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在哪儿买印欧语民族词汇比较词典

汉语和印欧语比较的两本书
我的图书馆
汉语和印欧语比较的两本书
节选自拙著《汉字起源新解》(东方出版社,2010年,多看电子书) 我可能在年初连续大批购书时买进一本书,没注意就放在书架上了,最近想集中看看语言方面,就随手拣了出来。这本书就是川大中文系教授周及徐先生在2002年出版的《汉语印欧语词汇比较》(四川民族出版社)。阅读这本书让我大吃一惊。 假如说周先生的结论让人惊讶的话,而另外一本书就是让人目瞪口呆了,那就是今天生活在日本的谈济民先生的《汉英词汇的近源探秘》。他们两个的工作性质差不多,都是对于印欧语系与中国汉语的比较,但侧重不同。这两本书都属于目前在中国比较另类的学术观点。印欧语系是目前国际上研究最为透彻的一个语系,事实上“历史语言学”就是因为对印欧语系的研究而起,倒不是欧洲中心主义,而是“现代语言学”作为一门科学就发源自西方,人家自己研究自己的语言当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作为一种科学体系建立起来之后,语言学在研究了西方语系之后又扩及其他地区、其他语言。东方的科学落后,也殃及东方语言科学的研究。最初研究汉语言与其他语言关联的历史语言学家也都是西方人,一些非常著名的汉学家比如高本汉(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1889—1978,瑞典人)等人,都是这方面的开创性人物。(大哥好帅啊:高本汉)中国人一直都知道我们的主体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之所以如此称呼,说明“汉藏”一体,也说明了他们“独立”于其他语系。很少人想到除了汉、藏语言之间有关联外,与外部世界还有什么关联。这个语言现象与“中国文明独立起源”思想是一致的同胞胎。我一直没有深入语言,以为目前的语系结论已是最终的“真理”,后来才意识到又上当了,它是“文明独立”的配套产品。正如中国乃至全球史前史一样,语言学的关联性研究其实也只是一种暂时的结论,也处于不断的探索和颠覆之中,不能作为绝对的定论看。目前所谓语系之间的关联或隔绝是一种人为的划分,并不是“真理”。西方早有专家提出,“汉藏语系”实际上与“印欧语系”是一体的,并且有一个概括性名词就叫[1] “亚欧语系”,估计中国体制内不太愿意接受这个学术思想体系,所以也很少有中国人知道。“亚欧语系”一体的支持者不在少数,中国也大有其人,但是考虑到“中国文明独立起源”的固定模式带来的前提性压力,很少体制内人做这类研究。对于有些人而言,这肯定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只是大家在等待一个学术环境更为成熟的时机。目前明确提出印欧语系与汉语关系密切的研究者,都有海外生活或教育背景,说明他们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不受传统约束。周先生的书我[2] 还没看完,只是出于某个需要我将其作为语言词典使用,最先查看了其中的第五部分《汉语和印欧语对应关系词》。我以前粗浅地觉察到中国古汉语的欧化风格,大概在拙著《罗马有多远》中有所提及,没有想到有人做过如此系统的工作,一时“相见恨晚”。这一次集中看了这些上古词汇的构拟音与印欧语的对应关系,有醍醐灌顶之慨。我统计了一下,“对应关系词”这部分书中取词共260个,“基本词汇”占有量可能在50%左右,也就是说“核心词”比例大约达到这个程度。而今天现代北方汉语和南方闽方言的同源或相似率不过才56%,北京话与吴方言的比例才73%,所以对应关系率的比例假如是50%[1],当然就是很高的。这个语言现象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商、周时期的中国核心区域的人们很可能是讲印欧语的[2]。我们祖先的话我们今天是无法听懂的,就如今天我们作为北方人无法听懂闽粤方言一样。但是,我怀疑现在中国东南地区的人们会比中国北方人要更容易一些理解商、周时期的先人。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在几千年前,我们的部分先人与欧洲地区的人们讲述的可能是一种很接近的语言。 我还统计了一下,这大约260个印欧词汇中,拉丁语的成分最多(包含了法语、希腊语与意大利等)。英语成分也比较多,近1/4。然后才是原始印欧语。反而距离更近的“印度—波斯语”没有我预想的那么多。这真是个怪异的现象,让人费解!但我真的很喜欢那些有根据的让人意外的东西,因为其中提示着一些我们原本忽视了的一些重要因素,这可能会让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机遇隐藏在挑战之中,而且挑战越大机遇也就越大。 以上只是初步草率的看法。我本来想直接向周教授请教一些问题,结果网络上查到的作者地址全作废了,所以只能先武断谈谈自己的初步意见。我在这里录入一些具体的文字[3],让大家有个初步感觉,实际上就是从中挑选出几十个比较“基本”的词汇对比。不过理解下面这些词汇对比的意义,必须要有一定的西语基础和初步的“历史语言学”修养(比如知道基本的“音转”规律),否则也看不出来他们之间的关系,反而会产生误解。“历史语言学”说高深就高深,说简单就很简单,很初级的就是观察不同语言间的相似性,比如说“te”与“tian”,或者“xing”与“eng”,这些就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假如你不了解这些基本知识还以为是“胡说八道”呢。当然,你要得出严密的结论,还要配合许多其他的东西了。 古汉语(读音)/ 印欧语系 (请手机横屏阅读)海**[4]smMMre *hmMM? : 原始印欧语*mori(海)(之部2)晦**smMMre *hmMMs : 希腊语mauros(黑的)(之部3)煤**mMMd,*mMMl : 英语smut(黑烟灰片)(微部2E)灰**smMMl,*hMMl : 英语smutch妇**bMle, *Bm? :拉丁语puell—a票* phleu(火焰):拉丁语词源词* flagra(火焰、火舌)(造字:提手+票)*pleu(打):哥特语 bliuwan(打)飘*phleu(暴风):拉丁语 flare(吹)漉(下再加四点)*preu(雨雪大):拉丁语plu-(下雨)(宵部4D)缥*phleu(兰色):古英语blaw燎**raug,*rau?:原始印欧语词根* leuk-(照耀)(宵部8B)狗*koo:原始印欧语词根*ku(犬)(侯部3A)驹**kor,*ko(小马):古弗里斯蓝语hors<*kor(马)(侯部4A)枸(牛旁)**qhoog,*qhoo?(小牛):原始印欧语词根* gwow-(牛)(侯部17A)观*koos(看见):原始印欧语词根*keu-*kou-看(动词)(侯部6A)乳*no?(喂奶):原始印欧语词根*sneu-(喂奶)(侯部12A)姝**khjor,* hjor:英语gorgeous([俚]美丽的)(侯部16D)跗**bos,*bos(脚背、足):希腊语pous(一只脚)(侯部19B)碌* rook(多石的样子,石头):大众拉丁语rocca(石头)(屋部4)绿*rok(草木茂盛时的颜色):英语lush(草木茂盛的)(屋部5)鹿*rook:古撒克逊语reh(鹿)<*rek(屋部8)捕*baas(捕取):拉丁语posssidere(占有)(鱼部38)葩*phraa(花,花朵):拉丁语词根flor-(一朵花)<*bhl-(鱼部8A)巴**praa,*praa(小猪):拉丁语porcus(猪)(鱼部9)父**bate,*ba?(父亲):原始印欧语原词*p*ter(父亲)(鱼部12A)斧**plag,*pla?斧子:梵语*parasù-s(斧子)(鱼部14)马**maag,*mraa?(大):梵语maha-(构词词素,大)(鱼部17)巫**mag,*ma(巫师):古波斯语Magu(巫师)(鱼部18)胡*gaa(什么,谁):古拉丁语qua(谁,什么)(歌部15B)没(羊旁)** kaad,*kaa?(山羊):原始印欧语词根*ghaid-(山羊)(鱼部35)风* pum(诗歌):希腊语poema(诗)(侵部1A)风*plum(风:希腊语pneuma(空气、风)(侵部2)融**illum,*ilum(光明):拉丁语illuminare(光明)(东部5B)甲*kraap(人头):拉丁语caput(头)(叶部5A)单人工**kum,*kuN(肚子):古英语womb(肚子)<*gw-(冬部2B)丈** l’raNg,*draNg?(十尺):古英语lang(长的)(阳部1B) 壮*strangs(健壮):古英语strang(强壮的)(阳部3A)戕*sdraN(杀死):希腊语strangalam(扼死)(阳部5)望*maNs(满月):希腊语mene(月亮)(阳部15A)零*reeN(雨落下):古北欧语regn(雨)(耕部1A)陉*geeN(山脉):英语chine(山脊)<*gw-(耕部7A)园* Gon(果园):古弗里斯兰语garda(花、果、菜园)(元部17B)皮*brel(动物的皮):拉丁语pelag(动物的皮)(歌部18)筏**blat,*bat(木或竹筏):古北欧语floti(木筏)(月部3A)浼*muul?(污,污脏):原始印欧语词根*mol-(脏的)(微部5)微*m*l(小):哥特语smals(小的)(微部)吻** mund,*mun?:古北欧语munnr(口)(文部1)湄*mrils(沼泽):古北欧语myrr(沼泽)(脂部2A)蜜*mit(蜂蜜):原始印欧语词根*medhu(蜂蜜)(脂部2B)涅** niik,*niit(黑色):原始印欧语词根*neigh-(黑色的)(脂部4A)日*nit(太阳):拉丁语nitere(光辉照耀的)(质部3)帝*tees(天帝):拉丁语deus(天神)(支部1A)昼*tos(白昼):拉丁语dies(白昼)(支部1B)卑**pes,*pe(低):晚期拉定语bassus(低的)(支部2A)箪**Pes,*pe(竹筐):英语basket(篮,筐)(支部5)木+卑*beek(圆酒器):拉丁语bacca(盛水器皿)(锡部2)臂**preks,*pes(前臂):拉丁语brachium(手臂)(支部7) [1]吴安其:《历史语言学》,第22页,转引自徐通铿《历史语言学》,第422页。[2]秦汉时期可能是汉语言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时期。从文献资料上看,仅就名字或称呼这个方面,中国本来与印欧语系地区是一致的,以至于现在看来当时的称呼如倒装一般,比如“公刘”实际上是今天意义上的“刘公”,“微子”、“箕子”实际上是“子微”和“子箕”。[3]取自周及徐著《汉语印欧语词汇比较》561—575页。[4]双星号(**)为前上古音,单星号(*)为上古音。
[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古汉语词根与藏文词根意义元素比较论纲——汉藏语、印欧语词根意义元素比较论纲之一.pdf 4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古汉语词根与藏文词根意义元素比较论纲——汉藏语、印欧语词根意义元素比较论纲之一.pdf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古汉语词根与藏文词根意义元素比较论纲羹
一一一汉藏语、印欧语词根意义元,素比较论纲之一
探讨语言发生时声音和词源、意义结合的普遍规律和原理,从词汇意义离析
出词漉意义,并获得附加于语根意义之上的民族历史文化意义成分和民族思维认识习
惯,是本研究的最终目的。研究对象不限同语系内部。作为研究的第一部分,本文通过
上古汉语和古藏语词族的对比,探讨语根对比的理论和方法,并不预先认为二者有同语
系或同族的关系。本文探讨了不同语言之间音义关系比较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分别部
分地系联藏、汉词族,归整词源意义系统,在各自声音和意义系统的基础上寻找各自的
词根,然后进行汉、藏词根和词源意义系统的比较。在此基础上,探讨汉、藏两种语言在
古代的关系和声音、意义对应规律,以及语音系统、意义系统的分化演变条理,从新的角
度获得汉、藏语言关系的认识。
音义结合规律汉藏母语词根词摞意义意义系统
每一种语言都有各自的语根(面对具体词汇材料则称"词根勺。语根指利用古文
字、古文献、方言材料以及一定的原理可以考察到的早期语言的音义结合单位。语根以
音节为基本单位,语音形式包含音素。语根的意义是意象。不同语言的语根,可以比
较。语根的比较,是不同语言的古音系之间相类的、可以相对应的语音形式之间的音义
关系的比较。比较的语音形式,分析单位是音素,所以,语根的比较,归根到底是语根的
音素和意义元素的比较
C lJ。在此想法主导下,研究的第一步,本文先取汉语与藏语进
行比较。所以,本文并不预先认为也不特意要证明汉、藏有什么样的语系上的关系,而
是主张任何语言之间都可以平行地进行客观比较,最终目的在于发现语言发生时普遍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汉语词源理论及上古汉语同源词库",
项目批准号:
llJJD7 40009
C 1 J 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语根的比较,最终目的是研究语言发生时声音和意义结合的原理。
包括:不同语言之间,语根和语根的元素有没有音义对应的关系?语音和意义有什么样的规律性联
系。音义结合是任意的还是有内在关系的?语言产生之初声音和意义的结合规律是怎样的?等等。
把语根的意义分析出来,语词中剩下的意义内涵就是民族历史文化和思维认识习惯的内涵。
古汉语词很与藏文词根意义元素比较论纲
的音义结合的原理、机制以及不同民族历史文化对语言发展的影响。
前人、时贤对汉藏同源词的比较,主要是发现同源关系,进行语音对比,如
、 Benedict ( 1940) 、龚煌城、孙宏开等先生;为了避免借词的干扰,有的学者集中
选择"核心词"进行对比口气汉藏同源的对比,主要基于一对一的逐词分别对应。俞敏
先生从字典搜了
左右藏语词,与古汉语比较,主要也是逐个词与词的比较,有的扩
及语法孽生词(如子与字、葱)
)。一对一的汉藏同源词比较,意义标准是词汇意义。
(2000) 的一些比较系联了语言内部同源词,如汉语"葳、越""遣(旋)、圄"与藏语'
圆圈、圆周,
旋转、绕圈,
圆圈、周而复始,
转动、围绕、遣
返〔刊。与以前的研究不同的是,本文不是在单词或同源词的基础上,而是先分别在古
汉语和藏语内部系联各自的词族,在词族的层次上进行词根及其意义的比较
中国传统语言学对上古汉语同源词、语根以及音义结合的理论有两千多年的研究,
获得了对音义关系、词族和词根的基本认识,以及进行音义关系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在
此基础上我们开始系联藏语(本文藏语均指书面藏语,并且尽量避免后代产生的词汇)
同源词并推求藏语语根,并与上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一、研究方向/周及徐
  硕士研究生时期师从四川师大老教授杜道生先生学习《说文解字》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硕士学位论文《说文段注互训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汉语印欧语词汇比较》,博士后论文《汉藏同源关系词研究》。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写成的专著《汉语印欧语词汇比较》,根据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原则和基本方法,运用汉语上古音研究的新成果,将汉语和印欧语词汇进行比较,指出上古汉语和原始印欧语实际上存在着很多音、义相似的对应关系词,据此认为汉语和印欧语在史前时期有密切的关系。该研究提出了历史语言学领域中一个创新性的观点。
  近六年来学术研究集中于现代汉语四川方言研究,讲授课程、科学研究和指导研究生都是汉语方言方向。
  编著有《康熙字典现代版》(合著,副主编),《汉字学》(2000,课程教材,合著),《新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09,课程教材,主编)。另有专著《汉语印欧语词汇比较》(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历史语学论文集》(巴蜀书社,2003)和中、英文语言学论文二十余篇。 主编语言学术论文集《语言历史论丛》第一辑至第五辑(巴蜀书社,)
二、主要课程/周及徐
  (一)本科生教学:
  1.古代汉语,专业必修课,4学时/周。
  2.汉字学,专业限选课,2学时/周。
  (二)研究生教学:
  1.汉语音韵学,专业必修课。
  2. 汉语语音学,专业必修课。
  3. 汉语方言学,专业选修课。
  (三)对外交流和讲学:
  6.05: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penn)东亚研究中心(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y)做访问教授,讲授汉语史(两学期)。
三、指导学生:/周及徐
  2000年至今,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共25人,研究生论文题目主要是现代汉语方言研究,2006年以后集中于四川方言研究。 博士生招生方向:汉语音韵和方言研究。
四、研究课题/周及徐
  1. 四川西南地区方言研究,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年12月,项目负责人,项目批准号08BYY015。在研。
  2. 四川西南地区方言研究,2007年四川省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年6月,项目负责人,项目批准号SC07A006。已结题。
五、部分论文/周及徐
  2000 汉语的双音节词单音节化现象初探,四川大学学报,第4期。
  2001 20世纪成都话的语音变化,四川师大学报,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02年3月。
  2001 於菟之“菟”及其同源词,民族语文,第1期。
  2003 上古汉语中的*Kw- /*K- & *P-音变及其时间层次,语言研究,3期。
  2003 和汉印欧语比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03 汉语印欧语基本词汇对应,《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6期。
  2005 巴蜀方言中“虽遂”等字的读音及历史演变,中华文化论坛,第4期103-105页。
  2006炎帝神农说辨伪,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第67-73页。
  2007 华夏古“帝”考(黄河文明探源之一),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3期,第93-104页;同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2008第一期,第1-11页。
  2008上古时期的“龙”,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45-49页。
  2008,《广韵》等韵书所见成都话本字(一),语言历史论丛第二辑,巴蜀书社,2008年8月,第91-99页;
  2008 戎夏(黄河文明探源之二),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第3期,第123-132 页。
  2008,弃稷考,先生纪念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第196-198页。
  2008,《广韵》等韵书所见成都话本字(二),语言历史论丛第三辑,巴蜀书社,2009年12月,第175-185页。
  2010-2,上古汉语中的印欧语词汇,多视角下的中国语言与文化探讨,相等主编,韩国文化社,首尔。第21-30页。
  2010-6,韩语与上古汉语词汇对应举例,东亚人文学第17期,东亚人文学会,韩国,大邱,421-429页。
  2010,汉藏缅语与印欧语的对应关系词及其意义,《语言研究》2010第4期,23-27页。
  2011-9,孔子和老子:不同的社会基础和文化背景(黄河文明探源之三),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第 页。
  2001 Correspondences of the Basic Words between Old Chinese and Proto-Indo-European,America, Sino- Papers, No. 115.
  July, 2003 Correspondences of Cultural Words between Old Chinese and Proto-Indo-European,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USA, Sino-Platonic Papers, pp. No. 125.
  December, 2005,Old Chinese “帝*tees” and Proto-Indo-Europea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USA, Sino-Platonic Papers, pp.1-17, No. 167.
  December, 2006,The Rise of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USA , Sino-Platonic Papers, pp.1-38, No. 175.
  May,2011, ZHOU Jixu , and Lao Zi: Their Differing Social Foundations and Culture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USA, Sino-Platonic Papers, pp.1-18, No. 211.
六、学术专著/周及徐
  1.汉语印欧语词汇比较,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3,独著;
  2.《汉字学》,天地出版社,2001年7月,合著;
  3.《康熙字典现代版(校注)》,九洲出版社,2001年,800万字,副主编;
  4.《历史语言学论文集》,巴蜀书社,2003年9月,25万字,独著.
  5. 新编古代汉语(上下册),主编,中华书局,共900页/16开,2009年7月。
  6. 历史丛第一辑,主编,巴蜀书社,共340页,2007年4月
  7. 历史语言论丛第二辑,主编,巴蜀书社,共259页,2008年8月
  8. 历史语言论丛第三辑,主编,巴蜀书社,共294页,2009年12月
  9. 历史语言论丛第四辑,主编,巴蜀书社,共页,2010年12月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4次
参与编辑人数:4位
最近更新时间: 19:54:33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原始印欧语 维基词典 的文章

 

随机推荐