。
但这些仅仅是“初级”阶段的慕课,真正的“慕”课需要“全民”学习,学生即为老师,来学习的目标绝对不是统一的,教无定法,真正实现孔子所提倡的教育最高境界:有教无类,得天下而教,而这也与苏格拉所提倡的学习应该是学习者在不断研讨中获取知识的过程,我们还没有摆脱传统课堂的束缚。
其实,我们可以再大胆一点,一些慕课甚至可以提出永不下课,永不结课。千万不要用标准束缚了慕课的发展,因为课程视频的长短不一,课程学习性投入也不一,教学目标也需分层分类。
高校对慕课的认识
高校做事都有一个口号: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对于慕课而言,在2013年以来的“圈地运动”中各校“厮杀”,有的平台引领、有的课程引领、有的模式引领、有的研究引领,各校都在寻找自己的优势位置,慕课的课程本身确遇到瓶颈。课程数量从2013年的数十门到2016年的数千门,各高校的课程数量突破两位数迈向三位数,教育主管部门乐观其成,高校课程数量竞争却愈演愈烈。
大家可以看一项有趣的数据,Coursera自建立以来,学习者和课程数量保持万倍的比利同步增长,在1000万用户时Coursera拥有1000门课程,现在接近3000门课程,学习者约为3000万。而活跃用户仅10%。课程选课人数从之间的人均10000人次下降到1000人次。
国内平台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学习者与课程之间存在着千倍同步增长的问题,人均选课人数从10000人次下降到1000人次活跃学习者仅为数百或数十人。我们在一些知名的慕课平台中发现课程讨论区主题帖寥寥无几甚至开天窗,课程静悄悄地开始静悄悄地结束,在追求课程数量的同时输掉了质量。
慕课应不忘初心
慕课是为了解决教育不公平,还是为了解决教育无界限?
没有慕课之前,教育资源也很丰富,只要您想找都可以找到需要的学习资源。那么,慕课的作用是否是建立一个平台,召集最好的老师和学习者一起教与学,碰撞火花。
慕课是否将传统课堂做乘法?
慕课的规模效应不是单纯从传统的数十人教室通过慕课放大到数万人,因为我们可以像学而思一样,通过集中备课培养大学生给中小学生上奥数,这套机械的训练方式是可以复制和放大的。慕课的规模是因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课程本身的完善与提升。
慕课提倡的随时随地是否可靠?
随时随地是为了解决学习者的接入便利,而我们发现知识的传授却在“对眼”的那一瞬间。慕课解决了“一对多”授课到“一对一”授课而在“学习同步”方面越走越远。有的专家提出了VR在慕课中的应用,昂贵的制作可能是十倍于今天的慕课,而戴上VR眼睛20分钟后你已经晕了,哪有精力学习?我们需要的学习者以兴趣为导向,积极参与。
系列课程似乎为慕课找到了出路?
但是,细心的人会发现那些穿着系列课程外衣的“微专业”其实就是之前的一门长学分课程改为多门“慕课”加一个实践。因为课程变得短小精悍后易于学习者完成,多门课程可以多收选课费,证书可以变现。这似乎从慕课本身而言忘记了为何出发,慕课应更多考虑学习者的收获,真正将课程用于知识的拓展、能力的提升。
回望2016,越来越多的课程已经从慕课的神坛上走下来进入传统模式,慕课课程之慕失去了光环。但,慕课的精神仍在继续,越来越多的课程在慕课运行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与传统课堂的结合将大大提升教学效果。高水平的慕课越来越难产,高质量的混合式教学课堂将是慕课与传统课堂最佳出路。而那些真正的慕课应不忘初心,让教与学回归。
推荐阅读:
诸多利好不及行业自勉
你知道都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2017发展热点看热词
快来扫描二维码,参与话题讨论吧!
微信扫码登录
发送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
如果你遇到下面的问题
我在注册/找回密码的过程中无法收到手机短信消
我先前用E-mail注册过亿欧网但是现在没有办法通过它登录,我想找回账号
其他问题导致我无法成功的登录/注册
账号密码登录
关联已有账户
曾经使用手机注册过亿欧网账户的用户
创建并关联新账户
曾用微信登录亿欧网但没有用手机注册过亿欧的用户
没有注册过亿欧网的新用户
先前使用邮箱注册亿欧网的老用户,请点击这里进入特别通道
填写个人信息
扫描二维码,下载亿欧客户端
Android & iOS
亿欧公众号
小程序-亿欧plus最近一直有人在刷问题,不知道是慕课用户多了还是有人故意在刷
因为放假了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或注册慕课网帐号
故意刷的。有些问题几个月没人回答总能看见,,那个前端分享一般般,也有一大批水军刷了几个月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或注册慕课网帐号
有明显证据的话贴图进来我们共同研究一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或注册慕课网帐号
接口测试?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或注册慕课网帐号
我也这么觉得,一些明明可以百度很简单查一下就解决的偏偏来这里问浪费时间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或注册慕课网帐号
76116人关注
61340人关注
57543人关注
Copyright (C) 2018 imoo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 号-11拒绝访问 | diyitui.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diyitui.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03fac0d527f43b3-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师者]王震亚:当设计遇到慕课
发布日期:日 10:40
点击次数:
  见到王震亚时,他刚给大三学生上完课。走进他上课的教室,和一般学生上课的地方不太一样:桌椅摆放很是自由,椅子也风格各异,有着鲜明的创意,四面墙上贴着由五颜六色的便利贴和手绘插画拼成的小展板,上面写有同学们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或者解决某个问题的思路……整间教室处处显示着设计的画面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想必一定很有趣吧。  王震亚,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副教授,曾主持省级精品课程2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2013年被评为山东大学首届“我最喜爱的老师”。他在中国大学MOOC(慕课)上开设的课程《人人爱设计》,选课人数超过20万人。在名校云集的一千多门课程中,《人人爱设计》入选中国大学MOOC“2015年度最受欢迎的APP课程”“年度热门五大零基础热门通识课”,王震亚本人也被中国大学MOOC授予“2016年度优秀教师”和“2016年度杰出贡献奖”。走近王震亚,起初是因为他在慕课方面的“走红”,以及同学们对于他的认可与喜爱。一番对话下来我们发现,王震亚对设计的热爱,对事业的热爱,才是他的课程以及他这个人,打动人的原因所在。
  对于王震亚来说,加入慕课,是偶然也是必然。当今时代学习方式很大程度上发生了改变,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每个人的学习、生活中。慕课是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的缩写,但王震亚认为,慕课的核心不是Online而是Open,也一直对他的慕课学员强调:“只看网上的授课视频,学习是不完整的,参与越多,收获才会越多。”他希望自己的慕课能够打造一种学习社群的模式,让老师、学员共同成长。  课程《人人爱设计》的学员自发建立了一个2000人的QQ群,和普通的课程学习群不一样,这个群很“热闹”,聚集了天南海北的学员,每天都有热火朝天的讨论。王震亚本人也参与其中,他会在快到截止日期时提醒大家交作业,偶尔和大家聊聊生活,听听学员吐槽。这门课程也组织线下聚会活动,最近一次是清明假期在洛阳。说起这次经历王震亚印象很深。他们的队伍在参观龙门石窟时,路边突然跳出来一个小伙子和他握手,后来才知道对方也是慕课学员,激动于能见到王震亚本人,把一直随身携带的钢笔作为礼物送给王震亚留念。这一幕让王震亚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现在回想起来,他依旧感慨颇多。  慕课这个平台让更多的人相识相遇,即使从未谋面,一起学习的经历也让大家彼此惺惺相惜。王震亚说:“在线学习打破了学校的围墙和教室的限制,让每个人有机会聆听各种老师的讲课,但慕课不应该失去同学关系,《人人爱设计》就是要让学习不再孤单。”  在王震亚看来,自己的课程之所以受大家喜爱,一方面是自己对专业的热情感染了大家,另一方面还是设计本身的魅力。这门课程每周五发布公告,王震亚每次都很用心地整理自己对生活、对设计的感悟,从未间断。慕课的开放性使得当前的教育更多偏向于分享,每次交流都是一种分享,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正如他在某次课程公告中写的:“分享式学习不是简单地接收知识,它将改变以往的从教到学的简单给予关系,把学习变成一种集体参与和集体创造。”
关于“老王”
  机械学院2014级本科生张智睿说:“王老师不只是引你走进一个新世界,而是带你去寻找属于你的领域,他更像是一位人生导师。”王震亚乐于帮助各位同学找到自己的定位,与班上同学亦师亦友,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老王”。  1991年,刚满17岁的王震亚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他坦言,当年第一志愿填写“工业设计”时,并不知道这个专业是做什么的,但现在的他坚信,这是自己人生当中一次正确的选择,或许也是最正确、最重要的选择。  设计师每天都在面对各种新的课题、新的挑战,对此王震亚的态度是,“大学虐你千百遍,我待设计如初恋”。大学期间的一次作业经历让他至今记忆犹新。  1994年,互联网还不发达,王震亚为了完成一份关于商场休息设施设计的作业,先是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在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查阅各种市场调查方法,然后在商场中花了几个小时观察来往行人在座椅处的休息情况,打电话给十家大型商场的工作人员采访他们对于休息设施的意见,并且在商场门口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与行人交流看法。这份完成于上世纪90年代的作业,至今还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甚至被上海一家设计公司作为案例进行内部分享,因为其中凝练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在今天依然很有价值。  1996年,原山东工业大学开办工业设计专业,王震亚成为这个专业最早的任课老师之一,至今已经工作了20多年。1999届毕业生、现山东建筑大学李月恩副教授回忆说:“那时候,王老师和我们年龄差不多,他给我们上的第一门课叫《创造学》,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2001年,只有27岁的王震亚担任工业设计研究所副所长,负责专业教学工作。2004年,他主持完成的“工业设计专业特色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也是在他与同事的努力下,学校工业设计专业取得了一系列成绩,2010年德国IF机构把山东大学评为全球“TOP Design University”第47名,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山东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排名全国第15名。  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教学经历,王震亚说:“教学就是边教边学。”他曾经谈到,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不同,今天的老师更多的是在扮演引导者、共同学习者和建议者的角色,而这三个角色中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共同学习者。平时,他会通过书籍报刊,或者微信、论坛等多种渠道进行阅读,拓宽自己的信息来源。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会不断思考,把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理解,更新知识体系,以达到教学要求。
  2011年,王震亚开设了一门创新类通识课程——《设计与创意生活》,在学校非常受欢迎,每次选课都要拼人品抽签。刘正中是电气学院2011级的一位本科生,曾经连续三年抽签都没抽中这门课,但每学期都会“蹭课”,临毕业前他担心留下遗憾,在QQ群求助,最终得以与其他同学交换,如愿选课。三选而不得,可见课程受欢迎程度之高,这件事儿也在历届选课同学那里传为佳话。   这门课程的评分方式很特别,学生给自己打分,但要列举出所得分数的理由。至于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打分方式,王震亚说:“有些事情你今天觉得很重要,再过几年你会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重要,比如考试分数。大学生要学会站在不同的维度看待今天的学习,明白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而让学生提供所获分数的理由,就是一个过程。”有学生在自评报告里写:“我第一次积极地参与课堂,为的不是功利性地应对考试,而是为了享受设计创意与生活完美融为一体时所迸发出的火花,与那种快感。”或许,王震亚最希望大家学到的,就是这样一种享受过程的经历。  在王震亚的课堂上,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完成一个项目,不同于许多工科刷题式的学习,而是团队自己想项目自己做,最后围绕项目选出相对合理的方案。在王震亚看来,同学们在大学之前学的都是如何独立解决问题,很少有团队学习训练,但学会与人合作其实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这也是他重点想引导大家学习的内容。  “大家一说到创新,往往会理解为技术创新,实际上今天的创新还要考虑商业因素和用户需求。设计就是要发挥它的综合优势,比如通过设计研究建立一种共情的能力,理解用户的真实需要,才能让创新得以转化为实际成果。”王震亚也希望能够培养同学们发现生活中细微问题的能力,把设计思想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来。
让设计影响更多人
  王震亚的很多朋友甚至学生都已经是知名公司的设计总监、总裁,但他对自己的定位却是“做一名设计教育者和普及者”。在他看来,工业设计的发展离不开广泛的社会基础,当每个人都能欣赏、都愿意使用好设计时,中国就会出现自己的苹果和宜家。  最开始加入慕课平台,王震亚初衷之一便是让更多人学习设计。他这样算了一下:自己1996年开始教工业设计,按每年招50名学生计算,到目前大概教了1000名学生;从2011年开设通识课,每年大概200多人选课,五六年间听他上课的人数已经超过1000人;而通过慕课,仅2016年一年,就已经有超过30万人通过他了解了“什么是设计”“什么是好设计”。通过一个个接触设计的学生,一串串真实而有生命的数字,王震亚对设计的想法正越来越快地普及到更多人。  让王震亚欣慰的是,大部分慕课学员选择这门课不是因为它有用,而是因为它有趣。正因为没有目的性、实用性的导向,学员们反而更容易找到学习的乐趣,并因此碰撞出更多创意的火花,寻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  王震亚的教学目标是让设计教育影响更多人,让更多人了解设计,热爱设计。他正在参与编写一本全国高中新课标教材,希望让更多中学生学会用设计的方法来思考,让全社会都认识到设计学科的作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不仅要靠科技的进步,还要体现人文的关怀,设计让科技和人文交叉在一起,就是要致力于开发更加个性化、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  “自然科学是研究物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的,而设计是研究人和物之间的一种关系。它是沟通社会与自然的一座桥梁,与每个人的生活都密不可分。”对于设计的未来,王震亚有着清晰的认识,他说:“设计教育势必将在创新创业大潮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文/尚玉茹 卢静宇 图/罗金荣&&&&&&&&&&&&来自:宣传部 新闻中心&&&&责任编辑:亭亭  】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共0条评论&&& 共1页&&&当前第1页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从不成失去也不成让我永有是什么歌_百度知道
从不成失去也不成让我永有是什么歌
从不成失去也不成让我永有是什么歌
我有更好的答案
隐身守候 - 孙子涵词:孙子涵曲:孙子涵已经转了几圈的钟已经点亮的灯提醒着我早就该转身了我自导自演着不舍浸染每个角落你看不懂 我才好受已经得到自由已经都放开了手已经睡的很好没谁半夜打给我也没怎么寂寞一个人也算不错不想说话 可以只回句呵呵躲在你看却看不见的罅隙中我还在隐身守候那些再也回不来的幸福提醒着我你曾经有多么的爱我躲在你看却看不见的黑暗中我咎由自取但也难受走到哪里都有你留下的记忆漩涡让我该怎么躲已冰冷的温柔砸碎爱情的人是我罪魁祸首是我不要再比是谁更不快乐某些没必要的失落已经快上瘾了谁先痛这比赛我输了已经得到自由已经都放开了手已经睡的很好没谁半夜打给我也没怎么寂寞一个人也算不错不想说话 可以只回句呵呵躲在你看却看不见的罅隙中我还在隐身守候那些再也回不来的幸福提醒着我你曾经有多么的爱我躲在你看却看不见的黑暗中我咎由自取但也难受走到哪里都有你留下的记忆漩涡让我该怎么躲已冰冷的温柔躲在你看却看不见的罅隙中我还在隐身守候那些再也回不来的幸福提醒着我你曾经有多么的爱我躲在你看却看不见的黑暗中我咎由自取但也难受走到哪里都有你留下的记忆漩涡让我该怎么躲已冰冷的温柔
采纳率:80%
来自团队:
从未失去也不增让我永有,是什么电视剧歌词
1条折叠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慕课怎么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